这部电影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亮点,战斗场面不够火爆,背景交代挺长但是看的不清晰,牺牲渲染不够壮烈,剧情过于简单,最后突然就结束了是看懵我了,整部电影就像个普通人面无表情的给我叙述了一个新闻。
最失败的是德军像一堆傻子,你又拍得不是个人英雄主义需要傻子敌人衬托,战斗方面排兵布阵还可以,没有像国产神剧,对比长津湖差了太多,我发现国人对于战争片太双标,国外的都是好评如潮,国产就是喜欢挑毛病,不客观,不过也怪国产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以及那些该死的抗日神剧让我们形成潜意识
鬼鬼祟祟地行军和跌倒。
那大家都为什么突突突呢?
为了祖国。
哪个祖国?
“为了俄罗斯”,“为了哈萨克斯坦”,那为什么不为乌克兰呢?
电影里乌语台词比俄语的都多呢。
成王败寇,拍的还是挺不错的,至于真假已经没有必要去研究了。
以我血肉之躯,挡你钢铁洪流。
俄国人的战争片就像俄国一般冷冽。
绝对算是主旋律了。
没有手撕鬼子却也差不多意思……
因为是先看了《28勇士》,再看眼下热映的《八佰》,所以很自然的这两部战争片形成了比较。
前者只用了200万美元,后者花了5亿多人民币,据统计“用了300颗照明弹,共烧掉300多公斤烟油和近5吨的旧报纸,设置了相当于10部大战争剧总和的5万个地面子弹点。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钱多,钱少,都能拍出好电影。
但是一部电影看过之后在脑海中能停留多久却是重要的。
28勇士是在6月份时看的,那几个士兵的样子到现在还活灵活现,他们讲的俏皮话你还想得起来。
《八佰》是前天看的,所谓的群像到今天却几乎是一片漫漶。
今天电影频道首播,又看了一遍。
坦率地说,我比在两个月前更加佩服安德烈·谢罗帕这位菜鸟导演了,他因为从童年时喜欢28勇士这个故事,长大后花了7年筹钱,拍成了电影,这部处女作的完成度之高令人惊讶。
管虎导演也是很早被八百壮士的故事感动,花了10年拍成电影(又经历了一年多的审片挫折)。
两位导演的不忘初心自然都是令人敬佩的。
战争固然惨烈且可恶,可是拍摄战争电影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虽然有大的不言自明的统一答案,具体到每一部,却又应该是千差万别。
《28勇士》可能会被类型片、商业片导演视为某些不懂规矩(比如轴线规则),但它有一个最重要的优点——编剧、导演和制片人自始至终贯彻完成了一个清晰的理念,那就是:战争不仅是铭记痛苦和悲伤,更要铭记战斗英雄和胜利!
这在影片一开头其实用字幕标出了。
因而英雄是什么样的,就变得比历史本身更重要,什么样的英雄更能激励今天极易陷入怠惰的我们,也更为重要。
在德军的印象中,28勇士所在的第316师是怎样的呢?
德军第4装甲集群司令埃里希·赫普纳大将(Erich Hoepner)在给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元帅(Fedor von Bock)的一份电报中说:“这个师是由野蛮人组成的,它的士兵们不按照任何规则进行战斗,他们极为狂热,从不投降,不畏死亡。
”那么如何展现让德军记忆深刻的坚韧顽强的俄军士兵?
影片开始时的气氛是居然是轻松的,除了军官们沉着的脸,士兵们说着笑话分析德军坦克的弱点,锯木头做木头坦克,夜行军讲故事,收集铁丝网,假装用裹脚布投降,用步枪打飞机。
等到40分钟后炮声一响,你就知道这群民族、宗教信仰并不统一的俄罗斯士兵在瞬间同仇敌忾,凝结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他们在第一轮的战斗中以防守为主,躲炮弹,猫在掩体里,还有功夫嘲笑德军的炮击是交响乐、指挥糟糕等。
他们聊着家乡、土地、祖国、死亡等疑惑重重的大话题,却不影响装弹夹、做鸡尾酒瓶炸弹的军事动作,更不影响后面坦克逼上来时的奋力还击。
两人一组的反坦克枪士兵阵亡了,旁边的士兵拿起武器说了句“这玩意怎么用啊?
”接着就射杀成功,为自己的无师自通有些得意。
编导这种幽默地自嘲和处理死亡的态度,可能正是这些士兵让德军害怕的原因,而这样的勇士也足以让他们的后人敬佩。
一部低成本的战争电影如何实现逻辑自洽?
非战争场面也是重要的。
第一个镜头是被白雪覆盖的树林、房屋、小河的夜晚,远处有一条黑森林,天边有隐隐的霞光(字幕标示1941年11月14日),第二个镜头是教堂和农舍。
然后是凌晨动员,黎明出发,夜行军,炮击的阵地,一个士兵还傻呆呆地看着炮击后的土地,担心不能种庄稼了。
全片空镜很少,全景不多,但营造的俄罗斯广袤、美丽的大地意象已经成为28勇士们努力捍卫的家与国。
那些打在俄军士兵脸上和身上的光带着强密度,衬托出英雄的光辉轮廓,却又是自然的。
一位菜鸟导演为何成功地拍出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
不能忘了,他是站在半个多世纪来、从苏联到俄罗斯的战争电影的精神脉络上的。
仅就历史而言,1941年的6月到11月,有3部电影分别表现了三场与莫斯科相关的战斗,6月的《莫斯科保卫战》(1985),7月的《布列斯特要塞》(2010),11月14日凌晨到16日中午在莫斯科西北郊的《潘菲洛夫28勇士》(2016),而《28勇士》相当于是把《莫斯科保卫战》的一个局部放大,并且直接取了“我们身后是莫斯科”这句台词。
有源头活水,加以主创的智慧和努力,成就了本片,包括影片的配乐带动节奏和情感也恰到好处。
《八佰》当然值得一看,它要解决地是中国的民族情感表达。
可是我们需要那么多视觉奇观吗?
它的来龙是什么?
去脉是什么?
与中国战争电影的关联是什么?
似乎还没有理清。
它让我们记住了什么?
你记住了什么?
如果是那句“战争背后就是政治”,岂不是令人沮丧。
《八佰》不缺钱,不缺技术,它缺什么呢?
中国电影人看看这部低成本的俄罗斯战争电影没有坏处。
不明白为什么要叫28勇士,开始明明是一个连在抵抗,中途就剩28人了,就28勇士,前面牺牲的就不是了,这样的节点思维很怪,可能这就是老毛子的思维模式。
对于120分钟的影片,影片开始到战斗前这60分钟,几乎唠叨不停的对白,让你感觉太多的角色都那么话唠,并没有真正突出了谁。
当然当战斗开始以后,坦克马达声、枪炮声都是那么有分量,爆炸每一个炸点都是那么真实,虽然如果整体剪辑再紧凑些会更好,但还是鼓励一下四颗星,很殷实的一部电影,当然也是“俄国电影”特点。
不浮夸,不粉饰,踏踏实实就这么拍到最后,有的段落都有点像纪录片了。
佩服,对于小成本影片,而且还是多辆坦克战,幕后也是做了大量工作,可见拍摄的有多认真。
这支以哈萨克民族为主体的苏联部队,在莫斯科的郊外,以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展开了阻击战,战争教学科普片,从高低射界射角、火力点的配置、三人散兵小组,步炮协同、反器材步枪,多个角度的重现了当时的一场战争,以告慰在二战以来牺牲的六十万哈萨克人民,电影的配乐依旧恢弘,在台词上由于是译制版,融入了许多文学加工的元素,俄罗斯式的玩笑前因后果,也尽可能的进行了中国化的改编。
片中时刻都渗透着俄罗斯式的爱国情怀,从战前的动员,没有给予德国人太多的戏份,重点是战争太过残酷;像是俄国版的集结号,没有了过多血腥的画面,对于战斗民族的歌颂,片后部的危在旦夕的那一刻处理的非常巧妙,战损计算方式也更能体现出这二十八味勇士的壮举;最后一幕的镜头在莫斯科南部的草原上立着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塑像,大义凛然
平淡的对话,艰苦的准备,激烈的战斗,唯美的大地美景,满满的细节,塑造出一个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看腻了美国的反战惧战或者是个人英雄,看烦了国产的精神无敌口号作战道具穿越,感觉毛子的电影才是一股清流,才是真实刻画,把一种对国家朴素的情感拍出了伟岸的感觉。
拍摄经费不足在全片中基本没体会到(除了德军炮击的爆炸效果)。
俄罗斯导演不会吝惜镜头去展现俄国美景,让你在战争之于还可以得到视觉享受。
满满的细节对于军迷来说绝对是饕餮盛宴,最后指导员松开机枪的刹车扳机的镜头实在不能再赞。
片尾由六个英雄的背影配上夕阳结尾最后过度到英雄雕塑最终给影片定了歌颂英雄的主题,也算是对片名的点题。
总之,不论主题还是剧情还是演技道具,我都是好评。
潘菲洛夫师(摘自网络) 苏德战争中苏联战功卓著的步兵师(近卫步兵第8师)。
以其第一任师长潘菲洛夫(1893—1941)命名。
1941年7-8月间,在阿拉木图市组建。
番号为第三一六步兵师,下辖3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
编入西北方面军。
同年10月中旬调人西方方面军)属第十六集团军,参加莫斯科会战。
在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域,抗击扑向莫斯科的德军。
11月16日在杜博谢科沃车站附近,28名勇士阻击德军坦克壮烈牺牲,以潘菲洛夫式英雄载入史册。
18日师长潘菲洛夫少将阵亡。
根据国防委员会决定,该师被授予“近卫红旗潘菲洛夫师”称号。
1944年又以解放列日察再获“列日察师”称号。
全师在苏德战争中共有1.4万余人立战功,33人获苏联英雄称号 。
油画作品 潘菲洛夫师全称为荣获列宁勋章和苏沃洛夫勋章的近卫红旗潘菲洛夫列日察步兵师。
苏德战争爆发以后的1941年7、8月间,苏联红军总部在阿拉木图立即组建了这支部队,番号为步兵第316师,下辖步兵第1073、1075、1077团,炮兵第857团以及其他部队,全师当时主要以哈萨克人为主,齐装满员,全师约1.5万人。
在莫斯科保卫战打响后,这支部队从遥远的哈萨克斯坦加盟共和国调到莫斯科,立即投入战斗。
1941年8月末,调西北方面军,编入第52集团军,9月,以部分兵力在小维舍拉市东南抗击敌轮番冲击。
到10月10日,调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域作战,并在西方面军第16集团军编成内参加莫斯科会战。
1941年10月15日,全师在沃洛科拉姆斯克西南30公里地域首次投入战斗。
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
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坐落于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市果戈里大街,占地18公顷。
公园林木茂盛,景色秀丽,内有长明火、光荣纪念碑、军官之家等建筑。
始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它是为纪念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击退德国法西斯坦克进攻,表现英勇的前苏军316潘菲洛夫近卫步兵师1075团的28位勇士(其中有10名为阿拉木图人)而命为现名建造的。
那场战斗结束后,这28位勇士全部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
公园是当地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缅怀先烈、假日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
本片讲述了二战中的一个著名故事。
1941年德军集结了最精良部队对莫斯科发动了号称“台风”的强大攻势,目标是在冬季来临前攻下这座城市。
苏军“潘菲洛夫步兵师”的28名士兵用仅有1门45毫米反坦克炮、几支反坦克步枪、反坦克手榴弹和燃烧瓶阻挡了这支野心勃勃的侵略之军,以整个连队只幸存5人的巨大代价阻止了德军的进攻,保卫了莫斯科。
鬼鬼祟祟地行军和跌倒。
那大家都为什么突突突呢?
为了祖国。
哪个祖国?
“为了俄罗斯”,“为了哈萨克斯坦”,那为什么不为乌克兰呢?
电影里乌语台词比俄语的都多呢。
成王败寇,拍的还是挺不错的,至于真假已经没有必要去研究了。
以我血肉之躯,挡你钢铁洪流。
俄国人的战争片就像俄国一般冷冽。
本片讲述二战中的一个著名故事,苏军潘菲洛夫步兵师的28名士兵在通往莫斯科的地段上消灭了18辆德军坦克,阻止了德军前进的步伐,苏军只有5人幸存影人本片讲述二战中的一个著名故事,苏军潘菲洛夫步兵师的28名士兵在通往莫斯科的地段上消灭了18辆德军坦克,阻止了德军前进的步伐,苏军只有5人幸存影人
俄国人的战争电影总是有些血气方刚,由于二战的巨大胜利,所以俄国的二战电影大多不要求达到反战的高度——人家也没这个必要。
这个28勇士的战争故事世界范围内都有类似的战争题材,阻击战,以少对多,孤立无援到壮烈牺牲,反映出的战争惨烈与责任,荣誉和英勇战斗。
上一部印象深刻的,正是《集结号》。
但是,整部电影下来,其实更多的是普及这个28勇士的光荣事迹,所以在角色塑造上,基本没有下多大功夫,观众对于演员,除了其中一些的亚洲人面孔外,感觉苏联人之间差距并不大,人物并没有能够很好的立起来。
但是整个事情是比较完整的。
1941年冬天,德军兵临莫斯科前夕,一群苏军被迫作为炮灰去阻击敌人。
由于孤立无援,其中的28人作为阻击的主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成功打退德军进攻,为后方和后续部队争取了时间。
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耳熟能详。
但是除去战争场面,大量的碎嘴,战前准备之外,整部电影很苍白无力。
电影最浓墨重彩表现的平原阻击战,德军大量的三号和短四来袭,步坦协同发起进攻,炮火和武器都十分的贴近真实,细节刻画十分到位。
但是,电影中关于德军的战术素养和战斗方式还是引发了不小的吐槽。
虽然是一部苏联的官宣电影,但是也没有必要把德军刻画的如此低智,大量步兵迎着机枪冲锋,坦克除了开过战壕外在初期竟然没有造成威胁,一群步兵端着枪向着还未清理的战壕走去,一挺机枪就扫荡了绝大多数敌人。
开始我还盘算着28人还剩几人,但到后来,数人已经成了看下去的动力了,到最后剩六个,至今没有算明白。
要记住这是1941年的精锐德军而不是1945年的残军败将,这种战术素养,基辅的苏军死得该有多冤……如此藐视战争技巧的手法,我只当作这是宣传苏联人的英雄事迹了——但问题是,拔高德军的优秀,与宣扬苏军的伟大并不冲突啊。
所以大概,导演和编剧缺乏一定的战争常识。
影片除了服化道的优秀之外,最好的地方在于摄影,片中大量的远距摄影,展现出俄罗斯平原的壮阔景象,天边的彩云,茫茫的雪海,自然光和人造光的运用,极大地吸引了我想去俄罗斯旅游的兴趣,聊胜于无吧。
作为俄国的旅游官宣电影,战争电影爱好者就别看了。
战争片没有战术逻辑,为啥能守住哇?靠长篇大论的对话吗?而且感谢某迅视频的字幕,驴唇不对马嘴。
光荣永远属于为祖国而牺牲的人们,只是苏联红军的祖国已不复存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译制。
作为电影,故事性只占三星,但是考虑到它的成本以及用到了传统模型来拍摄,可以说是很用心了。而且在战友牺牲时没有一点悲伤捡起武器继续战斗有点残酷得过于真实,反而更能从侧面体现战争的残酷,和大多数正旋律的节奏不一样,很新颖,但是是只需要看一遍就ok了的电影。
导演一直试图寻找当年的那种情怀和壮烈感,单纯的依靠布景、定影、战火效果太单薄了
拍的挺不错的
虽然这28人的英勇事迹是否真实存在过尚有争议,不过即便用谎言来揭示战争的真相也是可以接受的,可以说这个故事是红军同仇敌忾保卫莫斯科的缩影,无处可退的破釜沉舟实实在在被写入了历史。片中没有一味去煽情,击退德军的不单是勇气更是巧妙的战术专业的战壕,值得战争片借鉴。
拍的不错。不错的苏联二战电影
以少胜多的典型,难得看到用脑打仗的苏军,无限放大了苏联的强大,可实际德国虎式坦克长期碾压苏联好吗
真实看到专业的机械化部队作战,厉害!
一顿比比叨,废话太多,纯废话,不塑造人物,不烘托气氛,不串联剧情,纯废话多,另外剧情直接走向神剧风,最后一挺机枪打出六脉神剑的效果,历史上28人全阵亡,这里面9辆坦克没够人家打,哎
台词略显突兀,从二战士兵嘴里说出今天的思维才能说出的话。德军弱的像靶子就有点抗日神剧那意思了。
非常赞,道具武器质感十足,连排级阻击阵地布置合理,贴近实际,指挥员没有一味让大家慷慨赴死,而是反复叮嘱大家活下去,加分。作为一部众筹电影,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战争场面很一般, 也难怪,毕竟是根据假历史拍的片子. 德军跟傻子一样被收割, 让人想起抗日神剧~~~
情节基本没有,看看战斗场面而已,把德国大兵描绘得跟手撕鬼子一样。
细节部分拍的很扎实,不过整体节奏有点过于拖沓了,另外,明明是苏联时期的故事,干嘛非得叫俄罗斯啊?
对于人物的刻画基本没有,不过零散的一些关于战争、民族、祖国的讨论确实有趣,表现了大俄罗斯主义。这里的战争场面数一数二,但是在近乎于工具人的人物群像刻画下显得索然无味
最磨叽的战争片之一,一群话痨,自以为是的垃圾导演
不愧是战斗民族啊热血
画面很不错。
无意发现个众筹的片子还没字幕,好奇的点开结果愣是看完了!故事也许是假的,但剧中的红军战士表现出的钢铁意志和牺牲精神是真的。新年看的第一部片子,潘菲洛夫28勇士,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