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所说的,不要随意的去裁决某个人的一生,不要自以为地决定别人的命运,因为,你没资格,也没必要。
所以,Patrick最后call了警察,把小女孩Amanda带回了她母亲Helene身边。
Patrick没有决定小女孩的人生,只是他同时也阻止了别人去改变小女孩的人生。。。
而Patrick能做的,就是如最后影片末尾,陪着小女孩,陪着她寂寞的看着电影。
是的,三个警察为了小女孩的以后生活得更好,为了使其脱离可能会异常疼苦的人生,进行了一场绑架秀,可是,这就是对的?
为了让小女孩活得更好的本意,我承认是绝对善意的,可以实现的方式有很多吧?
可是,为什么这三个人都选择了这种方式呢?
片里,小女孩的舅舅Lionel选择的方式是背叛了妻子Bea,甚至和Remy一起策划杀害了Cheese,而另一方,督察Jack Doyle也是因为失去了女儿,才有了私心想养小女孩Amanda,而且整个策划,他也有份。
为了让小女孩幸福成长,这底下可是垫了人命的,还不止一条,那么,这种做法可以么?
那句话是怎么说的,“哦,是的,哪怕那个是杀人犯,你也不可以随便夺取他的生命,如果这样做,那你和杀人犯有啥区别”,不是有这样一说的说法么。
强调,我觉得这个才是Patrick之所以会吧小女孩遣送回来的原因所在,谁都没有资格去随意主断的决定这一切,何况还为此杀了人,而你所能做的就是陪着她身边。
给我,我未必就会像Patrick这样做,只是,能理解Patrick的做法,想法而已。。。
在全英文的情况下,英勇无畏地看完了《Gone baby gone》,发现自己在英文上的造诣实在是很深@@#$%^&*%$#@#%(扇自己一耳光)。
很棒的电影,配得上best of the year的称号, Ben Affleck 在这部处女作中表现出了自己出色的导演技巧与叙事才能,对于一个“演而优则导”的新人导演来说,真得很不容易,这部作品值得大家的掌声。
Ben Affleck 在这部片子中首先做了个出色的决定,就是自己不出演,而是拉上了演技好过自己百倍的弟弟 Casey Affleck 来出演主角,他犹豫的表情和内敛又不失火候的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再加上 Morgan Freeman 与 Ed Harris 这两位奥斯卡级的老戏骨,光在表演方面,影片的可看性就提升了很多档次,以至女主角 Michelle Monaghan 的演技也进步不少。
影片改编自 Dennis Lehane的同名小说(就是 Mystic River 的作者 ),影片的成功一部分要归功于精彩的原著。
故事并不复杂,讲述社会的污秽的电影已经屡见不鲜,近两年,成功的有《The departed》,失败的有《黑色大丽花》,但都比不上这部电影所给人的震撼。
首先影片的台词相当有哲理,影片开头,在优美的配乐声中主角 Patrick Kenzie 的一段独白直接点题:“I always believed it was the things you don't choose that makes you who you are. Your city; Your neighborhood; Your family. People here take pride in these things. Like it was something they'd accomplished.The bodies around their souls. The cities wrapped around those.”最关键的是这句:“When I was young, I asked my priest how you could get to heaven and still protect yourself from all the evil in the world. He told me what God said to his children,‘ You are sheep among wolves, be wise as serpents, yet innocent as doves. ' ”接着故事展开了,一个女孩的失踪,一对侦探情侣介入调查,结局让所有人意外,并且充满了浓浓的悲剧感与一丝丝凝重。
影片一方面讽刺了污秽 乌烟瘴气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又摆出了道德与法律,正义与道德的辩证问题,影片并没有反派,就我的观点来看,所有人物都是悲剧的,那3个警察与孩子的叔叔用不合法的途径保护孩子,最后2个死去,2个要在监狱渡过余生,男主角在道德与法律中徘徊,最终因为告发了他们的“犯罪”行为,女友兼搭档离开了他。
没有谁对谁错,影片留给我们无限的忧伤与无奈,产生出了一种强烈的催人泪下的力量。
Ed Harris饰演的警探Remy与 Patrick Kenzie有一段对话中说:“Now, this place was a shithole, mind you. Rats, roaches all over the place. But the kid's room, in the back , was spotless . No, l mean, he swept it, mopped it, it was immaculate . The little boy's sitting on the bed holding onto his PlayStation or dear life. There's no expression on his face, tears streaming down. He wants to tell me he just learned his multiplication tables. l mean, the father's got him in this crack den,subsisting on Twinkies and asswhippings, and this little boy just wants someone to tell him that he's doing a good job .”这段对话格外震撼,以至于我想,如果我是那个警察,我也会去栽赃那个男孩的混蛋父亲。
Remy说“kids forgive. Kids don't judge. Kids turn the other cheek.”天哪!
孩子是如此无辜,但为什么要让他们在这个污秽的社会与恶劣的家庭环境成长!
当Patrick Kenzie看到男孩尸体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杀了那个虐童狂,He's just a kid !上帝啊,虐待孩子的人不配活着!
但Remy最后死了,他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I love kids。
他死了,带着自己对孩子的完美幻想中死了。
JACK; How many children have we seen destroyed?REMY:Enough!
Morgan Freeman 饰演的Jack在最后关头还在祈求 Patrick Kenzie 让孩子和他在一起——We're just trying to give a little girl a life!
而当他女友看到小女孩的时候她说:“She's happy. And that'll be okay, because we're gonna know what school she's in, and we're gonna know she's happy, and she's got birthday parties, and she smiles every day, and she has sleepovers.”说完泪流满面。
所有人包括我都希望 Patrick Kenzie 放过他们,但,他没有。
警车的到来,心碎了,孩子回到了母亲身边,但她不快乐,她没有与Jack一起时的微笑,她只能一个人默默地在家中看着卡通,看着自己不负责任的母亲去勾搭新的男友,谁也不会知道一个如同妓女的母亲的孩子将来会怎么样。
最后Patrick Kenzie来到了她身边,指着她手中的破旧的布娃娃,“ls that Mirabelle(他母亲在新闻中说她失踪时 代着一个叫Mirabelle得布娃娃)?” “Annabelle.”小女孩纠正道。
继续天真地把玩自己的娃娃。
这时眼泪流下来了(我的)。
看着那些无辜的孩子,愿上帝保佑你们,愿你们永远开心,永远天真,远离邪恶,你们是如此可爱!
爆点发生在电影正中间,到毒贩叮叮叔家里居然发现了小女孩被杀,于是他愤怒到极点,把那个男人爆头了。
同样的情节也发生在《真探》第六集,惊人的相同(女主也相同)。
我们会发现,波士顿城的执法者在看到不忍卒睹的情景后,比如说儿童被害,就会引发强烈的杀人冲动。
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机制呢?
为什么一定要将之置于死地呢?
好像一报还一报一样?
但67分钟,警探却说,儿童总是逆来顺受的。
说你千万不要碰警探的财路,不要碰他们的线人,否则他们把你往死里搞。
第80分钟,真是说了一句大实话。
美国真是完蛋了,每一个街区都由毒网控制。
这个电影让我感受到:做这样的道德选择,实在是太难太难太难了。
如果我们是男主,同样也会陷入到巨大的痛苦中。
小本的处女作是如此惊艳! 漂亮的环境光摄影,扎实的社会学调查,深入的美国社会的洞悉,以及有血有肉的人物,都让我们想起了《真探》。
接拍镜头很有纪录片的感觉,让我们了解了人们生存的真实状态。
有一个“免费面包”的招牌很显眼。
电影中间有一座小山上面充满了涂鸦,也让我印象深刻。
昨晚写完作业心血来潮看了Gone Baby Gone,不曾想忧郁了一整天。
第一次听说这片子是因为本阿弗莱克处女作,后来看到丹尼斯勒翰原作改编稍稍动了一下心,后来也许是偶然想起了,索性就下载下来了。
确是一部独立佳作。
卡西阿弗莱克和他哥相同却也不大相同,都生得俊俏,但大本因为高大的身躯和长年面瘫的表演给人略显笨拙的感觉,小卡西的娃娃脸和丰富的表演则令他显得格外精明。
卡西在剧中化作私家侦探Patrick,操着一口含糊不清的南方口音,不会过分的热情却也从不一脸冷淡,颇有些马修麦康纳的影子(对了他俩在interstellar里演父子)。
故事依旧发生在勒翰笔下的波士顿。
私家侦探Patrick和女友Angie接受委托调查儿童失踪案件,然而经过一番调查后结局却出乎人的意料。
Patrick是个精明的家伙,他推测出了女孩失踪的真相,最终在法不容情的想法之下,把孩子送还给母亲——一个对女儿不管不顾的瘾君子,整天把孩子交给别人,天天纵情毒品和烟酒中的女人。
这样一部犯罪片的外表之下隐藏着一颗探讨“何为正义”的心。
所有人都无比痛恨那个杀了小男孩的恋童癖,认为他倒在Patrick枪下罪有应得,同时几乎所有人都在忽略Amanda的母亲有多么不负责任的事实。
(媒体只是一味渲染这个母亲如何“悲痛”,旁观者不在乎女孩失踪的事。
)只有那几个“好人”关心这个孩子的未来。
然而这几个“好人”却也两死两入狱,这个颇为完美的对小女孩的“营救”计划彻底宣告失败,一切又回到起点。
结尾Patrick指着Amanda的娃娃问,那个是米拉贝尔吗?
女孩否定了,说,这个是安娜贝尔。
对于Amanda来说,这场历程也只是换了一个娃娃而已,像她的母亲换了一件衣服,换了一个约会对象然后继续逍遥。
生活回到了起点。
Patrick只是一脸的茫然,他不知道自己是否错了。
尽管他知道自己一系列行为害了四个好人,自己也失去了女友和甜蜜的日子,也许若干年后,会有一个沾染毒瘾的纹身女人哭着拉住他说“正是你当年的报警电话毁了我的人生”,又也许不会。
生活还得继续,它不会有丝毫停歇。
只不过所有人都意识不到,生活不是直线,而是一个圆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就像电影标题——Gone Baby Gone,原本是“再见,宝贝,再见”,倒也可以引申为失踪的孩子再次失踪了,第一次失踪是从母亲那里失踪,第二次失踪则是孩子从美好安宁的生活中——从“爱”里失踪。
这样的事情也必将再次发生,因为它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它随着生活一同,循环着,继续着,循环着,继续着。
突然就有些忧郁,孩子是纯洁的、无辜的、单纯的,大人们都知道伤害孩子是最可耻最没人性的,他们却不知道孩子们的命运早已在他们有意无意的抉择中被悄然改变。
这些孩子失去光明的未来,就是大人们对他们最大的伤害。
人们为什么总是这么不负责任?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年轻人都是这样。
比如我今天突然发现人们常说“现实就是如此”或是“没办法只能是这样”,这是多么的不负责任的回答,这是一种多么不在乎听者的说法。
自以为对一切深有体会,看到了所谓“黑暗且现实的”真相,随意的、自私的回应着别人的苦闷。
以为是安慰,实际是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但是人就是这样不是吗,人们就是这样习惯于无意识地伤害他人。
这就是生活——人们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地——取悦自己,伤害他人。
P.s.本阿弗莱克的文艺范一开,谁都挡不住。
优秀的导演处女作,大本早已为《逃离德黑兰》的成功铺好了道路。
我觉得重要,因为没有人能知道真正的真相是什么,所以一个人只能凭自己了解到的所有信息,尽最大的努力去维护自己知道的真相,只有每个人都这么做,才能让这个世界的黑暗无处藏身。
如果一个人“出于好意”用谎言来掩盖真相,一系列的问题就出现了,一方面这个“好意”真的是好的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思偏好,有谁有资格说自己的偏好要比真相更好呢?
另一方面,当他决定用“善意的谎言”来掩盖真相的那一刻,他真的知道“真相”是什么了吗?
假如电影中的男主角在一番权衡之后,认为小女孩跟着老警察会“更好”从而掩盖了真相,谁又能真正知道老警察和他太太真正的心思是什么呢?
谁又能保证他们和那些变态恋童癖不一样呢?
我觉得努力维护真相,并不是出于让自己良心得安,让自我感觉良好,而是真相本身就值得维护。
每个人,无论是“好”还是“坏”都有了解真相的权利,没有人有资格擅作主张剥夺他人这项权利。
一个人能做的最大努力,就是维护自己了解到的真相,并且保持开放,去完整它,更新它。
捍卫真相这件事情在这个世界之所以显得那么悲壮,笨拙,矛盾,恰恰显露出这个世界还在吞噬着真相,无论是出于好意还是恶意。
很值得人深思的一部电影,影片最后不得不让人深思,在伦理与法律中,到底该怎样抉择?
是不是法律永远都是对的?
很多人关注结局处才翻开的道德困境,这的确是片子的题眼。
抛开这个比较陈旧的主题,我倒是想到另外一个点:关于介入一件你所不熟悉的事情的后果。
这是关于工作的哲学,有时候也是人生的哲学,从某种角度看也跟主题相似——你的生活轨迹终究会影响到别人,虽然很多时候你不是替别人做决定,但一开始决定介入这个决定是你的。
没错,没人会真的对自己的好心最终导向了坏的结果而纠结,两个毒贩的死也不会真的让人惋惜什么,虽然女友曾因为自己参与过的这件事的结果而痛苦,但到底不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那种。
但是我们总会或多或少的遇到这些情况,就如最后, Patrick很大的影响了很多人的命运,这是他在一开始从未料想过的。
我觉得从一开始的独白,片子其实就在隐含的说这样一件事情,在一个社会中,我们总是互相影响的,问题只是,你有没有准备好面对自己可能要承担一些事情、去做决定、影响很多人的这样一个处境,以及你怎么对待影响、甚至决定别人人生这件事中的自己。
今天我做了一件……比较那个的事情……回到家,下午在街上逛,冷冷的,刚刚跟老爸吵架完,不想在任何一个地方停留。
有三个四、五岁的小孩在路上拦着路人乞讨,所谓乞讨好像还不太合适,大家都经历过,那叫死缠烂打,软磨硬泡,不应该叫乞讨。
本来想不做理会,溜之大吉,但是不巧我跟一个鼻涕结干在嘴唇上、手上拿着破碗的小P孩眼神交错了……我正要拐,结果衣角被他拽住,再后来就是他坐在我的右脚,抱着我的右腿,死死缠在我腿上,嘴里嘟囔着我听不懂的话……我的天……因为是在市中心,实在是太尴尬,我一拖一拐的走了两步,然后妥协了,从兜里摸出五毛钱,然后看着他的眼睛。
今年全国雪灾,你的日子也不好过,但是那些叫你们来要钱的人……我心里这么想着,其实这样的报道已经见得不少了,在这些小孩的周围一定有个大人在指使。
我绕着周围看了一圈,然后问小孩:“告诉我,小朋友,叫你来要钱的人是谁?
”小孩委屈的看着我,然后摇摇头。
“告诉我吧,你告诉我,我就给你这5毛钱,怎么样?
我们来做个交易”,他盯着我的眼睛,在瞄了一下我手里的硬币,还是摇头。
我搜着裤兜,又掏出个一块的硬币说“你要是告诉我,这些都归你,你可以把它藏起来,不交给大人,只要你告诉我。
”他还是不说。
我再三询问,他觉得不划算,然后直接走掉了。
小孩还是聪明,用一顿毒打换一块五,不划算。
我在想,要是他告诉我了,我会这么做?
报警?
还是当场就把那个大人骂一顿?
还是把小孩带到派出所?
难道把他带回家?
想远一点,大人被警察带走,小孩被警察领走,如果运气好一点,会被送回家,他可能是被买给人贩子用来乞讨的,那么他父母为什么要卖?
因为养不活?
如果他没有父母呢?
谁来管他?
我只是做一个行为,但是很可能会改变小孩还有他大人很多。
但是结果是我想要的吗?
我当然是出于好意,但是好心办错事的事情,我也不是没干过,幸好影响不大。
感觉自己很贱,那掏出来的一块五也不好意思再放回去……我过去摸摸他的头,把钱扔进去然后转身走了。
对?
错?
不作为?
你选那边?
所有人做事情,都有他的逻辑。
至少他认为这么做是对的。
不同立场,不同利益关系,不同思维方式……没有人是统一的,朋友的争执,父母的吵闹……说大一点,毛泽东,布什,布莱尔……谁敢说自己总是对的?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实是出于什么?
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还有文化大革命……如何作为,关键取决于目的,也就是所谓的立场。
这是一个逻辑问题。
PATRIC这么做,他给出的理由是他对孩子母亲做出过承诺,他不想孩子以后怪罪他没有带她回家。
探长的理由是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还有弥补她失去女儿带来的情感空缺。
邻居们就更不用说了,这事情跟他们没什么关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至于法律,那些警察真的就没有权衡过法律和女孩生活之间孰重孰轻吗?
法律是人在一个历史时间定下来的,对于未来发生的事情没有先见性。
人的行为到底是根据历史性的条文进行还是根据利益弊端权衡结果进行?
道德?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就已经讨论过了,是人希望别人对待自己就像自己对待别人一样而做出的相互让步的规则。
那么PATRIC的行为违反道德吗?
能不能有个人站出来告诉我,这件事情的道德评价是什么?
我觉得这件事情跟道德没什么关系。
一次行为,对于事件的结果的影响有可能是质的改变,在行为之后,结果并不见得真的会按照想象的那样去进行。
那么我们能做什么?
我只能做一个生意人,哪边弊端小,哪边利益大,我选哪边。
没有好人坏人,没有道德不道德之说。
历史自有评说?
我看它不见得评说得清……
I always believed it was the things you don't choose that makes you who you are. Your city, your neighborhood, your family. People here take pride in these things, like it was something they'd accomplished. The bodies around their souls, the cities wrapped around those. I lived on this block my whole life. Most of these people have. When your job is to find people who were missing, it helps to know where they started. I find the people who started in the cracks and then fell through. This city can be hard. When I was young, I asked my priest how you could get to heaven and still protect yourself from all the evil in the world. He told me what God said to his children. "You were sheep among wolves. Be wise as serpents, yet innocent as doves."
我记得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里有一个不可妄称耶和华的故事,年迈的医生基于善心做出的决定,却终于将自己,乃至他人都带入进退两难的境界,不可反悔,竟像是上帝的戏谑,惩戒自以为是的众生,即使,这样的自以为是从根本上是因由善良的缘故。
就如《Gone Baby Gone》中的Jack Doyle(摩根弗里曼饰),最后的新闻里是这样说的,“……曾经是正义的化身,改革的楷模的Jack Doyle今晚被捕……”,但即使如此,在Jack Doyle那淡然而坚定的目光里,我确信他从未为此而后悔过,当他戴上手铐转身望着Patrick时,不自然的到反是Patrick了。
我一直在想Patrick如此坚决地要把Amanda送回其未必合格地母亲身边的原因,难道他不曾看到Amanda的舅舅Lionel在诉说妹妹Helene如何将Amanda丢在炙热的车厢里不顾时的眼泪吗,不曾想到为此而牺牲的Remy吗,不曾看到Amanda在Jack Doyle家里是如何的愉快,以及Jack Doyle对Amanda的怜爱吗,即使如此,还有女友恳切的甚至以分手相要的劝说,这些都还不够吗。
我回想着Patrick与Jack Doyle的争论,“要是真的发生,我会向他们道歉,我会背负内疚活下去,但是不可能发生并且我不会做的是,就是向一个成年女人道歉,她会对我说,‘我小时候被绑架了,我的阿姨雇你来找我,你找到了,你找到我和一些陌生的家人一起,但你违背你的承诺,你把我留在那,为什么? 为什么你不带我回家?因为所有的饭菜 衣服和家庭旅行,都不重要。
他们偷走我,这不是我的家,你知道的,你比我更清楚,却什么也没做’,或许那个成年女人会原谅我,但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但是,这个理由足够吗,我想Patrick本身也是犹豫的,在哪一刻他有否更加切身的从Amanda本身的利益去考虑呢,这终究是个疑问,更多的,我觉得在哪一刻,在那个他做出决定的转瞬间,他甚至都是不敢去直视Amanda的,命运驱使他此刻去决定另一个人的命运,然而不幸的是,他,Patrick,在那个冥冥的瞬间却做出了相悖于大多数善良的人们意愿的决定。
在他想象那个女孩终于长大并向他来质问为什么没有把她带回家时,他有没有想象到被他带回家的女孩最终向其母亲一般的生活呢,吸毒、卖淫,甚至更为堕落,他有没有想到这样的一个女人来对他的质问呢。
他一定是想的到的,因为Jack Doyle就告诉了他。
在哪一刻,在善良与原则的外衣下包裹着他的高傲与自负,他企盼着女孩的母亲Helene最终能够按照他之前所设想的那样变的成熟且负责,但当他最后在某个随意的情形下得知那个与Amanda一起失踪的洋娃娃是叫Annabelle,而非Helene对警方所说的Mirabelle时,他是怎样的心情呢。
我的印象中《心灵捕手》就是Ben Affleck和马特戴蒙一起写的剧本,想来这个年轻的帅哥多少还是有些才华,《Gone Baby Gone》虽是基于小说改编,但从整个剧情的设置上还是能够看出Ben Affleck的用心。
很多人对影片里Ed Harris饰演的Remy在Lionel在酒吧向Patrick交代时突然持猎枪蒙面冲进来扮抢劫有些不解,觉得突兀了,但从整个影片来看,这一行为Ben之前就有做过铺垫。
首先,Remy在Patrick打死那个恋童癖的怪胎后对Patrick的劝说中提到自己曾经因为一个小孩可以过的更好而陷害过小孩的父亲,并再三强调,谁虐待小孩,谁就是他的敌人。
其次,Patrick在与一个黑人警官的谈话中就得知Remy本身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作为警官却取一个妓女为妻。
这些都可以说明Remy完全有做出过激行为的可能性,再者,在Remy扮抢劫的过程中可以看出,Remy本身只是想阻止Lionel说出真想,他只是想制造混乱,而并非伤害某人,这从其自始至终都未开枪,并在Lionel大叫着说出他其实是骗Patrick他们绑架勒索,并且Amanda已经意外身亡时,Remy严重迟疑,也可以看出。
换另一个角度,如果Remy当时未有冲去酒吧,那他该做些什么呢,一个在时隔多年说起那个被父亲虐待的小孩时还泪流满面,并且特立独行的人,你让他明知道那个他以为刚被自己从地狱里拯救出来的女孩,又要被送往地狱时,而无动于衷吗,这似乎才不符合人物的性格。
仔细看过电影,我们会发现其实对于Patrick最后所作的决定影片之前也有铺垫。
首先,影片中Patrick在看到Helene确实的认识到自己的愚蠢并痛哭流涕时,曾答应过Helene一定把Amanda带回来。
其次,Patrick之前杀死那个恋童癖的怪胎时,Remy问他,如果重来一次,他还会不会杀死那个怪胎,Patrick回答,不会。
这些都大概为了表明Patrick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他知道那个怪胎该死,但他认为由自己来决定是否杀死他是不对的,并有些许懊悔自己的行为。
不谈这些铺垫是否恰如十分,单说有很强的这种意识(虽然这是好莱坞导演所必须具备的品质),那么Ben Affleck在其处女作里的表现就已经是令人满意的了。
影片资料:《Gone Baby Gone》:导演:Ben Affleck。
主演:Casey Affleck、Karen Ahern。
2007。
无感
Affleck导演的!!!
最近看的第一部两星电影。最后三分之一看得让我恶心。
小本的导演处女作。这家伙真是拍商业片的奇才,把一个儿童绑架案件讲述得如此悬念相扣而又发人深思。娃娃脸主角是小本的弟弟,果然是基因恐怖的一家子。他最后的选择就像一把双刃剑,坚守了原则但也划伤了孩子,有时候正确也是在做恶。
改编得太次了,辜负了丹尼斯.勒翰的小说。节奏过于不连贯,层层抖开的包袱根本精彩不起来。巴巴型号小了;女主选得超逊。可能是预算比较紧张。
电影的结尾真叫人崩溃,这样的正义?做为一个一直标榜程序正义的人,我的选择与平时所言又不一致,一定有什么地方出问题了。
水货
还是太年轻了呀
这电影难受伐?!那女的花瓶伐?海报是P的好看了点
没了个大劲
虽然故事不错,但是导的一般,演得更一般,让人有种不太舒服的赶脚。因为结局多给一颗星。
讲些什么都不知道。
小本处女作就确定了关注波士顿边缘群体的主题,不过立场确实有些语焉不详,也许原著里的设定就是如此。
悬疑片开始,伦理片收尾。美国主旋律片。
Ben可以考虑多做导演了
男主一根筋,不管孩子的父母不配养育孩子,差评
21_123。(以下会剧透)以前看别的电影也有讨论过这个话题,确实是不错的话题。对父母来讲尽自己能力去关爱小孩,但是否能因为有更好的选择而将小孩带走呢。原来主角是导演的弟弟,主角确实是有点太稚嫩了,无论是脸还是演戏的感觉,虽然可能也是导演有意的,但总觉得有点,换个人会更好的感觉?特别是跟其它人相比
男主演技太弱气,黏黏糊糊伸展不开的感觉太尴尬,导演啊任人唯亲可不太好
法律和道德的困境。常看新闻里被解救的被拐卖儿童,从“好”家庭回到一穷二白的地方,他们却无权选择。而剧情过于戏剧化,也明显分裂为三段,人物过于偏执有点失真,男猪的丑女友从头到尾一个表情,咋看咋像整容失败的迈克尔·杰克逊。通篇脏字,看完觉得美国治安真是太可怕了。Madeline O'Brien
孩童无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