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建设的主要阵地,而表现农民情感生活、社会问题甚至是文化特征的“乡村电影”一度是热点,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前还陆续出现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李双双》、《喜盈门》等话题之作,不过近年来乡村电影已经被不断的边缘化,偶尔出现的一些作品也呈现出跟以往很大不同的面貌,就如《那山那人那狗》与《石榴树上结樱桃》这两部作品,呈现出几乎完全不同的乡村情。
无论是霍建起导演的《那山那人那狗》还是陈力导演的《石榴树上结樱桃》都是根据同名小说作品改编,只不过前者的小说原著由彭见明创作于八十年代初,虽然也带有父子俩之间的代沟、乡村里的愚昧淳朴与琐事、乡村的交通不便等现实问题,但带有着浓郁的乡土味道与人情味。
而霍建起的改编则将乡村的唯美、乌托邦进一步的放大,父子俩之间固然在送信的路途上还有着一些隔阂,但特别是通过儿子背着父亲淌水而过的那一幕将父子情的融合表现了出来,更何况影片还通过静止的纵深镜头将蜿蜒曲折的乡村山径、草丛中忽隐忽现的田间小道、村口的狭长光洁的石头小路等带出,充满着诗意的唯美,也衬托出乡村的乌托邦景观。
但毕竟现在已经不再是二三十年前,创作于前几年的小说原作《石榴树上结樱桃》本身就关注乡村的现实问题,尤其是选举、计划生育的问题,而陈力在电影改编时也将这两点作为两条主要叙事线索串联起人物的命运。
如果说当年根据李一清小说《山杆爷》改编的《被告山杆爷》表现的是农村宗族传统在当下法制社会所面临的冲击,那么,《石榴树上结樱桃》已经进展到村长的竞选固然有着一些背地里的手段(不违法),但还是较为光明正大的投票选举,只不过是候选人要在选举之前如何的笼络人心或者是中伤对手。
乡村在《石榴树上结樱桃》里已经不再是那个世外桃源般的乌托邦,而是充满着看不见硝烟的战场。
更何况,传统的、美好和谐的人伦关系(如《那山那人那狗》里的父子情、夫妻爱)在《石榴树上结樱桃》里也被淡化甚至是有点畸形,特别是影片的女主人公孔繁花与她的丈夫张殿军之间的关系设置——张殿军是一个倒插门的女婿,且妻子又是家乡里的掌握有村长大权的女强人,他从登场开始就已经是一个不太讨好的角色,如他见自己的亲生女儿时女儿不仅是害怕他,甚至不认得他,而他在家里也几乎是唯唯诺诺的;即使是在外面,他也是一个不得志的工人,甚至因为参与讨薪闹事而借机躲回家里,这样的一个男性形象,还有他跟妻子、岳父、女儿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美好关系。
八九十年代的商品化、城镇化大潮带给了乡村深刻的冲击,从《那山那人那狗》到《石榴树上结樱桃》,便可以明显看出这传统的乌托邦的消逝……
在《人再囧途之泰囧》、《西游降魔篇》这种“笑过就忘”的喜剧电影轻轻松松就能拿下十几亿票房的中国电影巿场,之所以对《石榴树上结樱桃》这样一部注定票房惨淡的“小众电影”怀有强烈的兴趣,除了它的农村现实主义题材需要关注之外,更在于影片作为一部“学院派完败的典型案例”,值得拿出来探讨。
影片讲述了农村基层干部选举的故事,对于农村题材,国内影视作品呈现两极化倾向,要么是一味暴露农村贫穷、盲荒与落后,用充满奇观化色彩的情节迎合国内外观众,特别是国外评委;要么是极力美化、粉饰,用主旋律的调调赢取政治上的美名。
影片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至少做到了不丑化也不美化,但并不意味着这是部成功之作。
影片改编自河南籍作家李洱的同名小说。
记不起谁说过的一句话:中国近几十年的历史与社会现实,足可以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提供素材,但遗憾的是,并未能诞生出一部伟大的作品,也未能诞生出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索尔仁尼琴、鲁迅那样伟大的作家。
有的只是如余华、莫言那种有技巧且聪明过头的作家,也包括李洱。
尚未读过原著,但看过影片,大致能感受到小说的面貌:一部企图借农村基层干部选举事件展现当下中国农村社会现实的作品。
影片导演一再强调原著小说大量的对白以及过于弱化的戏剧冲突造成改编上的难度,但这完全不能成为影片叙事一塌糊涂的借口,更不能为导演自身对中国农村社会现实缺乏深入思考的理由。
“繁花政治失败,只能回归家庭”这种轻巧的处理方式,或许有回避审查上的不得已,但更多的是避重就轻、浅尝辄止,乃至使本片看上去更像是由各种被导演事先打上标签的人物上演的一场轻浮闹剧。
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导演作为一名理论出身的电影创作者,可能最易犯的毛病是:主题先行,理论先行。
影片还未拍,可能就给自己预设了各种框架各种分析。
另半路出家者,技巧又极不过硬,必将是场灾难。
从影片的叙事技巧来看,导演本意是想通过一种戏曲舞台化的方式,讲述这场基层政治斗争。
我们看到开篇用了一段与剧情并无关联的戏剧演出,暗示下面的叙事方式,并力图用戏曲配乐渲染营造这场政治斗争的荒诞色彩。
这种想法是好的,但导演缺乏掌控能力,特别是叙事技能,以至前半段靠大量闪回、定格、旁白手法进行叙述,不仅起不到基本的推动情节发展作用,且大大破坏了观众整体感受,后半段在让影片讲述人繁花的老公莫名其妙疯掉后又莫名其妙地换了另一种叙事法,先不论闪回定格旁白这种只有叙事能力极差的初学者才会用的手法,视点的极度不统一,叙事手法的极度不连贯,是另一大硬伤。
这属于典型的野心太大、能力太差,拍出来的往往就是这样的东西(这片基本上称不上作品,缺乏成型的表达):对题材缺乏驾驭的能力,对农村社会现实缺乏深入思考,对电影语言缺乏基本的掌控。
导演只差没拿大喇叭对着观众一句句解释影片内容了,电影之所以是电影,而非话剧等舞台剧,就在于电影除了用对白、人物表演等手段进行叙事外,它还有其独特的“镜头语言”,摄影与剪辑,它强调用镜头组合方式去构造出“有意味”的时空。
在拍摄本片前,只有话剧执导经验的导演陈力,恰恰缺乏的是对“电影语言”的掌控能力。
我们看到本片从头至尾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场仅仅只是将舞台搬到户外而已的话剧,空间仄逼而局促,摄影角度极为生硬、单一,毫无灵气;大量的闪回定格手法,反而弄巧成拙,大大破坏了影片本该有的含蓄韵味:你表达得越直白、越满,留给观众的想象余地就越少,艺术上就失败。
作为国内导演的处女作,又是理论出身,本不该抱太多期望,但仍旧想对导演说得是:除了野心之外,需要天分,更需要的是平常心。
不要期望自己的处女作一问世就成惊世之作,只要不惊到观众就好,不是人人都能成塔尔科夫斯基,更不是你拍带点黑色幽默风格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就能成为库斯图里卡(陈力在观影会上谈到自己最推崇的导演是南斯拉夫的库斯图里卡)。
对于农村现实主义题材,我怀有极大偏爱,我希望此类题材在独立电影路线与主旋律之外,找到一条更健康也更营养的路线。
影片本身艺术价值不值一提,但考虑到影片的现实意义,以及希望更多导演去拍现实题材更多观众去关注现实题材,我希望能有更多观众去看它、更多人去讨论它。
尽管对于“苦逼”的国内观众,有一千个理由,需要娱乐,需要去买笑,需要借由观影去放松,但仍旧需要给思考留一个空间,哪怕只有一个理由。
否则大小银幕全是王晶黄百鸣式闹剧、快乐大本营式愚剧,那么,不仅仅是影视行业创作者的悲哀,更是我们观众的悲哀。
娱乐可以有,但不能是全部,也不应成追捧。
我更希望我们追捧的是:思想,以及自由表达思想产物的权利。
发表于:《文学报》第45期
实际上,整个故事的主线,就是新老两代女村主任的斗法。
小说的背景,设置在一个自称圣人后代的村庄,虽然经过历次运动,传统的影响日渐衰微,毕竟还供奉着从圣人老家请来的牌位。
村里人不是姓孔就是姓孟,都是圣人之后,辈分可以通用。
但就在这样一个村子,宗族观念几乎不存,权力斗争波谲云诡。
故事开始的时候,村里已是女人当权。
这个厉害的女人,使用了各种手段、协调各种力量,成功从老支书手里,接过了党政大权。
但在小小的乡长面前,她仍是小心翼翼的弱女,因为一点小事,丢掉了上级任命的支书职位,只剩一个民主选举的村主任头衔。
女村主任孔繁花,虽然八面玲珑,精明强干,却依然危机四伏,步步惊心。
于公,身边有对手环伺,村里育龄妇女的肚子,更像一个个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于私,虽然贵为一村之长,也要承受丈夫外出打工的留守之痛,且有延续香火之忧,随时压抑儿女双全的人伦欲求。
虽然这一切显得很麻烦,但她还能够应付自如。
即便发生有人超标怀孕这样的一票否决的大事,她也没有特别慌乱,还能借力打力,合纵连横。
直到最后一课,她依然有信心掌控全局,直到更强的对手现出原形,精心设计的大好局面,瞬间土崩瓦解。
作为孔繁花权力终结者的小红,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人物。
小红这个名字,让人想起红楼梦里的同名丫环,出身卑贱却不甘平庸。
这个尚未出嫁的年轻姑娘,有着惊人的缜密心机和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能力,能让找到不同人的弱点,让他们听从她的指令,能把预想不到的突发事件,纳入预先设定的轨道。
比孔繁花更胜一筹的是,她还有超强的忍耐力和引而不发的潜伏功夫。
最终,她胜利了,骄傲的孔繁花一败涂地。
连最亲的姐姐,最尊敬的羊倌同学,有知遇之恩的刑满释放人员,都站到了对手一边。
故事至此戛然而止。
但人们忍不住猜测,娜拉成功以后会怎样?
一个村里边缘家庭的未嫁女子,如何应付以后的局面;小红会和那个前小偷结婚吗?
丈夫也会外出打工遭遇欠薪吗?
在上级繁重的任务下,面对错综复杂的村民关系,她还能掌控一切应付裕如吗?
这样一想,小红不就是下一个孔繁花吗,她的运气会更好一点吗?
先读贾平凹的《秦腔》,今天读完了李洱的《石榴树上结樱桃》,两者比较,让人感慨颇多。
在角逐矛盾文学奖的过程中,李洱的《石榴树上结樱桃》败给了贾平凹的《秦腔》,本来也不是出人意料的事——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一直为人诟病,问题的确不少。
从以上两书看,对当前农村题材的把握上来说,平凹已经显示出明显的隔膜感,比如《石榴树上结樱桃》中关于计划生育、村级选举,这些鲜活的题材,长期泡在城市里,没有体验是写不好的。
这一点上,贾平凹已经老了,不管是《高老庄》也好,还是《秦腔》也好,感觉和乡村的脱节非常严重,这些作品表明《废都》之后,贾平凹已经完全脱离了一流小说家的行列。
如果说平凹还是那些陈谷子、烂芝麻,李洱的作品中散发着新鲜的味道,好像秋天新收获的粮食,《石榴树上结樱桃》非常巧妙地截取了农村在当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断面,对于乡土语言的把握也是及其熟练的。
这本书以村长选举和雪娥怀孕为线索展开,故事展开的节奏非常好,紧凑而从容,在不到16万字的时空中,各色人等一个个出场,特点非常鲜明,比如繁花——新时期女村长的形象跃然纸上,还有小红,人物形象也很新鲜。
几乎一口气就可以读下来。
读这本小说是受一个USP(所谓独特的销售主张)诱惑,某人推荐该书的话说,德国总理访华时赠送给温总理的就是这本书(可能是德文版)。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石榴树上是结不出樱桃的——除非嫁接,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沉潜到乡村基层,扎根在沃土,恐怕是结不出石榴、也结不出樱桃的。
《石榴树上结樱桃》听上去像是本山传媒的农村剧,实则是改编自李洱同名小说的电影。
孔繁花如果不是女村长,而是妇女主任或者卫生院女医生,那《石榴树上结樱桃》就是莫言的《蛙》。
当然李洱玩的没有莫言纯粹,他让孔繁花同时脚踩村官选举和计划生育两条船,结果固然是如题所示,石榴树上结樱桃,自己落得一场空。
农村喜剧电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一度大行其道,但大多都是为所谓新生活歌功颂德,随着录像厅的兴起和电视节目的繁荣,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几乎绝迹。
近几年以本山传媒为策源地的农村剧大行其道,农村题材影视剧又有抬头之势。
《石榴树上结樱桃》中,表面上看一干村官成天忙忙叨叨奔小康,但更多的是用黑色幽默的笔触触碰现实的顽疾,而非以往歌功颂德虚空的那套。
片中孔繁花毕竟不是孔繁森,要不是头上顶着一顶女村长的高帽,她就是个乡下泥腿子,一小家小我的村姑。
村官毕竟得有人来当,孔繁花不过是矮子里面拔矬子的产物。
故事中孔繁花就像是一个火钳子上的女人,一边是她乐此不彼的政治生活,一边她与常人无异的家庭生活,表面上风风火火发光发热,其实不过是虚荣心作祟。
比如他那明明是犯事从深圳逃回老巢两手空空的丈夫,她偏逢人就说丈夫赚了大钱衣锦还乡,可着劲往自己脸上贴金。
另一方面,孔繁花就像是一面镜子,通过她的政治生活,各色人等粉墨登场,最终都纷纷照出了原型。
尤其是身边那些表面上毕恭毕敬,实际上暗度陈仓的竞选对手们,任由孔繁花千算万算,她都休想在自己石榴树上采摘石榴。
就在她非常自信地计划竞选连任之际,一个超生孕妇的逃遁,就轻易地将她的政治前途打得狼狈不堪。
在喜剧语言上,《石榴树上结樱桃》玩的是黑色幽默,除了人物上的错位令人啼笑皆非,村官们的假大空的德行和貌似形而上学政治语言十分讨喜,尤其当他们官腔官调一本正经地讲大道理时,观众们都忍不住会意地笑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石榴树上结樱桃》也是一部农村版的“官场现形记”,它用及其朴实的镜头和语言,为我们一展农村官场众生相。
女村长孔繁花最终在竞选中落马,一不小心成就了孟小红的上位,她机关算尽辛苦种下石榴,却结出了别人的樱桃。
孔繁花的落败,一方面由于她的过度自信,一方面源于她的自私。
在一个人人都各怀鬼胎的环境里,什么样的结果都可能发生,尤其是石榴树上结樱桃的结局。
【完】
电影《石榴树上结樱桃》展现了是中原地区一个普通农村的选举过程,中间还穿插了计划生育、造纸厂的环保、农民外出务工、外商投资等等现实问题,在前半部幽默的氛围下一步步将观众引入后半部严肃的问题。
孔孟文化的符号在李洱同名小说原著的支撑下,电影就有了很好的文学基础,影片中有太多可以探究的文化符号。
譬如电影中官庄村,这里的两个大姓,一个姓孔,一个姓孟,孔孟是儒学宗师,同时也是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儒家文化的源头。
作者选取孔姓和孟姓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就是想展现给读者一个传统文化的形象。
这部影片表面上可以看做是对中国当代农村的展现,但内里还是当代中国的人物群像描写。
片中主要人物:村长孔繁花、他倒插门的丈夫张殿军、治保委员兼妇女主任孟庆书、以及村团支书孟小红。
影片主要围绕的是新一届的村长选举,现任当然想连任,下级自然想竞选升级,竞争在所难免。
影片很聪明地把选举和村中的各种矛盾夹杂在一起,各种矛盾事件的处理液成为村长职务竞选的筹码。
村长竞选的筹码农村中的村长竞选非常精彩,候选人们各出奇招,为的就是吸引选票,暗地里还有下套的,也有使阴招的,但影片竞选的获胜者是谁都想不到的。
看这部影片就会发现,即使进入了21世纪,计划生育还是农村的老大难问题,每家每户都要有个男孩,所以孔繁华是个女人,没有弟弟哥哥,只能招个上门女婿,在农村,这种习俗带来的好处就是生了儿子跟母亲姓,倒插门女婿都是没有地位的,所以孔繁华丈夫张殿军常年在深圳打工。
每家每户都有各自的问题,但村民姚雪娥私下怀了第三胎,这让村长和治保委员很伤脑筋,打胎和保胎兼职就是魔道斗法,稍不留神就棋输一着,这时候才不得不感叹一句:“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在传宗接代这个问题上,容不得半点马虎,即使母亲吃很多苦,孩子是一定要生下来。
能不能让姚雪娥自动去打胎,成为村长候选人们的竞争目标。
时代的小缩影《石榴树上结樱桃》主线是村长竞选,导演选取几条支线,环保问题、计划生育、闲散劳动力等等,影片中一直若隐若现的造纸厂问题,还有村委会处理村中闲散劳动力的做法,都是在给观众展现当代农村的生活状态。
其实导演所要表达的意图很明确,作为我们今天仍然有接近10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城市人和农村人的隔阂依然很深,大部分城市年轻人完全不了解农村生活,农村青年进入大城市打工或者念书之后,也逐渐告别农村,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民仍然是我国民众的主体,忽视农民和农村生活是不对的。
通过这部电影,导演描述的官庄村其实就是这个时代的小缩影,影片中的各种问题在中国各地农村都会遇到,电影用很幽默但不失真实的手法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农民形象。
仔细深入了解下去,其实,农民就是中国人,城市人只不过是住在高楼里的中国人,和农民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书的内容我就不过多的形容了,我认为确实值得国人好好读读,尤其是生活在城市的人,农村的问题其实就是中国问题的缩影,农民问题就是中国国人的问题。
我读完此书突然想到了村民选举的问题,这一切的“石榴树上结樱桃”的荒诞故事都是为当村长,为了“服务”人民。
但是也就是从这些荒谬的过程我发现,为什么村长的选举没有参选人登记的要求呢?
本人没有去查村民组织法,但是我从小说的种种冲突和圈套的设置上看,起码官庄没有选举候选人登记制度,也没有公开的助选程序,以至于让有心计的人慢慢的设置圈套,拉拢人心,并且把公共利益“计划生育”“环境问题”“招商引资”变成算计现任“政府”和绑架公众的武器!
书中的“小红”正是这样一个看似忠心耿耿,但是野心勃勃的家伙:)我想如果可以完善选举制度,那么小红想参选就必须提前登记公告吧,然后是公开的助选吧。
这样怎么又会发生现任村委人员合谋颠覆村长的荒诞故事呢?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广大的农村农民民仍旧是“微波背景”他们仅仅是权利斗争的牺牲品。
不论是生育也好还是乡办企业,都可以成为圈套的一部分,但是如果站在宏观的角度这都是在牺牲公众的利益。
其实这本书反应的中国现实问题真的很多很尖锐,但是都被作者巧妙的换了一种方式表达,可能这就是“石榴树上结樱桃”的本意吧,荒诞但是真实。
(最后还是希望读者们自己去品味吧:)
《石榴树上结樱桃》是谷天文化出品的又一部有腔调的电影,去年上映的徐浩峰导演的那部《倭寇的踪迹》就足够让人兴奋,这两部电影的制片人叫李锐,虽然我不认识他,却通过投资的作品看出来,其人有品位有眼光。
他投拍的作品制作不大,但胜在选题独树一帜,作品内涵隽永又耐看。
按下《倭寇的踪迹》不表,本贴就来扯扯将于4月2日上映的现实题材作品《石榴树上结樱桃》。
《石榴树上结樱桃》把视角聚焦到中国基层村民自治组织选举,新锐导演陈力以非传统的现实主义黑色手法,将一个村长选举事件拍得仿佛美国总统竞选,各方人物粉墨登场,平静的河面暗流涌动,影片最终呈现一场阳光选举,同时又深刻揭露当下种种社会问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播种希望种子,在真实与荒诞之间讲述了一个幽默生动又耐人寻味的故事。
影片改编自当代著名作家李洱的同名小说,描写中国最底层的权力场。
不论是外国总统还是中国小乡村村长,也不论男人和女人,在面对权利的诱惑时候会有冲动和追逐。
跟由大卫-芬奇领衔导演的正在热播反应美国权力场游戏《纸盒屋》的主人公弗兰西斯一样,《石榴树上结樱桃》中主人公村长孙繁花为谋求连任施展手腕运筹帷幄。
本以为能顺利当选的孙繁花却碰到一系列棘手问题,村民意外怀孕,邻村来抢外商祖坟,竞选班底另有算计,丈夫魔障了……虽然只是村长但孙繁花有魄力有胆识,口才和演技都是一流,震慑耍赖村民张口就骂,拉拢竞选班底又无比亲民,干起工作不分昼夜风风火火,把“官场”鲜活的女强人形象呈现在银幕上。
《石榴树上结樱桃》的台词生动诙谐,情节生活化又不乏戏剧性,一改同类题材宣教式或沉闷式的形式和节奏。
孙繁花和雪娥对骂斗法,治保主任口头禅的“我靠”,小学老师讲课句句提“三观”,乡长耍官腔,校长有高度地文学地拍马屁……鲜活底层人物,幽默的情节,戏谑与反讽,展现农村官场众生相,让观众忍俊不禁。
《石榴树上结樱桃》以朴实的镜头记录和反应生活,民主选举、计划生育、平坟、环保,招商引资……影片几乎涉及当下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是发展中中国的一个缩影。
在追求娱乐至死的今天,拍摄现实题材影片又能找到新的视角,还能让观众有乐趣地看下去,实属难得,当4星给创作者以鼓励。
石榴来自西域,樱桃原产东瀛,同样都离开自己的故乡扎根于中国的广大农村的土地中。
但石榴树上是不会结樱桃的。
但是人心会,下什么种,不一定结什么果。
故事以孔繁花的政治生涯和家庭生活的荣辱兴衰作为主线,无数与之紧密相关的有各种利益关系的人物陆续粉末登场,在整个故事所产线的极普通却又暗潮汹涌的乡村政治中各自起到了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或好或坏。
人性都是自私的,这本小说的很彻底,很赤裸的告诉了我们这个事实。
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这本小说中的每一个人都做了一些不太光彩或不太地道的事情,虽则未有触及法律及道德的不应该,但在情理上都不太能说得通的事。
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
但有争斗,就有输家赢家,各凭本事了罢。
很显然,繁花是这场政治角力的落败者,输在太自信,自以为做了这样那般尚算聪明和地道的事儿就万全了,胜券在握了,太高估了自己,也太小看了别人。
致命的是,她估错了敌手,看错了人。
书中有的是有名有姓,有型的人物,他们在左右故事的走向;但真正决定着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是那些连名字都没本提及的村民,他们才是造就出一幕幕戏剧,闹剧,喜剧,本剧的始作俑者。
一个人的心,很难琢磨,更何况一群人的心了。
而人的存在,一直就伴随着不可避免的纷争。
因为,人心难测啊。
写得好像是山东的农村,正是额长大的地方。
各种熟悉的场景,脏话方言,震撼性的细节真实。
第一次看到和我成长环境这么近的书,看完时给了个五星。
但后来觉得写得勾心斗角好像有点过了,搞成了农村版的后宫剧。
所以,调为四星。
真心是一本写农村的好书呀,真实
可以看得出来,故事底子不错,农村基层选举+计划生育。但电影拍得太差,演员演戏基本上只会背台词,导演推进故事基本上只会念旁白,而且就算念旁白也没把内容说清楚,干啥吃的。一颗星给原著,我没读过,但透过渣一样的电影画面可以想见,原著不会太差。
之前没有看过李洱先生的原著,是在看了电影之后才补上的。真心觉得是一个好故事,很喜欢,但电影个人觉得不很深刻,虽然在很多桥段上会让我们联系当下社会我们的生活境况,但忽然间夏然而止讲别的事请了,至于演员的表演实在是不敢恭维,过于生动、夸张。
一般
演得有点假啊。。。
有不少幽默的地方。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在毛主席像前讲鬼怪了。
因為過於現實而顯得荒誕。台詞非常不錯,演員也很讚,為什麼分數這麼低?
这么有趣的一本小说拍成这样,暴殄天物啊!
踏踏实实拍电影比耍花枪更讨观众喜欢#我不是在说厨戏痞#
搞不清到底是在挖苦还是在歌颂农村建设啊,以我所见吧,还是无聊了些
moma
这篇也就四星水准,但是能把农村题材拍得这么幽默、讽刺、传神,实在NB!推荐。
首先,照例夸奖下导演、演员、剧组等做出的努力,三星吧,别看豆瓣的简介,否则会被误导。我觉得吧,没拍成乡爱就已经不错了,
影片的叙事太差。但故事和对白都很现实,或者由于其太现实而产生了荒诞之感。如果抛去影片结构和叙事这些技术环节,还是可以算一篇打4星的电影,特别是对于我这样在农村长久工作过的人而言。
什么乱起八糟的玩意,说好的外国人呢!!
故事容量很大,编剧给力,带点儿黑色幽默,难得的现实题材影片,审查通过不易。
很有意思的一部反映中国农村状况的黑色幽默影片。片中的计划生育,招商引资问题都是当今农村面临的实际,塑造人物众多但每个都有自己的特色,又可贵的不落于“歌颂典型”的俗套,谁都有自己的小心眼,算是把中国农民那点事演得像中国农民的一部诚意作品,其中也不乏各种“学习庄孙子”之类的讽刺幽默
作为农村人,剧情内容跟我接触到的很像,只是好剧本却不是好电影,真正的精髓部分却草草了事儿
电影有纪实性很强,但是反映了一种荒诞,一种真实的荒诞
没看过原著小说,但电影令人失望。本来农村题材电影不够多,可以吸引人,可惜该片差强人意呀。情节不连贯,而且没有高潮,重心不突出。农村的故事和电影可以做得很好呀,期待着好作品。
未若 当下现实精彩之一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