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以小见大”实际上非常矛盾。
一方面,若不是这场本是误会口角的纠纷不知不觉被放大到政治层面,去不得不深挖并探讨历史、民族、信仰留下的从未结束“战争”,我们可能不会了解多方复杂纠缠的苦难,也不会理解最后点出的苦难的平等性。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上升”和“煽动”又是否必要,狭隘的民族主义是否已经在不经意间绑架了每一个身陷其中的人?
你可以说两方的对峙是两个民族背后现存问题和遗留问题的缩影,但就此个案而言,巴勒斯坦的工头可以代表所有巴勒斯坦难民或是曾经犯下错误的巴勒斯坦入侵者吗?
而黎巴嫩的修车行主,他的个人的立场和观点,又真的能够代表他背后的所有人吗?
这种无形的绑架实则混入了太多无关的要素,一则煽动仇恨,加剧国内本就对立紧张的局势,二则重新扒开了包括当事人在内的所有曾经历过惨痛过去的人的伤口。
同时,当已混入如此之多的民族、历史、政治之类的“大命题”之后,当事人真正的诉求,也就是本案的核心,也难免遭遇裹挟,成为其中的牺牲品。
所以最后的那个尊重伤口,苦难平等的立意在我看来可能就稍逊色于中间访谈中出现过的:“我们并不能改变过去,我们可以铭记它,但不可纠缠于它,以至于受控于它。
过去即过去。
It’s time to turn the page.”#我们何时才能免于不加节制的绑架与裹挟(百子湾电影资料馆放一半机器就坏了,又淋着雨回宿舍补完。
🙃)
黎巴嫩基督徒家的水管违建了,巴基斯坦难民包工头组织改建,俩人的口舌之争上升到了动手的程度,基督徒断了肋骨住院了,他要起诉对方伤害。
经过一次敷衍的庭审,他的气胸和妻子的早产让他更加觉得此事不能不了了之。
父女档的律师的介入和辩论使事件不断升级,从口角发展到对民族的歧视,对政权的攻击,对历史事件的仇恨……语言中的词语的放大和引用不止发生在庭上,也延伸到了庭外,暴乱和战火都在延续,双方都因此受伤。
最终二人还是用了最简单的方式解决,庭上的辩论也以无罪宣告结束。
这是一个全程冲突的电影,节奏很快,从电影的开始就能看到环境本身中存在的民族冲突。
在这个有战争有难民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的国家里,人与人之间一直存在芥蒂。
就像电影里说的,“战争已经平息,但大家心中的战火未绝”。
开始的时候根本不懂为什么男主点火就着,明明是他先挑起矛盾,但到后面看到他的经历又能理解他无法释怀和激进的态度源于幼年的伤害。
这就是媒体和引导,人的情绪都不是凭空而来,但又有多少时间去互相了解互相理解呢?
关于片中讨论的羞辱和矛盾太多人讨论了,我更想讨论的是由大见小到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冲突与矛盾。
每个人经历的事和痛苦都不能被其他人看见,而情绪的发泄和冲突的挑起往往都会伤害到无辜的人,甚至引发不可控的发展就像是引发战争的庭审一样。
当一个人任由自己的情绪发泄,并因他人之错自己犯错之时,道理和法律也不再能清晰的去判断对错了。
所以真正消解矛盾的是什么呢?
是原谅是宽容是冷静是自我约束吧。
虽然这是很难做到的,就像前人说的以德报怨一样,但我私以为这应该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和努力的方向。
只有这样从有机会真正的平息各种意义上的战争吧。
我看到男主帮对方修车的时候,突然就有点泪目。
双方都不是恶人,他们都存有善念有信仰也有自己的坚持和信念,也因此他们拥有爱人和信任的伙伴。
但在不同背景下无法调剂的矛盾都让他们短暂的忘记了人性中的善,用言语和肢体暴力伤害彼此,这是最不可取,最遗憾,也最让人难过的事情。
也因此在他们回归个体展示个体的善与美的时候,格外动人吧。
只是几个词语,构成了言语羞辱。
其背后是深深的伤痛。
托尼慢慢的从不敢面对到面对,亚西尔最后也还给托尼一个发泄的理由。
他们之间战争结束了。
都是受害者,做错事要有过程,心灵才会觉得被尊重。
发泄-道歉-原谅,这三步是过程,没人能够拥有独自承受痛苦的特权。
摘自片中辩护律师的一些金句1“根据法规,在极端情绪状态下,因为被剥夺了自尊和意识,因此情有可原”2“真诚与稳定,选择稳定”3“战争结束了,不要活在过去”我记不清了,应该会二刷的!
简要政治及拍摄背景 ,读一下有助于理解。
我对《羞辱》的整体印象:剧力饱满,人物关系的张力有所设计。
随剧情发展人物关系一直在做变化。
以两个典型人物管窥宗教民族矛盾,以法庭戏剥开矛盾争端的肌理,以夫妻和父女关系的体现时代态度(翻篇是否可以),这种以事件为核心以观点输出为目的的剧情片必然是要在人物的真实性上做一些妥协牺牲的,不用苛责。
谈谈我觉得比较出彩的地方:1,辩词。
鸽女儿和猫头鹰父亲的法庭对峙,从辩论的角度看台词之间的争锋蛮有趣的,这个矮爸律师演得蛮扎劲的,夸张卖乖讨好法官无所不用。
2,人物和人物之间,事件与事件衔接,里面冲突的设置。
基本上难得一松必会紧跟一紧,冲突给得很密,和平片段只有屈指可数几个。
但这些说到底都是常规操作,并没有多么震撼人心。
赌注升级,高潮结局这里争相受害,求得一拳,倒是比较耐琢磨。
一方面你可以认为是从自保的角度巴勒斯坦人动用的心机,又或者其实语言和身体伤害的杀伤力并不能互相抵消必须来这么一下,一方面作为历史政治背景下两种阵营的具象,都是受害人,也都是加害者,再多的理解体谅共情,也无力张口说出一句真诚道歉,暴怒此消彼长,必得以同样的insult博得回拳——这里的insult已经从加害者insult变成了受害者的insult——比惨?
你不配!
——这个解决之道多少是有点反人物的,但这应该是剧情一开始确定的基点,坐到这里,形式上的对称就稳了,冤冤相报。
3,庭上和庭下的对比。
庭上针尖麦芒意难平的时候,庭下两人的开车门修车段落。
我知道是蛮匠气的啦,但是也合理。
尤其是在比照前面究竟这个争的是什么,谁要在争,就有意思了——虽然背后棋手的对弈思路并没有很深入细腻的探讨,仿佛只是政客与暴众。
但两人后面就有点“扮演敌对角色”的意思了。
这部电影的导演兼编剧齐德·多尔里 Ziad Doueiri作为穆斯林经历过敌对创伤并且与基督教女子相爱结婚,这个题材应该是发自肺腑之痛了。
蛮有趣的是,他还曾以助理摄影师身份参与过《低俗小说》、《落水狗》和《杀出个黎明》等影片的制作…………^ - ^ 我感觉啊,他的节奏有点急,嗜好冲突不断,引导动机明显,这也是容易被视为剧作刻意牵强的原因之一。
至于他不喜欢的Kamel El Basha表演风格,似乎在相较节奏“冲”得比较厉害表演“放”得比较肆意的作品里表现一个内向的“收”的角色,往往比较容易受到电影节的垂青嘛。
好比是《间谍之桥》里的男配Mark Rylance。
黎巴嫩是一个不太一样的中东地区国家,也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上会诞生这样一部看似荒诞却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作品。
在阿拉伯世界中,黎巴嫩是唯一一个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两大宗教组成的国家,这两大宗教分庭抗礼瓜分了黎巴嫩,东区由基督教势力掌控,西区主要宗教是伊斯兰教,这些宗教中的细枝末节例如逊尼派、什叶派、希腊天主教、亚美尼亚天主教暂且不谈,我们可以认为基督教的话语权掌握在天主教马龙派中,原先黎巴嫩全国过半的人都信仰基督教,而随后局势逐渐发生改变,伊斯兰教教众想进行改革以掌控国家政权,从此,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从高层国家领导军方到底层居民开始了漫长的斗争。
那贝希尔·杰马耶勒是何许人也?
贝希尔·杰马耶勒出生于一个基督教马龙派家庭,他的核心思想是“恢复黎巴嫩对自己国土的主权,恢复其全部国家权力”,要求一切外国军队包括以色列军队从黎巴嫩撤出,随后贝希尔·杰马耶勒被刺杀,以色列趁乱攻入黎巴嫩,向巴勒斯坦难民营开火,被称作“贝鲁特大屠杀”,而这一切的指挥正是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沙龙,后来的以色列总统。
随着巴以冲突升级中东乱战的开始,大量巴勒斯坦犹太难民依旧涌入黎巴嫩,由此带来了大量的矛盾,产生了民族主义思潮。
本片的戏剧冲突正是在这样简化了还特别复杂的背景下产生的。
片头便是一场大选,一个人在发表政治演说,本片的男主角托尼是贝希尔·杰马耶勒(当然,片头出现的那个人叫做akim?
(我怀疑是阿明·杰马耶勒)是贝希尔·杰马耶勒的接班人)的忠实拥趸,同时开篇一场夫妻搬家的戏和修理汽车的戏干脆利落的交代了托尼的政治、宗教观念和性格,简而言之就是一头倔驴,并且有一位怀胎已久的妻子。
本片第二位男主亚西尔也出现了,亚西尔是一位巴勒斯坦难民,工程师身份,同样是一头倔驴,这在上司谈话的时候也从侧面体现出他的工作效率和专业素养,此时二位男主角有了第一次接触。
托尼违建水管还把水撒到了亚西尔身上,矛盾出现,亚西尔找到托尼,语气生硬。
此处出现了第一次“羞辱”(说是羞辱语气有些重,就当是强行扣题)托尼的行为对于亚西尔的职业素养来说是一种羞辱,以及亚西尔生硬的语气、颐指气使的态度令托尼感到自己被羞辱了。
第二次接触开始,老板进行调解,双方准备进行和解,此时老板想多方努力从托尼妻子那里打开突破口,在这里“男权”或者说是“父权”第一次出现,托尼认为亚西尔不愿意当面道歉,从女人方面入手,这对他的男性主导地位产生了冲击,羞辱了托尼的男权尊严,“此房是我买 这管是我搭”,亚西尔的态度使得矛盾再次升级,车库中的托尼看着贝希尔·杰马耶勒的讲话,这同样代表了黎巴嫩大多国民的民族主义心态。
而亚西尔的上司为了“巴勒斯坦难民营”的重建运作妥协,希望亚西尔道歉,在这里,亚西尔的身份再次被提及,亚西尔收到了羞辱,“我们相当于阿拉伯的黑鬼”这话同时也表现了巴勒斯坦难民的国民心态。
第二次接触是通过亚西尔老板的“运作”使得矛盾激化,双方同时施加了一次羞辱,同时在这当中隐藏了又一种阶层性质的羞辱,即老板代表的中产阶级对于下层为其打工的“无产阶级”的理所当然式的游说产生了羞辱行为。
接着双方准备进行和解,托尼百般羞辱亚西尔,并且提到了沙龙下令屠杀难民营的事件,这句话激怒了亚西尔,矛盾激化,产生口角,亚西尔讲男主打伤,极高的叙事效率,17分钟构建起了完整的故事前因、国民心态、阶层矛盾。
接下来准备上法庭,托尼方面与警方接触,民族主义心态一览无遗,在出租车上的争论表明这是本土黎巴嫩人对于巴勒斯坦外来者的普遍态度,而在巴勒斯坦难民营也呈现出一个巴勒斯坦工人工会的小团体结构,而亚西尔也是这群人的领袖,并且为后续发生的事件埋下伏笔。
经过20分钟左右的铺垫,双方第一次在法庭上碰撞,而双方的不合作“羞辱”了法庭的威信,同时本片的矛盾再次激化,而此处的问题在于亚西尔沉默的理由不够充分,推进戏剧冲突的铺垫过少,此时法官的行为也充满争议,并不能令人信服产生接下来的转变,而托尼掏出法律条文教育法官使得法官感到自己被“羞辱”毕竟法官是“拥有”法律的人,此时被一个“底层”教育,虽然肤浅但是也好用,并且矛盾再次升级,托尼与法庭之间也存在了冲突,而在被拖出法庭的时候说的话再一次为矛盾上升至社会矛盾埋下伏笔,法官的粗暴判决方式使得法律公信力失效,法律本身被执法者羞辱。
并且在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上层建筑与下层人民群众的脱节令整个社会不稳定,全片紧张的气氛令这个故事充满张力且可以使人忘掉一些小瑕疵(毕竟肯定有人会说在TC这样见怪不怪之类的话,见仁见智)。
接着是一个过渡段,这一段就比较生硬闪回托尼的过去好像也没什么意义,也不知为何晕倒然后引出托尼的妻子早产婴儿病危的段落,而接下来的全片的第二幕律师团出现一段显得过于突兀,人物动机其实是多样的,但是并没有与后面寻找律师团打官司很好的联系起来,如果只是为了争口气中间加了这么早产一段反而打乱了叙事,初看律师团的一段感觉是又一次将叙事退回到了“建制”中来而非“复杂化行动”和“发展”,而事实上是应该是在晕倒事件一段时间之后后续剧情为律师团打算利用托尼的晕倒谋取更大的利益,影片在故事时空构建上有些含混不清,律师团角色出现的有些突兀了。
并且律师团的行为与托尼的目的背道而驰,民族主义思潮与“利益”产生冲突,更高层次的戏剧张力是有的,底层的民族主义思想民粹思想在上层看来不过是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方式(上层的利益是什么也是一个悬疑点),隐藏的这一点也是值得玩味的。
再接着以为女律师找到加西亚,同样,双方步调一致,律师的诉求与加西亚的目标并不相同,并且在此时埋下了一个伏笔。
在一段普通的法庭辩论之后引来了一个小高潮,女律师是律师团头领的女儿,这时叙事主体转向了父权中来,父亲想“控制”女儿,走他规划好的路子,而女儿不同意,成为了被告的辩护人并且很有可能会输,而有意思的是父亲与女儿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都终于“律师”这个职位并且只忠于自己想要“赢”的理念。
女儿想战胜父亲,而父亲也想赢(同样是一个悬疑点:一个大律师为什么会接这么一个小案子),双方都忽视了被代理人的意见,整个叙事的核心已经被巧妙的转移,讽刺的是二位只想争口气的辩论不知不觉已经走向了不可控的关于另一个家庭、两个宗教势力、本土人与难民之间的冲突,这二位反而在影片中后段“失语”。
二者的私人空间同样被羞辱,这是公众层面的舆论浪潮对于个人的裹挟,同样是一种羞辱。
接下来前期埋下的伏笔即加西亚的手下们来到法庭门口闹事,并且被人记录下来,事件被彻底放大至整个社会,很有意思的是“媒体”也加入战争,父亲律师的话被断章取义无限放大,而在接下来的环节父亲律师的动机被解开,同时引出了另一个事件:加西亚过去的黑历史,并且试图证明巴勒斯坦来的难民充满原罪。
父亲律师是想要达成政治诉求,而此刻再一次约旦军对于巴勒斯坦难民的黑历史被女儿律师陈述,本片至此就有些跑偏了,因为这个话题是在是过大,并且牵扯到约旦军对于巴勒斯坦难民的羞辱行为,上升到了国家、政治上的羞辱行为,而在本案件中推进、上升的速度过快,与案件无关,本片核心叙事再次转移、上升,目前是三个层次之间“羞辱”关系同时在法庭上辩论,但是父亲律师说的话实在是有些过于功利,为了增加戏剧冲突而冲突,好像预料到事情不可发展接下来也不再可控,成为犹太复国主义与巴勒斯坦人的对抗,而此时托尼、律师、和与他们对立的一方反而变得模糊,过快的上升到了巴勒斯坦人与犹太复国主义(以色列)的斗争其实究其核心正是因为父亲律师的言论?
那么后期整个事件的动机没有踩实也令人遗憾。
后期解开了托尼阴影的扣子,1976年、达穆尔地区等关键词,说明托尼的阴影来源于1976年开始的黎巴嫩内战,有意思的一点出现了,黎巴嫩的人同样流离失所成为其他国家的难民,并且在这次战争中也有巴勒斯坦军队的影子,而在这之后黎巴嫩在以色列的主导之下又对逃亡过来的巴勒斯坦难民进行打击,至此中东乱成一锅粥的历史算是简要交代清楚了同时也可以看出要是讲好这么一个故事需要多么庞大的信息铺垫,而本身该电影也只能简要提及,若是对于中东地区的人来说可能很好理解,但是对于我们这样的人需要的额外信息量太过巨大,影片本身没有交代清晰,或许这也是本片令人遗憾的地方吧。
再一次,在法庭上,托尼的童年阴影被公之于众,伤疤被撕开,是一次公审各怀鬼胎的各色人马对于他的一次羞辱。
或许这是本片最后一次提到“羞辱”。
而在加西亚与托尼私下一次见面之后“愤怒”的根源被揭开,源于嫉妒,对于和平的向往,同时在最后一幕也要达成父女的和解(而父女线其实消失很久了,只能草草结尾)以及巴勒斯坦难民和黎巴嫩本土居民的冲突,至此似乎只能草草结束了,并且在最后落实之处,女儿与父亲的冲突似乎默认被消除了,只能通过大段鸡汤式总结性台词扯扯国外扯扯时政表达本片最大的中心思想。
实在是有些可惜。
本片涉及到的历史、宗教、政治内容过多掌控不好实在是有些可惜,想来中东乱战似乎好像确实就是为了一个“尊严”:耶路撒冷之争,宗教之争,在这些战争中究竟谁才是赢家?
或许是最后那位父亲律师提到的“骂了婊子还得道歉”的国家吧,国家尊严荡然无存的情况下缺想要争取“小确幸”的尊严?
或许这同样也是对于中东地区人们心态的一种嘲讽吧。
将人物放入具体的场景里,面对一个日常的情景,却能将其一层层解刨,从最初的街头小事,到两个人的成长背景对比,再到不同种族间的相互对立,故事的矛盾不断升级,最后法官的一席话语言暴力相比身体暴力,很难衡量孰轻孰重,面对仇恨,面对暴力,没有谁会得到公证的回报,将人类放在历史的宇宙里,这些仇恨,战争相对于人类在科技方面取得进步来说,依然表明我们瘸得越来越厉害了!
第一:这件事可以归因到黎巴嫩内战,而与之相关的是巴以纷争,巴以纷争的直接原因是犹太教色彩非常厚重的犹太复国主义,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被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所激励,而排犹主义在欧洲根深蒂固,甚至可以追溯到耶稣因犹太教而死。
不过这一切,让我想到的并不是这件事本身,或者这部电影本身的历史因素有多么繁杂,我想说的是,至少从犹太复国主义起,这些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不得不然。
然而这些不得不最终激励人们因为一根排水管互相仇恨,不得不在让人的底线不断后退。
可怕。
第二:法庭理论上只是就某个具体事件断定对错,但法庭却是我听说过最不就事论事的地方了,你甚至会将别人的过往掘地三尺;指桑骂槐,指鹿为马,简直可悲。
第三:亚西尔第二次去找托尼那一段导演似乎想提供一种对等感,不过真的对等吗?
非常值得看的电影,不过还是得事先储备些故事背景知识才好,否则有些进入不了情境,总觉得隔着层纱。
对于巴以和黎巴嫩的地缘历史和政治知识了解得太少了,要不是看了豆瓣大神们掰开揉碎的解析,恐怕得看上好几遍才成。
所以说,哪里有容易的感同身受。
肉体的伤疤难以消除,战争给民族和文化留下的创伤更难弥合,这些痕迹会写入幸存者的DNA,刻在行为和思维上。
让人触动的是,打官司的过程中,二人面对各自律师,均有过对对方的理解的表达,然而事情却仍向着更深刻的冲突推进,并引出了法庭上父女交锋的长篇大论。
好吧,如果争执可以只是通过这样理性可控的探讨和辩论,而不是枪弹和战争来完成,那该多么好。
然而法庭上一度失序的混乱,正是民族和社群难以彼此接纳和相互原谅的一个缩影。
“我们正在打仗”,律师说。
两个都力图活出普通人的体面和尊严的家庭,于是就被搅得混乱不堪。
“这是羞辱。
”“这是挑衅。
”层层叠叠的历史遗留问题,给当今留下的遗产是一触即发的民族情绪。
脆弱的人类呀,需要怎么样强大的包容力,去处理这样的问题呢?
从总统府出来,两扇对撞交错的车门,设计得挺妙。
虽然紧随其后的修车桥段,硬凹得简直有些尴尬。
和解,需要许多许多的智慧。
47年UN制定两国方案,犹太(基督教)在以色列,阿拉伯人(伊斯兰教)在巴勒,但犹太在中东太不受待见,更何况是“犹太国”。
48年以色列从英脱离,周边国按捺不住宣战要干掉犹太国(一战),以胜,巴勒倒霉被瓜分,巴勒难民到处溜达。
56年英法拉拢以色列打埃及想控制运河(二战),美国看不得英法好,最后以色列得了便宜。
64年叙、约、黎成立PLO表面说要帮巴勒夺回领土,实则恶心以色列。
67年以色列被恶心吐了,发起闪电袭击(三战),阿拉伯丢地。
73年埃、叙不服开干以色列(四战),最后平手签约(以色列总理被犹太激进分子视为叛徒遭刺杀)。
同时,PLO太恶心人被约旦赶到黎巴嫩(基督教(犹太人)为主),而黎巴嫩在一战后又有很多巴勒难民(伊斯兰教(穆斯林)为主)。
PLO一到黎巴嫩就看不惯基督教疯狂搞事,最后冲突升级,简记为“犹太(基督)VS巴勒(穆斯林)”。
82年以色列又PLO被恶心吐了,与叙利亚、黎的PLO开战(五战),以胜。
同年8月亲以色列的黎巴嫩总统被PLO刺杀,犹太基督平民军在以色列的支持下跑到贝鲁特难民集中营屠杀巴勒穆斯林,被国际谴责,沙龙辞职。
黎巴嫩越搞越乱,形成一种“以+犹太基督 VS 叙+巴勒穆斯林”的局面,最后被以和叙成功摸鱼分别控制了南和北。
先得说,这是一部好电影,作为新疆人,尤其觉得好。
剧情不再赘述了,就是两个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男人为了一件小事发生争吵,最后演变成一场国家内乱。
风格完全是好莱坞的,情节工整、演员表演、配乐出色,但略有匠气,比如父女关系暴露那一段。
影片中涉及很多中东历史,但我们通常只知道贝鲁特难民营事件,下面就把引发本片矛盾的主要事件捋一下: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以色列联合王国,后分裂为以色列王国和犹大王国。
经历过亚述、巴比伦、波斯、马其顿、罗马等古国的统治,犹太人在这一地区逐渐衰落,尤其是公元135年犹太人起义失败后,被罗马人逐出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地区,自此成了无根之民族。
1896年,犹太裔记者西奥多·赫茨尔发起锡安主义运动(又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号召全世界犹太人回归故土,恢复本民族的生活方式。
流亡千年的犹太人不断返回巴勒斯坦地区,尤其是希特勒上台之后。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60万犹太居民。
以色列国父西奥多·赫茨尔当地的阿拉伯人视犹太人为外来入侵者,而犹太人认为这是他们的故乡,于是冲突频发。
1947年,鉴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和平努力受到挫败,英国政府决定从巴勒斯坦托管地脱身,把难题扔给了年幼的联合国。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分为两个国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阿拉伯国和犹太国),三教圣地耶路撒冷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冲突。
犹太人接受了该方案,但阿拉伯人断然拒绝。
阿盟委员会高层下令对以色列的犹太平民展开为期三天的暴力袭击——没错,是平民——犹太人地下民兵组织展开还击,战斗很快便蔓延为大规模冲突,继而引发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
1948年5月14日零点,英国的托管期结束,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当天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结果,以色列的民兵组织成功阻击了外国军队——可见这个苦难民族的战斗力之强。
6月,联合国宣布停火一个月,在这段期间,以色列国防军正式成立,阿盟扼杀以色列的难度就更大了。
在数个月的战斗后,双方在1949年达成停火协议并划清暂时的边界,这条边界线被称为“绿线”(GreenLine)。
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获得了额外的23.5%的领土,约旦则占有以色列南部一块山地区域和撒马里亚,后来那里被称为西岸地区。
埃及在沿海地区占有一小块的土地,后来被称为加沙地带。
巴勒斯塔地区被这三国瓜分,最大的赢家是以色列,而不接受联合国建国方案的巴勒斯坦人成了没有国家的难民。
他们当时为何不接受这个方案?
如果他们当时接受这个方案,中东会不会少流很多血?
这些不得而知,只是历史没有如果。
一个犹太国家在中东存活了下来,也成了周边国家的眼中钉肉中刺。
中东地图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英国和法国为了继续掌控苏伊士运河,拉拢以色列进攻并击败了埃及。
但美苏两国介入此事,苏联宣布,如英法不停火,苏将对其实施核攻击。
美国为把英法势力挤出运河区,命令全球美军进入戒备状态。
英法两国的军事冒险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以色列获得了蒂朗海峡水面航行和空中飞行权,又是唯一的赢家。
这场战争也标志着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
1964年,叙利亚、约旦、黎巴嫩策划了两件事,一个是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另一个是改变约旦河上游的流向,使之不被以色列利用。
以色列空军果断轰炸了这个水利计划,导致该计划破产。
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以上述三国为基地,针对以色列不断实施恐怖袭击。
以色列向联合国提出控诉,但毫无效果,于是展开报复行动。
冲突一再升级,在美苏两个幕后老板的操纵下,最终引发了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约旦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
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发动了进攻,阿拉伯国家毫无还手之机。
六天后,阿拉伯国家彻底战败,以色列以极小的代价占领了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计6.5万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更多的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联合国要求以色列退出所占领土,但以色列想要建立一个更大、更完整的犹太人国家,彻底剥夺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间,他在美国人的支持下,只做口头表示,并不归还侵占领土。
于是在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分别攻击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战争之初,阿拉伯军占据优势,但埃及人没有乘胜追击,给了以色列喘息的机会。
以色列在美国的帮助下,成功逆转战局,再次战胜阿拉伯国家,并使他们意识到,以他们的实力是不可能用军事手段击败以色列的,于是开始转向和谈。
同时,付出惨重代价的以色列也意识到,为了领土与阿拉伯世界为敌是自取灭亡——早晚而已。
1977年11月,埃及总统萨达特前往以色列访问——想必也像基辛格访华一样,双方多次试探——承认了以色列的存在,两国签署和平条约,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埃及通过一次访问获得了战争没有拿回来的土地。
萨达特访问以色列,结束了30年的战争,并拿回的土地,却被激进分子视为阿拉伯的叛徒,1981年在阅兵时遭到刺杀中东似乎要迎来和平的曙光,但一个组织像蘑菇云一样腾空而起,这就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
前面说过,PLO是叙利亚、约旦、黎巴嫩策划成立的,其目的是领导巴勒斯坦人民建立民族国家,但这个组织结构复杂,由多个游击队组成,赫赫有名的法塔赫只是其中之一,政治观念也各不相同,因此经常各行其是,不服从阿拉法特的领导。
阿拉法特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就放弃了彻底击败以色列的企图,希望通过政治和外教手段解决建国问题,但PLO的反对派仍坚持要消灭以色列,主张在巴勒斯坦全境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如果看看历次战争结果,就知道这种观念无异于疯人呓语。
阿拉法特与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拉宾在美国白宫的草坪上握手言和的时刻成为历史上的经典镜头。
但这次握手,导致拉宾在1995年被犹太激进分子刺杀身亡,阿拉法特2004年在内外交困中死去这些反对派不停的制造恐怖事件:劫飞机、扔肉弹、杀死以色列的奥运队员等。
可能他们还以为自己在进行一场伟大的民族独立斗争,其实严重影响的和平进程,且PLO的国际影响也日益恶劣。
这么做的结果是和原先支持他们的约旦闹翻,1971年7月约旦将PLO逐出其国境。
大量PLO成员转入黎巴嫩进行活动,黎巴嫩——本片导演齐德·多尔里的祖国——自此进入多事之秋。
今天就写这么多,要看比赛了。
改天再写。
黎巴嫩1943年独立,人口约130万,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比例为6∶5,各教派即在此基础上分配国家领导权。
此后数十年间,在基督教马龙派和穆斯林温和派治理下,黎巴嫩成为中东地区最稳定的国家,人民生活水平与石油国家不相上下,首都贝鲁特更成为与苏黎士并称的国际金融之都和交通、教育、文化中心,号称“近东巴黎”。
但随着PLO在黎巴嫩扎营之后(他们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历次中东战争,涌入黎巴嫩的巴勒斯难民40万),黎国内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矛盾日渐加剧。
1975年4月13日,巴勒斯坦游击队袭击一座基督教教堂,打死4名长枪党(马龙派的政治组织,本片中电视演讲的党派)党员和数名平民。
长枪党以牙还牙,当天伏击一辆载有26名巴勒斯坦人(包括游击队分子)的公共汽车,将乘客全部杀害,由此引拉开了黎巴嫩15年的内战的序幕。
可见,不顾本国情况,仅因为相同信仰或者国际人道主义就大量收留他国难民是不明智的,也是对本国人民的不负责任。
这场内战不但毁掉了黎巴嫩的经济,还造成15万平民丧生。
高层的权力之争,在底层演变为彻底的民族仇杀。
网上可以查到的有:1976年1月,黎巴嫩基督教民兵组织在以穆斯林为主的贫民区卡朗迪纳,对库尔德人、叙利亚人和巴勒斯坦人进行大屠杀。
作为报复,巴解组织在达穆区针对基督教马龙派进行大屠杀——就是本片中法庭回放录像的那一段,1976年8月,长枪党针对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管理下的难民营内的难民进行大屠杀。
最著名的当属1982年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
因以色列驻英国大使被PLO暗杀,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十万大军入侵黎巴嫩——第五次中东战争——与PLO和叙利亚军队激战,结果自然又是以色列获胜,PLO被驱逐——若无联合国介入,很可能被赶尽杀绝。
8月23日,亲以色列的巴希尔·杰马耶勒被选举为黎巴嫩总统,但9月14日即遭到穆斯林组织暗杀,为了报复,9月16日,基督教民兵组织在以色列的支持下,进入夏蒂拉难民营,开始了为期三天的强奸和杀戮,800-3500名穆斯林死亡。
40年前以色列被希特勒屠杀,现在他们却在屠杀巴勒斯坦人,可见人性的丑陋是不分种族、民族的。
贝鲁特大屠杀以色列因此遭到国际谴责,国防部长沙龙不得不辞职。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进驻黎巴嫩,经过谈判,达成协议。
以色列同意撤军,同时要求叙军和巴勒斯坦武装力量也撤出黎巴嫩,但这些人宁可继续战争也不撤军。
协议成了废纸,双方武装冲突再次升级。
在黎巴嫩内战中,叙利亚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
内战爆发后,黎巴嫩政府军占据优势,但叙利亚默许PLO的8000人武装部队从叙利亚境内开入黎巴嫩,支持反对派,即本片中的叛军。
政府军节节败退,1976年5月,黎巴嫩总统苏莱曼·弗朗吉亚“请求”叙利亚帮忙,叙利亚高高兴兴的派遣了3.5万“阿拉伯威慑部队”进驻黎巴嫩,把黎巴嫩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可见境外势力大多歹毒,救他国人民于水火是假,趁火打劫是真。
小国还是不要谈什么共同信仰,保持中立为上。
1985年,以色列局部退兵,PLO重回叙利亚控制的黎巴嫩,党派林立的黎巴嫩继续内战。
1990年,苏联基本瓦解,美国忙着解决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叙利亚趁机支持穆斯林军队进攻贝鲁特,基督教军队战败,大规模内战随之结束,但动荡依旧。
以色列和叙利亚分别占领着黎巴嫩的南北两片领土,哈马斯、真主党、法塔赫、以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民兵组织不断挑起事端,直到最近十年才安定下来。
内战纪念碑由于不了解黎巴嫩现状,不敢对其国内民族问题妄下断言。
但从本片中看来,两大宗教之间的对立还是比较严重的,比如竟然能公开演讲那么极端的言论,若发生在我国,必然进学习班。
巴勒斯坦难民的生活状况也堪忧,片中卡梅尔·巴沙得知自己失去工作时的痛苦程度完全不亚于听到“我希望沙龙把你们都干掉。
”或许有人会说,巴勒斯坦都建国了为何不回去,像犹太人回到以色列一样?
但这个国家目前控制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却有1200万人,对比一下:若羌县20.23万平方公里,6.2万人。
回去了怎么生存?
是个大问题。
很多难民看来终生都得在异国度过了。
在本片中,两个不同宗教信仰的男主代表了两种极端宗教信仰,那个难民似乎不明显,但坐在轮椅上的老头能证明他的内心依然是凶暴的,只是现在寄人篱下,不得不收敛。
两人都有证据确凿的错误,一方伤害罪,一方侮辱罪。
法庭最后的无罪判决有失公允,但双方走出法庭后,隔着人群的远远对视时,嘴角若有似无的微笑化解了这场涉及民族和宗教信仰的纠纷。
由此可见,导演想告诉大家:法律解决不了民族问题,唯有互相理解和宽容才是正道。
谅解的微笑,把握的真好人是非理性的动物,并不是所有时候都会选择最优方案。
有时候我知道原谅你是唯一的出路,但你杀了我爱的人,所以我一定会和你死战到底。
法律能制止这种复仇吗?
如果是个人的话,可能可以,一命抵一命即可。
但如前所述,发生了那么多的民族仇杀,十几万人无辜死去,法律能还给每个人以公平吗?
显然不能,别说政府已经没有能力维护法律,就算把所有的杀人犯抓住了,审判也可能会持续到世界末日那天。
如果按照法律对两位男主分别判处侮辱罪和伤害罪,以两位男主的修养来看,他们是会接受的,但法庭外那些扔石头呼口号的人能接受吗?
民族问题可谓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难解决的问题,人类史上最悲惨最可耻的篇章基本都与此有关,缺乏直观感受的人可以去看看2016年的《沃伦》。
那些动不动就喊着要打仗、要消灭谁的人是最愚蠢的,因为这种狭隘的民族观念最容易被利用,而屠杀机器一旦开动,最终只会在冤冤相报中吞噬所有人。
可惜国内这种人似乎不少,看看各大论坛就知道,为了梅西和C罗有人都准备动刀子。
前几年不断出现摔婴案、纵火案、街头凶案的时候,人们喜欢讨论社会戾气为何这么重?
这几年一搞核心价值观,此类新闻似乎少多了,希望是真的少了。
希望我们的国家能真正培养出人格健全的人,不会因为不同信仰、不同观念、不同习惯就心怀芥蒂,恶语相向,甚至挥舞屠刀。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别人的生活也有诸多坎坷,尽量不去羞辱别人,或者有说对不起的勇气。
希望这世上不要再有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因为历史的死结不会被战争和死亡解开,只会在互相理解和宽容中慢慢消逝。
一部非常不错的影片
hhh是喜剧,在观看装腔作势获得乐趣这一方面
导演在两人矛盾建立时就迫切地暗示观众最终的和解结局,一厢情愿地想通过两个普通人事件的演变来预示民族、宗教和国家之间和平相处的无限可能性,口角演变为街头暴力冲突的蝴蝶效应被煽情的法庭戏所冲淡,冲突的根源也被理想化所稀释,影片的优点是导演对于好莱坞叙事节奏的借鉴却使影片的观赏性十足。
全球極左極右是一家,假大空狗血主旋律,白左文藝強國青年最愛。可無論巴勒斯坦綠教和所謂進步派基督黨如何相愛相殺,和稀泥反猶還是爛泥扶不上牆。非壞既傻,惡意滿滿。不代表黎巴嫩政府立場真是此地無銀。
不太行,整个太刻意了 13.10.2018于中国电影资料馆
托尼反对的逆向民族主义,在兲+朝还少么?本片冲突递增的不错,但基调充满预设立场,政治引导,目的为促内战和解,想法很好,实现太难。男一号的日常习惯很有趣,你关注什么你就成为什么,人类就是这么容易被洗脑。托尼很明显是个十字军意裔。
隐约感觉庭审和律师的一些角度或其中的隐喻有点奇怪,还是非常喜欢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人物的挖掘,窥探他们固执的言论和细微行为背后的内心世界。
什么玩意儿 主旋律爱国主义题材就别这么兴逼逼了好吗 真的真的很为我国观众担忧 太鸡巴扯淡了 抛开主题不说,拍的也可以说很扯淡了,那做作的表演,好莱坞战争片的那套视听。妈蛋辣鸡。
三半,很好的题材,拍的也不错,但剧作上还是有点太刻意了。
用力有些过猛,少了委婉含蓄,与阿斯哈·法哈蒂还是有些差距的。法律是有局限性的,它解决不了民族、宗教甚至情感引发的深层次根源性矛盾,但是有法律所支撑的诉讼审判活动却能提供给这些矛盾可能修复的平台。
后四十分钟发生了什么。剧作的统一性消失了。黎巴嫩也有广电总局勒令改剧本吗
以小见大,化解根深蒂固的仇恨还得靠一个个个体以及个体间的接触,政府及群体靠不住
前30'(律師出場前)無聊,後30'(見完總統幫修車後)「兩邊都是受害者」說教匠氣空拍鏡頭沒完沒了⋯鷹派也有人性,命題與轉法想起《三塊廣告板》。中間近1hr俗得有力,法庭戲有high,由不足掛齒小事拉出幅軸,劇本對複雜對立情境的轉化、可恨且可憐的人物塑造,的確見功底。
本来只是私人恩怨矛盾,但随着案情逐渐深入,就上升成国家民族问题,对黎巴嫩和巴基斯坦冲突历史不太了解的我部分戏份比较缺乏代入感,但主创们直面过去揭露历史伤疤的勇气值得嘉奖。……P.S.:昨晚的《黑暗骑士》里被吐槽中国枪支不及美国,没想到《羞辱》里也有台词说中国的机器不如德国(掩面)……
No.1 实在是太一般和刻意了,和《一次别离》这样的电影很难比。不管是前面的矛盾,法庭的辩护,后面的和解,都显得非常的幼稚和简单,实在是很让人失望。在我的理解中,多宗教主义的国家,很难和睦相处,这就是宗教带来最大的反面意义。
精心编纂的剧情 披着艺术片外衣却是宝莱坞的即视感 虽无歌舞 但人物脸谱化 剧情狗血化(如产妇救夫险流产,律师父女诉公堂,对立主人公和解等) 缺少了真实感很多感受扯淡了……两星给它的政治正确 适合完全不了解中东乱局的观众 老实讲手法像国产连续剧 那些航拍和雄壮的弦乐着实没有必要
开头还行,后面看不进去了,感觉很压抑,不太喜欢这一类。
风起于青萍之末!一个排水管引发的政治案件和武装冲突!你想要的道歉,我已私下给你;可是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道歉,该有谁来给?
民族和宗教,永远是一对孪生兄弟,亦敌亦友,随着时间长河的流逝,却总会不断揭开伤疤、泛起伤痛。一个仇视和谅解、救赎和自我救赎的伤痛题材。
中东故事,美国表现手法,略夸张,略牵强。
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