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
女导演真好,真温柔啊。
真温柔啊。
很慢。
但是不闷。
人生很难。
每个人都是在一种几乎将要、或者已然失控的状态下,尝试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这依靠什么呢?
很大程度上 依靠来自他人的 没有分别心的 爱 关怀 和指引。
于是 邻居、房东、老板这些角色,就是这样的功用。
哪怕都是各种意义上的失意者,但一群人共同营造的一种类群居生活,已经蒸腾出相伴而生的烟火气。
很喜欢邻居这个角色 厚脸皮的可爱大叔 也在章鱼气球的结尾段落 哭着大喊:带我走吧!
我早就想走了啊!
室毅演的太好了,这角色多难演,他掌握的力道刚刚好,不多不少,简直在发光。
王大根评价的对,他要在韩国就是忠武路那一帮男主之一了。
(松研长得像宇文秋实!
)这种电影里,低机位固定镜头,配合永远在吃的白米饭,流淌过的就是时间的况味。
一时难一点没什么的 突然的大雨和地震 都会过去的。
人和自然贴的那么近 生和死也就是一线之间。
那个去世的老妇 就是边缘线上的象征。
男主在心中犹疑不定时,才能见到她。
而她说什么呢?
她对他说,你看这路边小草,好好照料,也会开出好看的紫色小花啊。
那个生命热线 也是双重意义上的“一线之隔”。
极其巧妙地串联起来父亲 男主 和周边人。
那个接线员讲的故事,“飘动在空气中的金鱼”,就是我们心照不宣的脆弱 和坚持走下去的勇敢。
老板和男主说 不要动脑只动手 不要求索意义 现在一定不能放弃啊 这时候放弃前面就白费了。
于是 知道被爱 还想要感受爱 就先这样生活下去吧。
片尾曲那么绵延 温暖 轻盈。
这些东西 好珍贵。
须臾 就是一瞬 可是这些一瞬联结起来 就是永恒。
其他的话,豆友写得更好,贴在这儿:
在一天午饭时间,苦于实在找不到下饭综艺,眼见盘里的菜正一秒一秒地流失热气,于是我紧迫地,随便又庄重地点开了网盘里存了好久的《河畔须臾》。
我也不太确切记得这部电影的简介了,只大概知道这是一部疗愈电影。
吃饭的速度总是像饿了几天一样,所以当最后一口塞进嘴里时,我和妈妈才有一搭没一搭地看到这部电影的四分之一,而后了了,各自上床睡午觉。
直到今晚,我跟妈妈的观影才正式开始。
故事接着从那对卖墓碑的父子继续。
父亲指着远处紫红色晚霞映照下的灯火宅院,让儿子跟他一起想象吃河豚料理的场景。
「嗯,真不错」,儿子说。
父亲蹲下,闭上眼睛描述起来,「精巧摆放的河豚刺身,晶莹剔透。
就这样夹起3片,蘸上些加辣萝卜泥的橙醋,送入口中」,父亲回味地空嚼着,笑着说,「然后鱼肉有种嫩滑弹牙的回声」。
要知道,他们是连一顿寿喜烧都很难轻易吃到的人。
之后就会慢慢发现,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有难以再次剖开的伤口。
男主开场没多久就收到许久未闻音讯的父亲死去的消息。
即便他跟父亲的唯一关系只有——他知道他的父亲是会在桌边喝牛奶的人,父亲的死却始终困扰着他。
父亲为什么会一遍遍拨向生命热线?
父亲是自杀的吗?
但一切没有答案,陌生的父亲只留下一块没有烧尽的喉骨。
隔壁的怪大叔,总是蹭洗澡蹭吃饭,但却是一个不敢杀昆虫的人,尤其是蜘蛛。
因为他相信,那些逝去之人的魂魄需要借助蜘蛛丝爬上天堂,蜘蛛丝断掉了,魂魄就只能掉下地狱。
他曾经有过一个儿子,后来儿子也许是顺着蜘蛛丝爬上天堂了。
还有那个看起来最富裕的女房东,当然她在看见墓碑父子吃寿喜烧时,也毫不犹豫拿上碗筷蹭饭。
她失去深爱之人,丈夫因病去世,她只能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依靠抚摸、啃舔丈夫的骨头来感受与丈夫的贴近。
还有更多没有展开故事的人。
住在河边弹吉他的男人,死后依旧以魂魄浇花的老太太,每日在蝉鸣中呆滞着吐口香糖泡泡的僧人……故事越往后,我知道这是一部疗愈电影,更是一部生死电影。
在跟妈妈同住的这几年里,我总是有意或无意地点开关于生死的电影。
因为生死曾经如此凶猛地与我们生活擦边,而我们在那个当下措手不及,四顾茫然。
如今,我们幸运地拥有了更长的时间来尝试照葫芦画瓢——画出最完美告别的模样。
但这个话题谁也无法聊成日常,我总在气氛哄到那儿的时候掉头走开。
在男主一边锤父亲骨头一边哭喊着说自己是没有感知微小幸福能力的人时,女房东安慰他。
我无厘头地跟妈妈说,「女房东的手怎么这么黑啦」。
作为一个经常逃避物质现实的成年人,我经常用死亡测试自己,期待通过这场人生必然的虚无的终局碰撞出内心真正的自己。
须臾人生,到底什么才是必要的?
也许这也是我想与妈妈达成的理解。
是房子重要还是生活重要?
是爱重要,还是金钱重要?
其实生死之中更添遗憾的是,最后我们才发现,我们的内心从来不曾向本应亲密的彼此摊开展露。
就如男主一定不会告诉父亲,他以为找到了好工作,却没想到走进了监狱。
父亲也一定不曾告诉他为什么自己反复拨打生命热线。
又如墓碑父子中,儿子一定不会知道父亲也曾经对生活失去描绘河豚的想象,父亲也一定不知道儿子是否真的走进过他自导自演品尝河豚的戏里。
影片里有三场告别的情境。
一段是女房东为丈夫办了树葬,一段是出租车司机描述给妻子的烟花葬,以及最后一场男主给父亲的葬礼。
他将父亲的喉骨磨成灰,让父亲随风而去。
飘向紫色小花开满的地方,也飘向男主的榻榻米。
影片结束,妈妈说:就是很简单的剧情哦,没什么高潮。
我说:是啊,日本电影都这样啦。
妈妈拿着浴巾,点开她的全民K歌就去洗澡了。
其实我好想问妈妈,如果有一天你要离开了,你会想选择哪种方式离开啊?
深埋在树下吗?
还是飘散在大海里?
还是说冲上夜空,绚烂如烟花?
然而这个问题我在嘴边嚼了好几遍,又数次吞回肚子里。
所以啊,还是请须臾人生再多须臾吧,这种问题我还没学会问呐。
起初我以为这是一个社恐人士融入社会,被社牛邻居疗愈的故事,没想到这是一部关于生死的故事。
社恐山田是一个怪人:不爱说话,洗澡就要喝冰牛奶,快乐是第一秒打开电饭锅用热米饭配咸菜,悲伤是被社牛邻居道德绑架占用洗手间洗澡,晚上失眠要背九九乘法表,白天休息只想躺着发呆。
但在这个须臾宿舍住的其他人好像也没多正常:倡导极简主义的社牛邻居永远在蹭饭,隔壁的和尚先生永远不说话,偶遇的父子每天穿着西装卖墓地,房东太太会因为嫉妒孕妇而生气,门口种花的老奶奶竟然是不相信自己离开的鬼魂,钓鱼下棋的大爷是音乐家,孩子们在演奏音乐和给外星人打电话…
就是这些小事和怪人,讲着讲着我就哭了。
我在他们一起吃寿喜锅的时候哭,听着他们聊着已死的老太太的可爱,没有害怕和恐惧,甚至还希望她回来看看。
我在山田去看已逝父亲的公寓的时候哭,听着社工的讲述,感受着他记忆中的父亲和与父亲习惯上的连接,感受着爱和谅解。
我在出租司机讲起妻子的骨灰成为烟花时哭,不知道为什么就感觉到了很多很多的回忆和幸福。
我在孩子们电话响起的时候哭,看到那个外星人和崩溃着的大叔,仿佛被一个小玩笑圆满了很多很多的期待。
故事最终以所有人为山田父亲办的葬礼结束,伴着每个人演奏着的音乐和缓缓落下的夕阳,很难不笑着流泪。
眼泪献给这些互相治愈的普通人,也献给生活中的每一丝美好。
电影的美学几乎是日式的,有湛蓝的天空和草地…但也有很多亮眼的地方:代表他人目光的乌贼眼睛,绿色的电扇和绿色的电话,永远身穿红色的南女士…这些颜色和很多讲述的空镜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配乐方面也是非常可爱温柔,配合一些小幽默,真的催泪满分!
我非常希望这部电影能够治愈所有封闭自己的人。
就像山田在最后讲的,“我这样的人,也配享受这些细小的美好吗?
”“当然了!
”希望这些生活中的小美好可以治愈更多人,如果你害怕,就也试试倒背乘法表7那行,可以抵御很多恐惧。
1. 工作吧,别管它有没有意义,哪怕唯一的意义就是让人数着下个月何时到来2. 别怕孤独死,骨灰放在市政厅寄存处… 还挺热闹的3. 种点啥,花也好,蔬菜也好,人家只能喝水,你好歹还有白米饭配咸菜4. 示弱是最大的勇气。
我没有钱,我无能… 当你在大庭广众面前喊出来的时候,已经战胜了无数打肿脸充胖子的人5. 学一门简单的乐器,廉价,消磨时间,各种场合都能用到,普适性强6. 当你觉得自己还是个人物的时候,想想有些人家的狗都比你过得好7. 煮饭仙人一定曾是个废柴
终于等到了《河畔须臾》。
说起来也很巧合,“须臾”是注册豆瓣时的初始用户名,从初中开始就很喜欢的词语,无论是字形、发音还是解读。
最开始源于一本同名的随笔集——书里是旅行见闻,像糖纸一样华丽却缺乏质感的照片,零碎又善感的文字,有点矫揉,但却无比真实地契合着十几岁的年纪,一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间。
人类是过于渺小的,所以总是想要在偌大宇宙里开拓自己的疆域,抵达更远的地方,加大生命的纵深。
最好的方法论也是就是丰富每一个须臾时刻,具体和生动的诸多瞬间。
这大概也是《河畔须臾》通过谈论死亡想要传达给我们的。
会觉得在22岁的最后几天,选择一个深夜看这部电影真的太好了。
安静推进的时间线,很多喜欢的长镜头,河畔的落日霓虹,无尽的河流与风的意象,金鱼在光影斑驳中游动的姿态,宇宙来电和像水母一样游曳在山谷里的八爪鱼风筝…太多日常却又神性的瞬间。
初看时觉得无厘头,但随着联系加深,更多蛛丝马迹就像台风过境后的河岸,从消退的潮水中再度裸露出来,连同那些隐痛和不堪的过去,脆弱而狼狈的,却也是拥抱彼此的唯一路径。
稍纵即逝的幸福也是幸福,所以要更加努力地活在每个须臾里,不遗余力。
对于日常事物的特写和缓慢讲述很像《四苦八苦》,一样的暖色光晕,好吃的食物和草木花叶,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是我们少有觉察,所谓的罗马始终就在这里。
最珍贵的永远是认真生活的姿态,简单的一餐一饭,家人朋友的平淡问候,还有恋人的体温。
戳泪点的片段数不胜数,灵魂漂浮的姿态比鸟类更接近于飞行。
最后的送行队伍真的很好,一行人给一个人的送别,也是每个人各自的和解。
音乐响起来的时候,不出意外地透支了一年份的眼泪,又幸福又难过,幸好悲伤的底色之上,大家都不孤单。
用随笔集里的一句话来结尾,“永恒的并不是我们,永恒的是所有须臾瞬间。
”
“弹指 ”是佛教中时间的一个量词,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一昼夜为24小时,为480万个“刹那”,或24万个“瞬间”,1.2万个“弹指”,30个“须臾”。
一昼夜有8.64万秒,反推之:一须臾=2880秒,一弹指=7.2秒,一瞬间=0.36秒,一刹那=0.018秒。
所以一须臾为2880秒,即48分钟。
出狱者失去父亲,居邻者远离社会,出租者失去丈夫,几个人相依为命。
2023年第一部极为喜欢的电影出现了。
荻上直子导演一贯的温暖治愈。
电影里有很多草蛇灰线的线索和前后呼应的细节,在主角们之间细密地织成一道温情脉脉的网。
故事发生在“须臾山庄”,一座位于城郊的廉租公寓。
这里的住户几乎都是男性,除了女房东。
这些人的故事在彼此的交流和探询中逐渐拼凑。
年轻的山田刚出狱不久,来到附近的乌贼加工厂工作。
不久,他接到政府通知,要去领父亲的骨灰。
他四岁父母离婚,再没有见过父亲,高中时母亲离开他,浑浑噩噩进入社会,误入诈骗公司,东窗事发被捕入狱。
山田的隔壁住着一个每天乐呵呵、自来熟的大叔岛田,自称信奉“极简主义”,家里没有电器,常常来找山田蹭浴室。
门前开辟一片菜田,种植蔬菜,自给自足。
岛田十岁时父亲去世,后来有个儿子,也去世了。
山田的对面住着一对父子,沟口每天西装革履,带着儿子走街串巷推销墓碑,常常遭遇冷眼。
沟口经常一边幻想品尝美食,一边惟妙惟肖地描述给儿子听,这样就算吃过了。
他们的房东南诗织,独自带着女儿生活,丈夫五年前癌症去世。
她会给按时交租的房客奖励糖果,看到孕妇会有踢一脚的冲动,她把自己的奇怪想法告诉山田,又不等山田回应径自离开。
还有热情的社长,呆萌的和尚,还有已经变成“幽灵”的前房东冈本。
没有人谈论过去,他们要活在现在。
电影以山田的视角审视着这个小小的社区。
山田阴沉忧郁,对未来毫无希望,一开始他封闭着自己,对周围的人毫无兴趣,鲁莽率真的岛田强行进入他的生活后,山田才真正打开了自己的新生活。
原来这些平静生活的人们背后都有这样那样的故事,原来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趟过命运之河。
换个角度,也许正是年轻的山田带来了某种变化,把社区重新激活,彼此重新联结。
社长鼓励他:“认真工作,谁都可以重新开始。
”岛田总是缠着他:“饭要和人一起吃,比自己吃更香。
”幽灵老婆婆一边浇水一边教导他:“这些花,好好照顾就会开出紫色的花,不好好照顾就会变成杂草。
”孩子在废品堆里吹奏巴赫,屋顶在阳光下聆听蝉鸣,黄瓜番茄在微风中肆意膨胀。
社区里的人有种默契,住在这里是“沦落”,也是逃避,他们知道彼此的艰难,没有刻意的关怀,省去世俗的礼节,他们努力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以此度过每一天。
所以当沟口成功卖出一块墓碑,准备了一桌心心念念的寿喜烧时,香气四溢,岛田,山田,南诗织和女儿接踵而至,他们像一家人一样围坐在一起。
这是电影最温馨的画面,这一桌有大有小,有男有女,终于有了“家”的样子。
他们或许自己都没有发觉,有意无意中他们已经成为彼此的家人。
家就是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
山田最大的心结就是自己的前科。
自己犯过错,还会不会被别人接受。
其实很多人早就知道。
岛田因为自己曾经被骗的经历,一度冷淡,但又很快主动修复关系。
没有人真的介意,没有人活得容易。
山田的另一个心结是父亲,对于给他带来不幸人生的破碎家庭,对于去世父亲的骨灰,他心中是怨恨的。
从政府工作人员那里,他知道了父亲生前最后的电话打给了“生命热线”——有自杀意图的人的救助专线。
他问接线员,人死后会去到哪里。
接线员说,死后的灵魂会慢慢飘浮,变成空中的金鱼。
这个故事岛田和沟口都知道。
生命热线是他们共同的秘密。
山田想知道父亲是不是自杀的,工作人员说,很难说,毕竟是孤独至死。
但他的父亲不像自杀,他租住的屋里收拾地也算干净,阳台上还有植物,走的时候可能是刚洗完澡,喝着牛奶。
洗完澡喝杯牛奶,同样的习惯,山田感受到与父亲的连接。
父亲过着怎样的人生,他难以复原,但走的时候,想来也是怀着希望又带着落寞的。
南诗织母女去扫墓,回程时的出租车司机是位老先生,他讲起去世的妻子,“吊唁不过是未亡人的一种自愈仪式。
”他曾经是烟火师,虽然儿子反对,但这辈子难得嫁给烟火师,他还是坚持着把妻子骨灰磨成细粉,做成烟花,发射向高高的夜空中。
镜头转瞬切换,一朵巨大的烟花在天上绽放!
什么是须臾?
须臾是佛教的时间单位,是两代房东口口相传的心语。
须臾是沐浴后的第一杯牛奶,是打开锅盖后的第一缕米香,是午后的阵雨,是转瞬的晚霞。
须臾是幽灵老婆婆照料的花草,是嚼着泡泡糖的和尚吹的泡泡,是能联系到外星人的电话机,是空中巨大的“外星人”风筝。
须臾是必须走过的路,是夜色中、风雨中、海风中的眼泪。
须臾是向过去再见,向未来招手。
电影结尾是众人一起为山田父亲举办的葬礼。
和尚,山田,岛田,沟口父子,南诗织母女,大家吹着口风琴、笛子,敲打着饭盆,行走在田野间。
骨灰撒向万物,万物沐浴芬芳。
没事就要打开看看的电影,借着地理优势在电影院看成了。
天地之间,山河壮阔。
一排荒诞的人送一个孤独死去的人最后一程,“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所以这排人身上背着的,都是大事。
松山研一这位演员同志,曾经一度肥壮到让人扼腕,又让人欣慰地瘦回了少年,失足的,闹着别扭的,妈妈不疼爸爸不爱的,但是会因为自己的前科担心自己连体验生命中的小确幸的资格都没有。
他嘴上和脸上都是沉默,却一遍一遍打着爸爸电话通话记录里最后最常拨的那个号码,想知道爸爸是自己不想活了的吗?
是因为不快乐吗?
知道他也是洗完澡出来干了半桶牛奶的男人时有种人群中遇到了老朋友的踏实感,“是我的爸没错了”。
是他给你的一半血里带的,你在那莫名其妙骄傲个啥,咱也不知道。
是因为漂泊孤独的人生里,再次跟某个人确认了一场踏踏实实的链接吗。
室毅这样的自来熟应该是别扭少年的克星吧,横冲直闯打开你的心,我真的羡慕,不怕被人烦吗?
事实证明并不烦人,但是我如果初次敲门面对邻居那样的态度的时候肯定是会退的,不过那样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
他小的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长大了又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在无人的寺庙里把黄瓜和茄子做成小马的形状,是想让孩子一起玩耍吧。
喝醉了以后接连不断的对不起,是他作为爸爸无能为力的道歉吧。
光妹从轻井泽拉大提琴到去富山当房东,也是过了4个年头了,纤瘦脆弱坚韧的样子却一直没变。
我甚至感受得到一个演员,一个人类,的那股劲儿,淡淡的但是稳稳的,通过她小小的身体渗透到每一个角色里,又被每一个角色反哺着,因而成长着。
这次的南女士,为逝去的爱人站在原地,始终思念,始终热恋,带着巨大的丧失平静度日,在思念偶尔袭来并被击倒的时候束手就擒,是今时今日少见的爱了。
孩子的口风琴配河边艺术家温柔的吉他,满眼满屏各种形状的绿色,让人看着都似乎能体会当时当地的湿润炎热,和偶尔有风拂过时的体感。
生命是如此无常又无奈,因为河畔涨了水来了风暴就会让过去的努力一下子归零,所以这每一个须臾的细微的体会才珍贵吧。
虽然生命总是要结束,但从开始到结束的这个过程里,别动脑子,多动手,就能让一切在走过了之后回头看的时候充满意义吧。
广阔的自然里,孤独的庙,庙里孤独的和尚,也会慢慢地因为一个又一个须臾堆在一起,堆得足够多了以后变成灰烬吧,一切都会变成那细细的powder随风飘散,运气好有人宠爱的话还可以坐在大烟花上轰地一声飞上天风光一场。
片尾曲即片中小孩坐在垃圾堆里演奏的曲子真是太好听了,旋律简单得令人发指,却也好听得令人发指,请问小兄弟真的是巴赫吗?
卖弄一个知识点:松山老师工作的场子做的鱿鱼盐辛是非常臭的一个食物,我没吃过鲱鱼罐头但感觉应该程度差不多。
所以他其实工作环境蛮苦的,大家都太淡定了,可能要表达的是人生就是这么臭哄哄,想活着吃好吃的大米饭你就别管臭不臭,哭完了擦擦眼泪该干啥干啥就得了。
和《海鸥食堂》前后连着看的,感觉自己会更喜欢《海鸥食堂》一些,因为《海鸥食堂》更平淡,就像每一天不会有什么新期待的生活,但偶尔有会有些突发的、戳到每个人点上的一些喜感、快乐和温暖,像寒冷天气里的热咖啡和肉桂卷香气一样。
《河畔须臾》的话,其实比《海鸥食堂》就更接近日式本土文化的感觉了。
首先它的设定是在日本,故事时间被模糊,看着摆设和器具都不太像2021年出品的片子,感觉至少往前推了三十来年甚至更长。
其次男主角是个潦倒孤僻的人,出狱后想谋求新的生活。
相似是都有稳定的多人结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故事都只是只言片语,没有过多地去占用主线的故事叙述时间。
可能本身的意义并不在于挖掘每个角色的过去,而只是停留于他们这一刻的交集——像片名中的“须臾”。
电影开头说,“须臾”是佛教中关于时间的单位,相当于一天中的三十分之一,也就是2880秒或者48分钟。
而最小的单位则是“刹那”。
故事的发生地叫“须臾公寓”,旁边有一条河。
这片名就忽然都至少有两种意思了:“河畔的须臾公寓”或者“在河畔须臾公寓里交集的人在“须臾”间所产生的交集故事”。
电影讨论的是两大核心——“一无是处的人也配拥有一些什么吗”和“人死后的灵魂会去哪儿呢”。
说实在的,这些永远都众说纷纭的“永恒论点”已经并不新奇了,出彩的不是聚焦讨论什么,而是对观点的展示。
有些人会有不同的结果,不一定对,也不是错,就是一种对问题的看法而已。
电影在“生者”的一条线会讨论“活着的意义”,尤其是犯了错后活着的意义;而讨论“死后灵魂”的,也还是生者。
他们经历过其他人的死亡,所以在讨论,在想自己往生之日到来时的样子,去想象一个会经历但不能传给后来者的未知。
尽管电影希望用一个很平和的态度去讨论这些,但因为问题本身就是沉重的,整个片子的基调会无意地带上一种沉重、严肃。
尽管用了一些浪漫的戏剧夸张手法去让这个问题变得容易被大众接受,但整个东亚文化圈还是对“死”稍显忌讳,所以这部片子相比《海鸥食堂》就还是带着一点压抑了,虽然也是一个不能逃避的问题吧,但就要慢慢来讨论了。
但那些浪漫手法是很值得一提的:提供“生命热线”的电话专员在被问到“人死后灵魂会去哪儿”时说,大概会变成金鱼的样子在天空中漂浮吧;一个曾经是烟花操作员的出租车司机说起对过世妻子骨灰的处理,说“她在夜空跳舞,因为她毕竟是烟花操作员的妻子嘛”。
轰然一声,烟花在夜幕炸开,然后四散流星般落下。
很美,浪漫和生死本是一线,到了极端不由得就会用生死作为表现手段,很多作品都这样处理。
也有一些故作轻松调整气氛的,比如男主倒背七的乘法表。
我以为他是失眠睡不着,最后才知道他是害怕在克服恐惧……但女房东南怀抱亡夫遗骨幻想两人依旧亲密的片段着实有点病态,但她怀抱的是巨大的悲哀和依旧丰盛的情欲。
灵感或许来自“第二根肋骨”吧,真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情了。
最后须臾公寓的一群人组成草台班子的发丧队为男主的父亲送葬。
落日下被碾成粉末的骨灰随风而去,音乐倒是轻巧无负担。
生死本身好像是很大的一件事,但最后不过是生者手一扬的一刹那。
人的一生就是无数的刹那,无数的须臾,它们像片段,勾连了完整的一条线。
那只能希望每个须臾都无愧于心了,但终归会有遗憾,好像那才是人生,不是吗?
河川的水从桥下奔流而过,从未停歇地好像真的可以分开生与死的界限,也许忘却就能治愈一切。
锅里的牛油噼啪作响着,耳鬓乱发间细密的汗珠静静淌下却亮闪闪的。
透过窗边,暖暖的光线晕染开蓝蓝的心,这道光是否也曾折射在我们爱过的海岸线。
老旧的电扇转得更猛烈了,嗡嗡地仿佛盖过了蒲扇的一丝凉意和刀尖清脆的破裂声。
下一站真的是天国吗,你看着桥上轰隆驶过的列车暗暗思索道,可游移的眼神里却在湿热的蝉鸣包围里逐渐失焦。
从并不安稳的梦中醒来,一成不变的青葱混合着雨后泥土的气味,火烧云的光彩却燃不尽心里残留的挂念。
你和他的身影在最后一缕光线中被隐去,而我遥远地望着,最终离开。
这世界静止,浴缸里的白噪一点一滴渗入我的心,在那儿寄存着我所有确实的幻灭。
你在外头一颗一颗地数着米粒,就像另一份碗盘是你的。
零碎的情绪决堤,骨节分明的手攀上我的肩和背,我也在那刻下定了决心。
河畔,并不存在空中畅游的金鱼,水流仍然平静而迟缓,而你四散在风里,如同一场须臾的假寐。
24/12/15日推。节奏慢,神神叨叨的,女性角色出现在里面就这作用?
荻上直子的三板斧我有点厌倦了。抛去搞怪俏皮田园小清新的滤镜,小镇的枯燥生活每多过一天都是种惩罚。每个人在各自的困顿绝望里煎煮,倾诉也许是必要的,但陌生人不必强行疗愈彼此救赎。
C+边缘人物的生与死,悲伤与小确幸。日式电影有太多这样的主题。《河畔须臾》是这类最反面的教材,各类人物故事与动机都极其刻意,全都为了主题做出自己该做的事,出现在自己最该出现的时刻,每个人都猜得到下一步会做什么,全都成了虚假的工具人。但满岛光还是贡献了全片最佳的一段表演。
片名取得很妙,须臾,感受时光流逝的片刻。闲暇不过须臾,幸福不过须臾,死亡不过须臾,人生或许也不过须臾。如何面对孤独和死亡是生而为人逃不开的命题,影片中男主死了父亲,女主死了丈夫,古怪邻居死了儿子,推销墓碑的中年男子身边只有一个儿子,妻子呢?所有人都带着隐秘的伤痛活在这个世上,日复一日。思念、悔恨、痛苦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流淌出来,蔓延至全身,让人不禁怀疑活着的意义,但即便如此,哭过疯过发泄过以后生活还要继续,就像暴雨过后的一地狼藉,收拾干净重新开始。很喜欢影片中的两个片段:寺庙的长廊下,一左一右坐着两个喝茶的人,中间的和尚在吹泡泡糖。空旷的草地间,骨灰随风飘扬,一行人奏着略显欢快的曲子送葬。丧中带着点希望。
家徒四壁却还能活得无忧无虑拈花微笑,这样的活人一辈子没见过几个,近来每部日影里却都能凑成一桌麻将,偏偏还总能在豆瓣被感动出一个鼻涕泡似的高分。贵瓣用户群都这么欠治愈的吗?
感觉看了很久,都没有几秒年轻女性的镜头,全是一帮无所事事活得孤寂的大老爷们,把平淡如水的生活活出百般滋味来
至亲的逝去,往往带来的不是痛哭流涕与嚎啕大叫,而是一种绵长悠远的思念。中国人始终无法学会面对死亡,他们只是闭着眼睛,等待时间流过。
只看过三部荻上直子,印象中就是个喜欢拿边缘人物说事的导演,风格大概可以总结为脱力温情扭捏治愈系。这样的日式心灵治愈古怪小片吧,好像也挺模式化以及刻意的,或曰不自然,反正我是不太get到男主对自身过去的自卑和父亲死亡的难以挂怀之间的内在逻辑。不过有一说一,满岛光和松山研一这么多年过去了好像都妹怎么变。
日式的平和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背景下挺具有一定魅惑,或是过于自信,本片在惯常的疗愈风格里还加上了灵魂假说。看见死去的隔壁婆婆啦,废弃电话响起啦。想加入一点佛道轮回慰藉活着的人,记念死去的人。但是这个没有意义,反倒消解了现实日常的实质感。其实它用镜头表达辛苦劳动换来大米煮饭,心怀虔诚地食用,就已经表达出来了活着的实质感。拍隔壁大叔祈求UFO带走自己,反就使得他们满足于伊壁鸠鲁式的实质生活是一种自欺欺人。从这点来说,本片的日式疗愈是完全玩脱了。
情绪没被拉起来,但光妹和松山研一很美好。
太文艺了,神啊鬼啊,勉强看完了,受不了真的。记得之前也看过一个中国的片子是骨灰放烟花的
啊啊啊好难看,只有推销父子有意思点。今天选片大失败。
有些日本电影总是这样,信息是靠表演、台词来交代,画面仅靠拍得足够美才留有一点点可看性。这是第一重保守,似乎来自日本人的语言传统(内外意识,人际关系张力藏匿在语言里)。有些日本电影也喜欢在或大或小的残酷里生发出许多温情出来,传递一种自我麻木的状态和日式的温良。这是第二重保守,似乎来自一种“古代味儿浓重的小农意识”,迎合有同样意识的观众。双重保守之下,这部电影有点感人又有点乏味。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来如风雨,去似微尘。前途未知与憧憬、被遗忘的人、死亡、至死不渝的爱、梦寐不忘的执念、悲不自胜的懊悔......深藏着秘密与伤痛的一群人凭籍着各自的小幸福、相互救赎、顽强地生活着。影片不像《入殓师》、《岸边之旅》那样强调故事性,整体氛围、风格与节奏更近似《步履不停》,是典型的温情治愈系电影。导演擅长拍摄视角的选择与留白。片中最具喜剧性(讽刺)的一幕是全员蹭寿喜烧的桥段:资产阶级豪掷200万为宠物狗买高级墓碑,无产阶级只能把骨灰盒供奉在家里,拖欠房租半年来吃得最好的一顿还是受惠于卖墓碑的奖金。其后死去的小金鱼则是配给冰棒棍,寓意情感大于形式。骨灰下饭未遂的桥段不如《未成年》最后痛饮骨灰拌牛奶来得狂放彻底。片尾的仪式让人想到了《父后七日》与《葡萄的眼泪》。须臾之间,温乎如莹。
我的问题,睡着了三次
“我这样的人,可以感受那小小的幸福吗?”“你当然可以感受了!”不经允许丢进房间的蔬果,老板亲自腌制的鱿鱼,打开电饭煲饱闻一口饭香,突然被拦下请吃的雪糕,又是未经允许突然到访的食客还带着腌好的小菜,一句“我没有钱”就可以拿来碗筷开吃的寿喜烧,收到外星人的来电而去追逐的风筝,在口风琴的伴奏下那些奇奇怪怪的邻居共同操办完成的葬礼…这些小小的幸福啊,你都感受到了吧,你一定感受到了你可以继续感受的!虽然全程都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但就是在日复一日三餐夏日蝉鸣之中给到很强有力的安慰与疗愈…“如果我死了,你会记得我吗?”“人死之后灵魂究竟去了哪里?”我们都没有答案,但我们先从感受当下开始吧,即使是再渺小的生命,也可以感受那小小的幸福…
温馨的傻逼电影。柄本佑那两分钟还算有意思,问题是柄本佑掺和这种电影干嘛,不好好做点认真的片子。吉冈秀隆混了一辈子,怎么就又是参演山田洋次又是参演黑泽明呢?
前面70分钟真是饱受折磨,怎么会有这么不要脸的人,去新邻居那里硬蹭澡洗就算了,还要洗在别人前面,蹭澡洗还不够,洗完还要随意开别人的冰箱拿啤酒喝:散散热。居然连白米饭都要蹭。这种不要脸的场面出现一次就算了,居然花大篇幅反复出现。真的是饱受折磨:男主为什么能忍受这种不要脸的邻居存在。 然后忍着忍着,终于发现,男主实在是太孤独了吧,太需要朋友了吧。 然后就感慨,人跟人的区别真的太大了,换我的话,宁可一个人,也不需要凑合的朋友。
3.5
日系小清新的另一条路线,性冷淡小清新。片中人处于无欲无求,漫无目的地在岁月静好的生活着。本来也挺好,但是能不能把那些拖沓的部分都删去。片中的人,看不出怎么就走到一起了,明明生活情感都没有什么交集,也不好好讲故事,就等着房后种菜,房前嗮衣服,然后就一起去河边等外星人了。除了清新,空无一物。最好的部分是片尾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