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和马克思》上映15年后,导演再次推出一部长篇力作!
依然延续了泥塑动画的风格,非常风格化的视听串联起了一部感人至深的家庭和个人的成长史。
这一次关于亲情,关于自我成长,关于面对生活的苦难和挫折我们的态度的影片又再次击中我的内心。
双胞胎兄妹的出生带来了母亲的去世,单亲父亲温暖但局促的生活让两个孩子的童年虽然困难却也充满温情,但遗憾的是父亲也离开了。
兄妹的分离让两个人走上了不同的命运,哥哥被收养到了像邪教一样的苹果工厂家,而妹妹Grace则拥有了一对不回家的养父母。
孤独,嘲笑,对生活的不解都伴随着她们的成长,但同时也在彼此支撑。
Grace的人生遇到了不好的爱人,听到哥哥的死讯,却拥有Pinky这位忘年交老友,她像是生活里唯一的光亮和指引,带领她穿过痛苦。
Pinky的离去是故事的开始,也是一个圆圈让故事延续,Grace收到了Pinky的遗书,重新出发,解放自己。
“对我们来说最糟糕的笼子,都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人生只能倒着理解,但我们必须向前迈进。
”这两句是Pinky的信里最激励我的话。
Grace确实一直活在恐惧里,囤积着也包裹着自己。
然而逃离现实并不会让生活变得更好,反而限制了自己的可能。
第一次主动离开错的人就已经是一次进步了,重新面对生活或许就是下一次的进步机会。
这件事不仅给了Grace重新开始,烧掉房间里的“笼子”的勇气,也激励了作为观众的我,会让我重新认识到负面情绪并不可怕,但面对它的勇气更加珍贵。
哥哥最后出现的时候我真的爆哭,虽然看起来很像一个大团圆结局,但更多的也许就是Pinky所说的“生活的小幸运”应验了吧,当你真的有勇气面对生活,生活总会给你一些奖励和甜头,而善于发现的人们也会得到更正向的反馈和更多的幸福吧。
我很喜欢导演的配乐,在这个画风以外,音乐让我的感官放大,拥有了更多可以感受到他人命运的机会和体验。
这样的风格创作总是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心力,但当有这样一部好作品出现时,又觉得好像一切都很值得。
好哭,中途边看边哭,边哭边后怕,我怕我像主角一样,遇到烂人,然后各种不好的事情接踵而来。
我害怕孤独,我也缩在一个名为孤独的牢笼里,困住了自己,而且不能自拔。
我害怕失败,害怕失控,嘴上说相信别人,但是心底里是真正的不相信别人。
幸亏还有老奶奶这样一个人存在,帮助女主,抚慰她的心灵,在给她的临终遗言中,给女主种了朵花,一颗种子,让她抛开外物,重视自己。
少即是多,冲破自己给自己的枷锁才是最难的。
以及冲破的过程必定是困苦不堪的,但是最终真的冲出来了,你会发现,各种美好的事情,真的向你奔来。
多年前女主善良的种子,将法官重新拉回新生活,他的哥哥,也成功逃脱被火烧死,最终向他奔赴而来。
前面太苦了,幸亏结局很甜。
即使充满了不真实性,但我仍然很感谢有这个结局,不然人生真的太苦了。
好像穷人不配有生活,不配有后代,也不配有美好的生活。
这个太窒息了,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了,太焦虑了。
即使时间是粒沙,但是压在每个人身上,就是一座沉重的大山。
让人喘不过气,但是真的有必要这么焦虑吗?
是不是可以放下脚步,慢慢慢慢的走。
现在很像改革初期,一部分固有思维的人,被时代抛弃了。
勇敢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而我,好像属于固有思维的那类人。
我也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怕,打破自己的框框条条,然后直面最惨淡的结果,然后坦然的迎接阳光。
把自己当做动物,植物,保留最基础的需求即可。
亲爱的格雷西,如果你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然后我就像甜甜圈一样死了,你找到我的饼干罐和一些我希望你拥有的东西。
你已经睡了好几天了,我需要告诉你重要的事情,在我的大脑完全腐烂之前。
诶,苍老真是个混蛋,在你不知情的时候来临。
有一天,你把牙齿咬在了苹果上,它们留在了上面;你去拉直裤袜上的皱纹,然后意识到你什么也没穿。
无论如何,我离题了。
我的秘密,首先我是一个孤儿且在孤儿院长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那是一个可怕的地方,我日夜被关在婴儿床上,从来没有被抱过或拥抱过。
唯一的联系方式是我旁边的小男孩。
不,我不会告诉你我记得的恐怖,但想告诉你被囚禁是什么感觉。
关在笼子里简直太可怕了。
但是,在那之后的这些年里,我了解到最糟糕的笼子是我们为自己创造的。
你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笼子,格雷西,你的笼子从来没有上锁过,但你的恐惧让你陷入困境,摆脱那些蜗牛!
让自己自由!
你摆脱了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肯恩,现在是你脱掉外壳的时候了,清理你的宝藏,重新开始。
有点自怜也没关系,但是时候继续前进了,会有疼痛,但这就是生活,你必须正面面对它,勇敢一点。
无论如何,我要谢谢你,格雷西,你已经很棒了。
不久我的号码就到了,是时候拉上我的窗帘了。
我一生中第一次觉得自己比看起来更老,我看起来像高玩。
人生是一幅美丽的挂毯,它需要被体验,都是细细品味的小幸福,就像在雨中抽雪茄一样,或穿着直接从烘干机烘干的毛衣。
够啰嗦了,是时候我们两个都放手了,就像我说过的,人生只能倒着理解,但我们必须向前。
蜗牛永远不会回头,永远前进,你是时候在世界各地留下一些闪闪发光的蜗牛痕迹了。
记住,永远不要,永远不要回去。
《蜗牛回忆录》延续了《玛丽和马克思》的画风,从友谊到了亲情的主线,当然不止是亲情。
暗黑风格的动画片,果然上来就是死亡,接连不断的死亡,母亲难产、先天性兔唇、校园暴力、父亲瘫痪酗酒最后死在了轮椅上,前面这些甚至是主人公记忆里美好的童年。
因为父亲走后的世界,她与同胞兄弟被送往了不同的寄养家庭,从此分隔两地。
女主像是被诅咒一样,死的人数多到不太像动画片。
大概因为死亡是最刻骨铭心的教育频道,爱的人不断的死亡,女主选择躲在自己的壳里不出来。
她开始疯狂收集蜗牛周边,开始是因为蜗牛是难产死去的妈妈生前最爱,后来像是一种病态,甚至开始盗窃,暴食症患经常被告诫“那是食物,不是爱”,对于女主来说蜗牛也是如此“那是蜗牛,不是爱”。
女主逐渐像蜗牛一样一步步用外壳把自己包裹起来,在经历一场场去世之后,生活里的支点越来越少,最后一次是最好朋友的死亡,她甚至已经准备好离开世界的时候,找到了朋友留给她的信,让她有勇气烧掉了自己的壳。
一切竟然意外的好起来了,故事的最后是和同胞弟弟平静的坐在沙发上看书,经历过种种浩劫之后的人一定知道,平静才是happyending。
人生很残酷,如果你拿了天崩开局的剧本,你放心,生活还会在这中间不断的设置障碍,如果说唐僧取经路上的困难可以量化到九九八十一的话,现实里我们很难知晓前路到底有什么苦难在等你。
无论你怎样绝望抑郁难过,最后的方法只能走过去,耳边总是响起《盗墓笔记》中潘子死前大喊“往前走,别回头。
”即使蜗牛都不会走回头路,不能也不要回头。
电影最浪漫的一幕是姐弟重聚之后一起去小时候去的游乐园,把父亲的骨灰撒到了天边,父亲被瘫痪和酗酒困顿在肉身里动弹不得,那么死亡也是自由。
ps:如果说有什么瑕疵的话,大概是没有英文字幕,却用了些遮遮掩掩又词不达意的中文翻译来替代,不过还是会有电影院里的同伴们会心一笑,最后集体鼓掌的时候我仿佛回到了百讲,电影真是有重返青春的魔力。
【2025北影节】
黏土动画是定格动画的一种,因为其费时、费力,从人物造型设定、脚本设计到逐帧拍摄,整个流程堪称巨大工程。
如今追求速度的时代,肯静下心来做一部慢慢成品的黏土动画,实属难得。
还好他仍然坚持在做这件费力不一定讨好的事,他就是澳大利亚导演Adam Elliot(亚当·艾略特),那个十五年前以一部《玛丽和马克思》治愈无数观众的人,带着最新的长片动画《蜗牛回忆录》回来了。
在澳大利亚,有一个小家庭,爸爸是定格动画师,妈妈研究软体动物,他们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姐弟,姐姐格蕾丝 (Grace),弟弟吉尔伯特(Gilbert)。
如果故事按照普通模式发挥,他们一家肯定是众人艳羡的幸福美满。
这是亚当·艾略特啊!
他讲述的故事一定不简单,往往是阴郁且孤独。
让我们重新打开这个底色暗沉、充满伤感的故事。
格蕾丝,是一个喜欢收集蜗牛的女孩,从小就和蜗牛一起玩耍。
格蕾丝唯一的忘年交朋友,老奶奶萍奇(Pinky)生命走到了尽头。
伤心的格蕾丝坐在院子里的长椅上,自顾自地说起萍奇,和自己的蜗牛好友回忆起了从小到大的点点滴滴。
年轻的爸爸为了艺术,在巴黎街头演出,偶遇了妈妈。
如此,一见钟情的二人,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
可命运给他们开启了困难模式。
当二人的宝宝诞生时,妈妈离开了人世;爸爸也因为事故,高位截瘫;女儿格蕾丝因为先天的原因,是个兔唇宝宝。
格蕾丝小时候因为唇腭裂,被嘲笑、歧视,在学校几乎没有朋友,每一次遭受霸凌,都是弟弟吉尔伯特挺身而出,保护她。
格蕾丝的爸爸关心自己的孩子,支持他们的梦想。
吉尔伯特喜欢玩火,希望长大后以火焰表演,格蕾丝希望像父亲一样做一个定格动画师。
即使吉尔伯特把两姐弟的手上烫出来不少的伤疤,爸爸也会在吉尔伯特试验表演时给予鼓励;爸爸也会主动拿出定格动画的设备给格蕾丝摆弄,给格蕾丝提供各种有效的意见。
但是爸爸始终郁郁寡欢,饮酒度日。
患有呼吸暂停综合症爸爸,常常在酒后沉睡,呼吸突然暂停,每一次格蕾丝和吉尔伯特都会鼓掌唤醒爸爸。
可是,在某个平常的夜晚,两姐弟的掌声这次没有叫醒爸爸。
没有其他亲戚照顾的姐弟俩,被福利机构送到不同的寄养家庭,格蕾丝和吉尔伯特被迫分开。
格蕾丝的养父母在生活中照顾着她,但也常常丢下她,两人去追求自己的特殊癖好;当格蕾丝长大一些,养父母直接离家远行了。
吉尔伯特的寄养生活更悲惨。
他的养父母控制欲强烈,吉尔伯特既要在他们的果场里打工,还要跟着他们诵读完全不懂的经文;如果稍有令他们不顺心的行为,吉尔伯特就将遭受严厉惩罚。
让两人坚持下去的唯一动力,就是彼此的书信往来。
他们约定长大后一定要重新相聚,幸福生活下去。
格蕾丝在图书馆兼职的时候,认识了经历丰富的萍奇奶奶。
虽然两人年龄相差很大,却莫名合拍,成为朋友。
然而,格蕾丝的生活根本没有那么多阳光。
当她期待吉尔伯特来参加她的婚礼时,等到的却是吉尔伯特的骨灰,她的养父母说吉尔伯特葬身于一次突发的火灾。
当她以为遇到的是真爱时,才发现这个口口声声爱她的男人,只是爱她肥胖的身形,这个男人以收集胖女人为乐。
而她的养父母也在异国他乡玩乐至死。
格蕾丝独自生活的时候,萍奇将丰富的人生经历讲述给她,带给她新的快乐;格蕾丝被渣男欺骗的之后,萍奇陪她度过难过的时光;萍奇带她接触不一样独居的人,温暖孤独人们的心。
和萍奇在一起的日子,让格蕾丝渐渐成长。
即使遭遇诸多不愉快,格蕾丝依旧记着萍奇说过的:生活,永远向前!
萍奇离开之后,格蕾丝重新孤身一人。
她重拾儿时梦想,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定格动画师。
格蕾丝的作品参加了展映,没得到太多的掌声,却意外遇见逃离火灾现场,存活下来的吉尔伯特。
从此,两姐弟一起生活,就像回到了相亲相爱的小时候。
这次的故事,虽然过程阴郁,但却给观众留下一个充满幸福的Happy Ending,实在不太像亚当·艾略特以往的风格。
曾经的《玛丽和马克思》,将两个孤独的人彼此互通书信、互相支持的友情故事诉说。
在那个黑白的故事里,玛丽送给马克思的红帽顶是全片唯一的彩色,就像他们是彼此生命里唯一的光。
如今的《蜗牛回忆录》,依然关注着孤独的人,一个失去所有,却依然努力治愈自己的孤独女孩的故事。
她有先天缺陷,她失去亲人朋友,却坚持追求梦想,挣脱自己的牢笼,永远向前,不回头。
亚当·艾略特的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
画面总是偏暗色,内容总是偏致郁,让人观看之时,似乎能找到自己的身影,内心始终压抑着一丝悲伤。
但观影之后,我们似乎又能从中寻找到一点向上的动力,继续生活下去的力量。
(其实结尾处有个细节,格蕾丝说吉尔伯特身上始终带有火焰的味道,我个人认为或许真相是:吉尔伯特根本没回来,美好的结局不过是格蕾丝对未来的期待、对生活的幻想。
)公众号:紫式说
有没有可能她在喝下毒药之后故事就结束了,后来的一切,包括与兄弟的团圆,都只是她死前的幻想?
真实的人生或许会有、也或许并不会有奇迹般的转折,只是不停地像蜗牛一样一直向前。
但奇怪的是,无论这个假设是否成立,我都在巨大的心碎中莫名地感到被治愈。
这也许就是真诚的力量,残酷而伟大。
2024澳大利亚动画片《蜗牛回忆录》,豆瓣评分8.4,IMDb评分7.8。
如今黏土定格动画片非常罕见,我还以为只剩下英国阿德曼工作室在坚持,如今看到又一部黏土定格动画片很是惊喜。
定格动画片是我小时候经常出现的动画片形式,很有情怀,很有怀旧感。
本片在画风上要比阿德曼工作室粗糙些,不过因为如此才有了黏土动画特别的味道。
影片绝大部分剧情都在缓慢地叙事,女主用自述旁白的形式讲述自己的一生,影片绝大部分时间节奏平缓,并不引人入胜,蜗牛元素的含义并未体现。
精华全在最后几分钟,在老太太去世后留给女主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生活可以倒过来理解,但我们必须向前走。
蜗牛永远不会回头走自己的路,只会永远向前。
在影片这句话出来时,我感到豁然开朗,突然领悟了影片的主题,一下子明白了为何影片中有很多蜗牛元素。
正是这句话帮助女主走出了人生的阴霾,开始面对新的人生。
回顾过往是为了以史为鉴,回顾过往是为了指导未来,而不是沉浸在过往。
在这句话出来之前,影片让我感到挺无聊的,一边看一遍纳闷豆瓣8.4这么高分是怎么来的,直到这句话出现,我才明白影片在此之前平缓的剧情都是为了引出这句画龙点睛的人生哲理,我才明白之前的一个多小时都是值得的。
没有之前的平淡人生叙事,就不会衬托出这句话的份量。
影片的味道让我想到了前些天看的国产电影《走走停停》,都反应的是人生的味道,人生的过法,人生的意义。
这样的电影特别适合四五十岁的中年观众观看,因为中年观众既有阅历,又有感受,还有未来,这样的电影会起到点拨的作用。
这样的电影不适合年轻观众观看,因为阅历不够多,感受不够深,品不出电影的味道。
这样的电影也不适合老年观众,然会有很多人生的感慨,但已没有多少未来。
影片的尺度挺大,可能是黏土动画的尺度,有很多裸体画面,还有同性恋情节,虽然这些元素不算什么,但放在黏土动画中还是非常震撼的。
这本自传式小说以一只名叫蜗牛的小生物为主角展开了一场关于成长、自我认知和生活态度的思考之旅。
故事通过描绘蜗牛的视角展现了自然界中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及他们的悲欢离合。
作品情感细腻且笔触流畅给人以温暖而深刻的触感让人反思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对未来的期待。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充满温情与思考的优秀读物值得推荐给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
12年前,深陷抑郁症,日日昏沉,还能思考什么的话,就是是否死一死。
那时候看了一部电影,Mary and Max,大哭不止,于是看了Adam Elliot其它电影,把一句话刻在脑子里,死一死念头冒出来就连带想下这句话:Life is a cigarette, and smoke it to the butt. 天知道Adam Elliot在我生命中的分量。
意外发现他新片出了,第一时间买票去看。
一个轮回了,我自认为现在生活还行吧,想得明,放得下,惜命怕死,白云苍狗,行云流水。
Adam Elliot有没有更好些?
他好像还是老样子。
我边看边哭边叹息,你怎么更黑暗了?
可是结尾又明媚到耀眼不似真实,还是十二年前的Adam Elliot。
前2/3妥妥拉着我回忆了一遍抑郁症时期,一脚踏进泥沼陷了大半身,甚至怀疑走出电影院我还能回归正常生活吗?
所以结尾那么突兀刻意(所以少一星),我却非常喜欢(所以是否是五星?
)非常感动,谢谢你!
哪怕这个明媚的结尾太假不会发生,让这部电影看上去plastic,但我迫切需要。
因为我在以现实生活来实践去相信,会的,一切都会结束,生命值得努力走到尽头,绝不辜负。
好好生活。
嘿,转了一圈你还是老样子啊,我真的move on了。
PS:TIFF对面的Second Cup Cafe拿铁真的好喝,好喝到每次去都喝一杯程度。
特意去吃Millie Patisserie,不料搬了,遗憾。
作者 神棍糊 20250124人们常常提到接纳。
接纳就是看见你本身的样子,接受你本身的样子。
对于有被遗弃恐惧的人们来说,它的诱惑很大,可是我想说这并不等于爱。
爱里一定有救赎。
这个救赎是我不但看见了你的黑暗,接纳你的黑暗,还心疼你的黑暗,反复在你的黑暗里放上我的火苗,希望你能从中获得温暖和力量。
你拉我一把,我拉你一把,爱就这样无中生有了。
爱绝不是让你一路滑进越来越深的深渊,把你的黑暗当成某种食物大快朵颐。
对于只是喜欢互相舔舐伤口的人们,我想告诉你,爱还关于希望。
电影《蜗牛回忆录/Memoir of a Snail》里女孩以为男孩爱着他,因为他喜欢她所有的不被人接受的怪癖,包括她的肥肉。
在她因为兄弟逝世进一步放弃自己后,男孩只是给躺在床上的她端去各种高热量食物。
她以为这是爱。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了男孩的剪贴册。
厚厚的册子里有各种各样的胖女孩照片,最后一个就是她,记录了她从微胖长到两百多公斤的过程,目标是三百公斤。
男孩每天那么热衷于做饭只是想把她喂胖而已。
女孩看着册子说,爱是盲目的,里面藏着黑暗和恐怖。
她终于发现原来你不是爱我,你只是专爱我的胖。
或者说,原来你只是专爱我的伤。
如果我健康了,站起来了,会和你毫无关系。
你只是需要这个破碎的我,来满足你的癖好。
这是一个不想治愈的女孩,所以才会对喂养黑洞的行为毫不敏感。
她不明白生命为何如此累人,如此扭曲。
她无法向前,她的心空空的,她努力保持的乐观被生活中的变故打磨的不堪一击。
女孩从小就是唇裂,一直遭到同学的霸凌,可是有双胞胎兄弟保护她,帮她打架。
妈妈生下孩子就死了,但还有爸爸,爸爸给她做蜗牛帽子,带大家去游乐园玩耍。
后来爸爸也死了,孩子们还有彼此,两个灵魂一颗心。
后来儿童福利组织把他们拆散了,女孩从此开始在陌生的地方流浪。
遭遇校园霸凌的时候不再有人帮她出头,她只是一只躲在壳里哭泣的随时会消失的女孩。
她给自己搞了很多很多蜗牛,只要是和蜗牛有关的都要得到,因为妈妈最喜欢蜗牛。
她的房间被物品堆满,她消失在了蜗牛堡垒里。
狂吃,狂买,狂囤,大概都是为了填补某种空虚。
当人迷失在灵魂之外的路太远以后,心就会变空,躯壳也成了牢笼,而不是自己的一部分。
女孩结婚前传来兄弟在邪教农场因为性向被迫害死的噩耗,两个人约好的你做表演我做动画的梦想再也无法实现了。
女孩说,我好讨厌自己,如果我不囤积那么多东西,我就可以用这些钱去看他,不会到他死了我们都没有再见一面。
女孩不再出门,把家里囤积成了蜗牛圣殿,只有这样被物品淹没才能感觉到安全。
女孩唯一的朋友是孤身一人的pinky老奶奶(以下简称粉红奶奶)。
粉红奶奶看见女孩是蜗牛,便说年轻时以为自己是鸽子。
奶奶的一生自由不羁,还帮助女孩减肥,带着她玩耍。
不过奶奶也有一个悲惨的童年,她在孤儿院长大,从来没有被抱过,一直住在带锁的牢笼里,她的乐观和豁达并不是因为童年有多幸福。
粉红奶奶说,最可怕的囚笼是人自己给自己制造的囚笼,而这个囚笼根本就没上锁。
你让恐惧把自己吞噬了。
自怜没什么,可是不要让自怜拖住你。
生活只能倒着理解,而人只能向前走。
蜗牛从不会回头。
奶奶说,我已经很老了,啃一口苹果牙齿就会嵌在苹果里,想去抚平丝袜的皱褶才发现那只是腿上的皱纹。
我的脑袋已经很混乱了,我该死了,可是你要好好活下去。
其实女孩有着金子一般的心。
她能看见各种渺小的,被丢弃的,需要帮助的人,并给予帮助。
她只是停留在过去走不出来而已。
与粉红奶奶的相遇让她打开了心。
她们互相照顾,互相陪伴,互相打气。
这才是能救赎人的爱,而不是那个她以为符合她幻想的爱情。
最后女孩和其实没死的兄弟重逢那里很感人。
火花在我们身上留下的伤疤就是我们永不会失散的纹身。
你的伤疤是嘴,我的伤疤是眼睛,我们凑在一起才完整。
伤痕会结疤,结疤后就是铠甲。
爱会让我们的伤变成一只笑脸。
只要是你的,就是好的,你就是明星。
我很喜欢鼓励他人展现出各种傻不拉几的自己,这在有严苛客观标准的世界里就是种治疗。
我们不是什么大明星,可是我们是自己的明星,是爱自己的人的明星。
我们都是站在自己小舞台上的明星,就算不时髦,也是土明星。
所有的人生建议都可以浓缩为一条:你是你世界的创造者。
你可以屏蔽掉他人的投射以及各种由此及彼。
别人不是你,无法恰如其分的理解你。
很多他人的期望,评价,代入,听听就过去了。
理解他人的不理解。
你的路只能你自己走,你想去的地方只有你自己看得到。
他们没走过你走过的路,也无法来走你未来的路,每个人都只能活在自己的局限性里。
你的感受最重要,不想做的说不就可以,你不欠任何人任何解释。
你一定会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你所想未必为你所想。
你被外界压迫,你被过去困扰,你被心魔笼罩。
你以为你权衡利弊后做出的选择,你以为你拥有的自由意志,其实都是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
你不知道,唯一且必须需要你的人,是你自己。
人们不知道反面走得通的路正面也走得通,不知道怎么利用主观的力量来重塑自己的神经回路。
生活的本质在于我别用借口让自己永无止境的等待下去,走向心告诉你的地方。
所有人,不管男女老少,都需要和把别人当自己延伸的父权做割裂,才能活出自己。
你恐惧陌生里的未知。
恐惧就一定是坏的吗?
恐惧可能说明你在走出牢笼。
已经适应黑暗的眼睛一时间适应不了光明,废掉太久的翅膀一时间也无法带你飞起来,你只能戴着墨镜用肌肉萎缩的腿颤颤巍巍往外走,甚至已经适应猪食的你会觉得自由人类在吃屎。
你挑三拣四,忍气吞声,设想了一堆失败,为的就是不让自己自由。
黑化的你是最耀眼的幸存者记住,长成今天这副模样的你已经很厉害了。
你不仅仅是受害者,你是幸存者。
你有防身武器,你有一肚子的凭什么还没来得及问,你有整个世界的爱。
不管防御对不对,它把你救了下来,先要谢谢它。
只有谢谢你的大脑,你的大脑才会放过你,才能慢慢被你重新编程,让你被爱包裹起来。
你作为你,就是足够的。
没有他人的认同你也是足够的。
你在自己的眼光里就是完美的,所有的瑕疵只能证明你很勇敢,你从那个洞里爬出来了。
那些缝隙只是为了让你的光发出来,不要去嫌弃它们。
把所有被植入的评判自己说自己不够好必须这样那样的声音赶出去。
文章合集:聊天咨询树洞服务爱和亲密糊糊是谁重塑自己亲子及教育人格障碍读书看剧笔记世界的真相
冲着像《玛丽和马克思》的画风看的,事实证明也确实很像,但打动我的点还是比较少。
和当时看《玛丽和马克思》一般致郁后治愈
HIIFF//好看。
这片子太怪了
恶心!
偶尔怀念,但要前进。只有自己能够束缚自己。
好像整个故事简化到一个蜗牛壳里,99%的他人成了地狱,只有Pinky带来了温暖…突然想到女主的“附近”是完全缺失的,冰冷残酷的附近里充满了残忍冷酷的“人”,Grace最终走出了蜗牛壳,实现了自己的动画电影梦,并似乎开辟出一个不那么残酷的“附近”(那些热爱电影的人),并和至亲弟弟重逢…好像圆满了,但是又好像怅然若失
HKIFF49 No. 16 @ KG|没看到开头十五分钟,感想是一点也不遗憾。动画电影那种真善美一出来我就很想吐……Uh,算了,宽容d
非常感动,这是《玛丽和马克思》的导演时隔15年的又一部动画长篇,黏土人物流下的每一滴泪,都是导演及主创们多年的汗水和心血。每一个栩栩如生的细节,都展现出对动画艺术的至高敬意。而电影本身也足够好,无比动人的回忆录。纵然人生路上处处是坎坷,但仍有无数闪亮的瞬间和温暖的善意相随。“生活只有回头看才能理解,但我们必须向前迈进,蜗牛从不回头看它走过的路,总是不断向前。”
过分外求与重视物质的文化之下的产物。西方人对低精神能量的弱者世界似乎是有一种执着,一种很想解决问题,却又因方向错误而解决不了的执着。
pinky太有意思啦◉‿◉
如果拍成真人电影,也许就会被某个平庸的导演赋予阴湿负面的气质,但做成动画,效果就完全不同。在亚当·艾略特这里美好的事物可以是黑暗的,邪恶的事物也可以有一副美好的面容。动画展现了那些或许无法被所有人接受的、独属于个人的印记,不为世俗所容的古怪和癖好恰恰是个体得以存在的精神支柱,这是导演大力讴歌的重点所在。澳洲广袤的沙漠为亲情分离的悲剧增添了一丝空间上的荒芜之感,而最后二十分钟突转的美好结局,又似阳光普照般的不真实。
#AWFF2024# 沒有生活的人絕對拍不出如此鮮活的人物和如此真實的細節(比如父親的呼吸暫停綜合征),我看到的是一位藝術家將自己對生活對家人的愛凝結成一部動人的傑作(片中的人物絕對有導演自身的投射)。更不用說停格動畫這種極其消耗時間和精力的藝術形式能堅持下來本就不易,水準還如此之高,沒有理由不給五顆星。
这个剧本完全是为悲剧而悲剧,单纯就是一些悲惨的事排列在一起,互相之间没多少联系。最后“打破蜗牛壳”的转折太硬了,有种强行好结局的感觉。粘土动画做得很好,人物的设计都不错。
Adam Elliot那几乎跟心血一样被供奉的寂寥与苦楚,像是一枚又一枚即将干涸的蜗牛躯体,叫人不忍心揭开,窥看,而那大抵因为漩涡一般的纹路里,弯弯绕绕照见的无非人生真相——失去,失去,失去,失去,偶有一回拾得,天旋地转地如同神迹降临,再失去。终归我们拾取重生的力量,是宛如蜗牛前行的闪闪发亮的踪迹。他是真懂制造让人发自内心怜悯疼爱的小人物啊,我事先就要严阵以待。在这脆弱但巨大的慰藉里,还有为同性的发声。真好,这部唯一不够好的地方,是《玛丽和马克思》太过珠玉在前。四星半。
受不了了真难看,adam Eliot再出片子我不不不不不不看了!太丑了。如果我有一天感觉亚当艾略特的片子好看,那我绝对是精神状态有点问题需要调理,呸呸呸!不精彩的,絮叨的,丑的,毫无特别之处的,可能本来希望是,细腻的,小确幸的,特别的,美的。
故事太平庸了,喜欢不起来
不是适合儿童,有点毒教材的感觉,夹带很多意识形态私货,其心可诛,看一半关了,就算成人看,也受不了一直有意无意灌输我那些“文化”,完全失去当初玛丽马斯克的纯粹,友情,的初心,失望,导演拉黑
观影过程心路历程:玛雅超受不了这个画风,好难受上头,心跳一直砰砰我要死了。 -但倒是很适配这个剧情,怪异freak。 -男主故事太悲惨了有点太不适,结合画风完全邪典片。 -足够恶心又足够暖心我超这反差都给我暖笑了。 -呃sry笑早了简直可以暖到哭。nbnb这个剧情不愧是劝退画风还能广受好评的。 /故事绕了一圈回来,原本感到不适的第一幕都感觉暖心了起来,有点丹哈蒙故事圈那感觉。 /看到说导演手天生震颤,但还是做定格,反而形成了个人美术风格,蛮喜欢这个幕后的。
这么反艺术的造型,实在是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