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能够否认,萧红是个有魅力的女人。
没有人会像她一样,在境遇最不堪,穷困潦倒,身怀六甲之际,还能令萧军一见钟情。
也没有人会像她一样,有复杂的情感经历,怀着萧军的孩子,却令一个小她几岁的未婚青年,为她痴迷到愿意娶她为妻。
更没有人像她一样,在动乱的战争年代,在病重憔悴的时刻,丈夫不在身边,却是另一个爱慕者在照顾呵护着她。
每个男人都有弱点。
汪恩甲在萧红两度逃婚的情况下,仍旧追随在身畔,不肯放弃。
虽然最后不知去向,却也是历史迷案,很难说得清他到底是真想抛弃她,还是遭遇了不测。
只是,他注定是一个不能够懂得她的男人。
很明显,萧军更欣赏她的才华。
也只有在萧军身边,才有了二萧相随的文坛佳话。
只是,他可以拯救她于水火,也会出轨。
从后来的人生经历来看,即使他离开了萧红,与另一个女人成婚直到暮年,仍旧没有改变他出轨的劣根性。
他仍旧背叛过,不忠过。
不同的是,那个女人忍耐了他。
电影里的萧军,一直表达着他同样的心愿,他不想离开萧红,为此会让另一个怀孕的女人去打胎。
黄觉实在英气逼人,又带着儒雅和温和,总是令我和那个家暴的萧军联系不起来。
当萧红的心伤痕累累时,她选择了温和陪伴在身侧的端木。
此刻的她,已经不再奢望男人能够罩住她的整个天空,已经放弃了很多对男人的幻想,只不过想过一份安稳的生活。
可惜,她生逢乱世。
或许正是这乱世,映衬出端木的自私和懦弱。
兵临城下,他会弃她,自己先出逃。
这种时候,让她如何不想起曾经救她于危难的萧军,会生出如果是同样的际遇,萧军定会来救的念头。
那个男人会像英雄一样从天而降,也会移情别恋,游戏花丛。
端木固然没有绯闻,遇到事情却也无法依靠。
而这一瞬间,她是否已经有了悔意。
不同男人的不同弱点,在那个时空,都成了她的致命伤,令她无法承担。
我们不能奢求萧红能够进化到可以完全脱离异性照顾的程度。
毕竟,在那个时空,炮火连天,战争正如火如荼,女人的力量还太微薄。
即使是和平年代,又有哪一个人不需要感情?
于是,所有深爱萧红的后世读者,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她一次又一次为情所伤。
暂时还看不到骆宾基的缺点。
毕竟,他还只是她的朋友,没有深入到她的生命之中。
但我确信,即使萧红没有早逝,假以天年,她真的离开了端木,跟随了骆宾基,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又一个有缺点的男人而已。
只是,人不同,缺点自然也不同。
有没有那么一刻,你像我一样在想象,如果是萧军的果敢,加上端木的忠诚,骆宾基的追随……集他们的所有优点于一身,而摒除了他们各自的缺点,那该是多么幸福的改变。
如果是那样的话,萧红定不会如此游离失所,也不会那么多痛苦和心伤。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
像我某一天失眠,在朋友圈里唠叨:“我需要一个不挑我毛病的男人,觉得我这样就挺好的。
成熟、包容、关怀、理解……想想真TMD奢侈。
”有男性朋友在下面温情回复,“要求不多,不奢侈。
”而女人的反应正相反。
雨姐姐很理性:“你用想要的方式对待你想要的人,必会得到。
”铭姐姐更理性:“根本没有这样的人,机器人除外。
”如果有这样的机器人,一定脱销。
就像大规模生产这种男人的韩剧,令无数女人集体白痴一样。
萧红尽管如此惹人怜惜,令人深爱,可是在男人的心里,却是五味陈杂。
很明显,她不是一个好母亲。
而她是否是一个好伴侣,是否是他们心目中的良配,却并不能够完全肯定。
萧军明确表示过,做为作家,他承认她的才华。
但是做为妻子,他却并不留恋她。
世人皆知她病危时,心有所游离,端木仍旧一直认为她是他的妻子。
在她离开十几年之后,才再婚。
萧红的吸引力无人能挡,而她的缺点,同样也众说纷芸。
其实,我不觉得宋佳和她有何神似,但她还是演出了萧红的某些气质,多情的、倔强的、要强的;却又是柔弱的、寂寞孤苦的……那个有魅力的女人,那些有缺点的男人。
也可以反过来说,那些有魅力的男人,那个有缺点的女人……
为着翻作家萧红的外围资料,看了2012年霍建起导演的《萧红》,槽点太多,不一一吐了。
提到一生,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皱纹嵌着日啥的老头,颤颤巍巍坐在门口给孙辈讲50年前故事的画面。
但对于萧红,31岁就是她的一生,客死他乡,骨灰不明。
幼年丧母的萧红,其祖父和父亲、男友汪殿甲(存疑)、情人萧军、丈夫端木蕻良,以及临终陪伴的骆宾基这6个男人串起了与她或平行或交织的轨迹。
不知道萧红病逝香港时有没有感觉一生得到了幸福,得到了她祖父说的“长大就好了”,但爱情,她一定收获到了。
不假,萧红的爱情和写作生涯都不长,所以乙福海(电影编剧之一,另一为霍建起妻子苏小卫)把“展现一个完整、真实的萧红”作为剧本写作的初衷,并还获得了“夏衍电影文学奖优秀电影剧本奖”。
虽说这是大陆电影文学的最高奖,但也不能掩盖搬上银幕的剧本的低劣。
一部自洽的电影,大概相当于小说中的中篇或短篇,而一部自传体的片子,从孩提讲到人生落幕,面面俱到,必然是完不成的。
中青报的杜涌涛在谈及人物采访时也说过类似的话,把人物履历列出来,写成小传,这样的报道大多是失败的。
我也认同,这样写,一个原因可能是画人的本领还没有掌握到,另一个可能就是根本没吃头人物。
就这一点上说,我觉得另一个名字《落红》比《萧红》对这个剧本更贴切。
讲托尔斯泰晚年的《最后一站》,虽非完美之作,但表现他与妻子索菲娅间的爱恨交织的手法,大有可借鉴之处。
(许鞍华版本说是2015年上映,不知会是什么味道。
)看《萧红》时,一直有种编剧和导演都不懂萧红的感觉,但因我也不是女性,没法现身说法,这个女性谈起来会更好。
譬如,萧红在怀着汪的孩子的时候和萧军同居,而怀着萧军孩子的时候又和端木蕻良同居,她的心里到底是怎样的活动呢?
按我的理解,女性生育期应该是生理和心理都很特殊的时期,新的爱情发生在这个时期,她会有恐惧么?
会有幻灭感么?
是现实威逼太紧?
还是欲望主宰了这些?
........等等。
片子里丝毫看不到交代,倒是一段一段的语文课本式的朗诵,把好不容易聚起来的一点点神给念散了。
两个编剧,苏小卫是广电总局电影剧本中心副主任,写广播剧也写过影视剧的乙福海早已转行行政。
当然,并未说对这种职务的偏见,而是,职务的烙印在片子里的的确确存在。
宏大的对东北人民的感情、脱离了实际的场景和学生腔、对爱情本质的无视和纠葛的一笔带过。
(有意还是无意?
)未经伦理允许的爱情可不可以被记述?
陪伴鲁迅最后半年的“波波诺娃木刻画”,当中穿大长裙子飞散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在旁边还有小小的红玫瑰花。
这爱与自由的人格,到底是指什么呢?
--最后忍不住吐槽下片子里的鲁迅,为什么非要把他拍成退休副处长模样呢?
另外,看过些作家访谈,好像他们在日常不怎么待见用文绉绉的方式表达。
先看的黄金时代,三个小时,越看心越静,就好像真的在那个时代旁观着那样一群人,听他们讲故事,看他们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燃烧自己。
含蓄、文艺,看完满脑子都是汤唯始终有些淡漠却脆弱的脸。
再来看萧红这部的时候,叙事更接地气,情绪更直白,所有人的欲望、缺点、渴望都裸露着,像一条被抛上岸的鱼,即将面临一场明明白白的解剖,不需要读者敏感共鸣,主人公会一一讲给你听。
相比之下,许鞍华采取的是只呈现“客观发生”,所有的”言“,也就是主观表达,只在意会,或者也可以说是取决于观众所具有的怎样的“真实观”。
你的真实观会决定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萧红。
这版三个男主,一个比一个更没记忆点,女主病重还能中气十足地和端木吵架,很出戏,还有女主的发型、孕期的细节处理,对孩子的态度等等,都可以处理的更合理些。
偏个人的叙事,薄弱了,弄丢了萧红文字里的荡气回肠和细腻敏感的拉扯,也缺少了炼就“萧红”这个人的时代背景刻画。
从姓汪的到萧军再到端木 萧红这一路都是被动地选择了接受 碰上的都是一群渣到不行的男人 唯一好一点的就是萧军 起码就如他自己所说的至少他不会离开萧红 他知道萧红的脆弱 不忍他伤心 却也一再地让她伤心 其实话说回来这一切归根结底不过是每个男人本性的体现 只能说男人都是视觉动物 没有耐性和一个女人长长久久地一辈子 这对他们来说是种煎熬 不能怪任何人 只能说他是个男人 只不过犯了所有男人都可能犯的错而已 萧红的命运总是被男人左右 当然也有时代的被动 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 她很执着 也很超脱 在那个年代 但是却太容易被一个男人捆绑 当然也不可避免地需要男人来依靠 生了两个孩子 却没有怎么当过一个母亲 早早的自己也因病离世 命运的转折有时候来的太过突然 到最后身边的小骆又以一个同情者和欣赏者的眼光对萧红产生了爱慕 这不过都是男人的一场小游戏而已
但凡名人传记,总是会有些许变味,或者是有意拔高,或者是装作无意的拔高,或者是扭曲。
毕竟时间过去那么多年,哪里还有当年人来分辨是非?
看完《萧红》,不知萧红的后人是否会找剧组打官司?
电影里的萧红,也许仍旧带着作家与文艺的气息,但却仿佛成为一个现代版的“残酷青春/美女作家”代言人。
端木蕻良的后人,又是否会找剧组打官司?
电影里油头粉面有如恩客的眼神、表情,都让人感到那么不是滋味。
仿佛这电影的拍摄,只是为了说明这一切只是一个错误。
萧红是我一个喜欢的作家,她的作品基本都看过,最难忘的还是《呼兰河传》,时间的摧残完全摧不毁呼兰河那忧郁又温暖的气息。
没人告诉我应该看她的作品,也没有人推荐,只不过是自发的遇上,自发的喜欢上了。
也许把生命终结在年轻的时候,是一种幸运,哪怕那是悲苦的,被迫的,不甘的。
然而同样作为一个女人,有时未免会想,一个像萧红这样敏感倔强的人,如果能够活到后来,她到底能收获什么?
做为女人,她能收获美满的家庭生活吗?
作为一个作家,一个不照成章出牌的作家,她在历史上的那么多运动中,能保全完整的人格而不受丝毫屈辱吗?
所以说,她死了,生命像烟花一样灿烂,未必不是一种福气。
忘了是谁说过,大意是说,一个早早失去的生命是有福的,没有福气的人才会留在后面。
萧红的生平看过很多次,她的一生不幸的开端,贫苦的生活,各种版本的爱情,包括与鲁迅先生的各种交往乃至猜测也都有所了解。
虽然故事本身是怎样是一回事,电影拍出来是怎样又是另外一回事,不过,不真诚的艺术创作是比不真诚的生活更要可恶,因为生活是自己的哪怕不真诚,可是艺术却最终是要面对大家的(再说,一部电影也并不是天生就是艺术)。
电影《萧红》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
电影一开头,是萧红病重躺在床上,光线暗淡,她伸出手,似乎要拿床头柜上的药瓶。
骆同学问她要拿药吗,她声音低沉的说不。
看到这里我快崩溃了——虽然戏才开始。
这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堕落文艺女青年吗?
做作,自怜,放任。
作为一个敏感的生命,萧红应当是克制的,至少在陌生人面前,至少我认为。
这样的认为也许会给当事人抹上浪漫色彩,但这并不失真。
在电影往后的情节中,宋佳版萧红一直是这样一个样子,仿佛一个人早就知道她会这么早就走向灭亡。
可是,这只是导演知道而已啊!
对于敏感又坚强的人来说,当她不知前路如何,也总该表现出那种求生的欲望,那种好胜的动力,而不是早早知道人生结局的那种破罐破摔。
事实上,有谁能预先了解命运?
所有的人物里面,大概只有汪先生的后人和萧军的后人不会找他们打官司。
一来姓汪的一家不出名,二来电影对他的处理很合理,而萧军则是被美化了,变成一个无自知的博爱者。
电影把他的滥情变成一种不自觉的博爱,把数度的不忠变成一种高尚人格的瑕疵,如此美化还有什么好说的?
这就是典型的标签化啊!
把故事弄得毫无美感毫无浪漫可言,这种简单化难道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诚意吗?
而端木蕻良在电影中则毫不招人喜欢。
他本人也作为一个作家,夸奖起萧红来就像一个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铁杆粉丝一样。
在咖啡馆里两人对饮的一场戏,暧昧得就像一场如今泛滥的都市艳遇。
事实上,他们俩的爱情是不知不觉萌芽的,哪怕后来发现两人性格不合,端木显得很弱,可是也绝不该莫名其妙的给出这样的一个细节:到了香港,萧红一手提着杂物,一手提着一个大箱子,很吃力的走在端木的后面,而端木本人则悠闲的只在腋下夹了一个东西自顾自的走。
这样的细节也许旨在表现端木不会照顾人,那么他们爱情萌芽时,他那种招女主角喜欢的体贴宽容照顾人的表现从哪里来的?
也许确实他是一个这样的人,然而在电影的处理上,只有这唯一一个突兀扎眼的细节来表现,是不是太断章取义了?
这样塑造人物,只能告诉观众一个结论:萧红与未婚夫的自由结合是一场闹剧,与萧军的相爱和分手是一场有悲有喜的正剧,而与端木的结合就完全是一场杯具了——还不能正儿八经叫悲剧,只能叫杯具。
关于萧红的立体影像,这部电影是第一个。
毕竟去世太早,能被记住完全靠了她本身作品的生命力,鲁迅先生的提携当然也是不能不提的。
电影里出现的鲁迅,尽管造型形似,直立的头发,杂乱的胡子,都一一做来,然而出现一次让人笑一次,那种违和感真是羞煞先人。
但是要说大家都记得她,那也未必,冰心老年一篇记录五四以来的女作家的文章中,大部分主流女作家从老到小都被光荣点名,而萧红作为早期的天才女作家,却没有被丝毫提到。
这不知道是该归结于人老了,记忆模糊,还是说萧红的存在完全是在主流以外,毕竟民国是一个另外的世界了?
电影里还交代萧红有一个与前未婚夫的亲生女儿,送人收养了,上网一搜,确实是存在这么一个女儿,据称生于1932年,活到现在年纪也真不小了。
看电影时虽然知道这种事不会胡乱说,但确实很少听到关于萧红亲生女儿的说法。
在电影里,她生下女儿即刻送人,那么干脆——无论当时是怎样,为了新生活抛弃自己的孩子,还是让人觉得这是一件残酷的事。
据说萧红本人在香港时有提到,然而电影里,在她即将死去时,都一直没有安排她想起这么一件事。
这部电影,就这么简单粗放的变成了“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的故事”。
如果萧红地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想法呢?
看电影的时候多次感到害怕。
原来文艺女青年是这个样子。
原来她们的抗争、爱情、婚姻、人生,是这个样子。
想想都觉得,真可怕。
上天给你什么,就一定会夺走什么,最终达到巧妙的平衡。
丰富的感情,与众不同的选择,才华,换来的就是大喜大悲,敏感脆弱,不平静。
因为不管是谁,最终想要的,也不过是平静温暖而已。
所以萧红弥留之际说的那句我想回家,让恐惧达到了高潮。
再有才华的男人,也会很轻易地对不同的女人说出同一句情话。
再与众不同的女人,也会很强烈的想要得到独一份的爱,胜过其他的一切。
再金童玉女郎才女貌天造地设的一对,也会各自爱上别人,也会不能忍受在一起太久的纠葛,也会分分合合,吃了吐吐了吃。
有时候在想,到底是我们选择了命运,还是命运选择了我们?
仔细想想,也许我们根本就没有权利选择命运。
小时候会遇见什么事,周遭是个什么环境,养成了什么样的性格,喜欢跟什么样的人玩耍,看似是我们的选择,其实真的是么?
人生路口的每一次转弯,真的都是我们选的么?
度过了所有的一切苦难,了了读书的心愿,离开冰冷的家,和萧军轰轰烈烈了一把,不再过身无分文的可怜日子,见到了心中崇拜的鲁迅老师,作品集出版并获得成功。
一切过后,萧红还在怀疑,遇见萧军,到底是她的幸运还是不幸。
可见我们从来就没有真的选择过什么。
因为所有的路,我们都不知道等在终站的是什么,又怎么理智地选择呢。
作为一个文艺片,宋佳把女文青的浪漫、纠结、犹豫、挣扎,表现的尽致淋漓。
虽然造型像张歆艺,神情偶尔有点儿杨采妮,却并不妨碍歇斯底里的吼叫,痛苦挣扎的忍受,意乱神迷的表情,期待爱情的眼神。
她爱一切,又怕一切。
因为爱的太投入,就更需要耐心的回报。
毕竟,那只是一个女文青,并不是救世主。
至于中间的某些台词,大家都忍不住笑场,可见其旖旎的程度。
三大作家在同一张床上挨着挤着的睡前对答,跟后宫戏似的。
不过有时候,矫情时间太长,傻气的台词反而能让人透口气儿。
31岁的人生,萧红过的像六十年那么长。
经历过苦难,也经历过狂喜。
也许这就是她选择的,或者说,命运赋予她的。
不说别的,选择这样的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才华。
也许导演觉得整个片子太像三俗的多角恋,所以最后加了个超长教科书式的感怀萧红独白,感情满溢,人物评论似的。
其实真的没必要。
片子结束的时候,自有人会去翻那些旧书,看看那些作家们心中的爱与痛,笔下的人生,虚拟或真实的风景。
不管是出于什么心情。
让故纸堆变得鲜活,那就已经是电影的成功了。
老师上文学史的时候为啥不多讲点儿八卦呢?
纠葛的故事往这儿一放,想不对萧红萧军端木蕻良感兴趣都难。
看完这部可称之为悲剧的女作家传记,我在为其惋惜,佩服之余,又深深的下决心不能重蹈其覆辙。
无疑萧红在文学上取得了非常高的造诣,她个人的才华使然,时势造英雄也是有的,在那个年代,一个民族的苦难催生出无数的题材和经历。
而今,我们没有那个机会和背景去创造她们有的辉煌,但我们至少没有背负国仇家恨,没有体味世事沧桑,所以纵使我会为自己平庸的生活感到无望,却又为自己生于这个时代而深深庆幸,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说远了,我不觉得一个女人放任自己流落到不幸的境地是获取他人同情的资本,假若有这种想法,那么我就还在封建男尊女卑的思维禁锢之中。
由于我生处在现在这个时代,使得我有了生来独立的人格,整个过程总觉得萧红总把自己处在一种极度不牢靠的依靠之中,我以为,这是悲剧的根源,她非常倔强,也非常勇敢,是于时代抗争的娜拉。
但是又常常把对别人的期望作为生活的全部,期望本身就是抽象的。
另一个方面来说,萧红也好,张爱玲也罢,都是深受文学熏陶的人,然而我窃以为,伟大的文学作品给她们这些热爱文学,醉心于作品情节之中不能自拔的女人带来了一种悲剧的宿命,在我少不经事的时候,我也对文学作品中坚贞矢志不渝的男女主人公深怀敬意,并发自心灵深处的向往那种纯粹的,精神支柱状态的爱情。
我也以为无视众多追求者一往情深的爱会对我报以同样的热情和忠诚,是的,我也这样坚信过,好在我生于这个时代,这对于我来说是极度幸运的事情,我们女人的权利和机会与民国不可同日而语,我在受教育的同时有着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适应这其中的落差,只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好自己,那么就有机会适应这个落差和学会直面这个事实,对于感性动物来说,这是一个鲜血淋漓的过程,也许以后回想起来会觉得没什么,但对于二十出头的姑娘,这真的需要时间。
太多的文学作品歌颂美好的爱情,无视家人的感受,物质的基础以及其他很多不可或缺的因素,似乎把一些女孩子都教育得太傻,都以为自己中意的人是那么忠诚 坚持 热烈,其实也许有,但是你未必喜欢,一个人的感情只能叫暗恋,两个人互相爱慕才叫爱情,这就决定了爱情的不确定性。
我看完萧红的生活之后,我觉得有必要吸取教训首先,就是深刻的觉得,一个女人要想在今后的生活不至于被动,那就不能与自己的家人有着太大的背离,应该认真的听取、权衡家人的意见,不把自己逼得太苦,让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有着坚实的依靠。
然后,就是不要让自己怀着孕谈恋爱,怀孕是结婚之后的事情,这是自然法则,有时候遵守规则也是对自己的保护,即使显得墨守成规,毕竟性爱之后的结果是由女人来承受,一些必要的保护必须是自己给予自己的,让男人爱上怀着别人孩子的你,并不是一件证明你魅力的光荣的事,那么大一顶绿帽子戴在你的爱人头上,他想要不直面都不行,对于男人的这点尊严,女人有必要去维护。
生在幸福年代的我们,或许会像一片花瓣,无声的腐烂在世界的一角,虽然我有着这种杞人忧天的不满,但让我平庸而幸福,所以我深刻的感受到我热爱着和平。
前段时间在CCTV-6,看了由霍建起担任导演,宋佳、黄觉、张博等主演的电影《萧红》。
相信很多人,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还是“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 ,都会对位列“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她产生好奇,毕竟萧红身上能够体现的,太多太多了。
恰逢2012年是萧红逝世70周年,这部霍建起导演的最新作品,算是为好奇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萧红、接近萧红的窗口。
看《萧红》之前,我一直觉得萧红题材的电影是很难拍的,因为虽然她的一生堪称短暂,却总有复杂而说不出来的意味:我们应该关注的,则是她的文学作品和成就,可坊间称道的,却是她和三个男人之间的感情故事;如果将过多的笔墨聚焦在她的三段情史,却将电影落入俗套的轮回,又埋没了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然而,霍建起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电影终究不是现实的复原,而是在妥协中,选取萧红生命中重要的几个片段,并试图追寻现实造成的,悲剧和残酷的美。
影片的镜头处理和音乐安排,还是颇为讲究的:当萧军找到了工作、一家人有了生活来源时,二萧跑到哈尔滨的街头欢快地唱着、跳着,跑到了一个废弃的房子里,在雪花中尽情亲吻,却配以相对低沉而悠长的曲调,体现二萧纯洁的爱情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渴望,却为接下来二萧的感情裂痕埋下了伏笔;在香港的医院,当护士为萧红换床单时,端木蕻良抱着萧红,迎接窗口投射的日光,久久而没有放下,而萧红如婴儿般,依偎在端木蕻良的身旁,展现萧红此时此刻的绝对依赖和端木蕻良内心深处渴望上天的奇迹降临、感叹萧红悲惨一生,却无能为力的痛苦;当影片最后,萧红听着骆宾基读《呼兰河传》,留下的热泪和“我想回家”的呼唤,则进一步体现了萧红的悲剧的美,进一步将主题推向了高潮。
事实上,霍建起恰好是一个善于拍摄“美”的导演。
从《那山,那人,那狗》、《暖》,到最近的《台北飘雪》、《秋之白华》,再到这部《萧红》,故事情节、人物思想,平淡得如白开水一般,若即若离,若隐若现。
唯有他精心打磨的美,在引人入胜中,寻找矛盾的根源,展示人性中最纯朴、最空灵、最温暖的一面。
这种美的得来,或许出自残酷、源于悲剧、带来痛苦,甚至要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却让我们主动去思考,主动去复现美的意境,去感受其中蕴藏的,无处话凄凉的悲伤和渴望自由、美好的生命的怒放。
正如《台北飘雪》中,小莫看到消防车喷的泡沫,犹如雪花般落下,模糊中看到了那个最熟悉的身影;《萧红》中,当少女时摆脱包办婚姻、逃出家庭的“魔掌”的她,在弥留之际梦回那片最熟悉的乡野,在草丛中、在“长大了就好了”的叮嘱声中尽情奔跑——再平常不过的回忆,放在这里都有辛酸的味道。
毕竟,年华已逝,一切都变得那么奢侈。
可能有人有疑问,为什么萧红选择与萧军分手?
端木蕻良是否给了她真正的幸福?
萧红,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也许,人的一生是否悲剧,固然与社会有关,更与性格有关。
对于萧红来说,幼年时不幸福的经历和少女时被汪恩甲抛弃,形成了她独立而敏感的性格。
之所以说她独立,指的是人格和思想的独立。
她不会像刚从家里逃出来的那样,举目无亲而屈身于汪恩甲的摆布,也不会因为心里的羁绊,而不敢和萧军说分手。
正因为如此,她才有如此高的文学成就。
然而,女性的敏感,让萧红陷入到无法摆脱的迷局中——她渴望获得她想要的幸福,她渴望能够有人为她遮风挡雨,她渴望自己不再受到任何伤害。
在萧军、端木蕻良和骆宾基三人中,萧红最爱的还是萧军。
这不仅因为萧军是她生命中的恩人,没有他,萧红就得在小旅馆困死,更是因为他给了萧红真正的家,让她结束了漂泊,有了依靠。
然而,萧军的性格,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凭着有一身本事,不考虑其他人的看法和感受。
也正因为如此,当萧军有了外遇,当拳头对准熟悉的恋人,当爱情的激情流逝、生活的重复成为主题,两人的爱情也走到了尽头。
但不可否认的是,萧军从来没想过要离开萧红,甚至可以说对萧红百依百顺;当萧红对萧军说出“我可能不再爱你(这句话怎么熟悉)”时,也并不代表萧红真的不爱萧军了。
她说过,等我回来,如果你有转变,我就为你生个孩子。
她一直把与萧军的爱情,当作氧气,当作一生幸福的开始。
直到她结识了端木蕻良,她意识到,萧军没有让她摆脱内心的的彷徨、孤单和痛苦。
她,是该换换空气了——她确实为萧军生了孩子,可身边的男人,不再是萧军。
不久,孩子夭折。
萧红将端木蕻良视为真正的依靠,以为终于找到了久违的幸福,找到了真正的家。
然而,虽然端木蕻良不像萧军那么暴躁、自以为是,却也无法给萧红真正的爱。
在重庆、在香港,在战火纷飞中,大多数情况下,萧红只是一个人,甚至比和萧军在一起的情况还要糟糕。
渐渐地,疾病侵袭了萧红的身体,她的健康状况呈江河日下之势,可陪在她身边的,却只有悉心照顾的骆宾基。
不过在影片中,端木蕻良还是颇为正派的,也多次出现在萧红病榻身边,悉心照料病重的萧红。
可真实的情况是,萧红去世之前,将《生死场》的版权给了萧军,将《商市街》的版权给了给了她弟弟(张秀珂),将《呼兰河传》的版权给了骆宾基。
而端木蕻良,什么都没有得到。
为此,他没有像影片最后那样和骆宾基在萧红墓前大发感慨,而是跟骆宾基打了一场官司。
骆宾基也不含糊,拿出了萧红的笔迹——“我恨端木”,令端木蕻良目瞪口呆。
的确,端木蕻良很爱萧红,却因为自己的疏忽和懦弱,让一代才女英年早逝,抱恨而终。
宋佳和萧红都是哈尔滨人。
对于宋佳而言,演绎起这样的角色,本不费吹灰之力。
然而,和之前定下的扮演者王珞丹相比,宋佳演绎的萧红,少了些少女的可爱与活力,却多了些20多岁这个年龄段上所不具备的成熟。
不过,影片最后的演绎,还是值得赞许的——尽管我觉得,如果把“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这两句话加进去,效果更好。
值得一提的是,宋佳凭借在《萧红》的表演获得金鸡奖最佳女演员奖;黄觉就不用多说了,无论是《萧红》还是《倾城》,将硬汉形象演绎得相当到位。
最后,还是想说一说霍建起导演。
平心而论,《萧红》不是他最优秀的导演作品,但他最大程度上成功诠释了萧红这一女作家的光辉形象,也让我们通过光影,零距离走进萧红的内心世界,形象地感受她的美、她的爱,还有她的热爱。
“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站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
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很难想象,我们在小学语文课上学过的《火烧云》,如此生动而清新的描绘,居然出自萧红的《呼兰河传》,更难想象她在如此困顿和郁闷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相当高的创作热情和对生活的那份热爱。
看完电影《萧红》后,我一直在思考萧红的本来模样——她不是牡丹,不是玫瑰,不是空谷幽兰,更不是野花野草,而是北国漫天飘扬的雪花。
雪花款款落下,落在森林中、在城市里、在每个人的心坎,带来的永远是洁白无瑕、轻盈不染、沁人心脾。
然而,雪花再美,也难逃漂泊,直至融化的命运。
可就是在这融化的一刻,在阳光的照耀下,雪花将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这,则是雪花最美的一刻,也是不屈的生命,最美的一刻。
我们,也爱萧红,可惜斯人,空留余影。
我们不能忘记“东北作家群”,更不能忘记在那些岁月里,不屈的生命,留给我们的,不屈的信念、不屈的热爱、不屈的美好。
也许,这就是终生渴望幸福的萧红,衷心的安慰和祝福吧。
孩子的孩子,我们都是孩子。
最后的最后,渴望变成天使。
歌谣的歌谣,藏着童话的影子。
孩子的孩子,该要飞往哪儿去......
电影由萧红在香港自己讲述 躺在床上已经起床都很困难了 娓娓道来自己的过去 而在我看来她讲述了自己的三段爱情 那不是真实的萧红 只能说是恋爱脑萧红萧红凄惨的一生 坚毅而执拗 怎能由三段感情去概括 宋佳和黄觉很有民国范儿 特别是我记得以前看黄觉和陈数演得倾城之恋 好感动 在这部片子里黄觉饰演萧军 那个影响萧红一辈子的男人 片子其实拍得有点狭隘了
霍建起根本不懂萧红么= =坚持看下来的原因一个是略带文艺范的台词,给一颗星,不过这些词好像是从作品中生生摘下来的= =;还一个是赏心悦目的取景,一颗星,就算是最穷困潦倒的旅馆也带着一种说不出的美,光线和花,美爆了。
整个片子没看出来有什么感情在里面,让我想起来基督山伯爵给我的感受了。
导演可能急于去向大家叙述她所经历的故事,却忘了她的心。
不过不管如何,大致意思是看懂了。
萧红跟过的几个男人里,我最喜欢的是萧军。
一句“去个战争少的地方也好,能安心养身体”,让我原谅了他之前的一切
都是些装文艺的套路,没有真文艺。也没拍出萧红小说中那种苍凉的气质。宋佳其实演得不错,有某刻还让人想起《时时刻刻》中的伍尔芙
陪老妈看的,她们这个年龄的人对萧红及那个年代的作家有着深厚的感情。
悲催的一生
她是张乃莹,她是萧红,她是奥菲利亚,更是简奥斯汀。画面很美,剪辑够混乱,“我不想看见你哭,因为这样我会觉得全世界都有罪”这种二逼台词竟然也会出现!!!摔!!
"跟谁不跟谁,一辈子大不一样。"
姐们翻译的 捧个场。。。另 这有才的女人对爱情更加执拗
中国导演的表现方式实在太弱了,还有表达中心也含糊不清,想说的太多却什么都没说出来
新航红眼航班看完,这么可怕我竟能看完,给一星。
自古文艺女青年多遇渣男,有宿命的因素,也有相互改造的原因。没被生活狠狠虐过的作者是出不来好作品的。
台词确实是有点囧,不过整体还行吧,没那么低分。
打分-1分,导演不懂萧红,一副空皮囊,野史当成历史拍,三角恋当成和文学作品一样的厚重。相反,作品本身被一笔带过,作家及其精神也被无情糟践和消费,严重误导观众。装腔作势的画外音也是浅尝辄止、隔靴搔痒。
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
不如叫“萧红的风流韵事”,并没有拍出时代感下萧红的无奈与内心的纠结。看似文艺腔十足的对白也生硬的让人发笑。
女人都差不多
宋佳演出+画面。台词能再文艺么。。。。
最受不了最后洛宾基的结案陈词,哦哟~怎么像语文教参书一样,非要用华丽的词藻排比的句式来总结一个作家的写作风格。受不了,还有那句,为什么每个接近他的男人都会爱上她,怎么很像出来卖的?导演处理文艺女是否太过淫荡了,要么就变成像萨冈一样,青春蒙东式的风情,而间于文艺和忧伤之间的作家,埃
片名可以改为《一个见到她的男人都会爱上她的女人》~
萧军太风流,来者不拒,红命运太坎坷
演員感覺不夠入戲 有的時候情緒又太過了╮(╯▽╰)╭ 對白很平庸甚至些許雷人 旁白倒是不賴~ 攝影與配樂做得極好~ PS. 愛情 之於本我的女性 是致命的 毀滅性的 不論好壞…
我觉得宋佳演的还挺靠谱的,气质够文艺。回忆录的设计堪称标配了。本就是一段传奇,没啥出格也编不出啥花样,中规中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