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无主之作

Werk ohne Autor,Never Look Away,Work Without Author

主演:汤姆·希林,塞巴斯蒂安·科赫,葆拉·贝尔,莎斯琪亚·罗森道尔,奥利弗·马苏奇,叶甫根尼·希迪金,马克·扎克,乌尔里克·C·扎勒,巴斯蒂安·特罗斯特,汉斯-尤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意大利语言:德语,俄语年份:2018

《无主之作》剧照

无主之作 剧照 NO.1无主之作 剧照 NO.2无主之作 剧照 NO.3无主之作 剧照 NO.4无主之作 剧照 NO.5无主之作 剧照 NO.6无主之作 剧照 NO.13无主之作 剧照 NO.14无主之作 剧照 NO.15无主之作 剧照 NO.16无主之作 剧照 NO.17无主之作 剧照 NO.18无主之作 剧照 NO.19无主之作 剧照 NO.20

《无主之作》剧情介绍

无主之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库尔特(汤姆·希林 Tom Schilling 饰)的姨母曾经被关进过集中营,最终在纳粹医生卡尔(塞巴斯蒂安·科赫 Sebastian Koch 饰)的折磨下不幸死去。虽然库尔特幸运的在柏林墙建成之前逃往了西德,但他的整个童年时代都生活在纳粹的阴影之下,这给他的人格带来了极大的创伤。 之后,库尔特进入了杜塞道夫美术学院就读,无法走出过去阴影的他将内心的绝望和伤痛都挥洒在了画布之上。一次偶然中,库尔特邂逅了名为艾利(葆拉·贝尔 Paula Beer 饰)的女孩,美丽活泼的艾利渐渐的治愈了库尔特内心的伤痕,当两人鼓起勇气想要将关系再推进一步时,却遭到了艾利父亲的强烈反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白云深处也有从认错人开始的恋爱破冰摩登家庭第一季雷樱小小雪精灵秋丰满月时不死鸟之恋便利店新星燃烧的棕榈加百列的地狱1杜鹃花飞强制措施萧红青春检察官佐贺偶像是传奇薇琪的秘密火星异种爱情句号好或坏的东载卢克索暗战双凤楼下众之爱烟波浩渺之相识域外营救赤壁(下)女人不容易孟菲斯蓝调第二季巢穴夜晚的水母不会游泳

《无主之作》长篇影评

 1 ) 两个开悟者。

1试图解谜的电影,经常死得很惨。

像在这里说的里希特的绘画。

但这部电影,却是和两个开悟的人有关。

第一个,他在杜塞尔多夫的导师。

二战时参加空军,在执行轰炸任务中坠机,却被他的轰炸对象救起,住了一年多。

后来他创作艺术根本就不问什么意识形态,也不问善和恶,对与错。

139分钟教授说,那油脂和毛毡毯。

他只知道这些是真实的。

就像笛卡尔知道我思故我在。

二战以后的艺术,就是一个反映存在的事物。

就像他的家乡德累斯顿,绘画边缘的模糊,都是表现出一种半存在感。

今天的文艺青年会说:向死而生。

只不过说的时候,带了一丝轻佻,一丝为赋新词强说愁。

其实开悟就是放下头脑。

就像教授的羊油和毛毡。

到了第123分钟说:艺术家都有追求自由,只要他有能诚实的展现自身主观的能力。

只有真正解放自己,才能解放全世界。

第二个,是他早夭的姐姐。

喜欢听汽车喇叭声,按一个钢琴的键,就说这是世界的核心。

真实的事物是有和谐感的。

第10分钟说,“凭着感觉画一幅画,这就是他们在做的事儿。

” 天哪,和我想的一模一样 这个女孩是个多么美好的生命啊,却被历史摧残。

那个妇科医生本来是迎接生命,但是他偏偏喜欢结束生命,包括自己女儿怀孕了也不放过。

里希特的开悟, 是他全身心地感受这个世界,感受他的所有细节。

比如读者 你可以试一试,让你周遭环境的噪音穿过你自己,就像汽车喇叭的声音。

电影里他们用的是双臂张开的姿势,就是全然接受。

当我们全然接受一切,那里就有一个自在的宁静。

2不要把电影和事实划等号。

里希特的家族历史,包括大屠杀的罪恶和痛苦的悲剧。

他的叔叔是一名纳粹军官。

电影里变成了他的岳父,而且是个妇科的杀人狂魔,害死了他所谓的姑姑。

里希特的父亲不情愿地加入了党,而不是电影中说的断然拒绝,甘心失业。

他的姑姑玛丽安,被诊断出患有精神分裂症,在纳粹消灭精神病患者的计划下被绝育并饿死。

玛丽安出现在一张照片中,里希特把它变成了一幅代表作:她骄傲地高兴地抱着婴儿的里希特。

这是在她被处决前几年。

 2 ) 《无主之作》:无法超越的象征感和表现力

写在前面:《无主之作》与大名鼎鼎的《窃听风暴》是同一个导演,这位导演的名字非常得长: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

该片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威尼斯电影节提名,金球奖提名。

事实上这部电影的实力放在大部分年份都有获奖的实力,只是恰巧2019年的竞争对手《寄生虫》实在是过于强大了。

这部影片跟《窃听风暴》有很大的一个相似之处是,随处可见的象征和具有张力的镜头,我从未见过哪部影片能够把这个特点发挥得像《无主之作》这么极致。

其中,导演最为擅长的手法是反复,但每一次反复又不尽相同,在剧本情节上和镜头上都能看到这样娴熟的手法。

01 Ich,ich,ich——我,我,我电影极其强调一点,即自我,而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更是如此。

主角Kurt儿时有一句台词:“或许我不会想去当画家。

”而事实上,Kurt在那个时候就展现出来极高的艺术天赋,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小孩已经开始画人体画像,还偷偷藏好。

但是这一点已经被家人发现,影片中先后通过小姨和母亲的话语交代。

“Ich,ich,ich.”(“我,我,我。

”)作为一句很重要的台词,在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次。

第一次是由Kurt在东德时艺术学院的老师说的,东德艺术受当时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推崇现实主义并且排斥一切超现实形式。

毕加索被东德的老师作为反面教材,他抨击了艺术家强调自我的思想,认为艺术家应该始终回归农民,强调群众,反对一切形式的创新创造。

“Ich,ich,ich.”老师用很铁不成刚的语气讽刺表达自我的艺术家,劝导学生只能进行现实主义的创作。

这句台词的第二次出现是在老师劝说Kurt留在学校画现实主义墙画,但是Kurt认为这不是自己想要的拒绝了老师。

老师还是很经典地抱怨了一句:“Ich,ich,ich.”尽管最后Kurt迫于现实压力还是选择接受了这份工作,但是这也为后来的逃离埋下伏笔。

“Ich,ich,ich.”第三次出现于Kurt之口,他在日复一日毫无创造性的墙画中厌倦,虽然他在东德已经成为了一个有名望的艺术家,但他毅然决定放弃一切,拜托同伴重新刷白所有的墙画,奔赴西德追寻梦寐以求的艺术。

“我,我,我。

”这句台词终于以积极的象征出现,Kurt最终无法欺骗本心,转而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表达。

第四次出现是Kurt在西德学习艺术时,Antonius教授强调的。

严格来说并不能算一次,但是其表现的内核是一样的,对于自我的表达和展现。

西德教授的那一段台词语义深明:“我是这么理解它们的,就像笛卡尔所理解存在那样,‘我思故我在’,他曾质疑一切,所有事物,所有能产生错觉的事物,欺诈,想象的幻觉。

但他之后明白了不管去思考什么,不管由此会产生什么,他把这一不确定性称为:我。

我是谁?

我是什么?

Kurt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真正找到,他抛弃了备受推崇的雕塑和行为艺术,毅然选择了已经被宣判死刑的绘画,因为绘画才是可在他的基因深处的表达方式。

他寻找自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寻找真实的过程,小姨在儿时在他心中就种下了种子——“所有真实的东西都是美好的。

”在Kurt给Professor Carl画肖像时就谈到:“为什么一张傻乎乎的业余照片比我的画更加真实呢?

几乎没人会喜欢自己的照片,但每个人都会喜欢自己的画像,因为照片更真实。

Kurt开始临摹业余的照片,而使他真正找到自己的灵感原点的,仍然是童年时期懵懂之间,对于真实的探索。

电影里两次展现了Kurt童年的探索,这样的探索方式就仿佛把眼睛当成了摄像机,Kurt抬起一只手对眼前的景物重新对焦。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Kurt抬手是因为小姨被抓走,而小姨曾教诲他:“不要移开眼睛,要凝视真实。

”并且在被抓走时还不忘提醒Kurt,“不要移开眼。

”年幼的Kurt虽然没有移开眼,但是他也不想看见小姨被眼睁睁地抓走,所以抬手挡住了视线,眼前的景物模糊了。

可以说这一次是Kurt意外的发现,而后来Kurt就不断对这一发现进行复现。

Kurt后来对于生活的感悟也与真实相关,他让教授眼前一亮的是一个引其他人发笑的感悟,关于六个数字,如果随机说六个数,那么它们毫无意义。

如果说的刚好是彩票的中奖号码,一切就变得真实起来,变得有意义了。

而如今的Kurt回归了他一开始的感悟:眼前所见一定是真实的吗?

真实一定清晰吗?

当他大胆拿起笔刷刷开清晰的油墨,他的作品才真正开始成为“无主之作”。

后来他在自己的画展上这样回答记者:“真实的,和谐的,真的,只有真实的才是和谐的,每一样真实的内容都是和谐的,一切真实的都是美好的。

”“我要真相。

”02母亲与孩子——生命和艺术的延续影片中对于Kurt亲生母亲的描绘很简略,而Kurt对于母亲这个角色又有一种特殊的情节。

同时,在这部电影里还展现了母亲对于生命存续的伟大力量。

在Kurt无主之作的创作之中,对他影响很大的是小姨,而最让人诧异的是,他把他和小姨的画像命名为《母亲与孩子》。

而当媒体问道:“上面的人是您的母亲和您吗?

”Kurt却回答道:“不,这不过是一张业余级别的照片,我无所谓画面里的是谁。

其实,如果我不认识她,则会更好,那我就能更好地看到真实的内容。

”所以对于Kurt来说,小姨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她教给了Kurt最早的艺术启蒙,启发Kurt去寻求真实,她虽然很早就被迫害,但是她留给Kurt的影响则是像母亲一样深远的。

所以实际上小姨这个角色是这部电影第一个重要的“母亲”角色。

小姨这个人物引导的故事也十分精彩,又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

小姨的名字叫做伊丽莎白,电影一开篇就是小姨带领Kurt参观艺术展的片段,展现了全片第一个张力十足的镜头——童年时期的Kurt凝视着一个骷髅雕塑品,这个骷髅艺术品的一些特征展现了这是一个女性的形象。

小男孩是生命,而雕塑是死的,仿佛预示着小姨后来被迫害的命运。

而死去的小姨的影响又依然深深影射在幼小的生命上,仿佛是一种母爱影响的延续。

小姨,伊丽莎白,这个人物在电影中是一个极具艺术天赋的人物,导演没有明确地指出伊丽莎白是否真的是精神病患者,但是就算她不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她也展现了她对于世界远不同于常人的理解,她仿佛一个极尽疯狂的艺术家,这点在本片开头就展现了,小姨站在一排公交车司机面前,拜托司机同时鸣笛,一片巨大的噪音中,小姨却仿佛置身于一场音乐会,在接受生命的洗礼。

这点在影片的结尾由Kurt复现,首尾呼应这一点其实是很多电影都用到的手法,虽然观众很好猜,但是确实是永远经典的手法。

Kurt也在停车场中拜托司机,在一片刺耳尖锐的鸣笛声中,仿佛巡游于天外,电影两次都给了旋转的镜头,速度先快后慢,交响乐也是渐强再渐弱。

后面一个片段中,小姨全身一丝不挂在弹钢琴,儿时的Kurt被琴声吸引下楼,看到了这一震惊伦理的场景。

接下来小姨对Kurt讲的这一段话可以说直接影响并贯穿了他的一生。

“别把目光移开,绝不要把目光移开,Kurt。

所有真实的东西都是美好的。

”然后小姨按住了一个琴键,展现了一段无人能懂的疯狂艺术家的片段。

“这个音,里面蕴藏了音乐的所有力量,生命的力量,整个宇宙的力量。

人们在寻找构成世界的公式,可它就在这里,这里,你听到了吗?

倍高音la,现在我知道它了,它能够到处弹奏出来。

”说完这段话后,小姨开始拿着烟灰缸砸桌子,砸自己的头,并且不停向Kurt发问,“听到了吗?

”(这个音与影片中的公交车鸣笛声也是一致的)虽然小姨的行为极尽疯狂,但对Kurt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长大成人的Kurt身上跟小姨有着某些相同的特质。

有一个片段是Kurt爬到高大的树冠极目远眺,然后仿佛想到了什么,然后兴高采烈地跑向父亲,告诉他:“父亲,你不用担心了,我已经明白了,我明白了。

”“你明白了什么?

”父亲问道。

“所有,一切。

万物是如何关联的,万物都是有关联的,所有的一切,世界的公式。

我,我不用再担心了,不需要再害怕,我是不可动摇的。

”“真不错。

”“不,父亲,你没明白,你也不用再担心自己了,真的,我不再非成为艺术家不可,我能够去从事任何工作,我将会一直发现真理和真相。

”“替你感到高兴,真的。

”“我必须抓住机会,我必须想办法抓住机会。

”这一大段只有Kurt自己一个人真正能懂的发言,不禁让人联想到小姨,联想到他们都提到的“世界的公式”。

这段话也让父亲联想到了他的妹妹,但是他还是坚定地认为Kurt是与伊丽莎白不同的。

而Kurt的身上虽然总闪过小姨的影子,但是他却是在一步步将高不可攀的艺术,努力通过自己的方式让常人能够理解。

他终归与小姨不同,他的世界的开口虽小,但是始终连接着他人。

03母性反抗法西斯因为小姨的疯狂行为,家人带她就医的时候,医生坚持要上报病例。

我是看过了电影才知道,原来德国迫害的不只是犹太人,而是所有被“诊断”为无意义的人。

而上报后不久,伊丽莎白就被抓走,从此就被不断迫害。

真正宣判她死刑的是Professor Carl,这个片段里面有很多的细节,首先是伊丽莎白一进门就盯着Professor Carl办公室里的钟表,看见了他办公桌上摆的画,一幅油画棒儿童画,露出不屑的一笑,她说:“看得出来你的女儿没有艺术天赋,但是我有一个侄子,他特别有艺术天赋。

”这个细节在未来Kurt进入Professor Carl的办公室时复现了,Kurt进入办公室同样直接盯上了钟表,然后看见那幅儿童画也露出不屑的表情。

这里导演通过灵犀般的动作强调了Kurt似乎跟伊丽莎白有相似的艺术天赋和基因。

还有一个细节是直接击崩了Professor Carl的心理防线,小姨在向他求饶的时候声泪俱下地跪下叫他“父亲”,小姨还哭诉说,自己以后一定会生下孩子并把她献给元首。

这里不仅体现了,在二战中的德国,法西斯因为人口稀缺,母亲的最大作用已经被宣传为“生育工具”。

这个细节引申了后面的两条线,一条是Professor Carl的女儿也叫做伊丽莎白,后来伊丽莎白(Carl的女儿)告诉Kurt,大家都直呼其名叫她伊丽莎白,但是她的父亲却不喜欢叫她伊丽莎白,而是叫她艾莉。

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出,小姨声嘶力竭的求饶不仅让Carl觉得这个人毫无意义需要销毁,还给他产生了阴影,甚至于过了三十年后依然看一眼画像就能认出被他判定死刑的伊丽莎白。

第二条是反映了Carl的形象,Carl这个角色就是影片中法西斯的象征,他冷酷无情心狠手辣,这里主要表现的是法西斯固执的“纯种血脉”观念,Carl根本不可能让小姨这样被判定为有残缺的人有机会生儿育女,所有被认为是有缺陷的人,在法西斯看来都是被消灭的对象。

小姨首先被做了绝育手术,再后来像犹太人一样被关进秘密集中营被毒气杀死。

影片中,这里是一处法西斯对所谓“异类”的迫害,也是第一处母性对于法西斯的反抗,在法西斯的极端压迫下,小姨被剥夺了成为母亲的权力。

后来德国二战战败,作为法西斯的一份子,Professor Carl沦为阶下囚,在牢房中他听到妇女难产的尖叫,他告诉守卫的军官自己是妇产科教授,愿意帮助。

他救下的是刚好是俄国军官的女儿。

这位俄国军官在审问Carl时曾经质问道,“难道如果我生了一个有问题的孩子,他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吗?

”Carl十分冷血地回答:“在这个地球上,空间有限,资源有限,那么该由谁拥有?

有病的人,还是健康的人?。

(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出灭霸的原型是法西斯/手动狗头)

这里Carl救治俄国军官的女儿,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出于医生的职业道德,但是这一点跟后来的发展显然不太符合,我在下文会提到。

另一种解释就是,失势的法西斯卧薪尝胆式的委曲求全和隐忍,这一点是有依据的,俄国军官在Carl救了自己女儿和外孙后,把Carl当作朋友来对待,并且庇护他帮助他逃避罪行,但是二十多年过后,俄国军官要离开时问Carl二战时他的上司是谁,Carl依然不屈不挠不肯交代,可见在他的心理他始终是法西斯的一员,始终怀有视死如归的归属感。

这一次是影片中难得的一次,法西斯向母性妥协,然而实质上是法西斯向政治的妥协。

影片第三次反映母性反抗法西斯,体现在Professor Carl和自己的女儿上。

Carl的女儿,伊丽莎白,和男主相爱了。

影片把这一段设置得如此巧合,但是这一切又不像是巧合,伊丽莎白这个名字和Kurt,法西斯和“异类”的对抗似乎就注定纠缠在一起。

Carl对Kurt的评价非常主观和毒辣,他在知道自己女儿怀孕了之后,这样对妻子说到,“她的年龄不是问题,问题在于那个男人,体型瘦弱,性情忧郁,一个因为要擦几层楼就上吊自杀的男人的儿子,我父亲会叫这样的人“孽种”这不是我心中我们后代应该有的基因,我们必须阻止。

”在他眼里Kurt就是劣等基因的代表,是不能够承载他的血脉的。

同时这段话还有几个细节,首先Carl知道Kurt的父亲自杀了,说明Carl对Kurt做了详细的调查。

然而Kurt的父亲并不是因为不堪擦地的活才自杀的,Kurt的父亲曾经是教师,虽然是党员,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反对法西斯的人,拒绝为法西斯工作。

在德国战败后,他始终无法抹去曾经法西斯党员的身份,渴望得到理解而不得,最终上吊自杀。

还有一个细节是,后来Kurt抛下荣华富贵带着伊丽莎白追寻艺术时,由于收入甚微,Carl真的给他找了一份医院擦地的工作,但是真正受不了擦地这份工作的实际上是Carl。

Carl在医院经过时,Kurt看见了正准备站起来给岳父打招呼,但是Carl却假装不认识直接走掉了。

如此极具讽刺的对比,法西斯瞧不起因为要擦几层楼就自杀的人,其实不肯低头认同他人,认同其他工作的是法西斯,让法西斯如此厌恶和讨厌的是他们自己。

他们的种族认同主义,傲慢的本质上是自卑。

由于无法容忍自己的女儿怀上Kurt的孩子,他用谎言唬住Kurt,并给自己的女儿堕胎。

他原本料想着堕胎会使得女儿和Kurt逐渐疏远,然而却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而且,Carl不仅为自己的女儿堕胎,还破坏了她的宫颈机能,让她怀孕无法超过三个月。

伊丽莎白的一段台词一针见血,“因为他太想让自己的孩子完美无缺,所以亲手毁掉了自己的血统。

”这也是上文中,我为什么认为Carl不可能是出于医生的职业道德才给难产的俄国军官的女儿救治的,为了所谓“种族主义”,他连自己的女儿都能痛下杀手,这样的人只会觉得医生是一种值得炫耀的职业,而不会认为医生需要怀有崇高的责任和道德。

二战后的德国,法西斯依然存在着,或许在明面上已经被消灭,可是残存的思想和恶魔依然在暗夜中蛰伏。

这一次,母性又一次被法西斯迫害。

泣不成声的伊丽莎白这样告诉Kurt:“我们没法拥有孩子了,Kurt。

你的画作将会成为我们的孩子好吗?

”影片中的两位伊丽莎白,小姨极具艺术天赋,开启Kurt的启蒙,而Kurt的妻子虽然没有艺术的天赋,却是一直默默支持他,愿意跟他从东德逃到西德,愿意为了他忤逆父亲,可以说两位女性的光辉一直在影片中闪耀着。

影片中象征着法西斯的Carl第一次被全面击垮是一次意外,Kurt在寻找创作灵感时,机缘巧合下,将两位凶手和两位受害者放在了同一张画布上——Carl布置清除任务的上司,Carl,Kurt,小姨。

此时,各地在搜查法西斯余党,Carl的上司在蛰伏了近二十年后落网,报纸上赫然印着的“变态杀人犯”仿佛是对于法西斯最好的审判,而还在躲藏的Carl看见这幅画后宛如一只老鼠,惊慌失措急忙逃窜。

黑暗中伊丽莎白身着白衣,光从后面透过的那个场景,在许多影视里都能找到类似的镜头,这里的伊丽莎白,不由得让人想到抱着耶稣的圣母玛利亚。

这是一次属于母亲的胜利。

04 细节和后话一些细节:Carl是一个很偏执狂的人,他自己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希望别人抽烟喝酒,而影片后段他开始抽烟反映了他在阴暗中躲避搜查的压力巨大。

-演员塞巴斯蒂安·科赫演技特别好,他在《窃听风暴》中演了一个富有才情的反抗斗士,在《无主之作》中饰演了一个完全相反的压迫者Carl。

-那个年代的有一些偏见:年轻的艺术家才能有所成就,主角因此隐瞒年龄,30岁还在读书的Kurt遭到岳父Professor Carl的嘲笑-解释“无主之作”的几句台词特别精彩:“所以自动拍照机里的证件照也是一个道理?

一张没有作者的照片?

”“对。

”“随意选择的画报照片,自动拍照机拍摄的证件照,家庭相册里的任意生活照,所有的都被模糊地临摹出来,通过这些照片,具有不可名状的真实的力量,预示着库尔特·巴奈特已经成为他们这一代艺术家的佼佼者,绘画艺术并未消亡,但是,就像他这一代的许多人一样,他没什么想要讲述的,他摆脱了所有的传统束缚,让艺术不再是传记式的记录,在艺术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一部无主之作。

-蒙德里安很抢眼

-影片中把现代艺术讲得特别精彩

-教授脱帽的时候,从不示人的伤口展现在镜头前。

-这一幕酷似电影《模仿游戏》里片尾的场景,特别有张力。

-电影里Kurt从报纸上找到的灵感,酷似漫威logo(手动狗头)

-这里插的一段歌剧特别精彩:“吾王之力,横扫天下,唤醒众志,蓦然威慑,源于永垂不朽之冰魄。

-这一幕总让人联想到烧图女子

一些有趣小发现:-我发现很多有精神病角色的电影里都有伊丽莎白这个名字的出现,但不一定是患者,像《风雨哈佛路》里的女主,她的母亲是精神病,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女主说她不喜欢别人叫她伊丽莎白,因为那她母亲发疯的时候才会这么叫她。

-很多演员在演“动情”这个表情的时候,有一个演法,就是瞳孔高频率左右移动,这个演法在《海上钢琴师》的男二,本片的小姨,《窃听风暴》的主角上都出现过,这个其实挺有难度的,而且需要控制眼睛移动的幅度,《海上钢琴师》的男二瞳孔移动得过于明显,导致整体甚至看起来有点滑稽,而《窃听风暴》的男主和本片的小姨演得就恰到好处。

-笔者非常建议将三部电影《钢琴家》、《无主之作》、《窃听风暴》按照时间顺序观看,这三部电影从德国二战一直讲到了柏林墙倒塌,这样可以了解到很多有关历史,同时也能有很多体悟。

-法西斯的种族主义让人不免想到另一部电影《千钧一发》里,基因就是每个人的简历的荒诞。

一些后话:-这部电影总体上看,叙述特征是平淡的,娓娓道来的,但是该片却在同类型的电影里一骑绝尘。

平淡叙事的电影,我们这里拿两部经典电影来比较,一部是名著改编的《故园风雨后》(2008版),一部是94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驾驶我的车》。

这两部电影也都是平淡叙事的类型,但是均被《无主之作》在全方位碾压。

《故园风雨后》致命伤是它让观众昏昏欲睡,然而它的故事情节实际上又特别drama,整个故事展开得宛如复古版《小时代》,男男女女仿佛长了恋爱脑莫名其妙坠入爱河,又在宗教压迫下无病呻吟地撕逼。

然而就是这样抓马的故事依然没法摆脱沉闷感和无聊感,与导演朱利安的另一部作品《成为简奥斯汀》一比,不免让人觉得质量下滑。

《驾驶我的车》本身是一部挺出色的电影,只可惜跟《无主之作》一比就高下立判。

这两部电影都是三个小时的大部头,村上春树的文学本身就有些晦涩难懂,原著里又有很多对于契柯夫的引用,甚至于是从契柯夫的作品里提取了内核。

滨口龙介拍这部电影,做到的是相当程度地完成了村上春树的作品,但是表现上就仿佛一个三连套娃。

《驾驶我的车》里也有很多的隐喻和象征,但都晦涩难懂,云里雾里,几段重要的对话虽然把台词写得极为漂亮,不免有浑水摸鱼故作高深之嫌。

整部影片就像是经过加密通话,用形式主义包裹契柯夫的内核,算是学院派的颅内高潮。

当然我们还可以拿94届奥斯卡大热门《犬之力》来比较,《犬之力》跟《驾驶我的车》都是学院派的推崇对象,不过个人认为《犬之力》的表现还不及《驾驶我的车》,因此就不再冗述。

对比之下,《无主之作》的剧情就设置的极为漂亮,小高潮不断,三个小时的大部头也不会引人生厌,同时就是它的象征和隐喻都极为准确明了,它需要观众用心思考观察,却不会让人觉得云里雾里。

《无主之作》三个小时内包罗的内容十分庞大,不像《驾驶我的车》表现的内容那么集中,对观众比较有挑战性的就是理清《无主之作》整条贯穿的线——即主人公是如何完成“无主之作”的,而完成它的条件和前提,是从主角儿时就埋下的,草蛇灰线穿越了很长的历史最终才得以成型。

这其中包含了战争,政治,艺术,亲情,爱情……只有在经历了这些之后,主角才最终能够完成“无主之作”。

微信公众号:从半途出发

 3 ) 【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之——《无主之作》

现在他们真的建了一道墙。

你有料到吗?

——《无主之作》绝不要选择一个政党..选择艺术..它们是鱼和熊掌..只有在艺术中..自由才不是幻想..只有艺术家才能在这场灾难之后让人们重新获得他们追寻自由的感觉...每个人..不管他是收垃圾的.或是农夫..都有机会成为艺术家...那时他能够将自己的主观能力随意地展现出来...如果你们没有自由 .没有完全的自由... 那就谁都不是 ...当你们让自己获得自由后. 也让这个世界有了自由...你们是神父 ..你们是革命家 ...你们是解放家。

——安东尼乌斯 ·范· 维顿教授如是说 ///对着库尔特脱帽致意的瞬间让人莫名地感动。

本片源自实真实人物的真实经历

库尔特的人物原型 当代德国著名艺术家之一 :格哈德·里希特 第四期周观影活动共有 11位友邻参与,10条短评,平均分为 74 。

@扶不起的先生 90/100天性使然的艺术,承载着生活上的洗礼。

支离破碎的处境,让记忆的视线模糊。

痛苦的回忆以艺术的形式去理解和淡化。

真实而又悲惨的经历,在绘画上焕发得以释放。

没有过多对于战争的探讨,没有仇恨在作梗,影片的基调也如同裸体少女般美丽,让人脸颊红晕,自然而又舒缓。

这样的作品真的很让人欣赏! @渡边dudu 60/100大跨度的叙事,但剧作庞杂。

库尔特全程面瘫,几个人物性格塑造的相当模糊。

@低能钛合金 90/100不论是时空背景还是要探讨的主题都比《窃听风暴》更为宏观,而且相较《窃听风暴》微光般给人生带来明亮光点的感动,《无主之作》则像是一首大提琴曲,低沉、醇厚、贯穿人生。

导演没有把姨妈惨死的真相作为焦点,没有公之于众的高潮戏和两方对峙的戏剧冲突,一直是自由之艺术、真实之思想在升华着影片的主题。

纳粹历史、二战烟云,在没有硝烟的故事中慢慢酝酿成时代的印记,个体命运在压迫中得不到释放,人性对自由的渴望在不断呼号,时代焦点被渐渐虚化,库尔特最终也找到了自我,其实艺术的本质就是不断在追寻,而“无主之作”正是库尔特追寻了几十年的结果。

血/历史&艺术@cinedreamer 80/100历史,政治,爱情,艺术,哲思。

三小时时长不短,看得出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也很多,虽然基本都是浮于表面没有作什么深刻探讨,但相互之间的融入倒也还算是可以。

姨妈尽管早早下线,却是将库尔特与西本德教授的命运联系起来的重要角色,本以为模糊的画作会是剖开真相的导火索,意外的是竟没了后话。

去掉自我烙印的“无主之作”更能让库尔特看到真实,不知真相被埋藏的“无解之案”是否也带有类似的意味。

很多人说视听平庸,不太有这种感觉。

画面色调打光非常舒适,配乐也很有“娓娓道来”的舒缓感。

三幕间剧情是有点割裂,可能确实做成迷你剧会更好,带给人的情绪大概也会更强烈更震撼吧。

@杰瑞米太阳 75/100对这部电影我实在没什么感受,不想写些空话来充数。

@Anyslus 60/100

源@昨日之岛 30/100 太吓人了,这是一部六部“电影”拼成的电影,各个部分割裂地就像蒙德里安的画,就像六个随机的数组成的一样。

我见过割裂的想融合的电影,也见过融合的却想割裂的,而这部明显是其中最人格分裂的一部。

上来先是民族苦痛,紧接着就是东德学院里的小清新,逃离死板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西德乱七八糟的后现代主义,反抗父权而不知所终……我就想问导演你想说明什么,三个小时一点重点都没有,端上没头没尾、没轻没重的一大盘你是我们拼拼图吗?

还有他姨妈是白死了吗,他岳父是不是仍逍遥法外,他老婆到底是咋怀上的,他最后有没有成功?

妈的啰里八嗦拍了三个小时你就说你拍了个啥,就贡献了一个毫无存在感的男主,他姨妈和老师都比他有戏的多。

还有老师那个电视剧质感极强的闪回,你以为是在拍电视剧的吗?

字数限制就不多废话了,德国版《地久天长》滚粗

根@影武者 75/100如果不是工整厚重的叙事节奏可能真要手动分P看了,观感上我觉得跟窃听风暴并没有太大差距,人像重叠的一刻还是挺震撼的。

p.s.女主妈妈特像凯特女王。

@阿东东啊东东 83/100一部平衡感很强的片子以齐班德为代表的战争余波和以库尔特为主角的艺术人生相互交织 医生身旁的骷髅骨架和纳粹军帽上的骷髅标识 模糊却真实的幼时记忆和模糊却真实的画作呈现 以及看似平淡的叙事风格与哲思闪动的长段台词关于社会历史对个人命运带来的阴霾从未也从未有可能消散 但所有真实的事物都是美丽的 所以永远不要把目光移开很爱车笛声和配乐一同响起围绕姨妈和库尔特旋转的镜头。

B面

A面@Owl 85/100主观视角被屏蔽最后却只能鼓掌,我只想用 “匠心匠艺”来形容它,层次鲜明结构经得起推敲人物的退出与带入也安插地稳当。

在希特勒万岁的故事背景下,以女性的社会属性为切入点按照生育权利及生育义务的曲线与拐点展开这场反抗战 ,其间个性得不到释放只有压抑,统治者处理敌我矛盾决定生于死只需要两支墨色不一样的笔,恐惧的浓度让人窒息,艺术也很难自由。

通过意志的传递,这场跨越两代人的反抗有了动人的基调,个人困顿与时代更替催生出的阵痛是共鸣的来源,胜利背后的胜利让我咂舌,库尔特撕掉了劣等基因的标签,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艺术,给了纳粹医生这种主动服务战争的髭狗一记响亮的耳光,这是慰藉伊丽莎白的最佳方式,也使得爱情不掺入血统和阶级这种杂质的纯度得以保留。

——“人们不喜欢照片,而喜欢画” 库尔特抹除了真实和虚假的界限。

非黑即白@mdr skywalker 85/100分了两次看完了全片,由于叙事依然像《窃听风暴》那样采用缓慢温和的方式,所以分了两次看也没有明显的断裂感。

片子其实挺像《地久天长》,并没有刻意地去讽刺或批判时代,而是借一个艺术家寻找创作灵感的过程去反映时代,但处理上少了《地久天长》的刻意和拧巴。

还挑战了比《窃听风暴》更长的时间跨度。

第一幕姨妈之死铺垫了后面所有的情节,促使了库尔特的思想觉醒,中间部分虽然拖沓,但是反映了库尔特开始认识艺术创作的必不可少的过程,包括他与岳父的对比,是天平的两端。

最后一幕并没有刻意增加冲突,而是以库尔特停车场的戏而告终,那一刻,他已经理解了当年的姨妈,我不是学美术专业的,具体的术语也不懂,但是电影反映的艺术创作与自由,真实与美好的命题,非常值得思考。

有人说电影视听不好,但是我挺喜欢的,尤其是配乐。

破晓滋养电影艺术的最佳土壤产生于导演的创作动力与观众的观看欲望相互作用时,就像多纳斯马导演在接受德国一档广播采访时所说的“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创造力,去探索在时代洪流下的个体是如何将生活经历和心灵创伤转化为艺术的。

”而作为观众的我们能够通过导演的镜头,得到视听享受的同时从人物的命运折线图中收获到些许感动,找到自己的生活形状,就很满足了。

酷啊老师那第四期的周限定观影就到这里啦,,这里一定要说明一下我们观影团的团旨....一群喜欢看电影的卑微观影崽,乐呵乐呵就成。

嗯......下期见。

也祝你观影愉快

嘿...嘿...嘿

 4 ) 消解那些目的性太强的宏大作品,让企图心太强的观众心怀不满

无主之作是以消解为乐趣的作者和观者的乐园之地。

他所涉及的二战中的死亡,柏林墙的建造,和艺术创作的宏大主题会让读者轻而易举的进入寻求宏大之后的严肃这个老套的陷阱。

就像他在电影中所讽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样,所有在电影中寻求现实主义和严肃历史的人都会大失所望。

三个小时中每一次向深刻打开一条笔直的道路,随后拐上一处森林中小径的创作会让失望的观众发出平庸的感叹。

什么叫做平庸?

观众绝对不认为自己是平庸的。

也绝对不认为自己真心赞赏的作品是平庸的。

然而恰恰相反,冲破平庸的作品如果那么容易被认出来,那么就会满街都是。

和大家想的不一样,电影的创作者对维护什么道德,分辨什么是非都没有强烈的兴趣。

甚至对电影中的人物也没有那么强烈的好恶。

所以,作者不但不会在电影中安排浮出水面的真相,也不会安排难逃法网的恶人,更不会安排一个经过苦难洗礼之后成为艺术大师的年轻人。

不,创作者对这一切都漠不关心。

它晃点了所有会对这些关心的观众。

这些观众,会像片尾对年少艺术家提问的记者一样严肃而无趣。

是作者对这一场人类历史上的大悲剧漠不关心吗?

你也可以向他提问。

如果你并不对这些历史严肃的进行描写,就把电影中的这些人物都放到这个背景中去,承担这个背景所必然发生的痛苦,不觉得太“随机”了一点吗?

艺术家在片中是怎么回答的?

那个乐透数字的梗。

或者说艺术家用了那个庸俗不堪的句子:一切真实的都是美好的。

其实这部电影只是关心人,关心艺术罢了。

小男孩的姨妈被强制破坏生育能力和强制死亡的痛苦都不如那五辆公交汽车在广场上齐声奏响的A宏大。

也不如以裸体自由面对世界的姨妈在钢琴上弹出那个重要的音符意义宏大。

那些死亡,爱情,堕胎,强权,党派,统一性的痛苦,在片中被处理的微不足道,漫不经心。

你以为那是创作者在耍花腔,在故弄玄虚,叙事能力不足,一万个理由。

这么多理由,就是在片头钢琴上弹出的那个音,和少年在荒野草浪的树顶上所悟出的世间真理之间所经过的无数个人,炸弹,岁月。

这些沉重的视角,都不能充分的理解那个音符的宏大。

就像这部片子面前坐着的沉重的,严肃的观众,经常放错了重点。

毕竟,创作者也已经给自己的电影起好了名字,无主之作。

 5 ) 看到别人评论才明白我与无我

一个有权判人去xx的人,因为帮了权力所以留了下来,还是那个有权力的位置,一个不愿同流合污,确遭受社会嫌弃,让自己抑郁自杀,这不是家族几隐蔽不好,是社会基因不好。

作为一个喜欢艺术和哲学的装逼人,没有我我我,怎么会有艺术,工人、奉献、社会,等等这些概念,不都是我为大家产生的概念嘛,如果逼别人,那就不是有感的我,而是虚假的,这是你们想要的吗?

有我,才有我的艺术,而艺术是个人的,进而才有一类人的欣赏,才有大家的共鸣。

医生那点床戏很显然的看出来他不仅余党,还坚持着高高在上的地位感,也直接显现了对自己妻子的不尊重,我想寇特在课堂上说的那些话的意思是,一切本无意义,是人类赋予了它意义。

教授摘帽子我想是不是在告诉他“你可以骗别人,但不能骗自己,你可以隐藏不让别人知道,但是你不会不知道。

”为什么教授能对寇特的乐透论有感触,因为教授没有头发,油脂救了他,他的作品除了毛发就是油脂,过去的历史给了教授作品的意义,所以当教授看到寇特作品并没有乐透论那么透彻时,才会告诉他自己的意义来源于哪,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呀,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也赋予了事物以艺术的意义。

我还是挺羡慕这对夫妻的感情的,没有争吵,没有责怪,只有我们一同前行。

其实看完了我也没明白为什么叫无主之作,明明有主,看了别人的评论“我我我”,才联想到寇特也是从被逼的无我,走到我,最后走到了无我,这个无我不是为大家,而是把自己放在现实和当下,感受自己处在的这个环境中,感受事物带给自己的情绪,感受那一瞬间的美好事物,再把他表现出来,而这作品表现得不是作者的思想,而是他所体验到的那一刻的真实。

正是那个乐透比喻,一切都没有意义,但是它抵达了我的意义那一瞬间,我只是把它意义表现了出来。

为什么寇特能把姨妈,岳父和岳父的上司画出来,因为姨妈是因为种族论消失的,而这个始作俑者是岳父的上司,而岳父正是让寇特现实感受到这种滋味的人,恰巧就把事实真相连接了起来。

 6 ) Gerhard Richter(Kurt Barnert原型人物)原画作欣赏

电影中的男主人公Kurt Barnert的原型,即是被称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Gerhard Richter。

Gerhard Richter,(1932—)作为德国最受敬重的艺术家,早在2011年就有其个人传记电影,电影用实录的手法拍摄了其晚年创作的过程。

格哈德·里希特的画作 (2011)8.22011 / 德国 / 纪录片 / 科琳娜·贝尓茨本电影中着重描述的,是Gerhard为摆脱社会主义画师的身份,追求成为真正的艺术家而去往更自由更现代的西德并最终找到自己创造风格的故事。

现实中Gerhard Richter于16岁就离开学校,随着一个业余歌舞团体周游了全国各地,继而进入德累斯顿艺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里希特早期的一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的巨大作品今天还在那里一个卫生保健博物馆里熠熠生辉。

里希特在过去的40年内跳跃式地变换着绘画风格和题材。

当60年代德国激烈争论重新扩军备战时,他画了美国飞机的“野马梯队”:

原作:

Jet Fighter,1963还记得其根据照片所作婶婶和自己的照片画么?

原画:

Women with Child,1965基于照片的写实作品,是画家最初也是其之后不断尝试的风格。

而女人与孩子的主题,在其30年后的画作中也不断呈现。

S. with Child,199590年代,他展示给善良观众的是色彩鲜艳的风景画和他妻子圣母般怀抱婴儿莫里茨的肖像画。

S. with Child,1995

Moritz,2000再来一副:

S. with Child,1995:如电影里所述,虽然里希特对其画题表面上采取了保持距离及漠然的态度,因为他推托只是模拟一张照片,而其实很多画题还是具备个人动机的。

例如其为妻子生产后创造的原作:

“我对画题的不关心的、无所谓的态度等等,只是一种保护自己的借口。

当时我担心,我的画被视为太“感伤”。

现在我已经无所谓,可以承认这些事件和我很有关系,画出这些悲惨人物、杀人犯及自杀者、一事无成的人等并非偶然。

”电影中类似男性画作:

Basel,1963从1962年起,格哈德·里希特对不同的作品系列及主题开始使用灰色。

非色彩的灰色同时代表艺术家对其画题的匿名性及保持距离性。

无题,1968 “灰色到底也是一种颜色,有时对我来说也是最重要的颜色。

”尽管如此,此灰色画70年代将里希特艺术领入死胡同。

他不得不彻底更改其绘画方式,以得到解放:“我的画当时越来越无个性,并通常最终除了单灰色或颜色排列外,什么都看不出来……在画了这么多灰色后,我坚决做出拯救性的决策:活下去,画多色的画,复杂而媚俗的画。

180 color,1971

192 Color,1966没错,之后的画作,即是电影中男主人所说:“我现在对抽象画更感兴趣。

Abstract Painting,1972“我从窗户向外望,外面所具备不同的色调、颜色及比例的情景对我来说就是真实的,这有其真实性及正确性。

这一大自然的片断以及任何大自然的片断对我不断地提出要求,同时也是我绘画的样板。

”里希特认为每一个以窗框为界的大自然的片断,不管它对人们是多么的偶然,随意被选择的或不全面的,都具备“真实性”及“正确性”。

里希特以使用不完成性、任意及非理性的绘画方案,意图将上述窗外一瞥的体会融入其抽象画。

Abstract Painting,1980效仿从窗框看到的自然世界绘制的抽象画,创造了越来越复杂、更需要解释并且越发不可控制的现实世界的直观模型。

这样的模型是现实的一种衍生物,与里希特的镜子画不同,它们不仅反映现实,而聚焦其大自然的样板,如一面凸透镜,仅简洁其最重要的特征。

早在1964年,里希特已在关于软风格的早期照相画提到了类似的简洁:“也许我也将多余的不重要的信息擦掉。

”虽然这种抽象画既不能解释有关的现实,又不能解决其问题,它们还是能令人感到安慰。

Abstract Painting,2006无论是轮廓不明的速拍式家庭画,或是模糊不清的裸体男婴,无论是严谨的彩色田园风光,或是蒙上一层薄雾似的肖像、草地和云彩,都可以隐约地感到复制的现实社会,表现出艺术家的绘画特征既精确细致又与之保特距离的工作风格。

法国报刊评论他的作品是“分毫不差的德国风格”。

总而言之,里希特是一位变化多端的艺术家。

他极力控制自己,拒绝照搬照套他人的风格,如同“甲壳虫”那样细致地选择每一个主题。

在寻找现实后面的世界的道路上,使里希特把绘画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思考”。

Abstract Painting,2016

 7 ) 《无主之作》:人类能够把握住的,只有“自我”

《无主之作》是一部长达三小时的影片,讲述了主人公德国人柯尔特由1937年的小男孩成长为1961年的青年先锋艺术家的故事。

片中另一位重要的男配角卡尔,是一名专业的医学教授,曾在德国纳粹党统治时期,担任生命决断医务室的负责人之一,美其名曰治疗精神病患者,清洗社会之中正常人的血统,实际上是残暴地践踏人的生命。

令大部分观众咬牙切齿的是,结局这位杀人魔仍逃之夭夭,未能得到法律的制裁。

本文将聚焦于艺术家柯尔特从一位东德社会现实主义画家变成西德现代先锋艺术家的心理溯源,并尝试运用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三重人格理论,分析青年柯尔特寻找“自我”的过程,柯尔特的艺术理念“无主之作”背后蕴含的与观影主体的身份对话过程,以及作为纳粹遗迹象征的医生为何没有被制裁的原因,进而将这一结论深谙于心:人类能够把握住的,只有“自我”。

(一)寻找“自我”“自我”(ich)第一次出现在影片中时,是被批判和拒绝的对象。

1951年,东德绘画学院的教授在课堂上推崇社会现实主义的艺术理念,艺术应当亲近人民大众,用画笔描摹在纸上的只能是激昂向上和艰苦奋斗的劳动人民形象。

并大肆批判艺术的形式主义,比如巴勃罗·毕加索的晚期画作。

而超现实主义流派中的变形裸体和非现实幻象亦被认为是颓废和淫秽的代表。

当时,东德是由高举共产主义旗帜的前苏联所统领的区域,一切体力劳动和精神创作都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幸福作为终极目标,整齐划一的群体面貌取代了洋溢个性的个体。

艺术不再是艺术家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途径,已沦落为服务于政治的工具。

艺术领域内大行其道的社会现实主义流派,可以被视为“超我”的象征,而被它监视和囚禁的对象包括“自我”和“本我”。

从影片中艺术家的视角出发,它曾遭遇过两次“超我”的囚禁,一次是纳粹统治下的血统清洗计划,柯尔特的姨妈正是受到生命激情的召唤而成为了“本我”的狂热牺牲者,被判定为精神臆想症患者而身亡。

另一次便是信奉共产主义的东德,只不过,柯尔特并不会选择重蹈姨妈的覆辙,因为此时的他,“本我”意识已经在童年时代被压抑,而“自我”意识尚未完全苏醒。

1961年,柯尔特与妻子从东德迁往西德,在杜塞尔多夫第一次接触了现代艺术,并遇到了一位曾是空军的艺术家。

这位老兵只用黄油作为他艺术品的材料,并且笃信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信念。

由于经历过二战的灾难,认定着周遭世界岌岌可危,顷刻之间遁入幻象和虚无,唯有“自我”是能够指认和感知到的存在。

而黄油作为敌国人民的善良和博爱的象征,深切地烙印在老兵的个体经验和艺术理念之中。

柯尔特流连忘返于偶然获得的创作自由空间,却在多样的艺术样式中再一次迷失了“自我”,幸而得到老兵艺术家的指引。

柯尔特终于踏上寻找“自我”的路途,但茫茫路途中充满着荆棘和陷阱,脱离了“超我”的束缚,又必须警惕跌落“本我”的迷狂,从而在大雾弥漫中辨认“自我”的形象。

柯尔特循着时间的长河逆流而上,回到生命的启蒙之源的童年时期,那是由于年幼而未能嗅到“超我”的枷锁的野蛮,是“本我”的蠢蠢欲动,而“自我”恰临诞生的时刻。

是眼前真实的年轻姨妈的naked body,是纸上的一幅naked body画像。

艺术家所谓的自由,其实是追寻“自我”的权利和机会。

而艺术家终其一生的创作序列,不过是为“自我”的完善划下完美的脚注。

(二)观众即“自我”影片的名字被翻译成《无主之作》,特指柯尔特临摹的照片中的人物,但人物与艺术家的关系却被柯尔特本人剥离,在大部分的艺术评论家眼中,这些图像显得随意且业余,同时柯尔特将意义空间完全封闭。

对于柯尔特这种选择的一种浅层解释,是与其阐释每张照片对艺术家本人的意义,不如选择更先锋的拒绝意义的艺术理念。

柯尔特的彩票号码观点在影片中出现两次:“如果我现在随意地念出六组数字,那么他们是无聊且无意义的,但如果这六组数字是彩票中奖号码,那就有一种和谐性的美在里面。

”循着这种从无意义里捕捉秩序的方法去理解柯尔特的作品,就会发现柯尔特并非只是通过拒绝意义而走向了意义的反面。

在艺术画廊里的观众眼中,这些只是业余的摄影照片,经过临摹绘画后二次加工的图像而已,他们无法从随意挑选的照片中找到和谐的秩序,或许因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观众。

真正能够体察到和谐美感的只有银幕前的我们,才是真正的观众。

作为银幕前的观影主体,时而以上帝的视角知晓一切,时而跟随柯尔特的视角,但影片中唯一一次出现的主观镜头,是童年时小柯尔特伸出手掌挡住眼前的视线,这也是他的“自我”恰临诞生的时刻。

对于深刻了解柯尔特的个体经验的银幕观众们,每一张照片都蕴含着意义,蕴含着秩序的美。

(三)把握“自我”影片中还有一个经常出现的词语“真实”。

在被“本我”所裹挟的姨妈眼中,“看见的皆是真实的,美的,永远也不要移开视线。

”显然,这是一种极端的真实观,对于现实世界所发生的一切不加选择地接受的方式。

然而,现实中的一切并非都是理想化的美的存在,尤其在纳粹统治的时期,是人性冷漠和邪恶的极致体现,如此巨大的落差必定导向姨妈的死亡,也即“本我”的消亡。

柯尔特从童年时期起便注定着与姨妈的差别。

当目睹姨妈被精神病院抓走的场面,柯尔特的母亲先伸出手捂住了他的眼睛,但被他移开,意味着他的确实践着姨妈的“永远也不要移开视线”,但在随后,柯尔特伸出手遮挡视线的主观镜头便昭示着他不同于姨妈的个人选择。

在纳粹统治时期犯下过错的医生,是纳粹遗迹的象征,同样也是类似“超我”的存在。

由于观众以无所不知的视角目睹着他的行为,期待着在影片的结尾能够将他绳之以法,然而并没有。

对于这一选择的阐释,或许是因为柯尔特此时已经属于“自我”的领域之中,相对于“超我”的权势和力量,“自我”的确没有能力去超越它的存在。

因为作为个体的人类,能够把握住的只有“自我”。

 8 ) Kurt的画是开放题

一直都看不懂现代艺术,只觉得有些是偏执狂创作出来的真正艺术,有些是故弄玄虚之物,当艺术当成了商品后,你就很难判断其真正的价值和好坏,以至于让我认为现代艺术是没有标准的,我知道这样的思维是错误的,但因为没有钻研过其中的门道,也不知道怎么纠正自己。

此片也许是个契机,很喜欢话不多没有太多表情的Kurt,更喜欢戏份不多的戴帽子教授,也许对于现代艺术的认知可以从真实开始,对于客观事物的绝对真实性。

艺术史从关心宗教神灵权利,到大自然风景,再到表现个人情感和客观世界,标准应该是一直存在的,过去很容易找到,而到现如今,连这个标准也得自己去寻找,在教授心里标准是追随绝对真实,至于到底用什么去表现他并不关心,也不愿意去评价作品。

此刻,我在思考是不是每一个现代艺术家都应该去找寻理解他的观众,除了那些人类共同的主流话题,剩下的客观真实和个人情感,想要找共鸣的观众并不简单,且艺术家需要找到普通人不自知的意识进行扩大加强,才能足够引起注意,这样的挑战实在是太大。

当我走在蓬皮杜走马观花的时候,我的确该后悔当初如此不用心和草率,但绝对不应苛责自己为什么很多作品没有看懂,那一定是和艺术家没有相通,而这种相通需要经历和个性,强求不来。

这么说来,现代艺术的门槛又高且杂。

我很喜欢Kurt同学的作品,那个有着无数钉子的桌椅,让人不舒适却很过瘾。

Kurt很痛苦,看着他蓝色的眼睛就知道,在纳粹的乌云下,他从小就恐惧,这种恐惧最后变成了画作的力量。

他从小姨被抓走的那一刻学会逃避和隐藏,但这种痛在内心是一个巨大的球,他不用表达,不用解释他的作品,就足以用作品表现这个世界的残酷,数字是数字,乐透是乐透,他的乐透在再一次怀孕的妻子的照片中,也在他和同学们一起拖地的楼梯上,一样的撒满阳光。

他分离了自己,撇开经历过的痛苦,他给予观众一个载体,去思考客观世界和内心情感,至于答案是什么于他毫无关系。

他给了大家一道开放题。

本片故事讲得很顺畅,三个多小时丝毫不觉得冗长,演员极棒。

别开现代艺术这个高帽子,叙事,音乐,演技,节奏,处处可圈可点。

 9 ) 《无主之作》:两种草图

(本文首发于深焦微信公众号)德勒兹在谈论培根的画作时提过“草图”的方法,使用短线条和非指涉性的印迹清除再现性事物的痕迹,如将嘴巴延长,抹去头部,将天空压到扁平。

草图引入混沌和灾难,同时也是引入事实的可能性,从而在混沌中使新的世界浮现出来。

当小小的库尔特伸手遮住视线再展开去看伊丽莎白被拖上车送去精神病院时,当他如此去看护士们拍集体照时,镜头由清晰变得模糊,又慢慢恢复清晰,这正是一种草图的视野。

当库尔特一笔一笔涂去清晰的细节时,这正是一种草图的诞生。

笔者在《无主之作》中惊奇地发现了两重草图,一重是库尔特作画的技法,一重则是影片叙事的技法。

德勒兹认为,艺术创造感受(sensation)而非再现。

感受是感知物(percept)(中译也有“感觉”等译法)和情状(affect)(中译也有“动情力”等译法)的综合。

艺术的任务是将感知物从知觉(perception)中提取出来,将情状从情感(affection)中提取出来。

抛开繁琐的术语,这两组区分的关键之处即在于感知物和情状都是非人(impersonal)的,它们脱离了产生知觉和情感所依赖的具体的人或物的经验,从而获得了纯粹性,从而与再现的模式决裂。

德勒兹和众多学者都曾谈及再现的模式以及西方中心主义的联系。

再现本身是一种对表现对象和空间的辖制。

用手遮住视线既是不忍看,也是“看”的无力。

伊丽莎白叮嘱库尔特,去看,不要望向别处。

但是何为去看?

看了之后呢?

这一问题指向艺术在巨大的群体性的恶面前的无力。

正如阿多诺所言,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如何创作也即如何面对历史这一萦绕战后德国的命题。

库尔特也曾秉信着“我能”(Ich kann),并因此甘心做一名工人。

他坐在树上凝望天空,察觉到与宇宙的联系。

但这仍是一种基于“我”的联系。

在东德,库尔特的老师教他摒弃“我、我、我(Ich Ich Ich)”而为人民创作;在西德,库尔特的老师教他们,只要拥有主观表达的能力,任何人都能成为艺术家,但首先要成为自由的人。

但是,在两种体系的震荡中,在自身所遭遇的实在的恶(即使战争已经结束,岳父为消灭“劣等”基因流传,不惜强迫女儿堕胎)面前,库尔特感到无力。

他长日坐在画架前,无法创作。

直到看到被捕纳粹的照片,直到看到怀孕妻子的美。

纳粹的照片,自己童年和伊丽莎白的照片,以及岳父。

他从这些照片中感受到的是不依赖于个别体验的非人的力量,也正是因此,他可以将这些人物放在一张画里,尽管他本人对于其中的关系一无所知:纳粹是对遗传病人下达清理命令的主导者,岳父是伊丽莎白死亡的直接决定者。

同样地,他的岳父也并不知晓他和伊丽莎白的关系。

《迷魂记》里,希区柯克在后半部一开始便交代了二女实为一人。

他认为,观众能够通过影像辨认出这一事实,因此这一小说中的悬念便被他早早抛出而制造新的悬念。

而在《无主之作》里,当我们发现人物之间的上述隐秘关系时,我们便开始期待多线的重合。

但那重合的一刻并没有到来。

这对情节剧形成了一种超越,或者说,情节剧吸纳了新的意义。

犹如一颗从未爆炸的炸弹,这种关系从始至终被悬置着。

这是叙事层面的草图,它容纳着可能性,并不具体演化为某个确定的故事。

于是,西本德,在第三帝国时期、东德、西德统治之间切换自如始终能够自保的,心理异常强大的医生,看到这幅作品时,被震动到失态和仓皇离开。

抹去人物细节而留下的是纳粹的凝视,男孩和伊丽莎白的凝视,岳父自身的凝视,这些凝视交织成一段历史,一种强大的“真”。

这种“真”的审判,对于西本德这样的人而言,远比任何政权和机构的审判要强大。

这也是艺术的力量。

安德烈·巴赞将摄影作为电影的本源,言影像出自一种保存的动机和对(精神)不朽的向往,犹如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

但德勒兹指出,影像先于叙事,影像有一种虚假的力量,其导向电影的真实,而非真实的电影(如我们常常误解和期待的那样)。

库尔特的画作也是如此。

画作的真实无形中竟重合了真实的历史,不是某一具体的历史,而是非人的历史,它们由此具有力量,那种让无崇高准则而只信奉“我能”(“ich kann”)的岳父崩溃的力量。

于是,影片最后,当记者提问这些生活摄影的主角是谁,库尔特答,不认识。

摄影是一种再现,而基于摄影的绘画则是一种解域。

将其模糊,但却依然隐约可辨,那些穿越身体之力(譬如时间)因而得以被捕捉。

如果全然模糊或混沌,则如德勒兹对抽象主义的评论所言,这些力将会无法辨认。

在这些无主之作里,经验的个体(无论是痛苦还是欢乐)和画家都消失了,正如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在历史上留下名字。

福柯曾以考古学家的努力去挖掘那些主流之外的历史,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从器物和口述中记录另一种历史。

而影像,由于其对差异性的容纳(即使将特定人或物置于画面中心,依然有无法调度的因素被纪录),成为另一种历史的载体。

即使你不能言语,不能表达,也可以被纪录。

《无主之作》并非一个俗套的艺术家成长和找到艺术真谛的故事,也非导演前作《窃听风暴》那种最终由温情点亮历史的奥斯卡系电影。

在《窃听风暴》里,艺术被与磅礴的情欲联系起来。

圣洁的音乐和文字使内心坚硬的秘密警察情不自禁流下热泪。

艺术成为救赎的力量。

但是,正如导演所指出的,这种故事事实上从未发生。

它作为一种对过去的设想映射着当下。

到《无主之作》这里,艺术本身成为了思考的对象。

我们从一开始就发现,库尔特是个天赋异禀的小男孩。

但是必须要三个多小时,必须在冗长的生活中,各种艺术观,各种对历史的看待,才能成为艺术的材料,在其上画家先制造混沌和灾难,然后从事实的可能性中实现事实。

因此,在笔者看来,影片并非呈现了一种东德和西德之外的第三条道路。

艺术所面对的并非某一种具体的制度,而是历史本身。

影片结尾,当库尔特做出与当年伊丽莎白同样的动作,在汽车的鸣笛声中与天地通感时,他所质疑的是那些为东德所画的巨幅壁画,最终被无情地涂掉;初到西德,无尽的自由突然袭来,他劈开画布让颜料随意流淌,随意踩下脚印成为作品。

艺术的可能性,而非某一种确定的艺术,得以保存。

此间并没有高下之分,正如我们看到,东德老师在被涂掉的壁画前落下的眼泪和西德老师所讲述的对于油膏和毛毯的感受同样动人。

他们都是真实的时刻。

 10 ) 德国伤痕文学怎么在中国豆瓣拿了这么高的分?

电影的色调很好,承认,这色调一看就应该是个好故事。

开始小男主和漂亮姨妈的幸福生活,我以为这是姨妈的爱情故事或者小男主被性启蒙的故事,错了,姨妈遭到了纳粹的破坏,我一以为要向《美丽人生》的方向去了,但是漂亮小姐姐就被简明扼要的做成肥皂领,便当了。。。。

男主转眼长大,我还以为能为小姐姐报仇,结果他英俊文艺泡妞圣手还特别专一,一招把定了家境,社会地位都远在他之上的女主。

大反派妇产医生--女主的父亲,有等级阶级优越感,但是也没有用最霸道的方式拆散女儿和男主,既没有找地痞收拾男主,也没有找史塔西诬陷男主一个罪名把男主送进监狱,更没有利用人脉介绍富二代或者官二代给女儿认识。

只是有时候装X和奚落男主,故意给女儿做人流,然后导致女儿一次又一次的意外流产,但是艺术青年锲而不舍的滚床单,终于成功生出了孩子。

那说明什么?

岳父大人的手艺再强也没有男主的性-能力强?

大反派妇产医生给男主找了个擦地板的工作,想用这样的奚落,让男主像男主的父亲一样自杀。

反派真的太天真,男主也傻的可以,西德经济可谓经济奇迹,出口制造高歌猛进,赔给以色列那么多钱,赔给犹太人那么钱,雇佣了很多外籍劳工,男主这样的怎么也不至于找不到工作吧,非要跪在台阶上像日本人一样擦地。

直到一帮同学来玩,给了男主拖把帮他艺术的擦地。

欢乐的擦地场景让我以为这是东德青年西德奋斗的青春片!

终于男主手动ps照片大法自成一派,相当于ps叠加几张照片再加径向模糊,合成的照片把高高在上的岳父吓一跳,而这竟然是男主对反派反抗的最大胜利,在有钱同学的资助下,还办了展览,好像出名了,因为来好多德国的大媒体,不知道德国是艺术家少,还是媒体没事干,还是有钱同学路子硬,开个大众甲壳虫的有钱同学真是太tm有钱了,开甲壳虫太炫富了,甲壳虫好像是那时候世界上最便宜的车之一。

感觉这可能是个艺术家的励志电影。

然后男主就找了个大巴车停车场,玩起来漂亮的姨妈玩过的仪式,一排大巴车对一个人鸣笛是什么感觉,像男主和她姨娘一样陶醉吗?

千万别模仿,耳朵不要了,听力肯定会受损。

一点不美,相当于自残。

现在大巴的笛声老大了,和轮船能pk,一排鸣笛,直接震死。

另外司机就那么好说话,旁边楼里的人不开窗户骂街啊!

好吧,就算这合理,那这就是一个文艺片,完全不在乎情理逻辑那种。

电影好长,时间好长,就在鸣笛中突然结束了,但是岳父还是逍遥法外,这剧情看起来真是不痛快。

憋死了。

这样压抑,要不是两个女主身材大暴露,真看睡着。

不过这故事,大杂烩一锅粥,好人死的极其凄凉悲惨。

坏人坏人没被抓到!

恶人恶人没有恶报,不但没有恶报,而且从东德到西德,社会地位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好。

这种东西,类似与中国文革后的伤痕文学,对德国人可能会很有感触,但是对中国人来说,不符合中国人善恶观,其实就连中国的伤痕文学电影也没有这么高的豆瓣分数,是不是又有人在幕后在豆瓣注水了,刻意操纵评分,然后进口此片赚钱?

《无主之作》短评

好喜欢这部片子,什么是你真正思考过的,想表达的?在众多喧嚣潮流中选择真实、和谐的生活,真实也是一种艺术。

10分钟前
  • Hygge
  • 力荐

好莱坞化的电视电影,啰嗦而不知精简,台词与演技都不是我的菜。对真实人物经历的取材与演绎为观影趣味服务的感觉太重。熟悉杜塞尔多夫学院派与博伊斯的人再看到并不会有什么惊喜。

15分钟前
  • Sour1900
  • 较差

没想到是这样的结尾,挺妙

17分钟前
  • 🌋 in Trieste
  • 推荐

空洞、夹带私活、意识形态攻击

18分钟前
  • 山妖
  • 较差

讲了一点历史、艺术史、画家心路历程以及“人体”的大片,三小时时长有点尴尬。

21分钟前
  • Wednesday
  • 还行

永远不要把你的视线从真相上移开,这就是影片要讲的主题,三个小时的片长显得节奏稍慢了些,但好在导演的叙事比较流畅扎实,所以观看过程并不觉得无聊,爱情段落也拍得相当唯美。对于罪恶的呈现上,影片可能是想和片中画家临摹照片的方式一致,就是单纯的向众人展现,比如纳粹医生这个人物,不做过多的批判,犹如无主之作。

26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总之还是跳脱性太大,用五十分钟讲述纳粹迫害少女的批判,转眼就成了少年的爱情,毒害姨妈的人当然无所谓,还是可以成为岳父,(窗外跳下,树枝里光着腚的爬出来,被丈母娘抓个正着,误让人以为会发展成多恋情呢)。接着讲述艺术才华,岳父靠山倒台得到婚姻的许可,太匆忙太匆忙了,像赶过场。下半集直接把政治寓味铺了个满屏。不过最后三人头像同框的画作,非常优秀!

28分钟前
  • 今生、唯爱
  • 还行

3.5。高考后第一部。冯可谓眼更高手更低了,即便如此,依旧珍稀。

33分钟前
  • Ocap
  • 还行

叙事节奏太平,重点太多最后结果就是全都讲糊了。但是确实文艺。

35分钟前
  • 月直直
  • 较差

嗯...我以为会是一个东窗事发然后撕成家庭伦理的故事,结果是我的境界太低了...

36分钟前
  • cities
  • 推荐

电影创造出一种回音壁的效果,历史语境下不计其数的偶然,如千军万马般顺着墙壁反射前进,汇聚成为艺术源头的必然。在如此的传导过程中,充满着过度设计的巧合、悬念与戏剧,而这一切之所以并未失重坠落,是因为始终有一团真挚而浓烈的情感将其稳稳托住。

4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剪辑师休年假去了...

45分钟前
  • TimberNord
  • 还行

我,我,我

48分钟前
  • 回音
  • 较差

单纯被剧情吸引

53分钟前
  • 阿素喇
  • 推荐

每道菜都很好,但搅在一起。。。那就是泔水。5

58分钟前
  • 巴士底的猫
  • 还行

糟透了,Joseph Beuys大概要哭...

1小时前
  • 浅浅
  • 很差

为什么要剪这么长?

1小时前
  • Sui.s
  • 较差

欣赏不来电影里的艺术,扯上政治也没讲清楚,裸体镜头没必要出现。

1小时前
  • momo
  • 较差

只有我知道为什么我爱这部电影。只有我知道为什么我看完之后会长久地哭泣。我用我精神世界的全部沉默去颂赞它。

1小时前
  • musesmelpomene
  • 力荐

像电视剧不像电影

1小时前
  • 全是奶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