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了,窝在床上什么也不想干,大脑迟钝,打开《七磅》生怕自己看不懂,于是眯着眼把去年下的《俄罗斯方舟》看了。
看这部电影完全不用过脑子。
两千演员,三百年,三十五个房间,三个交响乐团,排练七个月,一个镜头。
博物馆只给剧组两天时间,于是四十个电工花费二十六个小时在三十五个房间里布光,然后,德国摄影师提尔曼·巴特纳在九十多分钟的时间里扛着三十多公斤重的高清晰索尼数码摄影机一口气完成了所有画面的拍摄。
我只能说,这几个家伙太牛掰了。
事实上,这并不是我看过的镜头最长的电影。
我曾经看过一个Porno,一张大床,几个床上表演艺术家,男男女女,轮番上阵,一个摄影机老老实实地搁在那里,偶尔移动一下角度。
整个片子长达两个小时,不切镜头,原汁原味,当然最关键的是,它不枯燥。
它的内容是几组男女对精神追求的公然藐视和对肉体快乐的极致探索,而且在艺术手法上实现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以及新写实主义的解剖。
它才是我的看过的电影长镜头NO.1。
俄罗斯方舟,看完了。
这种一镜到底长镜头就不是工业长镜头,这个晕啊…分不清谁在说话,嘈杂,回音,各种声音。
关门是第一幕的结束。
我没有很理解,感觉没啥主题啊,除了通过戏谑打破历史的仪式感,呈现精美的服化道去复原沙俄时期的贵族(但这种服化道由于与现代审美有很大区别,反而给人一种不真实感,让你觉得当年的人看起来是这样吗?
),好像也没啥了…镜头是真的晃,感觉一动起来就很模糊,都是24帧的电影为什么你这么晕…还是快门速度不行吧,是不是为了摄影机的电量能拍100分钟做的妥协?
以及一边移动一边变景别,更晕了…真是不对比不知道,我以为会是大象和鸟人那种通道式长镜头,结果这个镜头感觉也没有很严谨的动,只要构筑好房间与房间的动线,房间内的人员排布与情节,剩下每个房间里的戏发挥空间就很大了,就是在一个偌大的空间漫步,东瞅一下西逛一下…尤其后期旁白很掉价…为什么那个追女孩的镜头感觉一下子好看了?
我记得豆瓣剧照第一个就是这个?
原因就是,它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方向性的通道式长镜头。
摄影机这样一个幽灵的设计,其实塑造的是历史的在场感,但旁白就很毁这一点,我觉得不如导演跟着摄影机现配…这种镜头其实不符合人的行走逻辑,人走路的方向和看的方向基本是一致的,不会螃蟹走路,但这片里大量打圈的镜头路线,非常反视觉逻辑…而且由于摄影师和摄影机的客观存在,影片没有幽灵那种空灵感,没有动画长镜头那种轻松自在,随心所欲。
你明显能看到演员是会躲着摄影机的,尤其是当他们动起来。
如同影片多次的开关门,最后的镜头则是剧院的散场。
特别实验影像,但投资巨额,超大场地,超多的人,超大量的服装,这种情况下,甚至一镜到底像一个省成本又有噱头的手法了,毕竟最多也就拍个三四遍。
4.5分。
俄罗斯贵族消亡史,很多老头身上的设计模里模糊,可能用意还是消解历史的严肃感。
题记: 如果我们丧失了对信仰的虔诚,那么我们从此失去了家园!
—— Osama Kavkalu 我们为形式所震撼,我们却因此只能游离在俄罗斯艺术宝库中的大门之外,我们的影评人大谈长镜头,却无法跟随着导演的眼睛去认识俄罗斯伟大的古典艺术,因为,这是个快餐的年代,我们已经放弃了欣赏和思考!
回忆吧,想一下,电影史上有位大师他的第一部彩色片,采用一镜到底的技术彪炳电影史!
技术是外因,内容才是每个电影人必须追求的。
一个镜头,没有必要一直保持仰视姿态,《俄罗斯方舟》的题名已经告诉我们:方舟上的是艺术,决不会是形式。
当代技术使得电影的表现形式多样化,但是,电影首先是人的艺术,一切的内涵应该围绕着人进行,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停留在对技术的迷恋中,这样必将如同海派,陷入在结构华丽的虚空中,本末倒置!
有人把亚历山大·索科洛夫(Alexander Sokurov)和塔可夫斯基类比,真是滑稽,索科洛夫的长镜头带着旋技的故意与塔氏的内敛和布道式的作家电影风格有着很大的差异。
索科洛夫的勇气不是因为技术化的一个长镜头,而是,他敢于介入浩瀚如云的俄罗斯艺术史,带着我们穿行在俄罗斯的艺术史中,也从艺术为切入点,对俄罗斯的历史、意识形态、政治、音乐,建筑的做了全景式的回顾,虽然是蜻蜓点水,但是观众已经大饱眼福了!
已经有大量文字在介绍《俄罗斯方舟》的背景资料,但是,由于我们自身(包括鄙人)我们只能游荡在圣彼德堡的埃尔米塔日 (Hermitage )宫博物馆【注一】的打门之外,任西伯利亚的寒流穿越我们的空空荡荡的头颅,我们走马看花的“轧闹猛”,在那些艺术瑰宝面前却说不出所以然。
唉!
会意或梦魇,我们和艺术的精灵同行。
跟随他在他磁性的声音中进入俄罗斯艺术的殿堂,这部只有导演,没有演员(演员在其中只是艺术镜框中的存在,导演的提线傀儡)的影片中,抚去花哨的表现,认认真真思索一些问题。
这是一个当代人对逝去时代的注目礼,这是一个当代艺术家对无法逆转的追忆,这是一个商业的年代,这是一个权威可以被“通奸”的年代,我们已经耳闻过堂堂的国家级博物馆中举办的傅抱石画展竟全是赝品,我们也看见在资金运作中一些人不甚经典的作品可以堂而皇之进入艺术的殿堂,套用我认识的一个装置艺术家的话来说:艺术是什么?!
艺术是玩意!
一个玩意的年代,方舟注定成为残骸,在我们的意念中轰然倒塌!
进入埃尔米塔日故宫博物馆的是个法国外交官,这是种身份认同,俄罗斯横跨欧亚,东西文化的精华在此交融,但是俄罗斯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是欧洲的,那个影子的身份就隐喻了这一点。
豪华的宫廷舞会,名媛淑女云集。
怎样的开始有着世事的无尽沧桑,痛话当年,却只是梦中胜景,虚影可梦,繁华已失。
那个法国外交官说:会不会所有的一切是为我上演的… 是的,这是俄罗斯的怀旧,这是对心念中对昔日时光的苍凉回眸!
这只是戏,导演明确告知了。
有人言“历史的瞬间消失与活着的成为死去的悲哀成了主题(原文如此)…”【注二】,可是,在整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导演一次次对埃尔米塔日故宫博物馆艺术致敬。
那些人,那些历史场景中的人,只是艺术殿堂的花哨陪衬,可以忽略不计。
对彼得大帝的讨论,是历史和情绪的讨论,那些君王,那些心情各异的君王无论在位时的政绩怎样,大多数都以他们的喜好给人类文化宝库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个人的修养往往促成了这一切,路易14、彼得大帝乃至中国某些君王都因为他们的收藏而给世界留下一份瑰宝。
只有暴君,无知无识的暴君才会肆意践踏人类文化的宝藏,历史早将其们钉在了耻辱柱上,让后人唾弃!
欧洲身份,是俄罗斯一直想挤进去的,对于欧洲而言当年的俄罗斯在思想上还是个小弟弟,为了俄罗斯走向西方和走向强大,彼得大帝在300年前进行了伟大的改革,也使得俄罗斯成功进入欧洲思想的版图。
艺术是传承的历史,它是永生的,它们寄存了观者的面容,而观者带着精神的愉悦渐渐淡出人间和记忆同在。
我希望这是内阁时代的寄语表达了导演的心态,那是强盛和精致的年代和今天的脆弱和浮浅截然不同。
它在我们观看那些油画、雕塑的时候刺痛了久已麻木的内心,我们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我们还有没有雅兴驻足艺术宝库,细细品味艺术的纯净和脱俗?!
优美的旋律中上演着诞生在意大利的芭蕾,欧洲宫廷的品味在这个当年的农业国宫廷同样成为时尚,时尚在历史的特定时刻成为变革的动力,成为融入的先声!
凯瑟琳女皇在此成为景象的一部分进入俄罗斯历史的腹地!
旁白,充满了没落时代对辉煌历史的敬义和感慨,远去的不仅仅是女皇,远去的还有一去无回的精神和理想。
在历史的回廊中瞩目,在建筑的恢弘中思考,引出了拉斐尔的话题,一个伟大的复兴年代的传承,俄罗斯建筑淫浸着欧洲的风貌并且在思想上一脉相承。
埃尔米塔日故宫博物馆的建筑明显有着文艺复兴建筑的余韵,人,在其中,川流不息,人,带着艺术的美感远去,留下,那些雕塑和绘画,历史的记忆里,精神传扬!
在那宫殿中,那些巨幅的油画令人震撼,但是,由于对俄罗斯流派的不甚熟悉,我无法知晓他们的背景,这是遗憾,我也询问过一些画家朋友,他们对俄罗斯流派也知之甚少,真的可惜了。
导演提到的《施洗者约翰的诞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最后一位大师丁托莱托的著名油画,创作于1560年,在此提及我想必然有着特定的含意,约翰的诞生是信仰和坚定的诞生,隐喻着对艺术的态度:坚信和无悔的皈依(看看《圣经》,您就可知道为什么我这样说)。
此画被特别提起,可以看见导演的艺术的态度和执着!
】 这是呼唤,呼唤浮华年代里可能的信念坚定!
这是呼唤,呼唤我们对艺术女神的尊重和认知!
艺术,是美的,但是,艺术家在任何年代都是一种“痛苦”的修行,需要对时代的自觉的保持心智的距离,只有距离,才能让我们看清目标!
在另一个展馆中我们看到了佛兰德斯画派著名画家凡·代克的油画《有鹌鹑的处女地》【注三】,导演特指的每一幅画多有着意含,导演让我们跟着天使远离轻浮,在上帝的庇护下使心灵安详、平和、宁静,这些古老的人类精神在当下正在消亡,人类已经被坏品味败坏了口味!
如果我们丧失了对信仰的虔诚,那么我们从此失去了家园。
归去来兮,天使 或 上帝!
跟随天使,慢慢介入艺术的世界。
下一个屋子有着魯本斯1618的杰作《西蒙的盛宴》【注四】,面对大师,我们可以审视时代和心灵!
门,纵有一天会被关上,但是,请你不要关上和艺术女神沟通的心灵渠道,它能使你远离俗念的干扰,成为一个大写的生命。
你可以进入网上的埃尔米塔日 (Hermitage )故宫博物馆,和《俄罗斯方舟》一起,一个一个房间观赏这些美轮美奂的艺术,那刻你的心灵回翔飞起来,那刻,你能明白艺术的真实含意是什么!
他穿行在冬宫,穿行在历史深处… 在西班牙画家葛雷柯(Greco)的圣经画《彼得和保罗The Apostles Peter and Paul》面前,他和一个孩子谈论宗教的救赎意义。
当他和一位老年舞者在伦勃朗的1636年油画《达娜厄》(Argos国王之女,珀尔修斯之母)面前对话,导演再一次讲述了心灵的主题,艺术,是发自于灵魂的感动,语言是多余的,舞者轻盈地旋转而去,留下他,在冬宫的昏暗里继续心灵的漫游!
当他来到林布兰特(Rembrandt)1635年的巨画《奉献以撒(The Sacrifice of Isaac)》面前一队匆匆而去的兵士走过,导演每一次对画作的选择都有其象征意义,熟悉宗教史和艺术史的朋友不妨对照一番。
而他对林布兰特 1668年的《浪子回头(Rembrandt 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的凝望不正是导演对战争中的兵士和我们的寄语吗?!
而交错时空中无声的冰冷的冬宫讲述着二战的惨烈,一口棺材就是最好的控诉!
伊朗使节造访沙皇的镜头,是导演对泱泱大国的心酸回望,也是对俄罗斯当下羸弱的一份辛酸。
对于,一个曾经的超级大国而言,现实的一切只剩下意念里的雄壮。
与之对比的是沙皇家族最后的晚餐,在时代的洪潮中,生命,无论是帝王和庶民都是微尘而已。
舞起来吧,在昔时的荣耀下;舞起来吧,让你的躯壳进入俄罗斯的命运中,那些陈年往事因为你们的扮演再一次撩拨心伤!
在1913年的辉煌盛大皇家舞会中,圆舞曲中告别贵族的年代。
从此,革命的波澜席卷欧亚,地球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度屹立东方… 一百年后,海涛依旧,但,佳人何处! 海,埋葬了说法,埋葬了乌托邦!
历史,滚滚向前,势不可挡!
导演在手法上创下了一个电影史的记录,但是,更有意义的是通过导演的视野给我们这代人留下了一份凝重的艺术历史回顾。
导演以这代人的思考对几百年俄罗斯的历史进行了俯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是难能可贵的对文化尊重的态度!
在这个被上帝遗弃的时代,在这个没有诺亚的时代,“有家的凡高,无家的我们!
”【注五】是当代普遍的写照,在华屋高堂中,我们沉迷肉身的麻木,可是,心灵上,几个人能够真正的诗意的栖居?
为名利的你我,难矣!
我们漂浮在浮躁和虚华中,今夜,愿你留下,用心灵扣响艺术之门,让我们在欣赏和回味中归返本初的真。
这部电影是导演智力的创意和尝试,也许对于艺术的门外汉而言,只是视觉的猎奇,他们,永远只能停留在艺术的城堡外―― 匍匐在地,哆嗦不已,却从没有想过思索一下,怎样才能拿到一柄艺术殿堂的钥匙,让自己的心灵和大师通灵!
2003年11月12日 星期三 于15时35分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于 浦东 寒鸦精舍 初冬凉意中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注一】:埃尔米塔日 (Hermitage )故宫博物馆: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日博物馆(冬宫)在圣彼得堡(前苏联叫列宁格勒)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内有270万件展品,(www.hermitage.ru)与巴黎的卢浮馆、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齐名。
该馆最早是叶卡特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博物馆。
1764年,叶卡特琳娜二世从柏林购进伦勃朗、鲁本斯等人的250幅绘画存放在冬宫的艾尔米塔日(法语,意为“隐宫”),该馆由此而得名。
而冬宫也因为上个世纪的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人类政治史,这是挺有趣的事件。
【注二】引文出自2003年11月7日《新闻晚报》14B(大话版:《由沉重到抽象的生命哲学家》) 【注三】《有鹌鹑的处女地》:http://www.guggenheim.org/exhibitions/past_exhibitions/connecting_museums/exh_her_painting2.html 【注四】魯本斯《西蒙的盛宴》 http://www.ss.net.tw/list1.asp?PageTo=3&num=209篇幅【注五】语出《艺术世界》 【注】因为篇幅关系,对有些画的出处没有指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艺术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在寻找的过程中,你能获得无穷的乐趣。
【注】《俄罗斯方舟》Russian Ark 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Alexander Sokurov 主演:亚历山大·查本Alexander Chaban 大卫·乔比尼David Giorgobiani 塞奇·德瑞登Sergei Dreiden 国别:俄罗斯/德国/法国
2014.1.25啊,就是一个长镜头,所以才看,真的没有剧情,就是带你参观了一下圣彼得堡!
不过圣彼得堡真是漂亮!!!
尤其是最后的舞会,结束后的大厅!
那叫一个金碧辉煌!!!
还有俄罗斯男人,还真是帅气,要是不留胡子就更好了真是很多年轻人都很英俊啊!
腿也长!
女人的皮肤也好!
巨白!
有机会去俄罗斯看看
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历史交叠 长镜头成为形式奇观 用空间表现时间 用时间表现空间奇观关于电影本体与时间的设定 近时代的人可以对话 法国老头是近代欧洲摄影机后的主角是近现俄罗斯全程灵动的主观视角长镜头 主角一直不露面(苏州河) (评论里自己没到观影门槛没看懂的就说没看懂 别扯别的)一封写给俄罗斯民族欧洲时代的情书俄罗斯是一艘大船 在海上漂泊颠簸 只能不断向前 不知终点 不知归途开头独白悬疑式的精神穿越奇观黑衣法国老头和独白的布莱希特式间离:完成了行走阅览俄历史文化边走边评论的文化散步 不仅如此 时间建立起的个法国老头的友谊 与老头留在末代舞会的那句:再见了 欧洲 对应 再别历史就像再别了儿时的朋友 古典的文化 历史的感伤时空的交错不仅在于人物走过冬宫每一个空间代表的时代 也在于和路过的历史人物相撞越到近代越被驱逐 正是末代沙皇的统治危机卡德琳娜二式皇后为了俄罗斯在欧洲的统一而在雪中奔跑 路过大火后的亚历山大一世穿行在波斯王子来朝觐见的外交礼上 路过苏联叶利钦时代的灰暗的东宫哀歌宫中女孩像小鸟一样追逐 浪漫的怀念最后一场大戏是帝国覆灭前的最后一场舞会 摄影机随着贵族音乐和舞蹈完成最后优雅的狂欢 曲终人散 俄罗斯民族走向何方?
舞会的散场也是历史的散场 和欧洲时代的告别 但悲壮的处在历史中的贵族仍无法听到那未来即将敲响的丧钟历史之歌 历史之洋 注定漂泊闭着眼往前走的俄罗斯方舟
记得上一个长镜头是法鲨在shame里的飞驰,他就这么跑啊跑,画面的颜色也是这么冷。
感觉很多时刻就是遇到不同的人是折射了不同的自己。
与其说是电影人穿越了时空记录了那焦灼的历史,不如说是记录了外交官的一生。
他已经经历过那些如此重要的时刻,再回到那一普通的,要进行几个小时的仪式,镜头撩过每个人,直至他被赶走时才回到他。
仿佛是他替换了摄影师,持着摄影机的感觉。
突然想到普鲁斯特吃玛德莲娜的时候,吃着这么小的一块蛋糕,就让他回忆起那么多往事。
在遇到现代人那段,他们说他升上有福尔马林,甲醛的味道。
他也是带着略带嘲讽的语气“做个医生也不错” 。
后来遇到盲眼妇人,他听着她说Van Dyck, 有点相逢恨晚,惺惺相惜的感觉。
再遇到那个欣赏保罗和彼得的少年,他说,你懂什么。
楼廊里嬉戏的少女,沿着长廊跳到尽头遇到一个妇人,再转到那个一家人的房间。
一直到群舞那段,他说,我最喜欢彼得堡的舞会(类似的话)。
随着众人起舞,镜头最后迷失了他,再次出现的时候,他说我要留在这里。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他决定留在那里,两人要分别时竟然有点伤感。
长镜头代表了对过去的留恋吗?
长镜头也让事件更加真实,他或许不想只是个看客,也想加入其中。
结局离开的时候,摄影师又回到那个寒冷的外面,但总感觉其实是那个外交官回到了门口,就像他不知道自己怎么会突然出现一样,只是这次不像他进来时那样熙熙攘攘,只有他一个人想想自己也或许是这样,不知道怎么突然成为一群人之中的一份子,喜欢过这个,执着过那个,爱慕过别人,斥责过别人,看到一些选择或许羡慕,但是还是选择不踏入。
为一些地方留下,或者最终离开。
是日,与二三友人相约某胡同里看冷门电影。
入场晚了,前面的部分都错过了,正看到鬼魅一般穿着黑色大衣的瘦骨嶙峋的侯爵在黑漆漆的走廊中徜徉在无数精美的画作面前。
他发出的嗯嗯的奇怪声音让我以为这是个鬼片。
听着他发表的欧洲中心论,与在黑洞洞的走廊里的呻吟,煞是难熬的一段。
跟着摄影者的镜头,也跟着这个长得略像古畑任三郎的侯爵的踱步,忽的豁然开朗,宫廷变得明亮而华美,我们的视觉盛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已经风烛残年步履蹒跚的叶卡捷琳娜女皇令宫廷教师把成群的孙辈带到面前,令他们规规矩矩行礼。
而后这老年的、颤巍巍的女皇在侍卫搀扶下,在冰雪覆盖的院子中穿行、继而奔跑起来。
镜头视角跟在她的背后,长长的裙摆拖在雪地上,一直奔跑着。
那个淫威、果敢、用一世赫赫战功的,曾经豪情满腹地说出“我两手空空来到俄罗斯,而现在我则要献上我的嫁妆,那就是中亚和波兰。
”的女皇现在老成这般,不知是跑向新的希望,还是把往日荣耀抛诸身后。
又打开一扇门,波斯使者觐见。
我不了解这段历史。
倒是看看服装之精美,宫殿之辉煌。
又一暗一明到了走廊,一群孩子欢笑着跑过去,一个仪态娴雅举止高贵的女子召唤他们去吃饭。
她的语气太温柔,我从听到第一声дети起就被软化了。
我们描述沙俄末代皇后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蓉娜时总在声讨她好弄权术干预政治,但是电影里身着白衣的女子实在温柔可人。
最后是一场盛大的宫廷舞会,有无数露出香肩身着华服的美丽贵族女子。
穿越来的侯爵也翩翩起舞了。
舞会结束,几千人缓缓离开庞大的宫廷,走过一道道走廊,一条条阶梯。
就像我们在剧院散场的景象,只是更加盛装。
关于这个电影,很多人对长镜头有各种专业解读。
我不是摄影师,没有任何技术概念。
在我的想法里,动用了四五千人的演职员,做出这样一部电影的意义,其实是在追寻一个早就消失的昔日的美好的梦。
电影《海上钢琴师》里,1900边弹琴边半梦幻地描述他的精神漫步在其他城市。
俄罗斯方舟里的两个人大概也是灵魂出窍穿越二百年看见无数历史的残片。
又比如曹雪芹写红楼梦,大概是在曾经雕梁画壁的朱门大宅前,回想满床笏时代的生活,对着鬼影幢幢的荒冢一堆写出那样一部故事。
过往飘荡在历史的空气里不可寻觅,因为我们只有五感。
但是若有六感七感变成extrasense也是怪可怕的。
不知道导演本意有没有这种佛家的看穿红尘避世心理。
在我看来,最后一段舞会散场不过是在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无论舞会多么盛大总要结束,无论众多宾客要花多久时间才能走完无数道长廊离去,都只是沉浸在过去了的喜悦里。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电影中的侯爵爱上了圣彼得堡的一切文化与气质,留在了那个时代。
而我们曾经美好的时代流传在祖母口中xx马路上xx公馆的故事里。
总有一天也会变成历史在空气中的一个印记而已。
2017年准备好好做微信公众号——穆尔登格影评、看世界、俄罗斯周边,欢迎关注
俄罗斯方舟 (2002)7.52002 / 俄罗斯 德国 日本 加拿大 芬兰 丹麦 / 剧情 历史 奇幻 /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 谢尔盖·德雷登 Mariya Kuznetsova这是一部我花了很久才断断续续看完的俄罗斯电影!
看完之后,我终于发现,我没看懂!
我曾经说过,一部看不懂的电影不一定是烂片,它可能是神作,这一部就是!
因为它获得了很多大奖:阿根廷最佳外语片;德国剧情片荣誉奖;西班牙最佳男主最佳剧本最佳导演;尼卡最佳美术指导;旧金山影评人协会荣誉奖;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视觉奖!
其中,最值得封神的就是——“一镜到底”!
我不知道,也不明白,现在的导演,特别是国内的有些导演,好像把一镜到底或者长镜头奉为神作,有啥意义,难道就是源自于本片?
我反正对“一镜到底”并不感冒!
本片我就是历经多日,睡着多次,勉强看完的“一镜到底”,也没看懂啥意思,甚至连对白都没有仔细听读。
倒是本片的艺术氛围对我的冲击力很大!
开始不明白,只知道摄影师扛着摄影机一直在走,拍到的场景、绘画、雕塑,甚至是建筑以及人物的着装,都异常震撼,后来才明白,这是俄罗斯的宫殿啊,这是200年前欧洲的宫殿啊!
这样的一镜到底适合拍纪录片,本片也有纪录片的成分,当然还有它的剧情,如果它只是拍纪录片,我觉得在我们的故宫加上解说,可以拍个一天一夜,不,可以拍个十天半个月!
但是如果加上剧情,譬如历史,文化,信仰,社稷,生活…这一类的剧情,怕是要一个牛批的导演+编剧才能完成吧!
当然,我觉得这是一个极佳的创意,理论上应该拍出来的效果不比本片差!
但是,不是所有的一镜到底都是牛批的电影,譬如我曾经看过的小日本的《狂武藏》,就是一个武士拿把倭刀,从头砍到尾,二三十群演被砍倒后又爬起来接着被砍,硬生生营造出一个老几砍倒了几百人的效果,关键这些人反反复复出现在屏幕里,我都快都认识了!
不管我是不是对小日本有偏见,反正我觉得《狂武藏》就是一镜到底中的垃圾!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镜到底的电影应该就是战争片《1917》,毕竟我看懂了,还很震撼!
本片演员都不认识,不评价!
关于此片,我是真心不推荐,看得累死人了!
推荐指数🌟
镶嵌着宝石,珍珠,黄金的绸缎伴随着笑声,舞曲,灵动的鸣叫,轻柔又沉重的落地。
有些东西注定是无法抓住的... 看之前补了一下俄罗斯帝国从伊凡五世到叶卡捷琳娜的历史,但还是远远不够。
片子里每一幅油画都能单拎出一串故事,每首乐曲都能谱写一篇小说,甚至我认为每一个人物都有他的名字和在历史上对应的位置。
我能看到一些东西,感受到一些微妙的不可言说的情感,等到最后宴会结束人群离去,我们看向大海,所有前面积攒的小情感,这一刻迸发出来,最后沉浸在片尾的古典音乐中细细品味。
盛大的舞会结束,贵族们华丽退场,他们殊不知,自己早已在一艘摇摇晃晃的方舟上,也不知前面等待着他们的是什么,反正不是现在的奢华。
他们会和侯爵一样,选择留在过去吧?
前方有什么,我不知道,但是过去的,很美好。
还感受到一个点,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自有性非常重要,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树。
历代沙皇不同程度的轻视,照搬,一味学习欧洲科技文化艺术,甚至胡子的长短也得学习欧洲人.... 墙上乱挂的油画,宴会上法国的精致盘子,宫殿里的雕塑,看着油画不知为何沉思的年轻人...丢弃自己民族的文化,宴会上奏响的不知是哪里的音符。
这沉重又飘轻的俄罗斯方舟,该飘向何处?
后来听说这个宫殿在拍完影片之后就被拆掉了,这是不可复现的绝唱啊。
双子座的Sokurov和大家一样,艺术产品必须具有自我严肃的质量。
但由于已经偏离娇柔造作,呈现的画面确实能够带来有意义的震撼。
他的电影不能使你的注意力在全部时间里集中。
把你带到空旷的广场上闲散的游走。
你和镜头的互动在精神最底层萌生。
刺骨的控制力将你的血液重换一遍。
这便是片中若干镜头的力量:开头类似幕后的场景,画廊,少女狂奔,管弦乐团,以及重量级的结尾人群。
虽然[FAUST]作为更复杂的题目和内容可能比这部电影更出色,但它成功的为[FAUST]的优良品质奠定了绝对基础。
这是对电影工作者强烈的鼓舞。
#俄罗斯电影大师展#移步换景,房间作为天然阻隔。因为先看了《鸟人》和《1917》,一镜到底没有那么震撼,但人海战术还是相当令人惊叹,尤其结尾,服化道之精美不说,这么多人的走位,不由猜想排练之困难。中间有一段从内景转向室外,情绪上得到调节。对俄国历史了解不多,后半部分稍能欣赏,但画廊部分,絮絮叨叨的台词配合不清不楚的字幕,实在好睡。
旅游指南的水平,这个一镜到底颇为廉价
长镜头到底
手套瘙痒那里大概是个剪辑点。浮光掠影地看了看,看懂的地方不到十分之一,需要很深厚的俄国文化功底才行,观影门槛太高了。艺谋:这个一镜到底,真的很大胆。
博物馆一日游
声音设计做得实在太差,加上因为可能拍摄的时候是一镜到底的原因,人物有时候不知道口型有没有动,你在开头那十来分钟根本分不清谁在讲话,这部片如果光让我看前面完全让我非常起讨厌俄语了。外交官莫名其妙地跟人交谈(当然我对俄国历史一无所知),然后人物行为很奇怪,莫名的跟周围的人那些互动--吹气,两个陌生女子交流,做棺材的人的愤怒,对不起没了解俄国历史真的看不懂--太多隐喻性的东西,而且人物台词有时候真不知道在干嘛乱糟糟,镜头后面那个男人有时候又莫名重复外交官的话。而且很混乱的是,有时候电影里面其他人能看见外交官和第一视角的旁白人,有时候又当他们是透明的,我简直懵圈了,导演这么任性的吗。所以你说这是一部好电影,但我觉得无知的我真看不懂。一星给这个闷到死的长镜头。
俄国风情,长镜头美绝
庞大的气势和长镜头才是呼应的
#2020俄罗斯大师影展@大光明对老毛子美术的迷惑性好感突然出现了一个裂缝 太神经质太唠叨了
下载存了一年的片子,一直以为会很无聊没看,在别无选择之下看了这部片子……结果完全完全不闷,大大的惊喜;在机舱那样嘈杂的环境下,还能被影片调动心绪,还不失趣味,好俏皮。在与作家道别时还跟着伤感起来(˵¯͒⌢͗¯͒˵)近现代的人和18世纪贵族人们错时空交织,啧啧,有滋有味的。俄国释仿造的天才,因为官方不允许你有自己的思想自由是无价的人类不该追求愚忠我们双子座天生好奇(哈哈哈哈哈我索双子座!!!)他们只想要橡树的果实,却不想着浇灌
终于领略了史上最长的长镜头,就当是欣赏一幅长卷油画了,即使不一直盯着字幕,也不会错过什么。画外音很销魂。我还有一个疑问:这样的片子需要剪辑吗?
除了导览片既视感我还看出了一股痴汉尾行味 我Fong了
试了几次,每次都昏睡过去,最长的一次坚持看完了四成,难道字幕的问题?晕死人的一个镜头一个电影啊
一直在讲话,不停地讲,不停地各种象声语气音,不停地没有回答的琼瑶式疑问短句......。看来俄片我只能消化《小猪芬蒂克》之类的了...。
对话都有点莫名其妙,可能是翻译问题。凡是大场面都很震撼比如最后那个舞会以及退场,跟咱现在音乐会退场差不多,只不过咱不是盛装,层次不到。走廊里奔跑德五位少女,以前看图我以为是四位公主,实际上是小公主和四位侍女,太天真梦幻了。两位男主整天被人赶鸡一样到处驱赶,为啥开始别人看不到他们,后来就被看到了?
我不能体会
镜头到底,就是没怎么看懂
或许是影史技术难度最高的影片。『电影资料馆』
23.5.19小西天。吵,闷,艺术价值很抽象。字幕乱七八糟不知所云。看睡着了。/始终不觉得长镜头是什么值得一夸的东西,本片称为大型广告片并不为过。俄罗斯有更多更值得展示的东西,我相信也有更多能展示得更好的手法,而不是这。星星给产品。
全球剪辑师协会2012年投票选出电影史上最糟糕的作品,<俄罗斯方舟>全票当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