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子》讲述的是在1934年的赣南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中,瑞金杨家八个儿子悉数参军后有六人先后阵亡,大哥杨大牛带领幼弟满崽和全排战士,与敌人血战到底直至拼尽一兵一卒的悲壮故事。
战争的严酷,牺牲的惨烈,反映了赣南苏区人民,为革命和新中国成立所作出的无私奉献和巨大牺牲。
为了革命事业倾尽所有,故事本身极富戏剧张力。
其中的母子情、兄弟情、战友情,置于家国情怀的宏大背景下,显得更加动人心魄、荡气回肠。
影片中,杨家世代遭受地主剥削,后来共产党来了,红军来了,打土豪分田地,穷苦人家翻身做了主人。
为了保卫革命成果,兄弟八人前赴后继直至壮烈牺牲,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红色土地奋起抗争的英雄群像,更是赣南苏区人民全力支援革命战争的生动缩影。
谁为老百姓谋幸福,谁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并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是历史的逻辑,也是艺术创作需要遵循的逻辑。
真TM烂!
毫无战争常识,煽情煽情还是煽情,TM煽情也煽得烂!
名曰八子,只出现三个还有一个打酱油,近距离拼刺刀一般步枪不开枪,因为会贯穿误伤自己人,而且贯穿过去前面的受伤小,不伤在要害或者动脉上多数仍能战斗,而后面那个不论伤哪儿基本都战斗力废掉。
就TM这,高希希看看集结号看看芳华,学学战争片是怎么拍的,别出来丢人!
严重怀疑八百是为了给这烂片让路改日期……
这部片子不失为一部很精致的电影,由于年代久远,新一代的年轻人对段历史了解的局限,才会出现这么多的疑问,战斗中出现的武器都符合反围剿时,国共双方使用的武器,冲锋枪那时候被苏区的群众称为“花机关”,是德国设计的P18冲锋枪,几百斤的野猪在赣南山区也是很多见的,并且七十年代赣南山区都还有华南虎。
红军在宜黄,在兴国都曾经用机枪击落过国民党的飞机,红军在攻打赣州城、攻打地主武装占据的土围中广泛采用了坑道作业来摧毁城墙,《八子》在片中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当时红军在反围剿中的残酷与艰辛战斗场面,并作为本片的主线,以此来反映赣南老区人民为革命事业做处的巨大牺牲与贡献,电影的片幅有限,更多地是采用电影艺术表现手法来压缩时空,电影没有延续传统革命题材中老套的模式,战场中刻不容情,没有时间让你抱着战友、亲人痛哭,生与死都在瞬间,这是《八子》中最大的突破——真实!
现在生活在这片红土地上的人,不知道以前发生的事,可它确实真实的存在着。
电影《八子》是根据江西赣南真实事件改编而来,以当地家喻户晓的英雄故事“八子参军”为原型。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百姓难以温饱,而国民党反动派却置民众疾苦于不顾,对中央苏区发起了疯狂的第五次反围剿的背景下,讲诉了一个平凡的母亲相继将八个孩子送去当红军,奔赴战场一线,穿梭于枪林弹雨之间,用生命为这片红土地铸造一扇铁门。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导演高希希不仅是拍摄战争题材的一把好手,从《毛泽东》《历史的天空》等到《幸福像花儿一样》,由高导执导的多部战争军事影视作品都深受观众喜爱,获奖无数;而且,高希希作为江西土生土长的导演,对这一片土地更有超乎常人的感情。
这部影片没有太多特效与震撼,有的只是尽可能的真实,带我们去看见我们能想到的艰难,和去想象我们还未曾想到的困苦。
就如导演高希希所说,战争类型的电影就没有容易的拍摄,疼就真疼,冷就真冷,害怕就是真的害怕,影片的每一个细节都尽可能地还原了历史,通过这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发生在革命老区的真实故事,在战争的轰炸下万千家庭支离破碎只为守住那一寸净土。
影片很简单也很纯粹,想表达的东西却温暖人心,只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有这样一群普通农民,相互依偎,前赴后继为国家利益和信念抛头颅洒热血的家国情怀。
“哥,拉我一把,我想回家,我想妈”,在那炮火连天,火光四射的战场上,一道微弱的呼喊声轻轻响起,淹没其中,就那么一秒,生死两茫茫。
杨大牛落寞的坐在山丘上,手里紧紧的拿着那块红色的肚兜,手臂上又多出了一道血淋淋的伤痕,而这已经是第六条了。
战争使人冷酷却又无奈,生命明明就在眼前却无论如何也无法抓在手里,就那么轻易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活着,算咱命大,死了,英雄”,这句话是观影的我们永远没办法感同身受的。
在那个年代的战争中,生命并不属于自己,流血受伤不过是家常便饭,死亡和明天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到来。
生命的逝去于战争而言,就如天空中的流星,一晃而过,再一眨眼,恍如不曾存在一般。
影片中有一个情景尤为深刻,在满崽第一次经历战争时,前一秒身旁的战友还在安慰他说:“子弹这个东西谁害怕就找谁”,下一秒,他便直愣愣地倒了下去,而满崽也被吓晕倒地。
那一刻满崽是害怕的,想要退缩的,可最终他的内心战胜了恐惧,却被大哥杨大牛误解为逃兵,甚至想要直接枪毙了他。
这是战场不是儿戏,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而这一刻的杨大牛不是满崽的哥哥,是一个排长,更是一位战士;战场中没有长兄之情,有的只是责任,纪律,以及保家卫国之心,甘愿为此失去自我,拼尽一切。
最后的战斗打响了,为了更好的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杨大牛带领满崽和全体战友浴血肉搏,直至最后一刻。
前是枪林弹雨的战场,后是宁静安详的家乡,微风吹过金黄的稻浪簌簌作响,空中飘扬着八条红色的肚兜,一位年迈的母亲正在村头的小路旁孤独的守望……
“战争其实只是这部戏的外壳,在更大角度上它讲述的是兄弟、母子之间真挚感人的爱,是我们内心都需要的那种温暖”。
影片采用的是母子情,兄弟情,战友情三线并叙的结构来讲诉这个故事,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却交织着催人泪下的情感线,将红土地上那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往事真实再现。
“八子参军”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可这却只是当年十万八千二百名有名有姓赣南烈士的缩影,它不仅代表了一群艰苦农民保卫家乡的勇气,更代表了这片红色热土为新中国,为现在的我们所做出的奉献和牺牲。
看完电影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战争太过遥远。
我们没有经历也无法完全的感同身受,两个小时的电影或许可以带给我们一时的动容,但我们却更应该记住的是,今天和平的生活,是先烈们用破碎的家庭,一生的时间以及伟大的生命拼打出来的,铭记历史,维护珍惜现在祥和的生存环境,因为那是先烈们做梦也想要的生活。
值得庆幸的是影片已被国家电影局列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被更多的人观看,以此来纪念英勇逝去的先烈们。
文/张建雄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由高希希执导,刘端端、邵兵领衔主演的战争历史剧情电影《八子》正在全国院线热映中。
影片通过母子情、兄弟情、战友情三线连发的叙事方式,主要讲述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将八个孩子全部送到战争前线的感人故事。
刘端端饰演的满崽是八子中最小的一位,也是八子中最后一位走上战场上的小战士,虽然一开始很青涩显得各种不着调,但是经过一番战火的洗礼,迅速成长为整个团队不可或缺的精神人物,同哥哥一起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奉献出光荣的一生。
片中,刘端端饰演的满崽出生在普通家庭,上面有七个哥哥全部参加了战争,惟有他是家中老小和母亲一起在农村生活,但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动荡,他毅然决然地离开母亲的怀抱,投奔哥哥大牛的部队并成为其中一员。
作为家中唯一的希望和母亲后半生的唯一精神支柱,满崽的选择一开始确实让人无法接受,毕竟六个哥哥已经为战争作出了牺牲,大哥依然坚守在前线,从情感上来讲,如果八个孩子都为战争牺牲,母亲的后半生很难有着落,正是出于这种现状,哥哥大牛一开始极力反对,怎奈弟弟满崽一而再再而三的坚持与坚守,从青涩走向成熟,满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名合格的红军战士。
印象中,满崽一开始有着很多新兵蛋子的“水土不服”,做什么都不顺手,完全没有一点经验,整个团队在与敌军战斗时,还要保护他的人身安全,给本就人数不多的团队带来不少麻烦,而他自己在面对敌人的攻击时,又不得不以先保命为主,这就有了哥哥大牛认为他是逃兵,不适合当战士,甚至气急败坏到要一枪解决了他的桥段。
面对哥哥的几次严厉批评,满崽依旧不气馁不服输的精神最是令人看的心疼,也正是几次看似不靠谱的在战场历练,让满崽迅速成长了起来,当看到满崽顺利送完密信回来的路上联手部队一举端掉敌人弹药库的那一刻起,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一名成熟稳重顾全大局的红军战士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与其说,电影《八子》是讲述普通母亲将八个孩子送到战争前线的故事,通过电影核心价值表达来看,更像是一场聚焦满崽如何从普通人到新兵成长为战斗英雄的故事。
刘端端饰演的满崽出身平凡,从一开始的青涩胆小成长为平民英雄的故事确实令人热血沸腾,虽然核心主角是他,但是他代表的不是一个个体,代表的是普通大众对那个年代战争胜利的渴望,渴望幸福美好的生活,渴望安稳相守的一生。
回顾刘端端近年来的表现,不论在电视剧《镖门》饰演忧国忧民的镖局少东家谢还,《嘿,老头》中饰演小混混易智,还是《绣春刀2:修罗战场》饰演阴柔而狠毒的信王,抑或《我们都要好好的》饰演暖心潮男胡楠等等角色,可以说刘端端的银幕形象角色每一次都很不同,完全不同的人物心理塑造对演员有着极其苛刻的要求,对演员本身的演技也是一种打磨与进步,通过这些不同的人物角色扮演再塑造,也看得出刘端端对每一个人物角色的用心与用情之处,譬如在拍摄《八子》过程中受伤以致走路需要人扶,在长达60天的拍摄时间里,冬天泡泥水、动作戏拍十几遍,艰苦的拍摄环境却让刘端端乐在其中,足见一个演员对职业的尊重。
整体来说,《八子》的制作水准相当不错,不论故事、特效、配乐丝毫不亚于好莱坞制作水平,完全有别于美国英雄人物的中国英雄人物更接地气,让人热血沸腾,刘端端用实力诠释了小人物的大能量,塑造出平凡人的伟大一生,特别赞。
用大时代背景写小人物命运与成长的电影总能走进观众内心,《八子》就是一部这样的影片,把一个红色故事拍出了家国情怀,整部影片展示了气壮山河的热血感、生死一线的危机感、誓不低头的英勇感。
“一部充满情感、充满温度、诠释爱的‘非典型’战争片”电影《八子》改编于江西赣南地区家喻户晓的“八子参军”的真实史料。
故事讲述另辟蹊径,没有展现兄弟八人一同或陆续上阵杀敌的场景,而是以1934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艰难时期为背景,重点讲述了排长杨大牛(邵兵饰)在六个弟弟全部壮烈牺牲后,带领全排战士和最小的弟弟满崽(刘端端饰)与敌人浴血奋战拼至最后一刻的故事,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英雄乐章。
如果说美国战争片《血战钢锯岭》有着美式英雄主义的家国情怀,那么《八子》中的人物都真实再现了中国式的英雄主义,满崽的真诚朴实、杨大牛的英勇无畏、杨母的舍小家为大家,情感处理细腻而深沉。
影片并没有把视点聚焦在“悲情”之上,而是着重将人物的“热血”、“成长”与“爱“传达给观众,通过这两兄弟的矛盾、碰撞、和解,到共同抗敌、面对生死,展现了残酷的战争下令人动容的兄弟情、战友情,以及人性化的英雄主义。
这部中国式的硬核战争片,刚柔并济、去脸谱化,虽然是同根同源的价值观故事,但是完全有别于美国战争片的核心思想以及英雄人物的成长历程,有温度、动人心魄,感人至深,将英雄与牺牲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不说教、不煽情,不灌输的新主旋律电影”《八子》叙事手法和战争场面是类型电影的表达,新风格新手法的大场面,糅合技术特效和配乐,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
叙事遵循了新主旋律电影的节奏模式,有着经典好莱坞大片的三幕式结构,最后一幕的终极任务满崽炸桥情节,都以明确和递进的方式升级。
成长是一夜之间,甚至是一瞬间的事情,当满崽拿起枪的那一刻,从男孩成为了一个男人,一场场艰苦战役的淬炼让新兵迅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战士。
战争场面激烈充满视觉震撼,节奏紧张,从宏观到具体细节,有着不输海外大片的精彩,同时又有着时代的特殊烙印。
无论是恢宏壮观的大全景、远景,还是饱满细致的特写镜头,冷峻厚重黑白色调和残酷悲壮的战争背景再度将人们带回到那个“血肉铸山河,英雄永不朽”的热血年代。
与《拯救大兵瑞恩》斯皮尔伯格营造的“战地资料片质感”相似,《八子》用4500多个炸点打造出“席卷式燃炸”效果,爆破、轰炸、枪战、贴身肉搏等战争元素应有尽有“战争戏密集到出乎意料,过瘾”,“全程燃、硬、刚”是网友们赞出的评论。
“没有夸张的个人英雄主义,没有说教式的价值观输出;有的是朴素动人的情感”,人性的力量和中国式英雄的刻画朴实含蓄而充沛,影片结尾满崽拼死炸桥的高燃戏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与哥哥大牛之间的生死兄弟情令全场泪目。
“看战争片从来都没哭过的人,这次泪奔了”要把这么一个悲壮惨烈的故事拍的有血有肉必须依托情感,《八子》的情感线扎实凝练、直抵人心。
感人肺腑的兄弟情、生死与共的战友情、催人泪下的母子情、梦幻唯美的爱情,四条情感线交织融合,红色情怀在场面宏大、硝烟弥漫的战争中张力得到释放,这是中国式情感的表达,对战友、对民族、对国家情结的书写。
情感的冲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血脉相连的兄弟,由一开始的互不理解到战场上同生共死,展现了特有的中国家庭兄弟情深,共同保家卫国的热血男儿本色。
二是家与国的冲突,杨母送八个儿子上前线,没有一句怨言,看似一位柔弱母亲的形象,饱含着大爱与无私精神,是最感人至深的表达。
三是生与死的冲突,电影里的战友情,战场上生死俄顷的并肩作战、弹尽粮绝时的生死抉择。
电影“兄弟互背”的情节,从满崽将去完成危险任务大牛背他过河时的疼爱有加,到炸桥最后一刻满崽背着大牛,整部影片里含蓄压抑的情感释放得淋漓尽致。
片尾处满头白发的杨母站在村口大树下望眼欲穿盼儿归的唏嘘画面,更是让人不禁热泪盈眶。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抷热土一抷魂。
《八子》记载的热血史诗,是不应褪色的记忆,而铭记,前进,是我们最好的致敬!
作者简介:汤晓芳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系 副教授南昌市影视家协会副主席联系方式:18679108166 email:[email protected]
传言不虚,高希希导演相比《露水红颜》《游戏规则》要靠谱认真多了,他总算拍了一部紧凑过瘾的热血动作大片。
除了在质朴故事上别具匠心,不追求张扬个性,还融个人英雄主义于集体主义之中,有别好莱坞大片。
儿《八子》的音乐、节奏、枪战都堪称高质量、高品质,拍出国产动作片中少有的悲壮惨烈,精良制作丝毫不亚于《红海行动》。
改编自上世纪30年代的真实事件,杨母将八个儿子先后送入红军,却只剩下大哥杨大牛和最小的孩子满崽。
偏偏为了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哥两又要跟全体战友去浴血肉搏,直至弹尽粮绝……这不止只是一部燃、刚、硬核风格的战争片,它还是一部“有爱”的片子,但高希希导演叙事有条不紊,浓烈骨肉情深与战友情,都凸显了一种人性的力量。
聚焦大牛和满崽的兄弟情,对刘端端、邵兵演技考验很重,哥哥大牛刚直不阿、满腔热血,只为红军掩护,就下令去炸炮营、炸桥,邵兵铁骨铮铮角色拿捏绝佳;满崽则是从战场胆怯到成长锐变的历练,刘端端在戏中一秒落泪,爬泥坑、落水、摔跟头,吃尽苦头,但种种艰辛付出后,才呈现出了电影应有的真实。
从一开始因为误会导致的相爱相杀,满崽被哥哥大牛当胸狠踹、大牛在盛怒之下想将“逃兵”满崽就地正法,到后来两兄弟并肩战斗,两度上演温情戳泪的“兄弟互背”,这种兄弟情很扎实,很触动人。
当炸桥时,邵兵端着重机枪横扫,想撤退时发现战友死去,嘴边叼着烟,以及刘端端最后含泪点燃炸弹,合理的煽情都戳到大家心灵深处最柔弱那根丝。
何润东客串狙击手李大山,说着很有道理战场常识,清醒机警、身手敏捷,却自吹枪法如神,反逃不过轰鸣炮火。
老赵用盗墓方式挖地道埋炸弹,不料最后发现等于给自己挖坑,只能慷慨赴死。
再不说那些掩护满崽、大牛的士兵们,每个都是血肉之躯,却为革命信仰牺牲殉身,同标题中“Advance Wave Upon Wave”意思——前赴后继,不免让人感动。
枪战、爆破、炸桥、空袭等元素一应俱全,刘端端开篇跟野猪博斗镜头,CG特效与惊悚细节都非常逼真,满崽和队友被敌人追杀,周围子弹呼啸而过,惊险万分;而大牛队伍被打得狼狈不堪时,满崽偷炸敌人炮营,油桶燃烧引发巨大火球爆破,全程轰鸣音乐与音响都很有刺激感,就连万达影院内的椅子都被震到。
高希希导演在电影工业上已经达到国际水准,但又是结合中国的英雄,中国的历史与故事来打造的一部精良巨作。
同样有邵兵与“八子去一子回”,却让我联想起《忠烈杨家将》,满崽通过残酷战争历练成长为英雄,但大牛和兄弟们则与世长辞,内战是特殊时期下的必然选择,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尊重历史,也是尊重曾流血牺牲的那些战士们!
目前有舆论说,电影有“中国人打中国人之嫌”,放在当下这句话是没问题的,中国人内部的争执、兄弟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这是人类文明和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所决定的。
但是八十多年前可不是这样的,在关于中国命运和前途选择的时候,中国人之间进行了残酷的选择与决战,最终代表最广大民众利益的那一方取了胜利,偶然之中却也必然。
今天拍“中国人打中国人“的电影其实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给所有中国人以启示:愿中国人之间不再有战争,愿所有中国人都能安居乐业,人们不再惶恐和不安,用协商来解决大家的意见和分歧,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
看之前,满怀期待。
之前听说有人看哭了,再者我印象中这种主旋律题材的电影,必定催泪。
因此我在观影几个小时之前就酝酿好了情绪。
结果却大失所望。
我是哭了,然而并不是因为这个电影哭。
这个电影更多的是感慨,不是感动。
仍然是“一大家子人死得没几个了”的故事,我满脑子是却却的《战长沙》。
这本小说没怎么正面写某个人怎么牺牲的,印象中好几个人的事迹都是转述,但是感觉比正面写好,更揪心。
原谅我喜欢把“牺牲”说成“死”,死得轻描淡写,更感英勇无畏和战争残酷。
倒是本来也不需要正面写(好像电视剧演出了一些),否则会改变小说的结构。
我想的是,有多少人,就是这么突然死去,活在别人的语言里,没什么镜头。
有些烈士,没有名字。
从2到7这六个哥哥,就是这么死的。
影片主要讲的是大哥带小弟成长的故事,兄弟情有,牺牲精神有。
那种小人物经历许多脱胎换骨的过程有。
但是就是干巴巴的。
可能是剧情结构的问题。
说什么感情的种类丰富,某些运营号还是夸大了。
若是妈站在村头张望一下就能体现个母子情,那和小学生作文写妈妈做好饭了等我回来一起吃一样矫揉造作。
标题“八子”特别吸引眼球。
不过电影的重点并非“八子”,只是借了抗战故事的名声。
和电影表现的内容不搭,但是用来营销真的很好用。
可耻。
仍然有让我印象深的情节。
“咱们什么时候打仗,能打得这么富裕啊。
”想想八年抗战,我们这方真的是啥都没,我觉得也不需要太突出什么个人传奇(不便说),就这一群小人物,可以贪生怕死,然而还是反人性地舍生;甚至可能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取义,单单是去赴死(并不是说某些人的牺牲毫无意义)。
他们都能为了飘渺的希望去抵抗,太伟大了。
战争场面颇多,从电影方面看我感觉有些是瞎忙活。
电影基本平淡。
还不如再看看却却的《战长沙》。
怀念。
主旋律题材难以推荐,个人认为还是因为某些人拍不好。
文/赤叶青枫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视作品往往格外打动人心,战争题材的电影更是如此。
如今,又一部此类影片问世,这便是由高希希执导,刘端端、邵兵、岳红、何润东、程媛媛、于滨、高强等人主演,并将于6月21日上映的《八子》。
因为此片是根据江西赣南地区家喻户晓的“八子参军”的故事改编,再加上受片名的影响,较容易让人以为这是一部如杨家将金沙滩一役一般,兄弟齐上阵结果几乎全部战死沙场的惨烈群戏,而事实上,你可能只猜对了一半——影片的惨烈悲壮之感确实无以复加,尤其是战争场面,不只是简单的炮火连天,而是爆破、轰炸机、枪战、贴身肉搏等战争元素应有尽有,再加上多位我军战士在一场接一场的密集战役中以诸如被突然一枪爆头、手榴弹爆炸、机枪扫射、主动舍身取义等多种不同方式壮烈牺牲,更将战场映衬地犹如修罗场。
相关桥段随便截取一帧,都足以触目惊心,战争的残酷、无情与恢弘由此可见一斑,真真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式战争大片。
在具体剧情上,导演高希希和编剧董哲另辟蹊径,没有展现兄弟八人一同或陆续上阵杀敌的场景,而是以1934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艰难时期为背景,重点讲述了排长杨大牛(邵兵饰)在六个弟弟全部壮烈牺牲后,带领全排战士包括自己最小的弟弟满崽(刘端端饰)历经数次以寡敌众的激烈战斗后,与敌人浴血奋战拼至最后一刻、最后一人的悲壮故事。
如此一来,“八子”的概念无形中得以扩展和延伸:它不只是象征着杨家八子参军,满门英烈,亦是代表了杨大牛的全排战士乃至千千万万位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先烈们!
值得一提的是,《八子》不仅是一部激燃硬核的战争片,还是一部非常“有爱”、有温度的电影。
片中在战争场面中恰到好处地穿插展现了兄弟情、同袍情、母子情与儿女情,其中又以兄弟情与母子情最为催泪。
前者既有兄弟久别重逢时的兴奋惊喜,亦有矛盾爆发时的剑拔弩张;既有依依惜别时的硬汉浓情,亦有弹尽粮绝时的生死相依……后者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是全片最温情脉脉的一笔,尤其是片尾处满头白发的杨母(岳红饰)站在村口大树下望眼欲穿盼儿归的唏嘘画面,更是让人不禁热泪盈眶。
另外,满崽的心路历程以及个人成长经历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一开始,他只是个单纯普通的农家少年,之所以参军,全凭一腔热血;之后初上战场,领略过战场的残酷并和死神多次擦肩而过后,他不免心生怯意,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再后来,经过一场场战役的淬炼,他由一个新兵迅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令人刮目相看!
全过程较为真实生动,为影片的感染力锦上添花。
而若换个角度来看,在满崽身上发生的一切,又何尝不是千千万万位英勇先烈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的呢?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更没有人能真的不畏生死,但昔日的先烈们能甘愿冒着枪林弹雨,无怨无悔、前仆后继地冲锋陷阵,凭的不仅仅是热血豪情,更是为了心中的信仰和人民的幸福。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抷热土一抷魂。
战旗美如画,英雄永不朽!
今天刷了两部根据史实改编的电影:《金刚川》和《八子》。
原本以为这个片子能有高分,没想到却低得让人怀疑。
那些说个人英雄主义的可以对比一下《血战钢锯岭》,看看什么是个人英雄主义。
一个母亲生了八个儿子,然后送八个儿子上了战场。
明明知道凶多吉少,明明知道妈心疼孩子,可是真正能够做到将自己孩子全部送上战场的女人,估计不多。
看到满崽的母亲站在村前大树下等待自己的孩子,从黑发等到白发却没有等到,心里太难受了。
满崽给大部队送信之前与哥哥大牛的离别让人泪目,谁都不知道满崽能否活着回来。
一路的艰险让满崽险些送命,护送他的几个战士都牺牲了,他最终在炸敌人弹药库的时候回来了。
然而短暂的相聚意味着永久的离别。
三排打得剩下不到十个人(如果我没有数错的话)。
紧张的剧情在炸桥时达到高潮。
只有让人物面临艰难的选择时,剧情才牵动人心。
大牛为了给满崽争取炸桥时间,或许是为了解除满崽的后顾之忧——他还在桥上,满崽不忍心炸桥,除非他已经过桥或者已经牺牲。
或许两者皆有,大牛明白自己受伤无法再过桥了,最好的选择就是死,让满崽无后顾之忧。
在桥上中弹后,他毅然地回头打敌人。
看到这我哭了。
无论是大牛还是满崽,他们的选择都没有错。
如果我是大牛,我也会要求满崽炸桥;同样,如果我是满崽,看到自己的哥哥还在桥上,我也不会炸桥。
看到这,真庆幸我的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生死抉择的时刻,一切只因有这些先烈用他们鲜血和生命为我们创造这样静好的岁月。
真实故事改编 战场效果很棒媲美真实 战争的残酷也表现得很到位
战争场面真实、震撼,整体氛围与节奏好。不足之处在与场面过于集中
致敬先烈,很好看,表现普通人的战斗,很真实。
当排长把一个个牺牲的战友背下来的时候,泪崩啊。我们不喜欢战争,更加不喜欢内战,中国人打中国人,可是那段历史就是这样!不管是集结号,还是八子,都是写实的,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拍摄,我们必须了解,而不是只是去红色根据地走走看看拍拍照片。
老子要看《八佰》不是什么《八子》
单位庆祝建党,跟狗狗一起看。
点开短评,我看到那些,满头问号
心里分是6分 8分是想给拉一点点平均分。情感不错 但剧情太薄 导致主旨浅了许多 应该可以更好的。无论如何 历史都不该被忘记。
为革命年代为国捐躯的精神而感动!本来以为满崽会活下来,结果八子全部牺牲的结局让人唏嘘。战友情刻画到位,排长和几位老兵都很感人,母子情兄弟情还差了那么一点。何润东真的很惊喜,就是出场时间短了点。
电影是好电影,可惜豆瓣大神太恶心。
红军长征的故事,不能这么低的分
重点突出老八的成长史,在这期间老大功不可没。老二到老七根本没露面。
不太会讲故事
公司组织的观影,其实拿到票之前,我一直以为是《八百》……直到进了电影院,才打开手机查了查背景。客观来讲,影片的制作还是很硬,画面、声音效果都很好,故事情节嘛,也算是完整。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其中一两处还挺突出的。不好的地方,主要是背景上来没交代,只能自己查了才知道是第五次反围剿时期的事儿。老党员还是能从红军、国共对抗、赣南地区等角度分析出来背景,但还是有很多人看了一半在问失什么时期的事情。想展示的内容太多,内容会有一些割裂,但中心思想已经到位了,鼓励一下吧。
画面细致,但台词差,故事也不够吸引人,3颗星是鼓励分。
怎么说呢……在目前为国军洗白的大形势下,创作者既想完成政治任务,又不敢和文艺界的果粉们正面刚,模糊了整个背景,含混了人物情感,整出一个纯战争片,然而表现战术水平还不咋地。
说真的,我一开始真没看出来那是何润东和身边的小伙伴确认了半天,哈哈哈,真的是啊,神枪手的何润东足够帅气。
呃。一时语塞。
有几处硬伤,但是整体框架、故事都还可以,值得一看
就是战火纷飞母子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