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禁闭岛

Shutter Island,不赦岛(港),隔离岛(台),孤岛疑云,荒岛追凶,孤岛恐慌,关门岛,孤岛,艾什克里夫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马克·鲁法洛,本·金斯利,马克斯·冯·叙多夫,米歇尔·威廉姆斯,艾米莉·莫迪默,派翠西娅·克拉克森,杰基·厄尔·哈利,泰德·拉文,约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德语年份:2010

《禁闭岛》剧照

禁闭岛 剧照 NO.1禁闭岛 剧照 NO.2禁闭岛 剧照 NO.3禁闭岛 剧照 NO.4禁闭岛 剧照 NO.5禁闭岛 剧照 NO.6禁闭岛 剧照 NO.13禁闭岛 剧照 NO.14禁闭岛 剧照 NO.15禁闭岛 剧照 NO.16禁闭岛 剧照 NO.17禁闭岛 剧照 NO.18禁闭岛 剧照 NO.19禁闭岛 剧照 NO.20

《禁闭岛》剧情介绍

禁闭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美国小说家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的同名小说改编。 1954年,联邦警官泰迪(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饰)和搭档查克(马克·鲁弗洛 Mark Ruffalo 饰)乘船来到波士顿附近的禁闭岛精神病犯监狱调查一桩离奇失踪案。手刃亲生骨肉的女犯蕾切尔(艾米莉·莫迪默 Emily Mortimer 饰)从戒备森严的牢室神秘逃脱,藏匿于孤岛深处。泰迪怀疑监狱的主治精神病医师约翰·考利(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有意隐瞒内情,并向查克透露他上岛的真实目的其实是寻找当年纵火烧死他妻子德洛丽丝(米歇尔·威廉姆斯 Michelle Williams 饰)的管理员,并揭露美国政府利用精神病犯人进行人体科学实验的罪行。但随着调查的逐渐深入,真相却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再见那一天初恋的恶魔花豹少女队2总之就是非常可爱无双奇门密探金鸡SSS杀手正在召唤冰雪勇士非洲城的后裔草莓松饼重任在肩第四季春家小姐是讼师哈斯木见习排爆手蓝天花朵约塞米蒂魔法纪录:魔法少女小圆外传最终季-浅梦之晓-国际搜查夜爪天不藏奸女佣苍穹浩瀚第三季越狱实录:法外鸳鸯4段不可思议故事~超常悬疑剧SP~猎杀时刻欢乐岛公元2000AD警之光第二季龙门笑传2

《禁闭岛》长篇影评

 1 ) 心灵的自我发现

虽然结局是开放式的,很多人也抱怨看不懂,但仅仅因此而抱怨电影不好可有够白痴的。

看完的那天晚上我上网找了些影评,发现同志们的看法基本有:Teddy疯了,一切是他幻想出的/Teddy没疯,一切是演戏为了把他搞疯两种。

之后两天和看过的几个朋友谈了谈,倒搞出几个想法。

这是一部心理恐怖片,一部非常弗洛伊德的电影。

弗老说“精神神经症。。。

为潜意识的愿望满足”,而梦也一样。

从这点出发,仔细观察电影的细节,分析一下,不难得出结论:‘Teddy’,或者我们更该叫他Andrew,确实疯了,而一切是围绕他做出的心理学试验。

电影本来就是从他的视角拍摄的,主观的叙述外加梦境代表的无意识应该能说明真相。

1。

关于名字的暗示主角叫Teddy Daniels,看似非常正常,非常普通的名字,太普通了,普通到不适合作恐怖片男主角的名字。

为什么用这个名字?

片中灯塔里院长Dr. John Cawley在纸板上标出了4个名字,虽然有点快(话说再详细再慢点就成了柯南的解疑了),让人一时反映不过来,不过可以拿来做分析的线索。

Teddy Daniels(主角) Andrew Laeddis(主角记忆中的杀妻凶手)Dolores Chanal(主角之妻) Rachel Solando(失踪的女病人/医生)仔细拆开名字中每个字母,可以发现Teddy Daniels = Andrew Laeddis,Dolores Chanal = Rachel Solando。

完全符合弗洛伊德梦之解析的那套词组合的理论。

而 Dolores这个名字,在西班牙语中dolor是疼痛的意思。

Teddy是Theodore的呢称。

而Theodore来源于希腊语,是“上帝的赠与”的意思。

这都是够明显的暗示了。

2。

一切都是演戏a。

作为一个marshal,在监狱门前交枪的那幕,chuck那半天掏不出的样子只能说医生你这事先没排练好吧。

b。

Teddy激情询问医护看守人员,而他们那心不在焉的态度很可以说明一些事情c。

Teddy询问一个杀夫女病人的时候,为什么这个女的把chuck支开就为Teddy一个人写了个“RUN!

”?

d。

那个很老的精神病医生Dr. Naehring对Teddy说话的态度可有够亲切的,就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温暖。

e。

那悬崖其实也满好爬的,看似瘦弱的 Solando医生都能爬下去,为什么那么多看似很壮的搜索人员不敢爬所以啥也没搜出来?

f。

Chuck建议Teddy乘乱去C区,当teddy碰到George Noyce时他可闪的真是时候。

g。

2个看护讨论额外演出费用时被Teddy听到了(此条来自wiki,我只有那么点印象)h。

那么重要的灯塔的守卫居然就一个人。。。

也真好koi。

Teddy对Dr. Cawley说他在悬崖洞中遇到Solando医生,而且他们永远抓不到她。

光头冷笑:确实我们抓不到。

j。

记忆/幻想中的 Andrew Laeddis长的实在是太魔兽了,有够不现实的。

可以理解为作为“善”的 Teddy(不喝酒又丧妻伤感的二战老兵+国家认证marshal)分裂出来的那个代表恶,导致妻子死亡的自己的分身。

而Dolores Chanal,Teddy之妻为什么疯了,亲手杀了3个小孩?

也许可以从“找到的病人” Rachel Solando身上分析。

可以想像,“teddy”参军前与Dolores有婚约,Dolores在漫长的等待中有点不正常了。

虽然人战后回来了结婚了有小孩了,但是Teddy精神状态不好有酗酒问题又经常出差(他是出差回来发现妻子杀子的,出差回来第1件事情倒是给自己倒了杯==),于是慢慢的Dolores就疯掉了。

Teddy意识到杯巨的起因就是他自己,悲痛之极把这段记忆给抹去了,把自己分裂成了Teddy和andrew两个人格。

k。

至于记忆是怎么被自动修正的。

我的建议是看south park “ Fish dick”一集cartman是怎么一点一点的改变自己的记忆的。

话说开头轮船在大海中航行的镜头拍的有够影棚的,而电影从Teddy洗脸,然后看着镜子中自己的脸开始,“假”,“幻觉”的画面感一开始就开始塑造了。

(老马你向自己的电影致敬是吧!

)3。

借古喻今讲述二战士兵的战后综合症的电影,好像不多,也可能我看的不多。

不过见过第一批进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美国大兵的情节,让我想起Godard在电影史1A中画外音说的:“如果George Stevens没有用16厘米彩色影片拍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尸山的场景,也不会有后来(回到好来屋掌镜)拍下的Elizabeth taylor在阳光下幸福的场景。

”他也讲到了“集中营尸山”的画面是无法“想像”,无法“表现”的。

对个人而言,纳粹军官企图自杀漫天飞纸片的梦境/回忆似乎有点过于“表现力”了。

而和妻子在一起的梦中房间里滴水=现实中天花板漏水漏他身上也过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理性了点。

不过这不妨碍Shutter Island是一部很棒的作品。

原作写于2003年,写的是1954年的事情。

为什么选择战后这个人们已经达到普遍共识的年代写?

Dr. Naehring对Teddy提到的Trauma,指的是因为精神创伤造成的情绪过度反应甚至长期心理问题。

美军战后综合症已经不是新鲜名词。

这样的新闻有很多。

我可以摘抄几段:“美国防部统计显示,2008年至少有128名陆军士兵自杀。

今年年初至4月份,已有48名美军士兵自杀。

此外,五分之一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归来的士兵至今仍受沮丧、创伤性应急障碍和自杀倾向等精神疾病困扰,难以回归正常生活。

”“一些心理问题专家提醒说,陆军的这一计划更像是一种实验。

但他们也说,这项计划可以解答心理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能否教会人拥有坚强意志。

在一节“抗压力”培训课上,教官要求一级士官詹姆斯科尔和一名同学参加角色扮演游戏。

情景是筋疲力尽的科尔和战友们在一天快结束时接到命令,要求他们完成一个艰难任务。

”而前脑叶白质切除术lobotomy早已不是新闻,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飞跃疯人院)便是经典。

只不过70年代之后,这个臭名昭著的手术才被放弃。

至于制造没有意识的国家杀人机器,恐怕不仅仅是科幻和漫画中的人才有的幻想吧。

为什么说Scorsese宝刀未老,借二战题材反映当代美国问题,也许是最聪明的选择。

电影最后“Teddy”为什么对“Chuck”说那些”I can't stop thinking, do I want to live forever and being treated as a monster, or die as a good saint?" 的话,明明他已经想起了一切?

也许是因为他看着远处的Dr. Cawley,Dr. Naehring和狱长,就像他们所代表的政权军权和科学权威,统治着小岛这个一个孤立社会的最高阶层。

他明白了自己是永远不能逃出他们的掌心,而发疯并不能使他忘记痛苦的过去,并不能帮他逃离责任和命运。

他只能作为一个曾经的国家机器,并继续作为将来的国家机器而存活下去。

 2 ) Total Eclipse 配乐师傅很想红啊~~~好吧,你在我这里红了!(结局分析补完)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电影院,电影院里有那么多的电影,我却偏偏不早不晚赶上了这一部。

这就是传说中的猿粪啊,想不到,我一直以为自己和老马是无缘的,天可怜见好歹握手了一回。

有缘是各种各样的缘分,无缘归根结底一句话——不是我的菜。

老马就不是我的菜,因为我这个假清高,装X犯总是嫌他太过直白,不够含蓄,不留余韵。

直白比较刺激,比较鲜活,比较有冲击力,就像体育系的小正太一样,不过摊上我这个喜欢一脸褶子要笑不笑,一句话不多只是穷盯着你看的大叔的bt来,就是个无解。

首先,他挑到了——以老马的话,动词前面应该加上“居然”——一个非常中我意的本子。

这种前尘往事纠葛,梦里现实缠绕,创伤救赎并行,最后迎接真相帝的tone就是我爱的那支调啊。

而且老马这次弹得也很subtle——至少有好好的忍到影片的最后二十分钟,这个老头很聪明很活泼,但说到底还是聪明占了大上风。

影片一开始烟雾弹扔很大。

这有一半功劳应该是原著的——虽然没有看过小说,但我坚信男主的第一句台词“Teddy,振作点!

不过就是tmd漫天漫地的水罢了”(大意),绝对出自原著,另一半则是老马的玩心——玩观众的心。

影片开始的部分我还拼命在猜:“我说这后面的海和天怎么这么像布景板搭出来的啊?

这是怎么个玩法?

什么意思?

堂堂老马,不是连个岛也不能实地拍吧?

”“这又是孤岛又是逃犯又是风暴的,难不成要仿阿婆?

——还是金田一?

”“啊咧,这个从半空中zoom in过去的镜头是怎么回事?

The Shinning啊?

该不会恐怖片后面还有灵异事件发生吧”(说实话想到这里的时候我是很想走了)也就是在这个部分,我很想问候配乐师傅——侬是多想红啊?!

侬到底有多想红啊?!

不就是侦探上个岛灭,侬也要上这种配乐?!

生怕别人不知道这部电影有配乐师傅是怎么的?

当然,当Mahler的四重奏出来的时候,我知道配乐师傅职责所在,而且能力非凡,虽然本人是没有习惯去check这个项目的cast名单,不过下次我会把这位师傅认出来的(对,指的就是你)。

其实放别人的我估计也就不知道了,但马勒先生不知道为什么在电影配乐界就是这样一种存在——一定跟死亡事件和心理问题联系在一起(或者爱写这种故事的人都爱马勒?

),老是这样老是这样么我就本能了。

如果以这首四重奏为主题的话,可以说全片最为出色的就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又在节奏上把握甚佳的配乐了,包括几个突显没有配乐的地方——比如男主炸车,还有撞进灯塔顶间的前夕——时间点和留白的部分也是在气氛正好中。

作为导演的老马除了挑了一位非常称职的配乐师傅,外事在开头以各种方式玩弄了一下我的心情之外,伴随四重奏出现的也是极限审美,有几个镜头我穿越去了《美国往事》,尤其是男主第一次拜访医生寓所,也就是Mahler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整个房间的布置,灯光的打法,色调的处理,很一种意大利式的美国味道——不是完全的复古,且带有梦幻与不真实的tone调。

后来Teddy再进入这个房间时,老马更是如Leone上身了一般——Teddy一转身时跳剪到全景,香烟的雾气环绕在他的四周(后来再剪回到特写明显就没这么多烟,不知道那个全景里的烟是不是后制上去的);Teddy梦中那如雪花般散落的灰烬和窗外的雨水正相对比,医生寓所里富腻的颜色,外面灰暗的天空,梦境中东方风味的摆饰……你们应该拿男主与妻子在那个房间里相拥然后她着火的镜头送来当海报的,海报还是直白帝+惊悚帝了。

虽然这次老马表现得有点邪门——无论是题材(好吧,救赎这种主题对他来讲也不算偏),还是拍摄的手法,但是御用男主角还是那一位(这,应该说老马痴情灭?

还真是无论贫贱富贵英俊肥胖都对Leo不离不弃啊)。

我不晓得Leo什么时候就跟老马看对眼了,这副架势俨然是想要产出量上超越T.Burton与J.Depp这好莱坞哥特双宝!

Leo童鞋瘦下来了,而且本片中还大放送卖肉,看得出身材也很fit了,这个时候就不是要讨论美貌的问题——长这样其实放在人堆里也没什么嫌的了,可是为什么我每每看到他还是习惯性地在心里告慰一声“Rimbaud啊,好险你死在少年时啊!!!

不然你变成大叔也就这么灭!

”(Leo的fans请不要打洒家的脸,谢谢)。

我研究再研究,总结下来还是个气质问题——Leo童鞋,你赶紧去问问看这个娃娃脸能不能整,你的脸·太·短!

头·太·小!

(Leo的fans真的请不要打脸)演技方面,这位童鞋不仅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沉着下来,反而有越来越紧绷的趋势。

我真想伸手进去揉平伊的眉心,跟伊说“嘘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没有端着的人生,也没有端着的戏,relax,演员有时候只需要暗示,暗示就好了,不用所有情绪都做到如此饱满的。

这也是讲个节奏啊”。

当然,Leo童鞋有属于他的时刻,那个踢掉德国军官手枪的镜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仰着拍的缘故,就刚刚好,非常好。

今年小金人,我还是会十指交扣为你祈祷的。

嘎,我为小皮都没费过这心,希望老马真的能领你拿到一座吧。

---剧透很大!

没看电影的请回避下文-这部电影——或者说小说,很妙的地方就在于,它一开始就是从一个精神病患的视角切入的。

等于说观众在大部分时间里只接受到这个病患脑中的现实。

这不同于以往很多解梦,或者有关精神病患的作品,虽然《机械师》也是从主角视角切入的,但因为那部作品走的神叨路线,谜团一开始就围绕主角展开,所以观众大部分时候还是在分析主角及其行为,还是“旁观者”而不是“同路人”,而在这部电影里,相当长时间就像侦探或者悬疑电影一样,让观众跟随主角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去下意识地合理化所有的事情,最终达成跟主角完全同一阵线,将他的视角当成真相帝,以便在最后真相揭开时达到百分百颠覆效果,非常刺激。

而这一切刺激的前提就是前面必须铺垫得非常小心,那些关于水的,关于暴力的台词,还有一开始被我嫌弃说像布景搭的环境(整个封闭的而且风暴滔天的外界环境其实也代表男主对现实封闭的内心),这些暗潮要有,要在最后让观众击掌“原来如此”,但不能多——至少把我骗过去了,可谓成功吧。

我对涉及到心灵创伤与错乱记忆的主题特别感兴趣。

精神病人的大脑里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也是我很好奇的问题。

这一遭,不管距离真实有多近吧,至少难得有机会去精神病患的脑中世界一游,还是很有趣的。

同时,又要想到那个很恼人的问题——在我们的感知之外,真实到底是否存在呢?

当然,作为一个被唯物主义教育大的大好青年,肯定应该回答“有”。

可是什么叫做“有”呢,即使外界的真实不以人意志为依附地确实存在着,但我们所能知道的仍然仅仅是选择性记得,选择性遗忘,选择性扭曲的大脑中的资料而已,如果我们无法确知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有”和“没有”又有什么差别呢?

而我们去求取真假的唯一途径,有很多时候只能依靠他——如果全世界都说你是疯子,你还敢确认自己真的清醒吗?

ps:上个月断影。

本来想说就恢复到电脑上看好了,马上发觉——习惯了大屏幕,在电脑上看电影怎么弄怎么别扭。

所以趁ugc还在活动中把卡给办了第一天入到ugc才发现他们家是蓝色主打的。

这下真如某人所说“除了皮肤是黄的还有某些内脏器官是红色无法改变之外,但凡能选的,你都挑蓝的啊!

”我彻底偏执了。

同样19.8的月费,感觉上ugc的自动售票机比gaumont多,而且触屏更加敏感,界面也更友好。

内部装修感觉很美式过道里都是明星的黑白照,也挺有那种fu的。

椅子也全是蓝的。

就是座位是U型排的,坐偏一点就感觉不大舒服,这个设计上不如gaumont。

而且gaumont的片头我甚是怀念啊……毕竟陪伴了我这么多年,我的电影list上有我的全部也有你的绝大部分啊。

我会深深深深地怀念你的(你也只能对天去问为什么mk2红杏出樯罢鸟)---结局(在我看来没必要的)分析--其实关于那个结局,至少在D君提出另一种可能之前,我觉得是没什么悬疑的。

首先,导演的名字叫做Martin Scorcese,而不是David Lynch。

可以说人性不是老马的专长,英雄才是(不然也不会把无间道改成那样来拍)。

不管原著小说里写什么,至少就电影语言来看,导演是很坚定认准了男主就是精神病,最后留下的问题不是他这几年当中是否清醒,而是最后当他迎向(至少自己心灵的)死亡的时候是否清醒。

如果犯下的错误无法挽回,无法救赎,究竟应该如何来面对和对待自己——这,才是问题。

从台词和细节上讲,一开始Edward对水的巨大反应,他上到岛上之后就开始有强烈的晕船与头痛反应(第一片阿司匹林是他自己要的),他们上岸之后要交枪的时候Chunk有一段时间拔不下枪套,还有当审问病人时,他知道如何使得对方发狂。

假Rachel无厘头地抱住他,先是哭诉,接着突然质问他是谁,等等看似有的没的这些细节都是在铺梗。

情节上,其实就在Edward对Chunk信誓旦旦说自己上来是为了救Andrew,不是为了杀他,而一回头却不断在梦境中见到妻子要求他手刃Andrew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怀疑这人有双重人格(只不过还是没猜到这结局,被忽悠了),发展到后来他几乎掐死袭击他的病人时,他本身的人格已经占据上风了,这个发展是顺畅的。

如果放到小说环境里来讲,他的心理变化也对应着岛上的天气变化。

他的真实人格越显露,离真相越近,他的情绪就越是起伏,而同时岛上的风暴也越是剧烈。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要把他对Chunk和盘托出自己计划的情节放在墓地的小教堂里,其实对应到现实中可以理解为病人Andrew以Edward的身份在对他的主治医生忏悔自己的过错(虽然精神病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每个想像中的情节都还是跟外界刺激对照的,比如Chunk给他看Andrew的入院证明,他死活不肯看,其实看一眼在当时的条件下于他并没有损失,这其实是病人在现实中否认自己的身份,不愿意去面对证据)。

从逻辑上讲,如果Edward才是真实的,那么那张关于Law 4和67个病人的字条就完全的讲不通了。

事实上,在山洞中遇到Rachel医生的时候,他也没有问这个问题,如果他是侦探,这就是技术性失误。

如果他是病人,那是因为这张字条是他在潜意识里藏的真相,当然后者的解释更为通畅。

而且那个小女孩,是Edward自主梦到的,谁也没有给他看过Rachel孩子的照片,而这个孩子后来在他炸车的时候却与他的亡妻站在一起,这个时候他已经意识到Rachel和他的妻子其实是同一个人。

还有Mahler最有名的是交响曲,而且他是犹太人,纳粹上台之后之所以在那种场合下出现本身已经是一种冲突,而且还特地要用钢琴四重奏,跟4个double到的人名是对应的。

而且这一主题有两个版本出现,也是和两种人格对应。

当然最明显的就是色彩。

当Andrew把自己想像成Edward的时候,整个画面都是灰色调的,而且有雾汽在,当他重新记起过去的回忆时,画面的颜色和亮度都恢复了正常,既没有梦境中那种过于饱和的颜色,也没有想像世界里那么灰暗氤氲,完全是真彩表现,从电影语言来讲,很明显导演认定回忆,包括回忆结束之后,认清真相之后的部分,才是真实。

这也是扭曲的记忆与真实的记忆之间的区别,扭曲的记忆里总有那么一点不真实的,模糊的,不愿意过度去触碰的地方,而真实的记忆是实际存在那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被还原并且在每个细节切合的。

有鉴于这片子的结局我没看出哪里有疑问,大家都看了二十年的电影,如果硬要我提供童年阴影以为现实例证资以证明的话不仅有伤感情,也有辱大家的智商。

小说我有空会去看的。

不过目前很忙啊,ugc的les halles有15个厅,我在赶

 3 ) 一个精神病人的童话世界

 《禁闭岛》是根据美国小说家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冷战初期,二战阴云刚刚消散,核战争危机却笼罩全球。

1954年,联邦警官泰迪和搭档查克乘船来到波士顿附近的禁闭岛精神病犯监狱调查一桩失踪案,案件的调查也一步步走入到扑朔迷离的离奇地步。

  实际上,这位所谓的联邦警官泰迪就是这所精神病犯监狱的重症病人,他的主治医师约翰试着让他通过扮演自己所设想的角色来逐步发现自己编造的故事的荒唐之处,并以此治愈他的精神疾病。

  泰迪的真实身份叫莱迪斯,曾作为战士走入战场,在战争结束回到家乡任职警官,娶妻生子,二战的惨烈厮杀和参与解放纳粹的达豪集中营的经历给他遗留下来严重的心理阴影,使他难以完全正常地走入生活,因而难免对妻儿的关爱失之冷漠,他的妻子为此长期服用药物,逐渐导致精神疾病的爆发。

一天,精神失常的妻子在自家园中的湖里亲手溺死了自己的三个儿女,莱迪斯回到家中目睹到这一切时,悲痛万分,在精神极度紧张的情况下用手枪结束了自己妻子的生命,并放火烧了自己的房子。

  巨大的创痛分裂了莱迪斯的人格,使他幻想出另一个人物、另一个故事,以使自己接受这些惨痛的现实,分裂的自我在寻找着另一个自我,他在自己臆造的世界里艰难地探索。

主治医师约翰也正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角色带入”的过程,让他走出自己幻想的时空,接受现实,回归正常。

  看过电影,小编觉得整部电影就是主治医师约翰帮助泰迪构建他的童话世界,虽然这个童话并不美丽还充满着血腥,但是最后时,泰迪对医生说:医生,你是为我好的,是吗?在全世界都放弃我的时候你还在帮助我。

医生是善良的,他不放弃自己的任何一个病人,不想通过不人道的手术方法让病人“安静”下来,成为一个个“玩偶”。

可是个人觉得,医生其实也忽略了一件事,就是为什么这些病人会得病,就是我们所说的“疯了”。

  男主角莱迪斯,是因为自己参加了二战,留下了战时阴影,妻子亲手溺死了自己的三个小孩,而自己又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人间痛苦可以说雷迪斯都已经尝尽,无论多么坚强的人,都不可能承受的了如此大的打击。

很多人都在猜测,最后男主角到底有没有痊愈,其实,他已经完全恢复了,记起了从前的事情,但是最后为什么他还要“装傻”呢?就是因为他接受不了残酷的现实,他宁愿去接受手术成为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玩偶”,用这种极端但是又无奈的方式来逃避现实的痛苦。

我们理解医生的用心良苦,也理解莱迪斯最后无奈的选择。

莱迪斯在两年的时间里,一直活在自己为自己编织的童话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他是正直勇敢的法官,而不是那个杀害妻子的杀人犯。

  莱迪斯是病人,所以他的医生和护士们都在陪着他演戏,希望他能早日走出自己虚构的童话世界。

但是作为莱迪斯,他的选择,其实对他来说,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从莱迪斯自己的世界里就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害怕看到现实,他的童话世界十分完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而他则自导自演,十分投入。

如果不是莱迪斯受过训练具有攻击性,其实,他完全可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至少这样他不再痛苦。

 4 ) Andrew Laeddis的二元精神世界

关于禁闭岛剧情的解释,一般有三种。

一种认为是Andrew Laeddis是岛上的犯人(病人),Teddy不过是他幻想出来的人物,持这种想法的文章包括《一切都是演戏》,该文从人物名字和几处剧情细节出发做了自己的解释;《<隔离岛>原著小说和电影的对比》一文作者甚至搬出原著小说来讲解剧情,以支持第一种观点;《未能忘记的心理创伤》一文同样原因原著小说,从主角心里角度作出判断分析,支持第一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Teddy真的是在职的联邦执法官,在岛上被阴谋陷害,持这种观点的文章包括《观众要和主人公一样理智一点,就不会被搞脑子》,该文作者固执的认为相信前一种剧情的观众是被冲昏了头,当然该作者也给出了一些论据。

第三种观点认为这是一个开放的结局,代表文章是《Shutter Island 电影史上的又一个奇迹》,该文从两个视角对剧情做了梳理,认为两个不同的角度下,都可以说得通。

本文首先假设接受第一种观点,从主角Andrew Laeddis心理失常的角度开始分析,剖析Andrew的二元精神世界,找到片中很多幻想片段和元素;而后本文从剧情的角度,分析岛上精神学派的两派人物的斗争出发,通过分析人物立场,解释片中很多被认为是难以理喻的细节和镜头。

在整个分析过程中,运用人物精神分析,镜头隐喻分析,以细节为证据,梳理该片的脉络。

本文并不否定第二种观点所指向的完全相反的剧情,只是从细节角度和人物形象角度观察,第一种观点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第一种观点的视角来看该片,很多原本无意义的细节都能被解释。

当然不排除导演在影片当中为了让剧情更具观赏性所设定的开放的剧情。

Andrew Laeddis的二元精神世界Andrew Laeddis是一名二战老兵,战后做了联邦执法官。

妻子Dolores Chanal 精神失常,将自家房子放火点着,一家人搬家到湖边的房子。

而Andrew Laeddis无法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终日酗酒,对妻子的反常不理不顾。

终于妻子亲手把三个孩子溺死,Andrew Laeddis无法接受事实,枪杀妻子。

事后,Andrew认为都是自己的过错,本该认识到妻子的失常,及时治疗,那么孩子们也许不会丧命。

他将妻子和孩子们的死都归结到自己身上,以致精神压力过大,Andrew无法接受自己犯下如此罪行,于是在自己脑子里,幻想了一个正义的Teddy(Edward Daniels);而原本的自己Andrew Laeddis,代表邪恶,此人干脆化身成另外一个人,不再是自己了。

这个正义的Teddy,不喝酒,而真实的Andrew,是喝酒的,德国老头Dr. Jeremiah Naehring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会说“You don’t indulge in alcohol? I’m surprised.”(你不酗酒?

才怪!

)。

正义的Teddy,二战时候做了很多正义的事,当然是Teddy臆想出来的,包括让濒死的德国纳粹头子慢慢死去,包括对集中营德国卫兵的屠杀。

邪恶的Andrew,不光长相邪恶(脸上一道疤痕),还是纵火杀死Teddy妻子的元凶(Andrew将妻子纵火烧掉房子的罪行也归结到自己身上,进而转到邪恶的Andrew身上)。

假想出来的Teddy,也有一个假想出来的完美的妻子,这个妻子屡次在Teddy的幻想中出现,有其象征意义,后文会详细分析;而现实中的Andrew,也有一个现实的有精神问题的妻子,真正的妻子出现在Teddy的脑海里,是以逃走的Rachel的形象出现的,而她在Teddy脑海中的出现,要归功于Cawley老头的暗示,这是Andrew回归正常的重要一点。

正义的Teddy,在调查过程中被两个目标所困扰,一个是为假想妻子报仇,找到Andrew Laeddis,一个是揭穿岛上手术切除病人脑页的暴行(手术的方法现实中确实存在)。

不过,即便Andrew处在一个自我否认的状态下,他还是会对过去的某些极端行为有些情绪上的反应,比如他采访的第一个病人(划破妻子脸的小白脸)提到Rachel把自己三个孩子溺死时候,Teddy情绪过激,不停用铅笔划那张纸;又比如,护士扮演找回来的Rachel对Teddy提到她让孩子们上学,自己在湖里游泳等等Andrew妻子死前的原话时,“Teddy”几乎控制不住要涌出泪来。

几种重要元素的寓意:唱片机的寓意:片头Andrew回想自己的妻子时候,首先出现的镜头是那台老式唱片机,这个唱片机是真实世界中医生家里的摆设,同样的,唱片机也出现在了德国纳粹头子办公室里,而他的妻子和德国纳粹头子的一幕,都是Teddy幻想的产物。

天上向下飘东西的寓意:凡是天上向下飘东西的场景,都是Teddy的幻想场景,当然这并不代表不飘东西的就不是幻想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比如德国纳粹头子的办公室(飘文件),Teddy和幻想妻子的家(飘树叶),堆满纳粹死尸的火车站(飘雪花),还有最重要的:悬崖底下(钻出好多老鼠)(这暗示着,从出现老鼠开始,“Teddy”开始出现幻觉,包括山洞里的“真实”Rachel形象)。

山洞里的“真实”Rachel:“真实”Rachel并不存在,只是Teddy的幻想。

没了Chuck的陪伴,Andrew长时间没有吃药,幻想症开始恶化,不光在梦中才有幻想,白天也开始出现幻想,包括Noyce狱中的假想妻子,山洞中的“真实”Rachel,都不过是幻想。

山洞里“真实”Rachel所说的,只不过是Teddy大脑中所想的自我重复印证而已,比如“真实”Rachel 所说“疯子一旦被看成疯子,所有的解释都是疯癫的写照”的悖论,这一点Teddy早就跟Chuck在小屋子里讨论过。

对于“真实”Rachel所说的他们给病人吃药的说法,是真的。

Cawley为了控制Andrew病情,不让他暴力发作,必须想各种办法给他吃药,包括药片,抽的烟,吃饭,喝的咖啡,等等。

这一点,“Teddy”在以前都了解,都在他大脑深处藏着,就像他开始说见过那些围墙上的电网一样。

幻想妻子的寓意:幻想妻子五次出现,第一次在片头。

第二次在“Teddy”到岛上的第一个晚上,第三次在“Teddy”在岛上的第二个晚上,第四次在“Teddy”试图引爆汽车之前,都在催促“Teddy”杀死邪恶的Andrew,为自己报仇。

她试图阻止“Teddy”去塔楼,说“你去了就会死”。

其实她是清醒的,是Andrew潜意识里对自己的告诫。

因为她知道,去了之后,真相大白,“Teddy”就不复存在了。

幻想护士形象Rachel的寓意:护士Rachel形象在“Teddy”幻想中的出现,是Cawley老头对Andrew治疗的阶段性胜利。

她代表现实中已经死去的,杀死自己三个孩子的妻子。

她,以及死去的孩子,如果能战胜幻想中的妻子,真实的Andrew也就快要战胜幻想的Teddy了。

而护士形象的Rachel,也真的把Teddy带回了现实中他家里后院湖边的情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胜利。

不过紧接着,幻想中的妻子又来对“Teddy”说教。

邪恶的Andrew Laeddis形象和正义Teddy同时出现的一幕,在影片接近一小时的部分。

此处寓意Andrew正在走近真像,只是还不愿相信。

这时Chuck也出现,催促他说“朋友,我们时间不多了”。

WHY ARE YOU ALL WET, BABY?这句话先后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在“Teddy”的梦里,幻想中的妻子从雨中走进屋来,“Teddy”关心的这样问。

第二次出现是在“Teddy”闯进塔楼,Cawley老头为了点醒Andrew,问他了同样的句子。

其实此话最早是真实的Andrew回家看见妻子在后院时候问出的。

Cawley的这一做法还是有效地,连同其它的Cawley的暗示,让Andrew回忆起了真实的自己。

Monster的寓意:Monster一词出现两次。

德国老头碰到Andrew时说:“wounds can create monsters, when you see a monster, you must stop it.”一句话,不仅指明Andrew是受伤的Monster,还表明自己的观点,阻止所有的Monster,难怪他是老一派的代表。

而此处的“monster”,又和结尾一句的monster相呼应。

结尾处清醒的Andrew不愿做一个living monster,因此宁愿让手术一派占上风,对自己手术,进而杀死那个邪恶的Andrew,同时,幻想的正义的Teddy也会死去。

这就是清醒了的Andrew面临的选择,要么偏向新一派,接受现实,做一个活着的monster,继续呆在疯人监狱;要么偏向老一派,继续装作Teddy,让他们杀死这个正义的“Teddy”,当然,剩下一个没有记忆的Andrew,“Teddy”还是死了。

禁闭岛上的两派人物:对待精神病人的方法,Dr. Cawley曾经说过,有两派,一派是传统学派,用手术切除方法;一派是Dr. Cawley为代表的新兴一派,认为用药物和聆听病人的方法,尊重病人,用Cawley的话说就是,“a moral fusion between law and order and clinical care”,他们认为这样同样可以达到治疗效果。

以此为分歧,禁闭岛上同样出现了两派人物,一派是以德国老头Dr. Jeremiah Naehring和金发监狱长为代表的老一派,想用手术和暴力对付病人,一派是以秃头Cawley和副监狱长为代表的新派,Teddy刚进入Cawley办公室时候,Cawley曾评价副监狱长McPherson说“McPherson is a good man. He believes in the work we do here”,这也就是为什么整个演戏过程中,一直是副监狱长出面,而监狱长不愿参与其中的原因。

为了坚持他的学说,为了阻止旧手段的暴行,秃老头Cawley可谓用心良苦。

而此时,他的学说和理论正处在危机重重的关键时刻,或者说,该理论能否被继续接受和承认,几乎命悬一线,就是Teddy病例的成功与否。

因此,在Cawley老头苦心设计的表演中,处处安排了想让Teddy清醒回来的伏笔。

新派老派的争执,几次出现。

在Cawley家里,德国老头叫“Teddy”是“man of violence”。

作为新派的Dr. Sheehan听不下去了,虽然没多大底气,还瞟了一眼他的老师和领导Cawley一眼(生怕自己莽撞了对Cawley不利),这才说“that’s a hell of assumption to make”。

新老派的分歧,主要在对待病人的态度上,他们的冲撞在洪水来前的会议上就有透露。

Cawley很关心的说,“如果洪水来了,病人都会淹死”,德国老头却漫不经心的说了一句“那要很大的洪水才行”。

最终,清醒的Andrew却选择了走向手术台,这也标志着Dr. Caeley和Dr. Sheehan一切努力尝试的“失败”,甚至标志着这个学派的失败。

最后监狱长得意的朝工作人员挥手示意对Andrew行动,而Dr. Sheehan则不得不意味深长的说;“Yeah, we are too small for them.”(我们和他们比太弱小了)。

Cawley精心设计的一场戏:整个故事,除了结尾灯塔部分,都是Cawley老头为了治愈Andrew,让他清醒过来,所精心安排的一场戏,这场戏里,当然没有老一派人物的配合,德国老头不会,金发监狱长不会。

导演在整个过程中多次暗示,这只不过是一场戏而已。

Cawley老头想通过这样的过程,打破Andrew给自己幻想的“Teddy”的假象,把事实真相展示给Andrew,让他重回现实。

暗示之一:在查看了Rachel的病房之后,“Teddy”要求调查所有工作人员、护士、警务人员的资料,Cawley当然觉得这样的话演戏有点过了,Cawley自己甚至没有这样的权利,因此他说“we’ll take your request under consideration.”(我会考虑你的请求)。

“Teddy”坚持要看,Cawley只好说“All I can say is that I will see what I can do.”(我只能说我会尽量帮忙)。

“Teddy”不依不饶,又坚持和工作人员谈话,这个要求还在可掌控范围内,Cawley这才勉强同意,又安排了一场医生们的见面。

至于Teddy要看岛上所有人员资料的请求,Cawley并没有那么大的权利,于是就出现了后来的,安排德国老头Dr. Jeremiah Naehring和“Teddy”在自己家里偶然碰面的机会,当然,老一派的德国老头不会配合Cawley来演戏,更不会答应“Teddy”,在他看来一个病人的荒唐的要求。

暗示之二:“Teddy”又要调查在Sheehan当晚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病人,Cawley又不得已安排了一次演出。

只是这一次,因为要安排病人出演,难度比较大,还险些露了马脚。

比如老大妈Ms. Kearns,他和Andrew Leddis是病友,可以推测她对Andrew不错,眼看Andrew要做手术了,这才偷偷写下一个RUN字。

当Andrew问及她是否认识Andrew Laeddis时候,老大妈看Andrew病的不轻,心中难过,又不能说出真相“你就是Andrew啊”,这才含泪走开。

老大妈对Andrew的关心,在后来Andrew失踪一晚又出现之后有两个镜头特别描写。

一是她以为Andrew被带去手术焦虑的表现,一是看到Andrew回来,惊喜的笑着哭的表情。

暗示之三:我们的Chuck就是现实中的Dr. Sheehan,这再明显不过。

第一:Teddy询问大夫时候,Dr. Sheehan第一次被提到,女大夫说到他的时候瞟了一眼Chuck(Dr. Sheehan),Chuck明显很不自然了一下;第二:Dr. Sheehan之所以不在Cawley的戏份里,是因为真正的Sheehan已经扮演了Chuck的角色;Cawley当然也不会让Teddy真的去联系到这个不可以在戏份里出现的Sheehan,所以电话员应Teddy要求打电话寻找Sheehan接不通,也是演戏的一部分;第三:Teddy问病人老大妈Ms. Kearns,Dr. Sheehan怎么样时,老大妈瞟了一眼Chuck,挤出一个字“nice”,Teddy又问“Sheehan大夫有没有调戏过你”,内向的Dr. Sheehan(Chuck)不免尴尬之色。

暗示之四:Teddy出现在会议上的一幕Andrew作为病人,竟然走进会议室,所有人,包括德国老头都很是吃惊,甚至警觉。

会议桌上一个人说了一句“the law of 4, l love that”,是一个局外人对Cawley老头精心安排的演戏的嘲讽。

导演加进了这样一句话,可见Cawley在岛内高层孤立无援的境地,也是导演故意留下的一个关于Cawley设计的表演的暗示。

暗示之五:“Teddy”引爆Cawley老头汽车之前,走过两个工作人员,这里两人的背景对话更是直接的揭露出他们演戏的一面。

“how long have you been on the c’lock?”“you know, 18 hours straight”“nice play”“你值班多久了”“连续18小时了”“伙计,演得不错。

”Cawley老头给Teddy的暗示:前边说到,在Cawley老头苦心设计的表演中,处处安排了想让Andrew清醒回来的伏笔。

Cawley老头想通过这样的过程,打破Andrew给自己幻想的“Teddy”的假象,把事实真相展示给Andrew,让他重回现实。

伏笔之一:对一个原本莫须有的病人的设计以及逃走,Rachel Solando。

Rachel的原型,即是很多现实中元素的整合,既有Andrew妻子的一部分,也有Andrew本人的一部分,目的就在尽可能的让“Teddy”回想起自己的原本面目来。

比如说,Rachel的名字就来自Andrew死去的女儿;设计的逃走的Rachel将三个孩子在自家后院溺水杀死,把尸体摆在餐桌边吃饭,也是真实事件的影射;Rachel的丈夫,被设计成二战英雄,也是依照Andrew原型而来;至于Rachel给自己幻想假象,把周围人想象成另外的镜像,则是Andrew自己的症状;Cawley设计的场景里,Rachel的主治医师是Dr. Sheehan,而现实中Dr. Sheehan正是Andrew的主治医师;Cawley对“Teddy”说,Rachel恢复的最大障碍,就是不愿接受她所犯下的罪行,这正是Andrew本人的病症所在,此处也是对“Teddy”的暗示; Rachel的病房其实是Andrew的病房,Andrew能够轻易地找到Rachel病房里床底下地板砖的松动,正是因为这是他曾经住了两年的房间,他对此了如指掌。

而Cawley老头知道这一点,故意在这里给“Teddy”留下了一点线索,希望他能自己想明白整个过程。

伏笔之二:Rachel病房里的纸条,上写“the rule of 4, who is 67?”。

这些线索,其实是想让“Teddy”在查案过程中自己想明白,这个规则,是他自己编造人物所用的;而67号病人,则是Andrew自己。

伏笔之三:Rachel被找回来之后,“Teddy”对Rachel的采访,Rachel的台词,也是Cawley精心设计的。

Rachel的表演成功的在“Teddy”心里植入了一个接近现实中Andrew妻子的形象:一个杀死自己孩子的,精神异常的妻子。

这一形象后来几次出现在“Teddy”的梦境以及幻想中,和“Teddy”自己构想的正义美好妻子的形象相对抗,试图将“Teddy”拉回现实中来。

其它人物分析:Cawley人物分析:Cawley老头对病人的尊敬,可谓无微不至,他真的是从信仰上到行动上全身心的维护这一理念,他甚至不愿在一个词上面让步,把它看成自己阵地的一部分。

“Teddy”叫病人作prisoner时候,Cawley老头几次强调,不是prisoner,而是patient。

Cawley想用聆听的办法让病人安静,其中也包括对“Teddy”的聆听,夜晚“Teddy”和Cawley分手,约好晚上家里见,“Teddy”说“我们到时候就可以聊天了”,Cawley老头意味深长的说“我们一直在聊天啊”,其实他所指的“聊天”,就是一种治疗的过程。

Cawley老头不仅实在,而且固执,他曾对Andrew说,“人们都想用最快的方法解决问题(意指手术的办法),而我努力做的,是包括你(Andrew)在内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的。

”他还说,“I’m not going to give up without a fight.”(我不会轻易放弃),说话时烟斗指着Andrew,再明显不过,他所谓的努力,就是再次把Andrew拉回现实,就算结果Andrew还是倒退到幻想中。

监狱长人物分析:监狱长是二战军官,热爱暴力,并且相信上帝也热爱暴力。

对此,他有一套自己的理论。

这就难怪他支持老一派对待病人的办法,以暴制暴。

他甚至说“we’ve known each other for centries”,意在说,警察和犯人的对抗,以暴制暴,自古有之,天经地义。

George Noyce人物分析:George Noyce是Andrew Laeddis的病友,如Cawley所说,他同样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paranoid schizophrenic)。

George是所有正常人和病人中唯一相信Andrew理论的一个人,而他的相信,也可以想象,是Andrew对其屈打成招的结果。

因为George叫他Andrew会挨打,叫他Teddy就不会。

George一度相信Andrew的阴谋论,并企图随Andrew一起潜逃。

然而并没有成功。

George看透了大家给Andrew演戏的成分,却没看透Andrew的阴谋论,没有看透Andrew的病情,他相信“Teddy”,仍旧祝“Teddy”揭穿阴谋成功。

他和幻想中的妻子一起,构成了“Teddy”两个奋斗目标的支持者,并相互排挤。

Cawley根据George和Andrew的对话录音,料到Andrew会到灯塔,于是准备在那儿揭穿所有谜底。

 5 ) 1954:过往如鬼魅

二战结束后四年,本在亚洲地区稳操胜券的美国错误的估计了蒋介石政府的腐败程度,华夏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夕转为赤色;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又让美佬狠狠吃了游击战的亏,在共和党议员麦卡锡的渲染下,美国全国闻赤色变,“共党(commi)”一词成了最好的人身攻击手段,赤色恐怖在1954年达到了高潮。

就在这一年,联邦法警泰迪(Leonardo DiCaprio)和初次谋面的同伴查克(Mark Ruffalo)坐轮渡来到了波士顿附近的一座孤岛,调查岛上州立精神病犯监狱的一桩离奇失踪案。

失踪的犯人叫蕾切尔,因亲手浸溺自己的三名儿女而入狱,却趁夜在铜墙铁壁戒备森严的囚室中神秘失踪了。

泰迪在蕾切尔床下的地板上发现了张写着“4定律/谁是67?

”的纸条,但监狱的主治精神病医师约翰·考利(Ben Kinsley)却声称自己一无所知,在泰迪看来,这位考利大夫根本就是个名义上配合调查,暗中却处处阻挠的嫌疑犯。

是时恰逢台风袭岛,风雨交加中,泰迪向查克交了底:他此次上岛,名为调查人犯失踪,实际上却意在两桩公案:一是查找因纵火而烧死泰迪老婆德洛丽丝(Michelle Williams)的公寓管理员,二是查明岛上监狱利用精神病犯人进行人体实验的真相,作为当年自己没能在二战中及时拯救罹难犹太难民的心灵补偿。

1954年,泰迪怀疑美国政府用精神病犯人秘密进行科学实验并非偶然。

作为五十年代美国最强音的麦卡锡主义,对内最显著的特色是对人权的肆意践踏,对外则直接导致了美国内阁亚洲政策的僵化,间接将美国引入了六十至七十年代越战的泥沼。

恐惧,是美国五十年代回忆最强烈的整体气氛:忠诚止于背叛,信任亡于欺骗。

而那座风雨飘摇阴森可怖的禁闭岛简直就是整个时代的阴郁化身,你说泰迪调查真相也好,说他是无谓挣扎也罢,这都是美国历史上一段抬不起头来的灰色岁月,上岛容易,下岛何其艰难!

悬案的解密过程当然是吸引人的重点,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老马丁营造出的那种哥特式阴森抑郁的气氛。

画面整体暗灰,从泰迪和查克上岛开始,就是鸽灰的天,瓦灰的海,银灰的风衣,还有嗡嗡作响敲击人心房的低沉管乐。

监狱内逼仄的囚室,阴暗的灯光,潮湿的地面,人物诡异的眼神,讳莫如深的对话,都让人不由自主的心惊肉跳。

影片中又多风雨交加的场景,黑森森的礁石和惨白的海浪泡沫,简直压迫得人要发疯!

片中所提到的对暴力倾向严重难于控制的精神病人进行脑叶摘除手术(lobotomy)也绝非耸人听闻。

我有一位好友的叔叔就曾接受过这种治疗,据朋友描述,因为手术切断了脑白质的连接神经,她的叔叔在相当程度上丧失了情绪波动的能力,人变得无喜亦无忧,行尸走肉。

影片的结尾是个看似开放式的双关语,形如楔子,让人对泰迪“野兽般活下去,还是像好人般死去”的问题困惑不清,反复思忖;但《禁闭岛》并非《潘神的迷宫》那样采取两线并行相互交织的开放结尾故事,一切的线索跟提示环环相扣,指向的只有一种真相。

对泰迪来说,过往如鬼魅,真相是他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轻;而对美国五十年代的历史来说,真相就是禁闭岛本身,就是狱警那番暴力崇拜弱肉强食的自白,是纯真的破产,理想的幻灭,是一个更加阴霾恐怖,迷雾重重的六十年代。

 6 ) 真相只有一个

一部好的电影的前提条件之一:故事情节必须具有可信性,情节是圆满的,有合理最好是严密的逻辑发展使整个故事情节毫无漏洞的贯穿而成。

虚拟的人物在虚拟的时间、地点发生的事情却是那么合情合理让人相信,至少这样才能感动观众,这样的电影才能让人思考人性,思考生命。

一部电影的结局可以留些空间,待观众自己去判断主人公的命运。

但是很难想象整部电影的真实叙述可能是两种情况,如果一正一反的人物又可能是一反一正,那整个电影的意义又何在?

导演到底要给观众传达什么呢?

这样的电影不可能是一部好电影。

豆瓣上的影评中有一部分认为这个故事有两种可能性,情节是开放的,观众愿意选择哪个就是那个,甚至有人坚持认为导演所导的就是一个阴谋论,坚称你们都不要被表面迷惑。

我看了他们的评论,然后仔细又看了一遍电影,不得不坚定的说:实在不能苟同存在两种可能的真实情况或者Teddy Daniels是正常人而存在一个医院诱迫他承认是精神病的阴谋论观点。

真相只有一个,只有一种可能——也就是导演告诉我们的事实。

禁闭岛(Shutter Island)是一个充满真实、梦境、幻觉而又逻辑清晰严密的故事,梦境可以明显的判断出来,而幻觉和真实却要到真相大白时才能知道。

最后的结局之所以令人惊诧,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和第六感(Sixth Sense)的叙述角度类似。

这样电影的特点就像是个迷宫,你看到或许没看到一些不太合理的情节但是最后真相大白后,以前看到的不合理却又那么合理,从而造成一种完美的“被忽悠”体验。

我先来反驳为什么Teddy Daniels的世界不可能是真实的。

首先我们先注意Marshal这个词原意是军事用语元帅,最高指挥官。

为什么他不说是警察而用这个带有军队性质的词呢?

那些认为Teddy是真实的判断总是先入为主的站在Teddy是真实的情况下分析很多故事情节发生的原因,但是这种观点有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没有考虑假如这是真的,精神病院安排种种措施大费周章的骗Teddy的动机是什么?

动机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动机就无法自圆其说。

只要我们仔细想想就能发现这种阴谋论是站不住脚的。

他们的观点是精神病院需要病人,如果这样病人为什么一定要Teddy?

精神病人多的是为什么需要大费周折的骗一个正常人?

为什么精神病院会知道Teddy的家人死于火灾而他身受精神折磨?

Teddy到了岛之后还做出种种骗局让他相信自己是精神病人,干嘛不直接拉去灯塔做实验就好了?

有个情节,他的助手Chuch已经给他提示:Teddy研究这家精神病院而他又凑巧被派这里寻找失踪的Rachel又能找杀妻凶手Andrew Laeddis?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多个偶然因素加上根本不必要的洗脑情节。

阴谋论无法成立,因为这整个就是Teddy的胡思乱想,所以它才不合理。

他幻想的故事有很多漏洞,比如他和Chuch说找到了George Noyce,George后来去了一个监狱也不愿意回到精神病院,可是最后他又在C区见到了他,如果阴谋论成立,怎么解释George回到这里呢?

一个产生情节断链的电影不可能是一部好电影。

让我们来还原真实的人物定位。

Teddy Daniels的真实身份是Andrew Laeddis,并没有他想象出来的纵火犯。

Rachel Solando,那个失踪的女病人并不存在,而是Andrew的老婆Dolores Channal的凶手化身。

这两对名字都是字母的再组合,Andrew不能接受Dolores杀死三个孩子从而杀了她,而他又深爱她所以无法承受他杀她这个事实,所以创造出Teddy Daniels作为他善良正义又有道德感的化身,而Andrew Laeddis就成为邪恶的凶手。

而他深爱的Dolores婚前名Chana,幻化为Chuch作为他的partner。

而在影片后面Andrew怀疑了Chuck不再相信他,可是又冒死去灯塔解救Chuck,就是表现他对爱妻又恨又爱又无法相信又不能抛弃的重重矛盾心理。

Chuch的真实身份是Lester Sheehan,Andrew的主治医生,他和Dr. Cawley都希望能通过这次角色扮演让他正视现实而避免遭遇以Dr. Naehring德国裔医生为代表的管理层决定的对他实行前脑叶蛋白切除。

George Noyce是一个重度精神病人,不是什么大学生社会主义人士,而且因为叫了Laeddis的名字而被Andrew暴扁一顿。

当我们明白了真相后再回头重新看一遍电影,就会发现有些细节处,在当初不明就里时显得莫名其妙,甚至有些观众可能没有注意,而这时就显得合情合理,而同时又能成为真相的佐证。

相反,如果阴谋论成立,这些细节就无法获得合理的解释。

1.Teddy晕船:一开始表现他晕船,在说到a lot of water时表现的恐怖。

真相:他的三个孩子死于溺水,所以内心恐惧水。

2.Chuch和Teddy向狱警交枪的时候:Teddy动作熟练,Chuch动作笨拙,半天才拔下来。

导演做了特写,狱警这时的表情不耐烦,好像是说这动作都不会,演得真糟糕。

It gives you away.3.Teddy说狱警你好像感染上了精神病,狱警竟然觉得好笑的笑了。

试想一个正常人第一次见面说这样不礼貌的话时对方会不生气吗?

真相是Teddy才是精神病,竟然说别人是精神病,这才好笑。

4.Teddy问狱警逃跑的女病人的情况,狱警说让医生告诉他,说这是规矩。

难道真有病人跑了狱警一点情况也说不出来?

真相是这是Dr. Cawley做的套,他才能知道该怎么解释不存在的事实。

5.在Rachel的病房搜出的纸条,Dr. Cawley要收回可是却被留下,这不很奇怪吗?

是证据当然要留给警察了?

事实是这是医生的字迹,他怕Teddy会认出来,所以才想拿过来。

6.Teddy向护士询问,逃跑前晚Rachel做了什么时,几乎所有护士都表现的无比懈怠和不经意,因为他们知道和一个精神病人玩游戏是多么无聊的事。

而且问还有谁会看见逃走的Rachel时,他们竟然都知道指着一个男人。

只能说明这是安排好的作秀而不是真正的盘问。

7.一帮狱警去悬崖找Rachel时,特写各个狱警无所作为,坐在石头上扔石子,站着的站着,根本不是在执行任务,他们才不愿意费九牛二虎之力爬去对面的山洞找根本不存在的人。

如果是阴谋论,他们该积极表现配合才对。

8.Teddy向两个病人询问逃跑的“Rachel”在前一天晚上参加会议的表现时,他竟然知道这个男病人最怕铅笔划纸的声音,并且表现的十分暴躁和凶狠,从这时起观众应该发现Teddy表现的不太正常,暴躁的情绪和精神病人相像。

问第二个老妇人是否认识Andrew Laeddis时候,女病人表情十分怪异费了半天劲说不认识后慌忙就跑了。

真相是这些病人的回答是经过医生的训导的,就是为了演戏,让她说不认识对面这个人的时候,她表现出了撒谎的困难。

而且在询问老妇人前,有特写女护士前多了镇静剂的针,说明这个女病人会有暴力倾向或者担心有暴力事情发生。

事实上这个看上去正常的老妇人并不正常,理由下面会提到。

9.Dr. Cawly在走廊向Teddy说到Rachel这个人的时候,用了过去式,Teddy敏感得质疑他怎么知道Rachael死了时,医生倒是灵机一动但给了一个很勉强的回答。

事实是医生知道莫须有的Rachel是Dolores的替身,所以下意识的就按照Dolores已经死去的真相来回答。

10.Teddy闯进医生们的大会时,一个医生公然表示很欣赏第四条规则(Law 4),如果这是阴谋,会有人公开说吗?

事实是他们都对这场表演表现出看戏的态度。

11.暴雨过后停电抓逃跑的犯人的时候,是Chuch主动说这是去C院的好时机,然后他们才去了,碰到了一个“意外的病人”,Teddy再一次表现出了暴力,差点打死那个人。

我理解这是对他的测试,看他是否还有暴力倾向。

就在要杀死对方的时候,Chuch及狱警“即时地”出现了。

12.Chuch掉下悬崖后,Teddy回到大厅,碰到正好开完会后的散会的人。

Dr. Cawly背后的两个经过盘问的病人,导演进行特写。

那个老妇人对Teddy指指点点还傻笑了好一阵,这时表现的就不像前番那么正常了。

我以为她前次偷写下Run,才是她的精神病本色,她只是演正常人而已。

13.Teddy一会儿在Dolores出现时表示要杀掉Laeddis,一会儿在和George说不会杀掉这个人,一会儿和Chuch说要离开这个岛,一会儿又说我们要留下找到犯罪证据。

他的反复无常,猜忌暴力,难道还不能说明这个人本身就出现了问题吗?

请问赞成阴谋论的观众,难道几个假设制造幻觉的小药丸就能使一个神智清醒的人完全变个模样?

真相是这是他内心各种情绪的挣扎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想法,是典型的精神分裂。

故事的真相是这样的:Andrew Laddis在纳粹集中营目睹了无法统计的尸山,经历了扫射已投降的手无存铁的德国兵,心理因战争遭受损伤。

回家后酗酒,遭到妻子的抱怨,但他无法改变,因为他无法摆脱战争的心理伤害。

他的妻子患上精神病,狂躁症和有自杀倾向,她曾故意纵火烧掉自己的家,Andrew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还是和她搬到了临湖的小屋。

因为他没有把她送到精神病院,以致于他老婆亲手淹死三个孩子,他深爱着妻子可是又无法原谅她的罪行,在拥抱的时候为了解脱她而亲手杀了她。

他无法承受战争的残酷人性之痛,无法承受孩子惨死的打击,无法承受爱妻杀死孩子的真相,更无法承受他亲手杀死妻子的事实。

他无法承受这么多的痛苦,只有逃避,否认自己。

他把精神病院幻想为纳粹集中营,医生等管理者就是纳粹,对病人实行惨无人道的实验。

凶手那一面成了万恶不赦的纵火犯,而善良正义这面变成了Teddy一个揭露罪恶的正义警察。

但他仍是凶残的,几乎伤害了所有的护士和病人。

而Dr. Cawly想采取role play的方式让他意识到想象的人体实验室是不存在的,从而意识到自己判断的基础都是错误的,思考自己又是谁?

否则他将面临着被作手术而变成没有记忆没有判断力什么都没有的“僵尸”的命运。

这里我必须纠正电影字幕翻译中的一个关键错误。

Chuch以真实身份Dr. Lester Sheehan出现在最后揭露事实部分,说到Dolores 是 suicidal,而后面又说Andrew杀死妻子。

字幕错误的把suicidal翻译为自杀,suicide才是自杀,suicidal是有自杀倾向的意思。

否则医生的话就自相矛盾了。

整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乃是结尾。

远处的两个医生和院长在观望,Dr. Lester Sheehan来和Andrew攀谈,当Andrew又叫他Chuch时,Chuch失望的向远处的医生摇了摇头表示Andrew又回去(regress)了。

因为以前也发生过这样的事,Dr. Cawly踌躇半天终于沉重的下定决心,耳语后背过身去,意味着他很不忍心将看到Andrew变成一个失去一切的僵尸(zombie),但又无可奈何因为他们失败了。

看到医生们走过来,Andrew最后的话是“You know this pIace makes me wonder. Which would be worse? To live as a monster or to die as a good man?”然后起身而去顺从的跟着拿了器具的护士走了。

Dr. Lester Sheehan马上意识Andrew其实是清醒过来了,但是他选择了脑切除手术。

接受了现实正视了自己是杀妻凶犯,可是然后又如何去承受这些不可承受之痛呢?

他仍然无法原谅自己,孩子妻子的死都怪罪于自己一人,只能选择最最彻底的解脱,把自己变为真正的永远也不会知觉的活死人,不再是还可能痊愈的分裂精神病了,这是他找到的最终解决方法。

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才是这部电影全部谜团的最终谜底。

如果你相信了他上一句话而判断他又变回精神病了,那就大错特错了,而且远远没有达到这部电影的思想高度。

这个电影最精彩最深刻最震惊的话就是这句话。

当他是清醒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很可能因再次无法承受而又变回那个暴戾的魔鬼(monster),而这个monster已经不是本质善良的他,所以他选择了一个类似于自杀的选择,“他”将不复存在,没有了脑子的人还是他自己吗?

最终,他还是放弃了自己,因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把他压垮了。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人在有太多沉重痛苦时,会选择逃避,否认自己。

世间有人酗酒、吸毒,严重的到达精神分裂或者自杀,其实都是在逃避自己,使自我暂时的或永久的不存在。

去除记忆麻痹自己,是幸还是不幸?

不论你怎样面对,世界不会改变,事实不会改变,痛苦也不会改变。

欺骗自己是悲哀的,人只有正视痛苦,战胜自我,才能走向健康美好的未来。

可是人又是多么的脆弱啊,很多时候悲剧发生了却没法选择。

面对痛苦时,难道你没有逃避过,难道你没有选择过遗忘,难道你没有希望如果没有发生该多好?

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思想深刻的所在。

在影片一开始,一个封闭阴森的精神病院关着一批犯有杀人罪的令人恐怖的精神病人。

我感慨怎么会有人选择当精神病医生,整天和一群疯子打交道,试图治好他们,这是多么令人绝望的职业啊,精神病无疑是非常难治好的病了。

在电影的结尾,当Andrew说完最后一句话毅然决然的走上前时,Chuch喊了一声Teddy。

有人说如果Chuch意识到Teddy清醒了应该叫Andrew才对,反而叫Teddy,这说明Teddy就是真实身份而不是Andrew,以此作为阴谋论的证据。

我要说的是,如果从剧情角度讲,可以说Dr. Lester Sheehan刚才一直扮演Chuch,作为这个身份时他只能叫Teddy或者他在角色中没有马上转变过来。

而且叫了Teddy后,Andrew完全没有反应,说明他已经从幻想中清醒过来,知道自己并不是Teddy。

可是正是这样一个清醒的好人却选择结束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

如果一个人身体是健康的,但是精神出现了问题,他不知道自己是谁,到底想要什么,怎么去改善他的生活,他的生命有何意义呢?

这时我才了解,精神病医生是多么伟大的医生,他要拯救连自我都要抛弃的病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很高尚有意义的事情吗?

PS:喜欢这篇影评的话请点“有用”,让更多的人看见。

^_^我的另一篇拙作:《一级恐惧》的影评,也是一部悬疑片,有兴趣的朋友请移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6066738/--

 7 ) 关于小说和电影改编的闲话二三

我先看小说,再看的电影,关于能猜到结尾的情况,小说里并没有这样的问题,我认为这可能是老马在闪回部分做了太多艺术化处理所造成的,小说中泰迪的闪回很正常,并努力将其塑造成一个有过悲痛过去的男人。

之所以老马采用这样的处理可能是他的主要着重点是故事和气氛,并不是最后的包袱。

因为是小说改编,加上作者号召力,定有不少读者读过,老马如此处理还是有他的理由的。

希区柯克的《眩晕》也是一样,结尾不难猜到,但我们被吸引的是人物和故事,而非结局的包袱。

关于猜到结局的影响,我个人认为这并不重要,我们看电影是享受其故事和过程,结局是为故事而服务的,如果一部电影从头到尾只为了最后的包袱而让前面的故事变得平淡无奇,主角庸庸碌碌,那么这部电影注定很平庸。

但说老马没有犯错,其实也很难说,也许他可能是为了泰迪这个人物的怪异而忽略了包袱的悬念性,这也是可能的。

小说改编电影一直是一件令所有编剧头疼的事情,先说明一点:文学(诗歌)和电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文学的叙事和艺术化处理可以丰富多变:从里描述到外,从外写到里;而且在篇幅上也没有太多的限制。

但电影就不同:电影不可能出现过多个人化的东西,比如心理描写,这些只有通过画面和动作来进行表现,表现方式电影是要比文学少;同时电影必须将故事集中在最多2个半个小时以内,而且还要考虑节奏的问题。

就我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来看,小说改编电影是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的,首当其冲的是小说读者对于电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所以他们关注的是电影中所呈现的细节和原著有多少差别,因为客观条件出现的缺失和改编必然会让人觉得别扭,但问题是作为主创群体,你会接受一个让你按本宣读的改编方式么?

改编电影更像是一种平台的移植,从文学移植到荧幕的过程必然会有许多缺失和需要改动的地方。

就如我看小说的时候,总是以一个要改编它的角度去阅读,对于大段不必要的对话和细节描写,我总是在心里对自己说:这段完全可以砍掉,但对于文学角度就不一定了,譬如史蒂芬金在小说里出现的大量细节描写是为了营造一个他所想要的故事气氛。

总而言之,在看完老马的这部电影后,我认为电影改编小说应该贯彻着这样的思路:既是小说只是故事的大纲而已,改编者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大纲上提炼对电影有用的剧情和细节,并将其按照一定的电影规律进行重新创作,这其中可以包括人物背景、性格、对话乃至整个事件。

观众不应改编电影因为舍去太多原著中的情节而给予恶评或者不满,这对创作者并不公平。

如果顺序倒过来呢?

《午夜凶铃1》我是先看的电影,后看的小说,虽然小说中对两个主人公和贞子的背景(小说中贞子是一个双性人)进行了大量的描写,但我却觉得小说不如电影。

相信这也是大部分人的看法,先入为主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煽动者的角色。

告诫自己尽量客观是我们唯一所能做的事情,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8 ) 一切都是演戏

以下有剧透。

未看过的同鞋为了观看乐趣请回避。

看过有疑问同鞋欢迎进来拍虽然结局是开放式的,很多人也抱怨看不懂,但仅仅因此而抱怨电影不好可有够白痴的。

看完的那天晚上我上网找了些影评,发现同志们的看法基本有:Teddy疯了,一切是他幻想出的/Teddy没疯,一切是演戏为了把他搞疯两种。

之后两天和看过的几个朋友谈了谈,倒搞出几个想法。

这是一部心理恐怖片,一部非常弗洛伊德的电影。

弗老说“精神神经症。。。

为潜意识的愿望满足”,而梦也一样。

从这点出发,仔细观察电影的细节,分析一下,不难得出结论:‘Teddy’,或者我们更该叫他Andrew,确实疯了,而一切是围绕他做出的心理学试验。

电影本来就是从他的视角拍摄的,主观的叙述外加梦境代表的无意识应该能说明真相。

1。

关于名字的暗示主角叫Teddy Daniels,看似非常正常,非常普通的名字,太普通了,普通到不适合作恐怖片男主角的名字。

为什么用这个名字?

片中灯塔里院长Dr. John Cawley在纸板上标出了4个名字,虽然有点快(话说再详细再慢点就成了柯南的解疑了),让人一时反映不过来,不过可以拿来做分析的线索。

Teddy Daniels(主角) Andrew Laeddis(主角记忆中的杀妻凶手)Dolores Chanal(主角之妻) Rachel Solando(失踪的女病人/医生)仔细拆开名字中每个字母,可以发现Teddy Daniels = Andrew Laeddis,Dolores Chanal = Rachel Solando。

完全符合弗洛伊德梦之解析的那套词组合的理论。

而 Dolores这个名字,在西班牙语中dolor是疼痛的意思。

Teddy是Theodore的呢称。

而Theodore来源于希腊语,是“上帝的赠与”的意思。

这都是够明显的暗示了。

2。

一切都是演戏a。

作为一个marshal,在监狱门前交枪的那幕,chuck那半天掏不出的样子只能说医生你这事先没排练好吧。

b。

Teddy激情询问医护看守人员,而他们那心不在焉的态度很可以说明一些事情c。

Teddy询问一个杀夫女病人的时候,为什么这个女的把chuck支开就为Teddy一个人写了个“RUN!

”?

d。

那个很老的精神病医生Dr. Naehring对Teddy说话的态度可有够亲切的,就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温暖。

e。

那悬崖其实也满好爬的,看似瘦弱的 Solando医生都能爬下去,为什么那么多看似很壮的搜索人员不敢爬所以啥也没搜出来?

f。

Chuck建议Teddy乘乱去C区,当teddy碰到George Noyce时他可闪的真是时候。

g。

2个看护讨论额外演出费用时被Teddy听到了(此条来自wiki,我只有那么点印象)h。

那么重要的灯塔的守卫居然就一个人。。。

也真好koi。

Teddy对Dr. Cawley说他在悬崖洞中遇到Solando医生,而且他们永远抓不到她。

光头冷笑:确实我们抓不到。

j。

记忆/幻想中的 Andrew Laeddis长的实在是太魔兽了,有够不现实的。

可以理解为作为“善”的 Teddy(不喝酒又丧妻伤感的二战老兵+国家认证marshal)分裂出来的那个代表恶,导致妻子死亡的自己的分身。

而Dolores Chanal,Teddy之妻为什么疯了,亲手杀了3个小孩?

也许可以从“找到的病人” Rachel Solando身上分析。

可以想像,“teddy”参军前与Dolores有婚约,Dolores在漫长的等待中有点不正常了。

虽然人战后回来了结婚了有小孩了,但是Teddy精神状态不好有酗酒问题又经常出差(他是出差回来发现妻子杀子的,出差回来第1件事情倒是给自己倒了杯==),于是慢慢的Dolores就疯掉了。

Teddy意识到杯巨的起因就是他自己,悲痛之极把这段记忆给抹去了,把自己分裂成了Teddy和andrew两个人格。

k。

至于记忆是怎么被自动修正的。

我的建议是看south park “ Fish dick”一集cartman是怎么一点一点的改变自己的记忆的。

话说开头轮船在大海中航行的镜头拍的有够影棚的,而电影从Teddy洗脸,然后看着镜子中自己的脸开始,“假”,“幻觉”的画面感一开始就开始塑造了。

(老马你向自己的电影致敬是吧!

)3。

借古喻今讲述二战士兵的战后综合症的电影,好像不多,也可能我看的不多。

不过见过第一批进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美国大兵的情节,让我想起Godard在电影史1A中画外音说的:“如果George Stevens没有用16厘米彩色影片拍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尸山的场景,也不会有后来(回到好来屋掌镜)拍下的Elizabeth taylor在阳光下幸福的场景。

”他也讲到了“集中营尸山”的画面是无法“想像”,无法“表现”的。

对个人而言,纳粹军官企图自杀漫天飞纸片的梦境/回忆似乎有点过于“表现力”了。

而和妻子在一起的梦中房间里滴水=现实中天花板漏水漏他身上也过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理性了点。

不过这不妨碍Shutter Island是一部很棒的作品。

原作写于2003年,写的是1954年的事情。

为什么选择战后这个人们已经达到普遍共识的年代写?

Dr. Naehring对Teddy提到的Trauma,指的是因为精神创伤造成的情绪过度反应甚至长期心理问题。

美军战后综合症已经不是新鲜名词。

这样的新闻有很多。

我可以摘抄几段:“美国防部统计显示,2008年至少有128名陆军士兵自杀。

今年年初至4月份,已有48名美军士兵自杀。

此外,五分之一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归来的士兵至今仍受沮丧、创伤性应急障碍和自杀倾向等精神疾病困扰,难以回归正常生活。

”“一些心理问题专家提醒说,陆军的这一计划更像是一种实验。

但他们也说,这项计划可以解答心理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能否教会人拥有坚强意志。

在一节“抗压力”培训课上,教官要求一级士官詹姆斯科尔和一名同学参加角色扮演游戏。

情景是筋疲力尽的科尔和战友们在一天快结束时接到命令,要求他们完成一个艰难任务。

”而前脑叶白质切除术lobotomy早已不是新闻,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飞跃疯人院)便是经典。

只不过70年代之后,这个臭名昭著的手术才被放弃。

至于制造没有意识的国家杀人机器,恐怕不仅仅是科幻和漫画中的人才有的幻想吧。

为什么说Scorsese宝刀未老,借二战题材反映当代美国问题,也许是最聪明的选择。

电影最后“Teddy”为什么对“Chuck”说那些”I can't stop thinking, do I want to live forever and being treated as a monster, or die as a good saint?" 的话,明明他已经想起了一切?

也许是因为他看着远处的Dr. Cawley,Dr. Naehring和狱长,就像他们所代表的政权军权和科学权威,统治着小岛这个一个孤立社会的最高阶层。

他明白了自己是永远不能逃出他们的掌心,而发疯并不能使他忘记痛苦的过去,并不能帮他逃离责任和命运。

他只能作为一个曾经的国家机器,并继续作为将来的国家机器而存活下去。

 9 ) 未能忘记的心理创伤——《禁闭岛》

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将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的小说《隔离岛》改编为《禁闭岛》(Shutter island,2010),电影上乘,但是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令我有兴趣读一读小说版,查找缘由。

想不到,马丁斯科塞斯非常忠于原著!

由于记忆犹新,四百页的小说我两天就读完了,电影中唠唠叨叨的解释性对话都来自原著,一字不易,当然有些幻想段落是删减了、改动了,甚至乎另外加上一些。

而小说本身有很强电影感,几乎是为拍而写——情节紧凑、时限为四天、笔触流畅明快、甚少冗长篇幅的描述性段落。

小说走心理惊栗路线,有足够的流行元素,似乎小说只是电影的准备而已。

原著的缺点是情理不通,电影也只能照单全,一个病患能不能编作如此密集而复杂的故事和对话呢,难以置信。

角色扮演(Role Play)的设置也欠缺说服力。

但撇开情理通达与否的问题,《隔离岛》和《禁闭岛》的优点,除了心理惊栗的力量外,更在于它具有深层意义。

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教我想起德国表现主义经典默片《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1920),主角Francis追寻真相的过程其实是探入疯狂主体的内心回溯,求真的意志终于不敌非理性的力量,克拉考尔(Siefried Kracauer)在名作《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From Caligari to Hitler:A Psychological History of the German Film)一书已分析出电影中卡里加利的操纵和希特勒的掌控一脉相承,暴君(tyranny)主题昭然若揭。

《隔离岛》和《禁闭岛》在剧情上与《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貌有相似,但意义不同,希特勒不是必然终局,反而是暴力的源头:这是关于战争和家庭悲剧带来心理创伤(trauma)的作品,泰迪面对非理性的极端暴力事件(纳粹的达豪集中营和灭门惨剧),如何解除心理的阴影呢?

他编码、幻想、逃避,人作为暴力事件的目击者及承受者,其主体性已经自动瓦解了,人因为强大的心理冲击陷入疯狂,需要外在的力量修补。

考利和席恩医生一心用新方法帮助泰迪,最终不得不说服他接受现实,正视未能忘记的心理创伤,而结果成效却是暧昧的,大概是失败了。

《禁闭岛》中,泰迪和奈尔林医生有一段英德双语对话,戏院的公映版本没有中文字幕,教人纳罕。

翻查《隔离岛》,对话是这样的,奈尔林问泰迪「信神吗?

」泰迪先以问题答复:「医师,你见过死亡集中营吗?

」再说「等你哪天见过死亡集中营,再回来告诉我你对神的感想吧。

」是的,阿多诺(T.W. Adorno)说过奥斯维辛以后诗已不复存在,劳德瑞(Dori Laub)也指出「二次大战的心创与暴行,使文化价值、政冶传统、社会规范、国家定位、经济投资、家庭组织都失去其意义与指涉。

大屠杀乃一分水岭事件,带动所有价值的隐然革命与重新评估。

」(详参《见证的危机:文学、历史与心理分析》)不单如此,更有人进而问道祈祷是否也已不复存在……许多受苦受难的人问,上帝在哪?

《隔离岛》没有留下非常深刻的教益和回答,丹尼斯勒翰给予的唯一答案就是正视自己,承认一己的罪过,由此更加教人佩服马丁斯科塞斯的增补,《禁闭岛》的结尾中,泰迪脱口而出一句live as a monster or die as a good man(原著没有这一句,且明显对应《蝙蝠侠黑夜之神》中two-face的名言You either die a hero or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yourself become the villain),道德判断是人的底线之一,之前泰迪与守卫长的对话表明他倾向人是道德的,不倾向人是单纯暴力的 (也是原著没有的)。

《隔离岛》和《禁闭岛》的世界没有神,人间世的邪恶力量无比强大,求生重建的能力失却了,无法逆转。

《禁闭岛》中泰迪选择了道德,在濒临崩溃的边缘上,他最终的归宿除了治疗,就只能是灯塔,即是一种螺旋形向上的力量,在黑夜的海上前进的依据。

丹尼斯勒翰就是欠缺了精神上的高度,马丁斯科塞斯却有,而且凭一个意象就能够表达出来。

 10 ) 悬疑推理的从小说到大银幕

文/ 关雅荻最近看了三部都是经从成功畅销小说改编的悬疑电影,而且刚好我又都看过原小说,发现这三部电影基本可以代表三个小说改编电影的方向。

首先是马丁·斯科塞斯的新片《禁闭岛》,根据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说改编(国内出版翻译成《隔离岛》)。

这部电影可以说从整体魅力上完全超越了原小说,是一部几乎完美的悬疑惊悚电影,整个电影营造的气氛让人能第一时间投入到大银幕上演的故事中去,而且越陷越深。

整部电影无论从导演、摄影、美术还是演员表演,能让你觉得这部电影的台前幕后绝对都是顶尖的电影创意团队合作的结果。

电影把原小说最精彩的部分进行了再造和重塑,完全将原小说的文字给“电影化”,让我在明明知道原故事结尾的前提下,依然彻底将我震撼掉,我必须得承认这部电影让我得到了充分的享受,也是今年迄今我看过的印象最深的一部电影。

相信在明年奥斯卡颁奖礼上,斯科塞斯和迪卡普里奥这对新黄金搭档一定会有所斩获。

而第二部名叫《龙纹身的女孩》,是根据最近火遍欧洲的《千禧年》三部曲的第一部同名小说改编。

最近内地刚出版了第一部的简体版,我必须得说小说《龙纹身的女孩》是我这两年看类似布洛克或东野圭吾等畅销推理犯罪小说以来最精彩的一次阅读体验,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三十多万字的大部头。

这本小说最精彩的在于在一个看似传统的“孤岛密室”探案的设定里,塑造了一个神秘怪异的女主人公形象,并且由此带出了对我很陌生的瑞典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弊病,而最终小说给人带来的是一种跟看《基督山复仇记》一样的复仇快感。

但遗憾的是,在看到同名电影后,发现影片中小说的魅力完全丧失,变成一部像赶火车一样,把众多情节生生塞进两个小时的平庸之作。

虽然影片整体制作质量还算不错,但还是因为故事、人物过于庞杂,实在让电影在叙事之外缺少了营造氛围的空间。

电影《龙纹身的女孩》再次证明这种社会性复杂情节的犯罪小说很难成功的改编成电影。

最后看到的电影是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新作《影子写手》,同样是根据前年英国畅销小说作者罗伯特·哈里斯的同名小说改编。

但这次我是先看完大银幕电影,再回头看小说,让我发现有趣的是小说居然就像电影导演台本一样,跟电影的一致性精准得如同瑞士手表。

小说只是比电影在人物内心和某些细节描写上更加丰富,但电影对小说故事的改编进行了精准的详略得当,片中大量的台词几乎跟小说里的对白一模一样,一度让我误以为这本小说是电影拍摄后的衍生电影小说。

在电影和小说的高度契合度上,在我看来《影子写手》也是近年来少有的一部代表作,难得的就是影片本身依然保证了足够的观赏性,影片剪辑极其锋利,我在香港电影院看了两遍,特别是第二遍越加发现这部政治惊悚电影中,从开头到结尾,每个镜头都有其精确的目的性,整个观影过程也相当的享受。

看完三部电影,突然让我心生感慨,一是觉得西方畅销书文化与电影的链接之紧密,反观国内除了之前蔡骏的几部惊悚小说外,最近也就是《杜拉拉升职记》终于让人看到了一些畅销书带动电影制作的苗头;另一个是我总结出来的可能不是规律的一个规律,就是西方电影导演,无论美国还是欧洲,似乎在成为大师之前,大多都有拍过惊悚悬疑类的电影代表作,而且无论影片类型,包括新莱坞一代,无论斯皮尔伯格还是卢卡斯,都在早期拍过同类型电影。

在我看来,可能西方历来有推理小说的文化,在上世纪黑色电影风行的年代,电影人找到了这两种叙事类型结合的最佳载体,因为悬疑推理类型电影可能是最练就电影导演叙事基本功的类别,所以上面谈到的三部电影,骨子里都带有黑色电影的气质。

但反观东方电影世界,则似乎是完全另外一个世界,这话就另说了。

10-5-11

《禁闭岛》短评

是我太阴暗了还是这个世界真的太美好了……

6分钟前
  • wangzhy
  • 还行

这故事讲的,故弄玄虚嘛……

11分钟前
  • 游方僧
  • 较差

此類精神驚悚懸疑牌出多之後,便無生趣;多了某某某某四不像之稱,不是電影本身不夠好,而是觀眾口味又重了又濃了,再要翻新花樣,確實很難。對萊奧納多多了份演技度好感。怎麼想重看鐵達尼了呢?

15分钟前
  • 卡肥
  • 还行

这圈绕的有点大了

16分钟前
  • 3
  • 还行

这。。。反差也太大了吧

18分钟前
  • 核桃佳子
  • 还行

这部片子可以成为一次精神分析讨论会的绝佳主题……至于哪些是真相哪些是幻觉 究竟哪样才是最真实最靠谱的结局 我觉得庄子能够给予我们一些启发:方其梦也 不知其梦也 梦中又占其梦焉 觉而后知其梦也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大梦也 而愚者自以为觉 窃窃然知之……

19分钟前
  • H.弗
  • 力荐

盗梦差不多

21分钟前
  • 大白臉WC15
  • 还行

好多精神分析学的名词解释

24分钟前
  • doiwant
  • 还行

我只记得我是在哪看的这电影以及现在怎样的想回去!

28分钟前
  • 洗狗
  • 还行

风雨如晦墨云压城,应景重看;精分题材不新鲜,难得场景地选得十分恰当,阴沉氛围甚佳,隐约的纳粹背景、战争场面的闪回,依稀可见老马绝不满足于仅停留于精神状态、心理层面的分析;幻觉中与逝去妻子与灰飞烟灭中拥抱,十分盗梦感,但小李子表演比盗梦中更好。

2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是我不喜欢黑暗的,不是电影的错。

30分钟前
  • 唔!
  • 较差

像怪物一样活着 像好人一样死去

34分钟前
  • ek
  • 推荐

又是自我救赎的套路 好烦呐

38分钟前
  • 暗黑4出了吗
  • 还行

这种类型的电影里面这个真的算是一个比较一般的,那些幻觉场面还没一些才出道的副导演拍的好……但是Ben Kingsley还是很性感的样子哦~~

39分钟前
  • 珍珠大爷
  • 较差

节奏太慢了,最讨厌幻觉的说~

44分钟前
  • 木水
  • 较差

非常不错的影片,故事、表演、主题均可打9分以上

48分钟前
  • 欣旷神怡
  • 推荐

《穆赫兰道》+《小岛惊魂》+《爱德华医生》

53分钟前
  • Carson
  • 推荐

2小时蛋疼纠结的羊羔体

57分钟前
  • 风中之花
  • 很差

总觉得又看了一遍《盗梦空间》 太雷同了

59分钟前
  • tuirt
  • 还行

他到底会像怪物一样活着,还是会像好人一样死去呢?

60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