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搬我在某坛的一帖:我看RENT的电影就是第一次接触这部剧。
之前,只听过零星的几曲,知道一点零星的剧情。
所以,电影实际上是我看RENT的头一遭。
我要说,我喜欢它。
最可爱的是Angel,那么快乐可爱美好的人,换了谁都会爱上他。
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Roger,这位大有摇滚乐歌手的声线和外形,他闹小性子的别扭劲儿其实也是很生动的~蜡烛、探戈、唯有今天、波西米亚那几段都极好。
I'll cover you第一遍时云淡风清,万事明朗;Angel去世后那一遍,同样的歌,无尽的感伤。
喜欢RENT的丰富和熙攘。
这群人,说是边缘,但其实谁都可能是其中的一个。
爱与孤独,生命和死亡,遵循与叛逆……这样的主题人人要面对,这样的主题永远不会过时。
RENT是那种绕梁三日的好剧,它是那种会让你回味长久的作品:如果时日无多,你用什么来填充岁月、你对生命会做怎样的选择……
是什么让自己的心,拾回往昔的信念。
渐渐的分不清方向,在别人的劝阻中,混淆了自己坚守的信条。
朝哪走,每一边都有人在叫我靠近他们的世界,而我,去了哪里。
被所谓的爱情迷惑了方向,卑微到臣服,忘了自己的双手还可以创造什么。
被现实引诱,忘记了心的方向,被物质占据,被自己的爱人和爱自己的人口中的物质所蒙蔽。
如果,我不是我,你们爱的,又是谁呢。
我追求的,让我充满笑容的,并不是你们口中的事物,你们却以为,那样我才会快乐。
渐渐的我已看不起这般的自己,却不敢看不起你们,因为你们是我爱的人啊。
我只能看不起自己,如此轻易,被爱蒙蔽。
而爱,得到的时候,珍惜,得不到,再也不会卑微乞求,摊开手,把你的未来交予他人。
每个人都想作高傲的自己,而只有爱,让自己卑微。
为了梦想,为了爱情,珍惜的,应该是自己。
不讪笑贫穷,不自满浮夸,多一颗帮助他人的心。
虽然很多人,已渐渐和我自己一起,被我所不齿。
你变了。
我也变了。
这颗赤子之心,再不会假手于人,我会自己,找到跳动的心跳。
为了什么而活着。
如何去了解那些自己无法理解的创伤。
如果我不能做到保护你。
至少,让我用这颗心,去守护。
做你的屋檐。
为你的羽翼。
艾玛 看到angela死了的时候我伤心cry了 最喜欢angela了 他帮助遇劫的科林 缓解盆友吵架时拙劣但是可爱的小动作 为爱人科林买大衣时候的可爱表现 哈哈 面对生活真诚而且充满希冀 敢爱敢担 真是这部音乐剧的闪亮点啊 安琪让科林住进他的家并且对科林反复吟唱 我会是你的避风港 我会疼惜你 you will be my king 我想这就是波西米亚精神吧 一个艾滋病患者街头鼓手易装癖好者 对自己情感的真诚付出 不屈不服 那句 i'll cover you就是最好的情歌爱情是什么呢?
对于这些处于边缘地带的人们 他们的爱情更加敏感脆弱 但是也更加强烈到疼痛 就算我们不去探讨为什么他们会成为这类边缘人群 我们仅仅是关注于他们的现状时 我们也不能身同感受啊 真不扎在你的身上你永远不能说自己知道那个痛 他们最后还是勇敢去爱了 即便伤痕慢慢即便生死相离只是旦夕之间 最美的也是最残酷的是安琪和科林的那一对 最挣扎的也是最真实的是罗杰和咪咪那一对 他们都这么勇敢爱了 为啥我们不能呢
知道吉屋出租来中国巡演,我特别开心。
如若观众有心,是能够在这部作品中获得一些新的想法,或者摆脱一些枷锁的。
看过的人都知道。
这是一个关于纽约钉子户的故事。
说的是一群搞艺术的无业游民如何拒缴房租抗议搬迁,以及其他的琐事,并加入了LGBT、艾滋等话题,再用美国当代流行文化粉饰升华,放在天朝说的就是一群不学无术、患有艾滋、吸毒、搞基的故事。
进一步标签,”不检点的坏人“的故事。
但在这个故事里,Drag Queen Angel比谁都温柔,也比谁都有担当。
在这个故事里,Roger拒绝交租,是因为拒绝向社会的规则妥协。
这说的就不再是一群不检点的坏人的故事,这只是少数群人,追求爱与自由,为了心中闪光而不愿妥协的故事。
如果这部剧能够让人们换一个角度思考,那么就够了。
更别提这部剧的音乐有多么赞了。
开场的Season of Love ,可以在第一时间让你热泪盈眶。
中间关于 Maureen的那首前任与现任过招的Tango也特别有意思。
Maureen还没出场,就知道这妹子有魔力。
最喜欢的是Maureen和Joanne在订婚仪式上的Take me or Leave me。
不为别的,只因为 Idina Menzel和 Tracie Thoms俩人的对唱就是一场让人过目难忘的碰撞。
当然我也很喜欢AT老师和Gavin的男装版本。
在纽约坐地铁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起Collins 唱给Angel的Santa Fe ,你能体会到歌中的戏谑是有多真实。
事实上这是 一个听沉重的故事,交不起房租,还得烧纸生火取暖。
因为得了艾滋不能面对自己的爱情,因为得了艾滋需要时刻面对死亡和分离。
但这些人还是可以将难吃的快餐吃成欢乐的盛宴,尽情地摇摆、尽情地释放,直到自己的最后一刻。
所以面对Season of Love中的旷世难题,如何度量人的一生?
内谁笑笑,问道,用爱怎么样?
有时候,无论自己的困局如何,是否被人所待见,做自己就够了。
《Rent》是一部主旋律是爱的电影,它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
为什么我说它很特别呢?
这是因为它的主角是一群社会的“少数人”,是一些不被人所待见的“少数人”。
但正是这些“少数人”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爱。
这部电影改编自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说句实话这部电影看起来确实没有音乐剧版看起来更加丰富,但是它有另外一种风味。
它讲述了一栋老旧楼房顶层的简陋公寓中一群年轻人的故事,其中有两个因为艺术之路不顺利的室友Roger和Mark,一个工作不顺利的大学老师Collins和他的伴侣Angel(变装皇后),一个舞女Mimi,一个表演艺术家Maureen和一个律师Joanne。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患有艾滋病,而且都是不被人们所理解的。
虽然生活十分的困难,但是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幻想着有一天自己回过上的美好生活。
在这所有的角色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小天使Angel,他虽然是一个变装皇后,被很多人不理解(甚至于恶心),但他是这部电影里最善良、最单纯一个人。
因为没钱很穷,他会上街上捡别人不要的窗帘什么的,回家做衣服,神奇的是每一次他做的衣服都会在商店流行起来。
在街上碰到不认识路的旅行者,他会好心的为对方指路或把他们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尽管对方对他表达出来的没有感谢甚至是害怕、不理解和恶心,但他在下一次还是会照做不误。
他身患艾滋病,可还是每天活的十分快乐,脸上永远挂着笑容,与Collins幻想着以后的美好生活,去圣塔菲开上一家自己的餐馆。
可惜的是他们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不知是不是上帝发现了这样一个散落在人间的天使,在情人节之后Angel再病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教堂内Collins在回忆他的爱,而在教堂外Mimi和Roger正在争吵,这一次制止他们的人没有了,因为以往这么做的人已经去世了。
随着争吵的越来越激烈,Collins制止并告诉了他们这个大家庭正在分崩离析,他们停下了但Mimi和Roger却离开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有一天Roger在公园发现了奄奄一息的Mimi,就在大家以为她已经死了的时候,Mimi突然重新睁开了眼说她好像看见了Angel,Angel是她的守护天使,让自己好好活着。
而这部电影也在大家对于爱的歌声中进入了尾声。
Angel让我明白了在冷漠的社会里原来还是会有这样善良纯粹的人存在着,也让我明白了爱就是一切,更让我明白了在困苦生活中,不放弃希望,永远快乐的活着是多么的重要。
他虽然不被人理解,有个大家都看不起的职业,但他善良纯粹,也同样值得人们去尊重!
尊重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他永远都是我们心里那个漂亮的小天使,《Rent》也永远都是我心里的白月光。
(仅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
对待的罐头的态度始终很反感。
比如罐头鱼,外表是罐头,密封地包裹,不可窥视,必须启封才可知真相;内容是鱼,却不再鲜活,混合着成分不明的油脂和防腐剂,以永远僵死的姿态,很坚硬很嚣张的面对食客。
所以罐头,就像一个想去揭开的欲望,揭开了却没了胃口,勉强吃下去,也会腻了脾胃。
《吉屋出租》,早有耳闻。
不是因为莫文蔚,而是因为百老汇。
虽然很不喜欢《西区故事》,却依然喜欢韦伯,百老汇更是一直觉得有趣。
《吉屋出租》是纪念这部音乐剧演出10周年而特意拍摄的电影,所以又落入一个有些许尴尬的立足点,是电影,又必然有浓重的音乐剧原先的味道;是音乐剧的延伸,又必须以电影的表现手法来展示。
一个像罐头一般的电影。
电影开始,舞台、背景、灯束,完全的音乐剧排场。
似乎是给10年以来载誉无数的原剧致敬。
才开始,就为纵火发泄的场景眼热了一把。
无法想象在音乐剧的舞台上怎么实现这种效果,真的在舞台也搞这种路数,也许舞台总监第一个得拿着灭火器守在舞台边吧。
讲跑题了。
《吉屋出租》是完全中国式的翻译。
这与原名
中文译名很容易将人们的观看重点引到“屋”上,而
就在人们纵火发泄不满时,人们唱着,不打算付房租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一切都是租来的”。
以前的室友现在变成蛮横催租的房东,以前的恋人不是分道扬镳就是离开人世,以前的健康自我现在统统被自己的细胞背叛。
住所,感情,健康都是“租”来的。
“租”就意味着不是自己所拥有,“租”就意味着不能全心投入,“租”就意味着随时可能被收回、随时可能失去。
“租”来的一切可以不去珍惜,因为珍惜似乎没有效力。
失业失恋、理想破灭、身染绝症、无钱缴租,更何况居住在贫民区,身旁充满危险和伤害。
同性恋、双性恋、异装癖、吸毒者、爱滋病患者。
成为这样的人,好象有原因,却是没有理由的。
以前不曾了解这些人,以后也许还是不会了解。
但是,看着一群爱滋病患者在定期的交流聚会上,轻轻地唱起,“我会失去自尊吗?
会有人在意吗?
明天我还能从这个梦魇中醒来吗?
”他们一一站起身,眼中的哀伤流动,歌声此起彼伏,所有的问题都没有答案。
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吧,生活如梦魇一般,自己孤立无援,没有尊严地卑微得活着。
这几乎不是一个群体的疑虑和忧愁,而是人类的一个终极疑问。
对于疾病无能为力,对于毒瘾挣脱不掉,恋人总是在背叛自己的边缘徘徊,理想像被旁人屏弃无数次的垃圾,最亲爱的人痛苦死去……把痛苦聚集,然后放大。
我们要怎么衡量自己,衡量生活?
怎么去对待生死,对待爱恨?
究竟什么是重要的?
什么是虚幻的?
音乐背后隐藏的是答案。
原剧最精髓的音乐都表现地淋漓尽致,而很多舞台剧会有限制的场景,都在电影的画面中有更好的表达。
这个电影依然是罐头,妙的是罐头里的鱼活蹦乱跳。
我会把它作为一个经典,不时回味,更期待,总有一天,可以到百老汇朝圣真正地看原汁原味的
看完这部片子,我热泪盈眶。
这是我喜欢的片子,是我喜欢的题材,是我喜欢的音乐剧。
当初决定买这张碟,是被他绚丽的封面吸引住了,正好又是音乐剧,更合我胃口了。
本片演绎了90年代纽约东区一群的艺术家挣扎的人生百态。
毒品,脱衣舞娘,同性恋,艾滋病患,易装癖,落寞的摇滚歌手,怀才不遇的年轻导演,他们都住在这个繁华到令人恐惧的城市的一角,是这个社会的底层人群。
影片并不是向主流人群那样带着批判的眼光看这些人,这些事。
相反而是像我我们展示在这样的一个群体里,也是有着和所谓的“正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而相比之下,他们的生活更真实,更震撼,更吸引人。
他们自诩为波希米亚艺术家,快乐着彼此的快乐,悲伤着彼此的悲伤。
“52亿5千6百分钟52亿5千6百分钟的宝贵时光52亿5千6百分钟一年你将如何计算消逝的时光?
”“为何不用爱?
充满爱的季节?
”这是影片开场8为演员在舞台上的问答,不过用的是无与伦比美丽的歌唱来进行对话的。
这也是影片的主题。
“不要冀望未来不要沉溺过去幸好这一刻不是最后一刻把握自己活在当下不要后悔不然会错过美好的人生没有其他的路没有其他的选择我们只有今天”这是影片结束时的唱词,不管生活经历过什么,还是要坚持希望地活下去。
看似平凡无奇甚至有点俗套的台词用歌唱的表现出来的力量竟然是这么地惊人。
如果我有机会,一定要演一场这样的戏,生活已经没得选择了,那就让我在别人的生活中放纵一下吧!
No day but today!
通俗就像美系华夫饼,有的人可以天天每餐都吃。
有的人却无法理解。
在百老汇写其他的,都是打酱油,最重要的就是写歌。
Tango:Maureen就是前面最重要的一首。
从流行,宣叙调,黑人音乐,突然窜出来一种民族舞蹈。
你感觉他的风格一直在变,但是总体来说是积极向上年轻人的旋律。
传奇影片中,前辈大师不断的告诉他:把那首转场歌曲写好。
典型的美国音乐:loud and proud,流行文化中不包含古典性。
看完有感动,却没有高潮。
有挑逗,却没有对上眼。
我认为这还是一种百老汇《猫》《西区故事》的传统。
但我却更怀念伯恩斯坦“玛利亚 玛利亚”的歌。
大脑告诉我:不是你的菜,就该主动放下吗?
20世纪末的纽约东村,是城市游牧人、落魄的艺术家生活的地方。
Rent的故事就在这里发生。
故事:Rent,和提到Rent就不得不提到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的《La Boheme》都是一本同源,来自法国小说家亨利•穆杰的小说《Scenes de la vie de Boheme》(《波西米亚人的生活剪影》)。
《La Boheme》中的Rodolfo,Marcello,Musetta,Colline在《Rent》中,成为了Roger,Mark,Maureen和Collins,Mimi干脆就没有改变名字。
《La Boheme》中人物的职业,也和《Rent》的设置颇为吻合:Marcello是画家,Colline是哲学家。
而Benny在《La Boheme》中,则成了供养Mimi的子爵。
不过,在十分一致的情节安排之外,还是可以看到Johnthan Larson颇具匠心的地方。
那个时代的肺病成了艾滋病这个会引来歧视和孤立的疾病,添加了Joanne和Angel,人物关系更丰富了,几个主角身上波希米亚的边缘特质也强化了。
除此之外,结局也不同,Mimi没有像《La Boheme》中的纺织女工一样死去,而是以大团圆告终。
剧中的三位女主角各有特点,但是不知是否篇幅设置所限,每一个都略显单薄。
Maureen一味的任性、好斗、不负责任,Mimi和Joanne则显得非常普通。
而男主角则更真实,更有光彩。
Roger在全剧中总是以一种摇摆和犹疑的姿态出现,他是八位主角当中人生态度最消极的一个。
他对一切都是冷漠、怀疑和拒绝的态度。
对Collins的归来,对艾滋病互助会的集会,对Mimi的爱情,对Mark的关心与劝告,对Benny的帮助,都显得无动于衷,或是消极的怀疑。
Mimi在Angel的葬礼后曾怒斥Roger,说Roger总是“run away, hit the road, don’t commit”,转而和Benny伤心离去。
他的这种性格,来源于生活的困苦和不平的命运。
他的女友April吸毒染上艾滋病,在浴室里割腕自杀。
自此之后他就变得自闭和怀疑。
他在《One Song Glory》中一再重复他的理想——“只要写出一首好歌,一首能给我带来荣誉的歌”,然而他却因为这个理想,忽略了身边的爱情、友情、亲情的美好。
直到全剧接近末尾的地方,他卖掉吉他,买了一辆车,离开了纽约。
一年在外流浪,没有朋友和恋人的生活,让他开始明白,真正重要的是什么,真正灵感的源泉是什么。
于是他和Mark一起唱出了《What You Own》。
于是他毅然回到纽约,赎回吉他,回到他们熟悉的东区和破旧的公寓。
这一把失而复得的吉他,其实也象征着他生活中一切温情和美好的东西。
只是这一次他开始懂得对一切充满珍惜和感恩。
Angel和Collins是这几个人当中性格最直白、阳光和随和的。
他们俩是朋友圈中的粘合剂,是出现矛盾时和稀泥的角色。
无论对Roger的古怪和冷漠,还是Maureen的恣意妄为,或者是Benny可恶的慈善家面孔,他们俩都能表现出友善和理解。
Happy New Year中,Benny的出现引起了Maureen的不满,造成了Roger和Mimi的争吵。
而面对这位在除夕之夜把他们锁在门外的昔日朋友,这对情侣只是一会儿递香槟酒,一会儿说笑话地缓和矛盾。
对比起Mimi和Roger的犹豫,Maureen和Joanne的分分合合,Angel和Collins的爱情显得肯定而和睦。
Collins生性宽厚,而Angel人如其名。
Angel一死,整个家庭立刻土崩瓦解,也就不奇怪了。
Benny其实并不是个坏人,Angel的葬礼和阴宅都是他出资。
但是大多数观众对他的印象却极坏,大都源于他和Mimi的暧昧关系。
但是仔细去想,Mimi可以从他那里自由的离开,也就说明Benny并没有逼迫她和他在一起。
和Roger分开,和Benny在一起,一定程度上不过是Mimi一个十九岁的年轻女孩自己的选择。
是他送Mimi去了疗养戒毒所。
电影版本中更是添加了两个细节,为Benny正名。
一是Roger离去之后,骨瘦如柴的Mimi一个人坐在脱衣舞俱乐部的化妆间,蜷缩在椅子里,泪流满面。
这时Benny出现了,伤心的Mimi拉住了他的手。
二是Benny留言给Mark和Roger,说Mimi不知去向,让朋友们一起去找她。
在一群人中,会有每天活在边缘的艺术家,但是还是会有忧虑生活的现实者。
Benny不过是后者。
Mark是全剧中最真实,我也最喜爱的人物。
几个好朋友中,Collins和Angel虽然是性格最好的,Mark却是反社会性最弱的一个。
他没有艾滋病,不吸毒,异性恋,有正常的家庭,之后还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在这一圈人中,虽然Mark和Joanne是情敌身份,两个人彼此却最像。
也正是因为他的背景“主流”,却乐于和这样一群边缘人生活在一起,每天过朝不保夕的生活,才显得他的可爱。
为Maureen整修机器,为了大家的生活接受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制作以朋友为主角的电影,Mark是这其中唯一一个没有得到爱情的人,但是他比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更爱这个家。
歌曲:音乐剧、歌剧、歌舞剧都有这样的难题:是音乐让位于剧情,还是剧情让位于音乐。
《Rent》在这一点上具有非凡的优势。
故事无疑是充满冲突,转折丰富的,而歌曲和剧情的结合又是如此紧密。
剧中有大量的歌曲都是叙事的,即便是一些抒情性质的歌曲,里面也含有大量的剧情信息。
比如Goodbye Love,用摇滚、宣叙、咏叹和不断重复的快速略显慌乱的钢琴小调旋律,描写从争吵、劝诫、道别,勾勒出一个朋友四散,亲人早亡,情人分离的凄凉秋天。
整首歌旋律连贯优美,随着情绪的起伏而波动,却不现突兀和刻意。
十周年纪念原版卡斯CD中,收录了完整版本的Christmas Bells。
这首六分钟的作品中包含了许多别的歌曲的主题重现,包含了若干段剧情和对话,信息量非常大,但是完整性却惊人的好。
七位无家可归者和一个擦汽车玻璃的人,讲述他们连温饱都达不到的生活。
这一段主题旋律在You Okay Honey等四首歌曲都出现了。
Roger、Mark和Mimi的对话,Collins和Angel挑选衣服,和卖家讨价还价,Mimi购买毒品等等剧情,都压缩在后三分钟,以自己独特的旋律融合到合唱之中。
每一段都能分辨,但是组合在一起又相当和谐。
La Vie Boheme是全剧最热闹的一首歌曲,如果将La Vie Boheme A、B看成一个作品,那么它是全剧人物最多,元素也最多的一首。
事实上,La Vie Boheme A是整个音乐剧上史上也少有的多人歌曲,在场人数十几个,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独唱。
念白,宣叙,说唱,教堂弥撒,嘻哈,通俗,节奏与布鲁斯,都融合在这一首歌曲当中。
最精彩的莫过于一系列的敬酒词,被敬的对象贯穿了波希米亚艺术家们困苦生活的点滴,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的文艺界,贯穿地球上的各个大洲,涵盖了导演、诗人、乐队、非法药物、宗教,甚至物理学,还有各种对我们来说不堪入目的词汇。
唱到艺术家们血脉贲张,唱到Benny大呼“结账”,和岳丈仓皇离场,唱到所有观众也抛掉了矜持和节制,台上台下一起将情绪推向沸点。
八位主角之中,Roger的歌曲难度最大,扮演他的是著名的音乐剧演员Adam Pascal,音域宽广,音色丰富,时而苍凉,时而温暖,情感饱满。
Roger的歌曲除了一首与Mimi争吵的Another Day和群体歌曲以外,基本都是抒情性的咏叹调,如Your Eyes,I Should Tell You等等。
其中以One Song Glory最为动听和抒情。
在这首歌中,Roger讲述了他从前的恋情,他的疾病,他的理想和追求。
歌曲的伴奏基本只有一把弦调得极松的电吉他,配合Adam略带几分嘶哑的宽广嗓音,唤起了许多人心中强烈的共鸣和同情。
由这首歌到Light My Candle的转换安排得很有趣,前一首刚结束,就响起了应合节拍的敲门声,电子乐的键盘弹出了恰恰的切分节奏。
Roger前去应门,跳进来的正是手捧蜡烛的Mimi。
Tango Maureen则火热激烈。
两首都很好听,后者则简直是神来之笔。
探戈舞曲本身就常常带有一种紧张的气氛,无论身体语言还是音乐旋律,都会渗透着一种对峙的气氛。
这种对峙可能是略带挑逗的,也可能是极富敌意的。
探戈舞曲中男女一般是相对力量均衡的,用到一对男女情敌上,既符合音乐舞蹈特点,又独具创意,非常精彩。
《Rent》的音乐融合了摇滚、民谣、节奏与布鲁斯、福音音乐、拉丁舞曲、重金属、嘻哈。
利用不同的音乐类型本身的特点,传达出人物的多种情绪。
就连打电话,都似吟似唱,充满趣味。
歌曲之间,情节之间,《Rent》衔接得流畅自然。
歌曲本身不会误导或者限制演员的表演,舞台上的人物精魂,通过一首首歌曲生动的呈现出来。
一个音乐剧的音乐能做到这一点,作者就已经成功了大半。
作者:《Rent》这个故事,虽然精神上昂扬向上,但情节从一开始就毫无希望,几个人物中有罹患绝症的,有吸食毒品的,每个人都生活在边缘上。
然而Johnthan Larson为何给这个故事写了一个大团圆结局呢。
我初次观看的时候,很不能接受Mimi莫名其妙地又醒过来——她明明有艾滋病,饱受毒品摧残,又风餐露宿多天,大限将至是当然的。
而且,如果揣测Mimi、Roger、Collins等人的命运,这些人作为HIV携带者,也不会在这世界上存留太久。
于是,我始终觉得作者改变《La Boheme》的结局是多此一举。
后来了解到Larson的生平,我对他的改编理解了一些。
作为一个如自己笔下人物一样的年轻的波希米亚艺术家,Larson在创作《Rent》的时候用自己的美好愿望,为故事创造了新的结局。
这样的结局虽然削弱了剧作本身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但它反映的是Larson对于生活的希望,是他在困苦之中仍然抱有的对世界的信任。
试想,如果你笔下的人物几乎就是你自己和你的朋友,那你怎么还忍心对他们下毒手。
Larson和《Rent》带来的是舞台剧的革命。
在此之前,音乐剧舞台剧形式传统,除了零星几部不太卖座的小众作品,几乎没有摇滚剧作。
那时的很多人认为音乐剧几十年没有发展,一成不变,甚至不太愿意进剧院。
而《Rent》改变了这一切。
颓唐的纽约格林威治村,活泼的波希米亚艺术家,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
动感热力的音乐和舞蹈,演员在率性为之的同时保持着高度的统一一致。
这样的一部剧目,是百老汇乃至世界都未曾见过的。
剧作家Larson用自己的生命向美国人宣告:相信你的梦想,执着你的梦想,实现你的梦想。
他说:“我的音乐没有格式,就像美国人的生活,我们只有需要,表达的需要、娱乐的需要,音乐是我的梦想,梦想的颜色就是我音乐的颜色,表达我们这一代美国人共同梦想的需要,就是我的音乐的需要,我用音乐表达生活的爱”。
这个有点悲伤的故事,在世界的舞台上连演十多年,赢得了观众的一致赞赏。
虽然穷艺术家被房东驱逐,圣诞之夜饥寒交迫,几对恋人中,职业和性取向都不入主流,但是这个故事本身昂扬明亮。
虽然是脱衣舞娘,同性恋,瘾君子,罹患艾滋病,但它吟咏的是逆境中的爱与扶持。
《Rent》在外百老汇正式演出的那一天,演员们还是又唱又跳,热闹的“La Vie Boheme”之后,台上鸦雀无声,演员们静静地坐在桌边,不能再演下去。
大约一分钟后,每一个人异口同声的说了一句话:“谢谢你,Jonanthan Larson。
”
Five hundred twenty-five thousand Six hundred minutes, Five hundred twenty-five thousand Moments so dear. Five hundred twenty-five thousand Six hundred minutes How do you measure, measure a year? 又一次听到这样的歌,过去的一年里的525600分钟,每一分钟里的悲喜,好象模糊又亲近。
是不是回忆一年,最少会有那么几分钟,闪亮不同,不然你如何衡量一年里的分分秒秒的含义。
歌里面问,你如何丈量一年的时光。
HOW ABOUT LOVE,MEASURE IN LOVE?
当幕布升起,灯光缓缓亮起,Seasons Of Love 的歌声在钢琴顿挫的旋律中响起,8位主演在舞台上站成一排的时候,每个人的声音里都有故事隐藏的骄傲,每个人都想分享生命里一年之中的收获。
我知道,载歌载舞的时间到了,因为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RENT。
Rent是迄今为止百老汇最成功的音乐剧之一,1996年4月在百老汇尼德兰德剧院首演,立刻造成了轰动,不仅夺得了当年的最佳音乐剧等4项Tony奖,还夺得了普利策奖,这在百老汇历史上只有4次。
Rent是一部典型的百老汇音乐剧,反映NEW YORK底层艺术家的生活,一群在贫穷和HIV以及媚俗的文化围攻下的年轻人的挣扎和成长。
现代版的《波西米亚人》,RENT的音乐剧作家Jonathan Larson为了向普契尼致敬,连女主角之一的名字都叫做MIMI。
故事当然开始在混乱的纽约东区,MARK这个总是扛着小摄象机的电影狂人开始见证这样的一群人的生活。
从新年将至的一场反驱逐的演出准备开始,各个主角出场展开他们的故事。
MARK和室友Roger拖欠了一年的房租,当然还有整个这个街区的艺术家邻居。
被MIT踢走的叛逆讲师COLLIN在回来就要进门的时候被流氓暴打抢走仅有的一件外套,而在黑暗的角落呻吟的时候却遇见了生命中的天使——变装皇后ANGEL。
Roger在示威夜里被楼下的MIMI看上,女孩的大胆主动却让有难言之隐的他不敢接受。
MARK这个搞笑的家伙却要在准备示威演出灯光音响的时候和自己前女友的现任情人狭路相逢,更要命的是,她是个女律师....故事就还是这样展开了,我在中午一边扒着盒饭一边看得津津有味,有人凑过来的时候,穿着可爱圣诞短裙的ANGEL正在马路上对COLLIN 唱情歌:搬进来跟我住,房租是1000个温柔的吻......他说:这个MM不错。
我头也不抬地说,是GG,变装皇后来的,还有AIDS......再回头那人已经逃之夭夭。
当然对普通如我们,一个充满HIV,DRAG QUEEN,HOMO SEXTUAL和BI SEXSUAL的世界毕竟远得甚至让人不能理解,虽然波西米亚一直是某些小资们嘴里面子上的花样。
但当真正触及这样的自由和混乱的时候,恐怕真的能接受的人不多。
No day but today,可以是悲观可是是颓废,也可是CARPE DIEM的通俗讲法,面对生活的压力,找寻友情,爱情或者尊严都是每一个要面对的课题。
歌舞剧总可以把平时看来太肉麻的煽情做得因为有了舞台感而感人而不腻人。
从MIMI妖娆的舞姿,热闹的“万岁波西米亚人”里对种种名词的创造性堆砌,到慢镜头里面主角们拥抱亲吻,音乐和电影总可以让一切变的美丽。
当然,对于我,音乐和舞蹈首先吸引。
整个电影用了眼花缭乱的歌舞场景构成一个充满独特味道的下层纽约,即便是这样一个每天都有贫穷和死亡纠缠的世界,即便年轻的艺术家们自己也在爱与不爱中挣扎探求,总有歌舞可以宣泄心声。
无论是MIMI野猫一样的OUT TONIGHT,还是ANGEL和COLLIN深情的对唱I WILL COVER YOU,同为AIDS病友的人们对生命尊严和人世温暖的质问WILL I,或者是最爱最爱每年都想听到的可以让人回顾一年历程的Seasons Of Love,都是如此真实动人的歌曲。
导演Chris Columbus还是很忠实地保留了原来音乐剧的安排,场场歌舞间几乎密不透风的衔接让人看的不带喘息。
更好的是保留了96年经典CAST中的许多。
例如,Adam Pascal的HV+音乐人Roger Davis,Anthony Rapp的讲述人角色Mark Cohen,Rosario Dawson(Sin City裡的Gail)声音从开场的Seasons Of Love就牢牢抓住我——为什么黑人就有这么磁性的嗓音呢,羡慕ING。
最近迷上了这首SEASONS OF LOVE, 在早晚的公共汽车站,看着滚滚车流和人流,默默地听着耳机里歌声,回忆着过往一年的某些时刻,居然已经真的不记得去年的生日许了什么愿也许这叫做成长。
不知道自己的长法会不会狗熊掰棒子一般, 一路上是收获也是丢失。
又想到了朋友的姐姐说过,每一个夏天都要穿最漂亮的裙子,因为那是你每一个年纪里最后的一个夏天。
时间就是这样流逝。
总以为自己还小,却已经不知不觉过了这么多的525600分钟,好在看到过去时间的照片里笑容还是和现在一样的傻乎乎,也许以后不会改变。
感谢525600分钟里的每一分钟,每一分钟都如此珍贵,感谢我的朋友们,你们教会我如何丈量时光的长度。
就电影来说新意一般,情节不连贯,就是音乐剧的立体化拍摄。但是作为音乐剧粉丝还是觉得好看,毕竟剧情就在脑内自动补充了...
6.6/10。
我生活在此处,不在别处
除了题材比较“高大”以外,真没觉得哪儿特别好。
舞蹈编排挺不错,加上音乐剧的底子很好,每个角色的生命力都很旺盛。尤其是Angel,其光辉简直亮到刺眼。罗杰的摇滚嗓真的直击我心。虽然拥抱很动人,但看完有种,没有爱你就别活了的感觉……整体来说还是有股鸡汤味儿。只能是说,有些话说出来太空,唱出来就会好很多。而那首包容一切的波西米亚自由赞歌是好到可以让人包容一切的。
我爱这创意````````值得值得!
时好时坏,渐入佳境~并且作为音乐剧,典型的剧情缺乏逻辑~但是音乐不错~
歌曲过于密集导致剧情台词异常薄弱 真是看不太下去
比较有特点,人间处处都有爱与情,珍惜每一天,珍惜每一次相遇
昨天去看了off-broadway show. 今天补了一下电影,音乐真好。Idina Menzel is super hot.
終於把電影版看了,感覺比風評好很多。結尾無可避免不會像舞台上那麼溫馨感人,喜歡06年10th Anniversary時兩班人馬好幾十人,聲勢浩大地在台上唱Seasons of Love的情景。Adam Pascal有Ewan McGregor的feel。
歌曲很好听 剧情有些乱 为歌曲加一星
这么看就是改编得失败了
no other road,no other way,no day but today
从头唱到尾倒也不觉得疲乏,波西米亚人结合的很棒,歌词也特有独特性,how to measure a year of life?
毒品同性恋艾滋病脱衣舞女文艺青年,前半充满了戏谑调侃重口味,后半却是急转直下到令人感到无以复加的心酸,就这样直挺挺地被戳得死去活来,即使最后有个奇迹。五十二万五千六百分钟啊……里面的歌都很赞的说!另外听过波西米亚人的话能轻易发现这其中的互文,比如说“咪咪”这个直接借用的名字……
矫情 不现实 主题曲加一星
看着他们不好好说话有点头疼
改编得很不成功。叙事和过场衔接上的糟糕表现让整部电影仿佛空中楼阁,没看过剧的观众是无法从电影里获得巨大情感冲击和深层思考的。这也许不是改编者的错,Rent第一幕紧凑的叙事和第二幕的表现主义放在电影里表现的确不容易,于是演员之间也纷纷失去了花火。也许该考虑像Cabaret一样另起炉灶比较好。
It would be much better if I were in the the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