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是名声显赫,我一直想看,看了之后,却失望了。
一直到看完,我都没搞清楚详细的故事情节,最后看了别人的评论对影片才了解了一些!
《黑色大丽花》:仰望属于未来的经典2006-12-26 17:43:46 来自: 影中影 The Black Dahlia的评论 1引言(或是定位) 这是今年我看过的最扑朔迷离的电影,雾水满头,晕眩斥眼。
几次观看,仍有不少疑点;几番掂量,还是要把它列入未来的经典——也许不见容于当世,数年后必荣耀于影史。
这是因为,它的繁复走在了观影者的前面,必然要经过无数好事者搜肠刮肚地解析、辩驳、评定,才能显露真面目,释放大智慧。
布赖恩•德•帕尔玛用这样一部影片悟道成仙,惟“玛”首是瞻之辈如我者也借此片完成了对偶像由崇拜到仰望的转变。
闲言少叙,先来抛砖。
2关于影片的扑朔迷离的“他妈的”故事 讲述《黑色大丽花》的情节一定会吃力不讨好,这个改编自畅销小说的故事把原著中的铺垫几近省略,又在影片中故意隐藏了巨多细节,将几宗案件散乱铺陈、游移交叠,逼得观者如我直想抓狂。
如果谁写这个片子的影评却对情节略去不说,那一定是偷懒加蒙事。
还好,影评最重要的操守即是对电影情节的点到即止,那么在这里不妨略约说下我的肤浅的认知。
但无论如何,还是希望各位先看电影,以免失掉了独自“侦破”的乐趣。
影片设置了两个男主人公:布奇、李;三个女主人公:凯特、玛丽莲、伊丽莎白•肖特(即黑色大丽花),其中除了肖特外,两对男女互有暧昧迷离的情爱与仇恨纠葛。
布奇作为警界后进,通过在拳赛中故意输给李而获得了晋级成为李的搭档的机会,以及李的信任——当然这只是开头时布奇的想当然。
凯特是李的女友,两人之间的关系同样扑朔迷离,而凯特明显对布奇有很大的好感。
这对搭档接手了一宗连环奸杀案,这是影片中的第一案。
案犯是一个名叫纳什的家伙,已屡次狡猾地逃出警方的抓捕。
在一次埋伏纳什的行动中,李射杀了一名被监视的疑犯,理由是保护在他身旁有些心不在焉的布奇,布奇至此只有感激的份。
但这个瘦高白人并非纳什,而是另有其人。
埋伏现场的枪战刚刚结束,在街边不远处传来了一个妇人的号啕,肖特的尸体就在附近被发现。
这是影片中的第二案——黑色大丽花案,也是其中的主案。
在侦办大丽花案的过程中,布奇通过线索辗转找到了玛德莲,一个与大丽花十分相像的富家女。
两人在相互试探中竟而产生了情愫,事实上,这只是玛德莲稳住布奇的故意引诱而已。
而此时的李正为又一宗案件焦头烂额,即将出狱的一宗抢劫银行案的主犯鲍比•杜温让李和凯特陷入了惶恐之中,这是本片的第三案。
至此,影片中的三起案件全部引出,三者并没有在案情上产生交集,却在特殊的地点和时间,以及办案人李上两两重叠在一起。
扑朔迷离的气氛愈发浓郁。
影片的视角自始至终以布奇为主线,此时,李隐藏在镜头后的举动正一点一点地暴露出来,原来李才是这幕大戏的真实主角。
黑道上的博比•杜温与白道上的李相互勾结,博比负责走私、贩毒、抢劫银行,李负责消罪、灭口、摆平警界。
犯事的博比受到李的要挟,只好给李一笔钱(最后被布奇在凯特家的下水道中发现),并借机占有了博比的女人、曾经的妓女——凯特。
博比的提前出狱让李和凯特都感到恐慌。
李要先下手为强,之前在埋伏抓捕纳什(第一案)的现场射杀的那个瘦高白人,正是知晓李与博比阴谋的唯一证人(第三案),而李当时所谓的救布奇一命,不过是为他开枪杀人找到了充分的理由,布奇却不明所以地为李做了假证。
布奇越是觉得玛德莲的举止疑点重重,越是对她的媚惑无法抗拒。
而事实上,布奇与凯特也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只是碍于对李的愧疚,无法把一切言明,于是只好在玛丽莲那里寻求解脱。
玛丽莲,这个蛇蝎般的女人是好莱坞富豪的宠女,也是一个标准的荡妇。
她的身世之复杂也许是她堕落的原因。
她的母亲拉默娜与她名义上的父亲艾米特的婚姻不过是艾米特贪图钱财、晋身好莱坞权贵的阶梯而已,情感因受骗而空虚的拉默娜终于和艾米特的合伙人、导演乔治私通奸情,并生下了玛丽莲。
直至玛丽莲长大成人,艾米特才从相貌上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他要报复。
他先是借车祸使乔治毁容,然后又一拍即合般与玛丽莲产生了无法表述的暧昧之情,这一切让拉默娜彻底成了精神失常的疯婆子。
艾米特找来貌似玛丽莲的女演员肖特,也就是黑色大丽花。
他要用这种方式来刺激与惩罚疯婆子和乔治。
作为导演的乔治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镜中渐渐对肖特产生了情欲,在女同性恋题材的色情片断中,肖特的眼神里有一种无以名状的忧愁,她是预感到了什么?
布奇在影像中一次又一次地揣度着。
而此时李已将纳什独自击毙,事实上,他与纳什之间同样有着不可告人的猫腻,从大丽花案中抽身而来的布奇怒不可遏,因为李的举动不仅有贪功的嫌疑,而且也阻断了布奇对纳什案的继续探查。
(此时第一案算是结案,说实话我也没弄清楚这段。
) 终于,疯婆子无法忍受艾米特和玛丽莲对于乔治和自己的戏弄,更受不了乔治的背叛,就在他想要强暴肖特的时候,举起了手中的棒球棒,可怜的肖特一命呜呼。
鲍比•杜温终于出狱了,李跟踪他来到一座大厦,与此同时,玛丽莲和乔治也同样跟踪着李。
原来,李通过布奇的火柴盒知晓了玛丽莲的地址、身份,便提前一步找到艾米特和玛丽莲,威胁要钱并占有了玛丽莲,真是个不折不扣的人渣,好在玛丽莲也不是什么好鸟。
布奇也赶到了大厦,结局是李杀死了鲍比,玛丽莲杀死了李,李与乔治同归于尽。
布奇找到玛丽莲,揭穿真相,并一枪将她射穿。
布奇回到凯特身边,在这个曾经的妓女身上终于找到了安宁。
3关于影片的迷人的技巧 终于可以不去管那些劳什子情节了,让我们在德•帕尔玛的影像世界里放肆一下。
首先,这种着实考验观者耐性的、将所有细节隐藏在影像之后的做法,在看懂影片后会让人大呼过瘾。
布奇作为台面上的主角,起着牵引剧情的作用,但真相的发展脉络却隐藏在不为观者所见的李的行动上,这种故意设置的障碍给观影增加了难度,也增填了乐趣。
再有,影片中戏中戏的设置巧妙、聪明让人赞叹。
与其说是戏中戏,不如说是影中影,因为几个片断更像是影像而非戏剧,但这种处理对于观者更好地理解大丽花案提供了感同身受、真实可信的不二之选。
还要说说德•帕尔玛的镜头。
这部影片的运镜可以用隐忍来形容,非常的淡定,有时甚至会让你觉得这怎么能叫惊悚片,但在平静中运行的张力却给观者以强烈的吸引。
几处典型的象征性镜头也很到位,比如叨啄尸体的乌鸦,虽然用意鲜明却不唐突。
影片数度出现让人不适的惊恐镜头,如被断成两截的裸尸、用刀划破的嘴角,都是挑战视觉极限的镜头,但在德•帕尔玛简洁、细致的画面里,观者的不适会被光影、色彩、运动所共同营造的氛围化解,形成一种冷静的诗意,淡定却冻彻内心。
至于两个案件交汇时运用的长镜头,更是娴熟大气,跳脱了炫技的无聊,很好地表现了世事中偶然与必然的微妙关系。
舒缓悠扬的配乐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影片的意旨,马克•艾沙姆的音乐在若有似无之间给影片以巨大的力量,不哗众取宠,也不故作深沉,精干异常。
这一切都是经典的必然。
4关于影片表演的简略看法 乔什•哈奈特从未献上过如此精湛的表演,《珍珠港》《罪恶之城》《禁欲40天》时的他不过是个略有偶像气质的毛头小子,但在此片中,他将布奇由混沌到清醒的生活状态完美地展示出来,而且在结尾处完成了可信的对于人物内心的救赎。
阿伦•艾克哈特是影片隐藏在暗处的灵魂人物,阿伦的表演让李这个表面中正果敢、内心贪婪险恶的人有了十成的可信性,单此一点就值得赞赏。
相较于斯嘉丽•约翰逊、希拉里•斯万克这两个大牌,米娅•科什纳饰演的黑色大丽花肖特更让人激赏。
虽然只是出现在几段影中影当中,但每一次情绪的转变都让观者为之震撼,也许是黑白质感的表达力更凸现了人物的魅力。
当然,约翰逊、斯万克也都很好地完成了人物的刻画,只是相较于她们的名气和才气,会觉得这只是理所当然。
5总结(或是展望) 对于德•帕尔玛的喜爱实在是无需赘述了,他的所有的片子都是我的钟爱。
到了这一部,我看到了他的蜕变。
以前,无论是玩暴力,还是玩悬念,帕尔玛都是个中高手,甚至形成了独特的“帕”氏风格。
但这部改编自畅销书的影片达到了表达与表现的平衡,将故事和叙事方式、手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之有了一种帕氏影片中鲜见的韵味和张力,并具备了成为日后经典的可能。
诚然,会有太多的人认为这是一部繁复的、做作的、虚妄的、甚至是倒退的影片,但我更坚信这是对经典解读的初始阶段,一切,会在厘清表面的纠缠后回复它本该出现的位置,至少在此刻,我对此深信不疑。
6无奈也无用的抱怨 怎么说,没得说。
虽然我是等到影片下画数月后,等到创佳出了1区简9才买来观看的,但碟片中令人发指的中文翻译仍然出乎我的意料。
别的片子也就罢了,这样一个需要靠对白、旁白来理解内容的影片,大段的漏译、错译对我这样英语够烂的人不啻是下了闭门羹。
可怜我拿着英语字典逐字逐句地想要弄明白几个关键处的寒酸样,一会发誓一定要学好英语,一会咬牙切齿骂碟商缺少盗亦有道的精神,最后却只好妥协,妄想老天见怜再等个3区港版,抑或1区何时出新版再洗,中国影迷之不易可见一斑。
不说了,好电影不会湮灭,无论怎样的挫折、诋毁,总会有绽放光彩的时候。
《黑色大丽花》这部电影,我等了有好一阵子了。
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
大凡看过这位老兄执导的《情枭的黎明》,都不会忘记在其中阿尔·帕西诺曾以暗哑嗓音说出江湖的真理——情义杀人比子弹更快。
而斯嘉丽·约翰逊和希拉里·斯旺克都是气质复杂的女星,她们同时出现在一部黑色电影里,叫人不期待都不行。
电影改编自1947年一个真实案件。
被害者生前寂寂无名,但死后却成为美国凶杀史上最诡异的一具女尸。
她被腰斩,身体截然分为两段,内脏掏空,腹腔被冲洗干净。
这些倒还寻常,恐怖的在于,她两侧嘴角均被割裂,于是面孔不由自主地呈现笑容。
我不得不承认,当镜头突然扫向她的头部,而此时恰有黑鸟扑翼,飞临尸身停留,我着实被惊悚了一下。
不过《黑色大丽花》并非推理片,所以完全用不着指望在其中看到希区柯克式的缜密逻辑。
相反,故事开始得十分平淡,先从一对警察拍档的结识说起,他们都是退役拳手,金发的是李,棕发的是巴奇。
1947年的洛杉叽,那时节丽塔·海华斯的风情尚在盛行,天使之城基调如同陈年相片有点老旧,有点昏黄。
凯·雷克[斯嘉丽·约翰逊饰]是李的情人,金发璀璨、红唇娇艳的尤物,真是罕见,她甚至拿到历史学硕士学位。
巴奇同这两人一起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但这段关系潜伏危机因为凯和巴奇终于相爱。
不久,一具女尸在荒地上被发现,由于她一头黑发,此案被命名为黑色大丽花。
追凶过程波澜诡谲,李也遇害,从高楼跌堕而下,落在金字塔型喷泉上,死状惨不忍睹。
而巴奇甚至在女同性恋酒吧中发现一名酷似死者的女子——玛德琳[希拉里·斯旺克饰],好莱坞建筑大亨的女儿。
死者贝蒂是一个做着明星梦的女孩。
她全部的时间都用于试镜和在好莱坞大道上闲逛,对着镜头和陌生人展示她糟糕的演技和讨好的笑容。
但她模仿斯嘉丽·奥哈拉的那一段著名台词却不失为对其命运的一个隐喻——就算让我去骗,去蒙,去偷,我再也不会挨饿了。
的确,她可以去演一部女同性恋题材的淫秽电影,并最终因此离奇丧命。
她再也不会挨饿了。
任何想要在《黑色大丽花》中寻找好人的尝试都是徒劳。
人人与恶并肩同行——出卖、背叛、敲诈、通奸、毁容、恋尸,也许还有乱伦。
电影没有给出正义,只告诉我们一些真相。
但尼采一早断言,真相有毒。
所以观片之后若是出现短暂的不适,那可太正常了。
黑色电影的魅力难道不正在于观众喜欢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
我记得我看过最好的黑色电影,《唐人街》。
里面有气质哀艳的费·唐娜薇,还有三十年前的杰克·尼科尔森,后者那时还没演过《闪灵》和《飞越疯人院》,更不是《无间行者》里面那个过分抢戏的黑道大佬。
他就只不过是一个无能为力的私家侦探,在唐人街灯火闪烁的暗夜里,眼睁睁看着同自己有过一夜情的女人被爆了头。
而他所能做的,亦不过是forget it——算了。
说真的,有些时候黑暗太庞大,我们无法与之对垒。
生活破碎了,也只能靠一条胶带贴着。
我们不得不祭起自己内心的黑暗,与外界的黑暗抗衡,而我们甚至说不好这是一次逃避还是一场战争。
1947年,世界刚刚从二战的创伤中苏醒,人心好比是惊弓之鸟,浮躁动荡,好莱坞纸醉金迷同时上演着腐坏与繁华。
同年,黑色大丽花案发,用其香艳及其诡异给出警示。
仍然是这一年,犹太诗人策兰发表了他著名的《死亡赋格》——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傍晚喝/我们中午早上喝我们夜里喝/我们喝呀喝策兰说,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我猜它的名字叫黑。
2006-12-8
我第一次有这种强烈的感觉,就是字母决定了观影者对这个部影片的感觉!
本人自我感觉英文还可以啊,可是在这部片子里,我甚至怀疑主角说的是不是英文中的方言。
最糟糕的是下载版本的字幕翻译,看样子也比我好不了哪儿去,整个一混沌!
太糟糕了,本来就是带点悬疑的扑朔迷离的剧情,被字幕搞成了彻底云山雾罩,什么都没看明白也许因为没看懂的原因就给影片打2星有点偏颇,但我就是没看懂么……希望有机会给它正名。
1引言(或是定位)这是今年我看过的最扑朔迷离的电影,雾水满头,晕眩斥眼。
几次观看,仍有不少疑点;几番掂量,还是要把它列入未来的经典——也许不见容于当世,数年后必荣耀于影史。
这是因为,它的繁复走在了观影者的前面,必然要经过无数好事者搜肠刮肚地解析、辩驳、评定,才能显露真面目,释放大智慧。
布赖恩•德•帕尔玛用这样一部影片悟道成仙,惟“玛”首是瞻之辈如我者也借此片完成了对偶像由崇拜到仰望的转变。
闲言少叙,先来抛砖。
2关于影片的扑朔迷离的“他妈的”故事讲述《黑色大丽花》的情节一定会吃力不讨好,这个改编自畅销小说的故事把原著中的铺垫几近省略,又在影片中故意隐藏了巨多细节,将几宗案件散乱铺陈、游移交叠,逼得观者如我直想抓狂。
如果谁写这个片子的影评却对情节略去不说,那一定是偷懒加蒙事。
还好,影评最重要的操守即是对电影情节的点到即止,那么在这里不妨略约说下我的肤浅的认知。
但无论如何,还是希望各位先看电影,以免失掉了独自“侦破”的乐趣。
影片设置了两个男主人公:布奇、李;三个女主人公:凯特、玛丽莲、伊丽莎白•肖特(即黑色大丽花),其中除了肖特外,两对男女互有暧昧迷离的情爱与仇恨纠葛。
布奇作为警界后进,通过在拳赛中故意输给李而获得了晋级成为李的搭档的机会,以及李的信任——当然这只是开头时布奇的想当然。
凯特是李的女友,两人之间的关系同样扑朔迷离,而凯特明显对布奇有很大的好感。
这对搭档接手了一宗连环奸杀案,这是影片中的第一案。
案犯是一个名叫纳什的家伙,已屡次狡猾地逃出警方的抓捕。
在一次埋伏纳什的行动中,李射杀了一名被监视的疑犯,理由是保护在他身旁有些心不在焉的布奇,布奇至此只有感激的份。
但这个瘦高白人并非纳什,而是另有其人。
埋伏现场的枪战刚刚结束,在街边不远处传来了一个妇人的号啕,肖特的尸体就在附近被发现。
这是影片中的第二案——黑色大丽花案,也是其中的主案。
在侦办大丽花案的过程中,布奇通过线索辗转找到了玛德莲,一个与大丽花十分相像的富家女。
两人在相互试探中竟而产生了情愫,事实上,这只是玛德莲稳住布奇的故意引诱而已。
而此时的李正为又一宗案件焦头烂额,即将出狱的一宗抢劫银行案的主犯鲍比•杜温让李和凯特陷入了惶恐之中,这是本片的第三案。
至此,影片中的三起案件全部引出,三者并没有在案情上产生交集,却在特殊的地点和时间,以及办案人李上两两重叠在一起。
扑朔迷离的气氛愈发浓郁。
影片的视角自始至终以布奇为主线,此时,李隐藏在镜头后的举动正一点一点地暴露出来,原来李才是这幕大戏的真实主角。
黑道上的博比•杜温与白道上的李相互勾结,博比负责走私、贩毒、抢劫银行,李负责消罪、灭口、摆平警界。
犯事的博比受到李的要挟,只好给李一笔钱(最后被布奇在凯特家的下水道中发现),并借机占有了博比的女人、曾经的妓女——凯特。
博比的提前出狱让李和凯特都感到恐慌。
李要先下手为强,之前在埋伏抓捕纳什(第一案)的现场射杀的那个瘦高白人,正是知晓李与博比阴谋的唯一证人(第三案),而李当时所谓的救布奇一命,不过是为他开枪杀人找到了充分的理由,布奇却不明所以地为李做了假证。
布奇越是觉得玛德莲的举止疑点重重,越是对她的媚惑无法抗拒。
而事实上,布奇与凯特也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只是碍于对李的愧疚,无法把一切言明,于是只好在玛丽莲那里寻求解脱。
玛丽莲,这个蛇蝎般的女人是好莱坞富豪的宠女,也是一个标准的荡妇。
她的身世之复杂也许是她堕落的原因。
她的母亲拉默娜与她名义上的父亲艾米特的婚姻不过是艾米特贪图钱财、晋身好莱坞权贵的阶梯而已,情感因受骗而空虚的拉默娜终于和艾米特的合伙人、导演乔治私通奸情,并生下了玛丽莲。
直至玛丽莲长大成人,艾米特才从相貌上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他要报复。
他先是借车祸使乔治毁容,然后又一拍即合般与玛丽莲产生了无法表述的暧昧之情,这一切让拉默娜彻底成了精神失常的疯婆子。
艾米特找来貌似玛丽莲的女演员肖特,也就是黑色大丽花。
他要用这种方式来刺激与惩罚疯婆子和乔治。
作为导演的乔治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镜中渐渐对肖特产生了情欲,在女同性恋题材的色情片断中,肖特的眼神里有一种无以名状的忧愁,她是预感到了什么?
布奇在影像中一次又一次地揣度着。
而此时李已将纳什独自击毙,事实上,他与纳什之间同样有着不可告人的猫腻,从大丽花案中抽身而来的布奇怒不可遏,因为李的举动不仅有贪功的嫌疑,而且也阻断了布奇对纳什案的继续探查。
(此时第一案算是结案,说实话我也没弄清楚这段。
)终于,疯婆子无法忍受艾米特和玛丽莲对于乔治和自己的戏弄,更受不了乔治的背叛,就在他想要强暴肖特的时候,举起了手中的棒球棒,可怜的肖特一命呜呼。
鲍比•杜温终于出狱了,李跟踪他来到一座大厦,与此同时,玛丽莲和乔治也同样跟踪着李。
原来,李通过布奇的火柴盒知晓了玛丽莲的地址、身份,便提前一步找到艾米特和玛丽莲,威胁要钱并占有了玛丽莲,真是个不折不扣的人渣,好在玛丽莲也不是什么好鸟。
布奇也赶到了大厦,结局是李杀死了鲍比,玛丽莲杀死了李,李与乔治同归于尽。
布奇找到玛丽莲,揭穿真相,并一枪将她射穿。
布奇回到凯特身边,在这个曾经的妓女身上终于找到了安宁。
3关于影片的迷人的技巧终于可以不去管那些劳什子情节了,让我们在德•帕尔玛的影像世界里放肆一下。
首先,这种着实考验观者耐性的、将所有细节隐藏在影像之后的做法,在看懂影片后会让人大呼过瘾。
布奇作为台面上的主角,起着牵引剧情的作用,但真相的发展脉络却隐藏在不为观者所见的李的行动上,这种故意设置的障碍给观影增加了难度,也增填了乐趣。
再有,影片中戏中戏的设置巧妙、聪明让人赞叹。
与其说是戏中戏,不如说是影中影,因为几个片断更像是影像而非戏剧,但这种处理对于观者更好地理解大丽花案提供了感同身受、真实可信的不二之选。
还要说说德•帕尔玛的镜头。
这部影片的运镜可以用隐忍来形容,非常的淡定,有时甚至会让你觉得这怎么能叫惊悚片,但在平静中运行的张力却给观者以强烈的吸引。
几处典型的象征性镜头也很到位,比如叨啄尸体的乌鸦,虽然用意鲜明却不唐突。
影片数度出现让人不适的惊恐镜头,如被断成两截的裸尸、用刀划破的嘴角,都是挑战视觉极限的镜头,但在德•帕尔玛简洁、细致的画面里,观者的不适会被光影、色彩、运动所共同营造的氛围化解,形成一种冷静的诗意,淡定却冻彻内心。
至于两个案件交汇时运用的长镜头,更是娴熟大气,跳脱了炫技的无聊,很好地表现了世事中偶然与必然的微妙关系。
舒缓悠扬的配乐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影片的意旨,马克•艾沙姆的音乐在若有似无之间给影片以巨大的力量,不哗众取宠,也不故作深沉,精干异常。
这一切都是经典的必然。
4关于影片表演的简略看法乔什•哈奈特从未献上过如此精湛的表演,《珍珠港》《罪恶之城》《禁欲40天》时的他不过是个略有偶像气质的毛头小子,但在此片中,他将布奇由混沌到清醒的生活状态完美地展示出来,而且在结尾处完成了可信的对于人物内心的救赎。
阿伦•艾克哈特是影片隐藏在暗处的灵魂人物,阿伦的表演让李这个表面中正果敢、内心贪婪险恶的人有了十成的可信性,单此一点就值得赞赏。
相较于斯嘉丽•约翰逊、希拉里•斯万克这两个大牌,米娅•科什纳饰演的黑色大丽花肖特更让人激赏。
虽然只是出现在几段影中影当中,但每一次情绪的转变都让观者为之震撼,也许是黑白质感的表达力更凸现了人物的魅力。
当然,约翰逊、斯万克也都很好地完成了人物的刻画,只是相较于她们的名气和才气,会觉得这只是理所当然。
5总结(或是展望)对于德•帕尔玛的喜爱实在是无需赘述了,他的所有的片子都是我的钟爱。
到了这一部,我看到了他的蜕变。
以前,无论是玩暴力,还是玩悬念,帕尔玛都是个中高手,甚至形成了独特的“帕”氏风格。
但这部改编自畅销书的影片达到了表达与表现的平衡,将故事和叙事方式、手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之有了一种帕氏影片中鲜见的韵味和张力,并具备了成为日后经典的可能。
诚然,会有太多的人认为这是一部繁复的、做作的、虚妄的、甚至是倒退的影片,但我更坚信这是对经典解读的初始阶段,一切,会在厘清表面的纠缠后回复它本该出现的位置,至少在此刻,我对此深信不疑。
6无奈也无用的抱怨怎么说,没得说。
虽然我是等到影片下画数月后,等到创佳出了1区简9才买来观看的,但碟片中令人发指的中文翻译仍然出乎我的意料。
别的片子也就罢了,这样一个需要靠对白、旁白来理解内容的影片,大段的漏译、错译对我这样英语够烂的人不啻是下了闭门羹。
可怜我拿着英语字典逐字逐句地想要弄明白几个关键处的寒酸样,一会发誓一定要学好英语,一会咬牙切齿骂碟商缺少盗亦有道的精神,最后却只好妥协,妄想老天见怜再等个3区港版,抑或1区何时出新版再洗,中国影迷之不易可见一斑。
不说了,好电影不会湮灭,无论怎样的挫折、诋毁,总会有绽放光彩的时候。
《The Black Dahlia》可觀細節豐富今年威尼斯電影節開幕禮是放映Brian de Palma導演的作品《The Black Dahlia》,能取得此崇高榮譽大概不會差到那裡去。
果然戲一開始便有點不同凡響,畫面近乎黑白,上世紀四十年代的調子一下子便建立起來,再看下去,演員造型、服裝、化妝、場景、道具都令人想起昔日的舊電影,很易看出此片製作十分認真。
看資料,原來該片是在保加利亞首都蘇菲亞拍攝,因為今天美國洛杉磯已很難回到1947年的面貌了。
遠赴東歐出外景,由此可見全片拍攝相當緊嚴,幕前幕後都務求做到最好,達到美國五十年代黑色電影的高峰,確是部佳作。
本片不是普通的犯罪故事片,發生在1947年1月15日的這宗艷屍兇殺案,是洛杉磯歷來最多人講起的一件案,其疑團到今天仍未解開。
一位美國少年James Ellroy於1958年11歲時接觸到該案件的報導,由於他的母親剛被人殺死,他覺得該件兇案與他母親之死有相似之處,於是他便研究起犯罪故事來,後來他便成為出色偵探小說家,已有多部小說拍成電影。
他經歷很多年時間,花了大量資料搜集,寫成《The Black Dahlia》,在1997年出版。
編劇Josh Friedman隨即著手把該部300多頁的小說改編成劇本,怎知攪了多年也不能開鏡。
後來導演易人,轉由Brian de Palma當導演,重新改動劇本,戲便得以開拍。
《The Black Dahlia》不是普通的故事,Brian de Palma當然認真對待,他有心要回到美國黑色電影的光輝日子,男演員長長的臉孔,像是Humphrey Bogart的樣子,而女演員造型則像Lauren Bacall和Rita Hayworth那樣的扮相。
本片兩位男演員Josh Hartnett和Aaron Eckhart名氣並不高,但條件好、臉長長、有可塑性,於是便可擔當本片的演出。
至於2006年美國最紅的女演員Scarlett Johansson在本片裡脫胎換骨,她再不以性感形象示人,而改以黑色電影女角的扮相出現,不單令人感覺耳目一新,更叫人相信她有心向更高層次發展。
必須一提的是本片攝影師Vilmos Zsigmond和音樂Mark Isham皆為高手,大家細心留意,便會發現其精采之處。
畫面細膩和樂音細微皆非偶然做出來,而是精心的安排,至於服裝,化妝、道具、場景等等細節,更處處可見。
如非Brian de Palma執著,那些細節不會來得那麼豐富。
這個劇情複雜的故事改編成電影,不單多線發展,也多層次,不易跟隨,然而光看畫面,我們其實也可以看到Brian de Palma的心意,他呈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社會景象,官商勾結、龍蛇混雜,警察貪污、道德敗壞,而他卻以二男一女的三角關係作故事骨幹,吸引觀眾看電影下去。
所以能否理解本片情節的來龍去脈我認為並不重要,反正原著小說作者和編劇都只是在虛構情節來解釋當年那件懸案,其實他們只為自圓其說而已。
我認為更重要的是看Brian de Palma的苦心,他是位受歐洲影迷尊重的美國導演,我們也應該敬重他。
這部影片很好看,如果追不到情節的話,那便留意演員的扮相、造型、場景、攝影和音樂吧!
必會有收穫。
(完)
这是一个1947年发生在美国著名的惨案,被害人肖特是个有好莱坞明星梦的女孩,后来成为一名不入流的演员。
她的身世并不算好,有证据表明生活拮据之下的她甚至靠出卖身体来换取日常所需的金钱。
1947年一月的某天,一位主妇路过一片草地时发现了肖特的尸体,赤裸的身体从腰部被切断,已经清理干净并排干了血液,经现场勘验证实弃尸地点并非第一案发现场。
尸检报告称肖特头部遭到重击,尸体表面多处伤痕,双臂双膝骨折,生前应遭受了长时间的虐杀,尸体有被冷藏过的痕迹。
警方调查期间收到过十余封自称凶手寄来的信件,但只有三封被认定为凶手所寄,上面没有留下任何线索。
洛杉矶警署用了三年时间调查了数百名嫌疑人,最终一无所获成为了悬案。
黑色大丽花案后,在塞西尔酒店发生过多次命案和“灵异事件”,由于人们最后一次见到肖特是在塞西尔酒店一楼的酒吧,因此也为这家酒店蒙上了恐怖的阴影,蓝可儿的尸体也是在这家酒店的顶楼水箱被发现的。
黑色大丽花被拍出了很多版本的电影,懒人今天要说的是2006年美国版,也就是上图海报所示。
故事从海军妻子遭遇袭击,导致海军和当地青年爆发暴力冲突,但警方却无力控制为背景开始,充分说明治安环境很糟糕,也为惨案打了一个基础。
电影前期铺垫有点拖拉,是由另一个案件抓捕罪犯时引出了惨案,而且还有第三案,确实有些错综复杂,甚至有点没看懂,线索容易被忽略需要好好琢磨。
懒人要特别补充一句,电影对于尸体的呈现还原度很高,还有点恐怖的感觉出来了。
一个两小时体量的电影,这个内容过多了,据说是很忠于原著小说而改编,可以想象涵盖了所有黑暗罪恶元素的剧情是多么庞大。
好在导演所要表达的意思大概能感受到,那是一种利用扭曲人性来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尽管观感有些压抑不那么痛快,但很有思考的深度。
所以拍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告诉大家: 这案子七十多年没破是因为警察腐败?
反正我不信。
涉及女性题材的案件,不是往拉拉上扯就是对施暴者轻描淡写。
受害者的器官被拿走,为什么?
用作什么?
仅仅是因为杀人犯变态吗?
是不是协同作案?
影片中都没有分析,警察就顾着打炮和赃款了。
脸割成那个样子,仅仅是发泄吗,是对死者生前的个人生活或者情绪有多不满?
蝙蝠侠中的小丑,对自己的脸都有多种解释。
对于人性的揭示远远不够,对于案情进展也没有任何作用,还不去如去看大卫芬奇的《七宗罪》。
讲的云里雾里,确实还不如不拍。
1,惊叹如今DB的速率。
俄国来的版子大都很清楚,但巨大的问题在于翻译很蹩脚。
低级错误到了简直让旁人看不懂。
因为本片中的重要剧情大都是口白、乃至呢喃般的音量中出现的。
2,因为我读完了此书,所以迫不及待想要知道改编的结果。
我的结论是:为了把巨量的信息塞入商业片的时限里,删减了太多重要的、曲折的、见人心的内容,这个故事里本该有警界黑幕、3-4宗重大案件的纠结、战后好莱坞的茫然、心理移情、恋尸癖等等复杂的内容,如今却简化为了一宗缩水大丽花的删节版。
试问,如果观众不明白大丽花为何让人又爱又恨、社会舆论究竟如何表态、大丽花生前的悲凉。。。
那又怎么能明白镜头里那个仅有黑白色的女人为何打动了主人公的心?
为何让他的命运有所改变?
总之,这一切在电影里成了大牌CAST的僵化表演。
3,我并非是冲着可能有的变态、恐怖、血腥而去的。
在一部高成本的大片中夸大不良视觉可能会让人觉得低级。
但恰恰是这种保留,使得这个案件的骇人程度缩减、并丧失了震惊的力度。
在这个问题上,假装让镜头善良纯真,就像是一种道貌岸然。
但反过来说,这个故事的根基本来就不该在变态手法上。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社会事件,作者则将其压力浓缩在冰火先生这两位身上加以精华式的诠释,并利用他们警察的身份,将案件厘清。
所以,对这两个男人的塑造显然是最关键的。
但遗憾的是,对‘李’这位火先生的塑造简直苍白空洞之极。
既无书中他对幼年妹妹失踪的高痛情节,还简单地制造了他的死因(书中的他是死于墨西哥)。
而冰先生‘巴奇’呢,他是个复杂的人,略带怯懦,渴望情感,却难以自控,是个故事中的线索性人物,因为他总是被人牵着走,最后才有所爆发,变成关键的破案人。
剧情中简化了的他做爱时的臆想、他面对墨西哥李尸体的荒凉。。。
简化了一切,只想把他变成一个忧郁的好警察。
在我看来,影片开头他和父亲那段对手戏也完全可以简化了,因为甚至没有后文!
4,这个故事中的大丽花是关键人物。
一个死得离奇的女人在死后引来轩然大波,书中曾写,不少人前来自首,不少男人被牵扯进去,拨开她的秘密,等于拨开好莱坞的一片男女混账、一个凄惨而可笑的明星梦。
小说中是通过各种途径,让巴奇一点一点拼凑大丽花贝蒂死前一天的行踪,从而找出可疑点。
但在这部电影里,这些和大牌明星无关的背景都不见了。
令人叹息。
毕竟,一个精彩的故事需要让人头昏目眩,再给出惊人的真相,而只有蹩脚的电影才会在对脸孔的执着中忘记故事的初衷。
5,我的建议是,应该去看书。
但如果你对美国40年代末的场景、有腔调的装扮感觉生疏,倒也可以看看电影,作为视觉上的补充。
翻译不好的确很影响片子。
这是一部好片子,要剧情有剧情,要人物有人物,影片色彩很棒,很养眼的商业片。
对拉,明显是商业片阿,不要以为里面多几个les的镜头,多几个精神有问题的人,多一两具尸体就是小众电影了。
又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东西。
看到别人评论里的冰先生,火先生就一阵汗。。。
这都是什么翻译阿!
剧情线索是很多,三个案子挤在一块儿。
但个人认为导演调剂的还是不错的,慢慢都能跟着主角一起明白过来。
能看原版就看原版吧,不能看就等一下好翻译,还是值得看的片子,斯万克转型转得挺惊艳的。
珍珠港里的那位也成熟了不少。
斯佳丽在里面表情拿捏得挺棒。
还有那朵大丽花。
真是美丽的大丽花阿。
后来发现是同一个编剧。
片子还不错,就是节奏有点慢,导演花了大量的笔墨在几条支线上(两个男主角的故事),甚至造成了主线的仓促,例如缺少对大丽花的背景介绍。
单看影片可能觉得她只是一个可怜的无数去好莱坞的少女之一,但实际上她多少算个有点名气的演员。
影片的气氛还是不错的,从Mr.Ice的角度看去,这段经历相当有趣,起伏跌宕,信任与背叛,欺骗与蔑视,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也都是阴暗的,包括自己。
这点也蛮像《洛城机密》。
如何描述好一个谋杀事件?
乱,字幕也有问题
喜欢这种绕啊绕的剧情,只是为什么看得如此悲情nie~
斯嘉丽!最爱
尼玛乔什哈奈特长得太像我的EX了,频繁跳戏……
乱七八糟讲的啥啊 我为了思嘉丽约翰逊才看 谁知道一直在拍那个恶心的男警察 男警察打炮就破了个鸟案
本来是以为很好看的,但是真觉得看不下去,不好玩。
分故事线太多,导致主故事线太弱。
可以打发时间,只是惊悚镜头而已
啊那个年代。
狗一样的片子又浪费我两个小时。。这尼玛哪里惊悚了?!BTW,Eckhart怎么总是演这种类型的角色。。哈哈哈= =
高潮出现有点晚。
我是来看斯嘉丽的。。。。。。
改一下评价,从三星到五星,越看越带感啊!
偶有亮点 整体平庸
感覺有點亂呢
斯嘉丽 美~
整个故事明明不差 拍出来却是一个字~~~ “乱”o(╯□╰)o
德德马老师场调依旧如神 只是不会讲故事了
华丽怀旧版8毫米,名字比较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