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看完这部影片,第一的念头,就想到了这部韩国电影,又名〈爱有天意〉。
很少看韩国影片,也许是对这个国家的偏见,但不得不承认,〈爱有天意〉确实属于精品,画面的美感,音乐的美感,故事的美感...〈云水谣〉确实也从中学到了不少。
‘水’奋勇参战,‘云’只能隔岸相望。
尤其在影片结尾部分,画面从西藏天边一缕白云开始,逐步推进,一直到蔚蓝海面,这整个过程,或许,也是很准确的解释了影片的题目,云水之遥,想跨越的难度就如同飞鸟与鱼,或者天使与海豚...庆幸的是,被分开的两人,都各自拥有一个死心塌地心甘情愿几乎不求回报的另外两个人陪伴着,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
两个人的有缘无份,何不成全两对人的海阔天空?
这好像是一本书的名字。
把它拿来当作今天的开始。
看了SHE《我爱你》MV子燕说不喜欢结局。
她说更喜欢《云水谣》里面的感觉。
其实,最初我也不能完全接受这样的结局,女主角就那样放弃了家庭,放弃了责任,放弃了丈夫,去圆梦,这样合适吗?
是不是太自私了?
可是今天我看了《云水谣》之后,发现它的结局同样让我困惑。
同样的约定,同样的承诺,同样的等待,不同的结局。
碧云等了一辈子,子路守了她一辈子;而秋水接受了金娣的爱,跟她走过了一辈子。
起初,我真的不能接受这样的结局。
我不懂,对于秋水,相约等待的承诺,怎么就能单方面的放弃呢,这对碧云公平吗?
同样的等待,同样的煎熬,难道说女人能做得到的,男人就忍受不了吗?
想问问他假若在他接受了金娣之后,碧云真的出现在他面前了,他要怎么办?
他要怎么去面对那个执着的守着他,替他尽孝的女人?
这让我想起了《情深深雨蒙蒙》的桥段,当如萍狼狈不堪的出现在战场时,书桓因为感动而接受了她,可是,当依萍再次出现的时候,他还不是转身离她而去狠狠地伤害了如萍?
爱是不能代替的,即便金娣用了王碧云的名字,他始终不是王碧云,始终不是秋水心中爱的王碧云啊。
当我看到碧云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秋水的消息,却是他结婚的消息,听着她痛苦的哭声,心都碎了。
当苦苦的等待换来的只是一个没有理由的背弃时,她该是多么的绝望啊,那是要把这么多年的痛苦都哭出来,喊出来,宣泄出来吧。
可是沉静下来,想想,假若他们真的就从此在没有消息了呢?
难道说他们俩个就要互相等待一生,然后负了身边两个同样苦苦等待的人吗?
于是终于明白了,这只是一种选择而已。
无所谓对错。
就像碧云选择了一生的等待,那么,在等待中她是幸福的,因为等待意味着不曾失去。
而秋水选择了接受金娣,也就等于给自己一个机会,摆脱痛苦,去重新开始生活。
我们没法评断谁对谁错,因为我们都没有真正的经历过。
就像子路选择默默守候碧云,而金娣选择主动争取爱情一样,这也仅仅是选择而已。
一个选择帮自己爱的人完成心愿,陪着她一起受苦,而另一个选择让爱人脱离痛苦,重新开始幸福。
这都是出于爱的,没办法用简单的是非来下定论。
如果真的要责怪,那就责怪造物弄人吧!
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也许,注定了,就要是这样的一种悲剧。
人生若只初相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也就像《我爱你》。
现在可以理解了。
女主人公离开的丈夫,去还等待他一生的人一个梦,也仅仅是一种选择吧。
因为毕竟,在那样的处境下,任何选择都等于一种放弃,一种伤害。
就像歌中唱的“你我有多亲密,要用伤害来证明”那么,无论怎样,都需要很大的勇气。
《我爱你》,《云水谣》它们只是故事,一些人的故事。
而我们,只是听故事的人。
跟着他们,去走过一段经历,体会一种心情,足矣。
爬山回来,跳下公车,看见巨大的电影广告牌<云水谣>。
被“爱情文艺片”主题诱惑,打消了转车回学校的主意,买了张票直拐进了电影院。
大厅在放《墨攻》,一小厅在放这片子,看的人寥寥:除了三四对情侣,两三个老人家,就是我一单人了。
挑最后一排坐下,放映室就在后面,光束从旁边咫尺之遥的窗口射向前面的银幕,连机器吱哑转动的声音都清晰可闻,一下子想起了小时候,打麦场上看露天电影,总爱坐在放映员和放映机边儿上那新奇又激动的心情......近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风景优美,故事动人...但,这样的一切也许只能存在于那个年代吧!
动乱的时局,无奈的命运,离多聚少的人生,短暂的际会带来一辈子绵长的思念和刻骨的爱恋,悲哀却无悔...没有对感情的信念和理想,无以支撑这寂寞而漫长的岁月...在今天,看这些,惟有唏嘘和怅惘!
所谓相思,望而不可即,即而不可见,见而不可求,求而不可得。
陈秋水自二二八事件离台直至牺牲,与王碧云音讯全无,十余年的苦等,幽幽情思从王金娣对他的追求过程之中清晰可见。
从第一次对话陈秋水说:“一个人牙好,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心很好。
”这话出自王碧云的父亲,秦汉出演的那个牙医。
陈秋水到大陆后更名为徐秋云,姓随母亲,而名字则意味着他与碧云的结合。
那只钢笔,当金娣在火车徐徐开动时拿走了那只笔,秋水急切地说:“我的笔,把笔还给我……好好地保管,用纯蓝的墨水……”,那是碧云送给他的。
当听说有个叫王碧云的人找他,他魂不守舍的神情,踉踉跄跄的脚步。
直至金娣改名为碧云时,金娣抱着他说道:“不用再等她了,不用再这么苦等……我就是王碧云。
”,秋水毅然地挣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王碧云,第一次与陈秋水擦肩而过,心亦随之而去,直至终老。
漾漾情怀从青丝至白发沁人肺腑。
少不更事的徒步找寻,为了“只想看看你”。
到送别时的“我不让你走,我要跟你一起走”,“你不要担心,我会替你尽孝,她也是我妈妈。
”这句话,她说了,也做到了。
漫长的等待,辗转的找寻,直至等来的消息是陈秋水与王碧云双双于雪崩遇难时的无声的悲泣。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所谓相守,投瓜非瓜,报桃非桃,琼瑶以至,永之为好。
王金娣,一个来自上海的娇丫头,自手术时结识徐秋云后,孜孜以求,无怨无悔。
秋水来到西藏,她追到西藏;秋水心中始终有个碧云,她就将名字改为碧云。
这等苦恋,足可谓感天动地。
至新婚之夜,她对那个空置的代表王碧云的酒杯说:“姐姐,他一直在等你。
是我不让他等了,对不起。
”酒一饮而尽,“今生今世,今生今世他要见不着你,来世,来世我一定陪着他去见你。
”又一杯饮下,泪尽下。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所谓爱,起相思,得相恋,终相守,谓之久矣。
病中再看《云水谣》所感,记下。
我是一个很容易分神的人经常在看片子的时候 还喜欢跳出来看看网页 聊聊天可是 《云水谣》 让我每一分每一秒都不想错过里面的内容、台词……看了豆瓣上面的影评 总的来说 不算太好但是 我就是这么自我的一个人 我喜欢 我就TMD喜欢!!
N久前 在某个公交车上就看到《云水谣》的预告 但是 一直没有看那时候看到宣传片 就很喜欢大城市的猥亵跟淳朴的旧时代情怀的对比 我反而会觉得以前的人还比较真现代社会都是一个快餐式爱情 有人会等一个人那么久吗?
这样仿佛比中彩票的头奖的几率还要低感觉比给雷劈到的机会还低!
王碧云的侄女王晓芮说过一句话:结婚有什么好的,现在到处是小心眼的男人和势利眼的女人……对……很对……我也很赞同 从“王碧云”给陈秋水披围巾的时候 我就哭到“王碧云”给王碧云敬酒的时候……哭的是2个王碧云跟陈秋水的等待 哭的还有薛叔叔跟秋水妈妈的等待……苦等的《云水谣》碧云等秋水一辈子 薛叔叔等碧云一辈子 秋水的妈妈等秋水一辈子 金娣等秋云一辈子 可是秋水却没有真正的等碧云一辈子……可是 秋水已经尽力了……意义上来说 已经等一辈子了……如果我是碧云 我也会祝福他们的爱一个人 就是要给他幸福 让他快乐 不是吗?
钻石固然美丽 但是 我还是比较喜欢第二颗纽扣是陈秋水给王碧云的那颗……
主旋律找到了新拍法--《云水谣》 2006-11-07 17:12:33 《云水谣》下午两点半,正佳飞扬。
开场蛮漂亮的,有一个在台北街头巷里炫技般的长镜头。
接下来颇多精致可人的细节编织,稻谷在阳光下飞扬的画面甚至有点儿惊艳之感。
优点三句话就说完了。
缺点刚可以争取用一句话说完。
拍得太电视剧了。
演员像在电视剧里表演:陈坤徐若暄表情夸张到挤眉弄眼的地步;BOYZ之一大概为了接拍这部主旋律影片,做了大量的表演功课,比如认真观摩春晚,他是用小品的方式在表演;只有李冰冰演得还不错。
或者加半个陈坤,当他演自己儿子蓄了须完全不像自己的时候。
对时间的铺张浪费也像电视剧:像男女主人公的分别场面,连电影里的父亲都得频频看表。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呼唤两岸统一的主旋律影片。
不过这部主旋律影片似乎有了跟以前不一样的面貌,开始追求一种明信片般的漂亮精致的风格。
或可美其名曰“学习好莱坞”。
在现在的语境中进行的这种学习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云水谣》大概是能够提供的最佳范例。
完全看得出,创作者能够掌握比较充分的资源拍这部电影,比如开场那个长镜头。
可惜拍的是这样的片子。
看上去,主旋律影片终于与时俱进,找到了新拍法,走进了新时代。
只是,这一切,跟电影,实在是没有什么关系。
这是一个理想化的爱情故事。
台北,进步学生陈秋水到王家做家庭教师,和王的女儿碧云一见钟情。
虽然王夫人反对两人的交往并借故辞退了秋水,但碧云还是不顾一切地找寻到了秋水位于偏远农村的家乡。
然而就在爱情之花刚刚盛开,订婚的前夕,秋水因为躲避台湾当局的抓捕而不得不逃离宝岛,一对有情人在雨夜泣别,从此天各一方、两地相思。
秋水在朝鲜战场邂逅小护士王金娣,这个勇敢的女子为了爱情一路追随,乃至最后也到了西藏,而为了告慰爱人那颗思念之心,又义无反顾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碧云。
而那一个碧云,在海峡另一边翘首盼望秋水的归来,默默承担起儿媳的责任,毫不动心于长久以来爱慕她的薛子路的关怀。
两个都是好女子,一个远在天边,一个近在咫尺,一个纯洁美好,一个勇敢执着,苦苦思念、遍寻不着爱人的秋水终于感动于金娣的一往情深,从此金娣就是碧云,碧云就是我的爱人。
至此,编的人和看的人都是唏嘘一片。
每个人都那么至情至善,薛子路从懵懂小子守候到生命尽头,台湾碧云为了爱情孤老终生,大陆碧云为了爱情可以舍弃自我,陈秋水,你实在不能责怪他,在那样的年代,在生命随时遭受挑战的青藏高原,又是那样一个女子,王碧云王碧云,这个名字就是我忠贞不渝的爱情。
但倘若,薛子路改名为陈秋水,碧云会不会改变初衷而与之结合,答案想必是否;王金娣还是王金娣,秋水过不过得了自己心里那一关,不得而知。
这样说来,女人其实比男人更勇敢和坚持,就像碧云,多年以后得知秋水已然结婚遇难的消息,号啕之后依然选择坚守,坚守和回忆是她的生命和幸福,爱情则是她的信念,带血,不可碰触。
而另一个,她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只为了和爱人相依相守,能在爱人的怀中死去,在她而言就是幸福,那么,叫王金娣和王碧云又有什么区别?
毋须置疑,秋水是爱碧云的,至于哪一个更多,哪一个更少,哪一个浓烈,哪一个久远,各人心中自有取舍。
但世上多数的男子,没有秋水的一往情深,却喜欢以多情公子面目出现,你是王碧云,我深情款款,曲意奉承,你是王金娣,我又怎能辜负,当自怜取。
至于不求长远,只争朝夕的那些个,这边叫着碧云,那里叫着金娣,亦或嘴里叫着金娣,心里想着碧云,难以取舍固然不会,左拥右抱唯恐不够,女人叫什么只是称号而已,但最好是有执迷不悔的几个,将自我缩至最小,将名字改了,这样夜半醒来,一个不必因为叫错名字费神解释,一个不用听到她人名姓黯自伤怀,如此一来,又倒是好事一桩了。
看云水遥的时候(现在暂停状态)感叹时间,等待,如流水一般一个人可以等另一个人到什么时候?而什么时候突然就可以不再等了,或者说放下了?看云水遥的时候,突然就想起了<我爱你>的mv相爱,政治战乱,分隔,杳无音讯...如此这般里面4个人,等待,每个人,都是漫长的等待,虽然,还没有看到结局,但是每个人都是如此小强竟然有人可以为了心爱的人而改名成他等的人如此的勇气,感叹一记而一个人,到底,到底,可以等待一个人到什么时候?有或者,可以不改变初衷的等一个人等多久?时间,磨平了岁月的棱角,等待的心是否也会渐渐憔悴?如果是我,是否会坚持着一直到白发苍苍的时候?抑或在途中的时候,就迷失了?(播放键...继续看下去....)(看完了)看完了之后,陷入沉思看着那块石头墓碑上的两个名字一瞬间,成了永恒等待的人,也许最后的是等待到了的.....也许.
文_谢长留是年少气盛,还是天生宿命,这些年来,还时不时得意忘形!
李冰冰扮演的王招娣,太容易讨好观众了。
这角色起伏波动较大,人物性格饱满,何况向来在银幕上扮丑的女星都会赢得更多的好评,所以她凭这部戏获奖,也无惊异。
但主要是王招娣的最终胜利还是不禁要引人深思的。
有人说这部电影,活生生把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拍砸了,感觉有些伪文艺。
其实我没想那么多,文艺不文艺这东西本来也没有什么具体答案和限制,都是因人而异的。
我只想知道,到底在爱情这个节骨眼上,是应该选择坚守,还是选择追随?
徐若瑄的角色本来就不出彩,加上她的演技实在有些矫揉造作,似乎更为她的悲情角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好像,如果最后她和陈秋水破镜重圆了,还真让观众从心往外不待见。
不过她又着实演了一个为爱情,甘心放弃大好青春,执着等候的角色。
这个角色本应该让观众为之感动,心之所向,最起码是让人觉得可惜而又慨而叹之的,可最后风头全被活泼直爽的王招娣夺去,不光是演技上的锋芒,甚至连观众的心也一并被夺去。
观众看到最后,甚至不会去抱怨陈秋水出尔反尔、没能像王碧云一样坚守阵地,大家一致认为他和王招娣的结合才是民意所向,因为王招娣的破釜沉舟和愿意跟随陈秋水浪迹天涯的决心。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相爱的人要远走他乡,或留学,或工作,或回故乡,每当这时另一人就要做出对当时的她来讲天大的抉择——分手还是随他而去!
大部分人衡量再三之后,最终选择放弃,因为眼下的这块地界,有她的亲人、有她的事业、有她的朋友还有她的未来,与彼人的分手不见得就是世界末日,一切可以重头再来。
于是,每当遇上诸如此类的问题,她便如此这般解决,到头来,她也结婚了,也生儿育女了,也老死在这一片不败的温床上。
但她却一生都没能为仅此一次下不为例的青春冲动过。
王招娣的家在上海,她固执又冲动,认定的人和道理,就一如既往的跟定了走下去,她不管那么多约定俗成,也不问未来,她只知道那一刻,如果她不跟着陈秋水奔赴西藏,她一生都会后悔。
最终打败陈秋水的当然不是日积月累的孤独,更不是杳无音信的望眼欲穿,是王招娣铁打的决心和执着的眼神。
女人,是应该像个贞洁烈妇般痴心守空闺,坐等那个永远不会回来的人;还是应该舍得一身剐,跟着他四海为家!
电影的结局告诉我们,坚守的固然伟大,却只能萧瑟收场;追随的虽然鲁莽,却即便在雪崩当头之时,仍能有被对方紧握住手同生共死的力量。
如果爱,就请勇敢去爱。
不管是金戈铁马还是荒漠草原,不管是远走他乡还是驻守一隅,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天长地久更安心。
如果有一个人,你因他而开心地笑,因他而伤心地哭,因他而无悔地憔悴如果有一个人,你想了一辈子,念了一辈子,等了一辈子,找了一辈子如果有一个人,他因你的笑而开心,因你的泪而伤心,因你的憔悴而心碎如果有一个人,他也在想着你,也在念着你,也在等着你,也在找着你碧云就是这样在守候着秋水,守候着她的记忆,守候着她的希望。
碧云的眼前总有一幅画,画里是秋水的微笑,秋水的狡黠,秋水的聪慧,秋水的坚定。
于是,她把眼前的秋水画在画里,念在心里。
也许在某个早晨,碧云在惊恐中醒来,她忽然间记不起秋水的脸了。
怎么办?
怎么办?
怎么办?
她在她的世界里迷了路。
还是要去寻找的。
她只有一个信念:寻找,一定会找到秋水的。
香港的来信,内地的来信,一次次递给她希望,又一次次地让她失望。
她在寻找中,斑白了双鬓,累花了双眼。
终于有了消息,薛先生拿着从日本寄来的信。
陈秋水,辗转到达大陆后,参加过抗美援朝战斗,为隐蔽身份,从您和他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化名徐秋云。。。。。。
字字都像一把钝刀,在碧云的心上来回割着。
她蹒跚着上楼,鞋子与木质楼梯的碰撞声中,敲打着她所有的思念。
终于,在画面之外,传来了碧云撕心裂肺的哭声。
薛先生的鼻血汩汩而出,他的期待的结束,她的感情的干涸。
青藏高原的纯净掩映着秋水的思念,感情压在心底,沉沉的,像杯苦艾酒,在这样的阳光里,无法释怀。
他也许在想,总有一天,他一定会回到碧云的身边,带他来看西藏的阳光,看西藏的雪山,看西藏的大地,看在这里曾经细水长流的思念。
陈昆仑的脸映在视频的屏幕上。
碧云的脑中一片空白。
为什么听不到声音了?
为什么说不出言语了?
为什么?
半个世纪的感情倾泻而出,这一刻,那段穿越了时间空间的爱情,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于这样的一个时代,恍如隔世。
飞越浮云,望穿秋水,不见伊人,云水谣,是谣,凄美的歌谣;是遥,思念的路遥;是摇,痴心的飘摇。
最后那个镜头...你还真行啊
为什么我不觉得假?也许是我滥情。
被全片一个又一个的短镜头折磨得很烦,镜头太短以至于让我感觉,演员不能将人物情绪的演绎能饱满而充沛的释放出来。全片最喜欢的演员是归亚蕾,看到这个人物设置很容易的让我想到了《自梳》里的她,沉郁,老练,充满沧桑沉淀感。
主旋律让人发麻
尴尬,糟糕
估计是政府的宣传片吧。那么多年轻貌美的女演员,为什么要选两个年纪已经不小的徐若萱和李冰冰来演小姑娘呢。看得人那个别扭,就算脸上没有一根皱纹,但是皮肤的质感,眼神怎么装是装不出来的。特别是徐,演小姑娘时代,十年前的她可以,现在只能用可怕来形容。
把生和死隔开的是什么,把相爱的人隔开的又是什么?云遥遥,水滔滔,云水难相交。
李冰冰很可爱
。。奇葩的剧本,奇葩的选角,奇葩的音乐。
不知道为什么,从头到尾都不希望陈秋水和王碧云在一起
亮点在开头的貌似有七八分钟的镜头,剧情真是俗俗俗,镜头运用也俗=-=
如果不是为了剪片,我这两个小时干些什么不好。
不过百年荒芜。等你就是了。
这部电影完全是看哭了的。
节奏很好,爱情很凄美,画面也不错
垃圾
觉得这个导演还不错
两情相悦
老套极了,真叫一没劲。
伟大的爱情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