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大概所有人听到这个影名都会像我一样自以为是地把它当作一个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可当我看完这部奥斯卡提名的电影后认为如果把这个传说看作美丽,似乎有些残忍,可以说它是关于西西里一个美丽女人的传说,也可以说是传说中西西里的美丽女人,可是基于这个传说的本身无论我从哪个角度去看都与美丽毫无瓜葛。
故事以二战中意大利的一个小镇为背景展开,讲述了一个倾国倾城的尤物在战乱中的坎坷命运。
女主角的名字叫马莲娜,丈夫黎诺是一个上尉,参战前把心爱的妻子带到了自己的家乡。
马莲娜拥有的精致脸庞,长长的卷发,窈窕的身材,华丽的衣裙中包裹着的弹性而紧致的肌肤以及举手投足之间无意散发妩媚使他自然而然的成为小镇西西里的焦点人物,她的孤傲,与世隔绝,也由此产生了不计其数没完没了的话题,包含了小镇其他女人设法掩饰的嫉妒,即使已经到了咬牙切齿的地步,当然也充斥着男人们的各种憧憬和幻想。
故事的叙述者,年少的维利图在伙伴们的带领下,陷入了对马莲娜的深深迷恋之中。
维利图每时每分的思念迫使他采取了一个幼稚的方式——偷窥,这也使他成为这个女人曲折命运的唯一见证者。
白天,他骑着脚踏车跟踪马莲娜穿过一条条街道,穿过喋喋不休的议论着的人群……他们个个坚信无比,那个孤独的美丽女人一定是去与情夫约会,然而维利图看到的是,马莲娜在父亲的住所,认真地照顾的自己年迈的父亲。
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偷偷溜出家门,来到马莲娜的房子前,爬到树上偷窥她的一举一动,维力图发现,马莲娜她捧着丈夫的照片泪流满面,她不仅不是人们诽谤的那样,而且是一个忠贞于丈夫黎诺的高尚女人。
战争总是和死亡息息相关,不久,传来了马莲娜丈夫黎诺上尉阵亡的噩耗。
马莲娜悲痛欲绝没有参加丈夫的追悼会,她无从预见随之而来的灾难——小镇男人们似乎终于看到了机遇,个个蠢蠢欲动;女人们的危机感使她们的妒忌心理不断升级。
马莲娜成了一个整日身着丧服的寡妇,但这并没有使她的美丽消退,已婚男人们为她的争斗,使她卷入了一场官司。
人们枉自想出她的不忠,使她唯一的生活来源,政府津贴被停发,落魄的马莲娜找了一个律师为自己辩白,却无力支付律师费,遭到满身恶臭的丑陋律师的侮辱。
看着这一切,维利图留下了眼泪。
官司之后,谣言更加肆虐,女人拒绝卖给马莲娜任何食物,男人们因为怕妻子不敢聘用她,。
祸不单行,她父亲在轰炸中丧命后,马莲娜走到了饥饿的边缘,本能的需求使她没有拒绝居心叵测的男人们送来的面包,糖和他们的无理,马莲娜一步步沦陷,终于,她自暴自弃也无可奈何的成为了一个为人不齿的妓女,继续靠出卖灵魂和肉体来交换生存的基本物资,甚至接待德国的军官……这些都被维利图的记忆细胞清楚地记录,这个小男孩仍然深爱着她,也许在他的心里,马莲娜即使作为一个妓女,也是最矜持的那个。
漫长的战争过去了,希特勒被打败,纳粹迎来的它的灭亡,全球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西西里也不例外,人们欢呼着逃出法西斯的统治之余,想起了曾经与德国人交易的马莲娜。
小镇的女人们奋起批斗,拽着马莲娜的头发,光天化日之下,发泄自己的暴力,野蛮的殴打着这个曾经让自己爱人魂牵梦萦的妓女,维利图眼睁睁的看着那些女人胡作非为,看着马莲娜痛苦的呻吟无能为力,她的头发被剃光了,身体赤裸裸的暴露在世人的面前,仅剩的可怜一点尊严顷刻扫地,她浑身是伤,嘴角流血,挣扎的站起来,发出仿佛来自灵魂深处的一声嘶吼。
她可能彻底的愤怒,彻底的害怕,或者失望。
那些她未曾伤害的人,为什么一次次的强行改写她的命运,她最终带着不解和伤痛离开了西西里。
维利图依然默默骑着脚踏车目送她至远方。
她的离开使这个小镇归于平静,人们心安理得的享受着马莲娜丈夫等人以生命换来的平安与祥和,忘了本应该施与马莲娜的感恩变成的杀戮。
有一天,人们突然惊讶的发现那个“阵亡”的上尉黎诺,拖着独臂回到了西西里,他们的诽谤立刻复活还夹杂着一些虚伪的同情铺天盖地起来。
黎诺四处寻找着他的爱人,所有人假惺惺的隐瞒了事实。
维利图鼓起勇气写信告诉黎诺马莲娜的去向和一切,还说,马莲娜仍然爱着他。
也许黎诺深知战乱带来的一切可能性和无奈,他带着对妻子的信任和爱踏上了寻找马莲娜的行程……当黎诺携马莲娜为了重新拾起妻子的尊严回到西西里时,他们挺起胸膛,抬起头迎接众人的目光,看得出马莲娜心有余悸,眼里含有意思怯诺,但又像以前一样高贵起来。
这时,女人清楚地看到,马莲娜老了,她紧紧地依着自己的丈夫,她的眼睛旁竟然也会长出皱纹,她竟然也会胖,她现在看起来像所有妇女一样平凡。
于是曾妒火中烧的她们突然能接受这个马莲娜,突然亲热,突然喜欢……让人觉得可笑,又不可避免的沉重。
维利图不再是个孩子,爱上过很多女人,他说,每个女人都问他,是不是会永远的记住自己,他回答,会的。
有一个女人他肯定永远不会忘记,但她重来没问过这个问题,那个女人就是马莲娜。
在决定回避自己对马莲娜跨越整个青春的爱恋时,他仍是一个陌生的人,帮马莲娜捡起散落在地上的苹果,并由衷的说了一句:祝你好运,马莲娜女士。
人性的始末,已经没有讨论的价值,因为风姿绰约的,尊贵的马莲娜已经毁了。
美丽俨然成了暗处的刽子手谋杀了自己殉葬流言蜚语。
我不禁想起《红楼梦》中唱妙玉的曲子《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复比仙。
天生成孤癖人皆罕。
你道是唆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反复的读这支曲子,才发现马莲娜与我们中国妙玉的命运异曲同工啊。
古今中外,这个唱词成了不争的事实,无端的嫉妒扼杀了多少英才,甚至学者与学者之间的互相倾轧,最叫人心痛的活生生的例子:可惜沈括能写出《梦溪笔谈》这样的海纳百川传世著作,却不能容忍好友苏轼受到当朝皇帝的重用,一代文豪没有败在与王安石变法的博弈中,却因好友拿出自己赠与其象征着友谊的诗歌作为罪证,为又一个文字狱所累,一贬再贬,叫人无不扼腕叹息。
最后,不得不乏至肺腑的呼唤,祝你好运,马莲娜。
人们越远离真相,好奇心越强,当一步步逼近、靠近事实时,好奇心渐渐消散,道德驱力逐渐加强。
窥视的愿望随着目光的推进被道德感取代,“注视”让我们看到、靠近和了解,并产生了道德关切,又因我们作为观众的巨大无力感,而感到深深的焦虑和不安。
——《目光的伦理》李洋《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部电影的大背景是二战,战争的来临改变了一切。
因为战乱,女主玛莲娜相继失掉丈夫和父亲这两位男性的庇护,作为一个外来者,在以男权话语为主导的社会生存法则里,她就如一只绵羊般,只身行走在充满险恶的丛林中。
她孤立无援,也无可奈何。
玛莲娜的丈夫奔赴战场后,她前后多次在小镇的广场上走过,每一次都寓意着她人生中不同的境遇。
从第一次穿行广场开始,围绕着玛莲娜而持续产生的“话语”,逐渐将其塑造成了一名美丽的荡妇。
绝大部分时间,玛莲娜的人物形象不是存在于男孩儿的性幻想和跟踪尾随里,就是活在小镇男女的碎嘴之中,她并“不在场”,而镜头则总是在远处窥视着她。
镜头如同男孩儿的眼,如同小镇居民的眼,如同观众的眼,在这部缺少玛莲娜自身视角的电影里,她的美是“偷窥”和“多边视角”互为作用的结果,影片则是将其作为一种男性欲望的客体在描述,她就是一个缺席的“美”(性欲)的符号。
电影过去50多分钟后,女主玛莲娜才第一次在法庭集中说了些台词,但也只是被动地回答法官的询问。
第二次她正面说话,则是再次回到小镇,独自一人前往市场时与居民们及男孩儿进行的简短对话,不久影片便结束了。
在这近109分钟的影片时长里,我们看到的是“美”逐渐被诋毁、被占有、被毁灭、被凌辱践踏的全过程。
而观众和男孩儿随着摄影机知晓了全部,“我们”站在一旁,无能为力。
影片后面,男孩儿交给女主丈夫的匿名信,是男孩儿最大的勇气,最值得敬佩的行为,也正是观众于银幕之外的愿望。
由于时事的艰难和生活的重压,加之寄予律师身上的最后一丝希望也化为乌有,女主在众望所归中走向沉沦。
这天,她减短了发,染上了色,身着较之前暴露的衣服出现在了广场,她坐了下来,认命了。
四周的男人们争着为她点烟,那一刻,玛莲娜流了泪,男性的私欲和丑陋暴露无遗。
不管沉沦前后,她都是活在无休止的语言暴力之中,这暴力折射出男人的视淫和女人的无知及妒忌。
意大利战败后,语言的暴力在军民狂欢的激烈情绪中,上升为动作的暴力,我们在一连串快切镜头中,看到了“美”被彻底毁灭的残酷景象,如此粗暴且不容商量。
女人们心中憋着的一口气终于吐出来了,她们的行为仿佛在说明美是一个生来就错的东西。
这场对玛莲娜的“讨伐”是庸众的暴行,这镇上的男男女女一点点地把玛莲娜给毁掉了,过程看似漫不经心,其内在极其可怖。
这样丑陋的故事并不是“美丽传说”,“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个片名是对整体的反讽。
如果真有一丝美好的话,那也止步于男孩儿对女主的各种性幻想,这是一个步入青春期的男孩子,再正常不过的青涩行为。
即使在性幻想里,也是到处充满着“英雄主义”的痕迹,男孩儿将自己想象成电影史中著名作品里的男主,他不是英雄救美,就是使女主臣服于自己脚下。
在这部电影里,不仅作为女性的玛莲娜在电影中“缺席”,整部电影里的女性都处在客体的“沉默之中”。
我们就可从男孩儿的性幻想里窥探到:围绕男权而建构起来的一系列看似自然而然的文化体系。
这正是电影所要说明批评的。
战后某一天,原本在众人看来,早就战死的玛莲娜丈夫突然出现在小镇上,他断了一条胳膊。
丈夫找回玛莲娜后,两人互相挽着在电影中最后一次走过广场,玛莲娜一身素装,脸上似乎苍老了一些,她做回了“妻子”这一社会角色。
最后一幕,经过多次幻想和偷窥之后,男孩儿第一次与玛莲娜有了交流,如此简短客套,这就是属于男孩儿的青春味道。
我们并不知小镇女人是否真心接纳玛莲娜的回来,更不知道男孩儿长大成人之后会不会将“正直”“勇敢”消磨掉,不自觉地被纳入到“男性世界”里,只知道作为观者的我们,在跟随人物一同“窥视”“评判”的时候,不论现实和银幕上,都要抱有一颗恻隐之心。
在一个独立的生物系统里,美丽的雌性永远是雄性们争夺的焦点所在。
与此同时,雌性之间也处于暗下的竞争状态,目的是获取最强大的雄性的关注,因此这里面有两个交配权:雄性获得与最美丽雌性的交配权和雌性获得与最强劲雄性的交配权。
玛莲娜无疑是她那个世界里最令男性心往神驰的女性,她所经历的一切遭际、变故和悲剧,无不源自男性对她展开的争夺,自从她丈夫阵亡的消息传来,这场争夺便一步步进入白热化,小镇上稍有身份的男人们一个个再也按捺不住了,他们赤膊上阵,意欲直取对于玛莲娜的交配权,不惜为此而大打出手。
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失去交配权的威胁,女人们与玛莲娜之间的交配权之争也由原来的暗箭中伤转变为明枪厮杀,她们冲上前台,摩拳擦掌,一定要让她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直至最后的大打出手,以期彻底消除其对于上流社会女人们交配权的一切影响。
在经历了沦为妓女、成为德军玩物、并在战后受到妒火中烧女人们复仇式的侮辱和惩处之后,玛莲娜被彻底毁掉了,作为一个男人们觊觎的美丽女人以及女人们心头大患的竞争对手来说,她已不复存在。
一年之后,玛莲娜在丈夫的扶持下从异乡归来,昔日的光彩已然不再,成了一个平庸、甚至教人怜悯的女人,当然,也就再也不能成为交配权争夺战中的主角了,于是乎,一切便又归于平静,生活又回到了原先那种比较“正常”的轨道。
一个循环结束了,生活进入了下一个轮回。
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美貌的玛莲娜所引起的战争虽然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是人类的交配战争永远不会停止,它将以新的形式在新的舞台继续上演。
一直喜欢这张海报,被镜头放大的玛莲娜,既是背景,也是主题,不经意的张显着美丽,俯下身来看向别处,那样宁静,让美变成一种气质,一种回味,以及一个遥远的传说。
身后顾盼流连的少年,模糊的眉眼又看向哪里?
玛莲娜,他的梦,关于爱与美的第一次靠近,也是身后更加模糊的小镇的梦,的确,在他们的梦里,只有这个女人是清晰的,被放大的,却永远无法触及。
一个简单的有些落俗套的故事:战争期间,西西里的一个普通小镇,一个美得令人陶醉的寡妇,成为所有男人幻想和所有妻子诅咒的对象,生活在欲望与嫉妒编织的阴霾中,最终不得不因为生活选择沦落,战后她被赶出了小镇。
当残废的丈夫回来寻找她时,所有人只是嘲笑,只有“我”——一个懵懂的少年给了他寻找的方向,因为只有“我”才是真正爱着玛莲娜的,只有“我”。
这是意大利人文导演朱萨佩·托那托雷寻找三步曲之一,英文翻译为《玛莲娜》,还有翻译成《真爱伴我行》,我觉得都不如中文片名《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读起来就像一段尘封的往事,让人惦记,又不忍提起。
影片最大的特点是用少年雷托纳的视角来展示世界。
美丽的玛莲娜是他青春期的女神,是他性意识萌动的开始。
他像小镇上所有的男人一样为他的美不能自拔。
每天放学,奔跑到路边,只为等待风姿绰约的玛莲娜从他身边轻轻走过,每天傍晚,爬上高高的屋顶,只为能看到玛莲娜在客厅里一段孤独的舞蹈。
他能做的只有等待、关注和幻想,那样纯洁。
我很喜欢那个镜头:雷托纳躺在床上,把偷来的玛莲娜的内裤放在脸上,忘情的手淫。
也许因为他是个孩子,也许因为我们能够理解那种感情上的真实,总之,这种表现方式丝毫不会让人觉得淫秽。
相反,钢丝床发出如音乐般嘎吱嘎吱的响声,被子如波浪般有节奏的起伏,你几乎能想象到少年脸上投入的表情,整个房间都充斥着快乐的因子。
那种快乐与手淫这种方式本身无关,而是一颗纯真的心灵从睡梦中醒来,释放着自己的爱情,干净、纯粹、快乐无比……与之相较,不久以后他与玛莲娜真的亲密接触时,他的内心倒是非常痛苦的。
因为那个时刻, 被父亲带到妓院以促成成长的雷托纳,面对已剪去长发和挣扎的梦中情人的引导,他只有心疼,只有恐惧和悲哀。
就象你爱冬天里洁白的雪,却又像很多人一样,在上面留下黑黑的脚印。
这里面充满了宿命的色彩。
我想导演是有意安排这种对比的,让我们看见,爱与美都是盛开在彼岸的花朵,雷托纳的成长也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爱情就如同青春期的一场幻觉。
纯洁美好,却无法长大。
然而,不管从哪个角度说,都是玛莲娜帮助少年长成一个男人,这本身就是温暖的。
当然,导演的用意并不仅仅是描绘一个少年性意识萌醒的过程,更主要的是呈现人性的弱点,现实中的欲望与妒忌,这就是对爱与美无法抵达的原因。
狂躁的小镇上,玛莲娜始终宁静。
因为她的美,人们爱她(确切的说,所谓的爱只是欲望的借口),因为她的美,人们恨她。
整部影片,期待与侮辱,诋毁与崇拜交织在一起。
女人们骂她是荡妇,其实对她的美丽充满艳羡,男人们说她如何风骚,其实都想得到她,哪怕一个眼神。
美,点燃了欲望与嫉妒的烈火,也成了她生活的障碍。
赢得官司,获得食物,甚至最基本的生存权利,都必须以身体为代价。
她坚持过、抗争过,可是最后,丈夫死了,连耳聋的老父亲也不相信自己的贞洁时,她又如何靠意志生活下去。
剪去丰洁茂盛的黑色长发,在脸上涂抹厚厚的脂粉,眼睛依然宁静,但那个时刻一定异常痛苦。
她代表你放弃所有的坚持和信仰,放弃自己,放弃对世界仅存的希望。
因为美,注定孤独与苦难吗?
不,因为,人性的弱点注定美是无法根植于世俗的。
战争结束,为德国人服务过的妓女们被赶出小镇。
女人们终于可以堂而皇之地用最恶毒的语言辱骂这个让她们既羡慕又嫉妒的女人,她们殴打她,撕扯她的衣服,仿佛要一下子把美撕碎,而男人们都在沉默,惋惜或者遗憾,都是一样的冷酷,没有人真正爱过她,真正懂得她的美,除了那个少年,还有,她并未牺牲的丈夫。
这个时刻,玛莲娜终于哭了,没有挣扎,只是用手臂紧紧抱着自己,撕心裂肺地哭喊着。
我想,不仅仅是因为伤害和疼痛,更是长久以来压抑的爆发。
她宁静得太久了,宁静的承受如花的容颜所带来的一切侮辱与亵渎。
她终于哭了,用眼泪冲刷所有的伤口,证明自己依然活着。
很多年以后,玛莲娜又回到了小镇,和他幸存却残疾的丈夫一起,这时候,人们看见的已不是当年撩人心弦的美丽少妇,而是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身体有些臃肿,衣着发型都极朴素,拎着篮子在市场买东西。
每个女人都惊讶的看着她,随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她们开始亲切的和她交谈,甚至热情的送她东西,挽起她的胳膊,仿佛极好的朋友……我们不用去琢磨个中原因,总之,导演安排这样的结局是一丝温暖的疼痛,是人性阴暗与善良的交织。
不是抵达的彼岸,而是放弃了航程。
最后,玛莲娜的背影消失的回家的路上,银幕的尽头,没有变的是宁静的眼睛和幽雅的步态。
她依然很美。
就如昔日的男孩会回忆说:“以后的日子里,我交往过很多女人,但我最爱的还是玛莲娜。
”爱就这样永恒了。
这部影片是两年前看的,一直没有重温过,好象经过了时间,在心里一点点沉淀。
这几天,总是想起玛莲娜的那双眼睛,于是就生出了很多关于这部电影的感慨。
想想也奇怪,好来坞并不缺少美女:薇诺娜·赖德的清纯,朱莉娅·罗伯茨的明亮,安吉莉娜·朱莉的野性,詹妮佛·洛佩滋的性感……却没有一个人能演玛莲娜,除了这位意大利模特女星。
我仔细看过莫妮卡·贝鲁齐很多照片,可以说没有哪个女明星敢象她这样肆意的暴露自己的身体,而不担心画面变得色情。
的确,在所有的照片里,她的眼睛都是干净的,湖水一般,使得表情甚至有些严肃,她可以那样坦然的展示自己的美,那样坦白的面对世界的目光,使你不得不相信,她心地纯洁。
她的美不仅仅是性感,还有承担这份性感的冷静。
从《吸血惊情四百年》里的无名演出,到令她走红的《玛莲娜》,再到后来的颇受争议的《不可撤消》,几乎所有的影片里,莫尼卡都会有裸露或者激情演出,但没有一个人说她是色情女星,这就是她独特之处。
一个人的纯洁与身体无关。
我想这就是玛莲娜所要诠释的,就是为什么托那托雷只看了一眼莫尼卡就确定她是女主角。
她的美如同清晨的一个梦,那样靠近,又那样遥远。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不美丽,也不浪漫,只像一段尘封的往事,不忍提起又让人惦记,我也如那少年一样把玛莲娜放在了心里,然后看向彼岸,那里依然有如花盛放的容颜……
电影讲述二战时,13岁少年雷纳多迷上了当地一个比他大很多的少妇玛琳娜,少年幻想着跟这个大姐姐重演电影里的浪漫片断。
马琳娜丈夫上了前线,而她的美貌招来当地男性的垂涎和妇女的妒忌排斥,少年看尽战争下人性扭曲的丑态,还保持纯真的爱慕之情支持帮助马琳娜。
最后马琳娜搀着丈夫重回小镇并赢得了全镇的尊敬。
匈牙利籍的摄影指导柯泰极为赞叹席拉库萨镇的美丽,他认为西西里独特的景致为这部电影增添了悲喜交杂的色彩。
电影少年萌动的感情、马琳娜重回小镇的勇敢、西西里的美丽宁静都打动着我。
十年后的今天我又看了一遍电影,我对自己说,这真是一部矫饰的电影,真让人受不了。
可是为什么十年前,它那么无情地刺激过我,让我狠狠地煽了一把情。
也许十年后我偶然间看到这篇闲言碎语时,我会明白,我们的青春是如此矫饰,矫饰到那么真诚和宝贵。
电影不过是讨巧地利用了青春而已。
1少年雷托纳在青春期的遭遇,抛开战争不说,也许是每一个人的感同身受。
套用一个流行语式——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玛莲娜。
只不过我们的玛莲娜不会像电影中的那般命运多舛,足够夸张,但她的完美和不容侵犯是别无二致的。
因为玛莲娜与其说是一个完美的女人,不如说是开启我们性萌动的一系列神圣符号。
所以回头看影片的可取之处,首先便是对少年性之初的描绘,在夸张的、失真的、泛滥的笔触中,还是难能可贵地体现了内在的真诚和真实。
君不见,雷托纳寄托相思的自渎充满了戏谑感,老爸的莫可奈何也充分证明了意大利人观念中根深蒂固的开放,实在是好过中国人的口是心非和自我压抑。
这种童贞式的心理寄托,虽然起始于对肉体的欲望探索,但最终还是回归到对心灵的美好抚慰。
雷托纳的所作所为非但不显得猥亵,反而带有了某种理想主义的情调。
当那些冠冕堂皇的男人——牙医、中尉、律师垂涎于玛莲娜的肉体时,雷托纳用他的稚嫩和纯真来与其对抗,虽然他的反抗无力也无用,却让我们见证了人性的嬗变。
2玛莲娜的角色设置也很讨巧。
一个完美的女人,她既是代表了性和欲望的尤物,也是寄托着纯真爱情的女神。
她承担起供小镇上所有人意淫的义务,男人想要和她上床,既有对肉体欲望的渴求,也有对母性缺失的流连。
她跳脱了中国人思维中的红颜命薄、自怨自艾,采取了无谓或妥协的态度,正因如此,她的生命的折损才更具有悲剧意味。
莫妮卡•贝鲁奇也确实让人称奇,她不吝惜让全世界的男人尽情欣赏她绝对完美的身体,却更愿意当着你的面把这种完美彻底毁灭。
狠心的导演也很配合,在那段经常被用来说事的长达数分钟的受虐戏中,观众能感受到作为演员的她的真正崩溃,现实中的情形也不过如此了。
比起她那部更火爆的《不可饶恕》,这段戏本身更值得尊敬。
3战争在这部电影中,怎么看怎么觉得像是一个噱头,虽然在情节的演进中具有重要作用,却无法给观众带来更深入的宿命感。
玛莲娜命运的转折未必需要战争来掌控,如果依照人性的现实走向推演,或许会更有说服力。
这并不是说战争承担不起这样的作用,而是导演实在没有着力刻画出对战争的真正反思,也许他把心思都用到了青春和性上了吧。
朱萨佩•托那托雷作为伟大的意大利现代电影的传人,虽然离盖棺定论还早,但就目前的几部作品来说,只能说还处在初级的形似阶段。
相比于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等大师的电影,他似乎欠缺了太多的在哲学、文学、艺术、民族性等文化层级上的深度,虽然他的电影里总有着大量的对经典电影的致敬,也有着形似的、俏皮的民族和时代风情。
过了许久再看这部电影,忽然让我想起了费里尼的《阿玛柯德》,甚至是《浪荡儿》《罗马风情画》,同样是表现意大利的地域、民族和某个特定时代(如二战),费里尼的电影总能让我们在情感认同之外,感受到更多的深层意义,他对民族性的思考,对人性近乎苟刻的刻画,对电影语言创新的孜孜以求……而托那托雷呢?
也许他更是一个不错的煽情大师吧。
结语如果不是受人所托,绝不会想到写这部电影,难道是“口水”太多有点“看不上眼”了……是自己长大了早已远离青春,还是电影看多了觉得不过尔尔,不知道。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十年前刚看电影时的惊喜和震撼是那么强烈,也许,那只是对青春的一种固执的认同,哪里还顾得上矫不矫饰,而如今,这种感觉早已随风远逝了。
看完心里有隐隐的疼。
混乱的大时代中,人的丑恶暴露无遗。
那个美丽而略带孤傲的女子,有着淡淡的出世的味道。
她独立而干净地生活,只为守侯爱人的归来。
她是无辜的。
面对厄运,她选择了坚强。
面对伤害过她的人,她选择了宽容。
我敬佩这样的女子,也为她所受的磨难感到心疼。
名为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然而影片表现出来的却并不是一副美丽景象,而是在战争中人性的黑暗。
玛莲娜是多么的美丽,又是多么的美好。
她优雅端庄又性感,但她始终忠于爱情,忠于在外抗战的丈夫。
因为她的美丽,她受到全城女性嫉妒,女人在背后对她指手画脚,男人则因为她已婚的身份虚伪地表现出对她的不屑。
她每晚抱着丈夫的照片入睡,一心期待着丈夫凯旋归来,然而当丈夫殉国的消息传回来之后,她开始陷入困境,几乎所有的男人都撕下了伪善的面具,开始争先向他献上自己的殷勤。
于是,谣言更加肆无忌惮地流传,连父亲也因为流言不得不与她断绝关系。
再后来,战争夺走了她的父亲——她唯一的依靠,镇上的人对玛琳娜更加排挤,不肯给她工作的机会,还停止发放体恤金。
占便宜的男人蜂拥而至,她不得不沦为了生活的牺牲者,除了出卖自己的身体来换回生存的可能,她毫无办法。
当她剪掉自己的长发那一刻,她就明白自己只能靠出卖身体来生存。
一个军官问她可不可以每周四来找她,她说只要带食物来就行,真的太心疼了。
战争结束后,受到战争痛苦压迫的镇上妇女们把怒火都发泄了到了妓女玛琳娜身上,手段极其凶残,一个无依无靠的女人,彻底成为社会创伤的牺牲品。
还好最后玛琳娜的丈夫奇迹般地回到了镇上,并找到了被驱逐出镇的玛莲娜。
其实,我感觉玛莲娜从未相信过丈夫战死的消息,因为有信念,她才苦苦支撑着让自己活下去。
当玛莲娜和丈夫一起重新回到西西里,回到那些没人性的西西里人面前时,我真的忍不住落下了泪水。
如果可以的话,我情愿没有战争,情愿这世上从未出现过玛莲娜这样的美丽女子。
一个简单的有些落俗套的故事:战争期间,西西里的一个普通小镇,一个美得令人陶醉的寡妇,成为所有男人幻想和所有妻子诅咒的对象,生活在欲望与嫉妒编织的阴霾中,最终不得不因为生活选择沦落,战后她被赶出了小镇。
当残废的丈夫回来寻找她时,所有人只是嘲笑,只有“我”——一个懵懂的少年给了他寻找的方向,因为只有“我”才是真正爱着玛莲娜的,只有“我”。
这是意大利人文导演朱萨佩·托那托雷寻找三步曲之一,英文翻译为《玛莲娜》,还有翻译成《真爱伴我行》,我觉得都不如中文片名《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读起来就像一段尘封的往事,让人惦记,又不忍提起。
影片最大的特点是用少年雷托纳的视角来展示世界。
美丽的玛莲娜是他青春期的女神,是他性意识萌动的开始。
他像小镇上所有的男人一样为他的美不能自拔。
每天放学,奔跑到路边,只为等待风姿绰约的玛莲娜从他身边轻轻走过,每天傍晚,爬上高高的屋顶,只为能看到玛莲娜在客厅里一段孤独的舞蹈。
他能做的只有等待、关注和幻想,那样纯洁。
我很喜欢那个镜头:雷托纳躺在床上,把偷来的玛莲娜的内裤放在脸上,忘情的手淫。
也许因为他是个孩子,也许因为我们能够理解那种感情上的真实,总之,这种表现方式丝毫不会让人觉得淫秽。
相反,钢丝床发出如音乐般嘎吱嘎吱的响声,被子如波浪般有节奏的起伏,你几乎能想象到少年脸上投入的表情,整个房间都充斥着快乐的因子。
那种快乐与手淫这种方式本身无关,而是一颗纯真的心灵从睡梦中醒来,释放着自己的爱情,干净、纯粹、快乐无比……与之相较,不久以后他与玛莲娜真的亲密接触时,他的内心倒是非常痛苦的。
因为那个时刻, 被父亲带到妓院以促成成长的雷托纳,面对已剪去长发和挣扎的梦中情人的引导,他只有心疼,只有恐惧和悲哀。
就象你爱冬天里洁白的雪,却又像很多人一样,在上面留下黑黑的脚印。
这里面充满了宿命的色彩。
我想导演是有意安排这种对比的,让我们看见,爱与美都是盛开在彼岸的花朵,雷托纳的成长也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爱情就如同青春期的一场幻觉。
纯洁美好,却无法长大。
然而,不管从哪个角度说,都是玛莲娜帮助少年长成一个男人,这本身就是温暖的。
当然,导演的用意并不仅仅是描绘一个少年性意识萌醒的过程,更主要的是呈现人性的弱点,现实中的欲望与妒忌,这就是对爱与美无法抵达的原因。
狂躁的小镇上,玛莲娜始终宁静。
因为她的美,人们爱她(确切的说,所谓的爱只是欲望的借口),因为她的美,人们恨她。
整部影片,期待与侮辱,诋毁与崇拜交织在一起。
女人们骂她是荡妇,其实对她的美丽充满艳羡,男人们说她如何风骚,其实都想得到她,哪怕一个眼神。
美,点燃了欲望与嫉妒的烈火,也成了她生活的障碍。
赢得官司,获得食物,甚至最基本的生存权利,都必须以身体为代价。
她坚持过、抗争过,可是最后,丈夫死了,连耳聋的老父亲也不相信自己的贞洁时,她又如何靠意志生活下去。
剪去丰洁茂盛的黑色长发,在脸上涂抹厚厚的脂粉,眼睛依然宁静,但那个时刻一定异常痛苦。
她代表你放弃所有的坚持和信仰,放弃自己,放弃对世界仅存的希望。
因为美,注定孤独与苦难吗?
不,因为,人性的弱点注定美是无法根植于世俗的。
战争结束,为德国人服务过的妓女们被赶出小镇。
女人们终于可以堂而皇之地用最恶毒的语言辱骂这个让她们既羡慕又嫉妒的女人,她们殴打她,撕扯她的衣服,仿佛要一下子把美撕碎,而男人们都在沉默,惋惜或者遗憾,都是一样的冷酷,没有人真正爱过她,真正懂得她的美,除了那个少年,还有,她并未牺牲的丈夫。
这个时刻,玛莲娜终于哭了,没有挣扎,只是用手臂紧紧抱着自己,撕心裂肺地哭喊着。
我想,不仅仅是因为伤害和疼痛,更是长久以来压抑的爆发。
她宁静得太久了,宁静的承受如花的容颜所带来的一切侮辱与亵渎。
她终于哭了,用眼泪冲刷所有的伤口,证明自己依然活着。
很多年以后,玛莲娜又回到了小镇,和他幸存却残疾的丈夫一起,这时候,人们看见的已不是当年撩人心弦的美丽少妇,而是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身体有些臃肿,衣着发型都极朴素,拎着篮子在市场买东西。
每个女人都惊讶的看着她,随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她们开始亲切的和她交谈,甚至热情的送她东西,挽起她的胳膊,仿佛极好的朋友……我们不用去琢磨个中原因,总之,导演安排这样的结局是一丝温暖的疼痛,是人性阴暗与善良的交织。
不是抵达的彼岸,而是放弃了航程。
最后,玛莲娜的背影消失的回家的路上,银幕的尽头,没有变的是宁静的眼睛和幽雅的步态。
她依然很美。
就如昔日的男孩会回忆说:“以后的日子里,我交往过很多女人,但我最爱的还是玛莲娜。
”爱就这样永恒了。
这部影片是两年前看的,一直没有重温过,好象经过了时间,在心里一点点沉淀。
这几天,总是想起玛莲娜的那双眼睛,于是就生出了很多关于这部电影的感慨。
想想也奇怪,好来坞并不缺少美女:薇诺娜·赖德的清纯,朱莉娅·罗伯茨的明亮,安吉莉娜·朱莉的野性,詹妮佛·洛佩滋的性感……却没有一个人能演玛莲娜,除了这位意大利模特女星。
我仔细看过莫妮卡·贝鲁齐很多照片,可以说没有哪个女明星敢象她这样肆意的暴露自己的身体,而不担心画面变得色情。
的确,在所有的照片里,她的眼睛都是干净的,湖水一般,使得表情甚至有些严肃,她可以那样坦然的展示自己的美,那样坦白的面对世界的目光,使你不得不相信,她心地纯洁。
她的美不仅仅是性感,还有承担这份性感的冷静。
从《吸血惊情四百年》里的无名演出,到令她走红的《玛莲娜》,再到后来的颇受争议的《不可撤消》,几乎所有的影片里,莫尼卡都会有裸露或者激情演出,但没有一个人说她是色情女星,这就是她独特之处。
一个人的纯洁与身体无关。
我想这就是玛莲娜所要诠释的,就是为什么托那托雷只看了一眼莫尼卡就确定她是女主角。
她的美如同清晨的一个梦,那样靠近,又那样遥远。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不美丽,也不浪漫,只像一段尘封的往事,不忍提起又让人惦记,我也如那少年一样把玛莲娜放在了心里,然后看向彼岸,那里依然有如花盛放的容颜……
帖一篇以前看这部电影时的东西:原文地址:http://galaxy.blogchina.com/545469.html周末看影片《Malena》(中文译名《玛琳娜》或《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看完后脑海里就闪出了这个词――乌合之众!
故事很简单,讲的是二战过程中,意大利西西里岛一个小镇上一个美女(即Malena)和整个镇子男男女女的故事。
主角Malena是镇上的超级大美女,惯例般的受到镇民们的意淫和妒忌;于是在丈夫出战并战死、父亲断绝关系后被炸死、物质极度匮乏等诱因下,在狂蜂浪蝶的攻击下,在妒忌的轰炸下,她从正派的淑女一步步的被推进淫荡无耻的烂泥潭。
故事是通过镇上一个小男孩的眼里来描述的,充满了存在主义意识流的痕迹。
故事在墨索里尼向英法宣战的背景开始,整个小镇到处都是纳粹的狂热宣言。
美女Malena的丈夫是个军官,所以上前线了。
整个镇子的男人们都视Malena为梦中情人,女人们都对其充满嫉妒,但基本上生活还是相对平静。
后来,Malena的丈夫战死的消息从前线传来。
这个消息象闪电一样撕破了Malena上空平静的云层,虽然她除了经常探望自己的父亲外基本不跟别人接触,但关于其偷情的谣言还是四处流传了开来。
事情继续发展(其实只是时间发展了,流言发展了,而Malena的生活并没有改变),Malena的父亲对那些流言也信以为真,断绝了与女儿的来往,将自己锁在家中不敢见人。
于是事情真正发展了。
镇上的好色之徒们见有机可趁,开始采取了行动,可能是心理上的极度孤独,Malena接受了个别约会。
虽然这种约会只是简单的在家中共进晚餐,但还是推动了事情的进一步发展。
于是,有妇女上法庭控告Malena破坏了其家庭。
这个控告对Malena来说,是噩梦的开始!
她在无助之下,聘请一个律师打赢了这场原就子虚乌有的官司;但那个律师打蛇随棍上,趁机强奸了她。
而后,在战争所引起的物质极度匮乏情况,Malena因为生存而又多次受辱于人。
终于有一天,战争夺去了Malena的另一个亲人――父亲,也摧毁了她最后的自尊防线。
于是,Malena就开始堕落,沦为了妓女。
于是,男人们献媚,女人们则满足着,象先知般的说:看,早知道她就是这么一个无耻的女人!
战争继续发展,故事也继续发展,终于,美国人的战车开进了小镇,战争结束了;而同时,Malena的悲剧却没有结束,相反,发展到了高潮。
在美国战车开进小镇的同一天,镇里的妇女们觉得报复的机会来了,于是以Malena曾陪德国军官睡觉为由,将其拖上大街,暴打了一通。
受辱的Malena在痛苦之中,向苍天发出了一声歇斯底里的悲呼!
Malena被迫离开了小镇。
但故事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她丈夫原来并没有死,而只是受伤断了一条胳膊,现在战争结束了,他回来了!
这时的小镇象个做贼心虚的小偷遇到了正义,集体沉默了。
最后,Malena的丈夫在那个目睹整个故事的小男孩指点下找到了妻子,并再次回到了小镇。
镇上的居民们也重新接受了他们,并在一声声"早安,夫人"中得到了和解。
故事也就这么接结束了,仿佛。
看完整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我起先想到了"众口铄金"这个古老的教训。
确实,Malena的这个悲剧的原因是有两部分组成的:小镇外部的战争背景(丈夫战死、父亲炸死、物质匮乏)、内部镇民的攻击(尤其是流言)。
木秀于林,风必毁之!
但结合故事中一些其他细节,我改变了这个看法。
一个很有讽刺意义的对比是:墨索里尼刚宣布向英法宣战时,镇个小镇充满了一个狂热的好战情绪(从故事中小男孩向其父亲控诉不让他进纳粹训练营这个细节中就可以窥见一斑);这个跟意大利战败后,全镇人们举镇欢迎美国军队接管小镇的场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为什么?
不要告诉我这是因为政府的蒙蔽。
这仅仅是外因,真正的原因是人们的大脑思考能力在这方面根本就等于其大脚丫子的思考能力!
没有远见、没有主见、最要命的是没有基本的判断力,而这也真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基础!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多数人的思考能力仅仅局限于自身的利益上,而且是短期的自身利益。
撇开Malena这个故事,历史上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著名的电影《勇敢的心》里的华莱士、中国历史上的名将戚继光、袁崇焕等都是。
想起法国哲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为其社会心理学研究名著命名为"乌合之众",不禁有种痛快的感觉。
本篇导演是意大利著名导演吉塞普·托那托,他还有一部著名的电影叫《海上钢琴师》也是经典之作。
一个女人的沉沦..为生活所迫,还有一个饥渴的思春期少年- -!
并不觉得她很美,甚至没有那天在机场见到的高鼻梁中东女孩美!
里面公众定位的很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一个小屁孩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然后意淫美人,里面的台词假的令人作呕。。
花100多分钟看男凝和性幻想恶心死了。导演用一个瘦小孱弱的男孩来做视角就能美化他天天跟踪,偷窥,妄想独自占有女主成为救世英雄的恶心吗?居然还是豆瓣高分,这么多人打五星怎么想的啊?都和男人一样脑子泡在睾丸里吗?所以说男人是没有所谓的爱情的,看上去再纯洁的男孩对爱情的理解也就是性。
贝鲁奇美得不可方物!一颦一笑都透露着女人的魅力!同时一些人的丑陋与其形成鲜明的对比!过程很令人心痛!音乐选择的很棒!
我心里有种悲哀的感觉。少年视角越是“纯真”地展现他的成长,就越是“真诚”地暗示他本会成为跟镇上那些平庸者差别不大的人,在他满足了他们“窥视”的欲望之时,在他终于穿上长裤坐上大人座混迹于一众口无遮拦的男人中间理直气壮地吆喝着“理发修面”时,在他无数次隐身在人群中做着相同的行为时,在他对无数个没有记住的女人承诺会记住她们时……或许灵魂留给了你最后一丝善意,但你为爱所行的壮举终究淹没在送士兵离家的汽车轰鸣声中,你终于有胆量对她吐露的友善在她看来大抵同那些女人的虚与委蛇一样姗姗来迟。你看啊,在这个奇怪的世界上,你的爱没有拯救美丽,爱拯救不了美丽,爱终究是那样羸弱。
你们怎么能爱那个画面,爱那个被恶言、歧见和诽谤强奸地体无完肤的女人对生命的妥协,太残忍了。是谁逼她做荡妇,又是谁希望她重新成为贞女,说真的,为什么到头来她仍然是个贞女?怜惜她的痛苦,再还给她男性自以为是的“原谅”,片尾简直是对全篇最大的反讽,讽刺这个男性观看、男性主宰、男性判决的世界。
西西里的丑恶传说
灯光调色满分,但这个故事好让我讨厌,没有任何一个正面的女性角色,我看到的是纯粹的父权压倒,前半部分真是越看越生理不适。
如果忠于自己的感受的话估计会打一星,实在是太难看下去了,故事很简单,大量的情色镜头在拖时间,催眠效果极佳。
玛莲娜淡漠的样子会让我想起'他',但无法相提并论的是,他智慧、他美而不招摇、他温柔又凛冽。女生的爱,比荷尔蒙更多的是各样的心情。人类不分种族不分男女,爱到深处是相同的。影片里的女神,可能不会明白为什么自己遭难时,仰慕者们没有一个站出来。而那个男生的爱,也不过如此。
和女朋友一起看这种片多少会有一点点小尴尬的。。
“你必须是在公众眼中的(表现得纯洁的)荡妇,我才能私下淫秽地理解、拯救(享受)你”,崇拜就是迫害。
从那之后,我爱过很多女人,她们总是问我:你会记得我吗?我都会说:会的,我会记得你。但我真正记得的,是那个从来没问过我的女人:马莲娜。
纯男性视角下的美丽,包括里面的每个女性,因为她们也是男权洗脑下的从犯。这个小男孩,偷窥、跟踪、偷衣物,在他力所能及范围内的坏事都做尽了。在他看到玛莲娜和别人上床后,脑海里的画面是删了她一个巴掌。他也只是想要占有她的美丽中的一位罢了,只是因为年龄小,没有被赋予任意作恶的成年男子权利。男性用贞洁观念来控制女性,女性被洗脑后还自愿以此来控制其它女性,女性之间的互相敌视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场面。
我怎么觉得是部烂片啊!不晓得它在讲什么主题!
从介绍就不想看,别找借口虐女了😅
感觉就像意大利版的《那些年...的女孩》一样。托纳多雷的电影院情节好深。除了战争背景和最常见的人性外也没什么可挖掘的了,无疑是三部曲中最弱的……好多人把这比作《黄金时代》,可陈清扬也不是迫于生计做妓女,从这点上倒不如说更像《绿化树》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讲述了两个人的故事 一个是男孩的成长 一个是女人的蜕变 “唯一我从来没忘记的 是一个从来没问过我的人”我觉得这是导演最终想表达的主旨 得不到的永远是最美好的 也许再少一点情欲的赘述 多一点朦胧的美的描绘 就会更好 ★★★
我觉得还行吧,口碑有点过了。不过莫妮卡贝鲁奇确实是美的倾国倾城,她是除了佩内洛普和苏菲玛索之外我心中的第三女神。这部电影其实也就因为她才有传奇色彩吧。只是不喜欢里面的小男孩,懦弱而YY,典型的闷骚。。。。诶,我最讨厌的就是闷骚男了~片尾那句台词倒是非常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