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生命是个奇迹

Живот је чудо,生命是奇迹,Life Is a Miracle,Zivot je cudo

主演:斯拉夫科·什蒂马茨,娜塔莎·塔普什科维奇,乌克·科斯蒂奇,亚历山大·贝尔切克,米尔亚娜·卡拉诺维奇,韦斯娜·特里瓦利奇,尼古拉·科约,达沃·扬吉奇,达

类型:电影地区:塞尔维亚,法国,意大利语言:塞尔维亚语,英语,德语,匈牙利语年份:2004

《生命是个奇迹》剧照

生命是个奇迹 剧照 NO.1生命是个奇迹 剧照 NO.2生命是个奇迹 剧照 NO.3生命是个奇迹 剧照 NO.4生命是个奇迹 剧照 NO.5生命是个奇迹 剧照 NO.6生命是个奇迹 剧照 NO.13生命是个奇迹 剧照 NO.14生命是个奇迹 剧照 NO.15生命是个奇迹 剧照 NO.16生命是个奇迹 剧照 NO.17生命是个奇迹 剧照 NO.18生命是个奇迹 剧照 NO.19生命是个奇迹 剧照 NO.20

《生命是个奇迹》剧情介绍

生命是个奇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2年南斯拉夫内战前夕,塞尔维亚工程师卢卡(Slavko Stimac 饰)为了修建一条旅游线路,带着痴迷歌剧的老婆嘉德兰卡(Vesna Trivalic 饰)和梦想成为足球运动员的儿子米罗(Vuk Kostic 饰)来到波斯尼亚地区的山上安营扎寨。卢卡不去理会妻子的抱怨和战争的传闻,一心投入线路的设计中。 不久,战争爆发,米罗应征入伍,而嘉德兰卡也不堪忍受乡间的生活与情人私奔,失意的卢卡在隆隆炮火中等待着妻儿的归来。偶然机会,卢卡从士兵手中救下穆族女子撒巴哈(Natasa Solak 饰)。原本打算将其作为交换被俘虏的儿子的砝码,但卢卡却渐渐与撒巴哈产生了感情…… 本片荣获2004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法国国家教育系统电影奖金、2005年凯撒电影节欧盟最佳影片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父亲的回忆布朗神父第十季迷失第四季她之觉醒第二季瓷缘朝花夕誓非她不可被夺走的我们奔跑吧爱人好命先生蜡笔小新外传4妖怪与新之助丹麦之子疯狂丑小鸭保险库我只喜欢你命运派对爱,不由自主平行夫妇死去的“我和妻子”的真相隋朝来客公主与青蛙81号农场之保卫麦咭求助!我把老师变小了火枪手第一季微不足道阴阳美人棺千博士驱魔研究所我的网红女友克林藏身之所向涟苍士献上纯洁

《生命是个奇迹》长篇影评

 1 ) 生活是一种黑色幽默

电影一开头就是很吸引人的,枯黄淡绿交错的颜色,轻松愉快的音乐,四处奔跑的动物,一派生机勃勃,活灵活现的。

看着这样的一副的画面,不由嘴角弯弯上翘起来,大家都好认真的在生活,送邮件的奔跑于轨道之上,交响乐的乐者用力的释放这他们的开心,可这只是表面。

村长快乐的享受生活的背后是虎视眈眈的眼睛,工程师幸福家庭的背后是妻儿远离城市生活的不甘,村民幸福生活的背后又是种族斗争的隐患,连那头“卡丽察”的驴子都横在轨道上默默流眼泪,寻求一个了断。

原来快乐只是表面,但是生活本来是悲伤的于是村长虽然被射杀呢,工程师的妻子跟着乐师走了,儿子参军了,战争爆发了……一切不好的事情都发生呢,但生活还是在继续。

炮火之中下棋,猫猫狗狗还是打个不停,被用来交换的人质是这么的可爱,马还懂得串门,啦啦,悲伤的生活也不过如此,苦中作乐的乐更加打动人。

导演再转折一下,好不容易找的一个爱人,可是在自己眼前消失,本来穿过人群送给爱人的衣服最后被披在儿子身上时,心咯噔一下。

导演在一次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种黑色幽默。

结局也很有喜剧感。

总的来说,只有一个伟大的导演才能拍成伟大的片子,无疑,《生命是个奇迹》的导演是一个伟大的导演,这也是一部伟大的电影,so力荐。

 2 ) “荒诞”来自哪?

不觉得这是库斯图里卡最好的作品之一。

不如《地下》《爸爸出差》《黑猫白猫》和《你还记得多莉·贝尔?

》……也许因为那些片子是很早前看的。

他的电影总是被强调“荒诞”。

关于这个词,我想起马尔克斯说《百年孤独》:我写的不是魔幻,那些都是真的!

所谓的“荒诞”应该都是真的吧。

最近在想“戏剧性”的问题。

“用戏剧展现生活”和“展现展现生活中的戏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戏剧”“戏剧性”应该是一种物质现实的东西,是独立于生活存在的。

生活中有戏剧性的事件,可那些东西是素材而不是真正的“戏剧”,戏剧有其独特的存在规律。

过于沉溺在生活中的戏剧性事件中就会显得粗俗和琐碎……我想这正是我们在拍“荒诞”是遇到的问题。

编剧在写故事时总是会想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真的能发生……也会有人强调:“这是真的!

”。

可看电影的时候却总觉得,这可太扯了……其中的关节还没有完全想清楚……想起了管虎的《杀生》,那是一个试图拍成荒诞的、带着黑色幽默的电影。

可看的时候却觉得很造作。

为什么?

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们生命中的荒诞是该怎么样呈现呢?

戏剧和戏剧性应该是高度概括和抽象的,不能把生活中有趣的事堆在一起就称为戏剧。

道德经五千字却似乎概括了世间万物的规律。

同样,戏剧与生活也应该是类似这样的对应关系。

其实这部电影应该反复的再看。

好好想想,其中的“荒诞”来自哪里,为什让人津津乐道而不致觉得造作。

(其实这部片子中有些让人感觉造作的地方。

正是因为这个,才更容易琢磨哪些好哪些不好。

 3 ) 生命是奇迹,相遇是天意

一出南斯拉夫内战下的温情感人爱情喜剧。

就故事而言,其实老库的故事一直都不新鲜,奈何他讲故事的脑洞实在怪诞新奇,他的叙述就如同绕了你一圈又一圈,你也傻乎乎的跟着团团转,最后被逗乐了,含着眼泪扑倒在他的故事里,还深怕这种美好的感觉消失殆尽而迟迟不肯离开,这是好莱坞爽片所没有的东西。

谈一谈演员。

昨天刚看完《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讲的是痴情少年看破红尘的伤感青春物语,没想到二十三年后这位少年再次参演了老库电影男主,Slavko Stimac从当初的懵懂少年变成憨厚可人大叔,颇感慰藉。

女主Nataša Tapušković笑容很迷人,除了眉毛有点淡之外,演技非常好,微表情也很传神。

除了人类,各种动物在片子里的各种夸张表演,简直是被整成一个个的专业演员,老库这功力实在不服不行。

最后说一下结局。

对于他们最后的相遇,个人觉得很讨巧。

这里吐槽一下老库,片头一个小时闹哄哄的闹剧玩的很嗨,我却看得都快睡了,总觉得什么都来整一下,有点不明所言,入题太慢而又散,还不如把它剪缩成几分钟,把这部分时间给到后边,把功夫重点花在他们分开后相寻相遇的剧情闹剧安排上,这样人物塑造会更加丰满,再次相遇的时刻会更具感染力。

 4 ) 好片,但不推荐

很久没看到这么欢腾的调调了,有人告诉我,这种充满诙谐、幽默与机智的便是典型的库斯图里卡式电影。

民族,政治,甚至弗洛伊德心理学,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为此片撰文,可是我却看到了一个宏大的生命主题,即使在战争的颠沛流离中也不忘对浪漫主义的一把坚持。

1/无疑本片最美的是音乐,吉普赛民族音乐,交响乐,混杂在其中的总有令人为之一寒的枪火声,这是战争和乌托邦的结合。

我想,如果让罗展凤来写,一定会很有写头,可惜我只能一个劲的浮光掠影般说“不错”“很好”,是因为对音乐的属性和个别曲种实在知之甚少。

(渴求对于本片音乐的解析)2/萨巴哈和卢卡两人在各自的房间里,躺着,却都睁着眼睛,像极了《倾城之恋》里的范柳原和白流苏,在香港浅水湾的豪华酒店里,各自开了房间,只隔着一堵墙,各怀鬼胎,只能电话传情。

男女之间最微妙的时候也就在此,明明可以无所顾忌地肉体接触,却也因为道德和观念上的束缚强装矜持,是一种心动的朦胧。

比《倾城之恋》更生动的是,在男女尴尬之时,家里的猫狗却异常活络,这也是《倾城》能被称作为文艺片,而《生命》不归于此类的原因。

文艺的东西更纯粹,显然库司徒里卡更喜欢融合,这也是张爱玲是文人,库司徒里卡是导演的区别,也许导演比创作者更包容。

尽管如此,还有个地方让我仍不可避免的把它和《倾城》联系起来。

如果不是阵阵枪炮声,那么萨巴哈是不会去卢卡房间的,至少没有个合理的借口满足欲望。

而《倾城》的主旨始终是:战争不可理喻地成全了白流苏。

外力的推动成全了两个尴尬的男女,让两部片子不谋而合。

3/巴尔干半岛的早春,连绵起伏的丘陵缓坡铺上了枯黄淡绿交错的颜色,衣物挂在茅草或是枝桠上,一路奔跑,一路取物,抱着一大堆晒的喷香的衣物回到家,这种滋味是我在板凳上坐着也能感受得到的喜悦。

如果说片子的情节直到后来才有所领悟,恕我愚昧,无奈进入状态过慢,但一直吸引着我的是画面,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种超现实的浪漫情调。

半裸的萨巴哈和卢卡在草地上打滚,推翻了茅草堆,水里嬉戏,瀑布下吃西瓜,裸露又不色情,当切开的西瓜漂浮在流动的水面上,世界焕然变幻出一种游离于生活之外却又与之盘根错节的“混血”状态,这便是卢卡和萨巴哈日日夜夜创造的奇迹。

4/扎德兰卡是个可爱的女人,从一开始便已认定,她疯,她狂,但在节骨眼上丝毫不放松。

而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她的节骨眼不外乎看好自己的丈夫。

因此,对于家里突然多出的一个萨巴哈,她是非常敏感的。

接下去的歇斯底里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但我始终喜欢她边哭边吃馅饼的样子,楚楚可怜,而且她还告诉我们“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剧院”出自莎士比亚。

 5 ) 爱情换亲情,一情换一情

库斯图里卡将镜头对准1992年波斯尼亚战争前夕的虚构小镇,以塞尔维亚工程师卢卡一家为切口,展现前南斯拉夫社会的崩塌与人性挣扎。

影片通过一个家庭的离散,隐喻整个国家的分裂:铁路象征现代化与连接,却最终沦为战争工具;田园牧歌的村庄被炮火撕裂,成为民族矛盾的缩影。

导演以黑色幽默消解政治叙事的沉重,将战争背景融入荒诞的日常细节,如市长用军用电话打色情热线、士兵倒着开炮自毁、炮口上站着和平象征的鸽子,而在这样的荒诞生活中主角卢卡最珍惜的东西,妻子、儿子、事业、家园,一点一点被吞噬,同样的环境中他又一点一点得到了爱情与回忆。

人生如戏,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表演,只是演出的剧目不同,做好自己人生的主角,足以。

导演应该很喜欢动物,电影的一开始就用一头失恋的驴点名了电影的主题:失去爱情,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都想通过自我毁灭来得到自己救赎。

其余的动物,如愤怒暴虐的猫咪杀死挑衅的鸟,到处的鸡飞狗跳,身后跟着的一群小鸭的母鸭,其实这都是田园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景,虽然有点凌乱,有点琐碎,但这就是真实的乡村生活,而导演通过这一幕幕动物的群戏让观众看到南斯拉夫真实的乡村生活。

男主卢卡坚持自己喜爱的事业:火车工程师,为此他常年待在这个小乡村里。

即便妻子百般嫌弃、儿子千般埋怨,可是他依旧选择不离开,最后妻离子散就是他对这份事业的结果,更惨的是原本是为了建设家园而建造的铁路成为了市长的炫耀的节目、战争的交通工具。

这样的结局对一个热爱一份事业的人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对一个中年男人来说更是如此。

很多时候牛马不喜欢上班不是因为工作枯燥或者繁重,而是看不到事业的希望和能够带来的价值感,对自己来说珍重的东西却是别人的一个笑话。

说实话卢卡算是个称职的丈夫,在妻子离开以前默默忍受她的一切,即便她无故发疯摔毁自己心爱的火车模型,在火车仪式上大闹笑话,甚至跟着情夫私奔,他始终都爱着她,整部电影他大怒的次数不多,其中一次便是萨巴哈穿了她的衣服,可见他对她的爱之深。

若不是妻子出轨给他带来那么重的伤害,我想他会爱她一辈子,只是婚姻并不是一个人能决定的。

爱妻只是他其中一个优点,对儿子的关爱也强过很多人。

父爱无声,但他会默默送他去汽车站,他会默默守住那个滚落的足球,只因他是儿子最爱的梦想。

战争那一段其实跟想象中的很不一样,面对战争男主似乎并不恐惧,他既不忙着逃生,也不忙着恐惧,反而像平时生活一样在家里安然的生活,甚至还会鼓励老友,这种大难来临前的安然若素属实不是我想象中的战争。

在失去了事业、婚姻、儿子、家园后,男主迎来了自己爱情的第二春,这大概就是电影名所说的,生命的奇迹。

在这一段里我最喜欢的就是男主和恋人萨巴哈随着床在空中超现实的漫游,虽然这一段有点无厘头,但不也正如生活、战争的滑稽性吗?

床在空中漂流,飞过雪山与丛林,那其实是卢卡的回忆,与儿子的亲密时光,曾经的美好生活。

电影的最后,男主失去了恋人萨哈巴,变得跟开头的那头犟驴一样不可理喻,试图用卧轨的形式了结余生,那个想死又怕死的举动真的让人看了又可笑又可气,可谁能想到救下这个失恋中年人的竟是那头犟驴呢?

大概爱情不分物种,犟驴也感受到了男主卢卡失恋的痛苦,曾经他解救过它,如今它来拯救他,人与动物其实可以和谐相处的。

每次看南斯拉夫的电影都觉得充满了荒诞与滑稽性,大概这就是他们真实的底色吧,饱经苦难却又带着积极的心态接受一切,黑色幽默的方式也是一种态度吧。

公众号:三横兰

 6 ) 用奇迹照亮生命深处的悲怆

《生命是个奇迹》拍摄于2004年,是库斯图里卡个人风格比较成熟的一部作品,在喜剧的形式中包孕着悲剧的内核,在法国凯撒电影节获最佳欧洲影片奖。

在一次访谈中,导演说:“《生命是个奇迹》更加接近我本人,它是一首歌谣,通过它,我试图同时探索戏剧、诗歌和喜剧三个领域。

”[1]影片讲述了1992年南斯拉夫内战前夕铁路工程师卢卡一家人在边陲小镇发生的故事。

卢卡是一个痴迷于梦想的男人,影片前半部分讲述了他的妻子和儿子受困于他的梦,妻子嘉德兰卡把自己想象成安娜.卡列尼娜一样情感寂寥并承受着无边的精神痛苦,酷爱足球的儿子米洛什被征入伍后不久成了战俘;而影片的后半部分则转向战争爆发时卢卡与作为战俘的穆族女护士萨巴赫无法实现的爱的悲剧。

拼贴的狂欢拼贴是“一种关于观念或意识的自由流动的、由碎片构成的、互不相干的大杂烩似的拼凑物。

它包容了诸如新与旧之类的对应环节。

它否认整齐性、条理性或对称性,它以矛盾和混乱而沾沾自喜。

”[2]拼贴是库斯图里卡电影中惯用的艺术手法,从巴洛克式的画面到风格混杂的电影音乐,处处显示着巧妙的拼贴为电影缔造了一个有序的结构,令许多混杂的元素构成了一个全新的整体,鲜活并充满力量,呈现出一种新的意味。

不管是以一系列动物来推动情节展现出的活力还是狂欢派对上着力渲染的悲伤和狂喜,都体现着该片的拼贴精神,看似零散的元素经过精心设计和剪辑构成了极具戏剧张力、强调动势、光线的流畅画面;多层次的场面调度更增强了空间感,打破了理性的宁静。

该片80%都在室外拍摄,摄制组特地寻找了一块不同凡响的外景地,这种精心设计的外景地不只是为了增加审美趣味,更是为了体现环境有一种直接的影响力。

库斯图里卡擅长拍摄广场式的集体狂欢场面,以影片22-29分钟的足球之夜为例来分析他惯用的多层次场面调度,演员分布在垂直的三个景区,随着情节的推进,演员从第一个景区移动到第二个,随后到第三个景区时达到狂欢的高潮,整个过程中演员在移动,摄影机也在移动。

这样的场面调度使画面充满流动感,摄影机游弋在浓雾笼罩的球场,在明暗交错之间,在光影流动之间,在动静对比之间捕捉到了人物微妙变化的瞬间。

拼贴艺术体现在镜头内部和镜头与镜头的衔接之间,镜头之间的拼贴实际上就是蒙太奇。

该片配乐中体现的拼贴精神就更加显而易见了。

库斯图里卡本人不仅被称为天才导演,还是一名乐手,他的电影中,音乐从来都是加分的。

正如导演自己所说 :“当我年纪越来越大,经验越来越丰富,我越来越认同这个观点——电影就是你的乐感。

因为是你自己接收了讯息,自己剪辑,但问题取决于你的耳朵期待什么样的音乐,然后,你自己又再如何把你听到的声音排放有序,组织起来……”该片的电影配乐由库斯图里卡和他的no smoking乐队一手打造,在其中你可以听到传统美声、进行曲式、摇滚、爵士、歌剧……分裂状态里的温和与抒情,他们唯有将种族分裂的苦难执拗地、疯狂地转化为民族团结的欢乐颂。

这种被称为吉普赛魔幻朋克的音乐风格其灵魂源自吉普赛的“Unza Unza Music”,一种狂欢的节奏。

“Unza Unza不止是一种音乐,更是一种精神哲学,是从巴尔干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出并且雀跃不已的燕麦。

”[3]库斯图里卡和No Smoking乐队试图用这种混杂的音乐风格拼贴出一个载歌载舞的乌托邦。

苦难中的生命飞扬——酒神精神的体现通过第一部分对影片画面和音乐所进行的形式分析,可以发现这种拼贴的狂欢实际上正是酒神精神的体现。

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祭礼,柏拉图受酒神祭的影响而提出“迷狂说”,两千多年后尼采则认为“酒神祭”是“一种满溢的生命感和力感,在其中连痛苦也起着兴奋剂的作用。

”他认为“酒神祭”肯定了生命,即便是在生命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酒神或酒神祭祀者也永远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们称这为酒神精神。

”[4]这就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给“酒神精神”所下的定义。

《生命是个奇迹》是对生命的肯定,充盈着酒神精神。

战争无处不在,面对苦难,有时更难得的不是悲悯的眼泪,而是含泪的笑,玩笑和狂欢,歌唱和飞翔。

电影通过广场狂欢的大场景描写和细节剪裁的交叉跳跃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那种不可穷竭的欢欣鼓舞正是酒神精神的体现。

一场以群殴告终的足球赛,为米洛什送行而举行的派对之后神经质的嘉德兰卡跟匈牙利乐手私奔,战火纷飞中诞生的婴儿和手风琴的伴奏,萨巴赫循着卢卡在森林里留下的衣物找到他之后的纵情狂欢以及那一个在绝美之中瞥见哀伤的超现实之梦……片中表现的奇迹,是由爱,通过一种无法解释的方式带来的。

爱是古典主义永恒的命题,也是库斯图里卡影片中创造奇迹,发生奇迹的源泉。

库斯图里卡喜欢在喧闹的主题里让角色神经质地跑到某个地方去,这个地方可能是酒神精神的体现,也可能是无望和绝望之后的一片宁静。

酒神精神以高扬生命为主题,是在对人生悲剧深刻体悟的基础上实现的对人生悲剧的超越,在苦难之中的生命飞扬。

对荒诞的承担荒诞不同于悲喜剧,区别在于:荒诞出现在悲喜剧被人们理直气壮地当做正剧的时候,出现在悲喜剧人物生存状态在认识上被主体确认为理所当然而在现实中又变为一种常态的时候。

从古希腊永恒的理念、中世纪对上帝的皈依、文艺复兴时期的内在理性、近代对情感和直觉的强调到价值体系的打碎,战争让人们感受到社会历史荒诞的一面,人与人之间的不能沟通,该片正是以南斯拉夫内战为背景展开的,嘉德兰卡和米洛什被卢卡带到一个偏僻的小镇,他们因自己的梦想被遮蔽而对卢卡心怀不满。

这种被随意带到世界某处的飘零感让嘉德兰卡神经激动濒临崩溃,米洛什也通过在狂欢派对上对着天空疯狂射击释放着自己的“烦”。

这种“烦”是海德格尔的“烦”,个人正是在“烦”中才能领会到自己的存在,也才能超越自己的界限,达到对世界、他人和未来的超越。

“凡没有担当起世界的黑夜中对终极价值的追问的诗人,都称不上这个贫困时代的真正的诗人。

”[5]人类需要乌托邦,嘉德兰卡想通过歌剧、米洛什想通过足球、卢卡想通过修建铁路、萨巴赫想通过对卢卡的爱……库斯图里卡通过他的电影去建立他们各自的乌托邦。

导演在热烈而混乱的场景中展现着命运的无情与现世的纵情狂欢之间的尖锐对峙,热情奔放的民间舞曲旋律中蕴藏着对无可改变的命运深深的体悟。

那种爱而不能的无奈是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类似的鸿沟,导演在这里安排了一个超现实的场景,像弗里达画中的飞床一样,卢卡和萨巴赫翱翔于丛林、群山与江河之上,两人似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国。

这种“将内部现实和外部现实统一起来”的超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无疑体现了导演所追求的一种绝对自由,这种自由是观念形态的自由,即哲学意义的消解权威与核心,而不是现实的人生自由。

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指出“一个哪怕可以用极不像样的理由解释的世界也是人们感到熟悉的世界,然而一旦世界失去幻想和光明,人就会觉得自己是陌路人,他就会成为无所依托的流放者,因为他被剥夺了对失去的家乡的记忆,而且丧失了对未来世界的希望,这种人与他人生活之间的分离,演员与舞台之间的分离,构成了荒诞感。

”[6]在本片中,卢卡确实经历了这样一种荒诞,当他失去萨巴赫之后回到原来的站台,无聊的生活包裹着他,令他窒息,他甚至想到了死,最后,扮演着他和萨巴赫爱情守护神的驴子救了他,并载着他和萨巴赫走向未来。

他们曾有过背井离乡去澳大利亚开始新生活的打算,影片结尾展示了分崩离析的生活背后的种种巧合,用奇迹去照亮了生命深处的悲怆,削减了荒诞感,使人感觉到对未来世界的一线希望。

罗兰.巴特在阐释爱森斯坦的电影时讲到所谓“第三意义”。

[7]他把一个场景的意义分为三个层次:信息层面,象征层面和第三层面。

第三意义超越了文化、知识,事实上它们是对这些事物的讽刺,这是一种狂欢的形式。

本文通过第一部分的形式分析找出库斯图里卡在电影中运用拼贴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狂欢,这几乎形成了他的个人风格;第二部分从信息层次到象征层面可以发现影片在狂欢的形式中蕴含着酒神精神,导演饱含笔墨地歌唱着生命的力量,赞美那苦难之中的生命飞扬;进入第三层面,对一种不确定的意义的追寻可以感觉到导演在影片中的超现实画面和开放式结局正暗示着主人公对荒诞的承担,从而本片在一种喜剧狂欢的形式中承载着悲剧的内核走向了诗意的圆满。

在重现和再创荒诞的过程中,审美活动仿佛时刻提醒着人们只有诗意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

这种生活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异化了的人类生活,既然世界的本质是虚无,个体就必须在敢于正视这虚无并承担荒诞和绝望之中显示出他的勇气和自由,所以荒诞之中的个体成为了荒诞世界的独行侠,以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的存在,同时也证明了自由、激情的存在。

《生命是个奇迹》打破了古典的悲剧和喜剧的二元对立,对悲剧剧本进行了“解辖域化”处理,把音乐、舞蹈、游戏“镶嵌”在大自然、动物、幻想之中造成一种生命的狂欢和喜乐来表现人类的价值,让人在现实的荒诞中获得某种安慰,即通过对荒诞的承担通向了悲剧。

参考文献[1] Frankie,《访前南斯拉夫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电影文学》[J],61[2] [美]波林.玛丽.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第4页[3] 张晓舟:《吉普赛魔幻朋克》,《南方人物周刊》[J],2007/11[4] 尼采:《悲剧的诞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第334页[5] 海德格尔1966年9月与《明镜》杂志记者的谈话,见《明镜》[J]1976年出版,第23页[6] 加缪:《西西弗神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第6页[7] Susan Sontag,A Barthe Reader[M],Hill and Wang,New York:1982

 7 ) 在美丽的铁道旁,散步的动物和跳舞的人们

能让我萌发出欲望要写字来赞扬的电影,通常都是令我很开心很着迷的故事,我得趁这个冲动还保留时,赶紧写下来,因为懒惰往往会让人连某些想法都遗忘。

而我不要当懒汉。

我真想沿着那条未完成的铁路,在隧道里遇见一只会流泪的驴子。

看了老库最出名的三部电影,《地下》、《黑猫白猫》和这部《生命是个奇迹》。

买碟时我根本没有仔细看,根本没有发现导演大名,只是看见是关于铁道的故事,就马上买下了,众所周知,我是个火车迷。

那么说到电影,这无疑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库斯图里卡。

我不说故事,只说细节。

首先是铁路。

多么美的铁路。

工程师卢卡可以对铁路的每个隧道都了如指掌,而我对铁路的每个镜头都心之向往。

这是一段没有完成的铁路,敞篷老汽车在轨道上飞跑,手摇的木板车则是邮递员的交通工具,山羊和牛群都在铁道上漫步,还有一只为情所困的毛驴,总是站在轨道上等待着什么。

工程师的家就在铁道边上,小房子修得好像童话小屋,而站台仿佛是他家的阳台,因为站台上还放置了秋千架和沙发。

当夜晚来临,站台上摆着长长的桌子,铺好雪白的桌布,摆好美味佳肴和美酒,灯光音乐都绚烂起来,大家便开始跳舞欢乐。

人们从来没有如此的和铁道亲近过,我们从来没有这样的和站台恋爱过,没有火车的铁路也是这样令人着迷,这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是奇妙的动物们。

库斯图里卡肯定是个非常喜欢动物的人,这点我毫不怀疑,看看这部电影吧,有太多的动物出场了,简直比演员还要耀眼的演出。

不算一闪而过的,灰熊、鸽子、毛驴、黑猫、马、黄狗,无一不精彩。

毛驴很可爱,它真是为情所困才想卧轨自杀么?

黑猫很有型,把狗撵得逃跑不说还和主人抢面包;黄狗很聪明,它显然最懂得自己的价值。

而我最喜欢的镜头就是战火纷飞的那一夜,男人在床上抱着狗,女人在沙发上抱着猫,炮弹轰的一声落下来,女人和猫的神情如出一辙,太喜剧了,而男人女人借炮火之名坐在一张床上并且开始接吻后,坐在一旁的黄狗黑猫发出了不可言喻的叫唤-动物的出色表演是我喜欢这电影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是电影人物。

这个反而是我没什么想说的部分,因为看过老库电影的人都知道,老库的电影人物,绝对就是很酷。

不管主角还是配角,或荒诞或戏谑或神经或狡猾或小人,都不走平常路线。

看电影就知道了。

另外有必要一说的是电影的设定背景。

库斯图里卡这么牛逼的原因,与他明明讲战争讲悲剧却从来不伤感煽情的作风有关,在看了片子大半之后,你都不会觉得这个小镇,是如此的靠近战场,塞尔维亚人和穆斯林之间是如此水火不容一触即发,只有看见人们随手向天哒哒的举枪,包括那文艺味十足的工程师也毫不迟疑从怀里扯出短枪时,才发现这里的人们已经习惯了用子弹表达自己了。

最后有必要说的是音乐。

吉普赛音乐、巴尔干风情充斥着电影的每个角落,欢快,疯狂,戏剧,毫无拘束,充满激情,这部电影配乐有部分是老库和No Smoking Orchestra乐队的小提琴手做曲的,不能不说非常悠扬动听。

他的音乐是如此雀跃和狂喜,只要有音乐的部分,每个场面都戏谑而神奇,看了这部电影后,我不得不又把No Smoking Orchestra乐队的唱片翻出来听一遍,妄想听出老库心灵深处隐秘的种种狂想来。

他真是个朋克牛人。

我现在最想看的是无烟乐队的记录片《巴尔干朋克》,想一睹老库玩乐队的风采。

这部电影有很多人喜欢,也有很多人写了牛逼的影评,我毫无竞争能力,我就想赞美一下这部电影,然后说说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因为往往看别人的影评,总是觉得搔不到痒处,自己感觉只有自己才明白呢,所以还是自己写来最爽快。

 8 ) 干下这碗苦涩鸡汤

第一次看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的作品 电影极具超现实魔幻色彩的风格让我沉醉 用欢乐讲述悲伤 以喜衬悲 达到了喜剧的最高境界 电影的故事背景在南斯拉夫内战前后 1992年 南斯拉夫爆发内战 最终导致南斯拉夫共和国的分裂 在电影中不难发现 导演一方面表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 一方面又表现了对于塞尔维亚未来的积极展望 (现实中也确实是这样 南斯拉夫地区通过各个民族独立 缓解了民族文化间的矛盾)电影中 塞尔维亚工程师 卢卡为了修建铁路 使整个家庭破碎 通过战争表现的尤为突出 后来善良的卢卡再次收获爱情 对方竟然是敌对的民族 两人选择放下战争和民族文化间的矛盾 追求自由的爱情。

(在交换人质的时候 卢卡最后将大衣披在了归来的儿子身上 我对他当时的选择很失望 但后面他选择躺在铁轨上为情赴死的做法 让我对他的看法彻底改观 他在当时的选择也相当正确 面对被俘归来的儿子 和被迫分开的爱人 先选择将热情的拥抱和温暖的大衣披在儿子身上 在选择为情赴死)电影里的各种动物算是一大亮点 熊 鸡 鹅 鹰 狗 猫 老鼠 马 驴 影片中不仅仅只是将它们脸谱式的呈现在银幕上 而是将它们的形象塑造的及其丰满 为情求死的驴 相爱相杀的狗和猫 驴子绝对是画龙点睛之笔 电影最后也是以男女主角骑在它身上为结尾(一个超现实主义的镜头)通过各种动物 表现出导演对于生活的热爱 对生命至高无上的理念 电影中两个片段让我记忆犹新 一段是球赛 一段是卢卡和萨巴赫两人做爱的镜头 前者在比赛后发生斗殴 表现出紧张气氛 大量烟雾展现了当时混乱 迷茫的塞尔维亚现状 也为之后的战争埋下伏笔 后者两人亲热的画面 导演拍摄的充满了生命力 两人在忘却战争和种族的矛盾回归了人类最原始野性的状态 。

电影拍摄完成后 导演现今任然居住在哪里 由于电影的拍摄 导演创造出了一个村庄 这不也是奇迹吗?

 9 ) 那里已经没有南斯拉夫,去哪里寻找自然和大地。

和前南斯拉夫多数关于战争的电影不一样,《生命是个奇迹》富于魅力的角色,热情和幽默。

库斯图里卡的这部作品用漩涡般的方式,托盘而出那些荒诞的、矛盾的、不屈的、乐观至上的普通民众,拒绝让渡他们的个性,绝不屈从那些非人性化、肤浅的爱国主义。

这是库斯图里卡的第九部剧情长片,是关于南斯拉夫战争的第二部,地点设定在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的边境小镇,1992年是波斯尼亚战争发生时。

在开场阶段,库斯图里卡把故事图标在最后的也许是最怪诞的,南斯拉夫国家社会主义之上。

他们在用宏伟的奇诡的方式庆祝革命成果、工业发展,工人们的自我管理强烈比照地方性的贪污和国家的平均主义。

这一切都在发出名为“系统崩塌”的信号。

库斯图里卡的作品最为人称道的是它非常规的叙事组织,《生命是个奇迹》聚焦在一个波斯尼亚的塞族家庭——Luka,是一个工程师,他的妻子Jadranka是个歌剧演员,他们的儿子Milos是个有宏图大志的足球运动员。

库斯图里卡又一次没把重点放在戏剧结构上,而是对诚实地,毫不妥协地描摹一个英雄形象更感兴趣。

危机步步逼近,当地的党派领袖在猎捕狗熊的行动中被暗杀,萨拉热窝和贝尔格莱德传来的消息越发让人不安。

可是,当地人仍过着平凡的日子,希望可以避免骚乱和流血事件。

Luka正忙于火车隧道的计划,希望能借此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发展,Jadranka仍旧做着演唱家的白日梦,Milos正焦急等待“游击队俱乐部”的来电。

终于内战爆发了,拆散了这个家庭。

Milos应征入伍并被俘虏,Jadranka与一位音乐家私奔了,Luka的世界看上去崩盘了,直到他遇到一个年轻姑娘Sabaha,她是穆斯林人质,Luka想拿她换儿子。

某些主题和画面如此规整地显现在库斯图里卡的电影中,它们的基本寓意需要用心发觉。

库斯图里卡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自己的电影生涯离不开对诸多导演的热爱,包括:亚利桑达·彼得诺维奇、基沃金·帕夫诺维奇、杜尚·马卡维耶夫等,这些都是上世纪六〇年代,“南斯拉夫黑色浪潮”(Yugoslav Black Wave)的领航者。

这些导演验讫了意识形态的迷思、极权主义的内核,摆出了展现巴尔干个性的三棱镜,成为塞尔维亚和南斯拉夫电影史上最为丰富的一页。

库斯图里卡接过旗帜,继续挖掘混乱时代的生活、历史概念、革命热情以及理想主义的盲目,充满诗意地强调了“黑色浪潮”的精神,来雕塑自然世界中人类的异化。

前南斯拉夫持久不变的主旋律是战争,而巴尔干冲突是源于城市和农村社会的巨大差异。

库斯图里卡把电影眼镜瞄准了,中世纪般的残忍的几个城市:萨拉热窝、杜布罗夫尼克、乌科瓦尔、格拉日德等,这些地方无一例外被卷入不安定之中,平民遭受着可怖的暴行。

野蛮的,短视的“后现代”的残暴,让仇恨的火苗植根在骨头里,城市人和农村人成了对立面。

《生命是个奇迹》的氛围、布置极大地挑战了家长制的核心。

以上的分析被“后米洛舍维奇”时代的塞尔维亚知识分子支持着,他们选择忽略都市人的复杂性。

1945年以降,铁托的共产主义把一切敲碎,南斯拉夫土著的中产阶级全部被捻灭,逐步取而代之的是不均匀地混合:小型商业、成长中的共产主义装置、战后人口移动潮,农耕社会正在快速变革中。

这一变动始于上世纪初,国家在奔向现代化,城市在扩容,共产主义革命强势发展,国有化经济早已显露。

马克思笔下的“自然”说,它可以被人类的力量征服的,在于不断发展的生产资料。

与之相呼应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建筑有一张“面孔”指向工人阶级,他们是社会发展变革的代理人。

彼得诺维奇、帕夫诺维奇以及马卡维耶夫的电影表达的是,农业社会与文化产生了巨变,成为了半工业化的社会主义经济,电影里的主人公是绝佳代表,他们的生活变化了,处于一种明显的身份危机,最首要的是他们失去了与自然的亲近。

比如《当我死后》(1967)中的小偷,《快乐的吉普赛人》(1967)中的反英雄人物,《电话接线生》中的当地官僚,他们都是战后工业化、城市化的受害者。

他们很困惑很迷失,在政党面前他们过得很挣扎,革命成果、工业成效都让他们感到费解。

贫穷、怪相、无趣的工作、肮脏的城市都使他们沮丧,他们丧失了目的性,忘却了超然,只能借酒消愁或者暴力犯罪,试着摆脱窘境、抚平失望。

在库斯图里卡的早期作品中,小镇上的角色们,生活在战后的南斯拉夫,面对着大量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挑战。

比如《你还记得多莉·贝尔玛?

》(1984)中的Dino,他享受着摇滚乐以及初次性经历的欢愉中,又如《爸爸出差时》(1985)中的Mesha和Senjia在1948年的暴动中被拘捕,彼时铁托和斯大林已关系破裂。

库斯图里卡关于吉普赛人的电影,呈现了依附自然的诗意。

在《流浪者之歌》(1988)和《黑猫白猫》(2000)中,他通过Romas流浪的生活方式、梦境般的存在、宿命的论调、情感的张力以及最为重要的直觉,来表达对于自然的热爱。

自然化身为他们所有梦想、争吵、欢庆的背景,是他们的保护神,是他们排解烦恼的对象。

在库斯图里卡第一部表现前南斯拉夫战争的电影《地下》(1995)中,他万花筒般地安排了两个共产主义革命者的转变,Blacky和Marko是两个热情的游击队员。

库斯图里卡也不忘提醒观影者基于大地的“根”意识。

他们表现出对纳粹的憎恨,对共产党的信任,后来他们在“进步”社会中变得扭曲,转而憎恶堕落的城市、外国人以及对女性和少数族裔的轻蔑。

Blacky以及一小群追随者躲进了贝尔格莱德的地窖中,度过了整整半个世纪,保持着虚伪的正常生活,热情高涨地想要重新起义。

Marko是一个老练的党徒,在上世纪九〇年代背叛了这个国家,成为坐着轮椅的军火贩子,在前线的无名小村被汽油烧死。

Blacky回到地上后,依然保持着对革命的忠贞,加入了又一场战争,只是感到更多的动荡不安。

更夸张的是,他勉强自己给儿子解释太阳和月亮的区别,还指鹿为马。

年轻人在漫长的地下生活后,他已经完全地与自然世界脱离,并且被父母洗脑了,这个革命生产的孩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

这也就不难理解,影片最后一幕奇幻的庆祝,无地产的、被放逐的人民所处的“小岛”脱离了大陆,建造新房子开始新生活。

步入当代,《生命是个奇迹》突出了角色与自然的亲近关系。

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小镇的职业者(护士、工程师、军官、歌剧演员),他们从不想脱离自然的亲昵。

库斯图里卡的镜头下,他们乐观、天真、仁慈,也没有对旧系统的分解表示哀悼,也不支持民族主义的战争。

他们没有想要对社会主义同志情谊、集体主义纪律做出妥协,那些都是西方记者鼓吹的东西。

他们相信快乐不可遏止,给了这部电影足够多的情感张力。

库斯图里卡的这部电影,充满了视觉双关语。

他发觉,就算是自然界最卑微的东西都可以代表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整个社区沉落在悲剧之中,Vujan的毛驴因为痴情而想要卧轨自杀,表达出可以为爱而死的信念。

火车和轨道象征着帕夫诺维奇式的诗意乡愁,库斯图里卡没有把摄影机对准噩梦般的都市,被污染的乡村,切断了Luka、Sabaha与周遭的联系,疯狂和纷乱与他们无关,他们俩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找到了一种超然的状态,聆听着Vujan之于初恋的抒情诗。

这一对“夫妻”明白了人道主义最基本的内含:爱、宽容、理解,这些都是战乱纷飞中最需要的。

当Sabaha承认他来自一个普通家庭而不是穆斯林领袖的女儿时,Luka意识到交换人质是不可能了。

他们用希望武装自己,逃离了凡尘俗世,继续发展他们的爱情,自信不可能为可能。

他们梦一般的美丽世界,布鲁盖尔图画中的自然风光,波西尼亚的山峦,清新的牧场,代表了命中注定的爱情。

即使,Sabaha在意外袭击中受伤了,Luka抱着她穿过雪地山川去医院。

另一方面,战争的支持者显出了道德沦落的一面,完全背离了“自然”。

当地政党领袖在猎熊行动中被刺杀,幕后指使者正是他的副手。

嗜毒的投机者,自我标榜为“超人”的Kovacevic把战火带进了原本恬静的乡村,他的死太具讽刺意味,用军用卫星电话与接线员“声交”,在隧道里疯狂手淫时被火箭筒炸死。

隧道连接了战争双方,运送军需、交换人质,正是桥梁的意义。

毋需惊奇的是,电影中大多数的角色代表了一种道德垮塌,在特殊时期显得更为畸形,只是库斯图里卡没有正面描写,或者干脆不写,这是因为他拒绝赋予他们个性。

《生命是个奇迹》唤起很多观影者对巴尔干半岛那长达十年的杀戮的记忆。

在同一时期,很多东欧电影表达的都是满足的舒适的生活,《生命是个奇迹》传达了一份流动的反战书,库斯图里卡改组了那些诗意的图案,更聚焦在前南斯拉夫内战的残酷,他描绘了一段战火中的神仙眷侣,坚持着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这个物欲喧嚣的世界,库斯图里卡的作品证明了东欧真实的声音,并不能被市场经济的需求所湮灭。

 10 ) 人生如戏

2004年的老电影,熟悉的无厘头,时不时半疯的妻子会说几句大实话,“人生就是舞台,只不过每个人的场景不同罢了。

”,“那个说不会发生战争的人,才会引起战争”。

有《让子弹飞》的市长/县长上任故事,驴子从头到尾的执着和落泪,似乎想要说些什么。

战争再可怕,也会为爱情让路。

而在所谓的世俗礼教面前,爱情就显得脆弱和无措了。

笑点不断,值得玩味。

《生命是个奇迹》短评

看时没注意,心说这是学库斯图里卡的商业片导演拍的吧,完了一看是本尊....

3分钟前
  • 挖坑埋电影
  • 还行

库斯图里卡爱用旁敲侧击的形式解释战争,没有大道理,没有过分的人文关怀,甚至是没有战场的出现,只是那几声枪响,却用人们动乱的内心说明了一切。那些战乱下的产物,总是浮躁疯癫不能自已,一旦风平浪静,伤痕与回忆却如影随行,永远无法磨灭。

8分钟前
  • Yiannis
  • 还行

实在有点太荒诞

10分钟前
  • 高阿囍
  • 较差

那个年代那个地方的片子 有他们独特的风格 包含各种情绪各种剧情 有点欣赏不来

15分钟前
  • Seuysiro
  • 还行

有趣,但不够好看。

16分钟前
  • 梦之安魂曲
  • 还行

温情与戏谑荒诞,加男女情欲淡化塞尔维亚内战问题,有些小趣味,但有些地方很不政确啊,女主用嘴叼内裤那段简直就是雷啊。

20分钟前
  • hungry
  • 还行

夸张的有点哗众取宠

22分钟前
  • wps
  • 很差

直到遇到了库斯图里卡,我才知道金凯瑞和周星驰也只是荒诞喜剧的孩童。如果非要说能比肩的,也只是卓别林大师。他热爱动物,向往吉普赛的自由与奔放,厌恶战争,尊重生命,这些美好的东西无疑是他的出生地和生长的地方所没有的。他的电影总是很长,可是总是意犹未尽,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是明晓的

25分钟前
  • 豆友2h_nrdvSFQ
  • 较差

7.9 库斯图里卡式的“经典小说模样”的叙事,对他的爱已远去。倒是鸡公煲的大腿很好捏,抖动很均匀,像是电影一样都在一个规范的模样当中,我想我不爱这里的库斯图里卡,也不爱这里的她,或许是一切都指向对自己的抛弃

30分钟前
  • 老愤青
  • 还行

这片居然在戛纳一无所获,查了下那届主席是昆汀,评委还有徐克,个人能想到的唯一劣势就是此前库斯图里卡已拿过两次金棕榈,单论影片质量拿第三次没任何问题,目前发现的戛纳最大遗珠莫过于此。

35分钟前
  • 狄飞惊
  • 力荐

看完这部电影后,《地下》在十佳中的位置上升了一个名次生命是个奇迹,库斯图里卡也是

39分钟前
  • 懒懒不懒
  • 力荐

生命就要这样充满奇迹

4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埃米尔小时候一定是个梦境少年。这次他左手拥着猫,右手抱着狗,骑在一头失恋的老驴上,跟坐在吱吱呀呀地响的铁轨摇臂车里的小女友,眉目传情深情对视,完全不顾那一面的炮声隆隆。

48分钟前
  • 老珂
  • 力荐

庫斯圖裡卡的所有標誌性元素都有:癲狂,諷刺,政治寓言,惡搞,荒誕,魔幻現實,狂歡,槍,共產主義,音樂風格,甚至那只貓、狗,那頭驢,都出神入化。但可惜選錯了男主角,他簡直像一坨又冷又硬的屎,一顆老鼠屎毀一鍋湯,大概就是這樣。

53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推荐

太艺术了

55分钟前
  • 好想睡觉
  • 较差

库斯图里卡的癫狂浪漫/要在那雪地上撒个野/其实爱情才是个奇迹

60分钟前
  • Soap
  • 还行

爱情就是那头倔驴,认定了就再也不回头,还是奶牛猫和小黄狗的相爱相杀卢卡与撒巴哈的爱情结合,就是南斯拉夫的各个信仰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人口构成不同的各民族之间,能够大同共处、享受爱与和平的美好愿景。哪怕这仅仅只是一种期盼与可能性,但这种美好就是生命本身和生命最原初的美好。生命的奇迹和生命的美好,能够超越一切对立、冲突与差异——是真正的大爱、博爱:奶牛猫、小黄土狗、倔驴,生命如此美丽,就是一个奇迹。战争与和平的矛盾,原配与真爱的矛盾,东正教、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的矛盾,不同的利益群体的矛盾,不同民族的矛盾,被导演用极其丰富视听语言(充沛的多样的不间断的配乐)和别样的表现形式(猫、狗、驴、鹅、熊都是他的演员)展现、融合了出来。库斯图里卡的电影太有生命力,这就来源于他成长经验中的民族历史的复杂性

1小时前
  • 臣水
  • 力荐

照旧是库斯图里卡式的狂欢,寥寥有些有趣又奇特的对白,但更多的仍旧是乱糟糟的拼凑在一起;而作品的故事、对鲁卡的塑造过于草率又含糊了,将妻子以一个所谓的“泼妇”(哪怕她的指责事实是有理有据的)的形象表现出来,又使鲁卡对待萨巴赫的态度始终是又当又立的(不断指责其不关心战争、将战争的罪责滑稽地归罪于萨巴赫、辱骂其喜爱打扮实际是一种又厌又渴),在这个基础中去讨论和塑造一个战争所掩映的“浪漫爱情”,确乎是不可能打动人的吧。

1小时前
  • 静谧形态琳琅
  • 较差

快进看的,有露点。

1小时前
  • 逆光飞翔
  • 较差

杂乱无章,根本看不懂,节奏很快很乱,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

1小时前
  • O泡果奶你要吗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