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似乎没有剧名那么浪漫,侦探悬疑的剧情带领观众一起找出真凶,看清事实真相。
剧情内容跌宕起伏,节奏紧凑有序,整个片子偏纪实风格,给观众真实感和冲击力。
演员张经纬在剧中饰演警察杜军,剧中演技可圈可点,凭借他多年警察敏锐的观察力,配合主角出色的判断案件方向,冲破重重迷雾,顺藤摸瓜,找出案件真凶。
从故事架构、故事发生的逻辑性以及剧情内容中不停出现的小反转,看出创作者得到扎实功底,一条线引出了连周对于自己未来人生的和解,以及对于犯罪的人的深层思考。
为爱追凶的题材也挺新颖,取景精准有力,画面也有电影的质感,整体呈现出的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从患老年痴呆到死亡,七年的时间,家人们见证了他变得越来越苍老、记忆越来越模糊的过程。
而对本人来说,也会感觉到与家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这真的是“漫长的告别”。
电影中途几度泣不成声,因为我的姥姥于年初去世了,所以现在对亲人离世比较敏感。
电影中的父亲,应该一直是可靠的存在吧,芙美和麻里生活中遇到过不去的坎儿,都喜欢找父亲谈心。
父亲也特别看重家庭,老年痴呆后,一直记得芙美感冒了,记得要去游乐场送伞。
电影中一直在下雨,与父亲手中总是拿着三把伞相呼应,同时给人一种悲伤的氛围。
一直出现的用作书签的黄色树叶,暗示着人将迟暮、暗示着别离,影片最后的绿色树叶,代表着未来。
我感觉电影的主题在说告别,但其实一直在讲“爱”。
爱让人脆弱(所爱之人的离开、所爱之人的“遥远”都让人心痛不已),爱让彼此亲密、幸福(东一家、麻美与丈夫),爱让人坚强和振作(母亲手术后仍去找父亲,麻里回国前与丈夫的对话)但是,芙美的事业线和小崇的故事让我有点没太看懂的感觉,所以打了四星。
比较神奇的一点是,爸爸虽然看上去在生活上完全不顾家不照顾女儿们,但是女儿们在艰难的时候,总是想和爸爸聊聊,而不是和妈妈,爸爸以另外一种方式支撑了整个家庭,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知道会不会有。
大女儿性格有点没主见,丈夫看上去是理性的工科男,最后的镜头好像呆呆的有点可爱,但是现实中遇到这样的丈夫也是够倒霉的,就算会变好,大女儿也是受了十几年的委屈,有点可怕。
尤其是对于他们的儿子崇,在国外有点不能融入进去,能融入社会的爸爸完全没有管,哪怕是和儿子谈谈心,给一些建议都没有,同样水土不服的妈妈都会尝试沟通,说句对不起,爸爸的行为看起来是尊重儿子,其实是怕麻烦吧,不知道原著有没有写到。
小女儿真的很值得敬佩,走过很多弯路,遇到过不合适的人,但是从来都没有放弃过理想,变得更加成熟了。
得了阿兹海默症的病人,并不都是这样温和的,可能有更严重的问题,家人可能遭遇更糟心的事。
这部电影描述了这样乐观温暖的一家人,真心的希望现实中的人也可以做到这样。
平平淡淡,却代入感极强的一部电影树叶子书签,三把伞,柚子糖,回家的方向,挥手,游乐园.....我很感叹电影里两个女儿和母亲对阿尔茨海默症父亲的照顾,担忧和爱。
我很心痛我自己的爷爷没有接收到这样的爱与关怀我想以后我的父母和我也会老去,也会用漫长或者快速的方式跟我们告别。
然而人生本就是一场漫长的告别啊一边在和亲人、爱人、和自己告别,一边要继续往前走太好哭了这部电影,第一次被触动到,是开始忘事的父亲说“近些日子,感觉人和事都离得好远”,外孙说,离得远会寂寞吧。
会很寂寞吧?
当你开始忘记你曾经的经历,你身边的人,仿佛这些事情和人都不属于你的。
甚至是记忆,都是陌生的。
第二次哭了,是因为父亲说:”是时候了我想把曜子你正式介绍给我父母你会和我一起回去的吧“”好“哭的稀里哗啦的,即使在不断的忘记事情,我仍然记得踏上这趟列车,是为了带你去见我的父母。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第三次在游乐场的时候真的要爆哭,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想起了以前去接妻子和女儿的事请带着三把伞来游乐园接她们。
笑得像个孩子,家人永远都是守护在身后的灯塔啊!
”人们把老年痴呆症成为 漫长的告别,病人的记忆会一点点消失,直到离我们越来越远,直到......”
其实还叫柳川更贴切,里面的人物状态实际应该是六零后,说二八大杠(自行车),长发飘飘,飒,后海,拍婆子(找女朋友),唱的是“月亮代表我的心”和“南坪晚钟”,还把中野良子(《追捕》里的“真优美”拉来客串),这些都应该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波人的用语,但考虑到如果真让60后的演员演观众会受不了太辣眼睛,所以男的换成了80后,女的换成90后的肉身演员来演(但这样有个问题,作为独生子女一代的八零后是怎么有哥俩的?
)。
片子都是男性向的,而且感觉张律导演不像侯麦或洪常秀那样懂女人。
可以把辛柏青,张鲁一,柳川民宿老板三个人理解为一个男性的一体三面。
片子处理的静和空,看着还挺舒服的,可以让人舒缓释放情绪。
尽管片中说的是对自己二十年前感情的回视,但我觉得表现的更像五,六年前的感情,要是二十年想法和语言我觉得会有所不同,放下的更多,平常心会更多。
这应该是张律导演献给自己青春时感情回顾的一场春梦。
建议90和00后看下,可以让你通过这片走进你爸的内心世界(谁还没有年轻过)。
最后要解释下,片中反复开玩笑提及的北京回龙观安定医院是一家专门治疗精神类疾病的医院。
然后我有个需要大家帮着确认的问题,2020年的1月25号,小野洋子真的去柳川演过吗?
片子的音乐由小河负责。
因为排片过少所以一拖再拖。
今天早上陪爷爷去医院,看见平时稀里糊涂的他跟以前的部下聊起来特别有兴致,突然就觉得还是很想去看。
刚开始十分钟,优酱得知爸爸的病时隐忍的表情就受不了开始哭了…哭点对我来说几乎是全程,纸巾不够用只好用手臂整体来说是弱化了这个过程中病人和照顾者的一些艰辛时刻或消极的情绪,更强调爱在其中的支持与舒缓作用。
两个女儿和妈妈似乎从未在自己遇到其他烦心事的同时得知爸爸又走丢了或者出了什么事而感到烦躁,反而痴呆的爸爸是她们可以诉苦和依赖的存在,即使他说的话意味不明或者根本不能说。
不过游乐园的部分实在很触动,在那个时刻真的只觉得感动而不会想到给她们又添了麻烦,也是四平八稳的全剧唯一的高光时刻。
孙子说:“外公可能忘记了很多事,但他自己好像也没有很难过。
”正因为这样所以即使是这样的主题也没有让人很难过的感觉。
看这部片也是希望能从中取取经,希望它能教会我怎样去对待这些事。
但它确实还是有些理想化。
以孙子做结尾有点不解,可能是为了点题和呼应前文吧。
前面外公曾说:很多人和事,都感觉离我好远啊。
孙子问:什么很远?
外公:各种事情。
结尾校长告诉孙子:阿兹海默症也被叫做漫长的告别,因为记忆会一点点的衰退,离他们越来越远…不知道孙子当时悟到了什么,可能也想起了以前的对话吧(演技不太行生活里一地鸡毛是常态,如果能从中窥见点阳光就好了。
午饭时间随意点开一部电影——《漫长的告别》,到现刚看完,“如果你身边的人得了阿尔兹海默症,那将会是场漫长的告别”。
电影讲述原来是中学校长的父亲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后与妻子、两个女儿度过的七年的时光。
观影时多次泪目,比如,父亲还像以前那样去游乐园时拿着三把伞来接母女三个;母女谈心时,母亲总是回忆起与父亲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等等。
豆瓣有一条评论愤怒地称这部电影是“当一只斯德哥尔摩的笼子被美化”。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一种心理现象,通常发生在人质或受害者与他们的绑匪或加害者之间。
具体来说,当受害者在一段时间内与加害者处于封闭或受限的环境中,受害者可能会开始表现出对加害者的同情、理解甚至是正面的情感联系,有时候甚至会为加害者辩护或者帮助他们。
)我觉得这真是言过其实了,一棒子打死了电影所传递的价值。
老年痴呆症题材的电影难道就要把失忆老人拍的很不堪、邋里邋遢、肮脏污秽吗?
难道就要把细心照顾的家人拍的充满憎恶、怨天尤人、嫌弃病人吗?
难道一定要带着对别人的怨恨一直这样活着?
带着一切有罪论看待这一切?
这不是纪录片,如果想看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家庭真实生活可以去看《极端的爱-老年痴呆症》,而不是在这里喋喋不休。
在亲人患病的情况下,家庭成员能携手共同照顾共同渡过难关,这本身就很了不起!
而且在你能想到照顾病人时遇到的脏活、累活后,家人还能想起他意气风发的样子,还能温柔地对待他,这更了不起!
我想电影更多的传递的是这些。
电影中的夫妻关系,并非斯德哥尔摩式的美化,而是传统的日本夫妻关系,回看中国也是一样。
我想有时太极端,势必会让我们失去看一些东西的视角,势必会失去看到美好东西的心灵之窗。
人生就是一场盛大的漫长的告别与过去,记忆会回退,最终什么都不带的走了。
这部剧有很多很多温暖的回忆,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的记忆回退到遇到做旋转木马的一个小姐妹,在他的脑海里,他应该和他的女儿完成一场游戏乐园的玩耍。
回退到和坐火车时和妻子第一次决定人生最重大时刻的场景,虽然他忘记了他的妻子女儿,但是他却一直温暖沉默包容的去回应他们,父亲的形象很奇妙,他在他年轻时他是正正经经,一丝不苟的严肃的校长形象,而他换了老年痴呆后,回馈给他的回忆那些最本真的回忆,那些对家的眷恋与爱恋,让人为之动容。
电影里还有二女儿的那一条线,我也特别特别特别喜欢,年近30,想要为梦想奋斗一把,创业失败,回到家中决定兼职照顾年迈的父亲,也遇到了喜欢的男生,想要和他携手一生却敌不过他的家庭,觉得可以拥有他的时候,所目睹的却背叛了她,原来还是抵不过呀,所付出的却始终没有走到他心里。
得到了父亲的回应,那就慢慢的来吧,放下梦想的挫败感,慢慢的来吧。
等这一切结束了就慢慢的来吧。
我喜欢这个态度。
永不忘自己的梦想,一直奋斗在路上。
记忆被抛诸脑后,每一天的世界都比昨天更陌生,唯有夺门而出的念头越发强烈。
山崎努前辈无数次腋下夹着雨伞离开,可没人知道他要去哪。
太多时候,潜意识将他推进陌生的街道,像放逐一颗孤形吊影的游魂。
可他曾经是令人敬畏,爱戴的校长,是女儿心中骄傲的而不可忤逆的严父。
父亲希望芙美可以拥有一份体面的令人尊敬的工作,从小对女儿严苛希望她可以像自己一样成为一名老师,后来没如父亲所愿开起了快餐车,偶然间在寻找出走父亲的路上第一次正式小心翼翼把自己工作介绍给父亲,父亲听完后若有所思呢喃道“有出息”,芙美惊愕以为父亲会失望,创业受到的心酸与苦楚得到父亲认可的她高兴的哭了。
阿尔兹海默症在剥夺父亲记忆匣子的同时也是稀释父女矛盾一个很好的契机,经过时间过滤筛选最后剩下父亲对女儿厚重的疼爱。
阿尔兹海默症夺走不了山崎努前辈对老伴的爱,连时间和死亡也不行。
在回老家的动车上,记忆机能大幅衰退的他却对老伴说:“是时候了,我想把翟子你正式介绍给父母。
”那是初次带翟子见父母的场景,此去经年,无论对这个世界多么陌生,无助,我想他对翟子的爱与依恋都已经刻在了骨子里。
以至于把一切熟悉的人和事抛诸脑后了还会不知觉地再现当年的场景,他对翟子老伴儿的爱以凌驾于本能之上。
当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人们在时间桎梏中无处委身,想要尽力抓住些什么,却只有空无一物。
他们就会反复动身寻找一切与内心深处契合的重要的东西,比如像父亲反复动身寻找家以及与家人有关的一切。
在旋转木马那里母亲和女儿找到离家出走的正在玩旋转木马的父亲,旁边摆着三把伞,那是小时候放学下雨时去接女儿用的伞,母亲回忆说,小时候麻里和芙美放学后会和妈妈一起去玩旋转木恰逢马下雨了,爸爸来接他们,然而他就只来过一次……阿尔兹海默症就像一个粗细不一层层叠叠的大筛子,无情地把与自己生命轨迹里重要的人和事一遍又一遍的筛选,让被病魔吞噬的人与亲人与世界脱节,甚至连本能的吃喝拉撒都脱节,最后只留下了最赤诚最清澈的爱。
最后我想说,人生就是一场盛大的告别,抓住可以抓住的,用力给父母最好的结局,别爱的太迟,常回家看看。
我人生里最爱的人,在我意识到他会离开的那天,每一次相见我都在跟他告别,后来那段日子,我不羞于拥抱和表达爱,我总是摸摸他的头,拥着他,跟他说:“等我回来。
”可惜真正告别的那天我不在。
电影中最打动人的片段是外公摸曜子的头,还有外公一言不发的看着麻里,虽然什么都忘了,可是我还记得我爱你。
尬
20240405重温
片中的阿兹海默老人,让我想起了爷爷,他也在最后的时光里慢慢忘记了身边的人,脑海里的记忆如倒放的电影,直到生命在片头定格。希望我们老去时,身边的世界也可以对我们温柔以待。
用七年告别一个人 也挺心酸的
基底铺着温馨和幸福,就会特别催泪,又是我现时间最不能碰的题材,真是哭死我了
爸爸吃掉那块桃花饼干的时候最心疼Fumi酱 这样的生活太真实了
还可以再好一点,如果竹内结子换个人演,再把以外孙和外国老师对话的结尾去掉,这个结尾真的毁了整部影片的气氛。——就是会愁兮兮。——那就悠悠地来。
日本总是能把一切拍的那么温情脉脉,经历过才知道,这种生活只要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会让人疲惫
无感触
前半段很好,自从老爷子住院之后完全崩了,煽情有余克制不足,除老爷子外的日式酸尬式表演也是分分钟出戏。
看到好友的短评:“大靓在旁边哭了笑,笑了哭”,瞬间被戳。家人的羁绊,大概就是想在你身边,一直陪伴吧。
满脑子都是熊谷守一…细节做的好也不是好电影的身份证…有些镜头确乎刻意。时间的跨度,体现“漫长”,但似乎未有情绪上的情感累积,父亲的变化也不怎么明显,父亲形象十分扁平。加入的实事与两个女儿的生活线,没发挥啥大效用,特别是大女儿的生活,点到又未展开,让人感觉费解又冗余。母亲常年老好人形象有点工具人。 从一开始父亲就老年痴呆挺严重了,一开始就和母女三人处于疏离状态,其实父亲的铺垫甚少。光三位女士叨叨叨是在太浅薄了。父亲的可爱也无法掩盖其角色的扁平,一家人有强行组团感。 细节再动人,片子整体也少了那么回事儿,散了太多。
故事情节比较普通的日式家庭片,但是演员选的很不错,很加分,导演也很擅长拍这种题材,细节处有很多亮点
电影印证了那句老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他们相识相知相爱到老,即便遗忘和死亡也无法将彼此分开。这样的爱情,让人感动。
奇怪,当时看完都忘了标记。
爸爸演得很好,其他很做作
中规中矩的日式家庭片,套路感太强缺了表达的真诚,大女儿一家在美国生活中的白人角色脸谱化的让人尴尬
非常典型的温情系作品,所有的感动其实都在标题里了,家人的羁绊,漫长的告别。整部电影做的很细腻、很温柔,一种缓慢的感动。一家四口全员出色。
太套路了,假的让人看不下去,可惜了苍井优撑场子
日式温情表达生命和家庭的最后一课@台北国宾长春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