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森大军影评人 讲师 编剧1 人赞同了该文章回答影迷提出的以下问题1 本片众多人物和主线故事有何关联?
红帽姐姐的帽子有何作用?
片中出现的玻璃窗和车窗……有何隐喻?
2大量的俯拍镜头该如何理解?
3片尾,男主张开双臂……如何理解?
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真人短片(提名)本片荣获2003年棕榈泉国际短片电影节最佳影片奖、2003美国温馨电影展 水晶心奖点击链接 看完再聊
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提名《桥 Most》www.vmovier.com男:这短片太难了,表示看不懂!
呵呵,看不懂就对了!
男:这怎么说?
假如连我都需要认真看两遍的电影,也就没什么人能懂了……男:瞧这意思,您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人?
嗨,聪明啥啊,极其一般!
就仰仗我这个独门绝学——“四维一体拉片分析法”……男:有时觉得,您这一副“孤独求败”的样子,真的好欠揍啊!
那你说说,求败为什么还会孤独?
不懂!
就是因为没人理解嘛!
男:这电影奥斯卡提名,又获得众多大奖,您这“后脑勺看电影”,一直跟国际最前沿的艺术大师们接轨啊!
男:我有时觉着,解读文艺片是不是就得端着点,我这文采是不是有点太粗糙了……?
屁!
文艺片,再文艺它也是电影!
拍电影——真金白银往里填,每分每秒都是钱!
那么,影评它就不是扯犊子的事情,你就是扯出一朵花来,不是那么回事也没人认!
既然是拉片讲电影,就要解读镜头语言,回答问题。
文笔好有啥用?
你把《读者文摘》那套整到影评里,那就不叫玩意……明白不?
那我说几个镜头
男孩死后,画面出现的这个戴红帽子的人是谁?
这个镜头我也很奇怪!
因为他爸爸从来不戴红帽子,而且我之前看女人摆弄自己的帽子,很明显是铺垫……难道此处才是关键?
还有这些求爱的动作和剧情,到底什么意思?
包括大量对白,跟本片主题又有什么关系呢?
男:您说的这些恰恰也是我想问的,既然本片的主线故事是“扳道岔事故”,为什么要引入这些毫无关联的剧情呢?
你能发现这些问题就很好,那我现在开始回答,我们先看看本片主要事件,也就是电影的“高潮”段落男:电影最令人伤感和惋惜的部分就在这里,所有观众都为人动容!
因为大家都明白,父亲,作为扳道工的职责所在。
当时的情况是,假如男主不扳道岔,那辆火车必然栽入水中,车毁人亡……不过,他的儿子或许能侥幸生存!
这就是男主纠结的地方,换句话说:儿子死在了扳道岔这个行为中……我们了解这个信息后,就能理解片头,男主的心情是多么复杂。
那是一种忏悔,一个自责,作为扳道工,他是伟大的,但作为父亲,他是失职的!
男:恩,丧子之痛,还是死在自己手里。
男主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释怀,我相信任何人遇到这种事都是一辈子的阴影,用一句话说就是:“走不出来……”
开篇,男主用闪回的方式,想起与儿子的一幕幕儿子与父亲在一边看着北极星,一边交流,父亲问,现在谁想着你?
儿子说:你……这是一种默契,一种父子之间心灵的交流!
你刚刚说,担心父亲走不出来……那么父亲现在急需的就是这种心与心的互动!
注意这些镜头,细微的画面和动作,都是导演刻意的设计
男:我知道您想抓这个画面,爷俩会意的一点头,好有爱,好有默契……一个生,一个死,此时谁能理解这位父亲,他有多少话要对儿子倾诉并解释!
男:恩,我也感觉,此时的父亲需求得原谅,但斯人已去,谁能明白父亲的心意呢?
导演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于是,大量的潜台词夹在在对白和剧情中,给观众尤其这位父亲以很好的开释……我们发现,本片贯穿着大量拥抱的画面……从始至终
尤其片头,在车站,父亲抱着儿子,此时大量的画面切换,反映儿子与父亲不同的视角……男:是的,这地方我不太清楚,导演想表达什么呢?
这就是本片最富有创意的地方!
你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我们看大街上经常有抱着小孩子的父母,父亲在前面走,孩子扭着头,但其实两人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
比方有个阿姨在逗孩子,此时的父亲根本不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是不是这样?
确实,本片的红帽小姐姐就是这样啊!
尤其在片尾,导演重申了这个思想……男主父亲此时仿佛悟道了什么,突然之间开释了,伸开双臂,拥抱天空……男:真的是如释重负,那这位父亲看到什么就解脱,释怀了呢?
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
其实本片很多对白都在暗示,父亲痛失爱子之后,需要发现一些东西
看对白:也许我总会发现,一些全然不同的发现,那会是什么……?
男:您是说导演在提示观众思考?
对!
本片大量闪回,其实是不规则的,没有按照时间顺序,像补丁一样在父亲脑海中切换,尤其儿子的视角也穿插其中……男:您刚刚不是说,父亲抱着儿子,那小孩看到的画面和大人不一样啊?
那假如父亲看到了孩子看到的东西呢?
这说明什么?
这就是此时这位父亲急需寻找的,他要发现些东西,否则他永远活在忏悔中,“走不出来……”男:恩,我越发觉得这短片的思想性不一般,您继续讲……我们发现观众对这故事最大的疑惑就是,为什么在闪回中为什么加入那么多与主线故事毫不相干的人物,这些人物为什么要有联系?
在列车上的那些人到底起什么作用……?
假如这些搞不清楚,这个短片说明没看懂!
因为你不知道为什么导演要拍这些内容,说这些话……你拉片也好,写影评也罢,假如不回答这些问题还有啥用?
男:那您快解释吧,我问题可多了……
我们看,这孩子小大人似的!
有时孩子都很有思想,他们好奇心极强,而且很细腻,所以孩子眼中的世界往往是大人看不到的!
所有事情都有缘由……你注意到了吗?
孩子眼中的那些人,卿卿我我,最后都在那辆列车上……在车站,父亲抱着孩子,感觉就是走马观花,眼神和车上的乘客完全没有交集!
与此相反:男孩好像和每一个人都有互动,我们看到眼神的对接……不但男孩接受了红帽姐姐的飞吻,而且不经意的回眸,也是与男孩在互动……而且这些信息和眼神的交流,“粗心的”父亲都没有接收到……男:那导演搞这些有何意图呢?
而且男孩看到的好像都是谈恋爱什么的……此时,我们只要记住一句话,这也是导演通过镜头想表达的思想:男孩眼中都是爱!
就像妈妈怀抱中的孩子,可爱漂亮的孩子都会受到关注,人们都用善意的眼神与小天使交流……男:小姐姐都很想捏捏他们粉嫩的小脸……恩,明白这些就行了!
我们再继续挖掘本片主题男:我发现这里还有另一些奇怪的画面和剧情,貌似都与主线故事无关……我之前说过,画面和对白中暗涵大量潜台词,都是在解释这次事故的缘由……因为此时的父亲需要开释,需要有个明白人,一个心理医生给他解释眼前发生的一切!
咱们回想一下事故发生,当男孩发现不测,这是一种预知能力,他大声呼喊父亲,但父亲在操控室完全没有听到,应该是被火车的汽笛声和各种警报声干扰……男:但孩子的方法并不聪明啊,而且相当危险!
远处的喊叫声听不到,提醒爸爸注意也可以扔石头嘛!
男:哇靠,怎么就你聪明呢?
哈,我一直觉得,我要是在古代,小时候,那就是司马光砸缸……小机灵豆子一枚!
我们再看之前那些剧情就明白了,导演一直想说明,孩子处理问题有以下特点 :孩子不懂取舍,不会拿捏分寸,不知轻重缓急,不知冷暖,不懂得逃避和躲避风险……再看成年人,也就是成年人的世界,他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这叫成熟,理性和理智,懂得逃避和取舍,不被眼前的爱所迷惑……男:哈,我发现本片这些美女都承担了这些角色,理性又美丽,男人却都是傻乎乎的样子……本片出现的男人,他们的爱,无论父子情还是爱情,都太炽烈,过于撕心裂肺……但这不是重点,关键是孩子与成年人的对比孩子能看到这个世界的原因,预知未来,但往往看不到自己面临的危险,这就是眼光和视角!
因为他们常常被人抱在怀里,触不可及……孩子往往不知冷暖,不懂取舍,不知轻重……才需要大人照顾,天冷要喝热巧克力,一切有大人做主和安排!
大人可以理性的处理危机,有道德有操守,非常理性,哪些人适合嫁,配不配自己!
她们了解自己,但孩子往往做不到,孩子却能了解别人,因为他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本片的男人都懂得,美!
如,父亲也泡妞,还记得吗,在车站,父亲只看到美女如云!
而孩子,眼中都是爱!
都是这个世界的理由男 :因为孩子好奇心重嘛!
长大了就只会女人的身体充满好奇了……对吧?
在车站,每个人都有离开这个地方的理由,有逃避,有追寻,有向往……这代表成年人的判断力,他们有方向感和目的性!
我们再总结,孩子与大人眼中的世界有何区别?
男人眼中都是美!
男孩,眼中都是爱!
大人找路,找方向!
孩子找爱,找理由!
男:嘿,真够复杂的!
不过现在我明白这片为什么找那么多美女,小姐姐,红帽姐姐好像还是同性恋……关键她还吸毒,这条线又是怎么回事呢,而且还挺重要!
这些要素纠缠在一起,非常晦涩难懂,我们要耐心一些……男:恩,如果您这样的大师都觉得复杂,那我们更看不懂了……很正常哈!
我们注意到,本片还有一个关键的道具,画面中反复出现的玻璃窗,玻璃门……我问个问题,假如一个人站在玻璃窗前发呆,他在干什么……?
男:要么看,要么在沉思…… 我上学就经常对着窗户发呆,老师总批评我上课走神!
在玻璃窗背后的人,在逃避,在回忆……总之是不敢再前进一步!
所以我们注意到,当拉拉找红帽姐姐的时候,红帽并没有打开窗……男:对,红帽姐姐并不是没有爱,她很喜欢片中的男孩。
而且她也知道感激,有人给她香烟,她很善意的接受并答谢……我们注意这些画面的意义,我连起来解读你发现没有,同样在路口拐角的两个画面,竟然一时一虚,这怎么回事?
男:这还真是导演功课了!
那本片导演想说明什么呢?
此时注意“距离”两个字!
成年人面对面,连热吻都没有激情,该逃避还是要逃避,因为红帽姐姐知道,她想要的生活对方不能给,或许她被毒品绑架了,就是这样!
其他女人也是这样对追求漂亮小姐姐的男人一律关上窗……你说她冷漠?
或许这就是理性!
男:亲昵和爱抚起不到作用,热吻都不好使……该分还是要分!
大家注意这个画面爱,从天空洒下,像雪花一般,又像音乐……如此温馨,令人陶醉!
一个赞美,令楼下一位女士情不自禁,感受到无比快乐,心情大好!
男:于是她把整盒香烟递给红帽姐姐……这里,我们又发现“距离”的概念……打开窗,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空中飘舞的飞雪……那是爱,就像音乐般轻柔,是美好和祝福!
还记得小姐姐的飞吻吗?
给了谁?
男:男孩爱,是有距离的!
我们看,片中出现的过于亲近和亲昵的情人(包括同性)并没有什么圆满结局……反而是孩子,收获到满满的爱与幸福!
成人与孩子眼中的世界有多少不同……?
但,相同的是什么?
是爱!
父亲突然发现某些,获得启示和感悟,他看到了儿子曾经看到的。
身为扳道工的父亲,他爱自己的儿子,但考虑到还有一车的人,这就是爱……伟大的父爱,对事业的爱,对工作的爱,对所有乘客的爱……亲爱的孩子啊,你看到爸爸的爱了吗?
爸爸也有爱!
我们勇敢地走出去,打开车窗,跨过这扇玻璃门,这道无形的墙,才能拥抱未来!
女人们啊,不要过于理性了,不要再进行什么优质配比了,那样你会失去一生爱你的人……打开窗,张开双臂,勇敢去爱,去感受吧!
男:爱,就像雪花,漫天飞舞,等待你去发现去采撷……这是列车上红帽姐姐的视角!
这里也是俯拍,从上至下……和男主在楼上的画面一个用意!
红帽正在注射毒品,但却被车窗外一张扭曲的脸惊呆了……竟然扔下当下必需的毒品!
男:这个细节该如何解读?
毒品和女人,孩子与父亲……类比,同样是生命必不可少的东西!
(对吸毒者而言)导演在表达一个思想:女人们,你能感知痛,就能感受爱!
男:女人并非不懂爱,只是她们有时太注重男女的般配……反正是过于理性了!
男人的爱是博大的,是有胸襟的!
本片的父爱,和对事业,职责,包括他人的爱……都体现得出来!
爱,有多深,心就有多痛……用多少自责和悔恨可以填满这道沟壑?
好在,父亲发现了!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这种对接,这种理解,这种默契……父亲全都感知到了:儿子,你是懂我的!
我永远爱你!
男:那这些玻璃窗的隐喻呢?
跨过这道玻璃墙,走出去,张开双臂,去拥抱,去感知……你才有未来!
男:说得对!
隔着玻璃窗,隔着玻璃,我们什么也做不了,不能借火,点烟,更不能烤火……生活,就是走出去,去面对,去感知,去体味爱的善意!
只要想接收你的爱,距离不是问题……相反,再近也没用!
列车上的每一位乘客,你能感受到附近一位扳道工,为了你们的生命安全正面临人世间最艰难的选择你们知道他为此付出什么代价,他有多么爱你们吗?
片尾,儿子看到可爱男孩冲他微笑,仿佛又看到自己的儿子正对他笑……父亲明白,儿子真的懂自己!
父子两个人眼中的世界,究其本质是一样的,充满着爱!
现在明白了吧,儿子看到的,父亲也一定要看到,这些剧情多么重要!
其实这就是神交,心灵的碰撞和交汇,唯有弄清这个道理,父亲才能得以救赎,心灵的解脱如释重负……观众也要明白这个心思,否则这电影看不懂哦!
男:男孩讲到三个笑话……这梗啥意思?
有多痛就有多爱,聚散离别皆如此,聚有多少乐,分就有多痛苦……你看看车站那些人,大抵如此吧?
那么,父亲当时的处境就是,玻璃墙内,他只能回忆和思考……沉浸在痛苦和悔恨中,并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哪还有什么更可笑,更悲痛……每每回忆,都是刀子戳心,撕心裂肺!
男:哎?
这个画面您还没解读呢?
戴红帽子的人是谁?
是谁不重要!
导演这里的潜台词:男孩被爱拥抱,最终也是死在爱臂弯中……男:确实,而且这样一来,这个红帽姐姐的女人的作用就被再次肯定了!
男:今天收获不少,这短片真是太极品太难搞了!
尤其您分析那个抱孩子,确实是这样,导演真的很有生活体验,您也一样,不愧是后脑勺看电影!
一个向前看,一个向后看,大人看风景,孩子看缘由……很哲学吧?
无论生与死,人间还是天堂,只要生活在充满的爱的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
男:要这么说,这短片其实还是探讨人性的?
完全可以这么认为!
孩子的性格,好奇,凡是都要问为什么?
探求孩子的眼中的世界……但他们缺乏什么,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鲁莽行事,不懂轻重……成年人毕竟有的是人生经验,女人知道,林子大了什么男人都有,面对感情,一定要理性再理性……而男人懂得道德和责任,好在,这世界充满爱!
爱,永远是人间的主旋律,是人类的共鸣!
无论大人或孩子,男人还是女人……无不呼吸在爱的空气中,感受那片宁静和安详!
呼啸的列车碾压了亲人的生命,掩盖了父亲的哀嚎……但永远阻挡人类对爱,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男:片尾,街道上秩序井然,人们还是那样各有所需,各取所求,展现的却是一派静谧祥和的社会!
对了,有件事我总想问,为什么您解读电影总那么有feel……恩,如果你不是在拍马屁那我就解释一下……男:当然不是,完全出于好奇!
其实我在写影评之前,也要排除很多错误理解,精挑细选找到最有feel,而且最符合四维一体理论的答案……就比如这部的短片,那么多画面和剧情,都和主线故事不搭边,貌似任何理解都可以成立,于是,就有人把影评写成一首诗,男:煽情嘛,这样的搞法很“读者文摘”……但在我看来,纯扯犊子!
就因为电影符合不能随意解析,电影拍摄从来也不是信手拈来的事情,那是烧钱,是创作,没人会砸钱陪你做游戏!
假如你是制片方,大抵能估算这种电影拍摄成本大概是多少……男:我明白,那些国际大奖绝不是外行能染指和觊觎的!
森森大军:奥斯卡提名短片《我会等待着下一个》:经典三连拍!!!
zhuanlan.zhihu.com百集奥斯卡戛纳获奖电影教学式影评zhuanlan.zhihu.com其他经典电影讲评以及文章zhuanlan.zhihu.com
对视,低头,眨眼,微笑,然后死掉,然后你觉得这儿只有你自己,觉得这就是真实的过活,但抑郁中回过脸来,尸体上盛开的小花竟那么磬人心脾。
这就是奥斯卡最佳短片《桥》,让人看时微笑揪心,过后也久久张嘴凝神。
影片中的桥吱呀作响,她即承载生活,又压迫生命。
这就是残忍的能量守恒?
因救与杀而摇摆痛苦的主角,在电影结尾因为导演而欣慰平衡,但抛开一车人,这种精神传递毕竟代价太大,得用扭曲的身体和脸做药引。
我们每个人都得在心里掂量一下。
救人民于水火的耀眼光环被导演悄悄淡化,为的,就只是铺就一座精神之桥?!
要是在中国,肯定当跑题问斩。
凄美壮烈的石碑底座之上,不是英雄,竟是一个经常满足、轻易感动的中年父亲,我真不知到该笑他伟大,还是恨他单纯。
除了这点,除了听不懂说啥子方言,一切都很完美。
SON:“看,那是北极星。
看到它,是因为有人在想你”FATHER:“谁在想你?
”S:“你…”……
【桥: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连接两岸。
】捷克语,英文字幕。
对于我这个英语成绩很能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人来说,看得挺吃力。
于是不经意间就将片头父子那一段对话忽略,第二遍看,适才心有戚戚。
Pokaždé, když vidím North Star, za někoho, jako jste vy每次你看见北极星,就代表有人在想你。
孩子笑得天真,父与子在雪夜里嬉笑着互相依偎。
漫长的铁路,疏离的人群,车站的喧嚣,向陌生人讨要烟或者火的有故事的红帽少女,大楼下抱着鲜花求爱被拒的男子,笑着路过这一切的一双父子……直至意外猝然降临。
父亲在一车人的性命与孩子的性命之间作了属于他的选择。
火车上,人们嬉笑、亲吻、化妆、饮酒,一切如常。
却是那个红帽女子,在凄厉叫喊着的父亲脸上,看见了似曾相识的悲伤与绝望。
一瞬间,怔然。
记忆与现实的铁轨交错重叠。
桥,用来跨越障碍,连接两岸,连接过去与未来。
桥上有往事,有将来,我们何尝不似那个父亲一样,在桥上面纠结、悲伤、徘徊……我们总是不断在失去着旧的一切,我们也不断在发现着新的美好,我们在桥上度过一个又一个夏日或者冬夜,我们在桥上作出一个又一个迫不得已的抉择。
时而有火车驶过,车上夹一根烟的女子朝我们怔然地凝视……然而桥上的时光终究不算太漫长。
终究看见了很久以后街头的阳光,看见那做了母亲的少女,看见她怀里那个可爱的孩子,看见那父亲久违了的笑容……钢琴轻快地作着伴奏。
白天应当没有北极星罢,然而,他一定在想着他,那个笑容灿烂的小Lado。
我们亦然。
想起很久很久以前,他笑着对父亲说,桥上很冷,那就带一杯热巧克力去喝罢。
是啊,桥上很冷,那么,饮一杯热巧克力,就好了吧。
共勉。
“看北极星,是哪颗?
最亮的那颗,只要一看到它,就知道有人再想你。
啊……那么现在想你的是谁呢?
你。
”这是一段很温暖的父子对话的场景。
影片从父亲的回忆中将我们带到那个寒冷的冬季;那个拥有拉多的冬季;那个父子一起看星星的冬季。
虽然很冷但是只要和自己最心爱的儿子在一起就是幸福。
长长的铁道轨只有父亲一个人、身旁再也看不到那个可爱的面带微笑的小小身影……父亲的双眼一片忧伤就像那漫天飞雪饱含着父亲无尽的思念和伤痛。
离别的火车站,拉多用他那双纯真明亮的眼睛注视着周围的一切,分别在即的夫妻、一对母子、一对稍稍搞笑的恋人还有那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带着红色帽子的姑娘。
火车开启了,人们有的快乐、有的伤心、有的兴奋、有的充满期待。
音乐宁静、柔和,父子相识一笑,让人不觉莞尔。
镜头一转,一个金发小男孩捧起杯子对爸爸说:“你把你的水果茶混到我的绿茶里了”,然后微微一笑。
“爸爸你怎么了,为什么看上去很难过?
”“你想听个笑话吗?
笑话、笑话、笑话,哪一个是最好笑?
”爸爸说:“第二个”。
拉多说:“不,是第一个,其余的只是再重复它,哈哈。
”于是父亲笑了,由衷的笑了。
虽然他们是一个单亲家庭、虽然他们不富裕,但是他们彼此相依为命,虽然只是很简单的对话但是却让人感到温馨感到他们父子之间深深的感情。
爸爸,明天我可以和你一起上班吗?
到桥上去。
拉多,桥上非常冷的哦,所以我们要带上热巧克力呀。
美梦。
爸爸,你不多陪我一会吗?
父亲静静的看着小拉多,轻轻笑了,于是父子紧紧抱在一起快乐的相拥而眠。
音乐响起,是轻快的、愉悦的,就像小拉多眼中的世界充满美好与希望。
苍绿的树林、父子笑闹着玩耍着;镜头同时切换到那个带红帽的姑娘,姑娘坐着火车,火车飞速的奔驰着,姑娘显得苍白而麻木,内心孤独而痛苦,她没有接受火车站跑来的妹妹的帮助而是执意要离开,她用吸毒麻痹着自己,窗外白雪皑皑,这个世界对她来说没有什么可留恋的。
而同时小拉多奔跑着,开心的像一只小鸟,父亲微笑的跟在后面,树木依然是苍绿萧瑟的然而却洋溢着一种快乐、温暖。
不远处,一座桥就在眼前,小拉多张开双臂,父子一起奔跑起来,此时阳光正好。
爸爸开始工作。
小拉多在河边玩着。
有船只要过桥,爸爸拉起了电闸,桥缓缓打开,船渐渐通过。
而列车比平常提前到来,在河边玩耍的小拉多看到了冒着烟的火车,他大声的喊着:爸爸、爸爸,火车提前来了。
而此时爸爸再检查机器并没有听到小拉多的喊声。
火车在高速奔驰着,车厢中的人们谈笑着、静坐着、熟睡着、孰不知一场危险曾离自己很近很近。
此刻爸爸也看到了火车的到来,而小拉多——那个聪明的孩子他打开了操作间外的井盖,努力伸出身体去够那个红色的把手,他知道只要够到那个红色的把手,桥就可以放下来了,火车就可以平安驶过。
他真的太小了,一使劲够时小拉多掉进了井里,恰在此时爸爸也看到了小拉多掉进了井里。
这一刻,爸爸嘶声裂肺的喊着“拉多”的名字,但是火车就要到来,是去救自己心爱的唯一的儿子还是去救火车上那无数的陌生的人们;这一刻,父亲是多么艰难和无助;这一刻,小拉多那在井里的小小身影看的让人心酸和心痛。
拉还是不拉?
河水是平静的、火车的鸣笛声再次响起,父亲再也不能犹豫,当他拉下了电闸时表情无比痛苦、眼神空洞茫然。
桥合并了。
火车平稳驶过,一切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人们依然幸福的幸福、悲伤的悲伤。
你们可知道一个孩子的努力?
你们可知道一个父亲的选择?
你们可知道为了你们的生命和幸福却改变了一个小小家庭的命运?
父亲的悲怆和绝望在轰鸣而过的火车前显得是那么渺小,火车里的人们永远一辈子都不会知道曾有一对父子对他们的庇护,火车里那带红帽子的姑娘也不会明白那个窗外的男人为什么那么伤心和悲痛那么声嘶力竭和绝望,但是她被震撼了。
轨道无限伸展,火车继续向前。
茫茫迷雾中,走来一个姑娘,是那个带着红帽子的姑娘。
雪花轻轻的飘扬着而且越来越大。
那红色却显得格外清晰,姑娘的神情在雪中似乎变得轻松和坚定。
雪雾中姑娘笑了,雪雾中仿佛又听到了小拉多稚嫩的童言:拉多,桥上非常冷的哦,所以我们要带上热巧克力呀。
多年后,父亲再次和那个带红帽子的姑娘相遇,姑娘已为人母,抱着一个天使般可爱的孩子,孩子一直对着父亲笑。
刹那,父亲释然了;刹那,父亲多年的忧伤忽然变得轻松了;刹那,父亲突然明白小拉多虽然永远的离开了自己,但是他却换来了无数人们的幸福。
父亲眼中依然是浓浓的悲伤,但是面部的表情已然不再那么凝重、嘴角轻轻扬起。
小拉多——知道吗?
你就是你父亲心中的那颗永远最亮的星。
欢迎加入电影群 Movie God :298270862
这个世界仿佛都在寻求一种总体上的平衡。
比如电影中,男人的儿子死去,而那个堕落的女人一刹那重获新生,或者说同男孩死去平衡的,更是那个女人儿子的出生。
是不是要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周而复始,此处有生命结束的同时,彼处一定也有新生命的开始。
所以一切都不必太在意,于是一切情感都不要太用力。
因为,一切都存在于一个大的因果联系中。
离别的月台,告别的人们,父亲的思念伴着漫天的风雪在漫长的铁轨上绵延。
桥,是连接此岸和彼岸的工具,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工具。
列车,是度人们从此岸到彼岸,从过去驶向未来的工具。
车窗里与车窗外,错身相视的一幕。
少女无法理解父亲眼中的悲痛,却被震撼。
车厢里安详的人们,也许永远也不知道,这一刻的他们被一个承受着怎样的巨大的无法言语的丧子之痛的父亲所庇护。
那一刻,选择儿子还是选择旅客的生命,拉还是不拉?
父亲攥紧了拳头,悲痛地呼唤上帝。
轰鸣而过的列车,让父亲的悲泣绝望显得如此的渺小,只有吸毒的少女,燃着火机,注视着他。
再次穿越白桦林,身边已经没有了儿子的身影,再不见他天真的微笑,听不见他稚嫩的童言,想再一起喝热巧克力已是不可能,剩下的只有无尽的悲怆。
然而,无尽的铁轨向前延伸,象征着人们的生活,仍在继续。
当时间过去,失去的伤痛尽管永远无法愈合,至少可以得到些许的淡化。
在新的城市,父亲和少女再次在街头相遇时,女孩已为人母,怀中的孩子像天使般向父亲微笑,一如在影片的开头少女对着逝去的儿子扮着鬼脸。
父亲的眼眶深陷,仍是化不尽的伤痛,而嘴角却轻轻轻轻地扬起。
人生是一场轮回,彼时的风景各异,却仍能找得到相遇的最初。
即使无法尽拭眼角的泪水,我们仍然可以微笑。
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怀念过去曾经拥有的,勇敢地追求未来。
每个人都拥有一座桥,它连接着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
连接着生活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片中桥下父亲的悲恸和火车上乘客的无知无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乘客们在火车上依旧谈笑风生,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窗外有位父亲,为了他们的性命而牺牲了自己最最亲爱的,相依为命的儿子。
从此,他的一生都再也舒展不开笑颜,直到他再遇见那个让他想起儿子的孩子。
我们所认为的每一个理所当然的瞬间,只有上帝知道他给我们安排了多少幸运。
或许我们的存活,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赐。
一直以为大千世界,别人的事与我何干。
当父亲在自己儿子的生命和火车上所有人的生命之间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候,他做出了最艰难的选择。
眼看着失去儿子,那种无力感悲痛绝望。
火车上怀着各自心事的人们,又怎么会知道,“为了你们,我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突然觉得,不幸的人应该很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不幸,告诉别人你们已经很幸运。
红帽子女人看到了,最后重新振作。
于是桥连接着生命,通往另一个世界……死去的,重生的,人们所追寻的……还记得你曾经与陌生人或小婴孩不经意的对视和微笑吗?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一定需要什么理由才被关联。
这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不幸正在发生,在安全距离以外的,谁真正关心。
我们看到别人的不幸,即使不能为别人做什么,至少把自己的人生活得更有价值。
坚强点,少点无病呻吟,多点人情味。
这个只有30分钟的短片,从温情到绝悲到重生,过度地一点也不突兀,穿插许多人情味小片段,结尾惊喜,极温情。
没哭,微笑着看完。
我们用一生来追寻一些答案。
比如爱,比如活着,比如奉献,比如失去。
火车站,总是人生百态尽在其中,有人欢笑,有人不舍,有人幸福,有人失意,有人坚定,有人迷惘,有人欣喜,有人惆怅,有人喧嚣,有人孤独。
影片中的这父亲生活也并不那么如意,但却因为布拉多这个孩子,而充满了希望洋溢着幸福。
然而生活却总是出其不意,幸福被打乱得如此让人措手不及。
上一刻孩子的笑靥还在眼前,下一秒却只能触到他没有温度的娇小身体。
为了帮助父亲拉动开关,孩子掉入机器内,而父亲为了整列火车的安全,最终没能顾全孩子的安危。
在扳下开关的那一刻,父亲一定宁愿在底下的是自己吧。
当全部的幸福被夺走,他却还是只能眼睁睁看火车走过,只能在车外抱头痛哭,那样绝望的看着车上毫不知情的人们继续用各自的方式消耗他作为交换的幸福。
和红帽姑娘视线相交的那一刻,是想哭诉和咆哮的吧?
好在,好在,这位父亲的失去至少也改变了一个人。
红帽姑娘原本虚耗颓废的人生,因为这一眼绝望和心碎而被震动,改变了她原本的人生航向。
结尾处,再次在茫茫人海中的一瞥,寻找着答案的沧桑的曾经的一位父亲,抱着baby已为人母有了新的人生的曾经的红帽姑娘,终于给了这场心碎者流泪无关者无谓的悲剧一个焕发希望的答案。
一定有些改变的吧,当我付出了全部的幸福,失去了活着的希望。
影片从一开始就太美好了,美好的让人担忧、惴惴不安。
你永远不会知道你漫不经心地经过的哪些人正在经历怎样比你更加撕心裂肺的疼痛。
喜欢那几句对白:“看!
北极星” “是哪颗” “最亮的那颗…只要一看到它,就知道有人在想你了”“…那现在想你的是谁”“…你”;喜欢那伴随着这个沉重的故事流淌着的轻快旋律,喜欢那弥漫着从大家口里呼出的白气的冬日大街,喜欢每个从身旁经过的或步履匆匆,或缓缓独行的人们身上散发出来的生活气息。
如果可以,我希望有一个人回过头来对我微笑,我也对他微笑,我们彼此不认识,但却在那一瞬间心照不宣,似乎在分享一个只有我们两个知道的秘密;如果可以,我希望能抬头就看到那颗最亮的星星,知道有某个人在想着我。
开篇火车那场戏镜头乱,视角转换很有想法,但是凌乱不堪。故事情理通顺,言简意赅,但“儿子”的人物行为不太能成立。片尾很美,设计得不错,情绪的铺垫还是单薄了。整个讲述一开始是令人寻味的,后半段又倒得太快,既成事实、不必深思的感觉,很一般。
给差评的,你们他妈的道德情操真高
哭了
腻歪的道德困境。
dilemma
1.忧伤如滴在宣纸上的水渍一般在心中缓缓地扩散开来,转眼布满了整颗心脏;2.那一年的冬天,雪来得特别的早,又特别的频繁;3.有时候,一个美丽又带着幸福的微笑便足以化解另一个人心里那打了死结的悲痛;4.冷艳的天空,凛冽的空气,只有那一顶鲜红的帽子带给生活一个温暖。
绝望的父亲站在呼啸的火车外面那幕实在太心碎了
用桥来形容生命与爱的连接,悲剧中依然留有一丝美好。
文艺装逼向,请慎重
连与系·
一部无法让人说“不”的短片
大量的废场景和废镜头,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毫无叙事效率。优点是镜头的丰富度够了,布景和选景很电影感。
从一开始就感到很凌冽
很感动,哽咽
做作的导演
经典的道德悖论银幕版,为那一声撕心裂肺的悲怆叫喊所震恸。如果抬起头能看到闪闪发光的北极星,请相信那是有人在想念和凝视。片头和片尾的钢琴曲大爱
电车难题。
太惨烈了。。。看着好难受。。。可是影片最后却有着一个美好的结局。。。
一场浓墨重彩的生离死别也可以是另一段生命的开始。
故事本身没多少好说的,关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