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踩雷聊天我换台了。
满天世界的车,晕头转向的跑,强加上去的科技,哭丧着脸的兵,为了筹够140个字我也是拼了。
这种军旅剧和抗日神剧有得一拼。
再见。
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
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
前一阵,在继好几年前所看过的谍战片《暗算》之后,一连又看了几部柳云龙演的《风筝》、《告密者》和《功勋》等剧,正觉得有些腻了,不曾想手机根据我的口味,自动推荐了一款电视连续剧《突击,再突击》。
点开一看,颇有耳目一新之感。
于是便一路看了下去。
《突击,再突击》是一部以模拟战争为题材的军事片。
由中央电视台幸福蓝海影视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文(北京)影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联合出品。
在网上被归属为青春励志军旅剧。
讲的是90后青年战士的军旅故事。
由舒崇福执导,陈月末、邹俊百高艺丹、王帅、王劲松、宋楚炎、郭峰、王璐等出演。
全剧共38集,每集45分钟。
2018年3月12日首播。
所以我算是偶然赶了个时髦。
具体我想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中国已进入军事装备现代化在影片中,中国的军队现代化模式已经全面展开。
以特训队为例每个战士在参与战斗时,除了机枪、手榴弹、子弹夹、匕首、自救包这些常规性武器装备和雪山隐蔽服、森林隐蔽服、和登山装备、水壶等常规防御装备外,还都配备了带有摄像头的钢盔、耳麦、单臂小平板电脑、红外线热点探测仪、电子警戒狗等电子化数据装备。
每个小分队还拥有小型无人侦察机一架、用以替代无线电的北斗卫星通讯手机一个。
通过影片,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目前的中国军队,在装备上的改善进步很大。
就如同这次在阅兵中我们所见到的那样,在各种方阵中,有一个通讯保障方阵特别显眼。
它就是以数字化现代通讯系统为主要建设的方阵。
比如在打仗是时,当敌方发出干扰和屏蔽我方电子通讯,切断我方指挥所和前沿阵地的联系时,就需要我方通过电子技术将对方的干扰再压下去。
说是这样说法,具体做起来估计是需要电脑电子通讯专家才能够做到的。
在打仗过程中,总指挥所可以通过每个战士头盔上的摄像头,清楚地了解该战士的每一个动作。
同时,又通过大型无人侦察机了解整个战区的状况。
并将这种状况,及时地通过无线电通讯的耳麦或者北斗短信系统,反馈到每个战士的耳朵中。
无人机侦察机也可以同时是携带武器的攻击无人机。
在部队休息时,除了派人站岗放哨外,还可以将电子狗布置成一个圈,看不见的电子信号就如同栏杆(和商店里面有人跨进门后就会鸣响叮咚,或播放欢迎光临的电子警铃)一样,只要有生物跨入,就会发出警报。
且它还会分辨是人还是动物。
人跨入和兔子跨入所激荡出来的频率是不一样的。
至于防护装备就更不必说了。
从颜色到花样,从设计到材料,都令我叹为观止。
雪山防护服的雪白色自不必说,森林和草地上用的防护服,材料都不是平的,背后还挂着有树叶的枝条。
做得那叫一个像,人穿上去后,就如同有了一道隐身符般。
中国军队的装备,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提升而大幅度提升。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完全可以略窥一斑。
突击,再突击,既是影片中中国军队的题目,也是中国的主题。
在中美贸易战打响之际,我们的国力和经济,都需要有这样突击,再突击的精神。
从这一点上,这部影片,不仅给军队,乃至给国人都是一个很好的勉励和鼓舞。
二、军人也是普通人我觉得这部片子好,还在于活泼两个字。
全片主要角色的塑造,涵盖了各种人物的性格缺陷。
有头脑简单的、有动不动就哭鼻子的、也有固执霸道的。
也就是说,当我们看惯了样样都好、以全才为中心(比如柳云龙饰演)的那些角色之后,就觉得,这部《突击,再突击》打破了以一号为英雄的框框。
反而是从一号为一个有心理障碍的准病人开始。
和以往塑造军队的一号人物,都喜欢用完美型的老手法不同,这部电视剧,以一个从小失去父母的孤儿,在爷爷的虐待式军队操练的模式下长大的90后男孩为一号男主角,讲述他如何带着一颗被扭曲的心,在军队里得到纠正和医治的过程。
为此,在剧情中,特训队的主教练、指导员、包括连长和饲养班的老班长,都参与了这场帮助他成为一名合格侦察兵的过程。
看了令人感慨。
感叹之一,是部队是个铸造优质人才的地方,任凭你怎么“病病歪歪”,千锤百炼之下,总能让你成钢,感叹之二,是部队怎么就没半个心理医生呢?
这是我看完整个片子之后,最大的遗憾和担忧。
心理医生,在部队里所担当的角色,绝对的是举足轻重的。
这一点,在影片《深海利剑》(我的前一部影评)里有非常清晰的描述和展现。
那么海军潜艇部队可以配备心理医生,为什么陆军就没有呢?
尤其是特种部队的训练及其严酷,队员之间的配合和任务的艰巨性,加上环境的恶劣性,都要求战士具备健康和优良的心理素质。
为此,影片中所有担任领导角色的人物(总教练、连长、指导员、老班长)都知道,也因此几次三番地不对男一号进行提拔,这些都是对的。
唯一错的就是,人人都知道,此人心里有个吭,思想不正常,却没有一个人想到说带他去看心理医生。
也许部队里根本就没有。
影片一方面强调环境恶劣——地点在西藏高原。
另一方面却展示医疗配备不足。
这是看了让人深感难过的地方。
按理对于军队来说,越是边远的地方,保家卫国的意义就越大,配备应该也越完善。
而不是,强调了边远所造成的困难之后,就理所当然地让人去接受差的条件。
整个旅,在医疗站里,片子所展示的始终只有一个医生和一个护士。
他们的功能也只是翻眼皮、看舌苔、量血压、听心率和发放理盐水让战士补充体能。
他们似乎只照顾和评定战士们的身体。
在训练和演习中所发生的瘀伤和扭伤,都是由战士们(影片安排男一号有治疗这方面伤势的知识)自己医治。
看到这里,老实说,我近乎气愤了。
如果真的像影片那样,一个在大后方有足够条件的国家,不提供给前沿阵线以足够的医护人员,却让伤者在战后(不管演习还是不演习)自我医治,都是不应该的。
如果说,这也是反映了我们中国军队的现状的话,那么我必须说,医疗人员在前沿阵地配备量太少了。
在德国,踢一场足球,在场外执勤的就有两辆救护车,每车配备四名救护人员。
何况一个部队在打仗。
也许是影片容量不够,只要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两个人代表性地演演戏就行了。
但是根据这部军事片向观众所宣传的理念,叫演习就是实战,所以我觉得在这一点上,片外的编剧、导演没做到位。
如果说是做到位了,那就是现实太惨烈了。
三、脚踏实地,接受自我如果说,一部影片,配角演得比主角更有戏、更真实、更好,这该算是编剧的失败呢?
还是演员的失败?
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属于演员的失败。
一个好演员,应该是有本事可以把一个烂剧本也给演活了的。
而男一号梁永军的演员陈月末的表演,让我很失望。
可以说到了后面几乎看见他的脸和那副表情就生气反胃。
为什么呢?
因为他老是磨磨唧唧的模样,皱着眉头。
单说是想问题吧,我觉得就可以有很多种表演方式,比如米开朗琪罗的思考者姿势,就是一个最典型的教具。
如果说,用教具太死板太僵化太可笑了,那么从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来表现“让我想想”的形态不是吗?
说得难听一点:抓头皮、啃指甲、咬嘴唇、托腮帮、踱步、划地、抱头、下蹲等等都可以换着来不是?
偏偏他就永远是演一副发呆的模样。
在我看来,一双太过秀气的丹凤眼和一张超薄的嘴唇,本身就是体现男子汉味道的障碍,那么你把眼睛眯一眯总可以吧?
把嘴唇噘一噘总可以吧?
他却要么就是眉开眼笑,要么就是皱眉发呆。
越看越让我唉声叹气。
为了写这篇评论,我到网上查询,得知:该演员在14岁的时候,其父亲就把他送到英国留学,原因是不想让他当演员。
他在大学读了理工专业——机械工程,和表演完全不搭边,之后,他又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
离开14年后,28岁的他回国了。
之后,他尝试着实习了很多专业,北京台实习过,电影学院进修导演课程等。
”看完这些信息,我释怀了。
一个没有在表演系接受过系统表演训练的人,能坚持演到这样也算是可以了。
而其他演员,比如饰演副班长司文斌的、饰演周瑞麒的、饰演主教练李铁的却个个演得生龙活虎,有血有肉,春风四起。
从网上查询得知:他们分别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2006级表演系本科、中国戏曲学院99表演系、北京电影学院99级表演系本科、南京话剧团演员、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等。
他们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让我不但记住了角色,并且还喜欢上了角色。
可以说,他们的戏不论多少都演得极好!
演得有味道。
演得我还想看这个人演的别的戏!
如此一对照,我不能不说,首先做任何事情,靠的都应该是自己的实力。
家庭背景只能是领你入行的先天因子,而不能是你崭露头角的后天条件。
其次,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力求专业化。
在没有足够专业基础培训的条件下,挑了个片子主角的大梁,原本也许是想得以崭露头角的,结果在众多专业化配角的闪闪发光之各种生动中,反而显得黯淡无趣了。
所以说,到英国留学14年,完成了机械工程的研究生学位。
那么他为什么不在自己所学的专业上脚踏实地地去好好发展呢?
我相信,那对于他来说,人生将会顺理成章得多。
《突进,再突进》讲的是爷爷如何强迫规划孙子的未来,让加入军队,并培养他做一名侦察员,而孙子却因为感觉被动而不喜欢。
偏要做爷爷所不要的事情,去生产连饲养班养猪。
而做父亲的不想要儿子当演员,送他去英国,貌似,好像儿子也不喜欢这样的安排,而偏偏要做其父亲所不想要他做的事。
他读完了工程系的研究生,回国以后,弃专业于不顾,而到片场去“递茶端水跑龙套”(网摘)。
这明显也是一种心理堵塞所导致的反叛。
所以我是真心不希望再看到他所演的戏了,我们所有在海外的人知道,父母送子女出去学习是为了什么,以及一个人在14年所接受的造就又意味着什么。
我认为他要么应该以成熟的方式,处理好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正视过去,沿着所学的专业去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自己都有用的好工程师。
要么去报考戏剧学院的表演系,好好而认真地重头学像样、学到家了之后再出来演戏。
这才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对得起导师、对得起观众。
在写这篇影评之前,我只是感觉男一号这个角色演得特别扭,特令我生气,完全没有预料到,角色和演员,戏里戏外的人生竟然会是如此地相互照映。
最后,让我借用剧本里的一句话来祝福大家——愿人人都“筑梦踏实”。
影视作品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那就是上层建筑。
无论什么制度的国家,无论东方西方,都非常重视。
好的作品必定能为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整个军队带来正面影响,实际作用怎么说都不为过。
当然这里首先要编剧、导演、演员的三观正确,其次是真正能有编故事的能力,要编各情合理又逻辑清楚并合乎时代潮流的故事,当然还要情节真实可信,观众能看懂才会爱看。
这就看导演的本事了,而最终表现则靠演员的演技。
只是要实现这些,在我国现阶段,文艺作品的审核单位的责任是非常大,是责无旁怠的。
总得要先认真地看,以党和政府的原则要求去对照,当然审核者要了解熟悉政策,而不是无原则地信口雌黄。
若不认真看样片怎么审核?
若不了解熟悉政策又有什么资格审核?
审核的目的,最终就是能让国人看到正能量,鼓舞人,合情理的作品,而不是相反。
若效果负面影响多的,是否是说明审核者有点什么呢?
这么个电视剧,但有那么多网友看了并发表自己看法,说明国人非常关心自己国家的影视节目!
那么多人是想看到自己国家的军队的真实风貌,想看到子弟兵的英姿勃发,才能使国人更有安全感!
更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军队!
这就反衬出编剧,导演,演员肩膀上的担子的重量!
审核者的重担更重!
最后,衷心希望编剧导演演员能拍出真实可信正能量的作品,能拍出真正表现中国军队英勇善战、敢打必胜的作品!
(实话说,只是为了看看网友怎么评论,自己也说几句,故才下载了此软件。
现在说完了,就卸载了,省得内存大。
哈😄)
这会正在看这破局,我这个人是看开了就要看完的性格,所以现在看的很痛苦很郁闷,专程下载豆瓣,注册用户来点评。
剧情里诸如一开始的‘实战’,踩雷等智商问题就不说了,很多评论也说了,就说说演员演的吧,这导演反正也是够二,虽然没当过兵,但这剧里纪律可以儿戏,命令想反驳就反驳,就这兵哪能靠得住?
男主演的做作,一个全能人才演的只剩下矫情和装13,女主干脆就是一个发情的小母驴,对男主无限的袒护,你他妈是当兵打仗吗?
打野战还差不多,演的吧就感觉是在演戏。
百度看了看,男主原来是陈宝国的儿子,怪不得,女主90后,也不知道什么来路,除了这两人其他人都演的很到位,其实剧情还好,就是没细细雕琢,高效率低智商,唉,感觉国产影视剧真的是提升无望啊,裙带关系和裙子关系就是挺严重的障碍。
摸着良心说,这部剧的演员是努力的。
剧组在西藏拍摄,气候恶劣,条件艰苦。
各位演员面临着高原反应,体能消耗过大等各种困难,坚持实地拍摄,不抠图不绿幕,是一部真实的电视剧。
这种真实体现在高原特有的湛蓝天空、苔原植物,军用吉普车奔驰过后的阵阵烟土,小豹队员们发紫的嘴唇、皴裂的脸颊、奔跑后的上气不接下气。
为了真实再现雪域高原的环境,《突击再突击》剧组超过80%的场景都是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西藏高原进行拍摄,最高到达海拔4800米。
三个主演角色各有特点,总体表演中规中矩。
个人感觉,塑造最成功的是“哭包”,其次是“司文斌”,本来应该闪闪发光的主角——“猪倌”梁永军却显得比较单薄。
我并不想吐槽主角,因为主角的败笔主要是我下面要吐槽的人引起的。
本剧最大的槽点,数度致我弃剧的角色——指导员。
(为什么我数度弃剧仍然看完了?
因为这是爸妈在追的,我每天都被迫看一段)山地旅小豹队的指导员,一位热情大方、青春洋溢的新女性。
这位指导员的行为我罗列给你看看:1 小豹队单独演习中 - 小豹队偷袭别人/占优势。
指导员表现出极大的欢欣鼓舞,不断向上级表示我队队员十分厉害,尤其是梁永军,我向来相信他,一定会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打破枷锁/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胜利完成任务的!
2 小豹队单独演习中 - 小豹队被人偷袭/占劣势。
指导员立刻噘嘴瞪眼:这不公平!
/ 我不能接受!
/ 这是偷袭!
/ 我反对!
这其实蛮正常的,谁家的指导员不护犊子。
可是指导员你接下来在干什么,你为什么瞒着别人偷偷为队员提供帮助?
小豹队应当自己独立制定演习战略,指导员你为什么去寻找厉害的外挂?
你为什么又去找山地旅的前旅长,请他帮忙参谋?
3 论指导员的权力哭包打游戏很厉害。
指导员:我让你去开无人机!
哭包:指导员你开玩笑还是说真的?
指导员:当然是真的了!
只要你blablabla……哭包做成了blablabla,去找指导员兑现承诺。
指导员:你以为无人机组是说进就进的?
哭包:可是……指导员你不是答应过我嘛!
指导员:知道了,我今后会找机会跟上级请示的。
4 小豹队和指导员一起演习 - 事情就向奇怪的方向发展了。
关键剧情略过……有一把很有意义的“老枪”,此时主角梁永军和李特大队长为了这把枪展开了争夺战。
梁永军历经千难万险,好不容易把老枪拿到了手,和指导员两人一起向前奔跑。
嗖—— 梁永军被陷阱套住了脚,头朝下脚朝上被吊在了树上。
指导员焦急地喊着他的名字,一遍又一遍。
【本来严肃的演习开始走向了言情剧的套路】“你拿着老枪先走!
”梁永军无助地被吊着 【你不应该挺身向上抽出靴子里的匕首隔断绳索的吗!
】“不!
我不走!
要走一起走”指导员柔弱地哭喊了5分钟 【总导演:这部戏的主旋律是责任和使命】然后指导员被一旁冲出的李特大扑倒在地上 【李特大,做的好!
】梁永军见状发出了悲鸣,突然想起来可以挺身向上抽出靴子里的匕首隔断绳索,于是就做了。
接下来是“放开她!
” “别过来”的一大段戏码…… 【论指导员的作用】梁永军又和李特大缠斗在一起, “你拿着老枪先走!
” 【这个片段我有点熟悉】指导员睁着美丽而无神的大眼睛,转身就跑。
在西藏的高-原-上!
一脚踩空掉进了悬崖!
【精彩!
】指导员一只手抱着老枪,一只手抓住悬崖边的小草 【没有错,就是小草,发黄干枯的小草】指导员用宁死不屈的神情,绝望地喊“救命——” 【这种矛盾表现的相当精彩!!
】李特大闻讯放开了梁永军,赶来搭救,“快把你的手给我!
” 【你猜猜接下来怎么样】指导员说:“不!
我绝不会把老枪交给你!
” 【太棒了,是谁在喊救命!
】负伤的梁永军姗姗来迟,指导员迅速就把小手交出来了。
【总导演:这部戏的主旋律是责任和使命】5 论指导员和梁永军的关系我问热心观众(爸妈):指导员和梁永军到底是什么关系?
我怎么觉得哪里不对。
热心观众(爸妈):他们是男女朋友呀!
我:喵喵喵???
部队现在还能这样搞?
队长和指导员是男女朋友?
热心观众(爸妈):哦,他们是前——男女朋友。
他们在大学里是男女朋友,后来因为指导员要参军,就分手了。
我:部队任职不要做背景调查的么?
另外,同样的大学生,为啥男的入伍是普通士兵,女的入伍就是指导员?
热心观众表示不想理我。
6 指导员很注重自己的形象,妆容一直很精致。
山地旅小豹队所有男性成员嘴唇发紫,皮肤干涩。
指导员嘴唇红润,皮肤白嫩,吹弹可破。
与这帮糙汉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野外演习中,指导员被李特大扑倒在地,白净的脸上抹了尘土。
在下一个镜头,立刻就洗干净了,还补了妆。
当然,指导员这个角色能有今天,不只是演员一个人的努力,还要感谢编剧和化妆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点微小的感慨:这部剧里的退休,人走茶不凉,人退心不退。
山地旅前老旅长,穿上一套户外登山装备,跑进了山地旅演习区。
老先生被发现之后,当然是夹道欢迎,一路欢送他到了军营里。
毕竟是自己人,吃住待遇都很好。
还能在营帐外拥有模拟沙盘,实时关注演习,获知军事机密。
在各演习部队混战时,老先生对着沙盘排兵布阵,手到擒来,胸有成竹,仙风道骨。
现任队长啦,营长啦,都十分尊重老先生。
对老先生的演习建议也是全盘接纳,着手实施。
当然,老先生出现在这里不是偶然。
他主要是放心不下自己刚当兵的乖孙孙——本片主人公梁永军。
本片真实反应了,一位红三代90后如何接过爷爷手里的枪,的奋斗历程。
【陪爸妈追剧】虽然吐槽颇多,但本剧众多男性演员的角色都是正常的,符合逻辑的,可观赏的。
也许编剧对女性有什么误会吧。
一是打仗时官兵胳膊上的红色国旗不太显眼吗?
不太容易暴露目标吗?
会使官兵容易被打死打伤!
二是那山地一片黄濛濛,但是官兵作战服却是又蓝又绿!
军车也是绿色,根本不用伪装!
有那么傻冒的指挥者吗?!
三是此剧号称是新时代真实反映部队训练的,只说一点吧,侦察兵端了敌人指挥部就等于胜利,合情合理吗?
一级指挥者没了,整个部队就完了吗?
就不用再打了吗?
就没有人补上了吗?
就那么容易取胜吗?
总之,真别打着新时代改革开放后部队加强了战斗力的旗号,用反映新时代军人的名义,但却把抗日神剧的手法、桥段搬来,最后又使国人神憎鬼厌,受外国人耻笑!
一个班里面除了一个人剩下的全是士官,这应该是中国军队里面军衔最高的养猪班了吧
两架直升机悬停,地面上的人纹丝不动,是我们的直升机发动机功率太小了还是部队的人都太牛逼了。
这部剧说真的,是我看过的军旅题材剧里面烂得不能再烂的一部剧了,无论是剧本还是细节都特别的烂。
我没有把每一集都完全看完,只看了6集还都是快进着看的,简单说一下我看剧的一些感受吧。
一,这部剧剧本我觉得真的很差,开头说有匪徒要抢劫军车,规模大概在15人左右,还特么有一个侦察无人机。
搞笑的是侦查无人机被发现后,旅长自己说了不是演戏但是也不下命令把他打掉。
然后就是不明真相的那个猪倌碰巧看到了一名歹徒,手里面拿着石头你特么倒是朝头上砸啊,非砸他肩膀,然后歹徒还逃掉了。
二,导演的着墨更多是放在了高新军事设备,动不动就是无人机直升机的,仿佛离了这些东西剧情就没法展开了一样(PS关键这些高新装备没一个是真的,全是PS的)三,很多细节处理的都很差劲,前几集里面第一集的匪徒有网友看到了穿着运动鞋奔跑的劫匪,我自己看到了一个穿着牛仔裤登峭壁的。
第5集的时候直升机悬停,离地面大概10米高,但是地面上却依然安安静静的,没有一点“风吹草动”的感觉。
总之,以后的导演都长点心吧,这种电视剧放出来简直就是侮辱智商啊!!!
主人公梁永军的人物设定有问题,安排他是红三代完全可以,但没有必要把他爷爷的地位职务设定的那么高。
剧中常常可以看见梁解放的影响,李铁培养梁永军还得梁解放发话。
这非常容易给观众造成一种感觉,梁永军是有后台的,所以他犯那么多错一点事儿都没有,上级还得想办法让他自愿回来。
如果梁永军是个普通红三代或是是个普通人,他的种种纠结,观众比较能够理解。
例如,火蓝刀锋的蒋小鱼。
但是,梁永军设定是军三代红三代,爷爷是战斗英雄,陪伴他的人也是战斗英雄。
他的思想觉悟居然还这么低,这就让观众很难容忍了。
再加上梁永军种种桀骜不驯,动不动上报旅长,很容易让人认为他是仗势欺人。
他还时常恶意揣测上级,比如肖军。
真是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李铁的无奈了。
对比一下,龙队和蒋小鱼,龙队一开始看上的是蒋小鱼的闭气特长,没想过蒋小鱼未来能当指挥员。
蒋小鱼和鲁炎犯错被赶回去,龙队也没使用特权让他们回来。
蒋小鱼和鲁炎张冲是自己创造机会抓住机会,在演习中击败外国队才回到队里,回来后还要面对班长等人的刁难,蒋小鱼等人凭实力赢得了大家的肯定。
梁永军的情况完全不同,他一开始就被钦点为老枪未来接班人,从旅长到总教员从未考虑过别人。
为了把梁永军培养成才,李铁可真是很费劲儿了,梁永军犯错还要寻找各种理由为他挽尊。
李铁并不属于山地旅,他只是受命来训练小豹队,所以在培养梁永军方面得到梁解放的口风,他才敢施为。
最后的演习中,他本有机会干掉小豹队,但是老班长一死,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下手了,不能不给梁解放面子。
梁永军带领的小豹队在这么多领导的关怀下,仍然是山地旅薄弱环节,全靠李铁最后放水,他才能获得老枪,总算给了梁解放一个台阶。
看到踩雷聊天我换台了。
满天世界的车,晕头转向的跑,强加上去的科技,哭丧着脸的兵,为了筹够140个字我也是拼了。
这种军旅剧和抗日神剧有得一拼。
再见。
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
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140个字
我草 烂片 恐怖组织居然在中国领土上 追杀旅长 我怀疑 编剧脑子让驴踢了 中国军队居然泽么怂 中国军队一听恐怖份子居然恶作剧 两腿还发抖 没用过实弹射击 我已经无力吐槽 萨达姆的部队都比这厉害!
不到10个恐怖份子 让个旅长去引敌 引出来让直升机飞走哈哈 中国军队居然有间谍 妈的看不下去了!
一个旅级作战机构居然没有会开大型无人机 他奶奶的我怀疑100年前中国军队都比这帮人厉害 居然让这种片子播出 真丢中国人脸
让王劲松一个人撑起一部剧是可以的,但是同时还要带起一帮演技拖后腿的废物,就有点过分了。
真的垃圾
实话说只看了前三集,不知这锅该导演、编剧、演员谁来背,下面竟然有评论说比肩士兵突击,逗谁!
都士官了还新兵,强迫症的我看着不舒服
烂片中的一股泥石流
这电视给一分都嫌多
敌人弱智,我方也弱智,如果解放军就这样,那就完蛋了!实在是忍不住了!一群傻B
一天到晚就是演习
负分都不想给
婆婆妈妈少一点 分能更高
可以评零分了。
好无聊,算了改回一星吧,越想越恶心
真是没办法抗拒特种兵之类的影视,太喜欢了太喜欢了,军迷的我真是没救了,太帅气太man了!!!沦陷了😚
军旅我是不会给低分啦!王劲松老师不错,然后就是总教员我怪喜欢的
看到第七集放弃了,看着场面都挺大,但是有一次发现直升机在头上盘旋,一群人在底下听领导训话,很奇怪的场面,且不说直升机产生的大风,只是机械的噪音也不适合训话,这只能说明实际拍摄与特效产生的脱节。另外剧情虎头蛇尾,刚开始很不错,反间,军旅,孤胆英雄,但是之后发现是一场演习,之后的总结缺乏实战精神,对策却是成立一支特种小分队。这根实战有什么关系。你一个小分队练到刀枪不入,对于全军的实战水平有什么作用。最后只能感叹一下,随着时代的进步,即使优秀的编导,作品也都在大幅缩水,可惜可叹!
演员都是没毕业吗?是不是也没军训过,演技都不在线
看了半集多一丢丢就弃了。我军要是都这个水平,早特么又被人打了……这编剧和导演是咋寻思的?王劲松老师怎么会接这种剧本呢!
还没见过这么烂的军旅剧,战术动作不说了,逻辑就不通!居然能瞎编出全程打实弹的检验演习行动,12.7毫米机枪朝人突突啊!领导骗下属是实战,但扮演“匪徒”的可是自己人。训练传个炸药包领导担心安全,你拿枪突突人就不怕死人安了?不过确实突突半天,降服十几个手持实弹武器的“匪徒”却没死一个
大学生军训剧啊,吐槽再吐槽
跟我爸看的,勉强给两星吧。剧情台词不能深究,漏洞百出,感觉看个热闹就行了。就是能不能别有事没事老点题,侦察兵,做先锋,突击突击再突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