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指挥家

De dirigent,挥动传奇(港),首席指挥家(台),The Conductor

主演:克里斯蒂亚娜 ‧德‧布奥恩,本杰明·温赖特,斯科特·特纳·菲尔德,塞马斯·F·萨金特,安妮特·马尔赫毕,雷蒙德·提哈瑞,吉斯·舒尔腾·范·艾查特,理查德

类型:电影地区:荷兰,比利时语言:英语,荷兰语,德语年份:2018

《指挥家》剧照

指挥家 剧照 NO.1指挥家 剧照 NO.2指挥家 剧照 NO.3指挥家 剧照 NO.4指挥家 剧照 NO.5指挥家 剧照 NO.6指挥家 剧照 NO.13指挥家 剧照 NO.14指挥家 剧照 NO.15指挥家 剧照 NO.16指挥家 剧照 NO.17指挥家 剧照 NO.18指挥家 剧照 NO.19指挥家 剧照 NO.20

《指挥家》剧情介绍

指挥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是一部真实的女性职场奋斗史,看出身底层的女性如何突破职场“天花板”,成为史上第一位女性指挥家!当爱情和梦想“狭路相逢”,看她如何“指挥”人生,成就自我!电影根据真人故事改编,讲述“史上最伟大女指挥家”安东尼娅‧布⾥克勇敢追求音乐梦想,在女性社会地位极度受限的上世纪20年代,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她出身微寒,却心怀音乐梦想。追梦途中,在以男性为主导的音乐世界中历尽荆棘和冷眼,却永不言弃。当希望的曙光初露,她深爱的男人却希望她为爱止步,最终她毅然选择飞往追寻音乐梦想的欧洲,可他们的爱情又将何去何从......电影由荷兰名导玛利亚·彼得斯执导。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密令1949法国大革命之谜最终联赛大灌篮战地神探第一季洛特银河护卫队3少女椿大牧歌了凡的故事石狮之超能记者内线琳达!琳达!琳达!巴普蒂斯特第一季果实精灵宝可梦:就决定是你了怪物女孩帮派怒晴湘西家庭周末全面失控:1999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思春期游戏天天有喜之人间有爱敌友难辨错缘武士金猪玉叶血战到底魔法少女奈叶StrikerS直线篡位第二季

《指挥家》长篇影评

 1 ) 那些寂静的时候 简单的言语更震撼

影片一开始其实是有些难以往下看的,慢慢静下心去看,越到后面越好好看~冲着励志和真实事件这两个因素耐下心看完这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是一部看了让我感触很深的电影。

第一个感触很深的地方是女主不卑不亢的态度,物资可以困乏,思想可以保守,但在她的灵深处,丝毫不觉得自己比别人缺少这些会让自己失意自卑,相反她异常勇敢。

敢于说不,敢于拒绝。

在面对指挥家的求学之路上男性的轻蔑低俗甚至玩弄,她能勇敢说不;面对偏见,她能坚定不移始终相信自己的实力,坚持梦想,并且内心的丰富和专业学识让她大放异彩获得青睐,一次次的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其实也是心理素质和实力的一个博弈的过程。

第二个感触很深的时候,在爱情和梦想之间,她选择了坚持梦想。

她不愿意放弃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一个碌碌无为的家庭主妇,哪怕是为自己最爱的人。

最终她也获得了心爱的人的尊重和理解,那是多么让人开心啊~~她的坚持是真的坚持,电影两个多小时很多时候都在介绍她的大背景难,后面出人头地的风光。

只有很小的一两个镜头写到她是最后一个离开练习室。

很多时候电影为了整体效果不会放太多枯燥的个人平平无奇的努力,总是只言片语带过,但可以想到的是任何人的成功背后的努力都不像电影看起来那么轻松。

所以在我们幻想自己也能凤凰涅槃的时候不要忘了,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奋斗的夜晚才能有的。

第三感触很深的时候,是最后她的良师和她的对白。

在迟迟未收到心爱的人的回信的时候,面临心爱之人即将成婚的时候,她也一蹶不振不愿意再激情澎湃斗志昂扬去表演指挥的时候,老师的那一席话,那场对白真的是绝了:即使有一天你成功了,深渊也一直在那里;有时候那就够了。

老师的话不管是处于何种境地,那场对白真的是百看不厌,每次看都收获满满。

没有狗血与激情,有的是沉静,那种无声的力量简单的言语更震撼人心。

反复看反复哭不为过。

最后,女主支持女性在音乐艺术上的发展,包括对两性之间的包容,促进了女性实现自我理想和追求事业发展,影片的最后虽然没能获得什么高大上的称号和名誉,但谁又能否认她背后的故事?

 2 ) 女指挥家,还是指挥本身?

前不久看了声称是励志片的《指挥家》。

故事有些老土,但不乏动人之处。

只是到了剧终字幕弹出,强调女主角原型的最后遭遇以及女性指挥家在世界排名的缺席,这种硬是装上女权主义的做法,实在显得过于粗暴和政治。

既然如此,为什么电影不直接叫《女指挥家》?

我猜测,如果如此直白地局限于女指挥家,那就是限定性别区域的竞赛,并不能体现女权主义的诉求。

导演似乎要强调的是,在一群女指挥家里面当第一没什么意思,关键是要在全世界的指挥家里当第一。

为什么全世界排名前列的没有女指挥家?

虽然电影没明说,但可以感觉到一种强烈的暗示:不是女指挥家不行,而是社会不公。

为什么不公?

电影里面展示了很多:贫穷导致机会不平等,没法像男主角那样出身名门世界、自小耳濡目染;生育导致社会分工不平等,看看剧中指挥家 Mark Goldsmith 的妻子就知道(不管是生得多沦为生育机器,还是没得生硬是领养回来又不疼爱);社会偏见导致职业发展不平等,再出名的歌唱家结婚后也不再唱歌,从行家到观众都觉得女性不能当好指挥家……导演觉得可能还不够多元,又加多一个在社会压力下易装的Robin Jones,完美契合当前白左和LGBT的政治正确。

事实上,如果电影想表达穷人因为奋斗实现社会逆袭,就应该凸显主角如何奋斗,而不是纠缠于性别斗争。

如果电影想表达对艺术充满热爱,不惜牺牲爱情和社会舆论的约束和观感,一如剧中不断提及的施怀泽,就应该展示主角如何沉迷艺术、刻苦训练,而不是纠缠于性别斗争。

这就是为什么明明看似一个励志的故事,女主角却没那么让人心生喜爱、敬佩,反而给人感觉为人小气、充满负能量(经常抱怨原生家庭、从来没人重视她的存在),为了达到目的有些不择手段(有时还是利用女性的优势)。

电影的结局,女主角似乎取得了“惊世骇俗”的成功,最起码能够成功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指挥事业也能得到延续。

但是,如果按照电影的论述,不妨反思女主角是如何获得逆袭和成功的。

首先,离不开 Mark Goldsmith的指导,尽管背后出于猥琐的考量。

其次,离不开深受绅士教育的 Frank Thomsen 或精神或物质的支持,这种支持或明或暗,贯穿始终,当然也不乏因为私心试图中断她在德国的求学。

第三,离不开对女性“有偏见”的著名导师Karl Muck,之所以放下偏见,既是看上女主角对指挥艺术的执着,也因为她善于站在道德高地争取支持。

最后,离不开总统夫人的支持,一方面社会名流已经开始视女性主义为新潮流,一如二战前后的民族主义思潮,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罗斯福这个男人的权力场影响。

也就是说,电影一方面凸显女性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不公,但也悖论式展现了女主角成功离不开各种男性的帮助。

不管这种帮助是出于爱才的怜惜、色欲的驱动、爱情的追求、道德的标榜、舆论的考量还是权力的运用,最后,这些统统离不开男性(当然,女性音乐家抱团成立女子音乐团除外)。

可能有人会说,这不恰恰反讽地展示男性权力无处不在,女性处处受到压制吗?

也许吧。

如果电影真要表达这种意图,为什么要镶嵌到这个故事里?

电影最后的字幕,是要给音乐评论界施加压力,如果前二十名最伟大指挥家里没有女性,你们就是性别歧视的帮凶?

就是旧社会旧势力的代言人?

我并不反对女性主义,但反对生硬的、霸权的女权主义。

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不能艺术归艺术,讲好电影故事,而不是当观众是傻子,要听你这种站在道德高地的说教,以及政治意识的灌输?

如果女主角的指挥艺术能够位列世界前列,仅仅因为她是女性的身份不能进入排名,那是应该谴责的。

反之,如果女主角的指挥艺术不够格位列世界前列,仅仅因为她是女性的身份能够进入排名,那也是应该谴责的。

尽管艺术评判带有主观色彩,但我相信专业的评委和观众,能够做到聚焦指挥艺术的高低,而不是庸俗地把眼光放在指挥台上的人是男人还是女人。

遗憾的是,现在西方电影充斥了各种各样白左的道德说教和政治偏见,政治凌驾艺术愈演愈烈。

电影中唯一全然正面的男性,恐怕就是始终没有出场的施怀泽。

他停留在一个传说里面,也只能停留在传说里,不然不能证明男性对女性的压迫无所不在。

既然涉及音乐艺术这种严肃文化,那就回归到音乐本身,不然就是对艺术的亵渎。

为女性争取权益和公平没错,但不应该随意树立标签。

任何一种标签,都是为了激起对立的情绪,本质上是一种遮蔽,一种转移,一种掩护。

不管是以人种为基础的种族主义,以性别为基础的性别主义,以文明为基础的国家主义,以民族为基础的民族主义,都是一丘之貉。

总之,成年人真有追求,就咬紧牙关直面困难,不要抱怨什么社会不公。

真有本事,就真刀真枪下场比拼,不要搞什么道德梆架。

真要卓越,就杀伐果断独自前行,不要奢望什么鱼与熊掌兼得。

 3 ) 美好的罗宾(剧透)

真好,罗宾。

感谢这部电影让我“相信”存在这样一个女性形象,超出了我的想象。

开头女主和男主的相遇差点让我放弃,以为又是老套的白马王子和灰姑娘,好在坚持了一下。

罗宾像个路人一样出现,我以为只有几句台词的人,最后在我心里媲美“女”主角。

说实话女主的一路成长史比较老套,一句话总结就是“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好在出现了罗宾,像男二一样温柔善解人意,女主想证明自己的心加上罗宾的体贴和照顾,很好的“拆散”了女主和男主的浪漫爱情故事,落到追求指挥事业上来,过渡自然,没觉得谁渣谁婊。

第一个伏笔出现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了,那个胖女人说罗宾曾经受过伤,一直用束胸(立马联想到花木兰有没有?

),但是越看罗宾的那张绅士脸,越不敢往下想。

第二个伏笔,作为观众,我事后觉得女主表现让我疑惑。

当时女主闯入罗宾不让别人进的房间,想告诉罗宾她收到生母的消息,消息是坏的,她扑在罗宾怀里哭,罗宾安慰她,女主哭好了摸着罗宾的胸问他是否很痛(看到最后发现女主这里并不知情?

这?

所以女主把罗宾当男二了吗?

疑惑脸)最后,女主指挥道路依然不顺,于是她顺应女性音乐家的现状组建一支女性乐团,演奏的时候有个低音提琴手很眼熟,镜头给了两三次,我才张大嘴巴!!

我的天 ,是罗宾!

肯定是他!

是她!

雌雄不分的程度,赶超花木兰啊!

接着就是我的疑惑脸,女主问罗宾是不是男扮女装来支持她?

(哦,老天!

这就是我上一个疑惑脸原因,为啥女主不知道?

)好在女装罗宾出现的太震撼了,她不是女同,不是男扮女装,她就是想成为音乐家!

只是作为男性方便一些。

她可以为了人生追求忽略自己的性别,女人不是只有爱情,不是只有嫁人生子,不是只有婚姻这一条出路,她真的就是单纯的像个男人一样(还不撩女人),认真工作,帮助别人,鼎力支持朋友,也善待所有人。

看到罗宾无欲无求淡然的样子,我就感觉美好,说不出的美好。

我认识的大部分女人孜孜不倦追求的不是爱情美满婚姻幸福,就是女主这样既有美好的爱情又事业辉煌(女主真不算失恋,明明男主还是深爱她),鲜有女人从来没有追求过爱情只想要一份自己喜欢的事业(成功是事业,不成功是啥?

)罗宾这样的人,也许身边出现的时候,她们已经是经历过千疮百孔的感情创伤,或者各种原生家庭的磨难以及贫困的煎熬,她们为了工作不再去做小女人,跟男人一样打拼,但是表面上她们依然是女人,没有人会改变性别去奋不顾身打拼,也因此不会真正脱离有色眼镜。

罗宾这样的人,超出我对女性的理解范畴,我欣赏到不可自拔,却没法模仿,我的桎梏深达内里,自己把自己框住了,希望有生之年,我也能解脱出来。

 4 ) 作为一名在男性绝对主导的行业中工作的女性,我想说...

作为一名在男性绝对主导的行业中工作的女性,换了N份工作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部门里的唯一女性,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觉得如鲠在喉,有些话不得不说。

我承认这部电影有很多瑕疵,过于drama的情节,完美的前男友,女主过分业余的指挥动作,看到半中间我一度担心出现王子拯救灰姑娘的情节。

可是仔细看看女主那支拼凑起来的女子交响乐团,她几乎付出所有却只是在一些二流的交响乐团担任客座指挥,彼时世界上的主要乐团都没有女性的首席指挥。

这才道出了真相残酷的一面。

女性在职业追求上面临的困境和歧视,是一个长期又普遍的现象,即便到了现在我也不认为有很大改善,只不过终于有越来越多诚实的声音说出了这种现象。

女主这一路走来遭遇了很多歧视和不公。

她在餐桌上说出自己想成为指挥家时,第一个嘲笑她的是女性。

汤姆森夫人认为女性成为不了指挥家,这突然让我想到了中学时经常需要面对的一种观念,女孩子不擅长数理化,初二以后成绩会被男孩超过,而女性这么认为的也不在少数。

我曾经为此惶恐过,虽然数理化成绩一向压过班里的男生。

工作以后,因为大龄未婚,唯一被不断盘问的一次面试也来自女性。

这位女上司对我的背景和经验很满意,但是却花了三分之一的时间不停地问我为什么还没结婚。

而我的男上司们从来没当面问过我这个问题。

性别歧视或者说stereotype在很多女性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而且经常显露地更为明显。

再说说女主面临的来自男性同行的压力。

我很能理解在男性主导的环境中工作是一种什么滋味。

男性之间有他们所谓的男性对话,有意无意地会把女性排除在外。

有的男性,在不服女性领导时的公然挑衅。

老板在安排工作的时候,打着照顾女性的由头,把难度高但是容易出业绩的工作交给男下属。

女性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这种环境中不被边缘化,让男性同行们看到自己的才能。

女主几乎是心无旁骛的追求自己的梦想,为了一台演出拼尽全力,而她的男性同行轻松地就能拿到更多的演出机会,正是机会的差距也造成了专业水准上的差距,她无法成为顶尖的指挥家。

但是这已经是一种进步了,她的努力和才能至少被人看到并认可。

消除性别歧视,给女性更公平的机会还有非常长的路,但是至少现在我们开始认真面对了。

 5 ) 直面惨淡人生,梦想之花终会绽放!

很励志的一部片子,深深地被打动。

女主对梦想的渴望、百折不挠的勇气、在情感间取舍的决绝,值得学习。

本片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现实也许比电影更残酷。

里面塑造的几位男性形象颇有意思。

富家公子哥,咸猪手的首任老师,傲慢却真心帮助她的第二任老师。

不知道该不该把罗宾归为男性,ta就是ta。

那个年代女性为难女性倒是跟现在也蛮像的。

反观百年后的中国,好像也没有更乐观的理由。

冲破性别的束缚,女性注定要更坚定、更努力、更强大。

[加油]

 6 ) 第一夫人对她说:遵从内心的选择而不是听那些闲话

看 ,在嘲笑 阻挡 歧视 所有人都说不可以不可能的情况下 在父母领养又离去 一个人困顿着靠坚持 成为第一位女性指挥家 看女性在爱情和梦想间选择认真搞事业 看全情投入看全力以赴 看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而这基于真实人物改编。

好的电影能让人get到一种power,好的电影也能让人看到头皮发麻。

听,这是一场音乐盛宴:影片的第一场音乐会是马勒的《G大调第四交响曲》;安东尼娅全家在街头上观赏的音乐并使得她养母头疼的是苏萨的《自由钟进行曲》;安东尼娅在法兰克和指挥家里弹奏的是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在富豪募捐会上,安东尼娅和罗宾等组成的乐队演奏的是德彪西的《梦幻曲》;当安东尼娅得知自己的身世时疯狂的弹奏钢琴的是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安东尼娅在德国指挥的首场演出是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和《美国组曲》;在安东尼娅圣母去世的教堂里管风琴弹奏的是巴赫的《亲爱的耶稣,我们在这里》;在美国第一场演出是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最后的结束曲是埃尔加的《爱的礼赞》

 7 ) 敢爱敢做 燃情一生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彼时美国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总统是罗斯福。

故事看似有些落入俗套,一位女性在女性工作机会都少之又少的年代居然“妄想”成为指挥家,可想而知这其中的艰辛,也可想而知女主角的坚毅果敢程度。

何况她还是一个私生女、被养父母强行带到了美国、养母因贫穷及担心她长大之后离开对她不算好……诸多糟心事。

好在男女主角和服化道都很赏心悦目,于是也能带人沉浸到故事里去。

令人略欣慰的是,随着剧情的推进,越到后面越让人觉得故事情节还不错。

尤其女指挥家在德国学成之后第一次亮相柏林音乐厅的big day,回到美国在第一夫人罗斯福夫人关怀下带领全女班乐团在纽约市政音乐厅的表演的高光时刻,的确也让我心潮起伏:女主的坚持,女性之间的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男性善意的帮助,都让身为女性的我动容。

但,全片最让我难以忘记的却是片尾字幕。

这是第一部有一部电影的片尾字幕如此震动我心。

它告诉人们,虽然女指挥家如此优秀杰出又如此把全身心都献给指挥事业还得到了第一夫人的敬意和支持,她终其一生也没有得到任何乐团的常驻指挥的职位;2008年,2017年权威音乐媒体两次评选全世界有史以来前五十位优秀指挥家,无一位是女性。

意思不言自明:哪怕一个女性燃烧了一生的杰出才华,指挥家这个行业的天花板对于女性而言几乎就是地板。

这是人类的某种耻辱,但同时对于现在和未来的女性而言,是挑战是机会是目标。

这部片子对我个人来说最大的启示是: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一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全力以赴,就都是在创造自己的人生奇迹。

不管这种努力在别人眼里多么地可笑多么地微不足道,都不用太在意,为你自己的热爱去燃烧,就值得。

正如映前海报最上端所写“敢爱敢做,燃情一生”。

 8 ) 性别平等不是各司其职

周末在搬家收拾东西的空隙里去电影院看这部由真人故事改编的《指挥家》,好像很久都没有在电影院里看这种真实方向的电影了。

看下来还是非常感慨,所谓性别平等,即使是在做得比较好的西方世界里,也只是刚刚开始了几十年而已。

而有时候大部分的平等,其实只是简单地四个字,zz正确。

电影真实地表现了女人一直以来因为性别而受到的歧视,哪怕对方也是个女人。

结尾字幕说女性乐团在四年后因为开始招收男性演奏者而失去了观众对它的兴趣,其实人们对它的关注点依然不是实力。

全球50位有影响力的指挥家中,没有一位女性,这就是到现在女性都没有得到平等对待的血淋淋的事实。

每当我们说到职业对性别的区别对待时,总会有人说因为男女体力上的差距等等原因,有些职业确实不适合另一个性别来做。

这句话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说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真正的性别平等,我认为是在一个人足够有能力的情况下,想要去从事一个职业的时候,不会因为他的性别,而受到歧视或者限制,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

回到电影本身,演员是我觉得一个非常像安妮海瑟薇的女生,浓眉大眼的风格,很适合演这种坚毅的角色!

看到女主从开始追寻自己的梦想,到最后实现首尾呼应的交响乐响起的时候,在电影院里非常感动。

对我来说,受到的触动就是,永远都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不管在别人眼里是有多么荒诞不经。

搬运于自己2021.1.25写的影评

 9 ) 女性指挥家

推荐一部电影 《指挥家》 (以下疯狂剧透)女主威莉拥有超凡的音乐天分,养母不支持她的音乐梦,甚至砸了她那架养父从垃圾堆里捡来的钢琴。

在那个到处都歧视女性的环境里,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指挥家,还组织了只有女性的交响乐团。

不得不说 她自信且努力的样子 真的很酷。

男女主第一次碰面,就是在交响乐团的表演中,女主是音乐厅的工作人员,没买票 搬着椅子坐在了离指挥家最近的过道中央 只是想离指挥家近一点 结果被男主拎着撵了出去两个人慢慢也发展了感情~ 因为威莉要去学音乐 学指挥 两个人最终没能在一起影片中的一位母亲,曾经也是歌唱家,但是在结婚以后就不再唱了男主成婚的那天 正是女主第一次登台指挥 在爱情和事业之间,安东尼亚(威莉)还是选择了事业,自信大方地指挥着交响乐团,男主的婚礼和女主的交响乐现场的来回切换,弹幕也都说 男生会逃婚吧……结果并没有,后来男主还有了很可爱的小男孩,名字叫威廉 和威莉很相似男主从最开始的不支持 到后来默默地帮她联系总统和音乐厅~ 其实两个人还是相爱的 换了另一种方式看着最后她自信的在台上指挥着自己的女子乐团,扛着所有的舆论压力 在场1500位观众 从怀疑到肯定和赞赏,没有人知道她一路上经历过什么。

有好多台词 现在听来很离谱 让我记忆深刻想调戏女主不成的钢琴老师 说 女人就是用来生孩子的。

女人 不可能找出一个会打鼓的(当然后来打脸了)不支持女主办演出的老板 说 闭上眼睛 还真听不出这是个女人指挥(???

这跟男女有什么关系?!

)我可能无法理解在那种大环境下 他们所作所为,所处的话。

弹幕里都说 好像生他的不是女人(我想 可能他们就认为 女人就这么点用处吧)女主的好朋友Robin 非常绅士,默默地支持她的学业,后面才知道她一直是女扮男装,就因为想上舞台演出,仅此而已。

Robin第一次以女装的样子出来 确实没认出来…大家都在为自己的梦想 想做的事情 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着。

我很欣赏女主,因为她自信,和那些富人对话也不显丝毫胆怯,面对质疑也能一一回应(怼得漂亮)除了自信,还有一些不守陈规,凭一己之力 让老师接收她,教她指挥。

我想 这一点我应该是很难做到的。

影片的结尾 自然就是女主办的女子乐团演出,最后的最后 影片里说 至今,世界优秀指挥家里 仍然没有一位女性。

或许是在说 后人仍需努力。

#电影推荐#

 10 ) 没有逻辑性

看前很期待,看完很失望。

关于女性的电影我都非常支持,但是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有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首先没有看到多少关于女主音乐才华的描写。

除了开头,女主记下公园乐队的曲子,跟男主说了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之后都没有女主才华的情节,倒是非常多的描写了女主怼人的才华。

除了罗宾,其他三个男人帮她都显得很突兀,本身都是歧视女性的人,就被女主短短几句气势汹汹的话给说服了,有种都是被女主暴躁的脾气给镇住了,杉菜既视感。

看的过程跟女主一样烦躁,并不是说女主演技好,而是整个角色本身就令人很烦躁,到最后二十分钟心情才平和一点。

也许有人会说,因为遭受了巨大的不公平,所以没办法温和对待。

但是现实社会也不像电影那样,在不平等的环境中去硬碰硬,一般都没有好结果。

去查了一下电影背景资料,原来是真人真事改编,致敬历史上的首位女性指挥家Antonia Brico,非常佩服,电影其实能拍的更好一点的。

《指挥家》短评

21-250. 片子拍得很工整,整體還是不錯的。看女主懟自以為是的貴婦、少爺、指揮家,好爽!女人能有今天的地位,實屬不易。我們生活在一個男權統治的時代之下,從以前到現在都是,可是總有一些女性,她們不認為女人天生只是為了結婚相夫教子而存在,她們挺起胸膛做人,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哪裡比男人差?Frank其實是個不錯的人,只能說他們有緣無分吧。女主的養父母我真是無法理解,既然要走了女主,為什麼不善待她?那麼當初為什麼要買走女主呢???看得我好氣。好在她遇到了願意幫助她的人。ps:女主長得有點像安妮海瑟薇啊,但是也有自己的特色,也很美。

5分钟前
  • 晚焰
  • 推荐

我给4分半,女性题材尤其是罗宾部分加半分准5分😊 但是导演讲故事的能力还需要锻炼

9分钟前
  • 美味收藏家
  • 较差

最后的几行字幕道出了世界的真相。

12分钟前
  • white
  • 还行

多一星给片尾字幕

17分钟前
  • Karl
  • 推荐

女主有二宝:罗宾和前男友

18分钟前
  • MM is Sylvia
  • 推荐

喜欢最后两人身份对调坐在台下看表演的镜头,不知道为什么会想起lalaland,配上埃德加的爱的礼赞 挺浪漫的

19分钟前
  • LYRICOCONUT
  • 还行

向来对此类题材偏爱,在本就排片少得可怜的情况下居然还能看到,感觉就像在等着我去看。

23分钟前
  • 零度倾斜
  • 力荐

这迷之谈恋爱的剧情可以再多一点吗?说好的传记片呢

25分钟前
  • karenlin
  • 还行

很励志的电影,身世异常坎坷的女指挥家的成长电影。在某些领域,到现在为止,还是有歧视或者偏见的,比如音乐界。

30分钟前
  • 于永劲
  • 推荐

温情而清淡

33分钟前
  • vision
  • 推荐

真的是,辣鸡,这就是个反串电影吧,说是讲女性励志,其实是来黑女性的吧,这女主的行事逻辑,不负责任哪里谈得上励志了。

38分钟前
  • 心爱毛球的笨猫
  • 很差

好东西都来自荷兰,荷兰一生推前面恋爱的故事实在是别扭,后面男的怎么就结婚了。。。女主又挽留?这些都是啥。。。罗宾好棒,爱上他,无论男女真的,性别哪有那么重要交响乐真好听然而现在性别歧视还是在

40分钟前
  • 不中茴香和韭菜
  • 力荐

认为本片“女权”的人可能需要先把小学读完。导演兼编剧(还写了一部关于Brico的小说,电影估计是据其改编的)不知是觉得观众智商不够还是觉得音乐本身太无趣,对Brico的指挥艺术轻描淡写,对杜撰的感情戏浓墨重彩,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偶像剧呢。而且对于这样一位已经很传奇的人物,还要给她的生活疯狂洒狗血,比好莱坞恶俗电影还要低级。Brico本人在伯克利求学期间已经担任过旧金山歌剧院指挥助理,并不是根本没有机会接受正规音乐教育的社会底层——一个人又不是必须克服人类社会的一切困难才能配得上青史留名。更差劲的是,本片里的中老年女性角色,除了女主姨妈和Eleanor Roosevelt, 大多不可理喻或只能作为笑柄存在... 🤦🏻‍♀️

45分钟前
  • 科西嘉前流放犯
  • 较差

一般般

48分钟前
  • 嘎嘎嘎
  • 还行

两星半,主角塑造缺点不比有点少,各种情节莫名其妙,像是半黑传记

50分钟前
  • 朱鹮
  • 较差

7/10,男主恋爱脑,女主一心搞事业。故事要表达各种平权,情节各种理想,而最后的字幕却说明现实社会仍旧迂腐。加一星给古典乐。

53分钟前
  • 行者狲
  • 推荐

中国网络文学博大精深,这样的东西也能被称为女性力量的体现那真是……

54分钟前
  • 南国枳
  • 很差

我特别喜欢女性,电影真棒,2021年开年电影《指挥家》听了一场特别的音乐会,女性在这里的特点很突出,最喜欢罗宾的演员,发现她是变性演员,真的是好有魅力盲目以为和女主可以组CP。电影中的爱情线很迷惑,女主自己的奋发向上很感染人,电影也真的很鼓舞人。片后彩蛋是一个惊喜,感谢不散。

58分钟前
  • 科克托马斯
  • 推荐

对指挥到底有什么误解???指挥真正的能力显示在排练上而不是表演作息,硬生生安插什么女权主义,明明是自己能力低下跟性别没有任何关系

1小时前
  • 非青
  • 很差

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我在想这是什么土味恶俗编剧写的古早玛丽苏啊,前一半就是傲慢与偏见➕灰姑娘之霸道总裁爱上我,感情线快的像坐过山车,有的地方的伏笔莫名其妙,比如女主说自己是被领养的时候为什么给男主妈一个表情?搞的以为他俩是失散多年的兄妹…后半部分有点意思了,但时间不够了,也快的像按了二倍速。努力的过程很快就过去了,冲突解决全靠女主嘴炮,诚然能说会道很重要,但是不够过瘾。男主让人抓狂,没结婚前反对女主事业,莫名其妙结婚,结了婚后孩子都好几个了又暗戳戳帮忙,既然这样当初干嘛那么急着结婚呢?制造冲突的工具人吗?结婚这个冲突点也不好,女主这么坚定强硬的人居然会因为失恋自暴自弃放弃准备这么久的演出?演的最好的是兼职男二和女二演员罗宾,好到我一直在想演员到底男的女的。爱奇艺上评分居然9.6,太高了。

1小时前
  • momo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