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有人在拼命把时间压缩,比如短视频的兴起,“三分钟看电影、五分钟看电影“等等,近年短剧的兴起,再次压缩了观看的时间,听说有的短剧竟然只有9秒。
9秒能干嘛?
甚至都不够做一次深呼吸的。
奇怪的是,这个时代有人想把时间缩短,同时也有人想把时间拉长。
比如日剧,日剧可以说是“慢生活“的典范。
看日剧的过程中,不仅感觉时间都慢了下来,而且自己的整个身体节奏都慢了下来,特别的放松,特别的美好。
我最近在追一部日剧《住宅区的两人》,追得好温暖,好幸福。
追的过程中,能够让你好好做饭,好好吃饭,好好晒太阳,好好观赏花花草草,好好睡觉,总之,整个人的生命都更充盈了。
这是一个讲两个55岁的单身女人回到出生时的小区生活的故事。
之前很少看到关于中老年单身妇女为主角的影视剧。
通常她们都是作为配角出现,要么是被丈夫被背叛的可怜妻子,要么是成了带孙子孙女的奶奶姥姥。
总之,她们总是以社会的身份出现的,而不是以主体身份出现的。
但是在《住宅区的两人》的这部剧,她们就是以主体身份出现的,而且是两个普通人。
这两个女人,一个叫小奈,一个叫野枝枝。
两个人从小就是好朋友,一起度过了幼儿园、小学、初中,直到高中才分开,后来步入社会,都曾经跟男人一起生活过,以结婚或同居的方式,但是不过几年的时间,就重新恢复了单身,因缘巧合下,她们都回到了小时候的老小区,不仅重新成了邻居,还重新成了形影不离的好闺蜜。
她们都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不然也不至于年过半百还回到出生时的老小区生活。
这部剧从一开始就凸显了这一点。
第一集一开始就是野枝枝背着双肩包等公交车的场景,她顶着那张不再年轻的脸,跟年轻人一样挤地铁,挤公交。
名校博士毕业的她还只是一名大学兼职讲师,而她的同学不是教授就是企业家。
而她的好朋友小奈,年轻时也是一名有口碑的插画师,收入不错。
但随着时间变化,她渐渐成了无人问津的插画师,收入锐减,有时候要靠卖二手东西补贴生活。
尽管这样,她们的生活还是美好得令人向往。
比如,不管一天的收入怎么样,小奈都会很用心地做出美味的食物,跟下班回来的野枝枝一起分享,只不过收入好的时候多吃肉,收入少的时候多吃素。
吃完饭,她们还会一起喝喝咖啡,坐在小阳台上吹吹风,聊聊天。
美好的不只是她们的生活,更是她们的关系。
而她们能保持这种关系,是因为她们都没有婚姻、孩子的羁绊,而且父母都很健康,所以她们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
所以,尽管她们两个人都已经55岁,但她们就像少女时代的小女孩一样在一起嘻嘻哈哈哈,叽叽喳喳,享受简单的快乐和自由。
可以说,她们的生活就是普通单身女人理想的老年生活。
我心想,这么舒服的剧一定是女导演拍的吧。
一看导演表,果然没猜错,这部剧不仅导演是女性,编剧也是女性,可以说是全女创作团队了。
而且两个女演员,58岁的小泉今日子和59岁的小林聪美都是离婚的状态,不知道是不是巧合。
总之,好喜欢这样的剧。
#住宅区(团地)的两人#日式鸡毛蒜皮生活剧又添精品。
尽管依然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却能让人听到呼啸的海浪声。
所谓“团地”,是日本政府战后进行城市重建,为容纳大量的劳动人口进城谋生而在市郊修建的大型住宅区。
剧中的“夕日野团地”,建于1960年代,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旧式小区,如今已经60岁“高龄”,远离市中心且设施古旧,慢慢成为老年人社区和生活不宽裕家庭的过渡性住宅。
这样的小区,在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里也出现过,但电影明显更写实的镜头下,显得更加老旧而斑驳,半个多世纪的岁月痕迹一览无遗。
而在这部剧里,这个社区美丽温馨到近乎梦幻,以至于在最后几集里,提到它过于陈旧以至于面临拆迁计划时,竟有一种残忍的夺舍感。
这样的岁月静好,自然能够最大程度地包裹起团地两姐妹那平淡的人生,日常琐碎仿佛清风拂过静水,时不时激起生活中鲜活然而并非无忧无虑的涟漪。
尼采写有一名句,大意是:只有作为审美对象,世界才是可以被忍受的。
尼采相信,只有否弃掉形而上真理的确定性,在一个流变无常的世界上才可能发现一种美的拯救力量——美并非客观存在,而是主观生命在固定运动之外的能动建构,或者说,是人的强力意志对世界的创造性征服。
镜头语言,是一种美学表达。
“夕日野”的夕阳下,一切昭和式的激情与繁荣随着原住民的老去而消散,只剩各式各样的玩味。
代际之间有种不言而喻的默契,第一代居民在缅怀昔日荣光的同时不得不面对衰老与死亡,第二代居民在父辈余晖里平衡并维系着新旧交替,第三代居民们,把这陈旧的社区看作一种古老的新潮,用社交媒体来使其焕发生命活力……团地于是便成了一艘厄休斯之船,在被不断注入新事物的同时又不可抗拒地衰老着,但又被小心翼翼地景观化着。
而“景观”是不能被一笔勾销的,无论它被怎么删改,它的意义就是它的存在本身。
夕日野团地最后被开发商放弃,是因为它已经不具备被重新开发的商业价值。
房地产最蓬勃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不再被大时代背书的小时代,已然开启。
于是剧终的新年夜,两姐妹互相依偎着看日本春晚红白歌会。
没有大家庭的阖家团圆,没有都市的时髦派对,拆迁“警报”已然解除,只有蜗居里的两人,50年的至交,走过嫌隙悲欢,最后在温暖的被炉里,一起为自己的小时代翻过新的篇章。
电视机突然坏掉又怎么样?
有50年的回忆作伴,没有人会担心在自己的舞台冷场。
从讲述“值得喝彩的人生”到“可以忍受的人间故事”,霓虹用它螺蛳壳里的美学,将平淡进行了漫长而复杂的再创造,把最寻常的生活深邃却圆润地表达出来,慢慢成为一种玻璃罩里的景观,你知道它并非真实,但你又并不为它被抽离的一切感到遗憾。
这大概就是一切厄休斯之船上存在的人间值得。
我仍然住在我成长起来的老小区里在过往的知识储备中,团地一词是与贫困相连的。
房租低,地处偏远,设施一般。
看到推荐这部剧时,是想通过它去了解团地,未曾想到它是一部温情剧。
自从对日本社会去魅后,不再喜欢看日剧。
在我看来,日本人擅长将残酷包装成温情。
做为东亚人群,又很容易沉溺在创造出的虚假温情中。
在团地里居住的年轻人,均属于日本社会的边缘、低收入人群。
大学兼职女老师、生活收入不稳定的插画师、被妻子抛弃独自带女的男职员,拖家带口的年轻木匠夫妇、被同性恋人抛弃的插花师。
除了知名插花师外,都属于没有稳定收人的人群。
樱井夏子虽说没有稳定收入,因居住在父母的房子里,生活支出成本不高。
但经常采购时令蔬菜,吃不完时,会转赠他人;当木匠妻子端出一整盘西瓜,让大家品尝时,惊得我目瞪口呆。
野枝打工的便利店,邻居结账时,机器显示的金额低于我对日本物价的认知,让我不禁上网确认该部剧上映的年份。
猜想,本剧生活成本确实是想忠实现实吧。
2022年底,母亲去世后,我和姐姐都想经常见到彼此,我和爱人便搬回我成长起来的老小区里,对剧中涉及的问题有更深的理解。
我家的房子是五十年代建造的苏式干部楼,当年的厕所配有浴缸和水磨石的地面,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余波,未曾受伤害。
它是一个两室一厅的户型,带前后带阳台。
一南一北两居室,南北通透。
厅并不是现代意义的厅,它只是一个过道。
前后阳台封闭后,增加了室内的面积。
在我自己的语境里,家是由一间大屋和一间小屋组成的。
一幢楼只有四层,三个楼门,一层三户,没有电梯。
小区,楼层低,楼间距大,经历过几次砍树风波后,天气好的日子,走在小区里,阳光刺眼。
我家位于三层,白日整个南屋都沐浴在阳光里。
北屋后有成年大树,但白日拉开窗帘,屋里明亮一片。
剧中那位外形酷似刘桦的大爷,曾参与过团地建设的建筑系的老教授提出希望团地的翻建,可以坚守开发初期设计者的楼间距,我太懂这种期望的缘由。
父亲在我五岁时,因公去世。
因为这个原因,让我家住进了这套当时级别较高的房子。
考虑到母亲做小学老师收入较少,同时将母亲工作转入当时收入更高、父亲工作的工厂教育科。
在我的记忆里,我从小就住楼房里。
工厂房改,母亲将这套房买下,算是拥有了自己第一套的房产。
姥姥家拆迁,母亲多年的坚持,让她拥有了第二套房产。
母亲工作的工厂破产后,退休收入明显低于当年继续在教育岗位上坚持的同事。
母亲每每说起,都不免心情低落。
我总是反问来宽解她:有几个人能在北京拥有两套房产。
居住在没有电梯的楼房,在老人身体康健时,爬楼梯算是一种运动方式。
但一旦发生老人无法自由行动时,楼梯就会变成难以逾越的障碍。
母亲去世前,在家摔倒,折断了股骨颈。
急救车上门,有时人手不够,还需要家属辅助搬运上下楼。
有时人员经验不足,病人颇受苦。
母亲因摔伤后肺上有血栓,不能马上手术,需在家吃药化栓,期间需要定期去医院复查。
特殊知识,日常复查,是不可以叫急救车帮忙搬运病人的。
要不是在网络上找到个人提供的相关服务,真不敢想去医院复查如何实现。
我居住的小区是当年工厂的宿舍小区,大部分的邻居,母亲都认识。
母亲出门即社交的晚年生活,还是挺让人羡慕的。
不知道晚年,我会住在哪里;但确定,我晚年的邻居大都不太相熟。
当年的小伙伴,我只见过两位,还都是回来照看父母,并未在这里居住。
我居住的小区处于北京的四环外、五环里的区域。
小时候,周围还都是田地。
经过了四十几年的发展,小区设施成熟,交通便利。
除了没有电梯这个Bug外,我真是对它充满了感情。
虽说这些年,小区内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改造,但我仍然能识别出它原本的样子。
人岁数越长,就越不喜欢改变。
理性上讲,我希望能在衰老之前,赶上原拆原建。
但感性上讲,它不拆,在一定时间跨度内,我也觉得不错。
剧中优等生野枝同父母居住在一起,父母身体还算康健,并能在经济上帮衬她。
但我只可怜野枝没有独立生活空间,去消耗她日常的负面情绪。
更不用提,伴随父母变老,他们的古怪脾气,会消磨成年人所剩无几的生活动力。
野枝感叹,明明身体每个月都在做成为一位母亲的准备,无奈不言自明。
这句话特别打动我,因为我也在经历同样的无奈。
最近感受到一位朋友内心的幻灭感,他的生活不错,只是与妻子、与女儿的关系,一直都不是他设想的状态。
他口中说着注定和接受,口气却出卖了他真实的感受。
也许这就是生活,每个人都有与设想不同的不如意。
说我更喜欢早期的中国电视剧,比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写实,又不缺乏温情。
最近很困惑应该采用何种生活方式:是忽视现实的残忍,给自己营造出一个虚假的世界,这样活得会轻松些;或者直视现实,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陷入虚构世界,但这样活得就会不太开心。
EP03 野枝枝和春日部君的初恋往事,记忆真的是一件很神奇的事EP04 插花师的《春光乍现》EP05 两亿日元彩票和住宿区的互助时代EP06 更年期与青春期,女性与激素共处的一生EP07 闺蜜吵架EP09 大家都在跟住宅区告别EP10 圣诞晚会,跨年,新一年换汤不换药的我,也请多多指教。
我的能量已经用完了,没法从暖桌里面出来了。
看这部剧的时候,我有一种“置身事内”的穿越感,仿佛自己也住在团地,和野枝枝、奈酱经历着平凡又快乐的每一天。
非常喜欢,又不知道该怎么夸ta,或许也是这部剧的独特之处。
没有动人心弦的爱情线,没有拉扯纠葛的感情线,也没有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有的只是社区里人与人之间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相处日常,但即便只是讲述日常,也是闪闪发光的日常。
谁会愿意大热天挨家按户帮着社区老人替换破旧的纱窗呢,虽然起初也是不情不愿,但,忙着忙着竟生出了成就感,只有野枝枝和奈酱;五十多岁的人和十岁的孩子相处不以大人自居,一起吃刨冰,一起开party,一起分享心事,这个社区只有野枝枝和奈酱 ;天天听着新搬来的暴躁邻居吐槽自己的老公,还要帮忙协调夫妻关系,最终把这对年轻夫妇培养成了新一代社区劳动力接班人,只有野枝枝和奈酱;四十多年始终会在朋友的生祭去她家中拜访,用这份友谊温暖失意时的自己,用这份友谊鼓励挫败时的自己,用这份友谊反思不够包容的自己,只有野枝枝和奈酱;一个做饭一个只吃饭且从不帮忙,一个爱整洁一个家里乱糟糟,但也相处的幸福融洽,只有野枝枝和奈酱。
其实,我也不觉得奈酱做的饭看起来有多好吃,但是她认真做饭的样子,野枝枝吃饭时满足的样子,俩人对坐着边吃边聊天的样子,是最打动我的;其实,我也觉得社区里的老阿姨老头子们各有各的奇怪,但是她们对待社区生活的认真态度,她们绝不因年龄而放弃为未来的热情,总是满怀憧憬的态度,是最打动我的;其实,我也觉得以野枝枝和奈酱的人品及才华不应该过着如今局促又拮据的生活,但是,她们坦然接受又怡然自得的状态,是最打动我的。
其实,我也知道生老病死、聚散离合是人生不得不面对的必然,但是谁又真的会提前预想这些呢,这部剧用最自然最细腻最坦诚的方式把这些问题抛在了观众面前,让每一个看剧的人都不得不思考自己与剧中人似曾相识的人生。
不论你是未婚未育的独居女,还是和父母同住的大龄女,亦或是老伴去世的独居老人、单亲爸爸、麻烦不断争执不断的小夫妻,人生不都是要努力过下去嘛,谁又真的比谁的烦恼更少,更幸福呢。
幸福与否其实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多高地位,在于你能否关注眼下的生活,吃饭时能否品味出大米饭的香甜,聊天时能否感受到朋友家人的爱意,劳动时能否感受到自己正在为别人的幸福而努力,争吵时能否意识到自己的幼稚和偏激。
野枝枝和奈酱的相处模式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白头偕老从此不再是婚恋人士的专属,ta也可以用来描述友情,是对友情最高形式的期待和赞颂。
谁是我的野枝枝,我是谁的奈酱?
宝藏级别的,又看见小泉今日子了,好高兴!
小林聪美也是最喜欢的女演员。
只要有这两位就能立马让我很期待!
看到她倆去给欧巴酱换纱窗,想到今年春季我和妈妈两个人在家里换纱窗的过程,和电视剧一模一样。
哈哈哈,也就是日剧会把这样的日常搬上荧屏。
看好!!!
「娘がえりかあ」是回春了啊!
回到少女(状态),哈哈哈,有意思!
之前相棒里有一集拍到团地,提出一个社会问题,现在的团地已经变成了日本年轻人远离,外国打工人的廉租房,老年人原来越多的一个存在,当然治安也就比较混乱了。
还有一个3D动画也是讲团地里土生土长的孩子们,然后有一部是悬疑恐怖推理连续剧也是团地的,团地的话题比较好发挥吧。
这部里也提到了年轻人不愿意再居住在这种破而简陋的地方,而中青年人却对团地的十分依恋,同样老年人对团地却是一种责任般的热爱。
后面打太极拳还是八段锦?
哈哈哈,小林聪美说了一句“这是中国吗?
”笑死了!
典型日式的吐槽。
最搞笑的是明明让欧巴酱保密的换纱窗变成了团地全民皆知的秘密,野枝枝和娜酱一脸懵逼地看着来请求她们去家里换纱窗的欧巴桑们,慢慢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只能看着“罪魁祸首”的欧巴酱划水一般地开溜。
旁边跑来一个欧吉桑,野枝枝和娜酱连忙说,不换纱窗,不换纱窗哦。
结果人家不是找她倆换纱窗的,不过也没好到哪里去,是让她倆帮忙“咸鱼”老物件。
哈哈哈!
源于生活,真实却有趣!
帮着更换纱窗可以开发成业务了呢,两人老伙伴开着玩笑说到。
然后是老物件接二连三地被网上的客人买走,又让倆个小娘欧巴桑开心嘚瑟不已。
第二集上来就是一个有倆个秋千架的团地场景,感慨日本这一两年为了避免出现意外伤害事故,室外秋千都悉数拆掉了。
想到小时候自己的单元楼小区也有秋千架,好怀念啊!
持続可能な男,哈哈哈翻译成可持续发展男人,好好笑啊!
还好前段时间把家里那个庞然大物的制冷扇拆洗了,顺顺利利地装回去了。
哈哈哈,不过让我烦躁的是,拆了一大半的风扇就因为一两个手够不到的地方的螺丝只能放弃全机清洁,哈哈哈,烦躁点不同。
为什么おばさん達动不动就找机会将我们和别人配对在一起呢?
哈哈哈,道出了现实中年轻人的心声!
同款还有工作场所里的おばさん達,同样的行为(或者用另外一种更阴的招,故意影射的方式)真的让人很烦,这样的行为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如坐针垫,勘弁して!
òᆺóPLS(月经前症候群)💢,PMDD(月经前不快気分障害)😵💫,生理痛😣,月经困難症-_-||-_-||在那下面写着我很喜欢的词语——;喜欢的词语?
;「無料キャンペーン」!
;所以你就去接受了检查?
;嗯,毕竟都写了那样的词语了,正常的人都会接受的吧?
哈哈哈,笑出眼泪来了,是的,無料,妈妈阿姨们最喜欢的一个词语,或者说是所有人听到后心里都会激起涟漪的词。
有趣贴切!
娜酱,我竟然如此有干劲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是因为检查结果没有异常吗?
;挺好的不是吗?
あと32年あるんだから のんびりやれば!
悠悠闲闲地干吧!
;能持续到什么时候呢?
;就持续到能够持续的地方为止吧。
そう!
人生はまだまだ長い もんね!
所以给我们的答案是,人生还很长,就像婴儿学步,babystep,一样也未尝不可。
年中无休的疲倦感😆
竟然是越看越好看,一集比一集好看。
很难得的以两位55岁女性为主角的故事,适合所有人看。
的确属于治愈系,在经历了全球化、经济高速发展的开放时代来到全球纷争、低缓发展、学历过剩、民族主义盛行的时代,在一个“什么人都看不上”的过时的住宅区里,人与人之间有边界的相互温暖,无疑会赢得很多人的钟爱。
日本的“团地”(住宅区),是战后日本为提高居民的住房福祉而迅速发展的产物,借东山先生的信,也讲到了寄托着当时的建设者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待的努力。
我们的工人新村也类似吧,比如曲阳新村,当年邓小平还参观过,就像片子里讲到的这个日夕野团地建成时日本皇室来参观过。
两位主角,野枝枝和小奈,文学博士与插画师,在经历了种种现实的不如意之后,虽有不甘,但也坦然接受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在吃好每一餐、大白天地去钓鱼、在咖啡馆里吃松饼、一起看《春光乍泄》、在小阳台聊聊人生时不时还要互相调侃揭短(只有熟稔而互相包容的关系才能这样,即便这样,有一集里她俩还吵架了,多么亲密的关系里也有互相嫌弃,多么真实)之余,还会给年纪更大的邻居换纱窗、关爱新来的小朋友、帮助同性恋者走出感情漩涡发挥所长、帮助年轻小夫妻融入社区、参加社区的太极拳、一起组队参加社区一年一度的夏日祭活动……回忆早逝的小伙伴曾经带来的温暖,每每此时,总是能激起我心底里的感动。
简单的剧情蕴藏丰富的内容,每集都会有一个相对的主题,在平常的日子里流淌着异常细腻的感情,而这正是在一个草台班子搭建的世界里最抓住人心的!
即便最后一集显得如此乌托邦,但不要紧,仅仅凭着两人硬生生整出一场红白歌会来,就让人对未来无限遐想——毕竟前方还有与到目前为止一样长的人生呢,拿野枝枝(这可是一个慵懒闲散貌似被主流社会打败了的人)的话说“我怎么感到干劲十足”呢?!
评论区一起看,更多见主页本剧改编自同名小说,讲述了曾被称为神童的优等生太田野枝(小泉今日子 饰)是兼职大学讲师,看起来粗枝大叶,实际上认真严肃,离过一次婚;樱井夏子(小林聪美 饰)是插画家,然而最近刚失业,靠在跳蚤市场上下载应用程序谋生,做事一丝不苟,擅长烹饪,单身。
50多岁、在住宅区出生、住在老家、单身,这样的两位发小,即使心有不宁也相安无事,温暖幽默的友情日常故事。
うちの娘がまさかこの年になってもこの団地に住んでるなんて思いもしなかった。
昔は、”末は博士か大臣か”なんて言ってたのに今じゃ、うちのお父さんは娘のことを”団地の座敷わらし”だと言ってるのよ(笑)
「別れた旦那さんにさ『野枝のえの作るものは、料理じゃなくて調理だな』なんて言われて。
意味一緒じゃんとか思ったけど」「それはきっと『心がこもってない』って言いたかったんじゃないのかな」
(近来的一些想法综合记录)日剧《住宅区的两人》一播出就在内网持续获得关注,豆瓣9.3的超高评分及清风般的讨论区基本由女性组成,想来很多生存在国内的女性,大都从25岁开始,便进入了永无宁日的被观测以及自我怀疑之中,对年迈后甚至中年生活都充满恐惧与排斥,而剧中两位年过50的女性如春日般温暖的生活日常,确有抚慰人心的效果。
此外,第一集中就多次出现的“韩料”以及“BTS”,又引发了另一思考。
新世纪以来,韩国文娱产业关注青少年女性诉求,日本文娱产业关注中老年女性生活,都在一定程度展现了东亚步入现代文明后的性别权力平衡。
既日本文娱后韩国文娱再次走向世界席卷全球当然也包括中国,而中国对于韩国尤其是韩国男团产业的负面情绪往往集中在性权力剥夺的深层次议题上,极端男性甚至部分女性试图用称谓母亲的方式侮辱韩国男团及韩国背后的一切,可见在权力意识觉醒和寻求平衡上,还要走很长的路。
而在文化输出的部分,更是直至今日也没有意识到,任何成功案例,都不是靠强迫接受和被动教育,而是靠自身价值和主动吸引。
嘲笑和贬低只能显得自身低劣,与进步和文明相去甚远。
即使到了五十岁还是会迷茫喔,即使到五十岁还是会被当成小孩喔,即使到了五十岁也还是会有好朋友能和你一起吃饭耍宝吵架又和好喔。
很温暖,但看不进去,可能有些剧就是适合两个人一起看的
这种东西真的是给日本退休老太太蹲养老院里看的吧
高开低走。前几集确实很舒服,很放松心灵,到后面就变套路。这个剧演绎了什么是富有生活气息的"平平淡淡才是真👍🏻"。幸福就在日常的平淡点滴里✨。(其实现在觉得幸福的关键就是能在心里把要求降低☺️,不去做任何评判,这样任何一点额外的收获都是生活之喜,如果把一切全部都定很高的要求,那么就会长期长期活在不满里,内心很难自由、平和、喜乐。)这种关系好难得🥂。既是非常亲密的长达几十年的深度友谊,又是如沐春风般的不叽叽喳喳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舒服稳重关系(不过毕竟二人都五十多了,而且属于有内涵的女性。)。
看不进去……
太无聊了,演技也很做作,发现自己就是爱看帅哥美女
就像喝酒一样,微醺就够了,太多就泛滥到麻木。日剧很善于从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找到可以让疲惫的中年人向往不已的小幸福。
10分钟弃,我还没有老。
做作....
《西瓜》平行宇宙 早川基子和马场万里子一起生活
不论是住在团地,还是变卖旧物,剧集所呈现的是对“旧时”的迷恋,曾几何时从木质建筑搬进钢筋水泥的团地也是一种时尚,如今团地已经过时,连同降温的还有人与人的紧密度,松本佳奈就是想用剧中这个乌托邦小区唤回邻里友情。好羡慕小林聪美和小泉今日子这对老友,有相同的回忆和话题,能在一起看《春光乍泄》,也能一起吃松饼,共演红白歌会真的笑死。
很治愈,色调也很好看。全是老年人,时代逝去,里面出现的全是昭和时代的产物,55岁的两个女主,纯素颜演出,即使如此,还是太温柔太让我羡慕。如此阳光明媚的生活,我老后能过上吗?看到第三集,惊叹仲村保养得真好,依然气质卓然我辈心折!
应该还有第二部吧
特别喜欢看小林聪美演得日本大妈。基本能一次性完整看完 细节很棒。但多少有点觉得还是日本的催生片 虽然两位女主的生活充满“小确幸” 但感觉还是很寂寞 同时两位主演生活中应该是发自内心地通透成熟的人 所以看起来并不是很快乐 导致片子的一些日式小轻松实在是有点尴尬演绎。但这部戏表达的女性友谊非常令人羡慕 这也是一种幸运和幸福了。另外 应该是剧的需求 服饰搭配不太精致有点遗憾。第八集居然还不忘说美军轰炸他们在哪卖惨。。
虽然平淡,但不枯燥。老龄化小区里的两个好朋友(55岁)的可爱日常。
仲村亨好帅啊
西瓜售後,秋冬也有定番劇了
知道这两位西瓜之后再次联袂,盼来的剧。所以第一时间每周追看。炉火纯青。代入感。日剧绵里藏针,感叹的有很多,不光是友情……
宇野常宽所说的“无尽的日常”,也依然会因为团地的消失和主角的失业而戛然而止。日常的脆弱与流动不会改变,人接受这点,并努力适应与自我发展,在拒绝宏大叙述的同事感受和发现自己与社群的小叙述。除此以外,并无它路。
今年最喜欢的日剧,是那种好久未见的琐碎的、温情的、轻松的、不和你讲大道理,但是突然一个眼神一句台词就把你击出眼泪的柔软日剧。虽然刻画的是偏理想化的生活,但一张简单的餐桌一支黑白的画笔,就足以告诉我们平凡的老去也一点不恐怖,55岁也可以像小学生一样拌嘴,随意活着也能体会生命的全部有趣。真的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