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莫娣》的影评而慕名来观赏《永恒的记忆》,女主人公更加普通,一个干各种女佣杂活儿的劳动人民,有个酗酒好色会家暴的丈夫和7个子女。
女主人公没有离开丈夫的原因也许就是因为丈夫还在为这个家干粗活赚钱,就像丈夫要去参加社会党罢工一样,女主问没有钱谁在乎我们?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虔诚的天主教信仰,相信上帝的安排并承担家庭的责任。
父女之间也严肃的交流过十戒中的第七戒:不可奸淫。
对女主来说,放弃跟照相馆老板爱情的希望,正是由于家庭的责任。
就像她被丈夫用刀抵住脖子的时候,她说你想想孩子。
面对照相馆老板的表白,她也想到了自己的孩子。
即使是被丈夫强暴生下的孩子,她也会懊悔自己曾经想放弃这条生命。
背负着生活的重担,人总是会向往自由,就像丈夫被关进监狱时,女儿怂恿母亲没有爸爸大家可以活得更好,就像没有爸爸的时候,女主带着孩子们去看卓别林的电影,回家相互模仿卓别林的其乐融融。
人总是有选择的,女主一直可以选择抛弃丈夫。
如果她真的这么做了,丈夫是否就会像他最好的朋友一样,在妻儿离家出走后自寻短见呢?
但是,女主选择了更艰难的那条路,原谅丈夫。
生活有一时的对错,也有一时的原谅和包容,但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绝对的原谅和包容。
信仰给女主精神上的支持,道德上的指引,但选择权一直在女主的手里。
她选择在生活中做一个坚强的人,在感情上选择带给她照相机的人,而不是教她使用照相机的人,即使她的选择最后让她痛苦,她选择信仰上帝给予她力量。
上帝爱世人。
原文:http://www.sweden.cn/about/latestupdates/detail/article/-557064472c/作者:姜欣忆去年此时,我正独自窝在Lund Vildanden学生公寓中的红色单人沙发上,静静等着1.4G的《永恒时刻》下载完成。
彼时,窗外也如同近日的上海般,落着清浅的雨,让一派春末夏初之色犹显得碧绿清润。
下雨天适合懒洋洋地看一部好片,我想。
待到高清电影下载完成,打开,细腻的画面和轻盈的配乐响起,世界突然安静。
然而,不消片刻,我不得不合上电脑——是的,没有字幕,不谙瑞典语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先将这部电影搁在一边。
倒也不是就此束之高阁。
瑞典电影带着太多伯格曼的标签。
像《永恒时刻》这样的温馨、复古、怀旧色调,我个人在北欧电影中所见并不多。
因此我想,我对于它还是念念不忘的。
甚至去年,也不惜将它从Skåne带回上海,穿越千山万水。
周六的下午,独自一人,找来字幕,耐心观赏。
如果世上真有北欧神话中的彩虹桥(能使人瞬间到达任何地方),那么《永恒时刻》便是这座彩虹桥;如果世上真有机器猫的时光机,那么《永恒时刻》便是这架时光机。
我摒弃了一切杂念,从最开始处慢慢解读,如若回到一年前。
篇首那一串串细碎的机械调节声,好似一只错落有致的手,慢慢撩拨时间的刻度。
假使摒弃电影的画面,闭上眼睛聆听,未必能分辨,那是在调整相机,还是在调整机械手表。
并不算漫长的片头就被这样的细碎充盈了。
连着透过一个镜头般的圆,终于来到了1907年的瑞典。
任何一部伟大的电影,之所以不朽,通常不外乎两点:一、对于人性进行细致深刻的剖析,歌颂人性的华美或者缺陷;二、将时代背景嵌入主题,反应某个固定时代的风貌,通常这会为电影带来一些史诗般的风格。
应当没有人会否认《永恒时刻》恰是兼具了这两点的伟大电影。
这一个古老的斯堪迪纳维亚故事,取了女主人Maria的女儿的视角来进行第三者的整体叙述,让这个故事变得离我们很近,却又有一段跨不过去的距离。
我称之为斯堪迪纳维亚故事,而不是瑞典故事。
理由相当简单:女主角是一个来自芬兰的妇人,而她倾心的相机店老板则是丹麦人。
故事发生的地点自此变得相当微妙:Malmö,这个与哥本哈根隔海相望的城市,这个充满一切可能性的城市,这个会发生一切传奇的城市。
不得不承认,伊始看到“Malmö”这个单词出现在电影之中时,我便将之纳入为最喜欢的电影排行榜中。
在Lund生活了两年,距离仅仅只有15分钟车程的 Malmö在我眼中几乎和Lund连为一体,经常去,熟悉到无法更熟悉。
电影中的Malmo一如既往地安静。
那一条条电影中出现的街道,那一个三个国王共同出现的广场,和我往昔所见如出一辙。
在Lund所学的专业是Lund University和Copenhagen University联合举办,由此我们常常每周从Lund做跨海火车,经Malmö取道,以Öresund桥为介,越过小小的波罗的海峡抵达哥本哈根上课。
无疑,基于自己的切身经历,对于电影更添一份亲近感,好像那也是属于我自己的一个故事。
久违的瑞典语,像那一串细碎的机械声,流畅、圆润、大珠小珠落玉盘般地流泻出来。
偶尔能够听懂几句简单的对话,甚至还跟着电影中的小朋友们一起用瑞典语数着“1、2、3、4、5……”。
在那些中世纪的童话建筑中,从Maria的身上看到一个坚强的女性灵魂慢慢地崛起,自然,在电影里,她靠的是一个相机;在现实历史之中,也可能是些其他的什么。
这更加帮助我们理解,为何瑞典会成为最女权的国家。
都说北欧人冷淡,我从未妄加赞同。
他们的浪漫、热情和爱,只是遮掩在平淡的细节中,以最温婉最不经意地方式流露出来。
Maria Larsson,无论名抑或是姓,都在瑞典语中最为常见。
她被定义为一个普通至极的平凡妇人。
当她想把“伯爵夫人”相机(请忽略“伯爵夫人”这个带有女权主义的暗示)买掉时,店主取下了镜头,执起她的手,对着光和窗玻璃上的蝴蝶,将蝴蝶的影像倒影在她的掌心。
Maria慢慢地拽紧了拳头,仿佛要将那一枚光之蝴蝶永远地握在手心里。
无论是男主角还是女主角,他们细微的动作诠释了经典的北欧式浪漫。
当五年后,Maria再次回到相机店想讨一些显影水,男主角毫不犹豫地撂下重要主顾,亲自为她准备材料,赠送与她。
待到她回家打开,发现包裹里有一朵小巧美丽的玫瑰。
看到这里,任是世间心肠最淡泊的人,也会情不自禁动容吧。
如此浓烈的爱情,被双方隐忍克制地掩藏。
这种北欧式的内敛,显示出理性和感性平衡的美感。
没有失态,没有丑陋,相敬如宾。
这样的爱情无关金钱和肉欲(同样的故事在意大利电影中,怕是……),正如女主角那一枚淡淡的吻,留下无限余味,又再次突显了人性中的理性光辉。
他们的爱情,是互相为对方拍摄一张照片。
可是谁都能看出,这节制而未曾说出口的爱情是两人之间永恒的记忆。
结尾处,Maria为自己拍了此生唯一一张照片——在她过世前不久。
最后的一个镜头,她坐在撒满阳光的木屋里,看到窗栏上一枚扑闪的蝴蝶,无声微笑。
我想,所有的人都知道那抹微笑为的是什么。
掌心里的光之蝴蝶,是她生命中的永恒时刻。
喝酒这块,让片子略婊,女主似乎《钢琴课》附体。
不过我觉得这是时代氛围,并非导演性格染上的色彩。
女性追求可预测的、干净的生活,不过对于男人对于世界对于酒之于男人,她们并没有完全深透的认知吧。
里面许多渣情节是真实的,在我父亲身上也看到过,到这样抑此扬彼,似乎是人性天平上别有用心的表达。
我看明白了,这片子用两个小时表现男人的渣。
女权主义者拍的?
片子本身对时光的刻画是有意义的,但是这存在感里面掺进了许多对错的潜意识影响,有试图操控的痕迹,没有节制。
从弹幕评价好坏、渣烂就看得出。
现实是,没有完全的好坏区分,渣与婊也不应当作帽子。
仅凭一部电影,要达到这样丰富、深厚信息的传递,还太清浅了。
尤其,当女主的脸看上去并不加分,犹如《钢琴家》的布洛迪。
20世纪初,社会动荡的瑞典,工人们总是面临失业。
战争也在无形中逼近。
宗教信仰似乎是人们唯一的慰藉。
和千千万万个家庭类似,玛丽亚的家庭也并非完美无缺。
同样存在着它的问题。
不难看出,来自底层人民拮据的生活环境;酗酒暴力又小心眼的丈夫;再加上好几个孩子需要养活。
玛丽亚不得不缝补衣服,给富人家打扫房子来维持家庭。
生活好像本该是它所呈现出来的穷苦,但他们也会用他们的方式寻欢作乐。
唱歌跳舞,参加戒酒舞会。
在苦难的日子里寻找到一丝甜,用来度过接下来的时光。
好似银币总是拥有它的两面,玛丽亚的丈夫酗酒、暴力,还和其他的女人鬼混。
他像是漩涡的中心,总是给家庭制造和带来风暴,但这个角色的设定是复杂和矛盾的。
他们的女儿回忆说没有人跳舞像父亲跳得那般好,他也知道因为酗酒给家里带来了多少麻烦,也曾流着泪忏悔,然后又故技重施。
最好朋友的死给他的心灵带来了创伤。
社会矛盾和失业的压力使他日渐压抑,家庭是唯一宣泄内心情绪的出口但是也不能致使孤独消失。
知道妻子的一颗心都在拍照上,并且可能记挂着别的男人而无法忍受。
看到红色暗房里妻子洗照片时那般的忘我专注,便也窥见了妻子的心之所系。
不动声色关上了暗房的门。
父亲告诉玛丽亚,没有人能明白上帝安排好的事情。
也没人能反悔和上帝立下的约定。
这些父亲口中在当时看起来奇怪和难以解释的话语,似乎提前预兆了未来。
暗中预示了玛丽亚往后的命运。
一次偶然,玛丽亚发现了柜子里的照相机。
当时的玛丽亚还并不知道,这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黑色盒子,将和她的以后产生奇妙的联系。
第一次看到蝴蝶的光斑,原来它可以在掌心里起舞。
照相机可以拍下来她孩子们的模样,这多么神奇。
抓住转瞬即逝的事物,让它定格在光影中,成为永久。
近乎于追逐着时间的尾巴,这就是摄影的奥秘。
在物质水平拮据的情况下,对于精神世界的探索是极其困难和不被理解的。
如何处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矛盾),并在当中安顿好自己。
也许这是一个需要为之永恒思考的问题。
在片中,玛丽亚不止摄影爱好者这一个身份,更多时候是处理和照料日常琐事的母亲,一个总是宽容和隐忍丈夫的妻子。
那些占据了她生命里绝大多数时刻的琐碎与平庸。
生活的海浪冲来,隐藏在这当中的艰辛和暗礁不止一次损伤了她摄影的天分,并且试图想让她放下相机。
远离拍摄。
摄影给了她养分,忍受苦难生活的理由,和随之诞生的欣喜。
在旁人无从触及的地方,游离在母亲与妻子的身份之外,是自由而明快的,可以自在呼吸。
影片的最后,丈夫送给了玛丽亚一个暗房,这个安慰性的举动算是不理解但好歹尊重并支持了她的爱好。
但是也不能不去设想,曾经遭受的子女的反对和丈夫的歇斯底里,它们是危险并具有摧毁性的。
设想如果没有照相馆老板的理解和劝告和玛丽亚本人随之诞生的坚定,这些迸发的冲突,会让摄影史上少了一位艺术家而多了一位默默无闻的母亲,不管它是否出于自愿。
文艺一旦和生活碰撞,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势必会因对于其中一方的规守而损伤另外一方。
美是治愈性的,是微小的奇迹,心灵为之战栗的地方。
窗棂上放走的蝴蝶、冬日里闪闪发光的冰棱、十几岁花龄躺在床上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一瞬的女孩,也许死亡在那一刻就如同蝴蝶的翅膀飞走,花朵回归泥土。
青年人的爱情可以顺着手心里的鱼腥味造访大海,坐在河流底部认真思考世界的男孩、和被放在包胶卷的纸里的玫瑰特有的香气、送走消失在绿荫小道中“情人”离开的背影。
这或许是她一生之中除了丈夫唯一心动过的男人。
导演温和的给这两者做着细腻的调节,试图平衡两者之间。
发生在真实生活中的情况也许是装在盒子里的巧克力,比所呈现出的更为苦涩复杂。
但总之,这些暗含在生活里的宽阔美好和难以言喻的时刻,不能被解释只能记录下来的时刻,沉默之中无声地提醒了玛丽亚。
活下去,去爱,去生活,去抓住它们。
去创造。
女性意识觉醒的道路漫长而艰难。
并非一蹴而就。
而它又总是和试图压在女性身上那沉重的东西相违背。
忘却生而为人的自由。
借助相机,玛丽亚在家庭、丈夫、孩子和穷苦的生活之外寻找到了另一种可能性。
不像金钱和面包,摄影没有把她从四面楚歌的生活中解救出来,却给了她一个安置内心的地方。
就算是丈夫的不忠与暴力也变得坦然和无所畏惧。
并且开始对不公作出反抗。
丈夫也不曾获知,看起来一向渺小和卑微的妻子从何时开始怀有勇气,可以反抗他的独裁者地位。
像是一直前进的道路上突然开设了另一条通道,没有人知道它将通往哪里。
不能被理解也无需被理解,因为那是等待她独自探访的世界。
心灵的自由之地。
人类历史上漫长又残酷的战争总会结束。
如潮起潮落般简单自然和自带永恒性。
父亲和母亲在经过了种种事情后依然守在一起,守着他们彼此的孩子。
过往的家庭矛盾如同积雪消融在了漫长岁月里,最终将苦难化解,成为了草地上一支轻盈的舞,且深情款款。
没有人知道,父亲和母亲为什么还在一起,母亲为何最终留下那匹马。
就像没有人知道他们当初为什么选择结合在一起。
爱像人性总是呈现出的那样,比人们想象中的更具有它的原始性。
我们不得不去相信,在父亲和母亲之间,有着旁人甚至孩子所不能理解的连结。
正是这些连结,让他们没有选择分离。
或许他们曾经也有一段令人艳羡的时光,那种只发生在年轻时的浪漫爱情故事,而后蒙上了生活之尘。
毫无疑问生活是艰苦的,又是值得为之奋斗的。
就像候鸟终于在晴朗的天气飞回,阴冷的天气里等候第一缕阳光,在冬天里想像着春天,航行了数个月的轮船终于上岸。
他们的生活也终于好了起来。
过往的岁月是窗前的流水,缓慢淌过。
我们不能清楚和毫无犹豫地数出,有哪些日子是生命里的永恒时刻,当死亡的幕布将一生盖上时。
玛丽亚的女儿在她去世不久后发现母亲生前为自己拍的唯一一张照片,母亲躲藏在相片中那狡黠和意味深长的眼神。
那是一个人即将走向生命尽头时回首往事没有缺憾和心满意足的神色。
她终于走完了她一生中最认为满足的时刻。
镌刻在岁月洗礼后泛黄的一张张相片里那些沉默隽永的时刻。
她灵魂的秘密。
她的永恒时刻。

看到最后,隐约意识到这是部根据真人改编的电影。
Maria,有着坚忍的性格,这一点在电影当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她一次次忍受了命运,忍受了丈夫的出轨与暴行,然而她似乎一直从未后悔过,她接受了命运给她的一切,因为她做出了选择,并且做好了承受后果的准备。
片尾maya的发问也是我的疑问,我想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也会在思考:究竟是什么让她的父母相守一生?
我想可能是“”爱“吧。
字幕对“爱”这个字打上了引号,我认为,是的,当然不是爱,起码不是我们认为的真爱的“爱”,这种爱或许是对人生的热爱,Maria对人生的热爱。
一边是琐碎繁重的生活,7个孩子,家务,做工,一边是精神的追求,平静的光影世界。
我想Maria是疑惑的,她不知该怎么选择。
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究竟该怎么选择。
Maria父亲的那句话,上帝立下的誓约,没人能反悔的。
Maria应该有着虔诚的信仰,这一点从一家不断出现的祷告上可以看出。
但我不敢肯定Maria的选择仅仅是基于这誓约,她借助着上帝的力量在和生活抗争。
但这并不容易,她很清楚的意识到,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命运,但生活掌握在自己手里。
Maria曾几次想放弃摄影,但对生活依旧被动,电影中出现的两次家暴,Maria都说出了“动手吧,结束这一切吧”,但终于还是“为了孩子”,她再一次接受了几乎要把她杀死的丈夫。
她挥别了 Pedersen,成功了让家庭继续圆满,孩子们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想这正是Maria的愿望吧,作为一个母亲,她是称职的,我想她的一生里,她对这一点应该是没有遗憾的。
然而,看到最后,我心中依旧有一个疑问,是关于那段似曾相识的小提琴曲,直觉告诉我,这可能有关电影主旨。
果然,这首马斯奈(Massenet)的《沉思》(Meditation),以下来自新浪博客 “作曲家马斯奈(Massenet)在1894年根据法国作家法朗士同名小说创作的歌剧《黛伊思》中的间奏曲,也称《黛伊思冥想曲》(Meditation from Thais)。
小说《黛伊思》取材于古埃及的一个宗教故事,亚历山大城中有位才貌双全的名妓黛伊思,其旧时好友、年轻的高僧阿塔纳尔,因怜其堕落,亲自到阿历山大城苦劝她脱离苦海,皈依上帝。
在这场灵魂的拯救和被拯救的过程中,黛伊思渐渐厌倦了醉生梦死的生活,开始诚心忏悔,最终进了修道院。
而阿塔纳尔却反而被黛伊思的美貌所征服。
为了摆脱自己的罪恶感和逃避对黛伊思的思恋,他到处流浪成了行云僧。
多年以后,这位灵魂的拯救者重返修道院,匍匐在黛伊思脚下,向她倾诉压抑多年的爱情时,已经奄奄一息的黛伊思却手指苍天,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这是宗教与感情的冲突,精神修行与物质诱惑的冲突,感人至深。
据说作曲家为了创作这部歌剧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 宗教与感情,精神与物质,灵魂与生活。
矛盾,人生从来不缺少的部分。
这首曲子让Maria与Pedersen相遇,也是在这曲子中,她眼泛泪光的看着Pedersen的背影渐行渐远。
后来,一切归于平静,生活变好了,孩子们长大了,她和丈夫跳着年轻时的舞步开怀大笑,最后,她在一片灿烂的光影中回归永恒。
正如这首曲子,从平静走向激越,从激越走回平静。
就好像一切的激情与苦难都归于时间里,像树影般随风摇曳,偶尔唤起一些旧照片似的记忆。
《永恒时刻》,我想,永恒的不是流水般的日子,是日子里那些短暂的激情与痛苦,正是它们,组成了我们的命运。
如果故事再推后五十年,Maria的自我意识苏醒得更多更早,她会不会有勇气选择另一条路?
细碎的日常,克制的叙事,感人的人总是那些不经意的细节。
玛丽亚在照相馆老板面前游离的眼神,克制的爱,仿佛是一个坚韧母亲最好的表达方式。
残酷的生活中,总有美好和幸运。
比如,有一件喜欢的事情,有一个懂你的人,也许它们未能改变生活的轨道,但永远有那么一点光、一丝心底的温暖,足以让自己更热爱生活,拥抱走过的不幸和正在经历的无奈。
一百年前,物资还是那么匮乏,人类却在人文、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一万年前,我们还在饮血茹毛,而现在,住在一个偏远的小城竟能与纽约的市民同时观看新上映的大片。
艺术、美、文化就是人类的光,不断塑造着灵魂,让生命在残酷的环境中活得更美好。
缩小一点讲,艺术、美、文化也是我的光,在庸常的生活中,常怀感动,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美好。
照片会发黄、变老,记忆更不会永恒,永恒的是每个人向着美好用力的点滴汇成文明的长河,永远流淌着新的生命。
电影发生的时间是19世纪 那是女性主义刚刚萌芽的阶段 不同于之后的女性摄影师对男权社会的反讽和揶揄 摄影还没有女性宣泄和反叛的工具 成为情欲空间和个性空间的开拓武器,更没有走向身体叙事的极端 玛利亚的拍摄的照片 充满了母性的光辉和温情的人道主义光环。
玛利亚给邻居家的女儿拍摄死亡的留念照是整个影片的华彩篇章。
片段温柔细腻 特别是配乐丝丝入扣地塑造了女性摄影情感表现的细腻性 女性感性存在的微妙性 以及母性情怀的伟大和永恒。
玛利亚的照片构图大胆 视角独特,形象突出醒目 二维的照片营造出一个永恒的时空 留存了年幼生命的至美至纯,以及死亡的庄严、肃穆与安详 映射了拍摄者的母性情怀在死亡面前的温柔无畏。
照片上安详的死亡面孔美丽纯洁 如同沉入一个最美的梦中 给予了邻居莫大的安慰 也赢得了照相馆老板塞巴斯蒂安的至高评价整个影片在时代的苍凉中透出怀旧的温情 导演“用16mm胶片拍摄,然后放大到35厘米 颗粒般的画面质感映射出上世纪的时代气息 以及与早期默片相通的气质。
我故意调暗颜色 用了Victor Sjöström(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 瑞典著名导演,演员,代表作《幽灵马车》《野草莓》)电影中相似的暗棕色调。
”这种暗棕色调色调降低了明暗对比强度 让整部电影呈现出油画般的古典气质 缓和了影片中的阶级 性别等各种矛盾,决定了电影的怀旧氛围和温情的情感基调
原文出处:http://www.sweden.cn/about/latestupdates/detail/article/-cf8e37c073/一部瑞典电影,三个北欧演员——分别来自瑞典的米克尔•佩斯勃兰特(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获得者《更好的世界》的男主角),芬兰的玛利亚•海斯卡涅(与本片导演合作过另一部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获奖影片《船长》)和丹麦影坛常青树加斯帕•克里斯滕森(是个老帅哥)——这就是《永恒时刻》,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瑞典南部城市马尔默。
故事的发展徐徐而进,稍显缓慢,但不沉闷,可谓波澜不惊——常常是仿佛风暴要来了,但却被现实的妥协或者说是家庭这一情感+社会纽带给不声不响地冲淡了。
但正是在这种不紧不慢的节奏中,细腻的情感散溢出画面(这或许是许多欧洲电影的风格,或者说,特色)。
影片的女主角是平凡主妇Maria,原本丈夫和孩子是她几乎全部的世界,在遇上摄影之后,却发现了另外一个自己和另外一份情感。
男主角,从角色的重要性上说,有两个:好色、酗酒、粗暴、感情外露的丈夫Sigfrid和照相店老板——绅士Sebastian,虽然后者的戏份没有前者多。
Sigfrid 与Maria之间的情感很值得玩味。
Sigfrid占有欲比较强,自己在外面沾花惹草,却不许妻子的照片出现在照相店的橱窗里。
Maria在遇上摄影以后,对Sigfrid还存在着多少爱(抑或是亲情,抑或是对子女的责任感),很难说清楚。
只需记得当她看到Sebastian与一女子携一小孩在林中漫步,回家便把相机重重地扔在箱底,呵斥目睹这一行为的女儿去睡觉,并在此后的五年中不再使用相机或涉足照相店,就可知她那时心中的嫉妒、愤怒以及失望,也可知她对这一埋在心底的婚外感情投入之多。
然而,正是Maria与Sebastian之间这段“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让我在看完电影之后倍感惆怅。
这个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瑞典故事似乎与《小城之春》一类讲究传统道德或情感克制的东方电影异曲同工,描写细腻而不张扬的感情,欲言又止的悸动,以及身不由己的遗憾。
然而,爱情静谧的美又正源于这种精神上的共鸣、心灵的碰撞与行为上的克制。
此时,如果男女主角中的任何一方在行动上迈出更主动的一步,那么,整个故事或许就变成了浓墨重彩的爱情私奔,而这份感情也就失去了遗憾的美——或者说造就美的遗憾,那便也不再是我们所熟悉的瑞典风格,而变成激情的弗拉明戈或者沦为廉价的快餐速食。
其实,女主角是非常勇敢的:有一个在多方面令人失望的丈夫,却仍然坚持为这个家(或者说,为自己的孩子)而付出;丈夫因对她暴力相向而入狱后,又因为责任(或者亲情?
)对他不离不弃。
她的勇敢不是盲目或者不顾一切的,正因为这种勇气,她在阻止 Sebastian说出自己所期待的表白的同时,主动吻了心仪的人——也是唯一的一次吻,然后转身离开。
这一吻似乎使得这段感情不再显得那么遗憾。
但是,Sebestian最后的离去却让Maria始料未及,她脸上的痛苦、失望甚至懊恼说明了一切,或许此刻她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遗憾。
一直很喜欢一句话,也是我认为对于摄影的最好诠释:“The camera is an instrument that teaches people how to see without a camera.” ― Dorothea Lange.摄影的意义在于放下相机时。
出于热爱,相馆老板热切和女主分享着相机如何成像, 当看到暂时歇憩在窗边微弱颤动双翼的蝴蝶出现在女主手掌心的那一刻,我被一种美瞬然击中——脆弱的、不可思议的、稍纵即逝的;每天相机背在身上,按快门,sd读取,魔法般对瞬间的捕捉早已成了和"所到之处定有wifi"般的"理所当然"。
所以当影片这样毫无防备地把最基本的原理温柔地呈现在你面前时,那一刻,你想做的、大抵也不过是像女主那样,留住魔法,握紧它。
片中,导演不断把镜头给到女主捕捉光影时的表情,雀跃的、兴奋的、自由的;重大典礼时,迎接胜利时,那抱着相机一路小跑迫不及待地对准世界的Maria,不就是每一个喜欢摄影的我和你。
开篇没多久,电影就特意安排了一个女主冬日里排着队倒完尿壶、忽然被房檐上悄然融化正晶莹剔透折射着光的冰柱吸引驻足的镜头——来来往往的庭院,只有她看到了;也许很模糊、也许她都没意识到自己的停留,但这些忽然降落的瞬间,总能让她在庸碌的日复一日里,撕道缝隙,喘口气。
今天被风梳成好看流线型的云,墙上在风中摇曳乱舞的树影,雨天路灯下筛出的好看金色扇形,等红灯时发现对面的人和旁边的车巧合地统一成红色——摄影的意义,在于放下相机时。
一些镜头用来凝视无法触碰的爱人,一间暗室用来存放永不显影的心事。
虽然不赞同,但很喜欢她最后关于婚姻的选择,这才是生活,不存在完满,更多的只是一段段偶尔转阴偶尔晴的关系和一场场只能目送的言浅情深。
只希望下次再有蝴蝶停驻,你我可以有足够的幸运,发现它,然后,留住魔法。
以为是传记片,反倒是没看出女主什么成就和天赋,仅仅是因为她比较早拥有了一台照相机,还有她是一个女人。
影片很平淡地叙述了女摄影家玛利亚·拉森的一生。
玛利亚的丈夫:酗酒,暴躁,家暴,独断专行,可以一瞬间使得和乐融融的气氛降到冰点。
但是影片并没有完全抹杀他的形象,他魁梧漂亮,干的一手好活儿,是个风流的主。
他也有热爱的东西,救了一匹好马,取名泡特金。
他也很爱他的孩子。
但他们真是非常不合适,他不欣赏她的才华,也不是一个细心的男人,他会在一早铲起睡梦中的妻子,让怀孕的她坐上醉驾的马车。
他是自大而自卑的,容不得家里有人挑战他的权威,不允许自己的妻子有兴趣爱好。
影片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玛利亚和丈夫的不同。
丈夫出轨,妻子阻止塞巴斯蒂安的表白;丈夫因家暴妻子被抓进监狱,妻子要为没有思念他感到羞愧;妻子因为没有照顾好孩子会深深自责,责怪自己花了太多的时间在摄影上,不是一个好妈妈,而丈夫可以不顾后果的任由自己的脾气乱来,使家庭不断的陷入困境;丈夫穷困之时会想到典当妻子的摄影机,而妻子在最艰难的时候依然没有卖掉丈夫的马。
这样的情景,放到现在也依然在上演。
影片中总有不错的画面,玛雅抹开玻璃上的流水看到男孩的脸,很美;光中的飞蛾,很美,总而言之是很适合细细品味的电影
那根本不是爱,只是被绑住的人生,以及一个母亲所能做出的牺牲和隐忍。而一个丈夫所能做出的最恶毒的事除了暴力相向,就是利用孩子绑住妻子——片中的父亲都做过了,还不算酗酒和不忠。照相馆先生至少是理解女主的。片子的色调取景美极了。
个人的生活、时代的缩影,都永远定格在影像当中~影片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张力,那是来源于女主人公对诗意生活的追求、对婚外情的克制,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
一个平凡主妇的永恒记忆。。比起普通人,她的命运更悲惨些,但是电影却那么美那么温情。。
作为小品看看还行,但作为争夺奥奖的作品——没看出哪里特别好。
@小艺 哎呀我觉得是Imelda Staunton和Harriet Andersson结合的女主呢。
摄影主题的电影画面必惊艳。上世纪的胶片电影才是电影艺术的巅峰?酒鬼丈夫这个角色不成立,拉垮整部影片
我有点悲剧了,我好象有这张DVD。
就像对摄影的爱叠化进爱情里。
散文化的电影,讲究的就是精致的镜头,慢慢品出的味道。这两方面都堪称优秀,再加上一点伤感。但一切都过于柔软了,酿出来的诗意,而非那种生气勃勃的清新诗意,没有了冲击力和亮色,反而有点陈旧的霉味。
好看
摄影是把片刻化为永恒的艺术。电影在一些镜头的处理非常细腻温柔。
她还是爱着丈夫的,虽然他酗酒、好色还家庭暴力,但一开始他们是自由恋爱结婚,她说“他本可以俘获任何女人的芳心,但偏偏选了我”,对此她一直怀有感激之情。
手掌中的蝴蝶影太美了,可惜游丝般的精神吸引总是被残酷庸俗的现实打断。20世纪瑞典的家庭妇女,要承受家暴、婚内强奸、一人拉扯7个孩子外加照料一个酗酒暴力男,打工挣钱,还有死亡威胁。如此地狱,却无法离开这男人,美名其约“爱情”。算了吧,为了成全这个词,多少女性牺牲了自己。故事讲的挺好,只是强加了个皆大欢喜的结局,男人开了公司阶级上升就能痛改前非?比较遗憾的是没看出Maria的摄影天赋,应该给她的摄影更多特写和评价,不然成了家里有相机的人闲来帮拍家庭照挣外快的故事。
她和Piff, Paff, Puff 先生都优雅的不得了啊
你享受的艺术,只是她的谋生手段或生活重负下的喘息而已。艺术向来是带着血与泪的——只不过,当它放入展架、被人抬价、众人仰视时,一切血泪也成了标榜的价格!女人,或者弱势群体或者大众,只是被消费而已——谁又不是呢?
21世纪的人们虽然无法理解那个年代被强行捆绑的命运,仍钦佩于女主逆境中的勇敢坚持,心灵的滋养能支撑物质的粗砺和肉体的暴虐;摄影赞。
善行缘于善心,有着善的心灵,就如同一股清泉,永不枯竭,清纯甘甜,发自内心的善,才会有善行善举,唯善之心处处欢声笑语,处处和气生财。
好看。平静中有暗涌,一种在中间都觉得难过,可是看到结尾又释怀,上帝就好象她在镜中照自己那时候的狡黠灵光的笑。另,马克一记,这电影以及当下,是否有隐喻,不得而知,那么就继续走吧。
像是写给照相机、摄影机这些留住人世美妙的情书,瑞典首位女性摄影师,七位孩子的母亲,而丈夫是个小心眼儿的酒鬼,婚姻并不如意,正是照相机让她尝到了胶卷显影出的魅力,天生的艺术敏感让她变得勇敢,有了坚强的自由意志,也让整个家走上了幸运之路。
想不明白为什么要去忍受家暴又出轨的男主,一个接一个的孩子,不过女主万幸遇到伯乐,有生之年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