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禁闭的电影十分常见了,但屡试不爽。
人类,终归是乌合之众。
人性的话题真的从无止境。
群居的人类最易迷失本我和超我,进而最原始的自我暴露无遗。
那群人入戏太深。。。。
不过,在人类的整个社会体制中,狱卒仿佛一直是残暴压迫的一方,囚徒受虐反抗🙄说实在的,就是暴政与起义。
主题很好,但整部片子太平铺直叙,仿佛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缺少一定吸引力。
关于真实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情况,请参考下面的视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dBQ0xlPQ2Vo/有机会还是要找一些文字资料再仔细地了解一下实验的全过程。
电影对于实验有所还原,也有艺术加工。
我不想站在道德的角度去评判实验所有参与者的对错,仅仅想针对实验设计、受试者反应,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人无完人,普通生活中的“正常人”是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约束的,家人朋友的评价、社会法律的威慑、道德的评判都是我们做出一件事情之前需要考虑的。
因此在生活中的所谓正常人,人性中极端的一面,没有被激发,或者说,即使有表现出极端行为的欲望,但是由于对于行为利弊的考量,最终被压抑控制的很好。
而在实验环境中,由于社会角色的转换,为这些行为的发生找到了出口,在生活环境中不被接受的行为变得合理气起来。
根据实验者讲述,最开始扮演“狱警”的受试者受到扮演“囚犯”的受试者挑衅时,有征求过处理意见,被告知自己考量应该怎么处理之后,才开始一步步走上施虐的道路。
因此对于某些不被允许行为的遏制,应该尽早。
由此联想到小孩子行为方式的养成,所谓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家长不要以孩子小为借口而疏于管教。
相亲问一下对方家庭背景,了解一下对方的家长工作,也不完全是探听财力物力,主要还是为了判断家风家教。
站在”囚犯“的角度,他们暴动是由于对实验前社会制度、道德的维护。
希望得到尊重,即便是扮演囚犯也想要被当做”人“来对待,而不是只有一个数字代码的模糊了个性的行尸走肉。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各种社会群体中的不同阶层,学校里的”好学生“、”坏学生“也好,工作中的”老员工“、初入职场的”菜鸟“也好,城市中的”城里人“、”乡下人“也好,某些城市居民眼中的”本地人“、”外地人“也好,有人的地方,就有阶级的划分,从古至今从来没有人与人之间完全的平等。
一个人不只是他自己,还是他拥有的各种资源、扮演的不同身份、具有的社会影响力的代表。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诚不我欺也。
至于为什么人们这么愿意互相贴标签,我想是因为这是一种省时省力去了解其他人的方式。
用一个群体共有的属性模糊单独的个体所具有的特性,节约了我们一点点去了解一个个体的时间成本。
通过群体共有的特性去判断他人的行为,免去了我们对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猜想。
这就是为什么星座这么流行吧,它提供了一种无脑的对于他人性格的判别方式。
我本人不相信而且反感星座。
关于权力,把其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实太有必要。
大到历史上各个朝代的贪官酷吏,小到工作小组的小领导,甚至小学里的一个班长,拥有权力而不受到约束,就会有权利的滥用。
于是制度这个笼子做多大,做多坚固,如何去发现漏洞,如何补救、加固,都成为一个复杂而艰深的课题。
道德对人行为的评判,宗教对人的约束,法律对行为的预测、指引、教育、惩罚,都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少的对于制度的补充。
如果最顶层制定游戏规则的人也迷失于自己的权利中,那么自上而下的改革便失去可能,只有寄希望于外界的干涉或者自下而上的反抗。
就如实验过程中,连实验的设计者都迷失在了自己作为监狱管理者的角色中,通过同事的提醒才意识到整个实验已经进行到了多么不可思议的地步。
不自觉联想到戊戌变法的失败……一定是我近代史学得太好。
经济学上有”囚徒困境“,”纳什均衡“,人的行为都是通过反腐博弈而形成的,因此,相互行为的作用、作用的机制,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最终如何才能达到均衡要看利益的分配是否合理。
站在集体的角度,则是减少机体的行为成本并追求尽可能的利益最大化。
(额,博弈论学得不好,印象里大致是这个意思)
————————————背景介绍————————————数周前给朋友推荐德版《死亡实验》,此片(注意是原版)和《浪潮》在我心中都反映了德国民族思想的伟大,看过的人相信都会认同。
日耳曼民族对纳粹和绝对权力的反思是日本所不具有的,也是其二战后又能迅速崛起的主要因素之一。
(讽刺的是,两部电影都是改编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事件。
)当时朋友误加此片,让我机缘巧合看到强大阵容,加之对原版的兴趣,今天终于看完。
奥斯卡影帝Adrien Brody演技一流,《钢琴家》后却一直半红不紫,最近的《人兽杂交》也是看的我相当恶心。
Forest Whitaker演技一流,在此片中应该是第一次饰演反面角色,演得一样精彩,可惜印象中《末代独裁》后他很少有机会独挑大梁,而且演得角色性格都十分古怪(如最近的《My Own Love Song》),希望其能早日碰到合适的剧本。
说起来好笑,此片导演Paul Scheuring的作品屈指可数,但是一提《越狱》你就一定会对他刮目相看,之后便会了然,哦原来是干起了老本行。
近来这个英剧开始盛行的年代,我越来越对美剧的节奏感到厌倦,把一部好好的反应人性的文艺电影拍成《越狱》型,我真的觉得有些糟蹋、惋惜。
——————关于演员导演不再多说,进入主题————————我们先追忆回琼瑶剧盛行的年代,再想想现今TVB的一些剧集,还有一些中央八套会播的诡异的超长的台湾怪诞伦理剧,甚至还有一些早年流行的韩剧。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里面一定有一个坏女人,使尽手段从中作梗,好女人一定是被陷害被误解,而最气人的是我们看着明显的硬伤,男主角就是看不出来。
这样我们就等一个剧终,那一定是真相大白的时刻,男主角哭着说,都是我不好,都是我误会了你,而女主角这时就留下了心酸的泪水,周围的一帮三姑六婆跟着一起笑着流泪。
这整个剧集就是让你见证一段美好的姻缘怎么被破坏再怎么重圆,除了第一集和最后一集,都是让你看着越来越压抑生气的剧情。
为什么?
因为没有逻辑,明眼人都能看穿的事情,剧中人就是不理解。
妈妈级人物会说,“哎呀,这个姑娘多好,那个男的怎么这么气人,那个女的怎么这么坏。
”我会说,“编剧,你在耍谁呢?
”此片正是如此。
其实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该去怪罪导演还是编剧,不过这部片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Paul Scheuring既是导演也是编剧。
Forest Whitaker在现实中是个失败者,试验中却体会到了做一个领导者的乐趣,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存在感,第一次发号施令后兴奋地勃起,被现实压抑太久,是个非常典型的渴望权利的变态。
他做什么我们都能理解,都说得通,因为他是变态嘛。
但是让我们生气的是为什么剩余的七个警卫都会跟着他走而没有意见?
是,试验要说明绝对权力会导致失控,或许是无政府主义。
但是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想一下,如果是你,做那些事的时候会不会想有摄像头在拍,我会被送进监狱?
Adrien Brody在剧中被赋予了艰巨的使命,他代表了相信人性美好的一类人,但是连被剃头被尿都能坚持下来?
未免太过夸张。
而原版中此角色为一记者,故意打入试验内部制造矛盾,有足够的动机,完全可以说得通。
剧中一样未交待为什么试验在要失控的时候没有被及时停止,如那人生病时,如警卫被打后,等等。
原版内容为实验组织者发现问题想要制止时场面已经失控,被八个警卫控制而无能为力,且原版为大门打开后警车记者都已等候多时,比起死人后所有人还从容的被大巴运走,明显合理太多。
不得不承认,Forest的反面角色演的太好,入目三分,但是让我们压抑让我们气愤的不仅是其中反映的人性的恶,更是剧情发展中的不合理。
这和《孤儿怨》给我们的极端压抑的感觉完全不同。
纵观全片,导演想法和操作其实近乎幼稚。
用开头的动物场面引入,告诉我们弱肉强食的道理。
整个影片中心就是人到底在动物之上还是与动物无甚分别。
最后用一个小配角(那个进过监狱的人)的话点题,You still think we are higher on the evolutionary chain than monkeys? 男主角当然要答相信,典型的美式影片操作,无聊做作得很。
关于实验反应的人性内容,不再多讲,在原版电影下的影评中已经被讨论烂了。
有兴趣的可以自行去看。
在这里只说一个想法,“如果一个人不肯放弃某些东西,那只是因为与之比较的所得还不够。
”附德原版影片豆瓣地址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9510/
这部影片是最近看的唯一一部给四星的电影.演员的演技非常精湛,到位,情节紧凑,波澜起伏.虽然没有看过德国的原版但是美国版的确不实为一部佳片.相信很多人都会为Adrien的表现大为赞叹,他表现出了一个小人物的强大正义感以及在受到侮辱委屈时独自默默忍受哭泣的悲凉感.除此之外,黑人演员的演技实在不容忽视,(个人比较喜欢他的表演),在家逆来顺受的他,得到扮演监狱看守的角色,他犹如大赦,将自己过去收到的种种压抑和不满,发泄到了"囚犯"身上.穿上制服时的自豪感和制服囚犯时的成就感都被黑人演员刻画的丝丝入扣.尤其是影片结尾,当大巴再次出现在众人的视线,当大家都起身站起衣衫凌乱,眼神迷茫的走向大巴,只有他,正了正衣服,扣好了扣子,挺起身子,宛如他还是一名监狱看守,还保持着他高人一等的威严和尊严.终于,车子带着所有的"囚犯"和"看守"回到现实的世界,整车的人都默默不语,黑人看向Adrien,眼神是复杂的.所有人在此刻的心情都应该是一样的吧.所以的一切一切都结束了,可是,在这看似一切恢复平静的背后,每个人的人内心是否会平静,是否会忘记自己所遭受到的一切,是否会忘记当初自己和身边人人性和道德在沦陷的那一刻.......唉...以后有事没事别老看报纸小广告.....
这是一部好电影。
他讲的绝对绝对不只只是人性!!
还有制度,信仰,耶稣,上帝,二战集中营,社会公平,农民起义,政治运动,种族清洗,阶级压迫,等等等等。
绝对是部好电影!!!
I‘m NOT a prisoner!!! F*CK YOU!!首先,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观察到不只是警察和囚犯两方。
在day1的时候,最吸引人眼球的并不是这两方的冲突,而是那些主宰者——实验家。
他们主持了实验,制定了规则,然而在在一场意外发生之后对于不公平的惩罚竟然熟视无睹——半个小时之后那个红灯始终没有亮起来。
这让人愤怒。
作为在规则下活动的人们,他们的行为被约束,失去自由,而他们屈服的原因是他们信任实验家会给予公平。
但是在day1,这群所谓的科学家就已经暴露了他们的真实面目——他们才是终极BOSS。
当一场行为心理实验可以随意操控人的忍受限度,无情了然人的生死,将实验对象玩弄于手掌之间,我们可以否定这些实验对象不是小白鼠么?
这就是探究科学规律、追求真理所需要的代价?
而这些代价就是以“愿者上钩”的名义、向迫切需要金钱的普通群众提供每天1000块,然后将他们置于斗兽场观察压迫与反压迫?
这才是dog shit。
所以我觉得结尾对于实验家的判决是个令人扼腕的瑕疵。
在后面这场不人道(注意:这关系到人道!
)的心理实验的揭露反而使整部电影掉价,这场悲剧性的实验成了一个意外。
其实啊不然,里面的监狱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或者说是世界的缩影,而且监狱里所发生的是自人类社会以来一直存在的现象,所以,这部电影表达的思想内容简直趋于完美。
关于人性的摸索这类电影我们看过太多太多,我们单看简介就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真正让这部电影的思想内容向纵深发展的是这个实验本身,而不是实验之后得出的结论。
至少,在我也许失之偏颇的眼里看来电影主题不单单是探讨人性,还有,对人类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审视。
一,警察眼里的实验守则、科学家,其实就是现实中的国家机器。
想想吧,反犹,纳粹,文革,3K党,我们可以说整个德国民族都是丧心病狂的人渣吗,我们可以说那些红卫兵都是应该全拉去枪毙的吗,我们可以说白人都是一群冷血残暴脑子被驴踢了的生物吗?
有些人部分人只是思想狂潮下的殉葬品。
他们所处的时代所运行的制度本身就是畸形的,当有一部分、甚至只是一小撮为所欲为的人挑起事端(金发男),却没有相关的惩罚,其他人的道德观念渐渐淡化,都充当起裁决者审判者的角色(黑人头子),以制度的幌子标榜自己的正确无二。
荣格就说了,集体无意识。
当行为不再只是行为本身而是形成了一股凝聚力一股浪潮,这时每个人的人格性格已经模糊了,他们只是一个符号——集体主义吃香,他可以隐藏每个人心里的魔鬼,为这些魔鬼辩护,个人意识已经被削弱了;而制度,恰恰就是他们放纵的正当理由。
而当坚持自己内心道德的人,却被这个集体剔除出去,甚至沦为被宰割的对象(黑人小青年)。
二,囚犯眼里的实验守则,是一种信任,可以说是现实里人们精神世界的信仰。
这些接受实验的人,包括Travis,的确有经济上的困难,然而他们同意这场实验的进行,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安全保障。
他们的同意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
我们先不管这些信任有无明确的保证、签字、合同云云,最讽刺的是,观察者意欲观察的丑陋人性,已经鲜明地打在自身身上。
他们就是睥睨万方的上帝,当人类还处在斗争的初级阶段,这些上帝的冷漠,其实就预示了他的信徒的背叛、信仰的崩溃。
所以Travis在那个封闭的铁管道里面对着镜头说I'LL KILL YOU,从一开始就被埋下伏笔。
为什么人需要信仰?
特别是为什么有些人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更加需要宗教信仰,耶稣、安拉、佛祖?
不是因为人们相信神灵的存在,而是以神灵为背景的这些心里的信念为他们的坚持和隐忍提供了支撑,他们相信此生苦累后世得救,他们相信自己是上帝的孩子,他们相信磨难过后会进入天堂获得永生——他们为受苦受累人生无常之后还得苟活于世寻找借口。
借口。
也因为神灵不存在,每个人心目的神灵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解读。
所以为什么会有大乘佛教小乘佛教,有汉传禅宗和藏传密宗,有天主教和加尔文教;为什么和平之城耶路撒冷会被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千年以来争得信徒们头破血流。
每个人其实都相信自己才是对的,或多或少,但是他们这些信念过于矮小单薄,而披上宗教的外衣,即使矮小单薄也熠熠生辉。
这也是后期警察的义正言辞,已经无关遵守和金钱了,这是信念信仰的问题。
可怜的是,在实验中,这些信仰被实体化具象化了。
是的,作为“囚犯”,我相信他们会真正出来主持公道,他们保证过。
但是他们没有。
“我茁壮,我成长,而上帝,却在帮着混蛋撑腰”!
反观警察们,他们的设定也许并不是随机的,谁知道呢。
其中四个主要人物:黑人头子是羔羊向大灰狼的裂变,欲求不满的金发男则是狐假虎威的刽子手,黑人小青年是捍卫良知的殉道者,还有眼线男就是个帮手,其余可以忽略不计。
首先,黑人头子,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一个小人物,事事不顺的小人物。
没钱,又恰逢母亲生病,受人歧视chickenshit,貌似还阳痿(这是个严肃的玩笑,正好弥补了实验中没有女性角色的不足,男权的绝对优势)。
他不是强者,只能说是制度赋予他生杀予夺的权力,从始至终他是制度的维护者,在实验过程中,他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性格形象,他已经不是一个人了,而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当权者的象征。
所以我管他叫黑人头子,因为我实在没记住他的名字。
而他所做的,都是在捍卫实验的规则。
这是个极度负责的人,即便他在最初被分配到了囚犯一组,他还是遵循规则,不反抗,不还手,默默忍受。
然而可悲的是他活在权力之下。
贪噬权力最终总是会被权力反噬。
没错,权力有很多种,向主宰者借用的权力用来命令处决奖惩的是等级观念上的权力,暴力反动人多势众随时围殴打爆你的头也是权力,致人生死的权力。
在他发表慷慨激昂的长篇大论之后他的生理反应使他得到权力带来的甜头,于是,在唯唯诺诺蹑手蹑脚看金发男惩罚囚犯之后,黑人头子以他曾经也被当权者凌辱过的丰富经验,登上了权力的高峰,当上了领导人。
这里编剧玩了一把,为啥金发男一开始呼风唤雨最后只沦为跟帮呢?
因为他追求只是快感,虐待弱者的快感(再次的男权主义),黑人头子就不一样了,他支持制度,同时制度也为他撑腰:大家不是都要钱么,那我们就应该把实验进行到底,来吧,甭管你委不委屈,坚持两周才是王道。
这就是他的理论基础。
只是他太入戏了。
现实中的无奈让他急于在虚拟实验中寻找成就感,在制度的便利下穿梭,导演了对囚犯的羞辱,处决警察里面的“叛变者”黑人小青年,对Travis下流卑鄙的迫害。
但是,他始终是个弱者,孑然一身两手空空时委曲求全低声下气,因为他一文不值;黄袍上身怀玉佩紫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因为是权力托着他。
他始终没有自己的人格,就是个在大背景下浑浑噩噩的卑微市侩。
在凌虐Travis的过程中他也不是一张畅快淋漓的恶人嘴脸,而是显得正义凛然,又局促不安;在返回的车厢里,他眼神闪烁,还一副欲辨已忘言的怪异表情。
他没有自己的道德底线与精神圭臬,唯一参考的衡量标准就是那盏红灯。
作为一个卑微猥琐的悲观主义者,我强烈认为人类史上,人群与人群(是人群!
)之间,冲突与倾轧,暴力与斗争,都是慢动作长镜头;和平美好只是弹指一瞬间。
看看,农民起义,政治运动,种族清洗,阶级压迫。
压迫、起义,压迫、起义,这才是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的原始动力。
要不,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那地球就永远是刀耕火种了。
但是之后平静下来想想,要是这么没完没了,电影结束在他们离开实验场地的刹那,没有惨无人道实验家的罪有应得,那么,地球这么多年的人类文明真的就没有留恋的价值了,那么,部分乐观主义者想必要饮恨而吞声,欲死而不能了。
好吧,我就这么说吧,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人性,而不是丑陋的人性。
那个黑人小青年,恪守自己的道德准则,他为了囚犯冒险,只可惜可恨孤掌难鸣,道德立场与实际位置相互搭配又太敏感,最后他的英勇行为挥泪大甩卖成了一个悲剧。
那个胰岛素小说家(生者已去,就让他是小说家吧)从头至尾,其实不仅仅是一个弱者,他是一个梦想家,一个fly man,一个真正的flying man。
他与Travis的关系,正体现了人性中的同情与悲悯。
不说说男主角似乎不太过得去。
这是一个灵魂鲜活芬芳的好汉,他有很多东西可以说,自我救赎般意义的纹身,不小心一眼爱上的女孩,约定的地点印度,右手缠绕的红色佛珠,等等。
但我说不透,就不卖弄了。
几乎所有以斗争为线索的电影都有一个捍卫正义的形象(抱歉,仅限于我短暂的电影阅览史里)。
比如,肖申克的救赎,X档案,美好人生,辛德勒的名单。
关于“人性”的讨论,集中体现在Travis身上,其他人只是点到辄止。
这就是,如果,如果Travis是站在警察一方呢,会有强权压迫和暴力反抗吗?
我觉得会有的。
当然不一定是人的劣根性,还有一种可能是,正义感的苍白无力。
再附加一个挨千刀的假设,那金发男和眼线男做了囚徒,按照人物性格来解析,我们难以保证不会有监狱暴动吧。
Travis是条好汉,他奋起反抗寻求正义声张,他说人类进化的基础是宽容。
这不仅是正义了,还是一种大怜悯大慈悲。
但他是一个哀伤的人。
所以他当不了李逵,做不到拎着两板大斧砍人血肉横飞,他也当不了鲁智深,做不到果敢的背着胰岛素小胖杀出一条血路。
当不公上了台面,他的正义被践踏居然就像柿子专挑软的捏一样,Travis倚在墙角里哭泣,声嘶力竭(看到这里,看到他被剃头被撒尿被按在便池里,我万般忍耐,差点嚎啕大哭,这种残暴摄人魂魄绝不是SAW可比的)。
那个纹着88有前科的囚犯,淡看风云,透析进化链,忍无可忍才出手。
嘿,这才是真正的上帝。
(过了一年半回过头来看,那时候刚看完的火气真是大吖)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更善于理性思维,在遇到出于本能的诱/惑或集/权下的压迫等情况下,更能权衡利弊,作出对自己相对有利的处理方式。
这无可厚非,在生存面前,人往往比动物能适应环境,所以,人才会统领地球,高居于食物链的最顶端。
自古就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之说,一个私字当先,才彰显人性的千变万化。
于是,人类的文明就在不断的私/欲泛滥和良知的忏悔中更迭前进。
《死亡实验》就是一部以探讨人性为主题,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金巴多教授的“史丹佛监狱实验”为基础拍摄的影片。
故事其实很简单,为了满足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于是,在社会上招募了一群人,参与到一项所谓的科学实验中,并许诺在实验圆满结束后,每人可得到一笔丰厚的酬金。
众所周知,像这种以人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实验,在医学领域最为常见,当某种新药物即将面市时,都要在一定的受众群内做药物反应实验,但大多的实验对象是急需这种药物治疗的患者,当面临选择死亡或一线生机时,这类实验没有任何可谴责之处,反而带有特定的人道主义色彩。
而《死亡实验》却是以重金做诱饵,在变相自愿的方式下,采用私自羁押和施以软暴/力等手段,来研究人类在这种非正常条件下,心理及行为所作出的反应的非人道的科学实验。
而历史证明,所有打着科学的幌子进行的非人道的实验,都是伪科学。
当这群人被分别赋予特别的身份时,对立也就产生了。
一方是被赋予了权力的狱警,一方是失去自由身份低下的犯人,在这种权力相对集中,身份截然对立的情况下,矛盾也就显得格外明显和尖锐。
西装革履包裹着的未必就是文明的真相,当身处社会最低层,习惯于卑微身份的人,一旦被赋予了特殊的权利,往往恶的一面爆发的更纯粹彻底。
最初为了酬劳以一种游戏态度来参与的这群人,在失去自由,且双方地位和权力极度悬殊的情况下,心理慢慢地发生了改变。
身为狱警的一方以不违规为由,开始是规劝和轻度的惩罚,当看到犯人们怯懦的听之任之时,他们在这种控制中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感,以至于到后来,逐渐沉溺于被权利催生而出的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泯灭良知,致使暴力不断升级,超出了规则和底线,最终酿成血案。
影片在毫无避讳的鞭笞人性丑恶的一面时,也毫不吝啬的宣扬了人性光辉的一面。
阿德里安布洛迪饰演的77号犯人,在屡次挑战权力和规则,又屡遭羞辱与暴打后,情绪终于冲破理智的防线,带领犯人发动了暴/动。
影片中,当自由和言语已被当权者操控,尊严和权利惨遭践踏时,几乎所有人都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对一切安之若素,这跟人的惰性和骨子里的软弱是分不开的。
然而值得兴庆的是,也总有像77号犯人这样不安分的人出现,正因如此,理想和希望才更显得弥足珍贵,且名副其实。
阿德里安布洛迪在影片中的表演可谓游刃有余,是继《钢琴师》之后的又一次演技的大爆发。
在电影《钢琴师》中,他凭借单薄的身材和忧郁的眼神,把一个饱受纳粹迫害的艺术家,刻画的惟妙惟肖。
而在《死亡实验》中,则颠覆了以往的形象,以刚猛的铁拳和不屈的韧性,完美的塑造了一个刚柔并济、叛逆血性的汉子。
实验结束了,那扇象征权利和自由的大门豁然开启的同时,也把人性的丑陋和良善暴露在阳光下。
每个人都心神俱伤,面对大自然的开阔和***,他们无处遁形。
正如影片开始时快速切换的动物弱肉强食的镜头一样,其实,人类进化的或许只是自以为是的智慧和越加强烈的私欲,骨子里的兽性却一直未变。
最后,影片在浪漫的爱情和唯美的画面中结束了,这脉脉温情的一幕给整部影片画上了完整的句号。
这样的结尾或许不够深邃刻骨,可人都向往美好的事物,都喜欢沉溺在幸福的想象中不愿醒来,这也是人性的一面。
首先,哪怕你的实验对象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一共就选了那么几个人,都能放进来两条漏网之鱼(一个谎报糖尿病,一个本来进过监狱),那连实验条件都不满足,能得到什么正确的结果?其次,刻意选择实验对象本身也是不合理的,让那些明显不做实验都能看出来心理有问题的人当狱警,让那些软蛋当囚徒,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这种经典美式大乱斗,只能说是吃爆米花吃傻了拍出这种无脑情节,一切的一切最终都会变成low iq大乱斗选的人这么少,又有很多明显有病的,就这种实验也想试探人性?先试探试探研究者的脑子吧再说各种冲突,就更可笑了一个老头随便传个球能给那黑人砸这么大血,哪怕是男主或者哪个年轻人传的可信度都比这大很明显,参加这个实验的,基本都是为了钱来的,虽然人物背景介绍寥寥无几,但能看出大眼小眼的老黑是为了拿钱治病,男主是为了去印度,混进来的真囚犯也是单纯为了钱,还有大部分人,从言谈中也能看出。
(除了那个胖子,胖子在这里就明显毫无动机了,你要真说为了画漫画得到灵感我还会有感触一下,结果胖子又说这是谎言,那真相又是什么呢?什么也没给,真就靠观众意淫呗)那么你们都是为了钱了为什么不好好遵守规则呐,又不是不给你饭,吃的食物也是豆子,并没有表现出多难吃,反而是囚徒在那无事生非。
咋滴都入狱了你还想吃什么山珍海味吗,简直可笑。
都知道是实验了又不是让你吃一辈子,实验前也警告的好好的咋就开始实验了就都成这样了呢?剩下的就没能认真看下去了,狱警的惩罚也是够离谱,第一个做俯卧撑还是正常人干的,后面的惩罚就纯脑子有病,咋滴才待一天就忘了这只是个实验了?真把自己当成狱警了?实验结束不怕被报复吗,全都是陌生人的实验真就敢这么肆无忌惮也真是够了。
“假狱警”这么对待“假囚徒”,囚徒也都是正常人,不造反就奇了怪了。
好好的正常人没犯罪就来做个实验受这对待谁受得了,狱警是没脑子还是真不想要钱了。
还有实验规则也够可笑,本以为会在规则这里做大文章,没想到规则本身就是个笑话。
发生这么多暴力事件没来人终止?监狱里的规则说一个被打破一个,是为了证明规则就是为了被打破的吗?死人了还不终止继续等着大乱斗才终止,难道研究员不知道已经失控了接下来会大乱斗吗。
各种毫无逻辑以及刻意的冲突让这部披着所谓社会心理学的低智片无时无刻显得很可笑,成功让我写了一篇影评来吐槽,上一部这么厉害的片还是《赌博默示录》,烂,真烂啊
米尔格伦实验(Milgram experiment),又称(权力服从研究, 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是一个非常知名的针对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实验。
实验的概念最先开始于1963年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史坦利·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在《变态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里所发表的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 一文,稍后也在他于1974年出版的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里所讨论。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实验开始于1961年7月,也就是纳粹份子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审判,被判死刑后的一年。
米尔格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万名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追随者,有没有可能只是单纯的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
我们能称呼他们为大屠杀的凶手吗?
”(Milgram, 1974) 米尔格伦在他的文章“服从的危险” (Milgram, 1974)里写道: “在法律和哲学上有关服从的观点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但他们很少谈及人们在遇到实际情况时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我在耶鲁大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一个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辅助实验的科学家所下达的命令,而会愿意在另一个人身上加诸多少的痛苦。
当主导实验的权威者命令参与者伤害另一个人,更加上参与者所听到的痛苦尖叫声,即使参与者受到如此强烈的道德不安,多数情况下权威者仍然得以继续命令他。
实验显示了成年人对于权力者有多么大的服从意愿,去做出几乎任何尺度的行为,而我们必须尽快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
” 实验方法 实验小组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和寄出许多邮递广告信,招募参与者前来耶鲁大学协助实验。
实验地点选在大学的老旧校区中的一间地下室,地下室有两个以墙壁隔开的房间。
广告上说明实验将进行约一小时,报酬是$4.50美元(大约为2006年的$20美元)。
参与者年龄从20岁至50岁不等,包含各种教育背景,从小学毕业至博士学位都有。
参与者被告知这是一项关于“体罚对于学习行为的效用”的实验,并被告知自身将扮演“老师”的角色,以教导隔壁房间的另一位参与者——“学生”,然而学生事实上是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
参与者将被告知,他被随机挑选为担任“老师”,并获得了一张“答案卷”。
实验小组并向他说明隔壁被挑选为“学生”的参与者也拿到了一张“题目卷”。
但事实上两张纸都是“答案卷”,而所有真正的参与者都是“老师”。
“老师”和“学生”分处不同房间,他们不能看到对方,但能隔著墙壁以声音互相沟通。
有一位参与者甚至被事先告知隔壁参与者患有心脏疾病。
“老师”被给予一具据称从45伏特起跳的电击控制器,控制器连结至一具发电机,并被告知这具控制器能使隔壁的“学生”受到电击。
“老师”所取得的答案卷上列出了一些搭配好的单字,而“老师”的任务便是教导隔壁的“学生”。
老师会逐一朗读这些单字配对给学生听,朗读完毕后老师会开始考试,每个单字配对会念出四个单字选项让学生作答,学生会按下按钮以指出正确答案。
如果学生答对了,老师会继续测验其他单字。
如果学生答错了,老师会对学生施以电击,每逢作答错误,电击的瓦特数也会随之提升。
参与者将相信,学生每次作答错误会真的遭到电击,但事实上并没有电击产生。
在隔壁房间里,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学生打开录音机,录音机会搭配著发电机的动作而播放预先录制的尖叫声,随著电击伏特数提升也会有更为惊人的尖叫声。
当瓦特数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假冒的学生会开始敲打墙壁,而在敲打墙壁数次后则会开始抱怨他患有心脏疾病。
接下来当瓦特数继续提升一定程度后,学生将会突然保持沉默,停止作答、并停止尖叫和其他反应。
电压 “学生”的反应 75 V 嘟囔 120 V 痛叫 150 V 说,他想退出试验 200 V 大叫:“血管里的血都冻住了。
” 300 V 拒绝回答问题 超过 330 V 静默 到这时许多参与者都表现出希望暂停实验以检查学生的状况。
许多参与者在到达135伏特时暂停,并质疑这次实验的目的。
一些人在获得了他们无须承担任何责任的保证后继续测验。
一些人则在听到学生尖叫声时有点紧张地笑了出来。
若是参与者表示想要停止实验时,实验人员会依以下顺序这样子回覆他: 请继续。
这个实验需要你继续进行,请继续。
你继续进行是必要的。
你没有选择,你必须继续。
如果经过四次回覆的怂恿后,参与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实验便会停止。
否则,实验将继续进行,直到参与者施加的惩罚电流提升至最大的450伏特并持续三次后,实验才会停止。
结果 米尔格伦为整个实验过程和其结果录制了纪录片,纪录片名便是服从,纪录片的正版拷贝目前已经很难找到了。
他接著与Harry From制作了5部的一系列受到这次实验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影片[1]。
这些影片都可以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媒体中心找到。
在进行实验之前,米尔格伦曾对他的心理学家同事们做了预测实验结果的测验,他们全都认为只有少数几个人—10分之1甚至是只有1%,会狠下心来继续惩罚直到最大伏特数。
结果在米尔格伦的第一次实验中,百分之65(40人中超过27人)的参与者都达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惩罚—尽管他们都表现出不太舒服;每个人都在伏特数到达某种程度时暂停并质疑这项实验,一些人甚至说他们想退回实验的报酬。
没有参与者在到达300伏特之前坚持停止。
后来米尔格伦自己以及许多全世界的心理学家也做了类似或有所差异的实验,但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为了证实这项实验,也有许多更改了架构的实验产生。
马里兰巴尔的摩郡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County)的Thomas Blass博士(也是米尔格伦的传记—《电醒全世界的人》的作者)在重复进行了多次实验后得出了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的结果,他发现无论实验的时间和地点,每次实验都有一定比率的参与者愿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数,约在61%至66%之间。
对于实验结束时的情况所知不多,依据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回想,当时那些没有达到最高伏特数的参与者却也都没有坚持这项实验本身应该结束,也没有至隔壁房间探视“学生”,离开时也都没有询问实验人员的同意。
对实验的反应 实验本身受到了关于在科学实验上的伦理质疑,因为这项实验对参与者施加了极度强烈的情感压力(虽然这种压力可以说是由他们本身自由操作所造成的),尽管这项实验带来了对人类心理学研究的宝贵发现,许多现在的科学家会将这类实验视为是违反实验伦理的。
米尔格伦则辩护道,之后的调查发现当时的参与者中有84%称他们感觉“高兴”或“非常高兴”参与了这项实验,15%参与者选择中立态度(有92%的参与者做了事后的调查),之中许多人事后还向米尔格伦表达谢意。
而且米尔格伦还不断接到这些前参与者想要再次协助他进行实验,甚至想加入他的研究团队。
六年后(也就是越战规模最大的时期),其中一个前参与者与米尔格伦联系,表示为何他们会感觉“高兴”参与了这项实验: “1964年当我在进行实验时,虽然我相信我是在伤害某个人,但我完全不晓得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当人们根据他们自己所信仰的事物并顺从的服从权力者行动时,很少人会意识到这点...请允许我这样认为,我被权力机关征召入伍,而这将会让我做出一些连我自己都会害怕的坏事. ... 如果我拒绝服兵役的良心申请(Conscientious Objector)不被权力机关所批准,我已经准备因此而去坐牢,这对我的良心而言是唯一的选择。
我唯一的希望,是我那些同样被征召的伙伴们也能如此发挥他们的良心...” 不过,实验的经验并不是对每个参与者都有终身的改变。
许多参与者都没有依据现代的实验标准被告知细节,离去时的面谈也显示许多参与者看起来仍没有理解到这项实验的真实情况。
实验所引起最主要的评论不在于实验方法的伦理争议,而在于实验所代表的意义。
一位在1961年的耶鲁大学参与者在Jewish Currents杂志上写道,当他在担任“老师”的中途想要停止时,便是怀疑到“整个实验可能只是设计好,为了测试寻常美国民众会不会遵从命令违背道德良心—如同德国人在纳粹时期一样”而这便是实验的初衷之一。
米尔格伦在他《服从的危险》一书中便称:“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便是,我们在实验室里所制造的使人服从权力的环境,与我们所痛责的纳粹时代之间有怎么样的关联。
”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619.html
当一个人被赋予一定角色,拥有未曾有过的生活状态,接触到了权力和权威的甜头后,内心的道德标准或者是价值观念会依旧坚守底线?
还是变得不堪一击,落得尽毁三观,在新的环境里任由滋生腐败,腐蚀原来的自己,迷失真实的自己?
一.角色扮演米德认为“自我”观念的形成左右着个体的角色扮演。
在影片中,角色创造了在监狱情境中行之有效的地位和权力的差别,当所有人主动的承担了他们被试的角色时,也同样包括那些潜在的规则,狱警的独裁与罪犯的卑微。
当这些角色扮演,不再是个游戏的时候,权力就成为这一切行为的导火索。
除了暴力之外,折磨人的手段更是千变万化的。
为了4000千马克,所有人开始自觉承担自己的角色,当他们都在监狱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之后,狱警们开始意识到,这些权力是真的,他们在真实的监狱,穿着真正的警服,带着真正的电棒,管理着一批犯人,他们用实际行动镇压着罪犯的反抗,在监狱里,他们变得同平常不同,他们开始习惯性地用暴力去压制,用暴力去警醒这些“可恶”的罪犯们,让他们明白,监狱中他们最大;而这些罪犯,也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反抗,开始进入罪犯的角色,履行罪犯的职责,一次又一次制造混乱。
“囚犯”们对于被监禁做出了反抗。
狱警们迅速而残忍地采取了报复。
他们把囚犯全身扒光,搬走了囚犯的床,把这次反抗的头目拉去关了禁闭,并且开始骚扰“囚犯”,甚至对77号进行了侮辱性的惩罚。
不久之后“囚犯”们开始无条件地服从狱警。
逐渐地,所有人已经被监狱这个环境同化了,他们开始安于自己的身份,囚犯们开始变得安静与畏惧,学着臣服于狱警的威严之下,不去触怒他们;狱警则更加暴戾,他们开始做着这个身份该做的事情,他们已经意识不到,这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只是享受这些权力为他们带了的高高在上的感觉,这些在现实中永远感受不到的快乐。
他们都开始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不管乐意或者不愿。
监狱这个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经像毒瘤一样深深扎根在他们的身体之中。
然而,77号的存在,以及他与伯瑞斯之间不可磨合的矛盾,则推动了整个实验的发展,体现了各自在进入角色状态后本能地维护各自利益(基本需要、安全需要、自尊需要)的自我行为。
二.挫折——侵犯理论 多拉德指出,人的侵犯行为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引起的。
在影片中,伯瑞斯的角色转变最大,他的为人处事变化很直接地暴露了他的内心弱点。
从一个虔诚的祈祷者到一个变本加厉的施暴者或者说是一个变态的集权者,从一个唯唯诺诺的软汉到一个暴躁狂妄的男子汉的形象,从感受他人在运用权力之后的快感到逐渐模仿他人暴力到难以自控的使用暴力再到不断地以上帝的名义来释怀自我罪行等明显转变都揭示了伯瑞斯原本在现实生活的一败涂地和强烈挫折感。
他没有美丽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幸福的家庭。
一切掩饰,都改变不了自己失败的处境,浑身发臭,生活也一团污浊。
实验是假,但有些东西却是真的,生活的裂痕,失败的人生,当他有了一个宣泄的途径时,就一定会爆发,于是他便暴露了人性中最可怕最丑陋的一面。
他在运用权力中逐渐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强烈自我存在感,并逐渐迷失而忘了自我,由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断地同化自己为想象中的罪恶角色,走入罪恶的深渊。
三.寻找替罪羊 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的知识中认为寻找替罪羊是其中一种有效的宣泄自我不满与愤怒的方式。
在影片中,伯瑞斯将自己的愤恨情绪全建立在77号上,侮辱他,折磨他,虐待他,不断地挑战着77号的内心底线。
伯瑞斯由最初害怕得不到那笔酬金而残酷的心理到后来更在乎的是满足于可以任意践踏别人尊严和掌握别人生命的快活感,而77号又是众多囚犯里不甘屈服和最特立独行的一个典型,不幸沦为替罪羔羊。
77号的越是反抗越是激怒和唤起伯瑞斯的权威作祟难以抑制的控制和侵犯心理,于是越是恶性循环,最终使两人由较好的关系破裂成死对头。
四.服从权威米尔格拉姆指出影响服从的因素有5个,命令者的权威性,他人支持与服从,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权威的靠近程度以及行为后果的反馈。
在影片中,原本与77号关系较好的狱警伯瑞斯在享受到被人听命的感觉后,也开始用以前在一个集团里所受的遭遇去对付77号及所有囚犯,这些狱警,最初的最初,他们也只是认为这只是一场游戏,但为了拿到4000马克,于是尝试着融入狱警这个身份之中,但是,当他们运用职权解决了一次危机之后,权力的诱惑,便让他们彻底沦陷,于是他们开始胡乱运用权力,动用私刑,殴打囚犯,并且导致了一个囚犯的死亡,引发这些最大的原因就是由77号的不服从心理所带动的群体效应和伯瑞斯的权威意识所引导的群体行为对抗的结果。
而由于狱警中超我较弱的人占了大多数,这种群体效应使狱卒们不断将自己人性丑恶的一面暴露出来,因为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所以他们的行为既不受反对也不受排挤,于是超我较强的黑人狱卒成为了被打击的对象。
人性本源善恶之争是永恒的话题,但是人性善恶程度深浅是生来就确定的,并且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只是我们要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克制本能,坚定地做一个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人。
天哪!
每个人都手握终止游戏的权利,而且游戏没有强力的约束力,也就是薪水比较高的工作而已!
你这样去侮辱别人,还能继续下去??
侮辱别人的人也没有脑袋想想你这样做意味着什么??
游戏结束啊!!
出去等着挨揍报复??
按照正常逻辑只能是你哄我我哄你,和和谐谐结束游戏。
认为好的人都在想什么呢!!!??
强行映射人性黑暗,故好片?!!
厉害厉害!
就当看了Brody的鸡肉秀。
艾德里安的坚实演技拯救了一部分剧情人性转变上的硬伤,影帝福里斯特也没有办法让这个剧本中权利的代表人物丰满起来。单从被实验者的角度来拍摄整个故事虽然是个不错的切入,但经不起这么急进的改编。人性这东西果真是经不起实验的,因为弱点大家都有,区别在于做为人的自制、容忍和理智。
是真人真事改的好像...两个主演都越来越非主流了.. ComeOn, go to India, not to be so Anglee
比原版差了很多~
严格意义上这并非2001德国版的一个简单翻拍,虽然两者都基于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进行改编,但创作者的根本追问并不相同。禁闭在漆黑囚笼中的Adrien.Brody面对监视摄像头(镜头,camera)的那句质问“why don't you stop this?”,才是这部片子真正想要质疑和声讨的。
享受权利让我们跨越底线,任何生物之间都有弱肉强食的食物链。We are prisoner of our own experience。
跟原版的水准差不多,两大奥斯卡影帝同台飙戏。
拍的太肤浅,浪费好题材
其实题材不错,就是觉得还没到高潮就结束了,太平淡,另外最近多阿德里安实在有点审美疲劳
在特定条件下,人性是会自然扭曲的
主要是剧情~
没老版好看…
没有某人说的那么好看嘛⋯⋯
翻拍的还可以
翻拍的不如原版的给力
01年的德国版比这个新版本精彩太多了。
说实话。撼动人心的是那个实验而不是这部电影。我觉得那个教授反应没有提及就有点不到位。
制度改变人性,真实的试验是对犯人暴力太严重而终止,而不是片中犯人的胜利
人性本兽,无分善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