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仍在此》是巴西影史里程碑之作,以克制的镜头语言与深刻的情感张力,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创伤交织成震撼人心的史诗。
影片改编自马塞洛·鲁本斯·派瓦的回忆录,聚焦1970年代巴西军政府统治下,母亲尤妮斯在丈夫神秘失踪后,以柔弱之躯扛起家庭与抗争重担的故事。
导演沃尔特·塞勒斯摒弃激烈控诉,转而通过三次时间跳跃(1970年代、1998年、2014年)串联起半个世纪的创伤记忆,以家庭相册般的细腻质感重构历史。
费尔南达·托里斯的表演堪称封神之作。
她通过颤抖的双手填写死亡证明、含泪的微笑等细节,将尤妮斯从隐忍妻子到抗争斗士的蜕变演绎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暮年身患阿尔茨海默症仍对丈夫照片流露悸动的场景,让观众感受到爱情与记忆超越肉体的永恒力量。
影片冷暖色调的对比极具隐喻性:开篇的沙滩嬉戏与家庭欢歌越是美好,后续命运转折的残酷便越刺痛人心。
作为巴西首部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我仍在此》的胜利具有双重意义。
它不仅为巴西电影摘得最高荣誉,更以个体抗争唤醒集体记忆。
当尤妮斯在法庭上高呼“我仍在此”,镜头扫过旁听席上沉默的女性面孔,暗示着黑暗中的觉醒力量。
影片在巴西本土票房近300万张,引发全民对独裁历史的反思,甚至推动女性参政率上涨23%。
正如导演塞勒斯所言:“记忆是夺回历史解释权的武器。
”这部作品用诗意与坚韧,为被遮蔽的真相写下注脚。
《我仍在此》,薇拉的膠片攝影機作為危機來臨前記錄美好生活的媒介出現在電影中,危機出現後,薇拉的攝影機也隨之「消失」在電影中。
當尤尼斯與五個孩子舉家搬離故居前往聖保羅之時,攝影機再次作為紀錄離開的影像出現在電話中。
定格照片作為電影的關鍵時刻的記錄媒介出現三次:一是魯本斯·派瓦失蹤後,《大新聞》記者為尤尼斯和五個孩子拍攝一張魯本斯·派瓦缺席的照片。
《大新聞》記者讓他們嚴肅一些,這遭到尤尼斯的拒絕。
她說,笑,「笑」也是其抵抗困苦生活的方式;二是尤尼斯拿到魯本斯·派瓦的死亡證明後,記者為拿著死亡證明的尤尼斯及兩位孩子拍攝合影。
死亡證明讓尤尼斯如釋重負,是其多年努力的證明;三是影片結尾處,晚年的尤尼斯與家庭成員的合影。
魯本斯·派瓦在失蹤事件後,作為缺席的「在場者」影響尤尼斯及孩子的生活,如尤尼斯在拿到魯本斯的死亡證明後,面對媒體所說的話,失蹤措施是最爲殘忍的措施,一個人失蹤,但其他人卻一直深受其害。
巴西名导Walter Salles,是奥斯卡历史上迄今第一位既被最佳外语片也被最佳国际影片所提名的导演。
前者是1998年的《中央车站》,在最佳外语片角逐中惜败于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后者则是在今年刚拿下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我仍在此》。
当然,学院是在2020年,才将最佳外语片更名为了最佳国际电影,Walter Salles的这一不太显著的纪录被打破只是时间问题。
而在这一重要奖项不更名前,上世纪若干位欧洲电影大师都曾多次拿到过最佳外语片(而非只是提名)。
德西卡两次,伯格曼三次,费里尼四次。
与《中央车站》相似,《我仍在此》也是一部以导演故乡里约热内卢的平凡女性为主角、并赞颂她们崇高人格的剧情电影。
不过相比催泪感人的《中央车站》,《我仍在此》在处理家庭剧变时的情感表达要更为克制,角色人物的成长更体现出摒除戏剧性的真实感,叙事技法也更为成熟,确实配得上最佳国际影片的荣誉。
《我仍在此》的女主角Eunice Paive有着一个既吵闹又融洽的中产大家庭,她与曾担任过国会议员的丈夫一共育有四女一子,共同生活在里约最富裕的Leblon街区,抱着球出门过条街,就能面对面包山和碧海蓝天踢沙滩足球的黄金位置。
这也是整个拉丁美洲楼市价格最高的区域,与此同时,他们还在忙于装修乡下另一套大宅,可见这家人日子有多殷实。
动荡的时代却不一定能确保他们一直保持衣食无忧的美好生活,甚至人身安全都成了隐忧。
1964年巴西军人在美国支持下,推翻总统若昂·古拉特,开始长达21年的军政独裁统治。
电影中的大宅男主人、也是真实历史人物的Rubens Paiva,跟着从1964年流亡海外,直至1970年回到里约。
即便看似不问国事地全面回归自己土木工程师的老本行,但不代表军人独裁政府会忘了他这个属于前政权的重要人物。
电影开头,就成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家庭生活与不安外界新闻的反差。
电视新闻里,瑞士驻巴西大使被武装游击队绑架,要求交换他们被关押于狱中的战友;带着家用录像机跟朋友飙车玩乐的大女儿Vera,被军警在隧道截停并搜身。
回家后,Vera抱怨着当前可怕的局势,感慨幸好同行朋友车里有他爸的律师证,母亲Eunice还轻松调侃着回应,“看来家里有个律师真好“。
另一边,爸爸Rubens也不当回事地纳闷,开书店的老友干嘛非得全家搬到伦敦去,”他有些偏执,觉得有人在监控自己“。
可没想到,监控甚至抓捕乃至失踪,迅速降临到了自己身上。
2016年那趟漫长的南美壮游中,我曾在巴西游历了一个多月。
记得在Minas Gerais州小城São João del-Rei的简介里读到,出生于这座城市的Tancredo Neves,在1985年成为军政独裁结束后的第一任民选总统,可惜还没正式上任履职,就因突发重疾而去世。
旅游指南Lonely Planet上还进一步表达,“不过这位总统至少努力结束了巴西之前‘最温柔最没独裁组织能力’的军政统治”。
这段话的前后语境,是在说巴西人及时行乐的乐观天性。
或许正因巴西人实在太快乐,无论在文学还是电影中,巴西的军政独裁看上去,也就没有邻国阿根廷和智利那么险恶和恐怖。
不过,《我仍在此》还是以绝佳的试听语言,传达出母女俩人被带到兵营“协助调查”时冰冷而可怕的氛围,戴上头套让人不知被带去何处;从不熄灭的昏黄灯光和进不了自然光的囚室,让人不知道时间过去了多久;不同侦办人员以成熟的话术,一步步摧毁着审讯卓另一头“配合调查者”的心理防线。
毕竟也是导致434人被害和失踪、2万人遭受酷刑的长达21年军政独裁,受影响的巴西人,不可能完全能以苦中作乐的桑巴精神来撑过吧。
不过,Walter Salles依然选择让他的角色们笑对苦难。
四场不同时间的合影戏,决定了《我仍在此》的故事基调。
第一场,是1971年1月父亲失踪前最后一次家庭合影。
一家人齐聚Leblon海滩,抱着刚领养的小狗,开怀大笑着面对镜头。
背后的Delfilm Moreira大道上,装甲车辆正隆隆驶过。
第二场,是母女从让她们去“协助调查”的军营归来后,接受敢于报道失踪问题的杂志采访。
编辑希望他们表情严肃甚至凄苦些,母亲Eunice不答应,非要让女儿和自己一起笑着面对。
第三场,是1996年,已经搬到圣保罗并成为原住民权益顾问的Eunice,终于收到丈夫的死亡证明。
总算释怀了的她,跟来看望自己的一双儿女,在家里微笑合影。
第四场,是2014年一场家人再一次聚齐的聚会。
这一年,五名军官因对Rubens Paiva施以酷刑和杀害而终于被起诉。
84岁Eunice已经进入阿兹海默晚期,表情呆滞,但在跟子女们一道面向镜头时,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而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
李安在《断背山》上映二十周年的访谈中感慨,如今的好莱坞,不会有人允许他那样拍电影了:故事以那样一种缓慢而自然的方式展开。
的确如此,《阿诺拉》这样的影片能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就是明证。
但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是这种快餐式的短视频集锦,尤其在好莱坞体系之外,还有人在以一种过去的方式拍电影,比如沃尔特·塞勒斯的电影《我仍在此》。
《我仍在此》讲的是70年代巴西独裁统治时期,鲁本斯·派瓦被官方秘密杀害后,既没有死亡通知也没有尸体,这件事给他的整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此后,她的妻子用40年的时间来追寻真相,为丈夫讨回公道。
鲁本斯·派瓦曾担任国会议员,后来成了一名建筑师。
他和妻子尤尼斯育有5个孩子,一家人住在里约热内卢一栋面朝大海的房子里,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不过这种平静只限于家庭内部,外面的世界并不平静。
比如她们一家人在海边快乐的玩耍时,头顶上的侦察机不时飞过。
比如大女儿薇拉晚上同朋友出去玩时,被一群荷枪实弹的士兵拦下检查证件,那些人拿着枪对准她们,好像随时都能杀死她们。
正因为此,薇拉才迫不及待地去伦敦求学。
在薇拉去伦敦不久,家中的平静也被打破了。
有一天,突然来了一群秘密警察什么也没说,就把鲁本斯·派瓦带走了。
从此,整个家庭都处于被监视的状态,两个秘密警察直接住在了她们家里,而没有出示任何证件,也没有任何告知。
过两天,他们再次带走了尤尼斯和她15岁的女儿埃琳娜。
一上车,她们就被带上了黑色头罩,到了地方,母女俩被分开审讯,此时,尤尼斯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她被独自关押在一个牢房里,每天被带去审问她丈夫都和哪些人来往,还要被迫指认犯罪名单上的人。
在来往的走廊里她看到有人在清洗地上的血迹,在她被囚禁的牢房里,她不断听到正在遭受酷刑的男人女人发出痛苦的叫声,而她在漆黑的牢房里承受着这一切,她既不知道女儿被关在了哪里,也不知道自己被关了多少天。
这是整部电影最恐怖的地方,你可清楚感受到国家暴力对一个人的残忍和恐怖之处。
最后,尤尼斯在被囚禁了22天后才被释放。
回到家,她发现丈夫没有回来,整个家庭依旧被监视。
她四处打听丈夫的下落,但没有一个人知道他在哪里,明明他被警方带走的,但是警方拒不承认。
于是,她请求丈夫的朋友们帮忙,大家说必须有人出来作证鲁本斯被捕了才能跟警方交涉。
最后,在尤尼斯的哀求下,一位老师终于承认她和鲁本斯一同被逮捕并遭受了酷刑。
当她高兴地认为事情终于迎来转机时,一位朋友告诉她丈夫已经被杀死了。
而官方只说他失踪了,没做任何其他解释。
实际上,鲁本斯·派瓦被抓走第二天就被杀害了,但是官方不公布消息,反而让人继续监视他的家庭。
尤尼斯反问“难道我们要一直生活在监视之下吗?
”朋友无奈地说,很多人都这样。
但是,尤尼斯不打算妥协。
从那一刻,她已经做好了战斗到底的准备。
当她一边为丈夫被捕奔波时,她一边在努力让孩子们继续过正常的生活。
孩子们照常上学,照常上篮球课,照常跟朋友们去聚会玩耍。
这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保护,也是一个女人对国家暴力的反抗,她不允许任何人摧毁她们的家庭,也不允许任何人摧毁她们的生活。
所以,每次家庭合照的时候,她都让大家露出笑容。
得知丈夫死讯后,她最大的改变是从一个家庭主妇决心要职业律师。
于是,她卖掉了里约热内卢的房子,带着孩子举家搬回圣保罗。
可是这件事依然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创伤,尤其是孩子们。
尤其是她们被迫搬家时那么不舍,而小女儿一个人望着空荡荡的房子默默哭泣,那一刻她知道爸爸再也不会回来了。
回到圣保罗,尤尼斯重返校园,最后在48岁顺利从法律专业毕业。
此后,她成了一名职业律师,继续追踪丈夫被杀的真相,同时维护原住民的权利,在她整个职业生涯中,她都在为捍卫人权而战。
后来,她还曾担任巴西联邦政府、世界银行、联合国的顾问。
在她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下,在丈夫死去26年后,她终于拿到了丈夫的死亡证明,那一刻她喜极而泣。
在新闻发布会上,记者问她:你不觉得回归民主后,政府有比解决过去更紧迫的问题吗?
尤尼斯回答:我不觉得。
我认为强迫失踪是一个政权最残忍的做法,一个人无辜被杀了,给他的家人留下永久的心理创伤,政府必须补偿这些家庭。
最重要的是澄清和审判在独裁时期犯下的所有罪行,否则,他们将继续犯罪而不受惩罚。
直到2014年,巴西政府才承认鲁本斯·派瓦在1971年被杀害的事实,同他一样被杀的还有200多人,他们的尸体至今都不知所踪,而没有一人因此受到惩罚。
尤尼斯为此战斗了一生 在她晚年患上阿尔兹海默症后,渐渐丧失记忆。
此时,他的儿子提笔写下了父亲和母亲的故事,留下了这个家族的记忆,也是一段历史的记忆。
而结尾处费尔南达·蒙特内格罗的出现,把我们带回《中央车站》的电影记忆中。
饰演女主的正是她的女儿费尔南达·托里斯,她的女儿不仅继承了她的容貌,也继承了她的演技,那种不动声色却打动人心的演绎手法,是一种继承,是一种联结,也是一种经典电影记忆的再现和回归。
片名:我仍在此 Ainda estou aqui (2024) 获奖记录: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 (2025)最佳影片(提名) 罗德里戈·泰谢拉/玛丽亚·卡洛塔·布鲁诺最佳女主角(提名) 费尔南达·托里斯最佳国际影片 (获奖) 沃尔特·塞勒斯 导演: 沃尔特·塞勒斯编剧: 穆里洛·豪瑟 / 海托尔·洛雷加主演: 费尔南达·托里斯 / 费尔南达·蒙特内格罗 / 赛尔顿·梅罗 / 梅芙·金琴丝 / 奥塔维奥·林哈里斯 / 类型: 剧情 / 传记 / 历史制片国家/地区: 巴西 / 法国 / 西班牙语言: 葡萄牙语上映日期: 2025(中国大陆) / 2024-09-01(威尼斯电影节) / 2024-09-26(平遥国际电影展)片长: 136分钟又名: I'm Still Here / 我依然在此(台)
译者说明:1)字幕是根据官方提供英文字幕翻译制作,翻译,压制,校对均是由本人一人完成,转载请注明出处,保留译者信息,豆瓣Otis Milburn.2)台词量很大,有些地方做了适当注释,方便观看,有错误可以在评论区交流捉虫,因该片内地即将引进,所以视频链接可能存活不了太久,请尽快保存!!!
若失效后,就只能提供外挂字幕,看完后24小时内自觉删除,避免侵权。
3)字幕文件未经允许请勿上传至字幕网站,或擅自修改和压制,翻译不易,感恩链接放评论区了,尽快保存!!!
先讲点影片的一些小幕后吧。
电影是根据影片中的儿子马塞洛·鲁本斯·派瓦撰写的同名回忆录改编的,马塞洛在影片后半段出场时坐着轮椅,事故的原因导演并没有交待,实际上马塞洛是在二十岁时一场跳水事故中导致的脊椎受伤。
成年后的儿子成为了巴西著名作家和编剧。
影片的导演沃尔特塞勒斯因《中央车站》这部电影而被国内观众熟知。
实际上沃尔特塞勒斯本人出生于巴西著名的银行家家族,伊塔乌联合银行就是他们家族创立的,截止目前,沃尔特塞勒斯作为家族的继承人身价大约45亿美元,是妥妥的富n代。
影片的故事开始于1970年,此时已经是巴西进入军政府时期的第六年了。
20世纪60年代初,时任巴西总统的古拉特开始推行一系列左翼民族主义改革,并且试图煽动激进左翼运动从而获得超越国会和宪法的权力。
他的行为很快招致中间派和右翼的反对,双方矛盾迅速激化。
1964年3月31日,巴西右翼军人发动政变,迅速控制了里约热内卢。
4月1日,古拉特逃往巴西利亚,随后出逃乌拉圭,开始流亡生活,陆军参谋长、元帅卡斯特洛·布兰科随之担任新总统,巴西也从此开启了军政府时代。
影片中的鲁本斯·派瓦,就是古拉特时期的国会议员,他在军事政变后选择流亡海外,后来又回到巴西,从事土木工程的工作。
布兰科上台后以打压左翼和民粹主义为由赋予军警极大的权力,他同时限制出版自由,还颁布新宪法限制国会和法院权力,为独裁铺平道路。
他的继任者科斯塔·席尔瓦于1968年颁布了《第五制度法案》,关停了巴西国会,增强文化审查,由此开始了一系列政治大清洗,一大批作家、艺术家和学者不得不流亡海外。
席尔瓦于1969年因脑血栓去世,埃米利奥·加拉斯塔苏·梅迪西上台。
他在任内继续采取高压政策,但同时大力推动多项基建工程的施工,并且充分利用外资,于是在1969年至1973年间,巴西取得了年均12%以上的GDP增长速度,被称之为“巴西经济奇迹”。
1974年,埃内斯托·盖泽尔上台,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巴西经济也开始硬着陆,于是盖泽尔制定新的经济路线,强调经济的独立自主,并着手修复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关系,巴西国内的高压统治也因此松动。
1979年,若昂·菲格雷多接替盖泽尔,他于当年签署了大赦法,赦免了军政府时期的诸多政治犯。
进入80年代后冷战步入尾声,美国对拉美右翼政府的扶持力度开始削减,拉美民主化的浪潮因此到来,菲格雷多也公开表态巴西会成为“民主国家”。
1984年,趁着菲格雷多在美国做心脏手术期间,巴西国内爆发了大规模游行,要求进行民主选举。
1985年,巴西重启民主选举,坦克雷多·内维斯带领的巴西民主运动党在大选中获得胜利,菲格雷多黯然离开政治舞台。
巴西长达21年的军事独裁统治就此落下帷幕。
时间来到2011年11月,巴西政府开始对军政府时期犯下的反人权罪行进行调查。
时任巴西总统的罗塞夫在年轻时曾加入过左派游击队,后来因为一起劫富济贫的行动被军政府逮捕入狱。
多年以后,当罗塞夫成为巴西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后,她开始推动成立“真相调查委员会”。
委员会访问了大量受害者、前军政府官员并调查了大批档案,试图让隐藏多年的反人权罪行公诸于众。
影片的故事最后收束于2014年,正是这一年的12月10日,真相调查委员会向罗塞夫总统提交了最后报告,历时三年的调查在这一刻终于落下帷幕。
此前,官方数据称有362人在独裁期间遭到谋杀或失踪,但报告重新指出,这一数据在434人。
同时,报告还指出了377名涉事侵害人,其中有196人仍在世,名单包括已故前总统和军事领导人。
但是,由于部分档案一直以来由军队保管,文官政府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办法获取完整的真相,再加上特赦法案的存在,因此许多案件的主犯至今仍然无法得到审判。
真相调查结束后的第二年,马塞洛·鲁本斯·派瓦的回忆录《我仍在此》得以出版,尽管将马塞洛父亲残忍杀害的主犯们无法得到法律制裁,但马塞洛仍力图通过重新揭露家庭创伤让人们铭记那段历史。
但是在巴西国内,人们对于军政府时期的评价仍然是两极分化的,一方面军政府的威权主义统治迫害人权,但另一方面,他们却领导了经济奇迹,许多仍然在世的前军政府成员辩称他们当时发动政变是为了不让国家陷入“赤化”的歧途,但是很显然,政变的结果也并没有让国家走向正轨。
随着发起真相调查的罗塞夫总统于2016年被弹劾下台,她的继任者米歇尔·特梅尔也于2019年因贪腐被捕,右翼分子博索纳罗开始登上巴西最高的政治舞台。
尽管在2022年的大选中,时任总统的博索纳罗败给了卢拉,但是双方的票选差非常之小。
博索纳罗的支持者们甚至在大选后冲击了议会和总统办公室。
由此可见,巴西国内左和右的分歧已经非常之大,社会的裂痕让这个国家的未来阴云密布。
如今的巴西贫富悬殊过大,犯罪率居高不下,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巴西仍会陷入左和右的撕扯之中,电影《我仍在此》的上映,并不意味着历史的盖棺定论,而是长期斗争的努力证明。
正如导演塞勒斯所言:“记忆是夺回历史解释权的武器。
”而关于记忆的战争,会一直持续下去。
电影开篇的的海滩带上飞过的直升机便透露了本片将将个人家庭与巴西的政治相关联,随后电影便转至家庭,小家庭在大环境下所遭受的故事跃然纸上。
电影以马塞洛的母亲为线将整个家庭和国家政治相关联,通过消失的父亲展示军统政府对于个人的迫害,整部电影时间横穿40年从母亲的中年一直到老年,同时缅怀了被政治迫害的父亲,情感真挚。
总体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受偏相于去年的《利益区间》不过视角从加害者变为了被害者,胶片质感的画面赋予了电影一种年代感,而照片,录像等桥段也将足以展示家人们对于父亲的缅怀个人评分:7.0分,总体无功无过的电影,情感真挚但略缺乏特色,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特色。
该电影是由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导演(《中央车站》)改编自马塞洛·鲁本斯·派瓦的同名回忆录,在2024年第8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得到了最佳剧本奖,并提名了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国际影片,最终获得了最佳国际影片的奖项,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部获此殊荣的巴西影片。
该影片讲述了生活在军事独裁时期的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幸福中产家庭在遭到非法军事审讯后失去了父亲鲁本斯,一家的生活重担落在了母亲尤妮斯身上,她没有失去生活的希望开始参与对证明鲁本斯被捕的行动,并主动想办法平衡家庭经济状况、稳定子女心态,并在大女儿回归后出租房子搬去法国生活,此时她已确定丈夫死亡。
而后尤妮斯一直从事维护保留地权益的工作,并最终等来了丈夫官方的死亡证明,国家进入民主时期,他们的遭遇得以诉说。
而在后面的字幕中可以看到,尽管许多时任军官承认了罪行,但并没有得到惩罚,但鲁本斯一家依然繁盛伫立。
这部影片将一个家庭放置在一个国家的特殊政治历史时期与流变下,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现对非人道的非法政政治独裁行为的谴责,以及对在这样历史重压下依旧生生不息、顽强抵抗的人类意志的礼赞。
影片用了大量篇幅表现一家人生活的温馨与美好以及对未来的希翼,他们在海边与朋友玩要、领养小狗、做美味的舒芙蕾、跳舞,爸爸会把小女儿的掉牙偷偷藏起来等等,但当鲁本斯被非法带走后一切都产生了变化,除了与尤尼斯的牢讯生活的对比外,最显著的就是最后他们不得不离开里约的热土——独裁改变了一切,该影片使用这样重白的情节对比配合影像建构来表达对政府行为的控诉。
另外该影片通过母亲尤妮斯身为一个普通家庭妇女到面对突发事件后成长为一名负担家庭负责任与不法分子斗争的斗士的人物线索,来表现在任何条件下都反抗到底的决心,直到影片的最后一场戏,一家人人口更多、更加繁荣,对这种人的生命力的赞美达到顶峰。
这部影的主题表达具有历史的反思性以及人道主义色彩,具有其表达价值,但不论从主题呈现或是表达方式上,似乎都没有更加新的东西呈现,也没有在人物的塑造上达到较高的水准,观者没有办法看到尤妮斯一步步成长的具体过程,只能看到一个一直不放弃的女人,因此没有挖握掘出其特殊性,只能看到最广泛的泛泛而谈,现众达不到从同情到共情的进一步跃升,削减了情感张力。
另外,影片较有趣的是对于手持摄影机的使用,其复古效果在视觉上打破了正在进行与过去的时空,使得“转瞬即可思念”的情感盈满而出。
看这部电影的精神压力不亚于看一部恐怖片,尽管提前看过简介,明了会有逮捕迫害的部分,电影里每次电话响起和信件送来我也都会紧张一下,但这么多铺垫后的急转直下,还是让人恐惧。
政治恐怖感让心跳一直随着监牢的铁门和殴打声砰砰作响,而从时间上第二幕开始后,渐渐意识到这是一部真人真事的改编电影,加之结束后的原型人物介绍和真实影像资料,每年的全家福照片,时间和真实给了它让人落泪的厚重。
开篇时,海边、足球、小狗、胶卷、蛋奶酥和潘趣酒,一个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实在拍摄得太好,于是破碎后给人的感触也就更加强烈。
中产阶级在强权猛政面前总是那么脆弱。
女主的表演堪称完美,一个人撑起的家庭,一个人生命背后的国家酷刑。
保持体面,保持不接触也是一种反抗。
保持发声,保持记录也是一种控诉。
我仍在此和还有明天,今年最好的两个电影名。
当其他困难重重,普通人唯一能做的不遗忘也是一种力量。
希望永远在此,永远还有明天。
《我仍在此》能拿最佳编剧实至名归,编剧上做了很好的创新和反类型,这类影片极易去直接展现独裁的暴力(比如韩国人那种),或者是从大女主的角度以英雄主义般的叙事去讲述女主如何战胜恐惧,重建生活的(比如美国好莱坞那种),编剧做了非常胆大(也很冒险)的取舍,第一部份展现美好生活,但始终有不确定的张力在,第二部份侧写刑讯,恐惧感不直接来源于暴力,尤其是家中闯入者那一段,造成了非常不适的心理恐惧,第三部份克制的写家庭的崩塌,但女主始终维持了体面(这就是女主坚韧的体现),然后用两个年代,以一种白描的方式展现了历史伤痛下女主的一生。
可以看出导演和编剧做了很深的思考,不煽情,不贩卖暴力本身,也就是不投喂那些只想剥削影像看爽片的豆瓣小笨蛋,非常好。
本片的诸多细节也令人感动,比如女孩的牙齿和拍照的时候要微笑。
是的,要微笑!
相当平庸、相当无聊,《利益区域》的侧面拍法放大恶性的恐怖感,《我仍在此》的侧面拍法却消解了军政府的压迫感,看的时候无数次在想:“这就完了?”“这也能叫政治惊悚?”“在这种高压环境下你们还能干这个?”……结尾又如此拖沓,几乎变成八股模版的victim发展历程,真的太无趣了。Jane Birkin加一分。#LaemmleRoyal
3.5。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题材的重复性太高了,尽管表演和拍摄都很精彩,最后看到真实照片的时候不得不感叹还原度真高。院线引入这部电影也算尺度上的一个突破了,政治题材+露点画面。
+,有一些较好的时刻,但还是很难对一个几乎没有存在过的人产生什么感情。最根本的问题其实是美好和邪恶的双重缺席让女主角的反抗变得像是在虚空索敌,在这一点上做得甚至不如拉索罗夫。
巴西当代史,不算很了解
在电影院里哭的稀里哗啦的。太喜欢这个故事了,前半段是巴西版“人民的名义”,是此岸的故事,后半段则是个体生命如何逾越政治的壁垒,是彼岸。人们最后索偿的,只是那一个真相的证明。女主是妻子,是母亲,是政治力量的受害者,也是永恒的反抗者。这是巴西的巨流河,如此忧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历史在这里不是被抛弃和更改的玩具,而是一次次折返的幽灵,记忆在银幕上一次次返归。
一个人物传记,我一条新闻的时间就能看完,非浪费我两个小时。。。。片子里女性凸点和漏点的意义在哪?他们那边人就喜欢那样?看到最后我好不容易分清了家里有几个孩子谁是谁,然后成年人又全都换了演员,一大家子这啥呀。
別讓暴政奪走你的笑容。一位母親如何應對一場突如其來家庭的巨變?她可以哭,可以頹喪,可以一蹶不振,但她沒有。她拼盡全力保護、照顧孩子們,把傷心和恐懼留給自己。當所有希望都變成絕望時,當她被要求「嚴肅一點」好博得同情時,她選擇用笑容,一家人的笑容與不公抗爭。因為她知道,獨裁者最想看到的,就是她的恐懼與淚水,是她家庭愁雲慘霧的樣子。在那場漫長的抗爭裡,她不只幫助了自己,也幫助了許多人。但最終的勝利,只是一場虛無的表演——至今,沒有人為她的心碎與付出、為千千萬萬個家庭所承受的創傷,承擔應有的懲罰與責任。尤妮斯曾說:「錯誤若沒有被修補,就一定會再次發生。」而我們,也應該像她一樣,帶著笑容,繼續修補錯誤。
还是更喜欢《摩托日记》一点,一方面这部政治内容过多实在没什么兴趣,二是个人口味会更喜欢寻找自我的公路电影
因为是真实故事改编,还是很动人的,女主演技一流,整个故事很工整,没有轰轰烈烈或者特别煽情的段落,导致可能有些人感觉会感觉比较平淡,但就在看似平淡的叙事中,让人看到了女主的坚强,作为一个母亲,更作为一个女性(无法想象一个人拉扯大五个孩子有多难)。看到最后字幕才知道女主四十多岁重读大学48岁获得法学学位并且成为人权律师,一辈子为人权事业奋斗,好励志啊!(这么看来我35岁读法硕也不算太晚!
左右派的争斗……导致一个富有家庭的沦落……本以为重点会落在人权斗争上……可惜全片就只会鸡碎家里的那点事……没啥格局……
平淡又平庸的传记片,全靠女主的表演撑起来,剧情稀烂,节奏拖沓,什么都没表现出来,包括女主的抗争。搜了一下片中的巴西军人毒菜统治时期,只能说新世界的屁民们对白色恐怖是什么还真是完全没搞明白,或者说在诸多值得纪念的民主化进程中这都算最不值一提的时刻。片中里约热内卢军营的所谓酷刑比起西冰库大酒店都望尘莫及,更别提某些北方寒流吹过的地方,例如南边邻居的S-21。并非指这种历史不配纪念,只是如果非要叙述抗争,那肯定有更好的方法讲一个更有专注度的故事。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如果只是刻画女主坚强独立的人格和伟大的母性光辉那本可以成为一部好片,非要把一个好故事置于一个具有现实问题又不具有那么强的现实影响的历史进程中,附会于一个白色恐怖下中产家庭失去男性的背景,更显得全片完全没有核心内容,她的抗争也被一笔带过。
一部迟来40年的电影,《官方说法》.阿根廷.1985,《那年阳光灿烂》.智利.2004,关于南美70年代军政府独裁时期消失的家人,巴西这部,姗姗来迟。电影还是继承了塞勒斯对于独身母亲塑造的延续性,全片的优点集中在母亲形象的张力上,全手持的效果体现出这40年里电影技术方面的升级,生活流记录烘托全片的家庭感,但孩子视角还是省略的太多,也让后两段效果有所下降。剧作直到后一小时才开始发力,孩子们何时在心中埋葬父亲与母亲决定一直闭口不谈,每张照片上的微笑与全家对那段日子的讳莫如深,生活的变化却在不断发生,用埋葬狗来对应埋葬父亲,用把家搬空来比喻过去的不复存在,电影还是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延宕情绪。不过就如拍到《平行母亲》,阿莫多瓦已经力有不逮,谁也没想到清算过去在这个时代已经显得“不合时宜”,某些主题还是有时效性的。
4.5星。一部人类学式的影片,把军事独裁政权影响下的微观中产家庭的巨变展现得淋漓尽致。母亲对苦难的精密管理静默但令人震撼:在军事独裁殖民私人空间时的克制与礼貌,囚禁回家便立刻清洁以免孩子再创伤,丈夫刚去世便转身冷静地修补孩子的娃娃。没有发疯,没有怒吼,二十五年后才收到迟来的“正义”,而这些年里她都在独自一人为正义而奋斗。演技和剧本都好精彩!唯一不足的是结尾有点拖沓,黑屏跳跃好几次使得影像节奏有些断裂,高潮后的余韵稍显冗余。私以为在家人拿到死亡证明后相互拥抱、喝酒庆祝和谈论“何时在心中埋葬了他”、以及女主将死亡证明放入文件夹时,影片便可以结束了,阿尔兹海默症部分用文字交代会更加凝练。
“我仍在此”,你仍在哪里呢?“失踪策略是最残忍的一种手段。”因为它夺去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生命,更是一个家庭多少年无法释怀的等待与追寻。太沉重的影片了,开头有多温馨美好,后来就有多无望揪心。但说到底,这还是一个社会上层精英阶层的故事。坚强而勇敢的女性,让全家人微笑着合影,自己40多岁去读法律。演员们都演得很好,克制而隽永。原来老年尤妮斯是《中央车站》(本片同导演呀)女主呀她都这么大岁数了!!还以为中年尤妮斯(竟然是她女儿!)化妆扮的。4月刚结束的15届北影节也算热门的片子,这么快就国内院线上映了。安贞UME1号厅,18:10场,4个人。片尾真实人物的合影看得更是唏嘘。影厅俩男工作人员懒洋洋的,连去两天了,真是萧条。
又绕回了政治电影应该怎么拍的本源问题。略加对比轻易就能感受到《牯岭街》的强大魅力所在。如果结束在Eunice1996年把死亡证明放入档案并合上会好不少,然而后续的一系列煽情段落完全破坏了时间连缀的可能。不过至少,在面对高墙的力量时,Salles抓住了一个核心:当大部分人都too afraid to speak时,Eunice带着所有孩子面对媒体说:‘They want us to be sad. Smile, everyone, smile.’
与其说是隐晦不如说是故意回避,这种片在片尾放再多真实照片和字幕也救不了正片的乏味
巴西军政府历史题材宏大人文有意义,导演视听语言多样化且贴切,第一幕利用私人日志影像和生活流视听语言快速搭建鲜活家庭,第二幕暗黑牢房和恐怖氛围让政治惊悚暗线浮出水面,女主演技动人细腻,表演和导演两大支柱昂首挺立,可惜第三大支柱剧本轰然倒塌,一是背景知识介绍没有做到有效勾勒,让国际观众云里雾里,二是缺少原创性,第一幕太过流水账和话痨,人物不够鲜活有个性,第二幕惊悚感不够,所有元素都似曾相识,所有招数我都见过,比如海边全家福、家庭影院、手持DV日志、牢房墙壁划线记录时间,没有跳脱出类型片的框架,整体过于板正官方,三是叙事有效性缺乏,单线叙事缓闷,军政府暗线极易出彩最终却缺少背景烘托和细节刻画,第二幕来的时候没有大厦轰然倒塌的震撼感,但我能理解为什么中国和国际观众愿意给高分。
颁奖前仅剩的一部还没看的最佳提名影片今天看完后也感觉年度最佳外语片实至名归比较为这位巴西女演员没拿影后感到惋惜可惜在我看来表演是完爆米奇麦迪森的有那么一瞬间感觉她很像麦克多蒙德那是我的最爱!
过于克制
很迷人的胶片质感,拍的冷静克制,“杀人于无形”的手法,最后看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