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回忆一下。
觉得这戏有很多不合情理的地方。
1.杀对奸夫淫妇居然需要三个人打配合,也太没实力了吧。。
而且进房间的关键key居然靠和扒服务生的钥匙。。
这也太靠运气了吧,万一没扒到或者被发现呢?
杀服务生?
究竟是杀手还是扒手?
2.为了一间看不见摸不着,产权还不知道怎么过户的巴黎餐厅和一不相识的干瘪外国老头就和澳门地头蛇以前的旧老板对着干,放弃澳门和香港的生存环境,难不成从此洗手不干去法国混了?
这也太轻率了吧。
这是故事的主体结构,这个基本就站不住脚,故事就不成立。
3.知道这法国老头失忆就收手嘛,为了一场没有意义的复仇,干嘛呢?
最后以死相拼更是毫无道理。
生意是生意嘛,没必要搭进自己的性命进去。。
4.法国大爷在影片的结尾这么神勇,单枪匹马把任达华一党搞得鸡飞狗跳,最后结束了达哥性命,一切这么闲庭信步行云流水的。
难不成失忆失成自己这么强实力也不记得了?
还请个P杀手,自己本来就一杀手嘛。
黄秋生党要是泉下有知一定会破口大骂这老头,自己这么牛还要叫他们三人枉死,太不地道!
其实看到这里我就在想,若非老头失忆不晓得自己的身手,那这戏就没黄秋生仨什么事了。。
其实最后老头的爆发像极了是对黄仨人的嘲讽。。。
本片最搞笑的即是任达华看着那个美人突然挺个大肚站起来的一幕了。
呵呵,我都笑翻了
抽空看了杜琪峰的复仇。
仍旧延续他的三合会情结。
他拍澳门五光十色的夜晚,拍月夜下抖落的树叶,拍人群熙攘的雨中闹市,拍演员脸上的深纹,拍子弹如何与肉体接触,从而迸发出潇洒的血雾。
仿佛他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每格慢放的镜头上,生怕留下半点遗憾。
或者说,现在的杜,已不需要情节去支撑他的作品。
沉稳的镜头,精致的构图,有点忧伤却冷峻的夜景,强对比度然而怀旧的光线,很多、很多的黑衣和慢镜。
想看到的都看到,也就满足了。
杜琪峰这次的确没有“超越”,也没有“改变”,更没有“进步”。
但即便是同样的东西,一年看一次,很烦吗?
在报纸杂志网站上竞相闪过越来越敦实的古装盔甲,蓬头垢面的乡民强盗,鲜艳如PS的山山水水,一次比一次人多的战争方阵,之后,我有点像等了一天的公车:终于到了。
熟归熟。
《文雀》里的雨夜,《枪火》中的夜枪击落叶,《放•逐》中的楼梯交火,《黑社会》中的街头对战。
南哥这次做冯先生,阿鬼和阿肥还是反水跟班,林家栋顶的是张耀扬的位置,冤家碰头必在黑诊所。
花生、烟、死前的笑,像强迫症一样永世不变。
我不是来审片的,只是打个酱油而已,脑子不时还是会被拐空:总觉得雨伞下会探出一把刀,或者楼上又会扔下一个人来(那场戏老戴在雨中的“凄凉”,我却是当惊悚看的)。
对此只能无奈而笑:怎么还玩这一套啊?
可是,当电饭锅、电冰箱里掏出枪来把拾荒人变成枪店店长,电话里“三个中国人,一个外国人”让黄秋生一脸愕然,再次献身露臀的林雪痛不欲生地喊出“Have you been police?”时,依然被喷倒。
老段子原来还夹了新词。
三对三的设计内里本来也有点意思:鱼市三人组将别人灭门后照样家庭聚会,享受自己的天伦之乐,固然是一种职业素质,却同样可解做一种“不记得”。
而他们对冯先生倒是忠心得很,死都要多问一句。
总归配置得比较粗疏,加之任达华的大Boss确实很审美疲劳(不过那种戾气依旧强势到位,换人就不好说了)。
让看官觉得无趣倒也情有可原。
算来自《枪火》出世已有十年。
有些人从《罗生门》而曹禺而二人转,有些人从少林而李小龙而外星人,我家对门由饭店而滑雪板而彩票而网吧。
不幸,早市的大饼子还是变不成必胜客,古龙的小说还是写不成福克纳的长句。
一样东西总像自己的样子,也只能随它去了。
即使搞全风格主义,《复仇》咯牙的地方也很明显。
比如海面升鬼魂,以及其后的恶有恶报。
这些地方看得出韦家辉施主的风格:专事鬼神、前世今生、因果报应。
甚至是“有条件要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报”。
作为一个故事,剧情应该在三人组报销之后就结束。
为义气(就算还有天理)而背主的人用性命偿还了选择,而始作俑者却浑然不觉,全不记得世上有为自己而舍命的无名英雄(和《十月围城》的想法有点撞车,后者实际也没敢那么拍)。
区别是三人组从事的并不是什么革命事业,他们更像是凭着一种本能,选择站在一个人而不是一帮人的一边(村上版:站在鸡蛋而不是墙的一边)。
领袖、救国、民族大义多少可以带来点历史的光荣,法国老头却连自家亲人都不认得了。
公众只知道死了几个“三合会的”。
私人恩怨这东西,从来只会扰乱社会治安,谁管它呢。
然而,为一个失忆老头而死和为领袖而死,真的不是一回事吗?
没关系。
总会有人记得。
“没有了记忆,还会有仇恨吗?
”黄秋生嘴里蹦出来的这句台词多少有些突兀,却如同鬼魅一般穿起了整部[复仇]。
厨师兼前杀手Costello为报女儿一家的仇,不远万里地来到了澳门。
从城市、人到语言,他面对的都是全然未知的世界,具体情况堪比在东京拍三得利广告的比尔·墨瑞老头。
半是威逼,半是利诱,他得以跟黄sir、林家栋、林雪组成的铁三角成了“兄弟”。
因为过去,他将要在未来失掉记忆,由此“兄弟”更加重要,他们既是帮手,又是希望。
当Costello真的失忆时,铁三角面对着抉择,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吞掉他的财产远走高飞,但是这样一来他们就绝不能成为杜琪峰的“义士”。
所以,看着傻呵呵跟孩子玩耍的法国老头,黄 sir问了这么一句。
复仇的责任如接力棒一般来回倒手,而复仇的目的也随着对象的而偏移。
最后,在记忆不复存在的情况下,情义顺理成章地成为维系复仇的关键。
整部影片充溢着浪漫。
虽然加入了异国元素,月光影翳之下的战场却暗藏着十面埋伏(字面意义上,而非那部恐怖电影)式的紧张,仿佛侠客决战的悠远传说。
明暗交错时,枪手们寻找着一枪致命的机会。
铁三角的最后一战,硕大无比的废纸叠成的方块掩体,杀手们和风推动着它们,杀机暗藏。
“兄弟” 们在悲怆的超现实原野中魂归天国。
相遇不久,他们比试枪法。
在罗大佑的配乐中,子弹给破旧的自行车注入了生命力,渐行渐远。
那个场景,不知道混杂着何种感情,很难确定,那究竟是快意恩仇的兄弟之情,还是早已尘封的童年记忆……其后,已无记忆的Costello,凭藉来自月光的启示,重上复仇之路。
除了一个外国人,很难说[复仇]比老杜先前的电影多了些什么,还是那些熟悉的面孔、城市和黑暗。
浪漫情怀在影片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展演,影片的节奏让位于对细节的展示。
当凌厉快速成为战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时,[复仇]反道行之,“子弹时间”美好且冗长。
幽默则似乎是杜琪峰的黑色世界中的常态,足以制造些善意和自然的笑场。
影片最终的结局出人意料之处就是没有出人意料,这点倒是走回了“平常路”。
那里,最后一人茕茕孑立,掩不住的还有孤独。
附:老杜的Q&AQ这是你第一部以法国人作主角的电影。
你是如何做出融汇东西方的决定呢?
A若干年前我就有一这个愿望——制作一部不只有港人的电影,因为我感觉这样的交流对我有好处。
同样,我也希望让更多人去香港片电影。
我想这很有意思。
这个计划来自法国,给了我想法成真的机会。
Q你的电影总是关注匪徒和刺客的生活,有些角色还会重章复唱。
是什么教你继续这个素材?
A我想这跟我的成长有关。
作为小孩,我真是喜欢看动作片(martial arts movies)。
比如,我实在喜欢西部片,甚至关于古罗马角斗士的电影。
做电视导演时,我拍的节目有许多是剑侠的和动作的剧集(swordplay and martial arts series)。
所以我以为这个世界已经成为我血液的一部分,而那是我觉得最适合去拍的一个世界。
Q尽管这部电影首先是惊险刺激的情节剧(action thriller),却还有不少的幽默。
你能谈谈把幽默注入作品的兴趣吗?
A我想这是我人生哲学的一部分,那就是生活仿佛一场游戏。
幽默的瞬间在生活中发生,所以应该出现在电影世界当中。
比如,你在电影里有个英雄人物,英雄吃不吃饭呢?
英雄洗不洗澡呢?
他是个人,跟我们一样,所以我愿意采撷这些可以博我们一笑的瞬间。
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他们非常真实的东东。
Q在美国看您的电影挺难,您愿意在那边多些上映吗?
A从美国之外看,我们有美国观众非常关注美国电影的感觉,而且外国电影上映的机会比较少。
在欧洲,他们好像对外国电影更开放。
所以,我知道我的电影在美国的邀约非常有限(a very limited engagement)。
不过我已经参加纽约电影节两次,还跟那儿的观众见面,他们对我们这种电影倒也非常热情。
http://www.mtime.com/my/underground1984/blog/2511167/
在我们这个媚俗到骨子里的中国影坛,能够始终“坚持自我”的电影人实属凤毛菱角,姜文是一个,杜琪峰是另一个。
影片主题还是在杜琪峰作品中常见的——将主人公们的生存状态摆放到一个极端状况下,来拷问他们(也是我们观众)的灵魂。
以黄秋生为首的“杀手小集团”在明知自己的老板已经失去记忆(不可能再付给他们酬劳),明知即将以弱敌强,还要信守对这位“失忆老板”的承诺,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所谓“江湖道义”。
(“盗亦有道”,在香港本土电影中从来就是传统主题)。
从各个方面来说(演员表演,影片结构,叙事方式……),除却那个略显仓促的结尾,这几乎就是一部完美到无可指摘的电影。
在此,只想单独谈谈影片主题配乐(罗大佑所作),无限悲凉中透露出难言的落寞与压抑不住的愤怒。
在以前,杜琪峰电影里不是没有过外国人,《大只佬》和《神探》里有南亚人。
杜琪峰也不是没有走出过香港,他写澳门、说内地,不过根始终扎在了香港。
对《复仇》来说,这两点恰是最大变化,少了草莽的江湖气息,多了几分不中不外的洋味。
法国摇滚老爹约翰尼·哈里戴的现身,绝对跟“独行杀手”阿兰·德龙不可同日而语,毕竟他们身份就不一样。
所以法国人看到《复仇》里身披风衣、咬着雪茄的哈里戴,等他一开口就笑场,那可能好比多年后,我们看到苍老的崔健戴着墨镜,以大佬姿态出现在港片里,的确有点匪夷所思。
《复仇》的故事始于澳门,加入了异国来客,途径香港又回到了澳门,杜琪峰又让他作品里的人物绕了一个圈,好一个生死有命。
不客气的说,杜琪峰在电影里是在不断重复自己,没有编出新花样。
《文雀》里的瓢泼雨夜,《放·逐》里的多人枪战,传统港片里的友情义气,统统是一碗搁凉了的残汤。
中间几场枪战打斗或能让人眼前一亮,像狭窄楼道里的激战、潇洒的跳窗,可惜过于短促,经不起回味。
相反在垃圾场的围剿一战,三个杀手推着四四方方的垃圾堆前进,以此作盾,跟老大决一死战,这一段又拍得过于抒情,子弹凭空乱射,反而失去了悲凉情境。
更不用说之前有如内置了微电子遥控器的飞盘、试枪时自个在走的自行车,均显得相当的突兀和做作,没有此前杜琪峰的行云流水,更像拼凑粘贴的迹象。
老牌杀手一心要替女儿复仇,他却不断失去记忆。
当他忘记了复仇这件事,别人还要不要帮他接力下去?
三个杀手面临了这样的难题,他们宁可以卵击石,也要信守承诺。
由失忆触发的复仇题材电影有很多,杜琪峰选择了最保守的做法,只是让主角拿着Polaroid(宝丽来)照相机,用照片和备注来认人:我是谁,做什么,这个是朋友,那个是敌人。
他强迫自己不要忘记,但这种简化形式本身似乎无法让人信服,冷冰冰的,无法唤醒代入和认同。
人类的情感如此复杂,一边希望能忘记不愉快的事情,一边又强迫自己不要忘记。
有个最终了断,才好安心走开。
《复仇》里的男人都在经受精神上的折磨,老牌杀手无心卷入纠纷又不得不出手,否则亲人冤死,怎能平息怒气。
三个杀人意外受命,本可知难而退,一走了之,可他们还是不愿放下那个可怜的复仇者——他从法国来,倾尽所有,只为复仇。
显然,看透了生死的复仇不再是个先决问题,反倒成了形式问题,就看由谁来完成。
对华语地区的观众来说,《复仇》里面依然有很多闪光的配角,杀手黄日华或者大肚婆叶璇,能弥补一些遗憾。
对法国人来说,《复仇》是高人气的香港导演为他们上的一道东方大餐。
《放·逐》几部电影上映后,杜琪峰得到了法国评论家的热捧,他们迷恋安静画面下的暴力迸发,慢节奏的叙事画面和男人间游戏般的生死情意,因此《复仇》就是一次额外的结好表示,这可能也是中国影迷感到少许失望的由来。
【东方航空报】
开场谈判戏的站位设计堪称杜琪峰暴力美学的浓缩表达:封闭空间内,法国雇主Costello(约翰尼·哈里戴饰)与三兄弟(黄秋生、林家栋、林雪)形成三角对峙,光影切割出几何化的权力场域。
杜氏惯用静态构图制造张力,人物如棋盘上的棋子被宿命之手摆布,餐馆吊扇的阴影在墙面缓慢旋转,暗示时间流逝与命运轮回。
这种仪式感贯穿全片,如废弃工厂决战时四人持枪缓步推进的镜像调度,将暴力升华为一场现代舞剧。
Costello与三兄弟调查女儿遇害现场时,通过交叉剪辑将回忆与现实交织,既推进线索发现,又暗示复仇动机的复杂性。
这种手法在杜琪峰作品中常见,如《PTU》中丢枪与寻枪的平行叙事,强化宿命循环的无力感。
三兄弟与Costello闯入杀手家庭一幕堪称神来之笔:剑拔弩张之际,孩童一声"爸爸"瞬间瓦解暴力预设。
三人在家庭的包围“保护”下,暂时躲过复仇的箭——四人的寻仇,这是杜琪峰对暴力叙事的微妙颠覆。
在此延续《放·逐》中对江湖人家庭羁绊的关注,将冷血杀手还原为世俗父亲。
餐桌上的热汤与墙角的霰弹枪并置,暴力的日常化反衬出江湖人逃离宿命的无力。
这种温情时刻如短暂喘息,却更凸显黑帮片"家庭庇护所"意象的脆弱性——最终杀手全家仍被屠戮,暗示暴力终将吞噬所有避风港。
Costello脑中遗留的子弹导致记忆持续消逝,这一设定直指“记忆与身份”的哲学命题。
记忆的碎片化(女儿被害的闪回与现实的错位剪辑)直指复仇行为的虚无——当仇人面孔在脑海中模糊,复仇是否沦为空洞的姿态?
若仇恨依托记忆存在,失忆是否意味着解脱?
杜琪峰在此颠覆传统复仇片的快意恩仇,让失忆成为对暴力循环的嘲讽。
记忆与身份的解构,让复仇沦为西西弗斯式的徒劳。
影片通过Costello从执着复仇到茫然无措的转变,探讨人性本能与理性选择的矛盾。
这一设计让影片超越传统复仇叙事,升华为对存在意义的拷问。
以身体残缺隐喻精神困境,赋予角色更深的悲剧性。
全片暴力场景呈现强烈的熵增美学:废弃工地决战时飞扬的粉尘、慢镜中飘散的文件,物理空间的崩解对应着人物精神的溃败。
Costello最终在失忆中重复复仇动作,三兄弟以死亡完成对江湖道义的殉葬,所有角色都困在暴力的莫比乌斯环中。
杜琪峰在此撕碎传统黑帮片的浪漫化复仇,暴露出赤裸的虚无——当记忆消散,复仇不过是机械性的条件反射,江湖道义沦为空洞能指。
《复仇》不是杜琪峰最成熟的作品(跨国团队的磨合痕迹可见),但其通过记忆创伤与身份迷失展开的哲学思辨,将香港黑帮片提升至存在主义的高度。
当暴力成为景观,复仇不过是消费主义时代的又一重异化表演。
这种对类型片的自我解构,让《复仇》成为一曲献给黑帮片黄金时代的安魂曲。
http://axinlove.com/2010/01/vengeance/《复仇[Vengeance]》有形式没内容by @xinl.ve 100108要破茧成蝶十分辛苦,杜琪峰和韦家辉要把银河映像的影响力扩大到世界范围,看样子还要走很长很长的路。
《神探[Mad Detective]》请外籍女编剧帮忙写剧本是一种尝试,异国人士Johnny Hallyday[约翰尼•哈里戴]在《复仇[Vengeance]》担当主角也是一种尝试,不过《复仇》还只是具有华丽丽的电影形式,没有关于选择和人性的太多内容。
杜琪峰、韦家辉的支持者一样还是可以在电影里挖掘很多表象的内容,如在《放·逐[Exile]》里数交战时的枪响一样,去讨论叶璇饰演的女人收养的小孩来源,但是《复仇》还只是一部香港电影,看时很有趣,很快也就忘了,缺少成为一部经典作品的深刻。
数月之前,听说杜琪峰为了北上,准备放弃拍摄有关黑帮题材的电影。
《复仇》肯定不是要北上的作品,真要北上那也只能是下一部。
《复仇》所传递的“主流”的一面,依然是地下世界的道义与行规——受雇于人的杀手需要履约,即使雇主已经记不起约定,即使要自己付出生命为代价。
践行履约,在光明世界是堂堂正正的理所应为,但在杜的黑社会里,黑帮分子也并不排斥此褒义的品德。
而为了保护自己,行动中出现了差错,不伤害小孩和女人的不成文规定也还是可以随机应变。
抽掉杜琪峰创造的黑社会的生存行走法则,电影《复仇》也就只剩下形式了。
三场风格突出的枪战场面,突出了银河映像班底的表演,反而主人公Mr.Costello要干掉任达华的那场就显得暗淡了许多,而且在空间形式上的利用各不相同。
月亮穿行在云层之间,两伙匪帮在忽明忽暗的光影中交战,利用的是银幕的左右/横向。
阿鬼等人要从楼房上逃脱的时候,则是银幕的上下/竖向。
最后一场,从视觉感受上而言,是垓下之围,以圆圈的方式表现。
还有比较短促的一场:当Mr.Costello在雨夜和阿鬼几人走散,迷失在一层一层雨伞中。
记忆力不太好,只能大概估计这几个场面都应该曾经见过,《复仇》借金牌配角的华彩演出,非常夺人眼球。
不过,对比场面调度的娴熟和华丽,突显了剧本格局太小,深度不够的缺点。
《复仇》挖掘Mr.Costello的内心还是太少。
曾经是一名杀手,能将情绪和情感深深压抑而又不乏温情,在意平凡生活却不得不要陷入仇杀的困境。
Costello这样的一个人物,他的内心故事完全可以般配本片的形式,但杜琪峰与银河映像只用Costello的间或失忆作为电影叙事的关键。
如此一来,就有点奇技淫巧的味道,卖弄了有关某些奇闻异事的想象——香港商业电影一贯的弊病——不愿也不能够皓首穷经地折腾出一部人生大戏,《复仇》也就流于了形式,成为一部普通银河映像出品。
Vengeance.2009.720p.BluRay.x264-MELiTE
因为豆瓣上褒贬不一的评价,在看与不看《复仇》之间纠结了好久。
看过了韦家辉的《再生号》、郑保瑞的《意外》,感觉港产片真的是江河日下,银河映像亦不复从前了。
抱着这样的心态,终于看了《复仇》。
忽然发现,原来杜琪峰还是杜琪峰,原来这么多年的尝试后,他依然有能力拍出《枪火》的感觉,即便只是种感觉,也足够令我感动了。
影片前2/3的感觉都超好,特别是自行车的那一段,简直浪漫到极致!
奇怪,我怎么会用“浪漫”这个词呢?
应该是“酷”才对吧?
那好吧,既酷又浪漫着。
黄秋生还是那么帅,奇怪,我怎么会觉得黄秋生帅。
但只要他已成为杜琪峰镜头前的“阿鬼”,一切感觉都变得不一样了。
影片从雨夜那场开始变味,《文雀》的矫情再次重现;垃圾场的枪战,我完全被那翻滚的垃圾块雷倒了!
影片的阵容,除了失忆的法国大叔,其他都无可挑剔,连许久未见的黄日华都演得很出彩,可是,法国大叔啊,生生得把《复仇》拖累的半残了。
虽然不够完美,《复仇》依然让我忆起了《枪火》、《放逐》,一直一厢情愿的认为,男人就该看这样的电影。
太爱这个杜琪峰营造出的电影江湖,虽然在这里,英雄总是末路,但冷酷背后的那股的义气与豪情却始终令人无法忘怀。
本片应是杜琪峰进军海外的野心之作,为了在外面卖座,一众香港老屎忽众星捧月法国佬。
比起之前的出品,这个故事显然偏商业化,也少了很多本土元素,算是中规中矩。
杀手的职业道德和英雄主义情结作为内核而推进的情节不太经得起推敲,就像那些快意恩仇的西部片一样,角色们都太面孔化了。
对复仇过程中产生的道德困境问题解决得非常决断,也就少了玩味多了爽快。
其他的诸如叙事手法、灯光摄影、音乐和服道化美术风格都是一贯的导演风格,因为要国际化出品得更凌厉了,惯用的大段得有些拖沓的枪战对射桥段有所收敛,极尽简洁的台词和黑色幽默元素相结合,精心设计的服装和pose突出的就是一个字型,让女孩尖叫的那种有型。
与此相比法国佬反而显得有些呆滞了,靠耶稣打救开挂才完成了复仇。
在合拍片大潮中难得的坚持传统味道的港片
当记忆都不在了,仇恨呢?一星给阿璇
没什么新意
充满了格格不入的违和感以及不断地重复
打自行车那点好帅
“还以为林雪能讲英文了,后面看工作表才发现是陈子聪配的”“法国人眼睛太小了,整天跟没睡醒一样”“ 这不是电影 这是秋冬男装展示”“枪战场面太文艺了”“看到任达华站在架子上,我一下子想到了东方不败”“任达华的色像很是幼稚,不知道跟他当年的三级片有没得拼”“是怕外国人看不懂么? ”
这次杜琪峰终于装了一次B。。。里面主人翁英语,实在是,让鬼佬贬低了咱们的英语水平啊
失了慣常的權力角力,韋家輝這劇本就不過是一根腸子通到底的通俗劇,盼望著杜琪峰的炫技撐腰。然而,咱們捫心自問,一旦脫離華人領域,放進坎城這個國際鬥獸大場裏,杜琪峰的調度,真的夠炫嗎?雲中先生當年寫給《落日車神》(Drive)的短評,或許已夠說明一切:「足以令杜琪峰羡慕嫉妒恨——就算他不喜欢这片。」
好吧,我不知道为什么平均分7都没上。但是我觉得这部片子还真蛮好看的。很有杜琪峰那股黑色风采。个人认为黄秋生演得很好。如果可以,我也愿意失忆,忘记感情,忘记仇恨。
在杜韦的作品中算中下水平吧。
没有了记忆。却仍会记起。周遭的一切会赋予你新的回忆。-------------------------忘记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不能自我解脱。就当是救赎吧。可是。如果有的选。你会选择忘记吗?
银河印象,你还能整点别的不???
只摆造型不讲故事
没看到老杜的镜头美感和智慧
真的很一般,很多都是吃老饭,比如雨伞。
那个法国佬完全没有出现的必要,还搞什么失忆,太傻帽了。
难看到极点
我被国语版的配音华丽丽的雷到了
浪则浪矣,然而虎头蛇尾
即使看的不是噁心的風行網普通話配音老子也受不了這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