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的是70年代北方农村里,一个知青和两头驴之间的爱恨情仇,最后两头驴死了,知青在二十年后才知道,动物的短时记忆似乎比人更强。
电影总体来说不错,剧情还行,文章表演得很到位啊,特别是对着黑七的那一段倾诉,声情并茂~看完以后突然觉得自己很向往那个年代,物质生活贫乏,精神生活丰富,随即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翻出来看看。
后来把这种想法跟一朋友交流了一下,当即得到了两个字的评价:单纯。
昨天看了一个国产新片《走着瞧》,根据小说《双驴记》改编,这个片很不错,我很喜欢。
关于这个电影本身的评论和解读现在网上似乎已经很多,我只想谈其中片尾的一个细节。
片尾,男主人公和女儿一起看电视新闻。
正在播出的这条报道说,研究人员发现黑猩猩的短期记忆力超过人。
画面中的黑猩猩正在做一个实验测试。
电脑触摸屏上显示一组数字,然后数字马上消失,变成小方块,而黑猩猩则能够准确无误地按照原来的数字顺序把小方块一个一个按过去。
新闻在电影中只出现了很短的时间,但我估计所有观众都看懂了这个实验。
我今天做了一点调查研究,发现这个事情是真的。
下面这个视频说的就是这个实验(看不到链接可直接搜索 You vs. the chimp: can you remember faster?):一点补充材料:- 此实验是2007年底开始广泛报道的,由日本科学家完成。
- 实验中用了几组黑猩猩,每组都是一只成年母猩猩和她的两个孩子。
- 年轻猩猩的得分不但超过成年猩猩,而且超过人类大学生。
下面这篇文章介绍了这个实验:Young Chimps Have Better Short Term Memory Than Humanshttp://www.scientificblogging.com/news_releases/young_chimps_have_better_short_term_memory_than_humans这是一个令人无法平静的实验结果。
狗的鼻子可以比人灵敏,但在认知方面,我们原本认为人类应该绝对超过动物。
而现在居然证明黑猩猩有更好的记忆力!
《走着瞧》电影采用这个素材,是想说你看动物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笨,比如驴知道追求自由和给兄弟报仇,黑猩猩的短期记忆力甚至比人还强。
我理解男主人公看到这个新闻之后的反思是要更加尊重动物。
这是一个不怎么严密的人文反思,或者说文人反思。
黑猩猩有比人强的地方,所以我们就要尊重动物?
那么如果黑猩猩在实验中表现不如人呢?
难道我们就可以据此不尊重动物了么?
我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对此事的另一种“人文/文人反思”:《过于强调继承的中国教育损失了什么》(http://www.hebei.com.cn/xwzx/bhcpl/wjst/200712/t20071213_39357.shtml)。
这篇文章认为,黑猩猩的记忆力比人好,说明“记忆力”实在是一种低级的能力。
而我国学校特别强调死记硬背,简直等于让人往猩猩方面退化。
我估计在作者心目中,将来人类应该把所有需要记忆力的工作外包给黑猩猩。
我认为这种反思纯属胡说八道。
首先,实验所测试的记忆力其实并不是“短期记忆”,而是一种称为“Eidetic memory”,或者叫“photographic memory”的特殊记忆力,这种记忆力跟我们通常所说的记忆力是两码事。
我们通常所说的记忆力可以分为两种,即“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现代脑科学已经证明,这两种记忆力在大脑中的工作方式和地点截然不同。
而“Eidetic memory”则又不同,它说的是比如让你注视一张照片30秒,然后把照片拿走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回忆起照片的构图。
一般人都不具备特别强的“Eidetic memory”。
一些特殊的人,比如说孤独症患者,反而在这方面有超人表现。
目前为止科学家对各种记忆力是怎么工作的,互相之间有什么影响,并不是非常了解。
像孤独症患者这样的特例是非常宝贵的研究对象。
学校里面让我们死记硬背,练的是长期记忆。
学校并没有整天发不同的照片给我们看,看完再默画一遍。
拿黑猩猩的“Eidetic memory”说学校的事显然是错误的。
其次,就算所有的记忆力都一样(再强调一遍,记忆力跟记忆力不一样),难道说因为黑猩猩擅长这个,我们就应该回避这个?
明天发现黑猩猩身强体壮,这位文人是打算写一篇文章说我们应该追求不强不撞呢,还是说我们如果身体不行,那就连黑猩猩都不如呢?
这种比较根本就没有逻辑。
那么黑猩猩的“Eidetic memory”比人强说明什么呢?
说明黑猩猩的“Eidetic memory”比人强。
这就是一个科学事实,从科学角度很有意思,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不同记忆力的原理,但是没有什么人文意义可供反思的。
文人喜欢给每一个东西打上“美”与“丑”,“善”与“恶”的标签。
可是我问你2的10次方等于1024这件事是善的还是恶的?
它只是一个客观事实而已。
反思什么反思。
看完这片子,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同事都以为我神经了,没事自己在那里笑了起来。
不过回想起电影里面的画面还是禁不住要笑。
总结一下也就是筷子和牙签,为什么黑6是个皇帝,每天吃着鸡蛋。
而黑7却每天干活干活干活,是个苦劳力。
这不就是因为自己的家伙是牙签,而哥哥却是筷子,不一样么?
不过这能怪谁,我们不能选择。
不过这世间的事情何止这一处不公平啊。
我们就默默的接受这样的先天条件吧。
而黑7对哥哥的爱,却完全没有像人一样把自己的哥哥拉下台自己去当皇帝,而是面对自己的哥哥凶手勇敢的反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让马杰出丑,而成功后的驴笑,更让我吃惊,这驴真神。
说完了驴子再说说马杰,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当上了饲养员,但是没想到这会是他一辈子的痛,两只驴子。
可是这也算是对他的那些小聪明的一些回报了吧。
这片子里面文章的京腔喜欢的不得了啊,尤其是和黑7 的那段对话,本想能结束了黑7。
可是队长的出现让黑7活了下来。
最最让我郁闷的就是黑7太聪明了竟然带着赤裸裸的马杰……。
当是真相找个地缝把马杰放进去,但是马杰的勇敢让我觉得他是个好汉,当年多少个知青没有他的那种胆量,害了多少年少无知的少女啊。
马杰。
我挺你!
最后就是队长,让我感到很讽刺的那段就是队长和老汉的那段对话很是不得了了,关于配驴的事情的讨论,总觉得老汉想要配队长。
哎,难道真的是自己的思想龌龊么,哈哈哈哈黑色幽默的电影在很长时间没有这么开心的感觉了,一直很喜欢知情的片子,曾经的小裁缝,曾经的那么多关于知青的故事让我充满了好奇。
真的害怕有一天人被驴骑着。
ps:文章是不是和黄磊有点神似呀!
1、黑色幽默?
魔幻现实主义?
寓言?
恐怖片?
爱情片?
……你有理由认定它是其中任何一个题材。
当然如果你就是不喜欢这部电影,你也可以就此认定它不伦不类。
从故事来说,就是一只复仇的驴的故事。
让-雅克·阿诺有部非常棒的动物电影叫《虎兄虎弟》,这部《走着瞧》也完全可以叫“驴兄驴弟”。
2、无论是镜头语言还是叙事方式,一开始都显得平静而舒缓。
于是当这个土里土气的故事渐渐延展得神乎其神的时候,你几乎没想过去怀疑它的真实性。
3、“老百姓都不杀牲口,他们怕遭报应……让你杀是因为你是城里人。
”放大到整部影片,在一个“人定胜天”的时代,这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4、供解读的东西很多,比如反复在关键时刻出现的“为人民服务”胸章,那本最后顺水飘走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一头失去性功能的驴的悲惨遭遇。
5、笑料都很有水准,不是那种硬戳你腋窝的笑料。
文章的表演出乎意料的好。
两人第一次偷食禁果时的青涩莽撞以及长达五分钟的骂驴两场戏,尤其精彩。
影片的音乐也非常出色,简单,精致,适当。
6、文革时期的农村气氛营造得很好,寥寥数笔已然呈现。
你能嗅到空气中的那股朴素清新的,以及荒谬愚蠢着的味道。
7、几处关键段落的处理堪称惊艳,一处是杀黑六时,以驴的黑白视角,直视马杰拖着铡刀慢慢逼近;一处是马杰和女主角嘿咻后被黑七拉回村庄,整个过程被导演用一场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梦境来过渡,巧妙而流畅;还有一处是最后在深夜里马杰寻觅黑七决斗,通过肩扛摄影的跟拍晃动镜头,让凛冽可怖的终极杀气当即弥漫开来。
8、有一个小桥段我非常喜欢,七叔来借驴,说从小就一直幻想有一天能骑驴进趟城,马杰问为什么,七叔回忆起一个儿时的故事。
画面徒然流逝,梦幻般清冷静谧的深宅大院里,一清丽温婉少女飘然起身,轻轻地跨上一只安静的驴子。
悄然回望,一抹忧伤。
9、导演大概是担心观众看不明白,所以最后解释了一下。
事实证明电影这门艺术真的不是用来解释的工具。
结尾绝对是败笔。
10、我在农村长大,从小到大听长辈讲过很多传奇色彩浓郁的各类故事,所以我就像喜欢《闯关东》一样喜欢这部电影,你可以认为它节奏紊乱,你可以认为它力道不够,但在我的印象里,从那些脸上布满沟壑的老人口中绵延出来的那个遥远而又贴近的神奇世界,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它足以让我重拾儿时对那些神奇故事的迷惑与敬畏。
《走着瞧》打分我愿意给90分;打星我愿意给5颗星。
文/紅酒狼
我认为电影并不是单纯想说对生灵要敬畏,而是在那样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人不被当人,牲口也是革命和发展的工具,不管是人还是牲口都得不到该有的尊重,黑六在失去了利用价值以后马上被宰杀,而决策者是大莲,执行者是马杰,以至于后面黑七总是找马杰报仇,其实始作俑者是大莲,人的社会也是如此,上面命令一下,下面的厮杀成一团,但是大家都没好好想想,其实是上面的决策者就错了,自相残杀还有意义吗黑七每次发狠报仇都让屏幕前的我一惊,看到一个动物处心积虑的那样,确实让我觉得害怕,不管人还是牲口,只要受到压迫,感到绝望,大抵都会变得这样歇斯底里,毕竟黑六死之前黑七非常老实,认真干活,踏实,但是在重压下也会做出过激行为。
影片有太多需要反思和注意的地方,但是对于那个荒诞时代的反思和反讽突出我觉得还是不够,另外影片最后对于影片主题的解释非常多余,甚至感觉不如没有,因为解释不贴切,我想设在那样一个特殊年代的,不仅是为了突出保护动物,敬畏生灵,而是对整个时代,社会体制的反思。
这是人渣与倔驴之间的博弈。
驴兄弟殊途同归,只适合一条道走到黑。
而生而为人,会笑到最后,还会假惺惺地谈一谈敬畏,时过境迁,敬畏哪个,青春?
爱情?
该怎样炼成的钢铁?
就怕把人之恶都推给过去的年代,都说青春无悔,无非是避重就轻,人人都无悔,时代更无咎,驴们到哪儿说理去!
某人本色出演,精致利己主义+经典款伪君子,没被驴踢死是本片最大败笔。
整部电影的基调不温不火,没有给人以情绪上太多的波动,但文章低沉的嗓音稍稍也会发人深思。
知青马杰嚷着“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耍了点小伎俩,混上了饲养员的名号。
然而,在饲养队里发现自己过得还不如一只公驴。
人家吃的是鸡蛋,我吃的是大葱配窝窝头,地位能一样吗。
连队长都说了,这头驴能顶十个马杰。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嫉妒的产生不仅仅来源于人与人之间了,人与牲畜也会产生这样的火花。
马杰自以为聪明地,想教训一下黑六,谁知一鞭子下去,黑六失去了性能力。
在马杰接管牲畜之后,黑六频频出事,种配不了,活儿干不了,生产队让马杰杀了他,碰巧还被黑六的弟弟黑七看到了。
之后引发了一系列仿佛是“为哥报仇"的行为。
马杰每次自以为聪明地想整黑七,都没有真正成功。
不管是在它跟前教训一通,拿着砍刀吓唬,把它卖掉,黑七到头来都会”回报“到马杰身上。
在最后,马杰做掉黑七,却被黑七发现,挣脱缰绳,一路猛追,身上着火了也发了狂地追,结果最后自己被烧成了灰。
万物生灵皆有本心,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一条狗养久了,便会对你产生依赖和感情,甚至在你难过时陪你哭泣。
一只野猫喂久了,还会跟着你走到家门口。
人类是高级动物没错,但这不代表其他的生物都是低级的,无知的。
有多少人类的发明,是从动物身上的习性仿制而出?
不要自作聪明,作茧自缚。
英文片名叫《A Tale of Two Donkeys》——两只驴的故事。
发生在一个特殊年代的独一无二的故事,在看似简单轻松的叙述中却透露出黑色的幽默与厚重的质感。
对,这样的片子是有质感的。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荒诞与千奇百怪,每个时代的人物也都有每个时代人物的宿命。
但,这部片子却超越了时代。
最后,那头驴用极其壮烈的方式让“我”要用一生去救赎,去思考。
此外,这部片子还证实了一点:小成本、小制作一样可以拍出好片子来!
本文最初发布于2009-8-18
最后那段确实很扯,完全是为了应付审查硬加的原剧应该和保护动物 善待动物没多大关系其实我们这么理解,作者本意是想类比当年那个时代的悲剧:当局制造了很多悲剧,让底下的人们泯灭人性,违背自己的意愿去相互批斗,甚至父子相残师生相斗,当局挑起了仇恨,却像局外人一样置身事外看人和驴斗得死去活来里面的最邪恶的就是那个生产队长,悲剧是她制造的,完全没有人性,看黑六没用了就杀了,自己不动手躲在一边让别人去承担杀驴的责任造成一系列的悲剧。
作者其实是想审判那个队长所代表的势力。
马杰的悲剧是当局造成的:马杰其实不想杀驴的,一再替驴求情,但队长(当局)逼他动手。
他天天念着保尔柯察金的“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他是想有所作为,却被当局逼进农村蹉跎岁月,落差中迷茫堕落,不得不让《钢铁怎样炼成的》和自己的青春、热情、理想随流水而去。
黑六的悲剧也是(队长)当局造成的,无利用价值了就被抛弃了。
黑七和马杰不死不休的斗争也是队长造成的,先前已经说了。
整个悲剧都指向一个目的地:当局
杂志出了,就把稿子发豆瓣了嗯,我腹黑得写了他和蒋勤勤,嗯,希望他别生气,只是想,从各个方面让大家了解李大为导演。。。
我知道蒋勤勤结婚了他也结婚了,写这么一笔很不靠谱,但是,请原谅八卦的我诠释理想的艺术家--李大为导演访谈提到李大为导演,也许大多数人都不了解,但如果一说《金粉世家》、《红粉世家》等电视剧,你肯定会大呼,哦原来是他导的啊。
李大为导演是一个比较低调的人,只有早年和蒋勤勤的恋情一度在圈内传为佳话,之后,世事变迁、物是人非,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李导一直淡出公众视线,勤勤恳恳做幕后英雄,奉献给老百姓一部又一部精彩的电视剧。
当李导再次出席各个媒体见面会,就是为了他的第一部电影处女作,这部荣获了华表奖最佳处女作奖的电影《走着瞧》同时也有了很多新的头衔,比如:首部魔幻现实主义电影。
Q1当初您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文革背景)拍摄一部电影作为自己的电影处女作?
A1我是在电影学院上的学,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做电影。
准备了很多年,也看过很多题材,很多原因,一直没有成形。
我一直大量的阅读小说,直到07年的时候,我在《收获》上了看到一篇中篇小说,叫《双驴记》,感到异常兴奋,它的故事和叙事角度非常吸引我,而且很有电影感,是我很想拍的类型,于是很快我就把这个小说交个我的一个朋友,他是做传媒投资的,很巧,我把小说交给他,他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第二天一早给我打电话,说,大为,这个我觉得可以拍。
于是很快就成形了。
我记得大约是07年的夏天,8月份,我才发现这个小说决定拍,到11月,我们就开机了,于是顺利就开拍了。
Q2这部片子被冠以中国首部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您是怎么看待这个定义的?A2哈哈,这个其实一个宣传的方式。
实际上,任何一部电影都会有它一定的属性。
我个人对魔幻比较感兴趣,这个片子的确有很强的寓言性,从动物的角度展示人性,所以有很强的魔幻色彩,当时跟他们宣传部门沟通,基本确定了这么一个口号。
应该说,在这个类型里,中国电影不是太多,所以他们也觉得比较合适,于是就定了这个。
Q3这部片子中动物的表演很出彩。
大家都知道拍戏中动物是最难控制的,当初拍摄的时候想过用特技来作为展现动物表情的效果吗?
A3我跟很多看过电影的朋友聊,有一点我特别自豪的是,这个电影如果拿给美国人拍,最少要画五六千万美金来做这个电影,因为他们要做大量的特技。
我自豪在,这个电影整个下来只有三四个镜头用了特技,而且不是完全出于技术角度,是为了保护动物,就是最后火烧黑七的那场,怕火烧到驴,所以我们采取了特技手法,把火加到它的身上,所以其他的复杂的驴的表情、驴的动作,都是用我们的智慧、电影手段实拍出来的,没有做特技,而且我们的成本控制得非常好,只有五百万人民币把整个电影拍下来了。
Q4最近3D电影非常火,您会用这种手段拍电影吗?
A4电影就是一个靠技术支撑的产业,干这个不能拒绝新的科学技术。
当然,不能说为了特技而特技,不能去赶时髦去做这个,我们还是要为了电影本身的需要而去做这个效果。
当初从3D来说,这种电影的确给观众了全新的视觉感受,跟传统的平面的电影比,是完全不同的冲击力,是一种超强的震撼力。
将来如果有合适的题材的话,我当然会采取这种技术做电影。
Q5这部片子的男女主角都在各大电影节获得了奖项,得到了肯定,那您在选演员方面主要看什么?
A5我选演员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合适。
无论这个演员是多么的著名或是多么的没名,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个演员是不是最适合这个人物,其他的……如果将来我要做大规模的商业片的时候,导演不是绝对的控制权的时候,当投资加大的时候,制片方有相当强大的发言权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要跟他们商量或是一种妥协,要保证人家的回收嘛,也可能会启动大的明星。
但是,明星也不是唯一的,在明星的圈子里也要找最合适这个人物的,这是不变的原则,这是最重要的。
Q6在这部电影的最后,很多观众都感觉,有一种保护动物的意味,与整部片子的感觉有差异,因为电影的背景的特殊性,让我们感觉结尾处理得有些单薄,这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A6其实我觉得,表层的意义是对动物的尊重,对动物的敬畏实际上一种尊重,人也是动物的一分子嘛,在生命状态上应该是平等的,尤其是为你服务的动物,马呀牛呀什么的,你更应该去尊重它们,应该去平等地对待它们。
我觉这是电影表层的意义,更深层的,其实这个名字是在引导观众,去感受这个主题,这个尊重的背后是什么,如果你不尊重,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推到后面还是一种非常人文的主题,人在某种时刻,他的智商可能变成驴的智商,你记得有一场,文章和驴的对话,那场,实际上他也变成驴了,而这个驴在某种意义上,它变成人了,实际上,人类是在讲异化的过程,人类的异化是有可能的,虽然我们的科技在不断的发展,但是我们本真的一些最基本的人类共性如果失去的话,包括真诚、包括善良,包括一些最真的东西,如果失去的话,人类就有可能会异化,这种异化是毁灭性的。
那在个体上是个性的,在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东西,如果这种精神形成一个社会,这种社会的倾向,就可能发生战争、人类深度的毁灭,这都有可能,这我觉得是更深层的意义,而不是简单的保护动物。
关于文革的背景吧,这个故事最令我惊喜的是,它有关于人和制度这一层面的思考,对制度啊对那个时代的反思和批判,有一层这个一样,但是它又超越了这个意义。
之前有一批文革背景的片子包括小说,大部分都是很沉重得在反思在批判在讽刺。
这个小说的意义在哪呢,它既是那个时代又不是那个时代,只是在中国那个时代它可能典型化一些。
我就跟他们讲过,这个故事很有可能在中世纪,发生在欧洲,某一个乡下,一个贵族到乡下去玩,结果他没见过驴,他们就掐起来了,结果驴就把他折腾成这样,这个故事同样成立。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经典。
经典就是,既是那个时代同时又超越那个时代。
如果真正一个故事真正意义超越了那个时空的话,它就变成经典了,所有的经典小说经典电影他们的共性都是这样。
Q7对于电影分级的看法。
A7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无论从市场还是从表达创作的角度来说,分级是有一定科学性的,能够更完整得保持作品的原创性,电影会更准确地到达目标观众群,这是一个科学的制度。
但目前,中国的情况不同于一般的国家,因为她幅员广阔,那么多民族,那么多人口,要分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不是我们想想的,那个可以通过那个可以通过,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所以它需要一个过程,如果现在就分级的话,肯定会产生电影市场的混乱。
Q8您当初学的是摄影,是什么原因让您半路出家的呢?
A8我是从高一的时候,就准备考导演系的,准备了三年,我觉得当时我的水平考导演系是没什么大问题的,结果到了高三的下学期,突然得到一个消息,因为我学电影肯定考电影学院我不会考其他学院,结果北京电影学院来了一个消息,我们那届不招导演系了,没有招生,当时就很慌乱。
我的目标是导演,所以我就在选择离导演最近的专业,其中有两个,一个摄影系一个是文学系,我的性格是比较好动的,不是特别好静的,于是我选择到了摄影系。
我之前准备导演系的东西,导演学的东西我都学了,而导演没学的,这么专业摄影的东西我也都学了,所以我掌握了是两把剑,而不是一把剑。
Q9您觉得拍电视剧和拍电影的区别在哪?A9如果之前没有那么多拍电视剧的积累,我拍电影也没有那么娴熟。
我记得《走着瞧》在电影局审查的时候,电影局的局长看完片子以后很激动,然后跟我聊天,说,大为,这你第几部电影啊?
我说,第一部电影。
他和惊讶,说,不会吧?
我就说,这真的是我第一部导演的作品。
他说,你这个经验挺丰富啊,根本不像!
我想这就是我之前的大量拍电视剧的积累。
因为,电视剧和电影在技术的层面上,实际上除了记录的方式不一样,一个是磁带一个是胶片,实际上手法是非常接近的,只是电影要求的精度要高于电视剧,它作品单位时间里的投资电影要高于电视剧而已,你是可以用电影手法拍电视剧的,只是在选材啊,控制节奏上有一些区别,毕竟电视剧是长篇,它可能要表现更多的过程,电影则更多的表现状态和结果的那个层面,因为它没有那么多的时空给你展开那个过程,所以电影精彩就精彩在这。
它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要讲一生,可能是你一生最精华的那些时刻,电视剧呢,可能有三十集五十集,是慢慢地讲你,是怎么吃饭怎么睡觉的。
Q10您是想在电影和电视剧哪个领域重点发展呢?
A10我现在的状态是,在大量地积极地准备,准备好的故事好的剧本,储备量挺充分的,然后就是,随着机缘吧,有合适的,哪个更成熟我就选择拍哪个电影,同时好的电视剧也不放弃。
因为很实际的一点是,电影的待遇、电影的收入,要远远地低于我的电视剧收入。
我拍一部电视剧等于是拍五部电影的收入。
Q11《走着瞧》的投资收入问题。
A11《走着瞧》目前是,海外卖了一些,收回成本是没问题的,我们现在还在组织一次全线的上映,之前做了一些点映,没有全线上映。
之前很多层面的放映,包括国外的,只要看到这个电影的,基本上百分之九十五甚至九十九都是特别兴奋的,就是上次的大学生电影节我没想到,因为这个电影毕竟是老一代人的故事,我没想到今天的大学生那么喜欢,当时真的,我特别激动。
大学生电影节十个分会场,我们是四个分会场,当时北师大,都是一片欢腾。
说到电影,李导有着一种自信和自己的想法,考虑问题的全面和周到让人叹服,北电毕业的他,电影终究是他的梦,谁都想离梦更近。
我不能去简单地评价他这样一个执着多年、脑子里很多想法的艺术家,只是,期待李导的下一部作品,去看一个导演诠释梦的精彩。
end
不知道在说啥,最后还致敬了王家卫的音乐和影像???一头雾水
主演居然拍过蜗居和奋斗……我汗一个。
怪怪地 不则么地
知青年代的人和事,农村依旧
无聊的很。
个人感觉一般
没有拍出荒诞的味道
高中时看的,张一山走的就是文章的路子吧,易辨识的“有演技”。
文章演得不错,可惜剧本太次
没有什么深层含义,
驴也是有脾气的,没事不要去惹它
都说驴脾气,驴脾气,现在知道驴到底是什么脾气了。
还挺好玩的。就是剪辑欠点儿,故事简单点儿。文章演的真不错。
文章变黄磊了
倔强的驴子 其实木有看懂。
有的电影不单单是用眼睛看的,还有其他的方式,比如YY...近期,这部可算得上是中国式YY电影的翘楚。
no,no,no……
q nmd烂导演烂演员烂片 这就荒诞了?屎吃多了?
挺好的像以前看的黄渤斗牛 认真的电影
挺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