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个稳定住所,是租来的还是买来的不打紧;你有好一些密切的朋友,你们既可以逛街吃饭无所事事,也能够聊任何你可以描述出来深刻的肤浅的问题;你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前途不算坏,待遇不太赖,共事者里也不乏风趣可爱的人物;你有亲密伴侣,或者没有,那也只是暂时的问题但是,为什么,你还是会经常感到疲倦,忍不住想要常常抱怨,偶尔歇斯底里,并且在某一天,比如某个雨天,没来由的感到生活的无趣味,感到你的人生,从头到尾就是灰蒙蒙的没有色彩的撞钟人生到底一个人,怎么才能有光华神采,由内而外,充满活力能量如果你还没能来得及,有足够的生活的历练和沉淀,那么至少,还可以有梦,或者再至少,有方向Julie & Julia,就是这样engage了我,这engage与美食无关它让我相信,烹饪,把它作为一项事业,或者其他的任何东西,摄影也好,写点酸文也好,养兰花逗蛐蛐也好,收集人体骨骼或者各种奇怪的东西也好,只要是你所愿意的自主选择的,然后把自己投入其中,你就会奇妙的发现,身体的万万个细胞都被动员起来,耐性,坚定的意志,执行力,所有你以为你缺失的优秀品质,就在你身上,正在你身上,闪闪放光 (好励志好励志阿)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走到公众认可的有成就的地步,但是,who cares,这是我一个人的事业,跟所有莫名其妙的人,不明就里的人,完全无关(又好励志好励志阿)再当然,在这之前,你得清楚明白,自己的意愿生活在这里,梦想在哪里,这是没有人可以帮助解答的问题如果你的问题是,生活在这里,梦想在那里那么借鉴一下电影,做一个短期计划,应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再加强一下,公之于众,让狐朋狗友,七大姑八大姨用眼光和口水来监督你毫无疑问,你朝你的梦想,前进了一大步
缺点是有点刻意为之了。
想要表明生活充满阳光,也不用四个人老是那么甜甜腻腻,太假了。
梅姑,太活泼了。。。。。。
活泼得太假了。
包括年轻那位,把龙虾锅盖盖上我就知道它要弹起来。。。。。
导演你不能比我这个观众还没创意。
下班时候草草在办公室看了“julie and julia”,对Julie坚韧的精神记忆深刻,因为生活枯燥乏味,于是打算把法国菜谱里的500道菜花一年时间都做完,并且写博客直播自己的成品给大家分享。
这也是个不错的生活目标,哈哈。
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
从迷茫的生活中又找到新的人生方向。
现在的我也持续这这样规律的生活,平淡乏味的日子,给自己多找个人生目标,然后为之努力。
比如坚持每天慢跑5公里,因为我是易胖体制,所以只能靠这个来维持体型,而且还要注意吃喝,话说已经好久没碰油的东西了,糖类也摄取的很少了,吃的时候会自动避开,心理自我催眠说这都是些不好吃的东西。
本来连淀粉类的食物也一起避掉的,后来发现不吃会头晕,还是多少得吃一点。
我一个好友是吃不胖的体制,怎么吃,吃再多都不会肥,有时觉得上帝是在太不公平了,我要花费很大功夫才能维持的体型人家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拥有,但是转念一想我天天慢跑,这样身体会更健康,机能也更好一些啊,然后心里就平衡了很多。
天天坚持跑5公里,天气冷就去健身房跑,暖和就去学校操场跑。
这样下来心肺功能增强了很多。
我每天都8点起床,在家做个简单的早餐,麦片+牛奶+黑芝麻,麦片是无糖的,牛奶是增钙的,黑芝麻是增加发质柔韧度的。
然后9点多到公司,开始工作。
6点多下班,7点多到健身房,开始跑步+舞蹈。
9点半到家,洗衣服,睡前要喝杯牛奶看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书,英文小说类的,或者财经,或者漫画,12点前就要入睡。
强迫自己看原文资料,看不懂就查字典。
周末一般起的比较晚,没事的时候就收拾下屋子,一般下午去健身房跑步+游泳,可能还要学下舞蹈,以前一直觉得自己身体律动不是很好,但是不知道怎么的,现在一听到节奏快的歌就不由得律动,小K说可能是前段时间去PUB太多了的缘故,汗。
总的来说也可以发展成一个长处啦,哈哈,主要是要找个靠谱的老师。
有时会跟朋友出去逛街,吃饭,或者K歌,玩乐,总之,已经逐步脱宅。
现在前一天会想好第2天要干啥,然后写个List,第2天按照这个list上的条目逐条完成任务,以免忘记。
以上就是本人规律有充实的一周生活,哈哈。
目前是这样,我想我想应噶可以坚持很久吧,哈哈。
北京的春天来了,外面挂起了沙尘暴,天气暖和了,因为晶姐的婚礼,好多人都赶到北京来了。
我跟珠珠提前去晶姐婚礼所在酒店入住,难免不了几个人要讨论一番几个老话题,我惊喜的发现晶姐的父母比她更能说更幽默,哈哈,基本上人只要坐在那听他们说就可以笑得前仰后附了,这就叫有其父母便有其女么,一家人都很能说,哈哈,真是太妙了!
每次珠珠来都会必不可少的去西单,话说我实在是不喜欢跨区逛街,总觉得好像去外地一样,所以来北京3年一共也就去过3次西单,汗,还没得珠珠熟。
现在有了4号线了,不用再转乘好几趟地铁了,哈哈,还算方便。
去西单就是开始大肆的淘货,化妆品,衣服, 最近对原点,粉红蕾丝的东西有大爱,买了很多相关的东西,哈哈。
话说我还是蛮想买套倩碧护肤套装的,但是一想到家里还有那么多护肤品没用就觉得焦虑,汗,还是缓一缓,用完再说……买了件粉红底白色圆点的泳衣,8折还送个粉红色泳镜,超可爱,于是迫不及待的第二天就穿着我的新装备去恒温泳池一试身手,结果第2天不信感冒,汗,养了3天才养好,真是……太惨了。
这部电影太可爱了,无论是茱莉亚说话的腔调,做菜时的欢乐,不在乎的哈哈一笑而过还是她与老公的蜜里调油,都让人由心底的觉得欢乐、愉悦。
365天524道菜,这种数字听着好像没什么,可实践起来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至少对于我这种厨房菜鸟是这样的,那可是要非凡的毅力跟勇气的,尤其是你发到网上,有那么多网友无形的监督你,从茱莉跟她老公的对话里就知道每一次失败打击重重,最后她能完成给自己定下的约定,我觉得特别了不起。
茱莉与茱莉亚的两段美食烹饪穿插得非常好,一点都不突兀或让人跳戏,配乐棒极了,里面每一道美食都让人胃口大开,连茱莉烤糊了的牛肉我都在想那会是什么味道,看起来也还可以啊。
这部戏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唯有爱与美食不能辜负,非常非常推荐。
演员所谓“本色出演”,只是黔驴技穷的托词罢了,Meryl,从来只有角色,没有自己的影子。
这一次,Meryl不是徘徊在爱情与家庭中的中年主妇,不是穿着PRADA的时尚女魔头,不是又唱又跳的妈妈咪呀,也不是封闭多疑的老修女,她是个头高大、有些大咧咧傻兮兮的大妞厨娘——茱莉亚•切尔德。
16次奥斯卡提名根本无法反映梅丽尔斯特里普的成就,她16次被提名,只拿过两次,而这一次败给了桑达拉布洛克。
BUT WHO CARE伟大的梅丽尔斯特里普,不世出的演员。
广州的冬天,让人无所适从,叶子还是绿的,花也一样可以红,除了马路上的一张张口罩提醒你还有H1N1这回事以外,你几乎可以把今天当成每一天来过。
搭了一个小时的地铁,来到老夏家,坐在电脑前面,手上有筷子,桌子上有火锅,水滚了之后把各种喜欢品尝的东西一股脑的倒下去,就是顿饭。
老夏提议看一部做菜的片子,然后,就着肥牛和香菇,我看了这部《朱莉和茱莉亚》人生50岁的女人自然比20出头的姑娘更自由,不需要工作,不需要抱怨,可以学插花,可以学做帽子,反正由着性子来,一个爱她的老公是这一切的前提,也是这段婚姻能维系的前提,可事实上,这样完美的组合,毕竟出现的少之又少,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把“美好 幸福 羡慕 惬意”等等一些列褒义词扣在他们头上的原因,虽然食色性也,可她眼角的皱纹松弛的皮肤还是让我没那么羡慕她的随性,还有一点,朱莉似乎得了一种不治之症,那就是笑病。
她就那么随意的切了一桌子的洋葱,如今北方暴雪,连炒大蒜都能发财,洋葱也成了硬通货,放在现在,这一桌子洋葱,要好多钱的吧。
美食茱莉亚的小格子里有台电脑,还有个有麦克风的耳机,这就是她每天工作的全部。
在我妈的脑海里我的理想工作就应该是这样,幸好现在我不是。
如果我住在一家披萨店楼上,那我现在应该还不会包饺子蒸馒头烙饼擀面条。
在国内,必胜客可是有点档次的地方,起码比麦当当和肯鸡鸡要贵那么一点,多屹立在商业繁华路段,可茱莉亚似乎对自己的住所甚不满意,看来披萨店这种东西,在人家美国人心里,也就是烧饼铺。
如果我把必胜客当烧饼铺,那我对美食的要求肯定会提升几个量级,随便掂对几个小菜都能让人啧啧称奇。
这对小夫妻就是如此,没人来为茱莉亚做的每顿饭打分,可她老公嚼的就津津有味。
有些人会吃,能评,但不会做,这是美食家;有些人能做,会评,但不懂吃,这是厨子;有的人不会评,也不会做,但懂吃,比如老夏;很不幸,我只会吃。
美食对我来说,就是不用吐骨头的大块羊肉和一碗蒜泥。
这万万不能写进blog里的,更何况是写365天,那得花多少钱买羊肉啊!
笑天冷了,G4出动敲开了一户低保的家门,记者的红色羽绒服和夫妻俩单薄的衣着对比很鲜明。
午饭有肉,不是丝、不是片、更不是块。
一坨冻了不知道多久的肉块,用刀刮些沫下来,就可以炒一道菜。
和我的羊肉蒜泥比,我更愿意把他们的菜谱写进blog,谁说那用肉沫炒的菜里,就没有“心思”二字呢?
夫妻两个有两个女儿,都在读大学,这真是个好消息,也许不久的将来,他们就能有件像样的冬衣,可以像我一样打火锅。
更好的消息是,镜头前的他们,没有一丝的抱怨和沮丧,自始至终,夫妻两个的脸上,都挂着笑容,外交官的妻子朱莉也总是笑,她的笑声能击穿天花板,她的笑无时无刻不罩在脸上,甚至能让你听出她心里是不是在颤抖,是不是在哭。
可这对夫妻的笑不同,这笑,就像刻在了他们脸上一样。
记者的红色羽绒服能让人在冬天里感到温暖,同样,他们的笑,也让人感到,其实广州人没那么冷。
看来我该笑一下了。
朱儿童 谈起法国菜,要了解它,很重要一本书叫《掌握法国烹调艺术 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作者 Julia Child 的名叫「朱丽雅」,姓「儿童」。
这位朱儿童年轻时,一心一意想当国际间谍,当时美国人还不会出国旅行,她已经四处跑,后来嫁给一个外交家,在巴黎住下,就去学烧法国菜,经多年研究,成为权威。
回到美国后,她在一个非牟利的电视台主持饮食节目,教会美国人怎么吃,美国人他们从此才将饲料升华为食物。
朱儿童的道理是法国菜不是高不可攀,任何人都能很随意地做出几道菜来。
进食之前,说一声 Bon Appetit,也是她教会美国人怎么发音的。
在法国人的心目中,对朱儿童写的那本书也许认为是幼稚的,上节目时做的菜或者觉得不像样。
但朱儿童的节目一做数十年,全靠一个「真」字,她有什么说什么,学会多少做多少,从来不扮专家,不造作。
有一次,在节目中把一只火鸡掉到地下,她毫不介意地拾起来,洗过了,继续做菜,她说:「你在家里厨房时发生这种事,也不是这样的吗?
」 哈利京和她做访谈时问:「你吃得健康吗?
你怕不怕猪油、牛油?
」 「喜欢吃的就吃,最健康了。
」她回答。
「法国菜难做吗?
」有人问。
她笑著说:「不像脑科手术那么难吧?
」 在她那本名著上,她的序是:「这是一本书,贡献给没有女佣的美国人,当他们觉得不必担心预算、腰围、工作时间表、送小孩子上学,而想吃一餐好的时候,最有用了。
」 会吃的人不胖,朱儿童身材很高,但不肥,她每天活得开心,前一阵子才走了,九十二岁。
英国也有个女食家,叫伊大卫(Elizabeth David),没有朱儿童那么会吃,七十九岁就死掉。
---以上文章摘选至蔡澜的书。
看完此文后立刻去电影院看正在播放的
今晚观看电影的都是老头老太太,看到Julia买菜的那一段就明白了为什么蔡生会喜欢这个'朱儿童',应为她和他在买菜时都是一个猫样,呵呵...
写下这个题目,觉得很有点意思,上一期刚刚为读书写作的女人说话,这一期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又要高呼主妇万岁,好不自相矛盾。
作为前者,曾经有读者写信问过我,女作家是不是都鄙视世俗的生活,瞧不起做饭这种事,我回复说写作的姑娘里有很爱做饭的,不写作的姑娘里也有很讨厌做饭的。
做饭这种事,和读书写作根本不是对立的。
当然很多人并不这样想,比如《朱莉和茱莉亚》中的主人公朱莉,作为生活在美国曼哈顿下城区的一名普通政府文员,家庭主妇,刚过而立之年却庸庸碌碌。
她原来的理想是当一个作家,可是她一事无成,于是在沮丧和赌气之中,决定要在一年之内完成美国最受欢迎的名厨茱莉亚·切尔德的那部《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中的全部524道菜,并把这期间的点点滴滴的感受用博客记录下来。
用现在话说,就是做一名美食达人和草根名博。
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但是在自己的坚持和大家的鼓励下,朱莉还是将它胜利完成了,她把她的这些经历写成了书,并且最后还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
在电影中,穿插着的还有茱莉亚·切尔德夫人在1949年定居巴黎后,用整整十年的时间完成《精通法国烹饪艺术的艺术》的经历。
我个人认为这是整个电影里更好看的那部分,看着茱莉亚带着珍珠项链,头发温丝不乱的在厨房里做饭,看她为了学习厨艺切了跟小山一样高的洋葱,让人不禁心生感慨。
前一阵曾经看新闻说,有政协委员提议家务劳动工资化,结果媒体到民众中调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个笑话。
在论坛里经常看到有人讨论,女人要不要回归到家庭中去,身边也有很多女性动不动就感慨,外面的世界太无奈,还是回家当家庭主妇,找个老公来养比较安逸。
还有人拿西方,拿日本来做例子,觉得人家经济条件好,男人在外面奔波,女人都不用工作,在家享福,那才是最理想的家庭模式。
曾经读到过一个娶了日本太太的中国男人讲述的故事,他在日本生活,结婚不久之后,太太就提出要辞去工作回家做全职太太,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会被人说老公养不起,于是他也就同意了。
太太回家后,每天尽心尽力,把家里拾掇的很好,一点家务活也不让男人干。
但是你知道在中国,男人有时候也是干干家务的,这个男人是很好的人,有时候就觉得回来也给太太帮把手,一来二去,太太有一天就很委屈的对他说,你是不是觉得我的家务做得不好,工作做得不好,所以才要自己动手的,你是不是不爱我了,嫌弃我了。
结果把中国男人吓了一跳,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干家务了。
读过这个故事,我也恍然大悟,再联想到看到其他国家的主妇,让我对主妇这个职业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以前我也曾一度认为女人回家做全职太太就是吃男人的喝男人的被养起来,是社会富裕的表现。
现在才知道这里面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有对家庭的重视以及对家务劳动的尊重。
而这位太太的反应,其实和职场上对待工作的反应一样:我的工作都被你干了,那我岂不就可以被老板炒鱿鱼了吗?
事实上,做一个称职的家庭主妇,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曾经买过一本日本主妇写的关于收纳的书来学习,看完之后,对日本家庭主妇们的敬重之心也油然而生,她们勤劳而有智慧,有经济头脑,把家里的一切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净得甚至用牙刷来清洁厨房的瓷砖缝,一丝不苟的态度,一点不比在外面工作的丈夫们差。
小家庭的主妇勤劳节俭,大家庭的主妇精明能干,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家的主妇,能够那么心安理得的呆在家里不出去工作,出了什么问题,还能够理直气壮的跟丈夫据理力争,离婚的时候全社会都认可家庭主妇也要分一半财产,不会觉得自己对这个社会毫无贡献,比人矮一节的原因。
因为不出去工作,并不是做依赖丈夫的寄生虫,这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她们同样为这个世界创造了社会财富。
也理所应当得到社会和家人的尊重。
而我们有些人,显然是学到了人家的皮毛,并没有真正的学会尊重,年轻的姑娘连煮饭放多少水都不知道,就口口声声的说要去做全职太太,不过是觉得凭着漂亮就该去让男人供养,过舒服的寄生虫的日子罢了。
而某些男人老想把女人轰回家,但是他们从心里鄙视家务劳动,从来不认可这也是为社会做贡献。
所以对于这个国家大多数的女人来说,回家做家庭主妇是一件被剥夺了社会价值的事,成了一件危险的事,这不仅仅是经济原因所致。
还有对家务劳动的态度所在,所以才会出现调查的时候,男人和女人都认为,家务活不应该算作社会价值。
中国有句老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中国的价值观,注定了我们没有了不起大的,成功的主妇,因此电视电影上凡是和家庭用品相关的广告,都是找漂亮的女演员,模特儿来假模假式的演一遍。
这也使我怀疑中国观众在看《朱莉和茱莉亚》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否终究会有点隔膜。
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家庭主妇,茱莉亚·切尔德夫人的例子是非常典型的,她就是凭借她自己的实力和努力,非凡的创造力和天分,将家庭主妇这项工作做到了极致的,十年默默无闻的主妇生活,没有现在这样的博客可供她进行生活秀,没有读者,没有观众的鼓励, 524道法国菜,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是她一丝不苟的研制成品,也同样是艺术品。
出版商曾一度嫌她的书太不像家庭主妇的小食谱,但是她坚持,凭什么主妇就只配看傻瓜烹饪手册?
最后,这本七百多页的烹调书在美国再版了将近五十次,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为她最后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爱。
包括我们这部电影的另一位女主人公,刚刚三十岁的朱莉,开始的时候,她想当作家,却只写了半本书就半途而废,讨厌自己的工作,也讨厌自己,她开始想到做这件事,也就是因为无聊和郁郁不得志所致。
但是到最后,等她真正完成了切尔德夫人的五百多道菜,她对自己的过去也开始重新审视,她学习到的不仅仅是524道法国菜,更重要的是,她懂得了,无论做什么,哪怕是一道菜,都不能空谈,也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坚持不懈,注意细节,勇于实践,永远珍视自己,相信自己,热爱生活。
所以在最后,她虽然没有得到切尔德夫人的承认,但她还是会一如既往的爱着心中的偶像,因为她已经教给自己太多。
2004年秋天,茱莉亚·切尔德夫人去世,享年92岁,她一生喜爱厨艺,热爱生活,友善待人,与丈夫保罗彼此相爱,相互支持走过近五十年的岁月,直到死亡将他们分开。
《女友LOOK》专栏,平媒勿转
这部电影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我爱厨房,老公爱我。
当然,按体育总局于副局长的教导,应该是:妇女同志首先热爱国家,其次热爱生活,最后热爱厨房,至于热爱男人么,这么西方的表达,还是算了吧。
梅姑演的那个Julia Child,高高胖胖,咋咋呼呼,在外头买个菜嘻嘻哈哈,回家来做个饭叮铃当啷,别说毫无外交官夫人的范儿了,简直就是马大嫂和小燕子的二合一灵魂附体嘛。
可她傻得还真可爱。
看着她在美食学校里把一把菜刀舞得呼呼作响,从切洋葱山到卸龙虾甲,硬是把起先瞧不起她的男同学们活生生比了下去;看着她有板有眼地和女伴谈判不肯纵容她的捣糨糊,看着她用打字机咔嗒咔嗒一字一句地打菜谱,看着她在电视里从容淡定地做美食,她的开朗、较真、正直、坦率、孩子气,就像一只不断加温的煎锅,把你的心变成一块黄油,迅速而温柔地熔化,还要滋滋冒着香气。
所以,我们终于理解,她那个温文儒雅的外交官老公,为什么可以永远温柔地看着咋咋呼呼的她,可以在她一低头时就发现她的伤心并马上给个肩膀to cry on,可以深情地当着一大桌人大声说:“You are the butter of my bread, you are the breath of my life.”(不过得插一句,她老公的凝视常常让我发毛,因为他在lovely bones里演那个变态男演的实在太入骨了…)相比之下,我们的同龄人Julie的生活就不那么愉快了。
她上一份枯燥无聊的班(公司接线员之类的),住皇后区的一小破房子,还有一群个个混得比自己好的女朋友,连她老妈都数落她“一件事儿也没做成过”。
她这个looser的生活,全靠一个脾气好的男友,一个残存的作家梦,和一个爱烧菜的兴趣死撑着。
一次和女友聚会受刺激之后,Julie小姐决定做点什么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在男友的启发下,她决定按照自己偶像Julia的烹饪书,在365天之内做完其中的524道菜,并用美食博客来记录发布。
接下来当然是她天经地义理直气壮顺理成章一发不可收拾地红了,成了徐静蕾、梅子和林无敌的三合一灵魂附体。
这样一个idea是多么合我们这个时代的胃口啊:美女、美食、博客、自我挑战、全程直播。
我觉得Julie和她男友可以直接去芒果台当编导了。
估计看电影的人都在等着Julie红,即便我们知道她欢呼雀跃地奔向老公“床庆”是迟早的事儿。
等看到了looser女变身徐静蕾,我们才舒坦。
好比啃了半天烧饼,等出个响嗝儿才舒坦。
其实商业电影不就是个大烧饼嘛,导演一口一口地把我们喂饱,不就是等着听我们惬意地打个嗝嘛,这才两情相悦皆大欢喜和谐社会嘛。
这部电影的“意义”被定义为,当代女性如何在困境中找到自我。
可我觉得,这就是教当代女性如何利用大众传媒、名人效应、和广大人民的窥私癖来自我炒作来走向“成功”。
而我们时代对成功的定义,就是出名、有钱、下次和朋友聚会时有资本可劲儿得瑟。
不信你看,在电影里Julie几乎一直哭丧着脸,唯一开怀大笑的时刻,就是家里电话不断响起约她出书、拍电影、上节目的时候(徐静蕾她们家估计就这样)而Julia最开心的时刻在哪儿呢?
是当她在市场上发现了新鲜的菜,当她在厨房里把锅碗瓢盆敲得叮当响,当她把大龙虾大卸八块… 这个女人最大的乐趣,就是沉浸在做菜本身里。
电影没有解释为什么Julia前辈不喜欢Julie这朵后起之秀,这事儿经不起解释。
我想是因为那个后起之秀,不是“优秀”,而是“真人秀”。
事实上,除了没有孩子,Julia的生活都是幸福快乐的。
而我们的现代女性Julie,除了出名,她的生活没什么是快乐的。
当然,我们作为现代女性还是有优势的:不会像Julia那样闲得发慌,咱们有工作啊;不会像Julia那样因为没孩子而伤心,咱们能丁克啊;不会像Julia女友那样没老公而五雷轰顶,咱们能单身能二婚能打官司要赡养费啊;就算没有Julia老公那样的绅士来表达爱慕也没关系,我们可以抢先表白啊:你是我面包上的黄油!
妇女解放运动这么些年,就是把我们从附加品黄油变成了必需品面包。
所以牺牲一下黄油的香滑有什么关系,面包才是王道,才是那个噎得你说不出话打不出嗝儿来的东西。
1949年Julia Child随外交官丈夫来到法国,欧洲田园式的生活是那么令人向往,Julia也不例外。
但真正让她爱上这个国家的,是这里的美食。
她通过一本名为《掌握烹饪法国才的艺术》的书将法国烹饪介绍给“没有仆人的美国人”。
2002年Julie Powell和丈夫搬到了纽约的皇后区,平淡而无聊的生活让她心生厌倦,唯一能让她逃避现实的就是烹饪美食。
在丈夫的建议下,她开始写博客“Julie/Julia计划——做给没有仆人的美国人”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纪的女人本没有交集,却被烹饪美食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美食类的电影总是有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电子情书》、《西雅图夜未眠》、《当哈利遇到莎利》都是导演Nora Ephron的应典之作,这部也不例外。
相比较那些浪漫爱情,这部显得格外清新,就好像主人公在和美食谈恋爱。
两个貌似有点傻大姐的女人都在做饭上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慰藉。
姐做的不是菜,是生活。
Julia Child将法国人对生活的态度写成一本有关美食的书带回了美国,半个世纪后,在一间狭小的公寓里一位政府的小职员正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
365天,524道菜,从最简单的煮鸡蛋到红酒炖牛肉,从“龙虾杀手”到给鸭子脱骨,失败的泪水,成功的喜悦,每一道菜都是生活的体现。
当Julia Child收到自己写的书,当Julie Powell完成最后一道菜,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她们自己能体会到,但无疑她们是最幸福的,因为她们通过烹饪理解了生活的真谛。
Julia Child真人身高1.88米,梅姨的身高确实无能为力,但梅姨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神似。
看过一些Julia Child电视节目的人都很佩服梅姨惊人的模仿能力。
口音、神态、举止,就好像Julia Child自己演自己。
Julia刚到法国的时候,惊讶于这里的妇女不工作,她无法接受整日无所事事,最后她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就是做饭。
可家庭主妇的雕虫小技怎么能满足我们日后的厨神呢?
Julia来到蓝带厨艺学院学习。
这里一水儿的男人,他们以为来了个无聊打发时间的小姐,可他们错了,起初连洋葱都切不好的Julia最后比他们谁切的都快。
这是Julia最快乐的时光。
在学校学习的几个场景里,梅姨的小动作尤为可爱。
向旁边不屑她的人做鬼脸,在自家厨房用上百个洋葱练习,完成任务时得意的表情,上课听讲的专心致志,遇到刁难自己的院长在背后吐舌头…这些小细节都充分体现了Julia的乐观、天真。
连她丈夫都说看Julia做饭是一种享受,这个身材高大的女人是如此可爱!
Amy Adams是我很喜欢的一位演员,她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不逊于梅姨。
角色本身并不讨喜,一个整天抱怨工作、一事无成的政府小职员,只能借着做饭发泄。
如果只是一时兴趣,她可能不会坚持那么长时间,但Julie做到了,坚持是她最大的本钱。
在这间狭小的厨房里,用心烹饪着每一道菜,排除一切杂念。
美食是她们的一切,如此相似。
我们都曾有梦想,心怀梦想,就像电影中的。
艾米·亚当斯矫揉造作的劲儿,这要是个六几年的黑白电影我可能还不会这么烦她。
烂得无法看。演得神马玩意,两女主都嗑药了。唯一亮点是服装道具。
茱莉娅太吵了。美食,接地气又刚需。一个家庭主妇,一个职业女性,两个不同时代女性的美食开端,都来自老公那句话:“今晚吃什么?”以及:“你就是爱这个,你可以的。” 利他,包装成利她,真这么好,男的抢着进家庭厨房,好吗?女人什么时候才能像她们老公那样,告别厨房?这世界上有趣的事,明明那么多。。。。
最近看过的又流畅又温馨的生活之作 当然不能跟HOURS 这样的作品来比拼 但谁说温情不也是一种力量呢 说起梅姑 更喜欢Love is complicated 里面的表演 说起两位女主角 更喜欢Amy Adams 虽然她很瘦
说实话,没意思,虽然有斯特里普。
好无聊好男权的电影 唯一好看是电影的色彩…
我喜欢的结尾是,偶像终于知晓自己,却说并不喜欢她。梅姑可以为她扮演过的众多角色不停改变口音
跟我以为差贼多……
连如此热爱法兰西美食的我都看不下去了,真的难看且做作,怎么现在观影多了,看好莱坞套路觉得特别nc浪费时间,俩位各自的爱情戏份甜腻到吐
裸看了一遍,坐等字幕~
唯一的亮点就是梅里尔斯特里普的脑后腔共鸣音了。而且也非常的让我受不了
用豆瓣电影搜索不到这个页面。美食让我们热爱生活
一部关于美食和家庭煮妇的喜剧励志片。影片很流畅,但惊喜点也不是太多。不过说到吃上,虽然法国人看不起美国,觉得美式餐饮简直粗陋,不过我个人觉得,从口味上来说,爱吃的人没有生在中国,简直就是一大遗憾。
梅丽尔斯特里普我狂爱你。
梅丽尔的声音也忒过了吧,落了一地鸡皮疙瘩
简直超乎期望太多的好看
真不知道梅丽尔斯特里普怎么接的这个片子,无法理解豆瓣给了这么高的分,强烈不建议看!!!
Amy Adams挺有点新一代Meg Ryan的感觉,比较Nora的三部曲:当哈利遇上莎莉,西雅图夜未眠和电子情书,这部还是颇有不如。Nora这小老太婆还是挺前卫的,十年前玩email,十年后玩blog,不过她的新潮永远带着浓浓的怀旧意味。
Meryl Streep就是神
很想尝试下法式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