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写不完了写长评吧。
皮特制片的电影常能戳中我关注的点!
一个题外话,感觉这男主跟皮特的人生经历和个性有一些类似呢:球员转领导vs演员转制片,球员生涯失败vs演员生涯未获奥斯卡,领导生涯成功vs制片生涯常拿奥斯卡,二人都离过婚,本可以拿斯坦福全额奖学金却做了球员vs本可以本科毕业去当设计师却自己辍学去走上演员之路,男主之前太听所谓经验人士的话,听了却总是很平庸,而唯独没听话的这次成功了。
男主没成功之前对球队的整改不知对错,以成见判断他做的事是错的,但他内心深处认为是对的,这跟皮特第一次的辍学当演员、第二次的演员转制片都是一个道理,都是对成见发出的挑战,对内心信念的坚持。
正题:1、没成功之前,你所做的很难被定义为固执或坚持,凭成见判断的人总会认为你固执,只有伯乐知道你是坚持;若成功了,你所做的就会变成“坚持”,众人都会夸你“有改革精神”之类的话,你就成了可以制定规则的人;若失败了,你所做的就会变成“固执”,众人就会骂你骂得一败涂地;2、跟人沟通太关键;3、要把握整体,道理类似田忌赛马;4、一个团队好不好关键在于队友关系处得好不好;5、当团队里能力弱的做出的成果不好时,能力强的所说的话很容易得罪弱的,弱的会觉得强的太强势,自己做得很好,殊不知坚持己见不会给团队带来好处,总结来说就是弱的自我认知不正确;但在没有成果之前,即使自我认知正确也很难相信强的,甚至谁强谁弱都不好定义,道理类似于1;6、具备“看一眼就知道这人是金子”的能力很重要;7、一些拿高薪的人往往出于对事物的热爱去做;8、背水一战时会把人的能力逼出来,而这一战的胜负会产生很大的蝴蝶效应,道理类似于1;9、耶鲁文凭的年轻人完全无法共情高中文凭事业滑铁卢还要养家的人的压力,人生阅历不同啊;10、没成功但有能力成功的时候,最缺乏的是信心,这种信心源于深度自信(对自己有内心深处的信念,有一种直觉知道这么做是对的,感觉这么做离答案进了一步),或者他人的理解支持(让我想起了蜘蛛侠平行宇宙中小黑蛛的父亲),这种信心类似于蜘蛛侠平行宇宙里彼得帕克所说的信念。
片子以“缺钱”做开头,Oakland Athletics棒球队因为财务困难,不得不放弃三个明星队员,职业经理人Billy去跟大老板要钱,大老板说自己无能为力,要Billy用现有的钱做能做的事。
Billy为了补缺,到处奔走。
在一次谈判上,Billy本来信心十足的要买走一个队员,却因为一个一脸稚气的小胖对老板的一个提示而失败。
事后,气愤的Billy跑去找小胖当面对峙,“Who are you? What do you do?” 小胖被Billy强大的气场彻底打败,吓的连连道歉。
小胖是个非常出彩的角色,憨憨的面容,胖胖的身材,外加一个绝顶聪明的脑袋瓜(耶鲁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
最后,Billy没能买走球员,却买走了小胖。
小胖用自己创造的公式,挖掘出一些被严重低估价值的球员(这些人或者年龄很大,或者身体有恙,或者打球姿势诡异,或者个人生活混乱)。
小胖的方法,就是组建一支理论上能赢且Billy负担得起的球队。
队员都买好了,教练却不相信这些“老弱病残怪”能成事,于是弃之不用。
结果Oakland连连溃败,比分垫底,惊动了大老板。
Billy和小胖坐在大老板面前,Billy气定神闲,告诉大老板他相信小胖的算法。
小胖说如果能够让他们布置的球员上场,Oakland会7连胜。
面对教练的阻挠,Billy和小胖联手摆局,瞒天过海,把教练御用的队员卖给其他球队。
教练哑巴吃黄连,只能硬着头皮派剩下的队员上场,没想到从此Oakland如有神助,先是实现了小胖预测的7连胜,继而打破了扬基队的记录,实现了20连胜。
这时电影院里群情激昂,似乎大家都准备好了Oakland在淘汰赛上创造奇迹,取得冠军。
如果真的这么演,那么就太落俗套了。
还好导演没让我失望,Oakland在第一场淘汰赛上就输了。
落败淘汰赛,Billy情绪低落,却在这时收到了Boston Red Sox老板的邀请,以天价$12,500,000聘请其做经理人。
接受了这个邀请,Billy就不会再为钱发愁,而可以彻底摆脱中年危机。
片中对Billy中年危机的描述,润物细无声,笔墨不重,却勾画得有血有肉的,44岁,高中学历,婚姻失败,老婆改嫁,事业低迷,连12岁的女儿都担心他会不会失业。
一个有趣的细节,Billy去前妻家里接女儿,前妻住的是豪宅,新的男人身材很瘦,连Billy球队的金牌球员的名字都叫错,估计是IT业的富豪。
Billy坐在沙发上等女儿,跟新的男人和前妻进行了几句简短的对话,面对这两个人,自己是失败的,气氛自然尴尬无比,可以想象,每次接女儿,这种场景都会重演。
如果Billy接受这笔钱,就可以一洗之前的“屈辱”,不但个人生活有了保障,还能在新的球队自由发挥,不再被金钱束手束脚。
但是Billy没有接受,意料之中又意料之外。
离开自己带了几十年的球队不容易,离开自己一直居住的加州不容易,最重要的是离开自己可爱懂事的女儿不容易。
当钱的问题终于解决,才发现事情的关键并不是钱,说白了,一个人的成就感并不能用钱来衡量。
如果真要把这部电影当成励志片,它告诉我的并不是“努力就能创造奇迹”,而是人要有勇气作出改变。
Billy一直拒绝跟球员亲近,理由是如果投入太多情感,想炒人的时候会下不了手,可却在40几岁的时候,放下了这些防御,主动跟球员沟通,为他们加油打气。
在遇到小胖之前,Billy一辈子都在听老一辈人的经验之谈,十八九岁的时候,听了这帮人的游说,放弃了全奖的斯坦福,直接加盟了职业联赛,结果十年也没出成绩,到后来当上经理人,也要听这帮人的建议来买卖队员经营球队,可却在40几岁的时候,选择力排众议,听一个25岁年轻人的建议。
如果相信,就要拿出勇气改变。
这就是我所学到的。
Michael Lewis的《Moneyball》是我最喜欢的书籍之一,也是我开始大张旗鼓读non-fiction读过的几本重要书籍之一,可谓日后取向的前奏。
这本书的好处我已经谈了很多遍,甚至成为了我自己写《赢的秘诀》的灵感。
Michael Lewis本人言语一向风趣,抓点也很准,这次也不例外。
棒球是一项很多人都熟悉并且热爱的体育,而Lewis居然还是能够找到一个切入点,让我们大开眼界,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欣赏和思考棒球。
而他做到这一点亦非通过太过严肃或技术的论文,而是通过一个个可读性极高的故事。
现在,《Moneyball》不仅是棒球迷必读,也成为了商业读物中的经典,“Moneyball”一词更是和“Google”一样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名词。
然而,正是因为这本书太过成功,我一开始并不认为这部根据此书改编的电影会非常好看。
因为我本人也喜欢电影,所以当我知道此书将被改编时,我也开始思考,如果我是编剧的话,应该如何去做。
最后我得出的答案是,应该不太好看。
书和电影是不同的载体,而Lewis作为一名作家,其作品最为出彩的地方皆是充分的利用了书这一载体的特色。
虽然《Moneyball》中有生动的人物(主角Billy Beane首当其冲)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比如电影和书中经典的Jeremy Brown摔倒的段落),但如何将这些亮点串起来,让其能够成为一部引人入胜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却看似是不可能的任务。
而这也正是这部电影让人惊喜的部分。
Moneyball的电影版故事跌宕起伏,各种戏剧冲突层出不穷,而Brad Pitt饰演的Billy Beane甚至比书中更为生动。
除此之外,电影的节奏和台词亦恰到好处,而对Lewis书中精华的使用更是妙到极致。
比如上述Brown摔倒的情节除了发挥了书中幽默和总结的作用,亦成为了Beane本人职业生涯的写照。
最妙的是,最后电影还虚构了两位主角还直接说:“it’s a metaphor。
”“Yeah,I get it。
”这样更为幽默、也让人物更为丰满的桥段。
虽然我一般不喜欢作品中的内容被取舍或进行再创作,不过Moneyball的电影却做得恰到好处。
由于载体不同,电影会弱化书本身的内容和故事是不可避免的。
实际上,这一点也适用于Lewis本人的著作。
在《Moneyball》大热之后,很多人都认为Lewis把这个故事过于戏剧化,以至于很多地方和事实不符,比如被Lewis认为太过肥胖的Prince Fielder就在后来成为了当年最为成功的选手。
但Lewis本人是畅销书作家而非记者或学者,因此为了故事的可读性而牺牲真实性是可以理解的。
同理,电影为了故事能够生动而牺牲书的内容并加以适当的虚构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片成功虽然少不了导演对整体的把控以及Pitt等人的精湛演出,但最功不可没的还要数编剧。
因此,即使没有Lewis本人的素材,这部电影依然能够成为上等作品。
本片可谓达到了好莱坞商业片制作的巅峰,而这种精致从每个细节都体现了出来。
好莱坞电影少不了俗套,但正如《故事》告诉我们的一样,俗套也有其功能,即可以言简意赅的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支线从而让故事和人物更为丰满,而又不至于耽误故事主线。
本片所出现的Beane的家人的段落为书中所无,但却让人倍加感动。
棒球固然是我们所爱,Moneyball这一概念固然引人入胜,但真正感动人的却是父女间真挚的情感。
以女儿稚嫩的歌声和感人的歌词为本片的终点正如Moneyball整部电影一样,可谓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妙到极致。
看了一些豆油的评论,看到了对影片的很多种解读。
一开始我只是被打动了,而没有回过味来为何被打动。
现在思绪逐渐清晰。
诚如一个豆油所说,这是一个非典型的励志故事。
他到底还是没有赢,到底还是做错了选择,到底还是such a loser。
其实我最大的感触是,billy算是一个理性的人还是感性的呢?
他义无反顾地执行着经济学的理论,又拒绝了明显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offer。
他根据科学的统计数据来选择球员,却在用内心的好恶来选择人生。
更高的收入,更支持他理念的老板,在别人眼中更成功的生活,这一切组成了最高性价比的选择,而他还是放弃了。
因为他really want to win, here。
但是这个目标定的太不切实际。
他究竟输了自己的感性,还是赢了自己的理性呢?
到底是追求普世价值,还是坚持自己奇怪的梦?
如果enjoy the show,就可以说自己不是loser了吗?
毕业于mit的火箭队总经理形象和片中毕业于耶鲁大学的那位助理有点像,在他的身后有一个专门的数据分析团队,能够发现那些真正被低估的球员,找到取胜的钥匙。
火箭这么多年来从第一轮末和第二轮挖到很多宝贝,最大化话价值后交易掉,比如landry,brooks都给火箭交易来了优质的球员和更低的薪金和未来的选秀权,这造成了NBA的经理都不愿意和莫雷打交道了,丫的又来肯爹了。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把匹克球星巴蒂尔从灰熊挖来后,去年姚明还被嫂子带队4比0打爆,今年就能轻松灭熊,最后导致枷锁远赴天使城。
也只有莫雷这种依靠对数据的深度挖掘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利用per值分析的espn那些脑残(火林格说的就是你),差距就是你只能做个球评写个专栏老死也想不到湖人会被小牛4:0,而只有莫雷才能发现巴蒂尔的潜在价值,没有耀眼的数据,没有夸张的砸到15排球迷的爆米花的盖帽,却能给球队稳稳的带来50+的胜利。
10年3年900没有续约allen是安吉的最大失误,allen加盟灰熊第一年就让灰熊杀入西部半决赛,甚至差点掀翻迅雷队,kobe曾说过allen是最强悍的对手。
缺乏二,三号的防守在丹尼尔斯受伤后显现无疑这也直接导致了安吉不得不进行一次现在还后悔不已的交易,把perk送走换来green,好吧如果续约allen,总冠军不是妥妥的,东区半决赛韦德还有那个撒镁粉能有那么嚣张么。
东区决赛再守个世上最水MVP。
有些球员的价值确实不是那么容易发现,否则当年皇马也不会把makelele卖掉痛倒现在,体育界里太多的情绪脑,是该大量引进科学的统计理论了。
可以预见今年勒布朗将会举起人生的第一座奖杯,记得感谢你身后的未来美利坚王国的总统。
胖布朗挥棒击球,迅即挪动笨重的身体跑向一垒。
他打算着尝试从来不曾做过的那件事,料想自己似乎将球送得够远又或者觉得野手会巧合似地漏接了这球,总之胖布朗并未将自己的脚步停在一垒上,而是加速双手的摆动继续往二垒跑去。
不幸的是双脚的不听使唤让他狼狈摔跌于地。
他感到又懊恼又羞愧,不待起身就像只乌龟 那样将自己硕大的身躯转向,扬起四方黄沙,奋力伸直了右手,心想赶紧碰触垒包,免得被判出局。
整个球场上的人大笑着。
还趴在地上的胖布朗,抬头看着队友与 敌队的一垒手都对着自己嚷嚷,挥动着双手,指着二垒的方向。
那是全垒打!
胖布朗终于听清楚了。
《点球成金》一片英文原名为Moneyball,棒球的英文则是Baseball,单从字面上来看就是用Money来买Base。
以上垒率代替了棒球传统的人才评断五大指标。
在上垒率未受重视的当时,高上垒率球员的身价是遭受到低估的,而这正好给了财力薄弱 的球队一个打造冠军阵容的机会。
电影的主题即是比利如何运用这样全新的球员评价系统来颠覆棒球界对于人才的判定。
但我感兴趣的不是运动家队如何20连胜,而是比利这个人。
回顾比利的经历让我们可以知道他对棒球球探所依赖的五大能力之评比、直觉、经验等的不信任从何而来。
但比利他知道这套可 用,只是不适用于他。
当Moneyball实行之后,由于教练的不配合,而始终无法发挥效果,直到比利重整了球员名单,甚至开始代替了教练去指导球员,这 才终于开始赢球。
但在那之前,他怎能忍受这些这么久?
如果他一开始就完全相信这一套Moneyball是可行的话?
喔!
也别忘了比利毫不出色的球员生涯持续了将近五年,才认清自己不适合当球员。
我认为电影在这三个地方上展现出了比利的性格。
即便他感觉到了什么,但他还是无法真正看清情况,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做出令自己确信的强力判断或作为。
就像彼得给比利看的那段胖布朗跑垒的那段影片一样。
比利一直觉得自己曾经因为金钱下了一个决定,是关于人生的重大抉择。
但彼得告诉他并非如此,你不能够只闻到金钱的铜臭,更应该看到其背后存在的价值。
1 球员培养这里有两个点:球员都是从高中毕业培养起,不象篮球可以让你去读大学。
所以Bill放弃了斯坦福。
美国棒球属于传统项目,没有女生。
高中完球探选择运动体格好的男孩子进行培养成职业选手。
这种思想一脉相承,从雅典开始大家一致认为长得高大健美,跑的快跳的高力量好的,就是好的种子选手。
所以开始他们议论谁的女朋友辣,也说明球员自信,也可以被球队看好。
这就是为什么Bill可以被选中,但是其实实践证明他不适合这个运动,所以他很郁闷,结尾他说唯一次被钱左右选择就是放弃斯坦福,后悔不已。
所以他后来坚决反对这样看待球员的潜质。
另外一点,很现实问题。
对于穷球队怎么样招到实力选手?
这里的行规是培养新人的球队可以直接签前六年的协议,从无名小卒开始薪水是很低。
所以球队就可以发现好潜力的队员。
但是这里问题是一旦成名,六年之后好球员选择高价薪水,离开球队。
这就是Bill一开始的问题。
2 劳务合同模式首先的基本的是一个队只能有25个正式队员。
假设跟A签了5年合同,那么这队就一定得履行合同的条件,如果5百万那一分都不能少。
但是A表现太差想踢掉,就可以跟其他队换人。
象那个年纪大的黑人本来在洋基队,7百万,但是嫌他老,Bill愿意要。
那洋基队很开心,和Bill商量老黑的7百万一人出一半。
因为一个队只有25人是正式队员,但是可以有第二梯队,放候补或者新人,钱很少。
当Bill从其他队抽一个人换了自己第二梯队的队员。
那么他的主力有26个,所以他降级了一个人,合约内钱照给,但是之后就没有保障,相当于被炒了。
3 行业改革Bill肯定只能改,因为自己的经历,他不信老的那套。
那些老的经验的人很担心自己的饭碗,这种人的惯性给了新秀机会来占领市场,这也是为什么我东家美国在线目前象砣屎。
另外的原因是真的没钱。
谈谈那个胖子,真实人物瘦而高而且是斯坦福毕业。
统计学服务体育管理,他不是首创,但是机缘巧合遇到Bill能够魄力信服并实施。
我有一哥们现在还在美国读统计体育的硕士。
胖子后来在洛杉矶Dodge队做经理。
但是虽然人家新人,但是业务熟悉也是大家叹服的。
所以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不要抱怨,要准备。
波斯顿红袜子队领会了他们的技巧之后夺冠。
而Bill也不错,他也入股t,他的队也有他的一份。
他的那个大offer其实是四五年累计的钱,电影不讲清楚,钱多大家就激动。
他主要舍不得女儿。
这是中国人很难理解的,人一辈子亲人最重要,两地三五年美好时光都无法相伴,只留遗憾和怨恨。
同名小说改编。
本片自2004年哥伦比亚(索尼)买下电影改编权以来就多灾多难,导演和编剧都三易其手,甚至有过花掉一千万刀后、在开拍前三天被叫停的尴尬。
但真金不怕火炼,凭借Pitt的坚持、导演Bennett Miller的敬业(光后期剪辑就花了9个月)、金牌编剧的合作,终于成就了这部叫好又叫座的体育传记片。
本片的成功得益于商业外衣下含蓄而感人的励志主题。
故事取材于美国职棒联盟中的球队运作。
棒球本来就是美国国球,拥有粉丝无数,而片中涉及的重量对决、惊天逆转、连胜记录、交易计策等更是扣人心弦高潮迭起。
但这些都只是浮云,而非重点,正如导演自己所说,这是一部讲述人的选择和奋斗的电影。
Billy Beane在高中毕业时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放弃斯坦福的奖学金而打职棒。
从此,失败的球员生涯、短暂的球探工作、直到当上奥克兰运动家队的总经理、每年用4千万薪金的队伍对抗1亿多薪金的巨头,都郁郁不得志。
一天他看到了Bill James的“魔球”理论——一个用客观的数据分析代替传统的主观判断来选择球员的方法;联想到当年自己成为球探错误发掘的牺牲品,遂决定当即试行。
这是与现行体制相悖的做法,阻力可想而知,从队内元老的愤而辞职到舆论媒体的口诛笔伐,他顶住了。
在最困难的时候,他问助手,“你相信这一套吗?
”“相信”“那就行了,我们没必要向别人解释”。
是的,有时候面对责难和否定、困难和挫折,我们需要的正是多一点的勇气和信心、坚持和执着。
勇气,不是为了金钱(Billy拒绝了红袜队史上第一高薪的聘用),而是为了实现理想、证明价值;坚持,可能带来失败(运动家队最终没能闯过季后赛首轮),但亦会有出人意料的成功(就像那个打了本垒打后却不自知的球员一样,两年后红袜队炮制Billy的做法赢得了世界冠军)。
Billy选择留下的原因不得而知,但我宁愿相信他是为了追逐自己的梦。
本片在奥斯卡和金球奖都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男主、最佳男配的多项提名,但最终全军覆没空手而归。
Pitt真是越长越像Robert Redford了,导演还狂拍侧脸,唯恐人家看不出来。。。
小萝莉的歌声是她在选角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果然名不虚传。
题外话:运动家队的20连胜让我想起了火箭当年的22连胜。
同样是不被看好的球队,同样是破纪录的连胜(不过后者是破第二名的纪录),同样是之后没闯过季后赛首轮。
遥想当年,姚麦多么雄姿英发,如今一个退役一个拿底薪混迹江湖,不胜唏嘘。
职业体育就像Moneyball这部电影的名字,很多时候如此的简单而残酷。
No money, no superstar; no superstar, no championship. 钱,足够多的钱,足够多到拥有足够多超级明星和顶尖教练的钱,是通往这场世俗竞技顶峰的不二捷径。
但如果单单只是这样,职业体育是否有点boring?
简单到就像上了赌桌,我筹码多我all in,你跟不了几盘则注定我赢。
幸好,幸好这不是职业体育的全部。
捷径,并不是唯一的路径。
造物主创造这个有趣的世界,总留有不同的路通往前方。
于是总有人绕开这座黄金之城,即使是泅水也要渡过这条河。
他们只会回首睥睨对岸的喧嚣与浮华,而岸的这边,即使依旧是流沙之地,也阻止不了他们去建筑一座通天之塔。
之于一小撮体育迷而言,正是一些游离于这一金钱规则之外的异类球会,带回体育运动最原初的魅力。
作为美国最流行的两项职业运动之一,棒球其实我知之甚少。
能让我马上叫出名字来的也就是纽约洋基(New York Yankees)了,但这就像不看篮球也知道芝加哥公牛、洛杉矶湖人,不懂足球也听过曼联或者巴萨。
等到看Moneyball这部电影,才让我初次认识这支叫作奥克兰运动家(Oakland Athletics),职棒大联盟之一的球会。
在纽约洋基队和波士顿红袜队这样每年球员薪金预算高达1亿美元以上的球队面前,奥克兰运动家队的预算据说在当年只有3900万,前两者的三分之一而已。
电影的故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讲述的是球队经理比利·比恩(Billy Beane)采纳经济学专业毕业的分析师Peter Brand的经营策略,用最经济的方式,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出被人低估的球员,整合出一支薪金不高,却能以小搏大竞争冠军的球队。
在巨大的资金鸿沟面前,这并非一场fair play的体育比赛,小球会是一开场就以巨大的劣势输在了起跑线上的。
但是Billy Beane近乎偏执的试图以他革命性的理念,来改变这项职业比赛的游戏规则。
在当时看来堂吉诃德式的执拗,最终带来了史诗般的20连胜,进而是其理念推动的这项运动的巨大变革。
Billy Beane的经营理念也为这家位于旧金山一桥之隔的奥克兰市球会,打上了鲜明的烙印。
在北美的小城市里经营任何一家职业球会,其实都是件很吃力的事情。
除非有巨富老板不计报酬的挥金如土,靠着经营来自负盈亏的话,几乎都很难负担得起众多顶级球员的薪金要求。
而小城市本身的偏僻,也难以对习惯灯红酒绿的百万富翁球员们构成多大的吸引力。
如果不甘于在联赛中打酱油,想要有一番作为的,无疑需要有一套自己独特而有效的成功哲学。
在篮球联盟NBA中,主场位于盐湖城的犹他爵士队曾几何时就是一支这样的球队。
盐湖城,这座摩门教教徒在犹他州的戈壁漠中建起的城市,时至今日,市区人口也仅有十几万,在北美城市人口中,排到百名开外。
尽管曾经举办过2002年冬奥会,09年夏天我去到这座城市,身处最核心的区域,依旧感觉到的是无尽的荒凉。
但正是这样一个偏僻城市走出的爵士队,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连续17年打入季后赛。
而率领球队缔造这一辉煌时代的正是主帅杰里.斯隆。
迎合美国人的胃口,NBA是一个喜欢缔造超级个人英雄的联赛。
所以这个联赛上充斥着崇尚个人主义,依仗身体或者个人技术优势,几乎蛮干的单打独斗。
但杰里.斯隆的球队恰恰相反,即使在拥有斯托克顿和卡尔.马龙这样的好球员的时候,爵士队也是建立在严格执行挡拆、空切、传递和投篮等纯粹篮球团队技战术基础上的球队。
钢铁的意志、铁血的纪律,让这支球队即使在核心球员缺阵的时候,也决不容易被人击倒。
即使都是替补队员,即使实力差距上半场你就轻松领先三十分,但千万不要以为比赛就结束了,不管落后多少,不管对手状态有多火热,他们都会一如既往、毫不动摇的严格执行团队战术,冷静将比分一点点搬回来,直至将对手击倒。
即使最后他们还是没能赢得比赛,没有人能轻易的跨过他们的尸体。
就是这样一个严格而固执的主教练,在苦寒的盐湖城一待就是28年,将他麾下的爵士队打造成为一支另类于NBA的铁血军团。
这并非仅在北美体育界存在的个案。
在欧洲最流行或者说全世界最流行的足球(soccer)运动里,也能找到不少坚持着自己独特哲学的异类球会。
如果镜头切到现代足球鼻祖的英国,首都伦敦可谓首屈一指的大都会,却林立着大大小小数十家职业球会,大城市也经不住僧多粥少。
而位于伦敦的某家球会,在当今第一足球联赛-英格兰超级联赛中,论历史不如曼彻斯特联队、利物浦队辉煌灿烂,论财力则远不及俄罗斯寡头阿布拉莫维奇名下的切尔西,以及身价高达200亿英镑的阿拉伯巨富曼苏尔入主的曼彻斯特城队富有,却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不逊于其他几家球会的庞大球迷群体,这就是绰号“兵工厂”的阿森纳队。
和杰里.斯隆神似的是,这家俱乐部执教长达15年的法国教练阿尔塞纳.温格也偏执的坚持着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独特足球哲学:年轻、技术、进攻。
他总能挑选到全世界各个角落的年轻天才。
19岁抑或甚至只有16岁?
年龄从来不是问题,只要你有足够的天赋,他就敢给你足够的机会。
但足球一定要能在脚下踢得漂亮。
这是一支不乏可以用脚拉小提琴的天才之队,要的就是攻势如水银泻地般的流畅写意,配上新球场的美轮美奂,华丽丽得每次90分钟都要像上映一部唯美的电影。
如果说美国人的篮球是崇尚个人进攻的,而欧洲人的足球却倾向于团队防守。
曾几何时,1:0的保守主义曾经盛行于欧洲联赛各个赛场。
而阿森纳的足球却简单到只有三个词:进攻,进攻,再进攻。
无论是大比分领先还是打平就出线,场上球员只有一个任务-进攻!
直到最后一刻。
正是在这位人称“教授”的教练手下,阿森纳缔造了前无古人,恐怕后也难有来者的49场英超不败。
然而成功和荣耀总在大众的眼中清晰可见,挫折与艰辛却只有冷暖自知。
而既然不甘于蝇营狗苟,又要选择与众不同的去与体制或惯例抗衡,则必然面对更多的艰苦和磨难。
Moneyball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决不只是一部励志体育片的小格局,而是像纪录片般冷峻的剖开群众喜闻乐见的happy ending,在奥克兰运动家队20连胜之后猝不及防的送上季后赛首轮被淘汰的戛然而止。
这才是这个世界血淋淋的真相!
你有一颗去赢得unfair game的勇敢的心,但这并不保证你能凯旋归来。
出发时我们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可是古来征战又有几人能免于战死沙场。
杰里.斯隆也经历着同样的伤痛,他率领的犹他爵士队甚至于97,98两年突破西部列强成功杀入最后的总决赛,离总冠军仅一步之遥。
但结果是他们还是一次又一次的输了,败在了乔丹、皮蓬、罗德曼、库科齐等明星璀璨的芝加哥公牛队手下,未能带给这座西部之城至今未曾获得的荣誉。
同样,06年温格麾下的阿森纳一路高歌猛进,杀入欧洲最高荣誉-欧洲冠军联赛决赛,结果却在决赛最后15分钟折戟沉沙。
为了球队百年根基,耗资3.6亿英镑建成的新球场,也将俱乐部拖入了财政困顿的泥沼。
至今球队已在各项赛事中阔别冠军长达6年之久。
这些另类却才华横溢的人,不仅要面对现实世界里理想折戟的苦痛,还有长久坚持里的各种诱惑。
对岸总有橄榄枝伸过来,若伸出手去抓住它,名利双收看来是如此的触手可及。
然而时间里有一味平静到抽离了甜苦的坚持,它稀缺,却总会让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们感到沉静和温暖。
电影的结尾,刚结束了这个苦逼02季季后赛的Billy Beane,被邀请到波士顿红袜队老板的办公室,递过来的是$12,500,000天价薪水,还有这家财力雄厚的球会为他实现夺冠理想提供的坚实财政后盾。
电影没有煽情的去讲述原因,Billy只是说不想给金钱第二次左右他做决定的机会,然后平静的拒绝了这份邀约,回到了那家穷酸得让自己习惯了的球会。
最后字幕升起,导演悄悄的告诉我们这些棒球盲们,两年后波士顿红袜队就用Billy的理念建设球队获得了阔别多年的冠军,而直到今天,留在奥克兰的Billy Beane还在为他的第一座冠军奖杯而努力。
在相隔落基山脉的盐湖城,老帅杰里.斯隆没能敌过时间的残酷与世事的变迁。
对于篮球的赤诚热爱,以及28年来对这个球会和小城的眷恋,在2011年2月11日这天画上了句点。
也许28年太长太长了,年近70的老人累了,离家也太久,终于是时候返回伊利诺伊南部小镇上的家,归田园居了。
也许很多年以后篮球迷们会遗忘某年某季的冠军是谁,但他们会记住盐湖城那个从未获得总冠军的教练-杰里.斯隆。
大西洋的另一侧,巨大的薪水差距,以及奖杯的诱惑,让温格苦心培养的一批年轻人在2011年夏天纷纷出走。
这种釜底抽薪的逃离,让阿森纳经历了赛季初2:8负于宿敌曼联的历史性惨败,每个阿森纳球迷都眼睁睁的看着,这座建于流沙之上的塔还未通天,却已悲剧性的轰然倒塌。
到这我也以为阿尔塞纳.温格也终究不敌世事变迁,被压在倒塌的瓦砾之下奄奄一息了。
然而,他还是爬了起来,蹒跚却继续前行。
最近的11场比赛,阿森纳重新获得了9场胜利。
当然,大家都清楚,这只是重筑塔基,通天塔建成之日看起来仍遥不可及。
这些执拗的人或许还是没法改变这个世界,庆幸的是,这个世界也最终没能改变这些执拗的人。
附图文:http://www.douban.com/note/184761211/
那年, 應該是響尾蛇隊拿到世界大賽冠軍, 洋基李維拉在第七戰崩盤, 我們盯著ESPN上小小螢幕, 看著席林和大個強森兩大強頭擁抱,致勝安打岡薩雷斯雀躍不已, 我們也偷偷瞄到那個連兩戰被洋基打出再見全壘打, 差點成了頭號戰犯才使世界大賽打到第七戰的響尾蛇終結者, 韓國來的下勾投手金柄賢熱淚盈洭.當時的背景音樂是 U2 火紅的 << All that you can't leave behind>> 的主打歌
我是那百分之零点几不喜欢的,甚至看不下去的。
看过补脚印~
说话太多
原以为会是有着结局惊天逆转的励志型体育片 没想到是这么剑走偏锋 但我实在摸不到点在哪
不懂棒球也看得很带感,无论是剧情还是配乐都完美
冲pitt去的,因为不懂棒球,看完无感,不喜欢过于现实的平凡人的人海沉浮,没有电影的感觉,也抓不住故事的重点,真可以用数据电脑分析去操控比赛胜负么,体育运动魅力何在?结尾metaphor没看懂,是说billy的所作所为已经是了不起的事情,只是他自己不知道?u&#39;r such a loser,dad, just enjoy the show
皮特的演技还是可以的,只是剧情太差
不懂棒球文化
很励志的一部电影,强推
高密度的对话和繁复到冗余的信息量传达在《社交网络》之后见怪不怪了,影片最后结束在一片孤独又温情的忧伤氛围挺新鲜,是提分点。20场连胜那的气氛调度也不错。
面目全非
用数学模型分析,NBA早就开始做啦。皮特演技也就那样,小胖子挺萌的。
不会棒球的人真的卡不懂好么
不是不给brad pitt面子,我是真看不懂啊~棒球圈的事好难懂~~
这部电影导演很厉害,把2个半小时的电影拍的像20个小时一样漫长
好了,棒球的东西就算我看不懂,可这片看的我要睡觉……我真看不出哪里好了!
看不太懂
看睡着了。故事本身挺热血:穷困球队玩起了数据,收购各种不被看好的边缘球员,进入垫底赛季的后半程破纪录连胜。但导演是贝尼特,全片意料之中的非常冷感,电影焦点在球队经理皮特身上,他如何挖掘数据分析师、如何对抗传统球探、他和女儿家庭戏、他作为失败球员的回忆,甚至和其他经理的交易过程……但他呈现的一切,和这个故事背景基本是割裂的,球队连输时他不看球,最后更衣室发火开除几个队员,然后就开始连胜了——连输时他的压力在哪?他做决策的依据是啥?数据化的选人如何应对临场多变的实际赛事?整个故事没有一个有逻辑的、戏剧化的过程。贝尼特总是妄想在抛弃戏剧性的同时,挖掘独特角色的内在,但他拿出了什么样的角色?一个怪癖、偏执、漂浮、爱女儿的皮特,贝尼特电影的全部立足点,就是他编制出来的这些怪异角色是否有吸引力——并没有
不懂 棒球
好闷的励志片!要不是皮特的话,肯定不会看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