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斯福庄园》看了不下有10遍了,但是每看一次,都能发现很多秘密。
原因并不在于晦涩难懂的剧情,电影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讲了一个阿加莎式的谋杀案。
《高斯福庄园》值得品味的地方在于,其庞大的支线故事。
剧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小秘密”,从“楼上”的伯爵夫人到“楼下”的洗碗工,大大小小几十个角色,随便拎一个人出来,都能叽里呱啦地说上一大堆。
换句话说,电影里的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故事,你会忍不住抓住每一秒镜头,去了解每一个人。
然而,抱着这样的想法看电影的话,你一定会崩溃的!
尤其是当一个镜头里出现了两个以上的角色,你的眼睛会表示根本不够用!
而且,在影片只进行到第6分钟的时候,你就会碰到类似家里人介绍“七大姑八大姨”的脸盲灾难。
“楼上”贵族们熟人一般地打着招呼,你还没来得及搞清他们之间的关系,镜头就切换到了“楼下”的仆人工作区。
这里更让你一脸懵X,几十个人向你迎面走来。
先别说能不能分清楚,哪些是高斯福庄园的原住民,哪些是宾客带来的仆人。
他们仅仅一会儿叫着自己的本名,一会儿又按照“楼下”的规矩,叫着自己主人的姓氏,就够让你头大了。
为了避免脑袋熬成一团浆糊,在说电影之前,还是先来认识一下“楼上,楼下”的这些人吧!
这里把他们分成四部分介绍:楼上贵族、楼下仆人、宾客的仆人、局外人。
【楼上贵族】William McCordle(高斯福庄园的主人)
Sylvia McCordle(William的妻子)
Isobel McCordle(William和Sylvia的女儿)
Constance Trentham(Sylvia的姑姑)
Raymond Stockbridge(Sylvia的妹夫,一战英雄,一只耳朵听不见。
)
Louisa Stockbridge(Raymond的妻子,Sylvia的妹妹)
Anthony Meredith和Lavinia Meredith(Sylvia最小的妹妹)
Freddie Nesbitt(为了钱娶了Mabel)
Mabel Nesbitt(Freddie的妻子)
Ivor Novello(电影明星,William的表弟)
Morris Weissman(电影制片人,Ivor的朋友,下图中)
Rupert Standish(一个破产侯爵的儿子)
Jeremy Blond(Rupert的朋友)
【楼下仆人】Jennings(高斯福庄园的男管家)
Mrs Wilson(高斯福庄园的女管家)
Mrs Croft(高斯福庄园的厨师,下图左侧)
Probert(William的贴身男仆)
Elsie(领班女仆)
George(第一男仆,左侧)和Arthur(第二男仆,右侧)
Lewis(Sylvia的贴身女仆)
Dorothy(储藏室女仆,下图右侧)
Bertha(厨房女仆,下图左侧)
其他不重要的杂役、洗衣工等就不一一介绍了。
【宾客的仆人】Mary MacEachran(Constance的贴身女仆,下图右侧)
Robert Parks(Raymond的贴身男仆)
Renee(Louisa的贴身女仆,下图戴眼镜那个)
Barnes(Anthony的贴身男仆),Sarah(Lavinia的贴身女仆)
Henry Denton(Morris的贴身男仆)
【局外人】Inspector Thompson(一个警探,非常笨,下图左边那个)
Constable Dexter(Thompson的副手,比自己的长官聪明)
看到这里,脑袋是不是快要炸掉了?
言归正传,其实即便去掉上面纷纷扰扰的角色,《高斯福庄园》还是有很多值得讨论的话题,什么英伦礼仪文化啦、30年代服饰风格啦、古堡建筑设计与美感啦等等。
不过,今天我们只说八卦!
1932年11月,威廉爵士和西尔维娅夫人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来庄园打猎,应约前来的有伯爵夫人、一战英雄、电影明星等等,当然也包括他们的仆人。
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家人间的亲密聚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他们有些是来私会的,有些是来“考察”的,更多的是来要钱的……当惨案发生后,电影里的贵族们仿佛并不关心凶手是谁,就连前来破案的探员也如蜻蜓点水似的,随意盘问着庄园里面的人。
William被杀的唯一一个好处就是:贡献了更多的八卦。
从某种程度上讲,电影是从Constance的贴身女仆Mary的视角来延展的,毕竟是她凭借各种蛛丝马迹,发现了杀害William的两名凶手,那么就从她来说起。
Mary是一名新手女仆,从很多细节都能看出来她的经验不足。
她不知道跟着主人去其他庄园做客的时候,按照“楼下”的习惯,要以主人的姓氏作为称谓。
她也不知道,在做客的第一天,需要提前把主人用的首饰单独装在一个盒子里,这样能避免麻烦。
(因此,遭到了Elsie和George的嘲笑。
)
Mary跟人说自己之所以被雇佣,是因为主人打算训练她,却被Elsie一语道破原因:省钱。
这也从侧面证实了,Mary的女主人Constance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光鲜,后面的剧情也能看到,为了维持自己的身份,她需要靠William的救济。
Mary虽然是个新手,但是在擅长搬运八卦的“楼下”娱乐圈,她即便再傻,也能捅破很多小秘密。
她跟一样追星的Elsie拉近距离,得知了Sylvia看不起自己的丈夫William,因为William是靠自己的打拼得到了今天的位置,属于“New Money”的阶层。
而那些靠继承家族遗产的“Old Money”,比较看不起这种人,虽然Sylvia的母家虚有其表没什么钱。
接着Mary又得知女管家Mrs Wilson跟厨师长Mrs Croft有矛盾,因为这两个人经常为了储藏室女仆Dorothy的归属权,干一些小嘴仗。
在楼下的洗衣间,Mary听到了更多的八卦!
Mabel因为没有自己的贴身女仆,而被众人嘲笑。
Sarah更表示自己的女主人Lavinia曾说过,一个女人不带贴身女仆出门,简直失去了自尊。
卡顿勋爵为了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Sylvia和Louisa当成商品一样,让William随便挑一个结婚。
在自己的女主人Constance那里,她更得知了一个让人惊掉下巴的秘密,原来是靠抽签决定娶哪一个的。
晚上跟Elsie聊天的时候,Mary又得知Freddie之所以娶Mabel,是因为他看中了Mabel父亲的财富。
如今钱都花的差不多了,Freddie就漏出了真面目,开始羞辱自己的妻子。
到庄园还不到半天,Mary就发现了这名多秘密,而且这还不完。
晚上洗衣服的时候,她还撞到厨房女仆Bertha跟一个男人偷情。
她以为是William,但是后面的剧情可以看出来是Jeremy,其实Mary在之前已经目睹过这俩人的眉目传情了。
第二天一大早,又是一大波八卦。
Mary告诉Elsie,她昨晚碰见William跟一个女厨师在偷情,Elsie直接就反驳了。
这时候,明眼人应该能猜出来,Elsie之所以这么确定,昨晚应该是她在跟William偷情!
之前的“走廊摸胸”、“餐桌传情”,以及接下来的“顶嘴护夫”都能证实这一猜想。
当然,也正是Elsie“顶嘴护夫”的这个举动,让William勃然大怒。
以至于在晚宴后,他一直呆在书房里没有出来,也给了杀手有机可乘。
———杀手分割线———起先,大家都以为William是被人用匕首捅死的,但是经过检查之后发现,他在被捅之前已经被毒死了。
换句话说,电影里有两个人想杀了William。
为什么是两个人?
因为一个杀手,是不会傻到毒死他之后,冒着危险回到案发现场再捅他一刀的。
话题回到我们机智的Mary。
她是少数几个对作案凶器有疑问的人,觉得一把来自银器室的刀子不符合常理,不过也贡献不出什么线索。
那把刀子在他们入住的第一天就不见了,再加上庄园里没有任何东西被盗,一切都表明这肯定是内部作案,而且是仇杀。
在William被杀的当晚,当Mary跟Robert聊到“顶嘴护夫”事件的时候,Robert表达了自己对William的厌恶。
不过仅凭这一点,Mary就锁定了凶手是Robert的话,这bug也太大了。
不过,导演罗伯特·奥特曼原本就没打算拍一部谋杀案,他给编剧朱利安·费罗斯(也是《唐顿庄园》的编剧)的指示就是:”set in a country house in the '30s and to have a murder in there somewhere, but for it to really be an examination of class。
”《高斯福庄园》表面上是一部凶案电影,故事的内核其实是讲述“楼上,楼下”的阶层社会的。
回到电影的凶手,在Mary的逼问下,Robert侧面承认了是他捅了William一刀,不过他也说了自己并没有投毒。
那么是谁下的毒呢?
让我们的Mary化身马普尔小姐,为你找到那些蛛丝马迹!
Mary无意中听到Sylvia跟自己的女主人说,Mrs Wilson改过名字,她原来的姓氏是Parks或Parker,又或者是Parkinson。
听到这里,Mary恍然大悟,她找到Mrs Wilson后,又发现了更多的八卦。
原来Mrs Wilson在William工厂做过工,被William侵犯后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Robert。
Mrs Wilson一直以为自己的孩子被送到了一个寄养家庭,不曾想却被William送进了孤儿院。
其实在电影一开始,当Robert说出自己姓氏的时候,Mrs Wilson已经有所怀疑了,一同怀疑的还有Mrs Wilson的姐姐Mrs Croft。
没错,两个有矛盾的人居然是姐妹,Mrs Croft也被William侵犯生下了一个孩子。
由于她不想把自己的孩子被送走,就被William炒了鱿鱼。
Mrs Croft悉心呵护抚养孩子,不过最后还是夭折了。
三观尽碎的Mary问Mrs Wilson:你怎么知道Robert会伤害自己的父亲?
Mrs Wilson的回答堪称经典:一个好仆人需要有未雨绸缪的天赋。
我是一个好仆人,比其他任何人都要好,是最好的。
我是一个完美的仆人。
我比他们更了解他们自己。
其实,上面说了这么多,也只是从Mary的视角梳理了一下剧情。
还没有说William跟Sylvia的斗嘴史,也没有说他跟Louisa和Elsie的偷情史,更别提他跟Mrs Wilson和Mrs Croft姐妹,以及工厂里其他诸多女工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堕胎、弃婴史。
Sylvia也不闲着,这厢跟自己的妹夫调情,那厢又在跟宾客的仆人偷情,真是两头都不误。
即便是姿色不怎么样的Isobel,也有两个追求者,一个是有妇之夫,一个只看重了她的钱财。
不过,最可怜的应该是Jeremy了吧?
两次跟Bertha偷情,都被人撞个正着,一次是Mary,一次是George。
说的再多,都不如亲自去看下这部电影,其中玩味人物关系的趣味,看过的都知道。
在一次采访中,导演曾说他特地在电影中保留了很多“FxxK”,以便《高斯福庄园》能被评为R级。
他说自己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觉得14岁以下的孩子根本看不懂这个电影,没必要坐在电影院里受这种折磨。
其实,事实就是如此啊!
贵圈这么乱,小孩子怎么能懂啊!
高斯福庄园不是谋杀案悬疑剧,可以说剧情并不烧脑,但是楼下的仆人,楼上的贵族,人物面孔太多,电影从女主人Sylvia的姑姑Constance Trentham进入高斯福庄园开始,我已经就目不暇接!
每个场景画面都有好几个人物同时交叉对话,所有对话没有闲笔,错过一句话,就会错过某个人物的秘密八卦!
所以造成观众第一遍看,尤其是是需要看中文字幕的观众,人物对话和故事不能同步消化!
感觉至少需要看两遍才能弄清楚主人仆人客人每个人的小秘密!
人物众多,剧情表达过于隐晦!
电影是从Constance的贴身女仆Mary的视角来延展的,Mary第一个发现Henry Denton的口音有问题,Mary才是故事中,真正的“女真探”,毕竟是她凭借各种蛛丝马迹发现了杀害William的两名凶手,真正杀William McCordle是和他生过儿子的女管家Mrs Wilson,Robert Parks用刀刺William McCordle是时,McCordle已经早死于母亲Mrs Wilson的那杯酒了。
三个月之内看了四遍,单是搞清各种人物关系就煞费周章,而且人人都有动机,人人都有可能下手,简直千头万绪,无从解释。
我最开始怀疑的是假扮仆从的演员,但他身份泄露后嫌疑立刻解除。
后来虽然肯定是白先生所为,但发现老爷其实是被毒死时,又坠入九里雾中。
接着盯上了男管家,因为他有案底,被问话之后情绪失控,而且房间搜出毒药。
不过很多人房间都有毒药,而他紧张的原因不过是怕别人发现自己当过逃兵。
第三遍没什么进展,只是注意到影片多次对一些瓶瓶罐罐进行特写,而其中必然有一个瓶子上写着Poison!
于是第四遍的时候,我试图通过对毒药的特写寻找线索,终于有所收获。
毒药分别在厨房,洗熨间和摆放酒和酒杯的地方出现过。
管家太太熟悉老爷的秉性,知道他闷闷不乐时喜欢喝酒。
但她未经主人要求主动端茶进书房,老爷打碎茶杯要求喝威士忌,管家顺理成章去倒。
我料想那打碎的茶杯里没有毒,毒药早已下在房间内的酒瓶里了,这样一来她本人的嫌疑也被减弱,除非有人知道老爷和她的关系,知道他们的儿子就在庄园里,否则很难找出动机。
虽然已经可以肯定是管家太太,但我仍然不明白为什么现在下手。
难道是看到儿子出现,才回想起老爷过去种种,决意报仇?
直到她那句:I am a perfect servant, I know before they know themselves. 我才恍然大悟......那一刻,心中充满无限感动,母爱原来如此伟大
水木丁有篇影评是评群戏的,里面提到了《高斯福庄园》。
彼时我还没看过《唐顿庄园》,对这种两小时电影,一上来至少脸盲一小时的电影实在是没有勇气尝试,最近不小心刷到,电影一开场浓浓的唐家屯风扑面而来,看来是我的菜——直到一个多小时后高潮到来,它远远超越了我对“高家屯”的想象,因为它不仅是英伦贵族一大家子的七七八八事儿,还是部悬疑片呢。
是啊,《唐顿庄园》用了多少的篇幅说这些老爷太太家长里短,仆人四邻的如此种种,其实也讲不透对所谓阶级的思考,所以一个两个小时的电影,讲个引人入胜的好故事才算不枉再次屯里走一遭。
故事其实挺简单的,爵士与他的太太邀请亲戚朋友们来狩猎,这在三十年代的英国贵族圈很普遍,是一种日常的社交活动,在狩猎的过程中,男主人死了。
于是谁也不许走——您以为这是一个密室杀人的本格推理吗?
并不是,这个悬疑好看就好看在,其实也没那么悬疑,甚至破案的过程都不值得一提,最后的凶手也不是一个看起来二百五——实际上还真是二百五的警探经过缜密推理得出的,甚至揭露的过程就是偶然加瞎猜,本能加敏感,凶手也不像我们想得多高智商,百般抵赖,轻描淡写就承认了,那么,我们这个悬疑故事到底在讲什么呢?
——每个人都有秘密。
没错,在这栋豪宅里,楼上楼下两个阶级,两个世界,变之潮流已经席卷了整个世界,想在这个绿荫如画的世界里偏安一隅,那是旧世界中的人的鸵鸟行为。
历史背景已经营造了紧张感,破碎、断裂、改变,阶级之间的一触即发的爆裂,已经在这个小小的世界开始初现端倪。
女仆不承认对老爷有爱,但是走的时候带走了他的狗,从他断气的那一刻,这只狗就成了丧门犬,楼上容不得它,楼下人驱赶它,俗话说“打狗看主人”,他们可能对狗本身没什么情绪,恰恰在狗身上寄托了对这位逝者的厌恶。
女仆离开时,坐上了好莱坞明星、歌星、制片人的车,这在过去,上下泾渭分明时几乎不可想象,老派的贵族再怎么蔑视新兴的戏子,也阻挡不了这代人追求的“人人平等”。
按照我们现在的理念,女仆做小三,怎么也得为了钱吧?
但是电影里不是这样的,尽管她不承认这是爱,但是也承认老爷的谈吐吸引了她,以至于在主家的宴会上,她要为这个她欣赏的男人出头打抱不平,以至于她丢掉了工作,一无所获,只能带走他的狗。
《唐顿庄园》的时间线要比《高斯福庄园》更早一些,所以这种事儿是绝对不会出现的,虽然,在那些贵族的庄园里,这些龌龊事儿也少不了多少。
但是时代已经变了,离开楼下,她们或许也能乘上新时代的列车,所以她自己也说,这种改变也许对自己而言,是好事。
从另一个侧面来讲,是不是老爷在女仆身上得到的慰藉,也更合乎他阶层的属性。
女主人是为了钱嫁给爵士的,爵士是为了title娶了女主人的。
在唐家屯,女方是为了贵族的名号嫁给男方,维持这样的排场,可不是只有空名就可以。
比如电影里的姑姑,贵族架子端的正,但是其实也难为无米之炊。
马克思老人家不是说过么,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老爷有钱,钱是开工厂榨取工人剩余价值来的,这一路迫害了多少人踩着多少人才走到了上层社会。
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无爱,也缺乏对彼此的尊重。
但老爷是不是对女仆有爱,就很难判断了,毕竟,他本身就是个恶棍,可能是再糟糕的人,也有人爱吧。
而显然经历原始积累达到阶级上行的老爷,是不会得到出身就是贵族阶级的小姐的青睐的,虽然她爱他的钱。
与此同时,想到《唐顿庄园》里小姐对于新兴阶级大表哥的爱,或许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在时代变动大潮中,人品德行与颜值,依然是产生跨阶级爱的不二法宝。
其实,也蛮讽刺的。
本片最大的悬疑是“谁杀了老爷”,但是放在剧情中,每个有秘密的人都郁闷在“老爷还活着”,老爷一死太太也不烦心了,还得到大笔钱;老太太也不闹心了,担心津贴的事儿解决了;小姐也不痛苦了,敲诈她的人的支票也能开出来了。
所以,凶手出手是为了复仇也罢,为了保护所爱也好,倒是成全了这群“楼上”的人。
最讽刺的是,脏活累活总要“楼下”的人做,渔翁之利倒是上层社会的人尽享,公平吗?
当然不,但是这就是现实。
楼上唯一的一抹人性之光,依然是唐顿里我们最爱的那位毒舌老太太。
其实我不太确定老太太是否察觉了什么,但是就以她感知到什么论,那她最后那句话就是提点小女仆,人口中的点滴之词,也许就要有人上断头台,你当然可以不为此付出代价甚至感到内疚,但是一定要慎重,甚至得饶人处且饶人。
一个恶棍死了,当然杀人这事儿放在哪都不义,但是如果一个恶棍不死,他还会祸害更多人,你到底要怎么选择呢?
它让我想到了著名的“电车难题”。
我记得克里斯托弗·伍德在他书里给出过他的答案,但是实际上,真的面对这个难题的时候,人往往会做出下意识地选择,而你,枯坐苦思冥想时永远不会知道这个答案。
车子开出了高斯福庄园,问题也留给了我们。
小女仆会做什么谁也不知道,就像这个案子是草草了解大家皆大欢喜还是有人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影片中的属于楼上的那些人,也是他们最后的贵族时光了。
《高斯福庄园》是罗伯特·奥特曼执导,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玛吉·史密斯,迈克尔·甘本等主演的犯罪悬疑片,于2001年11月7日在英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高斯福庄园的主人威廉爵士在他组织的狩猎会后突然意外死亡的故事。
表面上,一切都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而麦科德勒先生的突然死去却把庄园带入了惊恐的气氛中:他被人谋杀在书房里。
警察局的探长汤普森奉命前来调查,庄园里的不少人似乎都有杀人的动机,一时间,这起扑朔迷离的案子将整个庄园笼罩在了阴森恐怖的氛围之中。
《高斯福庄园》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演技大对决,演技派演员之多令人目眩。
他们之间隐含的竞争关系非常适合表现庄园上下的紧张氛围。
而且奥特曼对贵族的势利尖刻非常敏感,对人物的刻画常能不着一墨而尽得风流。
最近在找悬疑剧情片看,这部在冷门片单里排名靠前,找资源都花了点时间,但是很值得,一个下午刷了两遍才看明白。
第一遍完全是看大剧情,人脸和名字拉线的话只能对60%那种,第二遍才真正能熟悉人物关系和发现细节。
不得不说,我还是比较喜欢这种群像剧的,其实只要人物对上了号,这部片子光从犯罪的角度来看都算简单的,但我非常喜欢它所展现的别的内里,甚至我认为导演就是想披着杀人案的皮给我们看一些冰山下的东西。
日落西山的大英帝国里,肮脏烂俗的贵族们,屈从规则不敢反抗的仆从们,下三滥的中产和公子哥们,在乡间的庄园过一场普通的狩猎聚会。
每一个登场的人都有他们的故事,有的人其实和罪案无关,但正是这些无关刺杀的人们才构成了这部电影我最喜欢的部分,死亡看起来毫无意义,探案也相当儿戏,全靠他们的衬托才让这些变得是那么合情合理,彷佛当时的乡间庄园里就算天天都死一个伯爵也没什么大不了,毕竟为死者哭泣的只有一个贴身伺候多年的侍从罢了。
谁杀的重要吗?
那么电影是不是要交代后续还重要吗?
光是看着这群人的秘密,就满足了好奇的窥探欲,太厉害了。
佩服这片的演员们,配合打得简直是游刃有余,每一个大场景里的走位和推拉都是一场演技的考验,全部在线,遗憾的是有的演员已经不在世上了,但这些作品记录着他们不可磨灭的才华。
3.5星 节奏比较缓慢,比较闷。
感觉可能是这类英国庄园群像戏的通病 还有克里夫欧文一脸的我就是凶手,他是不是已经知道女管家就是自己的母亲?
可惜女主还是和Robert分别了。
还以为能看到经典的阿加莎式的发生在大宅子里的凶杀案推理故事,结果你告诉我这是个群像剧,好吧,作为群像剧我能给四星,但作为推理片我只能给3星 表演很精彩,布景很精致,细节很精美 摘抄: 这个电影范儿很好,但是作为一部推理电影简直是荒谬 那些繁杂的裙带关系已经搞得人头大,而最令人发指的是这些裙带关系最后都没用,凶杀案在一半的时候才发生 而且查查谁没有不在场证明还有那直白的动机猜到凶手易如反掌。
英国庄园主仆系统大普及,雅思听力范本,看到1/4时理清所有人物关系简直累成狗(已经算快了),能写出这个本子来也是够神的,千万别当成推理片来看,会非常失望。
本片还是写的还是大环境下的微妙群像,庄园人生百态。
四星给导演的 电影最后,谋杀已经不重要了,电影最后煞有介事的探长也没有像大侦探波罗一样或者福尔摩斯式的揭开谜团,而是让观众跟着女仆自己去发现厘清细节;母子是否见面,至于电影以后会发生什么都无足轻重了,电影其实就是把这样一个“死有余辜”的人物为什么会被“毒死”,再插上一刀做了一个注脚,而电影海报上面那个名单更是神来一笔, 时至今日才看通了其中门道,上流社会那一套所谓礼仪,阶级里那点不可僭越,人情里那点世故,处处有文章。
它不是要落在精彩的谜底上的,更多是人与人之间的痛楚与遗憾生成的报复。
它写的是时代,非一个案件。
有心人自会愿意弄清楚潜台词和人物关系,嫌闷的我也理解,这样而已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还不太能把人给认全了。
看“群像电影”,必须要有很好的眼力。
前一小时需要集中200%的精力去捋顺人物关系。
当然冲突爆发以后真是相当精彩,这各种混乱的深宅大院加主仆关系啊,台词永远话里有话。
各位戏骨的倾力出演自不必说,过瘾。
是需要看第二遍的电影 初中时因为人物关系过于复杂没看完就放弃了。
后来再看,发现是相当精致的群戏,叙事如行云流水,无论是场面调度还是剪辑,导演的功力都相当了得。
另外,电影大牌成堆,观赏价值极高。
得益于复杂空间带来的调度自由,终于在奥特曼这看到了我认为吕美特版《东方快车谋杀案》逐而不及的群戏电影感高度。
而在“电影文学性”上,这种兼容阅读感的观影体验更是上至《巴里·林登》下至乔·赖特之流都给不到的。
打猎一段受《游戏规则》影响无疑,绝对需要且会看两遍以上的大师之作。
剧本多线并进,环环相扣。
奥特曼屌炸天的导演技法令人叹为观止,每个镜头里次要角色最细微的动作和表情都表现得恰到好处,背景信息给出得比较自然,观众和角色对事实的知晓程度反复交替,创造出丰富的戏剧张力。
罗伯特·奥特曼的又一部群戏典范之作。
以一次家庭聚会及男主人遇害的谋杀案来深揭表面高雅尊贵的上流社会内里的虚伪堕落、关系混乱,以及主仆阶级之间的差异与隔阂。
几乎人人勾心斗角,各藏心事,各怀鬼胎。
侦探片只是一个外壳,甚至只有一个蠢笨到分不清方向、装模作样的探长。
由于角色众多,人物关系庞杂,而且身份信息、过往前史与相互关系均只通过写实性的对话给出,所以需要二刷甚至多刷才能完全get到每个细节。
奥特曼的确不给观众任何轻松观影的路线图或引导阶梯。
大部分场景均贯穿着运动镜头,且均有仆人在场,谈话节奏也相当快(不过重叠对白倒不算多),群像展现得流畅而灵巧。
集体狩猎场景恍若雷诺阿[游戏规则]变奏,打鸟和小动物也都是实拍真猎。
在演员表和庄园空间上,均以楼上楼下区分主仆阶层。
PS:英国的群星都汇聚于本片。
各式各样的贵宾与伯爵一家,居住于楼下的仆人们窥探并参与这场宴席,复杂多面性的人物谱系、隐藏在日常下的张力深深影响了[唐顿庄园]。
典型的群戏要做到形散神不散,事件之间有藕断丝连的微妙关联,剧情层层递进,细节一个个不动声色的展露,奥特曼的技艺精妙,但叙事减法对观众的催眠力也不小。
这简直就是油画电影嘛……很广的拍法,一个画面里就可以拍那么多人……非常喜欢里面那一个个如同大画幅摄影一般的场景…… 通篇几乎无标志性的移动变焦,只是摇移,所以在空间上更似绘画,从而传统概念上的悬疑追查就被形式上的透视主义所取代。
结构上缺席的探案本就不是奥特曼镜头上的兴趣实体,那个由英国各大咖精准还原而又不失刺点的时代才是。
人物关系实在太复杂了,第一遍没字幕根本没看懂。
二刷基本缕清了主线,相当精彩的群戏,海量细节。
bob说当初他们在演员和投资方两头骗,最后才搞出了这么华丽的卡司。
在楼上与楼下的阶级对立中,隐约看到了贵族的没落,这点上居然和《细雪》产生了联系。
导演罗伯特·奥特曼原本就没打算拍一部谋杀案,他给编剧朱利安·费罗斯(也是《唐顿庄园》的编剧)的指示就是:”set in a country house in the '30s and to have a murder in there somewhere, but for it to really be an examination of class。
”
这部片子需要看2遍,倒不是因为剧情有多奇巧,而是人物众多且关系复杂,如果你能在絮叨的英式英语中,一次就搞清楚所有人的关系,那真是厉害了。
这部片子入围奥斯卡的时候,我还是个没见过什么世面,并且相当迷信奥斯卡的小孩,那时候觉得,哇,场景太奢华了吧,后来因为没找到片源,一直搁置。
这么多年后,偶尔翻到,勾起了儿时的回忆。
但当时的奢华,现在觉得... 威廉真的是个很有趣的存在,不管是因为他的钱,还是因为他的处处留情。
死了之后,老婆不伤心,倒是小姨子哭得死去活来的;一个被他抛弃的旧情人,心甘情愿地给他做了一辈子管家,另一个,给他做了一辈子厨子;还有一个年轻女孩因为他的话,自信坚定地寻找新的生活去了... 不要说这些人都是看上了威廉的钱,威廉也正是通过跟贵族的联姻,得到了上流社会的接受,各取所需罢了。
《迷雾庄园》首先是一部悬疑片,故事中死了一个人。
死掉的是庄园的男主人,这个可以剧透。
不能剧透的是,谁是凶手?
又为什么要杀死他?
电影开始得稀松平常,各位尊贵的客人乘坐自己的小轿车奔赴庄园主人的打猎聚会。
主人在门口欢迎,客人一边抱怨天气恶劣,一边匆匆上楼去自己的客房安顿,仆人们——贴身男女仆人和庄园的仆人们——则在主人们看不到的楼下忙碌着,主人的聚会恰恰是他们最忙乱的时刻。
大约是时间、地点近似,恍惚之间,你会错以为自己看的是热播英剧《唐顿庄园》。
一切从一开始就露出端倪了,这是悬疑片,或者说侦探片的套路。
有些人表现得很古怪,会不会是因为伪造的身份?
或者说,他/她的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你猜对了。
奇怪的氛围游离在看似毫无波澜的情节之中,你渐渐发现,所有人表现得都有点不寻常,似乎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客人们各自心怀鬼胎,他们都想从庄园主人和其他客人身上捞到点儿什么。
这让本该以休闲娱乐为基调的聚会变得无趣而烦闷。
一无所获、地位岌岌可危、不能见人的事情败露,聚会从无聊走向尴尬,仇恨在不断积聚,越来越危险。
然后,主人死了。
庄园犹如剧院。
庄园的主人和尊贵的客人住在楼上,在舞台上上演光鲜的剧情;佣人们住和工作在楼下,黑暗的布景背后的天地,才属于他们。
错综复杂的楼梯将这两个世界连接起来,于是,植根于这两个世界里的两个阶层也注定不是没有联系的。
电影告诉我们,这种联系是“性”,而“性”是复杂的,它的过程是美妙的,后果却是程度和方式各不相同的痛苦。
电影当中最为奇怪的存在是两个来自好莱坞的电影人,一个是制片人,另一个是化装成制片人男仆的演员。
他们仿佛是两个误入戏剧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一不小心掺和到复杂事件中的局外人。
他们好奇,莽撞,代观众们解开了一半的心酸真相。
真相的另一半则由另一个误入的局外人——伯爵夫人的女仆——为我们解开。
在阶级板结的英国,世代为主子和世代为奴都已经是无需论证和用力反抗的公理。
贵族老爷是权威,而反抗权威能有好下场吗?
只能撞得头破血流。
这是丑陋的事实,心酸却无法被改变。
更加心酸的是,为奴的人生好过做苦工的人生,这是奴才乐意放弃做人而去做奴才的原动力。
人生在于选择,选择源于...余下全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608ce20101b1r4.html
我一向对这类故事无条件偏爱的:欧洲,旧时代,大家族,舞会,狩猎,谋杀,宫廷,贵族世袭,侍从笔挺的燕尾服,收腰伞裙,银餐具,私生子,颓废的花花公子,厨娘,庄园,鬼魂………………基本上相关的我都乐意看看。
我记得我高中时说过我很想生活在那个时代,当然必然是要做无所事事心灵空虚饭来张口勉强有点自尊自爱的贵族小姐,如果是可怜的洗衣妇或是农夫的女儿那就算了吧——虚荣有时候是很诚实的。
《高斯福庄园》最早看到是大学时候的《看电影》,大篇幅的介绍,但那时没得看,后来有得看却又忘记了。
周末的时候忽然突发奇想。
这类故事,比如《八美图》,说有情节也没情节。
从优缺点两方面来评价,你可以说它繁复冗杂没有故事,也可以说它胜在细节美。
都是差不多这样的故事,一系列代表性典型的群像,放在一个大致的背景中,其中一个被谋杀,每个人都有嫌疑,看似热闹欢乐的气氛被打破,抽丝剥茧的分析案情的过程中揭露了潜伏在深处的肮脏龌龊的人物关系图,最后真相大白,仿佛做了一场噩梦,或是大病初愈,各自茫然若失的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记得在写《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时候说过这种“ 密室效应”,一般情况下表面平缓内里紧张的故事的前因后果都在一个客厅被各种叙述方式表现出来。
《高斯福庄园》虽然没有那么明显的特征,但是其实也差不多,几天的时间内,这个庄园的主人、仆人、来客之间汹涌复杂的故事被动的阐述。
这个类型既有它的魅力所在,也有它的枯燥之处。
有人觉得这个故事并不高明。
我觉得大概是因为导演和编剧把这个故事讲得太隐晦了。
隐晦到需要至少两遍才能弄清楚——有人会说自己聪明一遍就可以领会,的确,领会一遍也许足够,但是这第一遍,就好像福尔摩斯的分析法,观察每个细节掌握每个信息,然后你确定你不需要再串一遍么?
人物关系隐晦,很多东西到最后也没有直接交待,全靠之前的暗示来旁敲侧击。
更不要提它《红楼梦》般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上应该是有它的人物关系分析的。
那些个姑妈、姐妹、姐夫、妹夫、初恋情人、追求者、情妇、崇拜者、私生子、爱人、潜规则关系人物、敲诈犯…………分析的时候或许吃力,但是分析清楚了之后倒也是种乐趣。
高不高明不见得有明确的判断准则,但是这个故事没有无用的细节暗示,逻辑清晰,没有让人完全捉摸不清基本可以断定为不知所云的bug,很值得动动脑子。
它所体现的东西其实不需要费力去分析,它无非是展现了那个时代那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那些人物的生活方式,那些典型的人物则影射社会群像,导演、演员、没落贵族、贵族幺子、暴发户、平民阶级、高等仆人、下级仆人、女工等等这些典型的形象。
至于这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所揭示的东西,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sick,病态,病态的人际关系,病态的生活态度,病态的社会现状。
说到底,这类片子就是运动大脑玩的,顺便遇到有萌点的人物可以花痴一下,比如高大英俊得体的贴身男仆之类的,或者是颓废糜败的贵公子之类的。
不过这部里没有我比较喜欢的,除了两个贵族公子其中之一雨夜到达庄园在院子门口跟小厨娘借火点烟的时候,垂下的刘海和忽然抬眼勾引人的场景比较萌,后来偷情的时候满不在乎那个小痞子样也还不错。
其他,没有,没有英俊到大的管家………………Clive Owen的形象蛮有气势,不过我不是很喜欢他。
铺垫太长,人物太多,悬念利用不充分,结局早在预料之中。
无聊
Ryan Phillippe站在哪儿都突兀
英版红楼梦 。 我终于弄清了人物关系 = =
节奏是慢了一点 但结局出人意料
有些拖沓,人物关系有点乱,三姑六婆的
人物复杂,大牌云集!音乐非常好听。
群戏精彩,悬疑度保持得一般,滋生的人物关系略显乏味。
人物繁多,线路比较清晰,折射社会群像。类似设置的故事,无论过多少年,转身变成唐家屯,还是吸引人。
即使只是为了展示阶级差异和贵族阶级的虚伪龌蹉,镜头也不要切那么频繁那么快啊,我看了半个小时都没看明白谁是谁,楼上那么多人楼下那么多人,本脸盲看得打瞌睡,傻警探一开口我看得更烦躁了…
bd-SiNNERS
群戏大师的佳作,可惜,看的时候睡着了
6分。不合胃口。看这片就像是等待戈多,等啊等啊,一直是铺垫,铺垫,等到死人了,好不容易叹口气这总该高潮了吧?结果继续无聊。。。你可以说表演很精彩,布景很精致,细节很精美,但大局上你该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吧?结果就这么结束了?这和《小亚细亚往事》一样,不过是皇帝的新衣罢了。
感觉太淡,结局基本就能看出来,称不上悬疑,也称不上喜剧,只是叙述了那个年代那些人的百态~
真的分不清谁是谁啊...
除了里面的贵族女人 没有什么好看的
哪天重看一次
贵族丑态,罪有应得。。。
剧情简介是错的。But who cares anyway?
英国腔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