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香港之前,委托同事帮我代租房间,在一片催促声中,下了订单。
到了目的地打开房门的瞬间,我听到自己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自小到大,即使是读书的时候在宿舍里住的房间都要比它宽敞明亮。
我所居住的房屋是唐楼,三楼。
在我去之前,有师兄慢条斯理地告诉我,你不妨跟人合租房子,这样能更节约一点。
听到这里已经差不多崩溃了,而当我见到自己下定的房间,才觉得假如真是合租,那么我应该会进入精神病院。
香港的楼房有多狭小,小到我在看此片的时候,坚决相信这里面的杀戮一切都真实发生过。
我没有去过早些年的上海,据说跟香港类似,狭小的房屋一定会引发人内心的阴暗面。
在香港居住的早期,我每日烦躁不已,最后以在公园里暴走而得到缓解。
那时候有同事每日埋头在研究室里工作,只是将居住所当成是夜间休憩的场所。
永远接不上地气,阴暗潮湿的房屋。
我曾经中途想过换房,去到另外一个地方看楼,人多拥挤,有些学生群聚之所,客厅里同样住满人。
走进去,房间里不过只能放一床一椅。
谭师常年不欲返回香港,说,那边如何能住的下人。
逼仄的空间自然会酝酿出扭曲的灵魂来,何超仪的演技让我讶然。
是不是这个城市的女子其实都会有这种天然的茫然感?
这个城市,固然催人向上,而更多的人则可能在其中生死纠结。
于是她一直委身于eason这个小气的咸湿佬,只是因为,那么茫然的情况下,些许情欲的快感能带来致高的欢愉感。
而她确定已经能能够买上楼房的时候,这已经给她带来了最高的高潮,所以她不再需要eason。
这些人物是我在HK工作时并不曾见到的,在大学里工作的同事,个个职业高尚,也能供的起楼房,他们一如我在北京在广州的生活,然而这部片里的人物,我知道他们是HK生活的另一个层面。
走在九龙旧城的时候,我同同事说,这跟我印象中的香港大相径庭,菲利斯是个有着骄傲自尊的本港人,她同我说,全港不过有几个旧城区而已,大部分都不是如此。
好吧,我但愿我们所有的国,所有的城市,都不曾有过这些小人物的存在,然而那只能是童话。
PS:评分低是源自于对此片的感受。
片子下了一年,才鼓起勇气看完。
今天终于将微俗翔的维多利亚一号看完了,想起我们这一代人,想起我们面对的生活,真的是感触良多。
电影里面,何昭仪从童年开始一直受到房子的煎熬,包括初恋情人被逼迁(原来这东西没有一国两制的)、跟弟弟吵架、做二奶(话说陈医生总是让人吹箫的)、不合群(不去旅游),到最后被反价,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一下子做掉了一支足球队加个执波仔。
最后她成功了,她买到了那个单位,但一切似乎仍然未结束。。。
我也曾经幻想,如果买个凶宅,是不是就可以剩下很大一笔钱?
在这个楼价飞涨的年代,我们这些80后买不起楼,结不起婚,养不起父母,甚至养不起自己。
我们承担着战后人口膨胀带来的种种后遗症,却不能凭借这代人的努力挑起社会的大梁。
我们拿着微薄的工资,去面对租贵买更贵的房子,羡慕着香港人的屋村,幻想着什么时候才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米国的阿美丽跟们,在成年出来工作以后,都以与父母一齐住为耻。
但对于我们来说,能跟谁住?
这部电影在这个小细节抓住了我们的心。
既然我没有改变整个社会的能力,那么我只能不择手段的达到我的目的,释放我内心的渴求。
从何昭仪将父亲紧紧握住的衣服扯开以后,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谢谢你,彭导。
请问你家旁边的单元卖吗?
虽然《志明与春娇》和《维多利亚一号》在短时间内相继上映,但在查了资料后得知其实《维多利亚一号》很早就已拍好,只是迟迟未能上映。
不过也因此我们能在《志明与春娇》里面看到许多与《维多利亚一号》相关联的小“彩蛋”。
《志明与春娇》片头停车场恐怖故事的三个巡警中由骆应钧扮演的军装巡警同时也在《维多利亚一号》里面出现;春娇陪朋友见网友,约志明在维多利亚公寓对门见面;而最明显的就是当春娇问志明,为什么香港看不到UFO而国外经常看到,志明回答说,香港高楼太多了...这时数个香港公寓大厦密布的镜头快速剪辑一闪而过,而这几个镜头是否在相似镜头层出不穷的《维多利亚一号》中则仍待查证。
在《维多利亚一号》中多次出现了何超仪与香港的高楼耸立“对峙”的镜头。
她与有妇之夫陈奕迅在小旅馆过夜后的早上坐船,一个人孤独的喝着凉飕飕的隔夜粥,背景则是清晨苍白的石屎森林;她也多次站在维多利亚一号公寓上隔窗凝视色彩斑斓的对岸夜景,她茫然的面目映在窗上与对岸美景相融。
类似的镜头语言在《维多利亚一号》中随处可见,例如镜子中总是会有两个何超仪的倒映以暗示她的心理状况。
在讲述何超仪从小到大如何变成香港楼市牺牲品的这条故事线中,彭浩翔用严肃甚至压抑的语言来揭示小人物追赶不上城市发展脚步的辛酸,有好几场戏都还挺感动;与之平行的故事线则在上演被逼到走投无路的何超仪在维多利亚一号公寓大开杀戒。
杀戮戏这条故事线则与严肃压抑丝毫沾不上边,取而代之的是夸张大胆甚至还有“彭式幽默“,通过两个角色的对白或者一场戏来给观众讲荤笑话。
早已变成噱头的那些情色血腥暴力场面则全部”挤“在这条叙事线中。
可能是一周前才看了《食人鱼3D》,因此觉得片中的桥段和镜头还不至于谣传的那么恶心刺激。
电影开场彭浩翔就奉上《电锯惊魂》似的割喉戏,公寓保安为了切开紧锁喉咙的塑料链条,不惜用刀割喉,最后流血过多身亡。
这个开场营造的惊悚感给了观众一个”下马威“,随即而来的是保姆爆头戏,钢管从保姆后脑插入右眼插出,其右眼珠被爆飞不知去向,其实这个场景及其不合”原理“,而这种夸张的杀戮手法则就此贯穿全片始终。
孕妇的死倒是颇有新意,她的头被密封在真空袋中,何超仪将吸尘器插入真空袋并吸光所有空气,这种手法无需凶手费更多的力,只需站在一旁观赏受害者如何因缺氧暴毙而死。
第四个被害者是孕妇的老公,他的死亡过程非常曲折充满了偶然的戏剧性,这是杀戮戏显得夸张不真实的另一个原因。
孕妇老公先是被熨斗砸晕,接着摔倒时下巴卡在了茶几上断颈而死。
值得一提的是孕妇老公刚回家时不小心踩爆了保姆掉在地上的右眼球,这算得上是全片最刺激的几个镜头之一。
在压轴的性爱派对屠杀开始前,彭浩翔用希区柯克式的经典悬念手法来做铺垫。
首先他让观众知道拿着长刀的何超仪就在门外等待机会,接着再用很长一段时间来描述屋内派对的情况,谁跟谁在上床,谁跟谁在讲荤笑话,谁在吸High粉谁又宿醉不醒,但观众始终惦记着的还是门外迟迟没行动的何超仪。
这场屠杀的第一个受害者四根手指被割断不说,肠子涌出来满地都是,非常夸张,而奄奄一息并未身亡的他还顾着想要再抽最后一口大麻,很有喜感。
第二个受害者反攻何超仪未遂,被她用试管插喉。
第三个受害者是一个宿醉的裸体女人,她完全不省人事就算周围已经杀的血肉模糊她也全然不知,何超仪趁她在马桶边呕吐时抓住她的头往马桶上撞直至马桶被撞的稀巴烂。
(说来奇怪,片中受害者头颅的硬度参差不齐,有的一刀刺穿,有的连马桶碎了头颅还完好。
)房间内还有正在做爱的一男一女,男人在后背式插入时被偷偷潜入的何超仪连捅四刀,发出的痛苦呻吟声让趴着的女人以为他倾泻了。
何超仪将刀上的血挥洒在女人背上,不知情的女人说了句:你的量真大啊...(囧)何超仪把割下的男人生殖器扔在女人面前她随即才反应过来。
接下来的两女肉搏战各自负伤累累,何超仪脚踝被刀刺穿,受害者被木板插嘴。
就在这时,因为邻居投诉噪音太大而来的两个警察按下了门铃。
警察见何超仪伤痕累累以为她被殴打,突然,被木板插嘴的女人拿着刀向何超仪冲来,两个警察随即掏出枪企图制服两个女人,混乱中被木板插嘴的女人用刀划开了警察A的喉咙并摔倒在地,木板从后脑插出。
喉咙飙血的警察A 乱开几枪却射中了警察B的脸颊。
混乱结束后,何超仪发现第一个肠子满地的年轻男人还没死,于是准备用枪爆他头。
在他顽强抵抗时何超仪用空出来的左手伸进他的身体掏他的大肠以此顺利制服对方并一枪成功爆头。
就这样,包含孕妇肚中的孩子一共12人间接或直接被何超仪屠杀。
如果彭浩翔采用单线叙事结构,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先讲述何超仪如何走投无路,最后再上演发泄似的屠杀,或许效果会更好(参见《人皮客栈》《隔山有眼》《食人鱼3D》等),但《维多利亚一号》将本是噱头+重头戏的杀戮分散在全片各处,本来效果很棒的虐杀戏却因被剪成数个段落而刺激度大减,只剩单纯的视觉刺激却没有气氛营造,对于嗜血影迷来说实在不够过瘾,而同时他仍然很在意另一条故事线由严肃压抑和镜头语言展示的现实性,于是出现了血腥刺激度和故事主题两者严重分裂,导演两头都想照顾却最终适得其反的结果,这导致《维多利亚一号》就像由两部女主角相同,风格却截然不同剧情毫无关联的电影杂糅而成。
演员方面何超仪的表演实在不错,有一场戏是她刚杀完保姆,正要潜入孕妇房间,突然陈奕迅打来了电话,就在与情人三言两语时孕妇突然走出房间看到了她,何超仪立马挂掉电话,本来甜蜜微笑的双眼瞬间散发出阴冷的凶光,让人记忆深刻。
陈奕迅果然如之前谣传的自毁形象,不过车上的口交戏Eason的表情让我忍不住笑出了声,不是演得不好只是太有喜感了...影片的特效化妆非常棒,夸张却又逼真的效果能赶得上欧美同类型虐杀片。
恐怖电影在华语电影市场几乎快灭绝,而B级式虐杀片更是稀缺。
因此就算《维多利亚一号》有诸多不足和遗憾,但贵在让我们知道还有一个不担心政治正确的影迷彭浩翔在努力地做出这样的尝试。
今年巴黎Forum des images举办的第十六届国际恐怖电影节上也因为彭导,我才在长达四页的片单上看到了“hongkong, china”的字样并因此而兴奋不已。
《维多利亚一号》就是来自中国香港的UFO。
彭浩翔的电影开头总是很特别。
从出埃及记里面那段在警察局意淫式的有用,到志明与春娇里与下文截然不同的恐怖渲染,彭浩翔的开头从来都给人一种莫名其妙、与后文情节不太搭调的感觉。
看《维多利亚一号》的最初,尽管早已耳闻了它的血腥、甚至听过有外国观众在观看的时候被吓倒送进医院,却依然误以为,这是又一个彭浩翔式的铺垫、彭浩翔式的开头。
然而……没想到……风格延续到最后。
先不讲这部电影的内容如何。
这部电影与《志明与春娇》可谓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首先,两部电影几乎可谓是撞期上映;而有消息更是说,拍《志明与春娇》这部小成本电影,其实是为给《维多利亚一号》融资;继而,巧合得很,两部戏都被考核为三级片,尽管志春是因为粗口太多,而维多利亚则是因为太过暴力血腥。
然而回到电影内容上,却如何也没办法将两部电影拉拢到一起——《志明与春娇》哪怕粗口再多,它也是一部有些文艺气息的爱情小品;而《维多利亚一号》却是一部不折不扣从头血腥到脚的cult片,不把它定义成三级片都对不起全世界。
这样两部风格迥异的电影竟统统出自彭浩翔之手——好吧也许我不应该用“竟”,从看彭浩翔电影的第一天,从看彭浩翔出的书的第一天,其实就感受到了他隐藏在血液,对cult片、对残忍、对血腥、对暴力的着迷。
《暑期作业》这十分钟的短片就早已预示了这一点。
所以看《维多利亚一号》的时候,哪怕心里面依然怀揣着“彭浩翔拍的《志明与春娇》真的好看极了回味无穷极了”这一念头,但也不是没有做好“接下来要面对的是彭浩翔的cult片cult片吓晕外国人的cult片”这个心理准备。
然后一看到那个血淋淋的开头,还是克制不住地崩溃了。
……感谢连凯化的妆……但这厮以后还是做演员就好饿了…………省略五百字观影时内心迸发出来的粗口。
也省略起看完电影内心迸发出来想要呕吐的欲望。
……正如上面说的那样,不得不承认,彭浩翔骨子里就充满了cult片的血液,以前的电影都过分压抑了,而这次则毫不客气地爆发了。
电影把因果纠结在一起,先强行让残酷的杀人事件映入眼帘,然后再让像《死神来了》那般残酷恶心接连不断、像《夺命狂呼》那样丧失人性毫无理由的杀人事件,与杀人犯平日里温柔、承受、善解人意、可亲的形象交相辉映。
让毫无理由、无法接受的杀人时间随着故事一点一点的积累慢慢变得“有理由”了起来。
也就是说,电影先攻破了你的尺度,再一点一点地为你把尺度重新编织起来。
这种失重的安排其实很好地勾引起了观众的观看欲望,电影节奏快得足以让这短短1个半小时被无限延长。
从莫名其妙,到原来如此,不被电影吸引进去,倒是一件很难的事。
而杀人事件里面,撇除掉各种剜肠、割喉类的重口杀人情节,其实跟破事儿里面的各种破事各种段子都异曲同工——比如老婆怀孕、老公在大陆包二奶,比如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想要4P……只不过重度的暴力情节下,这种剧情被弱化,形式过分大于了内容,但它们依然贯穿着主线,将女主人公的残暴最大化。
所以我想彭浩翔应该是很爱这部戏的。
因为它既满足了他cult cult cult的欲望,又满足了他叙述小段子的习惯。
尤其前者的最大化。
而站在影迷的角度,我真的很恨这部戏。
出于对彭浩翔的喜爱、和开了个头没办法克制欲望去关掉播放器,我才在尖叫与不断的与人网聊发泄以及转移视线的情况下看完了这部戏。
毫不夸张的说我唯一的观后感就是想吐想吐想吐。
我接受得了彭胖在《公主复仇记》里面描述女人阴森地报仇复仇的纠结心理,我接受得了《志明与春娇》里面但是我接受不了这么血腥暴力的电影。
通篇下来我对楼价什么的主线内容印象一点也不深刻,所有的印象统统留给了这种血腥的场景。
我恨就恨在这电影打着彭浩翔的招牌,而这个招牌对我来说有莫大的吸引力。
唉。
好吧,写到最后,我还是很纠结地说一句:我很讨厌这样的暴力、血腥的cult。
看完评论维多利亚,尤其是再看那张海报,确实很难将此片的猪脚与何超仪这个香港富二代身份联系到一起来。
(何超仪,艺名何超,香港女歌手,电影演员。
著名富商何鸿燊和二太太蓝琼缨所生的女,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14212/)又看到kennytruth透露的一些细节,才知道原来维多利亚一号的制作公司852FILMS是何超仪开办的。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308249/)虽然说,将一个戏子或老板的身份,与他们的作品成败混为一谈,确实未免太过牵强。
但就此片所要反映的一些社会现实,与突然冒出来的“富二代”这个身份,反差还是挺大的,尤其是不自禁地联想到我们这里的众多富二代在现实中的表演的时候。
最近看新闻,对新闻本身的内容已经渐渐麻木,倒是看评论更有味道。
同样,看电影,除了对片子本身的情节之外,阅读一众评论,也是一件挺开心的事。
回到本片,最后看到的一个是马路的“三级片的态度”(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518898/)的,其中最后一段印象很深:北大讲座的时候,一个女孩儿问彭浩翔:你对小月月怎么看。
主持人尴尬的说:您知道小月月吗?
彭浩翔回答说:当然知道。
然后反问:“你知道小月月和郭敬明的相同点是什么?
” 他接着说:“就是都穿得很少。
” 然后他接着问:“你知道小月月和郭敬明的不同点是什么吗?
” “小月月更原创,更original。
” 一个香港的导演,对内地的亚文化,对内地的网络文化如此深入了解,还可以正反的相互比较,他肯定不是刷豆瓣刷出来的。
所以他拍出来的电影是真正贴近年轻人的,不是类似三枪那样,毫无诚意的捡几句已经过时的网络流行语就以为紧跟潮流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香港电影人的北上,本身没有错,问题的关键是,你是要站着呢,还是要跪着呢?
彭浩翔可能是香港年轻一代导演里最cult的一位,他的cult不像一般B级片那样为了B级而B级,彭浩翔总是会在电影粗糙又乖张的外表内填充上尖锐讽刺的内核。
《维多利亚一号》真的是部讲述连环杀人犯为了买楼而杀别人的故事吗?
这样认为当然也对,但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另外一层含义其实是经济高压下普通人极端化的个人挣扎和解决问题的极端化方式的极端呈现。
何超仪在电影中看起来是成功了,但彭浩翔在电影最后告诉了所有人——即便你是个杀人犯,其实你也不过是被经济和经济所代表的更高层玩弄于鼓掌之中。
你不是明明为了儿时情愫想买个楼而买不到杀了人了吗?
你不是买到楼后依然没有改变什么?
除了你得到了一栋楼(一间屋子)而已吗?
而那保险经纪人在递给何超仪她梦寐以求的支票时露出的笑脸,是那么的轻蔑和高高在上。
杀死了父亲的何超仪,脸上有伤的何超仪,其实是每一个人心目中,面对无法改变的悲惨现状而内心暗生的孤独之鬼。
維多利亞壹號
何超的演繹讓人想起#蝴蝶#,不同的是此番壓抑中卻帶著無盡的憤怨,一種對瘋狂社會的癲狂控訴。
身為賭王千金的她演繹這種小市民角色,竟顯得入木三分,也許是她身上始終埋藏著一股堅韌與剛毅,令她在爆發時尤顯得沉著內斂卻深具力道,所有的情緒隨著情節一步步抽絲剝繭繼而狠狠地撕裂開來。
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壓力,引發出一連喪心病狂的殺戮場面。
每砍下有力的一刀,均是對這生命的绝望。
腎上腺素的激發,每每讓整部戲推向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同戲中的其他演員均有賣命賣身的落力演出,出彩得讓整部戲變得更加真實。
彭導的功力深厚,把控精准,讓每一個情節都達至淋漓,就連代表“正義”“威信”的警察也難逃災難。
不知導演是否有意而為,看罷全片,會讓人久久深思純粹信仰的力量究竟有多強大?
它是否又敵得過這殘酷的現實,瘋狂的都市?
或者越是強悍便越是脆弱。
富可敵國,人如螻蟻,我們又要怎麼去發聲?
彭浩翔的作品我个人还是非常喜欢的。
这片,我以前是应该看过的,只是不记得了。
再看,除了陈奕迅(本片只是个打酱油的渣男),也在房价这问题上更有感触。
彭导的手法不错,算是时空插叙吧,主线就是杀何超仪为了打压房价将要买的房子附近的人都杀了,穿插她过去的事,孩时的事。
本来剧本不错,也是个简单的故事,但讲得一般,可能因为彭导过份渲染了重口味。
重口味情节太抢戏了。
我的父亲母亲,也曾经背着这样的工具包,在这样类似疯狂的城市中出现过,但是他们并没有在这样的城市中留下些许的足迹,只是默默的将工具包传过下一代。
他们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甚至连生病也舍不得去看,忍着疼痛,忍着孤独。
他们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多余的想法,也许他们一辈子也没有看过海,连维多利亚这样洋气的名字也没有听说过。
接下他们工具包的下一代,运气好的,能将工具包交给别人,运气不好的,工具包或许变得更加的沉重。
他们没有根本没有想过能在他们工作的城市买楼,看楼。
一万一坪和三万一坪对他们来说毫无分别。
他们要不住在多人的大宿舍,要不住在四处漏风,冬冷夏热,四季蚊虫不离身的工地板房。
他们有的仇视社会,有的仇视父母,有的根本就只是在这个世界上活着,麻木的活着。
这样一代一代,总有一代会出现个疯子,当然也有可能出现跟本剧导演一样的人。
这样疯狂的社会,你不疯狂你才是真的疯子。
只有能将人肉如同猪肉卖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出人头地”。
我们不能怨天由人吗?
你不怨天你能怨谁呢?
常常不是有人跟你说,这社会就是这样,这社会就是这么残酷的吗。
真是命苦不能怪政府,怪我投错了胎,我生下来就没有大房子。
但是在如今靠拼爹,拼人品多烂的社会,你能不疯狂的“出人头地”才奇怪了。
说说电影吧,其实很简单的故事情节,一个小女孩,外公天天在外看海,她就立志要买套能看海的房子。
但是狗血的房价一次一次的击碎了她那单纯的想法。
背负着这个执念的女孩,亲手结束了父亲的生命,一次一次的委屈求全,只是为了一个能看海的房子,一个能看海的房子。
终于明白靠委屈求全已经不能买上一个能看海的房子。
于是乎,她主动的出手了,一次性就将房价的拉了一半下来,这种做法你让我们物价局什么的东西情何以堪。
其实啊,香港的体制跟我们相似,极少数人掌握资源。
你懂得。
这些问题在这里是不能够说明的。
总得来说呢,这是一部欢乐,轻快,节奏不是很紧凑的电影。
对人在生物方面的表现很好,抽烟看肠别忘带火,木板颤抖是有科学依据的。
电影极其的写实,那样的主角我们身边到处都是,主角每个星期还能去开开房,但就是主角开房的钱都是自己出,这是多么无私,多么伟大的行为啊,她要是跟我出去,我绝对跟她AA制。
主角其实也无所谓吧,现实中的老爹是多有钱,人家光明正大的就有好几房。
这些跟主角没有关系,虽然看起来年龄大了点,身材不好了点,没有那么漂亮了点,但人家确实还是演得很好的,被骂娘也能笑呵呵的打电话,换你我绝对不行。
老爸老妈,对不起,我买不起能看到海的房子,我现在就连让你们看看海都还办不到,但是我现在在攒钱,已经有4千了,等哪天你们想看看海,我就带你们来上海看看海。
结个毛的婚啊,相个毛的亲啊,自己活得开心就行,您说对吗?
太变态了 太,变态了 每次看彭浩翔的三级片都直呼变态 可呼完之余又觉得他的变态居然很能被理解 一个可以把人逼疯的城市 编剧做的只有一件事 就是小事化大 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限扩大 加上些港式幽默和蒙太奇些细节 就有了彭导所无法放弃的三级片 2012 08 18 HB 12A
挺无趣的,彭导作品真是参差不齐,故事和形式严重脱节。
发现没有mark..好吧,我承认我是猎奇才去看的..其实我觉得故事本身还是很值得发展的...但是剧情略简单的一些,让血腥占据了故事..哈有何超仪弱爆了,不能因为富二代就让随便演戏啊,害死人啊...如果女主能诠释好疯癫感也许整个剧就会上一格
看片过程中很想吃火爆腰花、香辣肥肠、炒肝儿、爆肚。
廉價的恐怖感,如果只能依靠視覺上的衝擊所帶動的生理不安來挽救整部電影的驚悚氛圍,那麼,只能說彭浩翔只是一個不入流的“恐怖”賣弄者。
弱
用这个方式去衬这个题材本就不合适,更何况胖子还不知道失控和歇斯底里的区别。
一般吧··· 不过还是很血腥的。。。
两个问题:①为毛被剖腹肠子流一地的小哥还没有碎玻璃瓶插颈的小哥死得早?失血过多的话明显应该前者更早才是......②大姐杀人虽然戴了手套,但是被衣杆子划到了脸,被菜刀插了脚,凶器都不及时带走还在现场大吐特吐,DNA满屋子都是居然还能逍遥法外......求解释哇!!
华语片中难得的B级佳作
房价逼急人嘛
理由夠cult
姐砍的不是人,是楼市~~
彭浩翔越来越聪明了~
真比《复仇者之死》强多了,起码此片没有前者那些神经病似的MV化视听语言和扭捏做作的章节标题。从故事角度说前者是为爱复仇,此片是怨妇暴走,没好坏之分,看你爱哪款了。
香港电影曾被称为东方好莱坞,它拍的电影真是无聊的好莱坞商业类型片套路。没撒意思。拿华语片比较这片子真的大胆又另类,但放在美国恐怖片里只能算三流。
原来 HK人民也有强拆哟
彭胖子的电影总显得有些特立独行,这次是大玩cult。虽讲着香港楼市的故事,但实则故事和主题没多大关系。影片涵盖色情、血腥、暴力、恶心,各人死法也是千奇百怪,只可惜硬伤不少,节奏控制上也没有给人带来多大的冲击力。另外我想如果何超仪没出资的话,应该也没几个人会找她来当女主角吧★★★☆
挺爽的……
她是特工么?真给我逼疯了,我也做不到这么出神入化的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