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时光》,一部很美的电影。
暖洋洋的太阳,白色的沙漠,披着纱巾的妇女,虔诚的教徒,孩子天真的微笑,这是开罗的下午。
或许这样一个充满异国风情,流动着暧昧的中东音乐的国度,理应发生一段激情澎湃的感情。
而并不是片中展示那段含蓄却真挚的感情。
与《廊桥遗梦》那个发生在乡间小城的故事相比,开罗的时光,那么缓慢,那么值得回味,犹如浅尝一口清茶,苦涩过后,却让人余味无穷。
说到了《廊桥遗梦》,不难猜到《开罗时光》也是关于婚外恋的故事,与其说这是一个婚外恋的故事,我更愿意将其说为,一段真挚的感情,比友情深刻,比爱情清澈。
朱丽叶和塔克的感情,在无数个温暖的午后,静悄悄的酝酿。
没有用过分亲昵的镜头表现,没有海誓山盟,朱丽叶躺在沙发上甜蜜的微笑,塔克对朱丽叶的迁就和宠爱,两个人似幽默却有带着点点悲哀的对话,叙说着这段情感的悄悄改变。
在雅丽女儿的婚礼上,塔克说:我讨厌写信,讨厌Email,甚至讨厌短信。
朱丽叶说:我最讨厌打电话,或许这注定了我们永远不会再见,不过,我会想你的。
看到这里,想起了影片开始就为这段感情埋下了伏笔,塔克曾经说过他believe in fate。
what is fate?
那是在适合的时间,遇见适合的人,that is fate。
他们有无数次机会,可以肆意的放纵自己的感情,可他们只是在这个四处张望都能看见金字塔的城市里,静静的逛着街头,喝着咖啡。
这是一段隐忍的爱情。
或许是等待丈夫的孤独,那个出现在面前的绅士般的幽默的阿拉伯男人给予了强大的安全感,让朱丽叶陷入其中。
朱丽叶深深的明白到,最爱的还是马克,还是那个陪伴了她20多年的男人,所以,她把金字塔留给了他,那段真正只属于她的爱情。
最后,塔克带着哀伤,看着朱丽叶和马克的电梯门缓缓关上。
和马克去金字塔的路上,朱丽叶听见了那首让人触动的歌曲,悲恸的表情,让我想起《廊桥遗梦》女主角在车上狂哭的一幕。
这就是开罗时光和廊桥遗梦的区别,没有情欲放纵的感情,留下的是淡淡的余香,而不是撕心裂肺的痛楚。
就好像初恋,想想总美好的回忆。
有些爱,只能藏于心,如果任意,肆意的放纵,留下的是伤害,是痛楚。
《开罗时光》与《廊桥遗梦》相比,我会好好的再次品尝《开罗时光》。
合适的爱情,不应该痛苦,有的是美美甜甜的回忆。
或许,马克是能感受到妻子的心情,所以最后搂着妻子上电梯。
没有跟塔克走,是朱丽叶最好的结果。
因为她最爱的还是马克。
有些感情,只能回忆,却不能拥有。
对于爱情,适可而止是柏拉图式恋爱的最好诠释。
感情,不轻言拿起,不轻易放下。
偶尔也会想起那些异国的漂亮脸庞和甜蜜而忧伤的心动,我就放《开罗时光》来看。
回忆里面目已经模糊的男子们,都不如穿长衫的Tareq温柔。
唯一的希望是像Juliette一样优雅的老去。
你看,在夕阳下的金字塔前,所谓爱情的结局是无关紧要的。
五千年是永恒,那一瞬间又何尝不是?
石油大亨太太们的开罗只有炎热和落后,恐怕连偷偷享受一个无辜的心动,她们也要选门当户对;可Juliette的开罗却有贝都因人帐篷里的滚烫的苹果茶以及Tareq轻轻铺在她身下的外套。
旅行过程中,总是不缺故事,记得在夏塔毡房的一晚,我们一行四人搭伙住在景区的毡房里,离毡房大约50米有个公用厕所,我就是在路上认识了草种,也许是共看的落日太美,她忍不住跟我这个仅仅认识几分钟的陌生人聊到她的心事,或许她活了30多年,无法与身边人道也的小秘密。
“那天,我坐在他摩托车的后座,他故意加速,穿过喧嚣的居民区,我有点怕,忍不住搂紧他,这一次,他没有拒绝,难得没有丝毫反应,他的肚皮软软的,没有年轻男孩那种线条分明的腹肌,但,那一刻,风吹在我脸上,那么的快乐。
这个男人不属于我,他有他的家,他的妻,还有他的孩子,但这一刻,我们终于可以相对合理地抱在一起……”
我听完这个故事,不知道作何反应,我说,给我一支烟吧,我偶尔也抽烟,当在公司很烦的时候,或者不开心的时候,或者寂寞的时候,或者像现在这一刻,以一种无法言说的理由。
两个月之后的凌晨,我看了《开罗时间》,一部老电影,我突然想起来夏塔草原上的草种,外表看来,穿着黑色冲锋衣的她,就是一个其貌不扬的中年妇女,但并不妨碍她有这样挨千刀、但绝对浪漫的小秘密。
济南的凌晨2点,对面楼上仅有几户邻居还亮着灯,临近马路上的路灯昏黄,偶有零星车辆驶过,都是寂寞的晚睡人吧,这一刻,我想起草种,想起在草原一起抽过的烟,想起我们望着不远处山顶的朦胧落日,我们没有说话,我不对她的人生做任何评价,当然,我的任何评价她也不介意,我毕竟是在天涯海角,短暂相遇的陌生人,也许是落日的缘故,她一时心血来潮告诉我,她的秘密。
就如同她的告别,一个电话,老公打来的,听对话,也有孩子的问候,她点头示意,默默走远,没有告诉我那个骑摩托车的人的后来,我想,也许也不会有后来。
《开罗时间》大约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所谓婚外情的两个人,终究是仅仅上楼,连茶都没有喝,就相约去看金字塔。
没有接吻,更没有其他,当兴高采烈的两个人回到酒店,前台有人从背后搂住他,她惊喜或者惊吓过度的问,你回来多久了,他说,也没有多久,也就一个小时之前。
屏幕前的我,不禁失笑,好险,如果发生一些什么,那还有浪漫,只剩下狗血。
开罗的浪漫像金字塔一样美到炫目,但她手上戴着婚戒,她来到这里,是为了见那个传说中风度翩翩的老公。
而他,也是因为是老公的当地好朋友,还有之前的得力下属,才有了这段缘分。
结尾是什么呢?
不过是电梯关闭最后一秒的悲伤表情,不过是在去看金字塔的路上,突然无法遏制的泪流满面。
这愚蠢的人类呢。
不知道片中的她,是否也会像夏塔的草种一样,在突然的一刻,把她和他的开罗时间,金字塔的日出告诉一个萍水相逢的人,然后转身走开,把鄙视或者叹息,留给毫不相关的路人甲。
她不是好莱坞式的大片,没有豪华的演员阵容,没有噱头十足的宣传,电影一开场流淌而出的音乐唯美恬静,仿佛邀请我开始这趟开罗之旅。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Juliette和Tareq在开罗邂逅。
一段属于二人的开罗时光使他们之间情愫暗生,已步入中年的穆斯林男人和西方女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隐忍,仅仅用意味深长的眼神、无法克制的微笑来传达相互之间强烈的吸引。
本该遭人唾弃的婚外恋,由于男女主人公的发乎情、止于礼,也变得分外令人动容。
丈夫的突然出现使两人的感情戛然而止,分别即是永生。
这段柏拉图式的情感结局虽然痛彻心扉,但我相信即使多年后他们各自回忆起这段时光,心中依然还有美丽,因为纯真、因为含蓄。
看过太多用一场床戏来升华男女主人公感情的爱情片,才发现原来床戏非但没有升华感情,反而使原本美好的感情变得苍白、庸俗。
而这部影片的情感处理却非常特别:Juliette和Tareq身体之间最多的接触只是浅浅的一吻;Juliette坠入爱河的表现只是躺在沙发上如少女般绽放微笑;两人之间最暧昧的谈话只是述说分别之后会彼此想念;在Juliette酒店的房间中,Tareq往前一步,Juliette颔首后退,然后又仰头前进,两人深深凝视彼此,就在那令人窒息的一瞬间,Juliette轻轻说了一句“跟我来”,画面就切换到夕阳中的金字塔,原来Tareq一开始就提议带Juliette参观金字塔,被Juliette拒绝,因为她和丈夫约好要一起参观。
金字塔已经成为情感的代名词,女主角为丈夫保留的情感,毫无保留的给了Tareq。
最终两人在夕阳中登上古老的金字塔,并肩而坐。
影片中两位演员的外貌和演技都与影片如此贴切:女演员虽已年过半百,却宛若少女,曼妙的身段,举手投足间的优雅,给那句“所谓美女,乃时光雕刻而成”做了最好的注解。
男演员是一位生于苏丹,长于英国的中东男人,英俊、儒雅、富有魅力。
两人独特的气质与开罗的异域风情相得益彰,完美地诠释了一场若有似无的异国恋情。
其次是影片的配乐,绝对的点睛之笔,虽然我完全不懂得音乐,但依然能感受到画面与音乐之间衔接地天衣无缝,音乐使风景愈加美丽,音乐使情感愈加升华,音乐营造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开罗,导演花了太多的心思赞美这座城市:风光旖旎的尼罗河,悠扬婉转的穆斯林祷告声、熙熙攘攘的街道、喧闹而繁忙的市场、五颜六色的头巾、让人眼花缭乱的珠宝、一望无垠的白色沙漠、沐浴在夕阳下的金字塔,还有男主角的台词“我就喜欢这原味的开罗”、“一朝浅饮尼罗水,万水千山总恋她”。
电影中只在开头部分点到性骚扰,外国人被路人盯着看等元素,后面随着女主开始喜欢埃及,也随着情节发展,就不再有这类镜头。
甚至去金字塔,也只是表现了金字塔的历史感,两人的唯美。
十分迎合文艺小清新的意淫。
遗憾的是,实际上无论你喜不喜欢埃及,你在那生活了多久,只要你长着一张和他们不一样的外国脸,你总会走到哪都被人直勾勾地盯着看,随时随地被“开玩笑”的身体接触和语言问候。
金字塔唯美?
去感怀历史?
excuse me???美元带够了吗?
清凉油带了吗?
准备好应付从进景区到出门一路尾随叨逼叨不停的各路神仙了吗?
准备好随时随地被要小费,被拉骑骆驼骑马,被坑蒙拐骗买纪念品了吗??
电影《开罗时间》的最后,茱丽叶的丈夫马克终于出现。
这时一定有很多观众(比如我)恨死他了:“他干麻回来?
”我们都忘了,他,马克,才是茱丽叶这场旅游所奔赴的目标,她合法合理的等待对象。
茱丽叶那么多天的望眼欲穿、寂寞惶恐、无聊冷落,都只在等待马克出现的这一瞬落幕,马克的从天而降,本该让我们,以及茱丽叶,喜出望外,然而我们抛弃了马克,甚至抛弃了茱丽叶,在情绪上与主角背道而驰。
茱丽叶告诉刚认识的朋友凯瑟琳,她与马克结婚后没有过别的男人。
她爱马克,她一直在等待马克,“I just wish I could get a hold of him(我只是希望我能跟他在一起)”,可是,影片中的马克面目模糊,个性模糊,只出现在电话中;他完全没有任何可爱之处,甚至是可恨的:丢下前来度假的妻子,在这个危险而陌生的城市,孤独度过那么多天。
用凯瑟琳的话说:“旅游开始变得像恶梦。
” 然而塔雷格则完全不同。
如果说马克的缺席把茱丽叶的旅游变成恶梦,茱丽叶刚刚认识的当地男人,塔雷格,则是将茱丽叶从恶梦中带出,茱丽叶的话“I never thought my trip would turn out like this(我没想过我的旅行可以变成这样)”。
塔雷格的出现,带来温柔和安全,歌声、光和蜜。
造物主会给那美好的情愫一个命名,那是爱。
总是对视,但只有对视,只有相对着微微笑,没有亲吻没有拥抱更没有语言,允许我用豆瓣网上刚看来的一句话来形容:不要惊动爱情。
就是这样了。
在克制和酝酿达到最极限的比例的时候,最为芬芳的时候,马克回来。
一切嘎然而止。
茱丽叶仿佛是不假思索地,走向马克,回归原有的生活轨道,塔雷格则像一次出神,一个小盹,随着茱丽叶自己醒来,幻觉消失。
但真的是不假思索的吗?
茱丽叶?
茱丽叶和塔雷格有一次短途的小旅行,火车上,他们对话: Maybe I will stay(也许我会留下。
) Stay.(留下吧。
) Rent an apartment. Buy a water pipe.(租一个公寓,买一根水烟。
) We have create a monster!(我们创造了一个怪物!
) I‘m trying to imagine,what I ‘d do on my first day of living in Cairo.(我在想象我第一天生活在开罗要做的事) And?(做什么呢?
) Open a female-only coffee?(开一家仅供女性的咖啡馆?
) 她确实动过了“留下来”的念头,虽然听起来不太现实,然而什么叫做现实?
阻挡茱丽叶留下的,绝不是现不现实的问题,于她,一位多年来只忠于马克一人的女性,她深懂爱的真谛,她知道,如果她投身于这短暂而炫目的偶遇,之后,幻觉扑灭,生活又周而复始,她将陷于失去坚持的迷失。
她要听从的,绝不是迷人的幻觉,更不是浅薄的欲望。
所以她选择了在离塔雷格两步之遥的地方,站定。
与其说这是对塔雷格的克制之美,勿宁说是对马克的坚持之美。
最后,马克和茱丽叶进行着计划中的金字塔之行,在我们看来,那是多么乏味的一次赴约。
她舍弃曾经闪闪发光的短暂的际遇,重新投身乏味的漫长的人生,这就是她,是我们所有人的命运吗?
这就是真相吗?
如果让导演鲁巴纳达来回答,我想他会说:可以是。
马克,至少在影片中,是一个魅力完全无法与塔雷格抗衡的角色,但他不需魅力,只需要身份,便能轻松扭转剧情。
这会不会是一个寓言:乏味最终能取代炫目。
给出时光,这沉重的拖累,塔雷格也将变成马克。
所以,马克看到了茱丽叶和塔雷格之间言行的亲切,看到了出租车上的茱丽叶望着窗外突然泪流满面,但导演没有安排他去问一句为什么。
作为一对在生活中浸染已深的多年夫妻,语言是那么多余,无需多问,不便发问,也无法言明。
我们的情感世界是如此泥沙俱下,只有那些坚持“非黑即白”的人们,才会坚持发问。
茱丽叶所有的情感表达,都在那双总在微笑的眼睛里。
那双眼睛,不算非常漂亮,总是微微眯着,有点虚光,仿佛视力不太好。
它与明亮扑闪的眼睛不同,它是一双属于懂得爱的中年女性的眼睛。
她的年龄就像她的眼睛,有一种青春少女闪光明亮所比不上的泥沙俱下的美。
这是一部讲述“等待”的影片,等待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点小意外,美好的意外。
然后,一切回归正常,这个优雅智慧的、值得尊敬的女人选择了她应该选择的,修成了她的正果。
这一场等待结束了,但等待的意味仍在。
所有乏味而坚持的等待,都会有它的回报,生命真正的淳厚,都在一场乏味的坚持后面,被坚持者领略。
我们等了,从最初的满怀期望,到最终发现不外如此,甚至兴味阑珊。
从最终的一心一意,到过程里节外生枝。
也从艰难,到收获,从单薄,到丰厚。
我们等待的时光,暗生变化,英语书说,life is varied,谁能预料。
可是一切就是这样一场乏味而坚持的等待,上帝保佑等待着的人们
陈丹燕曾在她行遍欧洲所获的见闻里说,西方人喜欢管日本女人叫“黄色出租车”,是因为很多新婚前的女人喜欢在旅途中和西方男人上演一夜情,然后将这个金发碧眼的秘密深埋心底,作为日后漫长岁月中一段浪漫又忧伤的回忆。
现在想来,大概并非只有日本女人,这种注定只能被蒙上回忆那暧昧隐秘面纱的关系,在有意无意间不知曾缠住多少匆匆而过的有情人。
正如朱莉叶在远离家乡的异域埃及所经历的那样。
虽然你可以说,他们之间什么也没发生。
可你同时又明白,这份只有两人相知的情愫,回忆之中自有其重量。
朱丽叶一个人飞离美国前往埃及,去寻找在难民地区任联合国职务的丈夫马克。
哪知风尘仆仆地飞了半个地球后,却得知丈夫因公务而耽搁在加沙,不能及时来开罗与朱丽叶会合。
于是他的警卫,一位埃及男子塔列格,受托前来帮朱丽叶安排在此地短暂停留时的生活。
塔列格有着某种埃及本地男子没有的气质(虽然这是朱丽叶在接触了当地人之后才发觉的)。
一袭黑西服白衬衫的他微微弯下修长的腰身帮她接过行李,这相识如影片开头的音乐一样,舒缓而温柔。
他亲切而优雅地亲吻熟识女士的脸颊,简洁地回答已被漫长旅途、混乱街景与炎热天气搅得心烦气躁的朱丽叶的问题……如此彬彬有礼。
但并非每个人都如此。
第二天当朱丽叶独自走上街,便立刻体会了被陌生包围的恐惧感。
虽然她已不再年轻,可依旧是当地人眼中那开放国度的金发尤物,优雅而美丽。
那些男人用毫无掩饰的好奇目光直直盯着她,尾随她,甚至故意与她擦肩去触碰那在这昏黄色调的城市白皙得刺眼的皮肤。
最后不知所措的朱丽叶竟几乎被越积越多的人包围了。
她当前的尴尬处境似乎只有塔列格可以帮忙。
而在塔列格经营的只对男人开放的咖啡馆里,朱丽叶才见到了他更加真实的一面——黑色西服被一身灰长袍所取代,抽着烟悠然地坐在那里下棋。
这里才是他们相识的真正开端。
自此随着彼此交流的增多,两人的思维开始碰撞,带着彼此之间的欣赏与抵触。
他们为埃及街头流落的穷孩子而争执,为是否该拆开陌生人的信而相互质疑……很多时候你知道再多一句话也许他们就要吵起来,可是因为彼此的身份与关系,他们都克制下那说服对方的冲动。
可就是在这克制的接触中,两颗心慢慢靠近了。
是因为在异乡被陌生包围的心终于有了一双解救呵护的手而产生的感激与依赖,抑或是为大洋彼岸的海风吹来的异域气息所沉醉?
这是爱情吗?
如果换一个人,还会产生同样的感情吗?
这感情是如此的微妙而平和。
他们期待,又在犹豫。
他们感到了想要长久凝视的意味,又微笑着转过脸去。
他们不再是无所顾忌的少年,甚至清楚地明白这份冲动只能走到朱丽叶丈夫回来的那一天。
也许他们也在问自己那个问题,这是爱情吗?
值得为此冒险吗?
朱丽叶在当地认识的一个好友告诉她的故事,那开头和自己的经历是如此相似。
只是结局也像她所预料的那样,情人只是情人。
可是游览金字塔,本该是夫妻间的约定,朱丽叶最终还是把这机会给了塔列格。
但又是在那个清晨,当他们默然相对时,一切似乎也都安静下来注视着这对犹疑的恋人,只有那乳白色的窗帘在氤氲的光线中轻轻飘摇着,撩拨着两颗渴望拥抱的心。
终于他们靠近,俯仰之间凝视无言,却在那一吻轻轻落下之前,回到了最初的原点。
这一刻也许他们已明了放弃继续的选择,这在两人心中早已是定数,尽管那一丝不甘与爱恋还在努力为他们营造出一方继续的有限空间。
他们不过相识些许天,面对着如此不同的对方,深知一个选择便会将彼此固有的生活撞得粉碎。
他们也知道,爱情这如此神奇的事物,只会降临在特定地点发生在特定时间。
若是扭曲本有的生活将其塞进这个看似闪光的盒子里,他们看到的是否还是对方初识的样子?
他们在日后的生活中又愿为对方的巨大差异妥协多少?
代价如此之大,拖沉了恋爱中的轻快脚步。
于是他们都成为了对方心底的秘密,那个时不时会关上心门,再独自打开轻抚的盒子。
爱情有保鲜期,它会褪色,失去甜味,甚至令人疲惫;回忆也有保鲜期,它会模糊,变得扭曲,没有了真实。
可是当它们融在一起,又有谁说,回忆中的爱情不是如琥珀般美丽呢?
它被时光凝固,保留着相遇时最美好的姿态,那般纯净无畏。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说,爱情在回忆里才会获得永恒,没有得到的才会永远珍惜。
记得杂志上谈到伊丽莎白泰勒,这个有着无数段情史的女人,在蒙哥马利.克里夫特死后对记者说,我深深爱着他,他是我的兄弟,我最珍贵的朋友。
私下里,她告诉她的朋友,蒙哥马利死后很多年,她每次看到他的名字,依然会黯然神伤。
她把这个本该和自己成为金童玉女,却因同性恋而止步爱情大门的男人当做内心最特殊的一个永生保留。
如果一切改变,他们真的在一起了,那还会有这之后的八次婚姻吗?
他还会是她至死挂念的那一个吗?
可是答案不得而知了。
当朱丽叶坐在返程的出租车上,望着窗外飞快后退的开罗的云与河,集市与人群,炎热与喧嚣,她握着脖子上塔列格带他去专门打造的项链,泪水随着电台里的喧嚣倾泻而出。
记忆中尼罗河上那古老悠扬的歌声,一如电影的叙事般深情而内敛,也如他们的爱情般暧昧而沉静。
这画面让人想到《廊桥遗梦》的那一幕。
同样是夫妻同车,隔着无法诉说的秘密,同样是那串带着故事的项链,在她的泪眼中变得模糊。
这也是一个“出轨”的故事,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生活的碰撞,但明显要更加激烈波折,也承载了除爱情以外的更多诉求。
但她们都选择了放弃,回到了曾经的生活里。
这样不期而至的爱情长久性似乎大都经不起推敲,尤其是生活背景太过不同的人,我们总在想,日后的长久磨合妥协是否会消磨掉当初对彼此的新奇幻想?
像《蓝色情人节》那样残酷的现实吗?
如果这样,那似乎分开并不是最坏的结果。
爱情的产生,相悦,持久抑或消逝,都有太多变数。
只是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并不等同于永远的爱情。
杜拉斯说,爱之于我,不是一饭一蔬,不是肌肤之亲,它是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爱是一种个人情感,它的存在是生命的一种象征,可它不是生活的全部。
即使放弃,不管结局如何,总有回忆在漫漫岁月里提醒人们,爱情最初那美好的姿态。
最近一直在忙着看美剧,一部接着一部,没有看电影的想法。
难得昨天自己在家休息,想要小资文艺一下,偶然看到了关于这部片子的介绍,于是在一个阴阴的上午,窝在沙发上,盖着小薄毯看了这部艳阳高照的《开罗时间》。
其实和它最好的对比就是《廊桥遗梦》,只是《开》含蓄内敛,《廊》热情奔放。
说到这儿,大家都明白这是一部关于婚外恋的电影吧。
故事很简单,朱丽叶到开罗去看望为联合国工作的丈夫尼克,他却因为加沙问题没空陪她,让自己以前的同事塔列克陪她参观开罗,二人也因此产生了感情。
这是一部导演自己强烈要求的作品,她喜欢开罗,喜欢它暖洋洋的太阳,喜欢它金色的轮廓,喜欢中东那热情洋溢的音乐,喜欢那缓慢节奏的生活。
如果说这部电影让我读懂了一些什么,那就是——生活是需要慢慢品位的。
导演用电影镜头缓缓地展示了一幅开罗的生活场景——披着黑纱的中东妇女、虔诚祷告的穆斯林、扶老人过马路的胖警察、混乱的交通、可爱的孩子、美丽的沙漠。
市井生活让你一下融入到了这个大却温暖的城市。
整个电影的颜色都是尼罗河的颜色——金黄色,闪着金字塔耀眼的光芒,有着悠久的文化。
那些男人、女人悠闲地走在路上,用他们漂亮的眼睛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我们是旅行者,旁观别人的生活,却又被别人旁观着。
朱丽叶和塔列克的爱情是浅浅的,就好像尼罗河的余晖,有着晚霞温暖的颜色却不那么炽烈。
中年人的爱情都是这样的吗?
醇厚好似开罗的独特饮品——用芝麻和蜂蜜调和的。
要不怎么都说最好的爱情都发生在旅途呢?
他们走遍了开罗的所有地方,却惟独留下了金字塔——那是朱丽叶和尼克约定要一起去的地方。
每一对恋人都会有自己心目中要一起欣赏的美景,这种感觉不在于美景是哪儿,而是要两个人一起,即便只是看看大海的潮涨潮落也要一起看过才算自己的景色。
朱丽叶用最好的方式诠释了自己对塔列克的爱情——和他一起去看金字塔,那是保留给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的美景。
他们快乐的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走在金字塔粗犷的台阶上,携手同行,没有语言,只是深深地凝视就有满满的幸福洋溢,让人觉得暖洋洋的。
当他们回到酒店的时候,尼克回来了,他什么也不知道,只是那么高兴地搂着妻子。
塔列克黯然离去,这一别就再也难相见了。
朱丽叶在电梯中对塔列克最后一望,有一些无奈,有一些感伤,更多的是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惆怅。
中年人的爱情,就是这样折磨人,总有各种的桎梏——婚姻、家庭、子女、工作甚至是国别。
当尼克开心的带着朱丽叶去看金字塔的时候,他看到的是快乐,她看到的是感伤。
当车里再响起她最熟悉的中东旋律,她的心动了,然而很快就被司机换了一首歌,这首她能听懂的歌,歌词好像是专为这段爱情所写的,她,哭了。
没有那么歇斯底里,只是难过,痛彻心扉的难过。
整部电影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隐忍,对爱情的隐忍,对性的隐忍。
可以说这是一段柏拉图的恋情,基本连拥抱都很少,最亲昵的动作无非就是吻颊时故意亲到的嘴巴,还是浅尝辄止。
有些信仰让我们不能跨越雷池,有些教养让我们不能放弃家庭。
在一切平静的生活里,有这么一段让人回味的爱情也是一件很美很美的事情,尤其是在那个年纪。
爱情,真不是用岁月和年龄衡量的东西。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美好,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认识,只要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即便只有几天,也是一生的回味。
看了这部电影,我很想很想去开罗,看看金字塔,感受一下那种文化的气息。
男女主演都那么优秀,演的张力十足,十分到位。
不知道为什么中国就拍不出这样的片子,遗憾。
如骨哽喉,再发一篇。
如此高的评分,如此多的短评和影评,大都都是在咂舌回味这场风花雪月事,津津有味地共情两位放飞自己的成年人。
原来,还有这样一种神操作,情感浓厚的婚姻中,一方主动地出轨了,搞出场掩人耳目的地下的或熊熊燃烧或暧昧拉扯的婚外情,然后在外力作用下亦或自觉地隔断前尘往事,然后一众吃瓜群众齐喝彩:伟大节制,高尚节操,高度家庭责任感,牺牲小我顾大家,令人疼惜令人同情。。。
节操碎了一地。。。
《开罗时间》:一颗星给埃及风情和动听的魔性歌谣。
三观不对,必然反对。
先看了剧情简介,是婚外走神的,原不想看,查了下评分,还行,想着说不定是那种可以理解的情况,那就看看吧。
最终,还是那种最纯粹的偷情劈腿出轨。
只要观剧时带着冷眼看红尘的疏离眼光,分分秒看穿男女主的互相撩拨小心思小心机,绿茶行为一看一个准。
最不喜欢女主那种类型,蔫不拉几的外表下藏着一颗驿动的心,剧中行云流水般的暧昧撩骚张弛有度,觉得是婚姻中的惯犯。
不管形象气质谈吐情调品味多么出众,偷就是偷,偷情亦或偷香,皆是小偷,不光明正大的,不坦坦荡荡的,是瞻前顾后的,心虚气乱的,猫爪子挠心的,一心琢磨着借着阴影抽冷子下手的,而一旦暴露在阳光下(譬如拉拉扯扯心照不宣擦枪走火风流快活后回酒店与冤种正夫狭路相逢到嘴的鸭子飞了到嘴的肥肉掉了因此空留憾恨唯有泪千行但也因此逢凶化吉重返轨道蓄势以待下一次的浪漫花事),这一对男女的直观形象是猥琐不堪无法直视的,品行负分。
君子坦荡荡,爱就爱了,不爱就不爱,光明正大说清楚分利索了,然后爱谁谁。
这才是值得敬佩的真君子。
生活往往高于艺术,想起以前有位奇葩非常真诚地分享自己的情感生活,使者有妇罗敷有夫,干柴烈火闹得天明地知,闻名一方,她本人却感动了自己:“因为责任,我选择放弃了爱情,选择了家庭”,完完全全是代入了廊桥遗梦的女主了,你说艺术不艺术,震撼不震撼,就是好奇其正夫和孩子有没有同样的感动和感恩。
杀人诛心了。。。
切 瞎编什么啊
看着觉得别扭。。。
本来期待看到关于魅力和遗憾的感情故事,然而这却是部自大寡淡到令人生厌的电影。中年人寂寞的婚姻和感情的无奈,好好一个题材硬是被拍成了“寂寞少妇之退休保镖爱上我”,毫无戏剧冲突可言的老套剧本,和导演自以为高明的台词对话留白,让人抓狂,就算掺入加沙动乱和人文政治背景等元素,也无法掩盖一个事实,这就是部没有happy ending的hallmark电影,and not a very good one,那个眼神那个后撤步是很令人难过,但真的不够,含蓄并不是寡淡,导演让我觉得男女主只是因为寂寞彼此慰藉,他们之间并没有感情,这让电梯前那个吻就更加令人不适了。遗憾心碎比不过《因为你爱过我》,爱而不得比不过《你在光影阑珊处》,毫无意义的90分钟。
看不下去
竟然7.9,难道这年头屎都是香的啊?!
本年度最美的电影
开罗美景加颗星。欲说还休什么的尺度很难把握,这片太过就又闷又矫情。
这个电影上的正是时候。
风光片
就一风景片
中老年版的闰年
给美景的分数
女主说话的语速和语调真让人崩溃
当我看到穿着黑袍的女性和自由穿着的女性坐在一起假意平等时,当我看到在咖啡馆那些所谓的玩笑话时,我的体验感真的差差差。
一个半小时的内容前一小时就是一个开罗的宣传片 最后半小时可算来剧情了 它也就在好听的配乐和充满着中东风情的埃及金字塔中结束了 那套蓝裙子好美
除了音乐还有几分可圈可点之外,果真是部大烂片
开罗让我想起了《英国病人》 看到一半权当是开罗旅游宣传片 看短评都是说爱情唯美风景好衣服漂的我也是醉了 这种爱情开始的太寂寞难耐了= =觉得即使对方不是男主 出现的任何一个对女主很好的男人女主都会动心 我无法为这样的爱情叫好 不喜 不是任何一个在你空窗期出现的暖男你都要对他春心荡漾
突然想起那个很红的“电影里的中产白人太太”的吐槽,想看开罗美景也没怎么看到,廊桥遗梦的情节一次是经典N次是无聊,总爱搞这种女人婚内的模糊爱情然后毅然决然回归家庭,到了男人那就是三个人甚至四五个人的故事,就没有女人离婚成功的吗
沉闷无聊的
晚上在寝室看的 实在没有提起什么精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