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会是非常嗨的摇滚乐,没想到是个自我最求和救赎的过程。
金属之声又是大鼓的金属乐又是利用类似扩音器产生的声音,电影名不错双关。
其次在剧情里面前半段甚至大部分是非常通俗的拯救心灵的过程,然后重回自己的道路继续前行。
但是有个x因素就是她女朋友,他女朋友本身家境优厚,但是因为想反抗父亲就离家出走了。
跟随着男主一起巡唱。
然而就因为这件事导致了她(男主女朋友)在回到自己的父亲身边之后,变得温顺了,变得与上层阶级的人进行客套的聚会和交流。
当男主发现这一切已经无法改变了。
他走到路边,才知道要接受真实的自己,为什么想拼命做成”正常的“自己,为什么听不见就是残疾,也正是因为这个反套路的结局,才不让这部电影落入俗套。
结局让我想起年轻人和中年人的区别,一个热血青年,一个平稳,安静只想过正常的生活,难道老了就会这样吗?
并不是一个热血青年可以一年之内变成稳定老人,老人也可能一直如此充满热情和激情。
只不过是因为大部分的老人经历了更多的酸甜苦辣的事情罢了。
其实这部电影的核心,就是乔在鲁本去而复返时说的那段话。
乔在问鲁本,也是在问所有观众。
“在我的房间坐着的那些下午,你没有感受到片刻的平静?
”
保罗拉西演的是真不错对每个人而言,在人生的关键阶段,能否感受到这个平静的时刻,至关重要。
在我看来,整部电影就是围绕着这个简明扼要的点来组建的。
静的反面,一个是噪,一个是焦虑。
一个是声音层面,一个是内心层面。
于是,里兹阿迈德被设定为一个金属音乐的鼓手,嘈杂的不能再嘈杂,噪到不能再噪。
然后又让他失聪,短时间内失去听觉。
正常人失聪后尚且惶恐不安,更何况是一个以音乐为生的爆裂鼓手?
精巧地设定给了阿迈德很大的发挥空间,鲁本被他演绎得非常有层次,大大的眼睛,消瘦的脸庞,他就是为大荧幕而生的演员。
电影的背景和反差,是第一个静的反面,声音层面的。
电影的声音效果切换也为诠释静和静的反面,发挥了卓越的作用,人们适时的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的处境,虽然刻意,但是有效。
电影的主体,是第二个静的反面,内心层面的。
大段的时间用来讲述鲁本初失聪时的焦躁,以及他假装渐渐接受失聪事实的内心想法,到最后听觉修复效果和之前天差地别的落差感。
对于鲁本内心的焦躁和不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因为是设定剧本,电影也因此显得非常闷。
在陪伴鲁本走过煎熬的一百分钟后,电影迎来了尾声。
鲁本独自坐在喧闹的大街上,摘掉含混不清的助听设备,这一刻,世界瞬间安静了下来,再也感受不到教堂的钟声,孩子的喧闹声,以及各种嘈杂的声音了。
鲁本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这一刻,静的不止是声音,还有鲁本失落的心。
当一个人真正静下来,才能拿出对自己最有利的主意。
礼记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生而为人,无论古今中外,心灵感悟,殊途同归。
如果用一个community的lens去看待Ruben的困境会很有意思…在我看来人都有属于自己的community和groups。
而这些community能够分为horizontal和verticalVertical community是更像是兴趣组 - 游戏,音乐,电影,旅游,艺术 - 不同的人会因为这些相似相近之处而形成一个个vertical community regardless of their physical affinity - 在电影里可以说Ruben和Lou就是一个小众的vertical community (hard rock) 的成员之一不同于vertical, horizontal community 根据physical affinity去进行不同的分类 - 国籍,肤色,语言,财富等等 (残疾当然也属于其中一个性质) - 这些硬性指标成为了进入horizontal community的threshold - 在电影里Ruben和Lou应该是属于Nomad的horizontal community但这一切都在Ruben变聋之后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听力作为创作音乐的接近必要的条件几乎剥夺了Ruben继续在他属于的vertical community生存的可能性 而突然的失聪也使他无法在“社会”的这个horizontal community继续正常的生活下去 (同时导致他和Lou无法正常的交流,生活,相爱) 摆在Ruben的唯一出路是加入“失聪”的这一个极为边缘horizontal community。
这也意味着Ruben要放弃他现在做处于的所有community - 爱好,爱人 - 重新开始生活…对Ruben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 - 即使最后尝试着去适应新的community, 对之前community的向往也导致他最后毅然决然的决定手术但别忘了 horizontal community是有严格的threshold的 - 即使Ruben能通过手术“装”做自己是一个正常人,勉强通过的threshold - 失聪也导致他是能在“社会”这个horizontal community的边缘游走 (Lou爸爸party Ruben所在的处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而最后当Ruben摘下了助听器 享受着那无比美妙的宁静的时候 - 他似乎明白了他所处的位置 - being forgone by all his commnitiesTo some extent, we have all been segregated
金属之声一、关于自己的矛盾:“理想生活——意外、不如意(失聪)——愤怒、偏执——尝试接受——不甘——抵抗——接受不理想生活”这历程,和很多人的生活有挺多的相似,不相似的部分在于,我们很多人在接受“意外和不如意发”生前,从没有到过自己内心中理想生活的状态。
从未得到,与得到后再失去,世人与主角的各有各的不幸。
二、关于世人与世人的矛盾:主角面对失聪采取了向外寻求解决途径“失聪人群社区”面对失聪,选择的是向内寻找解决途径。
借由管理人之口说出的“教会资助的是有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信教的人”,表现了但是在解决路径上的本质分歧,使得原本没有矛盾的人们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和隔阂。
即“世俗者”与“非世俗者”之间存在原生的不可调和的分歧,不会因为人们的是否善良而发生改变。
更宏观来看,其他原生对立的人群也是同样,即便各自群体内善良的人,也会因为理念的不同,无法达成一致。
此为世人与世人的矛盾。
三、关于自己和爱人的矛盾主角的抗争是为了能够和爱人回到过去“流浪”的生活,但在爱人在体验到不同的生活状态以后,选择了更简单的生活方式看起来是很残忍的事情,但本质是人对于生活理性思考的结果,当观众也平静接受男女主角分开时,便构成了观众自我的“爱情”和“理性”之间的选择四、最后金属之声既是一切的开始,又是一切结束,当主角选择把欺骗大脑的拟声设备摘下时,他又一次把自己置身于未曾到过的境地,我们所面对的生活亦是如此,经历过了,然后只能继续想着未知出发。
(涉及剧透,谨慎阅读)鲁比是个瘾君子,但是自从遇到了女友露露恋爱后就戒了毒,成为一个鼓手,并全力支持女友的事业;而女友露露离开了破碎的家庭,并且恨着导致母亲自杀的父亲,依赖着鲁比的照顾生活着。
两个人生活在房车上四处巡演,露露走的是重金属风格,鲁比全力支持她梦想是终有一天可以出唱片,鲁比照顾着露露的所有起居生活,虽然两人很穷困但是生活在那个会移动的家里也很快乐。
突然鲁比失去了听觉,鼓手无法再进行演奏了,贫穷的他不得不去失聪人互助社区去习惯失聪的生活,而露露也因为失去了依靠而回到了富有的父亲身边。
原本已经适应失聪生活的鲁比发现露露的事业有了起色害怕失去露露变卖了所有去做了耳蜗手术,结果却并没达到预期,他用他和露露的家换来的是一个布满嘈杂声音的世界,而露露为了依靠父亲生存,只能违背自己的天性打扮成父亲希望的样子,唱父亲希望的歌,活在父亲划定的生活圈内。
虽然露露依然爱着鲁比,但鲁比和露露都知道他已经无法成为露露的依靠了。
鲁比一无所有,失聪人互助社区无法再接纳一个不认同自己失聪身份而进行外科手术的人,正常人的世界对于鲁比来说又太过艰难,他成为了两个世界的局外人一般。
当他拿下耳蜗,重新回到无声世界的时候,可能才体会到了那个负责人对他说的,一生都在追求的快乐就是内心的平静。
对于鲁比来说之前再如何渣但是已经改过自新梦想好好生活,就在幸福慢慢靠近的时候,命运一把夺走的他的全部,他被重新踢进了泥潭,所有的抗争和努力都变成了徒劳,命运的齿轮仿佛作对一般反向的旋转着。
而露露因为总是依赖着别人所以不得不违背本性,寄生一般的生存。
整部电影在音效上特意模仿了失聪人的声音感知,使观众能切身体会鲁比听力受损的感受和痛苦。
片尾没有明示鲁比未来的生活,但相信他在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后自会重新找到属于他的道路。
今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人选里,有三位令我印象深刻,除了二度问鼎的安东尼·霍普金斯和遗憾落败的“黑豹”之外,还有一位令我眼前一亮,那就是英国演员里兹·阿迈德。
这位巴基斯坦裔的穆斯林演员同时也是一名说唱歌手,曾出演过《谍影重重5》和《侠盗一号》等商业大片,此次在《金属之声》里扮演一位失聪的摇滚鼓手而名声鹊起,在奥斯卡颁奖季获得不少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无独有偶地,他这个角色和霍普金斯在《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一样,都是有缺陷的人物,而且两部电影都采用主人公的第一人称视角,引领着观众沉浸到病患角色的内心世界,由此体验人物的焦灼不安状态与艰难的生存困境。
有别于《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里运用扰乱时空的叙事呈现主人公记忆衰退的手法,这部《金属之声》的出色之处在于声音的设计和处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模拟主人公突然失聪后的情形,画面上突然寂静无声,只看到果汁机的转动,莲蓬头喷出的水柱落在他身上,之后画面又随着主人公转到充满声音的药店。
无声和正常声交替出现的画面,暗中交代出主观和客观视点的转换,视听表现手法颇为惊艳。
之后在听障者互助社区的情节更是在声音处理上别出心裁。
一屋子人坐在饭桌前凭剧烈夸张的手语和敲桌子的声音进行交流,而主人公和小男孩在金属滑梯上用敲击来感受震动的频率节奏感,他带领孩子们击鼓的一幕更是如此,透过外在的声音让观众感受角色的情绪波动变化。
在刚结束不久的奥斯卡上,影片成功拿下了最佳音效奖,足以证明这种手法有其新颖的创意。
尽管片名和海报都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摇滚音乐人的传记题材,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里兹·阿迈德精彩演绎了一位意外失聪的鼓手,他从消极反抗到逐渐面对现实,最终与残疾缺陷和平共处。
乍一看,像是那种身残志坚的励志题材,但事实上却走向了这种好莱坞常见类型的反面。
一个音乐人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听觉,自然令人扼腕痛惜,但重点并不在男主角如何努力恢复听力的过程,而是花去大量篇幅描述他在听障者互助中心学习手语以及克服内心的骚动。
由此,透露出主题:身体上的缺陷很常见,关键是勇敢接受和面对自身的缺陷,学习新的生存技能,找到新生活,而不是留恋过去。
这一点在主人公和女友的关系上得到有趣的印证。
此前两人搭档巡回演出,染上吸毒的顽疾,并不时出现自残的行为,正是这场突如其来的“失聪”给两人机会重新审视这段病态的关系。
结尾的反转暗示昔日反叛的富家千金女做回乖乖女,而男主角也顿然醒悟两人无法回到过去放浪形骸的日子,终于懂得和身体缺陷以及过去和解,重新迎接新的生活。
从突然失聪,到植入人工耳蜗恢复听力,再到摘下耳蜗回复失聪,这种反类型的设计令影片比同类型题材的立意和表达更为深刻和耐人寻味。
在全片进入后三分之一时才终于出现主题『金属之声』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前三分之一真的很棒 觉得肯定会是个好故事 就是观影的过程会折磨 心里期待值拉满 真的有一丝当时看《痛苦与荣耀》的感受了结果中间三分之一 敷衍的剧情推动和烂俗走向 大家(也可能只是我)想看的难道不是主角面对突如其来的苦难如何去接受到慢慢地重新融入一个新的社群的过程么 结果在金属滑梯两端借由音乐达成的一次心灵交流下瞬间快进到岁月静好了就在忍不住想骂的时候 后三分之一带着导演真正想表达的主题它来了整体故事确实有拉回来一点 尤其是和Lou最终解开心结(好像也不算?)的时候真的无声胜有声了 结尾也有一丝触动 但还是很失望于当中被猝不及防被喂一口屎☹️『Find the silence of stillness, it's the Kingdom of God, it'll never abandon you.』但凡能做邪教头子的真的是有人格魅力的(雾)P.S. 真爱听力 远离重金属乐#SIFF2021/8 @沪北
整个片子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失聪人士的视角,优秀的音效配乐让观者模拟还原了听障人士的环境,我自己确实也有一个有听觉障碍的亲戚(虽然尚未到使用手语的地步),所以这一点体会很深。
此片一共讲述了两个视角:一个是残疾人的,一个是底层平民的。
影片的结构是由男主失聪起因,寻求帮助加入救济会,自己卖掉房车乐器做助听器手术,跟女友再会,最后独自取下助听器结束;其实仔细分析会发现,几乎是每一环都和男主的阶级身份有关,之所以因为没有足够的钱才加入免费的救济会,身份差距悬殊才只能和女友分道扬镳。
男主想做的,也不过是想从听障人士的身份回归“正常人”的身份,所以在男主卖掉房车,寻求救济会主席拉西桑借钱之后,拉西桑会质疑他你是否吸毒了(因为拉西桑之前因为酗酒而妻离子散)
拉西桑拒绝借钱并且怀疑鲁本吸毒两者观念不一样的核心在于,拉西桑认为本身听障群体和正常人是没有区别的(可以理解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毕竟是基督教的救济会),而鲁本认为有(鲁本是无神论者),并且自己想迫切的回到“正常人”的群体中,所以拉西桑最后忍痛拒绝了鲁本想再借助的请求。
其实这一点在前面鲁本修房的时候就提到过了,拉西桑认为不需要修,一语双关我们也不需要被人为的“治疗”
这个差点哭泣然后强忍住的表情令人心疼,演的太好了当男主从美国飞到法国老丈人家里,出现在聚会上时,他这两种身份的差距在女友亲友面前暴露无遗(穿着和耳后的助听器)
鲁本注意到女友的困惑和难堪
女友露跟随她父亲演唱优雅的法语歌,这对曾经玩金属的人来说真是一种讽刺由此,男主的悲剧性就更加体现出来,现在既无法融入“正常人”,又不能再回教会跟随他们的理念,他花光了自己所有的钱财,也失去了谋生的本事,最终在人声、金属的升噪之中听到了教堂的嘈杂钟声——这时的教堂意向很有意思,既是点睛的金属敲钟声,教堂又代表着救济会本身。
讽刺的变调钟声像是在嘲讽男主花光钱做助听器手术一般所以最终男主脱下帽子摘下耳机,自动放弃成为“正常人”。
不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虽然男主片尾的行为非常金属,有反抗精神,但是之后呢,字幕过后,丧失了生存技能和最后一点钱的他,或许只能穿梭于大街上领取政府的救济金过活。
不过谁在意一个没钱的聋子呢。
两颗原子相互碰撞Two atoms Collided They roll and unroll,weigh and crumble他们回到从前的轨道相拥而泣,又彼此分离Are they still the same atoms?你拯救了我是你救了我Have you hadmoments ofstillness now?
鲁本和露的relationship非常有趣,就是我一直想描述的一种非主流relationship的典型体现:在男女感情关系内部,相较于男友,鲁本的角色更像露的母亲。
在遭遇突发耳聋时,鲁本很少崩溃,惊恐不安也是独自一人时处理消化(洗澡时)的。
一般来说接受这样的打击就需要很久的一段,但鲁本简直是迅速接受了惨烈的状况并迅速开始寻求解决之道,偶尔的崩溃也是因为和露达成不了解决方案上的共识——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影响到他和露的乐队的安排,或者说影响到露(似乎刚开始好转)的生活:露有自残旧习,也似乎是刚从毒瘾中戒断成功不久。
尽管鲁本和露同在一个乐队,住同一辆房车四处开着巡演,分享着同样的生活节奏,但我们可以一眼看出鲁本是完全围绕着露转的:他做饭、搞卫生、开车(即使聋了这么不安全的情况下也是他开,露在旁边睡觉),乐队打杂的事情也是他的(摆摊卖周边T、维护器材),但乐队的决定却是让露做(今天卖什么样的T,巡演下一站去哪儿)。
我们看到之前他提前很早起床独自准备好非常健康(还难吃)的早餐,敲鼓槌叫露起床温柔得像叫孩子起床上学。
他和露的相处方式也很有趣,有大量的肢体接触,拥抱时大范围地将皮肤贴上露,几乎想将自己整个投入露身体里,但这触碰与偶尔的吻都似乎完全不带性冲动。
之后我们知道,四年前,他是在露母亲自杀后捡到了露,照顾当时情况很差的她,让她和自己都戒了瘾走上了健康的生活,还培养露成了小有所成(离开他也有乐队示好)的主唱。
——很像个育儿有方的好妈妈吧,而且比露的亲生母亲做得还要好。
在两人刚刚步入正轨后,鲁本遭遇了突发耳聋,按此类文艺作品的套路应该是男性角色先崩溃很久再由女性角色抚慰并鼓励他面对,这次不是,聋的是鲁本,一心安慰露迅速考虑耳聋后怎么继续巡演的也是鲁本,还不知道严重性先瞒着别人然后对病情轻描淡写安抚别人的也是鲁本,稍微崩溃一下后看到露受打击又赶紧振作起来的也是鲁本。
而他不愿留在互助会并不是因为不想治疗(手术贵多了,难度也大,他倒是很积极地要做),而是怕“我不在谁来照顾你呢”,最后居然是露以自己来威胁他留下来“你如果hurt urself我就hurt myself”,即使他屈服了,也是坚持“你爹照顾不了你”“你在你爹那里过得不好你立刻回来,我会解决的”。
而他离开已经适应得蛮好的互助会也不是因为别的,而是看到露没有他也能独自演出了,便惊恐万分地迅速去手术+去见露——这也是为什么他最后离开了露的原因,并不是他不爱了,也不是露不爱了,而是他发现露不再依赖他了。
现在露没有他也能过得很好,反而是想到如果和他再次上路却焦虑得挠手臂,他看到后立刻就放弃了:他意识到自己变成了露焦虑的根源。
从露的支柱变成了困扰,这样的理由使鲁本选择离开时也同样是出于一种非占有欲且不出于情欲的爱,他一直说“没关系的”“你是我的全部”“你是我的生命”,但哭得像个骨肉离巢的鸟妈妈。
这种relationship的type也不是特别少见吧,但是由于照顾者一方是个男性,就很少见了,挺有趣的。
好好一个妞非得弄成白眉毛,感觉不适。
结尾升华了。Riz好帅阿!!!
最后 他在清晨转身离开心爱的女孩生活巨变 回不到从前 分开是可以的“他/她都是曾照亮你生活的那个人”公园里 当世间的声音 变成了“金属噪音”他选择了无声 试图去感受老人曾说过的:那个宁静的片刻 更令人欣喜
北影节。失望。头尾是一件事,中间是另一件事,影像本身没啥功能,人物完全服从剧本——拿奖了的声音部门,后面装了助听器的部分的确牛,硬是在影厅里做出人头录音味儿了(派对一段的人声群杂定位显然不仅依赖panner),前面的手法也就还好啦,很多新片都有在做。
框架搭的非常好,足够创新的声音设计带来了部分通感。填充情节也不落入俗套,避开了各种可能的鸡汤与深坑,喜欢这个干净的收尾。7
okay I get it I get it ......就这还最佳剧本提名呢
海报挺好的
不喜欢,不知道要讲什么…
原来编剧之一是Derek Cianfrance,难怪给Riz整了个跟松林外的高斯林这么相像的外型。
让小孩子们摸着钢琴的时候好难过 想起曾经读过形容给blind颜色说red is warm and blue is like your feet in the ocean 天哪爆哭 最后结尾就是the stillness won't abandon you
昨晚选择这片作为春节前观影收尾太幸运了,是今年最英明最神迹决定,太有纪念意义了。这片太棒太棒了,必须五星级吐血推荐!看到片尾真的收获到了难以置信的温暖能量和无穷的动力,从去年到今年一整年的生活,因为这部电影变得有意义了。放下执念,你的任何不甘心,任何不舍,总有一天自己也会像男主角一样主动脱掉的。你失去的一切,在心如止水的宁静中,你会收获到一个你意想不到的全新世界。没有嘈杂,没有喧嚣,没有了各种欲望,你终于可以享受当下,心平气和幸福地感受不完美的自己带来的一切。你不再恨自己的善良,软弱,优柔寡断了。看好电影就能过好自己的一生吗?懂得了这么多道理就能过好一生吗?在最绝望的时候,看一部好电影自己就能重新站起来吗?我说,可以的,我观影四十多年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可以的,我的幸福快乐温暖终于都已经找到了
不停地快进着看完的,太拖沓了
6.2 和《骑士》多处很像,卖马鞍/乐器,头部问题无法骑马/听力问题无法打鼓,马/音乐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与自己和解。尽管在声音上做了很多技巧,但是仍然很忙走进这个人物挣扎的内心,通俗地说,太无聊了
平凡无害的又一部复健片。在 ruben 身上看到很多《松林外》luke 的影子。sound mixing is good tho.
感觉就音效下了点功夫,剧情槽点太多,本来以为是关于金属乐,原来真的是字面意思的金属。。
#双井UME# 唯一一有意思的地方是做手术之后的声效……剧情毫无价值
鲁本和露最后在床上的那段对话,比全片鲁本的痛苦折磨更让人心痛。一个人的世界安静下来,未尝不是件好事。
实际上,整部电影就是删掉矛盾冲突的好莱坞模板传记片,遭遇不幸--拒绝接受--逐渐接受--主动接受很好莱坞,但电影风格完全不同,也导致很多观众觉得电影节奏太慢,内容过于冗长,但生活里接受事实绝不会过于戏剧化,这部电影非常写实。生活就是逐渐被迫接受事实的过程,学会接受虽然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太难了,导演给了观众一个最妥协的结局。有些电影经历过才能看得懂......
还以为又是音乐人飞蛾扑火的炸裂之旅,没想到静下来真正潜入了听障人的世界。Ahmed最后的眼神静如湖水、深似海沟又暗潮涌动,彻底瓦解心房,Olivia Cooke也可圈可点。Darius Marder的编导有12年松林外的冷峻和温情间的平衡,又是一个擅长剖析伤男的好手。 top 2020
3.5。声音设计较为出彩,带入到听障人士的无声世界,破碎的人生也不失为一个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