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绝命镇》(《get out》),北美上映10天,前5天的票房是4600万美金,投资只有450万。
专业评价99%,爆米花90%,业内评价和观众喜爱程度双高,叫好又叫座。
影片评价标签里包含着一些关键词:有趣、吓人、发人深省、社会批判……
数据来自烂番茄网从“卡里加里”和“弗兰肯斯坦”开始,恐怖电影一直都是人们的刚需,观众就像吃辣一样,一边忍受着惊恐一边享受着它带来的愉悦和刺激。
恐怖电影五花八门,既有狂撒血浆、简单粗暴的cult片;也有像林奇和库布里克那样把气氛渲染到极致的天才;既有泰式的见鬼,也有日式的吓人诛心;既有制作精良的生化危机,也有以小博大的女巫布莱尔和鬼影实录;有鬼、有杀人狂、有食人魔、有吸血鬼、有丧尸、有异形……所有能拿来被吓人的元素,都毫无例外地被用在了恐怖电影里。
因此如何在现在,将一部惊悚的电影拍得有新意就成了一个难题。
无疑,《逃出绝命镇》的好评离不开它匠心独运的结构和故事。
故事的开头很简单,黑人男孩克里斯开车跟随白人女友露丝去拜访她的父母。
黑人和白人的组合,无疑会给观众某种期待:电影中的人物会带着某种对有色人种刻板印象,而大家的恶意会成为恐怖的来源。
在大家的期待中,导演也在加深这种印象——在路上克里斯做警察的黑人朋友开玩笑提醒他:永远不要进一个白人女孩儿的房间。
克里斯和露丝情真义笃的黏在一起,一路上风景如画。
就在我们观众以为这是一部文艺爱情片的时候,他们的第一个波折出现了,一只鹿飞快掠过,被车撞飞了。
从这里开始,大家逐渐感受到了导演层层铺设的压力。
来询问的警察执意要看克里斯的证件,露丝据理力争坚决反对,一段争吵之后两个人重新上路。
到了露丝的家,露丝的父母非常热情,他们努力的不去介意克里斯的身份,但是热情中又透着些许古怪。
除了露丝的父母和哥哥,家里居然还有两个黑人佣人。
他们举止机械,表情古怪,欲言又止。
晚上,克里斯出去透气,正遇到男佣人迎面跑来,感受一下这种恐惧。
在克里斯想回房间的时候,露丝的妈妈叫他来客厅沙发上小坐。
她有意无意地提到克里斯自杀的母亲,让克里斯回忆当时的情景,她手里端着咖啡杯,汤匙有节奏地敲打着杯子。
克里斯慢慢发现他不能动了,像跌进了一个黑洞,离出口越来越远。
第二天,克里斯从床上醒来,他已分不清昨天是梦境还是现实。
露丝家举行了家庭聚会,让克里斯倍感压力的是——来的全部是白人,除了一个日裔;他们对克里斯很友好,但是友好的同时,却又让人产生窒息的压力。
此时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导演给我们的压力并不是恶意,而是疏离的陌生。
克里斯终于在聚会上发现了一个黑人,他兴冲冲的跑上去打招呼,但他的举止和那些白人一模一样。
克里斯发现的古怪的事情越多,他就越想逃离。
于是他和露丝说要连夜回去,但他下楼后,露丝的父母、哥哥都等在楼下。
他发现,可能他再也出不去了……在整个片子里,导演一直在使用反套路的方式。
导演十分熟练地使用恐怖片的各种套路,就在你以为会被套路时,他会冷不丁地带你跳出来。
导演不厌其烦地玩各种种族梗,但电影里制造的恐惧并非单由种族引起。
每个个体都渴望融入群体,都很恐惧被疏离和孤立。
这些人们恐惧的东西可能是种族,可能是社会差异,也可能是各种标签。
在心理层面上这种恐惧是藏在每个人的心里的,是我们走在人群里都能感受到的一股寒冷。
导演:乔丹·皮尔这部影片的导演是乔丹·皮尔,就是那个“黑人兄弟”里的皮尔。
《基和皮尔》的皮尔。
说脱口秀,演情景喜剧,模仿奥巴马的“段子手”乔丹·皮尔之前在情景剧里都是编、导、演三位一体,这次算第一次拍电影,剧本是自己撰写的。
皮尔在这部影片里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把喜剧和惊悚结合了起来。
最出彩的就是黑人式的搞笑方式,从语言到肢体表达,观众都很买账。
有些部分的惊悚,也带着很戏谑的方式,观众一边大叫“Fuck”,一边哈哈大笑。
皮尔还在电影里找到了很微妙的平衡点,影片里的阴谋家都是白人,但白人观众并不反感。
黑人主角有头脑、果敢,赢得满堂彩。
制片公司:Blumhouse production这部影片制片公司有Blumhouse production,它以小成本恐怖片制作闻名。
2014年,Blumhouse production推出过一部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影片——《爆裂鼓手》,达米恩.查泽雷凭借这部影片得到了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影片提名,那是他的第二部作品。
如今,《La La Land》和达米恩.查泽雷已经家喻户晓。
最近Blumhouse production的最卖座影片刚刚易主,一美贡献了惊天演技的《分裂》(《split》)以2.2亿美元的成绩高居榜首,成本900万美金。
《分裂》也是2017年2月刚刚上映的影片。
恐怖片始终有受众,就像乔丹·皮尔说的,“人都会有恐惧,而我们需要去面对自己的恐惧。
”这次,乔丹·皮尔为我们开创了一种新的观影体验,观众也兴高采烈地用电影票为他买单。
美国《get out》目前的放映情况是场场爆满,连续加场,相信它也能突破2亿大关。
午夜的第二场加场在小成本里练了手,不知道乔丹·皮尔之后还有什么野心。
从喜剧到恐怖片,下一部片子要拍什么主题,挺难猜测。
作为观众,我们一定会保持好奇心。
我们会一直盯着你的,乔丹·皮尔!
【桃桃字幕组】逃出绝命镇 Get Out【双语预告】_哔哩哔哩_bilibili《逃离》,上周五和朋友到隔壁小镇电影院看的;晚上十点的场次,几乎满员。
这个小镇电影院挺有个性,经常办各种独立电影节,展映些反映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的纪录片。
去年夏天我参加过一次,看了两个片子:一个是关于一位年轻单身爸爸的故事,他给女儿买睡衣,结果女儿严重过敏。
他因此发现市场上大多数童衣并不标明衣物成分,多次询问均已商业秘密搪塞;到了结尾,还是没查明白,但女儿已经懂得自己给议员打电话投诉诘问。
另一个是关于家庭使用的各种清洁剂香氛剂中的有害成分,片子里请了一位干练的专家来收拾橱柜,把所有含有有害成分的用品都丢掉,最后只剩下空空的柜子。
平心而论,两部片子质量都不太好,只是话题沾地气,附近小区的人们聚在一起看看,既能联络感情,又能讨论下社区事务,算是起到了广场集会喇叭的作用,也挺好:公民社会也都是从家长里短平常事开始。
电影院负一楼还有一个恶趣味的博物馆,叫“世界上最丑的艺术(太丑了以至于不能忽略)”,不算大的房间里,挂着若干现代后现代超现实主义画作,的确都很丑,是不是最丑,就要来参观的人们评判了。
博物馆是免费的,不盈利,我想过为什么要维持一个这样的博物馆。
GET OUT!说回周五看的《逃离》。
小成本制作,但非常推荐!
故事讲得好,悬念从头推到尾,到了最后一分钟,观众的心还悬着放不下来;坐在那里看着片尾字幕浮起来了,还有余念,正是应了“细思极恐”四个字。
节奏把握得好,该慢的地方一帧一帧的过,该快的地方完全不拖泥带水,镜头快速转接,信息给得完整充足而又干练;情绪节奏也把握得好,恐怖和爆笑穿插,浑然天成。
(一定要抱怨的话,对于我这种相对保守的观众,胖子无数个F狂飙黄段子的几句实在听不下去啊!
不过这个人物就是这样,没这些人物就平了。
仔细反省我应该说自己虚伪,里面有人坏到令人发指啊!
(你看,我为了照顾你们,都不剧透)我却还揪着小胖几句脏话不放。
)主题很深刻。
你“造”现在都是“fake news” “alternative facts”的时代了,都是后奥巴马时代了,我们之前读过或者设想或者经历(如果你有经历过,纯属不幸,为你沉默一分钟)种族歧视早就out了;《逃离》中试图呈现的就是所谓的后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
扭曲到了什么程度呢?
说多了怕剧透,毁了部分观影乐趣。
这么说吧,短暂从身体禁锢中逃离出来的黑人大叔,第一个举动是复仇(仇恨之深、被压迫之苦可见一斑),随后毫不犹豫地举起枪自杀(再次强化被压迫之苦。
设想一下,如果你生活苦到了这个地步,即唯一的逃离途径就是死亡,唯一不那么痛苦的出路就是死亡,你的生活得有多苦)。
如果说这部片子恐怖的话,这些点实在是太恐怖了,我根本无法设想其中人物灵魂煎熬之苦。
还要提一下演员。
几位主角配角都非常出彩:萌萌哒男朋友表演张力十足,有过戏剧表演经验的演员多半很不一样;白到发光的女朋友,看完整部电影后细思极恐的点都融在前面的表演中了,当时点上你的惯性思维带着你得出的解释都对得上,事后再想另一种结论也对得上,算是很不错了;胖哥笑料担当,我打赌看完之后你们多半最喜欢他;父亲母亲邻居乡亲各有亮点,集体倾听楼上动静和拍卖两段我印象最深,导演想说的都在镜头语言中了。
BINGO! 杀人游戏到了电影尾声,戏院里很多欢呼。
坐在我后面的几个黑人女孩叫得很大声,坐在我旁边的两个穿格子衫的白人也叫,屡显尴尬。
这个电影院气氛挺放松,人们似乎并不掩饰内心的感受,看片的同时看看片子抨击嘲讽的世界,很有意思。
我想起楼上那间号称拥有“世界上最丑的艺术(太丑了以至于不能被忽略)”的博物馆,忽然觉得它们之间紧密相连:世界永远不会像任何人设想的乌托邦那么美好,你最好要敢于直面他的丑恶和残酷,但也没必要苦大仇深,“要尽一切可能避免成为‘受害者’”(布罗茨基),如果你能在直面的勇敢中再加上几丝不屑和嘲讽,那就再完美不过了!
这些话不仅献给从血泪船种棉花到隔离到“我有一个梦想”到后奥巴马时代的黑人们,也献给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共警示共勉励!
逃出绝命镇Get Out 1 主旨:从影片的主旨来说,表现的是反对种族歧视的题材,这就是所谓的‘政治正确’说,显然,这是一个大视角,大题材,能引起全世界太多人共鸣的话题,就如同《大卫戈尔的一生》之废除死刑,就如同《勇敢的心》之For Freedom,就如同《出租车司机》之民主自由,都是大格局,从这个角度说,《逃出绝命镇》是成功的。
2 类型:从影片类型看,这是一部主要悬疑,兼具点点恐怖元素和喜剧元素的电影。
影片步步深入,层层铺垫,营造出了悬疑氛围。
悬疑氛围的创造,能够有效的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是单纯从悬疑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这部影片做的并不好。
3 铺垫:(比较明显的)a) 影片开始,黑人被绑架,然后就没了下文,直到后来在Party现身b) Rose反对白人警察查看Chris的身份证,观众在当时会以为是Rose反对种族歧视的理所当然的反应,观影后回想是因为Rose不想泄露Chris身份导致以后麻烦,算是一个铺垫,但是恰巧这看似较好的铺垫,我却觉得大有问题,见后c) Chris给发小打电话的时候让发小和Rose也通电话了,只说了两句就挂了,但是仅有的两句中,Rose说我跟Chris交往其实是给咱俩做铺垫,当然这是普通聊骚的桥段,不知道是否导演有意为之,为以后Rose物色下一个目标做准备?
此话题见仁见智d) Rose父亲介绍自己父亲的时候说,他一直坚持锻炼跑步,结果影片就出现半夜男佣跑步的桥段,细心的观众可能会看出点什么e) Rose父亲说这是一个极其适合于隐居的场所f) 宾果游戏场景,显然就是一场无声的拍卖会,这个时候剧情已经相当明显了吧4 隐喻:(其实和铺垫是一样效果,只不过手法比较隐蔽)a) Rose父亲介绍佣人的时候说,雇佣他们来照顾父母,无法忍受父母离开自己b) Rose奶奶的欲哭还笑,以及被绑架黑人的表现,展示着被害者的本身宿主潜在的意识还没有完全泯灭c) 被绑架黑人气急败坏的对Chris喊着:Get Out,这有双重作用,第一是点题,第二有可能是宿主的潜意识d) Party上盲人(后来的买主)跟Chris交谈,谈到我希望拥有你的眼睛来观察世界,观影后想想这句话,细思极恐啊。。。。。。
原来他说的是真的,只是最简单的话面意思而已5 漏洞:从种种铺垫和隐喻来看,导演是耐心细致的,但是片中却出现几个令我我发忍受的瑕疵,当然我说的并非是能否实现换脑手术这种吹毛求疵的话题。
a) 无论如何,种种行为,都是实实在在的犯罪,Rose一家心知肚明,所以必然会做很多安保措施,但是,Rose第一次和弟弟合谋拐骗片头的绑架者,然后无人问津,不了了之,这有情可原,正好导演可以表现黑人社会地位之差b) Rose反对白人警察查看Chris的证件,可想而知是担心日后查询人空失踪案查到自己,也就是说,他们还是需要小心防范的。
但是,他们却交往了4个月,而且还认识了Chris的发小好友,而且还让发小知道Chris失踪前是跟Rose去了她家。
c) 从后面看,如果Chris失踪了,Rose可以说Chris已经从她家离开,但是无论如何,警察都会到她家去探访,她家竟展示着着她以往每一个战利品的照片墙d) Party上,Chris不小心用闪光灯给被绑架者拍照,所有人都看在眼里,他们竟然无人制止,难道不知道拍的照片随时可以分享给全世界嘛,这可是一个非法绑架的失踪人口啊e) 四肢被捆在椅子上,扣坏了沙发,这个时候,能用手撕到棉花塞到耳朵里面嘛,我试了一下貌似是实现不了f) Chris最后和男佣搏斗,快完蛋了,竟然还能腾出手来,从容的对准别人的面部,从容的按快门g) 换脑这么牛逼的手术,竟然都不防尘,随便开门啊(吹毛求疵一下)6 对比:逃出绝命镇正好是具有悬疑色彩,而且是以他人身体为自己续命的题材,刚好和《万能钥匙》吻合,所以只要是两个片子都看过的,不能不令人放在一起作为对比。
首先说明,二者的主旨是完全不同的,逃出绝命镇格局更大,表现的题材更好,这是加分项。
但是万能钥匙仅仅是一个故事片,讲了这样一个悬疑故事而已,所以二者作为对比的,只有悬疑故事本身。
从故事来看,万能钥匙是非常成功的,而逃出绝命镇非常失败。
万能钥匙从始至终的悬疑色彩很浓重,女主“好奇害死猫”的个性让她万劫不复,而她原本是不相信所谓迷信的,而对于这种“信则有,不信则无”的事情,最后一步一步的,让女主这样一个信念坚定者深深的陷了进去,从整体来看,这就是一个大的陷阱,下了很大一盘棋,等下完之后,再去回想,毛骨悚然。
而逃出绝命镇呢,悬疑色彩有,但不浓,而且从影片中的种种迹象很容易猜出后面的结局,而且最后破题的时候,男主轻而易举的逆袭成功,一个人搞定弟弟、父亲、母亲、奶奶、爷爷,而且毫无悬念,轻而易举。
另外,从套路上来说,逃出绝命镇也并不是下了一盘很大的棋,这完全可以就是纯粹的绑架或者抢劫。
试问,影片开头,弟弟开车直接把黑人绑架走了,使用的完全是武力,Rose的作用,只是用电话把他带到一个适于作案的荒郊野外而已,同理,他们是不是也可以在一个无人光顾的荒郊野外随便绑架另外一个Chris呢?
值得深思。
从这个方面讲,我觉得万能钥匙就是使用了一个非常严谨的全套来请君入瓮,让你从身体到精神上慢慢的陷进去,而逃出绝命镇呢,比较生硬,赤裸的抢劫。
6 共鸣:逃出绝命镇,作为讨论种族歧视的话题,必然会引起全球世人的共鸣,尤其是黑人群体。
但是作为非黑人种族的人来说,可能就会有所弱化,例如对我来说就是如此。
同样,看看IMDB和豆瓣的评价也略知一二。
影片的剧情设置非常紧凑,每一个细节都为后续的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
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疑问和好奇,想要一探究竟。
而当真相大白时,观众会感到震惊和震撼,对影片的剧情设计给予高度评价。
影片中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性格特点。
克里斯的角色塑造得非常立体,他既是一个有才华的摄影师,也是一个有着强烈正义感的黑人。
他在面对小镇居民的歧视和威胁时,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反抗精神。
露丝的角色也非常出彩,她善良、真诚,对克里斯充满了信任和支持。
两人之间的感情线也为影片增添了不少看点。
除了主角之外,影片中的配角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罗丝的父母乔治和米西是典型的白人至上主义者,他们对克里斯的存在感到不满和威胁。
而吉姆·霍普金斯饰演的沃尔特则是一个神秘的角色,他的出现为影片增添了不少悬疑元素。
《逃出夺命镇》不仅是一部惊悚片,更是一部探讨种族问题和社会不公的电影。
影片通过克里斯和露丝的经历,揭示了美国社会中存在的种族歧视和阶级固化问题。
在这个看似完美的小镇里,黑人居民被剥夺了基本的权利和尊严,被迫生活在贫困和压迫之中。
而白人居民则享受着特权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对黑人居民的困境视而不见。
影片通过克里斯的视角,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种族歧视的危害和不公。
克里斯不仅要面对来自小镇居民的歧视和威胁,还要承受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他的经历让人深思,也让人对种族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部电影网络的评分不算虚高,精彩之处在于独特的手法和丝丝入扣的细节。
更重要的是,即使它是一部有种族歧视的影片,但完全不用担心导演会加入故弄玄虚的情节和画面,只要不玩手机都能知道故事所讲的东西,而且全片紧张刺激、匪夷所思。
通俗点,就是这部电影“不装逼”。
看过种族歧视的电影,比如《为奴十二年》、《辛德勒的名单》、《撞车》等,都是通过熏染黑人被歧视和凌辱,或者黑人经受苦难的直面拍摄。
《逃出绝命镇》最独特的是用惊悚片的形式呈现种族问题,非常值得一看。
在网上收集了一些电影里的细节和疑问,同时包括自己看的过程中注意到的。
看完电影后再看看这些细节,会顿时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1、女主长的像谁?
非常像凯拉·奈特莉,原名其实叫艾莉森·威廉姆斯,演过美剧《都市女孩》。
2、黑人园丁为什么夜里跑步?
黑人园丁的脑子其实是女主爷爷,他以前参加过希特勒那届奥运会的短跑项目,结果输给黑人了。
现在有了黑人的身体,所以很嗨森,跑起来带风!
3、电影里为什么一直出现鹿?
一来为了营造悬疑气氛,二来鹿象征着黑人。
电影里的白人有提到讨厌鹿,包括男主爸后来死于鹿角之下,前后呼应、讽刺。
看到一个网友的猜测:男主在女主房间的暗格里看到女主与众多“猎物”的合照,然而实际上“转换”成功的并没有那么多,所以有种推测是男主爹做实验是把黑人的意志转移到鹿身上,即开始被撞的那头鹿是一个正在get out的黑人。
4、男主在聚会上遇到似曾相识的朋友握手的方式为什么不一样?
黑人经常会用碰拳来打招呼,但是对方用握手来还礼,暗示这人脑子里不是黑人。
5、片头被打晕的黑人是谁?
是那个失踪了60天的黑哥,也就是男主聚会时遇到的那个黑人。
开头行凶的应该就是男主女朋友露西的哥哥Jeremy,理由:勒脖子的手法和结尾勒男主的方式相同;男主逃跑开的跑车与开头凶手开的跑车一致;炮车里副驾驶位置上放着行凶时的头罩。
6、为什么他们要把意识移植到黑人身上,而不是白人?
电影里聚会时有白人提到:黑皮肤的人是现在的潮流。
另外,黑人身体素质好,黑人失踪好处理。
7、为什么最后那个黑人,也就是女主的爷爷要自杀?
因为黑人的意识回来只是暂时的状态,黑人灵魂还会回到黑暗的角落。
开枪自杀也是他受够了这种侵犯,维护自己自尊的方式。
为什么闪光灯会对他们有影响?
男主在和失明老人视频通话的时候有交代:白人老人的大脑只有一部分做了brain translantation,在某种刺激下会让黑人仅存的‘自己’ 出来。
之前Georgina 会哭也是因为男主说 he feel uncomfortable around all white people here 让她有同感。
更滑稽的解释:上帝说要有光……8、克里斯有什么童年阴影?
他母亲怎么了?
男主克里斯童年丧母,目睹着母亲死去,所以留下了心理阴影,没办法留下受伤的人离开。
所以开始撞到鹿他要去看看,最后撞了奶奶,也必须下车把她带上。
9、聚会的时候,女主家的黑人仆人为什么和客人能那么亲热地打招呼握手?
因为他们脑子里都是白人的意识,其实他们就是主人。
10、为什么黑人都戴着帽子?
因为他们都做过开颅手术,额头有伤疤。
顺便说一句,影片最后那段医生真的把半个脑袋给用电钻锯开了。
脑壳直接扔到垃圾桶里……11、女主诱拐了那么多黑人,为什么电影里只出现了三个?
应该是医生把黑人和鹿用来做脑移植的试验品,所以有些出逃的鹿里有黑人的意识,而有些黑人可能就牺牲了。
12棉花为什么能阻止被催眠?
男主克里斯把棉花塞耳朵里了,这样听不到杯子和勺子发出的声音,就不被催眠了。
(看电影的时候不要玩手机。
)不过,棉花的抗噪能力这么强,那买几千块钱的降噪耳机有何用!?
有何用!!?
13为什么影片里一直提到奥巴马?
有一个神回复让我笑了好久,神一样的臆想:你猜奥巴马为什么会上台的?
我很喜欢《逃出绝命镇》,把恐怖片拍出了新意,比那种血淋淋的恐怖片吸引人多了,第一次看我就看了两遍,片中人物演技出色,而且全片萦绕着一种冷冷静静的恐怕氛围,前半部分处处有伏笔,使得本来轻松美好的情境下总让人觉察出一股浓浓的不安,后半部分就让我觉得真正恐怖了,想着如果我是男主的话,我应该会奔溃。
当后面那些奇怪现象被揭露出答案时,情节发展真的勘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看得我很过瘾啊,反复刷了有3遍了……现在让我觉得有水平的恐怖片(看的进去,并想要多刷几遍)也就这几部了:中国的《僵尸叔叔》,韩国《杀人漫画》《红色高跟鞋》,还有就是这部《逃出绝命镇》了。
当然也有其他不错的恐怖片,但那些我完全没有看第二遍的想法了,比如《死寂》《恐怖游轮》《鲨海逃生》等等其实我看了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豆瓣影评,因为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无论情节设定,演员演技还是电影画面等等,我都觉得很棒,所以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却没有给出好评,后来我分析了一下那些评论,发现很多人根本没认真看进去,可能审美还停留在以前看惯的那些比较浅显的血腥惊悚片,所以我建议观看的时候你带着一种认真,好奇,发现的心去看,就会发现此片的精彩了
先说两个细思恐极的点,长评将在下面题卡后出现。
1.大家有发现让男主克里斯逃出生天最重要的是什么吗?
是棉花,是他从椅子里把棉花摘出来……而摘棉花(Cotton picking)有什么重要意义?
摘棉花基本是最具有黑人奴隶象征意义的体力活了……你问我这是不是编剧兼导演乔丹•皮尔有意为之?
对一般编剧来说我可能会认为这只是机缘巧合,但对于才华横溢的乔丹•皮尔来说,我可就说不准了……2.男主角逃出大宅前被勒得命悬一线。
就在他正准备放弃的时候是什么驱动他最后一次挣扎的?
是坏人数秒的语句:“One Mississippi, Two Mississippi…”这句本来并不是美国人特别常用的数秒句式(比较多的是One one thousand, two one thousand…3/7/2017更新:应该说都是很常用的数秒方法),由于Mississippi(密西西比州)的存在而变得似乎有更深层的含义。
密西西比有什么重要意义?
密西西比是美国其中一个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州……你问我这是不是编剧兼导演乔丹•皮尔有意为之?
对一般编剧来说我可能会认为这只是机缘巧合,但对于才华横溢的乔丹•皮尔来说,我可就说不准了……3/7/2017更新:很多朋友说one mississippi的数秒是很正常的数法,我对此并不反对。
但我觉得重点是有那么多其他的数法,例如one one thousand/one one hundred/one chimpanzee,均没有被选用。
而被选用的mississippi在整个电影的主题内容和上下文情况下倒是显得很别有用心。
《逃出绝命镇》你知道乔丹•皮尔是谁吗?
大概会有一部分长期关注美剧的朋友说:“哦!
就是那个《基和皮尔》的乔丹•皮尔嘛!
不就是那个胖胖的黑人嘛!
”而另一部分朋友呢?
大概会说:“谁?!
”乔丹•皮尔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是陌生的。
即便是少数通过关注《基和皮尔》这部情景喜剧认识到他的观众,也不会猜想到他在剧终后会转拍电影。
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当然是在经过了300多集情景喜剧的“训练”后,这位艾美奖的得主进军电影界的处女作(我试着忘记《基努猫》的存在……恩……忘记了)题材竟然会来个180度大转变——玩够了喜剧的他竟然开始玩起了恐怖片。
对于以模仿前美国总统奥巴马(以及更多其他人士…)而闻名的皮尔来说,这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新起点;而对于看惯了《基和皮尔》的粉丝来说,要冒险买票去看新片《逃出绝命镇》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有勇气走进电影院的观众们会发现,恐怖片的分类,似乎对于这部103分钟的电影来说是不公平的。
那要说它是悬疑片吗?
好像也不太对。
那难道说它是皮尔的老本行喜剧咯?
好像也还可以。
《逃出绝命镇》是一部类型片,因为它里面充满着各种类型片的惯用伎俩;《逃出绝命镇》却又不是一部类型片,因为它打破着各种类型片的条条框框,甚至以此为乐。
要说《逃出绝命镇》同时是喜剧、悬疑剧、恐怖剧一点都不为过,但它却又超越着这些类型片本身的定义。
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乔丹•皮尔却是毫不费力地做到了。
导演兼编剧乔丹•皮尔扭曲类型片,这是我对《逃出绝命镇》的定义。
我们一时间能感觉到影片在全力制造某个类型片的氛围,但当我们回过神来的时候,却会发现电影实际上已经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类型了。
比如本作的开场,先入为主以为这是恐怖片的观众们一上来就被角色的对白而逗得哄堂大笑;但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到底是怎么回事的观众们却又被一镜到底的摄影以及局促不安一直在运动的镜头所制造的恐怖感而不断提醒着;就在大家都以为故事终于要朝着正常恐怖片的方向发展时,我们却又被角色机智的反应和行为再次征服发笑;直到车辆最后停下来以及绑匪的出现,大家才终于明白到这确实是一部恐怖片呢。
正是这些不断穿插的基调上乃至电影类型语言上的变化使得电影在更容易让观众投入的同时,也一步步地为后面所要表达的反常规信息作出铺垫。
要行走在不同类型片之间的细线上又显得游刃有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一时之间能想到在这方面能做得好的现役电影人大概就只有埃德加•赖特了(代表作《僵尸肖恩》、《热血警探》等,他今年准备上映的新片《娃娃脸司机》值得满分期待)。
而这种类型片的混合如果要应用在主体是江河日下的恐怖片上更是难上加难——条条框框算是各种类型片中最多的恐怖片要加入其他的元素很容易显得格格不入,但我们却不会在《逃出绝命镇》中有这样一种感觉。
而这,正是它神奇的地方。
饰演男主角克里斯的丹尼尔•卡卢亚表现可圈可点《逃出绝命镇》讲述的是黑人克里斯(丹尼尔•卡卢亚饰,你可能会因为他在《黑镜子》第一季第二集中的出色表演而认出他)跟随白人女友罗斯见家长共度周末,却在抵达后因为遇到接二连三的奇异事件而开始对她们家产生怀疑的故事。
当然,黑白配的设定让人明白这是有关种族的电影,而奇异事件似乎也让电影走着恐怖片该走的道路。
但我们却又能在电影的发展中感受到乔丹•皮尔在攒写剧本时所考虑到的各种要点——无论是女主家庭倾向民主开放的设定,还是他们对男主的看法和评论,无不是有着让少数族裔人们因为感同身受而忍俊不禁的喜剧效果,却又有着不会激怒被“批评”的白人观众的完美平衡。
皮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平衡无论是在《基和皮尔》抑或是本作的制作中都是相当重要的一个考虑部分。
而在攒写剧本时对皮尔来说同样重要的,则是故事必须有着一个总体性的对现今社会的讽刺评论。
在这个方面上,《罗斯玛丽的婴儿》这部皮尔最爱的经典电影,对《逃出绝命镇》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
从某种意义来讲,这两部电影都是关于由自身特性所引致的焦虑而带来的困扰。
而对于这种自身的特性,角色们是那么的无能为力,却又不能避免因此处于不断的危机之中。
但同样的,也正是角色们的这些自身的特性让他们在紧急情况下的动机和行为显得那么的理智。
“正因为克里斯是黑人,他才能察觉到形势的险恶。
”皮尔在接受采访时这么说道。
当然,就算缺少这些理智的藉口,《逃出绝命镇》的角色们依然有着与皮尔一般聪慧的大脑。
如果说角色们愚蠢的决定是平庸恐怖片的标志性象征,那么《逃出绝命镇》应该是与它们背道而驰的范例吧?
作为观众的我们在后半段为克里斯揪心的同时,从来不会有任何为他智商着急的情况。
而这,正是对观众们最大的尊重。
扭曲类型片!
多少人在最后警车到达时有着跟正常电影不一样的反应?
正常情况下警车到来就意味着主角得到解救,但大家这次都会以为警官的到来会是克里斯的死刑,因为警官将是个有着种族歧视倾向的白人。
也正因为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让被玩弄于鼓掌中的我们会在克里斯的黑人朋友罗德出现时振臂欢呼。
这种扭曲的效果,不仅在电影中不断注入新能量,也恰好让观众们不断投入额外的感情。
当然,这不会是乔丹•皮尔的最后一部电影,更不会是他最后一部以“社会上的恶魔”为题材的电影。
但《逃出绝命镇》将会永远被标记为他电影履历中最为鲜明的第一笔,因为它那优秀的剧本,因为它那不俗的电影感,以及因为它那扭曲类型片的内核。
心理的恐怖比画面恐怖更惊悚,最经典的一幕就是女仆边哭边笑的表情特写。
一开始的Bingo牌游戏我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原来是个换脑游戏。
换脑的蒙太奇做的很有意思,自己像是个第三者观察着不属于自己的自己,在闪光刺激下会恢复部分自我意识。
在了解了自己后,便能准确的判断结局——做爷爷的黑仆宿主被唤醒后杀了Rose,然后一定是自杀,自杀前先瞄了瞄Chris——那是寄主的意志——但是宿主马上趁着还没被控制做了自杀的动作。
整部电影像是场精心的布局,对后种族主义的批判暗藏其中,而生命情感却无法安放。
前半段的Rose把我都骗了,如此贴心、美丽且略泼辣,到了家里也处处维护男友,直到男主发现了那些合照。
到最后一张她和女奴的合照我才意识到这是个什么勾当,之前和男奴的也许是一段恋爱情结呢。
而这个家庭里的rose和他弟弟,心理是个什么状态?
他们不像父母有明确的家族目标,他们是被卷入这场家族事业的,特别是Rose,她在勾引猎物的时候,有没有动真情?
而动真情的Rose是否会和捕猎者Rose那般打架,形成一种类似于寄主和宿主的分裂?
这样的分裂无关种族,但更触动人心。
片中并没有关于这一层的铺展,如果有,便能从精致的匠人作品上升为艺术品了。
一部电影,如果从不同角色视角,例如从男主,从反派,甚至从编剧的视角去看整个故事,依旧能达到合理,这个故事就成功一半,如果无法自圆其说,再精妙的设定,都毁于一旦。
这个故事设定的败笔,在于黑人女仆和黑人男工。
看完电影我们知道,黑人男工女仆分别是女主的爷爷和奶奶。
他们换脑是为了获取更强壮的身体,延续自己的寿命。
可白人换完之后,难道就是去为了黑人男工,黑人女仆,黑人性奴???
看完电影,你肯定知道他们是为了演戏给男主看,可爷爷奶奶你们二老真的诱骗了男主了吗?
本来男主并未起疑,直到黑人女仆和男工的出现,他们是黑人,黑人也就算了,还从事地位低下的劳动力,地位低下也就算了,还个个精神不正常。
直接让男主起疑,并告知了朋友,获得了强大的场外援助。
仔细设想,如果没有这两个黑人,男主顺理成章去女主家,没有任何异常,就是正常家庭,然后男主不会联系朋友,没有警觉就被顺利换脑了。
这样成功率不是很高吗?
但这样剧情很乏味,所以塞了两个神色诡异两人,让观众好奇是怎么回事,同时暴露了反派的意图。
所以,黑人爷爷奶奶的戏份,在这个故事里,对自己儿女以及孙女,不仅没有帮助,反而成了搅屎棍!!
但对编剧是非常有用的,除了帮助编剧故布疑阵,大大迷惑观众,增加悬念,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帮助男主及其朋友,提供可疑线索和情报。
说真的,爷爷奶奶,你们这时候还不如去旅游渡假呢,非要参一脚做什么?
有技术缺陷的换脑手术让你们演技天生拙劣,而且时不时跳戏,就不要给自己加戏好吗?
或者女主直接说爷爷奶奶过世或者住在其他州,爷爷奶奶住到其他人家嘛。
可真是这样,编剧可不干,这电影要是没有黑人符号了,还怎么拍?
自己选的设定,哭着也要瞎编下去!
所以,强塞了这两个角色进去,但编剧,如果你一定要强塞,至少把他们写得更合理。
《逃出绝命镇》前段时间被《视与听》评为2017年最伟大的25部电影中的第1名,我个人也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于是专门翻译了一篇《视与听》官网的影评,作者是Trevor Johnston本周电影:《逃出绝命镇》,针对种族紧张问题的超现实讽刺乔丹•皮尔的处女作是一部富有创造力的杰出恐怖片,它揭示了当代美国一连串令人不安的非正义现实。
自从《活死人之夜》与《德州电锯杀人狂》上映以来,恐怖类型片的关键套路就是不停地展示当代美国的痛苦现状。
随着这些年来银幕上的各类大屠杀越来越多,我很欣慰能看到一位创作者并未试图带给我们更多的陈词滥调,相反,他选择回归到一种被想象扭曲的不安中,正是这种不安使电视剧《阴阳魔界》成为了展现老一辈美国人焦虑感的流行文化标记。
兼任编导的乔丹•皮尔拍出的这部杰出处女作是典型的来自我们时代的作品,即Black Lives Matter时代。
它的语调是充满挑衅的,但它同样是一部专门运用罗德•瑟林式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假想外壳——来展示一连串敏感话题的电影。
(罗德瑟林,20世纪50年代好莱坞著名电影人,代表作为电视剧《阴阳魔界》,译者注)准备好观看这部电影,它以辛辣口吻深挖白人对黑人性问题的不安感以及民族精神中残存的奴隶制遗毒。
你或许只有从几十年前理查德•弗莱彻拍摄的电影《曼丁哥》以及摄影师罗伯特•梅普尔索普拍摄的美国黑人运动员照片中才能找到更易引起争议的内容。
作为致力于向《猜猜谁来吃晚餐》致敬的恐怖电影,《逃出绝命镇》将丹尼尔•卡卢亚放到了西德尼•波蒂埃的角色之中,即一个友善的小伙子小心翼翼地面对白人女友的富裕父母,然后被置身于一场离奇的恐怖事件中。
他努力争取的将不再是他的自尊,而是其作为拥有独立意识的个体身份。
最好不要透露太多本片中有趣的B级片反转,但我仍可以说,当皮尔的作品在形式上天马行空时,它的内核却仍植根于当今问题多多的美国现实中,显然这诞生于美国黑人饱受恐惧与愤怒煎熬的意识。
观看这部电影时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灵异出窍》、《第二生命》,甚至是《双脑人》这一类的片子。
事实上,考虑到这对可怕的白人夫妻是超级富裕的专家——布莱德利•惠特福特与凯瑟琳•基纳绝妙地扮演了一对笑容和蔼又极通人情的夫妇,直到他们突然撕下面具——你可以说皮尔,这个之前靠双人组合“基与皮尔”赢得艾美奖而知名的导演,探讨了目前特朗普任下美国的两大社会趋势——日益紧张的种族问题与对自由派精英的不信任感,而皮尔那精悍有力的叙事手法放大了这些问题。
最终抖出的恐怖包袱并没有让我们失望,因为它比我们想象得还要离奇。
不过本片真正的亮点在于被不安感贯穿的前一个小时。
当卡卢亚扮演的随和主人公被敲打得逐渐崩溃时,我们会对任何一处出格的言行异常敏感。
随着茶勺在瓷杯里的不断搅动,皮尔用绝妙的想象力重构了日常生活,释放出其中潜在的恐惧。
这部电影在主题上是完整的,但微妙的技巧与叙述上的小诡计会在引导观众走进惊恐的同时带来许多笑声,之后观众才会意识到刚刚经历的绝妙冒险。
现在称其为当代类型片经典是否为时过早呢?
本文是转载我自己之前的翻译英文原文链接:http://www.bfi.org.uk/news-opinion/sight-sound-magazine/reviews-recommendations/get-out-jordan-peele-surreal-satire-racial-tension
所有的被害妄想症都不是凭空罹患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你生活在一个不怎么需要打架的环境里,也要好好锻炼身体,这样万一碰到不得不打架的场合,才有打赢的可能【喂】黑人配角演技狂飙,除了女佣,最服戴圆边帽那个,他好像还在美版死亡笔记里演了L……
比较失望。就是看黑人小哥拿五杀比较爽
The Birds + Psycho + Rear Window,像很多Hitchcock电影一样,在片子最严肃的时候还是带着一点玩笑。
全方位的一般,强行“政治正确”也很无趣,以“黑人皮囊现在流行”一笔带过毫无诚意。演技也没多出彩,奶奶含笑带泪就直呼演技炸裂,观众真单纯。复制《万能钥匙》的创意又无法超越,以催眠和颅内手术代替巫术,闪光灯一闪就恢复神智清明,想找点科学依据依然漏洞百出无法说服人。
片子拍的有点脑洞,但最后居然是换脑子,既然不是精神转移直接换硬件,那还这么费劲演戏给谁看?而且,如果是白人导演拍一部电影讲黑人怎么想害白人,这导演还能活?
這故事告訴我們的交女朋友請慎選
骷髅钥匙+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皮囊之下,套路盛宴。
什么狗屎玩意儿,看完了发现不如不看,这特么情节设定也太缺了!
蠢爆了
只有我最喜欢安全局那小哥嘛,看看有个靠谱的好友多重要
到处是平庸到处是滑稽,美国观众的口味现在就这么无聊?
惊悚片玩脱的最高境界。导演巧妙地把俗套的剧情反转反转再反转,硬是变成一场贺岁档合家欢喜剧片。全场爆笑,掌声不断,呼声四起,变成一场大派对。小成本制作却精良,导演懂得观众想要什么,也知道如何打造一部商业片。
白瞎我期待这么久,这拍的是什么鬼?那些吹捧这部电影的营销号,你们良心不会痛吗!
what???这就是个20多分钟就能完成的短片浪费我那么多时间???想着最后还有啥弯弯绕,结果暴力反抗,结束……摊手……唯一的看点可能只有他好基友报警那段了………
一边欣喜Jordan用实力证明他比Keegan-Michael Key(是的,谁又离开了谁!🐍)更有才华,一边拽着旁边那位的小手,假装已经吓到不行~喜剧、政治、恐怖,以及剧情牵动着观众所做出的本能反应,是实打实的Entertainment of the Year!(在电影院里看,那种观众之间的微妙以及气氛,会有一些奇妙的加成)
太牛逼了。。完全暴露美国种族矛盾的伪恐怖真喜剧片,一定要在西费城这种地方跟满场黑人一起看,简直人生不可多得的观剧体验。。结尾那叫一个欢声雷动,我要是白人我都要吓死了。。
黑人种族歧视?白人危险论?黑人大家都喜欢。
从种族歧视、刻板印象这些角度看的话,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与豁口,越是现代越是开明,越是惊悚。但若从惊悚片本身来说,未免铺垫太多,高潮不够高不够久,甚至不够准,这就太浪费了。演Georgina的Betty Gabriel好棒。女主还是很Marnie啊,哈哈。
恐怖段落不落俗套这点完成得不错,都是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的惊吓点,诡异感无处不在又说不清道不明。就是剧情扯淡到心疼演员。
我曹真的太吊了,感觉港版译名《吓》更得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