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影片进行到大约三分之一的时候,我听到了那首歌,没错,就是那首《乌兰巴托的夜》,多年前的那种熟悉到骨髓里的感觉像暴雨一样突如其来,我坐在4个人的办公室里,眼睛有点酸涩。
如同山西人的老实,贾樟柯的电影涂满了五彩斑斓的生活本色,真实如一张未经PS的照片,脸上的痦子清晰可见,每根汗毛都那么真实,这让我多少有点不适应,我心里明白其实这是艺术,生活本身就是件艺术品,真实的艺术,可现实中的生活却越演越假,反倒需要艺术来还原生活原本的真实了就像站在满目名胜的世界公园,用15分钟的时间游览整个世界,真是天才的创意,一个自欺欺人的玩笑,从照片上看不是更美更真实么?
搞不清楚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兴奋地跑过去看一个大兴的埃菲尔铁塔,在不及一棵树高的比萨斜塔旁拍照留念,是想纪念来过北京世界公园还是想制造自己去过意大利的假象?
去年十一的时候,二哥告诉我说他所待的工地砸死一个人,他们用了整个晚上的时间来处理这件事,还说不让我告诉家里,怕家里担心。
他看到那个死去的工友了,打心底里感到寒冷,为别人惋惜的同时在心的另一侧为自己庆幸,但谁能保证下一个躺下的不是自己?
过了不到半个月,二哥还是回家了,他说心里有阴影,一想到那个人的脸就感到心里发麻。
当我看到二姑娘写给他的同乡好友的那张字条的时候,心里突然很难过,他只是想多挣点钱而已,高工资的代价就是高危险,他心里很明白,但他还是去了,看到那几行字我回想到前面的那个镜头,推着自行车,在夕阳照射下的尚未浇注完工的水泥柱子旁边跟小桃说话,那个场景多美!
几天后,他变成了父亲上衣内口袋里的三叠钞票,我不知道他父亲把那三叠钞票一沓一沓放进口袋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什么,从他的目光中什么都看不到。
那个俄罗斯女人,好像叫安娜吧,为了去看望她在乌兰巴托的妹妹,努力的攒钱,可她讨厌在这个公园的工作,从她在电视上看到天气预报里报到乌兰巴托的时候的眼神,我想起了我妈,当我在遥远的南方读书的时候,她每天都坐在电视前看天气预报里遥控那个她只能靠想象去理解的远方某个城市的天气阴晴,其实,她的目光尽头不是那里的天气,而是我。
当小桃在一个醉生梦死的地方“偶遇”到安娜时,她的心里在想什么?
很喜欢她们在小饭馆里说着对方都听不懂的语言对话,安娜说小桃是她在这个地方唯一的朋友,她们却好像从来没听懂过对方说了什么,有时候,在朋友面前,语言都是多余的在贾樟柯的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的两个字是卑微,卑微的名字,卑微的生活,卑微的工作,卑微的理想,卑微的爱情,偶尔触碰一下高贵,还要把头赶紧缩回来想想那应该不是在做梦吧。
他们无法想象生活在他们建筑好的写字楼里的白领金领们端杯茶水猫在电脑前逛豆瓣是什么感觉,也不知道跟一个时髦女友上街心里会是什么样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是他们虚拟出来的,就像那群婚宴上的普通女子,共同以美女麦当娜们的名义为了没有雀斑干杯时的心态,就像太生跟那个打算去巴黎的温州女人躺在一个被窝里的感觉,我想他那个时刻一定是怀有一种骄傲的心理的,看吧,一个穷保安队长也能睡有钱的漂亮女人,他心里一定高高的得意了好一阵,但当生活的雾气蒸发完以后,他依然还是那个卑微的保安队长,他的女友依然是卑微的外地打工女孩儿赵小桃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个微缩的世界上生活,演着一出自己的喜剧或悲剧贾樟柯让我迷惑,究竟是人生如戏,还是戏如人生?
倾心于对小人物的生活状态以及心理状态的描绘,执着于以影像来保存个人体验,以记录片的手法刻画这些小人物面对快速变化的中国社会时的种种困惑、失落、不安和焦虑,以及对声音元素、音乐元素、环境符号等的特殊运用,共同建构了贾樟柯电影的独特世界。
[1]这部《世界》,作为贾樟柯第一部公映的影片,是贾樟柯从“地下”到“地上”转变的标志,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同于其之前的《小武》、《站台》等作品,贾樟柯把叙事的阵地从自己熟悉的老家山西转变为了北京——去表现家乡人在大都市的生存现状,展现底层人民的社会现实和境遇。
[2]故事设定在“世界公园”,这个标榜着“不出公园,走遍世界”的地方。
这个设定我觉得挺巧妙的,“世界公园”里面是各国的标志性建筑,它的建造本身目的就是满足人民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好奇心,也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化产物。
[3]而以小桃为代表的这些底层的人,他们虽然在“世界公园”之中,但是他们却不满足于眼前的虚假的景观,他们有着远大的理想,想真正的去到异国,寻求自身更好的发展,改变自己的现状。
在这样一个“世界公园”中,可表达的空间挺丰富的,也是导演为突出主题所选择的很好的一个媒介。
一群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与“世界公园”中仿造的世界著名景观共存,显示出滑稽感、不相容感,并且贯穿整部电影。
电影广泛使用了长镜头,这些数分钟的长镜头,给电影带来了纪录片一般的质感,同时也增加了电影的真实感。
电影开头就是一个三分钟左右的长镜头,在地下室的舞台后台,赵小桃向别人借创可贴,随着赵小桃的脚步,我们可以看到后台的嘈杂、杂乱和简陋。
虽然每个人都穿着华丽的演出服装,站在华丽、灯光耀眼的舞台上,但是舞台下的他们是一群没有地位,生活艰辛的底层劳动者。
“世界公园”也仿佛一个无形的“监狱”,将他们局限其中,压抑的活着同时无比渴望触碰外面的世界。
贾樟柯电影的一大特点是强调世界的他者性。
其一,在演员的谈话间充斥着周遭的声音,甚至盖过了演员的交谈。
另外,在这部电影中导演描写了一些与主人公无任何交集的社会其他人。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KTV那段戏,小桃去洗手间碰到了一个女孩,她在洗手间吐过之后,另一个女人递给她一叠钱,导演没有具体刻画,我们却能深刻体察到女孩的命运,并对其境遇产生切身感触。
通过这些无关社会底层人的描写,全面展现了北京这些底层人的命运。
与第五代导演那种镜头语言推动情节发展,大肆抒情所不同,贾樟柯的电影始终保持着克制和观望的态度。
很少给主人公特写脸部镜头,而是类似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作品较多的使用远景镜头,较少的抒情,尽可能用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甚至是拒绝抒情。
在这部电影中,还是有很多抒情片段的,但是贾樟柯保持了冷峻的克制,点到为止。
当二生偷钱被开除后,在“埃菲尔铁塔”中还响着二生录的“欢迎来到埃菲尔铁塔,请按次序游览,谢谢合作”。
二姑娘出事故后,还不忘自己家欠的钱,特别是看到墙上显示出的二姑娘写的欠条,让人感动。
再有工地赔二姑娘家人钱的时候,导演并没有展现二姑娘家人特别的悲痛而去换取观众的眼泪,而是细致的描写了二姑娘的父亲慢慢的把赔的钱仔细地放进口袋,然后抹了一把眼泪。
这些片段给观众带来真实而深刻的情绪体会。
贾樟柯的电影赋予简陋环境以诗意和浪漫色彩。
成太生去廖姐简陋的店铺,在杂乱的的环境中,响着刘若英的《为爱痴狂》,二人翩翩起舞,挺有诗意。
二生偷钱时,配合着舞台上的节奏感强,富有冲击力的音乐,让人有一种看动作片的感觉,很具表现张力。
再有,小桃和二姑娘走在空旷的工地上,突然天上飞过一架飞机——不知是不是导演有意为之,但是可以称得上是神来之笔——二姑娘问小桃飞机上坐的什么人,小桃说不知道,然后镜头给到飞机内部小桃刚认识的安娜,很有超现实意味。
电影主要刻画的人物是小桃,她渴望去到外面的世界不愿待在一个“虚假的世界中”,可是,她自己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她出去的梦想只能寄希望与男友太生带她走,当前男友、新认识的俄罗斯姑娘安娜相继离开了她,当身边的姐妹有的傍上了大款、有的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小梅心里的失落和无力可想而知。
而最后,当得知太生在外面找到新的女友时,小梅心中最后的希望也落空了。
二姑娘是电影中非常出彩的人物,他只出现了三、四次,却极好地展现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他背负着家里的负债,想要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而改变命运的方式就是夜以继日的工作,靠自己的体力、拼了命地换取微薄的收入,终于出了意外。
而最后,工地以三万元钱息事宁人,当一个人的命和钱挂了钩,我们不禁要反问,农民工的命就这么卑贱吗?
人命是用钱能衡量的吗?
贾樟柯在电影里运用了动画这种新颖的形式,可能也是出于对观众迎合的考虑,第二,动画主要显示了人物手机所显示的内容,又极大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总之,这部电影是对中国社会现实真实的显示,它着眼于小人物生存的空间,对社会底层人民命运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展现了他们真实的生活现状。
“我们死了吗?
”“不,我们才刚刚开始……”这是赵小桃和成太生的最后一次对白。
拖了很久才决定独自看它,黑暗的屋子里飘着怪趣的flash和好听的音乐,山西腔对白似乎是贾樟柯标志般的印记,就如蔡明亮永远只用李康生做男主角一样。
片子仍旧与我想象的大相径庭,符号与暗示充满整部影片,弱化了故事情节,反之增添几许哲学意味。
正所谓:“日子长于一年,世界就是角落。
”耐人寻味。
北京的世界公园,似乎不出国门便能游览全球,真是完美适配贾樟柯电影的取景地。
有一份歌舞团工作的小桃在熙攘的北京,倚靠着同是山西人的保安太生。
两个异乡人在微缩世界中获得缥缈的满足感:“我们那什么都有,埃菲尔铁塔也有”,但现实是其实并无所得的,无尽的虚幻迷茫。
在这种空虚中,太生勾搭上代表着南方、国外的温州女人廖阿群,但所谓的暧昧陪伴也终究是敌不过在巴黎有房的对方丈夫;小桃在陪酒中守住了底线,却发现团里的知心之交安娜早已沦落。
科长顺着千禧年代的流行风潮,加入多段粗糙的flash动画,赵小桃的思绪简单纯真地飞舞出去,飘向远方,现在看来抽象又贴切。
小魏和老牛似乎总是在争吵,喋喋不休地追问,“你去哪了?
”亲密感情中的掌控欲望可见一斑。
在无数次的封闭、逃避之后,反而是敞开心扉的怒骂,见到绝望自残后的焦急:情绪的流露,让欲碎的关系有了一丝转机。
再次出现,已经走进看似圆满的婚姻殿堂 二姑娘怀着简单的谋生心理,默默加班赚钱,发生事故,不声不响地死去,临终前忘不了的是尚未偿还的欠款;来京奔丧的父母首先想的也是买包烟好办事。
在他们眼里只有谋生,所谓尊严、公理都是太遥远的事。
最后出轨事件暴露,小桃躲藏,太生追寻,无言对峙。
时间直接跳转第二天,两人因煤气中毒被抬出,并排躺在雪地上。
那一夜是妥协和解还是绝望破裂,太生疑问他们是死是活。
可以回答的是,他们终究是要纠缠着,相爱相杀开启下一段旅程
昨晚我独自一个人去学校电影院看了《世界》。
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认真的看贾樟柯的电影。
第一次认真看赵涛。
那种出身贫苦的人身上能看到人类真正的毅力。
那种非知识性的没有任何包袱的智慧。
自小磨练出来的生存力。
落实于生活的勇气。
这种东西,在大厨身上也能看到。
我最感动的是赵小桃和安娜的友谊。
她们告别的时候,我哭了。
电影的结尾是模仿《坏孩子的天空》的。
“我们都死了吗?
”“我们才刚刚开始呢!
”由山西话念出来,非常搞笑。
贾樟柯还真是一个好玩的家伙~~~这电影给我的感觉很复杂:光亮的地方很多,但是整体总觉得有缺憾。
故事到中部渐渐懈怠,失去了开始的张力。
结尾我不是非常喜欢。
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世界》选在世界之窗是一种荒诞的投机,但是我却很喜欢。
我看完《世界》出来,大厨给我短信说:“我路过天安门。
你知道吗?
天安门对面建了一个布达拉宫!
”是瓦,这就是我们比电影更荒诞的当下的世界。
前些天把贾樟柯的《世界》过了一遍。
当许多影评家或者对电影颇有研究的人纷纷把《世界》奉为里程碑的时候,我只能很遗憾地说,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部多么好看的电影,基本上节奏拖沓情节沉闷——这是评价故事片的标准吧?
事实上没有人需要理会我的意见,因为我根本就是个连商业片和文艺片都不大分得清的人,我只是觉得《世界》没有我想象中的好看,仅此而已。
幸运的是,这是我看的第一部贾樟柯的电影,对他的所有电影我都有所耳闻,但《世界》是第一部跌进我眼睛的。
说幸运是因为我可以不带任何偏见地去评价它,我不知道他之前的作品是怎样的。
当我摆出一副架势想评价它的时候我的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对于我来说这就是贾樟柯,就像独自旅行时住在一个十块钱一晚的破旅馆里,贾樟柯就是你的临时室友,你们是一样的旅人,彼此陌生而又熟知。
他是个有看法的人,给你讲述他对生活的态度以及种种的经历,你静静地听着然后觉得你的生活也是那样的,你们有着同样的向往和无奈。
然后你们在臭哄哄蟑螂出没的房间里睡着,做起自己的梦,或许梦里都出现了家和亲友。
第二天你们彼此道别踏上各自的旅程,或许是他先爬起来走了,剩下你一个人醒来面对寂寞的空房间。
这样评价一部电影无疑是太过于感性了,但我并不想分析某某长镜头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技术上的事情我毫不在行。
这部关于民工的电影——我想这样称呼片中的主要人物并没有错——赶上了某种潮流,民工题材热的潮流,当然我认为贾樟柯并不是刻意要赶这个潮流的,只不过是因为这个题材比较能表达他想表达的东西——对当下人们生存状态的一种呈现和思考。
张纪中拍《民工》,管虎拍《生存之民工》,无非都是通过这一群人来表现更大一群人身上的东西(尽管管虎声称不想呼吁什么,证明什么,讨回什么),张纪中说自己也“曾经是民工中的一员”,现在又何尝不是呢?
小桃和太生比二姑娘这样的民工似乎又高了一个级别,多少看上去体面一些。
体面一些就了不起了吗?
居然妄图享受纯洁的爱情——这样一种极为奢侈的奢侈品。
当小桃把贞洁看得那么重时我觉得有点可笑,当太生在廖姐身上摸来摸去时我也并不以为罪恶。
可是然后我被感动了,这感动狠狠地扇了我自己一巴掌,小桃的坚持不正是我们许多人最初的种种坚持吗?
当虫子变成飞蛾以后就能嘲笑其它虫子的丑陋可笑了吗?
其实飞蛾又能美到哪里去呢?
小桃的这种坚持是美的,这种美同时也体现在二姑娘临终前写的那张纸条上,那是一行震撼人心的文字,交织着沉默的悲哀和崇敬。
说到悲哀,小桃、太生、二姑娘、安娜、廖姐都被浸泡在小人物的悲哀中,所不同的是二姑娘的悲哀化成了老父亲棉袄中的几叠纸,而其他人的悲哀还在无尽地延续着。
二姑娘的悲哀也并没有结束,他用卑贱而唯一的生命换来的一点钱被装进老父贴心处时,绵长的钝痛也必将在亲人心中无限期地驻留。
还有安娜和小桃的相识完全是为了表现生命的沉重而存在的,所以无需在意她们语言不通的那种神奇的交流,只要有那首沉沉的《乌兰巴托之夜》,以及在KTV洗手间里两人的抱头痛哭就够了。
说到这里我也不得不提到安娜要离开世界公园那晚的那个长镜头,两人坐在三轮车上,都市的晚风吹拂着她们各自纷扰的思绪。
一直觉得这个镜头太长,却或许也是不得不长。
至于结尾煤气中毒以后的那句:“我们才刚刚开始。
”很多人理解为是小桃和太生之间的重新开始,但我不是这么认为的,我觉得那是他们各自生活的重新开始,他们需要理理自己生活的头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然后或在一起或者分离。
再说说片子里的flash,据说是赶时髦,褒贬不一。
我倒觉得动画加得挺好,动画相对于一般镜头而言乃是一种冷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把世界简约化了,它提供的信息之少,需要观众更多地参与其中。
而且可以注意到很多时候出现动画都是在有手机短信的时候,也许动画的形式更能清晰地向观众传达短信内容吧。
不管怎么说,《世界》向我传达的想法并不那么集中,而是一些零散的琐屑的感受,汇合清晰成这个原本就零碎的世界。
这差不多就是我对《世界》的一点印象,也许当你住在十块钱的小旅馆时会听到头顶有飞机滑过,然后你的临时室友问你:“你说这飞机上坐的都是什么人啊?
”
二姑娘说,小桃,你说这飞机上坐的都是啥人啊?
小桃说,我也不知道。
反正我认识的人都没有坐飞机的。
《世界》我爹是个民工。
他先在土地上摸了几十年的坷拉头,又在建筑工地上摸了几年的钢筋,到现在还是一民工。
我在大一那年暑假的时候对我爹说,我要到工地上打几天工。
我爹说,你现在啥都不会,只能按打杂的小工算。
每天工钱三十块,扣掉四块五毛钱的伙食,还剩下二十五块五。
干一天算一天的钱,刮风下雨停工没有工钱。
只要是晴天,不管有多热你都得出工。
早上五点就得爬起来,晚上要干到天黑收工。
你还干不?
那个时候,济南的天气就像蒸笼一般。
平均每天都在三十五度以上。
我抬头朝天上望了望,咬了咬牙说,我试试吧。
我爹说,恩,有种。
就这样,我在济南国际机场附近的工地上“实习”了个把月。
而这段时期,我认识了刘军。
那天,我刚到工地,我爹就把我领到了一个和他差不多大,但明显很发福的胖子面前。
老张,这是俺儿,给他随便安排个活干吧。
他最多干个月把,你看看成不?
我爹凑上前把递给胖子的烟点着。
这个好说,听说还是大学生呢,到这里体验生活来了啊。
小黄,你就到钢筋组去吧。
让刘军先带你两天,跟他学弯钢筋套子。
胖子指着不远处一个小伙子对我说。
胖子朝那个小伙子喊了声,刘军你过来一下。
这时,刘军笑嘻嘻地走过来了。
一眼看上去,刘军和我差不多大,只是明显比我壮,皮肤也比我黑。
刘军一笑,满脸的钢筋灰里显现出两排白牙。
刘军说,听你爸说你是大学生啊。
我说,算是吧。
专科,没多大意思。
刘军说,啥是专科?
看病的?
我说,不是。
专科也大学,一般上三年,比上四年的大学差点。
刘军说,那也包分配啊。
反正比我们大老粗强。
我初中都没上完就出来打工了。
第一天里,刘军很是兴奋,滔滔不绝地跟我讲了许多建筑工地上的事。
天快黑的时候,我弯的钢筋只有刘军的一半,手上的泡都磨出血来了。
刘军说,看你这样子,明天不能弯钢筋了,你好好歇一天吧。
或者明天换点别的活,我帮你干。
晚上我们三十多个住一间屋。
吃过晚饭再冲个凉水澡估计有八九点钟了。
有些人还很精神,就聚在一起打牌。
有些没事干就躺在床板上瞎扯。
刘军不打牌,平时他吃过饭在外溜达溜达就回去睡了。
那一屋除了刘军,其余都结婚了。
他们常常拿刘军来开涮。
他们说,刘军,今年你娘给你说媳妇了没?
刘军说,还没。
他们说,那不快点啊,要不,吊毛都被你用手搓光啦。
哈哈哈哈。
这时刘军就用床单把头蒙起来一句话不说。
有一天收工后在街上溜达,刘军忽然神神地对我说。
你知道不,他们很多人都在偷看。
我说,偷看什么?
刘军说,你不知道啊,那个宾馆里这几天常有一个女的在洗澡。
窗帘没拉严。
刘军指了指工地的不远处有一个星级宾馆。
刘军说,你想不想去看看?
我说,你想不想?
刘军犹豫了一下说,走,我们看一会儿就回来。
走到半道,刘军又改变了主意。
刘军说,还是算了,你是大学生,不能把你带坏了。
到时候你爸爸又说我。
刘军说,走,我带你去看飞机吧。
刘军说,那个飞机真娘的大,有三间屋子那么大。
在去看飞机的路上,刘军突然问我,小晖,你说说,这宾馆里住的都是啥人啊?
我说,我不知道,反正我没住过宾馆。
那天很平常。
太阳一如既往地大,天气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我仍旧在重复那个十几天来一成不变的动作。
把钢筋放在板槽里的两个铁柱之间,按比例依次弯四次,然后再弯一个钩子,最后再用手在板子上整一整,以确保钢筋套的四个角在一个平面上。
刘军在不远处用电锯锯钢筋。
在我弯到几乎麻木的时候,我忽然听到“啊”的一声惨叫。
这时刘军转过身,我看到他已经面无人色:小晖,我...我的手指头被...被锯断了...时隔三年后,我再次见到了刘军。
那年春节我去姑妈家拜年,我向姑妈提起了刘军,我说想到他家转转。
在门口,刘军和他老婆就出来迎接我了。
在刘军给我让烟的空当,我看到了他拇指上残余的指桩。
那天都说了些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
那次工伤之后,刘军在医院里做完手术后就直接回家了。
后来,我再也不知道他去哪儿了。
那天他哥过来替他收拾行李的时候,递给我一本书。
他哥说,里面有刘军给你的信。
那是一本我借给刘军看的小说。
我翻了几页找到了一张纸条。
上面用圆珠笔写着:小晖,祝你将来成为中国的比儿盖CI。
刘军我忽然想起来了,那天闲聊的时候刘军问我。
小晖,你说咱们国家谁最有钱?
我说,咱们国家我不知道,我知道世界上最有钱的是比尔盖茨。
刘军说,哦,他有多少钱啊?
我说,有几百亿吧。
刘军说,啊,几百亿,那得能买多少架飞机啊。
题记:为世界和平 妇女解放 脸无雀斑 干 ――影片台词世界很远,在艳丽之间神思虚空世界很近,在瞩目之中寻回应答我们已经无力于本质,我们也没有了批判的利器,我们只有狂欢和沉醉。
艳俗的图像里王迪不唱,《顽主》里的走秀到了《世界》只有了全球化的舞动。
背景声一直是贾樟柯的强项,跟拍也是试图介入的方法,世界是晴和阴的客观存在,拾破烂的老者他占有的是整个世界,然,这里的出现犹如摆拍的无趣。
本子决定一切,还是导演决定了一切,吵吵闹闹的化妆间里吵吵闹闹的人,跟拍的镜头里,女声张扬。
昏昏的灯火惨淡的境遇,漂是物理的丈量还是心里的图景,总是有着乡音,你在那里,我在这里,这是民族的一道屏障,是相聚的力量也是隔阂的起源。
站在中间。
左为阴,右边是阳。
诱惑的方式有些老套,拒绝的也是老套。
雄性的征服欲和她的不情愿背面依然是一种经济学,平静的长镜头下涌动的是变革的人际,暗夜里的金水桥上老人家早已荣辱不惊。
那辆车上想必不会有《永恒的一天》那样繁复。
风景里光彩耀人。
Flash在影片里的出现绝非技术或者时尚,它造就了极限塌落前的现场,一个真实存在的虚构。
不断的类比,不断流淌的灰,像直面片场景板后面的一切,腻子在灯光里懒散,贾樟柯终于明白了生存和变异的方式。
新的大陆,从中轴线穿过,从灯火了跨越,走向夜幕后的乌兰巴托,在草原的深处,记忆瓦解。
缩微的双子座在远方是唤起非民工的记忆,这是眼球的艺术唤起全球的记忆。
而图154的场景暧昧里有着年代的记忆,虚拟里的实在和实在里的恍惚一起构筑我们的视野。
烟花一样亮丽的Flash和真实里屋子的灰填充着谁的历史?!
喧闹里图说的历史有着二维的扁平,而人的世界里只有醉酒的清醒。
但生命没有存在可依,只有彼岸的梦像乌兰巴托的月光泛起心里的晶莹。
夜总会是另一种形式的灰,洗手间的相遇甚至比楼顶过飞机更加生硬,这种批判让我想到了《小薇拉》没有一堵墙能够不沾污浊,只有时代的广告牌一遍遍抹着油彩,散发光亮贾樟柯依旧还给了我们平民的历史,一个繁华如梦后斑驳而刚毅的世界。
在那个场景里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兄弟!
局促的场景和空旷的路 漂的终点又在哪里?!
是那聚光灯里的虚构,还是每一天平淡或悲凉的生活?!
二姑娘的纸条是虚构里的控诉,传承于《高山下的花环》,一个神缺席的年代,人在底线上支撑头颅。
数钱数出所有和人相关的辛酸,三明木纳的脸上只是国民的木纳,一个生命的交易只是几叠货币,当我们身处繁华,有几人会思量那高楼之上漂浮着多少这样的幽魂死亡之后必死婚姻和繁衍,我们结婚吧的话语和车上保安的顶灯相映成趣,人,自愿进入另一个人的生活,这也是一种埋葬的方式。
我们是不是死了?
没有!
我们才刚刚开始!
文德斯式的冰凉的电子乐在黑暗里弥散黑 还是黑夜里。
【附录:影片资料】《世界》2005中国片名:《世界》导演:贾樟柯主演:赵涛 成泰燊 黄依群 王宏伟 安娜片长:108分钟奖项:2005西班牙巴马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伯爵奖以及最佳摄影奖后、第7届法国杜维尔亚洲电影节上最佳编剧金荷奖,61届威尼斯参赛片推荐指数:艺术性8,观赏性6 建议去电影院观看星汇(香港)投资有限公司 上影集团上海电影制片厂 联合出品2005年4月21日 星期四 上午1时36分 昨天是陈逸飞追悼会的日子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创可贴不是万能的——《世界》 谁有创可贴?
虽然小桃穿着华丽的服装,美丽的水晶的鞋子,可是她仍然不是公主,她的水晶鞋子不合脚是劣质的产品需要用创可贴来解决。
就如同和小桃一样穿着华丽裙子的女演员拉练坏了只能用区别针来解决一样。
我们不能把鞋子扔掉,因为我们要靠他走路表演,我们也不能把自己的脚修改到何时鞋子的尺寸,所以我们可以找到改变这两者矛盾的替代品——创可贴。
小桃寻找创可贴的声音一直在此起彼伏,让观众一下子就想到了伤口。
其实导演的意图伤口不仅仅是脚吧?
脚仍旧是脚,鞋仍旧是鞋,唯一多了一样的是创可贴。
这是直接解决问题的方式还是迂回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就是世界。
————————————————————————————————————————————————————————— 公园的世界还是公园的世界?
“你给我一天,我给你整个世界”——北京郊区的世界公园,是世界吗?
印度、埃及、大本钟,比萨斜塔,双子世贸……看过了这些就等于游览过了世界吗?
坐在飞机上就是在天空中了吗?
美丽端庄的空中小姐其实根本都没有做过飞机,可是舞台上的俄罗斯姑娘真的就是从遥远的北国来的,你能说这个公园不是世界吗?
公园就是世界,世界就是公园。
小桃的初恋男友要出国赚大钱去了乌兰巴托,乌兰巴托的女人一个俩孩子的母亲为了生计,为了赚钱去看望自己的妹妹出国来到了世界公园表演,到歌舞厅去做陪酒女郎,这就是世界上的人。
————————————————————————————————————————————————————————— 梦想与现实 小桃的梦想就是太生能照顾她一辈子,一辈子之对她一个人好。
太生没有得到小桃的时候骂到:“不要再我面前装处女了,装什么装!
”小桃为了证明给太生她的爱是坚贞不渝的行动就是把自己的第一次交给了太生,小桃说她的唯一依靠的东西,是她的贞操,如果太生背叛了她,她就"宰了"他。
可就在小桃得知太生真的背叛了自己以后,她毅然的选择了离开,而不是“宰了”太生。
太生的梦想就是能够在北京出人头地“干出一番大事业”。
可是太生来北京这些年以后仍然在公园保安的地位上苦苦挣扎着…… 太生,在世界公园里还能自信地生活,出了公园的门,也仍要面对卑微感的侵袭,靠伪造证件实现着他“要给小桃幸福生活”的承诺。
紧随其后的的背叛与小桃的清醒,让直接戳住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脆弱,却又那样沉默,叫不出痛的压抑,仿佛就是意料之中,原该如此。
俄罗斯的女演员的梦想就是赚钱能去看自己嫁到乌兰巴托后就一直都没有见过面的妹妹。
为了这个梦想她去公园当了女演员,但是女演员来钱还是慢了,于是她选了一条她不喜欢但是却又来钱快的工作,去歌舞厅当陪酒小姐。
二小的自豪,是在大城市每月200块钱的工资和那身公家给发的保安制服。
可200块钱在北京又能干成点什么?
算什么?
大牛的梦想就是娶到小桃的室友,为了得到这份感情,他甚至不惜自焚。
大牛打动了女孩,他们结婚后还去了广州度蜜月。
温州女人每天在仿造名牌的缝纫机钱工作着,她的梦想就是去法国寻找她是十多年已经杳无音讯的爱人。
可是法国去的了,爱人还会是她的吗?
而二姑娘再还没有融入这座城市,出来闯一闯的最后结局就是三万块钱的抚恤金和他的几十元的欠款。
————————————————————————————————————————————————————————— 这就是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1、小桃把自己交给太生以后,“太生我最相信的就是你,我就这一点本钱了,都给了你”。
“你不要相信任何人,我也一样,这个世界谁也靠不住,只能靠自己”。
2、影片的最后一句对话,在一片漆黑中(两人已被煤气毒死):“我们已经死了么?
”“没有,我们的生活刚刚开始。
” 漂泊的人啊!
爱情或者根本就不是合理的解脱与归宿,生命已经结束,可是世界仍然在继续……
《世界》是我看过的第二部贾樟柯的电影。
第一部是《三峡好人》。
第一次看过三峡好人之后,对贾樟柯并无任何的好感。
因为在我看来,电影价值所包含的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两种需要有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偏重于任何一个。
而贾樟柯的电影毫无疑问的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偏偏没有多少商业价值。
知道世界是在吉姆派柏的《看电影的门道》,后来又接连在其他电影方面的书籍中找到贾樟柯这个名字,而在这个名字旁紧随其后的便是《世界》。
直到电影已过大半,我才对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有了一些想法。
平时看电影的习惯是耳听八方,边看边分析镜头运用场面调度,注意声音,观察表演方式等。
但是我之前看电影的那一套方法对于《世界》来说却派不上一点的用场。
于是更令我着急、费解,但是随着影片的进行,一点一点的细节之处似乎又让我有了想法。
现在来说一下我的理解吧。
影片叫做世界。
而这一个世界指的是北京的世界公园。
世界公园是一个微缩景观公园,在这里仿佛可以看到世界,但是你看到的东西全都是假的。
电影里运用的最多的手法是重复蒙太奇,多句台词重复的出现。
比如那句“不出北京,游遍世界”。
则可以表示出中国人自欺欺人的心理。
暗示这个社会上的人周围的一切都是假的,并且活在自我欺骗之中。
就像是“二姑娘”,明明是一个男孩子,却要叫做二姑娘。
小桃问起他为什么要叫做“二姑娘”,他说是爸妈以为他会是个姑娘,但是却是个男孩,但还是被叫做二姑娘。
此处也是一个迎合主题的暗喻。
而在影片里世界公园里还有一句广告词叫做“你给我一天,我给您一个世界”。
有时候这句话也以“一天一个新世界”出现。
而在影片里,导演朴实的手法多次使用了重复蒙太奇,并以此来暗示主角日日重复不变的生活。
片子是现实主义风格拍摄而成,而中间又穿插以色彩鲜艳且略有天马行空的彩色动画。
片子拍摄的事真实的事情,而动画做出来的是虚拟的不存在的。
而看似真实的世界,却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实实在在虚假的世界。
虚假的生活,虚假的情感,虚假的话语。
所以导演用虚拟的动画手法表示的,却恰恰是最真实的东西。
太生对小桃的感情是虚假的,他的内心里有强烈的占有欲。
当阿群给太生发了短信之后,又出现了一段动画。
漫天飞舞的粉色的花瓣,花朵里的花蕊出现。
这是和电影《美国丽人》中相似的用法。
红色或粉红色的花瓣常象征着性欲,所以代表了太生压抑已久的内心的欲望。
而出现的花朵中的花蕊则是生殖器的代表。
阿群是虚假的,因为她所做的工作,她的房间里堆满了LV的袋子,她是一个做山寨奢侈品的。
巴黎是假的,飞行是假的,“姑娘”是假的,而世界公园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就如这个国家中的其他人一样,都在过着一种同样虚假的生活。
最后两个人在世界公园外的雪地里,因为煤气中毒并排躺着。
太生说,咱们是不是要死了。
小桃说,没有,咱们才刚刚开始。
影片最后这两句对白让我想到了《疯狂原始人》里的一句话“你这不叫是活着,你只是还没有死”。
也许在最接近死亡的那一瞬间,小桃忽然明白了,当她终于离开了她所厌倦的虚假的世界,她终于触到外面真实的世界了,所以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个人感觉枯燥i
看过,但没啥印象了!
我不懂的《世界》,可能有其他人会懂。
哲学课观赏
跟语文老师借的碟片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小
你的世界 她世界
一日长于一年,世界就是角落
没想到还有比无锡的蠡湖中央公园还恶俗的地方 omg……
我太喜欢这部片子了!“给我一天时间,给您一个世界”“不出北京,走遍世界”,实在讽刺,又无奈。高考结束的暑假,我拿着新买的拍立得一个人去逛深圳世界之窗,我把那些世界名胜模型填满相框,想象自己已看过外面的大千美好世界。今年生日,高考五年之后,我站在真正的埃菲尔铁塔下面,比深圳的大了好几倍,冬天的巴黎,真冷。我们满心期待地到了“外面的世界”,却发现和过往的城市一样平淡、普通。是时候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无趣的不是世界,是我看世界的方式。
离开汾阳的第一部电影,在这之前,世界存在于流行歌曲、电视机里,繁荣而浪漫,而当世界真的来到眼前,它只是一个个冰冷的建筑、名词、概念,它们因为什么,为谁存在?反正不是为剧中的人们。在赵涛的爱情幻想破灭之后,她反而穿上了婚纱,但现实里的她,只能披上塑料雨衣。一种更概念化的创作,但并不成功,部分片段让我如坐针毡。
太長了。有好幾場戲是挺有意思的。但剪得太長了,節奏感極差。前一小時還行,過後就漸漸丟失耐性了。還好林強的配樂扳回一點注意力。
自卑的纪录片,失败的剧情片。
难看
好象没看完
7.0 大陆
反正N刷完《小武》过来看就觉得怎么都不对味儿 但是又有很怪异美好的一些东西在
补签。世界公园是对世界民俗文化以及建筑艺术冰冷的机械复制,生活在其中的工作人员与旅客亦是消费社会冷漠的牺牲品。成泰燊长得真像秦昊。
立意很好,但整个片子太刻意了
结尾太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