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欲望和性面前,不管是法律还是道德所宣扬的平等或自律,都显得僵化、迟滞和无用。
也许,欲望和性本来就是某种“权力意志”的体现,操控、欺骗和残忍,本来也是“超越善恶”的方式。
人性,根本上并不是19世纪“浪漫派”所宣扬的那样自然善良——尽管这股浪漫主义潮流,乐观、轻省、直白、简单、混杂,充满人道悲悯,因而影响至深——但是,反对“浪漫派”,如尼采,也不是就意味着要终极的悲观,而是要正视这一切,承认这一切,恰恰在面对这一切的过程中,我们才可能发现:“可怕的非人资质,或许恰恰就是滋养人性的肥沃土壤,只有在这里,才能够生长出冲动、行为、功业当中的所有人性。
”(尼采:《荷马的竞赛》)当然,这里的“人性”不应是任何具体行为的辩护,而是帮助我们面对生活,回到真实。
“dronningen”——“queen”——“女王”,为“王”本身——权力,欲望,统治——提供了不错的阐释,尤其是以“女—王”的视角。
在公路上各自绑着安全带向前行进的戛然而止,也没有拖泥带水,“婆婆妈妈”。
故事发生地,丹麦,直让人想起哈姆雷特,只不过现代人迹罕至的寂静大森林,替换了封建城堡中熙攘人群的腥风血雨。
如果带着去除“浪漫”的哈姆雷特视角,再看这部影片,或许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刚开始看觉得是家庭剧,看下去觉得是色情电影,最后觉得是心理恐怖片。
配乐虽然不是恰到好处,但也不突兀,相对来讲比较克制,很冷很北欧。
整个故事总给人一种把某部“大型宫斗剧”其中的两三集单拎出来拍了部电影的感觉。
懦弱的国王,权倾朝野的皇后,稚嫩的庶出王子。
放在权游里的某个大家族里一点都不违和。
整个家居一股浓浓的高配宜家风。
丈夫在儿子死之前已经回过味儿了,甚至在之前和老婆摊牌的时候就根本没有被老婆说服。
这货应该在夫妻关系里一直都比较弱势,在二人的争吵中可以看出来房子不是丈夫的。
闺蜜最后也妥协了,等于说全剧里的人都是女主的帮凶。
(也可能闺蜜已经告诉丈夫,丈夫依然选择无视)儿子的形象有点模糊,你说是老实人吧,好像是个不良少年;你说是不良少年吧,又缺乏江湖的生存手段。
只能说是一个处于迷茫期的小伙子?
而且剧中也没点明他的具体年龄,如果说清楚了会更好。
我总觉得小伙子已经十七八岁了。
最后的死确实是一个好的结尾,符合整个故事的气质,但是总归是有点牵强。
不过也可以理解,再闹下去的话,估计得拍150分钟。
《红星女王》(港译《女王诱罪》)在HKIFF上映时被标记为三级片,观影前我并没有想到尺度会这么大。
先讲故事电影可以粗略地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接连不断的暗示推进。
Gustav和Anne第一次单独相处时他刚洗完澡,湿漉漉的身体只裹着一条浴巾,正在茁壮成长的肌肉以及疑似营养不良而显得非常瘦削的身体,再加上稍微苍白的肤色,一双因不熟悉而有些局促的眼睛直愣愣地盯着Anne。
而Anne询问起Gustav读书的内容,并玩起了“你拿啊嘿你拿不到”这种非常调皮的小把戏。
这期间是Gustav的逐渐适应和融入,以及Anne着手的涉及少女被强奸的案件。
这个少女在出庭作证前的那天夜里敲响了Anne的房门,告诉她她最害怕的就是“那些人不相信我的话”,Anne以各种理由安慰她,鼓励她。
第二天庭审结束以后,少女愤怒地对Anne说“你看,那些人根本不会相信我”。
这里影射了后面Gustav相似的遭遇以及一个现实的窘境:未成年人的证言是会受到天然地怀疑的,因为他们的证言被认为应当符合他们的年龄及阅历,即作证能力。
Anne随后在停车场直接接触了被告,尔后受到自己律所合伙人的谴责。
这显示出Anne不仅是正义的,而且折射出她非常强势、认为自己绝对正确的性格(合伙人说“你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而Anne完全不予争辩只回答“你从一开始就知道我是怎样的人”)。
转折点出现在Gustav带Amanda回家并发生关系,Anne在听到他们叫床的声音后整个人的状态明显开始发生变化。
首先是她迫切地想要被丈夫满足,然后在镜子前欣赏自己的身体,被女儿说“从不下水”的她放下手中的工作跳进湖里跟Gustav戏水,和Gustav挨着坐在沙发上喝酒,从未想过文身的她让Gustav在其手臂上文身,在她和丈夫共同的朋友到家里拜访时放起了音乐自顾自忘情跳舞,甚至撇下朋友和丈夫,应Gustav本可能是出于礼貌的邀请出去喝一杯。
一切的一切都指向同一个事实:Anne的情欲,肉欲,身体的自我意识,都在从长久的性压抑中(由忙碌的工作、家庭生活等等造成)逐渐苏醒。
第二部分的开始是Anne穿着真丝睡裙,趁丈夫不在,如反复练习过一般行云流水地进入Gustav的房间,非常程式化、毫无情感交流、直奔主题的性交流程,过程中双方都未发一言,全凭欲望引导。
这里我们完全可以看到,尚幼的Gustav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搅,震惊、疑惑稍纵即逝,取而代之的是空白的大脑和身体本能。
而Anne在被满足后摊靠在床上的一瞬间,眼神中夹杂着愉快与惶恐,随后飞快地离开现场。
一台高配苹果电脑作为补偿由Anne送给了Gustav。
越轨的惯性犹如倒下的多米诺骨牌,驱使着两人愈加频繁地幽会,快乐的日子逐渐达到高潮。
有一个细节是,当被Gustav问起她第一个与之发生性关系的人,Anne的回答闪烁其词,只说那是个“根本不该与之发生关系”的人,不禁让人猜测她是否也曾经是另一个成年人的幼小受害者。
最后一部分始于女儿们的派对。
Gustav在后院看到Anne时从后面环住她开始亲吻她的脖颈,却被Lina撞个正着。
被Anne由于羞愧和惊慌而愤怒甩开的Gustav开始了一个小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不满应有的反应:爬到树上大吵大闹,疯疯癫癫,似威胁,似引人注意。
Anne开始慌了,剧情急转直下。
Lina不断表示这件事让她感到恶心,她会告诉Peter,每一个来自Lina的未接来电都在考验Anne的运气。
Gustav这边呢,你可以轻易地得到一个孩子,但你却无法控制他们。
心神不宁地等待了几天后,Anne被从露营回来的Peter质问是否跟自己的儿子发生了关系。
不过一两秒钟的时间,好像过了一个世纪一样漫长。
Anne眼含泪水,开始了她疯狂的自我保护程序。
接下来的事情都非常手段高明以及顺理成章了:给Gustav泼脏水,让他失去诚信;同时利用Peter的愚懦和他与Gustav之间的隔阂,进一步孤立Gustav;转移矛盾点至自己的后妈身份。
Gustav从Anne的欲望机器变成了一个恶性肿瘤,会在夜半从寄宿学校跑回家里敲门要惊醒熟睡的Peter、让Anne家庭破碎、名誉扫地的巨大生存威胁。
掌控一切、绝对正确的Anne此时战斗力全开,不费什么力气就间接地置Gustav于死地。
虽然Gustav死后Anne由于内心复杂的情绪痛哭,但我倾向于认为她有那么一部分念头一定是松了一口气,因为死无对证,一了百了。
而另一个定时炸弹Lina——可能是考虑到Anne不好惹,也可能是出于对Anne两个女儿的怜悯,亦或是少管闲事的想法——作为唯一的目击者,放弃了对Anne的检举。
她的心态是非常微妙而值得探讨的,前后的变化,最后的隐忍,无不暗示着对于Gustav的牺牲。
这样的牺牲来源于什么?
是什么考虑最终超过了对Gustav的保护?
她究竟是否有义务检举Anne?
她是否也是间接杀害Gustav的凶手之一?
第三部分也有整个剧本最bug的地方——在一个互联网年代,Gustav竟被如此逼上绝路。
他甚至找到了Anne的办公室,也来到了家门口,却都没有再进一步的行为。
他出离愤恨的情绪与他孱弱的行动力形成了异常鲜明的对比,而这里的对比却于导演在影片前两部分所塑造的Gustav的性格里面找不到回答。
换句话说,也许是最终想要一个悲剧的结果,导演在结尾处放弃了故事的真实度和完整性。
压抑来源于道德?
和我一起观影的朋友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观影的过程如此压抑?
亦即,为什么作为观众的我们在看到Anne和Gustav的行为时,会认为它是“越轨的”或是“不伦的”?
这两个词本身就具有强烈的道德判断。
跳出电影本身,在观影过程中的我们被强烈的道德感压制着。
这道德感来源于什么?
如果Gustav是个成年人,继母与其发生关系还会让我们如此压抑吗?
至少我的答案是,接受度可能更高一些,但心里还是会有被违背的感觉。
联想到我这位朋友前段时间说自己的法国男友头发太长会被人歧视找不到工作,结果跟男友大吵一架的事,以及之前朋友与我进行的关于开放关系的探讨,再联想到前几天看的电影《罪恶天使》,男主角说他跟别人不一样是因为“他不吃那一套”。
那么“那一套”究竟是什么?
吃与不吃那一套,有什么实质的利弊或者后果吗?
为什么我们会面对这么多的条条框框?
对于“那一套”,在此摘录wiki对道德一词的论述: “道德(Morality)是用来区分意图的正当与不正当,并决定行动的行为因子。
道德可以是源自于特定哲学、宗教或文化的行为准则中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标准或原则,也可以源于一个人所相信的普遍价值。
道德是一种“非正式公共机制”,非正式即指无法律或权威能判定其正确与否,而公共机制指所有场合都能套用的准则。
”从中我们可以挑出一些关键词,如“区分”“正当”“决定”“标准”以及“判断”。
不难看出,道德是一种行为判断标准,区分行为的正当与否,但这个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对的,总是扎根于特定的社会意识,且区别于个人意志。
区别于道德,法律是明示的社会契约,个人对其违背最终会因此而付出代价。
吃与不吃“那一套”,有外在压力因素,也有内在选择因素。
虽然由于道德缺乏权威对其进行判断,但一定程度上,社会舆论/风气/父母的规训等独立于个人的因素可以作为其存在的“监督者”,自个人开始需要与他人互动之时(即几乎始于生命之初)便以软压力作用于个人,使其内化,最终影响个体对自身及他人行为“好”“坏”的判断。
不吃”那一套“的人,要么由于未与他人形成真正的互动从而具有社会性而缺乏外在压力(如伏地魔),要么由于在将外部压力内化之前便开始了自己的探索或是遭遇变故打碎了既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异于大众道德的判断标准(如《罪恶天使》里的小男孩,本部电影中懵懂的Gustav,以及《蝙蝠侠:致命玩笑》里的小丑)。
但剩下的大部分人,在具有社会性之后,或多或少都会受植根于此社会的特定道德耳濡目染并日渐内化,成为事实上自我判断标准的一部分准则,这一部分的多少,也变成人与人之间价值观的根源性差异之一。
我的朋友与我,无疑是从小被中国社会的性道德所教养并将其内化,比如父母子女”应当“有清晰的边界,各自站稳角色而不能越轨,而俄狄浦斯的故事一定会演变为”悲剧“;比如性是不齿的,尤其是存在于年龄差如此之大的少男与中年妇人(虽然她保养得还不错)之间的性。
这些明显都是为生养我们的社会的性道德所绝不允许的行为,我们在看到这些行为出现的时候,会不自觉以这部分已被内化的标准为判断去评判其正当性,并且由于已经得到了一个”好“与”坏“的结果,思维就此阻断,不会再进一步地进行思考。
其实如果再进一步思索的话,就像李银河一直强调的那样,无论何时何地,爱只要发生了,都是美好的。
抛却所有的价值判断,起码Gustav是对Anne产生了强烈情愫的,这样的情愫,在道德还没有存在于世上之时,就已经先于道德而产生,后因社会意识的需要,而逐渐被规制,最终沦为大众观念的异己。
写到这,道德其实在根本意义上属于一种个人选择,个人既可以选择信奉,亦可以选择抛弃,差异就是,你是否有勇气活得不符合大众认知,是否有勇气跟其他所有人都不一样,是否有勇气接受其他人的审视与拷问。
再回到本片中,Anne是有强烈道德感的人,为小女孩争取权益、对Gustav的弥补等行为,均源于Anne对于道德的内化与遵循,在她眼中,自己的行为肯定是越轨,但她有自信这样的行为不会具有社会性,只会在二人之间保有,所以不会受他人判断、不会面对外界的压力源;反观Gustav,懵懂、单纯,镜头很少记录到他是否曾有过思索、纠结与痛苦,他对于自己的父亲以及两个妹妹也丝毫未表达愧疚之意,在派对上也毫不介意可能被众人发现的与继母的”过分“亲昵。
相较于早已定型的Anne,Gustav就像一张白纸,尚未将道德内化,他对自己行为的判断标准,是本能的欲望和身体的指引。
为什么需要将与未成年人发生关系犯罪化?
这部电影另一个核心的问题在于针对未成年人的性犯罪。
大陆《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规定,无论是否自愿,跟14周岁以下女性(很遗憾并未包括男童)发生性关系均属犯罪,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从重处罚,且采接触说,亦即性器官接触即属犯罪而无论是否插入。
这显然是针对未成年人的加强保护。
那么为什么需要需要这样的保护?
已经被说得口干舌燥的原因包括未成年人身心尚未成熟、无法辨识自己的行为、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容易受到诱骗等等等等。
我在这里想讲的是另一个理论。
2015年,哈佛大学推出了一项政策,禁止教师和学生恋爱。
主要原因是...relationships of unequal status did not explicitly reflect the faculty's expectations of what constitued an appropri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faculty members." (https://www.nytimes.com/2015/02/06/education/new-harvard-policy-bans-teacher-student-relations.html) 这里关键词是“不平等的身份”。
因为老师就其冗长的学术生涯以及年龄,无论是在知识、阅历还是各方面,都大大超越学生的想象。
涉世未深的学生非常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进而受到吸引。
这样的吸引并非来源于平等的身份和势均力敌的阅历,而是一个年轻人在处于人生必经阶段(求学)的特殊时期,可能对于知识的相对垄断者所产生的一种崇拜情绪。
今年奥斯卡的热门影片《贤妻》中也有这样的桥段,学生上课上了上的就上了风趣幽默的教授的床。
老师的行为构成一种"abuse",意即“滥用”,是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强势一方利用这段不平等的关系进而攫取自己所需,且极有可能对弱势一方造成伤害。
那么为什么要防止这样的不平等?
我作为学生,就是迷恋老师的知识和阅历,又有什么问题吗?
当然没有问题。
问题出在老师身上。
给学生传授自己的毕生所学与积累是老师的职责,通过教师身份形成的知识上的不平等关系,是教师履行职责的衍生物。
教学是社会传递知识、教育下一代的必要手段,利用由履行公共职能之便利而形成的不平等关系来取得私人的利益,就是一种滥用。
推而广之,对于“既存的”不平等关系(资源,智识,社会地位etc.)加以利用而实现自身利益,本质上都是在滥用先天的不平等关系,是对关系中弱者的不公正对待(无论其是否意识到)。
回到电影,成年人于未成年人、继母于继子、一家之主于寄宿者,Anne和Gustav的层层不平等身份均可以构成Anne的滥用基础。
在此分析下,这段关系的丑恶、不公、扭曲更加暴露无遗。
结语强势者避免误入歧途;弱者尽量不卑不亢。
关系的平等是一切后续的健康奠基。
此说可从师生推至朋友、爱人、家庭、同事。
如果一生有那么一次机会可以停下来,审视一下耳濡目染的价值构建,是否有勇气去更多地选择与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准则(包含主动选择以社会准则为判断标准的情形,但应该是在思考、权衡后的选择结果)?
祝愿大家都有勇气建立并且守住自己的小小方寸,纵使它是那么地不同。
叢林深處的慾望被少年的青春怒火點燃,陷入不倫關係,一發不可收拾;不惜一切犧牲樹苗挽救森林,原來靈魂早已焚燒殆盡。
正義是人間仰望的茂林,秋風一揚,墜落堂皇華葉,剩下謊言枯枝。
北欧电影似乎总是让人觉得莫名缩手的冷,瞬间剥出香栗般勾人与香艳,旋即一侧身却向你炫耀一望无垠的雪冬,心早已彻骨的寒…
她,高挑身材,优雅得体的服装非常合身,但也有了皱纹、赘肉、妊娠纹和下垂明显的胸部;他,t恤牛仔裤,沉默内向但英俊,精瘦的身体青涩而有力。
我从来不知道,中老年女人和年轻男人的情欲戏,可以这么有性张力。
不同于国内30+也依然被要求保持精美年轻外貌的中年女性,丹麦女演员崔娜的外表更符合其真实的年龄,对于诠释老少恋这一主题,也更有说服力。
讲道理,虽然近来国内姐弟恋主题影视剧也算小火,但由于大环境对女明星苛刻的外貌要求和age shame,即使主演真实年龄差距较大,画面上也不太能看出来年龄差距,性格塑造方面,更是经常把年长的女性塑造成傻白甜或者被逼婚被年下弟弟拯救的可怜人,没啥意思。
我还是比较看女王把小鲜肉玩转于鼓掌之中的片子。
抛开影片立意不谈,我真的对这对cp瑞思拜,国内可不可以哪天也拍一部这么“实诚”的不伦之恋?
顶着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光环,素以“社恐”著称的北欧人,居然奉献了一部画面火辣,内容深刻的伦理片。
故事的主角设定为中产阶级,律所合伙人安妮一出场就是和被XQ女孩的交谈,智慧老道又正义无比,可以不顾职业约束与被告发生冲突,被合伙人告诫也毫不投降;也可以和老公各执一词,毫不妥协,妥妥的职业精英女性,让人不免心生敬意。
然而一切都在老公彼得带着和前妻的儿子古斯塔夫回家的那一刻开始,发生着悄悄的变化。
每一个成功的职业女性都离不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和麻烦不断的日常生活,17岁少年满满的荷尔蒙以及叛逆的性格,都影响着安妮——她要努力扮演好后妈的角色。
不过她在努力维系家庭和古斯塔夫的关系时,投射了内心的需求,每一个不寻常的选择都带来不一样的后果。
1、不干涉古斯塔夫和女生偷尝禁果。
换做是亲妈,大抵不能安坐客厅处理文件,也不会在听到少儿不宜的动静时给自己倒酒,甚至是关注自己的胴体。
2、捡到古斯塔夫扔掉女儿们送给“哥哥”的钥匙链,既没有和老公商量,也没有与古斯塔夫沟通。
甚至在意外发现入室盗窃是古斯塔夫自编自导时,以此来要挟少年“融入”家庭。
聪明的女人总以为自己可以掌握一切,最终被欲望吞噬,看到安妮闯入古斯塔夫的房间时,少年的惊诧和安妮经受的每一个受害者都类似,象征着保护意义的“长辈”和不计后果满足私欲的罪犯合二为一。
并且世间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有一就有二的,而且不会独一无二的永远处于地下,总有一刻被发觉。
不伦关系的败露让安妮坐立不安,也让她显示出“女王”的威力,用女儿们博取妹妹的同情,甚至面对老公的质问也可以用愤怒化解窘迫,用离家出走化被动为主动,反咬一口将本来就没什么信任度的古斯塔夫推到了“说谎者”的位置……也许真相会在未来浮现,但古斯塔夫看不到了,感到被全世界抛弃的他选择逃开一切,独自结束生命。
影片多处镜头充满了讽刺意味,片头安妮鼓励受害者勇敢说出真相,而她却一再让古斯塔夫保持沉默;家门口给安妮送花的受害者,感谢安妮救了自己,而她也亲手送走了古斯塔夫。
人类社会的文明建立在知识、伦理和道德之上,人性的善恶纠葛从未停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影片也印证了荀子的“性恶论”。
她何以勾引他?
这可能是本片一个核心的问题。
可以看出,她和丈夫之间的性生活并不和谐,可能很久没有了,丈夫并不积极,也难免的,毕竟已经生育了两个孩子,乳房虽然没有松弛但也已经下垂,腰肢不再纤细而显得有些臃肿,皮肤不再光滑而满是皱纹,夫妻这么多年,早已味同嚼蜡,她可能也已经习惯了,没有就没有吧,反正还有事业呢。
可是那个夜晚,当她听见他和女朋友激情的声音时,干涸已久的身体突然湿润了,少女叫春的声音唤醒了她作为女性的本能,她也是女人,她也有需要。
可是为什么是他呢?
早在那个夜晚之前,当她帮他收拾房间的时候,那本书,就已经是一次有意无意的挑逗。
毫无疑问,并不存在所谓的一见钟情,那次挑逗,也不过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女人对一个毛头小伙子习惯性的举动而已,不存在任何目的,但反过来其实也揭示了,在她和他的关系中,两个人从来都是不对等的,她处于优势地位,她是他的女王。
是的,为什么是他呢?
因为她相信,她有足够的把握可以控制他,在两个人的关系中,她总是主动的那一个。
是她,在酒吧中暧昧的挑起了有关性的话题,“不是做女朋友的料”“你懂我的意思”,是她,主动的吻了他,是她,在夜晚走进了他的房间。
她更是相信,是他,闯进了她的家,偷窃了她的财物。
她就像一个高高在上的女王,肆意逗弄着他,看着他不知所措、紧张困惑,一步步掉入自己的手掌心中。
当她走入他的房间时,他是怎么想的呢?
在此之前,他看向她的眼光总是纯洁的、不夹杂任何欲望的,即使在被暧昧的挑逗时,他更多的也是抗拒和逃避,很好理解,她毕竟是他的继母,他亲生父亲的妻子,一个四五十岁年华不再姿色平庸的女人,而他,不仅寄人篱下,小心翼翼的修复着和父亲的关系,同时也有着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朋友,即使是幻想,她也不可能是他选择的对象。
当他看见她走入自己房间时,他可能有万千情绪,但绝不可能是期待和惊喜,这种情绪只可能出现在意淫的黄色小说里,或许一开始时是惊讶,但接下来只剩下服从。
他任由她低下头品尝,任由她在自己面前撅起臀部,终于他挺身插入,她面无表情,但她心里肯定浮现出一个邪魅的微笑:终于,你是我的了。
(这里她选择后入也是非常有心机了。
)有了一次便有二次、三次、无数次,她尽情的享受着年轻肉体的欢愉,这是久违的激情,当然也有甜蜜的温情,可是温情脉脉的面纱下却是一颗无情的心。
她爱他吗?
当然不,对她来说,爱早已就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在无需润滑便可插入的年纪,她只想体验一次次被送上云端的性福。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出现危机时,他便成了可以无情舍弃的牺牲品,毕竟,他不过是个工具而已,更何况,这个工具不再听从她的操控了,甚至对她造成了危险。
是的,为什么她会选择他?
因为她相信自己可以操控他,她是安全的,她的事业、家庭不会有任何的危险,而如今,危险出现了,她生气、愤怒、感到了背叛,并不惜余力的想要消灭这个危险。
所以在丈夫和她摊牌的那个夜晚,她才会表现的那么激动而又有条理,她大声的谴责他、谴责她的丈夫,收拾行李离家出走,并要求丈夫搬出她的家,这不仅仅是她优秀的专业素质的临场发挥,或许在她的心底早就为可能出现的这一刻排练了许久了吧。
他爱她吗?
很难说,也许“亲爱的这并不是爱情”,从一开始的陌生抗拒到渐渐的融入其中,他感受到了久违的家庭的温暖,对她,他或许带着一些感激、一些尊敬,但正如前文所说,恰恰没有任何的男女之情,可是一切在那个夜晚改变了,年轻的男孩没有识破她的真正用心,他以为她爱上了他,于是也交出了自己的心。
人们常说,通往女人心里最短的道路是阴道,可是这次,是她走进了他的心里。
或许是她技艺高超,魅力十足,更更多的可能是她继母的身份,以及他久违的家的温情,他或许以为,拥有了她,就拥有了家。
当她宣布关系结束的那一刻,他崩溃了,或许不仅仅是失恋的痛苦,更是被抛弃的痛苦,他从来不曾享受家的温暖,他以为他拥有了,如今他又失去了,彻底的失去了。
为什么他会选择最后奔向林中小屋,因为那里是他和父亲一起待过的地方,甚至可能是他关于家最后一点仅存的温暖的回忆了。
他死了,她的生活还在继续。
当事人对她充满感激,她仍然是两个女儿的好妈妈,丈夫心存怀疑却又无可奈何。
她安全的从一段危险关系中脱身了。
电影的最后,她坐在车里,嘴唇微动,似乎欲言又止,她想说什么呢?
她对于他,是否有着一丝丝的缅怀和愧疚呢?
QUEEN OF HEART,红心女王,其实关键词并不是“红”,而是“心”。
她不仅仅是女王,更是操纵人心的女王,她不仅把他玩弄于手中,甚至她的丈夫,也毫无还手之力。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她是真正的PUA的高手,而他和她的丈夫,都是她的受害者。
“擅打青少年性侵案官司的精明律师,与医生丈夫婚姻美满,事业家庭尽在掌握,岂料丈夫与前妻所生的反叛儿子搬来同住,令她措手不及。
丛林深处的欲望被少年的青春怒火点燃,陷入不伦关系,一发不可收拾;不惜一切牺牲树苗以挽救森林,原来灵魂早已焚烧殆尽。
正义是人间仰望的茂林,秋风一扬,坠落堂皇华叶,剩下谎言枯枝。
”《坚离地公社》
安妮是一位精英律师,她为着未成年人奔波,并鼓励未成年人要敢于拿起自己手中的法律武器。
在外人的眼里,她拥有着人人艳羡的成功事业和幸福家庭。
古斯塔夫是她丈夫与前妻的孩子,三观还未正式形成,性格乖戾。
安妮作为精英律师自是十分懂得说理的技巧,她熟知社会的法则。
安妮在发现古斯塔夫行窃的事迹后,设计让古斯塔夫主动的融入家庭。
于是古斯塔夫发生了转变。
安妮的心理也在悄然发生质的转变。
她尝试着和古斯塔夫以及孩子们一起戏水。
在心理压力过大的时候她也会孤身在波光粼粼的湖面跃动着。
他日渐阳光明朗,并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时不时的还能帮安妮做一些活。
茂林间,在暗影涌动遮蔽下的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
古斯塔夫越来越适应这里的生活且带着女孩回家。
安妮在客厅里可以清晰地听到古斯塔夫房间内的动静。
“丛林深处的欲望被少年的青春怒火所点燃”,从此竟一发而不可收拾。
于是安妮向着丛林深处走去。
她接受了古斯塔夫的提议,任由他在自己手上纹了纹身。
于是安妮望着古斯塔夫出了神。
然而安妮现有的婚姻没有少年时期特有的热情和躁动。
成人世界并不像少年世界那样纯粹而热烈。
不过是楼上楼下 却有着两个世界不可逾越的一道鸿沟。
她不得不承认她的心里始终渴望着那个少年,那个热烈而不更事的少年。
表面上一家人还像过去一样。
古斯塔夫依旧陪着孩子们玩捉迷藏。
只是这一次,古斯塔夫的手轻轻的划过了她的手臂。
这轻佻的动作,由少年做来却自带了一种少年味。
少年的气息就像是一束光,诱人沉沦。
牺牲树苗以图森林的做法饱含着成年人特有的体面和虚伪。
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眼里,体面是维系着所有体系的纽带。
只是在少年纯粹而稚嫩的眼里,少年和爱永不老去。
与其说这个是个情色我更愿意相信它是一个讨论家庭伦理的片子,这个片子的艺术性还是很强的,没有来得及认真品味片中的每一个画面,不过从影片的环境到取景我是很喜欢的,男主的死到底是谁的原因,女主的问题最大吧,可是我觉得也不能一概而论,这就是一个死局,女主唤起了男孩对家庭的热爱,但方式错了,他用的是欲望,最可怕的是在她给予男孩家庭的温暖后,在男孩因为自己的自私想要破坏她美满家庭时,她为了保护家庭的决绝又再一次伤害了男孩,真是可怜的孩子,可是他的死也很大程度是因为男孩自身性格的原因。
看完挺难过的同情男孩,不成熟是要犯错的。
最近,“高危职业”成为了话题焦点。
这不禁又让人想到了,前段时间,大家对于“996”的关注和讨论。
可是仔细想想,哪怕某些工作者上一秒谴责“996”“007”,下一秒还是会借其喊冤洗白。
多可怕。
“网中人”嘴向光明,却在涉及利益时,钻入网底,受其庇护。
几天前,丹麦的申奥片应景而出。
类似的情境,打着“香艳伦理”的噱头,此时看完只觉脊背发凉——《红心女王》Dronningen
记得掉进兔子洞的爱丽丝吗?
她被一步一步诱惑至红心女王的城堡,然后...开始了更大的冒险?
错。
现在,我们来介绍另一个成人版的童话:擅打青少年性侵案官司的精明律师,与医生丈夫婚姻美满,事业家庭尽在掌握。
岂料丈夫与前妻所生的反叛儿子搬来同住,令她措手不及。
丛林深处的欲望被少年的青春怒火点燃,陷入不伦关系,当事情败露时,她不惜一切牺牲树苗以挽救森林。
爱丽丝深陷红心女王的魅力,最终反沦为女王维护统治的牺牲品。
在港台,本片被判为三级。
翻译也更直白——“女王诱罪”(港)和“烈火偷情”(台)。
不完全统计,E君至少看见5处露点和床戏镜头。
一部情色伦理片,凭什么同时获得欧洲电影奖、圣特丹电影节和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等多项权威提名,成为本国评出的“年度最佳电影”之一?
相信我。
结局的反转,比尺度更让人咂舌。
柏林影后崔娜·蒂虹饰演女主角先看猎物是如何进洞的。
继子古斯塔夫到来前,安娜的“城堡”堪称完美。
生活上,她和医生丈夫生养了两个可爱的女儿,全家人相处和谐,时不时办个聚会联络感情。
事业中,她是律所出了名的辩护人。
别人不敢接的案子,她来。
强奸案、虐童案、施暴案...别人不敢说的真话,她讲。
面对犯下诱奸罪的高层人士,安娜把对方追到停车场,逼问:“你感觉很好吗?
”
事后,上司怪其触犯条例,她坦言:“你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
”
铁血娘子,也不乏柔情时刻。
他人眼里“滥交成瘾”的受害少女恐惧对簿公堂,安娜就带她回家,为其分析实情,给予安慰和鼓励。
庭审结束时,不忘送上一句肯定。
直到继子真的入住,安娜还是一副“正面女王”形象。
古斯塔夫自小父母离异,缺乏安全感,养成了古怪的脾气。
沉默或吵架,是少年唯二的表达模式。
安娜处理他的问题时,几乎避免了所有继父母的通病。
不故作亲密,不过分客气,留给古斯塔夫足够的适应空间。
她是比谁都摸得清规则的人。
法律有“硬规则”,生活有“软规则”。
聪明的女人,偏偏还带有同理心。
丈夫抱怨前妻不管儿子时,安娜一针见血的戳穿他。
“为什么让一个人女人独自面对所有麻烦?
”
一回,古斯塔夫偷东西被安娜抓包。
她没有报警,而是借此“威胁”男孩要试着融入家庭。
怎么办?
只能接受咯。
这起意外,成为良好的契机。
古斯塔夫逐渐打开心房,开始和家人交流,还和两个妹妹用录音设备玩耍。
说到底,不过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
但欲望也是说来就来。
可能,是一次沐浴后的对视。
猝不及防,安娜目睹了湿漉漉的肉体,年轻且饱满。
可能,来自性活力的展现。
古斯塔夫带女友回家时,安娜表面热情好客,内心却被两人的床上动静弄得心痒难耐。
夜里,风韵尚存的女人对镜爱抚身体。
而假想,只是越界的第一步。
次日,全家去湖边游泳。
色彩斑斓的日光下,安娜又一次看见古斯塔夫赤裸的上身。
波光粼粼的水面,热气熏陶的微风,阵阵作响的鸟鸣,一切都成了暗中推手...她果断选择换了泳衣,进入水中和他嬉戏打闹,亲昵地互动。
安娜脱掉的,却不止外衣。
一层,是长幼关系;二层,是德与欲的对立;三层,是法与情的羁绊。
继母,人妻和律师,三个身份从此悉数崩塌。
安娜越来越多的大胆行径,印证着她的改变。
丈夫在客人交谈时,她放起音乐,随之舞动身体,尽情发散饥渴与躁动。
仿佛,一条求欢的水蛇。
同时,安娜对丈夫的渴求日益增加。
他下班归来,使用各种手段,也要变着法子来一场。
终于,忍耐磨到了极限。
某个丈夫离家的不眠夜,安娜敲开了继子的房门...干柴烈火。
一发不可收拾。
值得一提的是,古斯塔夫对安娜的主动,并不显得惊奇。
本片导演以女性的细腻,早为这段释放做足了反应铺垫。
每一步进展,都游走在浓厚的暧昧间。
比如,酒吧一吻。
幽幽灯光。
人影绰绰。
共同逃离宴会的“母与子”,对坐在吧台,饮着啤酒,谈着对彼此好奇的小事。
结束时,像要发生点什么,却又不会发生什么。
安娜伸头吻住了古斯塔夫。
他们亦母子,亦姐弟,亦密友。
除了首次,后期的性爱几乎都不在床上进行。
一如这场不伦不类的关系。
而安娜和丈夫亲热前,他一定会强调“回到床上”。
做完了,安娜会和古斯塔夫聊聊天,透露给他一点以往经历。
两人还偶尔在大庭广众的空隙里,偷偷耳语,抚摸,接吻...
偷情像爱情。
可惜。
全片的高潮,却是从出轨的暴露开始。
周末聚餐,安娜的好友亲眼目击了她和古斯塔夫的亲密举动。
少年只疑惑爱人怎么突然变脸。
安娜心里则炸起了惊雷。
秘密被丢在日光下,面具裂开了一道口子。
她告诉古斯塔夫,该结束了。
就像安娜说过的这句:“发生和永远不会发生的是一回事。
”言外之意是——“我们当它不存在就好。
”即便有人受到伤害,有人伤了感情,有人失去信心,有人糊里糊涂...牺牲他人的树苗,来换自我的森林。
古斯塔夫又恢复了疏离的个性。
他决定,回到寄宿学校。
走之前,丈夫带儿子单独过了最后的周末。
谁知,父亲的爱,让儿子变回脆弱的小孩,一口气交代出全部事件。
夫妻俩迎来对质时刻。
5分钟的告白。
影后级的表演。
人性在空中翻了面,露出黑暗的残秽。
安娜先试探口风,然后宛若遭受重创,把包袱丢回给丈夫。
她眼神坚定,饱含热泪:“你不相信他对吧?
”“这还不明显吗,他是想得到你的关注。
”“我为什么会想跟你的儿子发生关系?
”
以退为进,最为致命。
安娜有理有据地剖白继子为何讨厌自己,并装作要离家。
待丈夫陷于慌乱无法思考,情绪处于被动时,她马上抛出杀手锏。
一边是离经叛道的逆子。
一边是相濡以沫的妻子。
前者不甚了解,后者知根知底,你愿意相信谁?
安娜说完,已是眼含热泪。
她看着完全松动的丈夫,知道胜负已定。
防守完毕,再到进攻环节。
安娜只用两个回合,就将少年拉入了地狱关口。
第一回,假意和丈夫统一战线,站好宽宏大量的受害者身份,摆出引导姿态。
古斯塔夫感到委屈,自然会失控爆发,从而丧失父亲的信任。
就像法庭上,冷静阐述永远比冲动骂人更具信服力。
第二回,单独和古斯塔夫见面。
正义的律师,化身为虚伪的偷猎者,给相信法律的人泼了盆脏水。
“举报我,你能得到什么?
”“你觉得我对你做了什么?
”“难道你没有很想要吗??
”
好一段精彩诡辩。
少年被逼得节节败退,他大喊:“你明明知道这是违法的!
”是的。
贴再多的美化,有再多的享受,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
从开始,这就是成年人诱导青少年的性犯罪。
安娜利用长辈身份,家庭地位等潜在的不对等条件,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古斯塔夫形成吸引,最后获取其肉体利益。
事到如今,安娜告诉少年,“让此事过去”是最佳解决方案。
凭什么?
她提到了古斯塔夫过去的偷窃行为。
「因为没人会听你这种人的话,你不可信。
」
多讽刺。
当初,她对站在家门口的性侵受害者,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鼓励。
「你要勇敢说出真相,才能保护自己和更多的女孩。
」
前后对比之强烈,让事实来得更残忍。
知晓规则的人,破坏了规则。
哪怕她也曾是被伤害的一份子。
利益当头,最终仍选择为不公的世界添砖加瓦。
有人说,看本片就想起同样阴冷的《狩猎》。
说谎的小女孩,长大成说谎的女人。
“她”化弱势为优势,迷惑他人的判断,使真相变得迷雾重重。
《狩猎》那今天呢?
以工作强度为借口,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试图转移公众视线的某些网友,给出了最恶劣的舆论伤害。
没有网络这层遮羞布,或许其背后的键盘侠又变回了黑白分明的个体。
但。
处在树荫的护翼下,谁也不关心大火烧死的一株小苗。
大概只有北欧,无因扭曲的欲望和放纵,可以用这么冷淡疏离的方式来表现
连他们家的车道也像一条阴道,进进出出之间,欢愉顷刻变眼泪。大人的世界里,欲望和真相都太重了。
女主疯狂自保污蔑小男主的戏实在精彩。看之前没想到电影走严肃风,看之后没想到走严肃风的片子尺度如此大。
算是一部心理学视角值得研究的电影。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自我发展尚未健全的时候进行这种情感侵入和掠夺是非常非常危险并可能摧毁人一生的,所以这不仅仅是个伦理问题。
12.9🍔
有点心疼在雪中冻死的少年
父慈母贤子孝的一出大戏。从心理层面细思古斯塔夫的经历,最终的结局就可以理解了。表面看他狷狂吊儿郎当,实则单纯善良(离别时两个妹妹的不舍可以看出)。当现实破碎他的想象时,他得不到继母的欢愉,也对父亲有愧疚。所以,无论是自杀还是冻死,他已心如死灰,不再恋世。前面层层引诱,后段翻脸无情,整体没什么差的地方,可也没好到让人喜欢。02:01:50,mp4,1.35G
2.0。
表面道貌岸然,内里污浊点点,世间这种人太多了。小孩才会坚持分对错,而成人只看利弊
和《狩猎》相比,两者产地相同,题材近似,风格也是一样的冷峻。但区别在于,《狩猎》具备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而本片却多少夹带着一份若隐若现的窥视感与猎奇心。
有些秘密即使守住了也会带来伤害
被伤害的小白兔 非主导权的劣势方势必伤痕累累 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 高级动物的世界则更错综复杂矛盾交织利欲熏心
开始有点慢,然后渐入佳境,看完直逼五星。如果结尾主旋律一切败露那就太low了。就是要这种真实感。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秘密都会被揭穿,也不是所有真相都一定会大白,但你一定会为你不合时宜的欲望与刻意隐瞒的真相买单。还有就是永远不要撩一个心智未成熟的少年,他们为了爱会奋不顾身,他的人生刚开始,怎么可能要用余生那么长的时间去守住一个他本引以为傲的秘密?这个片子真的是赞的,很多深思。作为帮助性侵案受害者的专业律师,一边给受伤害的小姑娘鼓舞打气让她勇敢说出真相。一边给与自己发生不伦恋情的少年洗脑 “发生的与永远不会发生的是一回事儿,言外之意就是你最好忘掉这件事。”讽刺的双关啊,成年人的世界不是那么好进入的,做任何事都要遵守游戏规则,但或许这才是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
剧本确实好,可以用来翻拍了。想看欧容拍这个故事。
20分钟,东演一下西演一下。看了简介,一会儿会有母子不伦恋,女主那么老还有大尺度戏。算了,避免尴尬,开始下一部电影吧。
这就是我极度厌恶那什么鬼怪韩剧的原因。一群在一个高度成熟化的产业体系中,一群专业的成年人披着爱情的皮给孩子们编排有害无益的虚妄童话,渗透本就不成型的三观,以权谋私,恶心透顶。正是因为毁掉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是那么容易,成年人才更应该明白道德的底线在哪里。
谷阿莫 可怜的娃
这就是个好片子,开篇那个被jian的少女,男凶手案子赢了,没人相信那个少女。反过来,这套操作落在男主身上,男主就受不了了,想到那些不能堕胎的州,女生即使被jian怀孕也不能打胎,还得生下孩子,男主这遭遇还算轻。胜利者换成女人了,那么多观众就受不了了。这个世界,有时候女人比男人还坚强。女主这种才是成年人,这种杀伐决断,将计就计,真的跟武则天没两样,能成功捍卫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她的做法非常对。这部片子跟之前我看过的女权电影2016版的《她》有异曲同工之妙。太喜欢女主这种,太妙了太妙了。结局非常满意,女主还是完美人妻,好妈妈,成年人就是要不择手段捍卫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其他人死活管我什么事🤗。如果在现实中,这男主不会死,应该是离得远远的,只不过电影嘛,必须要有高潮,必须要有升华部分
不知道为什么要拍这么一部片子
不同于其他家庭伦理剧的结尾,这部电影的后半段后妈的黑化冷酷无情和前半部分暧昧骚动不安形成鲜明对比,演员演技可圈可点,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