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我给负分!
谁翻译的,谁他妈的翻译的!
alpha小队你翻译成阿尔法也行,可是人家后面就跟个bravo小队肯定翻译成a队b队啊,结果来个布拉夫小队,我真是服了...还有前三部都把asset翻译成杀手之类的,结果来个埃塞特...谁教你的翻译!
然后伯恩通过入境的时候clear翻译成清除....大哥,清除伯恩啊 掏出一把枪干死伯恩啊,神他妈清除,机翻就这水平了。
总的来说还是很好看,说不如4的那个影评人可以去死了,谍影重重根本没有4,还有国内海报为啥这么挫
还好3D转得不好,感觉还是在看2D片。
很难说是谍战片了,剧情略水,已经和007、碟中谍一样变纯动作片了。
导演拍bloody sunday时候的调度本事这次又大大发挥,几场人群戏都很牛,追车也很high,但是太为追而追了。
但是总是没有前三部感觉好了……斯蒂尔斯颜完全崩了,呆萌柔光下还不错。
怎么讲,绿草可以考虑去拍个007……因为没看机械姬,对女主不是特别有感,就觉得她再美点就是Eva Green风。。。
现在看来,谍战片的反派也好,正面人物也好,肯定都得是码农出身了……里面那个卡普尔的事例,一下就让人想到之前苹果公司的事情。
这几天把前三部都刷了一遍,觉得第五部的问题还是在编剧?
前三部的编剧Tony Gilroy貌似没怎么参与,有他主导好像确实好一些。
个人最喜欢第二部的救赎情节,可惜里面那个俄罗斯萌妹子这部以后就没什么国际制作了,22岁跟俄罗斯商人生娃,后来又离婚,现在29岁已经俩娃了。
而且伯恩的身份彻底解决之后,好像那种悲怆感就消失了。
不过也可能还是和小说原作有关系?
第四部直接是编剧上阵导演,效果也不行……但是其实小说原著和电影的差距也挺大,这个……第五部里杀手太少了,不知道这是不是翻译直接把Asset翻译成埃塞特的原因……第一部里最抢眼的asset是克里夫·欧文演的,第二部最强对手是后来去Startrek演医生的Karl Urban,第三部开始好像asset就有点纯变工具了,演员印象也不深。
现在回头看,克里夫·欧文那句Look what they have made you give(第三部结尾也有)真是太怆然了,反而第三部里呆萌讲这句台词还不如欧文。
卡索演得当然很好,不过让人感觉反派果然人手缩水了,这么多年都只有这一个干脏活儿的人啊……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情怀”在人们的讨论语境中慢慢变得越来越不像个褒义词。
每每说起,仿佛总有半是“将就”半是“卖老”的意思,仿佛现在的年轻人未曾经历当初的风情万种和惊涛骇浪就没资格对如今的美人白头和英雄迟暮评头论足。
同样的道理,当2007年的《谍影重重3》为这个故事的三部曲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的时候,观众都看着意气风发的Jason Bourne透过纽约的林立的摩天大楼远远几乎深情地凝视着Pam Landy说出那句:You look tired, Pam, get some rest. (Pam你太累了,好好休息吧),最后从纽约哈德逊河游走,Nicky听到电视里的新闻之后会心一笑。
在那个时候,这个三部曲故事毫无疑问成为了永远值得影迷回味的经典。
如今十年之后,观众在电影开始不久的雅典骚乱一场戏中看到了已经胡子拉碴的Jason Bourne,面对前来要告诉他更多身世的Nicky,问了一句:“我现在就是要活下去,现在这个和我有什么关系?
”其实在看完《谍影重重5》之后,观众也应该问问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和主演马特-达蒙:已经差不多十年了,为什么还要在这个时候拍这么一部续集?
十年之后的《谍影重重5》,观众看到了诸多与时俱进的元素:希腊和阿尔巴尼亚边境的叙利亚难民、经济危机引发的希腊骚乱、社交媒体巨头和中情局之间拿不上台面的用户隐私之争,诸如此类不及备载;但看着大银幕里还差五年就知天命的马特达蒙抬头皱纹、气喘飞奔、神情疲惫地继续无所不能,很难让观众不产生恻隐之心:这又是何必啊?
这位满脸写满疲惫的中年大叔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抄起屋里的杂志或者浴缸里的毛巾就能徒手跟人单挑的Jason Bourne了。
而这种疲惫其实并不只是表现在今年已经45岁的马特-达蒙抬头的皱纹和粗糙的皮肤,而是故事本身动因的难以令人信服。
在谍影重重1里,观众随着Jason Bourne的视角,从一无所知的开始一路被人追杀一路探寻主角的身份,直至最后归隐;在谍影重重2里,原本想要逃离过去的Jason Bourne却因为一起生活了两年的女友死于非命而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复仇之旅;在谍影重重3里,观众再次跟随Jason Bourne的视角,一路辗转回到了纽约,解开了Jason Bourne身世的真相故事(谍影重重4略过,因为真的没得说…….)。
而在谍影重重5里,Jason Bourne在将近10年里压根没有招谁惹谁,只是因为当初有一段缘分的Nicky发现了他父亲Richard Webb当初的死和CIA新的计划,才要重新找到Jason Bourne。
仅从故事动因出发,当主线故事里主角身世已经清楚的时候,再在续集里加上主角父亲当年的死因和为杀父之仇重新上路这种情节未尝不可,只是难免让观众觉得有编剧偷工减料的意思。
而当Jason Bourn差不多十年后再度上路的时候,他所面对的的对手也不是当年那两位性格鲜明令观众印象深刻的Noah Vosen和Pam Lanley了。
十年后的中情局局长Robert Dewey是一位自我感觉良好装腔作势无所不用其极的老油条;而Heather Lee也并没有Nicky当年的恻隐之心,而只是一位一心想要在中情局这个大组织里通过各种成绩往上爬的上进女青年。
而当Jason Bourne最后在华盛顿的湖边告诉Heather“容我再想想要不要回到中情局”的时候,他大概可能会怀念当年那个和他在纽约冰天雪地里斗智斗勇的Noah Vosen,以及隔着摩天大楼的落地玻璃通过电话告诉自己真实姓名的那个Pam Lanley。
比起当年那两位,现在这一位反派和一位亦正亦反的角色都不如当初那么鲜活动人跃然银幕之上了。
说了这么多,如果只是为了批评《谍影重重5》的话,那显然绝非本意。
因为十多年前横空出世的《谍影重重》三部曲的确在当时以惊艳之势震撼了几乎所有观众。
无论是角色塑造、故事展开、手持摄影、高速剪辑、晃动镜头等诸多风格,毋庸置疑地以开宗立派的地位奠定了近十几年以来好莱坞动作电影的风格。
就拿最简单一点讲,在《谍影重重》系列之前,动作电影的主角打斗套路无非三个:要么打得装备先进,要么打得套路好看,要么打得肌肉健硕。
观众已经习惯了詹姆斯邦德007的各种先进装备可以一边泡妞一边戏耍对手、或者袁和平执导的黑客帝国的西服武术套路大战N回合、要么就是州长大人拿起加特林无限子弹横扫包括人类、外星人、机器人、异形人在内的各种敌人;而《谍影重重》则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引领了一种方寸之间辗转腾挪的的短兵相接之感:随手抓到之物,无论是报纸毛巾还是烛台锅盖,抄起来就可以近身格斗。
而且除非是大战boss,否则主角尽量会在几招之内干净利落地制服对手;与此同时,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始终在格斗的晃动之中,将镜头保持在观众齐肩高的视角,还利用不断地视角转换和快速剪辑,营造出一种非常压迫和真实的观感。
而现到如今,连007 系列这种专职泡妞耍帅起家的电影系列到Skyfall里都玩起了手持摄影、晃动镜头、近身格斗的招数,可以想见,现在的年轻观众很难想象当年《谍影重重》系列的横空出世之感。
即便是在现今已经很难挖掘出亮点的部分,《谍影重重5》依旧带来了久违的惊喜:本片的几场动作戏部分十分惊艳。
尤其是片尾拉斯维加斯赌场追逐一场,毫无疑问会将观众死死钉在电影院的椅子上,然后张大嘴巴不禁惊叹这是怎么做到的。
到了这个年纪,似乎电影系列和人的成长一样,都到了中年危机的时候;只是这个时候还要拼尽全力为年轻的观众展现一下当初的英姿,添加许多当下的元素以证明自己没有过时,诸多赘肉和力不从心难免让人感慨。
白头的英雄和迟暮的美人毕竟让人唏嘘,只是我猜,可能在保罗-格林格拉斯和马特-达蒙看来,今天的我们也未必能有当年的观众那种惊艳幸福之感吧。
毕竟,相比“情怀”,“惊喜”更让人期待。
【剧透注意】【剧透注意】【剧透注意】【剧透注意】【剧透注意】【剧透注意】【剧透注意】【剧透注意】【剧透注意】【剧透注意】【剧透注意】【剧透注意】【剧透注意】【剧透注意】【剧透注意】CIA今天又吃瘪了吗?
这部电影没有特别出挑,它对前三部的借鉴堪比原力觉醒复制黏贴新希望。
而环球对第四部的态度应该也类似大部分站队正确的星战粉对前传——它并不存在。
我之所以推荐,是因为看到正片时我才发现自己有多想念马特达蒙的面瘫和观众熟悉无比的情节与对话——作为好了伤疤忘了痛的典范,CIA的脏活又双叒叕被发现了,头头又双叒叕产生了一切尽在掌握的幻觉,某个妹子又双叒叕对伯恩暗中相助。
人群中的你躲我藏你追我赶、和另一个asset之间荷尔蒙爆棚的互相伤害、轻描淡写撩翻一堆人马直面Boss、最后在Extreme Ways响起时面瘫地走出镜头。
Bonus就是所有人会心一笑的配方:平行剪辑表现特工们焦头烂额在监控视频中找不同,然后不断通报“Agent down”或者“We lost the team”。
我看CIA也不行啊:)这集的剧情并没有推陈出新,只能算与时俱进。
社交网络巨头被CIA暗中接触,不得不允许后者通过他们的产品监控每个人。
好姬友尼基黑进系统想曝光当局,顺带揭露了让人猝不及防的爸爸梗。
主角在熟人牺牲时才能进入主线剧情的套路让她不得不去死。
RIP,流水的女主铁打的尼基。
伯恩再次入局的动机终于具备了,他那身为分析员的爸爸发起了绊脚石项目,不慎坑了儿子,CIA为了刺激少年韦伯进入项目,派文森特卡索(此处有尖叫)杀了老爹并伪造成来自“敌人”的恐袭——这种伸手不见五指的程度突破了前四部的底线,且怎么想怎么不现实。
我相信有太多精英想挤进兰里,CIA玩这么多心眼只想要伯恩,狗血程度直逼同人。
动作场面没有太多亮点,因为都是老一套,但还是很好看的,这种实打实的招式就是适合一脸冷漠貌似老实的马达。
场景设定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开场的雅典混战,让人瞬间进入节奏,激动地感受到对啊这才是谍影重重!
临近结尾的追车戏显得有点冗长,让我特别担心出现之前撞车后伯恩放过杀手的那一幕。
别啊,全片都在心机地铺垫卡索和马达的新仇旧恨,慢慢堆积起观众的期待,让人欲求不满地想看两人的最终碰♂撞。
卡索叔叔的凌厉和冷血让人嗷的一声跪了下来,他和汤米.李.琼斯的CIA头头之间那种Enforcer和Handler的关系又戳中了我奇怪的萌点。
不是卡索不行,而是伯恩总有内部妹子帮忙。
CIA应该考虑一下,不要让任何女性参与伯恩相关项目!
这简直是给伯恩送内线。
不过坎妹的野望可是从一开始就体现的,比起前头儿表露在外的黑,她的心机被看似正义和温柔的女性形象隐藏了。
有自信把杀不死的敌人招安,还差点成功了,很有前途。
正当你以为她也被伯恩所打动时,她话锋一转,让人认清伯恩在她心中仍旧是个随时可丢弃的武器。
而对于体制内的女性一向提防的伯恩自然不会上当。
和当局斗智斗勇多年,所有人在他面前都是菜鸟。
这个角色沉默,不苟言笑,打扮朴素,一脸憨厚,见到尼基时也没有与熟人重逢的欣喜和动容。
但是他一直在用最高效的手段保护对方,在命悬一线的时刻充当骑士,明知道狙击手会看到自己还是想冒险救人。
伯恩的人情味一直被冷漠包裹得很好,不过我们能看到他的一举一动,自然会捂住心口被这种看似冷漠实为可靠的品质打动。
没错。
邂逅逃亡途中的杰森伯恩并被后者保护可跻身我的玛丽苏幻想Top3:)ps. 坎妹是唯一一个让我脸盲的国外女演员。
机械姬、秘密特工、还有这部伯恩,她怎么每部电影里都长得不一样!
你们要记住她下面要去演古墓丽影!
接上一篇接下来内华达交通法的搬运工将继续分析当达萌和反派杀手冲上主路之后的种种。
三、闯红灯的过程当然不顺利,反杀大大把一辆黑色轿车的车头撞烂并在甩尾漂移的时候刮了一辆出租车,起码造成两桩车祸。
反杀大大不仅没有停止并且直接拐进了车流,达萌同学一个大漂移紧跟其后,这时警车闪着红蓝车灯鸣笛紧跟其后。
暂停分析一下1.反杀大大撞了两个车直接跑了,这里直接违背了NRS 484E.010—NRS 484E.030010 造成人身伤亡事故的司机必须马上停车020 造成车辆损坏或其他财产损坏事故的司机必须马上停车030 有义务提供信息并给予协助反杀大大没有停车,达萌童鞋看见了也没有停车给予帮助。
So,违反以上规定将视为B类重罪,将会被处以2年以上20年以下州立监狱监禁,不可缓刑,外加2000刀以上5000刀以下罚款。
(主要是NRS 484E.010)2.当警车闪着红蓝车灯鸣笛追逐时,达萌和反杀大大并没有任何停下来的意思反而猛踩油门加速。
那么达萌和反杀大大这里明显违背了交警叔叔的意愿,那么后果就是警车一定会追着你,直到强迫你停车把你逮捕。
Killing Spree!
在美国如果听到了鸣笛,路上所有汽车必须靠右停车给警察留下畅通无阻的道路。
比较常见的是消防事故,前面2-3辆警车鸣笛开路,消防车跟随其后,记得没错的话后面应该会有一辆警车垫底,等到这些车全部通行了之后,所有车才可以继续行驶。
注意,是靠边停车,而不是减速慢行,不停就等着挨罚单吧。
四、镜头切的太快就不分段详述了,已然Unstoppable的两个人总的来说是这样的:达萌紧紧追随反杀的时候撞了一个警车,并极速超车了2-3次,一言不合漂移入旁边车道开始逆行,终于在相交汇时无视隔离屏障直接开回反杀的车道。
与此同时反杀为摆脱警车疯狂加速并突然一个急刹把后面警车的天灵盖直接撞烂,继而继续狂奔。
反杀大大见甩不掉达萌直接把前面的车全部撞翻。
Rampage!
这是收割的节奏啊!
又经历了停车场追逐,撞翻N辆强制迫停的警车,终于达萌穿过Bally’s酒店门前的下客路直接冲Unsto下去糊反杀一脸,终于反杀大大冲进Flamigo的大门并撞坏了好多台老虎机。
Shut Down!
终于达萌越塔无数终于杀到了对面水晶!
违规分析:到了这里治安警察早已登场了,这里以不再是一般的强制停车而是Special Stops!
无视治安警察的停车要求,威胁他人生命财产将视为B类重罪,一年以上六年以上州立监狱监禁,外加5000刀以下罚款。
BUT,显然达萌和反杀大大早已不是威胁他人而是已造成人身财产伤害,那么他们俩将面临的是B类重罪起诉,2年以上20年以下或50000美金以下的罚款,再或者监禁加罚款同时进行。
达萌和反杀的开车行为如果被定义为鲁莽驾驶(Reckless Driving)和连续攻击性驾驶(Acts constituting aggressive driving),伤害威胁人身财产安全,超速,造成交通混乱都可以称之为Reckless Driving。
所以,鲁莽驾驶 初犯:250刀-1000刀罚款,或罚款加6个月以上监禁; 再犯:1000刀-1500刀罚款,或罚款加6个月以上监禁; 再再犯:1500刀-2000刀罚款,或罚款加6个月以上监禁。
另外,法院将判决驾驶人6个月以上2年以内不准开车,上缴驾照。
But,but,but,我们的达萌和反杀早已超越了Reckless!
他们是Lengendary Driving,那么如果没有更严重的惩罚,那么驾驶人应当出以的是1年以上6年以下监禁,并附加2000刀至5000刀的罚款。
第一次作案并且两年以内无案底,30天以内不准开车。
第二次作案或者两年内有案底的小孩,一年以内不准开车。
当然,鲁莽驾驶和攻击性驾驶会扣分,最低8分起,扣8分的概念我不知道,但是扣12分就别想开车了,我有一个小伙伴扣了2分还是3分,懒得去网页上点交通学校,所以现在每个月要承受2000刀的保险钱,不买保险就不准上路。
看似罚款不多,但是法治社会,全国联网,一旦有案底,各种花销都会跟着涨价,不及时处理销案,要花的钱还真不好算。
4. 如果你以为这样就完了,那就Too Young Too Naive了好么?
他俩这妥妥的要面临的其实是犯罪处罚(Criminal Penalties)A. 第一二三次犯罪(a)初犯:7年以内没犯过事儿,轻罪,$400-$1000罚款(没有酒驾的情况下)(b)再犯,7年以内第二次,轻罪,10天以上六个月一下监禁或家庭监禁。
并外加 $750-$1000罚款。
(c)再犯,7年内第三次犯事儿,B级重罪,一年以上六年以下监禁,外加$2000-$5000罚款。
如果驾驶人是屡教不改型,并主罪定义为重罪,那么所有以往信息必须提交给大陪审团。
B. 如果驾驶者之前杀过人或判有重罪2年以上15年以下州立监狱住宿卡一张,同时需上缴伙食费$2000-$5000。
C. 如果造成死亡或者重大人身伤害B类重罪,2年以上20年以下州立监狱床位一个,同时上缴$2000-$5000伙食费。
判决不可以暂停,不可以缓刑D. 开车杀人视为A级重罪,(a或b任意一种)a)州立监狱终身会员,最低监禁10年后才有权申请假释。
b)州立监狱25年监禁,最低服刑10年后才有权申请假释。
说到这里感觉罚款似乎有点少啊,其实不是的,罪犯最后所需付的赔偿金,要等受害者或者受害者家属在陪审团和法官面前拿出证据,由法官最后判决,罪犯必须偿付,还涉及保险公司什么这里好复杂,我也不懂我也不BB。
等等,达萌的车好像没牌照,反杀的车是抢的警察的不知道上没上保险........呼,差不多就这么多了,当然除了上面这些,达萌和反杀大大还犯了无数小交规,比如转弯没有减速,看到Stop标志没有停三秒,再比如危险超车,逆向驾驶…….直到Dominating最后发现一个问题,话说如果两个人真的上法庭,我们的达萌男主依然有一丝丝微弱的概率缓刑或者减刑,因为男主被鉴定患有精神病啊哈哈!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主角光环!
Godlike!!!
注:以上数据信息来源于NRS 484A—484E内华达交通法链接: http://www.leg.state.nv.us/NRS/NRS-484.html我的翻译是意译,英语水平有限并且没学过什么法律,偶开脑洞,纯属娱乐上篇链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060955/
每次到七八月,天热,都能想到电影院的清凉,毕竟在门口。
可是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好电影。
本来,国产保护月应该是激发国内电影人的斗志,国家都这么保护你了,还不思进取,做的电影没办法看。
终于在八月末,看了个不错的电影《谍影重重5》。
谍影重重系列已经看过很多遍了,除了4,应为他换主角了,完全是挂羊头卖狗肉,有骗人之嫌,所以我没有好的态度。
其实电影也不是太垃圾,但是没事打着谍影重重的名字,就让人气愤了。
谍影重重三部已经全是完整了,从第一部主人翁任务失败,偶然被救,失忆,开始寻找自己。
第二部开始主人翁跟妻子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可是由于自己过去特工的身份,妻子被杀,开始复仇。
第三部,探明了真相,原来当年自己是主动要求成为特工,成为一个杀人机器。
整个系列就是一个环,最后找到原点。
可能是电影太有名了,很多人念念不忘伯恩到底会有什么结局,第三部最后,他跳河了,并且给了他游走的镜头,可是后来呢?
应该很多人好奇。
终于在九年之后的今年,主演和导演一起回归,给了一个后来。
马特达蒙明显已经显老了,头上已有白发,动作没有前几部的凌厉,但依然矫捷。
可是强加的后来明显有纰漏,前三部的女配角莫名其妙死了,而且直到死也没有跟男主产生我想要的爱情。
也是,这个系列已经十四年了,女配明显老了。
男人显老跟女人显老真不一样,男人老一点有时候会更耐看,可是女人一老就完全看不下去了。
不过也可能是我对女人更严苛。
谍影重重跟007和碟中谍很不一样,主要的就是动作没有花哨,招招致命,也没有特别炫酷的武器,顶多一把枪,还不怎么用。
随手的书,笔,毛巾都能成为杀人武器。
以前可没人这么玩儿过,耳目一新。
其实看谍影重重很矛盾,看着已经白发的伯恩,总想让他有个安定的结局,可是如果电影讲述的是他吃饭睡觉,我估计也不想看。
要想好看,就要他重新战斗起来,要战斗起来,就要他重新遇到困难挑战。
伯恩的一生,除了中间跟他妻子过了一段幸福快乐的生活,一直都是在战斗,而且是一个人面对整个组织,好像是CIA,孤胆英雄。
想想都很辛苦。
很想让伯恩最后有个伴,幸福生活,可是这也不符合整个系列的写实风格。
其实最开始认为电影根牛是因为里面的杀手,真的不是走过场秀一把走的,第一部克里夫欧文竟然只是个杀手,让我很惊奇,于是对电影的好感一下起来了,另外两个杀手也是身怀绝技,不是一般电影里杀手出来就是为了被主角杀死,就差身上写着赶紧行动,我是来走过场的。
里面杀手的死法也很独特,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部一个比伯恩厉害的杀手,打着打着偶然间被伯恩用毛巾勒死了。
看多了动作片的我认为应该是伯恩打着打着主角光环出来,把对手打败了,可是电影给人的感觉是伯恩明显不行了,于是速战速决,随手拿起毛巾,把对手勒死了。
看着很不解气,但感觉确是很牛的样子。
陪伴他四部的女配死了,伯恩真的是一个人了,CIA想把伯恩重新召回的计划也落空了,所以,伯恩还是要战斗。
只是不知道还会不会再拍了。
1.杰森伯恩是我的理想型。
如果不是跟伯恩有关系的妹子都挂了的话。
2.动作戏还是一如既往的干脆利落拳拳到肉,怎么看都不够。
3.追车戏简单粗暴,哪里像追车戏分明是连连看。
4.不觉得伯恩台词少,他不是一直这个风格吗,西伯利亚独狼。
5.之前还以为3d会晕,看了觉得比想象的好。
6.全程揪心,感觉自己都快不会复吸了。
7.这个系列的女性角色一直都选的很好。
8.Asset直接音译成埃塞特了,让我一开始还想了半天埃塞特是谁……还有过安检的那个清理是什么鬼??
9.虽然不像前三部那样一环扣一环,但是从时间线上来说还是往前在追溯。
10.套路还在,伯恩还在。
过了几天了我才有勇气来写谍五里关于Nicky死的感想……还是很心痛QAQ开头看到她出来我就眼熟,心想“这是不是Nicky啊?
”“怎么老了这么多,都不敢认”,然后她之前的照片被翻出来的时候我还是惊叫一声,她年轻的时候多美啊,当时特喜欢她,还有她那个杂色的头发。
说起来伯恩年轻时候的照片同样也被翻出来了,两个人都老了,但是不知道怎么说有一种“与子偕老”的感觉,虽然并没有在一起,但是他们是共同经历过那些事的。
特别是伯恩在打拳的时候在人群里看到了她,那种恍惚的好像过去的所有事就在眼前的眼神,啊……简直了。
之后的见面更是,周围的人群都乱糟糟地,Nicky一回头就看到伯恩在眼前,他们对视了一下(这里我内心划过一大段脑补,猜测他们相隔这么多年的第一句话会是什么),然后伯恩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发生了什么事……我当时就一口气喘不上来,心想这才是伯恩啊啊!!
哎,看到有人说Nicky的演员老了,变丑了所以才要换掉她这种说法,当然有可能是真的,不过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剧情本身的需要啦,Nicky和伯恩逃亡了十多年,时刻面对着追捕和监视,到底有多难我们可能无法想象,现在也只有从他们两人眼中的疲惫脸上的皱纹窥得一二了。
不过就是他们老了,也坚守着自己的立场和原则,在明知道调查这件事情会暴露自己的情况下,Nicky还是行动了,我相信她是抱着必死的心理准备去干这件事的,当时她中了第一枪躺在地上的时候,看着伯恩的表情就说明了很多了。
伯恩和Nicky都是很优秀的特工,他们都很清楚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伯恩明知道肯定有人瞄准着Nicky,要是过去救她自己肯定会中枪,但是他还是毫无犹豫地往那边爬,而Nicky同样也清楚伯恩过来就是一个死,但是她更清楚伯恩一定会过来,所以她先动了,不给伯恩过来的机会。
你看这两个人,看得太透,看得太清,让人愣得不知说什么好。
他们是这个系列我最喜欢的两个人,有时候我在想要是编剧让他们真的在一起了我反而不会那么喜欢了,像现在这样,可能他们彼此都有感觉,但是他们都选择了不说出口,在一个安全的距离彼此陪伴,给予对方最大的信任,这样的剧情更让我动容。
我也不去想最后Nicky躺在地上看着伯恩的眼神里到底包含了什么样的感情,我只知道她肯定不会有后悔,肯定不会后悔遇见了伯恩,相信了伯恩,帮助了伯恩,毕竟她一直都是十多年前的那个女孩,从来没有变过。
说起来伯恩身边的人一直在死,现在唯一一个知道事情始末的Nicky也死了,编剧对伯恩也真狠啊,看着他一个人孤单的背景就觉得好心疼,这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还愿意为了他义无反顾的人了。
As a fan of the trilogy I was expecting it to be a great sequel.The movie started off with an unsatisfying and illogical premise. It could not tie up the story properly the past and did not move towards a solid future either. The plot felt extremely artificial and conjured up.Director Paul Greengrass brought the same quintessential Bourne tension to the film, and I must say the direction and screenplay was amazing. Shout-out to a new character called Heather Lee, played by Alicia Vikander, who was (for me) the highlight of the movie. Her performance was brilliant.At many moments I was really enjoying the film. (In another review a person mentions that the same Bourne formula was used, that we love). But what lacked here was a proper story, and for me t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Bourne Series.What bothers me most is that if they did decide to pick up Bourne again, they could have decided to be a little slow in building a more proper narrative (as they had in Identity), but they decided to rush everything without going into any profound detail. So the film does not seem necessary to the Bourne trilogy. There is obviously new information used to bring back Bourne, but it was highly unsatisfying and underdeveloped as a storyline.Undoubtedly this is the most forgettable movie from the four films and as a fan I'm extremely disappointed. Justice has not been done to Jason Bourne.
给一部电影差评要远比给好评难得多。
差评既然公之于众,一方面要能够说服读者听众,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说服自己,尤其是对自己钟爱的电影,比如伯恩系列。
谍影重重5,或者说伯恩5在8月23日国内上线,我提前一周就开始听新的ost,moby这一作的extreme ways比前三作更富动感,足够超越快餐水平的既cool又hardcore的感觉,即使到现在听也兴奋不已。
但这部片子,能够让我兴奋的也只有这一曲而已了。
简单回顾一下:谍影重重系列第一作在2002年公映,至今出到第五部,历经14年。
前三部的风格特点基本上有一个全片节奏从缓到急的变化过程,动作戏节奏越来越快,动作设计发展到第三部Ultmatum为止堪称登峰造极。
第四部legacy曾是争议最大的一部,因为完全没有伯恩本人出现,主创团队和其他四作都不一样,而且节奏又变慢了,不变的是维持了伯恩系列一贯的压迫感(个人认为这才是伯恩风格间谍片的灵魂)。
而第五部,就是这部伯恩5,受争议的程度已经可以取代第四部了。
伯恩1到伯恩3风格的改变,体现的是从2002年到2007年好莱坞电影人对动作电影理解的改变。
伯恩1还相对比较old fashion,有一种上世纪末期电影那种不紧不慢的节奏,到伯恩3就已经目不暇接了,这个系列所谓手持摄像机晃镜头的这种以讹传讹的口碑也是这样建立的。
到伯恩4忽然节奏又慢下来,这种用新瓶子装旧酒的感觉明显让我觉得不过瘾,但能够让我感觉到主创团队对伯恩系列灵魂——就是那种不酷不炫但步步紧逼的压迫感——的一种执着。
到了伯恩5各种大头贴满屏幕晃,真心有一种欺师灭祖的派头,如果在德云社这肯定要被剔出家谱的。
所以在我心目中,真正继承伯恩系列衣钵的,反而是伯恩4legacy而非伯恩5。
说伯恩5狗尾续貂,主要是从动作场面来看。
不说剧情最大原因在于动作片尤其是间谍片的剧情本来就是各种脑洞,为脑洞去脑补毫无意义,还不如直接看颜值来的痛快(嗯,无论我怎么喷,我也爱看瑞典小婊砸)。
前面提到过,伯恩3的镜头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waterloo station一场戏全程14分钟,看的人掌心出汗惊心动魄,堪称同类场景处理手法的教科书。
说伯恩的动作场面,某种意义上就是镜头运用。
空口说伯恩5镜头大特写太差是很难说清的,下面我一帧一帧的拿伯恩3的镜头处理来说明伯恩3好在哪里,相应的就是伯恩5差在哪里。
(95p)
伯恩出场。
这是全程唯一面部大特写,但是……
马上转到眼部特写,目的是表现人物心理
列车外景。
再拉更开阔,前三作都有这种典型场景,痛快的大鸟瞰镜头。
记者出现,请注意基本上保持相对2/3的黄金分割位置,背景清楚
cia车近景记者在远景,透视和比例暗示观众记者之弱小。
同样的,没有面部特写,非常自然
cia director在指挥。
人物构图充满16:9画面
黄金分割,注意头顶洒下的光,舒服吧。
噢噢噢!
waterloo station!
这场戏就在这。
1一组图片来了。
伯恩下车,没特写怎么拍?
就这样拍。
2
3
4
5
6
7
8
9已经全糊了,但注意透视效果和构图。
这叫做动感,不是大头特写
10
11张图,出站完毕。
没有浅景深,路人的脸都比伯恩清楚
这光线……这截图如果是真实照片可以拿摄影奖了。
虚化是这样拍的
前景记者,背景伯恩。
要干吗呢?
prepaid phone,这是个必要的特写,说明关键动作
伯恩在哪?
左边的黑丝女,右边的中年男,乱吧?
伯恩只是众人之中的一个而已。
大隐隐于市。
倒霉的blue hood。
景深并不浅,连站牌上地图都可辨
还是blue hood,直接远景,虽然手持拍摄,构图一样讲究
侧方位面对面,这是怕观众漏看了这个细节。
左侧人脸清晰,站牌地图比前面还清楚,就是不怕用大景深。
伯恩在上面全程监控。
同样构图讲究,车子从左侧进站。
人那么小
同上,特写表现关键动作。
环境看的清清楚楚,光天化日乾坤郎朗
记者知道厉害了开始听伯恩的话。
伯恩在后面的影子里。
同样看构图
接上图,从伯恩的角度看记者,左侧黑影是伯恩。
asset进场,构图和角度,用车窗围起来的画面感觉略微微妙。
还是不知道记者和谁通话说什么,无助的哥儿俩。
说构图我都说腻了
记者正式进入车站,这是个超广角背后跟着走进去的,很爽的1秒。
mobile team进场
mobile team进场
mobile team进场。
身边都是人
asset on the way1
asset on the way2这还不给特写?
就不。
这么多人,找到记者和伯恩没?
找到了。
乱啊。
就是要让人看的出乱。
记者走前面
mobile team跟后面
再糊也看得出谁要谁的命
步步紧逼
比上上图距离更近了
伯恩介入
记者走到左边
左侧记者露半个身子,伯恩走入中间打断右侧的杀手。
特写表现关键动作
mobile four is down……
伯恩引导记者进商店
team C进店
team C发现门被锁,绕后路。
伯恩抄后路。
懵逼
来了
每个动作清清楚楚
伯恩救场
构图
构图
虽说手持摄像,但构图不糊弄。
动作戏就要让观众看清楚动作
如果镜头都在脸上算怎么回事,对伐?
构图留个空
是等光头进来
picking them apart...
最后看一眼摄像头,好像京剧里面的亮相。
asset得到green light。
镜头告诉观众枪从哪里开
枪往哪里打
广告牌写着be in it……这提示……
我盯半天神马也看不到。
正常人的视角真的看不见,体现杀手专业
target down
伯恩开始找人
一路追过去全程手持拍摄,但完全没有特写。
不见不散发这么多图片,就是为了说明这14分钟内镜头如何运用,能把室内室外这么多场景这么多人物的所有动作和意图表现的明明白白。
可以看到,所有的特写镜头都是确实有需要才出现,而不是伯恩5里面的各种滥用。
伯恩3这场戏就说明,动作片也可以有极其丰富的镜头语言,手持摄影也可以保持专业的构图。
所以说伯恩系列就是晃来晃去真的是偏颇了。
最起码的,伯恩系列是侧重真实系的间谍片对吧?
那如果真实肉眼的视角都没多少算什么真实系?
最起码的,假如伯恩3就和5一样各种大头贴的拍法,把背景中的路人都模糊掉甚至不拍,怎么体现waterloo station这个busiest terminal in London是surveillance nightmare?
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叫做细节决定成败,但细节从哪里体现?
细节一定是在全局中才得到体现。
如果个别细节就可以影响全局的成败,那只能说明全局本身就有问题,而不该甩锅给个别细节。
就好像在家正常观影的时候,多少人会注意到一块4K电视面板上的几个亮点?
如果我们只揪着某一个细节说事,那就其实是只看到局部而忽视了全局。
例如我们给一棵树拍照,每一片叶子占画面的比例很小,这些叶子放大之后都是这棵树的细节。
而如果只给一片叶子拍照,这片叶子占画面80%以上的面积,那他本身已经是全局而不是细节了,叶片上的叶脉才是细节。
如果我们想表现一棵树,那就不要把镜头总对着一片片叶子。
全局观可以体现一部影片的格局,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格局。
所以我看完伯恩5一直想的就是:greengrass到底怎么了?
what the hell?长焦镜头视角窄但可以对单一对象的细节更好的呈现,广角镜头视野宽可以呈现出的更多的内容和更多不同类型的细节。
而广角镜头的使用是最考验摄影师的技术的,因为场景内的内容太多了,很难控制,还考验包括构图水平、空间感、透视控制、光影控制等等方面。
广角画面的信息量非常大,每次重复看都可能发现新的细节。
长焦画面信息量单一,都是那一张脸还能看出什么?
更何况,以伯恩系列手持摄像机的拍摄方式,广角画面晃动的幅度小,长焦画面晃动的幅度大多了,因此微距浅景深这种明显是投机取巧的做法对人眼的伤害也极其大。
国内上映时候各种喷特供3d imax,我一直认为,如果镜头运用本身出了问题,3d还是2d的差距仅仅是五十步。
我对滥用特写的痛恨其实源于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万没想到在伯恩5上也被摆了一道。
伯恩5也好、舌尖2也好,都是典型的把个交响乐的题材和体量拍成协奏曲的反面教材。
舌尖2大特写看的我眼冒金星,伯恩5看的我头晕脑胀。
全部丧心病狂的大特写微距浅景深这都是糊弄外行的拍法,就是一个肉丸的饺子天天吃的节奏。
有构图、有空间感才叫高水平的摄影、摄像,就好像能写交响乐的作曲家才是大师、能写长篇小说的作家才是巨匠。
从伯恩1的圆珠笔伤人,到伯恩2杂志卷起来做武器,到伯恩3 prepaid phone避开cia监听以及后面拿书本教做人,以及伯恩4的狙击打无人机徒手斗恶狼,无一不让人看的津津有味又乐道。
而伯恩5在动作设计上的一个硬伤是:伯恩没有了之前那种智慧,而沦落到泯然众人(众间谍)的那种小聪明。
整部片子唯一让我心跳加速的地方,就是伯恩进会场看到枪手要开枪然后拉射灯照眼睛那一段,也是极少的几个没有大特写的地方。
几个镜头快而不乱行云流水干净利落。
这种镜头处理的方式,在时间点上,让人物行为恰好比观众理解快一拍。
最后的效果就是:虽然明显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看的过瘾又不觉得离谱——且不说能被射灯照一下就被打乱节奏失手的杀手,就光是那一刹那能把光线对准都几乎不可能,细想一下都明白这是有意设计的桥段。
明知是假的但就是过瘾,看电影的乐趣其实也就是如此啊。
整部片子唯一让我意外的角色,就是汤米李琼斯。
真的,上映前看他的剧照和预告片镜头让我不寒而栗:脸上的老肉块简直要坍塌下来,所谓一嘟噜一块的节奏,苍老的不行。
但在片中一出场,那气场就压过所有人,也压过前四作的所有cia directors。
而且处理麻烦时候心狠手辣的手段也让人印象深刻。
发现小婊砸背着自己胡搞,直接让asset把她一队人全搞掉。
台词对白和情节安排也没有预先提示和铺垫,到办公楼那一段戏就直接杀掉,小婊砸吃个大大的哑巴亏还什么话也没法说。
好看,痛快,爷们就是这样。
相比之下另外一个弱鸡不知道是怎么上位做director的,智商和纸牌屋里underwood搞掉的总统有一拼。
身边很多朋友觉得伯恩1动作戏太少,我反而觉得这种四平八稳的节奏很舒服,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电影风格,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影人心态,当然也许是我心理年龄老了。
现在再想,其实伯恩4legacy才是伯恩系列的发展方向:黑科技脑洞剧情,朴素平实但精心策划的动作设计。
我为什么喜欢伯恩,就是因为他外形不是美女帅哥,就是个普通人,靠自己的言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让我建立起对他的尊重,而大杀八方的剧情在伯恩身上完全是张冠李戴。
和做菜一样,人心粗了,电影拍的多细致也没什么意思。
随着年龄增长,对很多事情不再那么较真,因为明白一个道理:对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较真其实就是在和自己较劲,有害健康。
看完伯恩5,天色都暗完了,开车回家路上差点挂了一个自行车,这么多年唯一一次,当时就提醒自己,别太较真,回家看看宝宝就都高兴了。
第一和第三部呆萌身上弹孔,稍有错位,可能是体型和站姿变化导致一部电影要成为经典电影,除了影片本身过硬的质量外,还要受到出品时间,行业环境,演职人员的职业状态等等诸多类似于天时地利人和因素的影响,“谍影重重”三部曲无疑是经典电影,因为它具备了成为经典的条件。
从题材上来看,它是间谍电影,在其诞生的2002年,“007”正通过《择日再死》里的大场面和隐形车寻求突破,而其真正的突破还要等到四年后的《皇家赌场》。
“碟中谍”刚玩了一次吴宇森的暴力美学,可吴氏美学早在1993年的香港就走到了穷途末路,那部电影叫《辣手神探》。
《谍影重重》此时的出现,让间谍电影焕发新生,它比007硬朗,比碟中谍简练,这种硬朗、简练和快节奏后来成为了该系列影片的标志性风格。
再来看看演职人员,“谍影重重”三部曲有两位导演,而两位导演在执导“谍影”之前都属于才华横溢但籍籍无名的角色,道格·李曼此前有受到好评的作品《狗男女》,保罗·格林格拉斯之前有高分电影《血腥星期天》,而“谍影重重”都属于他们厚积薄发的作品,是他们导演生涯里必定要出现的成名作。
主演马特达蒙就更不用说了,出演第一部“谍影重重”的时候,刚刚30出头,成熟而骄傲的年龄,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天才的演员,什么《造雨人》《心灵捕手》《天才雷普利》根本不足以完全展现其才华,必须要用一个系列电影来释放这种才华。
《谍影重重》此时出现,正合时机。
品质和时机造就经典。
三部曲实际上已经终结了伯恩的故事,但好莱坞最近十年,都在刮“续集风”,通过续集积累粉丝,收割票房。
所以才有了2012年的《谍影重重4》,这部电影质量其实还算上乘,而且风格陡变,寻求突破的创作态度是让人赞叹的,可惜票房仅达到差强人意的水平,这才有了第五部“谍影”的完全回归,以旧阵容,打情怀牌。
但此时的内外形势跟第一部出现时已截然不同,最新一部的007之幽灵党遭遇恶评,“碟中谍5”票房大跌,新开发的间谍片项目《杰克莱恩:一触即发》见光即死,全球影迷对电影的审美疲劳周期也愈发变得短促。
《谍影重重5》在此时以复制模式,拷贝前作,没有遭遇大败,已经算是很不错的结果了。
此时的导演格林格拉斯,已经出现过《绿区》那样的败笔,那部电影还是跟马特达蒙合作的,可见两人的组合已不能完全保证电影的质量。
主演马特达蒙年近五十,近年虽然佳片不断,但像样的动作片却越来越少,即使从数据分析的角度,年近50的男演员,出现动作佳片的概率也很低,昔日的动作巨匠布鲁斯威利斯、施瓦辛格、梅尔吉布森、史泰龙的经典动作片都出现在他们的45岁以前。
铸造经典的阵容似已不复存在。
回到电影本身,《谍影重重5》方方面面做得并不差,以上文所述,质量做到这种地步已算非常难得。
在剧情上,伯恩已经不再失忆,但对中情局的阴谋只看到冰山一角,伯恩已经从寻找失去的记忆,转而寻找被隐藏的身份真相,剧情仍能自圆其说。
影片节奏也很快,配乐,动作等都属上乘,追车场面似乎比前作们要大而长。
角色方面,除了有几个没什么存在感的配角显得不工雕琢外,几位主角的表现都能让人信服。
总的来说,还是一部好电影,但怀旧有余而创新不足,所以尽管影片中充斥着大量的现代元素,但仍让人觉得它是一部不合时宜的电影。
不.好.看
鹰眼那个渣外传可以不用拍了,正牌Jason Bourne回来了,虽说疲态已显,但勉强保持着水准。达蒙叔老了,身手没那么狠那么矫健了,动作戏更多的是用大段的追车戏填充,节奏依然强悍,新任女主维坎德的设定也挺有意思的,前三部曲是一部胜过一部,但愿新系列也能如此吧。7.5/10
少了一些亮点,仍然值得一看的。
达蒙老化这么快 !! 可以和布鲁斯搭档《虎胆龙威》了
没见过开头就能这么无聊的谍战片。坎姐,前面的情节里感觉不温不火,直到最后才露出了跟机械姬时那样的冷酷。马呆萌也跟国内很多中年男星一样陷入油腻不能自拔了。
这个系列真是完全看不下去
7分,基本回归了第三集的水准。为了拍下去本子有很多地方显得太牵强了,这也是无奈的必然,这种不好拍,远没有007或者碟中谍一集一个boss来得轻松。观众也累十来年前挖的坑早忘了,只有忽略前因后果看飙车了。文森特开着悍马被道奇追得满街跑太扯了,不是一直要干伯恩的吗?应该反追才是。
晚饭都被晃吐了
疲软了一个暑假的院线片终于迎来了一部有激情的电影…原班人马回归很给力,打戏追车戏都特别爽~片尾曲响起的时候真的燃了
又晕又困
导演元素拼凑能力强,但是这是整个系列中最不知所措的伯恩。
这看了还没一礼拜吧就快忘了讲什么的了,这类动作冒险片这么多系列根本不记得也不想记。从1开始我也没看过。大约看过3、4。就算都看了也不记得了。真心没觉得多好,也没什么精彩镜头。除了对人追踪的无死角无隐私之惊叹。那天也是困点儿,都看睡着了!
就一个感觉——疲。剧本老套,阴谋低级,全靠动作戏凑数。都干了四部了还想召回伯恩,这个主角光环开得观众没脾气。就希腊暴动那一场戏不错。呆萌全程面瘫,跟Alicia没半星火花。看得人提不起劲。
看完了,情节没啥必要了已经,直接上飞车和打斗就可以了。从一看到五,主题基本就是论人体组织的自我修复功能。另,lee想靠干掉杜威上位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美国这样搞能不乱吗,我们要有情报部门领导牺牲了,畜牧农林文物宣传什么部门的领导都可以平调嘛(我是身经百战了)
快睡着了。3D效果真是差的一X。
一星给我坎妹。讲真,这个系列在3的时候就该结束了
看的云里雾里..
国产片保护月结束了就是爽!
回归之作,基本把第四部剔除出去了。手持,特写,拳拳到肉,追随,希腊暴乱、飙装甲车场面很爽,就是坐巨幕第三排要瞎了。维坎德气质真好。
💤💤💤第一个小时看得快睡着了……三四十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