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一部难得的喜剧电影。
导演也真是厉害,明明是如此悲伤的故事,却能让全场观众笑泪N次,这不就是导演情感的最高境界吗[强]?
现在真的不敢去看哭成泪人的作品了,真的怕会哭到头痛,小Q真心不敢看呦[撇嘴]。
王大陆虽然个性张扬,但是,作品真心都很好看呢。
最后一句,幂幂确实有点可惜了(2019年9月26日观后感)现在才知道原来是田羽生作品,导演确实厉害,前任三好看,前任四还没看,人在囧途居然也是他创作的剧本,有才华的人,不会是一时的呀。
关于幂幂,唉,其实幂幂是人间清醒。
2023年10月5日。
在片名还是《伟大的愿望》时,这部翻拍自韩国同名影片的电影,是一部“性喜剧”。
它的内核关乎成长,友谊,家庭,生命的价值等等。
自然,也包括“性”。
后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伟大的愿望》变成了《小小的愿望》,虽然剔除了一些(不可描述的)东西,但还是历经千辛万苦,呈现在我们面前。
所谓的“不可描述”,就是性。
是影片里的“破处、做爱、处男处女”等等一系列,你看得见口型,却听不到正确发音的词汇。
一部所谓的“性喜剧”,当它失掉了性的元素,也就失掉了在语境之下,制造冲突的门径。
电影本身的笑料,也在删除情色与情色的边缘化运动当中失去平衡。
于是,性元素的强行剥离使得情节的流畅性遭到破坏,电影呈现出来的东西,会给观者带来最直接的逻辑偏差,而非只剩下“喜剧”的外壳那样简单。
影片无形之间表达的东西:破处就等于谈恋爱,谈恋爱就等同于做爱,“点穴”就能制造恋爱的感觉……这一切,都非常的变态。
在我看来,尺度也未必亚于直白的说出“破处”和“做爱”。
因为这样的误导和胡诌,传达出来的信息,才是不健康的。
找一个女孩来破处,和找一个女孩来谈恋爱,这当中有着天差地别。
显然,影片为了配合上映的“标准”,又懒得在现有剧本(韩版电影)上花费心思。
于是,电影整体渐渐走向诡异。
比如说,如果只是找个可以和瘫痪男主谈恋爱的女生,最多算是来临终关怀,社会温暖。
用得着整得这么大费周折,鼻青脸肿?
很明显,因为事实上是人找来“做爱”,而非“谈恋爱”。
大费周折的过程是笑点,笑点之后,逻辑就被影片囫囵过去了,给你个眼神,你也无法体会。
而那些强行笑点,也都是直男癌视角下,对于女性群体的低俗崇拜、恶意嘲弄。
卖不了色就只能卖傻卖蠢,编改不足就用真实照片补凑拼贴——一面价值观崩塌破碎,一面正能量审美疲劳。
再比如,“标准”以下的高中生不可以谈爱,在校老师不能出入特殊场所。
那么,影片设定里已经毕业的学生,和已经下海辞职的老师,还有什么理由再以师生的名义发生冲突?
在丢失性元素的推进之后,连这类冲突都显得太过重要。
同样的手法尴尬用过几次,不免觉得可怜兮兮。
不能出现性,但是除了没有把性直白的说出来、演出来,其他该与之配合的内容依旧没有变,不管是跟从韩国原版的情节,还是剩余台词的暗示,“小小的愿望”,还不就是那个不能提的愿望。
不管怎么逃避、涂抹和修改,这份隐晦仍然摆在观众眼前,仍能够被拿出来津津乐道。
剩余的情节脱跳和逻辑混搭,反倒成为了影片最大的笑料。
而超越这份破碎之外,能看到的,只有再熟悉不过的本土化手法:粗糙堆砌的年代符号,网络电影的滤镜搬套,创作者的疏懒和庸常。
很难想象,在一个回避性教育,不可以在影视作品中谈论性的环境里,人们却可以公开歪解事实,颠覆三观。
只字不敢提“性”,相关可以阉改,镜头全部照拍。
电影如果这样搞,有没有所谓的“标准”和模式限制,创作的意义也都不大了。
的确,不论是《伟大的愿望》,还是《小小的愿望》,对于电影所涉及的东西,不能谈,还偏要谈,这件事本身就很难了。
但是,并不能因为“标准”的限制而丢掉创作的诚意,删减和阉割也不能为影片的低质担负全责。
谈性色变的环境令人作呕,执意卖惨的滥造也充斥着油腻。
影片中拼贴式喜剧情节,像快手抖音的段子一样,随意滥用着灌篮高手的音乐,无处不在的公牛队和乔丹,卖蠢卖傻的笑料设计,以及夸张刻意低智商的表演,让这部电影如同闹剧一般,这也让影片最后企图升华到人文关怀层面时显得尤为生硬尴尬。
另外,电影里错误的价值观依然延续了导演一贯的低级趣味,多次表达——女性需要先有感情才能有性行为,而男性可以把两者分开——这种赤裸裸的性别刻板分化与《前任》系列如出一撤的油腻肤浅。
男性群体总是这样被莫名其妙的黑,被描写成直立行走的动物,毫无高级智慧生物应具备的“情绪”、“理智”、“情感”和“道德”。
在视频里,导演说:你以为躺着就能把钱赚了 那里,彭彭是明显已经生气了。
旁边还有工作人员问,你是不是生气了。
可见他确实是生气了,否则别人不会这么问。
可是彭彭真的是一个因为玩笑就生气的人吗?
在向往中,他被大家开玩笑(张柏芝送书那期),他其实是难过的,但是仍然没有生气,反而是大笑掩饰尴尬。
他就不是一个小心眼玻璃心的人啊。
而他表现出明显的不高兴,导演人品堪忧
#时不时的戏#小小的愿望#thelastwish #ww资本脸好大
预告很感兴趣的电影,之后在尺度审片闹破天一系列操作中放任,今天终于在疫情躺尸的日子里看完了。
前任3的大爆让田羽生赚足了关注,这部戏却因为尺度问题遭删最终只能让人失望,预告里面的“我要XX”变成了“我要恋爱”,电影的分级制度如果能实行,对这戏的正常上映应该有帮助。
魏大勋的几场喜剧戏份算是高光时刻,彭昱畅的床上内心戏与结尾独白也是及格以上,观影途中不会让我有任何不适感。
王大陆的个人戏份就像是为了番位事件而硬生加上,湾湾口音的演技水平让人没办法不出戏,最终呈现的效果差强人意,湾湾男演员真的实力不够硬,彭于晏给推了诸如山堆的资源,也落不到一个会演戏的名声,剩下的只有肉身材肉身材肉身材,天廷晏稍好的也是拼命往大陆口音靠的赵又廷,台湾口音真的不适合电影,real尬。
电影上映时番位问题撕了个大口子,身为吃瓜群众的一员也身援了彭昱畅好几次,是王大陆的团队还是电影投资方的资本作妖之后也没个定论,但这电影从硬生生的加戏与剪辑,到最后的成片效果,正常人都能看的出来谁是男主。
湾湾资本吃了那么多年红利,占理又占份为什么不能回撕,彭昱畅本来就是一番,少他妈得了便宜还卖乖,都是千年的狐狸你跟我玩什么聊斋。
许久不到电影院里看电影了,发达的网络和媒体让人眼花缭乱,看电影已经从一个约会借口退化到了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我是说当前大部分的毫无营养的电影。
和一位友人聊起影院,她说那个黑幽幽的场所让她感到不安,可我的经历却是总是在电影院里被吻或试图被吻。
可能是我老了吧,现在的年轻人接吻已经不需要一个黑幽幽的环境了。
她还说,电影散场时人们必须慢慢得排队离开,快不得也慢不得。
可我偏不,在这场电影里,我愣是一个人坐到了最后,直到字幕滚动完屏幕都黑了,还含着眼泪不愿离去。
屏幕前的男孩儿女孩儿们还有屏幕后的男孩儿女孩儿们,他们是有爱的,我看着看着就体会到了。
一部有爱的电影该是什么样子的,这部片子或许能为我们打开一个新的视角。
至少对我来说。
抛开我们懵懂的童年,自以为长大了的少男少女就只是自以为而已。
真正的长大都伴随着伤痛,以及,某种形式得离去。
主角们的名字我一个也没记住,倒是记住了他们的样子。
这是不是因为他们的演技我不清楚,我觉得他们只是在演自己。
这片子适合打发一下无聊,诸多无厘头的搞笑着实让人笑得合不上嘴,坐在电影院里耳边的笑声不绝,有男有女。
他们在笑什么呢?
笑那些孩子被自己的父母亲折磨和伤害吗?
还是笑那些耳熟能详的黄色隐喻?
换作是我,就一边笑,一边哭。
据说,这部片子改编自韩国电影《伟大的愿望》,要这么看起来,名字是起倒了。
原版的名字才是确切的,那个我们都说不口的字眼和伟大确实有着紧密的联系,不承认都不行。
这是哲学,和真理不知道怎么还沾着边儿,对于我这个半吊子的学生来说。
这也是一个起点,在我们成人道路上的起点,得花时间好好研究。
只不过这样的主题少了环境就无从谈起。
父母,家庭,社会,文化,认知,哪一环少了?
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的自己再重新看一遍去。
豆瓣上有本书叫做《瘫痪少女日记》,讲的是一位妙龄少女因酒驾司机瘫痪的真事,你们也可以去看看,那里面的心路历程才叫触目惊心。
性,爱情,与爱,融入环境之后,在亲情和友情之中的变形,使人痛心。
我们总是打着某种旗号去执行某种不为我们所知的人性,让人悲哀。
人类的环境就是块臭狗屎,脏了自己也污了别人。
原本纯净与自然的东西被硬生生丢进了臭水沟,我就纳闷怎么还有人笑得出来!
社会文化给了我们怎样的污染这片子你不看上三五遍都看不明白。
反正最后男猪脚的爸打了他妈,也是一个伟大的愿望吧。。。
我们这群猴子翘着脚坐在影院里看笑话,所以我哭。
我哭,还因为片子里隐藏着的爱。
镜头不多的男猪脚从始至终都是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是因为他真的没有在我们这个世界呆着。
他在另一处地方,离得还挺远的。
我们从自己身处的丛林想要走到那里,一辈子都不知道够不够。
他真的需要谈个恋爱吗?
还是伟大的存在?
这两者之间只隔着一层玻璃。
给他洗头发的少女,没穿着校服,没受过所谓的教育,可TM她有爱。
你从她到医院时电梯门打开的一瞬间就能看见。
我们的教育里缺少的可不止是性,我们的社会里缺少的可不止是情,我们的脑子里缺少的可不止是文化,我们的心里缺少的可不止是上帝。
看完之后就一点比较震撼,那就是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懂得少,需要被照顾。
其实真正需要被照顾的反而是大人。
所以以后育儿时还是以朋友之道相处,尽量平等对待。
还有一点就是孩子的交友,也希望他能有几个不错的朋友,男女皆可。
也会让他适当的放松,毕竟青春只有一次,没了就是没了。
至于电影,总的来说还可以吧,也可能是我笑点低的原因
在7月份还是8月份看到一篇有关《小小的愿望》撤档的报道,但是的标题极其吸引我,大意是这部片子的撤档是中国对“性”、“死亡”避而不谈的现实反应。
对于死亡而言,直面它的态度亦或生活方式,《滚蛋吧,肿瘤君》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片子。
由此,我对《小小的愿望》的期待值直线上升。
彭、王、魏三位小演员也让我不讨厌,撇开流量不谈,彭彭的演技我是非常认可的。
所有的期待等到我坐在电影院的那一刻。
一整部片子看下来,除了搞笑之外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印象。
它的搞笑是又破又烂的梗和导演故意制造的氛围,靠着演员夸张的演技和桥段。
片子的情节很简单,彭彭的两个兄弟帮彭彭实现他遗愿的故事。
三翻四抖是相声抖包袱的技巧,导演和编剧很好得运用了这个东西。
但是,显然,它完全不适用于此。
在经过彭爸的长跑和三兄弟的海滩之行遇到小姐姐之后,电影开始了全世界都知道彭彭最后一定会和小姐姐*,只有导演和编剧掐着观众的脑子说,不,我不允许你知道。
以海滩之行为分割,片子前半部分勉强能看,后半部分就是真的在拖节奏和注水。
有关于性的思考、讨论和看法在国内从未登过大雅之堂,言论的*让我们无从谈起,这部改编的片子,想谈而不敢谈,不如不谈。
特别是结尾,彭彭说“我就是说说而已”,真的啪啪得打导演和编剧的脸。
那么我们单从青春片而言,它有关青春氛围的渲染只是做到了及格,灌篮高手的海报、玩偶,主演们篮球元素的服装,小学初中确实会填的同学录,泡面和火腿的搭配,这些确实是青春的元素,但是并不是加入了这些元素就能代表这是一部好的青春片。
它们不过是一部电影的辅助工具,让人在无形之中有很强的带入感。
而不是用3秒的放慢镜头甚至特写去强调它的青春感。
无论是服化道还是镜头的表现力,让人觉得假但又不能说它错,这种尴尬的出境,没有打动我。
有关于调色,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用了实习生,这种用力过猛的毛病是我朋友圈里摄影菜鸟会犯的错。
又蓝又黄又亮,我以为我开了美图秀秀。
以上。
01看《小小的愿望》之前,特意先看了韩国原版的《伟大的愿望》。
原版是一部性喜剧,概念还挺有趣的,讲了一个将死的少年想要“破处”,两个伙伴帮助他达成愿望。
有感动,有荒诞,有成长,也有少年情谊。
而且它抓住了“喜剧内核是悲剧”这一特质,把一个人走向死亡的过程,置换为了一段“向死而生”的性爱,并在“高潮”中落幕。
这个创意本身是结实的。
但同时我也觉得,原版拍得并不够好,无论是节奏、剧情的设置,还是结局处理,都不够精细。
看完我就想,这是多好的“翻拍”机会啊。
一个好的创意没有被执行好,我拿来把它重新拍,拍出一个更完美的结果。
这样的翻拍,不才有意思吗?
但很显然,我们的绝大部分翻拍还只是单纯的“市场思维”,不是“创作思维”。
更直白讲,是赤裸裸的“拿来主义”,是他人的成功我可以复制。
你可以这么做,这是你的自由,也是商业的自由。
但我觉得,这不是一种好的创作态度。
从结果说,你把一部90分的原作,一比一复刻下来,又能怎样?
更何况,原作也只有60分而已。
抄,都没找对人。
02《小小的愿望》基本上是照着《伟大的愿望》拍下来的。
从人设到剧情,甚至连很多构图分镜,都完全一样。
至于那些不一样的部分,也多是“被动的改编”,比如一些必须要本土化的东西,还有就是为了过审要做的改动。
提到“审查”,创作者也确实值得同情。
比如对本片最伤筋动骨的发动,就是把“愿望”的内容给改了。
从原版到国产版的预告片,都很清楚,主人公的愿望是想“破处”,是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后再死去,但在最终的影片中,迫于审查,却改为了主人公想要“谈一场恋爱”。
这样的被迫改动,还不止是直接抽掉了一部性喜剧的“性”字,更具破坏性的地方在于,它使得整个剧作的“关键行为”成了个说不清的事。
“破处”是个具体行为,不管当事人心里怎么想,只要行为发生了,事儿就成了,愿望也就达成了。
这是很清晰的,可预想,也可评判。
以这个具体行为作为愿望,整个故事的推进才是扎实的。
可“恋爱”是什么呢?
不清不楚。
它无法提供一个可预知的行为,也无法勾勒一个可幻想的情景。
以至于当这个愿望被说出来的时候,观众根本不清楚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是牵手?
是亲吻?
还是冲到病房说一句:“我愿意做你的女朋友”?
完全不知道。
作为影片最大的“麦格芬”,如果这个愿望本身虚了,不够实在,不够有力度,那么整个故事也就泻了。
我觉得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
当然,这无疑是审查造成的。
但在发动过程中,是否有更好的改法?
比如改成初吻?
至少是一个清晰的动作。
但这样改,势必就要部分放弃“大保健”、“点穴”的梗,这显然也不是主创们希望的。
对他们来说,至少“恋爱”是个模糊的词,还可以塞下一些暧昧的性元素,打几个擦边球,但由此带来的问题,他们或许来不及深想。
03影片另外一点较大的改动,是结尾。
据导演自己说,这不是一处被迫改动,而是一种创新。
具体说就是,在原版《伟大的愿望》中,主人公最终完成了“破处”的愿望,没有遗憾地死去;而在《小小的愿望》中,结局是一个反转,主人公高远对小姐姐说,这个愿望是他编出来的,他只是想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不要太难过,至少还有件事情可以忙碌。
这也使得两部影片有了截然不同的落点。
《伟大的愿望》比较单纯地诉诸于少年成长和同伴情谊,而《小小的愿望》在此之上,将主题又一次升华。
它实际提出的问题是:与一场“死亡”相关的的所有人,该如何面对死亡前的最后一段时光。
那个愿望,将所有人联系在一起。
它使得将死之人和他身边的亲人、朋友不至于深陷痛苦,而焕发出了生机。
它也使得一个被保护者和被成全者,最终成了保护者和成全者。
这是死者最后的善意,也是生者得以继续活下去的心理基础。
坦白讲,比起原作,我还觉得这个改动是挺有意思的。
我不能说它多有深度,但至少在原作的基础上,它挖掘出了一个更高的涵义,这是好的“翻拍”应该努力争取的事。
但是另一方面,它的问题也很大。
最关键的就是,影片并没有为这一层最后的反转,做任何一点有效和必要的铺垫。
它的前面完全照着原作拍,只是最后靠一次闪回和几句对白,就把反转完成了。
这简直太生硬了。
所以还是那句话,翻拍不应该是照着拍,而是要弥补原作的遗憾,进而挖掘原作并未涉及的那个更深的意义。
《小小的愿望》在这一点上摸到了一点边儿,但很可惜,它并没有抓住这点意义来重新组织它的剧本。
以至于这点创新,也成了生硬的组接,失去了它本来的力度。
04最后聊几句题外话。
《小小的愿望》也真是命途坎坷,接连经历了改名、撤档、撕番等风波,上映后,票房和口碑也不尽理想。
说到撕番这件事,我看到很多评论都在说:番位有那么重要吗?
争来争去很丢人。
对此我的态度是:番位没有那么重要,但合约很重要。
如果番位这件事是合约里写得很清楚的,就应该履约;如果没履约,当事人有权利也理应站出来撕。
我们应该鼓励这种行为,无论受害者是普通人还是艺人,我们都该支持他,因为这背后隐含的是所有人的权利是否能得到有效保护。
围绕《小小的愿望》,我想说的就是这么多。
希望早日看到成功的翻拍片。
“翻拍”不是用来规避“抄袭”的挡箭牌,也不是智力懒惰的合理借口。
它同样也理应是一种独立创作,是可以与原创相提并论的创作。
关键在于我们对待“翻拍”的态度。
刚开场五分钟已经就看不下去的赶脚,后期的制作不忍吐槽。
对于国内没有分级制度的电影,改档撤档大家都懂意味着什么,照搬原版拍摄的作品为了能上映话题上做了较大的改变,都什么年代了这不能说那不能说,这样的改编有意思么?
回归电影本身无厘头的剧情加上低俗的恶搞,反正我是笑不出来,唯一精彩的估计就只剩彩蛋了。
我知道我要看的是什么,你却给我看这个?
这个锅只能由制度来背了。
5/10
既然是影评先说电影,个人认为剪辑出了大问题,整体电影节奏不合适。
我知道可能是因为各种原因改编是不得已的,但是这次的改编只让我看到了想要偷懒照搬的导演和编剧,没有诚意。
演员上只有彭彭让我认为是闪光点,我对大勋和大陆没有任何偏见,但真的表现不过关。
以上尽量尽量客观不带个人色彩,高能预警,以下带有非常鲜明的个人色彩,可以关掉不看。
我很少很少写影评,但是第一次被这个电影气到来豆瓣写影评,从一开始的番位之争我为彭彭觉得委屈,我不是他的粉丝,可以算路人好感,我只是觉得他对得起他的身份却没有收到应有的回报,但真正气的让我来发这个影评是因为今天的热搜“彭昱畅道歉”。
他需要道歉吗?!
应该道歉的是谁?
是片方!
是片方向他道歉!
这样的热搜是什么引导风向?
你们改了他的番位,蹭了他的路人缘,给了他什么?
一部剪辑的乱七八糟的影片?
还是全身湿透没有人扶的待遇?
他没有对不起任何人,他没有辜负任何人,是这部电影辜负了他,到了这个地步了,别再消费他了,别再伤害他了,孩子不容易,真的。
小帅的彭彭😄😆结尾还以为要整成特殊人群的友谊群照,仔细一看原来不是啊,那还不如那个真的新闻:小学到大学都有同学接力帮助轮椅男孩,特感人
没有了性,破处做爱等等。一群莫名其妙的人,做着不知所谓的事。父母,兄弟情也都变得鸡肋。没有中心思想,阉割的平庸没落了。天朝的审查制度9102年还是一如既往的稳定!!
一开始看就知道是翻拍的电影了,中国原创不出来,又拍的这么模糊。但是前半段的笑点其实表现得还可以。
欢乐有多少悲伤就有多少 虽然是泡沫剧 但是最后看着那些合影和灰掉的人 我竟然哭了
6.5我太难了,给四星拉一下豆瓣的评分吧,好多一星评论完全就对着风波,甚至还有说绝对不会贡献票房的,我寻思着那你还评价个屁。豆瓣在这一点上属实无力回到电影本身,大致理解了为什么会被广电卡,大约就是有些色情擦边球露骨内容以及部分不正确价值观的展现?但是被迫改成“谈恋爱”是真的诡异,于是变成了一点纯情又掺一点色情的感觉我感觉导演想拍出和青春片不一样的感觉,也的确成功了部分,甚至可以说跳出了青春片的套路,但剧情实在潦草又部分过度浮夸。演员方面彭昱畅这次发挥不错,但是戏路太固定,上一部也是演一个将死之人和小伙伴如何面对死亡;王大陆魏大勋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也有极度失真的时候,极个别片段尬翻天;女主一直在线影片部分情节简直就是对我的少女时代里的详写;以及成为了球鞋展,不过这部分很真实,是加分项
很好看啊很搞笑为什么评分这么低
这不是翻拍,这简直就是照拍,纯描的。中国电影完蛋了。
尬,去掉了性喜剧的噱头其实真的会影响质感,其余桥段的虽然与韩版比还原度高,但是没有韩版灵动。
这片和前任3之间,也就差了一个上海堡垒...到流浪地球之间的距离
中国电影还是谈“性”色变
没有看过原版,这一版所有的亮点都在三个大男生的演员选角上,彭昱畅当然不用说了,完全靠眼神演戏,王大陆、魏大勋也算是比较贴合角色;但剧情就因为关键因素“破处”不能碰而变得十分无稽,靠演员撑过四十分钟后就让人觉得乏味无趣,老实说也是难为导演了,算得上是用超强执行力来尽力挽尊了
即使不删改,也不会好看啊
韩国原版好好的性喜剧,啥都可以说啥都可以谈。你拿过来,也不敢拍也不能拍也不敢说也不能说,你说你图个啥。图你就有勇气?图你不洗澡?
这个分是给现在的剪辑版的。调成两倍速之后有几个地方还是笑出来了。不知道还能不能看到原版
要我说这个改完的价值观也不对,哪有人恋爱只谈一晚上的。
知道吃相难看是什么下场吗?
片子最大的问题是非常明显的撕裂感,因各种原因,青春性喜剧已经变成了青春喜剧。不过,倒不特别讨厌这部影片。或许还是因为演员的关系,相比田羽生之前的作品,这一部在选角其实是很不错的,彭昱畅有点贱贱的躺式表演很好玩。而魏大勋新的惊喜,一个特别萌的天然呆,我还挺吃这种呆萌的。
不知道怎么评论,看了一半出来咯,现在的很多电影,我觉得配不上我的评论。
被魏大勋太阳穴被打那段笑岔气😹亲人,朋友,恋人,或许并不都能互相陪伴走一生,并不是因为不想,而是生活本苦,世事无常,,所以珍惜当下吧少年,做你想做的,爱你所爱的
其实还可以,为什么分这么低呢,彭昱畅全程“趟赚”,可是眼神表情很有戏,魏大勋自带笑果,这种贱贱的角色很适合他。王大陆就是台湾腔加上偶像做作风有点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