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纸之月》改编自日本著名女作家角田光代的同名小说,角田光代擅长描写出平凡女性的切身问题,将她们狡猾、温柔、友情等感受性融入日常生活中,化为杰出的作品,是过去所未有的现代女性小说。
在银行当了4年的临时工梨花终于转正了,为了庆祝,她给丈夫买了一块手表,可是她丈夫嫌弃表太便宜。
结婚很多年了但是没有孩子,夫妻感情像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梨花寂寞了,人一寂寞,就会饥不择食。
在去一位老人家里办理业务的时候,见到了老人的孙子也就是渣男主,相遇的目光瞬间化成电石火花,点燃了暧昧的空气,两人的关系迅速变成了热恋的男女朋友。
有一天,梨花突然得知渣男欠了高利贷,骗他说自己家里很有钱,爽快地把钱借给渣男,其实钱是梨花利用职务之便偷来的。
梨花丈夫因为工作原因去了上海,这下好了,为梨花和渣男提供了空间。
两个人越来越大胆,花销也越来越大,甚至买了房子和豪车,当然花费的钱都是梨花偷银行的。
即使梨花对渣男好的不能再好了,渣男还是出轨了,捉奸在床,梨花生气地走了,渣男跑来小心翼翼地解释,然后,然后,然后梨花就原谅他了。
好景不长,一位在银行工作了25年的女职员发现了梨花的秘密,赶紧告诉了行长,可是梨花用知道行长和女同事的情人关系来威胁他,行长只好把情人女同事给开除了。
工作了25年的女职员依然不依不饶,结果发现梨花偷银行的钱已经不计其数了,这下好了,行长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报警了。
全剧最精彩的地方来了,镜头里只剩下了梨花和工作了25年的女职员。
女职员化身上帝视角告诉梨花,很少有人能够抵挡住金钱的诱惑,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就努力的去解决问题。
两人巴拉巴拉墨迹了半天,一般剧情到这里,应该是女主悔悟了,明白自己肯定会判死刑的,所以都会在警察来之前自杀。
女主接下来的动作是,用椅子狠狠的打破了玻璃,对,我以为她要跳楼,可是她逃跑了,逃跑了,逃跑了,尼玛原来是二楼。
日剧跑强行上线。
渣男此时此刻正逍遥快活着呢,根本没有空管梨花的死活。
最后,回忆了梨花小时候的一件事,天主教搞了一次募捐,梨花捐了钱,收到了受助者的回信,梨花很开心。
于是梨花继续捐钱,没钱了就去偷她爸爸的钱,但是没有任何回信。
老师劝她应该量力而行,可是梨花内心的母性爆发极力反驳老师,这很圣母啊。
镜头再次转回来,梨花已经逃到了泰国,神奇的是梨花在泰国居然遇见了小时候捐钱的受助者,她欣慰的笑了。
钱其实就是纸,月亮是纯洁的,但是月亮在天上够不到。
用纸做的月亮虽然摸到了,但是一碰就倒。
我们能说梅泽本质上是个反面教材么?
她深信“给予比得到更幸福”;她第一次大笔挪用钱事为了支持一个大学生读书。
但就这一次拿钱来的“爽”让她听不了这双手,而让其忘了这违法、犯罪,如果被发现就玩完的可能性。
赌博,上了赌桌,不亏到一穷二白是不会下来的。
炒股,有了10%的利润就会追求20%,知道了杠杆,有了30%利润的可能还会想到40%。
不炒得强制平仓也不会出来。
就连打打斗地主,也会强行想着,万一底下两个王一个二,而去抢当地主。
所以,各种游戏都是会玩到输光,才会强制停止,看似1%的可能,其实就是100%。
人,可以相信自己的自控力,但也别试探它。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在唏嘘这么个涉世未深的家庭主妇,为了一个小白脸最后要坐穿牢底。。。
20分钟之后傻逼的我就被扇脸,原来她的三观早就追寻远古大神尼采去了。。。
她是从来没想过自己被抓,因为她根本不在乎,她也从来没想过自己被骗,因为她要的就是爽。。
最后她被抓,在给呆逼老女人洗完脑后,用凳子把壁窗砸碎,我以为她想自杀。。
镜头一转,她已经跑了。。
我引以为豪的三观优越感碎了一地,事后想想人生苦短,是时候去骗点钱了。
与广受好评的前作听说桐岛要退部类似纸之月隐藏着深深的反类型特质(通过综合类型与背叛类型来实现的)初看是讲述如十九世纪法国小说一般的人的毁灭的过程很快就变成了如今日本大火的中年女人出轨的故事再看就走出了现实的维度结合了一开始宗教的伏笔进入一种电影才能表现的迷狂以及一种本体上的超越纸之月表现的不仅是欲望无论是通过金钱这一现今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社会关系的最终凝合物来表现出的欲望的“现实”的维度还是通过“情欲”或“爱”或“奉献(尽くす)”表现出的或女性或母性的欲望的女性主义维度或是如片中回忆所暗示的由宗教情怀与罪恶感的反扑造成的对欲望的放纵的心理分析上的探讨都十分精彩这三个维度本已经让本片展现出了其多重的可阐释性而片中的转折点在今日梨花/隅与童年梨花/修女跨时空的关于自由、幸福、正义的平行大辩论(隅的发型、表情、着装都努力符合与修女的平行关系)之后出现梨花抡起椅子砸碎玻璃的动作是一个启示性的时刻透明的玻璃比金钱更加适合作为梨花所描述的“一切都是假的”的整个世界的终极象征而砸碎了它也就代表了终极的真实与自由之后伴随着赞美诗的歌声奔跑在夕阳里的段落加上现实中各人所得到的尘世幸福的对比揭露出一种存在主义的真实以致于看似古板却在辩论中被梨花松动的隅在日后的一次银行会议中对着被修好的崭新的透明的玻璃的走神暗示出梨花实际上存在于每一个人之中(还记得影片一开始被梨花“偶尔也开心地花一次钱”所打动的平林桑吗?
)如果在看似光滑透明完美的玻璃上造成裂缝的梨花代表的是绝对理性与金钱秩序中的缝隙是从被公然接受的整个社会的虚假中唯一逃逸出的可能性相比第一次通宵后孤独的回家站台上虚伪的月亮逃跑中融化了人身体的太阳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绝对强大的真实的力量最后的泰国之旅与童年圆梦究竟是真是幻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如梦的镜头处理中完结已经说明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或道德寓言而是一种人的真实的可能性让人想起听说桐岛要退部中令人激动不已的僵尸片幻想桐岛一片中通过描写学校中潜藏的阶级关系以及人类服从的社会本能已经反映了导演对捕捉社会本质的兴趣而用僵尸电影这一幻想(幻想不仅是片中男主角的想象而是暗示电影本身作为一种幻想来为现实制造一种缝隙的可能性)来打破它则是导演的原创了与之平行纸之月中亦真亦幻的结尾同样达到了这一效果
有钱自己花不好吗?
为小白脸花钱。。
这境界我咋做不到呢?
以下内容与电影无关,看了篇有意思的微博,然后想到这个电影。
作者:_村西边老王_我们观察到的经验是——女人什么时候可以彻底摆脱对男人生存价值的需求?
也就是什么样的女人,能够真正做到不图男人的钱?
答案是——她非常有名,或者非常有钱。
一年几十万这种不算,算穷人。
一年几百万这种算优秀,但是也不够。
至少要达到1年500W或者1KW收入以上的女人,才能彻底摆脱、对自己找的男人的赚钱能力彻底无所谓。
这是基本的门槛。
99.9999%的女人一生无法达到。
也就是如果你的钱没多到一定地步,女人是很难摆脱让男人提供生存价值这个核心诉求的。
除非你压根不打算结婚、不打算找男人,完全放弃这个诉求了。
否则你就无法摆脱这个地心引力。
要摆脱地心引力——需要宇宙加速度。
钱是宇宙加速度,可以让人的心态彻底发生变化,当你的钱多到每年几千万上亿的时候,你就可以彻底摆脱普通阶层女性的心理诉求,否则极难摆脱这个诉求。
一年赚几十万这种根本不算钱,一年几百万这种只能算比较优秀,达不到摆脱普通人心理诉求的宇宙加速度。
实际上这是非常高深的知识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人的心理状态是怎么形成的——就是一个人的阶层所带来的社会规制所带来的心理状态。
我估计微博上能看懂的、能运用这个知识的,不到1%的比例。
我就是说了,他也不懂。
简单理解就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本质上是由他从小到大的阶层决定的,同时又要综合他的长相、学习、工作、收入等各方面影响别人对他看法的东西,以此综合,会形成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这个状态一般来说是稳定的——除非,除非他能改变阶层。
也就是钱是宇宙加速度,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否则只要他的阶层没有明显变化,他是不会变的。
所以——一个女人,只要不是特别有名,或者不是特别有钱,她是无法从心理的底层层面摆脱对男性的生存资源的诉求的。
就算她骗自己,钱我可以赚,只要这个男人对我好就是——就是让男人提供情绪价值就行。
但是基本上,普通人这么做的,感情都没有好结果。
也不会有好结果,因为宇宙加速度没达到。
片长2个小时。
看完了心里很不好受,很久没缓过来。
翻了下豆瓣影评,好多是在讲什么追求自由,什么释放欲望,什么过度施舍的虚荣心(施舍这个看起来最有说服力,但是可惜导演已经借女主之口否认过了)。
日剧总是喜欢研究心理探索人性,《罗生门》就是个中经典。
本片主要讲的,其实是一种自我满足的心理需求。
只不过女主自我满足的途径比较特殊,是去满足别人。
一、被人需要的幸福 我看完心里不好受是因为我在她身上看到了我的影子,还有很多人的影子,女性尤甚。
如果有人哭着向你喊“我爱你”,你能够狠下心来离开。
但是如果换成“我需要你”呢?
你还能安然自若地走开吗?
这种情况在对方处在弱势地位的时候尤其明显。
比如哀求你、需要你的是个尚未成年的小孩呢?
或者是个风烛残年、行将就木的老人呢?
再或者是个要钱没钱、要地位没地位的处于底层的年轻人呢?
我找不到理由拒绝了,不管我将要牺牲的会是什么。
这种事并非没有发生过。
女人对弱者的博爱,似乎与生俱来。
讲个高中隔壁隔壁隔壁班同学的例子。
他父母在学校食堂工作,闲暇时常见她过去帮忙,我跟她算是点头之交吧。
她学习成绩一般,虽然不是很优秀,但是考上个普通高校肯定没问题。
问题就发生在高考前一天。
拿到准考证后,同学们相约去看考场,熟悉下环境。
她在外校考试,我在本校。
傍晚在食堂遇见她,跟她熟识的同伴问她在考场第几排,她没回答,慌慌张张地走了。
我抬头看时,只看到她哭肿的眼睛。
同伴跟她是同乡,便追上去了。
后来我才听说,她看考场时遇见个体育生,正好坐她后边。
他成绩很差,便找机会把她喊到没人的地方哭着求她考试时给个便利,据说还给她下跪了。
下跪这个我觉得不至于,男儿膝下有黄金嘛,说不定以讹传讹呢。
不管怎样,反正她被这个为了训练没时间看书,而父母卧病需要他养家的人打动了。
考场上为了方便他抄答案,她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做完一面装作检查给他抄一面。
最终结果可想而知,她落榜了。
那个男生反而凭借体育生的身份去了河南某高校。
如果你以为接下来是一段惹人泪下的真爱故事,那就太幼稚了。
那个男生从此从她的生命中彻底消失了。
她又复读了一年,仍然没考上。
转校又复读了一年,终于死心了。
我有次回校看望老师,在食堂后门看到了已经发福的她,围着个油乎乎的围裙正在搬卸蔬菜。
很多女生在择偶时,有很多优秀的男生放着不要,反而选择最不起眼的那个,也是这个道理。
比如最狗血的剧情,你的男朋友为你把你的一个追求者打得遍体鳞伤,你会怎样?
轻则跟男友吵一架,重则对这个弱者暗生情愫吧?
真是奇怪,达尔文进化论失效了。
这种心理需求,有与生俱来的性格倾向有关,也与成长环境有关。
然而这就不是今天要讨论的问题了。
二、自我满足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被人需要的幸福,绝不是出自于单纯的善良或者奉献精神。
说自私一点,是一种自我满足的方式。
梨花是一位典型的日本女人,轻声细语地说话,下班后任劳任怨的做家务,无微不至地照顾老公的饮食起居。
老公是一位正直的好男人,然而同事相川看来梨花老公的“明显的爱”,在梨花眼中,恰是不被需要的一种表现。
她从银行临时工转为正式社员,买了一对腕表,结果老公因为表的档次太低,委婉地拒绝了上班时佩戴,又考虑到妻子的心情高兴地说适合打高尔夫时戴。
更是在去上海出差回来后,给梨花买了新的卡地亚腕表。
梨花想要攒钱还房贷,老公对她说,你挣的钱自己花,还房贷这种事还是我来吧!
(哇!
标配好老公啊!
)从梨花的需求来看,婚姻是不幸福的。
梨花上学时偷爸爸的钱去捐给灾区儿童,被修女发现后暂停捐助计划并批评她。
她反驳道:“我想到那些孩子会高兴,自己也就觉得很幸福。
”重点是后半句。
为了让孩子高兴而从中得到幸福感,她完全不在乎实现途径,偷窃又何妨呢?
那位男大学生光太跟踪她,她发现了他的需求,便主动去开展了一段“婚外恋”。
是因为爱情么?
当然不是。
她自己后来口述,那是一个可以擦掉的月牙儿,故事“一开始就是假的”,所以坏了也无所谓。
很不幸,男大学生需要的是钱。
她偶然发现了以后便为了实现基于别人满意的自我满足,开始从所在的银行“偷窃”,偷窃存单、伪造存单、做假明细,技术越来越熟练。
从第一笔200万日元,到后来的几千万日元。
她在整个过程中是极为享受的,感觉到“身体都变轻”了。
最后梨花逃跑那段有点突兀。
本来决定要服刑,并且沉浸在殉道的伟大中不能自拔。
结果突然就逃跑了,扯什么自由。
后来我才明白,是为了让她见到她资助过的那个灾区儿童,实现她最初的也是最后的自我满足。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被人需要的幸福,绝不是出自于单纯的善良或者奉献精神。
说自私一点,是一种自我满足的方式。
梨花是一位典型的日本女人,轻声细语地说话,下班后任劳任怨的做家务,无微不至地照顾老公的饮食起居。
老公是一位正直的好男人,然而同事相川看来梨花老公的“明显的爱”,在梨花眼中,恰是不被需要的一种表现。
她从银行临时工转为正式社员,买了一对腕表,结果老公因为表的档次太低,委婉地拒绝了上班时佩戴,又考虑到妻子的心情高兴地说适合打高尔夫时戴。
更是在去上海出差回来后,给梨花买了新的卡地亚腕表。
梨花想要攒钱还房贷,老公对她说,你挣的钱自己花,还房贷这种事还是我来吧!
(哇!
标配好老公啊!
)从梨花的需求来看,婚姻是不幸福的。
梨花上学时偷爸爸的钱去捐给灾区儿童,被修女发现后暂停捐助计划并批评她。
她反驳道:“我想到那些孩子会高兴,自己也就觉得很幸福。
”重点是后半句。
为了让孩子高兴而从中得到幸福感,她完全不在乎实现途径,偷窃又何妨呢?
那位男大学生光太跟踪她,她发现了他的需求,便主动去开展了一段“婚外恋”。
是因为爱情么?
当然不是。
她自己后来口述,那是一个可以擦掉的月牙儿,故事“一开始就是假的”,所以坏了也无所谓。
很不幸,男大学生需要的是钱。
她偶然发现了以后便为了实现基于别人满意的自我满足,开始从所在的银行“偷窃”,偷窃存单、伪造存单、做假明细,技术越来越熟练。
从第一笔200万日元,到后来的几千万日元。
她在整个过程中是极为享受的,感觉到“身体都变轻”了。
最后梨花逃跑那段有点突兀。
本来决定要服刑,并且沉浸在殉道的伟大中不能自拔。
结果突然就逃跑了,扯什么自由。
后来我才明白,是为了让她见到她资助过的那个灾区儿童,实现她最初的也是最后的自我满足。
梨花奔跑途中闪现的老公、光太、平林的场景,形成强烈对比,好歹让那一段看起来不再那么突兀了。
预报有台风,但还是拿着雨伞出门了,今天晚上同评的是电影《纸之月》,也翻译《钱去哪儿了?
》,绝对舍不得错过啊。
赶到的时候刚开映,第一个镜头我就入戏了:银行的女职员在休息室换工作制服,这场景太熟悉了,立刻把我拉回到那一段在银行工作的岁月,然后是宫泽理惠扮演的银行职员梨花去客户家里吸收存款推销国债,当梨花站在客户家门外的时候,独栋的修饰精美工整的日式建筑立刻让我想起今年3月在京都蹓跶的时候看到的民居,完全一样,我戴上耳机,老师熟悉的声音开始介绍电影的每一个镜头,我有点走神,忽然发现自己对这声音已经上瘾有了依赖,整个咖啡馆安静下来,只有这声音在缓缓讲述,电影是造梦,评论的声音就让我在这梦境里沉醉得更深,不知道如果生活里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这声音该怎么办?
这自然是一部好片子,“好”的意思如今是指值得老师来同评和赏析,整个画面几乎像黑白片,演员们的表情也都很克制,一切都非常简洁朴素,和影片涵盖的丰富主题、人物的情感起伏形成对比,如此便有了巨大的张力。
相差17岁的不伦之恋,原本贤惠节俭的主妇竟然一路贪污至3000万日币,罪行败露后却觉得自己获得了自由……女人到底要什么?
钱去哪儿了?
老师忽然化身金融专家,总结的时候差点让我以为在金融课堂,从日本的降息说到金融危机,从老龄化说到离谱的福利制度,我竟然走神了,一切都是假的,其实从纸钞被创造出来它就是假的,是个替代品,它本身毫无价值,这一点在影片中说得非常清楚,那么什么是真的?
影片里面的钞票是假的,存单是假的,人们说的话是假的,包括睡在一张床上的夫妻,月亮是假的,好看的东西是假的,但是手表和宝马是真的,第一眼的心动是真的,欲罢不能的高潮是真的,少年时被教育的宗教信念是真的,曾经的捐赠对另外一个孩子的人生影响是真的,历经一切后的那个“结果”是真的,但所有这些真的最后也终将被擦去,一切都是假的,当然,好看就够了。
是追求满足千万种欲望难,还是克制一种欲望更难?
某年中秋夜朋友曾经问我:“如果一切现实的欲望都被满足,钱不再是个问题,你会做什么最有意思的事情?
”我在月亮下愣住了,朋友说当这个问题挑跳出来的时候自己也呆住了。
我们前所未有地富有,也前所未有地贫穷,我们日夜不停地生产,也日夜不停地污染我们创造,也被毁灭。
在那面被打碎的玻璃窗前,梨花问:要一起来吗?
我想,银幕前的观众都是羡慕她的。
最后出现在泰国街头的梨花好美,时光对于女人是残忍的,有一种女人却可以被这残忍加持。
刚到家,外面大雨倾盆,老天爷最近下雨上瘾,这是真的。
2015.7.10三山于上海。
死水刚登场时,女主角梅泽梨花俨然是一位随处可见的懦弱的银行女职员。
在客户家推销国债,对客户的非分要求唯唯诺诺。
就算被色眯眯的老头子性骚扰,也只会表现出战战兢兢的模样,顾左右而言他,努力试图通过圆滑不得罪客人的方式摆脱困境,窘迫又尴尬,慌慌张张。
在银行里,人事关系也是紧张而微妙。
男上司一副时刻不忘占美女便宜的模样,对她当众夸张的赞赏并不让她感觉愉快。
还是一样的窘迫和尴尬。
在家里,似乎也没什么事情真的值得她高兴。
为了庆祝自己成为正式工,收入小小地增加了,她特意买了情侣表,想和丈夫一起佩戴。
丈夫虽然愉快地接受了礼物,但对于她“一起戴着上班努力工作”的说法却并不认同。
反而表示这款轻便的表适合打高尔夫球的时候戴。
是因为表不够贵重,所以无法传达出重要的情意吗?
她明明表示想与丈夫一起为家庭的未来努力,然而丈夫慷慨大方地说她自己赚的钱可以自己随意花。
她的家庭生活就是整个生活的缩影,也不是不理想,也不是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坷,但总是在渺小之处不遂心。
就像他的丈夫,一位很好的丈夫,但两人的步伐就是在很细微的地方不一致。
细水长流,流着流着变成了死水。
狂热她就是看上去很庸常的女人,似乎对人生没有什么特别的思考,看到努力学习、业务娴熟而专业的同事,流露出钦羡的同时,又自认碌碌无为。
仿佛很愚笨。
然而暗流之下,掩盖着狂热之潮。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
日本刚经历了泡沫经济。
狂热的消费氛围萦绕不散。
她爱买东西。
出勤的途中逛逛商场,也能买下价值四万日元的护肤品。
透过装饰精美的橱窗,看中漂亮的大衣,隔天就穿到了身上。
她分明很懂得享受。
这时候信用卡已经很流行了。
为了方便购物,她想办理信用卡。
还是丈夫不赞同才作罢。
丈夫出差,特意为她买名牌表做礼物。
明明她之前就送了情侣表,为什么丈夫反过来又送她更贵的表做礼物?
女同事笑称这是爱的证明。
她应该也是深以为然。
如果两心相知,一起戴着并不昂贵的情侣表,也觉得甜蜜恩爱。
何必名牌来加持?
偏偏有人觉得送礼才是爱的体现,仿佛礼物越贵重,爱才越加熠熠生辉,如果礼物轻薄,再深沉的爱也拿不出手。
这本来就是一个关于金钱犯罪的故事。
理所当然从头到尾,都散发着金钱的味道。
一个历经泡沫后,依然以金钱至上的世界。
活在其中,朝不保夕,人心躁动,都想要及时行乐。
“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因为想要,所以才做。
”女同事随口的一句话,冥冥中成了她的座右铭。
种子就因为她看上去无害而亲切,加上职务之便,轻易获得客户的信任,手上经常带着客户大笔现金预存款。
有一次购物时,自己的现金不够了,她略略犹豫一下,就大胆挪用了客户的预存款。
过后马上在自动柜员机提款补上。
就是这样无伤大雅的小风波。
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觉得“暂时”的“挪用”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之后一定会补上,不会有任何问题。
这就是犯罪的第一步。
出轨在她被色眯眯老头子客户纠缠之际,突然出现一位年轻人,是老头的孙子。
出现的时机那么恰好,为她解了围。
两人在地铁重遇。
他看她的眼神情赤裸炽热,跟着她走了好久。
最后她忍不住回头。
忍不住靠近。
一个眼神勾动天雷地火。
或许因为对方太年轻了,看着她的眼神明明带着乞求,却不敢上前,小动物一般。
她的心就动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表达爱,只凭本能,沉溺肉欲,通过消费、打扮增加性魅力。
她显然也是其中一个。
犯罪她最初的犯罪,就是为了这个小情人。
到色眯眯老头那儿办理存款业务,老头要存两百万现金,一边絮叨着家里人无情又贪婪,只会惦记他的钱,就连年纪轻轻的孙子都欠着大笔债务,想要从自己这儿蹭钱还债。
她听到心里去了。
小情人告诉她欠债是因为学费。
爸爸失业,爷爷明明有大把大把的钱,却吝啬地不愿意为他出学费。
他只好借钱读大学。
好不容易还有一年就可以毕业,但实在不想再增加债务了,一直打工的话也没有时间找正式工作,没有收入也就无法还债,这大学,上还是不上都没什么差别了,只是一个恶性循环而已。
俨然就是一个被社会现实逼得无路可走的年轻人。
多惨。
她又爱又怜,心甘情愿帮小情人还债。
毕竟她可是一直相信着“施与比得到更幸福”的善良的人嘛。
可是她自己又那么多钱。
回银行办理存款手续的时候,恰好接到了老头的电话,质问她是不是要借钱给自己的孙子,大发雷霆。
她一边听电话,一边看着同事已经帮老头办好了存款手续,做好了存款单。
就在这个瞬间,她拿定了注意。
挂了电话后,她向同事谎称老头要取消办理存款,以帮忙的名义拿到取消手续的材料,偷偷取走了那张其实已经作废的存款单。
再把存款单交给客户。
至此,两百万现金也就成了“幽灵存款”。
把这两百万交给小情人,让他把因学费欠下的高利贷还掉。
之后再在两年内慢慢填补这两百万就可以了。
很简单。
谁都不会受到伤害,对不对?
小情人的双眼看着她,闪着光,“你很有钱吧?
”她点头。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深陷她经常到不同的客户家里办理业务。
得以窥见客户生活中与金钱有关的细节。
富裕的老年夫妇,住着亮堂的别墅,豪车随便换着买。
独居的有钱老太太,陷入购物癖,又有遗忘症。
这些人的钱真多,钱放着也是放着。
她总会等到可趁之机。
终于又有一次,老太太想买昂贵的和服,打电话要提三百万,等她带着现金到了老太太家。
对方却忘记这回事了,请求她把钱存回银行。
她存了。
但却是存入了其他银行,以她本人名义新开的户口。
无辜客户对她的信任,她弃之如履。
为的是什么?
为的是维持自己在小情人面前的富婆形象。
她开始穿着昂贵的漂亮衣服,带小情人出入高级酒店,肆意享乐。
是啊。
比自己年少许多的情人。
该拿什么来留住呢?
青春,美貌,鲜活的肉体,这些在她身上都已经岌岌可危。
年长的魅力,需要用金钱来堆砌。
既然要让小情人感受自己的爱意,当然得为他花钱。
名牌手表,名牌衣服。
美食。
美酒。
还有一夜又一夜的狂欢。
三天就花了将近150万。
从失忆症老太太那儿偷来的钱,就这么花了一半。
美梦的代价总是昂贵的。
不是么?
可是她不愿意从梦里醒来,所以必须继续投入更多的金钱。
做一次是做,做无数次也是做。
接下来不再是偶尔窥见的空隙,而是有意的谋划。
她开始伪造存款单。
通过这样的方法侵吞客户的预存款。
用这些偷来的钱,与小情人花天酒地,另外建了一个梦想中的,豪华的家。
这种犯罪怎么可能瞒得住。
钱从何处来,去往何处,一环接一环,其中一环丢失,终有一天整条线会坍塌。
而且这一天根本不可能遥远。
或许她心里想着小情人很快就能从大学毕业,找到体面的工作。
两个人一起把这些钱还了就好。
这微弱的理由支撑着她,不计后果地继续犯罪。
其实只要理性一点想一想,就算一切如愿,光靠正常工作,短时间之内也不可能把这越来越大的窟窿填上。
与其说是出于盲目的爱,还不如说是享乐和欲望让她丧失了理智。
败露一开始被发现的是最初色眯眯老头的两百万。
她松了一口气。
哦,原来只是这两百万。
因为知道上司和女同事的不伦恋,知道上司为了让业绩表面上过得去,让女同事进行不合规操作,她抓住上司的把柄,以此要挟上司不要声张,自己可以想办法马上填上这两百万。
她的办法还能是什么?
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这里有所增加,就有一处有所减少。
她欺骗糊糊涂涂的老太太签下取款单。
取的明明只有一万,单据上写的却是两百万。
心真黑。
她的报应来得迅猛。
首先就是小情人的背叛。
在用偷来的钱筑成的秘密爱巢里,小情人带着年轻漂亮的女孩来共度春宵。
她看到门口的两双鞋子,没有勇气打开寝室的门,仓皇逃走。
逃回了最初与丈夫的家。
那儿已经一点都不像家了。
丈夫长期出差,她在银行上班,每一个周末都到秘密爱巢与小情人共度。
她所有柔情、细致、精心,都花在了秘密爱巢。
任由这里凌乱不堪。
这不是家,这只是她伪造文件的犯罪现场。
小情人享受过她带来的丰富物质。
没有成长为什么伟岸的人物。
剖开纯真的外表,不过就是一个草包。
沉醉在来历不明的金钱带来的享受中,大学最终还是退学了。
在被发现劈腿后,倒是挺干脆就跟她分了手。
所有欠下的钱,她一个人来抗。
活该。
谁让当初就是她亲手犯下的罪?
过千万的债,要怎么还?
那个在刚登场时,面对色眯眯老头无比战栗的女人。
现在自己迫不及待地解开了衬衫扣子。
她盯上了这个老头的钱。
只要能把败露出的窟窿填上,哪怕睡了孙子再睡爷爷,又算得了什么。
她自以为为爱情牺牲,投怀送抱,温声软语求老头子进行大额存款。
没想到色眯眯老头竟然是个正直的老头!
当初买国债就不是沉迷美色,而是欣赏她“有趣”的推荐语,还有诚恳的工作态度。
她难堪极了。
老头子如同懂分寸的长辈一样表现出恰到好处的关怀和鼓励,“是营业额很难达到吗?
没关系的啊,像从前一样做就好了。
”像从前一样。
她已经不是从前那个她。
她再也不能走回那条虽然沉闷,但也是单纯的,无忧无虑的路。
正直、专业而聪明的女同事前辈已经盯上了她。
不动声色地翻查她经手过的业务。
她还在苦思冥想怎样能够摆脱困境,继续伪造着银行的宣传册诱骗客户存款。
她的挣扎已经是垂死挣扎。
罪行已经全面败露。
同事展开调查,回收了大批伪造的存款单。
那么厚厚的一叠,把行长都惊了。
所谓自由从一开始的胆怯、懦弱,为什么一步步就走到胆大包天,犯下自己根本无法弥补的大罪的地步?
为什么会变得如此不计后果?
被堵在银行会议室里,即将要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价之际,她向自己曾经钦羡过的女同事袒露心声。
第一次跟小情人过夜后,凌晨才回家。
路上,她看到了天上苍白的弯月。
她恍惚着伸出手,在半空中轻轻一擦,月亮被擦走了。
如梦,如幻。
这一切多么美。
她沉浸在前所未有的幸福中。
一切都是假的,都会结束。
因为是假的,所以那么美好。
因为是假的,所以做什么都无所谓。
就是这个瞬间,她突然觉得自己自由了。
因为是在自己的梦中,所以可以为所欲为。
就像糊涂婆婆买下的漂亮项链“我知道是假的,知道这不过是个仿品,但有什么关系?
漂亮不就行了吗?
”原来她从来就不是什么甘于平凡脚踏实地的女人。
为了追求她所认为的幸福,毫不介意不择手段。
就像年少时,为了感受捐赠后收获感谢的幸福感,她擅自从父亲的钱包里取走五万元来捐。
还是理智的同事说得好。
——背叛他人的信赖,盗取金钱,随意使用。
所谓自由,是这样的吗?
她没有如同事所言到此为止。
她顽固,执拗,沉浸于自己建筑起来的虚假自由上。
她逃了。
故事的最后,所有人都回到正轨。
继续过着沉闷平凡阳光灿烂的生活。
而她必须一辈子在阴影中东躲西藏,担惊受怕。
归根到底,她所谓的自由,不过如此。
去看这个电影是因为宫泽理惠 。
可是她确实老了,看着比较憔悴,也许剧情要求这样,尤其在男主演的对比之下尤其显得苍老憔悴。
但是理惠的演技确实不错,把一个良家主妇变成的职业妇女是如何一步步的走上犯罪道路演得很逼真,感觉这个就是日本那个时代会发生的真实故事,导演讲故事方式不错,娓娓到来,细腻微妙,没有大段的说教,让你自己去看,真的感觉自己是个旁观者,悄悄的看着女主是如何一步一步的爱上小男主,最后变成罪犯的。
但是最后的结果太出人意料了,感觉是为了那个结局子就安排了一个高尚的理由。
好像女主做这些都是合情合理的,日本人的三观到哪里去了!
2014年《紙の月》,应该是先出的电视剧吧,不过这样长的剧情精简成电影。。
很多东西演变的太快没有说服力,虽然影片极力的在圆这个动机,还有阐述思想,但是总觉得不够有说服力,至少没有说服我。
也许是我不太喜欢看剧情电影的原因,感性的东西太多,缺少逻辑性的电影看着很不吸引我,最后的强行点题也算是一个不合格的高中生作文的水平。。
不否认,宫泽理惠年轻的时候很漂亮,现在还是算了吧。。
真的。
不过这种有帅气老公的老女人出轨犯罪的电影还真没看过。。
也算是奇葩了。。
看大家都给分数挺高的,我也多点分吧。
推荐指数:★★☆,(2星半,满分5星)
即使镜花水月 也是美的
20年前的日本,无论是基本设施还是物价,和现在基本没有任何区别
风险教育片,值得一看。。。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和风格,也不是很理解影片想要表达的“自由观”;不过认同影片里的那句“过度施舍即是炫耀”。
渣男渣女渣三观看得焦躁。闪回的小时候很漂亮,但是对坏人的前因一点也不感兴趣。逃去泰国的情节也是假。
回忆里儿童时期偷钱捐款和长大后为了享受偷款没有类比性,升华很牵强
狂恋,毁灭。纸之月终究还是会一点即燃化为灰烬。
一路都在替女主角可惜,眼见她一步步陷进深渊。电影版改编得很流畅,另外配乐还加分不少,每次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女性老职工的妆发设计就该拉去判刑;宫泽明明才40!脸居然可以残到这个样子简直匪夷所思,显然已经不是单纯纵欲的问题了,加上片子三观稀烂,演技再好也没用,重点是女主的人设本质就是蠢,真的没法治
一个人是看不下去的.宫泽理惠是老了
故事和人物都讲的太差,没看过电视剧的话会觉得莫名其妙。背景音乐强行高潮,表现手法也把中年妇女强行拍成思春少女。完全照搬桐岛退部的那种青春期的悬疑感拍法,简直行不通好么。。也就看看池松小哥那充满年代感的少年气息海不错。
“因为那不是真的月亮我当时感觉很幸福虽然感觉很幸福可我知道这种感觉早晚会结束我并不难过觉得这很正常因为这本来就是镜花水月虽然看作像是真的但并不是真的从一开始就全部是假的因为是假的坏了也没关系可以弄坏我不害怕这么想以后我的身体好像突然变轻了自由了所以我做了我真正想做的事”洗脑大法好
教会学校的教育,让一个银行职员在释放自己欲望的同时却不让观众那么讨厌,而是全程带入,前面的一切为结尾的越窗而出做足了铺垫,故事讲的十分流畅,宫泽理惠小林聪美全好评。海报好评。
目前今年新看片里最打动我的,没看过日剧版,但单说电影对人物视角展现非常饱满,道德底线并非电影所讨论核心。物质需求与心理需求间真假与落差令人唏嘘,欲望本身是个炸弹,太用力无论选择哪条都会失去方向。结尾的“苹果”真是神来之笔,单给宫泽理惠和剧本加分。
小林聪美非常抢眼。砸窗和奔跑那段感觉压抑紧张了近两个小时的情绪跟着宫泽理惠一起释放了。
干瘦的银行职员宫泽理惠挪用公款救助homeless的失足青年池松壮亮获得了逃亡泰国的自由的故事,和小林聪美的部分有些串戏到日剧西瓜,多少枚六便士能换一个纸月亮呢?音乐好评,尤其结尾nico的歌。
自我满足
这宣扬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看得心累。女主年轻时满脸胶原蛋白,神似王祖贤
堕落史?我更奇怪的是日本上门业务竟然只有一个人!
6.5。人物、剧作有点别扭啊。电车段拍得挺好,全片配乐稍多而且有些抢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