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离去却一直影响着父子三人的母亲伊莎贝尔,其职业与片名“猛于炮火”相关,但影片并未将这层联系过度抬高而流俗。
这点不禁想起埃里克·普派 Erik Poppe的《一千次晚安 Tusen ganger god natt (2013)》,相较之下就有点用力过猛了。
约阿希姆·提尔 Joachim Trier在剪辑方面的小心思还是深得人心,跳跃但不矫饰;各人物间的关系处理细腻而不做作,通过碎片般的组织效果挺好,当然其中多少会失去些流畅度。
成片相较《奥斯陆,8月31日 (2011) Oslo, August 31st》有所成熟。
画面这么好看的电影,你们竟然忍心打到七分以下!!
为什么喜欢法国电影,因为看过的、所有、法国电影画面的色调都非常明快,也就是好看。
《小淘气尼古拉》是第一部让我意识到这种画面质感的存在,从此审美就奠定在这一基础上。
一部以演技和画面撑起来的电影,不是导演没说出个所以然,而是本来就不是剧情向,最后电影快要结束时,才发现一家人有所谓在母亲走后彼此莫名抵触到互相治愈的过程吗?
没有。
弟弟应该是主角,因为一夜过后,弟弟想开了,流泪了,电影就结束了,青春期少年不常见却又正常的一周。
妈妈的那一段独白,很多人都有体会,在自己家里成了客人,家人好似都不需要你。
我想说,不是这样的,不要这样想,只要你在,只有你在,家才是家,不管有没有经常陪在身边。
活在世上,就是他们的牵挂,一旦狠心离开,就是一道伤口,不知道多久才能长成疤。
电影是典型的高知分子(算是?
)家庭的生活状态,现实生活里,应该不少高知分子、中产阶级家庭的家人也是这样相处的。
几乎没有剧情,接近家庭纪录片。
心酸的父亲,无奈的母亲,哥哥的出轨毫无理由,最出彩的弟弟。
被杰西苏得快要昏迷,但是,对,三观要在,对于角色出轨要唾弃。
跑去大学前女友家里约P,站在厨房前女友的右边喝水,然后局促地伸手把杯子换到左手放到前女友的左边,一左一右的动作,笨拙的可爱,把前女友几乎虚抱在怀里,然后滚床单,所以我其实不适合婚姻生活,因为这种情况下,滚了再说。
再次认真地思考,为什么要鼓励结婚啊,既然偷吃外面是常态,能一心一意的就结婚,不能的话就该怎样怎样,合法就行。
被资本主义腐蚀的我,要洗洗脑子了。
不过只是看电影,面对的是爱豆,真实世界里,能遇到我也会管住我自己。
上一张苏神本神。
孩子出生后电影最后bgm好好听,被安利Solomom Grey.
坦白地讲,这部电影躺在电脑硬盘里面有一段时间了,当初把它下载下来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它曾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导演约阿希姆•提尔。
说句实话我不是很喜欢“猛于炮火”这个名字,包括这个四字词语的所指与能指。
我对某些词语有种特殊的情感,它们对我而言不是单单这个词语通常所指的,它带给我的是滋润心田的欢畅,或是仗剑高歌的疏狂,或是退隐山林的雅逸,是那种生怕任何的语言解释都会亵渎或破坏它们给我的感觉,它们承载了我的某种情感寄托,所以它们是那种意会不言传的,它们的出现拨动我的心弦,勾起某些尘封记忆或漾起心底涟漪。
同样的道理,对有些词语感觉恰恰相反,我会觉得它们有些浮夸或喧闹。
“猛于炮火”就是这个反例,需要澄清我不是讨厌这个短语,而是不能引起共鸣。
今天早晨不知何故突然想起这部影片,就从电脑中把它翻腾出来看看。
刚才前面提到了影片的导演约阿希姆•提尔,他是拉斯•冯•提尔的一个表亲,本人非常喜欢拉斯•冯•提尔的影片,尤其是他中前期的作品,包括高度风格化的欧洲三部曲还有他的道格玛95系列,至于之后的略偏向主流的作品,我不是特别地欣赏。
当然大导演的亲戚不代表也有大导演的才华,但约阿希姆•提尔进入这个行业和所获得的资源和关注肯定不是普通人能比的,这是在全世界都通用的规则。
可能是我对于拉斯•冯•提尔作品的喜欢使我今天突然有想看一看这部影片的欲望,我相信影迷朋友们也有你们各自的原因选择去看某部影片,有喜欢里面演员的,有喜欢导演的,有的是因为影片是某部喜欢的文学作品或游戏改编的,有的是看完影片简介后感兴趣的,不一而足。
但终归我们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缘由就去观看某部电影,毕竟这需要大概一个半带两个小时的时间,尤其是生活在这个浮躁时代的我们,不会无故地浪费在看电影这件事上一两个小时,因为我们较喜欢去做更无聊的事来打发时光。
从影片的风格来看,约阿希姆•提尔并没有像拉斯•冯•提尔在题材和影像上那么的惊世骇俗,也没有那么离经叛道,整体上还是比较主流的,这一点我倒是觉得很好,电影界不需要太多的同质,风格雷同的导演,影迷希望看到开拓者,革新家或者引流潮流的人,而不是亦步亦趋的跟随者。
故事性上,此片也算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线,可能对白是英语的缘故,某些方面有着好莱坞电影的影子,但节奏更和缓一些,戏剧性相对少一些,整体上还是像欧洲影片靠拢的。
说起来影片的故事非常简单,一对夫妻,丈夫杰内以前是个演员,妻子伊莎贝尔是战地摄影师,他们有两个孩子,大儿子乔纳是大学里面的教授,小儿子康纳德在中学读书。
伊莎贝尔意外车祸丧生,小儿子想念妈妈,正处在一个青春叛逆期,所以他和父亲几乎没有交流,乔内的妻子刚刚生了孩子,为了筹备妈妈的摄影纪念展,他回家去整理妈妈的遗物,故事就是由这里展开,中间多处穿插着他们的母亲生前的生活点滴。
实际上,影片一开始我们就从杰内和伊莎贝尔的同事理查德的谈话中了解到伊莎贝尔是自杀的,但影片并没有在她为什么这样做的动机上作更多的文章,而是抽丝剥茧般地向我们展开了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日常,让我们去慢慢地去感受和体会,虽然观影最后它没有给我们酣畅淋漓的感觉,但被带动和感染的情绪却让我们感触更深邃。
轰轰烈烈、气势磅礴的的生活只能是高山仰止,柴米油盐、平淡乏味才是现实生活的主旋律。
再回到影片的名字,什么猛于炮火呢?
是沟通的不畅或失败。
正如《铁窗喋血》中保罗•纽曼扮演的卢克讲的台词:“我们主要的问题就是沟通的失败”。
杰内因为妻子要经常地到战区拍摄照片无法照顾家庭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演艺失业,当时实际上他可能是不情愿这样做的,但考虑到要满足妻子的志向,他还是答应了,但影片中他和伊莎贝尔的争吵中他提到了他也做出了牺牲,为她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可以看出早在他做决定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心有不甘的种子。
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开始并没有对这个影响家庭的决定进行有效的交谈和沟通,后来丈夫的不理解和埋怨也成为她抑郁的一部分原因。
伊莎贝尔长期的战地生活,让她感到对家庭责任缺失的自责,和她觉得自己在家庭角色的淡化而似乎可有可无,她更加地觉得只有在恐怖、战火纷飞的战场才让她觉得自己是活着的,她对这样的生活已像毒瘾一样无法戒掉。
她和她的同事理查德有染这件事,也如影片最后理查德对于杰内的质问也坦诚地承认-他们只是在战区出差才在一起,理查德说她是爱她的丈夫的,杰内对于妻子的出轨并没有表现出愤怒,这也是最大的悲哀。
影片中有一幕伊莎贝尔和杰内坐在沙发上,伊莎贝尔讲她做了一个怪异的梦-一个人在草地上强暴她,而杰内坐在车里面抽着烟看着眼前的一切,无动于衷,听他讲完,杰内还开玩笑地示范着问自己当时的抽烟的姿势是不是这样或那样,彼时他们的谈话和神情让人脊背发凉,夫妻间缺少沟通而形成的情感荒漠和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如此之大,超现实的画面更加大了这种疏离感,加布里埃尔•伯恩和伊莎贝尔•于佩尔贡献了炉火纯青的演技。
沟通的问题在影片的前半段小儿子康纳德和杰内之间就非常显性地表现出来了,杰内每天跟踪着康纳德,学习他玩的游戏,希望能了解他在想什么,融入他的世界,回到家尝试和他交谈,但他只是玩着游戏,当杰内发火时,他就将一个塑料袋套在头上,杰内几乎崩溃又无奈地撕破塑料袋。
杰内并没有把妻子是自杀的真相告诉康纳德,他一直讲他还小可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最后理查德的文章被意外地看到,了解母亲死亡的真相的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后来他和父亲在凌晨的一次谈话,父亲承认是自己的错,没有好好地与他交流导致今天的结局。
父母与孩子如何沟通可能是世界级难题,影片也没有给出答案,导演也知道没有一个万能的答案给世间所有的我们。
妻子死后,杰内和康纳德的英文老师汉娜发展了一段感情,但他们是瞒着康纳德的,结果知道他们在一起后,愤怒的康纳德把口水啐在了汉娜的脸上。
康纳德喜欢班里一个漂亮的女孩-梅兰妮,他偷偷地关注她但没有勇气打招呼,后来在他哥哥的鼓励下把他写的一片比较酷的文章放到了梅兰妮的家门跑开了,后来在一次聚会上,梅兰妮喝醉了,让他送她回家,中途她内急,就让康纳德替她放哨,她在一辆车后解手,康纳德看着车后梅兰妮的尿液缓缓地流过他的脚底的一幕是神来之笔,康纳德知道梅兰妮并不讨厌他,但他也清楚她约她今后一起吃饭也只是醉话而已,这一夜之间,他似乎长大了。
他领悟到之前的暗恋是无济于事的,尝试沟通勇敢地向前迈一步,结局未必是海阔天空,但也不至于山穷水尽。
大儿子乔纳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他妻子刚刚生了孩子,但似乎他并没有做好当爸爸的准备,所以当他在医院里面遇到他的前任女朋友时,似乎他和她更谈得来,竟让他把妻子还没有吃饭的事忘在脑后。
几次和妻子的通话也看出他们的感情也开始出现裂缝,他在逃避生活的变化带给他的不安,所以他去找他的前任共度一晚,转天心怀愧疚的他偷偷地离开了,后来弟弟的话让他觉得要珍惜眼前人。
乔纳同时还扮演着一部分杰内的角色,他母亲不开心找人倾诉时,是乔纳安慰着她,帮她度过难关。
他对于父亲和母亲关系的淡漠不满,但他还是把它藏在心里,从未与父亲提起过母亲的情况,直到后来父亲和他起争执时才开始发泄自己的不满,实际上杰内一直蒙在鼓里根本不知道事情是这样的。
影片最后,杰内开车载着乔纳和康纳德行驶在回家的路上,杰内看着他两个已睡着的儿子,露出会心的微笑,终于舒了一口气,但生活还要继续,还有更多的未知在前面等着他们,但不管好的坏的他们要一起肩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生活中各家庭成员之间因为缺乏彼此的沟通而慢慢累积起来的隔阂,最后就如铜墙铁壁一般坚不可破,最后关头再去想挽狂澜于巨倒,扶大厦之将倾业已回天乏力。
生活的艺术就是沟通的艺术,生活的复杂性已告诉我们无章可循,只有尝试着真诚地交流,虽然过程中会有彷徨,有受伤,但相信总有骄阳。
导演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着这个家庭成员彼此的沟通困境,他没有批判,也没有板起脸生硬的说教,他更没有提供给我们任何解决沟通和交流问题的答案或诀窍,他只是冷静地将生活该有的状态如实地呈现给观众,非常开心没有错过这么优秀的影片。
约阿希姆•提尔完美地掌控着影片的节奏和情绪,手法娴熟且独到,又一个冉冉升起的大师,期待他的新作品。
最后要提的是康纳德的扮演者戴文•德鲁伊德,在片子中他的表现十分亮眼,可以说完全不逊于两个老戏骨,真是前途不可限量。
该从哪里说起呢…其实每个人都在尝试与别人沟通,只是方式不同。
哥哥是个太善于言谈的人了,在他鼓励弟弟写的文章、有层次有温暖的轻轻嘱咐弟弟在送出情书后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但依然能够同时表达对弟弟的爱即可见。
但他的遭遇是:自以为母亲会跟自己讲所有的秘密,结果被母亲的婚外情照片击碎;因为自己母亲患癌而出现在医院前女友,认为本来是陪妻子生产的他也是同此遭遇;在妻子面前,沟通的渠道永远会被一个f言f语急脾气的她打断。
弟弟呢,12岁的方式自然不同于成年人,他倒在墓地、对老师吐痰、熬夜打游戏,看似封闭对父亲、同学的所有沟通通道,实际这只是他的一种沟通方式,同时他会认真给暗恋的女孩写大段关于“我是谁”的介绍,其文笔真实、自然到足以让很多矫揉造作的情诗汗颜。
但他得到的是什么呢:一个暗恋对象眼中的weirdo、一个父亲眼中的“不良学生”、“状态不好”。
父亲是颠覆以往男女关系社会权重的角色(我真的很爱这个欧洲导演的视角哈哈哈感觉女权意识他们自我反思的的确会更多),他可太想与人沟通了,他的沟通带着满满的包容和理解,不敢告诉小儿子妻子去世的真相是怕他太小无法承受,又不敢把自己跟小儿子老师的情事同步给家人,对妻子的事业和离开只能支持,对小儿子的隐瞒、对妻子和其情人步步忍让,大概是在说:这种沟通方式能够保证我的家庭还在。
至少在这部电影里,这种沟通方式没有明确对他人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但如此的代价是他总是会成为“被沟通”的最后一个对象。
妻子呢,全家的焦点、甚至是媒体的宠儿,她在做“大事业”,关注难民、战争等那些媒体中最饱受瞩目的字眼,她认为那是有价值的——至少是高于家庭生活的,她不得不为之的责任。
她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与人沟通呢?
因为她就是想做那种“影响其他人(尤其不能仅限于家庭成员)”的事。
结果呢,她的那些有关“大事记”的照片,在更多时候,仍旧只是别人看报纸时甚至不会注目的内容,仍旧只是她的儿子、丈夫和情人会在意。
天啊…我们人类居然在这种“猛于炮火”般折损率极高的沟通效率中,存活了下来。
我就是反复在想,为什么选择了家庭这个单元…因为家庭…已经是我们所能够到的最小社会范围…且理应是最亲密的、最有可能收获到“彼此理解”的地方了…所以就再次感慨,如此如此复杂的文本,是怎么想到、写出并拍摄执行的啊!
我的天…但的确,文本的阅读难度越大,适配的受众群体越小…我自己虽然非常想要继续观看下去,但在家里也还是忍不住打开了手机里的消消乐,幸好听着英文而不是其他语言才得以随时跟进剧情进展。
一个额外的想法是…如果我们想做,这个沟通的题材就得讨巧…文本深浅度也最好压缩到此种级别的20%…否则…真的…将会命运多舛
猛于炮火,一部该称之为诗篇的电影。
其细腻的程度令我瞠目结舌,如此优雅亦如此隐晦。
死亡尤其使人措手不及,无论是成年人或未成年,最后只能默然接受的生者,远比世界所认为的表现得更为离奇,怪异,令人心碎。
“你想过妈妈吗?
你想过那场车祸吗?
你不觉得他应该知道真相吗?
真相?
什么是真相?
车祸中没什么故事,所以人们必须编个故事出来,好让他们有所迁怒。
”从始至终未曾真正揭露的死亡真相,是留下的生者所极力逃避的伤痛。
幼弱的弟弟以沉迷电子音乐,鸟骨骼的腐烂分解,写作与孤身一人作为发泄无措与伤痛的手段。
沉默,离群,在游戏中不断射击、坠落,在无望的暗恋中撰写日常而曼妙的文字。
脚踩下的枯叶,蜷缩成一团的躯体,如此悲伤,如此无助。
初为人父的哥哥,以温驯而柔软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蓝色衣衫,新生儿,母亲的摄影成像工作室,意外发现母亲出轨的秘密,被刺伤的眼眸。
他如此使人心怜,如此隐忍以至于他之后的出轨与背叛,只让人感到无边的脆弱。
他甚至比十二岁丧母的弟弟更使人喟叹,他对父亲说母亲去世前的很多事都会单与自己分享。
他坐在电脑前整理母亲生前的遗作与弃作,想到母亲臂肘上子弹留予的疤痕。
比战争,比杀戮,比残酷更使生命战栗颤抖的,是生者仍活在记忆中。
你仍爱着死者,思念得痛彻心扉求而不得,然而时间会拉锯稀释她的存在,她仍存在,而现实会让你怀疑。
你爱她,但你渐渐不再需要她,甚至你怀疑她存于世时,你是否曾需要她。
故事中另一位父亲,用跟踪这蹩脚而心酸的方式关爱着幼弱离群的儿子。
他试图把一部分于逝去妻子的愧疚不安转移到大儿子身上,然而家中所有人对于亲人的离世皆有不同的解读和态度,处理离别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面对妻子的死亡,父亲的出轨我以为十分水到渠成,死者是否有义务捆绑仍被现实所折磨的生者?
我以为我无法过多苛责父亲的做法。
事实上,哥哥也用出轨逃避他初为人父的责任与恐慌。
或许在那个重要的,该与他妻子共同庆祝的时刻该有母亲的祝福与陪伴,心理上的缺失,与妻子过少的沟通尤其在使他苦痛的秘密无法分享之时,与前女友温存一夜是最快速的逃避方式。
分别多年蓦然闯入生活的前女友,分离多年仍存活于记忆中的母亲。
道别与缅怀的方式,狼狈到不忍苛责。
故事的最后,他们分别以碎灭而勇敢的方式与死者说再见。
再见,并不代表再也不见。
只是就像那辆不断前行的车,最终刊登在报纸上不尽人意满是谎言的报道,暗恋对象粗俗而鲁莽的行为与破灭,新生儿不可抗力的生长同面对。
死亡与记忆的力量猛于炮火。
而爱,却永远超乎你的想象。
***著者原创,公众号“电影慢谈”,转载请注明出处***74年出生,不管从哪个角度都称得上年轻的丹麦导演约阿希姆·提尔 JoachimTrier 的第三部英语片。
由挪威的电影公司,680万欧元的投资,200万来自挪威电影协会。
在法国的2015年戛纳电影节上代表挪威电影获得主竞赛单元的提名,谁说欧盟已死?
起码在电影上,欧洲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早就超越了国家的界限。
我以为这部电影就是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获得今年奥斯卡提名的那部,其实不然。
她的电影,包括让她获得提名的【她Elle】,我都没有看过。
但在这部中文名翻译好到极致的【Louder Than Bombs 猛于炮火】里,她和其他所有的演员,都贡献了顶级的演技。
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这样的French chick, 有着迷人的法国口音。
即使脸上的皱纹已经无法遮掩,但对自己的身材却如生命般珍惜。
导演给了她很多的特写,并不漂亮、年近六旬、脸上全是斑点,但不妨碍她在沉默地对着镜头说话,这就是那种叫做气质的东西。
很难想象,一个来自欧洲小国的导演,能够把杰西·艾森伯格Jesse Eisenberg这样的大咖请来,他矮小瘦削,微微驼背,一贯都在屏幕上喋喋不休,眼神锐利。
演高中生弟弟的小鲜肉戴文·德鲁伊德Devin Druid反而比他戏份更多。
他对着电脑写自己内心的独白。
在游戏角色的冷血、对离世母亲的怀念、对父亲的反叛、对父亲女朋友又是自己老师的愤慨、对女神的执着中度过自己青春期。
演他们父亲的加布里埃尔·伯恩Gabriel Byrne来自爱尔兰,一幅帅哥版的阿尔·帕西诺 Al Pacino的样子,英式的做派直追科林·费斯Colin Firth。
演一个父亲的隐忍,面对自己老婆的外遇和多年好友,斯人已逝的洒脱同时也是斯人已逝的失落同时流露。
这是一部暗自神伤的电影,战地记者、母亲伊莎贝尔Isabelle的死,每个人都沉浸在各自的落寞里。
母亲在路上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因为癌症的折磨?
还是只是因为内心的煎熬?
无论她在战场上拍下多少真实的镜头,从而挽救世人对战争的关注,她还是没有办法挽救自己对家庭的认同。
有那么一群世俗称之为“浪子”的人,不管是选择了安于现状还是挑战自我,不管外人看起来,他们的家庭有多完美,传统的家庭生活始终都没有办法让他们融入。
母亲伊莎贝尔Isabelle如此,或许她的两个儿子也是如此。
大儿子乔纳Jonah抛下初生的婴儿和老婆,独自跑到父亲身边清理母亲的遗物,找个理由去前女友身上找寻心灵和肉体的安慰。
这就是社会政治学的PHD疗伤的方式?
最终,两兄弟在车上沉沉睡去,沉默着而又微笑的老爸驾车驶过晨曦,他们要去见大哥那初生的婴儿。
再怎么逃避,大哥总要回到自己妻儿的身旁。
而小弟,在面对女神的挑逗和肆无忌惮的路边撒尿之后,仿佛也走出了心魔,回归到父亲的臂膀里。
一个家庭又走向完整,这是导演所选择的无奈还是宿命?
***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电影慢谈 dymt2016”, 尽情分享***
首先是印象深刻的台词:“而此刻,随着他不断下沉,离海面越来越近,映入他脑海中的,不是人生中的那些重大时刻。
相反,他的思绪飘向记忆深处:抵达那些早已被遗忘的小事。
他记起了几天前,在报纸上读到的那个句子,他不理解这个句子,他想起了藏在叔叔家阁楼上的旧行李箱;想起了来自陌生人的短暂目光。
此刻,无关紧要的时间碎片成为了最后时刻,秒钟不再是秒钟,它延展成了分钟,时间已经停止。
她当时可能在想什么?
当意识到事故不可躲避时,她在想什么?
她想起了躺在沙滩上的感觉。
睡意朦胧,感受风吹起细沙在她脸上的轻柔。
她想,如果多躺一会儿,身体最终会被沙子掩盖。
也许她会想起很多地方,我们的房子,走廊,客厅,她甚至可能会想起他,想起她拥有的那些微小回忆,就算那些回忆他已经忘记。
他躲起来,听她大声叫喊自己的名字。
他到现在才知道,其实她早已识破。
而她当时,只是站在那儿,假装不曾察觉,所以她总是不走远,用眼角余光观察他。
”观影感受:本部电影关于秘密。
主人公妻子伊莎贝尔·里德与摄影师理查德·威斯曼有过工作上的婚外情,男主与小儿子康纳德的语文老师有感情;康纳德喜欢班上的一位女生,康纳德的哥哥乔纳在妻子分娩后与初恋有一段情。
而在本片中,唯一不曾撒谎的还是康纳德,正如他愿意将自己看似荒诞不可理喻的文章分享给自己喜欢的女孩,这证明他活得真实与自我。
虽然本片中康纳德看似最不容易沟通,但他内心其实最柔软,最脆弱也最温情。
电影中的某些触动片段:1、从父亲的角度描写他在妻子死后跟随并关注儿子一举一动;反过来,当儿子发现自己的父亲经常尾随自己时,从他的视角描写如何逃离父亲的视线:他尾随喜欢的女孩进入一家快餐店。
在点餐的时候,他透过账台的玻璃柜看到父亲的身影,他急匆匆地离开快餐店。
他希望给父亲一个教训,于是他来到墓地,希望找到母亲的坟墓却无果。
最后,他随意地倒在了一座陌生的墓前来警示他父亲。
2、每当父亲决心和儿子交谈时,总会有冲突发生阻挠他们的对话:第一次是儿子发现父亲在跟踪他到心仪女孩所在的餐厅;第二次是他目睹父亲与语文老师的情感纠葛。
父亲的秘密在于他隐瞒了妻子有忧郁症的事实。
与此同时,多年当战地记者的妻子发觉自己很难再次融入这个家庭:一方面她无法停止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她发现这个家庭似乎不再需要她的照顾,仿佛她是一个局外人。
她无法停止自己的工作,无法停止离开家庭。
最终,死亡帮助她停止,或者说,时间帮助她停止了。
3、康纳德让哥哥乔纳阅读他的文字,他打算把这些文字分享给他喜欢的女孩。
哥哥乔纳并不建议他这么做,因为乔纳本身不愿意将自己阴暗的一面展现给别人。
而康纳德不这么想,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有喜欢的人,他就不应该对其撒谎。
最后,他还是决定让女孩知道真实的自己,从而收获了友谊。
正如乔纳所言,康纳德是幸运的,他看似冷漠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渴望理解他人和被理解的心。
弟弟的文字:“我想点燃玛丽昂·维克逊头发,这是不是很疯狂,头发烧起来的气味很难闻。
1999年,除我外,世界上还有三个名叫康纳德·瑞德的孩子出生。
我用8格厕纸,有时候用12格,我好奇大家比我用的多还是少;我有14双袜子,我都穿过不止一次,我还有14条内裤、20件T恤、21本书、100本漫画书、60张蝶,还有121部电影存在电脑里。
妈妈车祸去世后,我和爸爸去了一趟埃及,肯尼斯甚至都不知道埃及位于非洲;我喜欢看真实的短片,必须得真实,鸡皮疙瘩是真实的,我不喜欢有人故意做搞笑的事情;有时候戴上耳机听歌,我觉得自己呼吸声很大,所以我会暂停,但当我继续播放后,呼吸声会变得更大;躯体死亡后会很快腐烂,人在水里移动速度比在陆地上快两倍,尸体在土里腐烂的速度比在空气中慢四倍,要是天气了,这个过程会更慢。
在热带地区,死尸在一天之内就能腐烂;有时候我希望自己能有分身,那时我九岁,我在妈妈的东西里找了一颗子弹,我吞下去了,也许现在还在我体内;有一天,我回到幼儿园,和爸爸说了一些话,他好像能理解了,他也说了一些话,我不想说什么,也不想他说什么。
”
整体3星半吧,也许是我太愚钝,没有深切感受到那猛于炮火的震撼力。
电影的叙事极为平静,很多细节颇为动人,闪回与想象在将时间线打碎的同时也在逐渐地拼凑出这一家人相互间的关系和他们的困境。
女摄影记者的婚姻如同空气般似有若无,她的大儿子刚刚有了自己的孩子然而婚姻关系同样存在危机,青春期的小儿子与父亲间的隔阂。
还有女记者与同事的婚外情、父亲与小儿子的英语老师、大儿子与前女友,青春期小儿子与他的暗恋对象,每个人都有秘密,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为别人了解的一面。
生活中的矛盾与对立,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感情和关系也许比在炮火中拍摄照片更难应付,这可能也是伊莎贝尔一次又一次归来又离去的原因。
虽然在一开始伊莎贝尔的丈夫与她同事的对话就暗示了她的死可能是自杀,但一切似乎又没那么简单,她的同事还要写一篇文章,一场危机似乎要来了。
于是,习惯于戏剧冲突的我开始等待,最后该来的都来了,文章登了,爸爸还是没来的及和小儿子沟通。
然而并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或是震撼人心的答案,小儿子终于和爸爸说话了,三个男人一起去看大儿子的孩子,结局看似光明,又似乎没有解决什么。
憋了一整部电影等待的那个答案一直没来,问题就是导演给我们展现的那些,所有这些沉静的、压抑的、甚至无来由的就是猛于炮火的。
当代少年的经历有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本片故事松散,刻意虚化表现父母情感危机的实质内容,这让剧本仅剩的悬疑点毫无效果。
视听层面,故事将父母辈、兄长的情感危机,与青春期小儿子的懵懂纯爱并列,导演试图借此表达相信爱情本源纯粹的理念。
导演没能找到合适的视听基调和分配比重,家庭戏的压抑与青春戏的迷惘结合稍显跳脱。
至于剧情的新意,恐怕只有拉拉队女孩在车旁小便算的上了。
《猛于炮火》是Joachim Trier十年来的致郁三部曲,皆带有文学的叙事风格,前作《8月31日,我在奥斯陆》亦是探讨个人的虚无与情绪、世道的抗争,采取聆听的拍摄角度,让我们一次次进入他感性具怜悯的视野理解人的情感环境。
电影中,家庭成员笼罩在母亲骤逝的阴影里,四缺一且身为家庭里唯一女性成员,突显其特殊重要影响和创伤之深。
藉由每个人的回忆丶母亲对战地生涯的自我剖析这些片段,让我们参与了每一块碎片丶战争稀松平常的暴虐,内外在丶远与近的参照,彷佛领着观众参观每一个角色的房间,从那里看到深沉的悲伤与自我怀疑。
各个片断式的回忆漫射出多重意涵,给一个简单的家庭故事杂染更多面向层次。
生前从事战地摄影记者的母亲是个强大坚毅的象徵,无论对公於私如此;她殒落之时,那一阵阵遥远陌生的炮声隆隆,藉Isabelle的与家人的独白间转换,由远至近,从生前蔓烧越过她精神的废墟,传送回她周遭的家人。
当Isabelle看到一群男人在沙场上哀悼一名男孩,男人和男孩代表丈夫和儿子的悲伤凝固,三个男人/孩因悲伤而无力表达自我,甚至说不出口。
当巨响发生在我们接收不及的远方,那震撼如同静默一般,实地拍摄的相片对世人来说是无声的暴力,那属於听闻过慑人声响的人们独有的秘密,另一片天空下的纷扰不幸,如同在历经无数残酷的战争体验後,祇化作抑郁,独享那份黯然神伤。
失落令人不快,失去一位母亲,文学上象徵祖国的流失丶失根或失语;另一方面,她代表情感交流丶包容体谅丶永恒的存在意义。
片中的母亲因职业的变动性,首先失去了她的根源,当职业变成全部的生活现实,面对这残忍无道的现实,为表达对死者家属的不幸的敬重,她"尽量压低动作声音地走过房间",成为暴力的吸收体,而这暴力作用在她的清醒,清醒於现实的无望。
另一个交流上的失落展现在儿子Conrad,他与外部的网络断线,对於家庭内部的谎言密语却看得最清楚,他警觉到Jonah的迷惑,他的态度像"I saw it all, y'konow, I understood that."— 课堂上,镜头聚集在他游移窗外迷离的眼神,凝视着内心摄下的回忆与车祸经过,他擅以念力翻转现实满足自己的幻想,轻易地将女同学唸诵的文章翻译为自己的版本,并移情女同学。
导演分别特写了Isabelle和儿子Jonah、Conrad凝视的眼神定格,母亲看着镜中看向自己的内心;Jonah盯着屏幕上弟弟日记,他关注并容纳他周遭的人们;Conrad看向窗外飘渺,却是注视回忆。
这三重影像重叠得令人印象深刻。
他的挑衅想打破谎言和抑郁低迷的氛围,梦中他在林子里遇到喜欢的女孩死去,而女孩转换成母亲虚空的拥抱,他始终处於一种喃喃自述,将自身愿望想法过渡揉合进其他角色的话中,虚实不分的状态呈现他的年龄心智与缺乏人际沟通。
那些静静上演的幽微情绪反射家庭名存实亡的分岐狀態。
Conrad的角色塑造可说是导演较为典型的主角样貌,在父亲方面则是扮演温暖的角色,中和成员间持续酝酿的不安气氛,不同於传统父亲形象,他和儿子沟通屡战屡挫,扮演传统母亲的包容及情感付出,他的包容是他的武器,却从未敞谈过往,或许儿子察觉到诉诸温情得以继续隐瞒事实的控制力量,让他持续感到是名局外者,他不是不能接受现实,他甚至一开始便已作好准备,不能忍受的是父亲刻意省略忽视延宕所带来更严重的创伤。
導演Joachim與老搭檔Eskil Vogt合作劇本外,也担任影片最终剪辑工作。
有一段缝合得非常巧妙:Conrad下课后独自坐在公园鞦韆上,父亲电话来了,他谎称和一群朋友待着,接着他急急挂电话来到餐馆,不久又莫名所以匆促离开,扑倒在母亲葬身的墓园―跳过他对父亲无礼那一段后:镜头又是Conrad下课,只是这次从Conrad的角度重来一遍,父亲跟踪他到餐馆,然后橱柜玻璃反射出父亲的影像,两人的目光始终交错,一旦对上便冷淡敌对。
如此平行重述除了让观众联结他的态度,也表现出父子间的日常相处概况,陷入单一徒劳反复的沟通模式。
长子Jonah是父亲协力助手,他分摊倾听母亲的心事,和父亲一同处理遗物,融入弟弟的封闭领域。
他充当中流砥柱角色,自身感情世界却面临犹豫不决的分裂。
他与前女友偶遇,她代表着过去的联系,一种熟悉感,他无法向前女友坦诚喜获新生的喜悦,因为他的顾虑甚过喜悦,他置於一种想抓住过往又期待前进的往复疲乏。
Joachim说的始终是人际间的失落。
换成另一个时空场景,车祸现场粉碎的延迟画面,透露一个巩固已久的关係是如何漫长的模式化至分崩离析,维繫关係的那条线(此为母亲),是媒介也是未爆弹。
三个男人要面对的除了确保继续存活的欲念,此外还有如何忍受包容彼此。
悲伤局限了成员的交流程度,於是一个家庭的分工模式扮演的角色定型下来,打破对话沉默和走出各自语境在独立的成员间看似遥遥无期。
人物背景的分配上有某种更普世的链结含意,比如Conrad和母亲像是一种跨世代的连接,他沉迷的虚拟杀戮游戏是上一代的真实,对他而言母亲是wikipedia上的名人,现实中的英雄形象,然而母亲离世,这个理想化形象便流产,变得难以承受的失落。
相对於母亲对世界残酷面的绝望清醒,Conrad呈现的是另外一种清醒,处在所有事件底部局外人的观察,他了然於心的觀看方式實際和其他成員連結得最深切,他和母亲在年龄和所处世代、关注的事件和文化相呼应,Conrad青春期的愤怒如同母亲最初对战争拥有旁观者犀利的批判角度,母亲觉悟人类互相残杀的事实,并不会因为她杰出的影像报导而有所改变,战争之外的人们毫不在乎他人受苦;随着事件即是生活构成的必然之一,Conrad也将走向母亲沦陷的道路,绝望地认命事情如它所是地发生丶结束,而人们认为没必要讲述,没有人讲述的历史是真正的终结。
父亲和Jonah对于妻子/母亲的逝世显得颓丧宿命,父亲未告诉当时年幼的Conrad母亲自杀的真相,愈想保护儿子的心灵或是想隐瞒父母的婚姻裂痕,小儿子便更为叛逆,因此母亲的抑鬱与婚外情一样被视为禁忌,其实在现今的社会仍是如此看待饱受情绪困扰的人们。
每个人物都以画外音构筑自己的世界,除了Jonah没有向观众曝光,他是唯一拥有实在秘密的人,反而我们可以从他逃离婚姻理解那股效应仍在发酵。
Jonah的闪婚与一夜情对应父母逐渐平淡却难以割舍的关系,当Jonah意外发现母亲外遇,他感到背叛,不免质疑起婚姻关系失去只是一瞬间完成的事,而成长总是发生在刹那。
一份报导戳破谎言,青春期的保护伞被没收,叛逆的特权截止,外遇和自杀,Jonah都是最早知悉实情也是最不愿接受现实的人,他对弟弟的保护毋宁是自己对整起意外的心魔未解;相形之下,Conrad表现得理解而放开,和喜欢的女孩清晨散步回家的途中,他再度回到内心独白,不再困在脑中播放臆测着母亲车祸过程的微电影,取而代之的是那个轮迴梦境,年龄不相配的敏銳早慧,诞生的隐喻是母親生前珍貴的攝影結晶,化作一個新生兒,从他方捎来的礼物(〝母亲像以往去了非洲那些遥远的国度〞—只是这一次她不再回来)。
对我来说这几幕温暖细致的置替画面将每个人欲语未诉的意念化为绕指柔般 ,道尽了苦难後的美好,Joachim Trier是一位温柔的知性者,让观者感染到他处理生死的谦逊态度。
祕密与谎言并非比炮火响亮,无视祕密与谎言,假装一切都好才是全面的轰鸣。
情节淡化,更着力于描写母亲离世后父子三人状态的作品,导演一看就不是走好莱坞套路的,那些情绪的细腻把握和弱化到一定程度的情节串联都显示出导演的野心,只是有些情绪缺少一点共鸣吧,于佩尔阿姨演即使演逝去的母亲还是这样抓人眼球啊
不太喜欢
声音的设计,Rachel
我太喜欢了,平静生活下的暗流,细腻又真实。不同年龄段的人各有其挣扎和困惑,最敏锐的人最痛苦,再细碎的情绪也是炮火般的轰然巨响。
小儿子给喜欢的女生尿尿把风的那段,神笔。女生躲在车后,尿的河从车子下流过来,撞到小儿子的鞋子,拐个弯继续,小儿子的眼泪掉落。
在谎言与秘密的掩盖下沟通与理解的艰难,特别是面对一个处于青春期的男孩。欧美版的《一一》。
于佩尔和卷西支撑我看完咯…
一个精神分裂的(家庭or事业)战地记者母亲,一个沉葛在母性迷恋中的小儿子,一个试图维系家庭、给孩子创造没有精神创伤的父亲,当然还有一个精神深处试图逃离婚姻家庭责任的大儿子卷西。伴随着一次车祸,一切都浮出水面,但导演将一个阴郁的伦理情节剧,拍成了冗长的精神分析的碎片拼贴的梦呓。
跳來跳去最後沒有講過什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这个片子,就是噱头高一点,其实就是讲两个孩子的青春期的哪点事!只不过,搞的这个好象有什么惊天大阴谋似的!看介绍很吸引人!片子很一般!
有一些电影看的时候因为评分低的原因会有一些顾虑,但是看完之后和分数有一些分歧,我很喜欢这部电影,色调,节奏,矛盾,人物,故事。就像我喜欢《好景当前》一样,不紧不慢的把一个故事讲完,讲好。再平淡都是好故事。
看的德语版,实在是很出戏,细节很好,可惜代入感不强
女孩 以后可以不要看到卡司里有于佩尔 连剧情简介都不看就急吼吼买票了好吗……
期待低 结果发现异常好看!
好花哨的叙事,虽然不断的在现实和闪回里徘徊可以更清晰的让观众看到家庭成员的缺失,可这个故事本身就特别无聊,再这样絮絮叨叨的讲下去简直让人快要抓狂了。而且集结了这么多优秀的演员,却无法让人看到一场可以爆出来的戏,过于啰嗦又特别压抑,如果这是折磨人的一种方式,它也真是“猛于炮火”了。
又一个美国中产阶级无病呻吟的故事,无聊
于少女要霸占所有潜力导演
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有点错乱的感觉,想问女三号,蕾切尔·布罗斯纳安,赞,多加一星
反正我很喜欢 那些古怪的抽离
在全英语卡司下保持了北欧家庭片的调调 故事讲得不紧不慢 剪辑别致 细节非常动人 父亲打游戏那段好笑又可悲 大概这家人关系的最好注脚 杰西的角色仿佛是鱿鱼与鲸里的男孩迅速长大了 不安和逃避却还如初 而且都有一个爱撸管的弟弟【雾 一团乱麻的关系中 小弟的线是一抹亮色 小演员前途无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