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斯蒂芬妮·科尔克
主演:弗里达·伯恩哈德,阿诺德·博斯,杰尔默·哈尔基奥普洛斯,朱尔斯·埃尔廷,莫妮克·海因克-维赫曼,马伦·耶宾克,佩品·科法杰,多洛雷斯·雷温,汉斯·莱格特
类型:电影地区:荷兰语言:荷兰语年份:2023
简介:在孩子死产几天后,罗宾的乳房开始分泌乳汁,她无法将乳汁扔掉,于是决定捐赠,但寻找捐赠场所比她预想的要困难得多,于是越来越多的乳汁开始挤满了她的冰箱和她的生活。详细 >
无声徒步团
立意特别好,但总觉得拍成长片很勉强,似乎没什么情节点,也就没了可看性,适合拍成20分钟的短片。
最后一幕真好
4.24北影节英皇映后,不理解主办方为什么不安排荷兰语翻译,连北外学生都可以用荷兰语提问,却一定要用英语造成语言隔阂…很喜欢Stephanie的对于沉默和悲伤的表述,男主演员“richness in sadness”也让我印象深刻。以及上台的男主演员真的是i人地狱啊哈哈哈哈哈
有些地方很感人,有些地方没必要。最后的结尾好突兀。有一个支持自己的家人真的很重要
3.5,映后导演反复提到grief,但是对我来说总是不能共感发达国家的这些所谓悲痛。题材是好题材,但是人物刻画有点浅了。
万万没想到差点被这部憋死,北欧确实致郁…角度还是挺新的,也很细腻。北影节4.22@五棵松耀莱
和年初看的《病上瘾》一样 令人尴尬 煎熬 烦闷的观影过程 从剧本到镜头到演员 空洞乏味 矫揉造作 但是我支持各种个人经历 内心感受的表达 尽管拍成电影未必成功
7.9/北影节第二部 女性的出口永远在自己身上 禁言也是一种出口
我们如何化解悲痛
沉默,并不一定是悲伤难鸣,也有可能仅仅是不想忘记。
2024.4.22.BJIFF#14@耀莱成龙影城。新片慎选,没太get到
目前北影节最佳 虽然观感上更像是一个短片体量的影片 我觉得影片的重点不在于展现女性的困境 更是在展现女性的坚韧和力量 在静默中嘹亮 喜欢导演的映后 是最近观感最好的一次映后
#BJIFF14#非常罕见的真女性题材。没有那些大帽子和喊打声,切身关注女性身体,并选择了非常小的故事切口,和去技巧化的表达方式。几乎没有矛盾冲突和大的情绪起伏。但所表达的情感全部到位,长心的都能体会。
想到肉与灵,相似的影调气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BJIFF 一次自我疗愈之旅,可能预期有些高了,但镜头语言和配乐其实都还蛮喜欢的。
-失子的女人处理产后母乳的故事。对母乳的留存是角色对自身身份取舍的面对困境,产后抑郁与失子都让角色自身陷入迷茫,但本应有的话题探索都被冲散在了漫长的镜头里。-怀疑导演使用如此多无意义的长镜头来撑够影片时长,过于少的信息量与极其冗长的画面让影片乏味无趣。无论是影片目的与表达的不足抑或是电影过多的留白,都让影片沉闷枯燥。-对于角色对母乳难以割舍的执念感到不理解,西方视角下的个人存在主义放在东方视角看是过于自私与难以同情。
北京电影节~
真好啊,非常细腻。是那种关照处境治愈内心的电影,是人生某个阶段艰难的旅程。好在她遵循指引去生活,在适应社会规则的同时也不忘寻找出路,活得认真且仔细,这份真诚挺打动人的。默哀之旅其实也是在遵照着规则,但规则又顺其自然地被打破化成了欢声笑语,人生旅程也应如此。
“2007年至2010年,梅毒在欧洲的发病率略有下降,但近年又大幅上升,2017年病例数据上升70%,达到3.3万例。”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无声徒步团
立意特别好,但总觉得拍成长片很勉强,似乎没什么情节点,也就没了可看性,适合拍成20分钟的短片。
最后一幕真好
4.24北影节英皇映后,不理解主办方为什么不安排荷兰语翻译,连北外学生都可以用荷兰语提问,却一定要用英语造成语言隔阂…很喜欢Stephanie的对于沉默和悲伤的表述,男主演员“richness in sadness”也让我印象深刻。以及上台的男主演员真的是i人地狱啊哈哈哈哈哈
有些地方很感人,有些地方没必要。最后的结尾好突兀。有一个支持自己的家人真的很重要
3.5,映后导演反复提到grief,但是对我来说总是不能共感发达国家的这些所谓悲痛。题材是好题材,但是人物刻画有点浅了。
万万没想到差点被这部憋死,北欧确实致郁…角度还是挺新的,也很细腻。北影节4.22@五棵松耀莱
和年初看的《病上瘾》一样 令人尴尬 煎熬 烦闷的观影过程 从剧本到镜头到演员 空洞乏味 矫揉造作 但是我支持各种个人经历 内心感受的表达 尽管拍成电影未必成功
7.9/北影节第二部 女性的出口永远在自己身上 禁言也是一种出口
我们如何化解悲痛
沉默,并不一定是悲伤难鸣,也有可能仅仅是不想忘记。
2024.4.22.BJIFF#14@耀莱成龙影城。新片慎选,没太get到
目前北影节最佳 虽然观感上更像是一个短片体量的影片 我觉得影片的重点不在于展现女性的困境 更是在展现女性的坚韧和力量 在静默中嘹亮 喜欢导演的映后 是最近观感最好的一次映后
#BJIFF14#非常罕见的真女性题材。没有那些大帽子和喊打声,切身关注女性身体,并选择了非常小的故事切口,和去技巧化的表达方式。几乎没有矛盾冲突和大的情绪起伏。但所表达的情感全部到位,长心的都能体会。
想到肉与灵,相似的影调气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BJIFF 一次自我疗愈之旅,可能预期有些高了,但镜头语言和配乐其实都还蛮喜欢的。
-失子的女人处理产后母乳的故事。对母乳的留存是角色对自身身份取舍的面对困境,产后抑郁与失子都让角色自身陷入迷茫,但本应有的话题探索都被冲散在了漫长的镜头里。-怀疑导演使用如此多无意义的长镜头来撑够影片时长,过于少的信息量与极其冗长的画面让影片乏味无趣。无论是影片目的与表达的不足抑或是电影过多的留白,都让影片沉闷枯燥。-对于角色对母乳难以割舍的执念感到不理解,西方视角下的个人存在主义放在东方视角看是过于自私与难以同情。
北京电影节~
真好啊,非常细腻。是那种关照处境治愈内心的电影,是人生某个阶段艰难的旅程。好在她遵循指引去生活,在适应社会规则的同时也不忘寻找出路,活得认真且仔细,这份真诚挺打动人的。默哀之旅其实也是在遵照着规则,但规则又顺其自然地被打破化成了欢声笑语,人生旅程也应如此。
“2007年至2010年,梅毒在欧洲的发病率略有下降,但近年又大幅上升,2017年病例数据上升70%,达到3.3万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