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一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这部12集的纪录片—《人生第一次》。
差不多是平凡普通人的一辈子,从出生到与这个世界告别。
每一集故事都讲述的是普通老百姓的平实生活,平凡而温暖。
是人间最美的记忆。
看得时候也感慨万千,被故事里的主人公们牵引着或感动或共情的情绪。
最动情的还是故事的真实,尽管都写着幸福和残忍,有着笑与泪。
我们被带到人间,其实就是来体验酸甜苦辣的。
就是来学会珍惜当下。
不管是上学时对未来的满怀希望、结婚成家时的满满誓言、还是退休养老的开心和烦恼,都是人生的必修课。
与故事里的人物相比,我感觉我还是幸福的。
虽然这种对比不一定对。
但能令自己更惜福、更爱自己和这个世界就是好的对比。
就是一种激励。
一种美。
感恩自己在鸡零狗碎的生活里,平安健康。
还有家人相伴相扶持。
看见这样普通的生活其实已经是这地球上难得的幸运。
我们总要为自己活着积蓄力量。
那么不妨看看纪录片。
看看普通人的一生。
看看活着到底意味着什么。
又或者能从中汲取营养,祝福故事里的每个人。
因为他们就是我们。
回望这一生,人生已经走过一半了。
庆幸自己虽然带有伤痕,但从未对这个世界绝望。
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
也许以后的路道阻且长。
但没关系。
因为相信“关关难过关管过。
且对现在的平静生活狠狠爱。
专注自己的生活。
这部纪录片失真的地方在于,在中产小资家庭上过度取材。
尤其是最后的退休养老部分,我想绝大部分的老人都是没有老年大学的,都是孤独寂寞的,甚至是死了也没人知道的。
最喜欢的是残疾人那一集,看到残疾男孩独自一人努力转动轮椅只是为了努力跟上心意的女孩和她妈妈的时候,真的很心疼。
王绍军被儿子一遍遍地抱上汽车的时候,我们的公交车却需要跨越两个台阶。
大抵是因为我们是正常完好无缺的人,所以早已习惯觉得是理所当然,忽视了这一群体的感受。
诗歌那一篇不仅不喜欢王耀庆旁白的断句,也很不喜欢老师过于诗意的引导。
所有人都知道,这群孩子的未来最有可能的走向是什么,诗意过后,只会让他们反复品味自己敏感脆弱的心灵,弊大于利。
记录第五集台词没有人说话,他们专注地,回答着用户提出的琐碎问题。
这些对话有时候很无聊,甚至他们还要被谩骂,可是他们竟然有一些享受,因为这个时候,世界真的把他们当作了正常人。
有情绪就在他们身上发,这比那种异样眼光下,廉价的同情,高贵得多。
这是,真正的平等。
2022.04.25—04.27第一次看完,为了制作截图这几天又看了一遍。
《人生第一次》这部纪录片很好看,片尾曲很好听,看了很受感动,有很多画面都想截图保留下来。
看完《人生第一次》,我感觉自己好像作为旁观者浏览了大部分人的一生时光,从出生、上学、长大、当兵、上班、结婚、进城、买房、相守、退休、养老到最后的告别,看完这12集人生的记录片,我重温了自己经历过的时光,也了解了未来可能我也会经历的那些人生的时光。
每次《推开世界的门》音乐响起的时候,也是看了一集下来情绪点很满的时候,所以每次一听到这首熟悉的音乐,再搭配上那一帧帧充满故事感的画面,每次都很感动。
一、出生 The World at First Sight
这集的英文名和“世界本该是你醒来的模样”很贴切
“春和景明”这两个名字太好听了
推开世界的门,就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产房里,丈夫亲吻妻子的眼睛
这句歌词和这幅婴儿熟睡的画面,太应景了二、上学 Joys and Tears of the Childhood
英文名好贴切,小孩子的上学就是“童年的欢笑和泪水”
跟小朋友学“勇敢”
“都蛮凶的”经典场面,这些小朋友太可爱了
不想看你就翻白眼
张又谦和郭雨晴的纯真友谊
学习是次要的hhh
可爱的幼儿园“三角”朋友关系hhh
很喜欢这段话三、长大 Love,Sorrow and Dream in Poems
英文名和纪录片内容也很贴切,这一集讲到了诗歌
小朋友的思想好简单好童真
喜欢恐龙的那个小朋友,我可以介绍你和Ross认识
“而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好会写
能接触诗歌的孩子好幸福
能上诗歌课的孩子好幸福
小锁写的诗歌太美了
“我们都有了朋友”,太温暖了
心疼地抱抱穆庆云
好棒的诗,表达了对妈妈朴实的想念情感。
诗歌让在远方打工的妈妈和留守的女儿多了一些新的连接
学了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
诗歌能改变一个人
好美的诗,三(2)班小朋友太棒了
好棒的诗
小锁牵着他的小牛
小锁和他的小牛四、当兵 Parachuting Day
parachuting是跳伞的意思
算是对这部纪录片的一个概括了
站在高空,纵身一跃,飞往地面的世界
离开家乡当兵以后,更能理解父母的辛苦
好喜欢这个画面,军装上有鲜艳的大红花,真好看
军装真帅气
从高空纵身一跃,太帅了
五、上班 Toward the Other Shore
这集的英文名也很贴切,对残疾人而言,“上班”让他们迈向了人生另一个岸边,人生也有了新的支柱
王绍军的思想好积极向上!
向他学习!
妈妈的这段发言正能量满满
“残健融合”才是这个社会的常态,好棒的发言
真正的平等
和正常人之间的鸿沟消失了
残疾人也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正常地上下楼梯六、结婚 Yes,I Do
最后大叔的发言可爱又真实hhh
最后大叔的发言可爱又真实hhh
妈妈是我们的后盾,我也要当妈妈的后盾
热锅冷油比较健康,学到了
这是岳父多年的实战经验啊!
morning后面就是干活hhh
大叔的发言可爱又真实hhh
因为考研认识的,两个人好般配
女儿结婚前爸爸苦口婆心的教导
爸爸说得真好
这就是真正的爱情吧,能让自己更加自信
大爷大妈传授的有用经验
七、进城 A Migrant Dream
英文名好贴切,“进城”就是一个迁移的梦
是的,王银花还是挺幸福的,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这一集乡村的画面太美了
为老百姓干实事的刘站长
看到小灰灰的老家“昭通”了
刘站长对大家去上海打工的叮嘱好详细
如果厕所门推不开,说明里面有人,记住了!
刘站长的叮嘱非常详细
王银花笑得好开心,眼睛里有光,有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这集是在云南拍的,里面人都是云南的,我想到了小灰灰
王银花让女儿和自己都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王银花女儿帮忙干农活,好可爱
有鸡有玉米的农村场景,朴实又亲切
这也是我的锁屏壁纸:“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
心疼刘站长,去上海就要和女儿分开八、买房 Owning a Home
英文名好贴切,买房就是有了一个家
restroom是洗手间,记住了
同意!
我也喜欢吃饺子配醋!
“温暖”这个名字好温暖九、相守 The Kitchen of Love
英文名和纪录片内容很贴切,这一集在讲“抗癌厨房”
不要想那么多,先吃好这顿饭再说
大家亲切地称这里为“抗癌厨房”
爷爷好乐观,得了肺癌,自己照顾自己,生病是老天爷给我们的任务,推脱不了就勇敢地面对
虽然报销不多,但也还行,心态放宽一点
老范两口子的多年夫妻之道
老夏经常夸老婆
朴实的夫妻之情
老夏经常夸老婆
先苦后甜
来“抗癌厨房”做饭给病人吃的家人,都在乐观积极地应对生活,不管发生什么,吃饱就行了,开心过好每一天十、退休 Never Too Old
英文名好贴切,退休以后,只要心态年轻就永远不会变老
常尚慧爷爷陪童华容奶奶吃饭、喝水、上厕所还有上学
这边提醒我看手机看书都要注意眼睛
童华容奶奶写的诗太优秀了!
童华容奶奶写的诗太优秀了!
常尚慧爷爷帮童华容奶奶一起做诗词作业
“诗词,让童华容重新连接到了世界”
两位老人的爱情与亲情太感人了
童华容奶奶对常尚慧爷爷的告白,简单又深情
我老了也要背着书包去上学!
很爽的!
老年大学优秀的学生们
老年大学时装队的人,好有气质
杨敏奶奶本来是四川老年大学艺术团的成员,为了照顾可爱的小孙女就退出艺术团了
在老年大学陪童华容奶奶上课的常尚慧爷爷
常尚慧爷爷牵着童华容奶奶手一起走路
常尚慧爷爷陪童华荣奶奶上诗词课十一、养老 Hey Twilight
Twilight是黄昏的意思
奶奶说得对,开心是寻找来的!
十二、告别 Please Remember Me
第一次看到这种电子的祭奠用品
“认识我就很开心”,太感人了
“我觉得这也是种开心”
巢文臻爷爷的昵称好可爱
“只要不要忘记我是好人,就相信我了”
巢文臻爷爷每次和聂爱荣奶奶说话都像和小孩说话一样,温柔又亲昵
巧了,我也填了遗体捐献
巢文臻爷爷写了首告别诗
巢文臻爷爷写了首告别诗
儿子的担忧也有点道理
因为疫情,爷爷不能去看奶奶,就给奶奶写了封信,录成视频,让工作人员放给奶奶看,爷爷希望奶奶不要忘了自己。
好多老人都会提前立遗嘱
写遗嘱是为了让你放下身后的包袱
老人在立遗嘱的时候也提前说了一些告别话
“十二”是一生的缩影十三、12集主人公现状
戴口罩抵抗病毒的勇敢的小朋友
爱吃蛋炒饭的小朋友
爸爸会骂我hhh
羞羞脸hhh
喜欢写诗的孩子真好
小锁和新的小牛是好朋友
女生的恋爱观好棒!
组织化的输出让大家有了外出的勇气
只要肯努力,应该是越过越好
常尚慧奶奶文学底子真好,《岳阳楼记》张口就来
养老院的生活好丰富
巢文臻爷爷永远想着陪老婆
巢文臻爷爷看到这个视频,肯定超级开心
大家都有自己的目标,都在积极认真地生活
王燕钊这段话说得真好,“遇到的所有困难只是生活对你的考验而已,越过这些坎坷之后,之后的路可能会更宽广”。
一个周末的时间,刷完了《人生第一次》,十二个人生片段,见微知著,一生的历程都浓缩在里面。
1⃣️出生:关于孩子与父母和世界的人生初见。
2⃣️上学:当进入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生活时,一个小社会的生活就开始了,还有——什么是童年。
3⃣️长大:在你不知不觉的时刻,我就偷偷长大了。
4⃣️当兵:永远满怀激情和勇敢。
5⃣️上班:健全的人工作都难,何况是残疾人想要平等,想要以正常人的方式走入社会。
6⃣️进城:边远山区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在现实的穷困、没钱和家庭的团聚、孩子的教育之间,总要有所取舍。
7⃣️买房:北漂人渴求扎根买房,关于家的着落和心灵后盾。
8⃣️结婚:相信爱,因为爱走向婚姻。
9⃣️相守:当一方生病时,另一半的相知相守,患难与共。
🔟退休:退休后,去老年大学上学吧。
1️⃣1️⃣养老:大胆迈向养老院。
1⃣️2⃣️告别:如果忘记了衰老和死亡面前,总要计划安排后事和学着告别。
站在现在的生命节点上,人生的进程已然达到三分之一,也希望回望自己的时候,能坦然地说:我觉得我的一生,平淡而有意义。
爱书法的帅帅爷爷牵着爱诗歌的失明奶奶 2022年2月3日(大年初三)人的一生,按照重要节点可以分为哪些阶段呢?
这部纪录片分为“出生、上学、长大、当兵、上班、结婚、进城、买房、相守、退休、养老、告别”12个部分。
我这样的普通人可能还会觉得“高考、回乡、买车、恋爱、生子”这些节点也很重要,也许还有人要经历“离婚”。
每个人这一生的轨迹都差不多,只是这抛物线的高底点可能不太一样。
看“长大”这集,写的是读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
被支教老师带留守孩子们去山里去写诗、看星星这里感动了。
老师告诉他们,他们会是这里未来的主人,让他们闭上眼睛,感受周围的风景。
那个刚上初一,回家就放牛的孩子写到,“我听见绿色的风”,多么美的意境。
让他们对着山的那头大声喊出自己的愿望。
我相信这个夜晚他们会一直一直记得。
那个10岁开始自己独居的小女孩,她多么渴望妈妈的爱,母女两人是多么羞涩而僵硬的表达着自己,她的笑容是那么干净。
带着谦宝把这一集再看了一遍,依旧感动。
想让谦宝看看这个世界,不仅有他向往的世界,还是别人向往他的世界。
独居小女孩是那么渴望爱,又是那么静静地努力生活着看“上班”这集,讲的是残疾人就业问题,这世上有很多人是后天因病、因意外残疾,曾经拥有过健全的身体,再不得不接受残缺的身躯,这是要多么坚定地意志力才能走过来,不敢想象。
可是有人通过自己的意志站起来了,还想要帮助那些在黑暗的人。
我这才知道许多客服工作人员是这样一群人。
疫情期间,我因为在网上买东西,几个月都没收到货,还不能退款。
每次打客服电话都要重述一遍问题,我几次都按捺不住愤怒,在电话里对客服态度极其不友好。
我想如果我提前看了这个纪录片,遇到这种情况,无论如何都不会像之前那样不友好。
他们本来就是被世界遗忘在角落的人,他们觉得只有自己工作了,在电话那头的投诉者是把他们当做正常人对待的,即使说的都是抱怨负面的话。
善待身边的人,虽然总是对自己说,可又总是忘却,总是需要这样的故事不断提醒你。
温柔地善待身边人。
看“退休”这集,被那位喜欢写书法,却一直陪着失明的妻子上诗歌课的爷爷感动了。
不管走在哪儿,他一定会紧紧牵住老伴的手。
结婚誓词里那句:“不管贫穷还是富有,疾病还是健康,都爱他、照顾他,尊重他,接纳他,永远对他忠贞不渝直到生命的尽头。
”也许只有到这个年纪才渐渐懂得这句话的浪漫与意义。
弹幕里那句:“好怕老了以后,没人牵我的手。
”是多少人的心声,能一直这样不离不弃走到老的实属不易。
看“养老”这集,那位丈夫离世40年,独自抚养儿女的79岁的奶奶,决定不给子女添麻烦,到养老院去。
搬家前,她在这个家里徘徊很久,回到自己的房间,再一次躺在床边的椅子上摇了摇,最后还是坚强地站起来,再看了看这间屋子,坚定地说:“离开这里,走好人生的最后一站。
”搬家搬家,搬进去的真的是家吗?
看“告别”这集,那位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奶奶住在养老院,爷爷每天在家准备好水果,坐公交去看望奶奶。
爷爷一直毛毛躁躁,见到奶奶永远大声叫她的名字,问她:“我是谁?
”反反复复地问。
温柔地喂奶奶吃水果,当奶奶记得他的时候,跟奶奶说“撞撞头”,临走的时候会亲亲奶奶,就像小孩儿一样。
我想到了家家,她像这位奶奶一样,临走前的2年谁也不记得了,大概也是一样的病,因为她和爹爹两老一起住,爹爹一直照顾她到去世,也不知道她生病了。
家家也像这位奶奶一样干干净净,皮肤白皙,脸颊几乎没什么皱纹,很清秀。
她的头发本是全白,最后两年还渐渐变黑了。
爹爹一直在家就这样照顾家家,即使后来家家躺在床上起不来了,他也很少麻烦子女。
子女麻烦父母总觉得理所当然,父母老了,却总是不愿给子女添麻烦。
毛躁的爷爷却总是很温柔地看着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奶奶看完12集,仿佛过完一生。
片尾那首“推开世界的门”,从此在我心里是一个有故事的歌。
纪录片里的故事主要集中在上海和一些农村来拍摄,是大多数人生的缩阴。
看完这个,也许会思考你的人生处在哪个节点,怎样把未来的人生打理得更好?
初中的语文老师总是逼着我们背诵一些名人名言、逼着我们做摘抄,逼着我们背摘抄,逼着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
直到现在还记得那句老师逼着我们背诵的那句:“人生重要的只有那几步,只要走好了,就会轻松很多”。
只是当下的自己却总是当局者迷,难以拨开迷雾,作出最佳的选择。
最后那个画面,我们从剪开脐带伴随着哭声来到这个世界,我们逐渐长大,又慢慢佝偻了背,不得不坐着轮椅上,可是我们还是记得那个走在路边充满朝气和梦想的孩子。
随着时间的沉淀,慢慢接纳自己,承认自己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人,只是希望自己的这一生,平淡而有意义。
纪录片里摘抄的一些句子:1、人生初见,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出生2、人类最强大的武器,不是核武器,而是豁出一切的勇气。
——当兵3、①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
②我们有手有脚,走什么理由害怕过不好。
③歌曲: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 ——上班4、①我这一生,平淡而有意义。
②比喜欢多一点的是爱。
③爱永远不分时候(那位帅帅的爷爷牵着那位失明的奶奶)。
④年轻时好好努力,老了才有可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退休5、生的对立面或许不是死亡,而是遗忘。
——告别
第八集买房子现在看已成恐怖片,但是掏空6个钱包是我一直觉得很畸形的,虽然我也一直很想买房,但是我真的做不到对自己这么狠毒。。。
现在才知道租售比和收入比,原来这么多泡沫啊,那没事了,难怪这么畸形。。
加杠杆加出来的,涨价去库存,我以前都不知道,给满分,昨天看一个视频说2015年人口拐点就到了,就说这上层的人有多恶毒吧,不敢想。。。
第一集,其他人爱生多生点!
贡献未来养老金!
90后不想面对35岁失业,还要延迟退休,遥遥领先了。
我不喜欢孩子,不能忍受痛苦都是女的承受,也不会生。。。
以前还觉得陪产很好,现在只觉得无聊,没有意义,反正男的又不会吃苦的,只需要在一边风凉就好了,女的还要被护士医生和家人pua,呵呵。
说妈妈伟大的我也无法共情,生是一步,养育才是关键,原生家庭窒息的直接要命,没必要出生 第二集,爸爸们又隐身了,呵呵 第三集没兴趣 第四集没兴趣 第五集10分钟弃,流水账 第六集,现在对结婚越来越没兴趣了。。。
婚礼不都那样吗。。。
弃了,食之无味的节目
这段时间,看了很多的纪录片,对于我个人而言,看每个不同的纪录片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有时学到了方法,有时得到了感悟。
纪录片,就像是将这个世界的某段时光,分段保存,留住霎那间人生的风采。
真实,是纪录片得以独立于综艺和电视剧之外的一种存在。
因为真实,所以纪录片的镜头,能够代替我们的眼睛,来到那些观众双脚无法踏足的地方,土地,山川,河流,不同的城市。
因为真实,我们能够和不同的人有一个短暂的人生交流,体验出不同的人生。
这部纪录片是《人件世》系列的导演秦博和他的团队带来的。
秦博说,“《人生第一次》的维度要比《人间世》更广,对他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人间世》着重记录了“生死关头”这样极具冲击力的人生转折,而《人生第一次》需要他去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生活的常态往往就是这样,波涛汹涌,狂风暴雨的时候少,缓缓流动的时候多。
这是生活最普遍的动态,要想拍出河流的缓缓流动,确实挺难的。
看过《人间世》的应该都比较熟悉与总导演的叙事结构,开篇第一集都和之前的叙事风格很像,看了几集之后,比较喜欢的还是,买房的这集,可能是因为接下来自己会面临到这个问题。
所以,还是有点代入感的,这集有两个半人物,为什么有个半呢,因为我觉得温先生人物塑造的不是非常的立体,虽然在买卖双方的谈判中也看到了他的难,但是还是表现的过于狭小,发生的故事场地也只在一个地方,最后导演为了给每个人物有个故事都有个结尾吧,就用解说词加纪实段落强行解释了一波结尾,所以我觉得他只能算是半个人物,其余的两位故事人物,严晶是黑龙江人,做英语培训,典型的北漂一族,大多数可能只能利用周末的时间进行看房,看完房晚上还需要上英语网络课程,将近300万的房子,双方父母一家出110万,小两口还贷90万。
当然听到这个价格,很多人也都知道,这个预算在北京只能买到几环外的房子啦,所以弹幕里很多人觉得不值得,还不如回老家买房呢?
在严晶的故事段落里,我觉得是有几个问题,首先是人物买房的动机以及细节的展示,按照常识来说的话,如果你要买房,你已经会利用空闲时间,进行一个研究,位置,交通,价位,面积等方面做一个综合的考量,但从画面展现出的内容来看,显然,严晶是没有太多考量的,完全凭借是对房子的感觉来进行做事情,这就让你觉得这个人物有理想,对住房也有需求,但是买房的决定好像是一拍脑门决定的,不像是考虑很久的决定,导演展示的人物动机上不是很合理,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觉得需要延伸的或者是缺少的内容是,严晶回到了黑龙江,回到了老家,这时你可以看出,其实他们家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好,但是还是拿出了110万元,和男方对等的水平,这个表现的也是大多数中产阶级面临的一个问题,如今,生活压力较大,年轻人很难聚集很多财富,所以大部分的买房资金都是来自于父母,可是,这也会存在一个问题,父母可能用尽一生的积蓄来帮助你们买了一套城里的房子,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如何打算的呢?
儿女不在身边生活他们的感受又是什么样的呢?
他们对于孩子在北京,环境压力这么大的地方买房,是怎么想的呢?
这些我觉得是严晶这一段落故事里,没有深挖到的,严晶成了一个工具人,完成了导演想要的表述的故事线,变成了藤蔓,但是藤蔓上结的果,导演还是忽略了很多,并没有过多的讲述挖掘,严晶这个人物故事,我觉得比较遗憾的地方。
本片的第二个人物,黄昆仑,河南商丘人,买房中介,一套房子,买卖双方一顿博弈,中介是使劲往中间拉的人。
在这个段落里,我看到了两个非常有意思的快剪辑,一段是开篇的时候,一段是买卖双方谈判的时候,来来回回的关门开门,代表着双方较量的回合,这个桥段的设计,非常有意思,但是,因为2万元的差价,最终谈判失败,黄昆仑没拿到提成,虽然他一脸淡然,但是脸上还是看出了一丝落寞,我觉得这个段落导演处理的不够精巧的是,用太多的旁白和解说来强调情绪啦,忘记了通过视听进行渲染,反而有点乱,相对而言,后面下班路上这段渲染我觉得还是有点感觉的。
但是黄昆仑回到出租屋给母亲打电话这个桥段,我觉得很累赘,倒不如空出时间介绍温先生的家庭,或者是严晶父母的生活。
但这个桥段里还是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他的母亲用那口地道的河南标普,快挂电话时那句并不流畅的叮咛,还有那句“我就是为你们仨活着”的傻话。
可能也是对黄昆仑娴熟的不再多愁善感的安抚,到之后因为疫情导致买房市场低迷,黄昆仑所表露出的勤能补拙,通过他那憨厚,质朴的外表,让我们明白,其实每个人都有向往理想生活的权利。
“房子是自己给人生的一套盔甲,盔甲很重,但是穿上盔甲负重前行的人生才会有分量感”。
这是本集的一段解说词,我印象非常深刻。
纪录片的解说词就是这样,短短的一句话,总会在不经意间在戳中我们的心灵,像是对某一段人生故事的感悟与总结。
为什么大众会对这部纪录片感触这么深,还是因为主人公身上多多少少能找到自己的一些影子吧。
这部纪录片是大学时看的,当时每天一边吃午饭一边看一集,现在毕业了补上最后一期“特别篇”。
从出生、上学、长大、当兵、上班、结婚、进城、买房、相守,到退休、养老、告别,我通过别人的人生第一次,看到了人生不同阶段的图景,妈妈真的很勇敢,孩子们的诗真的很有灵气,变老了好像也没什么可怕,遇到相守一生的人真的很难得“我看到了绿色的风它抚绿了山林树木烫金了我的小牛——小锁”“我希望做一个理解孩子的妈妈我希望让孩子成为一个开心快乐的人像火苗一样快燃尽了也要最后再灿烂一次——黄亚男”“十年后我希望做一个自私的妈妈我会教我的孩子把自己的爱留给自己的孩子——穆庆云”“十年后我想做一个像大海一样的爸爸让儿女坐在我背上像一条小船一样有时对儿女吹一场台风有时对儿女风平浪静让他们知道人生不是一直都是风平浪静的——李坤富”老师真的好温柔好会引导!“你要知道所有的心情和情绪都可以写成一首夜空下的诗”“诗歌是万物”片尾曲《推开世界的门》每次响起都恰到好处
5.25 E1-E3本来抱着业务学习的心态,结果第一集就哭得不能自已。
看第一集《出生》的时候,开了会弹幕就不得不关掉了。
弹幕给了观众自由表达的途径,也由此使人毫无准备地直面人性狭隘和卑劣的一面,那恶意令人胆寒。
在真实的等待和分娩画面前,母亲饱受这世上最大的疼痛,那神色和行止,是多厉害的演员也诠释不足的。
人当然该有生育的自由,但看到选择一次两次怀揣生命,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孕育骨肉时,我只想表达尊敬,任何置喙都显得太轻佻。
人类要自我历经多少苦难,又给予他人多少泪和痛,才能成长成熟,直至终老衰亡。
第三集《长大》最佳。
讲述是山村中的孩子们,一群会写诗的精灵。
小男孩和小女孩都选得典型,失孤少年和留守儿童。
山间天然之景,与孩童天真之感,相辅相成,互为对仗。
开头有意思,语文考试中作文要求“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大概因为诗,太难评判好坏。
陈丹青说,他最难回答别人问怎么读懂一幅画,“你用眼睛看就好了”。
诗也是这个道理,一说就错。
因为美和感受是没法解释透的,你怎么解释这一刻有多快乐或悲伤呢,解释这在胸腔里回荡着的一切,除非你剖心剜肺了。
诗,作得极有灵性,带着不事雕琢的真切。
如同一柄鼓槌,敲在每个人心中,发出大小不一的回响,于我是振聋发聩久久不散。
我在孩子读诗时想,这才是复制不了的天分,它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无,也许只停留在那个人、那个地点,抑或只是那一刻了。
我完全不懂诗,也体会不出名家的诗好在哪,只好盲目靠心灵,等待文字叩击,承受洗礼或羞辱。
主人公小男孩所作
隐晦点出农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的沉疴,走出大山的孩子不会回来了,而留在这的才是真正的主人,二十年前的话题了。
不动声色地蒙上哀凉的幕布,如同亘古不变的天堂山,也许他们的孩子依然还要在山脚下嬉戏,山坡上写诗,山顶上眺望无边无尽的远方。
几乎海明威在技法上还是学到了很多:纪实段落越多越好看,不必去刻意拼接不圆满。
旁白切忌自以为是地解读他人的心理动态,也不要叙述地太多,显得聒噪。
音乐铺得不要太满,可以适当铺带歌词的。
要有留白,但又讲得清,实在是高级技法。
诗歌是对美的感受、生活的领悟、人生的理解。
虽然它不是高考必考项,但是它滋养心灵,且赋予生命一场美的历程。
世界上绝不会有完全一样的诗歌,因为感受不同,心境不同,际遇不同。
哪怕同一个作者,再也不会拥有同样的感受,所以此时此刻,感受滋养着我们,而诗歌是表达感受最好的媒介。
它比议论文优美简短,没有章法,没有优劣逻辑,只有内心与自我的对话。
没有心灵的滋养,就容易误入歧途;没有对生命的感受,就没有克服困苦的能量与勇气。
所以诗歌是什么呢?
1 我从云里看到了那条幽密的小径,远处青山含黛、枯蝶簌簌,暮归老人,赶着牛羊,满脸希望。
我的影子印在小路上,不再孤单、没有愁容,身边三两好友,可又有谁知道?
这条路的过往。
2 仲夏,她忽冷忽热,仿佛在和你赌气。
你希望炎热的时候,她下起了小雨。
她不是针对你,她只是在哭泣。
请原谅她偶尔的小情绪。
3 闭上眼睛的时候,我看到了绿色的风,它扶绿了山林树木,烫金了我的小牛,亲吻了家里的白墙,染黄了阿爹的苞谷,但,我不会把风变色的秘密告诉你。
4 我希望做一个理解孩子的爸爸妈妈,我希望让孩子成为一个开心快乐的人。
像火苗一样,快燃尽了,也要最后再灿烂一次。
5 十年后,我希望做一个自私的妈妈。
我会教我的孩子把自己的爱,留给自己的孩子。
6 十年后,我想做一个像大海一样的爸爸。
让儿女坐在我背上,像一条小船一样:有时对儿女吹一场台风,有时对儿女风平浪静,让他们知道,人生不是一直都是风平浪静的。
一般吧,很散没有主线
看了两集,没什么印象深刻的。第一集怀两个男孩的妈妈做心脏手术,听起来好高难,结果很幸运。
只是在意煽情?最后两集并不深入,失望。谈到的大体都不出错,不会出错,然而,老生常谈。以此片名可以再拍一部更好的。
那些无数个“第一次”终于成就了今日之我,希望自己从今以后对每一个“第一次”都不在后悔与遗憾。
不好看
典型的央视大惨感动叙事 感动中国了又 看完第一集更加恐育
第五集,看的自己无地自容……以后对客服好点吧……整季看下来,有唏嘘有感动,很喜欢其中几集,第五集却是震撼,想知道火灾之后那个大叔好点了嘛……匆匆走过一生,能平淡一生的,都是人生赢家……
第一集 出生:分娩看得我很痛,就算以后会结婚,我也不想让我爱的人经历。第二集 上学:回想起当年我和发小自幼结伴,徒步走山路两公里自己上下学。第三集 长大:我应该是很小的时候就有了不符合自己实际年龄的心理年龄吧,小时候家里很穷,不得不很早就学着长大。第四集 当兵:此生目前的遗憾,没有报名入伍当兵在列。……第六集 结婚:可能此生并不会经历这个吧。我最无感的一集。……第九集 相守:算是我心中爱情的一副模样吧,但因为工作不能陪伴自己想爱的人,不配拥有爱情啊。……最后一集,看得我想当场写遗嘱(虽然早已有此打算,心中已有草稿)。
第一集 出生尽管之前看过《人间世》和《生门》,里面都有生孩子的部分,这次看还是像第一次看一样。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止痛针打在肚脐眼上,针好长也很粗,捂住眼睛,不敢看,感觉好疼。(产妇在疼了2个小时后才打的,她一直喊疼,我觉得真不容易。无痛分娩还是痛啊!)妈妈真伟大啊!女人生孩子真的就是从鬼门关走一趟,古人诚不欺我。
虽然真实,但感觉还是太轻飘了一点,少了一点点更深度的思考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好美的名字
纪录普通人平凡而又不普通的一生 多难得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不能算纪录片,过窄。
第一集不错,后边烂尾
如果只看前几集,我可能给五分。除了上班和相守,其他的全是城市。这片名直接改成城市人人生第一次得了。有六亿人月收入不超过一千,我看这个片子,这不是全国人民奔小康吗?城市人肯定觉得这个片子不错,可我就觉得不行,上海北京,为什么不去陕甘宁地区去看看那些孩子的童年,老人的生活呢。你看到只是让你看到的
第一集就看不下去了,剖腹产后最痛的阶段不拍,十个人有八个顺产会撕裂不拍,拍那种半个小时生好的,心脏搭桥也要生双胞胎的……
3.5纪录片的整体立意和单集主题的选取不错,就是内容太直给了,质量有好有坏。但我会记得“烫金了我的小牛”带来的震动...
质量参差不齐。
有些感动,刚适应一个旁白下一集又要重新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