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角一定和灯光师关系很好,要么就是她本人就自带圣光,这片子里只有她一个人始终都是朦胧柔光的面庞,再配合她始终无辜的表情,简直就是萌到天上去了,而其他人都是正常光影的脸,有些人也许天生就是主角的命啊。
片子很有创意的结合了传统恐怖片和亲情片的东西,这种穿越到电影里的电影貌似并不多,能在已经去世的母亲的电影里和母亲重逢实在是很感人,不过当妈的最后居然靠脱衣舞就把女儿给救了哈哈哈。
剧情算是流畅,一开始的开车桥段我就想她们怎么不好好看路呢?
那个傻傻的金发女角色很可爱,尤其是嗑药之后,演员真的是卖命演出。
其实片子里的喜剧部分不算太多,一些喜剧桥段也是惊声尖笑里用过的,比如慢动作,要是能多运用一下电影元素就好了,比如特写镜头什么的。
回忆杀的特效用的很酷炫但是有些没必要,其实直接黑白化就好。
演员有好几个熟脸,而且演的都是自己平时演的角色,比如完美音调的荷尔蒙渣男和硅谷的宅男,还有发展受阻的表妹,唯独女主角,我完全没看过她演的美剧,不过这一次算是记住了她那又萌又无表情的脸。
美国历史不长,但是电影史却是出奇的丰富,尤其是各种b级电影,粉丝不但不少而且还有做到了专业级的。
我自己对美国传统恐怖片看的很少,毕竟国内都是看武侠和港片过来的,也许回头国内就有穿越到武侠片里和自己亲人重逢的电影了吧?
武侠片里的经典桥段也很多,我记得以前有人总结过,自己的老爸把武功传给自己然后打败反派什么的,应该很有意思。
又看了一遍幸存的女孩(搜了一下发现爱奇艺就有!
)时隔5年还是哭成傻逼,女主的妈妈好温柔,女主也好温柔好坚定,我后面看片花看到明明是电影里sb男也打着石膏出现在医院里,为什么这么吝啬不给南希一个镜头,哪怕给点安慰都好。
这部电影的泪点都在十分可笑的地方。
南希说,你才要成为最后的那个幸存的女孩,所以南希含着泪出去大跳艳舞,又可笑又媚俗又悲壮,母女在鬼影瞳瞳、阴森可怖、电闪雷鸣、月黑风高的环境里遥遥相望,那种遥望几乎是生离死别的距离,她们不再说话,这个对望跨越了二十年的时空,跨越了真实和虚假的界限,跨越了一切悔恨和遗憾。
哇靠我的眼泪一点都止不住,或许对于大部分人来讲这只不过是一个低俗搞笑的恐怖片,但是过了五年我还是能get到这部低成本电影的内核和本真,原来是爱呀
一开始是看到推荐找的片子,没想到出乎意料地好看。
编剧脑洞太好玩了,弄了戏中戏的设定,女主一群人穿越进了女主妈妈主演的经典恐怖片中。
电影的恐怖片应该是对应的黑色星期五,女主一行人跟电影中的人物牛头不对马嘴的对话笑点好多。
还有杀手出现时候的只有女主一行人才听到的BGM,故事闪回,慢动作等各种恐怖片的经典手段都被拿来吐槽。
这部电影以女主一行人的穿越打破传统恐怖片的既定模式,既有恐怖片该有的惊悚元素,剧情设计也足够惊喜,让人猜不到下一刻的剧情,是部很令我惊喜的恐怖片。
看完迫不及待的打上五颗星,经历了这几天贺岁烂片的轮番洗礼,这部电影简直美好得可以洗涤心灵。
90分钟全程无尿点,荒诞的剧情设置却让人欲罢不能,披着惊悚片的外衣而演绎出喜剧的幽默色彩,时不时还要忍住暗线铺垫的生死亲情泪点。
内容丰富得不像话,痛快淋漓的看完只觉得太过瘾。
大爱!
这事儿我必须来说一下,跟这片的效果一样,太好笑了!
首先呢,我是看了推荐来看这部电影的,但是!
我找到了这部电影“Final Girl”,当时看推荐的时候没记清楚名字,就觉得应该是这部吧,先下载下来看再说。
开始看了。
但是怎么跟当时看到的简介不一样呢?
剧情还挺无脑的,心里直呼,这烂片也值得推荐?
而且打斗很假,无法直视,还有莫名其妙的剧情。
可我还是看完了。
然后我就确定,嗯,肯定看错了,我再去找下那部电影。
这次找对了!
名字其实是“The Final Girl”,就多一个词啊!
终于找对了!
高潮部分在这儿,当男主出来的时候,WTF,跟烂片是同一个男主?
那屁股下巴我应该没看错的!
真真是哭笑不得。
请给我一个笑哭的表情。。。
为了证实我的推测,我专门去找了这个男演员的影人页面。
他的作品前两部赫然躺着这两部影片!
我真的笑疯了。
所以,记英文名字的童靴请一定要记清楚每一个词,不然不小心就看到烂片了。
是不是同一个男主我就不敢保证了。
PS:经人提醒,片名是“The Final Girls” 还是有两处不同的,girl是复数。
说到底还是我自己看的时候不仔细才看错了电影
文静少女麦克斯和妈妈相依为命,她的妈妈是一位小有名气的B级恐怖片演员。
虽然妈妈一直希望闯出名头,但是却命运多舛,始终名不见经传。
在一次失败的试镜过后,麦克斯和妈妈遭遇一场严重的车祸,而妈妈也在这场灾难中去世。
三年后,母亲的忌日当天,一群好友约上麦克斯去影院重温妈妈的经典营地恐怖片。
可是观影途中突发意外,大火引起莫大的混乱。
当麦克斯再度醒来时,发现自己和好友竟然穿越来到了母亲的电影之中。
随后的九十多分钟里,他们将随同逝去的母亲一同经历可怕的营地血腥大屠杀。
《幸存的女孩》作为一部小成本的喜剧恐怖片,里面充斥着大量艳而不俗的笑话,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地逗笑观众,但同时它也没有忘记自己作为恐怖片的本质,杀人魔对于众人追杀的环节也看得人紧张无比。
电影虽然小众,但受到的好评却很高,因为它在致敬传统美式恐怖片的同时大胆创新,以局外人的视角对剧情进行了反套路发展。
虽然电影的类型是一部恐怖片,甚至很多人认为与《林中小屋》相似,同样是一群人,一个地方,一个杀人狂,但整体看下来,《幸存的女孩》却并不恐怖。
毕竟细节太差,这五毛特效和个别生硬情节一样,看得人是一愣又一愣,导演似乎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意思,着重点不在恐怖氛围,反而是视觉美感和充满温情的故事。
影片的画面整体基调清新又复古,内核则更接近于美式青春片。
电影中对亲情、爱情、友情都有着不同的诠释,麦克斯后悔没有对母亲说一句我爱你,只能对着电影里的南希表达。
格蒂也改变了对于维姬浪荡的偏见,在临死之情体现真情重归于好。
全片也向我们传达了性是爱情的一部分,但不是爱情的全部的观念,克里斯从不对麦克斯毛手毛脚,在危急关头也一直在保护她。
而电影里的渣男主角却时时都在觊觎南希的身体,在得知比利的存在后就立刻抛弃了她。
电影中用了一种很讨巧的方式,让麦克斯弥补了自己内心的遗憾,让两位女配的友情达成了和解,可是现实中,大多数时候,遗憾只会成为永远的遗憾,嫌隙也只会造成更大的嫌隙。
所以,人生如逆旅,少让自己陷入“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的窘境,毕竟生活不是影视剧,没有那么多的起承转合和皆大欢喜。
年轻的时候看过一部美国电影,名字忘了,大概情节是邪恶的外星人入侵地球,在人类用尽办法都战胜不了外星人,地球快毁灭的时候,突然发现外星人最害怕的是听老歌,于是一直被人嫌弃out的老奶奶用放老歌的方式消灭的外星人,拯救了地球。
当时看这个情节就很羡慕老外有那种对老歌的情怀,心里悲哀的想我们的国产电影大概永远都不会有这种桥段了吧。
最近华语电影集体怀旧,开始用老歌来表达情怀,我凭记忆大概整理了一下:《重返20岁》——邓丽君:甜蜜蜜,给我一个吻《夏洛特烦恼》——费玉清:一剪梅、许巍:曾经的你、朴树:那些花儿、《山河故人》——叶倩文《珍重》《我的少女时代》——刘德华:忘情水、草蜢:失恋阵线联盟当然还有抽风一般放老歌的《港囧》大概是我活得足够老,所以上面这些歌在它们最流行的时候我基本都听过,55555555……,现在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说看到那部美国电影的老歌桥段心里会悲哀?
因为年轻的我觉得老奶奶放的那些美国乡村歌曲都老得很有品啊(原谅我,曾经经过一段外国月亮怎么都觉着比中国圆的日子),而上述国产电影里的歌大部分在当时都是烂大街的歌,觉得俗气得紧,一点都不觉得它们有放在未来的电影里表现情怀的价值。
就好比在周杰伦最火的时候,80后也不会觉得听周杰伦是什么有品味的事(因为周围大部分人都喜欢),KTV里也不会好意思点凤凰传奇的歌,听听卡奇社、末小皮、My Little Airport或者左小祖咒似乎才觉得自己够独特。
这么说大概能理解我当时的心情吧,但事实是,20年后如果有老歌桥段的电影,《双截棍》《简单爱》《最炫民族风》《小苹果》之类才有可能是勾起80后集体回忆的最大可能性。
就像我上一篇帖子感慨的,一个东西不管多俗,只要时间够久,自然而然就具有了某种情怀,甚至可以说——俗,才是集体情怀的必备元素。
毕竟一个年轻时爱听莫扎特的导演,把《安魂曲》去放到电影里怀旧,大部分观众是没有感觉的。
最近TFbox比较火,我怀疑00后的怀旧歌曲也要在左手右手不断慢动作的重播中诞生了。
《幸存的女孩》这部电影用了一个类似的桥段,但这回不是歌曲,而是穿越到老电影里面。
如果是国产片,会穿越到什么电影里?
60后穿越到《红星闪闪》70后穿越到《英雄本色》80后穿越到《大话西游》90后穿越到《滚蛋吧,肿瘤君》?
其实我也不知道,但我怀疑《渴望》《新白娘子传奇》《还珠格格》《甄嬛传》这些电视剧才更适合穿越。
《幸存的女孩》评分并不高,也不算多么好的电影,特效也很五毛,因为有我喜欢的白莲花一样的绿茶女孩,所以才能看下去,没有空或者鄙视绿茶型女孩的朋友可以不用看,之所以看完想写点什么是因为想针对这些主打怀旧牌的国产电影说一句:光靠贩卖怀旧并不能做出好电影。
比如《煎饼侠》结尾,古惑仔们莫名其妙的出现,除了让一帮80后莫名其妙的热血之外对剧情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像这样只是被怀旧打动而不是别的什么,我为什么不直接去看古惑仔或者听四大天王。
《幸存的女孩》里提到的老电影是否看过并不重要(也可能根本就没有这部电影),但看到年轻的女儿和电影里的年轻母亲相对时,心里还是忍不住温情泛滥,这说明除了怀旧之外,电影还应该要讲点别什么效果才比较好,比如《夏洛特烦恼》很多人觉得好看,不仅仅是因为它有多怀旧或搞笑桥段设置得多巧妙,而是他还讲了夫妻结发之情。
至于为什么《港囧》同样除了怀旧也讲了中年危机、夫妻情感之类的,但却不好看,这是另一个话题,有空有闲又无聊的时候我会专门写一篇来分析。
这里只讲一点:徐峥绝对是一个有商业头脑懂得类型电影的规则有能力拍喜剧片但没有能力讲好感情戏的导演。
如果不出意外,相信他以后的电影也会有这个问题。
另外,《幸存的女孩》英文片名是《The final girls》,这个final,就是我们平时用的苹果后期非线剪辑软件Final Cut Pro的那个final(我说怎么那么眼熟呢),查了一下百度,final是——最后、终于、决定性地的意思。
电影讲的是最后一个还没死的女孩闯关打怪物的故事,翻译成“幸存的”也算合理。
这么说来,在这款著名的剪辑软件设计者的心中,后期剪辑人员就是那些反复修改不停加班通宵熬夜还没有猝死的幸存者。
本来可以四颗星的。
整部电影虽然不是这类喜剧惊悚片中的新颖之作,但是贵在学到了精髓,细节非常棒,有人物负责愚蠢逗笑,但也有正经笑点。
整个故事的叙事线也相当流畅。
一星扣在最后结局,个人认为太追求表达主旨而略显拖沓了,写文章也要凤头猪肚豹尾,这尾巴长到迷失了电影的重点- 是亲情?
还是娱乐?
还是个人内在挖掘?
能理解导演最后想留个尾巴给续集的意图,但是不够脆。
一个盘子上还是不要端太多东西为好。
整体是部很值得一看的小喜剧片,跟朋友聚会时再适合不过。
要说起恐怖片的套路来,大部分人印象最深的大概是日本的瑜伽轮滑女鬼和掉进面缸的小孩系列,伽椰子和贞子几乎是亚洲恐怖片的代表性角色。
不过话说也是,不论是韩国恐怖片主打的心理惊悚,还是泰国恐怖片专注的多样化类型,来来往往层出不穷的角色里,还真就属日本的恐怖片里这些不讲因果不讲轮回的女鬼最是吓人。
而在注重写实的欧美恐怖片界里,比起亚洲恐怖片偏重于心理的惊悚,欧美恐怖片更喜欢视觉化的刺激,鲜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诞生了杀人狂这个重要的欧美恐怖片类型。
《月光光心慌慌》、《十三号星期五》、电锯杀人狂等题材的变态杀人狂电影相继出现,尤其是德州电锯杀人狂近几年都还推出过新作。
这些同样是不知道来路背景,见人杀人见鬼杀鬼,同样不讲究因果报应的杀人狂大约是唯一可以跟日本女鬼一战的欧美恐怖片角色了。
《幸存的女孩》从海报就透着一股浓浓的向80年代的恐怖片致敬的意味。
黑色的边框和曝光过度的寡淡配色映衬下,正中间站着青春靓丽的美女,背景一团黑乎乎的男性杀人狂,手中高高举起的大刀表明着危险的靠近。
恐怖片大多都以女性为主角,男性为主的恐怖片比较少见,这是因为在刻板的印象里女性是柔弱的代表,将女性,尤其是美丽的女性放置于黑暗、肮脏、恐怖的环境之中,就如同将美丽的花朵放置在暴雨中任由其被无情的摧残,从中产生一种毁灭的快感。
这种残暴的心理是杀人狂类型电影存在的心理基础。
女主角的妈妈就曾经是这样一位靠着杀人狂恐怖片走红的小演员,只是时过境迁,人到中年早已过气的她现在连个龙套角色都搞不到手,那个被杀人狂追杀的角色成了她唯一被人记住的角色。
事实上恐怖片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大火,迸发出许多像猛鬼街、驱魔、屠杀僵尸等类型,到最近的温子仁独挑大梁,恐怖片的衰落几乎是全球性的现象。
即使在2010年以前,欧美还有《电锯惊魂》、《死神来了》这两个系列撑场面,2010年后几乎没有正统的大热恐怖片再出现。
电影开篇有点像是家庭剧,灰蒙蒙的天气,找工作受挫的母亲心情很不好的和女儿在车里交谈,一番争执下后又相互道歉,原本你以为接下去可能是母女齐心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画面时,突然一出车祸猝不及防。
接下来当地的一个电影院组织了一场女主的母亲演的那部恐怖片的粉丝怀念会,重新放映那两部恐怖片,女主和朋友们相约去看电影,结果电影刚开场,影院就发生了大火。
情急之下,女主拎起一把斧子砍开幕布和朋友们逃了进去。
如果说之前女主母亲遭遇车祸只是这部电影不按套路出牌的预告的话,从女主走进银幕开始,电影就开始完全甩开了胳膊开始玩弄观众了。
女主的母亲主演的那部恐怖片是个标准的杀人狂电影——清纯的处女主角、放荡的金发大波妹、下流的精虫上脑的蠢货男,不论是什么年代拍的恐怖电影,只要主角是一群年轻人集体去野外度假,你就肯定能找到这三类人。
而且你也能轻易的能通过这种角色定位看透这些人的死亡顺序——越淫荡越蠢的角色死的越早,也就是说性开放程度和智商高低对角色的死亡早晚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于是,在女主母亲的那部电影当中,金发大波妹死的最早,女主母亲在和蠢货男苟合后也立马歇菜,活到最后并解决了杀人狂的是一个满脸写着性冷淡的冷酷女。
在提前知道剧情大纲的前提下,女主一行人原本准备按照电影的发展见机行事,也以为她们属于电影之外的角色,不会被杀人狂杀死,结果最熟悉电影剧情的一个geek男上来就被杀人狂砍了。
看到这里时,隔着屏幕我似乎都能感受到编剧得意的坏笑——知道原本的剧情走向又怎么样?
唯一知道剧情的人上来就死了!
于是,剧情从这里开始瞬间掉入让人无法捉摸的场面。
而之后就在众人寄予唯一希望的那个酷女露面了,就在众人欢呼雀跃的时候,这个女人一顿飙车就被炸死了,于是我就跟女主一行人一样,集体懵逼。
《幸存的女孩》在开场半小时内,就完成了告诉观众杀人狂电影套路,又亲自将套路玩死的整个过程,一路顺畅,让人看得稀里糊涂。
当然,如果仅仅是想拍摄一部揶揄恐怖片的电影,那到了这里剧情已经很难进行的下去。
然而本片高明之处在于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个与恐怖片无关的动因来继续对剧情进行推进,那就是女主对母亲的爱。
正因为女主对与母亲在电影中重逢的不舍,使得女主在整个过程中爆发出了强烈的战斗欲望,亲自协调指挥所有人对杀人狂进行猎杀。
而在猎杀过程中也是各种不走寻常路,譬如那个金发大波妹,本来逃过一劫的她在众人的调教下显得还有一习用武之地,结果上了战场临门一脚她却还是掉了链子。
编剧在这个角色上来来回回耍了观众好几次,使足了坏。
在队友们挨个倒下之后,女主和母亲活到了最后,原本你以为他们只需要把杀人狂解决之后就皆大欢喜时,杀人狂却怎么也死不了。
原来电影名叫final girl,也即最终只能有一个女孩可以活下来。
于是女主的母亲眼含热泪,带着对女儿的爱在旷野中起舞,主动选择了自己被杀死的安排,让女儿成为了那唯一一个活下来的final girl。
在这一刻,原本紧张的反击杀人狂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剧情,瞬间转变为了一位母亲为了保全自己的女儿而做的牺牲,即使是在一部电影的电影之中,母爱的伟大都丝毫没有减少。
最终,成为唯一活着的女孩的女主满血复活杀死了杀人狂后,在字幕里孤零零的站着。
也许你以为这场恐怖的电影中的电影冒险之旅终于要结束,女主就只能孤独的一个人回去时,醒来的女主却发现之前那些死去的朋友竟然又都活了。
所以,到底他们在电影里会死还是不会死?
结果事实证明他们一会死一会活,编剧就是这样贱兮兮的玩弄着观众——你以为你了解恐怖片的套路了?
就是要这样玩你们。
就在女主一行人为死而复生乐开了花的时候,忽然一声巨响,杀人狂居然又杀了过来!
他们抬头一看,字幕大剌剌的写着 杀人狂2 !
没错,如果你以为编剧要玩坏的套路就只是要杀死杀人狂皆大欢喜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
因为杀人狂也要复活!
因为这是续集!
而且一开始电影就告诉了你这个杀人狂电影有2部,影院是两部联播!
而编剧也料到你们一定早在各种不按寻常路出牌的剧情中把这个重要的信息点给忘了!
最终,画面定格在第二部开场,至于后续剧情会如何发展,就只能期待下一部啦!
《幸存的女孩》虽然是低成本制作,但看过之后却发现了各种惊喜——它既是一部玩坏恐怖片套路的电影,也是一部感人的母女亲情的电影,同时又是一部怀旧的青少年烂片电影。
编剧并没有试图去费尽心思的创造新的恐怖片模式,而只是抽出恐怖片中常见的套路进行各种破坏和恶搞,但又在这个过程中加入亲情的元素,避免了影片落入太过尴尬的境地。
虽然本片一直在恶搞揶揄恐怖片套路桥段,但电影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出恐怖片的生存套路——活下来的女主依然是恐怖片里标配的清心寡欲的战斗力爆棚的女性角色。
所以套路真的能彻底跳脱吗?
确实不好说。
要拍好恐怖片确实不容易,但像《幸存的女孩》这样逆思维而上也还是能顿时鹤立鸡群的。
不喜欢这种拍摄方式,虽然点子不错
恶搞得并不过瘾…结尾还是蛮有趣的
看完迫不及待的打上五颗星,经历了这几天贺岁烂片的轮番洗礼,这部电影简直美好得可以洗涤心灵。90分钟全程无尿点,荒诞的剧情设置却让人欲罢不能,披着惊悚片的外衣而演绎出喜剧的幽默色彩,时不时还要忍住暗线铺垫的生死亲情泪点。内容丰富得不像话,痛快淋漓的看完只觉得太过瘾。大爱!
剧情让步给了创意,同类型的还是推荐《双宝斗恶魔》,不过幸存的画面玩得要强过双宝,实为山姆·雷米和埃德加·赖特传人
什么玩意儿
虽然是穿越剧,但有些段落太好笑了!这。是。什。么?—slow motion 哈哈哈哈哈!有没有人觉得女主长得像kylo ren(。多一星给硅谷的Richard(。这次是horror nerd(。
喜剧+恐怖+奇幻 穿越+强行回忆杀+电影吐槽(BOSS下一集会复活,秀恩爱必死等)这里的跳舞淫荡girl和腻歪胖胖boy真是浑身都是戏
想法挺好玩的,只可惜几个年轻演员表现并不好,像过家家。如何和真实世界连结而把逻辑说通,以及父母情,坏人的隐情,南茜人设的变化,想讲的太多,全都一笔带过。
有点好玩,回忆杀、慢动作、最后的制作名单笑得不行~
不懂干嘛归到恐怖片里头来。这是无厘头的爆米花片。
摄影和配乐是亮点。剧情水水的,恶搞的也不是很犀利
泰莎法米加太漂亮了!整部电影就是反套路的砍杀片,让电影中的电影打破第四面墙,喜欢恐怖片都可以试试,说不定会爱上它。些许恐怖,有些温情,更多的则是喜剧效果,尤其几位影中影角色的戏谑浮夸风,满分不多说。
#halloween#又是一部恐怖片影迷才能看出更多趣味性的电影:《惊声尖叫》式片名出现,《十三号星期五》剧情设定,《月光光心慌慌》卡朋特式电子配乐,还有戏中戏画外音慢镜头回忆闪回电影字幕演员表的恶搞,恐怖片定式的揶揄,海报更是复古质感,非常惊喜。
其实我觉得这种创意蛮好玩的。
各种槽点满分!
《你好,李焕英》之美国恐怖版
一首Bette Davis Eyes加搞笑回忆
好无聊的恐怖片。居然一点都不恐怖。。。。
近几年看过的最尬的电影了。。。
——这、是、什、么!——slow motion!哈哈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