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管理学》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个层次,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
片中可怜的鲍勃就处在需求的最低层次,每天在公司忍气吞声地待自己的小格子里,随时都有被革职的危险;下班后独自一人回到家里,孤独到跟金鱼说话,更别提有一位异性朋友。
曾经安静的男人除了跟金鱼诉苦、午餐时幻想着公司的高楼被瞬间炸为灰烬,平日还无数次地鼓励自己拔枪干掉公司里那些讨厌的同事。
终于有一日,鲍勃总算哆哆嗦嗦地装好了子弹,可是公司的另一位同事突然冒出来抢先一步做了他想做的事...这对一个绝望者来说是何等的郁闷,再加上那位同事误伤了鲍勃暗恋着的瓦妮莎,鲍勃一怒之下打死了凶手,盲打误撞地成为了英雄。
由此鲍勃更高层次的需求开始渐渐地得到了满足,冷漠的男同事开始相约打球、浪荡的女同事开始投怀送抱、刻薄的老板也显得貌似和蔼可亲起来...这些转变并没能使鲍勃笑逐颜开,因为当时被他救下的瓦妮莎瘫痪了,生不如死。
或者可以这样理解,由于他低层次的需求其实并没有得到适当的满足,反而因为瓦妮莎似有若无的“爱情”而变得更加强烈了起来,所以他自身潜藏的高层次需求并没有充分出现,因此那些转变也就不能称之为满足。
其实快到最后我很希望能看到幸福收场,虽然我很清醒地知道作为一部黑色喜剧又是这样一抨击现实的题材,那种奢望只会让观者的情绪在最后一刻显得更加悲哀无奈。
我会清醒着去幻想不可能的结局,也只能说明这个故事讲述得已算成功吧。
结尾依然可以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最低层次的需求突然变得强烈却未能得到满足,高层次需求轰然倒塌,一切回到起点并更加糟糕。
http://ilm.blogcn.com/diary,13780742.shtml
糖:这些男人看了会苦闷的,谁能逃脱工作。
席多与白日梦:恩,有人说他会成为永远安静的男人。
糖:男人都是觉得自己安静,其实事多。
还不能对正房说,他们得向偏房倾诉,越偏越好,谓之蓝颜。
席多与白日梦:我俩是不是都长着一张蓝色的脸?
糖:是啊,没办法,正房客满。
1、人分两种,一种对生活充满期望,一种已经彻悟,安静又愉快地等死(比如五十知天命)。
2、后者,内心是安静的。
3、前者,内心是躁动的。
4、对于前者:这是一个依靠自己的世界。
如果你很弱,弱到没人帮你,同时你觉得无法战胜弱点去自强。
那你要么郁郁而终,要么毁了羊群,或者毁了自己。
除非你变成后者。
郁郁而终,这样的人我都怀疑有没有。
毁羊群,是你不愿自强或者无法自强,同时愤恨别人不来帮你,是愤怒。
毁自己,则是愤怒过后的心灰意冷的绝望。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人类什么都不是,生活再有希望又有何用?
走他妈再长的路,还不都是通向坟墓?
你就静静的活着,找一些小乐趣,这就么等死,就行了。
——让自己变成后者。
翻出一篇老文,发一下。
电影《曾经安静的男人》评论剧情介绍:麦肯孬是一个办公室的职员,工作是统计数据,他每天带着枪上班,上班的时候常偷偷地将子弹装进装出,但一旦主管叱责他的时候,就表现得非常害怕恐惧。
他的办公桌上有一个俗气性感的热舞女孩玩偶,每当他望向这个玩偶,便会流露出无限向往的神情。
每天晚上回去他都会和实际上已经死去的金鱼聊天,金鱼总嘲笑他又未能完成计划:杀死所有人然后自杀。
而这部电影讲述的是麦肯孬的幻想。
在幻想中,科尔曼开枪对所有人扫射,而他没有阻止,直到他打伤了Venessa,他开枪打死了科尔曼,救了大老板的秘书和情人Venessa(这实际上上是他在幻想中根据Elisa杜撰的人物),Venessa虽被救活,但是全身瘫痪,只有一个小指头能活动,他和Venessa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他在公司也受到了重用,并且有了朋友,和朋友在一起开心地打高尔夫,但很快,他在公司的地位受到威胁,他怀疑周围人知道他其实也是杀人狂。
他怀疑Venessa又和大老板勾搭,他还发现Venessa以前送给大老板的照片背面写着“我爱你”。
结尾回到现实,麦肯孬在办公室自杀,旁白是:其实我只是要你永远记住我。
在其幻想中,麦肯孬大量地投射性认同,他将自身的攻击性投射给科尔曼,让科尔曼代替他完成杀人的使命,这使得科尔曼杀人的排名顺序都和其自己相同,于是他可以摆脱他的攻击性,而成为拯救Venessa的英雄,然而内在的攻击性不断侵扰到他,于是出现了同事要揭露他其实是杀人狂的恐惧,他无力而绝望争辩不是他,是一个恐怖分子,这又是他的幻想和投射,这个恐怖分子有一个一模一样的热舞女孩玩偶。
Venessa是他根据Elisa杜撰的人物,因他不能整合客体好的部分和坏的部分,Venessa温柔,善良且爱他,而Elisa则轻浮,恶毒,总是嘲笑羞辱他。
麦肯孬主要的自体表象是一个卑微懦弱的形象,因此他不会相信健全的Venessa会爱他这样的一个人,于是他在幻想中制造了全身瘫痪的Venessa,于是他成为了Venessa的英雄,而Venessa完全依赖他,他也得以拥有Venessa,然而这意味着他只是Venessa的工具,这也是他无法接受的,所以无论他如何努力,但内心的客体关系:极度卑微的自体,迫害他或利用他的客体最终还是驱使他走向自杀。
Venessa其实是其母亲的化身,当在幻想中和Venessa在一起,他沉浸在巨大的幸福中,象是一种融合经验,但其实也正是他让Venessa瘫痪,对此投射他无法完全隔离,仍然保持某种程度的连接,于是当Venessa要回到当时枪杀的现场时,他非常害怕,而Venessa从这里开始,似乎Venessa虽然身体仍然瘫痪,但在某种程度上自我再逐渐回复,而正是从这时,麦肯孬则开始走向崩溃。
从其心理发展状态来看,他处于偏执类分裂位置,他的上司,老板,Elisa都代表了会迫害他的客体,他被强烈的迫害焦虑控制着,这是他卑微懦弱个性的源泉,为了防御迫害焦虑,麦肯孬使用分裂的机制,在无意识幻想中他想象自己是英雄,与卑微的自我表象隔离,并将客体进行分裂,将Venessa和Elisa分裂开来。
在麦肯孬身上,自尊的问题也是很突出的,为了防御卑微的感受,在幻想中他摇身一变成为英雄,拥有一群朋友,而他自己则是这些朋友的红人,他是Venessa的英雄,并赋予全身瘫痪的Venessa全部的意义,这是夸大自体的移情,然而,当防御失败的时候,他便发现自己只是朋友中的笑柄,他的老板只当他是一个可怜虫,而Venessa是不会爱他的。
同时,他还对Venessa发展出理想化的移情,当Venessa接纳他,能和Venessa在一起,让他的生活充满了意义,只要Venessa爱他,其他所有的一切都不重要,最终自恋和理想化相伴破碎,开枪的那一霎那,他只是想:其实我只是要你永远记住我。
在提笔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人究竟在人生的哪个时间段才肯真正面对自己的心?
影片的结尾鲍勃拿着左轮枪,朝自己的太阳穴扣动扳机的那一刻想的是什么?
一切都结束了?
还是妄想自己小小的牺牲可以换得人们的某种善意的震颤和改变。
看看鲍勃死后,他的邻居们是怎样回答记者的提问的:鲍勃!
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这真的很讽刺!
看到这里我颇有些鲍勃感同身受的自我解嘲。
这部片子从一开始就吸引着我,我说不出来的一种味道,大段的黑白画面,似有若无悲凉的背景音乐,大颗的躁点把片子烘得很写实,我就是这样带着一种观看记录片的心情去体会鲍勃的孤独与无助。
我们曾经都是沉默寡言的人,面对工作和爱情总以为抱有一百分的诚挚和敬意就会收获属于自己应得的那一小块。
但是有时候事实常常相反!
拥有财富的权贵只需要花百分之一就能随意践踏你的感情和心血。
我相信鲍勃的悲情故事,在全世界的各个城市各个领域,每天都在分秒必争的变幻着主角名字上演着。
那些曾经沉默的男人,在各自的领域与工作、与爱情都是一个卑微的小角色,不闻一名。
每天按时打着考勤卡,坐在自己狭小的小格子间里认真工作,吃冰冷的三明治,暗恋从身边经过的办公室甜姐,回到家和自己的金鱼缸聊天。
也许这些办公室元素对于我们某些人还是陌生的,比起鲍勃我们总还是强一点。
也许我们比鲍勃要好看一些,头顶没有掉头发的危机,没有呆呆傻傻的眼镜,在公司不是什么大人物但还不至于让人忽视到连名字都记不得。
而鲍勃就是这么惨!
那么就让我们来听听这个老宅男内心最沉痛的苦寂吧。
“早年的生活比较容易。
人们懂得如何做一名男子汉。
面对错误的事情,你可以挺身而出,你也有这样做的权利,你也有这样做的义务。
你的生活方式,你所受的教育使你在挺身而出时有备无患。
那怕被打得满地找牙,甚至一命呜呼。
后来,发生了某些事情。
我们通过了体面的法律,律师成了我们的呵护者。
过去快刀斩乱麻搞定的事情,现在淹没在官僚机构的文件堆中。
这就是我们说的文明。
男子汉再也不能对身边的坏事挺身而出。
他不得不通过法律和律师在漫长的官样文章中跋涉。
女人们要求平等,就获得了平等。
不是因为她们拥有了男人的一切,而是因为男人在秩序的外衣下统统被阉割。
我不管你怎么说,这不是进步,这也不是进化,这是一种疾病。
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他不怕牺牲,他敢于挺身而出,象个真正的男子汉敢和不公正的世道进行斗争。
”“你也许要问我为什么这样做,但是你给了我什么选择吗?
我还有什么别的方法可以引起你的注意呢?
我想要的一切就是生活在你的世界里。
只要一个人,可以抽出时间来真正看到我的存在,可以帮助我,找到……出路。
”“在某些时候,必须牺牲掉那些病患和羸弱的羊只以拯救整群羊。
”Ps:在这里鲍勃仅仅是一个符号,我也没有兴趣去深究一部片子背后的创作动机,电影是否有现实故事作为依据。
我觉得读懂导演心意的观众更应该去审视一下自己,去看看自己周围四下的人,或同事,或同学,那些平日里沉默寡言毫不起眼的弱势群体,那些被人在背后议论为怪物的人。
如果你肯花十分钟时间,放下自己的架子,心平气和的和人谈心。
我敢保证他们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善良可爱的人。
看了令人兴奋的预告片,我以为这部电影为我带来的另一部励志片,可是最后片名成了这部悲惨结局的影片的结束语,主人公的邻居用“He was a quiet man”评价了这个人的一生。
对于描写边缘小人物的电影我一向并不排斥,包括前几年的刺杀尼克松,萧瑟和主人公的懦弱被生动的刻画,人性的卑劣和渺小被西恩潘用他那闪躲的眼神和骨子里的憎恨逃避刻画得淋漓尽致。
也许他曾经为公司带来价值,他也许非常 “慈悲”其实是出于被动的照顾了一个瘫痪的美女,但对其自身而言,出了家里养的那些金鱼之外,毫无任何价值感和从存在感可言,开着折衷的通过经济预算而购买的从车子,住在芜杂草坪包围的家里,然后策划着生命中的“大事件”枪杀同事。
当观众暗自怀疑着这样的一个废物如何能在片子的结局顺利的赢得美人归的时候,这个二愣子就“帅气”的用自杀在深爱的女人面前(而且还是幻觉)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短短影片所带来的悲剧性结局以及随之而来的震慑确实能把我骨子里的非理性和无意识荡涤出体外。
但是又有多少观影者能看出这片子中的“利国利民”性来。
尽管我要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片中代替Elisha露两点的那个胸部软瘫如泥的女人。
就像电影当中的主人公,反观励志片对于一个心智不健全的人的作用就是一针强心剂,一个美女的眼神,一次友善的邀请,废物的脑中立刻浮现出对美好世界的渴望,但他混沌的脑中的新陈代谢很快会把这些艳丽影像或者温馨感觉给冲泻掉。
然后就开始骂骂咧咧,反社会反同胞,似乎世界都在和他作对,这样的非理性和混沌在中国的任何一个bbs以及大名鼎鼎的百度贴吧上都可以见到,虽然他们并没有主人公最后自杀的那股勇气,但是他们每天面对的都是矛盾的现实和无法控制的现状,他们本能的做到了“让人失望”。
他们从未想过何物,何事为他们带来自身的价值和好情绪。
所以他们流连于网上的发泄或者养育金鱼甚至和他们说话那样消磨时间并和他们的混沌状态相符的行动。
因为他们无所追求,所以他们的乐趣被大大的圈定在那几个有限的方向,因为把自己的心志埋没在声色魅影的尘土之中,他们的话语都是模棱两可,伤人伤己的。
我不会买这部片子的DVD,虽然我仍然是Elisha Cuthbert的忠实影迷,我仍然会像跳过上一部惊悚片“Captivity”那样跳过这部片子,因为他和刺杀尼克松的体裁相近,但是在程度上没有超越这部纪实体裁的电影。
关于Elisha,我更期待的她能多拍一些像邻家女孩那样多次出现挑逗的眼神的片子,另:最近她剪的短发越来越像假小子了,难怪Paris Hilton会和她牵手而行,很棒。
这片,讲的是一个大公司里的小职员Bob如何孤独压抑,每次压抑到快爆的时候就想用枪把自己痛恨的同事杀了。
可是到关键关头总是因自己的胆小而没有成功。
一次当他正准备动手的时候,另一个同事快他一步先动了手。
而他因这件事成了英雄。
也因为这件事,公司给了他很高层的职位,车,众人的拥戴。
也因为他煽良,让美女的心爱上了他。
让他过了一段很自在,很快乐的生活。
可是这种生活只是别人给的,是运气得来的。
当老板发现他竟爱上他曾经抛弃过的美女时,豪不客气地一针见血指出:美女这时会和他在一起只不过是因为美女现在无法动弹而已,根本不会爱上像他这样的人,如果美女恢复了,是看不上他这样的人的。
而当他发现美女在稍恢复一些时,竟又和老板有了暧昧关系。
当他质问美女时,美女也承认他们是不同世界的人<我想美女所说的不同世界的人,是指阶级不同吗?
他们之前的职位差别很大,难道这就是可以作为人不同等级的指标?
>我记得曾有个寓言讲的是有一个装满镜子的房间,每个人走进去,都将看到自己的真面目。
而大部分的人都将承受不了真相而自杀。
有多少个人知道自己的真面目呢,又有多少人敢于面对呢?
我看到有影评写说他是因为自已的严重的心理问题而自杀。
这样写我认为太简单太孤立了,心理问题每个人都有,还有那些环境问题,还有很多很多的因素,都会让人无法忍受这个世界。
可是我们要很发现,在影片开始阶段,他把他无法忍受的世界归罪于别人,他是要把他痛恨的人干掉。
这时他只有感受到愤怒。
可是他最后干掉的人是他自己。
因为他最后发现在之前他愤怒他没有得到他想要的;愤怒周围的一切。
以及后来即使他得到了一切,也只是表面的。
都无法掩盖他在这个世界他是卑微的他自认为的“真相”。
而他之前错误地将愤怒归于环境问题。
可是后来发现换了环境有了物质上的升级也于事无补。
在他的世界中“真相”就是:他被周围人归为下等的一类,影片开头他内心不承认这一切只将原因归为环境,说实话,那是个畸形的不公平的环境。
他感到愤怒无比<我认为事实上也是如此,没有人是卑微的,差别的只是物质的丰富与精神的高贵与否而已。
>甚至愤怒到要杀人,这时他的愤怒还只是单纯的环境压抑痛恨环境。
最后他“发现”“真相”是:他和别人相比是非常卑下的,而美女也不可能真正会爱上他。
他的这种“真相”这种“卑微”其实是以那种畸形环境下的灵魂低劣者的标准来衡量产生的。
只要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就会意识到这点。
很可惜,影片的主人公只是一个懦弱的看上去也不怎么动脑的人。
所以他发现的真相只不过是以他的周围人群的眼里的真相,他本身自已无法超越这点,无法拥有更强大的思想来看待。
而他无法忍受这种他认为的真相。
所以这时就不是愤怒了,而是极度的悲唉与痛苦。
因为不能承受自己的“真面目”而最终选择了自杀。
可是我想说的是,他是被他自己的懦弱杀死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有经过极度不满自身或环境的时候,有的人选择的是更消极,有的人选择的是抗争。
不管自己的能力是不是真的很不行,都理智或盲目地反抗争取。
而影片中的BOb代表的是消极的那种,影片为了渲染效果,让他选择极端的方式那就是自杀。
其实他只有一样东西他无法改变那就是懦弱。
懦弱到无法承受自己的面目。
他如果不是懦弱的,即使了解了真相,即使痛苦,但是选择的会是另一种对待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
可是大多数我们生活中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会是如何呢?
可能除了少数人会抗争,多数人也是懦弱地选择默默地抑郁下去或是抱怨,想改变却根本没有能力找到出路。
但是生活总是会有各种解药来拉住这些不断下坠的精神世界而不至于寻死。
高级点的有宗教,各种体系的哲学,各种世界观人生观。。。。
多得不得了。
每一种都可以让自己感觉良好并自以为很有深度以此来弥补在现实世界中的失败。
如佛教就是一个很有效的心灵鸡汤,如果你接受它,它可以保证你在最严酷的心理环境和现实环境中快乐或至少平静地生活,应该说是生存。
当然它一些别的作用比如用它的一些信条来让世界不至于陷入混乱。
<这就是我对宗教的理解>。
低级的有<<读者>><<知音>><<做人与处世>><<于丹论论语>>之类的温情到滥情的心灵鸡汤可以很及时很快的安抚自己的心灵。
而且这些只要会识字都可以喝上这些加了大量劣质味精的“心灵鸡汤”如果你是个不喜欢或没有时间用脑子的人,这些东西足够你那短短的一生了。
如果你再对文学有些兴趣你还可以看看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那真的是一部高级鸡汤了。
高级在于一样的汤装在了MS高档的碗里喝。
当然还有另一种类型的鸡汤。
在另一类的温情作家眼里 ,如王安忆看来,抗争是没有必要的。
只会有更无奈更悲凉的结果。
在她的眼里,人是极难逃脱自身所在的那个阶层<痛恨这个人类自己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东西>,在她的眼里,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
在她看来,最适合最幸福的就是承认这个世界的次序,承认它是合理的前提下,好好地安于自己的阶层,好好地让自己从内心来欣赏这个阶层所拥有的一切。
这一点其实和于丹本质一样,与<<读者是>>与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一样。
<于丹心让我从内心反感的一个原因是她让我觉得伦语是承认这个世界是合理的前提下来探讨那些孔子的没有责任心的YY> 而以上这些东西都让我愤怒。
因为人还有一个东西叫做愤怒。
如果每个人都生活的艺术了,都于丹了,都读者了,那世界将是一个被阉割的世界。
这些鸡汤我希望不要充斥全部我们的生活,就像我们不能靠鸦片生活。
希望是真正的鸡汤也能占到一定的比例在而不是全部都是味精水。。。
http://23du3.taobao.com/
刚看了别人的剧透才真正看懂了这个片.都是关于精神病患者心理的电影(怎么跟<深海寻人>很像呢)不知该说什么好,是庆幸自己终于看懂了故事的玄机,还是,为一个精神病人感到悲哀.我想,导演想让我们体会的,正是精神病患者的世界.一个你可以发奋的去编造,却又不受控制的世界.精神病人的世界是永远没有结局的惊悚电影.只有惊吓,没人分享.
男主角表演很棒,心理片大年初一想看部喜剧片,结果发现以前刻的这个电影整个一个黑色犯罪片,怎么会打上了喜剧片的标签,真是荒诞
如果,你步入中年,早已谢顶,开始发福,还是孑然一身,微波食品、啤酒电视、闭门度日;如果,你整天在公司被人呼来唤去,冷嘲热讽,同事待你如蝼蚁,上司差你如草芥,把你的木讷不善言辞当作缺陷加以调侃攻击;如果,你暗地里钦慕的可人儿视你若无物,或者把你的钦慕当作骚扰不由分说地厌恶,换作是你,你会怎样做来出这口鸟气?
我有同学会在睡前玩上几局CS,把游戏中robort的名字改成他导师的,然后设定robort只能用刀,自己拿枪将其爆头50次,每日如此,心中一口怨气也就消了;而我,一般只敢背着老板把桌子拍的砰砰响,伴随着“老子不干了”,然后出去抽根烟,回来当作什么都没发生过继续干活;可是,Bob显然比我们激烈的多,一把点三八,每日要被他翻来覆去摩挲几遍,甚至每一颗子弹送给谁都如口诀一般诵念,偏偏要实施的当口出了一点点技术上的意外,让人抢了他的先,想想看如果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九次,指望着凭此拿个诺贝尔文学奖给咱中国人长回脸,却发现郭敬明名字的赫然在前,那么曹老一定郁闷到情何以堪。
所以,难怪Bob会把Coleman干掉,还连开五枪,我觉得Bob的心里一定在骂:“让你丫抢老子的戏”只是问题在于,本来是潜在的杀人犯,机缘巧合摇身一变,成为临危不惧的救人英雄,掌声、赞美、升职、狗仔队,同事们开始对你彬彬有礼,五年不来往的邻居邀你去做客,往日对你冷若冰霜的可人儿忽然被你的英雄气概以及夹杂其中的质朴(其实还是木讷)打动,故事到了这里,你以为会怎样?
一段看似蹩脚的恋情在压抑迷乱的黑色背景中惊鸿乍现,使整个故事突然间变的温情脉脉暖意融融,似乎就要继续浪漫下去了,似乎就要告别不可理喻无法无天的世界了,连我都要被Bob和Venessa恋情打动了,到头才发现原来这一段与爱有关的童话才是最荒谬的啊。
什么是真实的什么不荒谬?
听天由命吧,人生本来就很无常。
终于到头来Bob还是要举枪,不过这一次不再想杀人,而是自戕。
崔健说了:“我操这世界!
我操这年代!
”ps,千万不要招惹沉默的男人,特别是沉默的做技术的男人。
恩~~~要看几遍
逻辑不错 压抑的话要找出路哇
我曾经也做过那样的梦。总有些同事领导太气人。
没看出来哪里有亮点
恶劣的办公室生态淬炼出的病弱羔羊
片头的一段话很有说服力~~面相极衰的中年大叔~~其实我倒不想把最后想成死前的幻想~尽管这是导演的意图~~我愿意认为是大叔发现自己尽管偶然成为英雄其实依然被同事瞧不起依然得不到喜爱的人的爱~~看似已没有问题的自己其实问题依然存在~~心生绝望巴不得自己还是如计划一死了之就好~~
大无聊里小有趣
小人物永远是小人物
前面看懂了,心里有问题的男主本想杀个了讨厌的同事。结果另一个同事先杀人了,然后他误打误撞打死了那人,坐上了高管开起来豪车,然后跟他就下来的半身不遂的美女谈起了恋爱,后面就没看懂了,是不是男主自杀了?
总体偏执、套路化,但是也有很多小闪光。配乐和一些小桥段做得很用心,是国内独立小片应该学习的。
那个。。。妄想。。。the bitch lied
拧巴至疯的男人
看过而记不到,应该一般。
想要报复同事的人成了英雄懦弱者拯救了整个公司从底层到了高层从不敢表达到了才思敏捷心中的女神把他看成救世主他的世界变了他不用再受上司的欺诈不用再看同事的脸色不用再幻想和金鱼说话不用再祈祷着公司爆炸在虚幻和现实之间是一场死亡幻觉从天堂到地狱他觉得自己拥有着整片大海但其实,他依旧在沙漠
3.5。导演:LOSER也想上女神?In your wildest dream. 衰到连反叛都做不好的小人物,所以救赎这种东西根本就不存在。哪怕他真的扣动了扳机,结局也不一定就会有差,真真假假,其实仔细想想还都挺真的。
设定还挺有意思的 节奏有些拖沓了
鲍勃是一名常被忽视的公司小职员,独自生活领着微薄的工资,他讨厌公司里的每个人,但惟独对漂亮女同事维纳沙情有独钟。他每天幻想着怎样射杀这些冷漠的同事和上司,但突然有一天清晨另一名同事先于他一步做了这些事情,不幸的是维纳沙也被误伤,为了救她鲍勃挺身而出,但是她还是永远不能站立了。一夜之间鲍勃变身了拯救公司的英雄,地位得到提升,但他所想的只是拯救落寞的维纳沙,可事情总不像表面那样,鲍勃的生活变好了但他内心还有许多潜藏的不安,维纳沙表面清纯其实内心沧桑。最终,鲍勃走上了另一条不归路。
野比大雄的YY梦幻与残酷现实,可以无限解读的电影。
蛮无聊的 其实……
Blowjob高手姐姐传我几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