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由刘宁执导,王李丹妮、李威、宣璐、杨紫彤、戴向宇主演的惊悚、悬疑、国产恐怖电影《夜半梳头》在全国各大院线公映。
当晚,我在张玑晴神康复中心精神障碍疾病专家侯静的陪同下在济南新世纪电影城的洪家楼店观看该片,片后我们共同讨论了国产恐怖电影制作人为何扎堆选择精神病患者来做为创作素材?精神病患者发病时本身就很“恐怖”在电影《半夜梳头》中的,男主角对着空气说话,这一分钟是自己本人,下一分钟就变成另外一个人,起初只是自言自语,后来越来越严重发展到了行为举止上,最后自己处于半清半晕的状态无法控制自己的意识,更无法阻止自己杀人。
其实,该片中的男主角阿慕(李威 饰演)前期主要是以妄想、幻觉为主,所以他常常在紧张或者某些环境的刺激下出现片断幻觉,我们经常看到他与另一个男人对话,在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的世界里那是正常的,因为出现幻觉后,他明明可以看到另外一个人,也明明能够听到另外一个人与他产生的对话,但在常人、在外人眼中他就是在自言自语,对着空气说话。
如果没有早发现早治疗,或者发现后不重视治疗,那么病情就会逐步加重,直到发展到失控状态,出现伤人害已的过激行为。
张玑晴神康复中心主任侯静在分析男主角的临床表现时这样说道。
据张玑晴神康复中心主任侯静介绍,精神障碍疾病包括抑郁、精神分裂、狂躁、自闭、恐惧症、强迫症和焦虑症等很多种。
这些病患在发病时本身就很“恐怖”。
有报道称:恐怖片目前已经成为华语烂片的重灾区。
究其原因,国产恐怖片在取材创作方面都千篇一律没有创新,都难逃“梦”和“精神病”这一宿命。
像《午夜凶梦》、《鬼城凶梦》、《惊心动魄》等都是以梦境为主题。
而《海洋天堂》、《救我》、《荒村公寓》、《异度空间》、《等着你回来》、《异空危情》等无一不是“精神病”在作怪,“恶梦”和“精神失常患者行为”的结局成了中国恐怖片的固有惯例。
受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约束据报道,目前我国电影审查制度对恐怖片有着严格规定,不能宣扬鬼神存在,而且严格限制血腥刺激。
这个硬性规定让国产恐怖片丧失了很多原始的恐怖元素,这是国产恐怖电影制作团队扎堆向精神病患者群体靠拢的主要原因。
在精神病患者发病时的“恐怖”表现中,制作团队往往把重点放在了气氛的宣染上,音响大作、尖叫连连、窗帘飘动、门窗自开等成了恐怖片制作团队间扎堆的效仿模式,而故事情节却简单粗糙,难经推敲。
最终的结局都是“国产恐怖片不恐怖,基本都是主人公做梦、得精神病、幻觉,人吓人”。
现在的恐怖片都是在用近80分钟的时间去营造阴森的环境、宣染恐怖的气氛,用10分钟告诉你真相是精神病患者所为。
对于电影制作团队来说,不让说鬼、不让血腥的特殊“国情”的确让他们的素材变少,把他们捆在床上跳舞也的确限制了他们的创作激情和跳跃性思维。
所以,我很理解电影创作者把精神病患者这个群体做为电影的主角,但是过度的消费这些群体,没有新意没有限制的拿着这个群体来“恐吓”观众,只会让观众更加疏远、害怕、歧视这个群体。
电影制作人一味的拿着这个群体及家属的痛苦来赢利谋财,从不在意这些群体的感受,只关心票房的做法也是很不妥当的。
个人认为,如何用这种类型的电影抛砖引玉,引导这个群体早发现、早治疗、呼吁全社会关注、关心、关爱精神病患者这个群体才是文艺作品的终极目标!(文/常有才)
我是影评人中的恐怖主义爱好者。
不过,如果非要让我评论中国恐怖片或惊悚悬疑片的话,我的定语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中国本土向来鲜见真正的惊悚影片。
辩证而言,中国本土影视概念中的惊悚、悬疑、恐怖三个概念一直是模糊的,甚至模糊得一塌糊涂,糟糕透顶。
也正是在这种前提下,中国的自我标榜的所谓恐怖作家、编剧、导演一直大拾西方史蒂芬•金等人的影视“牙慧”,因此,时下诸多惊悚影片单纯以恐怖的音乐和非常声响逼人就范,集体强奸公众性感的眼球和被动的耳朵。
这种“毛骨悚然”的娱乐状态,不能不令我们想起若干年前港台集体制造的媚俗鬼片。
若就事实说话,尽管时下绝大部分影片采取悬疑、梦境、臆想等方式对恐怖予以解读,但悬疑惊悚在做作的剧情面前,毫无惊悚可言,也正由于这一原因,时下的国产悬疑惊悚恐怖电影大都徒有虚名,很不着调。
时下,在国产电影中,打着所谓悬疑、惊悚、恐怖片名义的影视作品可谓众多,但大多有名无实。
换言之,如果仅凭几个阴森恐怖的道具、吱吱呀呀响的门和几把破旧椅子和突如其来的音效就可以唬弄观众的话,我想,大抵《封门村》这样的搞笑片都可以称之为“恐怖片”了!
换言之,影片创作的首要原则应该是“故事要好看”,一个恐怖片或惊悚悬疑类型片中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悬疑、惊悚和恐怖更应该来自于心理上的惊悚和悬念。
以例为证,如果说90年代初梁明、穆德远的《黑楼孤魂》是内地电影苏复后恐怖电影经典之作的话,刘宁执导的这部《夜半梳头》显然是中国恐怖主义影片中的“实验品”。
当然,这个“实验品”除了恐怖主义的外套之外,故事的精神内核亦很耐人寻味。
曾记得,史蒂芬•金有部影片叫《1408》,该片中主人公MIKE是一个恐怖小说家,但他平日里却是个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
有天,MIKE决定找一家“闹鬼”的房间住上10天,而后选择了多芬旅店1408房间……当然大量的恐怖惊悚的真实体验和离奇的现象最后让他彻底改变了自己的鬼神人生观。
影片最后,MIKE死掉了,死在了自己的陷阱里,而且永远也没能走出那个可怕的房间……如若我们将史蒂芬•金的大成本投资的惊悚科幻巨片《1408》和小成本制作的国产惊悚悬疑电影《夜半梳头》对比的话,我们不难发现,刘宁执导的这部影片同样触及主人物内心不为人察的非常世界——一对年轻夫妻搬进了一座别墅,经历种种诡异之事,故事开始变得匪夷所思起来,一个更为惊悚的隐疾浮出水面。
如果我们说史蒂芬•金的《1408》给观众设计一个商业连环局令人心悸的话,显然刘宁本人通过《夜半梳头》通过类似弗洛依德的影视语气和惊悚手法为我们精心设计了两个空间,即二维空间:实现时空和心灵空间,最后,这种真实与内心双重设计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步入惊悚“连环阵”。
《夜半梳头》这部影片从一开始就抓住观众的观赏需求和猜测心理,随着剧情的发展,影片悬念交叠,令人窒息,观众的观赏情绪和猜测兴趣被充分调动,但直到最后的十几分钟,观众才恍然大悟……至于观众在这部毛骨悚然的电影面前,跳还是不跳呢?!
我想——还是让影片自己说话似乎更好一些。
此外,也许导演想将《夜半梳头》打造成可以与欧美高品质恐怖片同样水准的暗黑气质“哥特”惊悚片。
所以不管是道具、布景还是人物关系上,无不凸显出暗黑高冷的哥特式欧美恐怖片风格。
比如,类似于欧美恐怖片《妈妈》、《黑衣女人》等影片中的道具元素——吊灯、烛台、摇椅、斧子、鬼娃娃等等,均被植入到了剧情中。
当然,也正因之,我们亦能从中看出该片试图向商业影片靠拢的艺术气质。
值得首肯的是,《夜半梳头》处处秉持着认真的创作态度,借中国民间见鬼大法之“夜半梳头”讲述了个关于爱、理解和关怀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本身,除了借用“夜半梳头”这则中国民间传说外,更多弗洛依德式的心理解读和精神分析,这亦是中国恐怖类型片的进步。
最后,我想说的是,其实真正的恐怖、惊悚更多地来源于内心的精神慌恐,而非故意营造的自我迷恋和娱乐意淫。
网络流行语说,no zuo no die. 中国本土恐怖片,不作死就不会死!
中国影视导演想要拍出真正优秀的恐怖片或惊悚悬疑片,还需要真正的内心反思和自我精神修炼。
文/满囤儿在看完《夜半梳头》后和同看的朋友们像往常一样随便聊聊。
聊天中发现每个人对这部电影的谜底的知悉时间各不相同。
有的人很早能猜到谜底,有的人很晚才全然明白。
究其原因,在于导演在片中采用了影像手法叙事,也就是即使在故事还不明朗的时候,他通过对个别镜头的特殊处理,预示了故事未来的走向。
这种隐藏在构图、角色站位、潜台词、道具等细节里的信息,能够被观众第一时间捕捉住多少,则取决于这个观众的观影经验。
那些看悬疑片烧脑片较多,并且有一定的影视创作经验的人,能够捕捉得更多,便能更早地猜出谜底;那些看悬疑烧脑类电影较少,并且并不熟悉镜头语言的人,便会错失这些细节暗示,从而只能老老实实地等到片尾才被“告知”一切。
看《夜半梳头》,成为了观众经验多寡的分水岭。
有朋友肯定会质疑,悬疑片不是让观众越晚猜到才越好吗?
其实猜不猜得到结尾,从来不是衡量一个悬疑片好坏的标准。
因为观众的经验深度和知识广度是不尽相同的,那么看到同样一个片段,理解的透彻程度也是不同的。
有的人只需要三个线索就能推理出真相,有的人却需要十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如果创作者非要实现“任何人在结局前都不能猜到真相”的话,那唯一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电影的前80分钟里不做任何铺垫和暗示,真相与前边所出现的东西完全无关。
“故意不说,最后让一个之前没出现过的人来揽下一切。
”成为了现在很多华语悬疑片避免被观众过早猜到真相的手段。
这种手段尽管能够实现让观众完全猜不到的效果,却会显得低级业余而被骂得狗血喷头。
因为观众在最后并未得到恍然大悟的畅快,而是被人戏弄的愤怒。
阅读日本那些本格推理小说的时候,我们会有很明显的体验。
书中的每一段故事推进,都是带有信息传递作用的。
观众被吸引的便是能够从字里行间觅得蛛丝马迹,从而在真相揭晓前自己先拼凑出一个在与作者给予的进行比较。
往往是自己推理的结果与最终结果越接近,越开心。
经典烧脑电影《第六感》、《致命ID》、《蝴蝶效应》、《记忆碎片》等,也并非让观众一头雾水到底。
同样会有经验丰富的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就猜到结果。
只是其一层层的推理,不断地自我推翻,再用新线索重建,最后发现自己觉得最绝的那个真相恰好就是真相时,才会忍不住喊OMG,而不是WTF。
《夜班梳头》虽然达不到烧脑的级别,但是并没有故弄玄虚。
从两位主人公进入别墅开始蜜月,两人身边出现的各种诡异事件就有着一定的信息传出。
而且观众似乎可以感觉得到两个人的各种交叉和平行。
导演对镜头的处理不仅有意突出惊悚、性感等商业元素,而且还巧妙地隐藏&暗示了可以获知真相的线索。
建议结伴观影,并各自记下自己是在第多少分钟,通过哪个段落或哪个镜头看出了真相,然后在映后比一比,看谁的信息捕捉最准确、最迅速、最全面。
《夜半梳头》改编自民间盛传的“十大见鬼大法”之一半夜梳头见鬼法。
这种接近现实的选题优点就在于任何一个观众都可能说出自己经历或者听说过的类似故事。
该片最吸引人的自然是带着浓郁东方恐怖气息的题材,扎实的剧本和演员的出色表演,当然,最最重要的是拥有“中国乳神”称号的王李丹妮在片中有着多处露骨表演,你想知道血脉喷张跟毛骨悚然交织在一起是什么感觉么?
这部影片大抵能同时满足你。
在惊悚类型片中也会有很多细的分支,而《夜半梳头》理应归属于家庭伦理类惊悚片。
谈起家庭惊悚片,无论是好莱坞还是亚洲都不乏佼佼者。
近几年最著名的当属韩国的《开心鬼上身》,以一种喜剧的外壳讲述一个温馨的恐怖故事,全程其实并不恐怖,只是因为有鬼,所以偶尔让人感觉略显阴森,而其结局却是足够催人泪下。
相比较而言,欧美的恐怖片就简单粗暴很多,例如《最后一个驱魔人》、《水鬼怪谈》、《险恶》等等,大抵都是以家庭为切入点,而其最吸人眼球的不外乎就是严密推理和血腥场景。
再谈到香港善于从家庭亲情入手的导演当属彭顺彭发兄弟,他们的代表作《见鬼》或者《鬼域》,都无一例外的指明一点:最恐怖的东西不是外界的力量,而是来自自己的内心,特别是内心中对家人、对亲情的淡漠。
说到这一点,其实刘宁的《夜半梳头》更像《鬼域》,他的风格也更像彭氏兄弟,无论过程中有多么令人毛骨悚然,但最后的结局无非就是一个真相:人的恐惧来自内心。
《夜半梳头》的女主角是因《一路向西》而走红的性感女星王李丹妮,她不仅拥有傲人的身材曲线,还有一副娇嗔的娃娃音和一双妩媚的丹凤眼。
而在片中,导演也丝毫没有吝啬对王李丹妮傲人身材的极致体现,她跟李威在片中多次缠绵悱恻,穿着若隐若现的睡衣,时而攀凳而上,时而低头弯腰,春光乍现......简直是对男性观众的一种考验。
影片的主旨是拷问人性的家庭关系,凶手固然可恨,可是仔细想想,凶手也有自己的苦衷。
每个人从小的生长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扭曲的心理必然导致失去理智的过激行为。
类似的事情就像多年前的马加爵,之所以导致他丧心病狂的大开杀戒,有很大原因来自于环境对他的长期蔑视和排挤。
因此,人需要一个强大的内心,同时也需要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阴谋的真相或许会让观众大跌眼镜,都说好了伤疤忘了疼是中国人最大的劣根性,可是《夜半梳头》却以果断的声音给了这样的说法一个否定的答复。
有些仇恨永远不会忘记,因为他们已经扎根在心底。
看着大银幕上的故事,想象着现实中的情形,悲剧经常从天而降,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有尽量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吧。
男主阿木潜意识不仅不承认小山(阿明)之死,还幻想出一个阿明,同时存在自己的潜意识里,之后,阿木女友(小梅)通过假鬼白血病女子知道阿木有病杀人就想劝他自首,男主幻想的阿明险些杀掉小梅,男主为了小梅跳楼杀了阿明,就是自己,之后烂片的特点就出来了,首先一个小女孩不知谁新进了孤儿院,理解为是阿木的亲戚,之类的,最后,镜子里出来一双手,暗示鬼是存在的,整部片就是揭秘男主杀人事件的,揭秘谋杀啦,但鬼在这部片里是一直看起来没有的,最后那手就多余了,导演一会揭秘谋杀一会又出来一个鬼,尼玛搞什么飞机啊!!!
逻辑上集中于噩梦,做梦,实际逻辑较少,最后那白血病更让人吐血,敢情她什么都知道!!!线索都在她身上!!!
三星!
不过剧情处理不太清晰,逻辑混乱,太少不清,烂片!!!
比如,男主梦见晴晴,女主醒来竟然第一句是昨晚你梦到晴晴了?
女主如何知道的,太多点都集中于做梦了,,啊呀,,烂死了!!!!
给四星,是为了支持一下国产鬼片,中国向来的鬼怪发源地,要是不是制度太残,我相信结局一定不是这样,肯定有一个大家满意的结果,虽然说吓人的环节不那么惊心动魄,但是也着实让我心惊了好几次,(也是女朋友在旁边老是一害怕就晃悠,被她吓得,呵呵……)但是最要赞的是美工,下了不少功夫,值得一赞,我很喜欢这个 美工的。
第二部夜半情歌即将开拍,制片人是我朋友,希望他们能拍好
在咱们国家,鬼故事是有悠久历史和传统的,不仅西游或聊斋甚至更早期的通俗读物,还有许多戏本剧目,民间传说,甚至是一些正式的地方志都有关于鬼的传说,到了现代,鬼故事又有了新的发展,有了张震讲故事,胆小鬼杂志,以及各种灵异论坛,恐怖文学爱好者,直到最现代的表现形式——电影,这些“鬼”的表现形象,因为总是能揭开人性中最怯懦的弱点,所以总是让人有一种践踏灵魂的施虐感,或者是受虐的快感,注重的是内心的冲击,而不是像欧美那些纯以血腥和奇观来吸引眼球的恐怖片。
当然,内地电影和其它表现形式以及其它国家的电影都不同,国产惊悚片是不可能有鬼的,所有,凡是人鬼纠结,无分爱恨,都不过是个形式,必定是有人在捣鬼,《夜半梳头》诞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就算是以“见鬼”为题材,当然也是不可能“鬼”,一对新婚夫妇搬到一栋别墅,怪事连连,鬼影闪烁,凶光四溢,气氛煞是惊吓,稍微有些经验的观众肯定知道,这一切不过是人心之恶,欲念之罪,便一心要将这只“鬼”捉出来,绑进麻袋然后施以乱棍棒死之极刑,以消其穷凶作恶之业,偿观众担惊受吓之苦。
但是,估计很多观众都会错了意,在极恐怖的灵异事件,引人心跳加速的激情戏的轮番冲击之后,《夜半梳头》便脱离了“见鬼十”这件常规的外套,露出曼妙的躯体,那是一番爱恨纠缠,情意交织的一场心灵之旅,几位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情孽缘,彼此交织,暗含玑峰,丰沛的情感冲击,深得心理惊悚的精髓,以情感推动剧情,把惊悚片拍成了一部内涵丰满形体华美的爱情片。
由此明白了片方之前宣称要向马徐维邦版《夜半歌声》看齐的说法,当初还以为是要傍经典大腿来提升知名度,原来真的有气质上的相近之处,《夜半梳头》在后半部分对人物情感的解构,对一个为“爱情”而突破常理的男人,确实有向前辈致敬的意味,片中还曾短暂的出现了95版新《夜半歌声》的插曲,凄美的歌声引人感叹。
经典确是万难企及,但这份有胆识的追求值得保持。
对于时下的惊悚片创作,《夜半梳头》算得上是一个好的榜样,除了上述所说向经典靠拢的追求,影片的创作亦是有一定水准,人物关系,悬念设置,声画效果,氛围营造,叙事节奏都堪称完整,是一部难得的把故事讲“圆”了,表演亦不露怯,故事又言之有物的国产惊悚片。
如果往深了看一眼,故事还有一些可思考的空间,像某些重要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什么他们的表面和内心世界有如此巨大的差距,为什么在这个科学已相当明确的时代里,还有那么多“鬼”影出没,在这个人情淡漠的都市里,为什么太过专情的人反而成了异类,这些疑问不是影片本身所要表达的主体,但透过比较接近真实的人物和剧情设定,还是能带给观众一些潜在的思考。
15年看的,和夜半梳头没有任何关系·夜半的孤儿院里,两个小孩在一边唱恐怖歌谣 一边玩翻红绳,然后被斥责男女主驾车去郊外的别墅度蜜月,墙上挂着一幅翻红绳的诡异画。
女主在别墅里遇见一系列的诡异事件,隔壁房间的摇椅无缘无故自己摇晃……男女主回到男主的孤儿院,院长是刘星的姥姥 院长讲述了一些男主儿时之事。
女主在浴缸里 见一女鬼在镜子前梳头……男主精神分裂……
一直以来,个人对恐怖电影都是情有独钟的,尤其是对在欧美恐怖片追求上,不仅有感官刺激,常常涉及性,暴力,变态,及不可思议的血腥场面,所以也常常会看到露半个胸的辣妹,这才是关键所在。
但话说回来,欧美的恐怖片还是很有深度的,看惯了欧美恐怖片,很难被国产恐怖片吓到,但这次真的被《夜半梳头》吓到了,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有内涵的国产恐怖片了。
《夜半梳头》绝对是一部值得探讨的惊悚电影,这是部很有质感的惊悚片,不难看出导演还是很有商业企图的,这部电影的血腥、恐怖、诡异以及香艳气氛营造的都非常好,剧情很充实,反转再反转令人意外和不寒而栗,画面相质感相当不错,给人从心底升出的恐怖之感,不只玩弄感官刺激,更能让观众体会到剧中人物的苦痛和磨难。
由于中国没有分级制度,国产惊悚影片拍摄往往不能过于追求恐怖血腥,因此对国产惊悚片尺度的把控方面一直是大家担心的问题。
影片《夜半梳头》故事源于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十大见鬼大法之一的“半夜梳头”,讲述一对年轻夫妻在一座别墅内蜜月时经历了种种诡异之事,两人在寻鬼避鬼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更为惊悚隐秘的真相…很多人都说恐怖片的成功与否,与影片的血浆量正比,这其实是一个很肤浅的认识。
大体上说恐怖片就是专门以离奇怪诞的情节、阴森可怖的场景制造感官刺激,吸引观众好奇心。
《夜半梳头》在道具及场景的配置上,可谓是花尽了心思,在道具上,镜子、座钟、玩具、乌龟、驯鹿、摇椅和布娃娃,处处透着一股瘆人的阴阴寒气。
在场景布置上,走的是“林中孤堡”路线,片中的别墅坐落在高山凸起的一片峭壁之上,四周环绕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 肃杀之气霎时扑面而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整部电影里最走心的当属男主角李威,近几年李威拍摄了《女蛹》、《致命闪玩》、 《天钟》、《迷魂之密室逃脱》等多部悬疑惊悚片,堪称“悬疑之王”李威的内心戏绝对强大。
此次在《夜半梳头》中,李威挑战人格分裂,将多重人格的概念展现的淋漓尽致,将他的内心世界、那些不为人知的阴暗与矛盾达到了极致,特别是最后一场戏,自己与自已的对话和较量,让人看得十分揪心。
而女主角王李丹妮那F罩豪乳十分夺眼球,还有她的那尖叫声绝惊魂。
至于影片到底有多恐怖,你只有能到电影院里才能真正的体会的到。
《夜半梳头》:没有鬼,也能释放你的焦虑有时候觉得人是挺“贱”、喜欢找“自虐”的生物,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恐怖的事物唯恐避之不及,尤其鬼魂神怪,但是我们对讲述恐怖的电影却趋之若鹜。
明明知道国产惊悚片里肯定没有鬼,但一次次还是走进了电影院,让很多粗制滥造的惊悚片豪取了不错的票房收入。
其实这些现象并不矛盾,天下谁人不好奇啊,追寻刺激是我们的天性,电影的光影艺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去体验恐怖的刺激,即便知道没有鬼怪,但是沉浸在恐怖的光影声画中,心跳快两秒、神经紧张几分钟,绝对是释放了现实生活中的焦虑和压力,有闲情逸致的顺便还能把妹子,何乐而不为呢。
《夜半梳头》是一部典型的国产惊悚片,创作者最聪明的地方,是巧妙的回避电影审查机制,虽然审查机构不允许惊悚片中出现鬼,但本片实实在在的告诉了观众,没有鬼并不意味着拍不出吓人的惊悚片。
《夜半梳头》几乎在前半个篇幅让你相信:千万不要半夜梳头,要不然肯定撞鬼。
但随着剧情的剥丝抽茧,原来撞鬼乃是人为,后半篇幅通过设置心理圈套来编织故事,集惊悚与悬疑于一体。
故事是电影的根本,太多低成本的国产惊悚片乃是“为恐怖而恐怖”,剧本桥段捉襟见肘,故事逻辑混乱,情节硬伤连连,人物性格模糊。
在技术方面,手法更是老套,大量恐怖桥段挪用自欧美电影,给人似曾相识之感,降低了吓人指数。
而为了增强惊悚感,动辄靠一会儿出来的一张面无表情,甚至五官狰狞的白脸吓观众,配上时不时想吓你一跳的音效,让国内观众甚为诟病。
要知道,如今全球已成互联网战场,单凭感官上的廉价刺激,“中国式惊悚片”已无法满足看惯全球经典电影的影迷的需求。
惊悚片能够吸引观众往往在于剧情悬念的百转千回上,然而太多“中国式惊悚片”,观众总是能够看开头便知结尾,于是边看边骂成了常态,与银幕上的一惊一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影院里的笑声朗朗。
《夜半梳头》在故事这个环节有自己出彩之处,影片中处处凸显爱情、亲情、友情的考验,很明显比那些处境尴尬的“中国式惊悚片”要吸引人。
只是技巧方面仍旧是短板,突如其来的白脸、先声夺人的音效一个都不少,这个也许是年轻导演基本功的历练阶段的必经之路,但是我建议以后拍惊悚片,用不着这些让人诟病许多年的老套路。
很多“中国式惊悚片”的结局,无非吃药、做梦、臆想等,场景则是虚构的鬼宅、密室、荒村,道具则是粗陋之极,宣传上都是借“鬼”吓人。
在这些方面,《夜半梳头》有过之而无不及,臆想到精神分裂,阴风阵阵的林中孤堡,不寒而栗的精美道具,都为本片加了分,另外,影片中有一段“女鬼卸妆”桥段,似乎在揭露或者嘲讽“中国式惊悚片”那张吓人的白脸是怎么来的。
而且女主角王李丹妮那对摇摇欲坠的巨乳,除了被李威抓了又抓之外,好几次差点夺幕而出,这都是本片的意外收获,定能让生活着压力巨大、焦虑巨甚的宅男竖旗致敬。
事实证明我真的看不了鬼片…一颗玻璃心啊
避雷
还可以吧…剧情虽然不太新颖但也不算老套。很多这种类型的恐怖片到最后都是精神出了问题,实际上也反映出中国恐怖片的审核制度存在诟病,不能有真的鬼吧…无聊时看看还行,会被几个镜头给吓到。还有,现在的电影好像离不开激情戏了…
听刘老师讲解完的…
完全就是 基情片~~~~~~
好刺激
女主的身材很棒!就冲这个身材,四星也够了!
女主角可是王李丹妮!你们这帮伪君子,看到最后在椅子上绳艺的情节(还是红绳子,绑得那么呼之欲出!),你敢说你没硬么?我给四颗星,并专门重温了一遍《一路向西》!
要拍也拍三级片
看了好几遍哈 还是会很怕的 毕竟是国产的 不知道怎么只有三星 还是有惊悚的地方嘎嘎
一直分不清楚国产恐怖片和三级片。。。
好看
好好看
大胸好👍
送个3星。具体不详说。建议策划、导演多亲身体验什么叫恐怖。
之前看过一部《半夜不要照镜子》,说实话《梳头》在气氛营造上还不及这部呢,但在人设上还是有些想法的,比如男主与某男两小无猜,后来某男挂了,男主太爱他了于是自身横生出某男的人格,最后在爱老婆还是爱分身的纠结中自杀了。。。
只能说给我笑出翔 卧槽 完全没有宣传海报那么恐怖 还有啊 内阁女主角的声音啊 我去 各种沟各种露 还有电影院一个放映室的小伙伴说让男主角和阿明在一起 好基友 激情从小培养把我笑尿 总得一句话 失望!!!!
两个月还做爱?这不就是作死的节奏么?
海报很有感觉!期待上映!
还好故事比较完整,否则无法入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