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条为公众号「风影电影」的日常院线评价栏目。
由于豆瓣分数长短评须一致,评星与本人短评相同,与具体评分无固定关联。
《撞死了一只羊》从去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的首映开始,就拥有不错的口碑成绩。
它不仅获得了“地平线最佳剧本”,同时在金马影展上获得包括最佳导演提名在内的两项金马提名;而在正式上映后,亦成为这个“复联档”中唯一受到关注的华语电影。
电影讲述了两个名叫金巴的藏族男子的故事。
司机金巴在路上撞死了一只羊,决意超度此羊;杀手金巴即将找到杀父仇人,准备报仇雪恨。
阴差阳错,杀手金巴搭上了司机金巴的卡车。
于是,两个金巴的命运便神秘地联系在了一起,一段惊心动魄的旅程开始。
我们邀请到15位影迷,一起聊聊这部电影。
综合评分:6.3分嘚嘚8分万玛才旦是一个被低估的导演。
如此饱满的边缘美学、现代感的叙事、义与信仰的精神力,在我心里是以一人之力补充了中国西部片的空缺。
伊夏8分庄周梦羊。
寻仇的,心意已决,痛快的,死生无形。
汪金卫8.0分于去年釜山电影节观看并上映后二刷。
万玛才旦出手确实不同凡响。
藏区,公路,复仇元素并不新鲜,却还是能够匠心独运。
4:3画幅加上富有年代感的色调,有种看90年代电视的怀旧效果,与影片氛围相得益彰。
导演和吕松野在摄影方面继续突破,特殊变形镜头加上黑白处理,效果惊艳。
细节丰富细腻,有场戏一晃而过的手影也好似羊头模样。
剧情中对于死羊的处理很是震撼,加深了人性的刻画。
开放式结尾留下更多解读空间。
欢乐分裂7.5分延续《塔洛》中镜像概念,互为倒影/镜像的双生体,无论从各自半个侧脸的分布、行为/场景的高度重合以及墨镜作为关键道具的联结,都很具心思。
现实与梦的互补,背负往事与放下心结,亦是导演拿手的二元对应,包括4:3画幅贴合规整构图(真的相当学院派审美)。
以不同影像基调区分过去/现时/梦境的时空场域---粗砺的胶片颗粒感(对沙尘介质的使用),打光考究的油画感,边缘失焦虚化的晕眩感,色彩绮丽的超现实感;暗夜倾诉的氤氲感与离开情人的光线美得惊人,深感王家卫附身;茶馆侧窗光线摄入,堪称全片高光时刻。
唯一遗憾的是体量过小,较难承载密度颇强的隐喻符号。
徐若风7分强调双生对称性的迷你小片。
4:3画幅意义最有效的一段,作用于“文弱杀手—西部硬汉/右半脸—左半脸”。
“王家卫感”还魂在青天白日、墨夜红房。
叙事不断回环,时代语境的模糊与人物的抽象设置有寓言体倾向。
可惜体量太小,不够发挥。
金马奖没提最佳影片挺在理,不如《塔洛》。
把噗7分两泡尿,杀死王家卫。
8.57分故事不断地被说了两遍,各种镜像都在隐喻日复一日的轮回。
过去的幽灵笼罩在每一个人身上:司机金巴的妻子、杀手金巴的父亲、茶馆老人的金刚杵、玛扎的罪……但是他们的“过去”到底是怎么回事,似乎已经没人能证明,因为都是令人怀疑的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个人记忆中的执念,可能只是一个误认为自己的别人的梦。
凹凸7分比过去匠气满满的作品多了点灵气和余味,但有句讲句:万玛才旦的才华远不如松太加。
尚在影7分结局有意思加分很多,这个时候看到这样一部电影打心里觉得开心~ 我告诉你我的梦,这也会是你的梦。
来了你的百威啤酒,喝之前摇一摇才对。
晚不安7分风格上的急剧转变几乎都是摄影带来的,吕松野在某些致幻性段落的掌控程度甚至强于导演。
在电影世界一向写实的万玛才旦也开始涉及魔幻和梦境了,但觉得气质要输给张杨狂狷恣肆的《皮绳上的魂》,有时候这跟民族意识或者内外部视角真的没太大关系。
视觉呈现是偏静态、偏凝固的,而文本上的勾连实际也是松散的,在表现梦境时涉及意象的堆砌,没有挖掘出其内在的神秘、缠绕和复杂。
比起《塔洛》那种极简又荒诞的对信仰的叩问,《撞羊》的超现实的劲道显然偏弱。
制作层面相当成熟,主创班底堪称豪华,但还差了一口气,可惜。
寒枝雀静6分导演映后Q&A主动做的各式细致且工整的解读实在是超出了电影的承载力,倒是覆盖影片大部分“精确”且滞重的“摆镜头”式视觉语言和这种文本化阐释倾向所夹带的匠气不谋而合。
居无间6分观影过程中一直认为王家卫式影调对故事的现实性是个损伤,但随着故事和主题浮出水面才觉得,王家卫风格帮了很大忙,尤其是最后《东邪西毒》式写意段落,将影片提升了一档。
看来《塔洛》似乎是万玛才旦巅峰了。
qw0aszx5分所有画面调度和线索安排都做的太过头了,直接削掉了应有的思考和韵味
天马星2分一部短片的体量硬是被注水成长片,而最需要表现力的片段用两句话就交代过去了,这才是真PPT电影。
目前看来万玛才旦已经完全被徒弟松太加吊打了,《撞死了一只羊》和《阿拉姜色》之间大概隔了一百个《塔洛》。
小宇2分怎么会变成猜谜语游戏?
整个戏都是朝向一种奇怪的方向发展,用假象来满足自己真正诉求?
也可能只是心结的一种变态解脱而已。
整个作品都太工整,工整到完全把我排除在外,无法融入这种装腔作势的解密游戏里。
既然诉求点都很难通过蛛丝马迹探求到模糊的样子,那我也别跟你客气。
2019·华语片评分榜《风中有朵雨做的云》8.0分《四个春天》7.8分《过春天》7.3分《地球最后的夜晚》7.3分《撞死了一只羊》6.3分《地久天长》5.8分
“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也许你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
”——谚语没有很戳到我。
以尿始以尿终。
开头的一段卡车行驶在无人区般的青藏线上的长镜头,4:3的画幅和充满颗粒感的画面,犹如小时候看显像管电视的感觉,极具荒诞效果。
不到一个半小时的长片,剧情内容只相当于半小时左右的短片,更多的是充斥着文学性的符号。
固定镜头与画面剪切结合,梦境与现实结合。
低饱和的美景与黑白的画面结合,酒馆小窗外的黑白雪景画面令人印象深刻。
酒馆里,巴金与老板娘暗生微妙情愫的桥段是全片最有意思的地方,“你为什么一直戴着墨镜”是在调侃墨镜王(制片人)嘛哈哈哈。
一个把被撞死的羊拉去寺庙超度的卡车司机和一个看见仇人女儿便痛哭流涕不忍下手的杀手,最后半个小时,也是电影文本剧情展现的地方,用他/她人之口讲述,穿插黑白色调的画面,让两个平行的故事缠绕在一起,司机巴金在梦中魂穿杀手巴金,替他完成了复仇。
最后结尾行驶在公路上,巴金摘下了墨镜,给这个寓言式的故事画上了一个句号。
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也许你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
这显然是万玛才旦对观众说的,整个影片就是讲给你的一个梦,但是我不想你们遗忘它,我在试图让你进入我的“梦”。
这绝不是司机金巴对杀手金巴说的。
何况,哪里存在两个金巴呢,在我看来,这里只有一个故事:背负着世仇的金巴是一位货车司机,经常跑在无人的青藏线,他一心想报杀父之仇,终于得知仇人就在自己路途中的一个小镇,终于下定决心报仇的那一天,他进了小茶馆,看着窗外的大雪纷飞感慨万千,见到仇人之后,从仇人的慈祥与仇人儿子的活泼无辜身上,最终他以眼泪替代了仇恨,继续开车上路了,只是从此后,一直戴着墨镜的他,终于摘掉墨镜,接受了全部的世界……但其实,让他感觉到最后的救赎的,还不只是那一场眼泪,金巴坠入梦中,在梦里他将杀手的自己以客体的形式从善良的自己分离出去,通过构建善良的自己撞死一只羊后的超度行径,已经知道杀手金巴没有复仇、自己在梦里替他报仇两件事,最终完成了救赎。
不是杀手金巴在复仇,而是自己在复仇的梦的段落,也恰好证明了梦快醒,梦和现实有重合地方的印证,一如《穆赫兰道》寂静剧场一段。
一个金巴一个故事,个人敢这样重构故事的20条证据:1 两个金巴,名字相同,名字都是活佛起的。
从金巴情人那里可以得知,藏民重名不是稀奇的事,但为何两个人撞名字、撞相遇、撞活佛、还撞了屠杀这件事呢,两人是同一人,在报仇这个问题上主客体的关系。
另外,在4:3的画幅中,多次拍两人脸的一半做对称取景,因为二人刚认识,要说情感上已经有关联了比较牵强,所以个人认为这也是两人其实是同一人的暗示。
2 无人区,行车的过程中,先是一只羊莫名出现,后是一个人莫名出现,有些超现实了。
会有羊吗?
会有,但一只突然出现在车轮下可能性很小;会有人吗?
也可能有,但是如此巧合可能性很小。
3 两个金巴的家庭拼图。
司机金巴失去了妻子,女儿是他的太阳,他对家庭应该是有爱的,但是他的家庭在电影里是架空的,他很孤独;杀手金巴我们只了解父亲为仇人所杀,但是他详细地询问了小女孩的照片。
是否两个人的家庭拼图拼在一起,形象更丰满了?
4 两人形象和使命的反差。
杀手更像司机,司机更像杀手。
强壮的司机一直看不上瘦弱的杀手,其实这也是金巴内心的活动,复仇的心理一直在被自己谴责,尽管自己很像杀手,但在心理上自己也只是个本分、善良的司机罢了。
5 岔路,两个人都走了岔路,然后做了同样的事,去茶馆吃饭,问询,去仇人家、离开仇人家,为何都进同一家茶馆,都从老板娘问起呢?
如果再是巧合,那么未免巧合也太多了,其实这件事只发生过一次,而不是两次,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6 上心。
两人简单邂逅以后,金巴为这个“陌生人”的担忧到达极限,其实这是对自己起意报仇的担心,和情人做爱“不行了“更是说明,自己报仇的心事重重,对做爱这种事也就没什么兴致了。
7 在茶馆里的证据种种。
在茶馆里两人是同一人的暗示非常之多:a 老板娘“两次“看到外人进门的眼神和反应一致;b 两人坐下时,其他客人的人员组成、所做的事、聊天的内容(买一个什么剑)都完全一致;c 两人看向窗外的姿态、动作,窗外大雪纷纷的景色、雪里的人和动作完全一致;d 两人都选择自己开啤酒,司机选择了普通的方式,杀手选择了杀手的方式而已;e 两人选择了不同品牌的啤酒,但从百威没有标签可以见得,事实应该就是要的拉萨啤酒,司机金巴始终在潜意识里与杀手金巴做区分,但现实却区分不开;f 要了吃的都不太够,应该就是要了藏面,然后去仇人家了,至于包子,特别是15个不够,又想再要,应该是从隔壁的对话里听来的(老板娘和别的客人恰好聊到15个不够的问题),然后司机金巴又在努力区别自己和杀手金巴不同而已;g 老板娘都陪同喝了酒,司机金巴邀请老板娘喝的、老板娘主动和杀手金巴喝的,这个区别问题同上。
8 见到仇人时,都过度关注了仇人的儿子,儿子可以对应到自己身上,要是爸爸被杀了……也可以对应到女儿身上,金巴的太阳,让他一时间泪涌。
9 救赎,选择不报仇以后,金巴并没有完全释怀,因为报仇这件事太累,他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梦,梦的后半段,是他在梦里复仇了。
梦的前半段,其实就是撞死那只羊以及之后的种种超度行为,综合现实中放弃报仇和梦中善良的放大=复仇的完成,他终于释怀。
10 墨镜。
司机金巴始终戴着墨镜,被很多人询问过,他为什么不摘下?
因为报仇的原因,杀人让他有遮蔽自己的心理意愿,也因为仇恨让他不愿意接受整个世界,只想通过墨镜看一部分。
在释然以后他才最终摘下墨镜。
如果两个金巴不是同一个人,那么司机金巴的心结是什么,妻子?女儿?似乎都立不住。
11 杀手找不到了。
在金巴的梦里,杀手最后找不到了,参考《穆赫兰道》,原本就只有自己,梦里构建的故事,其实都是对现实的投射和延伸。
12 秃鹫和飞机。
就像复仇的原始情绪和释怀的救赎心理一样,用天然与社会的符号来进行类比,侧面完成一个人的这个故事。
13 救赎不是一瞬间,而是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杀手选择救赎,正如金巴选择考虑羊的价格、以同等价格给喇嘛去超度、不吃而是选择天葬等一系列的挣扎一样。
目前为止,只1刷,谬误之处还请见谅,还会再刷,如有新的想法,我会补充进来。
总之,这个影片看起来没有那么痛快,毕竟不是纯商业制作,但是它的后劲儿实在是太足了,让人止不住去回想影片里的种种,越想就越是喜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茶馆老板娘这个角色的塑造和形象有点牛啊。
第一次看 万玛才旦,趣味挺多。
摄像机开篇不动,卡车从入画到出画渐行渐远完整陈列,隐性的追求是现实主义,显性的社会意象是生活继续的指喻 。
首当其冲的莫过于学院画幅,试问天朝大地之上能担当的起雄壮二字的,西藏绝对可以排到超前列,电影中数幕带着好似画出来般天空的无人区大全景构图已经尽显,不过万玛才旦依旧没有使用宽荧幕,其中祛魅的心思显著,虽然不排除一顿能吃15个包子,两斤肉加一壶茶,还能吨吨两瓶啤酒算不算猎奇,最起码在吃不动的我看来,祛猎奇的效果已经十分受用了。
镜头固定的意愿偏执,几乎鲜有运动,全片第一次追随一只鹰的运动镜头,即莫名撞死羊为叙事真正开始,其后司机金巴接起了复仇者金巴。
跳切前
跳切后这里出现了一次跳切,画面中时间与空间均未出现断裂,时空关联现实性。
在设置上两个人的名字相同,由后续超度死羊和放走仇人对比来看,互文的意味浓重,在画幅上,如果是采用宽荧幕,切分两张脸的构图,会让距离加大,从而加强敌对情绪而且削弱共情,只一个简单跳切形成了新的视点,角色关联性成为叙事的基石。
打光;
开灯前
开灯后这幕戏是明显司机金巴心理外化,半只被屠宰供人食用的死羊已然是符号化寓言式提醒,其间司机金巴决定找寻复仇者金巴的意气之举,可能是叙事不得不转折的关键拐点,于社会化进程来说,要求个人与生俱来的同理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强制过程,对电影来说则有着影像化外显。
画外空间;
抓住小手
甩脱
再次抓住这段抓手戏可以作证希望去找复仇者金巴谈谈的司机金巴,是一个内里温柔、外表粗糙的男人,其间不言而喻的情谊已无需多言。
待情节推展到饭店时已经极其明了,基本叙事构思上的特点,比如着重表达撞羊和超度羊前后的人物状态,一扇窗户分隔现在与过去,回溯复仇者过去的黑白影像,两位主角前后找到老人莫衷一是却又十分相向的态度,构成的时间结构延续了万玛才旦对电影幕与幕正统顺序的“继承”与浓烈的互文思想。
最后,让人津津乐道的“墨镜王式”结尾,这段按下到底又多王家卫暂且不去争论,文本表达确实成为了影像表意最有裨益的助力,万玛才旦在这完全摒弃了挣扎徘徊在现实主义泥潭期待拔高表达的小心思,影像以极其简洁的角度与力量切入了结构和叙事看似无的放矢的收束,在又一次半隐性且依旧还是注视鹰的运动镜头下,卡车爆胎,金巴下车换胎,电影没有进入所谓的开放性“贾科长”式结局,伴随换胎结束,一幕西藏纯净天空的空镜头之后,镜头向下摇到了有些超现实的戈壁滩里一汪水倒影的画外空间,诗意伴随着帕瓦罗帝雄壮的歌声在梦中杀人中沐沐而出,影像超越文本作为终极表意出现。
从而表意也随之呼应而出:万玛才旦不做中国现实的欧洲剪报手,也非社会主义法治的伦理宣传员,更不是同态复仇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传教士,《撞羊》是这块最接近天空的地方理应存在的诗意:它不是一览无余宽银幕下的风景明信片,或者概念先行的纯净地,死羊天葬,飞机掠顶,满头直翘的烦恼丝之下一脸愁容,不如摘下墨镜好好看看这片存在壮美的土地,这才是万玛才旦深深思索,也想让其他人同作的美好梦境。
缘起大概2006年,我偶然在北京的某个报刊亭买到一本《小说选刊》,看到了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杀手》,被这篇小说吸引,决定将它改编为电影。
之后和次仁罗布取得联系,开始改编。
但因为《杀手》篇幅太短,就想到自己的短篇小说《撞死了一只羊》,之后把这两个短篇揉在了一起。
剧本初稿出来后,不断地完善它。
2017年跟泽东结缘,正式开启了这个电影项目。
开机了
2017年9月28日,电影《撞死了一只羊》在可可西里楚玛河边正式开机了。
那天天气有点冷,但大家热情高涨。
仪式很简单,煨桑,放鞭炮,撒风马,拉经幡,祈祷,一切都很正常。
一部准备了好多年的电影,终于开机了,我深深地舒出了一口气。
你们真的是拍电影的吗?
有一次,我们转场到不冻泉的路上,看见一辆摩托车摔倒在了路边的沟里,旁边坐着一个人。
我们回到不冻泉时,起风了,天色渐渐暗下来,我莫名地想起路上看见的那个人。
想着晚上若没人去接他,他肯定会很冷,就让剧组制片部门的几个人开车去找那个人。
大概两小时之后,他们带回了那个人。
那人说他们计划骑行穿过可可西里,下午出了车祸,他朋友去找救援的车。
他给他朋友打了电话,他朋友说快到不冻泉了。
他朋友到了之后,我们帮他把摔坏的摩托车和其他东西抬上了卡车。
他挺感动,说现在很少你们这样主动帮人的人。
他还跟大家合了影。
临走前,他突然问了一句:你们是做什么的呀?
有人说:你猜猜。
那人说:猜不出来。
有人说:我们是拍电影的。
那人睁大眼睛疑惑地说:你们真的是拍电影的吗?
不可能吧!
大家笑了,没再说什么。
高原人有高原反应了
这件事情有点不太好意思说出来。
这里说的这个高原人就是我。
在海拔5500米的可可西里,组里的一些内地朋友有高原反应,大家都觉得挺正常。
但我这个生长在高原的高原人回到高原有了胸闷气短、头晕目眩等高原反应的症状,就太没面子了。
开始还不太好意思跟身边的人说,但我的表现让身边的人看出了我有高原反应。
他们让我喝红景天,吸氧气,我除了惭愧之外就是感动。
但慢慢地我也适应了,觉得自己作为高原人的基因还在,这就好。
香港人来探班
Jacky(彭绮华)是《撞死了一只羊》的制片人和监制之一,她生活在香港。。
我们在一个海拔高出5500米的高地拍摄时,她说她要来探班。
我很担心,担心她会有严重的高原反应。
剧组的几个人听说她要来,也很担心。
大家都让我劝劝她最好不要来。
最后,她还是决定来探班了。
我打电话给她让她先在格尔木休息两天。
但她也没怎么休息就到拍摄现场了。
来之前,我让我们的随组医生准备了很多氧气袋。
接她的车到达拍摄现场时,我有点担心地走上去迎接她。
她抱着一个氧气袋正在吸氧,脸色看上去还可以。
她反而问我你的身体怎么样,还带了一些补品给我。
后来两天,她跟着剧组去了更高的地方,也没事。
我就跟她开玩笑说;你跟藏地很有缘啊!
她笑着点头。
她在剧组呆了几天,看到一切正常才离开。
临走时,她说杀青时她还会来,我想她可能只是说说而已吧。
关机那天,她还真的来了,和大家玩得很开心。
一场床戏
电影中有一场床戏,就是司机金巴背着半扇羊肉去会情人那场。
吃过晚饭之后,各个部门已经收准备就绪,我们就去了拍摄现场。
到了现场,我发现来了很多人,后来又陆陆续续地来了一些人。
平常拍夜戏时一般无关人员都不会来,但是那天晚上似乎全剧组的人都到了。
我看到大家互相打招呼时的表情都很暧昧,神秘一笑似乎彼此就心领神会了。
我笑着跟旁边的摄影或者副导演说:今晚的气氛还挺诡异的。
摄影师或者副导演回答我说:万玛才旦要拍床戏了,大家当然好奇啊!
我心里想,嗯,有道理,我拍了这么多年的电影,之前确实没有拍过什么床戏,拍的都是些喇嘛僧人寺院的清淡生活,难怪大家这么好奇。
正式拍摄时,为了不让演员受到任何外界的干扰,我们把挤在屋面的无关人员都清理出去了,只留下演员摄影录音和执行导演在里面。
正式开拍后,大家挤在监视器旁边看热闹。
看了一会儿寡淡无味的没有声音的画面,大家也就逐渐离开了拍摄现场。
看来,电影确实还是一门把声音和画面结合在一起才有意思的艺术。
屠夫剁了自己的手指头
这是个跟我们的演员副导演有关的故事。
我们的演员副导演叫扎西,他有藏区第一演员副导演之称,几乎到藏区拍电影的剧组都会去找他。
他总能想方设法找来你想要的那种演员,很厉害。
我们拍金巴在小镇遇见屠夫那场戏时,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演员,看了看周围的几个人,觉得扎西还挺适合演这个角色的,就让他演了。
扎西也喜欢演戏,已经在好几部电影中客串了不大不小的角色,算是有表演经验的群众演员了。
扎西对待表演很认真。
我们拍金巴问屠夫羊肉的价钱、屠夫正在剁肉那场戏时,我突然看到扎西的表情有点不对劲,很拧巴,就喊停了。
最后才知道他不小心了剁到了自己的手指头,差一点就把自己的手指头给剁下来了。
我问他你怎么不停下来,他说怕影响司机金巴的情绪就忍住了。
多么敬业的演员啊!
等待秃鹫来临
秃鹫那场戏是我们一直都很担心的,担心拍不到想要的那种场面、那种效果。
拍电影确实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差了什么也不行。
谢天谢地,后来我们终于拍到了我们想要的情景。
那天我们早早就去了,美术部门把买好的牛肉带到了现场,准备给秃鹫吃。
我们架好机器等待,不知道秃鹫什么时候来。
天葬师说,也许今天秃鹫不会来了。
天葬师念起了神秘的召唤秃鹫的经咒,过了不久,我们就看见有一些秃鹫在天空盘旋了。
天葬师说你们的运气真不错。
之后秃鹫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了,大概有几百只,几乎遮住了头顶的天空。
最后,有些落在了地上,有些在天空飞翔,那个场面真是壮观!
摄影师吕松野嘴里说着“哎呀妈呀,这个也太壮观了,太壮观了!
”扛着摄影机按我们设计好的路线在秃鹫中穿行。
最终,我们拍到了我们想要的画面。
墨镜王的加持
一些朋友知道王家卫导演是这部电影的监制之后就充满好奇地问我:你有没有见过墨镜王的眼睛啊?
听说除了他儿子谁也没有见过他的眼睛。
我说:我见到了。
他们就问:他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
我也故意神秘地笑一笑,说:这个不能说。
一开始,也许是因为他那副标志性的墨镜的缘故吧,我也以为他会是个高冷的人,但接触他之后,觉得他是一个很有亲和力的人。
他的参与,确实给这部影片带来了很多很多的好处,我也经常在外面说:王导和泽东的加入,让这部电影更加地完美了。
确实是这样。
藏族谚语“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你也许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
”这句藏族谚语,我们费尽周折才找到它,最后把它放在了片子里。
它几乎成了进入这部电影的一道密码。
我希望我们营造的这个梦,也能成为你的梦的一部分。
最后,感恩所有!
镜头数: 271 SHOTS/时长:87分/平均镜头时长:19.3秒万玛才旦|导演 编剧吕松野 | 摄影一个关于复仇和救赎的故事,金巴遇到了金巴一个金巴掉进另一个金巴的梦拍的可真好看啊这是今年的第17条摄影分析,把一个接近2小时长的电影一帧一帧的切开,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开始的时候觉得像是一头大象,后面的时候觉得像是一只麻雀。
这个项目是我的摄影功课,怀念万玛才旦先生!
看完万玛才旦的《撞死了一只羊》,立即想起了毕赣的成名作《路边野餐》。
毕赣和万玛才旦,从地域上来看,一个来自湿热的西南地区,一个来自海拔五千米的青藏高原,可能很难找到共同点。
但以更大的视角看,大致可以说都是西部导演,他们拍的都是近乎原生态的「西部电影」。
这里所称的「西部电影」,指的并不是美国类型片里的「西部片」,而是指以中国广大西部地区为背景和题材的电影。
老实说,很难把这些题材、主题、风格、地域皆千差万别的电影通通归结在一块,概以谓之「西部电影」。
甚至可以说,恐怕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西部电影。
但在我看来,西部地区又有许多共性,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共性使人不得不考虑其中存在的可能性,因而说,或许确实存在「西部电影」那种东西。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总体上较为落后,由于环境相对封闭,西部传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然而,外来新生事物不断涌入,甚至是蛮不讲理地闯进来,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遭遇挑战,传统与现代之间维持着摇摇欲坠的平衡。
这样的状态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平衡迟早会有打破的一天。
这是西部电影所面临的母题,即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
自然,这绝非西部独有的母题,我们早已面临过此类状况。
然而西部地区这种变化无疑更为漫长,更为深刻。
也许正因为这一层共性,使万玛才旦他们的电影里有一种粗砺感。
这种粗砺感并不是体现电影品质上,而是体现在电影自身的气质上。
实际上,万玛才旦的《撞死了一只羊》在许多方面相当精细,无论是影像风格、场景布置,还是意象的运用、梦境的表现形式,都能够感受到这是一部精心雕琢的作品。
影片粗砺的气质体现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剧烈的反差感。
从万玛才旦和毕赣的电影中,都能感受到西部地区根深蒂固的传统与外来新生事物之间的激烈碰撞,以及影片中人物行走在两者之间的格格不入。
《撞死了一只羊》中,卡车司机一面花几百块请僧人为死羊超度,一面又去肉摊买了半只羊肉;人们以嘲笑般的口吻谈论杀手,连拉萨啤酒百威啤酒大瓶小瓶都分不清楚,仿佛他是活在十九世纪的人;肉摊主自称为了讨生活才干这杀生的活。
《路边野餐》中,苗人努力维持吹芦笙唱苗歌的传统,却面临没有人愿意学的尴尬境地,年轻人更喜欢新潮的电声乐器和流行乐。
粗砺的气质同样体现在电影的主要人物上。
《路边野餐》中曾混过黑社会、也进过监狱的中年离异男子。
《撞死了一只羊》里看起来像乞丐的、连百威拉萨都分不清楚的,但一心为父报仇的杀手,外表凶神恶煞、总是戴一副墨镜的卡车司机。
正是这种粗砺感,赋予了「西部电影」与主流国产电影别样而独特的气质。
万玛才旦与毕赣另外一个相似点,是他们的电影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或者更确切地说,有一种现代主义文学的气质。
《撞死了一只羊》根据万玛才旦同名小说以及次仁罗布的小说《杀手》改编而成,《路边野餐》里的诗大多数都是毕赣自己写的,也就是说,导演作为文学创作者,深层次地参与到电影里面来。
影片的主要角色多是底层小人物,但他们的生活并非清晰的。
亦就是说,观众对电影人物的了解仅仅是一个侧影、一个片段。
传统上,文学也好,电影也好,总是遵循一个颠扑不破的原则,那就是如果要塑造一个可信的人物,必须尽可能地让人物看起来真实,为此,必须交代人物足够多的信息,他的过往经历,职业背景,家庭生活,社会关系,他的一切。
但在《撞死了一只羊》中,卡车司机的生平背景,其实我们知道得并不多,他有一个女儿,他妻子已经去世,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一切。
杀手呢?
我们也仅仅知道他是康巴人,看起来像个乞丐,他父亲二十多年前被杀。
还有就是,他们都叫金巴,是活佛起的。
他们皆非清晰的人物,有许多模糊之处,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一面,就像国画中的留白。
但这些留白丝毫不影响人物的可信度,反而有一种诗意。
此外,尽管主要人物都是底层的小人物,但是与过去传统的反映底层人物生活电影不同,万玛才旦和毕赣对他们人物的物质生活漠不关心,与其说漠不关心,毋宁说更关心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
我想,或许这就是万玛才旦电影中新鲜、具有活力的地方,这就是我们想在国产电影中看到的新元素,称之为新式中国「西部电影」也未尝不可。
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 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也许你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藏族谚语
有一种电影,并不“直给”。
画面和镜头之下,需要观众细细揣摩,甚至有必要动用“解读”这种形式。
不要觉得这种电影没意思,恰恰相反,这是电影蒙太奇一种。
爆米花商业电影,与浓缩艺术氛围的电影,这是电影艺术的两端,而二者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值得观众去回味。
更何况,能让王家卫看上的剧本,绝非善类。
画幅比例,学院派别。
拍摄角度,独特横斜。
电影音乐,潺潺流水。
变化莫测的广角镜头,疏离、弥乱,冷僻、孤独,幽微的视觉意境,无人区中的卡车,犹如巴山夜雨中一盏晃动的昏黄灯火。
破落小镇,或大漠客栈的转角,得、失,追寻与记忆,观念,牵挂、慈悲、轮回,这就是《撞死了一只羊》。
隐藏在画面下的故事,需要解读。
北京电影节期间,参加的主创的访谈,基于导演万玛才旦的自述,以及对监制王家卫的访谈,整理出来的内容,我尽量说得通俗。
而且由于该片有着佛教氛围和地域习俗方面的特色,我尽量用世俗的方式,表达出来。
PS,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说的也未必合您口味,各位可以天马行空,不恰恰是这种电影的魅力吗?1、两位金巴的故事是什么意思?
电影中叫金巴的有两位,一位是司机,一位是杀手。
这部《撞死了一只羊》是根据两个故事改编的,仁罗布短篇小说《杀手》和万玛才旦短篇小说《撞死了一只羊》,说白了,电影其实讲了两个故事,但跟我们印象中的“两段式”作品不同,两个故事互相影响和穿插,“撞死了一只羊”则是整起事件的开端。
路上偶遇的两人,竟然是同名,本身就是一件相对比较荒诞的事情。
所以在这个“荒诞”的基础上,电影对这两个故事也进行了“超现实”的对接。
★司机因为撞死了一只羊,他需要一个救赎的过程;★杀手因为仇恨要复仇,然后他需要一个了多年心结的过程这样两位金巴的动机,就对应上了。
他们都有“执念”,那么结局呢?
“金巴”,这个词在藏语中的在藏语里面是“施舍”的意思,而“施舍”这个行为,是建立在慈悲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两位名字寓意,决定了二者的动机。
反过来也是一样成立,如果你是仁慈的,你才有可能产生施舍的行为。
两个金巴,他们都是仁慈的。
★司机撞死了羊,有了负罪感,所以他心怀慈悲,去超度了这只羊。
结束之后,对他来说是了却心念,是自我救赎,也是一种从负罪感的解脱。
★杀手没有杀死对方,违背了誓言,因为他心怀慈悲。
他离去之后,代表放下,对于他的目标玛扎来说,则是一种解脱。
救赎、放下、解脱,是《撞死了一只羊》的核心关键词,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慈悲”的基础上。
但这里的“放下”和“解脱”并不彻底。
因为杀手没有完成任务,仇人也没有彻底解脱,他们需要“帮助”。
(详见第七个问题)2、电影到底讲了怎么故事,主题是什么?
而司机去追寻杀手的理由,因为他担心这个偶遇的路人,去干出一些出格的事情,而这一切的根本动机,在于撞死了一只羊。
别晕!
电影里的这几起事件,是互为因果的的:
因为心怀慈悲,所以司机撞死了一只羊之后有愧疚感、罪恶感,他要去超度这只羊,最后也是因为他有大的慈悲,所以他才决定去帮助这个杀手,所以有了结尾一幕,在梦中帮助杀手杀了玛扎,让他真正的放下,也让对方真正的解脱。
杀手拒绝杀人,因为慈悲,司机梦中杀人,还是在于慈悲。
现实中无法完成的事情,这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是典型的佛教信仰,而信仰与康巴藏人的传统形成了极大的冲突,康巴藏人认为你要有仇不报你就孙子。
这导致这个杀手纠结的不要不要的。
这时候,司机站出来,兄弟我来帮你。
但我也是慈悲为怀,所以我在梦中杀人。
因为我们藏人的谚语:我的梦也会成为你的梦。
那么我在梦中杀了杀手的仇人,让这个仇人有一个真正的解脱,让杀手有一个真正的放下。
不要忘了“金巴”的含义:施舍。
杀手施舍给仇人一条命,司机施舍给杀手一次救赎。
这是故事的隐性逻辑,因为撞死了一只羊开始。
3、结局是什么意思这部电影有一个很“超现实”的设定,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电影的画幅比例,是4:3,这种画幅也被很多观众戏称“学院比例”,指的是艺术片很喜欢用这样的画幅。
其中有个特别鲜明的镜头,就是卡车中前挡风玻璃的两人的脸,在4:3比例下被各自切割了一半。
这是故意为之,因为一人一半,可以组合成同一个人,像《夺面双雄》的海报一样。
有两处非常有意思的设定:★第一就是小酒馆,司机周边的环境,后面一帮玩骰子的,旁边一个转经的,隔壁还有一群吃肉的。
然后在女老板讲述中,杀手在小酒馆的场景,还是这帮人,一模一样,电影这处设定,营造一种发生在同一时空的感觉。
★第二,就是司机随地大小便,开场一处,结尾一处,算是个“记号”,你就会发现结局这个地方就是开场那个场所,司机在这里撞死一只羊,一天之后又在这里梦中杀人,前后这样的呼应。
同一个名字发生了不同的事情,他们通过彼此似乎看到了过去的自己,好像看到了他们各自经历的事情,所以就像两面镜子一样,这也是“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么也会成为你的梦”的最好诠释。
怪不得王家卫会看上这个剧本——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这就是平行宇宙的故事啊。
4、司机:反向“堂吉诃德”司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让我想起了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那位“堂吉诃德”。
金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点类似后者,我们可以称其为“当代堂吉诃德”,金巴的目的性由于那位二百五骑士完全不同,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反向堂吉诃德”。
人类从精神层面上总有一对矛盾:理想和现实。
堂吉诃德,是一个是满脑子虚幻理想、持长矛来和风车搏斗,以显出骑士威风的人,他是一个可笑的理想主义者。
而司机金巴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处境无比的孤独,行为非常世俗,内心却充满慈悲的人物。
也是非常矛盾。
他撞死一只羊,司机不吃了羊,也没有去卖掉它,而是要为其超度,来平息自己的负罪感,说明他心存慈悲,仿佛超凡脱俗。
但是他又买了一只羊,送给了自己的情人,在小酒馆也是跟风韵的老板娘打情骂俏,又充满了世俗感。
或许在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故事发生地,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积淀,心理的基础和现实生活通常会一分为二,这个我们不再考虑,只是以通俗的眼光去审视。
这个司机其实很“堂吉诃德”哦!
理想与现实,集中体现在这个人身上,但比起堂吉诃德那种荒唐的理想化,司机更多的是现实,只有结尾那一刻,是完全理想化的,所以是“反向堂吉诃德”。
5、司机的墨镜代表着什么?
这位全程戴着墨镜!
第一时间,让我想到了监制王家卫,或许是导演的致敬,开个玩笑。
墨镜的戴上和摘下,是有寓意的。
还是用理想和现实来解释,墨镜是个象征性特别强的道具,因为经常我们耍酷、摆pose都会用到这个道具,就代表了世俗化。
司机全程带着墨镜,这说明司机无时无刻都在世俗的沼泽里,他始终也没有摘下来。
当他在梦里面完成那样一次大的慈悲的行为之后,他走出梦才取下了墨镜,因为结尾那一刻,是理想化的。
6、《我的太阳》代表着什么?
司机是个业余歌唱家,他只听一首歌,也只唱一首歌,可惜音乐水平不敢恭维,听了这么多遍观众都会唱了,可惜这位还是跑调。
这首《我的太阳》是藏语版的,片中出现了好几次,而且通过镜头,我们也能发现,这首歌响起时,会给到车窗前挂的那副照片——司机的女儿。
寓意很明显,在司机心中,女儿就是他的太阳,可见亲情,对他非常重要。
不过,这个司机的家庭是什么样子,我们无从得知,但这个角色,全程给观众的感觉,就是孤独。
从无人区开车,到去寺庙,再到独自在小酒馆吃饭,这个人始终话语不多,形单影孤。
所以我想但凡家庭完备的,也不会这样。
他这个状态跟杀手金巴差不多,后者也是没有了父亲。
可能,司机是经历过家庭变故的,也体现在他世俗化的特征,外面有情人。
而这首《我的太阳》最后一次响起,是他梦中杀人,后来摘下来墨镜。
这处设定,感觉是这个角色,因为慈悲,经历了自我救赎,帮助他人完成了救赎,在这一刻,他不再世俗,而是理想化。
“反向堂吉诃德”,人格得到升华。
7、杀手:被传统力量束缚?
杀手是一个很纠结的角色,因为在他身上,体现的是信仰的力量与传统的力量。
哪种力量占上风,决定了其行为走势。
★在传统的驱动下,这个杀手,他的一生十几年没有任何事情可以让他支撑往前走,只有把他的杀父仇人杀掉,人生才算有个结果,这是传统的力量。
★而他但最后看到的那个人的时候,看到他老了,头发花白,还是孩子的爸爸,还有老婆,杀手又无法下手了,这是慈悲为怀,是信仰的力量。
杀手很痛苦,他哭着离开,貌似是他放下心结,实际上没有,他是一个被传统力量所束缚的人。
然而比他更痛苦,就是杀手的目标——玛扎。
作为后者的杀父仇人,他肯定也知道康巴人的复仇传统,所以这十几年间应该一直在提心吊胆中度过。
所以电影中玛扎看到杀手来了,欲言又止的那种表情啊,似乎是在说,你咋才来纳?
可见他这种终日惶惶的生活,让他压力太大了。
知道自己总有一天被杀,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这样是最痛苦的。
玛扎一直想着解脱,所以从老板娘口中我们得知,他也通过不断的做善行、去诵经去弥补,使得自己的去解脱去放下,但是不太可能,因为传统的力量太强大了。
所以,玛扎和杀手,都是被被传统力量所束缚的人。
虽然杀手离开,但正因为传统的驱使,杀手没有真正的放下,你知道他不会想通了返回来再手刃仇人?
同理,玛扎的人生也是很难得到真正意义的解脱。
这个时候,司机来了:兄弟,我来帮你。
也就有梦中杀人的一幕,为的就是让这一系列理想化的行为有了一个支撑,让杀手真正放下,玛扎真正解脱。
8、结尾的秃鹰和飞机象征着什么?
最后,啃食尸体的秃鹰,和天空的飞机首尾相连,这是作者的一个观点:就是传统与现实的交织。
本片,出现的主要“传统力量”有两种,其一就是天葬,其二就是康巴人的复仇。
天葬是藏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秃鹰吞食。
藏传佛教认为,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天葬是拿“皮囊”来喂食胡兀鹫,是一种尊贵的施舍。
可见,天葬本质上与土葬、火葬没什么区别,这是基于传统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但复仇传统就不一样了,就像片中所言,都这个年代了,他还想着杀人?
犯了事报警啊,冤冤相报何时了啊,这是一种对后代不太好的传统。
所以,秃鹰之后,就是飞机,都在天上飞,代表的含义不同。
秃鹰代表着传统,飞机代表着先进,二者交替,就像一个过去的时代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个场景应该是在司机金巴梦里出现的。
这就代表着:有的传统是文化的象征,要延续下去,有的传统则是落后的代表,需要终结。
而终结落后传统的,就是慈悲。
《撞死了一只羊》整部电影的故事,就是建立在慈悲之上,只有这种大的慈悲、大的爱,才有可能终结那样一个延续了一代又一代几千年的传统,才可能有希望,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公号:电影文酷dreamcrowflim微博:乌鸦·火堂
你能想象一个人在你面前哭成透明是什么样子吗?
《撞死了一只羊》中,杀手金巴历经波折终于见到20年前的杀父仇人的那一刻,一同看到的还有仇人的妻子、年幼的孩子、手中的转经筒和一头皑皑白发,20年积攒的仇恨一下子转变成了涟涟的泪水,在金巴的眼眶里闪烁出耀眼的白光最终化为透明。
这是影像的魅力,万玛才旦通过高对比度黑白影像、移轴镜头等摄影技法打造出了这动人一幕。
除此以外,你还能感受到许多风格化的设计。
影片以不同影像基调区分过去/现时/梦境,通过对沙尘介质的使用打造出了粗砺的胶片颗粒感;采用4:3画幅,本应辽阔的藏区风貌却给人置身困境的压抑感;油画般的内景与偷窥镜头的使用,给影片笼罩上了一层王家卫式的暧昧情欲。
《撞死了一只羊》讲述的是一个双生的故事,导演通过设定两位主角相同的名字、相同的所见所闻和相同的醒悟营造出了一种身份焦虑和命运质询的谜题。
司机金巴无意撞死了一只羊,撞羊撞到了“阳“,撞羊后产生的信仰焦虑直接体现在性欲的丧失,与情人做爱,无法勃起;杀手金巴有意寻仇,历尽磨难却在找到仇人的那一刻心生疑虑,无法杀人。
一个生殖焦虑一个复仇焦虑,二人的命运形成了奇妙的对位关系,如同双生花般扭转、融合,最终面临的是信仰危机后的救赎。
“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你也许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
”片尾的藏族谚语,是进入这部电影的一道密码。
可以用精神分析解释这种双生心理。
拉康认为婴儿刚出世的时候是一个“未分化的”、“非主体的”自然存在,处于这一阶段的婴儿对自己的身体没有整体认识,当他看到镜中的影像时,会将镜中的物体指认为他人。
而当婴儿成长到6至8个月时,由于母亲或其他家人在镜中出现不断教他辨认,逐渐使他将自己作为主体从众多他者中分离出来。
婴儿将镜中的图景误认为自己,从而产生对自我镜像的终身迷恋,这个阶段称为镜像阶段。
镜像阶段不仅仅停留在婴儿时期,它作为一种个体的认知功能,浮现于主体一生中的任何时刻。
这就意味着主体注定要从他者的凝视中预期自己的形象,透过他人的目光实现对自我的建构。
因此来看司机金巴与杀手金巴初次相遇时的戏剧性。
副驾驶上放着司机金巴刚刚被撞死的羊的尸体,寡言的杀手金巴看到后通过凝视司机金巴完成了对司机的拷问,这种凝视让司机金巴感到不安;同时司机金巴也在凝视杀手金巴,并一点点窥探他内心的秘密。
于是便有了那个颇有意味的同框画面:羊被放到后座上,处于画面中央,司机金巴和杀手金巴各只有半张脸在画框中,羊是审判,两个内心不完整的金巴第一次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看与被看关系的辩证交织,拼合成了一张完整的脸。
现代社会中,孤独成了很多人的病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看似便捷,却大多低效、充满隔阂,这样的现代性即使在闪烁着信仰之光的藏区也无可避免。
茶馆里,酒鬼们围坐在一起喝酒、打牌,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别人的八卦、传奇;其中一两个随意地转着手中的转经筒,已经感受不到这个动作的神圣性;老板娘为了做生意和每个食客打情骂俏,看到司机金巴踏入茶馆时更是勾引、挑逗,一次次地打破两人交谈的安全距离;司机把羊尸体运到寺院请求僧人超度时,不仅乞丐嘲笑他,僧人乍一听都说“别开玩笑了”,仿佛万物有灵、众生平等早已不是佛家的信仰······ 司机金巴是有信仰的,他在车上的挂牌,对外是活佛,对内是女儿,女儿是他的“太阳”。
女儿的母亲去世了,现在的他为了“太阳”在外奔波,却始终戴着墨镜躲避太阳。
信仰与现代社会的冲突使得他不敢面对心中最美好的东西,他感到孤独,渴望得到认可。
此时他遇见了杀手金巴,“我昨天遇到了一个人,和别人不一样”,司机金巴感受到的不一样正是来自于杀手金巴的信念——对于康巴人来说,有仇不报是种耻辱,是信念支撑着他终于找到仇家所在。
但同时司机也感受到了杀手的焦虑——如果杀了仇人玛扎,玛扎的孩子以后也一样会来找他报仇,如此循环往复,所有人将永远活在仇恨之中,只有放下才是真正的救赎。
司机金巴是个活在现实里的人,他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在杀手金巴的觉醒后完成的。
影片中处处感受到两位男主弗洛伊德式的性欲本能的压抑——杀手金巴杀人的欲望与现代社会很难杀人的冲突;司机金巴撞羊后的勃起障碍:与茶馆老板冗长又漫不经心的性挑逗,吃十五个包子不够又要了十五个——欲望得不到满足······这些压抑的欲望全部积攒到了影片结尾的梦里——当司机得知杀手没有杀人时,他在耀眼的阳光下做了一个白日梦,梦里,司机化身杀手,替杀手完成了复仇,羊的尸体也完成了天葬的仪式。
梦是欲望的满足,这是司机金巴与杀手金巴合二为一后的春梦。
《我的太阳》的旋律在空中回荡,“阳“回来了,久违了的酣畅与宣泄。
可以想见,春梦过后,司机金巴不会再有勃起障碍的问题了。
讲“双生”的影片很多,大部分是女性视角,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两生花》,雷德利·斯科特的《末路狂花》,都是经典的女性主义电影。
伍尔芙说“花与花联合起来”,女性天性敏感,在男权制社会语境下更容易与他人结盟,产生强烈的宿命感。
《撞死了一只羊》则采用双男主,讲述了藏区粗粝环境下一个柔软写意的故事,导演心思之细腻可见一斑,还是那个拍《塔洛》的万玛才旦。
然而由于影片结构的过于对称,使得作品整体意蕴薄了一些,可挖掘度不高。
比如两个金巴去同一个茶馆面对同样的问题一个选了拉萨,一个选了百威;两次叙事茶杯里的一片茶叶和两片茶叶;司机金巴最初戴着眼镜,到最后摘掉眼镜······仿佛所有的思考题都在书后留下了参考答案,你只需翻一翻便能找到,反而留给解读的空间不多了。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书写札记”,欢迎关注:)
有幸提前观看了万玛才旦导演的新片《撞死了一只羊》,很喜欢电影的叙事方式和摄影风格。
两个金巴身上带有浓郁的宗教、人文色彩,像一则寓言故事。
深沉内敛,节奏舒缓,可以疗愈心灵。
秃鹫、寺庙、藏人、荒凉的可可西里、大量固定的镜头、光与影的巧妙结合,是原本的万玛才旦也是崭新的万玛才旦。
整体感受短小精悍,耐人寻味。
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部“公路”电影,但后来发现,并没有这么简单。
导演用轮回和梦境结构,讲述了一个救赎和放下的故事。
它根植于藏族文化,就像最后点题的藏族谚语“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也许你会遗忘他,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许会成为你的梦。
”,但仔细想想,它是可以延伸的,是世界性的,很多文化里都有类似的母题。
而万玛才旦用了自己最熟悉也最想表达的那种。
电影里,两个金巴有一段短暂的相遇,4:3的画幅,刚好把人脸切成一半,先锋,实验,呈现出奇异的平衡与和谐。
从完整的故事来看,这种人脸的切割也有影像上完成的互补意味。
我觉得他们在车上的对话特别好玩。
杀手的思维方式跟一般人不同,一根筋,说话像吐石子,硬邦邦的。
而看似粗犷不羁的司机,更圆滑,更懂人情世故一些,他谈起女儿,也有一丝丝难得的柔软。
从司机金巴的视角看,故事从撞死一只羊开始,到梦境杀死一个人结束。
他怀着对生灵的敬畏和愧疚,把流血的羊扛上车,之后遇到徒步行走的杀手。
司机以为对方在朝圣,打算捎他一段路。
交谈过程中,得知对方是去杀人,准确地说是去复仇。
电影并没有给准确的说明年代,但从人物之间的对话和房屋建筑上看出来,故事应该发生在解放后。
那么复仇这件事,在司机金巴看来就有些不理智了,导演也借情人之口,说了“怎么能随便杀人呢?
”这句话,但他理解这种传统,也确信对方将要付诸行动。
因为他也深受这些传统文化影响,这也是司机金巴在“撞死了一只羊”后行为动机、心理变化的原因。
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万物有灵”,人不能随便杀生,哪怕是一只羊。
在事故发生后,他遵循“赔偿命价”的习俗,先是询问屠夫一头羊的价钱,再拿着钱去寺庙请僧人给羊超度。
不过,后面的段落又颇具荒诞感,也将司机金巴拉入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当中——他从寺庙出来,背着从屠夫那里买来的半扇羊去会情人了,合情合理,却觉得有一丝难以接受。
从杀手金巴的视角看,就是从复仇开始,到放手结束。
他的人生从父亲被人杀死的那刻开始就被改写了。
他必须按照康巴藏人的风俗,把仇人杀掉,不然就将背负“耻辱”二字。
他被习俗、传统束缚,风尘仆仆,追凶十年。
在黑白画面里,他经历了巨大的震荡。
从绝不放弃的复仇者,到眼含泪水放下屠刀。
因为在他看到仇人玛扎的儿子,玛扎的生活之后发现,杀人无法终结仇恨,复仇也将在一次又一次的杀戮中看不到尽头。
杀手金巴的痛苦和煎熬,也能让我们置身于那场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的撞击中,感受到人物的情绪和觉醒。
铺垫完以上,有了“拔刀相助”的那场梦。
而司机金巴梦开始的地方,也是羊被他撞死的地方。
梦里,他帮杀手金巴杀掉了玛扎,既完成了复仇的夙愿,也给了玛扎一个解脱。
那场壮观神秘的天葬戏,更是把这种解脱诠释得淋漓尽致。
上百只凶猛的秃鹫,有的在空中盘旋,有的在地上撕咬着筋肉,是一场盛大的舍身布施,也寓意着灵魂不灭。
而司机金巴也在梦醒后,放下了心结。
他终于摘下戴了一路的墨镜,阳光洒在脸上,内心的世界和外部的世界同时明亮了起来。
金巴在藏语中有“施舍”的意思,但在我看来,其实他们完成了相互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