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渐逝的年代
In Zeiten des abnehmenden Lichts,In Times of Fading Light
导演:马蒂·格肖内克
主演:安吉拉·温科勒,布鲁诺·冈茨,亚历山大·费林,西尔维斯特·格罗特,皮特·布科夫斯基,叶夫根尼娅·冬妮娜,娜塔莉亚·别利茨基,施特凡·格罗斯曼,索斯藤·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俄语年份:2017
简介:在1989年初秋的柏林,威廉·鲍威列特的家人正在为他庆祝90岁生日。威廉曾是一名抵抗战士,去过国外的他坚信斯大林主义。尽管外面的世界已然山雨欲来,他的妻子夏洛特仍在操持着生日聚会,维护家中的宁静。然而威廉的小孙子萨沙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失踪了——没人能想到萨沙竟然在几天前逃到了西柏林。影片通过萨沙的父亲——历史学家科..详细 >
这部电影我个人感觉还可以,剧情节奏适当,开头很好引入剧情,导演对细节处理得当!
有点像春风吹过布拉格。
没有什么是永垂不朽的。“隐喻”多到一点都不“隐”了。
隐喻扑面而来,伦理指向明确,只是太直白,不给一点反思......还是过于浅显。
隐喻较多,不是那代那国人,不容易理解,没有矛盾和强冲击,格局小,叙事型文艺片。本来看了前10分钟想关掉,元首一登场马上兴致来了,直到看完,悉许感慨,人过境迁,物是人非。
DDR信仰渐逝下的代际冲突是一个历史记录很好的视角啊
隐喻太多,信息量太大有趣
他们说,那一年,柏林的墙倒了。我们的墙,晃了晃,更牢了。看到曾饰演癫狂阿道夫的演员转身成为一位和政权同样步入暮年,绵里藏针的老爷子。我突然又开启了脑洞:我们的“皇帝”专业户,会不会有一天,也能饰演一位大厦将倾,廉颇未老的党员。
《光芒消逝的年代》四代人在同一天的冲突矛盾折射出了20世纪东德和西德之间的政治矛盾以及德国人和俄罗斯人之间的复杂情感,一家人的分崩离析很好的折射出了柏林墙将倒塌前的山雨欲来,结局有几个线索比较有意思,但整体还是晦涩了些,绝对是看过不会看第二遍的电影。
光芒渐逝的年代
In disem Jahrhundert wird es keinen großen Gedanken mehr geben. (桌子的坍塌能不能看成是过去的信仰在下一代面前的不堪一击?
盼着自由来临,为何又害怕自由时代来临?那是因为,出生在威权社会,生长在威权社会,服务于威权社会的人,一旦跨入自由时代生活,便是那个最不合时宜的人,他的一生就被如数否定了。而这个故事就是如此一簇群像的悲剧。
东德瓦解前那即将消失的余辉。那是光芒渐逝的年代。土豆藤在田里焚烧,白天变短,夜晚变凉。
不是我喜欢的那一类
眼看着一生所信仰和投身的事业的兴起和衰亡真的是令人唏嘘不已,每个人都有自己坎坷的经历和故事,每一代人又如此割裂,有些讽刺但又很温情
看过~
信仰斯大林主义的昔日抵抗战士于东德末年庆祝九十大寿,不料孙子却在四代同聚前夕逃离了国家。以多层次的家庭及其宴会隐喻整个国家,借室内剧的方式通过较封闭的时间和空间营造东德体制的垂死氛围。尽管角色不乏冲突,仍着重以相互的人性与狭隘政治构成对比,反映社会矛盾性和建国一代理想主义的失败。
聚焦于东德一位共产主义革命英雄九十岁生日宴会时的人和事,勾勒出一幅反映民主德国垮台前夕关于家庭和社会的众生相,让观众得以窥视那个特殊年代社会上层阶级老中青三代对于未来所饱含的矛盾心理和复杂情感,并体味到导演对于逝去岁月的那种批判与缅怀、伤感与希望、爱与恨交织的暧昧态度。(74)
九十岁的生日宴拍出了葬礼的感觉,那种大厦将倾的无力感深深地缠绕着你。就像片中自助餐桌的隐喻,失去了萨沙桌子终究还是倒塌了,哪怕它被临时地支撑起来。失去了下一代,我们能有何为呢?这恐怕是超越了影片的政治含义而留给我们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2d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