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斯宾塞

Spencer,戴妃,斯潘塞,黛妃(台),史宾沙(港),史宾赛(台)

主演: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蒂莫西·斯波,杰克·法辛,莎莉·霍金斯,西恩·哈里斯,杰克·尼伦,弗雷迪·斯普里,伊丽莎白·贝林顿,斯特拉·古奈特,艾米·曼森,詹姆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德国,美国,智利语言:英语年份:2021

《斯宾塞》剧照

斯宾塞 剧照 NO.1斯宾塞 剧照 NO.2斯宾塞 剧照 NO.3斯宾塞 剧照 NO.4斯宾塞 剧照 NO.5斯宾塞 剧照 NO.6斯宾塞 剧照 NO.13斯宾塞 剧照 NO.14斯宾塞 剧照 NO.15斯宾塞 剧照 NO.16斯宾塞 剧照 NO.17斯宾塞 剧照 NO.18斯宾塞 剧照 NO.19斯宾塞 剧照 NO.20

《斯宾塞》剧情介绍

斯宾塞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1年圣诞节前,皇室成员相聚在桑德灵汉姆庄园,戴妃却迟到了。皇室冷漠古板、丈夫钟情他人,让她失去了快乐。叛逆行为是她无声的反抗。可是皇室只要她做个会微笑的工具人,对她本人毫不关心。服装师闺蜜被调走,和丈夫沟通失败,令戴安娜更加绝望。 圣诞晚宴将至,华丽的礼服、精美的珠宝都成为锁住戴妃的藩篱。忍无可忍之下,她终于冲破束缚,公然从丈夫面前带走两个儿子,与他们度过了一个普通但快乐的,属于她自己而不是威尔士王妃的圣诞节。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喜力绑架案破障被盗婴儿:海蒂·布鲁萨德谋杀案再见少女团这是个适合死去的好日子噢,加拿大勇往直前不义之财人鱼传说感谢上帝你的眼睛在追问窃听风云3最后一镖第二梦神秘保镖最远的你世界末日满城尽带黄金甲非人先生的新娘乳汁总之就是非常可爱第二季匹夫英雄游客夏威夷特勤组第十季舌害大牧歌生命快车底特律警事联邦调查局第三季白夜行

《斯宾塞》长篇影评

 1 ) 戴安娜

像马思纯演第一炉香似的无语,克里斯丁扭来扭去、耸肩、缩脖子、大喘气变现为焦虑。

这时候的戴安娜应该是抑郁焦虑,而不是青春期少女的倔强叛逆,不如去看crown,把戴安娜拍得太肤浅太神经质了,是不是因为今年伊丽莎白承认了卡米拉王后的地位,所以要拍个电影黑黑戴安娜才好顺利登基,唏嘘啊,戴安娜的两儿子威廉和哈里人呢?

不过梅根已经带着报应向他们走去了,想到这儿平衡了,一般人的婚姻生活的一地鸡毛和戴安娜的“我的婚姻太挤了”相比也相当难 ,海报很棒低谷的时候用过一段时间,不愿意以正脸示人,把家里的镜子都撤下来了。

“你走开的话我会没事”。

戴安娜戴上那串卡米拉也有的珍珠项链,参加万圣节的聚会,想象自己把珍珠项链扯断,珍珠掉落在奶油蘑菇汤里,一口一口地吃掉珍珠。

其实都是自己的幻觉但依旧走到厕所忍不住吐了,故意穿错衣服,不吃安排的食物,都是对现有事物的小小反抗态度。

通过这个电影我确信了克里斯丁小k 背后资本很有能量,不论是她那弯腰驼背的气质能稳站香奈儿头牌那么久,还是这部大烂片能提名女主,背后的资本很牛。

在沙滩那段和霍金斯的对白,两人真的不能同框啊,一同框演技高下立判,哪个幼儿园哪个博士生对比的太强烈了,

 2 ) 对于k的表演,说两句。说实话,表演是一个学科,学一下在说话求求了。可能是因为评价门槛太低了吧。

评论里戾气和恶臭含量太多了。

2023.0614 上影节。

表演的节奏很蛮好。

k的表演我觉得是越来越好了,真的很棒,要知道她所塑造的是一个跟自己本身却离得很远,但是在心里某一小块距离很近的人。

而这一小块给了演员靠近角色的途径。

我看到有人单说表演不行,无法共情,只会发疯。

我觉得要分别说明一下。

这个群影片表现的是在一个临界点的女人,她被挤压在王权和个人自由之间(别忘了女王也说了自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来选择了电视演讲的衣服)。

所以整体压抑,并且神经质,是好的,在有就是,当演员在人物状态里的时候那怎么做都是对的。

k是达到这个了,在这个片子里。

况且有的人说和以前一摸一样就是演她自己,我想说,她的小动作说话的嘴型,以及走路的姿势,都和过往不一样,完全成为了另外一个人,如果真的认真对比应该不会这样睁眼说瞎话。

另外,我们在影片中也可以看到,斯宾塞在独处的时候,尤其是偷偷做什么的时候,动作频率 放松程度,还有某些人说的做作,是完全不存在的。

同时与她在与儿子们的时候 与宫廷人的时候 与佣人的时候等等都是不同的。

所以,k的演技在这个片子里是好的。

再有,表演要演的是人而不是“王妃”或者什么样的一个“符号”。

共情的前提是理解人物,换位思考人物的处境,很多评论区的人和观众,您要的共情是让电影共你的情,并不是你在共人物的情。

你都不愿意走入人物心理,一开始抱着敌对的态度,那怎么能打开心去尝试接近人物呢?

怎么能共情呢?

所以基于此评价k塑造斯宾塞,即黛安娜,是发神经表演,我是不认同的,其中的层次第一段分析过了不多赘述。

但话说回来,建立在对人物充分了解,并且愿意用“她”的眼睛去看世界最后,依旧“无法共情”,我尊重,但是建议别当做发泄个人戾气或对演员本身不满的借口。

我理解观众无法共情的立场,但我不认同用“无法共情”当挡箭牌直接且片面的评价演技,因为对于我来说很共情,我相信在面对斯宾塞与儿子们游戏的时候,最后独自在老房子回忆哭泣的时候,还是会有人共情的,尤其是遭受过生活苦难并且勇敢面对的人们。

所以共情本身是因人而异的,因此用它来评价演技是片面的。

更不用说一些人一上来说演技烂,并没有给出根据,我觉得也不过是在发泄自己的自卑而已。

所以我觉得公正客观的评价才是评价的本质意义所在。

以及k真的很棒,但肯定没有到完美。

不过同作为进入过表演世界的人,她让我钦佩。

 3 ) 圣诞三日,《斯宾塞》的一生

我没有看过导演的前作《第一夫人》,也并不是非常欣赏小k之前的演技(上一部看的小k作品是《深海异兽》,再上一部是《新霹雳娇娃》...可想而知),甚至,我对戴安娜王妃的记忆也并不完整,只是大概的容貌,不幸的婚姻与年轻便香消玉殒的结局。

于是当我开始看《斯宾塞》时,我并不知道该怀有怎样的期待,或者说并没有任何期待。

影片的前半段,如我所料地并不引人,但随着我们同戴安娜经历过宛如一生的圣诞三日后,便觉得将一生的幸福与悲怆融入三日的展现真是一手妙着,戴安娜的癫狂与不安,正如同笼中扑扇翅膀的困鸟一般,在幻象,在失去自由与隐私的世界游荡,此时她并不是一个万众瞩目的王妃,她只是一个脆弱需要关爱的女人。

1991年的平安夜,30岁的戴安娜王妃已结婚10年又148天,距离她婚姻的结束还有4年又248天,距离她生命的终结还有5年又250天。

然而戴安娜并不知道这些,她有两个乖巧的孩子,她有一个已经貌合神离的丈夫,她身处媒体的聚光灯下,她圣诞的三日要与王室的众人一起度过,需要遵守礼仪形制,需要装作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如何用三天的时间,向我们展现王妃的一生呢?

其它传记片可能选择以长跨度去叙述目标人物不同时期的经历,比如英格丽褒曼的《一个叫果尔达的女人》就穿越多个时代并让褒曼扮演其中几个年龄段的女主,前两天看到的《国王理查德》,时间跨度倒没有那么长,威尔史密斯的容貌几乎没有改变,但是至少剧情也有着几年的发展。

而《斯宾塞》,只有三天。

我倒是觉得,圣诞三天的选择很聪明,这三天里,戴安娜与丈夫,与孩子,与女王,与媒体都有交集,她去到了自己的旧宅,她穿上一套套华丽合身却并不喜欢的衣着,她奔向属于自己的自由明天...三天,已然足够。

影片伊始,我们看到的戴安娜是一个骄傲,任性,不喜欢被安排,似乎与皇室格格不入的形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愈发能感受到华丽的宫殿之中,那些也许看不到,却时时存在的压力。

每个人的话语都会被听闻,会被谈论,这里没有隐私可言,所以必须谨小慎微。

一整个衣架的华服,这件为晚宴,这件为外出,三日的行程,已然被规划得满满当当。

甚至连换衣服时也必须拉上窗帘,如果不拉就将帘子缝起,明明身处白日,室内却依旧冷如冰窖,只好用厚重的皮裘试图淹没自己。

那些无处不在的眼睛,无处不在的耳朵,无处不在的规则,还有那些以“习俗,乐事”为名,却让人厌烦的条条框框。

在这样的重压下,人又怎能不疯狂?

这三天,或许只是王室生活最严苛的一个缩影,但是我相信戴安娜只是一个选错了人生的女孩,她喜欢快餐,喜欢流行乐,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谁不喜欢呢)。

当初遇见查尔斯,或许就因着一腔爱意而将自己的一生许给王室,却从未想过这一切将让自己付出什么。

当然,如若查尔斯能一直站在戴安娜的身边,我相信这定然是一个美好的故事,但是如我们所知,查尔斯并不是一个老实的男性,他或许说不上天性风流,至少也不安分守己,他时常将戴安娜扔在家中,自己出去进行所谓的社交,高尔夫等活动。

至于尽一个丈夫的职责忠于妻子?

呵!

而在电影中,查尔斯劝导戴安娜戴上一层虚伪的面具,让她至少在面对外人时,表现得谦和温雅,而不是疯疯癫癫。

如果真的相爱,那何必戴上一层面具呢?

这偌大的王室,这浩荡的仆从,上上下下百十来人,却没有戴安娜一人真实。

或许那些人被条条框框圈得过久,便习以为常于这精致典雅的生活了,事实上,我也曾经有一瞬觊觎过这样的生活,我是一个吃上一份一百多块钱牛排就能高兴好久的人,而影片中的王室贵族,每一道菜都价格不菲,然而我所见的他们食之无味,仿佛只是为了维持那份尊严,那份享受而进餐。

戴安娜,是唯一没有失去灵魂的人。

也因此,她如此辗转反侧,她如此怀念过往,她如此想要奔逃而出,她如此在这小小的囚牢中苦苦哀鸣。

我觉得这几乎已经是一部悲剧了,哪怕这确乎是圣诞节,他们确乎有昂贵的礼物,体贴的侍奉还有合身的衣服。

但戴安娜挣扎在自我泯灭的边缘,被王室疏远,被默默针对,被夺取自由和隐私,那无论饕餮盛宴多么宏大,被人牵着线进食,那还是自己吗?

影片结尾,戴安娜终于带着两个孩子开着车奔逃出去,点了kfc,在影片的末尾带来一点欢愉与亮色。

(这可是真正的在逃公主)

然而知晓她的身世,这明明稍微欢快的结局,却给我带来了更大的怆然之感。

戴安娜只是逃过了今天的噩梦,然而在这之后,还有明天,还有后天,还有她之后生命的每一天需要去忍受,需要去妥协。

节礼日这天,30岁的戴安娜已结婚10年又150天,距离她婚姻的结束还有4年又246天,距离她生命的终结还有5年又248天。

她知道自己已经在走向婚姻的崩坏,或许她也预感到了人世的尽头,然而她还并不确信,毕竟在这一个瞬间,她感到自己还在真实地活着。

尾声。

越回忆,便越喜欢这部电影,这般细腻温柔的情感大概在第一次看电影时并无感触,但在记忆的反刍中便能化为绵长的回响。

我喜欢影片的摄影,服装与色调,我喜欢影片用这样华丽而精致的布置去衬托出斯宾塞的彷徨,惶恐与无助。

餐宴愈大,目光便愈多,珍珠项链越长,脖颈上的压力便越重,重到最后,仿佛绞刑的绳索。

小k也真的很美丽,不仅仅是换装秀般的美丽,更是在这样一种困窘之态中,仍在惦念着那些身边之人,身边之物的美丽。

或许她真的是生错了地方,但仔细想想,我大概也不必为她惋惜,毕竟我们只是隔江望月的吃瓜民众,非要与皇亲国戚感同身受的话,怕是也会无法消受。

但这不妨碍我喜欢这部电影。

 4 ) 表演矫揉造作,达咩达咩!

仅个人意见。

小k的台词真的真的不行!不行!看电影的时候真的让人难受到忍不下去的地步。

能看出她很努力的模仿,真的很努力,太用力了。

永远模式化的表演方式,台词前半句快速飞过,停顿,大喘气,继续快速读台词,稍上扬语调 最好轻声结尾,然后在每一句台词里都要表现出无法抑制的颤抖,啊,还有歪脖子。

大喘气,用力,快速大喘气,也许是想表现失望悲愤吧,但就不太正常诶,看戴妃真实采访真的不是这样讲话的。

现实里,戴妃给人的印象永远是优雅有教养的,小k走过长廊的那段,我完全无法想象戴安娜会这样走路,很吃惊。

形体表演也。。。

在这部电影里,镜头怼脸的每一帧,演员都努力情绪饱满、讲话激动的不行,戏剧张力就是要一收一放啊,但遗憾的是,每次大段文戏,演员无一例外只知道放不知道收,过犹不及。

对戏毫无火花,演员毫无魅力,像群假人,每当对戏稍有起色,就会马上跑偏。

主人公就这样了吧,但能给人稍微留下印象的其他配角也是没有的,女王一讲话,可以威严冷漠,但一看就不像个好人是怎么回事?片子里不缺演技派啊,真的是带不动带不动。

人物传记片真的很考验主演的演技,万万没想到我在这里才get到了奥斯卡青睐传记片的原因。

想象不到更失败的结果了,戴安娜在这部电影里居然显得毫无魅力,只是夸张神经。

一个饱受折磨痛苦的女人,我无法与她的愤怒共情,更妄论怜惜,怎么会这样?

只感觉到了对历史人物的一味臆想揣测,自作多情。

白瞎这片子的美术服化道音乐摄影等。

但小k的扮相我还是很可以的,要是不会说话不会动就好了。

更喜欢《王冠》里的演绎。

 5 )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你能感觉到她满腔怒火【译】

作者:Glenn Whipp / LA Times(2021年9月7日)校对:Issac译文首发于《虹膜》「我是个土生土长的洛杉矶人,」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一边说,一边弯下腰给我看她身上精心纹刻的洛杉矶道奇队的队标。

今天是特柳赖德电影节的最后一天,我们将乘坐同一架包机回洛杉矶,但在此之前,我们先坐下来谈了谈帕布罗·拉雷恩执导的新片《斯宾塞》,斯图尔特在片中扮演戴安娜王妃,在为期三天的圣诞周末期间,她试图从无爱的婚姻和令人窒息的生活中解脱出来。

斯图尔特刚参加了特柳赖德电影节一个题为「重现真实:重新想象一个逝去的名人意味着什么」的座谈会;而现在,她坐在露台上,在这温暖的科罗拉多日光下穿着一件休闲的白色T恤、一条稍稍卷起裤脚的休闲裤,头发扎成马尾辫,她自嘲式地谈到自己是这类场合的「专家」参与者。

另外,一只巨大的金毛猎犬不停地绕着我们坐的地方转,完全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可能是因为在她来之前的几分钟,我给它喂了半块英式松饼。

事实上,斯图尔特说她没有太多的智慧可以传授,除了这一点:做完调研就把它抛在脑后,这样你就可以活在当下,更加听从自己的情感。

她在剧组有个语言教练,并且还去了学校学习仪态。

但斯图尔特不想让这些东西来定义她的表演。

她想要自由地想象。

「戴安娜就像一根通电的电线,」斯图尔特向前倾着身子说。

「在我看过的她的任何照片或采访中,她都有一种爆炸性的、惊天动地的特质,让我觉得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即使当她走在红地毯上,也让人感觉有点可怕。

这可能只是一种遐想,因为我们都知道实际发生了什么。

但她就是有种野猫的感觉。

所以我想传达这一点。

你没有办法计划混乱,只需要陷入其中。

」在准备离开前,我们还抓紧时间谈论了在威尼斯电影节和特柳赖德电影节上让所有人都议论纷纷的影片细节和表演。

问:《斯宾塞》里有一段舞蹈蒙太奇,让人感觉你把对戴安娜的所有了解都融入到了动作中。

这很惊人……看完电影后,我才听说你其实讨厌跳舞,真的吗?

斯图尔特:我现在能说的是,这确实让我的能量摆脱了束缚。

这释放了我内心的舞者。

这是我从她身上夺走的东西。

我现在绝对可以站在任何人面前起舞。

我不再感到尴尬了。

就像撕掉了创可贴一样。

以前,我就是无法动弹,感觉不太对。

问:现在呢?

斯图尔特:这部电影在威尼斯首映的时候,我们举办了一个盛大的舞会,那晚我大概瘦了五磅。

是的,我觉得跳舞能说明很多关于戴安娜的事,我也希望通过舞蹈动作传达出来。

我会问帕布罗,「我们要在哪里拍这些东西?

这是什么意思?

我们要听什么音乐?

」最后,他说:「我们不是在拍传记片。

无论浮出水面的是什么,只要坚信你是爱她的,把你对她的了解展现出来就行了。

」然后他会选择各种各样的音乐,比如迈尔士·戴维斯的《通往绞刑架的电梯》(Elevator to the Gallows),或者传声头像乐队、卢·里德的歌,还有希妮德·奥康娜翻唱自涅槃乐队的歌。

歌曲总是能传达心情。

戴安娜是一个热爱流行音乐的人。

我能想象到她听着菲尔·柯林斯的歌,然后在浴室里哭。

我还似乎能看到她跟着麦当娜的歌在衣橱里蹦蹦跳跳。

问:这场舞蹈戏拍了多久?

斯图尔特:每一天拍摄的最后30分钟,我们都会随机穿上不同的服装反复拍这场戏。

有时我很生气,有时我又一团糟。

有时我感到有一种强烈的欲望。

我感到被需要、渴望、疼爱。

有时我觉得自己很渺小、孤独、愚蠢,有时又很有报复心。

最后,我说:「拜托别拍了,帕布罗。

这些素材都够你剪一部12小时的电影了。

」问:拍摄的这些东西会左右你的情绪吗?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可以想象你肯定有更多感到愤怒或孤独的时候。

她在整部电影里几乎都处于一团糟的境况。

斯图尔特:她满腔怒火。

你能感觉到。

有时她真的被逼到了绝境。

你很可能会问:「她为什么要生气?

她原本就知道自己要面对什么。

」对于一个女人站在悬崖边,处于某种无助的状态,人们却倾向于一个充满诗意的想象。

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但我不认为她能接受被拒绝。

她再也不能忍受这个谎言了。

这是一种很容易理解的感觉。

那会让我生气的。

我觉得这会让任何人生气。

你怎么能不感同身受呢?

问:戴安娜身上有多少你的影子?

很多人觉得由你来扮演她是一个不寻常的选择,但你很了解聚光灯下的生活。

你知道幻想和现实是多么的不同。

斯图尔特: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善于自我抽离的人。

我不是一个性格演员。

我没有为自己制定任何规则,但这部我所参与过的最诚实的作品一定包含了我自己的回忆。

况且,我还远远达不到她在全世界的名声。

她是世界上上镜最多的女人。

对我来说,很高兴能和这么多观众分享作品。

然而,有时它是如此短暂。

它是如此不可触摸,以至于感觉不真实,因此让你感到疏远。

人们认为他们了解你,而你觉得他们不了解你,然后你就会想,「好吧,没有人的印象是错误的。

无论我在那一刻说什么都是真实的,无论他们把什么细节拼凑在了一起,那就是他们得到的最终印象。

」问:但当你觉得这一切都被商品化了——那只是一种形象,而不是真正的你,你无法控制它的时候,你不会感到困扰吗?

斯图尔特:我知道被逼到墙角是什么感觉。

我知道那种感觉,先是想要反抗,然后又有点后悔,因为突然之间,你就被定义为叛逆的。

你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说:「所以你根本不在乎,是吧?

」你在开什么玩笑?

你真的是这样吗?

因为事实正好相反。

这是一个复杂费解的想法,但我完全理解那种想要与人建立联系的感觉,而实际上,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感觉越强烈,你离它反而会越遥远。

问:作为一个自称土生土长的洛杉矶人的人,你在那个乡村庄园进行拍摄时有没有感到格格不入?

斯图尔特:事实上,我感觉非常自如。

在我们开始拍摄之前,我很害怕,感觉可能会有点夸张,但实际那里没有很多人,所以感觉它的覆盖区域并不大。

当然,它覆盖的区域其实很大,但感觉上的规模非常小。

所以你感觉像在家里一样。

尽管这部电影悲伤而沉重,但有一种不屈不挠的能量。

我拍得很开心。

我觉得我被允许并且被鼓励成为一名领导者,因为她就是。

她有一种毫不费力的领袖感。

戴安娜让有一种让每个人想要亲近的特质。

她是你能想象到的最好的幼儿园老师。

所以当我到达片场时,我都怀抱着对于全体剧组人员的爱意,我每天都觉得如果有人累了——这可能是世界上听起来最傲慢的事情了,我不在乎——我都会心想,「如果有人摔倒了,我都会扶你起来。

」我觉得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大。

问:我不知道需不需要担心会剧透结局——也许谈谈最后一首歌的选择是一个剧透?

我不知道。

(如果读者不想知道,就跳过这一段吧。

)但迈克与机械工乐队80年代的歌曲《我需要的是一个奇迹》(All I Need Is a Miracle)给人一种摆脱束缚的感觉。

斯图尔特:当帕布罗第一次为我播放那首歌的时候,我开始嚎啕大哭。

这就像约翰·休斯的电影的结束镜头。

似乎突然间,女主人公骑着马走向了夕阳,然后我们画面又回到了那个差劲的前男友,他是个失败者。

这让人有一种胜利的得意。

问:在电影中,戴安娜与安妮·博林的鬼魂进行了交谈。

你遇到过超自然现象吗?

斯图尔特:(笑)没有。

但拍这部电影时,我有一些毛骨悚然的精神层面的感受。

即使我只是在幻想。

我觉得有些时候我好像得到了启示。

讲述一个已经不再活着的人的故事是很可怕的,更何况她的生活已经被公众严重入侵了。

我们从来不想去侵犯什么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只是想增加一件美好事物的丰富性。

问:你有感觉到戴安娜和你同在的时刻吗?

也许这听起来太虚无了……斯图尔特: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她对我来说是如此的鲜活,即使这只是我的幻想。

但有时我的身体和精神都会忘记她已经死了。

突然间,我对发生的事有了一种印象,会想起来她留下的那些东西。

每一次我都会对这种新的情感体验感到惊讶。

也许每周会发生那么两三次,她去世的事实会让我完全崩溃。

我只是无法接受,因为我每天都在努力让她鲜活起来。

这部电影是极度戏剧化的。

它的故事被压缩到三天之内。

对我来说就像一支芭蕾舞。

但为了让她鲜活起来,每天都要非常努力,所以一想到她已经死了,我就非常心痛。

它不断地摧毁着我。

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苦旅……有时候我就想,「哦,天哪,」就好像她试图冲破我的身体。

这很奇怪,但也很神奇。

我这辈子从未有过这种感觉。

原文链接:https://www.latimes.com/entertainment-arts/movies/story/2021-09-07/kristen-stewart-spencer-princess-diana-interview

 6 ) 风中的烛光

我看之前没怎么了解过这部电影,连预告片都是在上周看法兰西特派之前被AMC强制看了一遍。

当时看完预告觉得还挺完犊子的,小k在预告里依然是熟悉的吹胡子瞪眼,甚至有几个表情仿佛让我又看到了变成了meme的暮光之城倒番茄酱那一幕。

对导演也一点都不了解,没看过他之前的作品,只知道他上两部都是传记片,然后就抱着会看一部平庸传记片的心态去看了。

也许是期望放的很低就会有惊喜。

前三分之一我看得还是挺莫名其妙的,故意把节奏压得非常非常慢,但又慢得没什么道理,根本没什么必须要慢下来体会的,所以大部分时间我就只能盯着一些毫无意义的空镜发呆。

一开始我很奇怪为什么小k全程都在压低了声音讲话,眼神躲闪东张西望,去快餐店问路演得像是去警察局自首。

然后我发现这片子里的所有人都是用气声说话的,我想导演大概是想营造压抑的氛围?

但对于我这样一连两周看了两部让我怀疑自己到底听不听得懂英文的电影就很倒霉了。

小k在前半段的表演完全证实了我看完预告片的担心,就是可以说是和戴安娜毫无关系,除了做作没看出来演了啥。

当然,她全片的表演都和戴安娜关系不大,但后半段情绪的传达我认为是成功的。

看到后半段之后这片子也不像传记片了,所以我也不去追究她到底像不像戴安娜了。

大概看到吃珍珠那里,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我会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很像闪灵,也很像小丑。

人物和空间的关系很像闪灵,行宫里那些空空荡荡的走廊,幽灵般的仆人,永远是静止或者笔直推进拉远的镜头直直地望着人物,就像人为地给观众制造了tunnel vision,让明明空旷规整的空间变得好像很狭窄逼仄。

直来直往的镜头多了连观众都有被框死的感觉,以至于戴安娜回到自己长大的庄园,在幻想中跳舞,镜头终于转了起来的时候,连我在银幕外都深切的感觉到了放飞的自由的感觉。

镜头总是怼着人脸拍,让我很回想起看小丑时的感觉。

两部电影给我的感觉都是,把人脸上悲伤的表情奇观化,那么逼近的让我盯着一张巨大的人脸,太有冲击力了,就好像一定要我把这张脸上的每一丝悲伤都压榨出来。

尤其是这部电影里提到了很多秃鹫一般的媒体和公众,戴安娜最大的反叛就是不愿意拉窗帘,这就让一直盯着银幕上她脸的我感觉到了微妙的媒介自反。

不过我特别不喜欢电影里几乎所有的意象植入。

被轧死的鸟实在是太初级的意象了,主要是戴妃的故事实在是太被人熟知了,你在电影的一开头放一只被车轧死的鸟还给一个这么长的镜头,观众一下子就联想到了。

再后来再一次次的出现,还让戴安娜跟鸟对话,还让查尔斯和威廉射鸟,这么浅显的意象一遍遍地重复就有点没意思。

更不喜欢的是安博林,每一次出现我都无比的出戏,设计得实在是太匠气了。

明明其他的情绪传达都很自然到位,结果到高潮时候安博林就出现了,然后观众一下就因为这个超现实人物抽离了,得不偿失。

而且非要选一个这样的人物的话,我觉得这部电影里戴安娜的状态更贴近哈姆雷特里的奥菲利亚而不是安博林。

这部里情绪传达最成功的媒介是配乐。

平静时候钢琴的音色就像行宫外冬天低饱和度的草地一样灰暗阴沉,情绪起来之后弦乐真的如泣如诉,最高潮的时候会有凄厉的管乐加入,配上管风琴层层叠叠的混响,就是戴安娜在哀鸣。

虽然如此,虽然有这么多要吐槽的,但中间我看哭了三次,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非常不寻常的。

当然,戴安娜对我来说也是一个不寻常的人物。

她是我童年一个很重要的女性人物符号。

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正好赶上威廉凯特大婚,报纸上铺天盖地都是这个的报道,几乎每一篇报道都会提到戴安娜,回顾一下戴安娜和查尔斯的“童话婚礼”,以及他们的婚姻是怎么破裂,戴安娜是怎么死去的。

三年级又正好是我开始每天看报纸大量汲取外界信息的时候,连续好几个版面戴安娜长长长长的头纱裙摆还是很有视觉冲击力的。

我又是地摊文学爱好者,而几乎每一本什么《世界未解之谜》之类的书都会有“戴安娜王妃车祸未解之谜“,于是戴安娜在我的心目中就同时变成了童话故事和阴谋论的主角,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双重身份。

再大一点的时候看了一些她的纪录片,得知了她的痛苦挣扎,慈善贡献,时尚icon身份等等等等。

戴安娜逐渐在我心中成为了一个符号。

她是一个时代偶像级别的人物,但她是让我觉得极少数甚至唯一一个真正“被动成为”时代偶像的人。

给她带来名气和全世界瞩目的是完全不由她自己控制的婚姻,以及与之附加的完全不由自己控制的生活。

在她自以为终于逃脱了她以为控制她的皇室的时候,媒体八卦小报公众摄像机闪光灯和狗仔构成了更无法逃脱的网,她最后也死于狗仔的追击。

她的一生完全是风雨飘摇大起大落,但最神奇的是她被人所知的形象似乎从未改变过。

这对于一个每时每刻都在被无数双眼睛检视了数十年的公众人物来说简直就是奇迹。

她被最开始被公众知道时的形象就是:一个美丽,善良,天真活泼,有些叛逆,热爱时尚的少女。

她死时的形象似乎还是:一个美丽,善良,天真活泼,有些叛逆,热爱时尚的少女。

这些形容词都不是什么难得的品质,但是始终保持这样是非常难得的。

这实在是很难解释,我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我看这部电影时忍不住将它和我以前看过的女性传记电影对比。

然后我就联想到了最近看的一部,是《铁娘子》。

我很不喜欢《铁娘子》,以及其他跟它一样只注重于表现女性主角情绪情感这一个切面的传记电影。

把玛格丽特撒切尔这样叱咤风云的女性人物削减成emotional being在我来看是很冒犯的。

但看《斯宾塞》的时候我却没有这样的不爽,尽管这部电影也仅仅表现了情感情绪。

我认为是因为戴安娜这个人物放在所有女性名人里是特殊的。

很难说她自身有什么撒切尔那样必须被表现的成就,如果没有成为王妃,戴安娜是一个普通女孩,当然,她还是一个上层阶级的贵族,但是她自身没什么特殊的。

她的独特性就在于她的普通。

她的王妃身份就是把一个普通女性所经受的痛苦放大,然后摆在公众面前检视。

然后公众目睹了一个普通女性如何挣扎着但最终承受住了这些痛苦,即使她自始至终都是柔弱的,几乎无力反抗的,哪怕偶发暴力也只是通过自残内化地伤害自己,但异常的坚韧。

我喜欢这部电影也在此,通过完全聚焦在戴安娜的情绪情感上,它就是把这种内化的反抗过程奇观化,到最后戴安娜就像一个伤痕累累的圣徒。

她是一个受害者,但又像一个殉道者。

就好像the more pain she is in, the holier she becomes. 这是我觉得让我看得很emotional的原因,因为她所承受的痛苦,她的挣扎,是所有女性多多少少可以共情的。

在看的过程中我有时想到自己,有时想到我的妈妈,有时想到我的外婆。

这部电影挖掘了戴安娜这个被过度消费的公众人物最独特的一点,她潜在强大的情感能量。

戴安娜的痛苦被表现过无数遍了,但她不只是一个纸片的悲剧人物,她面对这些痛苦的努力和挣扎才是这个人物最吸引人的地方。

她的人生真的没有比candle in the wind更合适的形容了,风中的烛光看上去每时每刻都有熄灭的危险,但她没有熄灭。

 7 ) 好的演员是对“演技”一窍不通的人

我们看到了她:站在空荡荡的餐厅,对着服务员说话。

她的妆容、衣着,她的神情、动作,她的腔调、表达,我们不仅看到了,还听到了。

这是多么奇怪,我们该如何相信这就是戴安娜。

她显得如此矫揉造作,就像一次毫无准备的选角表演。

无论这是不是因为戴安娜的形象已然“神化”,抑或无法接受这位理想人物的影像化,我们都无法满意这样的表演。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也许尽了全力,但她模仿戴安娜的举动,显然失败了。

也许不是克里斯汀·斯图尔特演技的问题,而在于一个更加深层次的话题:历史人物能否通过表演重塑?

显然这是一个伪命题。

表演只能在与现实相背离的层面, “还原”真实:在戏剧舞台上,这借助于夸张与过度的表演获得,因为舞台预先约定它乃真实世界的模拟,因此戏剧毫不惧怕表演的失真。

但在影视作品里,表演只能以素朴、自然的方式进行着,因为真实的环境取代了虚构的舞台。

帕布罗·拉雷恩走入了歧途。

他将现实世界当作了舞台,将电影演员当成了戏剧演员,他用舞台表演的模式要求电影演员。

看他是如何呈现人物的:让摄影机贴近演员,跟随演员运动,尤其是对准演员的脸,如实记录演员的一举一动。

这是一种戏剧舞台上塑造角色的模式,而非影像表现人物的最佳方式。

电影应该要设置情境。

情境的意义在于,观众不是通过演员的表演被动接受人物的形象,而是在情境里体验人物的状态,进而感知到人物。

借用一个比拟的话,情境就像导演在电影里设计的坑,诱骗观众跳进去,其结果是观众与人物的合一。

当人物遭遇情境,陷入困境或做出反应,观众也能以同样的方式(陷入同一情境),体验到与人物相似的状态。

这才是电影塑造人物的方式,而不是一味靠榨取演员的表演不断接近历史人物。

重塑永远会失败,因为模仿永远达致不了原样复制的效果,只能沦为二流的再现。

而且因此之故,观众也只能被迫接受导演为人物设定好的形象。

通过情境,新的人物创造出来了。

由于不同观众对于情境有着不同的感知,人物的形象在每位观众的心里都是不同的。

电影的诠释不再是单独一条途径,而有着无限种可能性。

帕布罗·拉雷恩显然不谙此理,他就像卖力的戏剧导演,利用演员的表演功底,细抠每个举止神情,来达到他心目中戴安娜的形象。

更加糟糕的是,他选择的还不是最优秀的演员。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的表演即便不说差,也达不到好的标准。

她把戴安娜演成了自己,而这与帕布罗·拉雷恩的意图显然不合。

 8 ) 令人失望….

這部應該分在同人作品不是歷史改編,電影中沒有嘗試提供超越印象以外的historical context,並且許多情節都有怪異的美式生活移植感。

「改編自真實悲劇的寓言」似乎成為推卻改編倫理責任的免死金牌,我並不在乎皇室觀感或反映,因為父權之下,有時指出不同的觀點便會使人心生不快。

心生不快並不是界定改編優劣的標的,此片真正失敗的在於詮釋黛安娜私面貌時,卻高度複製性化凝視的表演。

電影的想像是如此令人失望的貧乏,突破父權凝視的女性便只能讓她跳舞、奔跑,以及發展同性情誼。

而回到許多人爭論不休的該叫「黛妃」還是「史賓賽」,電影的處理草率到我覺得這並不重要。

於是奇異的看著一眾空洞人偶在遊蕩著安娜博林的鬼莊園裡扮家家,繼續上演空洞精神疾病、鬼魂糾纏戲碼。

電影給了一個非常空洞的驚悚情境,以及無法收拾並且欠缺說服的轉折與收尾。

一部宣稱看見華美衣裳下禁錮生命的作品,到頭來只剩下華美衣裳。

 9 ) 飞往自己的山

饭后心血来潮想看一部关于戴安娜王妃的电影,网页搜索出来的却是《斯宾塞》,我迷惑地改变关键词、软件,找到的仍然是《斯宾塞》。

然后才明白:剥开王妃的身份,她的名字是斯宾塞。

也许正是他们对她的尊重吧。

首先不得不说,影片评价完全的两极分化,批评影片的人或是不喜欢演员,或是不喜欢戴安娜,又或是认为影片演绎的与戴安娜本人相距甚远。

不过我个人还是挺喜欢这部影片的,诚然从现存的一些图片、视频来看,戴安娜是独立自信强大又充满魅力的女性,而小k表现的戴安娜却是“情绪不稳定的”、敏感压抑的王室牺牲品。

但是现存的许多影视资料或许正是戴安娜尽力走出了阴影后的时期留存下来的?

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在一个充满条条框框,被世界瞩目的英国皇室中蜕变成后来的模样,甚至在有了两位可爱的王子后忍痛离婚,其间的经历显然不那么简单。

影片或许有所夸张,但却能够帮助我们去感受戴安娜作为王妃时的痛苦与挣扎。

从这个角度来看,演员还是挺贴合角色的。

(以及真的与我想象中的戴安娜的风华绝代相吻合!

)但是也正如一些批评指出的那样,无论真实的她是怎样的,在大众面前她永远都是得体优雅的皇室代表,影片表现的有些偏离。

说到这里,想到电影中查尔斯王子数落戴安娜“The thing is,Diana,there has to two of you.You...There's...There's two of me,there's two of everyone.There's the real one,and the one they take pictures of.”两幅面具是查尔斯在适应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生存法则,只是他真实的那面都交给了卡米拉……电影借查尔斯之口说出了许多人对戴安娜人生悲剧的看法,她是一个真诚的纯粹的人,学不来他们的面具,因而与金灿灿的牢笼格格不入。

但其实也如前面提到的那样,戴安娜在镜头面前,在大众面前,永远是亲和的微笑的富有感染力,像一束光照亮她经过的每一个地方,但在另一面却怯懦、压抑,她爱这个世界,相信这个世界,唯独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这样一看,她也有着两面,但是不同于查尔斯,她的两面一面对外一面对内,更重要的是无论哪一面都写着“真实”。

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或许是查尔斯的两面,我们应该形成两面吗?

其中的“度”又在哪里呢?

前不久一位不那么熟悉且很少联系的长辈不断发消息邀请我一起出去玩,在我借口没时间后她又再三表示下次有机会一定要怎么怎么样,我下意识地“非常开心”地答应了,并提出对未来一起游玩时的设想,顺便“非常感激”地道谢。

等发完消息,看着亲昵的聊天记录,我突然陷入迷惘,这是不是一种虚伪?

我明明不想去也明知未来不会去,现在却能够如此熟练地伪装出别的样子,我是不是有些虚伪?

我努力想说服自己,这不是虚伪,这只是普通的社交习惯,难道我要对长辈恶言恶语吗?

可随之而来的是,那为什么我不能只是冷淡地回消息,让长辈感受到我不情愿的态度呢?

为什么要给予别人希望呢?

我想不通,我觉得这或许属于虚伪,但是又觉得这不应当违背了“真实”,否则它只会让人与这个世界不断产生冲突,我不相信让人长久痛苦的“真实”是“真实”。

这与查尔斯所说的“两面”无甚区别,那么我们应当认同他说的吗?

如果认同,为什么戴安娜会成为传奇,会长久地被后世怀念呢?

如果反对,我们又要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永远耿直?

想不通这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是当下的我对未来的期许是做一个有棱角但并不尖锐的人,保有自己的坚守却不扎伤别人。

最后再次感谢这部影片让我得以遥想昔日的戴安娜,隔空感受她被捆绑被束缚到无法呼吸,如被斩断双翼的鸟儿般的痛苦与绝望。

观影时也不禁想起前几年一本畅销书的书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她不再有机会飞往自己的山,但是我们仍然有机会。

 10 ) 美人剪窗帘,深坐颦蛾眉。非只泪痕湿,心恨知是谁

小K是真美,但也是真的没有气场。

虽然能看出她已经注意体态了,但依然和王妃有些格格不入。

出场的问路戏眼神闪躲的并不自然,虽然当时戴安娜身心俱疲,但毕竟这里都是路人,委实过于战战兢兢了。

眼神再坚定一些,笑容再柔和一些,或许更能和之后身在皇室时的无望形成对比。

另外就是全程戴安娜都带有极强的情绪,到场迟到,吃饭迟到,照相迟到,和孩子在一起被人叫吃饭不出来,自己呆着被人叫吃饭不出来,该吃饭的时候不吃,晚上自己摸进厨房,并时时刻刻产生幻想。

她的态度似乎在表现隐忍,但所有行为都在反抗。

或许这是要表现她内心的拉扯,但看上去却更像混乱。

影片最大的问题或许是,节选戴妃三天的反抗,却不提其成因。

只一句他竟送我相同的项链,和被皇室的规则所束缚。

这让不了解戴妃的人和了解戴妃的人都会产生不好的体验。

另外就是影片基本上立足于戴妃的立场,虽然她的情绪控制也并不一定会让观众对这个角色产生共鸣,但显然女王和王子都是被置于了反面的位置,这点多少让人有些尴尬。

威廉和哈利真个更喜欢和母亲在点满蜡烛的房子里玩真心话大冒险,而不是在大草地上猎雉鸡么。

当然你可以说王子们厌恶拿枪所以讨厌后者,但前者真的是会这个年纪的男孩子兴致盎然的游戏么。

而最后戴妃的反抗就是带孩子们出来吃KFC。

然后呢,她势必还是要回到宫禁森严的皇宫去。

但我们都知道戴妃故事的结局,虽然令人扼腕,但如抛去阴谋论,她是死于与皇室对女性的禁锢和社会对隐私窥探的反抗中的。

可以说她是选择了更为强烈的对抗的。

而电影节选的片段却避开了这些,而是着重于她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而自始至终她的抗争都势单力孤,杯水车薪,甚至显得有些歇斯底里。

戴妃之所以被人们记住与纪念,并不仅仅是因为她是皇权和婚姻的受害者,还是因为她所做的慈善事业和亲民态度。

而电影全然不提后者,这让戴妃在情节中就是以一个受害者的弱势形态出现。

多少有一些以偏概全。

《斯宾塞》短评

6.5/10。一部“好看”的电影,一袭白裙倒在马桶旁崩溃的一幕太美了。恐怖片手法拍囚牢中的人物是很难失误的选择,厨房偷吃一段非常《闪灵》。美颜滤镜般的调色弊远大于利,虽可找补为暗合王妃亮丽的表面人生但我希望在不同节点能转换不同风格;与相似调色和故事的《吞咽》相比缺少灵气。稻草人、鸡、铁丝网等等太多直白的意象了,相反的绝代艳后更肆意、更自由。鬼魂指引意外让我想到红楼梦。

7分钟前
  • 乍暖
  • 还行

这个大概就是典型的,表演情绪然后完全陷入情绪的那种电影,所有演员都没有什么特别亮眼的地方。

8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又是跳舞,又是旋转,又是走廊房间行走穿梭,又是精神崩溃大型MV,下一个被荼毒的“皇室”女性形象又要是谁。刻意的各种象征(死鸟、稻草人、项链、安妮博林)拼贴得满满当当,凑不起一个完整的逻辑能自圆其说的人物,剧情大概就是戴安娜遇到各种工作人员都讲一堆莫名其妙的话生怕别人不知道她崩溃了她真的崩溃了,然后就莫名其妙回到小时候的家里然后她就自我解放了(?)。年初看了戴妃的纪录片,困扰戴妃的心魔在于她自始至终被丈夫剥削利用,糊里糊涂成了三人行中最多余的那个,实际上一刻也没有被爱过,一切都只是源自十九岁少女一时的虚荣。这种错误、有毒到极致的婚姻抹杀了她对自己的全部认知,消灭了斯宾塞这个自我的价值,但她坚强地重建了整个自我,她履行了她的责任。导演和编剧是了解这些的,但叙述实在太烂了,唯一的亮点是各种香奈儿。

9分钟前
  • Sueee鹿🦌✨
  • 较差

没头没尾的,一上来王妃好像就已经精神不大正常了,结尾也就是带着两个儿子进城吃顿肯德基而已。以前开玩笑说容易拿提名的一个是传记片,一个是神经病,好家伙这又来一神经病传记片。小K快成好莱坞杨幂了,演谁都一个样,抽动嘴角、耸起肩膀来回扭动,小动作过多了,真实的戴妃应该也没这样吧?看完倒没觉得皇室有多压抑人性,更多还是她自己作。几场幻想精分戏还不错。这事儿放到现在就很好解决了,给我安个空调+wifi,我可以永远住在深宫大院里,hhh

1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戴安娜,或是困在时间里的斯宾塞。时间在这里不再构成电影的推动力,因为观众几乎不期待再从这个家喻户晓的悲剧里获得什么新的故事。因此导演很机巧地将时间和戴安娜并列为主角,讲述了一个她们如何失去彼此的故事。前半小时期待值并不高,以为不过另一部典雅精巧的标准英片。但其后无休无止的音乐,古典爵士流行乐;眼花缭乱的服饰,羽纱绸缎珍珠链,让人开始明白,连看似精美的电影制作也可能是隐喻的一部分。在这里,形式成为隐喻,层出不穷的形式美只为营造出一种让人透不过气的包裹感。在一个永远只有「现在」一种时态的庄园里,过去与未来都成了具象的幽灵;任何妄图接触他们的人,最终只能与他们相伴。2021.10.08 LFF southbank

16分钟前
  • 易水寒
  • 力荐

服装很美,小k很美,再好的山珍海味也比不上一顿肯德基。

21分钟前
  • 深邃
  • 还行

用各种形式来描述枷锁,服装、致敬、运镜等等,甚至音乐。让观众如她一样压抑和焦虑。

2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树立相当标杆的电视剧,糟糕的音乐剧还有不成功、却足以抓住视线的2013Naomi Watts版…相关的纪念与戏说从未停歇,并总能找到一个新的角度来“侵犯”与窥视。要把这样千篇一律的命题和故事拿来用,是个难关;然而这是已经有过《第一夫人》的Pablo Larraín,显然如此不同:关于Anne Boleyn的引用,那些从不掩饰的情绪以及卸下伪装后的释放…几番想象就全然将知道的进行推翻,重新试图感知站在风暴中心并是否思考其它的她。Kristen做得足够印象深刻,但不能移开的依然是在哪里都在发光的Sally Hawkins。

26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AMC 我真TM信了粉丝的邪,居然期待Kristen突然就会演戏了。万万没想到预告片里剪出来的镜头已经是她演技的全部了,我看完电影都学会了:偏头、耸肩、闭眼、睁眼。连一分钟的跳舞镜头都演得无比僵硬,戴安娜看了都要气活过来。小K在这部电影里,除了美,几乎一无是处。白瞎了服化道、摄影和配乐。剧本也写得有点问题,刚开始的时候我还非常替她难过,我非常能体会或想象生活在聚光灯下的不自由、压抑的痛苦,到后半段完全无法与女主角共情,再加上小K的捉急演技,原本该表现出的痛苦心碎全成了矫情和作:和王子结婚的时候以为过家家吗?不知道要履行皇室成员的职责吗?每天不工作就吃得好穿得美,凭什么呢?扮演好一个皇室成员不就是工作内容吗?全片最让我心酸的反而是两位儿子的一小段台词“想要过一个普通的圣诞节,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29分钟前
  • 竹淡刻骨
  • 较差

戴安娜是这样的?感觉一点不能共情,甚至感觉她很作…

33分钟前
  • Hi Friday
  • 还行

说到底,叛离皇室与重返家族压根是两回事,把戴安娜不幸的出口寄托于父亲、祖宅、旧时光、中产生活、肯德基,未免是创作者太一厢情愿的粗陋勾连,一种庸俗的心理主义对主人公简化。全片俗不可耐且无话可说尴尬尤其体现在对Anna Boleyn的空洞召唤上。从《第一夫人》降级到《斯宾塞》,剩下的只是一套静态的肖像美学,真正的叙事和人物动作已被精致姿势所瓦解。

36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A. 太惊悚太焦虑也太悲伤了。一栋庄园(和它代表的制度)如何压垮一个生命,我哪里是在看皇室婚姻,我明明就是在看《闪灵》。用魂穿库布里克的对称构图和推拉跟拍,去构建仪式的牢笼,追踪逃亡的路径。视听上的双重压迫像两小时的panic attack,也正因如此,窒息后的释放和释放后终究未能到来的“未来”,才显得格外宣泄与感伤。史钊活女士的表演和这种沉浸式的精神体验相互成就,看到最后你会真的相信,她就是戴安娜。2021.9.4 Venezia

39分钟前
  • 双晚
  • 力荐

······这不是戴安娜。真的看不下去了,剪辑混乱 ,不知所云。呈现出来的形象是一个男凝视角下的疯癫女性形象,这不像是精神压迫,更像是疯了。香奈儿到底是给了多少赞助费啊我想知道?就算是拍广告片都不知道要表达什么。

40分钟前
  • 半途而废第一名
  • 很差

只截取特殊时段的传记片我很喜欢,小k的演技在进步,就是影片内容过于意识流了。

42分钟前
  • 西北偏北
  • 还行

7.4/10 《小岛惊魂》,名为Spencer的幽灵逐渐意识到自己是幽灵的故事——圣诞三日回魂夜,稻草人上父亲的凭依物,(无意义的)称重(寻回21克灵魂的重量),永远暖不起来的屋子,ghost whisper,只有past and present没有future,摄魂的相机闪光灯,回不去的家(庭),say you saw a ghost,they dont want us to be people.传记片的新思路,用惊悚片来致意亡魂,可惜在一段把幽灵身体性展现到极致的蒙太奇后,故事就急转直下草草收场

47分钟前
  • 千反田折棒
  • 推荐

比较好的展现了戴安娜彼时濒临崩溃的心态,无助孤独和无处可逃的窒息感用很惊悚片的方式传递出来。但我不太能get到KS的演技,她的台词太劲劲儿的,静态特写镜头下都非常美,但仿佛一个美丽人偶缺乏生命力,或许这某种程度上就是被皇室压得喘不过气的戴安娜王妃的真实状态?

50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英国王室因为戴安娜将被永远钉在耻辱柱上

54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不知道前因后果的话会觉得小K又瘦又美但是很作同情什么野鸡最后不是还要吃肯德基!本来大家相安无事非要搞事情…广角镜头更显瘦了画面很美摄影很好衣服很美人很美就是发型不行

56分钟前
  • 小法
  • 还行

Really tired of all the Diana impersonating actors and stories trying to depict what really happened to a real woman who got caught in a loveless marriage under constant spotlight. It’s just so very tiring. Let her Rest In Peace.

1小时前
  • 水色
  • 很差

一部人物状态主导叙事的影片,而状态的呈现主要通过镜头。推拉、广角、仰拍、跳切,简直电影技术大赏。一个皇室,一个面孔会出现在以后货币上的女人,一个换衣服必须拉上窗帘的女人,一个濒临崩溃的女人。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约翰.卡索维茨式的女性角色,一个在沉沦和寻找本真此在的张力下进入“垂死”状态的女人。不过没有卡索维茨那么绝望。最后段落时空的跳切和场景的布局颇有《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影子。话说小K这种辨识度过高的演员似乎更适合纯虚构的角色。

1小时前
  • 7级残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