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Q FICTION系列第三季,仍然是看完满脑子谜团的一部作品。
尝试抽丝剥茧,梳理出几个能够捕捉到的主题词。
「表里反差」《向饭沼一家谢罪》饭沼一家人看着体面光鲜和睦,实际掀开露出底子是对家庭成员之一的深挚恶意。
《魔法少女山田》出场的山田老师,他的形象展现得很善良,对教育有近乎笨拙的坚持,真心为了孩子们好。
以一个中年男性的身份装扮成魔法少女上课,被嘲讽或报以猎奇审视也无所谓,想要让更多人看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把枯燥的知识变得kirakira闪光。
几乎从这种塑造展开的第一秒就心怀警惕,暗暗等待着要揭开的反转。
停留在常规的叙事套路,往新闻屡见不鲜的校园犯罪类型去想。
而制作组给出的真相,再次超出这份普通的预期。
单方面的叙述是不可靠的,在他单方面的叙述里,也早已暴露出微妙不和谐的地方。
比如他说到被迫离开学校的缘由,“半夜前往霸凌者家里教育”,代入现实情境,霸凌者是小学生,半夜应该是入睡时间,他是怎么进到家里,又怎么对ta进行的教育训话。
就算是作为成年人的父母来看也非常惊悚。
还有对待跟不上课程的女孩,觉得她可怜,没有经过邀请就前往家中对她进行课业辅导,遭受到父母投诉。
在他的故事版本里,乍听上去父母是胡搅蛮缠不理解他好心还害得他丢工作的挑事者。
稍微换个角度,站在父母的思路上,很容易能发现种种微妙错位之处。
但这些父母又好像的确没有尽到为父母的责任,山田老师在前半段呈现出来的,依然是一位行为有些过激,本心却完全为孩子们着想,可能社会化不够充分、有点古怪的好人。
「创伤治疗」山田和酒友的谈话,纪录片中这段小插曲似的情节,完全是明牌透露线索,每一段台词都意有所指。
小学三年级在班级孤立无援,多亏一位女老师的关怀才能顺利撑到小学毕业,关于山田的描述很耐人寻味。
三年到六年级,足足三年时间,全靠老师施与的一点微末关爱。
他在班级的处境并未得到改善,怀疑长期处在被霸凌的状态。
拍摄纪录片的时期,山田已经是中年人,是连说起高考(共通テスト)都嫌弃次数太多,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还在念叨的年纪。
进入社会后有新的琳琅满目的课题,他却好像被困在过去,还在小学阶段留下的精神刻痕里打转。
这一点也反映在贝塚身上,追查山田过程中重返荒废的幼儿园,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创伤现象。
小时候亲眼见到老师打扮成魔法少女上吊自杀,长大后回到故地,戴上魔法少女面具,反复拍摄观察天花板,近乎诡异着迷的状态。
深深受创,却又控制不住地一遍遍回看现场,唯有如此才能治愈。
不自觉在这种行为模式里重复。
山田也是同样的原因,渴望回到学校,回到教育一线,完成当年女老师对小学三年级的他的救赎,这种行为路径的无意识依赖和重复。
他要制止更多潜在会成为霸凌者的小孩子。
要拯救被霸凌的小孩子。
要拯救过去的他自己。
这份救赎,唯有当他顶替记忆里强大而光明的老师身份才能做到,才能再度拥有确定的安心感。
倒回去看他的自述,半夜到霸凌者家里训话,主动辅导跟不上课程的孩子,这种种行为,不是一个成年老师的专业行为,更接近一个孩子梦想中的英雄叙事。
「害怕小孩」酒友说感觉到山田并不是喜欢小孩,而是恐惧害怕小孩。
山田说要把孩子装进教育的框架里。
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改造潜在霸凌者的目的。
学生们无辜可爱的脸,在他眼里或许更接近戴童真面具的恶魔,看起来幼小的孩子,在大人看不见的视角下,能够对同伴做出无比残酷的举动。
他想要从源头制止恶的孳生。
苦口婆心用爱来教导,大发演讲什么爱的种子,底下小孩子们脸上都是无聊茫然的表情。
冷场。
山田受打击,被导演三田伪造小孩子写的信挽回信心。
心底已经对此产生怀疑,小学面试是他重返学校的希冀,面对面长期和学生相处灌输观念,全部希望都寄托于此。
如果能够通过,或许不会导向本片的结局,又或许他的个性还是会重蹈覆辙,再次被家长投诉失去教师职业。
没能通过面试,直播间出现的升级版魔法少女,造型更漂亮自然的版本,是纪录片导演为自己的作品圆上的一笔伪励志结局。
现实中的山田应聘成为幼儿园事务员(并非老师岗位),经过种种挫折和失望的尝试,直到某天他产生了绝妙的灵感,魔法少女在现实中成真,魔法真正进入孩子们的心恒久不会被忘记。
他最终选择施加魔法的办法,是极致的恶意的冲击。
对一群幼儿园的小孩子们,施加本不该承受的残酷场面。
把自己的意志不经允许强行加诸无辜的孩子们身上,彻底扭转,给他们造成一生难以愈合的创伤,有的害怕魔法少女看到就逃避尖叫,有的产生暴力倾向,有的重复写小说不断描写魔法少女飞起来那段。
不断扭曲自己的记忆否则无法快乐地生存下去。
在极恶的这一端,魔法咒语的确成真了。
达成扭转孩子们(部分)心智的愿望。
无法种下善意的种子,就以强烈的恐惧和绝望浇灌。
「三田和山田」三田到底是不是山田的女儿。
这点是看解析才意识到的,受到很强烈的冲击。
直觉告诉我应该是。
仍然是酒友那场,特意安排山田老师拿起摄影机,给了导演三田一个正面镜头。
原本看纪录片中偶然露出三田的衣服和声音觉得很年轻,看到正脸发现是个少年人,似乎是在校生,怎么早早在拍纪录片,怎么找到的山田,从三十人观看的直播间?
如果三田是女儿,山田拎着礼物在生日当天去看望女儿扑了个空回到家后的消沉,这段就充满了刻意为之的情绪起伏,令人不爽。
前面写下的种种分析也需要重新梳理,以“三田导演是女儿”和“三田导演不是女儿”为前提,可以写成两种版本迥异的解读。
(首发公众号:剔青)
唱了会死的歌,这种城市传说令人熟悉。
围绕此展开的探索,从各种素材和角度逐渐挖掘拼凑出一个人的经历。
恐怖悬疑的外壳下是社会现实的残酷。
恶与执念的辐射。
山田小时候被霸凌于是对小孩无意识的恶感到害怕,但自己被教师激励,决心投身教育,寄希望于此改变小孩或是弥补小时候的自己。
但社会并不是靠善良热血就能驰骋无阻。
被辞退后网络直播、线下公益教学,试图再次重返校园失败,幼儿园事务员疑似又被辞退。
在孩子面前上了人生最后一课,在与孩子们的合唱中结束生命。
山田的怪:偏执的善意,似乎不合时宜,夜晚教训在校园中霸凌别人的小孩,夜晚帮小孩补习。
热爱教育,努力完善教学效果,不辞辛苦穿上魔法少女装扮山田的死:是多次被现实打击,教育理想破灭后的万念俱灰,是以自身生命对世界对小孩的报复,是希望用自己的死亡赋予魔法少女山田真正改变、教育小孩的魔力,还是一直对被误解,被边缘的无力和压抑的最后反抗?
套中套:txq团队在伪纪录片作品名字中直接点明属性《伪纪录片q》,山田大叔的纪录片的监制三田,在这部《魔法少女山田》的制作中做了什么?
剪辑的不连贯和穿帮,季节的不合逻辑,是否误导了观众?
重返网络直播的山田(突然放大的镜头,白皙的脖子和与往常不同的头套)是真正的山田大叔吗?
谁把《唱即死之歌》(明显是监控里的片段)传播出来的,目的是什么?
三田是要揭露真相还是为了传达励志的正能量而不顾现实真相?
是否这魔法山田第二部也是伪纪录片?
团队对于虚构和真实,剪辑和纪录片的定义,所玩出的花样,以及这部使用的媒介,再次体现了其将创意、人文关怀和惊悚元素的结合的优秀表达。
期待后续作品。
把《魔法少女山田》看完了,感觉最后的揭秘太朴实无华了,明明前两集有那么多细节,但是最后却没有把伏笔完全暴露出来,而是继续隐藏。
TXQ这个系列一向重视细节,很难想象那些伏笔其实是不存在的。
比如第一集里,在节目组进入房间的时候,桌子上就已经有魔法少女头套了;比如第二集的时间重剪辑、以及“天上夜空的发光体”、为什么打院长后逃跑摔倒、如此等等,都缺乏一个终极意义上的解释。
作者本身也是知道的,但是为什么这么处理呢?
包括最后一集还故意做一个三田的片尾,是想暗示什么呢?
想不通。
而且这个企划还有一个漫画在更新,讲的是一个恐惧魔法少女的大龄上班族的故事……根据日本那边的评论,似乎是【魔法少女山田】本身变成了【都市传说】。
明显这个世界观还有别的内容没暴露出来,为什么不揭秘呢。
还是说真的就只有这样了吗?
我仍然很好奇第一季的照片里,为什么沙滩的人们集体转向海边;好奇贝冢为什么一直戴着魔法少女头罩,为什么这个以灵异世界观为招牌的系列故事,在第三季却几乎没有灵异元素。
为什么?
为什么?
第一次写长篇,不好意思献个丑首先,先说说这篇我的观感吧大概饭沼>魔法少女>菊江 取材角度是相当新颖,魔法少女皮套+边缘人群+媒介暴力的讨论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很多人第一集都认为是性剥削wcn或是xie蕉相关,结局却转向了一个巧妙但不失力度社会议题上面。
如果真转向前者就不免会受到伦理谴责 剧情方面采用了嵌套结构,通过三田的纪录片和本作反复嵌套达到混淆观众认知,但剧情谜面设计还是有些简单(但真是结局吗?
还是说三田给我看到的结局)剧情人物动机设计略微欠考虑了,有不少很难说的通地方下面会详细说明一下,这也是我觉得不如饭沼的一大要点 演绎方面稍显剑走偏锋,这一部的嵌套结构并非是故事与故事之间的嵌套,而是故事和该作品的嵌套,这势必会考验观众对于细节的发掘包括创作者对于故事细节的把控程度。
能够看出来创作团队的突破和想法,但在第一集还是出现了不少干扰项和无效镜头,加大了观众门槛势必是一个会有“争议”的作品并且个人觉得稍有炫技之疑。
接下来是我个人对于剧情的解读我们看到的结局便是(三田的纪录片并没有把监控摄像头录进去)山田最后在幼儿园的小朋友面前自杀了(是上吊自杀对应魔法少女会飞包括最后监控特写给的是教室的顶部)而这里我们需要分析一下本篇主要人物的事件动机(有些地方不太能解释)山田:1.为什么山田要自杀?
我的猜测是山田本身生活过得不如意,考试没考上妻女离开自己加上从小的创伤让他对于“善良和保护弱者”出现了偏执的想法,而三田也是促使山田紫砂的推手,在第二篇中不断几乎可以说是逼迫山田去继续扮演“魔法少女”只为了自己的作品能够更加精彩吸引人。
而忽略了山田岌岌可危的精神状态最后酿成了这场悲剧。
所以山田的紫砂我自己认为可以分为两点 外在原因:三田让他坚持下去,但是最后外界的反馈给了他沉重的一击加上他的生活已经可以说是绝望了。
故此紫砂 内在原因:山田为什么会在孩子面前自杀我个人理解是他那个时候已经将自己与魔法少女的身份混淆了他最后在孩子面前自杀从现实恶毒的角度解释就是他的一场“自杀式报复”想要通过自己的死给其他孩子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
而这样解释貌似可能没办法补充为什么山田如此热爱教育和保护弱小这份执念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所以接下来是一个我的假说 他最后的紫砂行为或许他想要用自己的生命去给孩子证明魔法少女的梦,更多像是一种到死也在贯彻自己的信念,可是因为他那时san值已经让他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给孩子们带来的伤害(也符合之前他几乎强硬的释放善意的做法) 之所以这样猜测还有就是概念图魔法少女战胜了中年大叔这一意向(这个意向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之后也会谈到)从山田的角度来解读他的魔法少女身份战胜了作为真实的他,也就是丧失了自我所以最后他的执念做出那样的行为也貌似能够理解(从他逻辑来说)山田的故事可以说是悲剧性的,自己从小的创伤没有等来救赎,最后成为被奇观化的怪大叔,同时也给那些年幼的孩子带来了ptsd。
他唯一对不起的人就是那些看他飞天的小孩了……2.三田 三田作为故事的视角点也是讲述者,我觉得她的动机设计是有些不合理的或是创作者没有描写清楚的,在这里我也会提出我的疑问希望大家能够解答一下 三田可以说是“媒介暴力”的化身,通过恶意剪辑将原本黑暗沉重一个普通人的挣扎变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故事但是接下来我可能提出一个我觉得稍微有些大胆的想法 三田这一次是否是为了去给山田洗白冤屈才拍摄的第二部呢?
因为第三篇是一个发掘真相的过程。
最后那首歌曲和山田也得到了迟来的清白,三田得知山田死讯肯定是三田死后也就是2010年之后。
她估计也意识到了通过恶意剪辑还有过程当中种种不恰当的行为间接害死了山田,为了赎罪她再次拿起将镜头聚焦这个事件,只不过她之间依旧用了扭曲真相的手法带我们走进了真相。
这样也能解释明明这个魔法少女山田没有什么商业价值但是为什么三田要拍第二部但是这里也有不少我个人的疑问1.三田的动机拍摄这部片子的动机仍然不够明确2.三田的立场究竟是什么?
3.三田和贝塚或者说第二部是不是真的只是一个虚构的纪录片,而期间只有萌花是当事人其他人都是三田的演员?
4.为何最后要将镜头对准一直未露脸的贝塚3.贝塚作为第三篇的主角视角,这个角色作为一个当年受害者的角度进行调查,这个角色因为目前半啃生肉所以我只能提出疑问1.贝塚的调查动机是什么?
2.这个贝塚是真的贝塚吗?
最后说一说这部的不足吧1.角色动机除了山田以外其他角色的动机没办法自圆其说,剧情人物设计稍显出现了偏差2.将灵异放在次位,这次的故事比起前两作而言都没办法从灵异角度来解说,恐怖感更多是侧重人心和社会的黑暗,稍微可惜了这个题材更多像是跟观众抒发自己创作理念的一个故事3.第一集出现了不少无用伏笔和镜头,镜头语言和故事节奏没有饭沼好,有一些遗憾总体评分:3.5分(满分5分)
简单讲一下,我觉得这部片子跟之前的两部的联系在于都是日常中很小的事,就像第一部路边随处可见的传单诱发的事件,第二部深夜莫名其妙没趣的节目中深藏的恐怖,这部就是一个普通人的挣扎与奋斗,可能导演想要表达日常中每一件事只要足够深究,都会有着无限的恐怖,过于因为媒体和载体的限制,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消亡是无声无息的,到了如今只要你愿意去寻觅,就会找到在真相背后的恐惧。
以下是我对人物的分析与解读:贝塚阳太这个搜索能力确实是没谁了,也是这一部分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吧,我觉得评论们既然如此的阴谋论,认为一切都是三田爱子导演主导的山田先生兴衰,那你们更应该怀疑贝塚这一位远超常理的能力者,他能够一个人探索到如此多的信息,最后又不符合逻辑的攻击过去的院长,那为什么不能是他受到三田的雇佣来行使这一切呢?
但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倾向于,这一切都出于对于过去真相的执拗,就像他的老师山田先生一样。
山田正一郎从学校辞职后就被禁锢在了过去,在学校的时候是个过于热心的人,在日本这样的社会,在职场上做出超出常理的太多举动,自然会遭受人的非议,毕竟是个练空气都要读的国家,给我的初感觉是个很温和的人,兼顾责任心的同时也确实是热爱小朋友,这也是他失去工作后,又从事直播教学,又试图免费开补习班,最后在小学就职失败后去了幼儿园工作。
有些评论讨论说是三田诱使山田先生不断的去给小朋友们做补习,哪怕他其实不受欢迎,包括送的信也是假的,小朋友们的期许也是假的,那么小朋友的采访总是真的,他去幼儿园任职也是真的,无论别人如何诱导他,至少在他死之前对孩子的心是好的,是友善的,哪怕为此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家庭。
至于山田先生的死,我的看法是或许因为他的形象或者他的其他原因导致他将要失去幼保员的这份工作,所以才选择自杀,不过说实话,我能够相信山田先生的死是有隐情的,但我不太相信最后一段是山田先生在孩子面前自杀,不过目前主流都是说山田最后在孩子面前上吊,最后的视频有剪辑,进屋的时候拿着绳子等等,就目前的表现来说,都不足以实锤,我也会期待更让人信服的答案。
三田爱子三田这位导演想要拍摄自己想要的效果,拍摄山田先生的情况是一部分真实的,一部分利益驱使的想要继续,可以肯定她不是一位纯粹的记录者,开追悼会这里就已经明显感受到她的野性,追悼会到场的是山田曾经的同事和唯一的朋友,却不是他的家人,这场追悼会到反而像是一场刻奇(Kitsch),通过虚假的自我感动让其他人产生同样的感动,再过去这种行为是一种没有意义的自我愚弄,可现在是自媒体的时代,所以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好的流量。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一部,也是三田导演的作品,评论区大多都对这位导演口诛笔伐,主流观点认为她诱导了山田先生的自杀,甚至是吃人血馒头,我的看法比较纯粹就是一个普通的流量导演,她深谙如何获得关注和流量,与其说她在诱导山田先生去做什么,不如考虑她在诱导我们去如何思考,我们所有的感知和答案,都是从她这第二部记录片里透露出来的,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要把真正的导演演出等人都放在了本来未公开的第二集追悼会后?
有没有可能我们对里面所有人的认知可能一开始就是歪的,那我们对导演的恶意又来源于何处?
她难道不知道这样描述会把自己立于什么样的位置上吗?
事到如今也不会有答案了。
第三部与之前两部的比较,相较之下我认为没有恐怖的镜头,完全没有,这一部也没有超自然的力量存在,完全就是一个小人物的喜悲,可就是很简单的一部片子,三田很成功的让评论区疑窦丛生,大家都开始纷纷怀疑剧中的每一个人,现今的时代,讨论就有热度,黑红也是红。
最后感谢水清而深的翻译,感谢枫影FY7的片源,要说有什么遗憾的话,我还期待着第三部给我前两部的影评打脸呢,没想到又给我苟了一集,那么就在可能出现的第四部再见吧
首先,這一部看完我是真的很懵了,真相隱藏的實在太深,看了幾篇解析,依舊覺得腦補的實在太多了,可以說是腦洞大開,聯想的內容比給出的信息多很多。
像三田導演本人,她本來就一直稱自己拍的山田大叔的內容為電影(映畫),而不是紀錄片,所以她對內容進行編輯啊,剪輯啊,引導啊,都是正常導演的行為,因為她想要弄出故事性來,而不是單純的記錄,這其實無可厚非,本來就不是每個導演拍電影的目的都是單純的。
所以她希望這部電影可以讓自己收穫一些什麼也都很正常。
而且這一次真的只有三集嗎?
前兩季可都是四集啊,是不是之後會出一集有更多信息的內容做補充呢?
再加上看到有同名漫畫在連載,讓我覺得這次我們通過電視劇看到的信息,可能只是整個故事的一部分而已,所以現在做出解答可能為時過早。
反而最引起我好奇的是劇集裡一處不引人注目的細節,也就是唯一一處超自然力量的出現。
在第三集中,貝塚小哥在打完校長就逃跑的路上,竟然像有超能力一樣的漂浮了起來,實在令人感覺驚奇。
這是貝塚在正常奔跑
他轉身,估計是想看校長追沒追來?
轉身的時候雙腳伴隨漂浮,而且漂浮了起碼有三秒
之後雙腳輕輕落地
然後繼續轉身奔跑這裡除了突然漂浮非常奇怪之外,貝塚本人的反應其實也值得細究,為什麼他自己漂浮了,他一點不吃驚不驚訝?
他沒有任何反應,沒有發出任何驚訝的聲音,也沒有停下來看自己到底是發生了什麼,而是漂浮結束後轉身就繼續跑了,所以,他對自己有這個能力是完全不驚訝的,那麼,他到底還隱藏了自身什麼秘密呢?
山田老師最後的願望是把魔法分給大家,貝塚作為他身前最後的學生,不知道在教室裡到底具體發生了什麼之後,貝塚懂得了漂浮,這真的沒有什麼聯繫嗎?
這真的只是一個普通的,悲傷的故事嗎?
也許整個故事真的都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这几天又思考了很多,推翻了自己“山田最终恶意论”的最早结论,最后我想从心理现实主义的角度,分析山田最终极端行为的非戏剧性的、非扁平化的原因(本来写了一长串结果误删了,以下是碎片化的对结论和推理过程的再整理):非恶意,非连续,断裂的,非生计的,但根据网友提及的文件夹脑 CT 文件,脑部疾病的可能性?
一线教学的机会再次失去的危机(以前的失败累积,加上再次失败,身体原因以及其可能导致的经济困境现状、未来的无力作为背景,种种对梦想的阻碍让山田彻底失去希望,山田无法再接受了)?
山田最后处于一种非理性也非感性的状态,非积极也非消极的状态,非善意也非恶意的状态,其从意识上甚至病理上与那无法达成的教育者的意志极端不统一,而他最后所想出的“最后一课”,就是为了最后满足其将意志不统一统一的心愿,他分不清自己对他者(尤其是孩子们)到底在做什么、影响是什么了(甚至可能从他离开小学后,这一点一直在恶化,他从来只是通过教育者的自我扮演来满足自己的意志,而最多是通过孩子们的眼睛来确认、收获满足),他只是想让自己的教育(山田尤其在意自己教给了孩子什么,影响了孩子什么,山田在意的是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孩子,他只在意自己传播的行为,也不在意传播给具体的谁,传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刻骨铭心罢了,没有善意的滤镜式迷雾,也没有恶意的连续性构陷,最后的悬挂的教室,在山田的视角中,是有着他理想中的一切要素(包括孩子们,客体性符号性的被教育者)的“完满场域”,然后唱了自己认为的希望的歌,施展了“自我设计的魔法”,通过模糊现实、幻想完成最后的自我满足,然后结束那根本的无法满足的痛苦。
然后,没有什么三田或园长或其他神秘隐藏人物的阴谋。
在第一部纪录片后的一段无人关注的山田的生命过程中,山田的人生就这样结局了。
最后贴下之前自己“山田恶意论”的最早猜测:伪记录片中的山田生活的观众们和我们这些真实观众对山田的原初期待是:一位处处被抛弃的落魄大叔,通过新奇且奇特的装扮和举动鼓舞孩子们和生活中的朋友们,然后最终华丽复活的励志成人童话。
而这其实也是我们对社会的期待,期待受到社会不公和恶意的不幸的普通人能振作起来,而不是坠入自体绝望与对异体恶意的深渊。
我们给予山田的理想形象,与实际的山田极度不符,而甚至我们可能到最后都没有察觉其恶意是怎么一步步发育并爆发到在孩子们面前一边唱着“亲自写的希望之歌”一边“飞起来”的,可能连时刻跟拍山田的三田导演都没有丝毫发现他的恶意有表现出来,还是费力想通过剪辑和引导让其“不要偏离励志故事正轨”,但最后的结局无疑让之前所有的纪录片的暖意渲染都变成了极其奇怪的“怀疑的恐怖”?
至于对三田导演动机的怀疑,魔法少女山田第一部三田既然把素材剪成励志的氛围,那完全没有什么主观必要去意图“毁灭”山田,她怎么拍的,就会印证她想拍一个什么样的作品,对山田有什么期待。
而有些人说山田是被三田的摄像头欺骗了,他唯一能感受到的积极的能量源可能就是三田导演为其拍的纪录片了,剥夺了这个,他会更早的失去所有可能滋养他早已崩坏到极致的精神状况的善意水流,他的恶意显现时可能更早、更糟糕。
不过第二部(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这部),导演本人的目的就极其奇怪了,我甚至觉得这比山田的励志角色崩坏更恐怖,三田拍第二部时到底想拍什么?
而关于第二部以及怪谈得以产生的原因可以这么猜测:十年前互联网没现在那么发达得恐怖,一个幼儿园员工(还不是老师)紫砂的事情可能介入得早一些相关势力就能压下去,介于影片中有催眠师的设定,可能就是像有些朋友说的那样校方或警察请了催眠师为孩子们消除阴影,但并不彻底,所以成年后会有“奇怪闪回”。
而那些网络上的传言,可能有当时的相关人员的一些只言片语,但是不确定。
但因为有唱即死之歌的存在,说明一定有三田的“事后的努力”,因为校方人员不可能将其泄露出去,躲避还来不及呢。
而三田之所以把唱即死之歌、山田飞起来监控音频的怪谈化,可能为了给其第一部励志片(因山田恶劣紫砂失败)转向怪谈、恐怖纪录片的第二部的叙事重构造势,从而以这种随机应变的方式期待“纪录片”取得成功。
也就是说,三田剪辑第二部,并不是因为她是个幕后的大魔王,其动机就只是为了搭上唱即死之歌怪谈化的流量顺风车,再赚一批关注度。
(短评只能写350字,被迫复制到这里……)嗯……不知道该如何言表,第一次看伪纪录片看哭了。
大家在看伪纪录片的时候好像都会带有一种恐怖的刻板印象,导致弹幕里总是会有各种揣测,而本片实际上也给出了一种新的可能,伪纪录片一定得以恐怖为主题吗?
或者说恐怖并不一定得来源于烂大街的灵异现象,而是来自社会中平常的人与人。
我觉得这大概就是人文精神。
山田是一个普通的姓氏,我自认为以山田为题名绝对别出心裁,似乎与山田花子以其作为笔名的理念类似。
山田的确是社会的边缘,但他心中仍怀有教育的渴望,他不仅教授知识,更教授善良与爱。
后者明显更为重要,但梦想却败倒在了对知识的考查上。
我很喜欢这类美好的东西,看到山田对教育付出的努力就会不禁流泪,然而面对现实这些美好却又苍白无力。
山田被塑造得很纯粹,即使身处社会底层但没有刻意地表现卑劣,即使离婚也依旧想起自己孩子的生日,在面对挫折时还能重新追寻自己的理想。
结局……大概是上吊吧,录像本身看不出什么,但高明之处在于可以从镜头的运动和声音进行推断发生的事。
没有实际呈现录像,而是用镜头去拍摄录像,这才是伪纪录片的巧妙之处,晃动的镜头不再只是为了塑造子虚乌有的恐怖氛围,而是去诉说惨淡的真相。
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前两部的片头片尾都在给第三部做预告,所以大概是想着观众在听那首歌的时候自然而然也会感觉到熟悉吧。
还要值得一提的是,在结尾部分,先让爱子表达把监控录像剪进纪录片的想法,再放出录像。
于是观众所看到的结尾是山田死亡的真相,这看起来是bad ending,但实际应该想到的是监控录像已然会被公之于众,而且山田的形象也早已刻印在轻小说里,而那28个孩子中也有许多像贝塚那样追求真相的人。
想到这些的话,心里其实又会出现一丝慰藉。
看了很多评论分析,很多细节都被扒出来了,很明显无论是节目影像、贝冢的视频、翻拍的监控,都有剪辑的痕迹,目前大部分评论都认为确实存在山田这么个人,然后在幼童面前吊死了,生平影像被剪辑成为三田的作品发表。
但我还是觉得有些地方挺违和的,因为一些剪辑痕迹都是被访人配合录第二次才形成的,那么这些人都这么配合接受一个素人反复拍摄的原因是什么呢?
还有影片中节目里的“催眠”行为我觉得挺假的,在心理学上正规的催眠治疗并不是这样的,这种更像是早期受诸多电影和电视剧影响的一种表演。
另外这么多儿童同时接受催眠以“封印记忆”,而家长还一无所觉,怎么想都不是正常人会想出的治疗方案,正常应该是做心理疏导,对不懂的小孩就说是魔术表演,对早熟的小孩就做死亡方面的教育,这种“记忆封印”反倒是比较符合阴谋论,像是奔着引流去的。
所以我突然冒出来一个想法,就是有没有可能整个事件,从《魔法少女大叔1》开始就是一部【伪纪录片作品】呢?
实际上并不存在山田这么一个人,从头到尾都是演员,片尾字幕感谢的三田隆一就是山田的扮演者;第一部里直播间观众固定就三十人,正常直播间人数每天总会有变化的,一直这么固定,而且看弹幕内容并不是每天认真听课的人发的,所以这三十人并不是来听课的小孩,为什么这些人每天定时来直播间吐槽?
也许就是剧组工作人员在扮演这样的观众;综艺节目里早就露过脸的萌花和萌花的家人在贝冢的视频里并没有露脸,也许是因为没能联系到真正的萌花,所以请声音相似的人演的;幼儿园园长的采访有拍摄两次剪辑在一起的痕迹,贝冢打完人后还有时间穿上鞋子再跑掉,这段都是演的也就能说通了;监控视频窗台的物品不一样,好像监控视频有被剪辑过但监控画面显示的时间却是正确的,是因为监控本身就是拍摄后进行后期制作的产物。
也许这三集实际上是纪录三田拍摄的伪纪录片的伪纪录片呢?
(观后感,逻辑废,又在无病呻吟了,请大家包容)相较于更加扑朔迷离的饭沼一家和寻找池永菊江,这一部我更喜欢。
一首诡异的歌曲引起大家的讨论和关注,一个男生为了搞清楚自己的记忆里为什么有这首歌的举动为观众拼凑出了真相。
山田是一个很正直很理想主义的老师,这样的人通常会被冠以“迂腐、不会来事儿”的社会评价,他的家人也有很大可能不理解他的行为(我猜这是他离婚的原因),在解决了霸凌问题后,可笑的一点是山田又被同事们孤立了,最后只能离开学校做清洁工作。
但是山田并没有颓废,反而在网上直播,并思索让直播效果、教学效果更好的方法,在导演的片段中也提到山田是一个很会解决问题、很会教学生的老师。
但是这样一个有能力有梦想的老师最终还是承受不了现实生活的压力自杀了。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向现实弯腰,改变自己适应社会的某些潜规则,学会闭嘴,学会低头,学会对某些东西视而不见,但是不能说不这样做的就是怪人。
看的过程中某些弹幕真的让人很不舒服(倒是很好地呼应主旨了),能理解大家可能在关注细节寻找可疑的地方,但是在山田找学生制止他的霸凌行为的时候怀疑为什么要晚上冲到别人家里(还有什么他说制止霸凌你就信)、免费辅导学生的时候质疑为什么要晚上去、去学生家辅导到雇主家打扫卫生质疑是不是有偷窥别人家的爱好,真是又想直接关掉眼不见为净又怕突脸,最后还是窝窝囊囊开着了。
最后,唱即死之歌危险之处在于山田教孩子唱的时候自杀了,这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阴影,所以提到它就有恐怖的感觉,但是观众无意中哼哼应该没关系吧。
哭晕
和前两部感觉不太一样,更像是媒体从业者的反思,我想让观众看到什么就看到什么,而不是传达事实的真相
观众经过两个篇章的洗礼,自然做好了「该纪录片是假的」这一预设『魔法少女山田』却选择探讨老派的媒体伦理问题,借不同媒介(「综艺」「纪录片」「Vlog」「Docudrama」)完成对「伪纪录片」的自反「恶剪」或是叙事暴力所带来的「偏移」之恐怖在最后揭晓全三集皆是『魔法少女大叔』续作时抵达顶峰——集監督·撮影·構成·編集四位一体的三田爱子又一次大获全胜
这一集沉浸感最强
这个系列完全可以一直进行下去,在真实性的呈现上经过两季的打磨更加细致。近乎完全削弱了这个故事的灵异底色,而那些谜一样的神秘元素点缀也几乎随着第三集的结束而走向虚无。当然比起前两季是有一定落差,但是终集那个意外且无比漂亮的双层伪纪录嵌套式结构还是拉回不少好感,“唱即死之歌”背后的现实导向倒是悲伤又残酷。
喜欢社会派。魔法少女不会飞只会荡,这首歌唱了也不会死。他们想要怎样的情节,我们在追问怎样的结局?
甚至在第一次听到那首歌时就猜到了发生了什么,txq还是多拍拍鬼吧别拍人了,人性实在分外恐怖 ps:这季的伪中之伪结构蛮有新意的
如果只是喜欢恐怖题材的剧可以不看这期
这个系列停留在都市传说那种细思极恐就挺好的,这部尝试带现实主义元素且留出解读空间(不说清楚)就让我觉得很恶心(不是恐怖是恶心)。
往前“走”得比之前两季更远,不断从四周逼近的一种“娱乐至死”的空气挤压空间,窒息到只能起飞,不想落地的“起飞”,自己悲剧的内心被呈现的更明确,教育初心的善意已经扩大到恶意的程度,害怕孩童的恶意便只能限制在统一的教育框架中,三部都在说执念,之前的延伸开去,这一部更像是缠绕蜷缩,无法逃脱。
这部新作已经完全褪去了超自然和怪谈类元素,更注重溯源和推理。通过综艺节目中的琐事调查出尘封多年的一段往事,关于一个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以一种极端的形式给学生们带来的强烈的震撼冲击。看完之后观众很难评价这个穿着魔法少女装扮,在歌声中当着学生面自我了断的瘦削男教师。他的存在和努力无法在这个社会留下印迹,只能用这一残酷的办法,给年幼的孩子心灵留下一生的阴影。
又是没头没尾要观众自己解读
过于社会派了,虽然在伪纪录的技艺上有所提高,但是缺乏灵异怪谈的味道了。
边缘人の悲伤,突然不恐怖了反而很社会派
三部曲里面最不喜欢这一部,可能是期待不一样吧。发展线没踩在我的点上。
这部的故事线虽然很简单,但是有童声的接近无调性的歌曲和伪综艺的诡异感我觉得是三部里最强烈的……很难得的是每一部都充分利用了传播媒介以构成叙事和主题的一部分,第一部是节目播出导致势力介入,第二部是通过伪纪录片来让角色复仇成功,第三部更是直指纪录片这一看似非虚构的叙事形式的“伪纪实”与虚构性,而不仅仅停留在恐怖效果这一方面,算是这一形式的恐影中挖掘很深的了如果说“魔法少女山田1”的主角是山田,续章的主角便是贝塚;而对于观看这部伪纪录片的观众来说,故事的另一个人物焦点是三田,每一个角色的形象都值得细思……令我尤其着迷的是贝塚表现出的对创伤的着迷(故地重游时的熟悉感)和对造成他心理创伤的山田的无意识认同(戴上了山田的面具)。
像那句“爱会消失的”,这里是“超能力都是幻想出来的”
放弃了前两季仅有的一点灵异元素,反而带了点温情;作为恐怖片来讲不及格,但是还挺喜欢山田老师
虽然没有灵异的部分,但tvq这三部中,感觉最喜欢这部。因为没有灵异部分,更加有生活中的恐怖感。
2025 No.46 / 7.6 / 1500 Last:TXQ ... 第二弹丨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