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俄罗斯立宪法院将高尔察克平反案移交军事法院举行了最后一次听证会,这一次,终于成功了。
在一片前苏联退伍老兵和左翼政治家的咒骂声中,高尔察克人生的最后一站伊尔库兹克竖立起了他的纪念碑。
维基百科上关于高尔察克的评价很客观,政治上的无辜受害者和理想主义爱国者。
影片中,水手兵谏时高尔察克将自己的军官佩剑沉入了黑海,这成了他人生的拐点,象征军人荣誉的佩剑在水中下沉一如最后他的尸体被丢入安加拉河般悲怆。
其实,正是高尔察克理想主义爱国者的特质让他成为了政治的无辜受害者。
以高尔察克的军事天赋,在成为所谓白卫军领袖前他必定对这支军队有过准确的战力评估。
沙俄的精锐早在二月革命时就已消亡殆尽,所谓的50万白卫军怎么可能敌得过新生但疯狂的红色苏维埃。
况且,即使杀伤力再大的枪炮也无法摧毁一部强大的政治机器。
也许从一开始高尔察克就料想到了自己的结局,所以直到最后一刻他依然很平静。
高尔察克以军人的忠诚战斗着,但这并不是一场战争,这其实是一场各方势力云集角力的政治风暴。
影片中捷克军团的背叛与法国盟友的出卖只是缩影,在人生的的最后一场战争,高尔察克来错了战场,在这场风暴中,他心中那份对俄罗斯民族的赤诚太过渺小了。
高尔察克信仰的与他的敌人并无二致,都是在为心中的那个祖国战斗。
可能他的信仰不如布尔什维克们的系统、庞大,但信仰这东西本就是很简单的,只要自己笃定就好。
在高尔察克之前,另一位叫邓尼金的白卫军著名将领更早的得到了所谓平反。
在兴盛时期,邓尼金统帅的白卫军甚至一度进攻至距莫斯科仅200公里。
后来在列宁起草的公开信《大家都去与邓尼金作斗争!
》的强大精神感召下,20多万名工农分子入党并奔赴前线,邓尼金部灰飞烟灭,他本人流亡海外,最终客死美国。
或许是因为邓尼金默许苏联情报部门组织流亡的白俄抗击法西斯,或许是因为邓尼金在卫国战争爆发后以个人名义呼吁全球的俄罗斯人团结起来为民族而战,在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中开始改变对邓尼金的看法,出现了“爱国将领”的字眼。
2005年10月,邓尼金以爱国将领的身份被重新安葬在莫斯科。
如此看来,所谓的平反也并不纯粹,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的盖棺定论终究还是需要那些曾给他们带来骂名与耻辱的政客们来完成。
就算如此,就算伊尔库兹克竖立起的高尔察克雕像是以希冀恢复海上霸主地位的现实目的为奠基石,我们至少能看到一个相对真实的高尔察克了,这就足够了。
很幸运,高尔察克生命中的人性光辉没有像当年他沉在贝加尔湖中的数百吨黄金一样,永不见天日。
如果我们不能拨开层层迷雾清晰地看待那些所谓的历史人物,不如就把他们看成一个个普通人吧。
影片最后,高尔察克的情人安娜历经37年集中营生活后终被释放。
安娜来到一个人们之间以同志想称的电影拍摄现场,一个盛大的舞会情景中,她想起了高尔察克还欠她一支舞。
慌乱中,安娜碰落了一只酒杯,就如她与高尔察克初次见面时碰落的那只一样,酒杯落地摔碎时的声音依旧清脆悦耳。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不管是你、是我、还是那些所谓的大人物,我们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我们都有自己的所爱、所很,我们都有自己执著追求的东西。
写到这里,文章本该就结束了,但我还想说说咱们这个国家的事情。
现今的政治气候下,我们还不可能做到像俄罗斯那样跨越意识形态的民族和解。
但有些人和事我们不该忘记,我们也没有资格忘记。
所谓历史,不该只存留于书本上的字里行间,在我们心中,历史也该有一个庄重的地位。
建国之后,我们历经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数次边境反击战,多少人埋骨异乡,但对此,我们总是静悄悄的无视。
10月25日是志愿军入朝参战60周年,《南方周末》头版的文章的标题是“每一个烈士都有名字”,关于寻找18万援朝烈士名单的报道。
60年了,整整60年,我们才即将找全18万烈士的名字,这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这篇报道我看到最后眼睛莫名的湿了,里面有两句话我印象深刻,一位烈士的后代去美国出差,他被华盛顿的韩战纪念碑所震撼,“他们是如此地重视生命。
”这位烈士的后代感慨道。
负责需找名单的丹东档案馆研究员面对着烈士的遗物对记者说:“那时候的人都很单纯,现在这种精神没有了。
”有时候我真的觉得现在这个社会很可怕,抛开诸如现实、冷漠、自私这些浅显的表象不谈,我们的精神世界正在枯竭。
物质丰裕之后本该继而转向对精神的追求,可我们呢?
我们却还想让自己活得更轻松,我们还想放弃更多的东西。
“私も多少守ってきた。
”这句日文是日本战国时那些弱小大名面对劝降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翻译成中文就是“我也是有所坚持的。
”可我们的坚持在哪?
每年都会有些特殊的日子,十三亿人中的一些人会不约而同地祭奠他们死去的亲人,他们的亲人为这个国家而死。
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大部分人对此却熟视无睹,依旧肆意而为。
离开尘世的灵魂不会在意这些繁文缛节,我们对他们的铭记更像是对自己告诫,不单是心存感激,更重要的是敬畏生命、分辨美丑。
如若不然,终有一日我们的大脑会空空如也,弱不禁风之际我们会被这个世界无情的吞噬。
我喝了四分之三,希望在睡着前,写完这篇狗屎。
人每一刻都面临选择,比如,喝还是不喝这一杯,尤其是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杯啦。
高尔察克是谁,我不知道,扮演过《守夜人》《守日人》中安东的那个演员,扮演了《无畏上将高尔察克》中的高尔察克,所以,既然是戏剧,为什么有些傻逼要列举历史上一些同样不知道真假的事做影评呢?
安东演技不错嘛,至少我看不出他有羞怯、生涩或其它镜头前普通人会有的症状,既然如此,那些无聊和寂寞的人又在说什么胡话呢?
扯上政治,作为普通观众,可以以此增加观片的快感,因为这片分明在歌颂伟大的高尔察克“匪帮”嘛!
我来说点实话吧,人或者全为利益,有时候,人受了蒙蔽,不知道什么对自己真的好,于是就有了政治这门骗术、一旦人们全都知道,自己活着想要些什么,什么对自己真的好,世界无产者就联合起来了。
海战的场面好像游戏特效,片尾则完全是PPT水平嘛,这样最好,提醒你们啊,那些不合时宜的严肃者们,这是戏剧啊,戏剧!
懂!?
就是好看好玩好爽。
罗马的某一个贵族,喜欢看人和人在圈子里厮杀,人和狮子打斗,有什么不可以?
全部的历史造成,人的一个致命幻觉,就是觉今是而昨非。
政治正是要让偶然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觉得这个时代好或者尚可忍受,从而这个时代的人,成为统治者千秋万代的燃料,但是,人不能穿越,所以,要活下去,不仅要觉得这个时代好,也要通过一些艺术作品觉得这个时代糟,无论怎样,都异常兴奋、不自觉也不自知自己很满意了,历史就是这样混乱不堪,残暴异常,一些聪明且“坏”的人统治大多数自以为聪明且蠢的家伙。
高尔察克受的教育,经历与个性,或者说这个人,(既然都是往事了,)决定了他致力反对那些首先反对他和他的同僚的人。
影片中,工人们和士兵们都是些吐痰、抽烟、粗鲁丑陋的家伙,而贵族们则干净、整洁、富有教养和礼貌,温文尔雅,有人性的光辉,却是那个时代无能为力的被迫害者。
我却想说,人类历史不休不止的洗牌活动——革命,向来如此,以其突然、暴力、迷惑性和无可挽回,制造我们称之为悲剧的悲剧。
不断的祷告也是这部片子的亮点,上帝在这个渐渐无聊而和平的虚伪世界,成了边缘人的麻醉剂,仪式性和阻绝一切理性的祷告,正是这些吸取太多理性和科学的人需要的,任何疏远人,控制人的异己力量都需要这样的不假思索的东西来平衡。
If anything in this world is certian If history has tought us anything It's you can kill anyone ——教父2爱情是最大的非理性,两个陌生人,也只能是两个陌生人才能有这样的火花,火焰和火灾,一旦有了亲情,他们开始厌烦,真是可悲啊。
逆反是人的天性,就像随遇而安、得过且过、苟且偷生是人的天性,都是些胡说八道。
我爱这个世界,正因为我觉得这个世界一无是处。
快乐的根源不是嘲讽吗?不论一个人是什么出身、担任什么职务、做过什么事情、杀死他难道不是不可想象的残暴吗?耶稣、佛陀等都是《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中那个从远古活到现代,每十年返老还童一次的大学教授,所以,真正的悲悯恰恰是这个充满偏见的世界需要的。
恶魔都有致命诱惑力,即适用于高尔察克也适用于布尔什维克的列宁和斯大林们,尤其看一看他们对待托洛茨基的手段,再看一看托洛茨基领导十月革命的手段,就觉得,一旦事无巨细了解了一个事件,不仅一切皆可原谅,而且所有的人都不可原谅。
这个导演成功的用摄影技巧和配音,演员和服装,剪切和灵感抓住我的心,我喜爱这样的艺术品,艺术即是不问对错,不问正义与邪恶,艺术只是《香水》中的香水,感官愉悦是第一位的,毕竟人生短暂啊,大家抓紧时间活着,不要等到苟延残喘时,因为碌碌无为而悔恨,虚度年华而羞耻。
最近开始和小伙伴一起肝船,本来想看看电影来充值一下信仰。
看之前是对这个高尔察克这个人物一点印象都没有的。
只是因为B站的的up主在介绍的标签里贴上了战争和俄罗斯两个符号,以及封面上看似壮烈的海战。
虽然简介里也有说这剧的感情线有点偏,但一开始觉得战争片看什么爱情,就没怎么在乎,谁知道这片子主线是爱情,打仗历史什么的才是复线!
而且,一个小三上位的故事你把它表现的这么高尚真的好么?
而且还是男女双双出轨,我也真是醉了,非要让人相信这世界上有真爱么?
真的不是因为男主比他老公年轻而且军阶更高么?
真的不是因为男主长得更帅么?
真的不是因为男主既是富二代又是官二代么?
相比之下谢尔盖这个人物真的可以算是好男人了。
不管怎么说,他一直都是以安娜作为他人生的第一目的的,一切都可以为了安娜让路。
从一开始知道老婆出轨而且对象还是自己的长官,为了让安娜留在身边不温不火,甚至用辞职作为要挟来让男主滚粗(这手有点意思可以给满分),用一脸生无可恋,静静看着你俩装逼的姿态面对主角组,作为一个军人尤其是作为战斗民族的军人陆战最强海军的军官这都能忍真的是不容易了,没给男主两枪真的是顾及情面了。
再到后来,苏维埃革命,谢尔盖也是第一时间跑回家里来救老婆。
包括后面投靠苏维埃,可能很多人要喷了,这货就是个白军的叛徒!
干他丫的!
因为前面展示过主角辞职之后红军对舰队军官的清洗(真的有没有这回事另说,就算有,我也是支持的,留着干嘛?
还不嫌乱?
再叛变一次?
狡兔死走狗烹没听说过?
)这里其实也是主角的自私,为了自己并不实际的复国理想抛弃了所有人包括安娜。
想想要是主角留在这里的话凭借自己的影响力,这些旗舰上的军官安全至少还是可以保全的。
谢尔盖是直接选择了投诚,在看见自己战友?
被杀之后。
一战时期沙俄的军官制度稍微懂点历史的都知道是什么情况,就好像文艺复兴完全没有在这片冰冷的土地上开始一样,一切还是中世纪的黑暗与无助。
平民出身的谢尔盖,在这次的革命里有立场么?
没有。
既然没有立场而且又是国家内战,真的有必要你死我亡么?
你可以说是油滑,也可以看成智慧。
不管怎么说,都是为了生存。
知道最后被安娜发好人卡也是,你走吧,我会一直爱你的节奏。
包括最后帮安娜整理行李箱,这段看得简直是新塞的不行,自己马上上战场了,对面就是当年的基友,然后现在老婆接着跟基友跑了,还没开战我们就中出了一个叛徒,这特么谁能忍啊!
当然,这一切都是叫做爱啊!
好,主线剧情扯犊子完毕,以上。
我们再来说说“副线“,看了半天墙内墙外的资料,我也没找到开场这个驱逐打赢战列的战例来源,应该是编剧瞎编的。
45mm小水管一发,真的是一发,连校炮都没有哦,当时还下着大雾哦,能见度不足十公里哦,炮管随便一甩特么就把战列的指挥塔打崩了。
同样的作战环境,德国人在首发命中的条件下不知道打了多少波次的炮弹就特么打坏个轮机,还特么给修好了,说好的一发核心区呢!
这小学生10mm装甲能扛240炮这么多发也是厉害,水兵没事拿伏特加拖地是吧?
行,你有光环你nb,对面舰长估计是跪了,跑了快二十分钟了一发不开。
直到主角开始充值信仰才开炮,妈蛋,两边都没变过航向,一直同航也没有规避动作,直挺挺地开,德国人又是三四波空炮,我只想知道,主角你哪充的信仰,淘宝链接发给我。
然后剩下的剧情,可以用一句话代替。
你追我,如果你能追上我,我就让你全家嘿嘿嘿。。。。。。
第一场教学任务打完,就领经验得到晋升从上校直接成了中将,这倒没啥好说的,毕竟战争时期,驱逐打赢战列,以弱胜强,这战绩足以振奋士气也算公道。
然后主角就回过国跟NPC交任务然后直接成了巡洋舰指挥官了。
ok,副本2即将开启。
第二场是标准的海陆对战教学,也是大舰巨炮时期战舰设计宗旨的示范,告诉我们战舰的存在就应该是对岸支援的。
上单皇子对阵诺克萨斯之手被虐的不要不要的,马上要被对面越塔强杀看见自家打野老鼠正在草丛蹲着,大声狂喊爸爸快来救我,于是老鼠直接隐身扔w敲对面站桩输出,然后对面瞬间掉头打出ewq三联老鼠瞬间残血,此时皇子屏幕上缓缓飘过一行大字瘟疫之源以退出游戏,皇子的内心真是bi了poi了。
这以后还打个JB!
于是说,你赶紧上线,之后我特么给你开一年20M光纤宽带。
于是您的好友男主重新连接,丝血反杀。
高呼“没有人能在我的BGM里干掉我“。
之后就是男主回去和上单亲王谈笑风声直接被提拔成上将,出任黑海舰队司令,标题CG收集达成。
你以为这样主角就能出任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了么?
孩子,图样啊。
要这么简单这破电影能编俩小时?
再之后?
嗯。。。
还有啥战役。
男主好像没再指挥战争了吧,都交给基友了。
白军那个卡普纳尔,那个没事非要给自己立flag最后冻伤截肢的逗逼。
你不穿士兵脱下来的靴子是为了怕士兵冻着,体恤下层,嗯,这逻辑看似合理,没什么不对。
但是,你还知道冬季行军容易冻伤啊,这么长的行军阵列哪不够你停下来把靴子烘干再走的!
非要赶死,你跪了这军队谁来决策?
这战力可不是减员一个小兵能比的。
最重要的就是这里,这个截肢flag立的实在太明显了,以至于后面的手术完全就是强行加戏,舔白军舔的爷爷都不要了。
再有就是好久不见的排队抢逼了,嗯,没打错字,就是这个意思。
妈蛋,没子弹不会缩着打,等对面冲锋再反一波不就好了?
你们阵地隔了没300米,就不能开局冲刺么?
非要手拉手压马路,一点都不嫌靶子不够大。
对面有炮兵还要站密集阵列,这指挥官脑子简直又泡。
最狗血的就是护士姐姐那桥段,都说苏联电影帧帧都像油画,这里导演看来是想学自由引导人民,但是这模仿真的没谁了,瞬间脑补革命机里女主唱铃儿响叮当那块,简直笑成狗。
再之后就是士兵的反应,简直就像老司机网盘被清了一样,分分钟后变成德国boy,大屁股裂了尼玛死!
内心台词,:特么你敢打妹子!
昨天xx上好不容易约到的!
终于告别五姑娘了,这大冷天你还让我撸管想冻死你爷爷么!
跟你拼啦!
乌拉!
等等,为什么身边的人也这个反应?
马萨卡?
我再来讲个笑话,这是战争片。
场面呢?
除了一开始海战舰船开炮那块能看以外,剩下的时间,奔着大场面来看片的可以提前离场了。
本片用来展现战争壮烈的唯一手段,对,就是唯一,就是单人物特写残肢,没见过别的情况,不是胳膊就是腿,一遍两遍三遍四遍,每次打仗都有,每次这种镜头篇幅占到单场战役的3/4。
剩下1/4是主角们的嘴炮时间。
输出基本靠背台词。
不知道语言的问题还是角色设定的锅,从来没感觉到主角在声音音色方面有什么起伏。
倒是男二还有女主台词功力都不错。
说了这么多,基本都是黑。
支持我看完全片的不是别的,是主角们的表情塑造。
这个没得黑,演绎的实在太到位了。
给两星就是因为这个。
以上。
苏联解体后,很少能看到俄罗斯的电影了,每年只能看很少的一部,还全是D版。
搞不清中影集团在引进大片方面是咋想的。
记得去年在佰腾数码城看到了该片的几个片段,问老赵是啥片?
老赵自豪的说:《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就一直在找,可老没有碰到好的版本,不是下载的就是VCD版,就一直没有看。
终于,在网上买到了该片的蓝光碟,晚上就独自看了。
俄罗斯电影《无畏上将高尔察克》,蓝光BD版,美版A区,BD25版。
真16:9,1080P高清画面,画质一流;DTS俄文对白,声效也是一流。
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出品。
可能是高中的世界历史没有学好的原因,我知道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但我弄不清“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的区别;我知道“红军”、“白匪”、夏伯阳,但对上将高尔察克却几乎不知!
其实,就俄罗斯人也觉得那是段混乱的历史,既有“临时政府”,又有“布尔什维克”,就如同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可现在有多少人还记得(知道)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
高尔察克,俄国海军高级将领,职务:俄国黑海舰队指挥官,中将军衔。
原来以为是部战争片,没想到是部典型的好莱坞风格的爱情片,辅线才是战争和政治。
如果只看该片的上半部,那真叫好看!
整个画面阳光明媚,海战的场面拍得惊心动魄,爱情的画面拍得唯美梦幻,养眼极了。
海军军官雪白的将校服、让人动情的少妇、豪华的宫廷舞会、较为现代化得军事装备,真的以为是在看美国大片了。
看了下半部才知,错了。
从“二月革命”开始,画面骤然昏暗,充斥着恐怖和屠杀,多年在心目中英勇的“红军”战士,在片中看似都是些较为丑陋的残暴的水兵、铁路工人了!
错了,全错了。
还以为是好莱坞的大片,却是部地道的俄罗斯电影,怪不得中影不引俄罗斯电影了!
看了此片,真不知道现在的俄罗斯人是怎样看待那段历史的,我只觉得自己小时候看的《十月革命》、《列宁在1918年》都白看了。
其实,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老毛就给出“苏修”这样的很能定义的话了。
几个硬伤:1、在“一战”中,沙皇俄国的海军、陆军被德国人打得是节节败退,其实丝毫也没有片中的那么辉煌;2、真有安娜和高尔察克的那种拖家带口式的爱情吗?
3、高尔察克上将的军衔是何时,由谁授予的,片中也没有个一笔带过的交待; 4、不知“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看该片真是会看得不明不白。
历史和名人传记是不一致的。
拍《梅兰芳》的时候,据说要陈导按梅家后代的要求来拍才行。
结果《梅》片拍的赶不上十多年前的《霸王别姬》了。
历史是有选择的事实记录,但是无论如何,历史的本来结果是无法改变的。
或者在一段时间中,为了需要,历史的某些事件某些人物可以误读,有意也好无意也好,历史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但随着时间流逝,需要发生变化,历史就像泛滥过的河水又会回到原来的河道。
最近看了《无畏上将》一片,竟产生了这个感想。
朋友在向我推荐这部影片时,理由是这部电影把英雄的浪漫情怀的刻划的非常好,高尔察克,一位沙俄帝国的将军,爱上了朋友的爱妻,几经犹豫终于抛妻别子,而那位美人毅然决然地追随他而去,历经战火和牢狱之灾矢志不移。
影片拍得非常华美,一些场面都很壮观,如开始的海战,如宫庭舞蹈,如冒着枪林弹雨的冲锋,许多细节也处理的很精美,如最后将军被处死扔进冰湖,如掉到地上的胸像镜,连破碎的杯子都做了特技处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英雄柔肠,美人忠贞,其情也浓,其爱也烈,也许在朋友眼中非常完美。
所以当他问我感受时,我的回答让他失望。
是的,因为历史的原因,以上的一切没有打动我的心。
因为在过去意识形态的教育中,我就知道高尔察克,不是因为他是末代沙俄军官,或者是白军首领,而是他是新兴的苏维埃政权的敌人,是红军的对头,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尝试的反对者。
因为这他被记录了历史,成了国际上的知名人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已经不为很多人所记得。
当然,作为失败者,并不影响他的人格魅力,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但不论把他打扮的如何伟大,他毕竟是失败者。
所以在看这部电影时,无论高尔察克如何英勇,总给人以夕阳西下的凄惨感慨。
那几场宏伟的战争场面在我眼里也显得单薄无力,如布雷遭遇德军,毅然把敌军引入雷阵的机智,被看成空城记式的侥幸取得胜利;回救亲王陷入敌军炮火的勇猛,也只是赌一把而已,领导白军之后,好像没打过几次像样的胜仗,更多像个骚扰者。
至于最后溃不成军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看来电影的改编者也难以在历史这方面大做翻案文章,(这点和国内文学作品大不相同)。
从中我也看到了当时新兴的苏联旺盛的生命力,真的是历史的一种选择。
2009-06-04
纲领及目标白卫份子的目标非常简单,经济上彻底的恢复俄国的地主所有制,政治上建立纯粹的资产阶级专政(可能是独裁,也可能是黑帮与立宪民主党的分赃),用人话来说,就是喊俄国的工人与农民做回奴隶。
当然,这还是白卫分子里面最高大上的东方白卫和南俄白卫才有的纲领了,至于谢苗诺夫和恩琴这种小爬虫,更是连可以称之为纲领的东西都没有,单纯是计划趁着乱世打下一片私人领地躲入列强羽翼的军阀投机客。
而南俄的哥萨克军头们,则是打算着独立于俄罗斯,建立德性高涨的军阀专政的哥萨克土豪国家。
“对劳动者的圣战”白卫分子对群众的彻头彻尾仇恨不仅仅体现在这个愚蠢的纲领,就连行为上都是充斥着赤裸裸的暴力,南俄白卫分子在志愿军刚刚成型开始进攻的时候就已经习惯于毫无理由的虐杀工人和抢劫农民了,甚至都不是对群众反抗的回击,仅仅是为了发泄对赤色份子的怨恨就滥施暴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主角保尔被白军俘虏后曾遭受酷刑折磨,在牢中被一位年轻姑娘主动献出贞操,因为她知道第二天会有一大群白军……)进入乌克兰之后其排犹,反犹程度不亚于纳粹,白军每到一处都要抢劫犹太人,同为贫苦的乌克兰人保护犹太人,与犹太人同罪。
而东方白卫在进军的时候更是从头到尾离不开打劫式征发和抓壮丁,似乎他们打得不是20世纪的战争,而是30年战争。
除了赤裸裸的暴力以外,更令俄罗斯人感到彻底绝望的就是他们的土地政策,白卫份子无一例外的是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坚决拥护者,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跟着还乡队对泥腿子们进行清算,弗兰格尔滚到克里米亚死到临头的时候,才开始笨拙的尝试对地主土地进行赎买(然而,居然是要由早就破产的农民们出钱进行的赎买!
)。
至于白卫军阀的小走狗——立宪民主党,到了20年代内战结束后,才扭扭捏捏地正式承认了战争时白卫土地政策的愚蠢。
如果要形容白卫份子具体统治的情景,那就是事实上的无政府状态,和布党用了一年重新笨拙的建立起生产秩序不同,白卫控制下的地区从头到尾都没有恢复过生产,除了南俄和西伯利亚本身基础薄弱以外,各个白卫政权灾难性的货币政策是雪上加霜,物价的飞升搭配上原料的短缺,结果就是所有的工业一律停摆,白卫运动进军所依靠的一切都不能脱离外国支援(先是德国,后是英法)。
当他们的攻势停滞,统治秩序开始雪崩,让列强开始失去信心的时候,白卫运动的进程实际上就画上句号了。
“逐个击破”至于各路白卫军之间的关系,则是极具黑色幽默的性质。
作为各路白匪统一认可的俄罗斯正统政权,高大帅却从未获得过其他军头们任何的实际援助,东方、南俄、西北三只主要白匪完全都是各自为战,战略上的支援永远只停留于书信。
其结果是很明显的,几乎都是浪一波把兵拼完就开始败走,高尔察克春季攻势,南俄军深入到图拉的大进军,西北军的彼得格勒攻略,如果同时发生的话,红色政权会在半年内成为历史,然而白匪却让这三次史诗的大攻势分散在了18-20年的三个完全分散的时间地点,等着红方对自己进行逐个击破。
而小爬虫恩琴和谢苗诺夫,则是完全靠着赤裸暴力和日本庇护才能存在的,可以说是混一天算一天。
“大俄罗斯的荣耀”(呕)顺便各路白匪都和临时政府有个相似点,那就是一切关键问题都用立宪会议搪塞,但实际上白卫分子要么是打算建立纯立宪民主党的立宪会议,要么就是连立宪会议都极度敌视的黑帮份子,如果用人话说的话,就是从群众手里抢回他们拥有过的一切,地主要土地、资本家要工厂、军官们要荣耀的地位。
而白卫分子所热衷的口号,恢复大俄罗斯的一切荣耀,那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屁话,事实就是白卫份子甚至连德棍的援助都照单接受(在英法下场以前,南俄志愿军和哥萨克的后台其实是德国凯撒),而亚洲的恩琴和谢苗诺夫,直接把“我是日本人的狗”刻在了脸上。
如果说国内战争是一场惨剧,一场毁灭了俄罗斯的灾难的话,那么白卫分子及其走狗就是这一切灾祸的始作俑者,是应该下到地狱最深处和希特勒一起赎罪的恶棍。
至于影片本身,我真看不出《无畏上将高尔察克》的无畏在哪里,改名叫《多情浪子高尔察克》也完全不违和,连高尔察克本身是靠着政变上位,曾经在日俄战争里沦为日军俘虏都没有提。
他能做到那个地步,纯粹就是靠着出身而已当然估计有人会说现在俄罗斯给高尔察克和白卫分子翻案,认可他们是俄罗斯的英雄,我想说的是:你们觉得他们是真的这么认为?
其实就是病急乱投医而已。
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看到自己无力振兴经济提高民众生活,所以就大肆宣扬民族主义,把俄罗斯历史上那些侵略者全都捧起来(俄罗斯5000卢布上印的那个人就是因此被捧起来的)用以维持民众对政府的支持度,仅此而已。
“我们把红军和白军埋在一起吗?
埋在一起,他们都是上帝的子民。
上帝并没有把我们分成不同颜色。
”又一部充满争议的电影,以另一个角度看Aдмирал,或许评价会完全不一样。
电影最饱受诟病的,便是对高尔察克的美化,和对红军的残酷的大量描绘,这也是我对这部电影最要批评的一点。
但是,电影的刻画重点其实并不在意识形态,其实展现的是高尔察克个人的传奇和与Anna的爱情故事。
在俄罗斯电影彻底颓废的今天,能够拍出这样宏大的战争历史电影的也不占多数,因此,在看到为数不多的俄国一战和苏俄内战的画面后还是非常惊喜的。
电影采用了两线叙事,一条线是以高尔察克和军官们为主的历史线,另一条是以Anna为主的爱情线。
历史线的确是反映出了很多真实的小众历史事件,而爱情线虽然前半部分不知所云,但结局那部分却一场凄美,完全可以加分。
不过电影最大的问题还是源于其优点,那就是有意思的拍摄方向很多,但是由于时长仅两个小时,都没有展开,令人觉得非常仓促。
看到评论里说这部电影的电视剧版才是神作,那也可以理解。
就和1864一样,电影版只是个精简,电视剧版才是史诗。
那么,就期待一下电视剧版吧,但尽管如此,电影版的简陋还是不能改变,空洞到高尔察克的形象都被削弱了。
本片我最喜欢的一段是在卡普佩尔冲锋那段,伴着《斯拉夫送别曲》,白军战士的勇敢和破釜沉舟的勇气被表现了出来,有那么一刻,我甚至痛恨起了红军的“残忍”。
不过,这都是过去的事了,100年后的今天,只能让我们以平常心来看待这段历史了。
对我们来说,本片可能看起来另有一番滋味,因为主角高尔察克曾被当成是红军的对立面,反动头子的。
俄罗斯这些年来翻案历史倒是一直很起劲。
好在影片中政治倾向已经被淡化到了若有若无,与其说这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片,倒不如说是爱情故事更合适:全片的中心完全放在了高尔察克与女主角从精神恋爱到生死相随上面,大时代倒成了装饰的屏风。
好处是由大化小,不用担心描绘不出旧时代的风貌,坏处则是人物丰满复杂的内心世界、与时代的冲突,全泡进了爱情的温吞水里。
所以让人觉得有点怪怪的,看得不兴奋也不感动,仅仅有些唏嘘而已——这场苦恋谈不上多浪漫,何况女主角也不算漂亮(倒是男主角相当有味道)。
看来,俄罗斯拍这种商业大片还是有点嫩,大场面和节奏把握得就算勉强及格而已。
2008年9月22日首映的俄罗斯电影《无畏上将高尔察克》(Admiral)改编自俄国当年权倾一时的海军上将高尔察克(Aleksandr Vasilyevich Kolchak)的真实故事,获得俄罗斯国防部和电影委员会双双支持,耗资1600万美金拍摄,费时5年筹备,拍摄工作日自2007年盛夏到2008年初春长达241天,被视为纪念俄国电影100年的史诗钜作,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诚然,影片通过高尔察克的人生历程反映了俄罗斯政权更迭的现代历史,影片中的俄罗斯风光也让人感受到俄罗斯的辽阔和寒冷,但高尔察克(康斯坦丁·哈宾斯基Konstantin Khabensky ,1975/1-)与安娜(丽扎·波亚尔斯卡娅Elizaveta Boyarskaya,1985/12-)的爱情,除了世俗的英雄美人一见钟情,却缺乏更多更深的感人力量。
影片表现的两人爱情,没有志同道合的比翼双飞,没有心心相印的共同志趣,甚至没有两人心有灵犀的默契,安娜的至死不渝也属平常,因此要说这和《泰坦尼克号》相似,是一个超越时空的不朽爱情,实在是言过其实。
相比那些“十二月党人”妻子依然跟随丈夫流放西伯利亚的壮举,高尔察克与安娜的爱情实在让人缺乏共鸣和共情。
只有我想槽高尔察克是个典型的矛盾的俄罗斯人么?
他一方面很忠诚,一方面又精于背叛。
他对于爱情的忠诚是建立在因他背叛而导致的他妻儿的痛苦之上的,而他对于沙俄政权的忠诚又是建立在被外国资本利用的基础上的。
至于沙俄军队和布尔什维克,不过是主义之争而已,东风压倒西风,总得有受苦难的一方,胜者为王败者寇。
政权变更这件事,西方世界是没经验,但我们中国人见多了朝代变更,还这样做出大惊小怪的模样,就没什么意思了。
B站弹幕里大多都是讽刺布尔什维克的人。
可是罗曼诺夫皇朝和布尔什维克主义其实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是换了一只手来掌专治的大权。
自1825年以来,被处死流放的革命党人还少么?
其中也并不乏知识分子与贵族阶层。
在斯大林统治期的古拉格的确是地狱,但是西伯利亚什么时候不是地狱?
数百年来通往西伯利亚的道路上从不曾少过囚徒。
都是一回事,谁也没有比谁更高贵些。
单从电影的角度来讲,拍摄的还不错,画面也好,故事讲述的也清楚,技术也都是到位的。
太帅了
20世纪福克斯出品的俄罗斯电影,一贯深沉凝重的俄罗斯氛围,出色的演员。不过,首先,这是一个政治人物,历史人物,其次才是一个浪漫的爱人。这点电影把握的并不完美,或者描绘的手法有所欠缺且笔墨分配不当。
2024.11.21 混乱
说真的拍的很不伦不类的,完全不知道导演是想表现高尔察克的私生活还是表现他的历史角色?
亚历山大,我们还恩爱如初吗
还行吧,我没认真看,更确切的说一心二用时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看书上
非常有助于女人了解我这样的男人,O(∩_∩)O哈哈~自恋喽!
片子是好片子,但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有些撑不住。另外,把无产阶级说的太一无是处了吧。
想说很多东西但是基本上都没说清楚
大时代里人的命运就象迅车飞驰在急道上被碾压和弹出的烂泥轻贱而突然。本片实际是披着历史上片的俄版琼瑶剧,高尔察克在本片只是个符号,是逗逼们号召翻案和反共的道具。。
个人和时代的悲剧,但也掩盖了太多。
主角狠男人
真实的历史~
“我只要知道你还活着就足够了。”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是继苏联电影后,俄罗斯一部尤为经典的史诗之作,这并不在于电影有着一如苏联电影衣钵的大场面营造,导演安德列•克拉夫丘克透过细致入微的情感刻画所建立的人物,用这位俄国著名将领他传奇的爱情与军旅生涯,他的信仰与无畏,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个角度。
在俗(什么钢铁镶钻的艺术字啊!)和雅之间反复横跳的俄式审美,在山坡扫射的枪口下逃过一劫的谢尔盖,躲在桥洞下抽烟,桥上三两士兵走过,水漫过膝盖止不住颤抖。坠入水下挺立的尸体、十字架冰窟、几场行刑场景和配乐都非常绝。冰天雪地中进军的白卫军,顶着粗粝的风、密集的枪林弹雨,没有弹药补给的卡普佩尔在战壕中打气:上帝是仁慈的。屏幕外的人恐怕只会在心中默念:天地不仁。世界史课堂上一句话带过的the whites rebellion、高尔察克,做笔记时搜到的电影,无畏上将高尔察克,听着就很英雄主义,浪漫悲剧。时隔几年才真正点开,果真如此。(原本看介绍把预期降低到《珍珠港》级别,着实惊喜到了。
白匪sys
虽然高尔查克是帝国的军人 最后死在枪口下 但却因此恨透了布尔什维克
看不进去。讲爱情还是战争,没有侧重点,只是个纪录片而已。
我看过的最好的俄国电影。怀念帝俄海军的精神,诅咒该死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