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地球46亿年的生命换算成一天24小时的话,人类在最后3分钟才上场。
在此之前,青藏高原,年均气温零度以下,半年以上被冰雪覆盖,可仍有一种一生只开一次花的水母雪兔子积蓄能量迎风绽放。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海芋为了保护自己会沿着叶脉释放毒素,可小小的甲虫为了获取食物会用下颚戳出一个整齐的圆圈阻断毒素然后美美饱餐,你来我往。
长江以南,第四次冰河世纪遗留的古老珙桐有着由绿变白的神奇苞衣,美丽轻柔随风飘扬。
他们或身世坎坷,或故事悲怆,或遗世独立,或一路成长。
如果植物会说话,他们会说些什么?
一、水稻:如果你驯服我的话,我们就会彼此需要。
你对我来说,就会是这世上的唯一 我是水稻,我的家族有14万个成员,遍布地球113个国家,为人类生存提供能量。
我的一生,就是一个关于驯服的故事。
一万年前,我是杂草,自生自灭,自花授粉,自行脱落,默默无闻,毫无办法,我只好在叶片末端长出长长的芒刺和倒钩,一则警告想要猎食我的怪兽,更重要的是,想要试着钩住过往的人类,告诉他我们彼此需要。
人类最是聪明不过,我如愿开启了被驯化的道路。
四千年前,人类为我修建水田,一千三百年前,我被梯田带上高山。
我在土壤中生长三十多天就会迅速长高以争夺生长空间,于是人类进行插秧把我转移,历经六十天高温高湿,我的颖壳破裂,花药伸展,花粉坠落,和柱头结合,完成授粉,又四十五天后,我命令叶片停止生长储蓄能量,而把葡萄糖和营养送往稻穗,直至被收割。
我不怕一生就此结束,因为我知道我的子孙后代会绵延生长。
我是不育水稻,家族种的异类,没有花粉,不能受精,无法结种,但是我会惯性开放静静等待,因为我知道我有正常成员所没有的优势基因,这是我的秘密。
聪明的水稻专家发现了我,通过与正常水稻间隔排列并利用无人机刮风吹散花粉,孕育了基因优良高产高质的杂交稻。
自由是快乐,驯服同样是快乐,因为被驯服,我有了心之所向,有了彼此需要,有了这世上永永远远的唯一。
二、茶叶:越努力越幸运 我是茶叶,我获得青睐是一种硬实力,我拥有可以杀菌的茶多酚,可以提神的咖啡碱,还拥有类似味精可以增加鲜味的茶氨酸,如此优良的基因结合并不是所谓偶然,而是因为千百年来我雌雄同蕊却坚持异花授粉,舍近求远是辛苦的,谁不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可是我深知基因的传承需要每个个体的不懈努力,不断尝试。
自然界的竞争无比残酷,如果不能得到进化最终也必然被淘汰。
结果是幸运的,我没有甘甜的果实,至今为止却影响着60多个国家的经济和30亿人的生活。
我是红茶,我有一条异常精彩的迁徙之路,17世纪我从武夷山被带往英国后立马名声大噪并获得贵族们的追捧,后来更是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不可小觑的精神安慰和能量补充,需求与日俱增。
于是19世纪有一个叫罗伯特.福琼的植物间谍被派往中国带走了我们千株茶苗万粒茶种并栽种到印度大吉岭地区,我们曾推动工业革命此时又被反推动,精明的英国人严格细化栽种方法,不断控制生产成本,甚至修建了连通山脉的铁路方便运输,直接带动印度铁路工业。
幸运从来不是从天而降的,幸运的植物都知道我们为此付出的努力何等艰辛,也许很累一身狼狈,也许卑微一生无为,可谁不是拼了命走到生命的结尾?
谁的光荣又不是伴着眼泪?
三、花朵:心一热,天就蓝了,这才知道,花儿从不为任何人绽放 我是绿绒蒿,也有人叫我喜马拉雅蓝罂粟,我生长在青藏高原雪线附近,那里高寒低温,雨雾频繁,流石滩结构脆弱,紫外线光照强烈,并不适合我单薄脆弱的小小身躯,可是我没有选择。
从萌发到开花,我至少需要十年,十年如一日的寂寞和等待,太过残酷,可是我只能孤注一掷,否则一生开一次花的机会也会永远被错过。
我是大树杜鹃,刚开始我是一粒芝麻大小的种子,我长了上百年,等了上百年,终于长成几十米的参天大树,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人们只是惊叹硕大的花朵,甜美的花香,诱人的花蜜,可是花蜜是传粉者的奖赏,而不是炫耀;花香是家族绵延的准备,而不是争锋;花朵也从来不是为了人类绽放,而是人认识到了花为之开放付出的努力后而赋之于美。
我们被称作美,被创造,甚至被关联内心,成为祈祷或忏悔,憧憬或回忆,喜悦或遗憾,可是我们知道,无论岁月流转还是空间变迁,心一热,天就蓝,花儿从不为任何人绽放。
青藏高原上的植物,水母雪兔子,一生只开一次花,在一粒种子时蛰伏许久。
苞叶雪莲,用布满毛细血管一样纹路叶脉的花朵包裹起来,抗冻
这种地貌叫流石滩
流石滩地貌
雨林的星空
雨林
雨林资源极大丰富,随之而来的生存竞争也极大
绞杀者,死亡与新生
在沙漠的一粒梭梭树种子 她渴望水,却不过多索取约46亿年前,火山大喷发约38亿年前,地球上开始有生命约35亿年前,岛屿出现,蓝藻是第一个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约4.2亿年前,最早的植物 苔藓 登陆约3亿年前,蕨类植物出现,桫椤是最古老的蕨类植物之一约3.6亿年前,水杉,种子出现约1.45亿年前,出现了最早的有花植物约6500万年前,亚欧大陆与印度板块撞击形成了青藏高原的雏形约200万年前,第四纪冰期 干冷气候使西北沙尘沉积在黄河中游 形成了平均80米黄土高原
这一系列的纪录片看似自然科普,其实也是历史题目。
探讨的是植物缘起与影响,依赖化石、文献、既有研究做出的讨论。
如果把这十集看作一篇论文,第一章“植物天堂”算是导言,讲解中国自然环境的特别之处,更准确地说是青藏高原崛起对中国各地气候和植被的重大影响:挡住了可以吹往西北的西南季风,也挡住了北方南下西双版纳的寒流;加强了东南季风,使得中国北纬三十度左右的地区呈现与世界同纬度地区截然不同的面貌。
而众多被称作活化石的动植物,也剩存在这些区域。
由此带出这些独特而珍贵的植物对于世界的价值和影响。
单独成章的几篇(水稻,大豆,茶,竹子,桑)思路清晰比较容易跟上,偶尔有小时候写歌颂植物作文的感觉。
特别是结语几乎可以做“感动中国”颁奖辞。
水果、本草、园林、花卉则是不同植物混搭,但选材思路不明显。
水果篇是比较活泼的,选取的也是日常熟悉的水果,又有科普干货,比较看得下去。
花卉篇到快结尾我才知道主题是花,开始一直以为是在极端条件下的突破局限的植物(大树杜鹃,绿绒蒿)。
园林篇和花卉篇的议论又有某程度的重叠。
一些转场画面会有误导,比如秋日庭园多次用银杏和红叶,令我一度以为秋天会讲观叶植物,其实只是表达季节变换而引出菊花而已。
总体上在与外国交会的部分维持了客观的叙事风格,比如讲到植物猎人采集标本时语调和用词都比较中性,但对植物的感情和人类对植物的作用倾向积极—当然,人类暂时也没法得知植物对这一切的意见,这些看法可以看作人类的“一面之词”。
印象最深是人类对植物驯化的方向,和栽培植物的“不听话”时刻。
对于作物,要求是结实大、不掉落等人类收割(稻米、大豆)、占地小(匍匐到站立的大豆),高度容易管理(茶、桑);对于花朵是开花大,颜色多样艳丽;对于果实是个头大、口感好、耐储存运输、甚至无籽.....每一样在野外环境性价比不高(耗费能量大,吸引天敌,但受精播种效率未必相应提高)的性状,因为人类的需求和照顾达成一个新的平衡。
这是植物对栽培环境的适者生存。
但并不代表她们每一代每一个个体都延续这种“听话”:一些栽培水稻会出现其野生祖先的性状,种子长芒刺,成熟即掉落地上等;月季遇到极端天气会不开花只长红色边缘的叶子来积蓄养份。
“听话”“不听话”都是本能, 基因不定向的变异则为可能面对的各种自然或人为环境提供延续生命的希望。
曾有人赞美造物主对生物的精巧设计,其实那不是设计,而是一场场残酷淘汰下的幸存者。
而被淘汰的基因,也可能在日后重新表现出来,环境与基因都处于不停的变化与互动中。
另外一个惊喜是对中国植物老祖宗们的展现。
新疆苹果王,千年的桑树,喜马拉雅山的光核桃......它们不仅仅活着,而是依旧在开花结果,依旧旺盛勃发。
正如植物学家说,是带着一种敬仰去看光核桃树的。
这是生命对生命自发的尊重。
对人类的影响由资源性变成精神性的一部分也讲得不错,在梅兰竹菊和荷花中人们寄予的精神的确是中华文明重要的一部分,也有提及日本对茶道和豆腐料理的精神升华。
然而无论是实用还是审美,都有残忍的成份。
桑蚕结茧后便是死亡,劈梅在现在看来有种刻意的不适感。
想深一层,人与动植物相伴走过漫长的岁月,缘起与动力,都是互相利用而已。
对于动植物来说一切为了生存,对于人类来说,生存之上又再满足更多的欲望。
我倒是很期待,制作团队有没有兴趣做一个姐妹篇“影响中国的世界植物”?
文化和物种的交流从来不是单向的。
蕃薯,玉米,西红柿,辣椒,胡椒,胡萝卜,今日华南市区多处可见的美丽异木棉,蓝花楹,法国梧桐等,外来植物同样在丰富我们的味觉和视觉享受,变成了极其日常的一部分。
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皆有其源头。
就像宇宙起源于一次爆炸,地球生命起源于一个细胞。
仿佛一个奇迹,海洋中的蓝藻,学会了捕获阳光。
她用光合作用,将阳光中的能量留在地球上,变成有机质,也产生氧气。
光合作用的出现,让经过地球的阳光有了意义。
这些阳光,通过植物,变成了地球上所有有机质的来源。
包括我们正在思考的大脑,包括我们正在跳动的心脏。
植物的故事,不仅仅是绿水青山的故事,更是与你我血肉相连的生命奇迹。
在2019年的中秋节,《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带着植物的故事走来,希望观众能够在举头望明月时,低头思考我们真正的生命故乡,植物。
植物与人类,有很多共同的生命欲望。
比如生存,繁衍,扩张。
人类用文明和语言去阐释欲望,植物,则选择在漫长的时光中,用行动缓缓讲述自己。
植物的行动,我们通常看不到过程,只看得到结果。
当植物想要从海洋走上陆地,她们一点点将岩石变成了土壤,就有了我们认识的土地。
当植物想要长高,她们支撑起自己的身体,就有了我们熟悉的森林。
当植物想要更好地传宗接代,她们有了种子。
在众多植物的种子中,人们找到了赖以生存的粮食。
当植物想让后代走的更远,她们学会了用花朵吸引昆虫的合作,人们也就有了对色彩和美的认知。
以地球作日记本,植物一直在书写自己的故事,只是我们没有学会阅读。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选择从植物的视角,讲述植物与人共同留在地球上的生命传说。
地球上的生命何其美丽,又何其脆弱。
一次小行星撞地球,就能使主宰地球的恐龙灭绝。
在三十几亿年的时光中,植物见过了地球数次的沧海桑田,板块运动,也见证了地球数次的气候突变,生命消亡。
她们,为何能从数次生命的死劫中存活至今?
植物生存的幸运,一部分要感谢地球上的一次板块碰撞。
亚欧大陆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在6500万年前剧烈碰撞,在交界处,隆起了一个高原,这就是我们熟知的青藏高原。
第四纪冰期,从两百到三百万年前,一直持续到距今一到两万年之间。
长时间的风雪和冰冻造成植物大面积灭亡。
但是在青藏高原东面的地势低洼地带,肆虐的风雪被高高隆起的高原挡住,很多植物得以存活。
这其中,有水杉,有我们熟悉的银杏,有西方园林常见的珙桐。
她们,如今被称为孑遗植物。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讲述植物故事,从中国开始。
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更是因为中国这片土地,孕育和保护了很多历尽沧桑的植物。
世界上一共有三十多万种植物,将近十分之一在中国土地上诞生。
这一片土地,西起珠穆朗玛峰,东低至海平面,因为青藏高原的隆起而有着三级高差。
西部高原的大量冰川和由西向东的巨大落差,使得中国有了两条奔腾的大河。
在东部的长江中下游,一种植物与人类相遇,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了粮食,有了定居的物质基础,这种植物就是水稻。
中国这片土地,见证了人类文明的一次飞跃。
在人类学会定居之后,更多的植物走进了人类的生活。
大豆和水果为人类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
竹子变成建筑和家具,桑树叶片中的蛋白质通过蚕变成了人的衣服,茶树的叶片变成人的饮料,本草植物守护人的健康。
当人类文明走得更远,产生更高的精神追求时,植物走进了园林。
植物的一举一动,花开花落,草木枯荣,也就成为了人们精神思想的外化。
当我们与植物走得越来越近,发现植物的故事讲也讲不完。
制作团队用了三年时间制作《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野外的8个摄制组,捕捉植物自然的状态。
摄影棚内,17种植物在高速摄影机和延时摄影镜头前,留下了惊鸿一瞥。
他们走过了国内的27个省的93个地区,国外7个国家的30多个地区。
感谢制作团队的辛苦付出,让我们了解到植物之美。
更感谢植物,让我们的家园这么美丽。
详见:《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这才是文化输出该有的大场面 - 种纬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7174057 这才是文化输出的大片、大纪录片。
题目就开门见山。
“世界”“中国”,通过“影响”,串联起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说这纪录片不好,我不相信。
因为真的做到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豆瓣8.8分,2200多人评,现在属于很小众阶段。
它的特殊之处,在于拓宽了国产纪录片的格局。
之前我们的自然科学类纪录片因为经费、技术等问题少之又少,更别说什么精品了。
现在出现,可谓一场及时雨。
全片10集:《植物天堂》《水稻》《茶树》《竹子》《桑树》《水果》《大豆》《本草》《园林》《花卉》。
情节就是:某类植物起源于中国某地,它多么不容易与各种天敌作斗争,然后它如何塑造了中华文明,又如何影响了世界文明。
从自然地理讲到人文精神,很好地表达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想来,剧组也是煞费苦心,一边找生物地理学家,一边找文化学者,统筹后才能下笔撰稿。
第一集《植物天堂》开篇赞美我国栖息着3.5万种植物(占到地球的1/10),其中3万种会开花。
这让我很受宠若惊,以前知道中国地大物博,却不知道博成什么样。
然后介绍了几样年纪最大龄的物种。
沙椤——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植物之一;
辽宁古果——1.45亿年前就存在,地球上最早的开花植物。
通过这些植物呢,表明“自古以来”大中华都是地大物博,都是富有名堂的好地方,不是什么荒山野岭,穷旮沓。
说起来华夏的“自古以来”,最重要的就是长江与黄河。
长江、黄河创造了中华文明,那么她们的起源地青藏高原呢?
镜头马上就给了画面。
高原上的横断山脉,海拔近5KM,流石滩。
反正呢,很枯寂和苦疾的荒地,长着水母海兔子,她们可是海拔最高的开花植物。
然后好不容易和环境、和天敌作斗争,和谐共生,开花了,应证着生命的光辉。
高原附近的云南,西双版纳,拥有着中国1/6的植物,有4千多种植物会开花。
从青藏高原的起源延伸到西双版纳的最绽放生命姿态。
然后到了西北荒漠,
梭梭,她们在的地方不是好地方,缺水、干旱、风沙,但是她们一株就能固定10㎡的土地。
其实到这里,主题已经表明了,植物与环境共生,我们人类也是,不能因为人为因素而加大了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我们不仅要向植物学习自力更生,还要学会运用植物的作用,比如利用梭梭种植,以改善西北环境恶化。
第二集《水稻》。
当然一阵套路,水稻的天敌是谁?
答案就是和它长得差不多的稗草,稗草通过拟态来侵占水稻田。
然后科学家和农民怎么解决了问题,怎么促进增收。
所以啊,这就是高考成语“稗官野史”的由来。
那些米啊,还远播日本,发展出了时下热门的寿司文化。
在这一集里还第一次提出个问题,一个哲学的问题:水稻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
水稻变种。
也就是说,栽培的水稻会变异,成为杂草稻,甚至长出芒刺,这样就不能当做米饭食用。
而这却是水稻“最自由”的状态,无异于一个哲学悖论。
没有了约束,但是失去了意义。
人类就是要处理好这一类的矛盾。
我看完就在思考,为什么第二集专门讲的是只有南方有的水稻呢?
为什么不挑一个全国都有的粮食作物呢?
后来一想也简单。
因为社稷大业,民以食为天,而我们现在最重要的相关科研之一就是杂交水稻的研制。
和杂交水稻最相关的就是那些神秘的野生稻。
袁隆平等科学家千方百计在野生稻里寻找解开水稻增收的奥秘。
“每一碗米饭背后都是探索不尽的生命轨迹。
”因此,把“水稻”放在如此重要的第二集,即植物对人类吃饱肚子的贡献仍然是第一位的。
粮食安全就等于国家安全。
我们需要感恩自然,感恩自身。
第三集就变成了补充维生素的《水果》。
我国目前有700多种果树品种,占到了世界的50%以上。
最主要的是柑橘,这是世界第一大水果品种。
柑橘有3大元老:香橼、橘子、柚子。
然后彼此之间互相杂交,杂交后再杂交……上演了水果界的“伦理大戏”。
既然是第一大水果,那自然免不了被中国文人附庸风雅。
屈原那时候赞扬橘树是全天下最美好的树,还写了《橘颂》,还好语文课上没有要求“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文”。
“独立不迁、品性高洁。
”“橘”成为了中国人的精神图腾。
然后也是传播啊传播,“橘”成为了以色列犹太人的神的象征。
中国是水果王国。
不止如此一种传播。
英国人威尔逊来大中国4次,采集了6500多种植物标本,发现了许多标本,将其中1500多种引入欧美各地。
他特别发现一种叫羊桃,也叫狗枣的野果很好吃——delicious!
但是移植到英国发现都是雄株,就没法结果,你说愁不愁人。
对于水果党来说,吃不到心爱的水果,简直是天要崩了。
机缘巧合,他转移到了新西兰,发现这种水果遇到了圣地,靠着1株雄和2株雌繁衍后代。
这种水果学名:猕猴桃。
又叫中国鹅霉。
新西兰专门培育了耐储藏的“海沃德猕猴桃”,成为全国性水果。
更没想到的是,本是猕猴桃起源地、猕猴桃故乡的中国,如今成为了这些产地最好最大的销售市场。
“改变了新西兰国家的命运。
”一株猕猴桃,连接着中国、英国、新西兰和全世界,多么神奇的历史命运。
高潮情节要来了。
镜头跳到雅鲁藏布江,光核桃树。
普通桃的祖先,被青藏高原的居民称作“高原神树”,从不修剪。
桃,是对生命的尊敬,是万物一体、万物和谐的体现。
原因很简单:桃养人。
桃含有2000多种成分。
所以,中国人早早发展出了“仙桃”“寿桃”等概念,桃成为了通往精神世界的引路者。
吃了一颗仙桃,更是能多活500岁,《西游记》里孙悟空偷仙桃的故事广为人知。
从这里开始,植物的养生功能被彰显出来。
第4集《茶树》。
据说就是先人就是看着猴子采食茶叶,所以先人也食用茶叶。
主要是三种物质比较健康:茶多酚、咖啡因、茶氨酸。
为了保存效力,人们会在滚烫的砂锅里炒茶叶,此为:杀青。
比如四川雅安地区的人就做成了黑茶,卖给青藏高原地区的人,那里的人再做酥油茶。
茶可以提神养性。
英国人也学去了,工业革命时期,流水线生产车间会让一天干十几小时的工人吃个下午茶,快速补回体力。
后来发展成为英格兰城市里的“绿房子”。
英国人多爱喝茶?
他们打仗的坦克里都得装热水罐,泡茶喝。
那个年代,茶叶贵,英国人想法设法把中国茶叶移植到印度去种,好不容易才成功,也带动了印度铁路系统的发展。
美国人甚至通过波士顿倾茶事件,影响了独立战争的爆发。
特别是日本,最早在寺院里学习去了中国的茶文化,发展了茶道:一期一会,创造出了禅修的新形式。
凡此总总,都说明中国茶叶修身养生,还带动世界文明的发展。
可见保温杯里泡绿茶简直是国际范。
植物与文明的关系自此才来开序幕。
第5集《竹子》。
这个,中国人就都懂了。
一只野生大熊猫,每天要花16小时,吃掉40公斤竹子≈成年人20天饭量。
它们就是太可爱了,没事就在啃竹子。
竹子做成很多乐器,其中之一:尺八。
唐传到日本,被日本发展起来,中国却消落了。
这倒没什么,主要是竹子之乐器,犹如竹子本身——“谦谦君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一言以蔽之:中国人的风骨和气节。
竹子,塑造了中华文明,以竹为偏旁的汉字就超过了200个。
特别是竹简传播了汉字文明——“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辈子高洁傲岸,常绿,不屈。
说来也怪,竹子一辈子只开一次花,人们却始终没搞清楚它的开花的植物学规律。
可是,它开花时就注定死亡了。
美好而短暂,痛并快乐,快乐并痛……本身从植物学来说,竹林已经成为“第二森林”,成为了如今有效的低碳、固碳生活方式,带动了日本、英国、意大利等的建筑设计。
不可居无竹——看来古人有先见之明。
第6集《桑树》,也说到了家蚕体色改变的奥秘仍未知。
桑蚕产出丝绸,形成了中华文明最早广泛传播的“丝绸之路”。
汉唐风,就是自汉形成了“丝绸之路”。
当初,古罗马人见识到了丝绸已达600年,却没办法在当地生产,后来当地的美第奇家族垄断了丝绸生产的上下游产业链,由此形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资助文艺人士,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展。
这么看来,文艺复兴的盛行,有中国丝绸的一份功劳。
第7集《大豆》。
大豆祖先:野大豆。
(取名也太随意了吧)因为丝绸之路是往西,唐代鉴真则是东渡日本。
他带去了佛学,还带去大豆的豆腐。
后来,各国的“豆腐”的发音还是借用中国的原音。
我们现在知道可算知道了《头文字D》里的“藤原豆腐店”为什么如此亲切了。
美国搞得比我们还热闹,田纳西州某个只有一处红绿灯的小镇,还专门举行大豆节,进行大豆选美。
而大豆对中国人的精神寓意则是故乡。
第8集《本草》。
养生的至高境界——药到病除。
先是银杏这种也是中国原产地的植物。
有2亿多年的历史,据小道消息可能当年恐龙兄弟也喜欢吃。
吃的就是银杏果,专治咳喘。
中华更是有九大仙草,其中排第一位的是——铁皮石斛。
它主要是在丹霞地貌的一些省份,形成共生真菌,于悬崖峭壁之阴处,古人常悬索崖壁或射箭采集,称作“还魂草”。
对现代影响最大的则是——黄花蒿。
让我们先看看马达加斯加一小镇,妇女生疟疾,病重,有三个孩子,还想着天里需要她干活。
可是发烧呕吐不止。
这种疟疾在当地发病率可以高达34%。
她住院了,家人每天为她送来饭菜。
有了黄花蒿提取的青蒿素药物,她慢慢健康了起来。
当地专门跟上海买了一些黄花蒿品种种植和提取。
这项技术和发现曾被屠呦呦推广开来,为此她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治愈了多少疟疾病人,数以亿计。
这是最好的中国力量,为世界各地送去温暖。
第9集《园林》。
荷花,地球上最早的开花植物,反正中国是原产地。
纯净人格,一朵荷花,一个庄严世界。
荷花统治了园林的水域。
内室,则是兰花。
雅士的装点,故称为“国兰”。
能被千年的文人墨客、精英阶层称“国”可难了,因为它代表了一种不向外界寻求认同的独立精神。
而那个“兰”字,最早在3000年前泛指所有芳香的草本植物。
这些都在美学文化达到巅峰的宋朝被大力推广。
还有梅花。
西湖的宋代文人——林和靖一生未娶妻,以梅花为妻子。
说来也话长,当时靖康之耻,国家危亡之际,文人墨客亟需一种事物来象征国家的转变。
他们就找到了梅花。
凌寒独自开。
迎着寒雪,梅花凭借坚韧毅力,绚烂绽放,宣告不屈精神。
这正是民族精神的最好表达。
竹、兰、梅之外,再次就是菊花了。
因为在中国,社稷土地的颜色是黄色、黄壤。
所以黄色的菊花成为了国家的象征。
这就被日本学去了,还学大了。
日本的国徽就是菊花。
它还有一个特性也显得非常尊贵,那就是到秋天必开花,有些植物就不太容易。
于是菊花成为了世界栽培植物之最,全球品种达到了2-3万种。
中国园林由此把菊花推向欧美,推向全世界。
后来英国风景式园林借鉴了中国江南园林的特点,开发出了不规则设计,席卷欧美,成为了现代公园的雏形。
换句大白话说就是,苏州园林变成了美国中央公园,又变成了每个城市里的人民广场。
回到西湖,那个最凝聚了竹、兰、梅、菊的地方,又被日本学去了。
扬州有瘦西湖,日本有小西湖。
可惜有一点他们学不会:“诗人们是幸运的,他们遇见了荷花,遇见了杨柳,遇见了梅花,遇见了枫树;而植物们也是幸运的,她们在这里遇见了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杨万里、柳永。
植物、诗歌、与艺术,在这里生生不息。
”
这就是所谓的“植物丰富人类的第二自然。
”此唯有悠悠千年、灿若星河的中华文明才能彰显出来。
第10集,大结局,承接的也是花的《花卉》。
呼应前文,说起来青藏高原的绿绒蒿——离天堂最近的花。
它开花不容易啊。
然后是森林里的大树杜鹃。
它也不容易啊。
有幸的是,杜鹃从我国引入欧洲,一下子改变了欧洲园林。
也有了“无杜鹃,不成园”的说法。
牡丹、蜀葵等花亦如此。
蜀葵还是最早引入西方的花卉,也可能就是威尔逊等专家来中国采集时带过去的。
改变了欧美园林艺术,其实就是影响着欧美艺术审美,自然而言,塑造了世界文明。
综上所述,植物成就了中华文明,也丰富了世界文明的色彩。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的文明变迁也只有华夏大地的万千植物们能寄托着和承载着。
回过头来看看“起源地——低于天地——成就中华文明——传播海外——丰富世界文明”的套路非常清晰。
除去开头就说过的自然科学类的科普外,本纪录片潜藏着深厚的“春秋笔法”。
也就是如题所述——中国的植物影响了世界,中华文明改变世界。
基本而言,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是百利的。
暗含的意味也很明显,符合我们的主要宣传思路。
在“一带一路”上,文化互通上也大力推进。
经贸等互利互惠那是利益驱动,是没办法的。
可随处可见的辱华还是让人难受。
今天中资给海外某个球队赞助,明天球队的球员就发布辱华微博。
中国已是不可隐藏的大国,必然需要大国思维。
外面的世界是否打算接受中华文明,平等接待中国人呢?
还是因为中国作为客户,所以需要曲意逢迎,做做面子文章呢?
文化互通是根本性的解决措施之一。
不能说日本捐赠救灾物资时,写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以示暖,而我们却不知所措。
当初日本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绣这些偈语,由此促发了鉴真大师的六次东渡,开启了传播佛学和豆腐之路。
自然我们可以同样像当初植物传播到世界各地,推进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再拓展到世界各地,让别人尊重和平等待之。
这才是文明复兴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只不过在找回中国故事罢了:“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不单讲植物,海量知识送给你!
对本万物皆好奇星人来说再合适不过。
我们每个人貌似每天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吃饭睡觉工作旅行。
但就是这些与谋生无关的知识所占据的比例,决定了你带着怎样的头脑去生活。
如果把地球的进程比作一天24小时,人类在最后三分钟才登场。
凌晨三四点钟海洋深处出现了生命的迹象,晚上九点植物才萌芽。
广袤无垠的宇宙,沧海一粟的我们。
一期一会。
来都来了,别留遗憾呀。
银杏,春天到来时开枝散叶银杏球花顶端的小囊中有花粉,花粉活力只有几天,依靠风媒传粉,可以传到方圆二十里,花粉落在雌树生长出来的胚珠上,胚珠两段有粘稠的小水滴,可抓住风中的花粉将其带入胚珠内 银杏的根:银杏的根部周围会不断生长出一些新的枝干,当年老的枝干已经苍老,另一边还是生机勃勃,银杏形成一个团体树瘤(木质组织):悬挂凸起的瘤状物向下生长,触碰到地面长出根
树瘤银杏叶体内有有毒物质170多种,将它分离成药物,第四次冰川世纪使世界上许多的银杏灭绝,中国的崇山峻岭使这一片银杏保留了下来银杏果:食用,在咳喘时能有效改善病痛 香格里拉海拔4000多米的喜马拉雅横断山冰缘地带:塔黄生活在流石滩,开花之前叶子为红色装成营养不良,积累时间10年~45年,一生一次开花机会,在夏初数十天内长出两米的花序,花序在裹着层层叠叠的苞片,底下莲座样叶片,叶子没有叶绿素,他与迟眼蕈蚊(昆虫)合作,塔黄花朵散发特殊气味引导昆虫来临,在塔黄上蕈蚊完成交配雌蕈蚊钻进苞片,将卵产在子房内,在找产卵地的过程中,身体沾上花粉传给柱头,帮助塔黄完成传粉,贡献一部分种子给蕈蚊的幼虫,幼虫成熟时塔黄的种子也成熟,叶片枯萎,蕈蚊幼虫钻出并钻入石缝,塔黄一共能产生7000-16000粒种子,约三分之一与蕈蚊分享,另外的随风飘散,塔黄可以治病
塔黄一生只开一次花 丹霞山(丹霞地貌)石斛/铁皮石斛,悬崖峭壁上采摘,没有土壤,缺乏水分营养,石斛有强大的根系,根没有根毛,一部分根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吸收空气中的水,根上附着真菌,真菌为石斛固定空气中的氮,分解动植物残体,提供营养,石斛光合作用给真菌提供能量,石斛果实成熟后,荚片裂开,有几十万粒小种子,可以随风飘扬,缺陷:种子没有胚乳,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萌发,只有极少数可在共生菌的帮助下发芽,夏天阳光直射温度高,石斛产生大量多糖物质(次生代谢物可提高免疫力),增加体液粘稠度,锁住水分,从而保护茎杆,采摘下来放一年都还不会死,茎可入药,植物遭遇逆境(环境变化 动物啃食 微生物侵蚀)产生的次生代谢物是所有本草植物的秘密 马达加斯加疟疾(温暖的气候 不卫生的环境 不卫生的水),青蒿素从黄花蒿中提取(讲的太少 太浅了) 中国三万种植物中,已知的本草一万多种,贡献了超过30万种天然化合物
《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共10集:内容目录如下——播放平台:爱奇艺VIP1.植物天堂:植物演化,地域分布2.水稻3.水果:柑橘类,杨桃(狗枣),猕猴桃,苹果,桃子,4.茶树5.竹子6.桑树7.大豆8.本草:银杏,塔黄,石斛,黄花蒿9.园林:荷花,兰花,梅花(劈梅),菊花,10.花卉:大叔杜鹃,绿绒蒿,月季,蜀葵
一直想看有关中国植物的纪录片,很偶然地搜到了这一部。
介绍了中国的气候与地形,根据不同的地形,生长出不同的植物,一个个植物娓娓道来,画面绚丽美好,适合对植物感兴趣的人看。
开篇就是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彰显壮丽的自然之美,令人惊叹。
山川风物,随着四季变换,地势不同,显露出不同的美丽来。
云雾缭绕的山野,白雪皑皑的高山,一望无垠的草原……眼花缭乱的美景,眼花缭乱的植物。
这些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演化,不得不让人赞叹其伟大的生命力。
第一集总体说明了中国的地形气候,对气候有所了解之后,再介绍各地植物。
第二集水稻,与中国人民息息相关的植物。
讲述了水稻与人类的故事。
与其说人类驯化了水稻,倒不如说,水稻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一场互利共赢的合作。
从不起眼的杂草,到香喷喷,热气四溢的白米饭,人类选择了水稻,水稻也依靠人类不断地繁衍生存。
从中国,走到了全世界,养活了数以亿计的人口。
第三集水果。
这集真的非常可爱。
圆滚滚,尤其是柑橘类切开之后,那一种透明、晶莹、多汁的感觉,特别的漂亮,看起来很有食欲,隔着屏幕都闻到了一股清新的气息。
我还知道了猕猴桃的故事,是如何远渡重洋,不断优化培育,变成了如今的样子。
以及雪山上的苹果树,从开花到结果,绚烂的花朵,云一样轻飘飘的,最后变成沉甸甸的果实。
生命是伟大的。
待续……第四集茶树。
第五集竹子。
第六集桑树。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20210703🌿ep01笔记&心得:高寒区和荒漠区的植物在恶劣的生长环境下,要活下去确实很不容易。
相比较而言,热带雨林的生长条件很优越,但是这里的植物自然分布也最密集,每个活在这里的植物都需要有一技之长,竞争压力堪比战场。
生物界的竞争真是无处不在!
我感觉我再也不羡慕那些看上去“静静地美好着”的小花小草了。
一些截图:
叶甲和海芋叶的战争,真是太逗了
充满竞争的热带雨林
在荒漠区顽强生长的梭梭
高寒区的植物
孑遗植物
植物的演化历程
疯狂截图🌿20210704🌿ep02笔记&疑问:稗草为了让自己生存下去,可以让自己的外形变得和水稻几乎一模一样(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中叫“拟态”);而被人驯化过的栽培水稻也会有突变的变种(杂草稻),其习性更像是野生稻(种子前端有芒刺,种子会随风脱落隐藏在稻田中)。
所以,植物到底是靠什么来感知的呢?
没有眼口耳鼻没有大脑的稗草,是靠什么来发现自己变成水稻的样子就能更好地存活下去?
被人驯化了的栽培水稻是不是也发现了自己的种子没有回到土地进行繁衍,所以出现叛逆行为呢?
植物会不会也有思想呢?
拟态
水稻受精过程
栽培水稻变种(杂草稻)
🌿20210705🌿ep03 心得:感觉这一集干货不多。
柑橘家族的乱伦戏码已经听过很多遍了,苹果品种单一的情况也早已知晓。
唯一让我比较受触动的大概就是本集结尾的植物“诺亚方舟”——国家作物种质库。
“对所有物种来说,单一往往意味着风险。
”就人类来说,也是如此。
这个世界应该有不同的声音,每个人都可以做不同的选择,兼容并包真的很重要!
柑橘家族的乱伦戏码
脐橙靠嫁接繁殖
猕猴桃是雌雄异株植物
桃的祖先——光核桃
千辛万苦下载高清画质观看,国内自然类纪录片值得鼓励
第一集呈现的中国植物版图真是太美了。换个思路看中国地图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中国的植物种类和数量好丰富啊。
看解说是九十年代的纪录片,除了清晰和色彩可以一看。慢慢掘,继续努力超BBC
很美!最喜欢甲虫和海芋战斗那里!生命好神奇啊我只看了第一集
5星好评
大气内涵的题材;海量丰富的知识;上天入地的拍摄;新颖脱俗的风格,文艺抒情的词藻;内敛平实的剪辑;悠扬诗意的音乐。2019年中国纪录片应该被记住的一部好作品。
前四集不错!后面就又些东拼西凑,滥竽充数。摄影不错。但文字缺严谨,不历练,较浮夸。舌尖上的中国文字也是这样。
画面极美,每一帧都惊艳,但过于强调人类对植物的影响,弱化了对植物本身的关注。虽然如此,看到第九集30分钟之前,我还是很想打五分的,之所以只打3分,是由于创作者对“劈梅”这种病态扭曲的艺术形式竟然持赞赏态度。那么,是否能反映创作者内心期望着让植物完全臣服于人类?再结合整个片子的文案都是人类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改造者的口吻在叙述对植物的喜爱和所谓赞赏,细思极恐…
美丽的植物
我经常幻想我参加一个探险节目,让我选择探险地貌,我最不敢选的就是热带雨林,不知道哪里就会冒出一条蛇来吓死!
无聊
速揽植物简介…
其他物种还在为生存宁死不屈挣扎时,人类你为了一点小事愁眉苦脸,何必呢💪🏻
画面精美 内涵和文字都有点空
越看越失望。本草,大豆,茶树,桑树。
下饭的水平。
画面很炫,但纯解释性说明对于解说的撰写要求极高,感觉还没有到位
刚开始我觉得慢,听着困,后来开始发现格局的宏大,每一种植物都从祖先开始聊,梅兰竹菊,水稻桑树本草,还有各种奇怪的知识点。最后那个云南花卉市场很有意思,一群人像在阶梯教室一样拍卖花朵。而重要的节日和月季联系在一起,让人觉得无奈,是啊,情人节你们买到的花儿,有多少是那会有多少是月季呢?总之,很棒。
文本和结构一言难尽,太乱了……每次讲到有趣的点就突然转到其他地方去,浪费了这些辛苦拍摄到的素材啊
看介绍好萌好有趣啊